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股市和實業的區別 長袖善舞方為雄
http://xueqiu.com/8337980271/22191651早年在投資時,總是犯一個毛病,總是喜歡那些低估穩定類股票。理由自然也很充分:1,在淨資產價格附近購買,和實業資本打成平手;2,長期ROE高於15%,能做到和實業收益率持平;3,拿著這些股票,總是能睡的踏實
這麼做,確實可以拿到穩當的收益,比如當年的深赤灣B,以及現下的魯泰B、大秦鐵路、中國建築等。不過時間久了,自然也發現了問題——這些股票總是漲得很差。大盤下跌時,它們確實封堵了下跌空間,但上漲時卻總沒有大盤漲的多,更比不上其他那些成長股。
後來一直在琢磨,希望能弄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思來想去,覺得有一點錯了——將股市完全按照實業來做(其實這可能並不是一個錯誤,按照這條路走,你一定可以走向財富之路——大部分人還沒過這一關)
但如果實業和股市是同一個玩法,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為何稱自己是股市投資者,而不是實業投資者呢?
既然有區別,那就需要找到股市的獨特性,特別是中國股市的獨特性。
1,中國股市傻子多。
實業人士雖然也有傻子,但傻子的比例肯定沒有股市高——中國的傻子比例更高!
既然如此,我們就得明白這群傻子喜歡什麼?傻子們喜歡成長性,喜歡概念!
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群2B的週期股和爛泥扶不上牆的概念股居然比業績優秀的公司漲得更好!
那我們在選股時,就自然要對成長性和概念予以重視
這麼說其實很扯淡,聰明的投資者在選股時,首要考慮的是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聰明投資人一定要求投資標的有盈利底線,而有盈利底線的公司一般都是那些經營十分穩定的公司。它們不是沒有成長性,而是短期內業績一定不會有大幅變化——有護城河的公司更是如此。
2,實業需要持之以恆,股市卻必須朝秦暮楚。
前陣子爆發了著名的京東—易購約戰,蘇寧股價一落千丈。
在這場比較中,我更看好蘇寧。大家可以拍磚,但我先陳述下自己的幾個觀點。
A:零售業的競爭,首先看模式比較。
京東的網售模式確實比蘇寧領先,網上銷售給客戶了更好的便利性和選擇度。
不過既然網售還是零售,那它就必須具備零售業的基本流程:搶奪客戶、促成交易、付款模式、物流配送、售後服務——這些一個都不能少。
最難的是將這幾個點整合,而不是單單一個方面突出。當年沃爾瑪、亞馬遜的崛起並不是改變了零售業本質,而是重新將上述流程進行模式創新。
如果僅憑一個網站頁面,就認為是模式創新,那這場創新注定是低壁壘的——經不起競爭對手的攻擊。
概括來講,京東和蘇寧都沒能改變零售業的經營模式,有的只是對模式的一些修修補補。
B:零售業的競爭,其次看體系整合。
京東現在的優勢在於其網售品牌——京東商城已深入人心,自有的物流體系開始啟用,各地的倉儲也大規模投產,與商戶合作順利。
蘇寧的優勢在於——品牌知名度早已建立(蘇寧易購的單品牌策略要比國美的雙品牌策略更優),更大規模的倉儲基地和物流體系,支付體系的建立。不足則在於網站運營不暢。
從體系整合來看,京東在前端佔優(網站運營和商戶合作),而蘇寧則在中後端佔優(支付體系、倉儲、物流),同時,蘇寧在線下的優勢被市場忽略了。
C:零售業的競爭,最後看規模實力和資本實力。
零售業是一個典型的「規模優勢」行業,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定價能力也越強。國美和蘇寧說自己京東是個孩子,不是沒有依據。
這種行業,除非自己犯錯,否則強者恆強。當年的蘇寧、國美就是這麼一步步走上來的。當然,這種做大一方面要苦練內功,另一方面要合併收購。當年沒能拿下永樂估計是張近東老闆長期的痛吧!
另一方面,在零售業的競爭中,誰有錢,誰就能玩到最後!
為啥當年是國美和蘇寧能存活下來形成最後的雙寡頭——在資本市場上市且大量融資是主要原因吧!
現在京東的劉老闆資金實力跟蘇寧的張近東不在一個水平上。京東想借助短期盈利加速盡快上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否則最後的結局一定是跟國美或蘇寧簽個收購協議,將京東一賣了之,就如當年的陳曉或張大中,只是賣個什麼價的問題!
不過即使蘇寧能最後挺過來,股價的下跌也是必然,誰讓股市就是喜新厭舊,朝秦暮楚呢?對實業公司來說必須的調整和陣痛,對股市來說就是暴跌!蘇寧如此,SOHO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