📖 ZKIZ Archives


中建材资本开支翻至百亿 北方水泥今年产能目标1000万吨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4-23/HTML_V57VS6Y5QIKU.html


 

随着水泥业并购扩展的深入,北方水泥市场竞争激化的态势越趋明显。

4月22日,中国建材(03323.HK)董事长宋志平在香港业绩会上表示,“北方水泥是我们的一个战略目标,希望今年产能能有1000万吨,明年继续推进,后年成为中大型水泥企业,3000-5000万吨的规模。”

北方水泥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6日,由中国建材、辽源金刚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弘毅投资产业一期基金(天津)共同出资设立,目标是覆盖东北和内蒙市场。

中国建材总裁曹江林透露,中国建材今年的资本开支预算约100亿元,比去年的48.86亿元升1倍,其中50亿元将用于偿付企业款项,20亿元用于余热发电、30亿元用于并购及扩大产能用途。

北方水泥今年产能

目标1000万吨

此前,中材股份已经宣布,09年的资本性开支将达到110亿元,其中超过一半用于并购重组,增强在西北和华北市场的份额。

中国建材也不示弱,面对各个区域的竞争态势,宋志平说,过去一年多,中国建材进行了快速整合,水泥规模迅速扩张,产生了一个巨大的企业南方水泥。今年想法是继续推动和完善联合重组,在南方地区慢慢把一些项目整合进来。

对于北方市场,宋志平称,振兴东北计划发挥了效果,内蒙古的能源经济也推动了当地基建的加速,今年一季度,内蒙古的GDP增长率居于全国首位,是中国建材发展业务的好地方,而且这个地区没有大的水泥业领导者,比如像海螺这样的强有力竞争者。

据此前公告,北方水泥注册资本为10亿元,中国建材和辽源金刚各出资4.5亿元,分别占45%股权;弘毅投资产业一期基金出资1亿元,占10%股权。

宋志平表示,该做法也是考虑了中国建材的资金能力,因此当时没有采用100%投入,而是吸收战略投资者和行业伙伴来共同发展,减少资本上的压力。

“ 东北和内蒙地区,与浙江那边的情况不同。浙江地区新开发的水泥基本上都已经做完了,当地政府已经不让再建立新厂了,所以当时做南方水泥的时候,把现有的厂 联合起来就可以了。而在东北和内蒙地区,一方面需要新建工厂,一方面收购眼前的企业。”宋志平说,希望今年北方水泥能有1000万吨规模的产能,后年达到 3000-5000万吨的规模。

加价仍有空间?

并购重组离不开充足的资金。

曹江林指出,今年现金流的来源包括:今年2月份配股集资收益、今年净利润,以及南方水泥的小股东今年6月之前到位的资金。自2月份配股集资约23.5亿元后,公司目前无融资计划,手头现金及银行贷款充裕。

年报显示,去年实现合并口径销售收入263.652亿元,同比增长150.8%,股东应占利润由2007年的人民币9.124亿元增加至15.115亿元,增幅65.7%。

其中,去年9月组建的南方水泥收入为109.858亿元,同比增加959.5%,而中国联合水泥的收入为73.637亿元,增幅为98.1%,主要原因均为平均售价有所提高。

曹江林估计,今年水泥产能将超过1.2亿吨,截至3月底,未经审核水泥产能增至1.27亿吨,将争取年底时再增加2000万吨至1.47亿吨,预期今年产销比率可达100%。

曹透露,今年首季旗下的联合水泥和南方水泥,分别调高售价12%及3%。浙江地区水泥销售本季度每吨加价10元,相信三四季度还会有一到两次的提 价。煤价方面,一季度联合水泥的煤价是每吨588元,南方是597元。他预计南方水泥全年煤炭成本每吨不超过600元,中联水泥则不超过580元,未来有 关成本有轻微下调空间。

尽管目前国内的水泥行业总量有趋于饱和的态势,不过宋志平乐观表示,4万亿拉动经济措施主要集中在基建及民生,水泥 业是最早和最大的受益者。水泥行业正在进行自身的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联合重组也增加了企业的集中度,减少恶性竞争。“所以中国的水泥业借着这轮 调整,前景非常看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8

海螺集团股权转让 引两建材央企终极大战?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29/20090929014824687.html


每经记者  张超  发自北京

        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在水泥领域的势力纷争蔓延到了安徽,这一次被竞争的主角是亚洲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海螺水泥(600585,SH)。

        在传出安徽省国资委有意转让海螺水泥母公司海螺集团的股权之后,数家央企积极介入其中,而此前已经开始积极布局安徽市场的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则被认为是  “最有希望的买家”。

        “两家都和我们有接触。”昨日,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电话采访时,安徽省国资委有关人士默认了关于海螺集团股权转让的传闻,但他拒 绝透露股权转让的比例、原因和时间表。有中国水泥协会人士对记者表示,海螺集团的股权归属可能成为两央企持续数年的水泥争霸中“最后一根稻草”。

海螺优质资产引发各方觊觎

        “海螺水泥这么优质的资产,一旦投诸市场,谁都会垂涎几分,因此两大央企感兴趣是必然的。”上述水泥协会人士对记者表示,觊觎海螺水泥的绝不仅仅只有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两家。

        海螺方面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海螺集团目前拥有58家子(分)公司和2家参股公司,总资产达309亿元。“我们已经连续11年在水泥的产销量方面位居全国第一。”海螺集团总经理办公室一位女士不无自豪地表示。

        在本周公布的福布斯亚洲上市公司50佳榜单中,海螺水泥是唯一一家入围的建材企业,名列榜单第五名。“海螺目前在全国14个省市设立了分 公司,虽然销售范围不及中建材和中材,但基础网络做得很扎实,涉足区域的销售覆盖率远远高于两大央企。”中信证券水泥行业分析师表示,虽然经历金融危 机,2008年海螺水泥仍旧实现利润26亿元。该分析师还表示,海螺水泥几乎是安徽省国资委手中最赚钱的企业,但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投资政策后,地方政府 急需拿出相应配套资金来支持发展,或许因此才考虑出售海螺的资产。

        但在采访中,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安徽省国资委方面的证实。“国资委应该不会放弃控股权。”有数字水泥网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海螺水泥是安徽省的龙头企业,还是纳税大户,国资委想转让部分股权套现或许有可能,但不会放弃控股这棵摇钱树。

        中投证券分析人士表示,购入股权除了有入股亚洲最大水泥熟料企业的刺激,还可得到近1500万吨水泥的产能。《数字水泥》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作为建材央企两大巨头之一的中材集团已投产水泥产能也只有3200万吨。

投资力度或决定收购结果

        “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这两大央企在安徽市场上将不可避免地进行正面交锋,甚至可能发生‘贴身肉搏’。”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曾对记者表示,而他所言的肉搏即将成为现实。

        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建材、中材集团的人士都明确表达了公司对海螺股权的关注。“还要看(安徽省)国资委的意见,条件成熟我们才会 介入。”有中国建材方面的高管表示。而中材集团人士也表示“我们不反对持股海螺”。不过,两大央企人士都没有透露入股海螺的具体事宜。

        “两大央企争夺海螺股权的传闻由来已久。”中投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海螺的股权竞争不仅涉及到谁可能入主安徽市场,甚至对中国的整个水泥行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而除了收购价格,在安徽省的投资力度将是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数。

        记者获悉,5月17日,中材集团与安徽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在未来5年内在非金属矿产领域投资100亿元,参与安徽相关企业的改制、 重组、并购等工作。更早之前,中国建材也和安徽省政府签订了开发石英砂等资源的协议,并计划在凤阳规划建设约2000亩的工业园区。

        “中材集团投资100亿元高调进入安徽,不排除有借投资非金属矿产的机会插足安徽水泥产业的可能。”刘作毅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而分析人士也普遍认为,中国建材入皖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水泥。

        昨天,记者就股权收购问题致电海螺水泥证券部人士时,该人士不置可否,“那是集团公司的事情,跟股份公司没关系。”

新一轮市场争夺战升级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此前已经在安徽展开短兵相接。“2007年,中材集团就曾从中国建材手里‘抢’下了安徽珍珠水泥。 ”有《中国建材》杂志的专家告诉记者,为打开安徽市场,两大央企都积极与珍珠集团洽接,但最终中材集团在竞争中胜出,双方还签订了余热发电业务的合作协 议,中材集团也承诺对珍珠水泥已建及待建的全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项目进行投资建设。

        随后的日子里,两大央企的身影频繁出现于淮北水泥集团、淮南水泥集团等水泥企业。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一位淮北水泥负责人公开承认与两大央企都保持联系,但他拒绝透露具体合作细节。

        “安徽将成为水泥市场的战略要地。”国信证券水泥分析师认为,在中国建材看来,安徽市场是其南方水泥的重要延伸,目前南方水泥已经通过联合重组将100多家企业纳入麾下;而在中材集团看来,安徽市场是其对抗中国建材成立北方水泥的重要部分。

        “原本只是‘小摩擦’,但海螺水泥股权转让让战斗升级。”上述分析师表示,对于两大央企来说,失去海螺的股份不仅意味着丢失海螺水泥既有的市场,也表明水泥霸主地位的旁落。

        水泥大战,即将在安徽上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8

建材大佬争锋:谁能打开海螺水泥神秘钥匙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30/159786.html


12月27日,中材集团与甘肃省政府在兰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材集团正式获得甘肃、青海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商祁连山实际控制人——祁连山控股51%的股权。

而就在同一时间,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明来到四川绵阳,与当地政府签下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对该地相关产业进行战略性整合和重组。

看 似各显其手的背后,实际上是两大建材巨头的交锋。工信部最新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提出,在2011之前,建材企业跨地 区兼并重组要取得新进展,培育1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建材企业集团,初步形成8家以上年产能超千万吨的区域性水泥企业集团。

所谓的1+8,显然,最大的看点是谁将成为“1”。谁能独立潮头,成为国内水泥领域最大的霸主?

尽管各有动作,但本报记者了解到,海螺水泥将是揭开这个答案的神秘钥匙。目前,中材集团和中国建材都正跟海螺水泥接触。

得海螺者得天下

早在今年10月,安徽方面传出风声海螺集团大股东安徽省投资集团将转让其名下海螺水泥部分股权以来,业内就掀起巨大波澜。

作为亚洲第一大的水泥集团,海螺集团2008年的产量达到1.2亿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海螺者得天下,中国建材或中材集团如果任何一家能拿下海螺,都将成为国内水泥业的霸主。”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如此认为。

记者注意到,就在海螺股份转让消息传出前几日,中材集团董事长谭仲明在合肥面见了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而在消息传出之后两周,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也飞赴合肥,向王金山当面表达了“进一步深化与安徽合作”的意愿。

“我们对此事没有任何发言权,股权方面的问题要问国资委。”海螺集团人士在接受记者电话询问时如此回答。而中国建材及中材两大集团则大方表示,对海螺集团股份兴趣很大,但一切要看安徽国资委的具体安排。

海螺集团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其注册资本为8亿,其中安徽省国资委旗下的安徽省投资集团拥有51%股份,海螺集团员工持股的海创公司拥有49%股份。

一位接近安徽省投资集团的人士对记者说,“目前具体如何转让,转让多少股份出去,方案都还没定下来,还在谈,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中国建材还是中材,想进入海螺,都必须承诺大规模在安徽投资的计划,为安徽省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升级转型带来资金和项目。”

目 前,业内有消息称,安徽省国资委更为属意中材集团。据了解,早在上半年,安徽省就与中材集团签定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双方承诺将在皖属企业改制、重 组、并购等方面进行合作,力争5年左右使中材集团在皖投资不低于100亿元。而相对来说,中国建材与安徽省国资委方面的介入稍迟。

但另一方面,中国建材与安徽的关联度也并不少。今年以来,中国建材先后与安徽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池州 市、滁州市、安庆市等许多地市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投资200亿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6年,中国建材收购了海螺集团旗下徐州海螺,双方至今在 水泥生产研发等方面还进行着长期合作。有消息称,中国建材允诺,若完成对海螺集团的收购,将会把所有水泥板块的业务都合并到海螺集团管理,总部仍是在安 徽。

“不管最后谁是赢家,对海螺股权的争夺将掀起两大央企持续数年的水泥争霸中最大的高潮,也是最大的悬念。”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两大巨头争夺第一

“与一些大型水泥集团近几年大量新建产能不同,两大央企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主要依靠自身强大的背景,走收购兼并快速扩张的路线,这符合国家控制新建产能的方针。而另一方面,为了争夺头号交椅,未来两大企业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刘作毅表示。

事实上,在三年前,中国建材与中材两大集团在水泥领域还排不上前十名,但依靠一系列兼并收购行动,两大央企在水泥业的地位迅速上升。

过 去中国建材旗下水泥业务主要是联合水泥公司,其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省。2007年,中国建材联合浙江尖峰、浙江虎山、浙江水 泥、江西万年青等企业以及湖南省国资委,拉开了一场涉及“五省一市”的水泥企业大并购,组建成立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总投资高达100亿,一举成为东南亚经 济区最大的水泥制造商。

今年3月,中国建材又联合东北辽源金刚水泥集团及弘毅投资成立北方水泥,注册资本为10亿。

“目前中国建材正在加大对山东,河南及周边地区一些中型企业的收购,最终目标是从南到北连成一片。”中信证券一位分析师说。

而中材集团也通过连番动作,先后收购了新疆的天山股份,宁夏的赛马实业以及甘肃的祁连山三家上市公司,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在内的西北一线市场已尽归囊中。与此同时,以北方为据点,中材集团也不断向南方扩张,在中国建材重兵驻扎的湖南、江苏等地拥有数家大型水泥厂。

“两家央企都是走收购兼并高速扩张的路线,但从风格上来讲,两家企业又有所不同,中材集团坚持不控股不做,虽然收购的企业数量较少,但控制力更强,而中国建材收购的企业数量更多,相对来说后继融合的难度也更大。”一位水泥业人士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8

中建材引资三方 掘金风电叶片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31/3NMDAwMDE3MDk3Ng.html


弘毅投资、高盛集团、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下称江苏高投)同时成为了中建材集团的战略投资者。

3月30日,在与 上述三家公司签署战略投资签约仪式暨重大业务项目发布会时,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建材进入风电叶片制造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们进入的 目标就是要做到最大最强,不然于央企而言,便没有意义。”

据本报记者了解,上述三家战略投资者将向中建材旗下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下称中复连众)投入资金共计1亿美元,并获得该公司约30%的股权。

当日,中复连众还宣布3兆瓦55米风电叶片正式投产,并启动5兆瓦 62米叶片的设计。这对处于江苏沿海战略桥头堡位置的连云港市而言,项目、央企、金融投资者并举进入,也是在实现与地方规划的对接。

引 资三方

“作为投资者,我们最基本的追求,是希望所投资的企业能够做大做强,我们的专业就是研究什么样的机会、投给什 么样的人、投给什么样的资源组合和项目。”3月30日,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联想控股成员企业中专事股权投资及 管理业务,并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弘毅投资,目前管理着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此前,在论及新能源行业风险时,赵令欢曾 表示公司会考虑规模、成长性两大因素,在这个行业中有些领域还要“稍微等一下”。但与央企联手打造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商,显然不需要太多犹豫。

“跟 央企合作是一个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好的资源组合。”他说,“弘毅、高盛和江苏高投,身后都代表着各种各样的资金来源。加在一起,便集合了全球最优秀的多 层次资金。”

据中建材股份公司副总裁、中复集团董事长张定金透露,三家战略投资者出资1亿美元进入,除去集团控股65%、管理层5%股权激 励外,三家所占的股权比例约在30%,其中弘毅投资为多,约占16%。

有意思的是,记者注意到,在当天举行的四方签约仪式上,亦有来自摩根 士丹利、中金公司的嘉宾出席。张定金向记者感叹:“大家关系都不错,也都很有投资热情,这次实在是安排不了,只能看下次机会合作了。”

作为 战略投资者,赵令欢认为,“战略投资者的资金,还必须要和一个国家的战略、一个实业的发展、一个地方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就是将世界上最好的金融资源和国内 最好的政策产业、地方政策结合。”

对于目前舆论关于风电过剩的担忧和来自国家层面的警示,赵令欢则指出,好的、有希望的行业在中国几乎都会 出现过剩,因为大家都想做。但“高质量、经得起考验的产能不仅不过剩,还供不应求”。

“最后发生产业聚集效应时,一定会有龙头企业来整理清 理这个行业来长期持续发展。”在其眼中,中复连众现在是全国最大、全球第二,“我们认为它是十分值得投资的一个企业。”

造行业旗舰

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当天,中复连众宣布了两项重大项目工程。

其 一为3兆瓦55米风电叶片投产,为现在国产功率最大、长度最长的风电叶片,初步设计年产能500套;其二是全面启动全球技术领先的5兆瓦62米叶片设计工 作,挑战全球纪录,为国内大型风电主机制造商配套5兆瓦及以上的风电机叶片,计划今年11月投产。

因为,未来将是一场从陆地转向海洋的激烈 竞争。

张定金表示,目前海上风电在全球都是一个为少占陆地资源而大力发展的目标,并认为这一源自于欧洲的产品,会在中国结出硕果。

“我 们3年前就开始起步海上风电叶片制造。东海大桥总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用的基本就是我们的叶片。”他表示,“最近国家能源局也将正式启动海 上风电招标,这一领域会实现快速发展,因为所有新产品都对应海上风电,我们也会投入力量来满足需求。”

据记者了解,海上风电机组发电量一般 比陆地高出20%,中国近海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有7.5亿千瓦。因而目前在大功率风电叶片制造领域,来自内外资企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

海 外巨头如丹麦艾尔姆,今年1月其秦皇岛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已正式投产,总投资3.04亿元;德国西门子于去年追加6400万欧元,用于建设上海的西门子风力 发电叶片公司,计划今年下半年投入运营;国内领先如中航惠腾正紧锣密鼓计划上市募资投入主业项目;中材科技(002080)也于上周宣布,投资2.22亿 元生产3兆瓦风机叶片。

另一方面,继今年1月取消“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超过70%”保护政策后,《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也将出台,工 信部起草的标准,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政策的变迁,宋志平似乎并不太担心。他认为,“哪个行业都有竞争,风电叶片看似有 数十家企业参与,但真正能做好、做下去者,我想不会太多。任何产品,都要有核心专长和竞争力方可长久。”

中复连众总经理乔光辉介绍,其叶片 业务从组建到发展至今,发展呈现快速跳跃状。4年时间,共提供了3000多套兆瓦级风机叶片实现安装,覆盖陆地到海上共6个功率等级23种叶片的产品系 列。

“未来具体的市场目标,我们还是要按照需求来看。但是做大是毫无疑问的,包括出口这块。”乔光辉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中复连众(不包括 2007年收购的德国公司SINOI)出口国只有5个,占全部产量10%不到。

接地方发展

此 番,央企及战略投资者在连云港联手打造生产项目,对于当地政府也不啻为一场共赢。

当天,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连 云港的发展,最关键是路径的选择。“寻找着力点,当然会想到央企、重大龙头企业。“

他告诉记者,在到任连云港的第一个月,就“冲到”老朋友宋志平的办公室,请他到连云港来发展。

去年6月,国务院 通过了江苏沿海规划、使之进入国家战略后,提出连云港要“后发先至”,建成特大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功能、带动苏北、支撑中西部发展,实现陇海兰新产业带的 发展。

“我们后发优势很大,包括环境容量、资源、区位优势、劳动力等,但这些优势该和什么样的资源因素对接、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他说, “我们要抓住国际上因金融危机和资源环境硬约束的倒逼机制,形成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的机遇,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好生物环保科技产业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5

中国建材2009净利上升55.6% 四大业务板块发力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16/3OMDAwMDE3MzE3OA.html

4月16日晚,中国建材(HK3323)发布2009年业绩公告:实现营业收入332.97亿元,同比增长26.3%;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55.6%。
每股收益0.96元,同比增长41.2%。公告还显示,中国建材按照截至2009年12月31日止的总股本2481215273股,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07元(含税),总额共计约17368.5万元(含税)。
 “飙升”,中国建材内部用这个词,来形容过去这经济最困难的2009年公司所交出的成绩单。
据悉,上市四年来,中国建材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72.8%,营业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77.2%,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62.2%。
对此,中国建材董事局主席宋志平表示,2009年的公司业绩,一方面受惠于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国发38号文等政策对建材行业的推动,另一方面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大规模联合重组和持续推进的管理整合。
这使得中建材旗下的四大业务板块各有发展亮点。
首先是大水泥区域化发展战略成效凸显,由淮海、东南、北方三大战略区域构成的水泥业务整体战略布局初步形成,产能规模达到1.6亿吨,区域市场控制力和利润贡献率显著提升;销量达到1.14亿吨,同比增长44.0%;
轻质建材板块已完成10亿平方米石膏板全国产业布局,总产能已达7.2亿平方米;销量达到4.7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7%。该板块在建项目进展顺利陆续投产,为满足产能释放的需求,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加大市场推广力度,紧盯全国大中城市重点标志性工程,行业领导者地位更加巩固;
在复合材料与玻璃纤维板块中,风机叶片业务快速增长,产能规模已达5,000片,销量超过3,700片,同比增长58%,跃居中国第一;沈阳、酒泉、包头风机叶片基地相继投产,产业布局全面完成,年产万片的战略目标提前实现。此外叶片业务成功引资1亿美元,为3兆瓦、5兆瓦等大型叶片规模化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受金融危机影响颇深的玻纤业务,则通过技术进步改进产品配方,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调整产品结构、创新营销管理和销售模式,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销量环比增加,生产经营指标持续向好。
此外,工程服务板块的收入、盈利水平和订单也在稳步提升。
对于2010年,宋志平表示,中国建材将抓住国务院38号文和7号文以及“建材下乡”等政策机遇,稳步推进联合重组和资本运营,坚定不移地走控制区域市场、构建核心利润区的发展道路,推进有规模、有巨大协同效应的联合重组,提高市场控制力和占有率,加强传导原燃材料成本价格波动的能力,保证稳定合理的利润空间,推进市场健康发展;同时,继续深入推进管理改进和精细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节能住宅和新能源材料,不断优化产业链;继续协同各地政府淘汰落后生产力,进行区域内的合理布局,加强技术升级与节能减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2

家居建材企業:衝鋒保障房時代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12/2MMDAwMDIzMjA2Mg.html

在樓市調控政策下,家居建材企業紛紛瞄準保障房市場。

「今年的房產新政打壓了一大批商品房的成交量,但保障房的崛起又帶來了新的市場,而且這塊市場需求非常大。」北京閩龍陶瓷總部基地董事長陳進林4月7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這位屬龍的福建莆田人在北京十里河家居建材一條街打拚了10年,深諳家居建材行業的市場規律。樓市調控政策接連出台後,陳進林每天坐在閩龍陶瓷總部基地二樓的辦公室裡,為市場裡幾百家建材企業思考出路。

在跟商戶們反覆「碰撞」後,他得出的結論是:「正因為是保障房,業主都要裝修,所以這部分市場肯定會擴大。而原來的商品房投資客多,空置期長,實際裝修需求反而沒那麼大。」

今年一季度,從閩龍陶瓷總部基地對市場裡部分商戶的摸底調查來看,各大品牌商戶銷量同比並沒有下降,反而都在增加。

在陳進林眼中,在商品房相關需求減少的同時,家居建材業正向保障房時代發起衝鋒。

多出來的5億平方米

陳進林的觀點得到了紅星美凱龍國際家居連鎖CEO車建新的認同:「對於家居行業而言,短期內或將受到市場觀望心理的一些影響,但長期來看,市場總量反而會增長。」

根據官方發佈的數據,全國各類保障性住房2008年完成231萬套,2009年完成485萬套,2010年已開工590萬套,基本建成370萬套,超過預期目標。

今年全國「兩會」上公佈的「十二五」住房規劃明確表示,「十二五」期間全國將建設保障房3600萬套,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的覆蓋面積達到20%左右。而今年全國將建1000萬套保障房 。

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不僅將拉動地產、水泥、建材、鋼鐵、工程機械等相關行業,而且影響將波及到陶瓷、潔具、家電、家紡等下游產業。

「按照50平方米一套計算,僅2011年的保障房就有5億平方米的裝修市場。」車建新分析說,「保障性住房低廉的房價節省下來的購房開支,將一定程度上轉化為裝修購買力,拉動中檔家居建材的市場需求。」車建新說。

同樣在北京十里河家居建材一條街,陳進林旗下還有閩龍木門總部基地和閩龍櫥櫃總部基地,樓市調控與他三大市場的生意都息息相關。

「對於今年的家具建材市場,我一點都不悲觀。就北京市場而言,需求量可能比去年還要大。」目前,陳進林正在各地尋找類似北京十里河這樣的「寶地」,想要複製他的閩龍模式。

不過,在各大建材連鎖企業四處跑馬圈地的情況下,這樣的地段並不好找。陳進林決定先根據市場變動調整策略,鞏固自己在北京的根據地。

陳進林表示,當樓市新政真正發揮作用,房價在一定程度得到控制時,住房剛性需求將集中釋放。在目前的高房價下,購房者大多會縮減裝修預算,而房價趨於穩定時,購房者會有更充足的資金投入裝修,勢必會提高裝修檔次、擴大裝修範圍、添置更新更多家具。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專委會秘書長黃芯紅認為,商品房調控與保障房建設並非完全同步,家居建材企業應提前做好市場佈局。「大規模的公租房建設,從提出計劃到投入資金,到項目最終完成,這有一個週期。保障房建設項目對於下遊行業的影響不可能馬上實現。」

「這一段『空窗期』,對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黃芯紅說,「一方面,企業還將持續面臨商品房成交量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企業也可將此期間作為緩衝期,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新市場佈局。」

調整定位大打營銷牌

針對市場的新變化,不同的企業拿出了不同的招數。

「現在,有些品牌感到市場不好做了,就使勁打折,市場裡面甚至出現了兩折、三折的價格。這不能說明讓利幅度有多大,只能說明他原來的價格體系有問題。」對於部分品牌打出「跳樓價」的做法,陳進林並不看好。

陳進林認為:「保障房消費人群會看價格,但是也會看品牌。」

他進一步分析說:「保障房一般戶型較小,業主消費能力有限。針對這一需求,我們號召品牌廠家生產一些針對保障房需求、性價比高的產品,儘量壓低利潤空間,這樣既滿足了保障房帶來的消費需求,又給廠家找到了新的市場方向。」

閩龍陶瓷總部基地計劃利用自身的體驗中心,召集各大品牌推出針對保障房需求、性價比高的產品來做促銷,「讓大致鎖定中低收入的消費階層,價格相對較低,但是對品牌又有需求的。」

此外,閩龍購買了大批自行車,計劃贈送給保障性住房的消費者。「保障性住房的消費者一般還沒有私家車,對於自行車確實有需求,也會真正應用到生活中 去。不要小看了這類活動,去年閩龍和北京市節水辦一起拿出部分補貼,幫助消費者換掉舊馬桶,從實際結果看,參與活動的商家銷量都有增長。」

「保障房面積較小,衛浴空間有限,必須針對這一部分市場需求去開發一些新產品,在產品空間的利用上考慮得更細。在城市裡,這些小戶型的消費者多數是一些年輕白領,他們可能經濟實力有限,但是生活品位卻很高。」法恩莎衛浴總經理嚴邦平如是說。

而四維衛浴營銷總監冉亞夫則認為,對於中高端家居建材品牌來說,目前的產品線很難滿足保障房的要求。「以400元/平方米的價格來計算,公租房項目的建設必須有相對應的產品來解決,這些產品要求簡單,但必須有較高的性價比。」

也有人對保障房市場並不「感冒」。

金 意陶國內營銷中心總經理張念超表示:「保障性住房的受眾跟我們中高端消費群體定位有差異,影響不會太大。以前我們家裝渠道比例最高,但從2009年起零售 份額增長很快,去年工裝渠道快速發展。隨著城市建設的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商業地產潛力很大,我們會更多地往這個方向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22

逃離建材超市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6851

放棄建材超市渠道,雷士照明通過推進一級經銷商專業化的策略成為國內最大的照明公司。


  進入照明行業後,雷士照明創始人吳長江做了幾年只賺吆喝不賺錢的生意,但公司遇到真正的困境是在2005年。
照明廠家在當時日子並不好過,雷士照明在某個地區的一級代理商因為爭奪市場的原因互相打價格戰,利潤幾乎被壓縮到了零,各自下屬的工程部也在相互較 勁,很多經銷商不再願意代理雷士的產品—竄貨搶利不僅僅發生在一個區域,讓吳長江感到頭疼的是,雷士的很多區域都面臨著渠道管理上的問題。
在照明產品線差異化不大的前提下,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存活下來,雷士必須重新贏得經銷商。
2005年4月開始,雷士照明從全國數百家經銷商中選擇規模較大的進行渠道整合,扶持當地有想法的經銷商做運營中心的投資人,建立起36個運營中心。 與過去不同,運營中心的角色不再只是單純的一級經銷商,而是負責其轄區內所有的產品銷售、市場推廣、物流配送、售後服務等—就像一個個獨立運營的分公司那 樣,獨立化運作,自負盈虧,而吳長江所要做的,是為此讓出一大半的利潤。
「如果有100塊錢的利潤,我讓經銷商拿60塊,我拿40塊,經銷商賺錢是實實在在的。」吳長江說,但這樣的舉動引來了另外兩名創始人的不滿,撤股,散夥,「一個月內支付1.6億的股權贖買金」的要求差點讓雷士照明破產。
目前,這家照明企業擁有3000多家專賣店,門店覆蓋到了國內80%的縣城。相較同業的主要收益來自ODM和出口業務,雷士照明的主要收益來自渠道。 2009年雷士照明國內總收入的74%來自分銷商,2010年的銷售收入同比增加54%,達到31億元,毛利增長63%。
雷士發展初期,就對各地的品牌專賣店給予了各種支持,對符合條件的加盟商不僅不收加盟費,反而給每個店舖3萬元的補貼,作為裝修和樣品展示費用,並給店員發基本工資。
市場擴大後,為了避開與一線照明品牌的競爭,雷士希望可以扶持一批「自己人」,利用當地的人脈發展本土市場,總部則可以專注於產品製造、研發和品牌管 理等。「我們把重點放在了那些年輕的經銷商身上,他們資金實力可能不是最強的,但有野心,願意去奮鬥。」雷士品牌中心總監石勇軍說。當時雷士願意為經銷商 提供10%的資金支持,一年後收回,期間不參與分紅,但條件是只能代理雷士一家的產品。
這在當時看上去是一個大膽的決定。
2005年,在過分依賴賒銷分銷的市場面前,大部分經銷商並沒有所謂的管理經驗,大家抱著的心態都是「好好賺錢,多多賣貨。」至於廠家的品牌,幾乎大 部分的經銷商都不太在意,唯一會被重視的就是產品的利潤。吳長江在南京的經銷商大會上宣佈完渠道變革後,就有一些經銷商當場表示壓力大,賺錢可能還不如過 去。
為了讓渠道變革順利進行,雷士在同年撤出了所有的大型建材超市。除了考慮到進場費和各種節日的維護費外,吳長江並不希望被賣場「牽著走」,因為當時達不到賣場規定的銷售額就得自己掏錢買貨,以完成賣場要求的銷售額。
吳長江從那時候開始就把自己1/3的時間放在了渠道走訪上,希望可以全面瞭解終端市場,同時要求在所有運營中心設立辦事處,協助運營中心管理好經銷商和專賣店。
雷士一方面希望地縣級的經銷商活躍起來,另一方面試圖通過人員補助、培訓等方式,推動渠道商向專業化公司轉型,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培訓課程幫助運營商和經銷商提高它們的運營能力。
雷士在四川運營中心有七個大區,公司為每個大區的經銷商都配備了4~8名區域經理。大區經理的責任範圍轉為按職能劃分,運營中心向大區經理們分配銷量任務,然後再由他們向所負責的區域分配,大區經理需要擔負起銷量、網點開發和人員培訓等任務。
馮春天是四川運營中心的總經理,為了開拓地縣級市場,他和同事曾在2個月內跑了100多個縣市,拉攏經銷商加盟。縣級經銷商可以直接向運營中心拿貨,而且比向地級經銷商拿貨價格更低,不管訂單的金額大小,產品數量,只要下單且在配送範圍內,運營中心就會送貨。  
馮春天稱配送中心訂單部每月處理3600張訂單以上,其中出錯的訂單僅3~4張。即便是出錯,運營中心的售後服務部會接受幾乎任何形式的產品退換貨, 自擔運輸風險。雷士四川經銷商從2006年的39家,發展到了2010年5月的174家,年銷售總額從2006年到2010年增長了5倍。
運營中心還會向經銷商提供諸如「零售技巧」或「網點開拓和維護」的培訓,像在「開業培訓」中,雷士會把從店面裝修到開業日期的選題,開業前的宣傳方案到開業當天的促銷方式,海報的製作到參與促銷活動的具體產品,都擬定出具體的方案。
但執行力是雷士這一策略的最大挑戰。2009年,雷士發現浙江區域市場業績老是上不去,二三級市場專賣店投訴和抱怨較多。調查後才發現,浙江區域運營中心並沒有對二三級市場專賣店進行任何的服務支持,甚至在賣其他產品。
雷士會先跟該區域的運營中心協商,如果無法說服的話,不管多大的經銷商都會被撤換。要調整的話,我是派一個團隊過去,以免原來的整個團隊都隨著一個 人離開。我去了先講政策,講清楚原由。」吳長江說。至今已經有5~6個運營中心相繼換人,包括當時在浙江做得最大的一家。
作為「投資人」的運營中心的老闆們也被吳長江視為「改造」對象。雷士和上海交大合作成立「雷士商學院」,每年開1~2期總裁課程班,每個季度為全國運營中心負責人和經銷商進行授課,每次5到7天。「主要是請專家從財務、管理的角度講一些課程。」石勇軍說。
雷士照明2006年開始就進行管理上的調整,在調整的策略中,包括了對運營中心的調整,以及企業高管的調整。同期的變化是,雷士從外部引入了一批職業 經理人,如原TCP中國區總裁夏雷、原飛利浦照明銷售總監張清宇等,相繼填補和替代了部分高管。當時吳長江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逐個與原高管談心, 擺清利弊。「換一個高管,一定要有平穩的過渡。如果硬著陸的話,風險更大」。
「渠道管理難的是利益分配。廠家強勢,它們會最大限度地利用渠道資源,佔用渠道商資金,野蠻壓貨,而渠道強勢,則會不聽從指揮。」吳長江說。
雷士一直採用的是現款提貨模式,即便是在市場最差的那幾年。「這樣可以保證現金回籠和貨物安全,同時也約束渠道進行理性的市場拓展,按需進貨,降低庫存,並激發經銷商的銷售激情。」吳長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渠道商的物流和資金流轉速度變得更快。
為瞭解決經銷商的資金問題,雷士按照銀行的信用卡管理體系向經銷商提供授信,授信的對象涵蓋全國36個運營中心、3000多家品牌專賣店和超過 1500家經銷商,形式包括現金和貨物。雷士先行墊付一定的額度後,規定經銷商必須像信用卡一樣如期還款,如果不按期還款,經銷商將喪失信用,無法再像從 前一樣「先行刷卡」。並且,雷士還要向經銷商收取一定的利息,經銷商同時還面臨著失去信譽的麻煩。此外,雷士還辦理了中信保險的貨款保險。一旦遇到經銷商 拒不還款的情況,雷士將通過保險公司獲得經銷商的應付帳款,保險公司將代理雷士訴諸法律途徑。
過去,雷士直接面對上千家經銷商,出貨、收款等事情都由總部員工親自處理,即使是銷量不大的經銷商,也要事無鉅細地進行管理,耗費了大量精力。現在運營中心兼顧整個區域的運營管理,效果不錯,總部也可以借助運營中心來實現倉儲、配送和管理的職能。
但也有觀點認為,雷士的銷售權力集中在36個經銷商手中,有很大的風險。這種特別的體系,無論飛利浦還是歐普,都未曾跟進。業內通常認為會產生對渠道控制不力,以及對終端產品的價格難以管理到位等問題。
在吳長江看來,現在運營中心的投資者只是擁有企業持股上的控股權,並不是做實業的人,產品運營還是交由雷士去做,堅持股權分散,其實也是分擔自己的風 險。在香港上市之後,雷士照明開始考慮參股運營中心。吳長江時常給經銷商灌輸的是,「誰做得好,誰管理得好,我就來參股收購你的渠道」。
吳長江接下來的計劃更具挑戰性—他希望讓村落裡的「夫妻店」也能實現渠道商公司化轉型,成長為具有系統性開拓市場能力的專業化公司。面對沒有進入鄉鎮市場的飛利浦和三雄極光這樣的競爭對手,雷士的策略是要讓自己的成長速度更快,當然,這也蘊含更多的新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06

建材下鄉是否空中樓閣﹖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28.html

(1)
久旱逢甘露﹐一則建材下鄉試點範圍從原來的山東﹐寧夏﹐擴大到包括北京﹐天津﹐重慶三個直轄市的消息﹐引爆了昨日的水泥板塊行情。

毫無疑問﹐由於試點範圍太小(增加的三個直轄市也不是什麼鄉下)﹐這個政策暫時只在心理層面起作用﹐為已經絕望的水泥股﹐帶來一線轉機。

是的﹐一直以來﹐水泥板塊的強勢﹐是來自政策的預期﹐而隨著這些政策利好都一一轉入休眠狀態﹐水泥股也由原來的天子驕子成為地底泥。

其中﹐建材下鄉政策是最為典型的一個。在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經提出﹐但遲遲沒有任何具體落實的跡象﹐市場以為已經擱置了。

建材下鄉試點的擴大﹐其實只是發出一個類似「黨中央沒有忘了你們」信息﹐自然讓人期待﹐其他那些在休眠狀態的利好政策﹐例如水利建設﹐保障房建設等﹐也有可能敗部復活﹐重新啟動。

拋開心理層面不談﹐建材下鄉政策本身﹐是否一個空中樓閣﹐還是如之前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為板塊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以下討論的數據﹐全部來自網上看到的資料﹐憑腦海印象摘下﹐也沒有什麼比較權威的信息渠道。

(2)
我們先來看市場潛力。

1﹐目前中國有233億平方米的農村居住面積﹐其中七成是非水泥鋼筋或磚混結構﹐也就是說﹐有166億平方米建築面積有可能需要改建。

以一平方米改建需要0.1噸水泥計算﹐那潛在市場的最大上限就是16億噸﹐對比中國20億噸水泥的年產數字﹐自然是很驚人的數字。

2﹐但這個自然是非常樂觀的假設。比較貼近現實的估計是以每年農村新落成建築面積計算﹐這個數字大概是10億平方米﹐帶來大概1億噸的年需求量﹐而這個需求量是原有的。

假設建材下鄉實施20%的補貼﹐會帶動額外的水泥需求﹐那額外的水泥需求則有2000萬噸﹐對比全國20億噸的水泥產量﹐大概能額外增加1%的需求。

當然﹐就算是1%﹐也不能算少﹐也有可能引起水泥價格的巨變﹐如果有前面上述那些休眠政策一起啟動的配合的話。

3﹐農村建築的要求不高﹐需要的水泥標號比較低﹐所以消化的主要是一些鄉鎮水泥企業的產品。建材下鄉政策要求使用一些節能產品﹐要求參與企業經過認證﹐自然對那些上市公司有利﹐可以更容易佔領農村市場。

4﹐汽車下鄉已經完結﹐家電下鄉也快結束﹐中央需要一個新的扶助農村政策來接力和擴大內需﹐建材下鄉是很好的替代品。

(3)
但是﹐儘管有上述的種種利好﹐建材下鄉要有實質效果﹐還是很不容易﹐起碼﹐不會如家電下鄉那樣﹐一下就起很大轉變。

1﹐家電可能幾年就買一次﹐農村修房子可能是一輩子的事﹐花得錢要多得多﹐期間的財政負擔難以估計﹐這也是中央如此慎重的原因。

家電下鄉目前財政補助已經為460億﹐整個政策可能需要的財政支出在五百多億﹐中國建材聯會曾經提出的建材下鄉財政補助額為1500億﹐為家電下鄉的三倍。事實上﹐這也很可能是一個比較低的估計。

2﹐由於對財政負擔沒有把握﹐中央要求各試點地區自己制定方案上報﹐也就是說﹐由地方財政負擔。地方政府自然沒有積極性。和家電下鄉由中央支出截然不同。

3﹐ 從實際效果看﹐2010年10月﹐山東和寧夏已經被列為試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過任何的實施方案和細節。山東省至今只以統購的方式﹐買了600萬噸水 泥給當地農戶﹐對比山東年產2億噸的產量﹐只是九牛一毛。寧夏更少﹐只有6.5萬噸。這可以說是完全的虛應故事﹐應付中央。

中央要求地方為保障房買單﹐已經得罪了地方政府﹐自然不可能再為建材下鄉而施加太多政治壓力來強力推行。

4﹐ 水泥下鄉的操作﹐比家電下鄉和汽車下鄉複雜得多。後者只需要農民憑發票﹐就可以向政府報銷13%或每部5000元﹐整個過程還在網上公開﹐透明而簡單。水 泥的標號﹐外形﹐很難一眼認證﹐貪污舞弊﹐弄虛作假的環節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山東寧夏用統購﹐而不是直補方式來推行的原因。

然而﹐對農戶﹐消費者來說﹐恐怕沒什麼人喜歡統購﹐別人來代買。如果要大規模啟動﹐必然要用直補﹐這也是這次擴大政策所規定的。但也可想見難度之大。畢竟蓋房子是一生一世的事。

5﹐中國現在水泥年產能大概為28億噸﹐年產銷量大概20億噸﹐而過剩的產能﹐尤其需淘汰的﹐污染嚴重的水泥產能主要在鄉鎮水泥企業。如果建材下鄉一下啟動﹐就會放生這些企業﹐產能過剩和污染問題就會更加惡化。

6﹐由於上述種種問題﹐建材下鄉的推進必然十分緩慢﹐由2010年10月提出的兩個試點﹐到了現在過了將近一年﹐也只是增加了三個試點城市﹐而且還是沒有任何實施方案和操作細節﹐要推廣到全國﹐從而對水泥市場帶來實質性的帶動﹐更不知道是猴年馬月的事了。

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兩省三市的試點﹐對水泥供需和價格的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但如前所述﹐改變的只是市場的心理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5

中國建材重組樣本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20/100382369.html

 中國建材(03323.HK)子公司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去年底成立以來,兼併重組動作凌厲,短短數月通過簽定合同及框架協議,產能接近1.6億噸。

  上述數據是3月27日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透露的。「西南水泥重組速度比當年的南方水泥還要快。去年底,中國建材水泥總產能3億噸,躋身世界第一。」

  除了正在重組中的西南水泥,中國建材此前在淮海地區、東南地區、北方地區相繼組建了中聯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三家子公司。自2006年港交 所上市以來,中國建材的水泥業務從近千萬噸起步,通過一系列兼併收購,重組水泥企業300多家,迅速成為全球產能最大的水泥生產商。

  中國建材超常規的成長故事,去年被美國哈佛商學院收錄為教學案例。在2009年的一個夏日,宋志平被國資委人事部門意外「約談」,提出讓其同時 擔任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下稱國藥集團)外部董事、董事長。建材和醫藥完全隔行隔山,但醫藥行業企業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低等特性,和建材業類似。

  國資委的意圖十分明確,寄望國藥集團複製中國建材的發展模式。通過大規模的境內外重組,中國建材集團營業收入從十年前的20多億元提高到了2011年的近2000億元,淨利潤107億元。

  近年來各行業央企都掀起兼併重組潮,並有國家相關的投融資支持。3月23日,財政部公佈了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2012年中央財政預算,其中用於央企兼併重組的專項資金就達80億元。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最近一次會議上力推中國建材的水泥重組模式,認為其戰略清晰、盈利模式明確,希望央企未來繼續深化兼併重組。

  目前,在國資委管理的117家央企中,除了能源、電力、電信等壟斷行業,約百家央企都處於完全競爭領域。中國建材究竟如何在競爭行業裡搭建起這 個巨大的水泥帝國,中國建材模式建立在什麼基礎上,未來將如何發展,是否可以在其他央企廣泛複製?對這一系列問題的解讀,市場並不全是肯定,爭議仍廣泛存 在。

央企併購兇猛

  在最近一輪央企改革中,宋志平掌舵的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兩家企業具有一定樣板意義。其基本模式都是先將核心業務資產證券化,再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展開大規模兼併重組,迅速成長為行業內的「巨無霸」公司。

  宋志平認為,在過剩經濟環境下,以存量優化為目標的聯合重組,其風險遠遠小於增加產能的新建式擴張。而一些企業在聯合重組中出問題,往往是管理 整合沒做好。過去幾年,央企在發展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兼併做大、重組整合等方面,雖然企業擴大了,但內部管理低效的情況卻普遍存在。

  和海螺水泥等企業主要依靠自建生產線一步一步發展成為行業領先公司不同,中國建材在五六年前水泥業務規模很小。在2006年的IPO路演途中, 宋志平對隨行工作人員說,「你們聽清楚國際投資者的聲音了嗎?就是水泥、水泥、水泥,規模、規模、規模。」來自投資者的熱情,幫助宋志平堅定了做大水泥的 決心。

  宋志平說,中國建材的戰略就是做強水泥等主業,不去做別的投機性業務。在他看來,企業若是亂了,肯定會亂在兩點:一是行權亂,大家不知道聽誰 的;二是投資亂,每個層級都在投資,子子孫孫公司多如牛毛,投資管理失控。因此,由數百家企業重組構成的中國建材,集團總部的重點就是抓行權和投資,決策 項下、資本項下的重大決策都由集團公司總部做決定。而所屬企業、工廠均無決策權,只分別擔當利潤中心和成本中心的角色。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向財新記者分析,和海螺水泥等靠一條一條自建生產線,逐步形成的管理能力相比,靠聯合重組而來的中國建材在管理上也面臨著一 定壓力。「海螺水泥能把成本做到行業最低,從生產線的佈局,到現場的管理、採購、銷售等,管理專業規範,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他認為,雖然現在看起來中建材在規模上已超越海螺等同行,但其收購的企業良莠不齊,重組整合頗具挑戰。

  在宋志平看來,水泥價格偏低是一個重大的結構性機會。近年來,地方水泥企業惡性競爭,價格戰嚴重,水泥整體行業產能過剩與企業分散,而外國水泥巨頭對中國水泥企業虎視眈眈。他認為,作為央企的中建材就應回歸行業主流,引領行業結構調整。

  宋志平認為,目前中國大多數行業都產生了過剩,結構調整已是產業界的首要任務。在基礎原材料和大型製造業中,「央企生存的價值應生根中國的大行 業、大產業,在這個行業裡能夠執行國家的產業政策,促進行業的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等,引領和帶動行業的健康化發展,如果央企在這個領域可有可無 的話,最好退出來。」

  在今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以汽車、鋼鐵、造船、水泥等行業為重點,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推動企業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這一表述被水泥行業人士看作一個積極信號。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前十強水泥企業產量佔總產量26.5%,而2005年這一比例是15%;同時實現利潤1020億元,同比增長67%。同屬建材行業的鋼鐵、玻璃卻虧損嚴重。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研究員秦合舫對財新記者形容,中國建材併購是手執央企資源、身背「尚方寶劍」的「兇猛」併購。它趕上了中國這十年的房地產高速 發展時期,趕上了國家清理落後產能的政策。同時,「中國建材併購重組順利,也跟水泥行業相對分散有關,比如寶鋼想整合鋼鐵行業就不行,因為鋼鐵企業在各地 都是利稅大戶;同時水泥行業技術相對穩定,如果電子行業的央企想搞大規模的兼併重組可能就有問題。」秦合舫說。

「江湖」的重組方式

  在央企的「兇猛」併購面前,小民企招架無力。儘管外界對央企有各種批評,但宋志平認為,中國建材是以市場方式併購重組。水泥行業是完全競爭行業,雖然被中建材併購的企業60%都是民企,但這些民企在價格戰中損耗多於收益,最終是在對等談判中自願加入。

  中國建材一般以較高溢價實施收購後,不僅給民企留有30%的股份,還聘請原企業主擔任職業經理人。「過去他們可能不賺錢,現在不但擁有股權,還部分兌現了投資收益。」宋志平說。

  華泰聯合一位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事實上,中國建材的競爭對手海螺水泥等其他民企也曾試圖通過併購實現規模擴張,但相比中國建材的「大手筆」, 民營水泥企業顯得「小器」很多。上述分析師認為,海螺在併購上拼不過中國建材,一方面是併購需要大量資金,成本太高,另一方面「主要是文化衝突,海螺的人 很強勢,非常懂水泥,出價也不會太高,收購時容易引起被收購方牴觸」。

  前些年,海螺水泥的擴張戰略主要是自建生產線,出發點是這種方式有利於控制成本和管理。近兩年,國家對水泥行業一系列的限制新增、淘汰落後產能、提升行業集中度等產業政策,也逼著海螺水泥等企業走上了兼併重組之路,但在財力上他們拼不過中國建材。

  中國建材的併購資金到底從哪裡來?如何降低資產負債率,若出現財務問題,是否國家兜底?

  宋志平解釋說,「併購前大家打價格戰,把價格打得很便宜,甚至許多地區出現全面虧損,併購後產業集中度提高,會推動價格理性恢復,協同效應大過了聯合重組中的整合成本。」 而通過整合後企業經營業績良好,有充裕的經營活動現金流,一部分現金流又可以反哺聯合重組。他稱,「現在重組西南水泥,很多投資基金都想進來,這說明我們的重組項目具有投資吸引力。」

  有市場人士批評,央企在信貸融資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像中國建材從「十一五」以來獲得各家銀行授信1500億元。但宋志平表示,央企也要靠三張報表來取得融資信譽,「銀行相信我們講的故事,更重要的是相信我們能說到做到。」

  中國建材還利用資本市場融來了不少重組資金。公司自2006年3月在香港上市以來,通過四次直接融資,募集資金達110億港元。去年7月,中國建材公告稱擬在A股發行不超過10億股股份,籌資所得資金用於收購項目、償還銀行貸款等,涉資約150億元人民幣。

  「我們回歸A股IPO的申請現已進入證監會審批程序 。」中國建材副總裁崔星太3月28日在國際水泥峰會上表示。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中國建材回歸A股或主要是為瞭解決負債過高的問題。他分析稱,「香港市場對海螺水泥的估值高於中國建材。譬如3月29日,海螺水泥的市盈率是17.87倍,而中國建材則是12.27倍。」

  宋志平解釋稱,負債率高主要由企業先收購再融資這種重組方式所致。事實上,中國建材應收賬款很少,現金流也充沛。不過未來也希望通過回歸A股進一步優化資產負債結構。

  中國建材總經理姚燕曾在集團內部會議上表示,「集團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企業數量和層級偏多,內部整合任務依然繁重。在快速成長過程中,雖然通過資本運作和利潤積累支撐了企業的快速發展,但由於原始資本金不足,企業資產負債率仍然偏高。」

  事實上,負債率偏高是央企的通病。國資委主任王勇曾在央企負責人會議上要求各大央企「嚴控借貸規模和資產負債率,確保現金流安全。」降低央企負債率、加強風險管控日益成為央企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最近有消息稱,國資委將在「十二五」期間對央企注資,且將主要集中在重組改制和國有企業註冊資本金上,同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將「照顧」部分高負債率的央企,尤其是關係到國家安全、屬於國家經濟命脈的相關行業企業。

  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國資委注資央企的方式加劇了市場不公平競爭,可能對民企發展空間形成進一步擠壓,而且也並不利於央企自我加壓,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

「要不要做寡頭」

  中國建材迅疾而巨大的併購胃口曾一度讓同業擔心:中國建材是要壟斷整個水泥行業嗎?

  當前,水泥業全國格局已基本形成。華南有海螺水泥、台灣水泥,華東有海螺水泥、南方水泥,華中有華新水泥,淮海經濟區有中建材中聯水泥,京津地 區有金隅水泥和冀東水泥,西北地區有中材集團、海螺水泥,東北地區有亞太集團和中建材北方水泥,還有正在整合的西南區域,也有海螺水泥、中建材西南水泥等 企業。

  在宋志平看來,水泥企業最初是通過獨立建廠的模式尋求發展,如今兼併重組興起,主要是為瞭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規模效益的問題,另一個則是解決無序競爭的問題。只有行業整體健康可持續發展,企業才能更好地生存。

  但是,宋志平也指出,未來不可能由一家水泥企業包打天下。「我們主張三分天下。比如中國建材只在已形成的四大戰略區域做,西北我們不會去,湖北、京津一帶我們也不會去。」

  宋志平介紹,中國建材的打法是要形成自己的核心利潤區。水泥是短腿產品,只有150公里運距,重組的目的就是在小區域裡增加市場佔有率和議價能力,形成區域供需相對平衡,推動區域水泥行業價值和產品價格的理性回歸。

  以西南水泥為例,由於交通條件不太方便,區位分割細瑣,更適合於建核心利潤區。「水泥不能分散地搞,要成片地搞,片中還有片,區域中還有區域。在核心利潤區內,中建材『十二五』期間的市場佔有率力爭達到40%。」宋志平說。

  宋志平認為,這些年,不少人認為央企的崛起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資源的輸入和壟斷,而對央企進入市場、改革改制、推動精細管理、提升企業競爭力 等方面瞭解不夠。他認為,企業大並不意味著壟斷。像全球前十家水泥企業佔有60%-70%的市場,而中國前十家市場佔比不到30%。現階段中國水泥價格從 歷史和國際上來比較均處於低位,尚不可能構成壟斷。

  宋志平對財新記者說,「去年6月,我去了一趟俄羅斯,當地有一個很大的水泥公司,還有其他的大企業,這些大企業的法人過去都是國企幹部,後來隨著俄羅斯私有化成了行業寡頭。俄羅斯人問我,中國的改革會把你們做成這樣的寡頭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宋志平認為,無論主張單一的國有化,還是主張全部私有化,這兩個極端都不該是央企的出路。未來的央企,在打造自己核心優勢的同時,應加快推行市場化改革、推行股權多元化等,央企的實力加上民營企業的活力才是企業真正的競爭力。

  所謂產權多元化,即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產權單一化不利於企業經營,不僅是央企,家族企業也是如此。」宋志平說。目前中國建材國有股佔40%,社會資本佔60%。

  此外,還應有規範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職業經理人制度。宋志平認為,自己的「雙料董事長」身份,就是國資委的一項試點。職業經理人、董事甚至董事長,都可以從市場中來。

  在宋志平看來,以央企為主的大企業是中小企業存在的一個重要依附,大小企業互為依存,共同形成產業鏈條。

  「這也可以看出央企的一個發展思路,從之前的完全擁有到現在的強調控制力,並與民營企業進行優勢互補,實現不同所有制的共同發展。」秦合舫對此分析。

  「未來,國家在央企中的資本或許能實現可進可出,流動起來。」宋志平認為,長期來看,央企應該逐漸走到這條道路上去,國家用資本說話,逐漸淡化直接管理的行政色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29

質疑「中國建材150億元的商譽資產空洞」 天地俠影

http://xueqiu.com/8601813520/21990450
負債纍纍的中國建材(3323.HK)正要回歸A股,意圖再融資150億元!這是典型的、可恥的、徹頭徹尾的圈錢行為。

央企,就能一攬獨大嗎?

股市,應該是人民大眾的股市!

寫下面的文章的時候,當時香櫞正在質疑恆大地產。

難得清靜。
一整天的功夫,閱讀恆大地產(3333.HK)和中國建材(3323.HK)這兩家在港上市的中國企業2011年報。
中國建材的年報,已經讀過好幾遍了,這次又有新發現。
中國建材主要包括水泥產業以及北新建材(000768)和中國玻纖(600176)這兩家內陸上市公司。
根據中國建材2012年一季報,中國建材總資產為1723億元,總負債為1341億元,淨資產為382億元,扣除少數股東權益105億元,歸屬上市母公司所有者的權益不到277億元。
其中,資產部分包括112億元的存貨,103億元的無形資產和152億元的商譽。2011年年報中的商譽為149億元,但是147.6億元是歸屬水泥產業名下。
商 譽,本質上就是企業收購時對收購企業淨資產的溢價部分。中國建材的水泥產業,這些年規模飛速發展,但是幾乎全部是靠收購完成的。因此,這147.6億元的 商譽,按2012年一季報看大概150億元,全部是中國建材水泥產業的收購溢價,當然也就是全部歸上市母公司所有,與少數股東權益無關。
根據海螺水泥2012年的一季報,海螺水泥當前的無形資產價值為45.6億元,商譽僅0.7969億元,這是海螺水泥對分宜、貴陽、貴定、遵義、四合、眾喜、六礦這7家企業的部分股權收購溢價總和!出手夠狠!
商譽,在公司實際經營中是個無用的東西,商譽的存在,只是為了平衡公司資產負債表的需要。商譽,也只能在收購企業未來的超凡盈利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由此看,中國建材當前真正的資產負債表,扣除150億元的商譽,其總資產為1573億元,總負債為1341億元,淨資產為232億元,扣除少數股東權益105億元,歸屬上市母公司所有者的「真實淨資產」僅為127億元!
我理解的中國建材,其真實的資產負債率應該為85.25%,公司當前的負債為公司淨資產的5.78倍,為上市股東淨資產的10.56倍!
如果拋去112億元的存貨和103億元的無形資產,中國建材現在絕對處在嚴重「資不抵債」的狀態!
當前,中國建材一年的債務利息支出就接近50億元,今後一年將有567億元的短期銀行借貸要到期償還,今年一季度公司淨利潤僅有6個億。如果水泥行業持續低迷,中國建材債務危機全面爆發,將不可避免!
香港市場,對待上市企業的債務危機,應該比國內A股市場,要嚴肅許多。我不知道,國內的銀行家們將做何想?
2011年,中國建材號稱新增產能6000萬噸,實際新增銷量3000萬噸。全年,中國建材新增商譽50億元,也就是說,對應這3000萬噸的新增銷量,中國建材付出的相對淨資產的收購溢價為50億元。
去年同期,海螺水泥收購水泥產能超過1000萬噸,但是所付商譽僅為6357萬元。
在 中國建材103億元的無形資產中,土地使用權價值為79億元,記在公司預付租賃款資產名下;而在海螺水泥45.6億元的無形資產中,土地使用權價值僅為 26.7億元。二者數目相差巨大!由此可見,中國建材在企業收購的過程中,被收購方的土地使用權資產有明顯被高估的嫌疑。
我個人認為,中國建材在利用國家資本大肆收購、救贖民間投資的過程中,應該存在著大量的收購黑洞、利益輸送、假公濟私,以及財務報表作假摻水的可能。中國建材屬下的西安院和合肥院,問題好像也不小。
中國建材,不會再走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