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歐債不歸路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0464&time=2011-08-12&cl=115&page=all

即使歐洲央行態度明確,通過積極的購債行動抑制風險擴散,歐元區主權信用前景依然不容樂觀
財新《新世紀》 記者 張環宇 特派倫敦記者 倪偉峰

 

  美國主權信用下降的面紗被標準普爾揭開,整個歐洲都亂套了。在美國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雙重壓力下,投資者積壓已久的恐慌情緒瞬間爆發。沒有人能預料到,降級會在全球復甦前景越發黯淡、歐債危機加劇的敏感時期來臨。投資者在恐慌之中度過了最難熬的週末。

2011年1月14日,西班牙,馬德里,行人路過一家銀行。歐債危機正擴展到歐元區核心國家。Denis Doyle/Getty Images/CFP


  8月8日,繼中東、亞太股市之後,歐洲股市不可避免地暴跌。英國富時100指數、法國CAC40指數和德國DAX指數的跌幅分別達到3.39%、4.68%和5.02%。市場哀鴻遍野,一片慘淡。

  當被歐洲央行行長特裡謝稱為「二戰以來最糟糕的危機」逐漸面臨失控之際,歐洲央行終於出手。8月9日,特裡謝證實,歐洲央行已經開始在二級市場 上購入意大利和西班牙兩國國債,以求遏制危機蔓延。此舉使得金融市場恐慌性殺跌的氣氛暫時減弱,但效用難以持久。此後,是連日的大幅震盪下跌。

風險加劇

  在歐洲央行宣佈購入債券之時,部分市場人士即批評,歐洲央行資金有限,如果將西班牙和意大利這兩個龐然大物囊括其中,其自身力量恐難長期維持。如果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甚至可能面臨失敗,還不如不踏出這一步。

  前車之鑑是,歐洲央行對愛爾蘭和葡萄牙國債的購買行動,並未能壓低其收益率,市場的風險在某一時點仍會爆發並脫離歐洲央行的控制。

  針對指責,特裡謝稱,歐洲央行干預是保證央行貨幣和利率政策順利運行的必要之舉。支持者不在少數。他們認為,當此千鈞一髮之際,要將歐洲從懸崖 邊上拉回來,歐洲央行此舉勢在必行。「要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絕非立刻能辦到的事情。短期內,穩定市場信心,惟有通過歐洲央行在市場上購入意大利和西班牙 國債來實現。」布魯塞爾智庫機構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格羅斯(Daniel Gros)對財新《新世紀》稱。

  IG指數公司研究部主管格瑞克(Anthony Grech)則認為,僅靠歐洲央行的力量仍顯薄弱,「更能提振市場信心的選擇是讓德國也加入其中。」

  不過,這一選擇難度頗大。歐元區債務問題之所以遲遲難以根治,其內部成員國利益交織衝突,各國自行其是恰是根本原因。對德國來說,無論是發行歐元債券或是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規模,作為歐元區主權信用最好的國家,德國利益均將受到損害。

  德國政府就曾提出,當前最好的政策選擇就是讓意大利「自掃門前雪」,節約開支並實施結構性改革提升其競爭力,以求逐步恢復財政平衡。而歐洲金融 穩定基金只應被用於救助中小規模的國家。此後,又有德國經濟學家指責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國,稱其在坦然接受歐盟和歐洲央行的援助前,至少應先將自己儲備的黃 金賣掉。

  按照市場目前的判斷,如果將西班牙和意大利考慮在歐洲金融穩定機制內,現有的4400億歐元的規模需要擴大到2萬億歐元。像德國和法國這些需要 支付較多份額的國家,其牴觸心理可想而知。由於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規模需要經歐元區所有成員國認可,且要經歷複雜繁瑣的審批程序,短期內推出無望,這些 因素使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仍隨時可能再度升級。

  即使歐洲央行態度明確,通過積極的購債行動抑制風險擴散,歐元區主權信用前景依然不容樂觀。

  分析人士指出,即使市場情緒暫時得到安撫,美債降級的後續影響未來仍可能持續。德意志銀行全球利率研究部主管康斯塔姆(Dominic Konstam)認為,短期內,美國主權債務評級的影響更多在於影響投資者情緒,並導致金融市場的巨幅震盪,但更加深遠的影響尚未浮現。因為美國國債是整個市場評級的「天花板」,當「天花板」掉下來的時候,市場上很多金融機構的評級也會陸續被下調,這將在貨幣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近期,歐洲股市因法國評級被調降的謠言而恐慌下挫的情景,正是對這種擔心的最佳詮釋。

  在這種情況下,原本因通脹壓力而展開的緊縮週期,或也將有所鬆動。在格瑞克看來,隨著市場風險的攀升,歐洲央行短期內進一步提高利率的可能性在降低。「現在德國經濟也開始顯現放緩跡象,所以加息的緊迫性也大打折扣。」格瑞克稱。

雪上加霜

  比削減赤字更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在經濟衰退、稅收驟減時大幅削減赤字。不幸的是,很多歐洲國家不得不直面這種痛苦。

  近期市場避險情緒急劇攀升,標普調低美國信用僅僅是「導火索」。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不僅美國,歐元區經濟也在近期明顯放緩。這份經濟放緩的名單包括德國、法國這些「頂樑柱」。

  歐盟統計局(Eurostat)的數據顯示,歐元區6月失業率為9.9%,與5月持平。近期公佈的採購經理人報告也顯示,包括德國、法國在內的 諸多核心國家,製造業普遍出現增長乏力的趨勢。對當前的市場來說,信心勝於黃金。當市場將懷疑的目光由邊緣國家向核心國家轉移時,信心隨時可能崩潰。

  屋漏偏逢連夜雨。隨著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調低,歐元將承受更多的上行壓力。今年初以來,歐元兌美元已經持續升值超過10%,雖然歐洲主權債務危 機仍存在擴散可能性,可能會給歐元兌美元匯率帶來一定波動,但長期看,受制於評級調低和寬鬆貨幣政策預期,美元貶值仍是大概率事件。這對疲弱的歐洲經濟來 說並不是好消息。

  「除非美國政界各方表現出充分的誠意,並通過實際行動證明其恢復AAA評級的打算,否則美元恐怕會保持其弱勢。」渣打銀行經濟學家塞蒙斯判斷。

  對歐洲經濟來說,以高於潛在增長率的速度實現經濟增長,以更高的速度去削減開支,才能真正按照計劃逐步降低財政赤字和總體負債水平。但這種完美的設想,似已遭遇難以踰越的屏障。而重鑄市場信任,降低融資成本和壓力,卻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悖論在於,經濟低迷抑制了激進財政緊縮政策的空間,但市場又要逼迫這些國家不得不去做出這種痛苦的選擇,特別對於意大利這樣的國家來說,僅僅 推進財政緊縮還不夠,更大程度的結構性改革也是必需的,但現在看來,這種決心和能力也在受到限制。」巴克萊資本首席南歐經濟學家帕斯庫亞爾 (Antonio Garcia Pascual)稱。

  在很多經濟學家看來,歐洲深層次的矛盾並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決定了政策失衡局面的產生。要解決這一困境,更大程度的協調和讓步是前提條件。

  格瑞克認為,歐洲各國政府需要制定長期的減債計劃並無損經濟增長。其最難之處在於取信於市場。英國實施了較為可信的財政再平衡計劃,但歐洲大陸情況要複雜得多。「並沒有什麼統一標準的方法,歐洲諸國情況不一,所以,更大力度的協調是必需的。」

  在具體的紓困方案上面,歐元區諸國間的利益衝突是不得不直面的一個問題。比如此前市場抱較大希望的歐元區統一債券構想阻礙重重。對於德國這種財 政狀況較好、融資成本較低的國家,歐元區統一債券無疑會損害其自身根本利益。對於部分財政狀況較好的小型經濟體來說,這種決定也十分艱難。

  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繆建民對前景並不悲觀。他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基本上所有市場人士都認為希臘必然是要違約的,但政府一定 要以避免違約為目標。」目前看來,希臘等國已經放棄了制定財政政策的主權,而從7月新的救助方案來看,私人部門也將做出讓步,債務將可獲得展期,債權人與 債務人已經達成妥協。

  繆建民認為,未來歐元區諸國必然會在利益衝突上做出妥協,邊緣國家會更加積極地推行財政再平衡政策,而核心國家也將在利益衝突方面做出一定讓步。「歐洲領導人特別是德國最終將願意付出一定的救援代價維護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存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31

應付歐債危機10個方法 蔡東豪

2012-1-12  NM

012年投資展望的關鍵詞是歐債危機,談論2012年投資環境,所有專家都強調要看歐元區會否瓦解、歐元會否崩潰。瓦解和崩潰其實代表什麼?這麼重要的事情我們不明白,總覺不妥。我為不明白歐債危機的人(我身邊無一個人認為自己明白)提供一套應付方法。


1 唔睇新聞。過去一年,朝早扭開電視,總會見到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在開很重要的高峰會議,會議後有一些聲明,內容關於誰要讓步、誰要實行緊縮 政策,次次如是,好悶。索性唔睇新聞,朝早聽音樂,心曠神怡。不用擔心,在香港,有大新聞發生,唔睇新聞都會知道。 2 不管控制不到的事情。我最近看Michael Lewis新書《Boomerang》,關於希臘的一章,似笑話,希臘國家鐵路公司每年收入一億歐羅,支出七億歐羅,鐵路員工平均年薪六萬五千歐羅,專家 指,希臘鐵路替每一位鐵路乘客付錢改搭的士,對納稅人來說計落仲慳。有些事情我們永遠不會明白,不用傷神,更加不要勞氣。 3 管控制到的事情。出門口前同家人談幾句、吃什麼早餐等,這些小事我們控制得到,應多花心機去做。世界好大,大部分事情在我們控制之外,但仍有不少東西在我 們控制之內,這是環繞我們的微觀世界。由專家去看Big picture,我們專注搞好屬於自己身邊的一小塊。


4 避開負能量分子。負能量是會傳染,你沒有抵抗力,世界上亦無人有免疫力。改變做充滿負能量的人,是沒可能,唯一方法是避之則吉。同樣,正能量也是會傳染 的,多接近正能量的人,你自己也會受感染。假如你心底裡知道自己是一個負能量的人,解決方法首要接受這現實,治療需時,一步一步來,最佳療程是避開負能量 和接近正能量。 5 多讀歷史。讀歷史的好處是,人類不停面對困難,但總能找到方法去解決,是靠人性堅毅,靠創新科技,每次克服了困難,之後世界變得更美好。看歷史其實是看人 類進步,經一事,長一智,痛苦是短暫的,長期而言,人類是快樂的。將歷史上的快樂和痛苦加起來,是一個正數,除非你住在北韓。 6 做運動。一片愁雲中,再作錯誤決定,會令自己更加不開心。同這個朋友食飯可能是錯,買這件衫可能是錯,但有一件事永遠不會錯,就是做運動。在百忙中抽時間 做運動,本身已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一定會開心。


7 信人定勝天。福島核電廠「死士」無死,無救援人員受到核輻射感染。人真的了不起,在逆境中總找到自救方法,把災難程度減到最低。終日憂慮未發生的災難,戇 居至極。危言聳聽的人居多,特別是大環境疲弱,看淡而看錯,無人記得。 8 學做阿Q。經濟危機永遠是Blessing in disguise,危機後出現的好事太多,例如資本分配變得合理,銀行放款審慎,借貸人借錢做好事;政府和企業注重問責,講求效率和生產力,所有人都在談 「能者居之」;股價和樓價變得合理一點,做實事的企業和真正置業的人得償所願。以上好事未必完全阿Q,真的可能出現。 9 Move on。我很喜歡這兩個英文字,發生事後或犯錯後,不要停留在埋怨狀態太長時間,哭過嘈過算數,儘快再上路,Move on!但緊記不要再犯,再犯很難原諒。 10 接近年輕人。年輕人對世界有一份真,不犬儒,他們相信命運在自己手。每次災難之後,都會出現一股強大的創新力量,不少創業家在災難之後崛起,他們受逆境感 染,以最少資源在最不可能環境中創造未來。 十個方法都不適用,其實有第十一個方法,任何情況下永遠適用:早點回家,你的家人關心你多過歐債危機。以我家為例,媽媽和老婆聽過歐債危機但唔知係乜,個 仔唔知有歐債危機,歐債危機的話題永不在飯枱出現。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12

歐債危機下的法式生活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875

2012年這個春天的陰雨和多冷似乎很不討法國人的歡心,可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感受,悲觀的預期和提心吊膽過日子的壓抑感,成了壓在法國人心上的磐石。

在地理位置上,歐盟第二大經濟體法國周圍環伺著搖搖欲墜的意大利、西班牙等歐債危機事發國,並也被爆出債務與GDP比值超過警戒線。2011年11月,《金融時報》發表題為「歐債危機下一站是法國?」的文章,信用評級機構穆迪也發出法國信用評級可能下調的警告。

薩科齊政府迅速採取行動,擬將預算赤字削減至GDP的3%,其中包括2012年節省70億歐元,而五年期間將總共節省650億歐元。與其他歐債漩渦 中的政府類似,致力於開源節流的法國政府對社會福利制度進行了調整,比如減少教育開支和住房補貼,增收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和住房稅等。

這些措施幾乎觸及每一位法國人的日常生活,受影響最大的是中低收入的人群,包括龐大的中產階級。

時時刻刻體驗省錢的樂趣,這是法國人生活方式當中的傳統,而歐洲債務危機對人們的心理影響,則是眼下法國人看緊錢袋的新理由。

和往常一樣,當春天到來的時候,園丁呂西安父子就會來敲皮埃爾·德古律師家的門,在德古律師家的大花園裡有一棵高高的櫻樹,這棵大櫻樹的枝葉已經過 於繁茂,每年都由手藝高超的呂西安父子來修剪,光是修剪這棵樹,呂西安父子就可以賺上1000歐元,再加上為德古律師家整理花園和安置花卉,呂西安父子兩 天便可收入1500歐元。儘管1500歐元不算便宜,但對於稅後退休金一年10萬歐元的德古律師而言,還是很願意花上這筆錢使自己的花園春意盎然。

但是今年不同了,德古律師與妻子李鳳妹決定自己動手佈置花園,一來是因為李鳳妹正好剛退休,夫妻兩個一起動手擺弄花園也是樂趣,二來則是節約的考 慮。在德古律師看來,歐洲債務危機會持續影響法國,而法國很可能會因為其他歐洲國家的深重危機而難以脫身。這似乎已經成為法國人的共識。

德古律師發現,危機對40歲到55歲尚未拿到退休金的在職中年人及其家庭影響最為明顯。米歇爾一家有三個孩子,老大已經讀大學但還沒有離家,老三還 在讀初中,米歇爾的妻子聖誕節過後就失業了,雖然法國的社保體系可以保障米歇爾一家衣食無憂,但考慮到家裡的房屋貸款尚未償清,孩子們讀書還需要錢,妻子 的工作還沒有著落,米歇爾一家還是選擇取消了居家旅行計劃,信用卡也不再透支,因為一旦米歇爾失業,家庭的償還能力也將萎縮。「今天有工作,明天失業怎麼 辦?」幾乎是法國人共同關注的話題。

伊斯丹和他的妻子在里昂經營著一家餐館兼咖啡吧,由於債務危機的影響,餐館的客人減少將近40%,這讓又要供房又要養育三個孩子的伊斯丹一家開始撥 著算盤過日子。以前,伊斯丹的妻子呂迪威娜從來都是只買精牛肉和牛排,但現在伊斯丹家節衣縮食的計劃不得不減少牛肉的開支,怎麼從牛肉上省錢又不影響生活 質量呢?呂迪威娜想到了牛筋,法國的超市一般不出售牛筋,牛筋是廉價的棄置品,偶然地呂迪威娜發現牛筋煮湯或者煮熟涼拌很受孩子們歡迎,於是,她有了主 意。

一天,她向超市的生鮮師傅購買牛筋,師傅說牛筋可以免費送她一些,問道:「你要多少?」呂迪威娜回答:「兩公斤」,師傅有點驚詫了:「你家養了幾條 狗啊?」原來,法國人基本不吃牛筋,偶爾有人討要也不過是用來喂狗,所以這位師傅以為呂迪威娜買牛筋也是要喂狗,哪裡知道她其實是要用來做菜。

Vente-privee是法國著名的購物網站,以眾多名牌商品的一到五折銷售而深受法國人歡迎,但是喜歡在這個網站購物的賽豐發現,現在這家網站 的東西已經很難買到。3月15日,MARC O'POLO的皮包開始銷售,賽豐為了搶到自己喜歡的款式,不得不6點半就守在電腦跟前,早上7點鐘這個品牌開始銷售,8點鐘時賽豐發現,大多數的包都已 經售罄,以前在這個網站購物精挑細選的樂趣已經被搶到不易的艱辛替代。

歐洲的債務危機使得喜歡省錢的法國人變得更喜歡省錢,省錢從生活樂趣又演變為生活質量,也從日常的生活方式轉變為對歐債風險的抵禦。

作者為原台灣《商業週刊》記者,旅法媒體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78

再解歐債危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03/100419141_all.html

歐債危機在2012年以來不斷惡化,希臘問題未解,西班牙又陷深淵。各方對危機的解決方法也爭持不下。

  德國認為,「無論市場在債務危機中發揮了什麼催化作用,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是國家的過度開支導致了不能承受的債務水平和赤字」,因此,解決之道在於緊縮和經濟結構調整,也就是所謂的結構改革。但是,歐元區的外圍國家認為,當前大規模的外部援助才是最重要的。

  顯然,德國的觀點在很多歐洲國家中並不受歡迎,但許多中國的經濟學家們認為其言之有理,甚至用「良藥苦口」來做比喻。筆者認為,以提高效率為目標的結構改革當然是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但並不贊同德國對歐債危機病因的診斷和藥方,因為事實並不支持德國的觀點。

  以財政赤字為例,目前西班牙深陷危機,德國狀況良好,但危機爆發前三年,西班牙的財政處於盈餘狀態,其佔GDP的比例分別為1.3%、2.4% 和1.9%,而德國這三年有兩年是赤字,其佔GDP的比例分別為-3.3%、-1.6%和0.2%。兩國政府負債數據的對比也是類似狀況,2007年西班 牙和德國公共債務餘額佔GDP的比例分別為36.3%和65.2%,即使到了2011年,西班牙在這項指標上仍比德國低12.7個百分點。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西班牙危機前存在嚴重的房地產泡沫,泡沫破滅後銀行出現巨額不良貸款,政府需要用公共資金去救援銀行,因此西班牙的隱性負債要遠高於沒有房地產泡沫的德國。

  這種觀點表面上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上也缺乏足夠依據,比如美國在金融危機前也出現了明顯的房地產泡沫,之後房價的下跌導致美國多家銀行破產倒 閉,政府也向金融機構注入了大量資金。而且,近幾年西班牙的公共債務餘額佔GDP的比例遠遠低於美國,但從2008年1月到2012年5月,10年期美國 國債利率從3.74%跌至了1.8%,西班牙則從4.18%漲至6.13%。

  既然德國對歐債危機根源的判斷是缺乏依據的,那麼到底什麼因素引發了歐債危機?



禍起資本流入

  筆者認為,歐債危機真正的起源在於大規模的資本流入,而頗有諷刺意味的是,促進資本自由流動本身就是成立歐元區的目的之一。歐元區成立後,資本 跨國流動的成本下降,而且,當時投資者認為歐元區各國的風險差別不大,因此,大量資金開始流入希臘和西班牙等歐元區的外圍國家。

  歐元區國家的經常賬戶數據間接表明這一流動過程,因為經常賬戶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現金流,經常賬戶逆差意味著一國的支出(如進口)大於收入(如出口),這時候負的現金流需要外國資本流入來彌補,所以經常賬戶逆差越高的國家,越依賴外部融資。

  歐元區外圍國家在短期內享受到了廉價資金和低利率的好處,但這也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例如房價上升和人工成本提高,這些國家的競爭力因而被削 弱。更重要的是,依賴外部融資的狀況增加了這些國家的脆弱性,因為一旦資本流入的趨勢逆轉,那麼上述國家將立刻面臨利率升高、債務上升和經濟衰退的局面。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國際金融市場陷入動盪,這意外觸發了投資者對歐元區外圍國家風險的重新評估。至此,歐元區的外圍國家開始出現資本 外逃和經濟危機,例如,西班牙央行數據顯示,該國在2012年一季度有970億歐元的資金流出,這大約相當於該國GDP的10%。

  為了對抗危機,歐元區外圍國家不得不進行財政擴張,而這又進一步惡化了這些國家的債務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歐元區外圍國家的過度開支在一定程度上是資本流動的結果。

  實際上,資本大規模流入後急速流出所導致的危機過去在新興市場比比皆是。以1994年到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為例,在危機前,墨西哥的通 貨膨脹率、政府預算赤字和經濟增速都表現良好,但墨西哥有兩點與歐元區的外圍國家非常類似,其一是大規模的資本流入,例如1994年墨西哥經常賬戶逆差佔 GDP的比例高達7%,其二是固定匯率制度,危機前墨西哥為了抑制通脹而將本幣釘住美元(歐元是極端形式的固定匯率制度)。墨西哥的資本流入與危機前該國 政府開放資本賬戶有密切關係,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美國和IMF遊說的結果。

  1994年,在美聯儲加息等因素的觸發下,大量資本開始逃出墨西哥,隨後這引發了一連串危機。最終,這場危機給墨西哥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1995年GDP收縮了6.2%,失業率升至7.5%。

市場信心是關鍵

  發生過大規模資本流入的國家,一般情況下,都存在資本外逃的風險,但假如市場對該國有信心,那麼突然的資本外逃就不會發生,這方面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國。

  1982年至2010年,美國經常賬戶僅在1991年是順差,其他時間都是逆差,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逆差佔GDP的比例更是一度超過了6%,這表明美國對外國資本非常依賴。

  2008年,美國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此後美聯儲兩次採用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發展,美國公共債務餘額佔GDP的比例不斷上升。但所有的這一切都沒有動搖市場對美國的信心,美元資產甚至還在發揮「避風港」的作用,因此美國國債利率不升反降。

  所以,資本流入只是歐債危機發生的重要條件。

  對歐元區外圍國家來說,真正關鍵的問題在於市場對其的信心。影響這種信心的因素非常複雜,但一般來說,當某國在金融市場的過往信譽良好、經濟實力雄厚、投資者對該國未來經濟發展感到樂觀時,金融市場對其信心就會比較強,這時候,該國發生資本外逃的可能性就相對較小。

  但無論是歐元區的外圍國家,還是歷史上的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市場對它們的信心都非常有限。

  與此相關的是,有中國經濟學家認為,降低債務等結構改革措施是危機國重獲金融市場信心的必由之路,這方面的典範是1998年的韓國。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因為結構改革往往需要較長時間,而危機總是在很短時間內爆發,所以結構改革對短時間內穩定形勢的作用會比較有限。

  相反,外部援助對危機國家迅速重獲市場信心的作用往往是巨大的。比如,韓國1998年快速走出危機的重要原因在於IMF等機構給予的600億美 元援助,而墨西哥在1995年也獲美國政府牽頭的500億美元援助。假如沒有這些援助以及美國政府背後的支持,很難想像墨西哥和韓國的金融危機會持續多 久。

  同理,無論是目前已經存在的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還是其未來的升級版歐洲穩定機制(ESM),或者是提議中的歐元區共同債券,其基本的想法均是通過大量外部援助來幫助危機國盡快重新獲得市場信心,以避免危機的不斷惡化。

中國避禍之策

  資本外逃引發金融危機後,無論是大規模外部資金的援助,還是結構改革,本質上都是亡羊補牢。為了避免這種局面的發生,在金融市場上聲譽有限的國家,應該隨時做好風險管理。

  資本流動的風險管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而且時刻處於動態過程中。但一般而言,其至少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二是審慎監管,三是取得相當成效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資本管制的方法比較簡單,主要是監管當局運用價格等手段來增加資本大規模進出的成本,尤其是短期資本的流動成本。審慎監管的內涵非常複雜,具體 內容包括限制市場借貸行為的過分擴張,限制貨幣錯配,限制關聯交易,確保銀行的資本充足,鼓勵披露和市場約束,限制「大而不倒」,給予監管當局獨立性,採 取措施讓政府遠離銀行等。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內容也非常豐富,其包括但不限於匯率和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培養有深度的金融市場,提升金融機構的競爭力等。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三點是資本流動風險管理需要關注的基本因素,但其他因素同樣不可忽視,例如穩定的宏觀經濟和可控的財政赤字。而且隨著情況的變化,資本流動風險管理的重點也會有所不同,這要求決策者能與時俱進、保持政策的靈活性。

  歐債危機對中國有什麼啟示?首先,中國在過去多年有大量資本流入,這些流入的外資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大量流動性,而這推動了包括房價在內的資產價格的大幅上漲。

  其次,中國不是美國這樣的國家。儘管中國經濟曾經歷多年的高速增長,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其實仍然有限。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增速下滑的影響,中國在私人領域曾出現過小規模資本外流。

  最後,中國經濟規模很大,這意味著一旦出現資本外逃危機,那麼其所需的救助資源也是天量的。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很難像墨西哥和韓國那樣去指望IMF或別國政府的救援。

  因此,中國要防範資本流動的風險只能依靠自己。遺憾的是,按照前述風險管理的指標,目前中國金融體系存在大量弱點,而且審慎監管水平滯後於整個 金融體系的發展,例如匯率和利率形成機制仍未完成市場化改革,政府對銀行擁有很大影響力,大銀行幾乎都處於「大而不倒」的境地,金融市場深度有限。因此資 本管制未來仍是中國防範危機的一條重要防線。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以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中國的資本賬戶開放也在日益加深,例如深圳前海的試驗目前正成為這方面的一個熱點。

  筆者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經濟和金融交流的加深,資本賬戶開放是大勢所趨,但歐債危機的教訓證明,在國內審慎監管和金融自由化改革滯 後的情況下,大規模的資本流動會將一國經濟置於高風險中。依此來看,也許中國更好的選擇應該是在開放資本賬戶的同時,盡快提升審慎監管水平並加速金融自由 化改革,以避免重蹈歐債危機的覆轍。

  作者係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MBA學術主任、資產定價研究中心主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71

歷經金融海嘯、歐債風暴 為何他仍能獲利200% 股市大贏家 陳進郎的告白

2012-11-05  TWM
 
 

 

股市贏家陳進郎,近日再度推出新作《股市大贏家Ⅱ》,他在獨家專訪時,分享經歷金融海嘯、歐債風暴,仍繳出200%報酬率的祕密,在於維持研究技術分析的熱情,懂得隨機應變,並盡可能減少虧損,如此才能「贏在修正」,戰勝股海。

製作人‧張弘昌 撰文‧周岐原 攝影‧聶世傑下午三點,十月氣溫涼爽、陽光耀眼的北海岸,一位身穿休閒服、腳踩雨鞋的中年男人穩穩地站在山坡上。他抬頭望向遠處的海洋,卸下一天看盤緊繃的心情,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

他是陳進郎。在專注地盯盤和操作後,經常會驅車前往他的小農莊,散散步、整理植栽,重新放空自己,並思考近期操盤的得失。二○○七年,他初試啼聲就轟動市場,處女作︽股市大贏家︾大賣十萬本。這本分享他從五千萬元到十億元獲利十九倍的投資歷程,以及實戰操盤心法的著作,受到市場投資大眾廣泛的關注,並被整理成簡體字版本進入中國,銷售熱況不輸給「股神」巴菲特的傳記。

經過五年沉潛,陳進郎再提筆寫下︽股市大贏家Ⅱ︾,將近年操作心得公諸於世。究竟這幾年市場變化,讓他多了哪些體悟?

「我真的沒什麼改變啦,唯一不同的是,這幾年部位做比較小,至於報酬率……,差不多是二○○%吧!」眼前的陳進郎沒有停步,他一邊走著上坡,一邊說出這個答案,跟在身後氣喘吁吁的記者聽到,心裡頓時起了一番震撼。

因為,只要是台股的投資人,大都會同意「這幾年股市真的很難賺」:二○○八年的金融海嘯,讓台股在短短一年時間,從九八五九點直瀉至三九五五點,大跌六成;去年的歐債危機,也一度讓大盤在十個月內重挫三成。

因此,在股海巨浪之間浮沉的散戶,沒有「滅頂」已經算得上幸運,陳進郎竟能趁勢而起,將投資報酬率一口氣衝上二○○%,狠狠地打敗指數!

成功首要關鍵 對投資持續保有熱情一度因為華隆案造成股市大跌而破產,也曾經因為找出致勝心法,在十二年間獲利十九倍;如今,終於得以優游股海的陳進郎,除了靠登山、踏青放鬆心情,他還做對了哪些事情?陳進郎在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娓娓道來,與散戶投資人分享他最新的體悟。

「你要先喜歡它(研究股市),只要喜歡就不覺得無聊啦!」陳進郎以近期量能經常不到五百億元的「窒息量」為例,自己投資股票最怕狹幅震盪的無聊走勢,因為「市場太沉悶,找不出方向是很大的挑戰」。但他絕不會因為成交清淡,就忽略每日研究的基本功課;相反地,他會不停調閱線圖,把股價走勢的前後變化彼此對照,作為抓住下一次大漲機會的練習。

陳進郎的友人曾經提到,陳進郎參與聚會,只要時間接近晚上九點,就會開始不停地看手錶,準備離席回家繼續未完的研究。陳進郎自己則表示,他每天早上八點鐘以前一定會展開工作,在專屬的看盤室內瀏覽線圖、準備當日下單事宜。

已投身股海二十餘年的陳進郎,仍堅持不懈、充滿活力,並展現固定作息的重要,可見想在投資領域有所成就,「熱情」確實是首要關鍵。

「我最重視線形的影響力,這好像在挑女朋友,我比較膚淺,往往先看身材曲線(技術走勢),然後再看內涵(基本面)。」談到技術分析的重要性時,陳進郎笑著比喻,「而且這幾年,我已越來越不在意她們的內涵了。」雖然陳進郎本人就是從事技術分析的成功投資案例,但仍有許多投資人不了解技術分析的實用與價值,他特別提出許多觀點,來印證他的看法。

「基本面很重要,但我們很難比其他人知道更多、更早,想提高勝算,一定要盡量注意其他人忽略的跡象;而股票的價格變化,本身已經包含公開的訊息,以及不為人知的枱面下變化。所以技術面走勢比基本面更純粹反映股價的未來,最純粹的才最有力量。」陳進郎比喻:「靠基本面投資股票,就像看分針來判斷時間;仰賴技術面判斷股價趨勢好比看時針,即使有落差,相對而言仍比較準確。」技術分析 最純粹的才最有力量在這個股價經常劇烈波動的年代,陳進郎認為,技術面走勢才是投資人最好的朋友。「股價沒有合理,也沒有常態,超漲超跌才是市場常態;太重視基本面的人,難以在趨勢轉折時隨機應變。」這句話,已經將陳進郎戰勝股海的祕訣表露無遺:制勝之道,在於自我修正。

「做股票就是一連串的預測和修正。」陳進郎表示,「預測」雖然可以採取主動,但因為股市的變化太快,太相信預測反而把自己框住,來不及應變。反之,「修正」雖然常常是被迫採取行動,但因為這時市況發展已經比較明朗,通常有規則和前例可循,較能掌握在自己手上,因此「我們要『贏在修正,不在預測』!」每當陳進郎被問到關於投資股票的問題時,他總會語帶保留,不是說:「這要看情形……」,就是說「前提是……」,鮮少能聽到他發表肯定的看法。這是因為,陳進郎始終相信市場情勢多變,投資獲利只能隨時因應調整,藉此盡可能地擴大利潤、減少虧損。

其實,出現在本刊六三七期「封面故事」的香港知名股市作家曹仁超,對投資也有和陳進郎相近的見解,堪稱英雄所見略同。曹仁超回答讀者提問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應該停損不停利。」停損,就是在局勢改變的當下即時降低風險,避免危及整體資金;不停利,才能讓部署正確的資金盡力奔馳,創造最大利潤。

贏在修正 即時調整才能抓住強勢股陳進郎強調的「贏在修正」觀點,來自對「八○╱二○」法則的深刻體認。他在受訪時分析:「每個人都不妨回想一下,投資獲利的八成很可能來自占總部位僅二成的標的;再分下去,八成獲利裡又有八成來自五分之一標的,如此下去……。所以,絕大多數的投資利潤,是來自於極少數選對的標的。」陳進郎認為,惟有即時調整才能抓住強勢股,創造獲利;如果老是緊抱著表現低迷的股票不放,那麼資金運用效率必然低落,無論如何等待也難以獲利。

在股市中,還有一群人必須維持工作、無法學習陳進郎全程關注盤勢,這些上班族該怎麼因應生活形態調整操作?陳進郎的建議是,不妨以台灣五十 ETF(股票代號○○五○)為標的,根據六十日均線來操作。因為台灣五十整合五十檔市值最大的股票,波動相對較低。

但在過程中,投資人經常難以克服抉擇的心理關卡,無法踏出下單買賣這一步。陳進郎的建議是:「投資人應該盡量多出手,當你愈頻繁地體驗到投資輸贏,就會逐漸習慣,接著無論停損或換股,就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了。」他引電影「陣頭」片中對白為例說:「好比打鼓的人,就是要一直打!不斷地練習!」最後就會獲得成功。

盡量出手 好比打鼓,要一直打不斷練習儘管陳進郎認為投資勝敗的分野只在「隨機應變」與「一成不變」,但展望台股未來的發展,他心中有自己一套分析。談到對後勢的看法,陳進郎微微皺著眉說:「應該是盤跌向下吧!」他分析,指數去年初達到三年新高的九二二○點後一路回檔,技術面已成大頭部形態,因為「每次反彈碰到八千點附近就被打下來。」至於中長線,陳進郎仍然秉持技術分析的觀點。他說,過去二十多年來,大盤指數低點從二四八五點、三四一一點、三九五五點,逐漸提高;高點則從一二六八二點、一○三九三點、九八五九點,逐漸降低到九二二○點。因此,台股下檔支撐是連接二四八五點和三九五五點的長期上升趨勢線;上檔壓力則是連接一二六八二點與九八五九點的長期下降趨勢線,未來指數很可能在這兩條線之間進行波動。

使用技術分析的投資人,經常需要判斷「支撐」和「壓力」的線形,但是經過二十多年勤奮不懈的努力研究,陳進郎已將凶險詭譎的技術線圖,化為一條條能夠獲利的曲線。他此次嘔心瀝血的結晶,相信會成為許多投資人極寶貴的參考。

陳進郎

出生:1962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著作:《股市大贏家》、《股市大贏家II》

股市實戰聖經

股市大贏家Ⅱ——

贏在修正 不在預測

作者:陳進郎

出版:今周刊出版

(2012年11月)

股市大贏家——

我用K線寫日記

作者:陳進郎

出版:今周刊出版

(銷售至今狂賣10萬冊)

不可聽明牌操作股票

「該不該跟明牌?」是投資人必然會遇到的難題。陳進郎給讀者的懇切建議是:「盡量克服心魔,避免跟明牌!」他指出,明牌最大的問題在於得知時,股價通常已反映一段漲幅,利潤空間未必如預期;就算追逐明牌賺更快,等到大盤漲勢或炒作結束,這些帶頭向上攻擊的個股,往往跌得特別快。

在《股市大贏家Ⅱ》書中,陳進郎不諱言提及自己跟進明牌失利的經驗。陳進郎坦言,自己曾在2007年初布局友人介紹的鼎天,經初步布局,他在60日線附近的高點60.9元加碼,股價最高來到83元,相當於漲幅超過4成。

後來鼎天股價意外重挫、以長黑跌破60日線。此時跟隨明牌的欲望超越了既有原則,讓陳進郎忍住出脫持股的念頭。然而業績遲遲未好轉,鼎天股價越跌越低,最低跌至12.8元;陳進郎回憶,當年度EPS(每股稅後純益)也不是消息所指的6至8元,是「1.39元」。由此可見跟隨明牌的危險,隨時可能帶來賠錢的後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55

歐債危機特寫:拯救全球金融體系的四晚三天(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834

很湊巧,《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經濟編輯Neil Irwin的新作「煉金術士:三位央行行長與一個硝煙瀰漫的世界」(The Alchemists: Three Central Bankers and a World on Fire)於今年清明節——4月4日面世。全書講述17世紀至今央行行長們怎樣對全球經濟施加巨大影響力,以及2007年以來他們如何將這種力量融入打擊全球金融危機的戰鬥中。

華爾街見聞在此與大家一道先睹為快,截取前歐洲央行行長特裡謝等歐洲領導人應對希臘債務危機後美國股市崩盤的故事,看看三天四晚的時間裡歐洲政經高層怎樣決策,相信也會有助於我們瞭解歐洲持續至今的經濟困境。


恰好是里斯本附近那座15世紀造的帕卡酒莊開始獻上晚餐之前,全場黑莓手機嗡嗡響成一片。規劃歐洲經濟發展道路的21名男女都低頭查看,一條讓他們震驚的消息就發生在2010年5月6日當晚。

在他們收到消息15分鐘前,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股市一瀉千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暴跌約1000點,部分美國企業巨頭的股票價值頃刻所剩無幾。後來大家知道那是場「閃電崩盤」,將它歸咎於一些不常見的技術原因。

可臨到危急之時,這樣的故障就閃現著一種別樣的危險信號。也是在6日,領導歐洲央行的管理委員會成員還否認他們所在地區的金融系統有任何風險,而那晚的崩盤看來不啻於對他們之前的所作所為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公投,更準確地說,是對他們沒能做的給出評價。

那天下午,他們的首領、法國人讓-克洛德·特裡謝(Jean-Claude Trichet)在新聞發佈會上昭告世人,儘管當時席捲歐洲的危機已經令越來越多的人質疑歐洲國家是否有能力還債,歐洲央行的管理層仍然沒有太費心思商議動用自己無止境的資源,沒有熱議利用自身印鈔的力量抵禦那場危機。

眼見美國股市崩潰的新聞,21位歐洲央行的管理者心裡打起了鼓。我們能扛過去嗎?現在我們能做什麼?

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後來的種種過往只是讓這場全球危機相關的頭條新聞增加了一個系列報導。

而事實上,2010年5月那四晚三天發生的事件對瞭解全球經濟為何仍處困境至關重要。

那72小時裡,三大西方央行領導人——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歐洲央行行長特裡謝與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帶領下做出一系列決定。那些決策創造了我們今天所處的全球經濟環境,它們還可能對經濟產生更久遠的影響。

危機橫掃五大洲的五年間,這三位央行行長以一國總統和議會都可能永遠無法覆蓋的規模與聚集的速度做出應對。

他們常常協作,調動數萬億美元、英鎊或是歐元,總是竭力減少危機造成的傷害。他們犯下許多錯誤,有些失誤代價不小。但他們也避免了災難性的經濟崩潰,沒有讓前輩行長八十年前給這個世界帶來的災難重演。當年的經濟潰敗為納粹主義的崛起鋪平了道路,給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上演搭建了舞台。

以下是根據幾十位相關人士的採訪和第一手文件及其他來源整理的內幕。這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央行行長們如何在緊要的轉折點力挽狂瀾。

5月6日晚 里斯本

再回過頭看看里斯本南面的帕卡酒莊發生了什麼。歐洲的領導者們繼續晚餐。隨身的通訊設備不時傳來新聞,讓他們沒法集中精神進餐。可是,對身前幾步之遙的葡萄牙政府高層官員及其配偶,這些領導者又不能直言相告。飯後,他們終於在酒莊的地下會議室暢所欲言。

歐元區陷入危機,投資者迅速失去信心,越來越不相信16個歐元區成員國之中有些國家會還得起貸款。

在那之前的週末,歐洲領導人與IMF公佈了協議,將以1100億歐元救助歐元區最困難的國家希臘。可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們斷定這還不夠,於是拋售希臘債券。那年年初,希臘還能在國債市場以5%左右的利率得到還款期10年的資金。到了5月6日,希臘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已經升至可以帶來毀滅性打擊的7.6%。

幾乎是5月6日一天時間裡,收益率躥升如此之高。投資者那天對希臘政府失去了信心。他們一旦不再相信,就盡快拋售希臘國債。

恐慌情緒迅速向其他歐洲國家蔓延。愛爾蘭與葡萄牙成為下一個戰場,接著戰火燒到了西班牙與意大利。其中意西兩國人口合計1.07億人,經濟活動規模3.7萬億美元。對歐洲其他國家來說,這兩國不僅是因為規模太大所以不能倒,也是由於太大,一旦倒下就無法救助。

市場上,交易者開始反向押注歐洲統一的理想。歐元區是歐洲人半個世紀來創造地區和平最切實的成就。而五十年後,交易者卻押注歐元區會分崩離析。歐元一路下跌,歐元對美元匯率由2009年底的1.50跌至2010年5月6日的1.25。

和金融危機常見的情形一樣,這先是市場心理轉變的問題,然後就自然而然演變為危機。如果這樣的市場崩潰持續下去,歐洲國家的借款成本繼續上升,這些國家的債券將難以在市面流通,將被迫離開市場。投資者們擔心的違約和歐元區瓦解將更有可能成為現實。那正是債券拋售自身引發的惡果。

也正如金融危機時常出現的,央行行長們為粉碎上述惡性循環挺身而出,調動他們綿綿不絕的能力,憑空創造資金。

5月6日那晚,在帕卡酒莊的地下會議室,有位行長就這樣站出來,為無所不能的歐洲央行提出了一條也許可以選擇的道路。

他說:「我們必須買政府債券。」

這人是時任德國央行行長阿克謝·韋伯(Axel A. Weber)。韋伯身材魁梧,一副日耳曼人的身板,一頭黑髮梳得溜光,看上去和美國經典電視劇《黑道家族》裡的黑幫頭子托尼·瑟普拉諾(Tony Soprano)有幾分相似。

他當時建議,歐洲央行以無限量供應的歐元投入金融市場,針對希臘和其他陷入融資困境的國家購買相關國債。韋伯這番話讓其他許多與會者都大吃一驚。他們吃驚不僅是因為建議本身,也是因為說這話的人來自德國央行。

在歐元區內部,韋伯和他領導的德國央行向來是傳統貨幣政策的堅定捍衛者。他們捍衛的觀點是,央行永遠都不能為政府融資,以防通脹抬頭。20世紀20年代初,一場政府疏於控制的通脹使國民的存款一文不值。這段經歷在德國人腦海留下深深的烙印。作為德國央行的主腦,韋伯責無旁貸要保證那樣的歷史再也不要重演。

而里斯本那個春日的夜晚,韋伯提出要再靈活點。他說,歐洲央行不會直接為成員國政府融資,只是要戰略性地干預市場,目的是避免不負責任的肆意投機行為拖跨歐元。韋伯辯稱,歐洲央行根本不會印鈔,可以在干預債券市場的同時吸收與購買債券規模等額的資金,讓它們離開銀行系統,減少通脹的風險。

特裡謝知道,如果讓韋伯加入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決策,以干預市場抵禦危機的道路就會更好走。韋伯看來是最有可能接替特裡謝執掌歐洲央行的人選。他代表歐洲最大經濟體,擁有成為管理委員會強權人物的才智。

散會後,大家各自就寢。

或許,當韋伯第二天醒來時,沐浴在5月7日那個週五清冷的晨光中,他會重新合計下自己前一晚提出的一種學術上的理論方式。又或許,他會意識到,如果自己支持歐洲央行購買成員國主權債券,就會腹背受敵,要面對德國媒體和德國央行內部多少炮轟。也或許,上世紀20年代惡性通脹時期主持德國央行的行長哈文斯坦恩(Rudolf von Havenstein)的魂靈那一晚附上了韋伯的身。

無論怎樣,第二天上午,韋伯還是改變了想法。他不是固執己見的人。

在從里斯本飛到法蘭克福的三小時時間裡,韋伯在飛機上寫了一封電郵,郵件說:

如果成員國政府沒有絕對承諾給予另一成員財務方面的支持,歐洲央行就購買這些政府的債券,最終歐洲央行將要為歐洲的金融健康負責。希臘實質上已經無力還債,歐洲央行的貸款也不會扭轉乾坤。更何況,購買債券本身就違反了歐洲央行最初成立時締結的公約。

韋伯還說,如果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投票結果否決了他的觀點,仍要購買債券,他希望將他的反對立場公之於眾。如果特裡謝不這麼做,他本人會親自向世人公佈。

這是赤裸裸的威脅。在飛機降落法蘭克福的時候,韋伯按下了電郵的「發送」鍵。

其他22位管理委員會的委員這下都知道,如果他們將購買債券做為拯救歐洲的戰略,要這樣行動,就得付出讓歐洲央行內部深陷分裂的代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20

歐債危機特寫:拯救全球金融體系的四晚三天(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835

5月6日 華盛頓

當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採取了豐富多樣的經濟外交策略。

他常推出一套計劃日程,然後在會議期間不停地利用電話收集信息,對比紀錄,設法說服交談對象應該怎樣做或者怎樣說。蓋特納的這種作風在5月6日那個週四表現得淋漓盡致。

那天清早7點半,蓋特納就到了位於華盛頓特區賓夕法尼亞大街的辦公室。接下來15小時裡,他參加了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在華盛頓舉行的聽證會,並在會上作證,還到辦公室隔壁的白宮去了三次,出席了一次高級職員會議,兩次與奧巴馬總統會談,還至少接聽了26次電話,與多位美國政界人士和白宮助理溝通,和《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主流媒體記者通話,當然也和全球央行的老朋友們通氣。入主財政部以前,蓋特納曾經領導美聯儲下屬紐約聯儲,成為那個精英圈子最有影響力的成員。5月6日那天,他和當時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英國央行行長金都曾交談,也和特裡謝談了兩次。

蓋特納向歐洲人傳達的訊息簡單又一致:形勢越來越糟。到歐洲央行出手制止事態失控的時候了。

不僅蓋特納與伯南克在向歐洲同仁的決策施加國際壓力。同一天,英國國民走進投票站,可能用選票讓工黨讓出佔據13年的執政黨寶座。

不過,英國保守黨並沒有贏得當天議會選舉的絕對多數。為了主持大局,保守黨需要與贏得選票23%的自由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此後的協商都圍繞著一位經濟學家的話進行。他就是默文·金。

金認為,即使國內失業率高達近8%,英國也應該為解決財務問題立即開始削減巨大的預算赤字。那之前幾個月裡,他已經成為這種觀點越來越重要的支持者。

他將風險管理視為舉足輕重的環節:如果未能發現英國有減少赤字的方式,投資者可能拒不接受英鎊和英國政府債券。隨著大選臨近,金對英國財政政策狀況的批評越來越顯眼,令許多工黨黨員感到他在利用自己身為英國央行行長的權力授人以柄,讓反對工黨的選民佔了上風。保守黨人也毫不掩飾地引用金的言論打擊對手。

開始商議成立聯合政府的條件時,自由民主黨對財政緊縮的疑心更重,保守黨更偏愛迅速削減赤字,金已經做好準備提供推動緊縮的彈藥了。參與兩黨談判的一位自由民主黨代表大衛·羅斯稱,赤字「是我們談論時揮之不去的幽靈。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英國央行行長準備向我們簡要介紹他對英國風險的看法。」

所以,在那個決定性的週末到來以前,非但歐洲,英美兩國經濟的未來也都懸於一線。

5月7日 布魯塞爾

一切如韋伯在飛回法蘭克福期間寫的那封緊要郵件所料,5月7日週五,特裡謝前往布魯塞爾,與歐洲各國政府領導人在歐盟理事會總部尤斯圖斯·利普修斯(Justus Lipsius)大樓七樓會晤。踏上這棟水泥混合玻璃打造的巨型歐洲統一紀念碑,特裡謝此行的使命是說服各國領袖,讓他們相信,之前那週末給予希臘的救助還不夠。

到會的許多歐洲國家總理與總統似乎沒有瞭解本地區的風險發展到何種地步。特裡謝向他們展示了一幅圖表,顯示出數日內歐洲國家債券拋售速度加快。「你們有些人的行為非常不合適,讓自己的國家出現了不堪打擊的弱點,」特裡謝對他們說,「鑑於給歐洲帶來的後果,現在歐洲央行呼籲要大家負起責任。」

特裡謝考慮的責任是:成立一種可靠的保險,它得到歐洲各國政府共同支持,這些國家將集體行動,保證沒有哪個成員國會無力還款。那天深夜的里斯本會議之後,特裡謝相信擁有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的足夠選票支持,可以啟動購買債券。但這不會是解決歐洲困境的長久方法。他需要讓歐洲央行購買債券的可能性成為有力的誘餌,如果成員國果斷行動,這樣的誘餌就可以作為他們行動的獎勵。

同時,特裡謝不想明示歐洲央行有多大可能購買債券。畢竟,對這家獨立的央行來說,它的所作所為不過都是做出自認為最佳的決策,並非與當選官員協商的部分結果。所以,布魯塞爾的這場討論就成為歐洲央行的演練,它暗示了一種不可能言明的讓步條件。

「我們會看到自己要做什麼,」特裡謝說這話時,圖表在他身後的顯示屏上若隱若現,「但我們不可能對你們、對自己負責。我們需要你們的行動,絕對需要你們響應。」

演示過程中,特裡謝的話音越來越響亮,顯得更有活力。那天的晚飯是蘆筍配大比目魚。在享用這頓美餐以前,參加會議的領導人已經津津有味地聆聽了特裡謝演講,瞭解了他要表達的意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21

歐債危機特寫:拯救全球金融體系的四晚三天(三)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874

5月8日 巴塞爾

第二天是5月8日,眾位央行行長那個週六齊聚巴塞爾。他們帶著一沓沓文件,克服對時差的不適從世界各地飛到那裡,走下黑色的奔馳轎車時,他們眼神中掩不住倦意。有的行長身邊還跟隨著一兩位孔武有力的保安。

對於巴塞爾這個名字,當地人讀作Bahl,外人乍看起來覺得像那種夏季生長的香草羅勒。而在這些央行行長眼中,它應該代表著避難所。

這些行長一年之中有六次機會到訪巴塞爾。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酒店下榻,美洲的行長喜歡住希爾頓,許多歐洲行長更喜歡氣派的Les Trois Rois(英文名譯作「三王」)。

這期間,他們暫時融入一群關係密切的同僚圈子,這些同僚能理解身為央行行長特有的重擔。到巴塞爾以後,他們會一頭紮進堡壘似的建築物。這樣的建築也許應該設計成漫畫家喬治·傑特森(George Jetson)的工作場所:這棟圓柱形的高樓看著就像有人在中間部位微微扭了它一把,一眼望去,整個底座外部沒有一根直線,優雅的弧度掩藏了防爆石料自身的厚重感。

這座建築也許與巴塞爾火車站近在咫尺,但它腳下的土地並不屬於瑞士。與聯合國在紐約的總部一樣,它是無國籍的實體,屬於全世界。雖然正面掛的招牌上寫著「國際清算銀行」(BIS),但如果把這個地方當作央行中的央行也許更容易理解。在這裡,特裡謝、韋伯和其他多數主要央行行長會度過決定歐洲命運的幾小時,明確自己有多大的意願拯救歐洲。真是無巧不成書,這些央行行長定期召開的一次會議也在歐洲處於危機邊緣的那個週末舉行。

逗留巴塞爾的時候,央行行長們多數時間都在嚴肅地爭論全球經濟。而到了週日,他們就會舉辦晚宴。這個頂級央行行長的內部聚餐堪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非正式晚餐會」。這是地球上最獨一無二的定期晚餐派對。全球最重要的央行首腦濟濟一堂,地點常設在BIS的18樓。他們分別是:美聯儲主席、美聯儲下屬紐約聯儲主席、歐洲央行行長以及日本、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和瑞士央行行長。2000年,這個隊伍擴大了,中國、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的央行行長也加入進來。這表明他們的國家登上了全球大舞台。

週日那頓晚餐很豐盛。黑衣侍者魚貫而出,獻上一道道精美的餐點,主菜有龍蝦、鴨肉、羔羊肉,每道都淋著配料豐富的油亮醬汁。配餐飲品更棒,全場波爾多和勃艮第葡萄酒暢飲。全球經濟會議的出席者借用法國葡萄酒產區的稱呼方式,打趣將這裡稱為「BIS酒莊」。在剛當上美聯儲主席的時候,伯南克就提到這種號稱非正式晚餐的活動。他對一位同事說,「我生平最正式的四餐之一。」

5月9日那個週日,央行行長們依然聚集在巴塞爾,歐洲國家的財政部長們則是云集布魯塞爾。後來擔任希臘總理的歐洲央行副行長盧卡斯·帕帕季莫斯(Lucas Papademos)那天負在現場密切觀察財長們交談,再與身在巴塞爾的特裡謝通電話,向他匯報。其他歐元央行的官員都留守法蘭克福的該行總部歐元大廈(Eurotower)。在倫敦、華盛頓和東京等國家首府,橫跨幾大洲的財政部與央行電話會議已經連線,正在協商集體行動。

蓋特納私下與歐洲官員通過一個又一個電話,設法利用自己作為危機管理者的經驗和全球最大經濟體財政部長的身份向對方施壓。電話會議之初,與會者討論成立一隻應急基金,規模也許達到600億歐元。這個金額讓蓋特納震驚,他覺得無異於杯水車薪,於是暗示這個數額幾乎肯定不夠。蓋特納認為,為了向市場展示解決危機的鄭重態度,歐洲官員們需要相當於那十倍的基金,像2008年美國政府那樣推出「問題資產援助計劃」(TARP)救助銀行。可歐洲不願在那樣的計劃上達成一致,然後著手進行更大規模的救助方案。

5月8日晚 華盛頓

伯南克派聯儲副主席唐納德·科恩(Donald Kohn)代表美聯儲出席巴塞爾會議,自己在故鄉南加州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題為「幸福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講話快結束時大概是東海岸時間週日晚零點55分。那時伯南克收到一位助理發來的郵件,內容是歐洲央行行長之中最受人尊敬、最有影響的一位行長——意大利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的新聞發佈會訊息。

「德拉吉行長讓我將一些建議轉告會議主持人,請美聯儲、歐洲央行、瑞士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和加拿大央行週日晚或者週一一早聯合發佈聲明。」德拉吉提議他們共同宣佈,「主要央行準備提前幾天向金融系統供應可以即刻到位的充足流動性。」伯南克收到的電郵內容暗示他,歐洲同行在呼籲大家為了彌補外匯融資不足集體行動。如果歐洲人會有所行動,他們希望美洲人也出手。

流動性互換是美洲人對抗危機最常用的武器,美國在這次危機期間頻頻祭出,後來用量已經減半。在高峰期,美聯儲曾向歐洲央行和其他央行借款多達5300億美元,此後又向那些國家的國內銀行貸款。可惜,大部分美國人很少瞭解,就因為這種關鍵的工具,伯南克率領的美聯儲成為2008年全球最後的貸款者。也許,這次美聯儲又會重新放開那些與歐洲央行和其他央行的簽署「互換貨幣協議的額度」,幫助抵擋最新一波洶湧襲來的危機?

一方面,伯南克與科恩急於做點什麼,希望竭盡所能幫助歐洲緩解金融壓力,發出了集全球央行之力共同打敗危機的信號。可另一方面,美聯儲當時處境微妙,參議院在那之後的一週要對「多德-弗蘭克法」的相關修正案進行投票。這些法案旨在解決監管華爾街的關鍵問題,也將影響美聯儲。面對這種形勢,美聯儲再向外國提供數十億美元貸款的報導很難給自己帶來幫助。伯南克堅持自己一直為之抗爭的原則,認為美聯儲的決策必須脫離政治影響,不受任何當選官員的干擾。在希望得到支持的時候,他不可能在國會的重要醫院決策以前發出貨幣互換協議的呼聲。

週日上午,伯南克提出,制定美國貨幣政策的美聯儲「聯邦市場公開委員會」(FOMC)召開緊急會議。在華盛頓辦公的美聯儲高官聚集在伯南克辦公室樓下的私密會議室「特別圖書館」(Special Library)其餘官員在各自所在城市連線參會,每張面孔出現在和異地的畫面鏡頭中,看著就像上世紀70年代風靡美國的喜劇「脫險家族」(The Brady Bunch)插入了一段導語。身在巴塞爾的科恩向與會者講解了歐洲人處理危機的局面。FOMC全體支持伯南克與科恩的提議:美聯儲會重新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唯一的前提是歐洲人同意也以大手筆的行動作為回應。

實際上,無論歐洲國家政府、歐洲央行還是全球央行行長,歐洲債務危機的各方都要聯手,同意同一時間行動,但如果對方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他們又都拒絕先有動作。

FOMC會議結束後,與科恩一道在巴塞爾開會的美聯儲頭號國際經濟學家納桑·希茨(Nathan Sheets)到給出差在外的央行行長們準備的辦公室去轉了轉,瞭解哪些人會參與貨幣互換協議的聯合聲明。這時候,希茨像在一家家上門推銷,他兜售的產品價值數十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22

歐債危機特寫:拯救全球金融體系的四晚三天(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961

5月9日晚 巴塞爾

週日晚,特裡謝再次召開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會議,很多委員本人在巴塞爾BIS的會議室出席,有些成員在法蘭克福參會,少數與會者人身在歐洲其他地方,在自己的國家。從里斯本那個週四的夜晚到現在,該對他們一直討論的問題做出正式決定了。為了壓低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的利率,進而緩解危機,並保持控制貨幣政策的能力,歐洲央行會有針對性地購買這三國的債券嗎?或者,為了讓拯救歐洲的民選官員始終承受壓力,歐洲央行會更死板地行使權力,避免違背歐盟公約精神?特裡謝竭力為前一種做法辯護。

他提議,即使歐洲央行在公開市場買政府債券,也應該通過其他工具讓等額的資金離開歐元區經濟體,這樣購買資產就會「得到沖銷」,也就是說,沒有擴大現有的歐元規模。

韋伯與另一位德國的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委員尤爾根·斯塔克(Juergen Stark)極力反對特裡謝這樣做。他們的論證邏輯和韋伯兩天前發的電郵相似,認為只有當形勢糟糕得迫使歐洲國家領導人果斷行動,而且比那週末他們在布魯塞爾炮製的所有對策都堅決時,歐洲央行才應該干預債券市場。

最後,管理委員會以壓倒多數投票結果通過購買債券,但也同意將這個決定對外保密。在歐洲國家財長及政府首腦達成自己的協議以前,委員會不會向他們透露這一決定。如果這些領導人發現歐洲央行已經決定幹預,就會失去他們為解決危機採取行動的壓力。這次投票是務實派的勝利,恪守原則的一方敗下陣來。韋伯和斯塔克是此戰的敗軍之首,同樣站在對立面的還有荷蘭央行行長韋爾林克(Nout Wellink)。

歐洲央行決定以所謂的「證券市場計劃」(SMP)購買債券。週一清晨,他們就會邁出一決生死的步伐,但這時還不得不保持沉默,要等到政界人士盡自己應盡的本分。

歐洲央行決意行動之時,美聯儲也準備啟動貨幣互換。在巴塞爾時間9日下午7點46分,即華盛頓時間9日下午1點46分,美聯儲副主席科恩向伯南克發了一封郵件,主題是「互換可一試」。

5月9-10日 布魯塞爾

5月9日布魯塞爾的那個晚上,歐洲各國財長的會談陷入僵局。先是德國人為尋找替代的會議代表拖延了很久,因為財長朔伊布勒赴會中途病倒,德國只好另派一人代表這個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出席會議。等德國代表抵達後,德國與法國的態度又顯然涇渭分明。

時任法國財長、現IMF執行總裁拉加德說:「出於對澳大利亞的尊重,我們忘記悉尼吧,把注意力放在東京上,歇一下。」換句話說,歐洲領導者們不會在布魯塞爾時間凌晨1點以前達成一致,那時澳大利亞股市已經開盤,所以他們會集中精力在2點日本開市以前拿出協議。

那天的電話會議從下午開到深夜,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的財長和央行行長都連線參會。一位在家中參加會議的美國官員為此打了幾小時的國際長途,花了800美元。這期間,歐洲的財長們在內部商議時就把電話設置在靜音狀態。超級體育迷英國央行行長金還一度趁機偷偷念叨白天的球賽結果,用來打發時間,像個淘氣的男孩。

歐洲人總算及時拿出一份協議。法國和德國同意了4400億歐元的救助方案。IMF承諾投入2500億歐元,幫助保證德國人不會對受助國設置削減預算方面的苛刻條件。

這只是不切實際的美好願望:當時IMF執行總裁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的確承諾會提供這筆資金,可他還必須得到授權,只有經過IMF執行委員會投票批准,卡恩才能兌現這個承諾。極度自信的卡恩那時一門心思要保證解決危機,後來才擔心IMF那些官僚形式的繁文縟節。

幾番爭執又妥協之後,財長們在10日凌晨3點15分完成了艱難的協商,宣佈了達成一致的措施。他們也沒能趕在日本開市前結束討論,但歐洲領導人給外界留下了急於努力達成協議的印象,這足以使安撫市場。

緊接著,歐洲央行公佈了決議,美聯儲和其他央行也參與到貨幣互換行動中。歐洲央行聲明稱:「管理委員會……決定採取多種措施環境特定市場格外緊張的形勢,它們正在妨礙貨幣政策傳輸機制。」這是歐洲的領導者第一次聲稱,他們的行動根本不是拯救受困的成員國政府,而是確保歐元的價值不會失控。此後他們還多次發表類似觀點。

對韋伯而言,在歐洲央行購買債券的問題上失勢不代表敗局已定。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的工作原則要求委員們對自己如何投票保持緘默。歐洲央行與美聯儲和英國央行不同,後兩家央行會發佈會議紀要,公佈貨幣決策成員的具體投票情況。而歐洲央行根本不透露這類信息,像保守機密一樣守了30年秘密。當然,理論上說,如果是為了儘可能保證歐元區的整體利益,歐洲官員們應該會更容易做出決定,可他們代表的是各自國家的利益。另一個歐洲央行的基本原則是,德國央行和法國央行等成員國的央行應該執行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下達的指令,追隨歐洲央行的行動,隨之買賣證券。與美聯儲的十二家地方聯儲一樣,這些成員國央行實際上在貫徹管委會制定的政策。

在韋伯看來,管理委員會完全無視自己的原則和傳統,現在那些遵守原則的傳統都出了問題。

管理委員會週日當晚的會議結束後不久,韋伯召集德國央行執行委員會委員開會。他和同事多姆佈雷特(Andreas Dombret)還在巴塞爾,其他成員分散在德國各地。從公事公辦的角度說,韋伯不應該向任何人提前透露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的決策內容,但這次他向德國央行的同仁們提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應該購買債券嗎?德國央行應不應該聽命於歐洲央行,購買數十億歐元的希臘與葡萄牙債券,違反不得動用印鈔手段為成員國政府融資這個長期奉行的原則?

如果德國央行的委員們給出了否定的回答,歐元區幾乎勢必在幾天內土崩瓦解,歐洲央行將喪失全部信譽,德國將被迫重新啟用原有貨幣馬克。全球金融市場將更加混亂,比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金融危機更嚴重。德國央行的領導者見識過那次危機有多麼凶險,所以他們決定,這次最好還是聽之任之,背叛傳統行事,以免出現此前那樣危險的後果。

2010年5月9日那晚,一場金融浩劫從沒有像那樣接近過我們這個世界,但只有少數內部人士知情。到了第二天清早,世界各地的人們又開始照常為工作奔忙。那時候,歐洲領導人已經決定投入數十億歐元維持歐洲的統一,新的聯盟建立起來,英國為此承諾要縮減預算赤字,美聯儲再次扮演了全球最後貸款者的老角色。

在世界上多數人還在夢鄉之時,巴塞爾、倫敦、華盛頓和其他地區的央行行長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全球商貿流又一次負隅前行。


華爾街見聞註:節錄部分連載告一段落,全文內容來自《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經濟編輯Neil Irwin的新作「煉金術士:三位央行行長與一個硝煙瀰漫的世界」(The Alchemists: Three Central Bankers and a World on Fire)。在此要特別感謝各位讀者近一個月的漫長等待,謝謝大家理解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23

避險天堂的優遇:歐債危機為德國省去410億歐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513

對歐債危機,以德國為首的北歐國家納稅人有一點最為不滿:憑什麼拿我們辛苦幹活攢下的錢幫那些懶散成性的南歐人繼續享受福利社會的日子?話雖如此,有賴於德國國債在歐債危機中凸顯的避險天堂地位,德債的需求強勁,收益率相應下降,德國政府已經節省了大筆融資成本,這也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新說了。

德國財政部數據顯示,2010-2014年,根據德國政府實際支付的利息和預算的利息支出計算,節省的利息將合計達到409億歐元(合550億美元)。

同時,歐債危機迄今為止只讓德國付出了5.99億歐元的借款成本。

一方面,利息有了節餘,另一方面,德國強大的經濟實力使政府稅收意外大增。這些又進一步減少了新增借款的規模。

2010-2012年,德國政府實際發售的債券比計劃少730億歐元。

德國財政部還設法儘量增加低息的收益,推出利率較優惠的較長期債券。2009-2012年,久期未滿3年的短期債券在德國政府發債中佔比大幅下降,由71%降至51%。

《明鏡》根據財政部數據整理的以下圖表顯示了德國政府節約的利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