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作為股民, 我究竟想賺誰的錢?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ts02.html

我最近老是在想一個問題: 作為股民, 我究竟想賺誰的錢? 如果我想賺上市公司的錢, 那麼我就必須選擇那些從長遠來看有成長潛力的好公司, 耐心等待它們成長(畢竟,草長出來也是要花時間的)。如果我想賺其他股民的錢, 那麼,我就必須學點心理學, 或者學會打聽消息, 試圖先人一步, 著重分析短期的經濟數據, 和公司的財務數據, 以及猜測其他人對這些短期數據的反應 (求二階導數)。

從短期來看, 股市基本上是一個零和遊戲。 如果你做短期, 那就只能依靠比別人聰明或者幸運, 賺其他股民的錢, 因為公司的業務不能在短期有明顯變化。但是, 股市在中長期並非零和遊戲。

 

有幾個道理, 我們也許可以串起來(它們實際上是同一個道理的幾種說法):

 (1) 短期投資就是想賺其他股民的錢; 長期投資就是想分享上市公司在生意中賺的錢;

 (2) 短期投資只需要研究股民, 研究股票; 而長期投資者才需要研究上市公司;

 (3) 我們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比大多數人聰明, 而實際上, 我們就是大多數人。

 (4) 短期投資者需要關注價值窪地, 而長期投資者關注幾年甚至幾十年以後的結果, 不需要太看中間的過程。

 (5) 上市公司的董事們經常被迫賺錢, 因為他們的買賣受到限制。

 (6) IPO是一場熱鬧, 虧錢容易賺錢難。

 (7) 總的來說, 做PE股權投資的人們比做二級市場的人們好像聰明一些。對不起, 我說這句話, 會得罪太多人。請允許我收回這句話。做PE股權投資的人們跟做二級市場的人們相比,贏在了起跑線上。他們投資的企業也許能夠上市, 也許終究不能, 所以他們一般被迫留足了空間, 而二級市場的人們總是指望"見勢不妙,撒腿便跑", 可是我們總是在還沒有來得及跑掉之前, 資金就不見了一大半。這時候, 於心不甘, 繼續持有, 於是我們就虧了更多。

 (8) 最好不要做預測; 如果你一定要做預測, 那就只做長期的, 模糊的和方向性的預測。預測幾個月以後的物價, 金價, 銅價, 匯價或者股價, 實在是不明智的。

   去年9月, 我出版了<<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一書。但是, 醒悟需要一個過程, 特別是對於我這種在股市泡了17年, 中毒很深的人尤其如此。 最近, 我把今年繼續思考的結果放到了書中, 把過時的內容剔除了。這個更新本將於10月份擺在你面前, 我自己很滿意。謝謝編輯沈家樂和卓巧麗; 也謝謝讀者給初版所提的很多意見。是為修訂本之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43

獨家調查:過半數民眾贊成電費漲價部分用以發展綠能彌補台電虧損外 政府應有更積極作為

2012-4-2  TWM




 

選後各項物資齊 飛漲,民眾痛苦指數持續飆高,根據︽今周刊︾調查,有超過八成的民眾認為電價不該漲,若將漲價部分轉為發展綠能,則有超過五成民眾贊同,顯然民眾希望政府 調漲電價後有更積極的作為,而不僅是彌補台電虧損而已。

撰文‧鄭淳予、林筱庭

國內的油、水、電價格長期以來不 只隨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也隨著政治、選舉等因素,擺盪在漲凍之間。

時間回溯到二○○八年,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即宣布油、電、天然氣價格解 凍調漲,而今馬總統連任成功,新任閣揆陳冲上任後,國內油、水、電價調漲價格的聲音再度四起!

從總統、閣揆、經濟部長、台電一連串的言論當 中,已經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這一波「油電漲價」勢在必行,目前行政院、經濟部與台電已在密集研議電價調整案,據聞最慢五二○總統就職前電價就會調漲,初步 計算這波電價調整,漲價幅度可能多達兩位數。

民調結果

不應為了彌補台電虧損而漲由於二月以來油價、瓦斯漲個不 停,甚至學費也醞釀調漲,現在又多一個電價要調漲,在萬物齊漲、薪水卻遲遲不漲的同時,各界對於電價調漲反彈聲浪四起。《今周刊》也特別委請波仕特線上市 調公司,針對台灣民眾對於電價調漲及了解程度進行問卷調查。

根據《今周刊》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一般民眾不僅對目前國際電價行情一無所知, 對於當前台灣的低廉電價也毫無概念,但卻是聞漲色變。

根據國際能源署二○一○年調查,台灣每度住宅用電為二.七元,在鄰近國家當中,除了南 韓電價與我國相當之外,香港一度電為三.九元、日本一度電為七.五元。台灣電價偏低,電價應該調漲嗎?︽今周刊︾問卷結果顯示,有一八.四%的受訪者認為 「應該」,但是有高達八一.六%的人認為「不應該」。

會有這樣的結果,波仕特分析認為,這是因為香港以及日本的用電度數高,但相對來說,這 兩地的人民所得也高,因此可以負擔較高的電費。

若以去年台灣家戶每月平均用電為三二三度,換算每個月電費為八八二元,若電費調漲,大家可以 接受的漲幅區間為何?結果發現,有八七%的受訪者表示「每度電漲一元以內」比率最高,其次是「每度電漲一至二元」有一○.二%,其餘比率都在個位數以下, 由此可知,電費若真的必須調漲,若調幅在二成以內,將是一般民眾可以接受的範圍。

我們進一步問到,如果電價分級調漲,使台灣電價合於公平正 義原則,漲價的部分由政府成立專款協助發展我國綠能產業,則有過半數的民眾表示贊同,真正持反對或非常反對意見者,只有不到二成,這足以顯示一般民眾其實 願意接受有積極作為當作前提的電價調漲條件,而不僅是為了彌補台電虧損而漲價。

問題癥結

過低電價造成企業投資 誤判國際能源署資料指出,二○一○年在世界三十四個主要國家中,台灣的住宅用電價格倒數第二名,工業用電價格則是倒數第四名,到了一一年價差更形拉大。 「能源價格低於國際水準,只會讓台灣整體的能源使用效率低落,不利於長期產業競爭力。」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說。

「台電價格訂定本身 就是個問題,長期以來都是亞洲鄰國最低價,起初是為了競爭優勢,但卻造成整體產業結構偏向石化、鋼鐵等重工業。」國政基金會科技經濟組召集人、政大經濟系 教授林祖嘉指出,電價偏低等於變相鼓勵高耗能產業,使得台灣的「能源密集度」(編按:即每單位國民生產毛額消耗的能源數量,高密集度代表能源轉換國民生產 毛額的成本偏高)長期居高不下。

以用電量來說,根據二○一一年的統計,台灣一年工業用電量占總用電量的七成,住商用電僅占三成,不過在電價 的分擔上,工業用電電價占總電費的六成五,住商卻占三成五。

綠色行動聯盟董事趙家緯就說,台灣工業用電量是住商用電的三倍,不過政府過去五 年,每年平均卻要花掉約五百億元補貼價格偏低的工業用電,用電愈多者受惠越大,顯然不合理。

根據美國能源資料協會統計二○一○年,同樣為創 造一美元的國民生產毛額,台灣比日本多消耗近一.八倍能源,同時每人每年消費一單位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比日本高出四○%。

「一切都是 因為油、電價格太便宜,尤其工業用電需求高,價格卻偏低,完全不合理。」林祖嘉說,這次電價調漲,台電應拉開電價級距,讓用電大戶負擔高電價,調整電價結 構才能使能源更有效利用。

補救方法

根據電力結構分級調漲費率「尤其電價只占重工業成本不到二%,政府根本不用 擔心調高電價會使工業出走,反過來更應該調漲促成產業轉型,才能符合國家節能減碳政策。」林祖嘉認為,往「無煙囪工業」發展,例如觀光、服務業等,才是未 來發展趨勢。

不僅是石化、鋼鐵等產業,台灣經濟研究院五所副所長陳詩豪表示,台灣高科技產業有一部分的競爭力就是靠低廉的水電價所培植。

「高 科技產業擁有密集的全自動化廠房,這些都需要靠大量電力維持運轉,但最後大家都在賺二%至四%的毛利。」陳詩豪強調,不符合成本的電價已長期誤導企業界對 資源成本的估算。「就因為台灣的能源價格完全被低估,讓大家誤判台灣能提供投資高科技產業的條件,最後可能也造成產業升級的阻力。」「電價每度不到三元的 時候,造成了大量的投資,但是當電價恢復到正常合理的水準,可能是四元或五元的時候,就會造成原先產業結構的崩潰。」依此看來,唯有立即導正各界對於能源 價格的錯誤觀念,才有可能遏止惡性循環的發生。

國內工業用戶一直是致使高耗電成本機組必須發動的高用電戶,但政府過去卻站在產業補助的思 惟,形同「買越多,算得越便宜」的計價方式,陳詩豪認為,分級電價的出發點就在於回歸成本使用的重分配,用電量最高者,就必須分攤費率較高的電費,這已是 必然的趨勢。

長久之計

調整台灣產業與能源政策

從︽今周刊︾這次所做的問卷結果顯 示,有超過半數的民眾在符合公平正義原則下,可以接受電價調漲,且漲價部分能撥入專款,協助發展綠能產業,顯然民眾並非毫無理性地抗漲,而是希望主管機關 在漲價的前提下,可以提出更具體、更具有建設性的計畫。

這部分則需要主管能源及台電的經濟部能夠具體提出一套完善的漲價計畫及配套措施,而 不要讓民眾認為電價調漲只是為了彌補台電的虧損。

以目前台灣經濟部旗下能源局在綠色能源的開發來看,主要還是以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電為重 點,之後能源局也將陸續提出「千架海陸風力機」以及「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

但根據台電高層主管指出,現行太陽能電力每度成本高達十二至十 五元,民眾能否接受反映成本後相對昂貴的綠色電力,後續還有待觀察。

林祖嘉認為,能源價格上漲是長期趨勢,民眾一定要有心理準備,電價即使 現階段不調,未來幾年內也一定會大幅調漲,「尤其台電是國營事業,虧損也是全體納稅人在負擔,不如早日調整價格,讓使用者付費,而非由政府一味補貼電價。 ﹂其實在這波電價調漲聲浪之下,政府與台電要思考的,不應該只是彌補虧損、減少虧損的問題,而應該更積極地全面規畫台灣產業及能源政策的發展方向,而不是 讓台電繼續躲在「因為不能轉嫁所以虧損」的羽翼下不求進步。

綠色電力

指來自再生能源所產生的電力,如風能、太 陽能、水力等。一般電力使用因無法區別電力來源,故不會以電力來源的不同徵收不同電價,但綠色電力具有較傳統電力低碳與低汙染排放的特性,在先進國家被區 別於一般電力,而收取綠色電價。

逾七成民眾不清楚台灣電價很低你知道除了產油國之外,台灣電價幾乎是世界最低的嗎?

知 道

27.9%

不知道

72.1%

註: 有效問卷1980份

逾八成民眾不贊成調漲電價目前台灣每度電2.7元,鄰近亞洲國家除了南韓電價與我國相當之外,香港一度電為3.9元、日 本一度電為7.5元,你認為台灣電價應該調漲嗎?

應該

18.4%

不 應該

81.6%

註:有效問卷1986份

大部分民眾只願意微幅調漲去年台灣家戶每 月平均用電為323度,換算每個月電費為882元,若電費調漲,你可以接受的漲幅區間為?

每度電漲1元以內

86.9%

每 度電漲1至2元

10.3%

每度電漲2至3元

1.9%

每 度電漲3至5元

0.9%

註:有效問卷1986份

過半民眾同意漲價費用轉成發展綠 能產業如果電價分級調漲,使台灣電價合乎公平正義原則,漲價的部分由政府成立專款協助發展我國綠能產業,你贊成嗎?

同意

38.1%

沒 意見29.0%

非常同意

15.2%

反對9.2%

非 常反對8.5%

註:有效問卷1834份

不合理!

工業電價比發電成本便宜!

政府每 年平均花500億元補助過低的工業電價!若能開徵能源稅、降所得稅,並取消不公義的工業電價補貼,則可大大提升用電效率,讓數百億元稅金回歸民生福利中。

工 業用電

每度2.45元<發電成本每度2.82元<你家電費每度2.94元註:台電2012年1月資料工業用電補助多!

過 去五年共獲得超過2600億元的補貼

年度 工業用電價格

(元/度) 發電成本

(元/度) 工業用電補貼

(億元)

2007 1.93 2.37 527.56 2008 2.12 2.90 913.36 2009 2.46 2.68 238.58 2010 2.46 2.82 449.07 2011 2.45 2.82 472.82 資料來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51

台灣Mercue:用音頻作為移動支付手段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0/2189039.html
動支付是今年的熱門話題之一,可能大家對這點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而移動支付領域形式多樣的支付手段,也讓我們印象頗深。這其中就包括以Square為代表的微型刷卡器,以Google Wallet為代表的NFC近場支付,以支付寶為代表的遠程支付等等。

Square式微型刷卡器利用移動設備的音頻接口交換數據,而NFC支付更是需要將專用芯片內置到手機裡才能使用。然而最近我接觸到一個台灣的移動支付團隊–Mercue,同樣是利用音頻作為數據傳輸媒介完成近場支付,但其開發的技術卻不需要額外的硬件支持。

Mercue團隊成立於2011年,他們開發的這種利用音頻進行支付的技術名為CUE。用戶不需要額外的刷卡器,也不需要手機內置NFC芯片,只需 要安裝一個App,就能夠像使用NFC支付一樣「刷手機」完成支付操作。而整個過程中在設備之間幫助傳遞信息的,正是手機自帶的喇叭和麥克風。

更具體地說,當你使用支持CUE技術的手機結賬時,手機與商家的收款設備(手機、平板電腦或POS機)之間會通過特殊頻率的超聲波進行數據交換。不過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CUE通信的有效距離為5~10CM,所以交易時兩個設備之間需要靠近才能使用。

即使這種技術的有效通信距離有限,但你可能還是會擔心它的安全問題。Mercue 支付CEO 黃富榆告訴我們,支付過程中的每段信號都是即時編碼且獨一無二的,設備間傳輸的信息也都會經過AES加密,在交易完成後這些信號便會馬上消失,無法被轉錄再利用。

事實上交易過程中利用音頻傳遞的主要是用戶身份識別信息,這些信息會在Mercue平台進行再驗證和授權。這樣的做法像是把線下交易轉換成了網上購物,不過改變的只有支付方式,最後看起來更像是支付寶式的遠程支付。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Mercue支付雖然只是看似乎簡單地把特殊音頻作為數據交換手段,但它卻能把微型刷卡器、NFC以及行程支付的一些優點綜合 在一起,這確實是我剛接觸時也沒有預想到的。不過他們能做的卻不止這些,作為第三方平台,Mercue還能為線下商戶提供顧客忠誠度管理、個性化營銷等服 務。

此外,黃富榆還向我們透露,Mercue目前已經與台灣最大的線下現金流支付商家合作,計劃於2013年在手機上推出支付功能。而他們開發的CUE 技術也已經在美國、大陸、台灣等地申請多項專利。

而利用手機基礎的音頻功能完成更豐富的應用,似乎是我們最近能看到的一種新應用趨勢。例如,Chirp能通過一連串的模擬鳥叫聲完成圖片的傳送,而 國內的茄子快傳也在做數據傳送方面的努力。不過這些都只是些初步嘗試,相信我們將陸續看到更多以音頻作為近距離數據傳送手段的應用,甚至還可能成為社交類 移動應用的標配功能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52

在市場當中你如何才能作為一個觀眾的角色存在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4578236
A
很多學價值投資者理論講得一套套的,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沒辦法把自己和市場的情緒隔離開來。我覺得這很正常,因為當你思考和學習價值投資的時候,你是以一個觀眾的身份在看待問題;而當你參與到市場當中去的時候,你是作為一個演員存在的,你跟這個市場存在一定的互動的關係。第二種情況之下你很容易迷失自己,很難再像以前一樣從容不迫。然而面對這個問題怎麼去解決呢?

我想這個問題比較好解決。首先你要對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有深刻的理解,時不時地在你的腦海裡重複這個形象的比喻。第二個,你要明確你關注和分析的對象是什麼?如果你不知道你關注和分析的對象是什麼,自然你很容易在這個或狂熱或恐懼的市場當中迷失自己。巴菲特說過,他不是一名證券分析師,也不是一名市場分析師,而是一名企業分析師。價值投資者的重心應該放在判別好的企業和對企業進行合理的估計上,而不是每天股市的漲漲跌跌,更不是預測政治大勢或者經濟情況。面對後面這些事情,你必須承認自己做不來。這麼宏觀的事物我們沒辦法把握。當然不是因為你的能力圈問題,而是因為這是社會科學的特徵——它有某種不可預測性。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區別我已經在《套利的哲學基礎》當中講得很清楚。你不是走索羅斯的路線的,所以你在怎麼引導市場上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你必須承認自己不知道。

當你覺得自己內心煩躁而又靜不下心來做投資,感覺到自己好像偏離了價值投資的方向時,你不妨問問你自己,你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哪裡了?你是把它放在研究企業上了嗎?還是看別人怎麼評論市場的走勢,看別人賺了多少,又虧了多少。最近是否老對自己糟糕的表現不能釋懷,一系列的心理在牽動你的神經。我想說,這是很多學習價值投資者都很難過的關。因為這個原因造成你花了很多的精力學習價值投資而對你業績沒有大的幫助。嚴格來說,你還沒有掌握真正的投資理論,你只是對價值投資的理論有了一點理解,但是在實際的操作當中,你忘記了怎麼去運用它,或者說不知道怎麼去運用它。結果你手中的利器沒有發揮應有的威力。

你想控制自己的行為?很簡單,在行動之前學會分配你的注意力, 行動的過程中,學會自我覺察你的注意力。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你受到市場情緒,或者說環境的干擾。如果你覺察到你要把注意力分配在研究企業上,你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應該研究什麼內容才能確定成功。研究什麼東西肯定非常重要。如果你把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浪費在一個錯誤的前提下,你得到的結果是多麼的糟糕啊——像我們農村的長輩去「買碼」(從香港傳過來的一種地下賭博活動),大莊家制定了遊戲的規則,自然是對他有利,而各位長輩從早到晚琢磨的」買碼「經書,而經書模棱兩可的表達,讓你覺得出任何數字都可以說得過去的。以至於出現好多事後諸葛亮的笑話,也出現很多非理性的人因為參與這種賭博行為而欠債纍纍。從這些人的行為或者說遭遇,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那到底要研究企業什麼內容呢?研究的深度和廣大要達到什麼水平?這要看你是那種類型的投資者。就我個人來說,我的投資風格是找到好的成熟的企業,在它被市場低估的時候果斷的買進,在漲到一定程度之後就賣出。嚴格來說,我是一個交易員,一個套利商。因此我要對企業的穩定性有一個非常好的把握,不能因為市場不景氣,它就死掉了,它死掉了,我也就死掉了。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企業質的因素不會發生太多的變化。所以我的研究主要是去把握這間企業能不能做到這些。

我發現在這個過程當中,要列出自己檢驗企業的清單,你選擇了什麼樣的角色,決定你自己要判別企業哪些方面的特質,你需要哪些信息幫助你下這個判斷。如果你獲得的信息沒達到幫你下這個判斷的需求,或者說你研究的企業達不到你列的清單的要求,那麼你必須退出這個交易。這樣嚴格按照清單來形式,你才不會拍腦袋行事。這是你必須建立的一道門檻,希望你花多點時間去完善這個清單。在現在股票那麼便捷的交易方式下,很多人都不去思考就完成了一個交易。因為我們的大腦經常會受到很多東西的干擾,比如說不同的情景和心境,可能你對事物的理解就會截然不同。這種主觀影響,對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必須的,但是對一單交易來說,卻經常給我們帶來很多慘痛的教訓。因此,有人說,做投資是違背人性的,這話說得有點道理。是的,要違背人性呢,的確有很多投資者做不到,但你有要想獲得好的成績,那怎麼辦?建立自己的檢查清單啊,每次交易嚴格按照清單一一檢驗,努力把你個人的主觀因素排除在外。

這也是我寫《我的投資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當然其他原因包括我對自己投資學的梳理,讓他更系統化和邏輯化等等。如果你的投資失敗了,或者說成績並不理想,這並不是因為你的方法不對,你不必要唾棄價值投資,不要埋怨中國沒有價值投資,中國的股市像國足一樣不可救藥等等。你重來沒看到很多優秀的企業還是長了很多倍的,也許在被你唾棄,被你遺忘的角落裡恰恰能找到被低估的好企業。這時你要重新檢查一下你的清單,看看它是否科學,你要做成這件事,你所列的因素是不是全面的可靠的,能不能支撐你的判斷。只要你逐漸的完善你的體系,你的投資就會比別人越做越好。

這讓我想起很多天使投資人,除了依賴個人的感覺判斷這個種子有沒有希望,要不要投他,還有幾條自己硬性標準;最明顯的是風險投資機構去搞調研,通常都會列出一系列的指標,他們對待自己的決策和錢是比較謹慎的,不像我們很多股民、散戶隨大流,完成沒有自己見解和分析,或者聽從別人的意見,跟從別人的行為,當大家慌的時候,你能不慌嗎?

我之前是干土木工程的,我們幹施工的很重要的一條準則是:你讓下面的作業隊怎麼幹沒問題,但你自己心裡一定要有底?哪怕是偷工減料,你心裡有底不用害怕,因為你知道這樣不會出事啊。很多剛進這一行的年輕人,因為幾根鋼筋生點水鏽都擔驚受怕,整天神經兮兮的樣子,我還是勸如果把握不了這一條準則,還是把工作辭了。同樣,那些在市場上的老兵,在面對市場劇烈震盪的時候,還是表現出神經兮兮的樣子,還是及早離開這個地方。芒格說,我要努力找出我會死在什麼地方,之後我就永遠不去那裡。我想這條建議對絕大多數股民都是適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592

觀瀾海外系列二之「美國危廢,小行業大作為」 汪書記聊江湖

http://xueqiu.com/9600279824/24960191
話說,上期《每週一談第三期觀瀾海外系列一之全球市值前十大環保公司概覽》中,我們談到全球十大環保企業,發現固廢處理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都優於其他類型的廢物處理公司。而其中危險廢物處理公司又優於大多數的固廢處理公司。

這讓人好生羨慕,危險廢物處理公司為何會有此等能耐?

這期我們精選了美國危廢行業的資料,就來聊聊這個行業、這些公司吧!

首先,什麼是危廢呢?

廣義的危險廢物(以下簡稱「危廢」)分為工業危險廢物、醫療廢物以及家庭危險廢物。

工業危廢:易燃性、腐蝕性、反應性和毒性廢物。美國於1976年頒佈的《資源保護和回收法案》對危險廢物做出了定義:危險廢物是指對人類健康或環境有危害或潛在危害的廢物垃圾,具體特徵包括可燃性、腐蝕性、不穩定性和毒性。危險廢物可以有多種形態,既可以為固體、半固體、也可以是液體甚至氣體。

在美國,醫療廢物分為指定醫療廢物和普通醫療廢物。

1)       指定醫療廢物包括體液和血液(大於20毫升)、微生物、病理性廢物等,在醫院,大約9%~15%的醫療廢物為指定醫療廢物,在最終處置前需要進行焚燒、消毒等處理。

2)       除此之外為普通醫療廢物,可以直接進行最終處置。

家庭危險廢物不在法律規定的危險廢物之內。家庭危險廢物如油漆、溶劑油、電池、油等並不在法律的管制範圍之內,處理要求與工業危廢和醫療危廢有所區別。
查看原圖表2顯示,危險廢物的產生者主要是工業、醫療、農業以及家庭。圖3和圖4分別說明了在工業危廢和醫療廢物中,各個廢物產生者產生廢物量的比例。
查看原圖在工業危廢中,危廢產生量最大的前三個行業分別是基礎化工、石油煤炭產品製造以及廢物處理。廢物處理行業也是一個高污染的行業。



在醫療廢物中,產生量最大的是醫院。醫院的數量只佔所有醫療廢物產生者的3%,卻產生了超過80%的醫療廢物。
其中每年,美國大約產生2.56億噸的工業危險廢物,同時產生1百萬噸的醫療廢物。
查看原圖其次,在瞭解了危險廢物的基礎知識後,我們不禁要問,危廢是怎麼處理的呢?
如圖3所示,對工業廢物來說,它的處理過程是這樣的:
1.      危廢處理公司從危廢產生單位將廢物運輸至危險廢物收運中心(並將部分樣本送至分析化驗檢驗室分析成分);
2.      危險廢物收運中心將危廢集中後統一分配至各個不同處理車間處理,如綜合利用、物化、水質淨化、焚燒、穩定固化、安全填埋場等(期間根據五聯單核對數量);
3.      將可外銷的最終資源化產品運出銷售。
如圖4所示,對醫療廢物來說,它的處理過程是這樣的:
1.      醫療廢物處理公司將專用收集箱送至醫療機構,並從醫療機構收集已分類好的醫療廢物;
2.      將制定醫療廢物進行消毒、殺菌、焚燒等預處理;
3.      將所有廢物進行最終處置,如填埋、資源化等。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危廢處理公司訂單的獲取方式有其特點。
由於危廢產生者大多為大型機構,除了家庭危廢的訂單獲取需要向政府招標之外,工業危廢和醫療廢物訂單訂單的獲取都是一對一簽訂特定的服務協議。

醫療廢物和工業危廢處理企業訂單獲取方式:與客戶一對一簽訂特定服務協議。
對於醫療廢物和工業廢物來說,由於危廢集中產生於醫院、工業企業這些大型機構,所以一般與客戶一對一簽訂協議。
協議內容包括:容器種類的選擇、廢物收集頻率、價格、處理方式以及供保存的檔案資料情況;另外醫療廢物處理協議一般要求客戶承擔將指定醫療廢物打包至符合要求的容器中的責任。
協議的服務期限取決於客戶的服務需求和廢物的產生量,一般在1年至5年之間,并包括更新條款。
服務價格的確定取決於所收集容器的數量、重量、客戶附近的收集點數量等,一般每個月或每個季度初預付服務費。

家庭危險廢物處理訂單獲取方式:參與政府投標
家庭危險廢物的收集:危廢公司參與當地政府該區域危廢收集的招標活動,中標後政府賦予該公司這個區域的排他性特許經營權。
協議內容:廢物種類,項目前期、評定、分包商的使用,廢物處理方式和設施,服務價格(以重量計)等
協議的服務期限:一般為5年加2年延長期。
服務價格:招標確定

在我們的《每週一談第三期觀瀾海外系列一之全球市值前十大環保公司概覽》中,我們說美國的環保行業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兼併收購成為這一階段的主題。過去二十多年,隨著兼併收購過程的持續,美國持證危廢處理設施的數量不斷減少,代之而出現的是更大型的危廢處理設施。

查看原圖第三,危廢大牛股,Clean Harbors和Stericycle

在美國的環保歷程中,有兩家危廢處理公司平地崛起。由默默無聞的小公司一躍成為美國最大的工業危廢和醫療危廢公司。它們各有自己的殺手鐧,在巨頭的陰影下頑強生存,而又能夠抓住難得的時代機遇迅速擴張。
工業、生活危廢處理龍頭——美國Clean Harbors公司

CleanHarbors是美國最大的危廢處理公司。CleanHarbors經營化學、燃料、易燃易爆物以及工業和家庭危險材料的處理、存儲業務。目前在全美擁有9個填埋場、5個焚化爐、7個污水處理設備以及其他廢棄物處理設備。公司的服務包括:原料循環、實驗室化學品處理、PCB處置、工地管理以及實驗室的遷移等。

圖6是CleanHarbors公司發展歷史圖,可見CleanHarbors上市之後不斷依靠收購兼併和建立新公司進入不同的業務和市場,實現業務種類和範圍的延伸。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監管法規變化帶動設備升級支出增加。如2002年,美國環保局通過《清潔空氣法》修正案,收緊垃圾焚燒的各項規定。2002年,公司支出98.5萬美元升級各項焚燒設備;2003年公司支出2000萬美元升級各項焚燒設備,致使利潤大幅降低。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醫療危廢處理專家——美國Stericycle公司

監管趨嚴下的生存關鍵是專業優勢。Stericycle創立之初,廢物處理市場已經有數個巨頭,固廢處理領域巨頭WasteManagement憑藉本身規模優勢採取單一價格回收單一機構所有垃圾的模式,使大型垃圾產生機構如醫院等將垃圾處理外包給WasteManagement 的成本低於Stericycle公司,此時,WasteManagement等巨頭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收購兼併活動。直到醫療垃圾的環保政策趨嚴之後,專業化處理醫療垃圾的Stericycle才在變化的行業環境中取得了專業優勢,開始迅速發展。
Stericycle通過收購兼併小公司快速發展。1997年,第一年實現盈利。其後通過併購進入墨西哥和加拿大市場,進入新的鋒利醫療垃圾處理領域等。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總覽Stericycle至今的發展歷程,四個重要拐點值得關注:一是1988美國環保局的「MedicalWaste Tracking Act」的頒佈,規範了醫療垃圾處理市場,並湧現出大量的小型醫療垃圾處理公司;二是1992至1993年美國環保局收緊了醫療垃圾處理政策,並加重了罰金,使得諸如Stericycle之類專業化的醫療垃圾處理公司走出固廢處理公司這些巨頭的陰影開始快速發展;三是1997年美國環保局「newclean air standards」頒佈,眾多缺乏技術的小型醫療垃圾處理公司尋求被併購,Stecicycle獲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間;四是2002年「NewClean-Air Rules」頒佈,醫院開始關閉自建的焚燒爐,轉而將醫療垃圾外包,市場容量進一步增加。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圖12和圖13表明,醫療廢物處理公司的營收受經濟週期的波動很小。上市以來收入和淨利潤增長穩定。

查看原圖上面分別說明了兩家公司的基本情況,現在對比一下分處兩個不同子行業中的危廢處理公司的盈利能力。

圖12所示,兩家公司的毛利率都達到了30%及以上,醫療廢物處理的法規更加嚴格,處理技術含量更高,相較於工業危廢處理公司獲得了更高的毛利率。

查看原圖第四,小行業中的大作為

美國危廢的總產生量大約只佔固廢總產生量的10%以下,而大部分的產生者都是大型機構。行業規模的偏小並沒有束縛住身在其中的佼佼者的增長潛力,小行業依然可以有大作為!

下面附上兩家公司歷年股價復權走勢圖,供大家參考!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49

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還能撐多久?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97

Patrick Barron在米塞斯研究所(The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網站上刊文:

所謂「儲備貨幣」是指被多國政府或機構大量持有作為外匯儲備的貨幣。二戰結束後成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處於中心地位,起世界貨幣的作用。

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旨在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穩定、監督美聯儲維穩美元,並保證美元按照官價35美元/盎司價格兌換黃金。因此各國對持有美元作為交易目的的信心「堪比金堅」。

不過美聯儲並未維持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承諾,而IMF也並未迫使美聯儲持有足夠黃金,保證黃金35美元/盎司的定價承諾。美聯儲在上世紀60年代末受到他國責問,先是法國,隨後是其他國家。直到其黃金儲備量太低,除了對美元重新估價別無選擇。1971年9月,尼克松總統宣佈美國不再維持美元和黃金之間35美元的交易價格,徹底放棄金本位。

不過美元因在結算國際貿易賬戶時起到有效作用,依然被各大貿易國持有,美元的地位也無可撼動。

一種在國際貿易中起到有效作用的貨幣需有兩大特徵。首先是由大貿易國本身發行。其次,該貨幣要能像商品一樣保值。德國馬克保值能力更佳,但德國貿易規模無法匹敵美國,因此各國對馬克的需求不及美元。當然心理因素同樣提振了市場對美元的需求,因美國被看做戰後西方對抗共產主義集權國的軍事保護者。

今天我們看到形勢變化初現端倪。美聯儲大規模印發美元,削弱了美元對其他商品的購買力,導致許多貿易大國在必要時使用其他貨幣。比如杜邦公司結算許多國際賬戶時使用了人民幣和歐元。而其他國際企業也有使用他國貨幣用於貿易結算的需求。儘管如此,有一大因素幫助美元保持其儲備貨幣需求,即他國貨幣也相應貶值,比如日元,QE不僅侷限在美國。

有證據顯示中國明白美元的地位危如累卵;中國已增加黃金儲備且要求實施控制,避免黃金流出中國。若中國將人民幣與黃金關聯,則全球對人民幣的需求上升,對美元的需求將下降。實質上這意味著全球貿易大國將減少美元的持有量,海外持有的美元將回流至美國經濟,導致美國物價上升。至於升多少則很難說,但需謹記的是,海外持有的美元數量與美國國內持有量相當。

奧巴馬總統提名耶倫為美聯儲主席的決定表明美聯儲貨幣政策將繼續寬鬆。她獲提名增加了美元需求將進一步下降的可能,也提升了美國物價大漲的可能。也許唯有其他主權國家(比如中國)的非強制性壓力才能喚醒美聯儲意識到其行動的後果,並迫使其結束QE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94

主管機關作為消極 犧牲投資人權益 杜絕新掛牌公司「膨風」 應仿效香港魄力

2013-11-04  TWM
 
 

 

申請上市櫃公司送件,國內主管機關不但事前審查不力,事後懲處更缺乏魄力;相較香港,監理機關對資訊造假事件,懲處嚴厲明快。

台灣資本市場環境再不改善,恐陷投資人在險惡的股市叢林中,遭貪婪資本家恣意坑殺。

撰文‧歐陽善玲、周岐原

富味鄉因油品標示不實,引發外界質疑公司為掛牌交易,而有美化帳務之嫌;其中,二○○九年及一○年,富味鄉平均每股稅後純益(EPS)不到二元,但一一年起就跳到三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增資,以增資後股本計算,也有二.五八元。這種故事,過去只會發生在科技股,沒想到賣油的食品股,也會出現這種獲利「暴衝」現象。

這次油品出包事件,若不是遭人踢爆,富味鄉一旦順利掛牌,豈不是讓投資人陷於險境?業內人士直言,主管機關審查制度流於形式,對揭露不實的公司,也拿不出決心嚴懲嚴辦,是問題核心。

像今年上半年,經營社群交友網站「愛情公寓」的尚凡資訊,六月四日才掛牌,股價就一路下滑,後來公司公布第二季財報,稅後純益僅一四七七萬元,季減超過四成,每股盈餘只有一.二四元,遠低於第一季的二.一一元;雖然公司表示是因為海外市場廣告費用大增拖累,但仍令市場一陣錯愕。令人質疑主管機關到底扮演何種角色?

審核條件看似嚴謹 但難防有心人「國內上市櫃公司資格採負面表列,也就是只要沒有『不宜上市櫃情事』,就能申請送審。」一位曾任券商承銷部主管表示,這部分內容包括,重大勞資糾紛或環境汙染;所營事業嚴重衰退;公司五年內,或現任董監、總經理或實質負責人三年內違反誠信原則等,共十多項規定,就解釋函令來看,條件還算嚴謹。

「問題是,公司內控審核常流於形式,幾張表單填好,紙上作業完成,大概就能交差。對承銷商來說,要包裝到讓主管機關滿意,不會太難。」承銷部主管私下坦言,重點是他們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審核公司內控相關事宜;另外,針對個別公司的產業特性,也沒有能力特別把關。

舉例來說,券商承銷部會幫申請掛牌的公司「考前猜題」,預先模擬好五十道題目,並教公司如何「正確應答」;一旦主管機關詢問,送件公司就能回答得合情合理,容易過關。「承銷商會想一些用語,或聽起來很有說服力、有邏輯的話,來因應主管機關提問。有些並非事實,有的還是『硬拗』,主管機關也未能深究。」曾任承銷部主管說。

「像公司離職員工飆高,主管機關問起來就說,是新生產線成立初期,為配合公司營運目標,而進行的人力汰換;要是公司毛利率一下掉很多,就將焦點轉向全球原物料上漲。其實,毛利率下滑、員工離職有時是公司產品、內部有問題,但主管機關不會花精力去追究真相。」事前把關不夠嚴謹細膩,事發時懲處又「輕如鴻毛」,主管機關拿不出態度,送件公司資料不實情況,就會一再上演。

被查出不實頂多「記點」 完全不痛不癢「若公司被查出有揭露不實情事,主管機關只會回溯過去,查核承銷商的工作底稿,一旦確定過程有缺失,頂多就是被『記點』,沒有相關賠償或罰款。」一位券商承銷部副理直言,所謂「記點」是指一年內「集滿十點」,承銷商就不得再送件。但什麼情況該被「記點」,該被記多少點,全憑主管機關裁量,沒有明確規範;另外,點數不跨年累計,過完一年又全部歸零,懲處真的是不痛不癢。

就算申請上市櫃公司送件資料有重大不實,一般人也只能透過投資人保護中心,利用團體訴訟及仲裁方式捍衛自身權益;又或是透過司法途徑,以詐欺或內線交易追究刑責。不過這樣的方式曠日廢時,對資訊揭露有重大不實的公司,也沒有及時嚇阻效果。

新掛牌公司抹粉施脂,國內主管機關不但事前審查不力,事後懲處更欠缺魄力。資本市場環境再不改善,投資人要在險惡的股市叢林中生存,恐怕只能自求多福。反觀香港,○九年十二月洪良國際在港上市,掛牌一季,就被踢爆造假。香港證監會調查發現,洪良在公開說明書陳述的營業額,數字嚴重「膨風」。

其中,○六至○八年洪良營收虛增達人民幣二十.六億元,稅前盈利也虛增近人民幣六億元;洪良因此遭停止交易,掛牌時籌集的十億港幣,也被港交所勒令退還股東。

當時,推薦洪良上市的兆豐資本被罰款四千二百萬港幣,並且撤銷經營資格;而實際承辦本案的兩名承銷員,一位被禁止在業界工作三年,另一位康曉龍則遭永久撤銷牌照,必須轉行。

無論對公司或個人而言,洪良案處分之重,都是前所未見;台灣的監理機構,實在應仿效香港在洪良案的明快作法,才能讓投資人不再受害。

三招識破不實財報!

1.公司應收帳款天數是否拉長、周轉率下降,或應收帳款金額是否拉高有些公司會透過塞貨給下游廠商方式,將營收衝高。

2.公司是否有積極展店行動以通路銷售為主的公司,為擴張營收,在掛牌前會積極展店,投資人應衡量公司展店效益,釐清背後目的。

3.留意存貨跌價損失

科技日新月異,電子產品價格容易下滑。有些公司在掛牌前,會以較樂觀方式衡量存貨跌價情況,必須特別注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99

作為傳統財經媒體人的我,緣何熱衷主持兒童教育微信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300

一個從業近十年的傳統財經媒體人主持兒童教育微信公號樂不思蜀?一位長期報導研究中國富豪和財富變遷的傢伙,現在每天在跟一群海內外的辣媽和教育界人士打交道?

沒錯。我是@東方愚,少年商學院(YouthMBA)微信公號創始人。截至2013年9月24日,我們的微信訂戶超過4萬,現在以每天新增逾1000人的速度增長。現在每天的的閱讀率近6萬人次,轉發分享量4000次左右。QQ图片20130925094000      (昨日指2013年9月24日)

一、我為什麼選擇跨界

YouthMBA少年商學院現在分享的內容以國內外人文教育領域故事性強的體驗文章為主。我是2013年春節過後開始主持這一教育微信的。原因有二,一是我的孩子在成長,我看到國外一些關於「如何做個好家長」話題的文章非常精闢、乾貨甚多,一邊收藏,一邊試著與聯絡、結識作者(真是職業病啊)。為什麼不把這些好東西,分享給我的朋友們呢?

二是過去我們採訪中國企業家,尤其是實業家時,他們大都談產業佈局、資本運作、、商業模式、經營管理,如今這幾年,政商關係、移民、資產轉移、健康和子女教育,則成為他們最為看重的東西。在如今一個複雜的政經語境裡,許多人對大環境由期待變為悲觀。他們越發關注本質的「小我」的東西——其實在健康、安全和子女教育面前,「小我」即「大我」。富豪們有一樣東西與平庶無異,那就是子女的人文教育。這個遠非有錢送個好學校那麼簡單。

 

二、人文教育怎麼叫作「商學院」

什麼叫人文教育?這是一個遠古的、並不新鮮的詞彙。簡單來說就是人性的教育:對自由的嚮往、個性的綻放、創造力的自然養成、知識的淵博、身心的健康等等。中國經濟狂奔了十幾年,物質豐富的不得了,但我們突然發現孩子們正變得越來越傻,最本真的東西丟掉了。

叫做「少年商學院」,與自己長期以來一直浸淫財經領域的情結有關。「商學」的範疇其實很廣,它提升的是人的系統性邏輯思維能力和對事物的設計與運營能力。但普通人聽到「商」這個字眼,就會理解成為經商、理財,諸如此類。現在少年商學院也分享有財商內容,但佔比並不大。我們現在綜合坊間的提法,把「商」分成為十種類型:智商(IQ)、情商(EQ)、財商(FQ)、德商(MQ)、膽商(DQ)、心商(MQ)、靈商(SQ)、志商(WQ)、健商(HQ)。所提供的每篇文章的內容對應不同類別。

三四月份的時候,我在美國呆了一陣。拜訪了幾所學校,一些教育人士、家長和孩子。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我們與美國人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我們改變不了太多,更沒想過撼動教育體制,但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至少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甄選和提供優質人文教育內容,嫁接國內外的資源,讓家長多一份啟發、少一份焦慮,讓中國孩子少受一點體制的戕害。

 

三、訂戶增長的加速度

7個多月,4萬訂戶,其實速度並不快。要知道,從0到1萬,我們用了五個多月的時間,從1萬到2萬,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從2萬到3萬,用了20天的時間,從3萬到4萬,用了10天的時間。值得一提的是,自始至終我們基本沒有做過什麼推廣,唯一一次「推廣」是在訂戶超過3萬的時候,寫了一篇心得文章(如果這算作推廣的話)。

微信公號開設伊始,我就對與我一起主持的兩個小夥伴商定了個一個規矩:週一週六,每天分享一篇文章,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持做到。做一件事情一旦形成習慣,能量是無窮的。我十幾年沒有間斷地記日記,對之有深切感受。令我欣慰的是,少年商學院微信7個月的運營,除週日外只間斷過兩天。而且在第二天的時候,我們會把前一天沒發的文章補上。

實際上你只要不是三天打漁、兩天篩網,每週多一篇少一篇也沒多少人過問的,關鍵在於承諾了就要做到,如果做不到,訂戶不知道文章發送的規律,對你的信任就會減弱。我現在還能記起,有次我是在醫院看病的時候發送的,有次是在飛機馬上起飛前發送的,有次是在美國好不容易找到WIFI後發送的……

從0到500是第一步。一開始的作法與自媒體人無異,把文章發送給自己,然後在朋友圈裡寫道:小夥伴們,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這是我主持的一個微信公眾賬號,請關注、支持。連續幾篇文章後,有的朋友看了覺得真的有價值,就關注了。當然有的朋友是純粹給我面子,也關注了。這都沒有關係。我深信路遙識好馬。堅持分享了半個月後,每天都有新增訂戶,然後有人開始回覆:你們分享的內容乾貨蠻多的。。

3月10日是個星期天,也就是少年商學院微信開通快一個月的時候,訂戶600人。我想既然微信是一個互動平台,那麼就讓我們來第一次互動吧:詢問朋友們感興趣的內容類別。我們分成了6類,讓用戶做選擇題。消息發佈後15分鐘內。我們收到了120多條回覆,即回覆率為20%。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移動互聯網的威力。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我做記者的時候,採訪對象是一個一個找的,現在假設我是在採訪家長們,採訪對象的回覆可是一打一打來的。還有比這更爽的事情嗎。重要的是這顯然不僅僅是量的變化。

7月上旬的時候,少年商學院微信訂戶突破1萬人。這個時候,我知道,它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微信賬號了,我們勢必會考慮衍生品,變成一個新媒體機構,或是一傢俱樂部。

 

四、內容為王

最近因為我們發佈了一份《YouthMBA少年商學院首季120篇精選文章目錄》。關注我們的微信公號後,回覆「目錄」可得,每篇文章對應一個代碼,回覆代碼即可提取到這篇文章。這一目錄一發布,有朋友問:這些文章都是從哪裡來的啊?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來源本身,以及是否獲得了授權。我自己就是一個寫作者,十年媒體生涯,其中在南方報業集團七年。我寫每一篇報導或專欄文章時,不管採訪了多少人,有多少素材,都是從新建一個WORD空白文檔始。有過無數次的焦慮和不眠夜,只為對貼上自己標籤的產品負責。所以,我主持少年商學院微信一開始,就要求小夥伴們:註明出處和原作者是最起碼最起碼的職業道德。事實上大家可以看到,少年商學院微信裡推送的文章,絕大多數是身在海外的華人父母及教育人士所寫,而我們皆拿到了授權。

這個時代最大的福利之一,就是找人很方便。我們發現每一位文筆佳、願意分享的海外華人之後,馬上和TA聯絡。有的是發郵件,有的是通過微博、Facebook留言,有的是通過熟人介紹。我們向對方闡明我們的理念,介紹我們在做的事情。如果是在微信裡轉載文章,我們會請求獲得授權;有時是因為看到對方一句有趣的話後,我們向對方直接約稿;如果對方沒空寫,或者不願意自己寫,我們通過電話或Skype聯絡,讓對方口述,我們整理、發佈。

事情原本就應當這樣幹,這是常識。所謂集沙成塔,我們獲得授權後發布文章,讀者和作者都能感受到我們的專業主義和認真勁兒,信任度就會增加,粘性就會增強。讀者粘性的增強,會促使他們將微信推薦給更多朋友或在朋友圈分享。而作者粘性的增強,因自己的理念獲得認同,變得更樂意更有動力分享自己的心得。

十年媒體從業經歷,核心的本事有兩件。一是信奉「內容為王」。有料、有深度,同時故事性和趣味性強的東西一定是硬需求。二是大視野,不會一葉障目,看到一個話題後會站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一個更立體的坐標去思考和解構。這兩件本事借用到現在主持兒童教育新媒體,前者自不必言。就後者而言,它讓我們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中國看中國。對資源的整合是全球性的。

不同的是,運營微信公號,我的角色不是總編輯,而首先是產品經理。你的受眾特徵是怎樣的?你提供的內容與服務是否是受眾真正需要的,產品能否不斷升級?因為與受眾內容零距離互動,這得讓以讓我們更精準地生產優質內容、提供優質服務,在傳統媒體積累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變得更強了。

這等於回答了兩個問題。第一,中國教育培訓特別是少兒教育領域的新一輪革命,會有更多行業外的人士參與進來。沒有「誰動了誰的奶酪」一說,有的只是分工協作。第二,「新媒體是傳統媒體人的噩夢」是個偽命題。不過有一點我認同,那就是傳統媒體會越來越變得窄眾化、類型化,服務特定的、精準的人群就夠了。傳統媒體人在跨界或一個窄眾領域仍大有可為。新媒體是催化劑而不是催命鬼。

現在,我們的微信後台每天能收到超過2000條回覆,多數是提取歷史文章。還有一部分,是給我們提建議和意見的。對於前者,是我們最欣慰的——現在的微信內容其實總成了一份雜誌。訂戶們看當天收到的文章有所收穫後,會根據關鍵詞查看相關文章,就類似於雜誌的「專題策劃」,一個不斷充實的滾動專題。下面大家也可以看到。這段時間我們當天推送的文章有1萬的閱讀量,但整個微信內容的閱讀量接受6萬人次。

 

五、大數據的力量

2013年8月上旬開始,微信公眾平台後台,有了「數據統計」功能。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工具。你可以在這裡看到每天的訂戶增長數、取消訂閱的用戶數,可以看到用戶性別比例、省份和城市分佈等屬性,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每天推送的文章發送了多少人、有多少人當天打開閱讀率,每篇文章有多少人分享轉發。也可以看到涉及微信所有文章每天總的閱讀人數和分享轉發次數。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決定公開少年商學院微信的數據。每天發送文章的時候,我們會標註上截至前一天共有多少人與你一同訂閱YouthMBA。我們應當是最早甚至可能是唯一每天公佈訂閱數的公眾賬號。不造假、不作秀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透明能夠所有人看到一個純粹、率真的少年商學院。(以下所有數據均為截至2013年9月24日的數據)

圖1:昨日指的是訂戶超過3萬的9月24日。下圖上欄黑體數字可看出9月24日當天少年商學院微信訂戶淨增973人。

下欄的曲線圖可看出,前半段,訂戶衝向2萬時,平均每天增長250人;而從8月底,即訂戶突破2萬後,增速明顯加快,平均每天增長600餘人;訂戶突破3萬,平均每天新均800到1000人。 4w-1

 

圖2:這是過去兩週每天的訂戶變動數據:

4w-2

 

圖3:少年商學院微信訂戶的性別比例大約2:1,即大約67%為女性,33%為男性。而從後台微信訂戶的頭像大體可看出,近90%的訂戶為父母或准父母。而因為我們分享的文章儘管案例和故事為主,但以理念碰撞、人文教育為主。相對而言他們的文化層次、收入水平中上。

4w-3

圖4:省份分佈上。北京和廣東並駕齊驅,上海和浙江緊跟其後。從城市分佈上,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

4w-4


圖5:下圖中上欄黑體數字是9月24日少年商學院微信裡所有文章總共被閱讀53197次,被分享轉發3732次。
這個數據令我們欣慰。因為9月24日當天下午推送的文章,截至晚上的閱讀量為7720次,轉發308次。也就是說,我們少年商學院所有的「舊文」,在這一天裡的閱讀量超過5500次,轉發數量超過3400次。這說明我們的文章形成了一個內容系統,良性循環。另外,要註明的是因為我們的文章基本沒有鏈接Web頁面,所以「原文閱讀次數」一般為0或個位數。

4w-5
圖6:這是過去半月裡少年商學院微信文章每日總的閱讀次數與分享轉發次數。

4w-6

 

圖7:下面是一些文章的每日數據。平均每篇文章當天的打開率為35%(即送達10個人,4個人當天打開看),高於多數微信公號30%的打開率。3天後,許多文章總的閱讀率平均達到70%甚至超過100%。也有不少持續被關注的文章,譬如下圖《美國為什麼不鼓勵家長輔導孩子作業》一文,送達人數29694人,閱讀人數30433人;《教育是中國最大的假冒偽劣品》一文送達17531人,閱讀人數23116人;《270部經典電影融入7分鐘短片:看電影也是一種偉大的習慣》是我自己寫的文章,送達人數16705人,閱讀人數25880人。

可圈可點的一個數字是轉發率。最近一月的文章,轉發率大都超過7%,有的則達到10%以上。譬如仍以《美國為什麼不鼓勵家長輔導孩子作業》一文為例,一週內每天都有閱讀量,共有30433人打開閱讀,其中3675人轉發分享,分享率達12%,即每100個人看了文章,有12個人分享給朋友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4w-71

4w-724w-734w-744w-75 4w-76

六、失誤與幻象,期許與願景

我們有的時候也有失誤。譬如8月27日,我們分享了一篇題為《一位創業家對妻子的深夜告白》,作者是台灣創業智庫HandsUp創始人洪大倫。我是一次在Facebook上看到大倫兄是一個充滿創業激情,願意和創業者分享想法,又很有寫作熱情的人。於是向他約稿,並希望他以後成為我們的專欄作者,他很快答應了。這篇文章的核心是講男人創業不易,事業和家庭難平衡,對妻子虧欠太多,請求諒解。洪兄言語懇求,文字間很有現場感。文章當時推送到了20069人的移動設備上,一週內的閱讀人數是27417人,轉發分享近2000次。我們的失誤是什麼呢,是那天在文末的一段「約稿信」:

魚和熊掌真的難以兼得。馬云同志就曾坦承,家庭和事業永遠沒辦法平衡。所以,謹以洪先生此文,獻給那些可愛的創業者及TA的家人們。

我們今天發出約稿和採訪邀請,如果您是一位創業者,同時非常熱愛家庭生活,您可以將您的糾結,以及努力嘗試的平衡之道,分享給大家聽。您可以直接 在微信裡簡練寫下您的故事;如果奮筆疾書洋洋灑灑,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不擅長又沒空寫作,那麼請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我們會與您聯絡約訪,幫您寫出您的故事然後分享給大家。

表面看起來沒有問題。實際上問題太大了:我們的訂戶大多數為女性,講出虧欠之情或平衡之道的應該是她們的老公,而非她們自己!結果可想而知,我們收到的回覆和郵件寥寥無幾。

還有另一感受較深的心得,關於在內容篩選上需掌握的平衡性。必須牢記的一點是:只有不斷給家長、給訂戶們提供了可吸收、可學習或可倣傚的內容與作法,他們才能慢慢成為忠實用戶。而像《教育是中國最大的假冒偽劣品》一類的文章,你在選取的時候就知道極可能很受關注,會帶來不少新的微信訂戶,會有比較高的轉發量,但如果你連續推送幾篇這樣的文章,肯定會有大批訂戶取消訂閱。原因很簡單,儘管大家需要情感宣洩,需要有人講出我們的心聲。但孩子就坐在面前,日子要往下過,操作性強的理念、方法和建議才是大夥兒的「菜」。

這一點說來簡單,其實很重要。因為訂戶的激增容易造成一種幻象,以為這代表著認同,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另一方面,有的時候推送的文章之打開率、閱讀率很高,但誰又知道用戶是蜻蜓點水式的輕閱讀,還是精讀?一句話,小而美、小而精的東西在這個年代其實更容易獲得成功。去年年初一次見雷軍,我送他一本書——保·伯林翰(Bo Burlingham)台版的《小,我是故意的》。

半年主持微信公眾賬號的經歷,與我而言也是一種轉型。回想起來也挺好玩的,5年前我和胡潤合作寫《胡潤百富榜:中國富豪這十年》一書的時候,我面對的研究和採訪對象,是身價動輒數十億、上百億的企業家,他們中多數人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彷彿「大即是美」,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是無奈的大,被地方政府、被股東裹挾著變大,同時變得更危險。而現在我面對的,一是作為個體的家長。越來越多的家長不求孩子在班上的成績出類拔萃,只求孩子身心健康;二是一些企業、教育機構,他們突然發現之前屢試不爽地給客戶提供打折優惠信息以提高用戶粘性的作法,已經不再是靈丹妙藥,這些客戶當然不排斥物美價廉的東西,但也越來越渴求知識知智趣分享。

而教育和新聞的共同之處是,某種意義上都具有啟迪民智的功能。它們都希望世界變得更好,希望所有人都變得幸福。當然正如文初所言,我的從業經歷,也注定了當我在教育領域深耕時,我的思路、模式與傳統教育行業人士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是一個跨界者。我們是新模式的探索者。希望更多掌握豐富資源的個人、企業以及教育機構與我們聯絡,探討在內容生產、定製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我們的願景是做兒童人文教育優質內容提供商。10月開始會陸續推出別的知識性的產品。同時計劃從大城市開始組織線下活動。除分享會之外,我們也在從海外引進大陸孩子未曾體驗過的體驗式跨界知識項目。眾人拾柴火焰高,讓我們一起為中國家長與孩子提供鮮活有料的智庫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09

Google+作為社交網絡為何失敗了?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19
雖然谷歌官方沒有宣稱Google+失敗,而且谷歌CEO佩奇也表示不會放棄對Google+的投入,不過這款產品確實遠未達到谷歌的預期。谷歌已經停止將Google+強制接入其他谷歌產品和服務。

這偏離了谷歌原來制定的長期戰略,即Google+作為「社交層」,將融合於Google所有產品之中:搜索、Youtube, Gmail, Picasa, Google Reader等。福布斯中文網發表文章認為,谷歌拋棄Google+會變得更好,因為用戶不會再被強迫使用一款他們並不需要的服務。

導致Google+未達到預期的原因有:

一、谷歌推出Google+是匆忙上陣

儘管谷歌內部用長期戰略來形容這款產品,但是最直接也是最本質的原因,是谷歌要應對來自Facebook的挑戰。

Facebook的成功製造了一座巨大的「信息孤島」,用戶通過社交關係獲得信息,與好友分享生活。而這些信息都是無法通過搜索引擎來獲取的。假如用戶可以在這座孤島內獲得所需要的信息,那麼谷歌實際上就被邊緣化了。

這種情況下,谷歌只有兩種選擇:收購Facebook,或者推出Google+消滅Facebook。Facebook拒絕被收購,谷歌只能選擇後者。

瞄準Facebook,雖然有了「敵人」做目標,可是也造成Google+在產品設計等層面缺乏創新,甚至有抄襲Facebook之嫌。從這個層面來說,谷歌將Google+定位為長期戰略實際上名不副實。

二、社交網絡用戶的遷移成本較高

Google+推出之時,Facebook已經聚集了大規模的用戶,並且享有了社交網絡產品的知名度,某種程度上成了社交網絡的代名詞。這樣的地位是很難被取代的。

用戶在Facebook上建立了親友關係,這種強關係決定了其轉移到其他社交網絡的成本非常高。谷歌意圖通過與其他產品的整合強行推廣這項服務,這為谷歌帶來了一些用戶,不過這部分用戶沒有在Google+上建立親友網絡,而是基於網絡關係的弱關係網絡。這使得Google+的用戶粘度不高,活躍度欠佳。曾經有媒體用「鬼城」來形容Google+。

來自comScore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PC用戶平均每月在Google+上只花費3分鐘時間,遠低於Facebook的6至7小時。

三、谷歌的文化不適合封閉型社交產品

谷歌推出Google+是為了消滅「信息孤島」的挑戰,但是社交網絡產品本質就是信息孤島,谷歌以製造一座「信息孤島」來應對另一座「信息孤島」,邏輯上本身也講不通。

谷歌以開放著稱,其核心產品是搜索引擎,是信息的聚合和分發地。如今卻要花費巨大精力打造一款封閉產品,並且將其設定為長期戰略,這樣的定位與谷歌的文化並不相符。

在Google+之前,谷歌曾經推出過Blogger、Google Buzz、Google Wave等社交產品,但是最終都沒有成功。

不過上帝在關閉一扇窗的同時,也會打開另一扇窗。谷歌雖然在社交產品上遠未達到預期,但是在移動端推出的Android,已經成為用戶規模最大、應用最多的操作系統。

來源:騰訊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400

【敗局】中國畫廊業繼續滑波:除了掛畫,再無作為?!

http://www.iheima.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161
「機會主義者」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少峰認為,目前國內畫廊多數是機會主義者,它沒有履行自身真正的職責,畫廊本應以「畫家經紀人」的角色為主,其次才是畫家與買者之間的「中間商」。而目前,畫廊的角色正好錯配了,這導致畫廊在這兩件事上都沒做好,本末倒置,畫廊紛紛成了「機會主義者」,只是機械的掛出一批畫作,然後坐等自動上門的買家。

畫廊的主打角色是「畫家經紀人」即發現、培養和包裝畫家,它可以專注於一個畫家,也可以同時包裝幾個人。當然,這個角色並不是要強迫畫廊去承擔挖掘新銳畫家的公益性職責,畫廊可以去發掘「新星」,也可以選擇包裝、推廣成熟的畫家。但現在的情況是,畫廊僅僅掛幾張畫家作品,除此外,再無作為。這不叫畫廊,而是類似於美術館的展示窗口,而且展示得還不充分。

另外,陳少峰表示,現在很多畫廊都是不懂市場的人在做,他們並不瞭解這一市場的成長性。「舉例來說,假設你是一個畫家,你如何規劃自己的成長路徑,如何預測自己作品價格,這些畫家面臨的問題都缺乏人引領。很多畫廊不斷地舉辦畫展,賺書畫家幾幅作品,畫展結束,便將書畫家拋在一邊了。畫廊的這種行為恰恰使自身距離它的主業越來越遠。看上去畫廊業一片繁榮,但整個業內系統、規則和制度完全沒有建立好。雖然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市場,目前缺乏核心制度和機構來支撐。」

畫廊要補課

798處於變革漩渦之中,中國畫廊業也遇到成長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階段。

如何看待中國畫廊業的狀態?朱其表示,僅以798為例,這裡的畫家曾經經歷過畫作價格一夜之間從中低價位直竄中高價位的變化。

「從 2007年到2009年,畫廊業藝術品交易價格迅速上漲,一線畫家的作品從幾十萬元迅速漲到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二線畫家作品從幾萬元漲到幾十萬元,三流畫家也從幾千元漲到了七八萬元一張。作品的價格一下子就從中低價格上漲到了中高價格,即便如此,在那三年大家還都有生意可做,因為大量的房地產資金還有其他資金,湧入到這個領域,大批量的購買。」

但是,到2010年前後,這些資金退潮了。這時,畫廊業不得不正視,熱錢走後,僅存的忠實粉絲恰恰是那些純粹喜歡藝術的高級白領和中產階級。畫廊此刻再標高價顯然不現實,因為市場的基礎還是中低價位群體。「但在異常繁榮的那幾年,畫廊業並沒有好好培養這部分忠實客戶,所以只能從現在開始,慢慢將這個基礎做紮實。現在很多畫廊都在補課,畫廊的作品價格也應該調整為2萬到12萬元之間。因為現在在798,超過15萬元的作品已經賣不掉了。」朱其稱。

事實上,國外的畫廊交易也是兩極分化的。據朱其介紹,那些很有名、地位很高的藝術家作品,可以賣到上千萬美元;沒有名氣、對藝術史也沒有貢獻的畫家,作品價格最高也只能在5萬美元以下。無論畫家的年齡是「40後」,還是「80後」,定價標準是相同的。而買作品的人,也不會去考究畫家在藝術史上是否有地位,只要畫作放在家裡能賞心悅目就可以了。

打破「危險關係」

在中國,畫廊、藝術家與藝術經紀人之間的關係也耐人尋味。

一位畫廊觀察者對記者表示,早在2007年市場爆發時,稍具潛力的藝術家與畫廊之間的關係就很不穩定。

「比如一些畫家開始和畫廊合作,作品賣了幾年賣火了,一幅作品開始時賣幾萬元一張,後來賣到幾十萬元一張,這時就有更具實力的畫廊來挖角,畫家就要和原先的畫廊解約。看在以往合作的情分上,畫家往往會留一些作品還由原先的畫廊代買,但畫家的議價能力增強了,原本五五分賬,現在可能就要三七分賬,甚至是二八分賬。」這位人士說,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一批新的畫家進駐畫廊,才有所好轉。

「比如美院剛剛畢業的學生和畫廊簽約,作品價格也是從低往高一步步走,這樣的合同期限平均在3年。由於這幾年市場不好,藝術家不敢隨便離開畫廊,兩者之間的合作關係反而加強了。」上述人士表示。

藝術金融還未用好

朱其認為,西方藝術體系最大的特點就是,最大的資本和最高級的藝術完全組合在一起。但我國還遠未達到這種境界。

「在西方,藝術收藏制度建立在基金會的基礎上。基金會能夠讓機構資金和大資本購買藝術品,這種購買可以維持幾十年的收藏週期,如果日後出手,也不需要費盡心思地炒作。如果選擇把藝術品捐出去,還可以享受到捐贈免稅政策。這就賦予了已經被收藏的藝術品更多的功能,比如它可以作為捐贈品享受免稅政策,也可以成為企業貸款或者是破產的抵押品。總之,一件藝術品擁有很多金融的功能。」朱其表示。

而在我國,藝術品除了投資,鮮有其他的金融功能。藝術品基金在中國運作幾年後,目前已到了運作不下去的境地。「將一件沒有獲得藝術史評價的藝術作品,給予過高的定價,沒人接盤是意料之中的,但為了維持藝術品基金所謂的賺錢能力,基金恐怕也只能通過左手倒右手的方式,自己賣給自己,在藝術品根本沒有流轉的情況下,玩一場賬面遊戲,最終還是有價無市。」

在陳少峰看來,中國當代藝術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一個有力的支撐。本能夠起到很大支撐作用的藝術金融,現在並沒有被大家利用好。陳少峰認為可以成立一個擁有專門牌照的投資公司,獨立於銀行體系之外,專門負責包括畫作的存儲、物流、抵押貸款、理財和擔保一系列事物的運作。

藝術品「K線」

在當前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中,越過畫廊和拍賣公司,私人洽購在交易市場中的佔比超過了90%。陳少峰認為這樣的交易讓眾多藝術品無法浮出水面,更讓藝術品定價市場混亂不堪。

陳少峰覺得,應該有一個機制,讓正在關注甚至即將參與到這個領域的人們能夠瞭解到,什麼樣的藝術家通過什麼樣的運作,可以使其作品升值。「這個系統有點像檔案系統,也有點像股市的K線圖。這有助於人們瞭解市場的動態,因為現在我們看不清楚動態,市場上滿是傳聞。拍賣公司雖然是一個公開叫價的平台,但價格有真有假。一些畫家和拍品的出現沒有來由,價格突變的情況也很多。我希望能研究出一套能對任何一個畫家作品的價格走勢提供一個相對有科學依據的參考系統,用公司化、透明化運作,和藝術經紀人和畫廊作為研究支撐。」

「私下交易這種模式,不見光,定價機制很隨意。但藝術品的只進不出比私下交易更嚴重。」在陳少峰看來,要讓現有藝術品存量顯示給大眾,還要利用一種商業模式指導不同的人去參與藝術品的競爭。而藝術品交易公開化、透明化之後也需要政府建立兩個機制:一個是藝術品登記機制,另一個是對交易進行稅收優惠。比如你跟我交易,不一定非要通過拍賣行,但還是要通過一個正軌的組織履行交稅義務。如果交易稅降低,鼓勵藝術品流動,這裡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藝術品行業,這既是個資本市場,更是很大的文化市場。雖然這個市場現在還很沉默,確是畫廊業最健康的未來。

來源:藝術品鑑雜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8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