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低市盈率的區別 王雅媛

2009-03-06  上海證券報




  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一間公司年報的吸引力,對於他來說,便等於一個年輕人得到了一本美國成人雜誌《花花公子》一樣。這個比喻是非常的生活化,一聽已經感 覺到股神是多麼的熱衷于閱讀公司年報。可惜的是這個比喻可能用不了多久了。因為這次金融海嘯,連已有55年曆史的《花花公子》雜誌都因為要大虧,表示有意 放盤求售。《花花公子》雜誌銷量下跌,全因網絡色情盛行,讀者不用再依靠雜誌得到相關信息。還記得筆者剛去到香港時,看見街上售賣翻版CD的情況十分普 遍,當時一隻正牌的CD或VCD要售百多元,相反翻版的則是二十多元。我當時的想法是,賣翻版這生意真是長做長有。誰不知道之後互聯網一日千里,發展到下 載一套電影可能只需要半小時,頓時連售賣翻版的都給殺了一通。社會在變,科技在變,企業經營環境更是每天都在變。過去的成功並不能保證之後的成功,自稱長 線投資者一定要記著。

  其實今天我想說的並不是花花公子這公司,而是另一家經營良好的公司。前幾天,于香港上市的半導體組裝設備供貨商 ASM太平洋(00522.HK)公佈了全年業績。其第四季盈利如大家所想般大幅下降。但是它于年報上,卻教懂了我一樣東西。很多公司遇到這次金融海嘯, 它們都只是在年報上提出一些虛無縹緲的建議去改善公司盈利。比如集團會竭盡所能去減少支出,增加收入。我看了十間工業股的年報,當中有九間都是這樣子,建 議完全不實在,講了等於沒有講。相反,ASM太平洋卻實實在在說了些它會怎樣部署改善公司未來的盈利。

  文中有一句“隨著全球經濟放緩, 預期消費者的消費模式會出現重大變化。因此經濟一旦回穩,預計消費者會大幅轉向購買較低價產品,因此可能會有大量半導體產能被安裝或改裝以迎合這趨勢。” 這個消費模式的改變是筆者沒有想過的。讀完了這句話後,頓時覺得非常有道理。而我亦開始明白為何市場上很多工業股或半導體公司的市盈率可以低至一、兩倍, 而ASM太平洋的市盈率仍然可以做到8至9倍。因為當其他公司還在想怎樣減少支出,保持盈利,等過了海嘯的時候,ASM太平洋已經在想現在可以怎樣裝備自 己,迎接經濟回穩時的機遇了。閱讀年報不但讓我們找尋到投資的機會,當你閱讀這種經營良好、又富經驗公司的年報時,還可以學習到了人家廣闊的生意視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09

思考的碎片--4/17 用可描述性區別技術和品牌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2171.html
思考的碎片--4/17 用可描述性區別技術和品牌

昨天有說道技術和品牌之間的差別。
技術是人和自然的關係
品牌是人和人的關係

具體到個案如何甄別

這裡提供一個線索:可描述性

可描述性是特指用語言描述

簡單的案例是專利VS版權

專利是必須描述清晰所以15年保護

版權描述起來肯定超越專利的麻煩所以保護期是死後50年

so有一個黑色幽默說2020年以後中國有無數文學著作過版權期。因為50年前即1970前大部分人都。。。可恥可悲。

數字的描述是最清晰的。
比如主頻的速度1G還是2G
so這就是技術。

尺寸是數字。
so Jobs的展示只是從信封拿出,但是intel推的超薄本是在告訴你多少薄。

品牌的可描述性差絕大部分時候需要圖案表達。
so是具象而非抽象。


歸結到哲學

就是形而下的沒形而上的來錢

可描述性越好的東西越是形而下,
宗教是沒可描述性。只能體驗性

so中世紀是什一稅。跨越國度。

so從OCBF看也是從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歷程。

殊途同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40

談談股市和實業的區別 長袖善舞方為雄

http://xueqiu.com/8337980271/22191651
早年在投資時,總是犯一個毛病,總是喜歡那些低估穩定類股票。理由自然也很充分:1,在淨資產價格附近購買,和實業資本打成平手;2,長期ROE高於15%,能做到和實業收益率持平;3,拿著這些股票,總是能睡的踏實

這麼做,確實可以拿到穩當的收益,比如當年的深赤灣B,以及現下的魯泰B、大秦鐵路、中國建築等。不過時間久了,自然也發現了問題——這些股票總是漲得很差。大盤下跌時,它們確實封堵了下跌空間,但上漲時卻總沒有大盤漲的多,更比不上其他那些成長股。

後來一直在琢磨,希望能弄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思來想去,覺得有一點錯了——將股市完全按照實業來做(其實這可能並不是一個錯誤,按照這條路走,你一定可以走向財富之路——大部分人還沒過這一關)

但如果實業和股市是同一個玩法,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為何稱自己是股市投資者,而不是實業投資者呢?

既然有區別,那就需要找到股市的獨特性,特別是中國股市的獨特性。

1,中國股市傻子多。

實業人士雖然也有傻子,但傻子的比例肯定沒有股市高——中國的傻子比例更高!

既然如此,我們就得明白這群傻子喜歡什麼?傻子們喜歡成長性,喜歡概念!

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群2B的週期股和爛泥扶不上牆的概念股居然比業績優秀的公司漲得更好!

那我們在選股時,就自然要對成長性和概念予以重視

這麼說其實很扯淡,聰明的投資者在選股時,首要考慮的是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聰明投資人一定要求投資標的有盈利底線,而有盈利底線的公司一般都是那些經營十分穩定的公司。它們不是沒有成長性,而是短期內業績一定不會有大幅變化——有護城河的公司更是如此。

2,實業需要持之以恆,股市卻必須朝秦暮楚。

前陣子爆發了著名的京東—易購約戰,蘇寧股價一落千丈。

在這場比較中,我更看好蘇寧。大家可以拍磚,但我先陳述下自己的幾個觀點。

A:零售業的競爭,首先看模式比較。

京東的網售模式確實比蘇寧領先,網上銷售給客戶了更好的便利性和選擇度。

不過既然網售還是零售,那它就必須具備零售業的基本流程:搶奪客戶、促成交易、付款模式、物流配送、售後服務——這些一個都不能少。

最難的是將這幾個點整合,而不是單單一個方面突出。當年沃爾瑪、亞馬遜的崛起並不是改變了零售業本質,而是重新將上述流程進行模式創新。

如果僅憑一個網站頁面,就認為是模式創新,那這場創新注定是低壁壘的——經不起競爭對手的攻擊。

概括來講,京東和蘇寧都沒能改變零售業的經營模式,有的只是對模式的一些修修補補。

B:零售業的競爭,其次看體系整合。

京東現在的優勢在於其網售品牌——京東商城已深入人心,自有的物流體系開始啟用,各地的倉儲也大規模投產,與商戶合作順利。

蘇寧的優勢在於——品牌知名度早已建立(蘇寧易購的單品牌策略要比國美的雙品牌策略更優),更大規模的倉儲基地和物流體系,支付體系的建立。不足則在於網站運營不暢。

從體系整合來看,京東在前端佔優(網站運營和商戶合作),而蘇寧則在中後端佔優(支付體系、倉儲、物流),同時,蘇寧在線下的優勢被市場忽略了。

C:零售業的競爭,最後看規模實力和資本實力。

零售業是一個典型的「規模優勢」行業,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定價能力也越強。國美和蘇寧說自己京東是個孩子,不是沒有依據。

這種行業,除非自己犯錯,否則強者恆強。當年的蘇寧、國美就是這麼一步步走上來的。當然,這種做大一方面要苦練內功,另一方面要合併收購。當年沒能拿下永樂估計是張近東老闆長期的痛吧!

另一方面,在零售業的競爭中,誰有錢,誰就能玩到最後!

為啥當年是國美和蘇寧能存活下來形成最後的雙寡頭——在資本市場上市且大量融資是主要原因吧!

現在京東的劉老闆資金實力跟蘇寧的張近東不在一個水平上。京東想借助短期盈利加速盡快上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否則最後的結局一定是跟國美或蘇寧簽個收購協議,將京東一賣了之,就如當年的陳曉或張大中,只是賣個什麼價的問題!


不過即使蘇寧能最後挺過來,股價的下跌也是必然,誰讓股市就是喜新厭舊,朝秦暮楚呢?對實業公司來說必須的調整和陣痛,對股市來說就是暴跌!蘇寧如此,SOHO也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10

初論股票投資與投機的本質區別 二元思考

http://xueqiu.com/5395815496/22763341
簡單的甄別,如果股市關門了,依然可以從容持有股票,那是投資。反之,歸為投機。

投資的實質是賺企業的錢,是分享企業經營的利潤;而投機的本質是賺股市的錢,是掏他人的腰包。股市的本質是給可以回本還利的企業提供融資平台,買股票獲取的是利潤分享的權力,而不是別人更高報價的可能。日常生活中,入股別人的生意,這是投資,賺取的是分紅。買房子,賺取租金是投資,等待漲價是投機。

如果入股的生意或是買的房子在賺分紅收房租的同時,上市了或是房價漲了而賣出,這還是投資。市場先生提供了當下與未來的現金交換可能,用今天的一元錢買入未來每年的10%分紅。只是市場先生經常犯暈,1塊元錢標價4毛。這時侯是巴菲特等價值投資者的美妙時刻,這是安全邊際。

入股的生意上市了,什麼時侯賣出?如果瞭解這個生意,自然知道價格高於未來總產出的時侯就可以選擇賣出,這是能力圈,是確定性的保證。如果不瞭解,那還是賭大小的投機,只是十三次「大」與五次「大」之後出現「小」的人品差。

當房價狂飈後,相信所有的人都茫然了。當然包括房地產的從業者,沒有人知道十年後的房價如何,這個圈子裡的高頻買賣者都是投機。

投資與投機的確定性依據區別使得對於股票的「便宜」認識不同,這為市場先生興風作浪提供了沃土。股價跌了一大半,創出歷史新低。「未來一定會彈回去。」便宜的買入,這是投機。再跌去了一半,還便宜嗎?

毛估估,流動資產多少?每年的自由現金多少?如此的自由現金獲取能力能夠持續多久?品牌、定價權、至少10年?考慮通脹和資金成本的折現。哇,超過了當下市值一倍,這是真的便宜,是內在價值的市場低估。

即便如此,4毛買了1塊,還是不安?那依然是投機,因為沒有確定性。不瞭解買入的公司,咋算投資呢?更別說價值投資了,巴老說價值是投資的多餘,沒有價值確定性的投資怎麼是投資呢?如果可以確定,即使沒有了股市,擁有這樣的企業不也是幸福嗎?這才是投資,股市只是提供一個未來與當下交易的平台。

巴老稱價值投資者為「學識淵博」,這樣的人少之又少。是不是淵博,不是會不會讀書,而是對於被投企業的確定性認識。合格嗎,放到被投企業稱一下重,至少要能混個中層幹部吧?!

初窺股票的投資與投機,確定性是兩者的本質差別,企業經營的利潤分享和股票價格的趨勢把握。如果擁有美國麻省理工的教授米基.羅薩和他的弟子們的能力,百分百地戰勝拉斯維加斯,賭博會成為投資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71

巴菲特分紅法和賣出法區別的實質 陳鋼的腦筋

http://xueqiu.com/6471030190/23192402
看了@唐納德 朋友提到的巴菲特2013年報中關於「分紅法」和「賣出法」的比較,做了一個EXCEL算了一下,和巴老的數據完全吻合。在此為了方便還沒有看過此份年報的朋友,先簡單複述一下巴菲特提出的兩種方法。一家ROE12%,PB1.25倍的公司你持有其100萬淨資產對應的股份。
1)分紅法:公司1/3利潤分紅,即第一年分紅4萬給你,這樣十年後你的分紅將會是8.6357萬,而市值是269.8656萬;
2)賣出法:公司一直不分紅,你每年賣出手中淨資產3.2%的股份,第一年也得到4萬,這樣十年後你的分紅將是8.974萬,而市值是280.4425萬,均優於「分紅法」。
查看原圖問題的關鍵在哪裡,是ROE高還是PB呢?其實ROE不是問題的關鍵,將ROE變成6%,第一年分紅2萬,賣出法賣出1.6%的股份也是2萬,再做模型,結論還是一樣的:「賣出法」優於「分紅法」!
查看原圖其實很簡單,問題的關鍵是PB。股票在以高於淨資產的價格交易,所以「賣出法」總比「分紅法」少縮減一些淨資產,這些淨資產通過ROE的複利造成了最終的結論。
雖然沒看過@東博老股民 以前說的,不過我想高於淨資產交易肯定是必要條件,不過「現在巴菲特說了,人們就相信了。」[哈哈][哈哈][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15

第五篇:講解《我的投資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區別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4562635
A
套利的哲學基礎——談格雷厄姆與索羅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區別為套利提供了可能)

由於對知識的渴求,我很早之前就思考一個問題——真理到底不存在。在讀完休謨的不可知論時,我更加迷茫,但後來我從實用主義出發,想到在工程上搞測量,無論我怎麼測量多不可能得到物體長度的真值,但是這點誤差並不影響我的工作;如果世界上不存在真理,醫生給你亂開藥是很難想像的。因此,至少就運用的角度而言,對知識的有效性是沒有爭議的。雖然對科學追求的意義,也是先驗性的假定,但是我認為完全是有必要的。

曾經我一度迷戀於真理的追求,但是最後才發現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不同的,特別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差異。在從價值論的視野看,它們兩者主要存在一下區別:

首先,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雙重身份,既是研究者,又是參與者,既是主體,又是客體,自然科學一般不介入他們正在研究的現象。社會科學家自身在研究現象之中,因此,研究者必然會把自己的知識結構、情感、意志、價值觀念等帶進認識過程,並最終影響到認識過程的結果——觀念性產品。這種觀念性產品就很難脫離主觀性。

其次,從研究對象上來說,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有根本區別。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與人類存在著語言隔離。研究中只能獲得對象信息的單向性作用。而社會科學則不同,研究者在獲取被研究者的信息的同時,被研究者也在獲取研究者的信息。因此,這就難免影響了研究客體,不能代表正常狀態下對象的行為規律,會影響社會科學研究中資料的客觀性與理論預測的準確性。

第三,按照馬克思•韋伯的觀點,社會事實與自然事實完全不同,社會事實的特點是與價值相關,而自然事實卻完全相反。因此,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有著原則上的界限。韋伯由此推論出,自然科學中對規律概念的用法在社會科學中尤其是在歷史研究中很少有所得。在自然科學中,規律越是普遍適用,對精確的自然科學越是重要,也就越有價值。但在社會科學中卻恰恰相反,最普遍的規律正是非常空洞的,往往也是最沒有價值的。

在我讀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之後,我更是堅定這些看法。當我完全明白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區別,我知道索羅斯和格雷厄姆的投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我也更佩服索羅斯,相信他是一個天才。怎麼他們兩者放在一起討論呢?

索羅斯在《金融煉金術》當中寫道,「金融市場的天性就是不穩定。我把概況市場的反身性理論描述成始終有效的理論,這在某一種層面是正確的,因為反身性之中最重要的雙向反饋機制可以隨時運作;但這在另一種層面卻是錯誤的,因為他並非隨時運作,事實上,在多大數情況下,他十分微弱,所以我們可以安然地忽略它。就前者來說,某種修正的機制可以防止認知與現實之間出現過度的背離;後者而言,反身性的雙重反饋機制處在運作當中,除非即存在的條件或制度出現顯著的變化,否則認知與現實便不會趨於一致。在第一種情形下,古典經濟理論是適用的,而認知與現實之間的分歧可以視為噪音而加以忽略;在第二種情形下,均衡理論便毫無關聯了,我面對的是單向的歷史過程,其中認知與實現的變化都是無法反轉的,我們必須區分這兩種狀態,因為一種是正常的,另一種則是反常的。」

索羅斯把市場的狀態劃分為兩種情況,其套利的行為主要利用第二種反常的情況。他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蒼蠅不叮沒有問題的雞蛋」,可以知道想啟動反身性理論的運作機制,需要發現有問題的雞蛋。這個是基礎。因此當年英鎊、越南等這些有問題的雞蛋,都被索羅斯盯上。也就是說,當你這個金融體系是存在巨大漏洞和缺陷的,以索羅斯的影響力和其在社會金融界的話語權,把這個金融漏洞公佈於眾,把他的量子基金以及他能影響的資金從那個的地方撤離,就會人們就會從原來泡沫的繁榮當中甦醒過來,給造成人們的巨大的恐慌。原本存在的某些問題,政府和金融機構本身可以修正和解決,但是由於人們的恐慌和非理性的情緒化反應,已經讓索羅斯的預言成為現實。所以,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索羅斯是走在市場曲線前的人。這只是索羅斯分析的第一層境界,第二層境界是無中生有。

索羅斯說到,「自然科學家的優勢在於,同他們打交道的是獨立於人的意識的自然現象。自然自然現象屬於一個世界,科學家的陳述屬於另一個世界,因此,自然現象可以充當獨立的客觀標準。與此適成對照的是,社會科學的參與者的思維對象卻不是獨立地給定的,它依其本人的決策而定。作為確定參與者觀點的真實性或有效性的標準,它還不夠資格,但它又卻確實提供了某些標準,一些期望為後來的事件所確認,另一些則沒有。可是確認的過程留有寫遺憾,人們永遠也無法肯定,究竟是預期與後來的事情相一致,還是後來的事情順應了預期?在此自然科學所強調的思想與事件之間的分離蕩然無存了。

索羅斯強調,「在自然現象領域中,科學方法只有當其理論證據確鑿時才是有效的;而市場的參與者講他們的決策建立在對所參與情景的不完備理解之上,即使理論沒有確鑿的證據也可以是有效的。科學家只能通過其行為——而不是思想來影響研究對象,並且科學家的行為同所有其他自然現象一樣受到相同的規律的支配,最重要的是,無論科學家多麼能幹,一般金屬也絕無變成金子的可能。而社會現象不一樣,它削弱了遵守約定的意義,更糟的是,它為踐踏約定、譁眾取寵的做法開闢了道路。它成了社會煉金術士們手中的法寶,在用詛咒語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對象的戲劇性的時刻屢屢靈驗。」從而實現了無中生有。

索羅斯說,「比起其他投資商,我具有某種優勢,因為我至少對於金融市場的運作方式擁有自己的見解,然而,如果我聲稱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論框架構造有價值的假說,那就是在說謊。有時並不存在反身性過程,有時我有未能覺察,此外,最令人痛心的是,有時我搞錯了,往往在缺乏合用假說時卻不得不介入投資,其效果自然無異於隨機漫步了。幸運的是我在金融市場中與反身性過程很合拍,我的主要成功就來自於利用反身性過程所呈現的機會。」

索羅斯主要是關注宏觀經濟,而格雷厄姆主要是關注企業、個體,微觀層面的分析。格雷厄姆怎麼描述市場先生,「很久以前,我的朋友和老師本•格雷厄姆曾描述過對待市場波動的正確心態,我認為這種心態對於投資是否成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你必須想像市場報價來自於一位特別樂於助人的被稱為『市場先生』的朋友,他是你私人企業的合夥人。市場先生每天都會出現,報出一個他既可以買入你的股份也可以賣給你的股份的價格。儘管你們倆的合夥企業具有非常穩定的經濟特性,但市場先生的報價卻有各種可能。因為不幸的是,這個可憐的傢伙有感情脆弱的老毛病。有些時候,他心情愉快,而且只看得見對公司發展有利的因素。在這種心境下,他可能會報出非常高的買賣價格,因為他害怕你會盯上他的股份,搶劫他即將獲得的利潤。在另一些時候,他意氣消沉,而且只看得見公司和整個世界前途渺茫。在這種時候,他會報出非常低的價格,因為他害怕你會將你的股份脫手給他。此外,市場先生還有一個討人喜歡的特點,就是他從不介意無人理睬他的報價。如果今天他的報價不能引起你的興趣,明天他再來一個新的報價。但是否交易嚴格按照你的選擇。在這些情況下,他越狂躁或者越抑鬱,你就越有利……遵循格雷厄姆的教誨,查理和我讓我們的可流通股票通過它們公司的經營成果——而不是它們每天的,甚至是每年的市場價格——來告訴我們投資是否成功。市場可能會在一段時期內忽視公司的成功,但最終一定會用股價加以肯定。正如格雷厄姆所說:短期內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在長期內它是一台稱重機。」

巴菲特在《從100元到160億元》中寫道,「正如大家所觀察到的,市場常常是有效率的,他們就因此不正確地得出市場永遠是有效的結論,這些觀點的區別在於一個是白天,一個是黑夜。」可見,市場不是總是有效的。而格雷厄姆強調的情況,是屬於索羅斯說的第一種情況。格雷厄姆從事證券投資時,非常強調以低於企業的內在價值的市場價格買進一間企業的股票,而這種行為本質上是一種套利的行為,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對稱,人們認知的偏差和人性的弱點等因素來實現。

可以看到,格雷厄姆在利用索羅斯說的第一種情況,「某種修正的機制可以防止認知與現實之間出現過度的背離」來獲利,在確保這樣做能成功的前提是什麼呢?

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中寫有一段話,「價格向價值回歸緩慢的危險——從理論上看,第二個前提也是同樣正確的。但在實際中卻往往得不到驗證。由於忽視或誤解而導致的低估某一證券價值的情況經常會持續一段極長的時間,而過度狂熱或人為刺激產生的高估某一證券價值的情況也會經久不退。正是這種拖延給分析家帶來了危險,因為在價格向他所發現的價值回歸之前,新的決定因素有可能出現而取代舊因素。換句話說,當價格最終體現出價值時,這個價值已經發生變化了。當時用以做出判斷的事實和理由都已不再適用。

分析家必須盡最大可能規避這種風險。方法之一是在不大可能發生突然變化的環境中開展工作;方法之二是挑選那些比較吸引公眾興趣的證券,這樣,一旦分析家有所發現,公眾會有及時的反應給予響應;方法之三是根據總體的市場狀況而調整自己的工作,在商業和市場都很平穩時注重尋找價值被低估的證券,而當市場壓力和不確定性增大時則應該謹慎行事。

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的關係——附表能夠進一步澄清關於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的關係的一般問題,該表追蹤了影響市場價格的各種因素。從表中可以看出,被我們稱作分析因素的因素對市場價格的影響是部分的和間接的——它是部分的,因為純投機因素也經常從相反的方向影響市場價格;它是間接的,因為它要通過人們的感覺和決定才能產生作用。也就是說,市場不是一台根據證券的內在品質而精確地、客觀地記錄其價值的計量器,而是彙集了無數人部分出於理性,部分出於感性的選擇的投票機器。」

巴菲特對這種投資策略反思說:「除非你是一名公司資產清理人。在一家度日艱難的公司裡,一個問題還沒解決,另一個問題又冒出來了——正如同廚房裡不會只有一隻蟑螂。其次,任何你得到的初始優勢很快會被公司『掙來』的低回報侵蝕。以一般的價格買入一家不同尋常的企業,比以不同尋常的價格買入一家一般的公司要好得多。我們會堅持尋找一流管理人員的一流公司。」

從巴菲特對價值投資理論的完善當中來看,價值投資者希望能找到具有內在穩定性、穩健性和簡單而永恆的企業,甚至巴菲特聲稱「我們不想投資那些我們認為有可能會被淘汰的公司」。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年會上表示:「未來10年中,我不會對蘋果和谷歌的市值上漲感到驚訝,但我不會買入這些公司股票。不過我也可以肯定不會做空這些公司。像英特爾這樣的企業會受到物理規律的制約,這種制約總有一天會導致一張芯片上無法容納更多的晶體管。我覺得,每年30%或者其他比例的增長率將會持續很多年,但不可能會持續到無限的未來。因此,英特爾必須利用它目前在半導體行業中的領導地位開發一些新的業務,就像當年IBM利用製表機開發出了計算機業務一樣。而預測某些公司是否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對我們來說簡直太難了。」

「像高科技企業這樣的公司,我們一點都不知道其未來的息票是多少。但是當我們找到一家我們認為自己相當懂的企業時,我們就會努力考察它的未來,並計算它未來的息票是多少。事實上,我們可以說是試圖現在就把這些未來的息票打印出來,這就是我們判斷一家企業10年或20年後的價值改採取的方法。當我們於1972年買下喜詩糖果的時候,我們當時不得不在以下方面得出結論:我們能否弄明白經營的競爭環境、喜詩糖果的優勢以及劣勢、今後10年、20年或30年這家企業的情況會如何。

如果你試著評估內在價值,就會發現全都與現金流有關。當前在任何一個投資對象中投入現金的唯一原因是你期待將來可以取出現金,不是通過將投資賣給他人(因為這是一種十足的狗咬狗(who beats who)遊戲),而是通過你投資的資產的產出。購買一座農場是這樣,買一套公寓也是這樣,購買一家企業同樣如此。」因此你會發現企業的內在價值能不能很好地估價與企業的內在穩健性息息相關。

而巴菲特的好搭檔——芒格在努力完善這個問題的另一個方面——錯誤認知心理學。因為我們處在這個混沌的社會當中,憑什麼你的判斷就比別人準確,你的認知與現實之間就不會出現的背離呢?而索羅斯恰恰相反,他是要發現有問題的雞蛋。如果說,巴菲特是試圖在不確定的市場當中確立一種穩定性,那麼索羅斯就是試圖利用市場的不穩定性。索羅斯堅決主張市場的估價總是失真的,不僅如此——這是對均衡理論的決定性背離——這種失真具有左右潛在價值的力量。索羅斯一直在利用這種力量,而巴菲特力求把這種力量的影響降到最低。天才總是能顛覆常規。

可能我說索羅斯太抽象,還是說說渾水——唱空機構。搞得許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市場價格大跌,甚至退市,每天都像坐過山車的樣子。它們利用的原理是什麼呢?和索羅斯一樣,先做盡職調查,發現臭雞蛋,你有沒財務造假,你管理層有沒問題等等,然後做空你,把你的信息公佈於眾。當然,也有一些是製造你造假的假象,利用公眾的信息不通暢和恐懼心理、美國打官司你要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等因素,做空你。你覺得自己死得很冤枉嗎?在逐利的世界裡,沒有道德的底線,只有收穫財富的喜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599

貝萊德:白銀與黃金投資的三大重要區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940

最近幾週,許多不願意增加黃金倉位的投資者問我,如果用白銀取而代之作為貴金屬風險敞口,是否會賺得多一些。

雖然我對白銀價格的方向趨勢並沒有很強烈的觀點,但我認為,把黃金和白銀投資的區別搞清楚是很重要的,最好不要把兩種貴金屬假設成是可以互相代替的。

毫無疑問,白銀和黃金(還有鉑金)常常都是一起出現在貴金屬的分類裡。與黃金一樣,白銀也被視為是一種儲值商品,過去在歷史上也的的確確充當過基礎貨幣的角色。

然而,雖然白銀與黃金有許多共同的特點,這裡我還是總結了三個主要的區別:

1)白銀對於經濟方面的變動更為敏感,而黃金對於貨幣方面的變動更為敏感。

白銀需求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源於工業需求,佔比約40%。相反,黃金需求基本上都是由於純粹的投資需求和珠寶需求。由於白銀與工業的密切關係,所以白銀對於經濟方面因素的變化比較敏感,比如工業生產力、製造業需求等等。

與此同時,黃金卻與貨幣方面的因素變化息息相關,比如實際利率的走勢、通貨膨脹以及美元的升值或貶值。舉個例子來說,基於過去50年的年化數據,黃金價格與通脹的相關度為0.5,而白銀與通脹的相關度為0.35左右。

2)白銀和黃金來自於不同的產品資源,這對於二者的價格也會起到很重要的影響。

大部分的白銀都是作為鉛、鋅、銅、黃金等金屬的附屬產品生產出來的。這樣一來,白銀的生產和白銀的價格之間的聯繫就不想黃金生產和黃金價格之間的聯繫那樣緊密了。

3)白銀價格可能比黃金價格的波動性更大,部分原因是由於白銀價格更低、市場規模更小。

從資產組合構架的角度來看,這種波動性使得白銀對於投資者的吸引力不及黃金那麼大。

那麼,理解了這些區別能夠給投資者提供什麼幫助呢?

投資者是否應該考慮買入白銀或黃金,首先部分取決於他們為什麼要配置貴金屬持倉。那些想要貴金屬來對沖通脹風險的投資者可能會考慮黃金。然而,那些尋求在全球經濟大背景下週期性價格反彈的投資者可能應該考慮投資白銀,因為白銀價格更有可能受益於製造業的回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998

業餘和專業的區別:沒有成功學,只有成功血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29481.html
是個業餘網球愛好者,打了十幾年了。最近兩年,公司成立了網球協會,請了網球專業教練教球。和教練打球多了,有時再看看費德勒、納達爾、李娜等網球巨星的比賽,逐漸發現我們這樣的業餘球手和專業球手有一些重大的區別。

前兩天讀了Steven Pressfield寫的書《The War of Art》,他講了很多專業人士和業餘人士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重大區別,很有感觸。我們這些業餘球手之所以打比賽遠遠不如專業球手,關鍵在於在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上有很大不同。其實,很多業餘投資者的業績遠遠不如專業投資者,關鍵也是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有很大不同。

第一,目的不同導致情緒不同,專業工作很理性,業餘愛好很感性。

業餘球手打球是為了樂趣,是一種休閒娛樂;專業球手打球是為了錢,是一份工作。很多人說自己玩玩股票,玩玩期貨;專業投資者投資是為了錢,是一份工作,絕對不是玩玩的。專業球手、專業投資者,和我們其他行業的上班族一樣,都是為了賺錢養家餬口。

我們看體育比賽,經常發現,業餘的球迷對比賽非常狂熱,專業的球員對比賽十分冷靜。球迷看球只是休閒娛樂,為了發洩一下情緒壓力。專業球員打球是工作。兄弟姐妹們,我們幹了幾年,都成自己工作上的專業人士之後,對工作不再像剛入行時那麼狂熱。

太情緒化,什麼工作也做不好,做不久。只是為了樂趣,我們容易像球迷一樣過於激動。但為了錢,就不一樣了,你會理性地分析,值得嗎,反而容易做出正確的選擇。

巴菲特一再強調:投資必須是理性的,如果你做不到理性,就別去做投資。再舉兩個例子,老師經常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因為老師管別人的孩子是為了錢,是工作,很理性,管自己的孩子就做不到理性了。醫生經常不給自己的親人做手術,也是這樣。

有意思的是,有些專業投資人士,在工作上幫客戶投資理財做得非常出色,但是自己的錢做投資理財,業績一塌糊塗。

當你戀愛時,只是一種業餘愛好,所以非常狂熱。但你結婚幾年,尤其是生了孩子之後,你就理性多了。

狂熱的不計代價的愛好只能持續一時,理性的斤斤計較的實幹才能持續一生。業餘投資者和業餘球手一樣,總想一擊致命,專業投資者和專業球手一樣明白,飯只能一口一口吃,路只能一步一步走。

第二,投入時間不同導致技術能力不同,達到專業水平需要精深練習十年。

業餘投資者只是偶爾上網看電視看報紙時才順便看看股票行情看看投資新聞,做點簡單的研究分析,偶爾進行幾次投資操作。但是專業投資者從週一到週日,從早上到晚上,所有時間都在研究分析投資,我發現金融投資行業加班特別多,即使是不加班,平時想的也全是投資。

很多事情,最後成功必須靠時間一點一點積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請你注意,十年樹木、台下十年功、十年磨一劍,都是十年。要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外行,成為一個成功的專業人士,需要十年的磨煉。

丹尼爾·科伊爾在《The talent code》(中譯本《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書中,總結了很多行業超級巨星的成功模式,都是需要十年的精深練習。

什麼是精深練習?專門練習對你的專業能力最重要往往也是你最不擅長的技術。

為什麼業餘球手打了很多年,球技總也沒有進步?因為我們總是喜歡在自己最喜歡的區域用自己最喜歡的動作打自己最擅長的球,但專業運動員花大量時間訓練自己在最不舒服的區域用自己最不喜歡的動作打自己最不擅長的球。

重複練習絕對不是精深練習。精深練習,會讓你痛苦,會很不舒服,你不可能堅持太長時間,一天最多練三個小時左右。這樣一年就是一千個小時,十年就是一萬個小時,沒有一萬小時的練習,你根本上不了檯面。台下十年功,十年說得非常準確。

業餘投資者沒有花多少時間研究分析投資,更沒有花很多時間學習自己原來根本不懂但又非常重要的知識和能力,更沒有經常進行實戰投資,在市場上進行真刀真槍的搏擊。打過球的都知道,上場比賽和場下訓練完全不是一回事,能發揮出來一半就很不容易了,想要超水平發揮,太難了。比賽多了,經驗多了,更容易正常發揮。

第三,愛的程度不同投入精力不同,業餘的只是和你的愛好談戀愛,專業的則是和你的愛好結婚。

業餘球手愛好打球,但愛得不夠深。專業球手原來也是業餘的,但是太愛好打球,愛得太深了,以至於把自己的一生賭上去,別的事情不干,專門打球。

業餘投資者喜歡投資,但喜歡得不夠深。專業投資者一開始也是業餘投資者,由於種種原因,愛上了投資這個職業,寧願放棄其他行業的工作機會,把自己的一生獻給投資行業了。

最後要澄清一下,職業人士並不一定就是專業人士,不少人只是在混而已。專業人士未必是專家,你到醫院看病就明白,專科醫生只有少數人最後能夠成為專家,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成為頂尖專家。

職業投資人並非一定是專業投資人,專業投資人中也只有少數人是投資專家,會成為投資超級明星的更是鳳毛麟角。既要有一定的天賦,又要願意長期堅持精深練習十年之久,需要自己的堅持,也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成功不容易啊。成功是1%的天才,加上99%的汗水,而且要堅持付出十年精深練習的汗水。成功沒有捷徑,你得像烏龜一樣爬上十年,沒有成功學,只有成功血。(作者為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54

業餘和專業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可能就是接得住球和接不住球的區別吧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600.html

我從小喜歡打乒乓球,直到上大學的時候,才認識一個從國家隊退役的隊員,退役後當教練。

從小乒乓球不敢說打遍天下無敵手,也算小有名氣了,於是各種不服,纏著教練「來一局」,教練開始不想跟我打,但被我纏的煩了,陪我打了一局,但是教練有個條件,他要拿板擦當球拍跟我打,免得被別人知道認為欺負我。

當時一種被人歧視的感覺,拼了命的打,把平生各種技巧都拿出來了,但是比賽結果,你們都猜到了,21:5,我只贏了五個球,而且多半還是靠運氣的,重點是教練根本沒拿球拍跟我打,當時各種屈辱,於是問教練,我跟他比到底差在哪兒。

當時教練跟我說了這麼一番話:「我從小4歲就練球,一個推擋動作就要練幾萬次,一個步伐就得走幾萬遍,每個動作已經融進我本能中了,什麼樣的球、該如何處理,大多是靠身體本能做出來的。對方一個球打過來,你必須要接住打回去,接不住,你就退役,接住了,你就去比賽,我接不住,就退下來了,所以我只能在這給你們當教練。」

之後我找這個教練喝酒吃飯聊天玩牌,但是再沒找這個教練打過球,因為我覺得是在侮辱人家。

現在想起來,專業和業餘的區別,可能就是接得住球和接不住球的區別吧。

人生亦是如此,創業亦是如此,因專注而精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23

專業交易員和普通投資者的區別:速度!速度!速度!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822

交易員的交易是以毫秒來計算的,而普通投資者是以年和月為單位;交易員關註季度盈利,投資者只關心30年後退休後的最終收益;交易員追求比別人領先幾毫秒和幾英尺,而投資者在只在目標和價值。二者的世界沒有交集。 上周,華爾街見聞曾介紹交易公司采用直升飛機等高科技設備來獲取交易信息。 如今,交易公司為了比別人快上幾毫秒,願意花錢將自己的服務器與股票交易所服務器安裝在同一幢大樓。正如Jerry Adler寫到:“為了保證公平,嚴謹的工程師們會額外加長光纜,使每臺服務器的線纜長度一樣。沒錯,我們就是在討論在近乎光速的情況下加長幾英尺長度。” 交易員的操作是極其瑣碎的。專業交易員總是熱衷於將資金投向過程中的一切交易機會。而普通投資者總是有特定的目的,會為一個長期的目標而攢錢。 事實上,華爾街之所以追求極致的速度,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時間。 華爾街瞬息萬變,交易員們的交易是以毫秒來計算的,而普通投資者改變投資組合的是以年和月為單位;交易員關註季度盈利,投資者只關心30年後退休後的最終收益;這是超短期交易和長期策略的差別,速度只對短期有影響,但左右不了長期投資。 我們討論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交易員追求比別人領先幾毫秒和幾英尺,而投資者在乎的是目標和價值。這兩個世界沒有交集。 然而,交易員的世界看起來非常誘人。 畢竟,大家都想賺快錢,不是嗎?但我們身邊並不缺少這類“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它們的表現也並不比大多數投資者優秀。在過去的五年中,對沖基金的平均回報都不及標普500指數,截至今年11月,對沖基金的平均回報為8.31%,而標普500為29.1%。 Tom Brakke在博客At Research Puzzle Pix中就舉了這樣一支看起來很不錯的基金:摩根大通市場中立基金。該基金“對風險中立,通過廣泛而多樣的美股投資組合獲得長期的資產增值。” 但不幸的是,2010以來該基金的表現就非常糟糕,連續四年資產不斷縮水。 讓我們暫時忘了對沖基金吧。事實上,大多數共同基金的表現也令人失望,每年80%的基金的表現都不及對應的指數。但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接受平均值,我們總是努力追求那些表現優秀的20%。 如果你的目標是像一個交易員那樣做超短期投資,那麽你如果沒有更快的信息和交易速度,確實會處於劣勢。但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一名投資者,那麽你已經有了足夠的信息讓你成功:建立一個低成本、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並且長期持有。 最後,你要明白,追求速度也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而遭到災難性的打擊。以下就是幾個例子: 騎士資本(Knight Capital):這家公司2012年時的遭遇是所有交易員的噩夢。由於一個交易程序錯誤,導致系統開始瘋狂下單,讓騎士資本以每分鐘損失1000萬美元。等到45分鐘後最終將錯誤程序關閉,騎士資本一共損失了4.4億美元。 閃電崩盤:2010年,投資者眼睜睜的看著1萬億美元市值在20分鐘內蒸發殆盡。為什麽呢?答案依然是自動交易。一系列事件觸發了某些程序,結果一天內股票交易量暴增至每日平均水平的兩倍,且10分鐘內成交了13億股票。 BAT的IPO:2013年,美國第三大交易所BATS在自己IPO過程中發生閃電崩盤,該股股價在900毫秒的時間內從16美元跌至僅幾美分,期間發生176筆交易。Nanex認為這一事件本質是來自於競爭對手納斯達克的交易程序完全出於惡意在900毫秒內將剛開始交易的BATS股價打至0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