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布局十五年 東陽要在汽車維修市場驗收成果 吳永茂:不進前十大就不必玩了!

2009-12-21  今周刊 




今年全球車市黯淡,獨獨中國大陸汽車業獨占鰲頭,而東陽更是鰲頭上一顆明珠,創下歷史新高的獲利,簇擁著股價往上走挺,而這一切,是吳永茂洞燭機先,領先同業,在大陸深耕達十五年,才得以歡慶豐收。

撰文‧許小晶

二○○九年是汽車零組件廠東陽的豐收年,也是東陽進軍大陸車市十六個年頭來,讓總裁吳永茂最感振奮的一個年度。

東陽今年前十一個月的累計營收已經達七十五.九億元,自結累計稅前淨利達十六.八億元,稅前每股獲利三.七三元;眼看著東陽○九年獲利將寫下歷史新高,利多支撐之下,股價從十一元多一路攀高來到六十元,漲幅接近五倍,創下自○八年底以來的近期新高。

業績大爆發

比當初的規畫﹁整整晚了八年﹂面對佳績,吳永茂早就胸有成竹,今年八月接受訪問時,東陽正處在上半年大陸獲利﹁連續四個月創歷史新高﹂的喜悅之中,只是當時的吳永茂﹁只有高興一點點﹂,他說,這個成績比我當初的規畫,﹁整整晚了八年﹂。

換 言之,吳永茂等這個成績等了八年了。東陽的大陸投資出師不久,就碰上大陸的宏觀調控,逼得吳永茂也緊急﹁宏觀調控﹂東陽的大陸投資策略。這一調,讓東陽得 以先蹲後跳,就像被刻意用力按壓的皮球,一旦壓力解除,反彈力道大得驚人。然而,等待是值得的。東陽的再爆發,○九年是個新起點。

一九九○ 年,吳永茂參加日商住友集團的大陸考察團,當時大陸汽車市場還只是一張白紙,德國福斯汽車和中國合資的大眾汽車才在籌備,而東陽的營運穩定,每年每股稅後 純益總有三元之譜。吳永茂回想當年的安穩,他說,﹁若是保持原狀,日子其實挺好過的﹂,而這趟大陸之旅,吳永茂預見一個正迅速成形的美麗新世界,他決定帶 領東陽離開舒適圈,展開西征。

只是挑戰來得比設想中更艱鉅。東陽擅長的是AM(After Market,售後服務維修市場),但在大陸這塊汽車處女地,大陸自有汽車品牌則還未成氣候,國際品牌又有既定的合作對象,而AM市場還不夠成熟,而往好 處想,這是東陽進軍OEM︵委託代工︶市場的絕佳機會,而且勝算不小,然而,機會存在的同時,卻也是處處風險。

一九九四年四月,東陽進軍大 陸市場的第一座廠房在重慶正式啟動,合資對象是長安汽車集團,隔年,東陽跟隨東風汽車腳步,落腳福州的第二座廠也開始投產。兩件投資案東陽總計投入三千萬 美元,而後續的合資案也緊鑼密鼓地展開。豈料,此時中國大陸強力實施宏觀調控,導致消費力大幅萎縮,才在中國市場初試啼聲的東陽立刻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按照吳永茂原本的規畫,前面三年是投資期,虧損在所難免,第四年應該能損益兩平,到第五年開始賺錢。豈料, ○三年大陸實施宏觀調控,導致東陽才淺嘗賺錢滋味,就立刻面臨連續兩年的﹁赤字風暴﹂。

這段時間,東陽幾乎傾集團資源全力投入中國,設廠投入的資金之外,模具的開發所投入的資金與人力更多,而為了贏得這場戰役的求勝壓力,更讓吳永茂隨時處於備戰狀態,深怕一有閃失,波及東陽的根基。

然而,吳永茂深知這是一場非常戰役,他意識到大陸傾全力發展汽車工業的決心,東陽若想扎根大陸市場,定要設法與大陸汽車廠合作。於是,東陽採取跟進設廠的方式,把零組件廠設在車廠隔壁,就近服務。這種策略雖讓東陽一開始走得辛苦,卻每一步都踩得穩而踏實。

吳永茂的盤算是,與大陸汽車廠合資,確保了東陽的訂單,一旦這些車廠成氣候,穩定的汽車銷售量及市占率,可助東陽一舉晉身大陸OEM市場的零組件一級搭配大廠行列,又可兼收後續的AM市場,而這,才是東陽的大肥肉。

真正的肥肉

售 後維修市場還要五年時機才會到目前東陽在中國布局領先競爭對手,共擁有十六座廠,大陸的合作夥伴多是前十大汽車銷售業者,包括長安汽車集團、哈飛汽車、奇 瑞汽車、一汽四環等;又為了分散風險,另外與素來享有技術能力的日商合作在大陸設廠。由於一開始網撒得廣又深,再加上吃下中國實施汽車購車補助的這一帖大 補丸,汽車銷售強強滾,成為東陽業績爆發的最大助力。就以長春富奧東陽︵一汽四環與東陽合資︶為例,去年每月平均營收僅人民幣一千萬至一千二百萬元,今年 出現倍數成長達人民幣六、七千萬元,光這一年就把過去數年的累計虧損一次彌補。

吳永茂形容這十五年的投資史,﹁往往賺進來的錢,到手還沒乾,轉手又投資出去了﹂。但正是這溼漉漉的鈔票,協助東陽布建了從北到南的十六家合資工廠,卡位的幅員之廣之久,遙遙領先同業,具備先行者的優勢。

而且,吳永茂當初的眼光如今更得到明證,以新銷售汽車隔五年就會有一波AM市場需求來看,歷經這些年的累積醞釀,大陸的AM市場正蓄勢等待大爆發。

今 年的成績單讓吳永茂更添自信,他說,﹁未來的大陸市場若擠不進前十大,也不用玩了﹂。汽車與其他消費品不同,其單價高,人均所得要到達一定水準,市場才有 發展的機會。而中國的轎車市場,過去幾年的平均成長率高達三三%以上,累積之下,市場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何況,還有中國官方採用政策補貼手段,有效地 刺激中國大陸車市的成長。這對向來落後新車市場至少一到兩年才會出現效果的售後市場,無疑更是一大利多。

吳永茂說得白:相較於新車市場,﹁ 我認為中國大陸的售後維修市場還沒達到成熟,最少還要五年,到二○一四、一五年的時候,時機才會到﹂。更重要的是,從汽車產業發展的過往經驗來看,AM市 場三、四十年來,從沒有一年是衰退的,年成長率更從未小於二○%,這些,在在標示出東陽未來的爆發力。展望二○一○年,東陽再次展現領先布局的本領,搶先 轉進最擅長的AM市場。吳永茂斬釘截鐵地說,﹁東陽以OEM進入大陸市場,十五年的布局,最後要從AM市場驗收成果﹂。

東陽進軍中國大陸 AM市場,第一座廠選在南京,藉著距離安徽幼獅東陽、南京敦陽及南京開陽等工廠都近,一旦發動AM售後市場的攻勢,三座工廠可以扮演後方支援輔助的角色, 加上南京人事成本比上海便宜近三成,相對有利基。明年第二季,南京廠即將加入生產行列,屆時東陽在大陸地區的營運規模將更有看頭。

二○一○ 年東陽集團將進入AM的大擴建年,兩岸擴建的資本支出預計將超過二十億元。吳永茂更指出,過去十五年,東陽的大陸投資側重在OEM工廠布局,明年起,一方 面要回過頭大舉搶進AM市場,另一方面,將對OEM廠進行大整頓,對沒有績效的工廠就得斷然處置。他點出,迎接AM市場來臨,資金跟通路將會是業者決勝兩 大關鍵,東陽財務控管向來謹慎,步步為營,而在大陸車市耕耘十五年來,本來就擅長通路行銷的吳永茂,顯然早就準備好大展身手,摘取榮耀的桂冠。

吳永茂

出生:1951年

現職:東陽集團總裁

學歷:崑山工專工管科

經歷:東陽實業廠執行副總

東陽大陸16家合資公司

轉投資事業 資本額

(萬美元) 集團持股 合資車廠 主要客戶重慶大江渝強 1300 48.40% 長安集團 長安鈴木、長安汽車、

成都豐田

福州東陽 1750 88.00%   東南汽車、戴姆勒、

東風汽車

長春富奧東陽 2700 44.90% 一汽四環 一汽集團哈爾濱哈飛東陽 1000 22.00% 哈飛汽車 哈飛汽車重慶大江東陽 1300 48.40% 長安汽車

集團 長安福特

蕪湖幼獅東陽 1200 44.00% 奇瑞汽車 奇瑞汽車南京開陽 2000 61.60% 日本雙葉、

日本大協西川 長安福特

武 漢翔星 1200 25.00% 日本三星化成品 東風日產、東風本田番禺南沙敦陽 540 35.20% Nippon Bee 廣州豐田、廣州本田長春敦陽 150 35.20% Nippon Bee 一汽大眾天津敦陽 120 35.20% Nippon Bee 天津豐田、天津汽車武漢敦陽 150 35.20% Nippon Bee 武漢本田、襄樊日產南京敦陽 300 35.20% Nippon Bee 南京福特、奇瑞汽車哈爾濱哈飛開億 1200 89.60% 哈飛汽車 哈飛汽車

廣州廣電

林仕豪模具 700 84.50% 日本立松、

開銘 日系及當地車廠

南京東陽 900 88.00%   大陸AM市場

資料提供:東陽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96

四十世代 侯建章放棄高薪到澎湖當老師 科技新貴換跑道衝浪人生不必等

2010-6-21  今周刊





有人思考要累積多少存款才能退 休,任教於澎湖科技大學的侯建章,卻是思考﹁要扔掉哪些包袱就能退休﹂?外人看來,他割捨了和財富握手的機會,但他卻認為自己獲得了真正的生活。

撰文‧羅弘旭

「噗!噗!噗!」赤裸著上半身的侯建章,用腳踩踏了幾下打氣筒,眼前那一團黑不溜丟的塑膠布,迅速延展成為一個五公尺寬的大型降落傘。

只見他熟練地把傘上的四條尼龍拉線綁在腰間寬厚的束腹上,一剎那,降落傘吃風鼓脹,帶著整個人往前衝,他雙腳一勾衝浪板,不到二十秒,已經隨著澎湖的海 風,衝上了菓葉海灣最大的浪頭上。

面臨抉擇

想要很多錢,還是自由自在地衝浪?

很難想像,眼前這位衝浪高手居然是澎湖科技大學的創業育成中心主任,而這就是他過去八年的生活寫照,三十分鐘前還在教職員辦公室談策略規畫與標竿學習,三 十分鐘後,已化身為民宿主人,在沙灘上享受澎湖的風、浪和陽光。如果有人問四十八歲的侯建章:「你會衝浪到幾歲呢?」他總是哈哈大笑地回答:「當然是要玩 到衝不動為止!」頂著德州大學博士光環的侯建章,不論是在竹科應用材料公司繼續工作,或者在醫療器材廠Honeywell打拚,他大可依循著科技新貴的人 生規則:沒日沒夜打拚二十年,累積數千萬元後再退休。

然而,七年前,當同事、同學們還在孜孜計算:「股票選擇權都沒轉換,再忍耐幾年」時,侯建章比較擔心的則是:「會不會等到我能退休的時候,已經衝不動浪了 呢?」於是,侯建章毅然選擇移居澎湖,開始他的半退休生活。

「華人就是這樣子,好像鮭魚一樣,別人怎麼游你就怎麼游,永遠不敢走自己的路。」侯建章不以為然地說。這種反叛性格,讓他取得工程研究所博士之後,硬是不 走研發路線。

一九九二年回台灣,他不論是進入高科技或醫療公司,都選擇走業務領域,但即使他避開與鮭魚群一起洄游,在台北工作的他,也只是像被放養在大魚池裡的鮭魚一 樣,在被局限的空間裡浮游。

「周末假日早上,我會抱起睡夢中的女兒,帶上我全套衝浪器材,全家到白沙灣吃早餐,再開始我的衝浪。」每周二天的野放,是侯建章唯一能讓自己覺得在過生活 的時刻。

但衝浪要看老天臉色,沒風、沒辦法衝,侯建章說:「這就是上班族的悲哀,上班時候就有風,周末就沒風,工作和休閒難兼顧」。

從一九九二年到二○○二年,侯建章掙扎了十年,最後他問自己:「我是想要很多錢,還是能自由自在地衝浪?」答案毋庸置疑,絕對是後者;於是他繼續問自己: 「要享受這樣的生活,需要很多錢嗎?」需要多少錢?這是每個人心中永遠的疑問!也是侯建章當時的疑問!但侯建章很肯定一件事:「等十年後退休再來享受海上 生活,就算那時候身體還能動,也玩不出什麼樂趣了。」

移居澎湖

夫妻差一點鬧到離婚

不忍心看到先生天天叨念著想要搬去澎湖,當侯建章的太太呂秀玫看到澎湖科技大學招聘教職時,立刻把這消息告訴他。但對侯建章而言,離開科技業到澎湖當老 師,這樣的改變並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有退休金夠不夠的問題!

夠不夠?侯建章是這樣的計算:「以那時候的積蓄,要在台北退休,是遠遠不夠的,但如果到澎湖,不同的物價水準,有學校的教職薪水加上退休金,應該就不會太 困難!」「在澎湖,公務員、警察、老師是最受人尊敬的行業,比起觀光業只能做半年生意,這三種職業全年都有收入,比起旅遊業收入更穩定,加上澎湖物價低, 年收入只要超過一百萬元,就可以過很好的生活。」計算過生活上的變化,侯建章立刻決定移居澎湖,但原本靜觀其變的呂秀玫,還是因為先生這任性的決定掀起爭 吵,二人還差一點鬧到離婚;後來侯建章自己一人先來澎湖落腳,妻子和當時念高中、國中的女兒仍留在台灣。

家庭分居,最後侯建章以「我很愛你,我這一輩子只會愛你一個人」的甜蜜攻勢,成功說服太太帶著二個女兒一起遷到澎湖定居,一家四口,終於相聚在澎湖的菓葉 海灘上。

降低物欲

澎湖的淳樸環境改變了全家人說服太太的不只有侯建章的款款情話,其實還有對於女兒教養的憂心,侯建章回憶當時十三歲上國中的女兒,竟曾對家裡提出這樣的要 求:「轉三十萬元到我的帳戶,我要買我喜歡的東西。」未成年子女向父母要個幾十萬元,對一般小康家庭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但在竹科成長的科技新貴第二 代,在同儕的耳濡目染下,卻習以為常。結果,改變女兒這種偏差的物質觀,才是呂秀玫決定遠離都會,出走到澎湖的「重要誘因」。

澎湖的確改變了一家人。「我以前也喜歡買名牌,但是來到這裡之後,我什麼牌子的衣服都可以穿,鞋子穿路邊鞋店的就可以了,因為你穿什麼,別人也認不出來 啊。」「買東西也是一樣,沒百貨公司可以讓你去亂買,你的欲望也就自然降低了。」經過六年澎湖海風的吹拂,侯建章說二個女兒已經不復往日嬌氣,取而代之的 是爽朗的笑聲與自信。

退休,是每個人總會面對的課題。一般人總是思考著如何賺更多的錢才能退休;但侯建章卻是思考著能拋掉哪些東西,以減法來規畫退休。當他扔掉工作、物欲、高 物價、奢侈品,順著海風來到澎湖定居時,也換來了生命的自由和不為物質所拘束的生活。這樣的退休規畫,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只看你願不願意扔掉身上的 包袱,讓它隨風而去。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王儷玲:

退休規畫的投資組合

應按年齡調整

好的退休規畫因人而異,而且因為年齡、職業、社會保險模式(新舊勞退制度、國民年金)的不同,每個人的規畫可以是南轅北轍。

如果以「不出錯」的規畫而言,建議準備20到25年的退休生活所需,而生活與醫療費用加起來,粗估需要準備1000萬元左右。

勞退、勞保年金或國民年金加起來,大約為所得替代率的50%到60%,最低也有45%。我建議,自行規畫的退休準備,至少要有30%到50%的所得替代 率。

退休規畫商品的配置不應時常變更,但投資組合必須按年齡調整。例如30歲的民眾規畫退休時,可以將60%到70%的資金放在股票部位;40歲的民眾可以將 退休規畫資產對半,40%到50%放在股票,其餘放在固定報酬商品;50歲的民眾投資風險承擔能力下降,離退休越來越近,股票部位應該降到20%到 30%。

退休規畫商品也可以組合,例如變額年金、人生週期基金、有最低報酬的年金保險保單,都是不錯的退休產品選擇。另外大盤指數型基金、ETF也可以考慮,不僅 手續費比較低,跟著市場趨勢走,比將錢壓注在單一投資標的上風險低。

侯建章

出生:1962年

現職:澎湖科技大學創業育成中心主任學歷:德州大學材料工程碩士、博士

期望退休金額:夠用就好

計畫退休夢想:天天衝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13

脫離哥哥郭台銘自立門戶的溫柔巨人 郭台強 不必鐵血也能成就霸業

2010-8-9 TWM




向來被納入鴻海集團的正崴,董事長郭台強正逐步脫離老哥郭台銘的陰影,不僅搶客戶、搶標案,砸錢購併企業的動作更不輸郭台銘。

自立圖強的郭台強,要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正崴不只不屬於鴻海集團,更要走出自己的路!

撰文‧林宏文

六月十日,當台灣首富郭台銘正在為富士康深圳廠跳樓事件焦頭爛額,為了鴻海八十萬名員工的未來苦思對策之際;在台北這一頭,高頭大馬、滿臉微笑的正崴董事 長郭台強,在台上高興地宣布,將掏錢投資「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的新作「賽德克.巴萊」,讓缺錢的魏德聖感動得眼角泛出淚光!

一位是總站在高處,為萬人謀福利的帝王,一位則是永遠浪漫,甚至可以為一個朋友奔走賣力的人,這兩個極端不同的人,卻是打從同一娘胎出生的兄弟,是什麼原因兩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甚至相互競爭?

當兩岸批評聲浪不斷升高,郭台銘正忙著在大陸各省奔走遷廠之際,郭台銘的二弟——郭台強在台灣的新聞卻越來越多,一會兒入主記憶體通路商勁永,一下又以中 影董事長身分宣布將砸大錢修復經典老電影,可說是相當活躍。一個失意,一個得意,兄弟相比之下,郭台強的影響力與人氣似乎正在水漲船高。

個性不同

浪漫本色與郭台銘大相逕庭但時光倒回十三年前,在鴻海北縣土城破舊的小工廠中,郭台強可沒有現在的意氣風發。當年,在大哥主導的鴻海服務了二十二年,並擔 任鴻海總經理,郭台強與鐵血治軍的郭台銘越來越格格不入,兄弟決定分頭打拚。最初三年,郭台強接任鴻海轉投資的正崴總經理,工廠、辦公室就設在鴻海的老廠 房中,自己跑業務、找出路,度過一段艱苦的奮鬥歲月。

郭台銘的霸氣管理風格,不只手下的大將感受深刻,其實連親弟弟也不例外。與郭台銘全心投入工作相比,郭台強顯然是個更懂得生活的人;當郭台強還在鴻海時, 仍然不改浪漫本色,曾與前力霸董事長王又曾兒子王令一、太電集團二公子孫道亨等人合組賽車隊,每個月在淡水聚會兩、三次,每次賽完車後,大家就一起吃飯喝 酒,還會打打鬧鬧,high到脫光衣服,最後拿報紙遮住重要部位。

還有一次,郭台強與太太羅玉珍慶祝生日,邀請近百位朋友參加,並包下台北圓山飯店泳池舉行派對。其間,羅玉珍出其不意地,縱身一躍跳進游泳池內,讓全場都 嚇一大跳,但派對氣氛也頓時升溫。由於羅玉珍身穿水紡紗禮服,全身溼透後幾乎露點,幸好郭台強趕快拿毛巾,包住老婆解圍。

作風不同

偏好人性管理與愛的教育

相對於郭台銘的鐵血紀律,郭台強夫婦的浪漫風格自然讓郭台銘看不過去,可能也是因為這位弟弟時常花時間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讓時時刻刻都在工作的郭台 銘,對這個弟弟很不滿意,反而多次稱讚他已過世的小弟郭台成,苦幹實幹的精神最像他。這也是後來郭台強逐漸脫離郭台銘,開始走獨立之路的原因。

郭台銘不只對郭台強的行事風格有意見,連對郭台強教養小孩也有不同看法。相對於郭台銘二十四小時投入工作,郭台強相當願意花時間,除了參與小孩學校家長 會,還擔任志工。有一次,他甚至花三小時陪小孩排隊看籃球明星打球,還被郭台銘在鴻海股東會上拿出來﹁修理﹂一番,可見兩人不可能再繼續共事。

對於創立鴻海的郭台銘,郭台強可說是敬畏三分,他曾經說過,﹁我不敢跟他比!」為了與兄長的電腦代工業務有所區隔,郭台強不踏進EMS領域,反而是抓住手機崛起的商機,全力朝手機等手持通訊產品的纜線連接器發展,營收從此大躍進。

其實,與哥哥郭台銘比起來,郭台強雖然不像鴻海管理那麼緊,但郭台強刻意區隔正崴與鴻海,他把公司管得更人性化,也極力經營與員工之間的關係,早期公司布告欄上經常貼著他與員工爬山的照片,他也盡量不插手公司的管理細節,大部分工作都授權給專業經理人。

雖然郭台強性格浪漫、個性溫和,但是管理起員工也是紀律分明,尤其對於業績更是緊抓不放,只是他不會像郭台銘一般嚴詞責備,甚至讓負責的高階主管當眾罰 站。只要開會時業績沒有達成,「他不用罵人,只要平常充滿微笑的臉色變得嚴肅,大家就皮皮剉了(台語)!」一位正崴的主管指出,賞罰分明,不情緒化,是郭 台強與大哥最大的差別。

合作不再

領域重疊,相互競爭在所難免從一家小工廠到正崴集團的形成,郭台強花了近二十年,才走出郭台銘的陰影,甚至是庇護。現在親兄弟明算帳,兩位郭董其實早已分 道揚鑣。早期,鴻海與正崴還有兄弟關係,例如像新力PS2及微軟XBOX這種具有競爭性的單子,鴻海若做了其中一家,就會把另一家的訂單交給正崴,不過, 現在這種情況已不復見,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正崴對外積極搶單,也不再宣稱屬於鴻海集團。

以前郭台強謹守手機零組件領域,努力求生存,從一根細小的連接線做到線纜連接器、電池模組、通訊連接器、電源管理模組,複製郭台銘從下游往上游發展的通吃 策略,一支手機竟然可以有那麼多的商機,這是當初郭台銘所想像不到的。隨著正崴不斷壯大,兩兄弟間領域彼此重疊,甚至相互競爭,已是無法避免的趨勢。

由於郭台銘勢力龐大,為了防止一家廠商獨大,「防鴻」大軍早已開始與郭台強接觸,將電腦連接器的訂單分給小郭;甚至傳聞連全球電腦處理器龍頭英特爾 (Intel)也為了防止鴻海在CPU插槽上獨大,日前主動派員親赴台灣與正崴接觸,將協助郭台強殺入郭台銘長期霸占的電腦零組件地盤。據了解,為了避免 兄弟正面衝突,郭台強初期將手提電腦的連接器訂單轉給日前入主的鉅航生產,正式殺入一年產值高達新台幣六百億元的市場。

五十七歲的郭台強走出強人的陰影後越來越有自信。過去鴻海、正崴所謂的「泛鴻海集團」,其實早已名存實亡,現在已處於分家狀態,兩兄弟早已多年沒有同台出 現,雙方競爭的態勢相當微妙。例如三年前,郭台強積極爭取與高通合作成立高強光電,切入新世代顯示技術,但是,在合作案確定後,郭台銘還很不高興地跟高通 表示,﹁要談這個案子,為什麼找他而不找我

?﹂

此外,今年四月的台北資訊園區BOT競標案,也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正崴結合創見組成一個團隊,與郭台銘直接競標,雖然最後鴻海得標,但也可以看出,兩集團已各走各的路。

雖然從營收規模來看,正崴年收入只有四二二億元,鴻海集團則高達一.四兆元,郭台強的正崴集團不到鴻海的三十分之一;就身價來比較,郭台銘蟬聯台灣首富寶座,身價高達一千四百億元,但是郭台強只有百億元,兄弟相差十四倍;但是比快樂,郭台強就比郭台銘富有許多。

走上分家

郭台強要以自己的方式建帝國嚴格比起來,郭台強的小帝國非常的渺小,但是郭台強並沒有要與郭台銘爭天下的雄心,他認為,郭台銘是他一生最大的貴人,沒有他的磨練與支持,不可能有今日的正崴。

一位資深記者說,﹁和郭台銘比起來,郭台強是命很好的人,總是可以玩得很快樂。﹂所以,近年來郭台強出席的場合,逐漸從電子業跨足影視圈,與太太不時出席 時尚派對;劉曉慶來台演出舞台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郭台強還會設宴並為其獻唱︿廟會﹀歌曲助興,這些,都讓追求快樂人生的郭台強,找到更多揮灑的空 間。

兄弟再親,也有分家的時候,郭台銘靠著成吉思汗征戰歐亞大陸的霸氣,建立橫跨全球的帝國,殺敵無數,但也樹立無數的敵人;與人為善、快樂浪漫的郭台強用十三年的時間證明,不用鐵血,也可創立自己的霸業!

郭台強

出生:1953年

現職:正崴精密董事長

中影董事長

經歷:鴻海精密總經理

工商建研會理事長

家庭狀況:與羅玉珍育有一子一女

兄弟車拚

——郭台銘領軍的鴻海vs.郭台強領導的正崴

郭台銘 郭台強

鴻海(2317) 集團 正崴(2392) 1400億元 個人身價 超過百億元1.42兆元 集團營收(2009年) 422億元80萬人 員工人數 4.9萬人鴻海、富士康、奇美電、鴻準、廣宇、建漢、鴻勝、沛鑫、奇美通訊、賽博數碼… 事業版圖 正崴、維熹、崴強、勁永、高強光電、晶實(Studio A)、虹優(彩虹3C資訊廣場)從T恤、牛仔褲到水鑽、愛馬仕郭台強夫人的360度轉變前年中影宣布易手,當時郭台強還強調,資金是來自太太羅玉珍及一群 熱愛文化的朋友,與他本人及正崴集團沒有關係。雖然大家都很清楚,真正主導者其實就是郭台強本人,但也在那一刻,羅玉珍被推上了人生的另一座舞台。

一位長期觀察羅玉珍的朋友說,郭台強接任工商建研會理事長的第一項活動,羅玉珍還是樸素的家庭主婦,當時,頭上綁馬尾、穿著T恤、牛仔褲的郭太太,被請上台拍照時,還相當不好意思。

幾年後的今天,羅玉珍出現的場合,衣服一定全是亮片,高跟鞋會鑲鑽,手裡拿的,永遠是最貴的愛馬仕柏金包。她大方地與記者聊品味,笑稱自己「很喜歡作怪」,讓她成為各種精品時尚派對中,最閃亮的那一位。

從家庭主婦到時尚貴婦,郭台強夫人羅玉珍近幾年大幅轉變,屢屢讓認識她多年的朋友驚呼。早期,羅玉珍出現時,她的稱謂通常是「郭台銘弟媳」;如今,她出席的場合,名牌上會改成「正崴董事長夫人」。顯然不只郭台強要自立門戶,連太太也跟著走自己的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88

砍成本 不必動刀裁員

2011-12-12  TCW




面對訂單能見度剩下六分之一,企 業只能被迫放無薪假等待春燕?

下面兩個例子告訴你,需求不明時,企業強化資訊流,不但能節流,還能藉此進行體質再造。

這波不景氣,台達電比同業早了兩個月、在八月率先示警,喊出需求下滑時間將拉長到第四季,公司並隨即啟動節流應變機制。

比業界提早預測到需求下滑,來自台達電特有的滾動式預估制度( 編按:Rolling forecast,業務單位每個月預測未來六個月營收走向,藉由每月的曲線走向,判斷景氣狀況)。

台達電營運長柯子興認為,降低庫存、凍結人事、減少出差,都是企業因應不景氣的基本做法,但關鍵在誰能提早掌握資訊、提早啟動節流。

做滾動式預估,掌握半年後營收

因此,這場成本戰早已升級到資訊戰。「未來能生存的重要條件,就是你拿到的資訊多快、多準確。」

台達電十年前就開始應用滾動式預估制度,對下個月營收預測的準確度由過去八成提升到目前九成,成為台達電快速察覺景氣的秘密武器。

台達電在全球九十四個營運據點,每個點都不僅是辦事處,而是擁有一百名以上業務行銷人員的團隊,這如同在全球布滿九十四條神經,每月月中回報,下個月以及 未來六個月的營收預估。

「台達電是艘大船,要收緊口袋得慢慢收,船才走得穩,」柯子興解釋為何要求預估六個月的原因。

每月,台北總部依照傳回資料,畫出一條營收預估曲線,「景氣好,這條線會慢慢每月越滾越高,景氣不好,就會慢慢滾下來,」柯子興解釋。

這條預估線,幫台達電多爭取兩個月時間做節流。

第二個好處就是快速調動人才。柯子興舉例,下半年雖然需求下降,但是從數據發現,原本巴西僅有通訊電源的訂單,但是這兩、三個月,消費電子電源訂單越來越 多,因此馬上由台灣派出生產團隊,幫巴西工廠開出新產線,反之印度過去每年都有五成成長,現在成長幅度下降,總部便將印度人手調回台灣,不讓人員「閒 置」,靈活調度產能。

提早應變調整人員工作,這也是台達電即便在金融海嘯之時,董事長鄭崇華可謹守不裁員承諾的原因之一。

滾動式預估,難在如何讓每條神經報出來的數字都能準確,不低估或虛胖。 將大部門分拆,提高市場應變力

台達電透過兩種機制,打這場景氣資訊大戰。

其一,每個月會回頭檢視上個月業績目標,每個月的預估如果準確度低於九○%,事業部主管馬上就會接到柯子興關切電話,絕對不能虛報或低估。

其二,以前公司兩年改組一次,為了獲得更精確的資訊,金融海嘯後,台達電在短短三年內,組織改革就達兩次,改變之一就是,由大部隊作戰改為小部隊出擊。

這改革有助於事業單位獲得更多的資訊。以占台達電六五%營收的電源供應器為例,以前僅區分為能源方案事業群(主產品為不斷電系統,充電站企業端產品)和電 源方案事業群(筆電、手機等充電器),現已拆為九個部門。

同樣是零組件,一家國內手機PCB廠業務副總解讀,大部門業務僅會專攻重要客戶,以目前品牌廠強弱排名劇烈變動,萬一客戶銷售量不佳,企業會來不及轉向, 台達電拆細成九個部門,用意在幫業務劃定範圍,大小客戶都得跑,讓神經面布廣又密。

雖然台達電訂單能見度達三個月,但是已比過去最多可看到六個月短了一半,因應此現象,柯子興說,「我最怕看到業務都坐在公司,」他要求業務同仁到客戶端 「串門子」了解訂單,不只談生意,還要多觀察。

他笑說自己都跟業務們說,客戶如果突然下大單,拜訪客戶時多觀察一下停車場,如果空空如也,也許訂單虛胖的成分大,一點一滴接近真實需求。

這成為台達電滾動式預測,可達九○%精準的秘訣。

資訊傳達更有效率,不僅可以多爭取時間節流、調配產能,也讓企業能主動出擊醞釀下一波彈跳能量,特別是快速時尚成衣業,旭榮就是最佳例子。

十月,正是旭榮陸續接獲各大品牌廠提出明年春夏訂單需求的季節。只是,今年很不一樣,包括延後下單、分多批次出貨等在內,每六個客戶中,至少有一個客戶要 求調整訂單供應方式,是金融海嘯後另一市場新變化。

看樣平台上線,縮短客戶溝通期

這,反映了品牌廠對明年上半年的景氣和買氣,保守看待。「不用趕出貨,二○一二年是調整體質的關鍵年,」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認為,當客戶傾向不積極開 發,供應商相對可拿回時間的主導權,投入企業再造。

問題在於紡織是老產業,檯面上幾家廠商技術和管理模式大同小異,想創造區隔,談何容易?

每年有能耐開發三千種布料的旭榮,早在二○○七年,便感受到就算客戶一整天都待在樣品室,也只能看完其中一○%,因此開始構思E化專案。隔年,旭榮開始打 造價值型流行行銷服務設計(VFM)平台,串聯研發、採購、生產與財務等公司內外部資訊。

「利用資訊科技平台無痛升級,台灣紡織業還沒有其他人做得到。」參與旭榮此一科專計畫的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產品部副主任施陽平指出,包括重建過去非電子化 研發內容,整合資訊、人機介面、研發、生產、財會等熟悉各標準化流程的人才,在在都是挑戰。

旭榮歷時近三年、投入超過四千萬元預算,去年底該計畫才告成。這段期間,相關大型會議紀錄文件疊起來達一公尺高,且公司每季經營管理委員會甚至年度策略大 會,都以此為首要討論議題,高階主管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黃冠華認為,平台建置完不代表要馬上執行,相對適合的時間點更重要,觀察明年上半年景氣狀況,員工相對較有心思和空檔,才選定明年初正式上線。其中,累積 近十萬筆研發成果的「布料Google」是一大重點。

過去為求廣泛接單,新樣品通常如散彈打鳥般提供所有客戶挑選,如今旭榮藉著此二十四小時零時差平台,則有機會化被動為主動,提升附加價值。

透過該平台介面,旭榮可以事先將新開發布料在內的上萬種布料,鍵入關鍵字,還能跳出各種不同類別相對應的布,紋路、材質等製作規格全都一覽無遺。「他(客 戶)不用飛來這,我也不用拎著皮箱在冰天雪地飛去總部,」黃冠華說。

「交貨速度,決定品牌上架速度,」施陽平觀察,雙方因此能省下三分之一技術溝通、規格核可和進度追蹤等前置作業時間,有助更快速回應市場變化。

從半年測試期的數字來看,客戶上線人數從最早的個位數,躍升到破千人,其中願意下單數量則約成長一成。

「以前設計師一個下午看幾百片布,現在一次看上萬片,……服務業真諦是,我能不能讓你更快更好更便宜,」黃冠華認為,當客戶看到了更多選擇,購買機會也會 增加。

不景氣,是企業練兵的最好時機。為了讓該平台串聯所有資訊流的虛實整合效果發揮到最大,黃冠華打算展開內外部教育訓練,一方面讓全公司業務、後勤單位熟悉 此平台,再逐步推廣至客戶,在三年內讓線上下單的比重提高至三成。

「誰是我們未來最重要二十家客戶?」「亞太區最強競爭對手的優劣勢比較?」「未來面臨最大的三大挑戰?」這是旭榮從一九九七年開始,每七年舉辦一次內部研 討會的員工提問,明年將第三度召開,透過問與答,協助公司定位轉型方向。

現階段,旭榮就趁空檔,讓全球員工分頭去研究明年內部的「點子大會」要貢獻的點子。

全球大衰退的壞時機,對台達電、旭榮,反而是調整企業內部體質的最佳再造時機。壞時機?好時機?差別,只在一念之間。

【延伸閱讀】

台達電應戰小撇步.全球營運點預估未來6個月營收,準確度要求在90%以上。.組織改造,大部隊變小部隊,靈活偵測各地情報。.鼓勵業務員拜訪客戶時,多 「串門子」了解客戶。

旭榮應戰小撇步.將設計服務平台上線,與客戶溝通時間節省三分之一。.展開公司點子大會,每位員工各提5個問題,釐清未來方向。 .開發過去較少接觸的東歐、俄羅斯等新興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04

深入竹科 凱文.凱利看見台灣創新力 「台灣人根本不必害怕三星!」

2012-4-23  TWM


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日前到訪台灣,第一次深入台灣科技業的大動脈──新竹科學園區,又踏進工研院,替第一線的台灣科技業把脈。他聆聽台灣人的焦慮,了 解台灣人的憂心,在離台前,他給台灣科技業什麼樣的寶貴建言?

撰文‧賴筱凡 攝影‧陳俊銘四十年前第一次踏上台灣後,幾乎每隔十年,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都會到訪台灣一次,懷裡搋著相機,捧著黑色小筆記本,漫遊台灣。但這次的台 灣行之於凱文.凱利,卻很不一樣:「這是第一次,我清楚地知道,台灣人在擔心什麼!」趁著演講後離開台灣前的空檔,凱文.凱利深入新竹科學園區,探訪台灣 科技研究的最前線──工研院,他一直都聽說台灣靠著科技創新壯大經濟實力,這卻是他第一次,深入探訪台灣科技業的關鍵動脈,用他的雙眼去解析台灣科技業。

然而,三天來遇到的台灣科技人,不管是政府決策者、掌理公司營運的CEO,甚至是做基礎研究的研發工程師,幾乎都提出這些問題:「我們要怎麼和三星對 抗?」、「台灣如何走出代工命運?」、「政府投資了上兆元在雙D產業(DRAM、面板),但卻變成了『慘業』,我們該怎麼辦?」就在他離台前的最後一小 時,前往機場的路上,凱文.凱利沉思了一分鐘,他緩緩地開口:「其實台灣人根本不必害怕三星!」做對產品比擔心競爭者重要看著工研院精心設計的紙喇叭,凱 文.凱利仔細聆聽介紹,三個小時後,有關紙喇叭的簡短一四○字的心得,就已經躍上凱文.凱利的臉書及Google+,「這就是台灣人技術創新的力量。」他 說。

這趟旅程裡,他看見台灣人許多的不安,不管是急欲擺脫代工命運,抑或是被強敵三星壓到喘不過氣,但這些焦慮看在凱文.凱利眼中卻是無意義的,「我明白台灣 積極想要找到附加價值更高的產品,但擔心對手並無濟於事,重要的是你如何設計出對的產品、價值更高的產品,只要消費者願意買單,市場機制就會證明一切,根 本無須擔心三星。」他聳了聳肩說。

看著新竹科學園區裡林立的半導體廠、面板廠、LED廠,「台灣人有很好的製造能力,這就是你們的優勢,你們製造速度很快,甚至可以用相對低的成本,製造出 新產品,但問題是在於,什麼才是對的產品,而不是無用的產品。」凱文.凱利的話一針見血。

「至少華碩在PadFone(手機、平板、筆電三合一的新產品)上做的事,就是某種程度的創新嘗試,那很好,你得試了才知道。」凱文.凱利說。

全球科技業正經歷一場巨變,即使國際大廠如惠普、諾基亞、英特爾,都面臨空前的挑戰。可是,樂觀的凱文.凱利不認為台灣人需要焦慮,原因很簡單,「當全世 界科技業都在找出路,台廠比其他國家相對具有優勢,你們有完整的生態系統,你們有健全的垂直整合供應鏈,所以一旦新的方向出現,台廠遷移的速度也比其他國 家快。」他說。

就像蘋果發動的iPhone、iPad行動革命,組裝工作落在台廠手中,觸控螢幕、背光模組、相機鏡頭、機殼、PCB板等,這些零組件都是台廠製造,「只 是問題出在如何創新,如何讓台廠的服務價值更高。」對照台廠從每台iPad分得的價值僅二%,韓廠卻拿走七%,凱文.凱利清楚提醒,台灣科技業的核心問題 在於提升價值。

靠政府幫 不如假裝沒政府至於政府大舉投資的雙D產業大虧損,甚至無法超越韓廠的競爭,也成了另一種焦慮。

凱文.凱利搖了搖頭,「蘋果、Google、臉書的成功,都沒有美國政府的幫忙,但我並不是說台灣政府利用政策扶植不好,而是我想告訴台灣科技廠:『為何 不假裝沒有政府,先想想該怎麼做?』」凱文.凱利坦言,對美國科技業來說,美國政府是小政府,能幫助的有限;但對台灣科技業來說,台灣政府卻是大政府,幾 乎處處都可看到政府的扶植政策。然而,凱文.凱利並未全盤推翻政府扶植的力量,只是他認為台廠在經營時,必須先假裝沒有政府的奧援,思考該如何做。

結束在竹科的半天參訪,凱文.凱利收穫豐富。他曾在到訪第一天時,對於台灣滿街跑的計程車都裝載行車記錄器,而大為驚奇,甚至在他的臉書上與海外友人分 享,認為這潛藏商機;他也曾對於台灣每一個街口就有一家便利商店,提供各類服務,而大為讚賞。

對凱文.凱利而言,這是一趟難忘的台灣行。登上飛機後,他下一站要前進中國,尋找科技巨變時代下的每個線索,預見下一個新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7

忍讓,但不必刻意——《荷爾蒙經濟學》之潘石屹與張欣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024

2005年11月底、12月初的一天,我一次到北京,新浪搞了個「第一屆新浪博客大賽」,我是商業評論組的獲獎者。潘石屹是頒獎嘉賓之一,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不過,與之他在媒體上形象不同的是,面前的潘石屹有些憔悴,其它嘉賓開一些玩笑,他勉強擠出一絲笑來。

到後來我才知道,那個時候是潘石屹一生中低谷時點之一——他被當年幾個創業夥伴起訴的事情剛造一段落,和妻子張欣的感情又出現了危機(據稱是有第三者插足),兩人走到離婚邊緣。他們共同執掌的SOHO中國的高管們,甚至開始權衡一旦潘張二人離婚後自己的去留和出路問題了。

婚姻對潘石屹來說就像一個魔咒,他需要它,但是又為它頭疼。如果兩人真離了,40歲出頭的潘石屹第三次婚姻則宣告失敗。

二人後來重歸於好。不過,這次危機對他們的震動甚大。此後不久,潘石屹和張欣都皈依了巴哈伊教。巴哈伊教是從伊斯蘭教分出來後形成的一個新宗教,在中國被稱為「大同教」,後來更名為巴哈伊教。它呼喚教徒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但並不排斥物質追求,它同時強調家庭的價值。

與其說SOHO中國的成功歸功於精其準定位,不如說得益於潘石屹和張欣之間的相處方式;這並不是說他們之間的合作是多麼天衣無縫,而是說他們一直以來尋求相處之道和角色搭配時的磕磕碰碰,常常「無心插柳柳成蔭」般推動企業完成了一次次轉型和蛻變——儘管有的時候局勢看起來甚為不妙。

 

 

兩次危機

「我們這個社會太強調成功,不夠重視家庭,別讓事業佔據你太多的時間,別留給家人太多遺憾。每天的早餐,每天的晚飯,每一個週末都是屬於家庭的。」

這是2011年5月9日,母親節,張欣在微博上寫下的一段話。

就像人和地產的戴秀麗嫁給英國丈夫後隨夫姓,改名為秀麗·好肯一樣,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張欣嫁給潘石屹後不久隨夫姓,更名為潘張欣。你看SOHO中國的財報上,沒有張欣,只有潘張欣。不過為了不拗口,咱們還是叫她張欣吧。

46歲的張欣和大她一歲的潘石屹是中國企業界一對明星夫妻,他們之間的婚姻,在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代創業者中間,非常富有小說色彩:海歸投行女嫁給其貌不揚農村男,閃婚,後者離過兩次婚,與前者交往時有女朋友……

1994年,「三十而立」的潘屹剛和第二任妻子離異後不久後與張欣相遇,他們認識兩週後即訂婚,幾個月後結為連理。第二年,他們創辦紅石實業公司,這是SOHO中國的前身。

從1995年到2005年,10年的時間,SOHO中國成為中國房地產業的標竿企業之一。在2005年初的時候,張欣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全球年輕領袖」,也是這一年,潘石屹被《財富》(中文版)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界領袖之一。

盛名之下有著隱秘憂傷。一次即上述提到的,2005年兩人差點離婚的故事。另一次則是1997年,即他們結婚不到三年時,也曾有過一次婚姻瀕臨破產的經歷。

1997年潘張二人創業史上第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國企改制正如火如荼進行,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他們認為中小企業將成為商業社會的主要群體,居住和工作空間混合的產品設計或許大有市場,這便是SOHO概念誕生的發端。

那麼,亟需解決的是資金缺口。在這個問題上,張欣和潘石屹發生了重大分歧。投行出身的張欣說,我們可以需求外資巨頭基金的支持,蓋中國最好的房子,而潘石屹擔心代價太大,建議採取一邊賣房一邊開發的模式。兩人各執一詞,吵得不可開交,張欣認為潘石屹目光短視,潘石屹則說張欣不瞭解中國國情。

潘石屹後來與張欣一起到國外轉了一圈,接觸了新加坡凱德置地集團,和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S)等。最後合作有了眉目,張欣很是開心,不料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合作宣告流產。潘石屹大失所望,開始埋怨張欣,稱如果採取他起初提出的分批招商的模式,工程早已完成而不是拖拉至今。

衝突越來越嚴重,「無法調解,我們兩個人要分開,」潘石屹後來回憶稱,「她(張欣)要回到她熟悉的英國,我開車送她去機場,箱子放在後備箱裡,結果我們半路又吵起來了,她要我把車停下,停下後她提著箱子,搭一輛出租車就走了。」

潘石屹並沒有追上去。他的腦子有些空白,開車在北京城轉圈。他曾想打破「來得快的婚姻、走的也快」的宿命,沒想到如今又走到這一步,「當時覺得生活可能又得重新開始了,乾脆放一放吧,公司的事還得慢慢推進,我一個人說了算。」

張欣去的不是英國,而是美國。而潘石屹隨即也給自己放了假,去了一趟日本。回到北京後不久,他接到張欣的電話,兩人深聊良久,互相諒解。回到北京後,張欣覺得他們是時候要個孩子了,過一段相夫教子的生活,也算是調和一下一直以來往前衝且要求嚴苛的風格了。

從這次感情危機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人鮮明的個性。

潘石屹出生於甘肅天水市的一個村莊,自小貧寒,從底層摸爬滾打過來,有韌勁,認為勤奮加上善於變通,「小步加米槍」一定會變成飛機和大砲,這是大多數草根創業者的路徑,其性格是倔強,不迷信權威;而張欣在劍橋大學獲得了經濟學碩士學位,講一口流利的英文,在高盛工作過,視野較為開闊,有著國際化的理念,為人處事或製造一個產品,想到的往往是「標準」二字,有這種經歷和特質的女人往往被人用「優雅」一詞形容,但由於張欣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異,她不斷換學校、換城市,還曾在香港做過女工,這種經歷塑造了她不服輸、對生活反抗式的性格,這其實也是一種倔強,但等到她事業上有所成就後,這一性格經意不經意間演變為一種強勢。

 

 

喝著香檳,吃著包子

他們是如何走到一起呢?他們一次到北京電視台錄節目(英達主持的《夫妻劇場》)錄製節目,自曝情史。

「當時你們是誰追的誰?」英達問。

「我追的他。」張欣回答,「而且追的很艱難,他那時有女朋友,又有剛離開的前妻,簡直是困難重重。」

「他的哪一點最吸引你呢?老潘這個人,貌不驚人!」英達有些調侃。

「我就喜歡沒什麼優點可提的人!」

張欣和潘石屹的結合,其實符合了中國商人群體1990年代的婚姻觀——找一個志同道合的人過日子。他們認識的機緣是,曾在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的經濟這家張維迎,當時將一篇名為《披荊斬棘,共赴未來》的宣言式文章給張欣看後,張欣很受觸動,想認識「宣言人」,即中國商業史上有名的「萬通六君子」。

類似於「阿里巴巴十八羅漢」和「復星四劍客」,「萬通六君子」是對1990年代初以江湖方式湊到海南一起開發房地產的六位商人的稱呼,這六個人是王功權、馮侖、劉軍、王啟富、易小迪和潘石屹,他們成立的公司叫海南農業高科技投資聯合開發總公司,1993年更名為萬通,其中王功權是法人代表和總經理,馮倫和劉軍是副董事長,易小迪是總經理助理,王啟富是辦公室主任,潘石屹主管財務。

這一文章既有他們對理想的表達,「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向何處去,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肅課題。我們認為,我們現在走的路(創辦公司),是能夠解決這一課題的道路,推動社會進步以報時代,創造財富以報人民,齊家敬業以報父母,利用所學知識在商品經濟中鍛鍊自己」,又有著野心的流露和基於商業生態的近乎機會主義之思考:「由於體制轉換中的錯位造成的巨大空間,我們完全有可能大大改善資源條件,超乎尋常地募集資金,超常規發展——不是按算術級數,而是幾何級增長,把大塊資金投入新興產業,形成利益,形成自己的資本……」

1994年,張欣經張維迎引見認識了馮侖,大夥兒一起見面,張欣為「六君子」的激情所感染,很快與30歲的「單身漢」潘石屹打得火熱。就彷彿不在同一個星球生活的兩種生物碰見,兩個人均對對方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成為他們走到一起的主要推力;有趣的是,潘石屹當時的女友,也是從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回來的。

「我們認識一個多星期後,」潘石屹說,「她(張欣)在香港,我在北京,我們通了個電話,我去了一次香港,然後就定下來,決定結婚。」

接下來是訂婚。潘石屹前兩次訂婚結婚,都是西北老家傳統方式,面對張欣這位海歸,他一時有些犯愁,最後兩人商定,在長江上訂婚,以突出中國風。萬通其他「五君子」聽說小潘要在長江上訂婚,一合計後決定:大夥可以一起去,一來熱鬧,二來也在長江上開次董事會也蠻有意思。

「我一上船就知道了,這哪兒是訂婚啊,明明就是來開董事會了,還不讓我參加!」張欣在上述電視節目中回憶起當時情願,仍有些哭笑不得。

他們婚禮則在長城上舉行——這是張欣的主意,她把國外的朋友叫來,在這一中國古代文明象徵地開懷痛飲,「我們拿了一盆蒸包子,」她說,「大夥兒一人一瓶香檳酒,就上了長城,打開香檳,就著包子吃。」

婚後第二年,潘石屹脫離萬通,與張欣一起創業。

「萬通六君子」陸續各奔東西,最後只有馮侖留下了。值得一提的是,六君子之首的王功權後來進了創投業,先在IDG,後來成為鼎暉創投合夥人,2011年5月中旬,他在網上聲稱和一位名叫王琴的女商人私奔,在中國企業界引發軒然大波。王功權雖然只結過兩次婚,但婚史比潘石屹離奇得多。

王功權宣佈私奔後,在美國出差的潘石屹馬上給他電話,不通,潘隨即發佈微博,讓王功權聯繫他,未果,潘再發微博:「家人都非常著急,為你(王功權)的安全擔心,請速與她們聯繫。」王的做法甚至引發了公眾熱議,有人批評他不負責任,也有人誇其勇敢,「寧做真小人,不做偽君子」。

 

品牌混淆

潘石屹和張欣的故事,和噹噹網創始夫妻——李國慶和俞渝的經歷很是相似:李國慶和潘石屹一樣是1964年出生,俞渝則和張欣一樣是1965年出生,他們也是閃婚;俞渝也是海歸,畢業後雖然不是進了投行,但創辦的是併購顧問公司,常與投行搶獵物;夫妻雙方自始至終都在企業任職。

兩對夫妻的相處之道,特別是其中兩位妻子的角色扮演,值得圈點。

俞渝和李國慶創辦噹噹網後不設董事長一職,兩人同為「聯合總裁」,這種看似巧妙的作法,本身就有著兩個人從一開始就互不相讓的隱喻。俞渝也承認自己的性格強勢,時常和李國慶從公司吵到家裡,當然吵架未必是壞事;張欣從企業成立後,至少在公開場合,有意為潘石屹留一點面子——儘管他們吵得或許並不比李國慶和俞渝少。

不過,俞渝和張欣的強勢,在各家的企業創辦兩三年後不約而同有了變化。俞渝是因為被查出患有腎上腫瘤(詳見本書第五章);而張欣則是由於1997年的婚姻危機。

危機過後,潘石屹和張欣各退一步:潘開始變得寬容和開放,不再是一個固執的經驗主義者,而張也開始不再那麼強勢,她開始真正考慮潘石屹作為一個男人所需要的尊嚴也就是面子問題,就像她在電視上的表現一樣,有時甚至刻意往潘石屹臉上貼金。

「我們有意識地要打造潘石屹的個人品牌,」俞渝說,「以他為代表,整個公司就更容易被人接受。」 有人可能會說,行業不一樣——潘石屹和張欣所有在的地產業,本來就應當由男人來唱主角。這話說的有道理,但也不絕對——龍湖地產的吳亞軍就是個例外。

張欣說她很少和別的地產商打交道,也很少參加類似的聚會,「我和潘石屹是有分工的,他一個人去就夠了,兩個人做同樣的事容易造成『品牌混淆』。」其實這句話暗含了一個意思,那就是夫妻檔企業中的妻子,雖然不宜搶鏡,但仍然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品牌。

2011年4月她到海南參加博鰲論壇時說過一句話:我們現在絕對還沒有達到男女權利平等的時候。在人類歷史上,什麼時候男女能夠真正平等呢?那一天總會到來的。

與潘石屹是中國媒體追逐的對象不同的是,張欣更注重自己在外媒上的形象(這也算是「分工」內容之一),她做過 Bloomberg Market(《彭博市場》週刊)的封面人物,這期封面專題名為「作為建設者的中國億萬富豪們」,她還曾《福布斯》評為全球最受尊敬十位女富豪,她把好多受訪文章貼到自己博客上,不過她說「富豪」這個詞「真難聽」。

2011年5月,她接受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的視頻訪談,有人評論稱,兩個中國人面對面用英文交談,然後翻譯成中文字幕給中國人看,也許是因為這個節目還要給外國人看,或是會出現在FT英文網站,什麼時候讓兩個英國說中文,再翻譯成英文字幕給英國人看,就牛了。

在好萊塢電影《華爾街2》中,張欣客串了一把,出演一個中國企業集團的談判代表。雖然只是一個場景,兩句台詞,很她在微博上先後預告過好幾次。

在SOHO中國,潘石屹負責拿地和政府關係,張欣負責設計和資本市場。豪無疑問,SOHO中國2007年在香港上市,張欣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慶功宴上,潘石屹說,上市一直是張欣的願望,對我來說倒是無所謂。按上市當天的股價計,他們夫妻所持股票的市值超過300億元港幣。

避免了2005年的離婚危機,潘石屹和張欣又找到了精神信仰,他們甚至把兩個兒子送到了巴哈伊的兒童班,加上2007年成功上市,兩人站在了人生的高峰。

不過,也正是從2005年前後開始,張欣似乎又重回強勢,她有時在公司內部的發號施令與潘石屹的意思相左,高管們很是迷茫;後來因為因為上市需要,張欣在公司內部大刀闊斧地改革,導致人心不穩,加上此後的全球金融危機,員工出現流失潮,2008年SOHO中國的淨利潤下降近8成。

雖然SOHO中國2009年淨利潤暴增逾7倍宣告走出漩渦,但是過去散賣模式的弊病越來越明顯,SOHO中國的商業模式亟需轉型,現在我們看到的變化是加大物業投資比重、逐步砍掉銷售部門等等;轉型一定是疼痛的,加上張欣所擔心的夫妻二人「品牌混淆」的現象發生了,企業文化也需要重建,而沒有什麼比這更傷腦筋的了。

評價他們二人究竟是不是中國企業界的黃金夫妻檔,這個時候算是進入了「下半場」。

外資證券行里昂每年都會發表「里昂風水指數」,非常娛樂的是,在2011年初的時候,一名里昂風水師說,屬蛇的SOHO中國CEO張欣,兔年對她來說是個好年頭,但免不了磕磕絆絆。「這些女強人似乎有點得意忘形」,風水師說,「張欣應當發揮她的冷靜和睿智去面對競爭和談判的波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05

制度不必管得太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208.html

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需要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很多企業在剛起步的時候,是沒有制度的,以至於什麼都不好辦,管理亂,企業更亂。所以,這些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都會制定製度。畢竟制定一套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管理制度,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前提。

那麼,是不是有了制度就可以管理好了呢?也未必。有一個企業,制定了一本《制度行動指南》,規定非常詳細,大約有20多萬字,幾乎覆蓋了所有員工的每一項活動,大到工作流程,小到衣食住行,應有盡有。比方說發票制度,每一張發票報銷的時候,都要註明時間、地點、去哪裡、見誰、報銷的原因等等,都非常的清楚,後面還有人檢查。這樣的制度非常詳細,原以為以後再遇到問題就可以好辦事了,可最後的結果是員工們在逃避制度,甚至是害怕制度。為什麼?最後一調查,發現制度規定的太細了。

的確, 20多萬字的制度,那得多厚啊,像一本大詞典。制度裡面什麼都規定,什麼都限制、規定的很死,這樣一來,員工的積極性會很難發揮的,那是要出問題的。就像最近新聞裡報導的,一個記者到一個企業去做臥底,發現那裡的員工連上廁所都要請示領導,還要登記,批准後才能去,然後還有時間限制。結果怎麼樣呢,員工的精神崩潰了,接二連三的出現員工輕視生命的現象。其實,完全沒必要,如果連上個廁所都要限制,那這制度就是有問題了,起碼不是一個好的制度。那麼,企業應該要什麼樣的制度呢?」我的答案是:制度不能包打天下,有些細節,要交給不成文制度來管,交給文化來管,交給科技來管。

其實,就是這樣的,企業運營要依靠制度,但是,我們又不能把所有事情都用制度來框定,更不能事無大小都規定得太細。制度太細的後果,就可能給員工形成比較大的思想壓力,讓他們無所適從,從而失去創造性和創新能力,這樣以來,再好的員工也會被管得庸庸無為。與此同時,制度太細管理成本會太高。制度管理和其他的管理一樣,也是要講效益的,如果超出了限度,太多太細,那管理起來不但煩瑣累贅,而且成本也高,還低效無用。所以,制度不是詳細就叫好,好的制度一定是可以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運營效益的,一定是大多數員工都能接受,可以毫無保留的執行的。

可能有的人會說,沒有制度不行,有了制度太細了又不行,那到底怎樣才叫好?其實,為什麼要制定製度,目的就是為了企業能夠建立起簡潔、高效的運行秩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制定好制度要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是嚴格管理,也就是說,制定製度時要嚴謹,執行制度時要嚴格。但是,有一點需要弄明白,嚴不等於細,制度不細不代表不嚴謹、不嚴格。二是合理合適,也就是說制度要偏重的是大方向性的問題,要符合市場競爭的規律、企業運營的實際情況。

同時,制度也要遵循天理人性,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就是企業的管理制度應充滿人情味。不能給員工壓力,不能讓員工有不理解或者遙不可及的感覺。應該讓他們感到制度的必要性和可實現性,從心理切實接受這個管理制度。所以,制度過細,過猶不及,會增加員工的反感。由遵守者變成挑釁者,尤其是新制度,先粗一點,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循序漸進為好。

當然,制度是硬性的,也是可執行的,但是,在實際的管理中,也有一些問題是不可執行的,是無法用制度來規定的,這個時候怎麼辦?由人來控制,用文化來指引,用文化的感召力解決制度的死角。

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除了文化之外,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利用科技手段,解決制度過於煩瑣的問題,一位食品廠老闆告訴我,他們對衛生控制相當嚴格,原來規定員工上廁所必須洗手,否則罰款,但執行起來難度太大,你總不能隨時派個人盯著他們吧。所以經常教育,但也不太靠譜,現在他們上了自動監控系統。你不洗手,廁所大門就打不開,你想不洗手?門都沒有!

制度指南

1、制度不能包打天下,有些細節,要交給不成文制度來管,交給文化來管,交給科技來管。

2、制度過細,會給人造成不必要的壓力,讓他們謹小慎微,從而失去創新能力,這樣一來,再好的員工也會被管得庸庸無為。

3、制度不是詳細就叫好,好的制度一定是可以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運營效益的,一定是大多數員工都能接受,可以毫無保留的執行的。

4、制度過細,過猶不及,會增加員工的反感。由遵守者變成挑釁者,尤其是新制度,先粗一點,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循序漸進為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58

老化國家不必理會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903/18406059

敘利亞因有生化武器殺平民事件,令英美震怒,意欲動武,一時之間,中東戰雲密佈,但歐洲國家唔多支持轟炸敘利亞,英美人民厭戰心理濃厚,英國國會否決出兵,令奧巴馬唔敢郁手,轉軚向參眾兩院尋求支持。基於人道主義立場,美國可做世界警察,嚴懲以殘酷手段謀殺本國人民嘅敘利亞政府,但世界上大多數人得把口,破口大罵,口誅筆伐就得,真係動手動腳,有所行動呀,就等美國人打衝鋒先啦。一句講曬,西方國家係瓷器,惜身到極,又怕伊朗及伊斯蘭恐怖分子報復,睇落轟炸敘利亞之說,係一場虛驚箒,敘利亞政府可繼續閂埋門殺仔。
現實世界就是這麼殘酷的,容不下半點幻想,近日聽聞有人請求白宮過問教師講粗口之事,簡直笑死人無命賠,香港竟有如此天真之人,夏千福點回應?
呢日中午飯局上,我地講完敘利亞,忽有人講起美國會唔會幫住日本爭奪釣魚島,不惜與中國衝突?曾留學日本,娶日本老婆之貿易C話:「一定唔會,我每年有三四個月住在日本,日本係一個老化社會,老人院照顧老年人之服務員其實亦係較年輕長者,即係六十歲照顧八十歲,而年青人怕打仗到極,全無戰意,一旦打起仗上嚟,日本死得一兩萬青年,必定全國震動哀傷,邊個做首相都要下台。日本已是一個老人國,未來二三十年更加老化,只會退步不會進步,人口逐漸萎縮,一百年後都唔知點算,可以不理。」
貿易C講得咁肯定,皆因日本人生育率太低,新生人口不能抵銷老化/死亡人口之故。歐洲大國其實亦是如此,德國至今係歐洲經濟大國,亦同樣面對一個新生人口不足,長期人口總數萎縮嘅問題,德國聯邦政府已大力推廣生育,提供金錢誘因,但年青夫婦依然不為所動,奈何。愈是富裕國家,愈是生育率低,貧窮國家就生育率高,故此政府養老之擔挑幾乎半斷,二三十年後,香港亦是一樣,單是為老人提供公共醫療費用,每年恐怕會增加十億元以上(南華早報八月二十九日數字),終有一天,退休/非工作人士多過納稅人士,點算好?得一句說話:年青夫婦唔該盡嚇義務,生多幾名!
(按:「和黃負債」一文,言及和黃核數師為畢馬威,實大誤,見報之後,老友已急急來電指出錯誤,左丁山唔知點解會出錯,面都紅曬,跟住畢馬威媒體經理麥沛天及另一位讀者來郵指點。謹此道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60

不必聞「造假」而色變 孫旭東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v5pn.html

不必聞“造假”而色變

——對陳永洲事件的思考之一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周刊》2014年第79期)

 

近來,財經媒體21世紀網涉嫌特大新聞敲詐案被查一事引人關註。93日,上海市公安局通報,“上海市公安局日前偵破一起特大新聞敲詐案件,涉案的21世紀網主編和相關人員及上海潤言、深圳鑫麒麟兩家公關公司負責人等8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專案組查明,21世紀網通過公關公司招攬介紹和新聞記者物色篩選等方式,尋找具有“上市”、“重組”、“轉型”等題材的上市公司或知名企業作為“目標”。對於願意“合作”的企業,在收取高額費用後,通過誇大下面事實或掩蓋“負面問題”進行“正面報道”,對不與之合作的企業,在21世紀網等平臺發布負面報道,以此要挾企業投放廣告或簽訂合作協議,單位和個人從中獲取高額廣告費或好處費。

這一事件對財經媒體的公信力有很大的“殺傷”。然而,我們又不能因此就不再看新聞,畢竟,新聞報道是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的一個重要渠道。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看新聞就成為投資者必須研究的一個課題。不分青紅皂白地不相信任何新聞顯然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才能避免被假新聞誤導。

造假猛於虎?

陳永洲是廣州《新快報》記者,20131018日被湖南警方以涉嫌損害商業信譽罪刑事拘留。

20131023日上午,長沙市公安局向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表示,之所以刑拘陳永洲,是因為,經調查,自2012926日至201388日,《新快報》及陳永洲等人在未到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000157,以下簡稱“中聯重科” )進行實地調查和核實的情況下,捏造虛假事實,通過其媒體平臺發表關於中聯重科的負面文章共18篇,其中陳永洲署名的文章14篇。

陳永洲被拘後引起社會廣泛關註。據中央電視臺20131026日報道,陳永洲被刑拘後,承認受人指使、收人錢財,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連續發表大量的針對中聯重科的失實報道,致使中聯重科的聲譽嚴重受損,廣大股民深受損失。陳永洲稱,他受人指使曾先後向香港證監會、香港聯交所和中國證監會實名舉報中聯重科,並收受他人好處費50萬元。

在央視報道播出後的第一個交易日——1028日,中聯重科的股票跳空高開,開盤價比前一日收盤價上漲9.72%,收盤報於5.79元,上漲6.24%。與此同時,滬深300指數收盤下跌了0.11%

如果說,確有投資者因為受了陳永洲報道的誤導而遭受了損失,那麽,什麽樣的報道對投資者影響最大呢?陳永洲事件發生後,根據互聯網上的公開信息,我對陳從2012年開始在《新快報》發表的12篇報道相關情況進行了整理,詳見表1

1:陳永洲報道對中聯重科股價的影響

日期

新聞標題

交易日期

中聯重科

股價漲幅

滬深300

指數漲幅

超額收益率

2012年3月24日

中聯重科回應“三宗罪”

2012年3月26日

1.21%

0.10%

1.11%

2012年9月26日

中聯重科財技曝光:壞賬計提藏玄機 半年虛增利潤7億

2012年9月26日

-1.34%

-1.14%

-0.20%

2012年9月27日

中聯重科被指利益輸送

2012年9月27日

3.95%

3.06%

0.89%

2012年10月12日

中聯重科資產圖譜里的陰謀與陽謀

2012年10月12日

0.35%

0.09%

0.26%

2013年1月7日

向文波微博影射中聯重科“私有化”?

2013年1月7日

-0.11%

0.46%

-0.57%

2013年1月22日

中聯重科頻攬公關高手 工程機械行業現畸形營銷

2013年1月22日

-2.90%

-0.54%

-2.36%

2013年4月1日

中聯重科或財務造假 CIFA詭異業績涉嫌利益輸送

2013年4月1日

1.12%

-0.08%

1.20%

2013年5月16日

中聯重科一年花掉5.13億廣告費 畸形營銷高燒不退

2013年5月16日

0.83%

1.83%

-1.00%

2013年5月27日

中聯重科再遭舉報財務造假 神秘大戶逾億設備先買後退

2013年5月29日

-2.47%

-0.07%

-2.40%

2013年5月29日

中聯重科印證舉報材料屬實 大客戶銷售數據與年報矛盾

2013年6月2日

中聯重科股東去年減持現蹊蹺 機構紛紛下調目標價

2013年6月3日

0.42%

-0.15%

0.57%

2013年7月25日

新快報再質疑中聯重科 連發七問促繼續澄清

2013年7月25日

-0.58%

-0.51%

-0.07%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2013527日、29日的兩篇關於中聯重科業績造假的報道對股價影響最大,其次是2013122日的題為《中聯重科頻攬公關高手 工程機械行業現畸形營銷》。不過,從超額收益率(股價漲幅-指數漲幅)這一指標來看,兩者之間的差異並不大。

2013516日題為《中聯重科一年花掉5.13億廣告費 畸形營銷高燒不退》與《中聯重科頻攬公關高手 工程機械行業現畸形營銷》題材相同,但影響力大減,當天中聯重科股票的超額收益率僅為-1.00%

仔細閱讀上述兩篇報道,會發現文章中殺傷力最大的可能不是什麽畸形營銷問題,而是產品質量問題——“工程機械是特種設備,與大眾消費品是完全不同的兩類產品,其客戶相對穩定、專業。若企業不能更多投入資金到研發、設計、制造、服務以打造核心競爭力,最終會被專業客戶拋棄。近三年來,中聯頻頻引入公關人才、投入巨額廣告費,但設備卻在甘肅、上海等地施工中屢屢發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經營者也該深刻反思經營戰略上的問題了。”在兩篇報道中都引用了“公關人士”這樣的評論。

然而,指責中聯重科造假的新聞卻多次產生了較大影響。在陳永洲的《中聯重科再遭舉報財務造假 神秘大戶逾億設備先買後退》一文發表前,201318日,香港《明報》刊登了題為《匿名信指中聯重科誇大盈利》的報道,雖然公司19日特意發布了澄清公告,股價卻仍然下跌了3.16%,同日滬深300指數還上漲了0.03%,當天中聯重科股票的超額收益率為-3.19%201324日,《每日經濟新聞》發表了題為《中聯重科銷售造假;客戶集中采購分批退貨》的報道,當天滬深300指數上漲0.17%,中聯重科的股價則下跌了2.27%,超額收益率為-2.44%

綜上所述,用“猛於虎”來形容業績造假對投資者的影響並不為過,問題是,造假真的有那麽可怕麽?

客觀評價“造假”風險

我認為,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事實上,根據陳永洲報道中的內容可以認定,即便他的質疑完全成立,中聯重科的“造假”情節也談不上嚴重。

首先,對於中聯重科為什麽“造假”,陳永洲在報道中有關中聯重科動機部分的描述如下:

“事實上,此前早有市場觀點認為,中聯重科去年不遺余力地在銷售等方面‘造假’,是公司管理層為了在2012年交上一份靚麗的成績單——因為2012928日,正是中聯重科20周年慶。而去年一季報、中期報表及銷後的三季報顯示,中聯重科的凈利潤同比增長幅度分別為3.22%21.47%16.75%,為工程機械行業中屈指可數的‘白馬企業’。

但是,伴隨20周年慶的結束,去年年報顯示,中聯重科的凈利潤驟變為同比減少9.12%。其中若只看第四季度單季,中聯重科凈利潤僅為3.7億元,同比、環比分別銳減82%72%,甚至創了2009年第一季度後的新低。”

了解國情的讀者會知道,在國企中如報道中所說的動機很常見,這與某些企業為了蒙混上市或取得銀行貸款等而造假有著本質的區別。

其次,根據陳永洲的報道,中聯重科“造假”的情節並不惡劣。報道中稱,“縱觀舉報材料,中聯重科在華中地區的一線銷售存在著明顯的階段性波峰特征,即去年前三季度集中湧現銷售訂單,而第四季度的11月集中退貨。”

陳永洲的報道其實就是在驗證一份舉報材料,文章在開始部分稱,“近期,新快報收到一匿名投遞的U盤,內含據稱是中聯重科在華中大區(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一線銷售數據的舉報材料,直指中聯重科去年在華中銷售存在大量造假、虛增收入。舉報信自稱完全真實。”

如報道中上述內容,則中聯重科即便“造假”屬實,該公司也已經在2012年(11月份)將虛增的銷售予以沖銷。因此,中聯重科2012年經營業績會低於投資者預期,這應該早已反映在股價中了。

還需要指出的是,中聯重科這樣做,應該不是因為“東窗事發”礙於壓力而為,畢竟,質疑中聯重科造假最早的媒體報道刊發於201318日。

即使是在國外發達的資本市場,與報道中中聯重科行為類似、惡劣程度相仿的事件也是層出不窮。成熟的投資者理應對這類事件有一定的辨別能力,而不必聞“造假”而色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70

國務院參事夏斌:不必過度悲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317

本文作者夏斌系國務院參事。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授權華爾街見聞轉載。

  ■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我們既不必過度悲觀,同樣也不能盲目樂觀。正確的態度應是謹慎樂觀:從趨勢看是樂觀的,但這是建立在對當前形勢的正確判斷及政府采取恰當的調控技術基礎上。

  ■政府要有作為且會作為,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間的關系。這里,關鍵不取決於調控方向、口號、用詞的辯證思維和描述,也不取決於經濟學上泛泛的理論討論,而是取決於能不能對轉折時期的經濟形勢有個冷靜、客觀的判斷,取決於對“三期疊加”中三個“現象特征”之間是如何影響,以及某種調控技術的選擇又是如何加重或者減弱某一“現象特征”做到心知肚明。面對這些複雜的細節,要實施正確的調控技術,涉及方方面面內容,確實形勢錯綜複雜,充滿不確定性。細節決定成敗。對此,政府已做了大量的政策安排。

  ■近幾年經濟增速適度下行既然是必然的,因此貨幣政策調控的邊界不應是“逆調周期”,而應首先穩住整個金融體系。其次,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重要的是調控中的技術細節。當前貨幣調控除要關註結構、定向微調外,在總量指標上,功夫要下在社會融資總量上,而不是下在貨幣供應M2上。

  如何判斷當前的經濟形勢?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困難、微妙的調整轉折時期。

  GDP從2010年一季度以來,已連續18個季度增長率減速,長達4年多時間,而且此趨勢目前尚未穩住;大規模的改革重新啟動,經濟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好的發展勢頭,但遠不足以形成能完全替代過去增長的動能,改革紅利的釋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經濟中過去多年積累的問題與風險正在逐步暴露,也在開始著手解決,但是進程與最終效果如何,現在還難以過早下結論;作為當前經濟中關鍵變量的房市(價格與銷售量)下跌與刺激房市政策重新啟動已同時開始,情況錯綜複雜,穩增長和穩經濟的壓力很大。在此情境下如何分析形勢?

  筆者認為,“三期疊加”的表述是對當前經濟現象最為形象的概括與描述,即“經濟增速換擋期、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但是,“三期疊加”的表述僅僅是對中國當前經濟“現象特征”的表象描述。至於“換擋”換到哪個擋位?會意味著什麽?“調整陣痛”表現在哪些方面?會陣痛到何種程度?前期的問題要消化,消化多少?又會意味著什麽?以及更重要的,這三者不同的動態變化相互之間又是如何互相制約與影響的?最後會對經濟大勢起什麽樣決定性作用?以上“現象特征”的表象描述並不能清楚回答全部問題,需要進一步分析。

  因此,自然仁者見仁,對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會容易作出截然相反的兩種判斷:一是過度的悲觀論,動輒斷言中國經濟“要衰退”、“硬著陸”和“崩潰”等;另一種是盲目樂觀論,看不到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真實困境,只是簡單地根據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期歷史平均增速的數據進行外推,斷言增速“築底”之後還會年複一年持續過去那樣的高速增長。

  不必過度悲觀

  當前中國經濟確實正處於較為困難、微妙的轉折時期,但是筆者認為對此不必過度悲觀的理由是:

  1.經濟增速下行是經濟內在邏輯發展調整的結果,適度調整有利於中國經濟能持續健康地增長。盡管經調整經濟增速在下行,但是,第一,產業、需求、區域、收入分配等結構指標出現較好的轉折勢頭,資源環境成本消耗在減少。第二,即使經濟增速在適當下行,但中國在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若能保持6.5%-7%的速度,相對而言,仍是絕對的高速增長。這樣一種中高速增長意味著對自身存在問題的逐步解決提供了進一步的財力支撐。第三,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東西部和城鄉間的差距、逐步崛起的大國消費市場以及充裕的勞動力市場等要素,配之於目前的適度調整,可以相信,中國經濟仍存在持續較長時期中高速增長的潛力和空間。

  2.前期經濟的“超級繁榮”確實在銀行體系內積累了一些問題與風險,但目前的銀行體系同時已有所準備。2014年三季度末,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12.93%,近250%左右的撥備覆蓋率,2.9%的貸款撥備率,意味著銀行體系已準備了不良貸款翻番增長的消化能力。

  3.中國政府持有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30萬億人民幣的優質國有凈資產,這是中國經濟防範經濟大震蕩的本線和巨大的財力保障,也是美國危機後美、日等國政府羨慕不已的政府調控資源。

  4.同時,改革速度在加快,在逐步釋放改革紅利、推動當期增長中,又在邊際或增量上抑制和減弱了產生過去泡沫和不良資產的制度因素(如規範地方政府融資行為等)。

  5.更為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中國政府對當前經濟中的系統性風險是心中有數的,是居安思危的,並且已悄悄開始了逐步化解風險的行動。其實縱觀歷史,釀成一國經濟發生危機或“崩盤”的最大風險往往不是其他,而是首先來自於政府對風險喪失警惕、持有“這次不一樣”、“我國不一樣”的僥幸判斷和認識。如2007年次貸危機前的美國政府和美聯儲,錯誤認為當時的世界經濟不平衡是可以持續下去的,美國經濟問題不大,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降息,才產生了百年一遇的大危機。可以說,中國政府自危機以來對系統性風險並無麻痹大意和樂觀,“三期疊加”的判斷、主動積極的調整與深化改革,這是對中國經濟不必過度悲觀的最基礎因素。

  也不能盲目樂觀

  1.現在有些人分析宏觀形勢往往只是糾結於GDP增速多半個百分點或少半個百分點及其對就業、物價等的影響,以為這就是宏觀經濟分析的全部內容。看不到經濟增速在連續的上升和持續的下行時期,同樣變動半個百分點增速是具有完全不同的重要意義,看不到今天的經濟是基於昨天經濟運行的持續性影響籠罩之下。具體說,中國2009年以來巨額的貨幣投放還在對當下經濟的運行帶來深刻的影響。若以貨幣供應量M2衡量,2008年 底47.5萬億元,2013年末110.6萬億元。2009年-2013年5年內貨幣供應高達63萬億元,竟超過1949年以來前59年47萬億元的貨幣供應。如此之多的貨幣已經在各個行業、領域中鋪開了數以萬計、幾十萬計的項目投資,形成了金融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一系列錯綜複雜的債權債務長鏈條。其中,絕大多數項目仍在建設之中,遠未達到投資回報期。

  現在,當國際需求萎縮、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市場規模縮減,企業銷售收入和利潤減少,有些企業還不了貸款本金與利息,其結果,必然會產生一些瀕臨破產倒閉企業,這是自然的,若不破產倒閉才是不合乎市場經濟的情理。同時,只要有部分企業破產倒閉,就會開始引起銀行對同類項目的謹慎放貸,或同類企業本身也會減少新的投資欲望,結果,全社會貸款規模收縮。其效應再經企業間上下遊的連續發酵與傳染,就有可能帶來債務緊縮螺旋形沖擊,形成整個經濟的內生收縮,產生新一輪企業的生存危機。2014年8月的統計數據已表明,當期的貨幣供應和社會融資余額增速幾乎沒變,但工業增加值降幅嚇人,已降到2009年初來的單月最低點,僅6.9%的增長,微觀企業感到日子越來越難過。這些周期現象正如龐巴維克的迂回生產理論和哈耶克的信用周期理論所指出的,曾經的由過度貨幣供應所引起的經濟“超級繁榮”最終必然會以經濟的大震蕩或危機來收場,從而才可能開始一個新的經濟循環。

  今天,當我國經濟增速下行時,如果看不到曾經的“超級繁榮”和貨幣超量發行對以後的影響,看不到當經濟增速過快下行時曾經高杠桿下形成的企業債務鏈的斷裂和系統性風險蔓延的必然性,以及未做好“防患於未然”的一系列政策準備,仍是如同往常,分析經濟的軌跡僅僅關註當期GDP增速與就業、物價的簡單彈性比例關系計算,那是非常危險的。在當前,從中國經濟、社會穩定出發,若要聚焦討論經濟增速問題,關註的重點除了由就業所引起的社會穩定問題外,不是其他,恰恰應是如何防止一系列債權債務鏈斷裂現象的蔓延,這是當務之急,這是大局。

  2.不能不看到當今實體經濟表面還未出現嚴重的震蕩或大批企業破產倒閉的危機現象,恰恰是與現象背後隱藏的一系列非正常的經濟行為相關,在掩蓋著或拖延著問題的解決,如高利貸、龐氏融資、貸款交稅、商品交換與償債中的“以物易物”、僵屍企業的無效率存續、對互聯互保問題的幹涉與救助以及地方政府的隱性擔保等等。

  3.更重要的也是必須要看到的是,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在增速下行過程中之所以還能保持經濟較為穩定的態勢,恰恰不是政府在盲目樂觀、在任其市場發展,而是居安思危,考慮到“三期疊加”因素,在防範系統性風險爆發的思維下,瞻前顧後,統籌考慮,已經主動出擊,一邊全面深化改革,一邊在貨幣調控、投資、房地產等領域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幹預政策。可以說,如果沒有一定的政策幹預,也許更大的問題早已出現了。

  因此,作為簡短結論,我們既不必過度悲觀,同樣也不能盲目樂觀。正確的態度應是謹慎樂觀:從趨勢看是樂觀的,但這是建立在對當前形勢的正確判斷及政府采取恰當的調控技術基礎上。

  什麽是底線思維?如何底線思維?

  謹慎樂觀是有條件的。當前的中國經濟,如果任其市場自然發展,政府不去作為,經濟硬著陸是必然的。但是若一味采取總量刺激政策,忽視深化改革與結構調整,不準備忍痛付出代價,那只是拖延系統性風險爆發的時間而已,其結果同樣是危險的。怎麽辦?不能走極端,要走中間道路。而兩者之間的“度”又怎麽把握?換句話說,政府要有作為,又不過度作為,如何基於底線思維有作為且會作為?

  何謂底線思維?美國政府盡管不用“底線思維”這個詞,但是在危機中其貨幣政策的底線意圖同樣是非常明確的,就是圍繞影響社會穩定的就業率目標。至於圍繞實現底線目標的貨幣政策手段,在學術理論上是對還是錯,其溢出效應對他國是利還是弊,美國政府與美聯儲從來是不管不問,不在乎的。

  於中國國情而言,底線思維可以在回答“三期疊加”現象描述背後的疑問中展現:

  經濟增速換擋期,換擋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增速要下來。我們能容忍下到什麽地步?底線在哪?筆者認為:一在穩就業,穩住社會能容忍的較低的失業率;二是穩風險,在經濟增速下降中允許一些企業破產出清,但不能引致傳染以致最終導致系統性風險的爆發。兩者說到底,均為確保社會的穩定。

  結構調整陣痛期,調整意味著什麽?意味要深化改革。要改革必然直面風險暴露並帶來陣痛。那麽,改革速度怎麽掌握?底線在哪?底線在“部分陣痛”可以,但不能因陣痛加劇而引致“生命危險”,也就是不能引發國家的全局性、系統性風險。譬如資本賬戶開放改革,當國內諸條件不成熟,且資產泡沫風險猶在,如果一下子完全打開資本流動大門會引起中國經濟的混亂,那麽該項改革只能是“部分陣痛”,漸進推進。又譬如土地制度改革,在其他財稅改革和條件還未充分準備前提下,土地使用權轉讓收益短期內若全歸農民,會引起中國經濟甚至是社會極大的混亂,則易徐圖進之,不能冒失求快。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消化意味著什麽?意味著要付出代價。面對由前期貨幣政策刺激起來的畸形的超級繁榮,遺留下了長期過剩的產能和僵屍企業,就要淘汰破產,要市場出清,相應地銀行要減記資產,全社會的資產負債表要縮水。此底線是什麽?全國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縮水,金融可以去杠桿,企業可以破產,但是不能對當前的經濟增長從而對就業有劇烈的沖擊,也不能因部分企業債務問題連鎖引發全國系統性風險的爆發和經濟危機。換句話說,對業已存在的風險,只能用時間換空間,力爭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去慢慢消化,而不能用危機式的、休克式的方式去消化。

  歸納以上所說,說到底,底線思維是什麽?是政府在實施各種調控技術中,必須牢牢確保就業穩定和不爆發系統性風險的大局。這既是出於對經濟的考慮,同樣也是出於對社會和政治大局穩定的考慮。若確實能做到這二者,GDP增速再低一點,改革步伐再快一點,並不可怕。從這個角度考慮,底線思維其實又並不是一種新思維,而是30多年改革開放積累的寶貴經驗的另一種表述:“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

  因此,在今天國民經濟遇到重大困難與轉折時期,政府應是毫不隱晦,直面坦承,處理好改革(結構調整)、發展(經濟增速)、穩定(經濟與社會風險)三者間的平衡關系,這是關鍵。理論家也不應簡單地拿書本理論分析當今中國經濟,市場人士也不宜簡單地用外國分析數據套用當今的中國經濟。

  基於底線思維的宏觀調控技術討論

  基於上述底線思維的思考,如何把握宏觀調控技術?筆者在2014年6月間撰文:“當前的經濟困局與應急對策”,談及四部分內容:一、當前經濟走勢關鍵看房市;二、房市下跌已成必然定勢;三、系統性風險的引發、傳遞及後果;四、非常時期的非常對策,提出了政策建議16條。今天,筆者依然堅持文中的基本觀點,即面對當前經濟處於困難、微妙的轉折時期,政府要有作為且會作為,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間的關系。這里,關鍵不取決於調控方向、口號、用詞的辯證思維和描述,也不取決於經濟學上泛泛的理論討論,而是取決於能不能對轉折時期的經濟形勢有個冷靜、客觀的判斷,取決於對“三期疊加”中三個“現象特征”之間是如何影響以及某種調控技術的選擇又是如何加重或者減弱某一“現象特征”做到心知肚明。面對這些複雜的細節,要實施正確的調控技術,涉及方方面面內容,確實形勢錯綜複雜,充滿不確實性。細節決定成敗。對此,政府已做了大量的政策安排。在此,筆者僅從個人認識出發,選擇若幹重要領域中的某些關鍵和重點細節作進一步的探討。

  1.關於經濟增速與就業問題

  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問題,學術界尚存諸多探討爭議,仍需進一步根據實踐加以研究。但筆者認為,一個簡明的道理是:預測短期增長(如2015年),絕不能用過去超貨幣供應刺激下“超級繁榮”時期的歷史平均增速數據作簡單外推,也不能在基於歷史數據簡單外推基礎上對中國未來10年、20年的系列預測數據中去尋找2015年的預測值,因為那是中國歷史上難以再出現的“超級繁榮”特殊時期的歷史數據。據此預測未來僅僅是一種可能性,不能無視預測期內外環境已發生的巨大變化。如前文所述,經濟運行具有歷史延續性。“路徑依賴”意味著今天的預測能否變成明天的現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今天的現實問題、矛盾以及系統性風險隱患因素是如何解決的。解決速度的快與慢、不同的解決方法與軌跡,將決定明天不同的命運。

  筆者認為,2015年經濟增速必須穩定在一定的水平範圍,堅持穩定就業和防範系統風險的底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刺激拉高經濟增速,並不意味著不能容忍2015年的增速相對於2014年仍會有少許的下行,並不意味著穩就業的壓力只能在提高經濟增速上釋放。

  經各種數據推測,明年的經濟增速保持在7%左右較妥,這也是多方機構能接受的預測值。7%的速度可能仍會存在來自於高校畢業生的結構性就業壓力。但是,追求更高的速度,一是不現實,二是會積累新的風險。在穩就業問題上,應直接著眼於“穩增長就是穩就業”這一目標,在這方面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首先,從總體趨勢看,2015年後全國新增勞動力總量步入拐點,新增就業壓力明顯減弱。與此同時,近年來數據顯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同為一個百分點的增長,對就業的貢獻完全不一樣。因此進一步加快簡政放權、減稅優惠、支持新經濟業態、鼓勵自我創業,還可以進一步擴大就業。

  第二,在嚴厲打擊一些高校謊報假就業統計數據的同時,針對前幾年拼命擴招,學科設置趕時髦,專業設置供需不合理的教訓,財政可撥付一筆臨時經費,鼓勵已畢業或將畢業大學生“返校”回爐,改變求職方向,一則為國家培養緊缺的操作性技術人才,二則可以暫時延緩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此同時,要認真檢查落實國務院對大學生自主創新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要讓每個大學畢業生對此有全面的了解,鼓勵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新。在財政上全面落實對全社會包括對大學生的職業培訓、失業救助等政策。

  第三,結合社會救助政策,再通過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勵企事業單位在困難時期,對職工可停薪、減薪但不停職,齊心協力共度難關,穩定社會,服從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局。

  2.關於投資問題

  自美國危機後2009年以來的5年間,中國GDP中三駕馬車各自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呈明顯分化。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除2010年情況稍好外,其余年份均為負值。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是先升後降,未能持續獨當一面。因此投資自然成為穩增長的關鍵。但投資對GDP的貢獻率和拉動變動波幅較大。2009年和2010年投資貢獻率分別為87.6%和52.9%,分別拉動增長8.1個和5.5個百分點;2011和2012年投資貢獻率和拉動有所緩和,消費未能拉動GDP增速保持上升,更使得2013年經濟增速必須靠投資重新發力。這說明,消費主導型經濟是我們必須堅持的長期的努力轉型方向。但是,眼前要堅持底線思維,維持一定的穩定增長速度,則投資仍是穩增長的關鍵,必須保持一定的投資增速。

  問題是如何穩住投資?今後房地產投資的刺激只能是要求房地產需求回歸消費屬性而不是重燃投機屬性,在逐步建立長效制度框架下,通過“去行政化”、扶持改善性民生需求等政策調整挖掘新的增長動力,這是邊界,“刺激”絕不能重燃房市投機之火。在制造業投資,其增長動力最終只能通過市場來解決。政府要有所作為,也只是通過政策法規去實施企業重組,削減過剩產能的繼續增長。由此,投資中剩下可作為的只能在基礎設施投資上動腦筋。

  基礎設施投資從總體說,政府要有所作為,也能有所作為,但需會有所作為。中國目前一方面還存在相當大的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另一方面又是一個資金相對富裕的國家。從現象看,需求與供給是完全能平衡的。但實際存在的問題是:①加快簡政放權,歡迎社會資本加入,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然而迄今進展仍然緩慢。②規範地方政府融資行為後,盡管允許發地方債,但要有思想準備,今後幾年,地方融資規模從總量上肯定不是放大而是在縮小。③可以通過發政策性金融債擴大基建,但國開行是準財政信用,不能沒有制約,不能不講投資回報和效益,預計明年不可能一味擴大籌資規模。

  因此,進一步思考如何加快投資中基礎設施投資這一重點,關鍵不是有沒有投資空間和項目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資金、如何籌集資金的問題。為此,2015年的政策發力應重點著眼於:第一,鑒於政策性銀行發債或由中央銀行再貸款給政策性銀行實質均為國家信用,是在實施放水貨幣政策,其政策力度是有限的。為此,首先,應用好現有的國家財力,加強預算管理,學會盤活用好臨時閑置的巨額財政存款。如果全年財政預算中由此產生某些月份暫時的支大於收狀況,應該向改革要資金,鼓勵財政向央行發行改革開放以來幾乎討論已30年仍尚未解決的真正意義上的“短期國庫券”,以解決財政臨時收支缺口。第二,在加快國有企業有進有退戰略布局下,從推進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股減持中找資金,同時通過國企改革助推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第三,把從上述財政預算和國有資本預算中騰挪出來的資金,不只是以國有名義進行簡單的全額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而是部分選擇有投資回報、微利的項目,以貼息、補貼、PPP、基金等各種方式,充分發揮杠桿作用,引導、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基礎設施建設。第四,各級政府要以過去30多年來吸引外資的那種創新精神與積極性,從政策等各個方面大力支持組織國內的PE資金,加快松綁自己手腳的各種思想束縛和制度限制。

  3.關於房地產市場問題

  當前,首先要明確當前房地產政策調整的目的和意圖。

  目前房市政策的某些調整確實有配合刺激投資、穩定增長的短期目的,但是,同時目前出臺的任何一項房市調整政策,應是和過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碎片化的逆周期政策又不完全一樣,它既有上述穩增長的短期意義,又是銜接中國房市長效機制建設的方向,是針對長期以來長效制度體系不完善的逐步補充與糾正,是長期意義上的制度建設。

  那麽,長效機制制度的方向是什麽?對此,迄今社會上可能仍有不同意見。筆者一貫堅持若幹年來始終不變的觀點,即中國房市要健康發展,必須要把中國房地產市場引向以消費品為主導的發展方向,而不是朝金融資產的方向引導。政府調控房市的目標是要“管制度”,而不是“管房價”(制度建好了,房價自然不用擔心)。在這個問題上,中國要學德國、新加坡,不能學經濟運行以金融市場為主導背景下的美國、英國。要鼓勵居民買房是為了“住”,而不是像買股票目的是為了“賣”,不是投機囤積待價而沽。而且要讓市場明白,當前政府對房市政策的某些改變,客觀上存在穩房價和逆周期的效果,但又不能僅僅理解為是簡單的調控房價和逆周期調控,而是在擇機尋找出臺銜接未來房市長效機制下的制度(如取消行政限購),也是未來長效制度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當房市下跌、市場認為從調控房價需要調某項制度但與長效機制目標發生沖突時,從改革與轉型大局出發,政府不應也不會再葉公好龍,選擇有違於長效機制目標的臨時性碎片化政策。因此,市場應明了,盡管房地產市場投資在目前整個投資中“四兩撥千斤”,但我們不能指望在房市長效機制所指向的制度之外,把穩經濟增長的寶全押在房市政策的調整上。

  為此,在取消行政性限購政策的同時,當前如何長短利益結合,進行房市政策的進一步調整?

  ①國家應按照“住有所居”的要求,起碼以國務院條例的形式而不是以央行部門規章的形式,根據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和居民未來收入增長前景,對首套自住型購房明確首付比例、優惠利率(財政可貼息)的法律性硬約束標準。例如,可測算未來中國經濟20年增長中一對大學畢業中產階層夫婦20年的收入增長狀況,倒算確定20年按揭貸款時可承擔的首付比例。如此測算,首付比例肯定大大下降,勢必進一步提前釋放和滿足一大批剛性需求。此舉短期內明顯利好房市,長期看也不會累積新的泡沫。同時,廢除首付比例作為央行的調控工具,以可以隨意修改的部門規章軟約束“文件”進行臨時性調控的做法。

  ②對暫時無能力購買第一套住房的居民應大力鼓勵租房。但國家應出臺鼓勵房屋租賃的優惠政策,更應出臺重點傾向房客的租房管理規定,在租金、稅收、合同約束內容等重要問題上予以明確的指導。這項工作恰恰是近幾年來房市長效機制建設中最為薄弱和被忽視的內容。

  ③對當前巨額的棚戶區改造資金的使用,應根據各地住房庫存狀況,實事求是,靈活掌握,不搞一刀切,絕不為今後留下新隱患。允許棚改資金在市場上購房或經適當改裝後作為棚改安置房或保障房提供,也可采取貨幣化安置和租金補貼等形式。同時對各種形式的“經適房”、“軍改房”等既市場化又非市場化的住房給以規範。

  ④短期內為防止取消限購政策後可能重燃投機炒房熱(事實上此預期在減弱),可策略性地根據時機,依據未來房產稅制度的基本內容,對第一、第二套和第三套(抑或第四套?可仔細測算),提前公布未來對不同的基本住房消費、改善性住房消費、投資與投機等房屋功能將采取輕重不同的稅收政策原則。例如,結合人均居住面積,對基本住房消費基本免稅,改善性住房消費征輕稅,投資性住房征較高的稅,純投機炒房高征嚴厲重稅。並同時提前公布,房產稅的詳細細則內容待具體研究後公布。

  4.關於貨幣政策問題

  面對經濟增速下行,貨幣政策調控的邊界在哪里?是否一定要完全體現逆周期調控的目的,將經濟“下行”硬調控為“上行”?筆者認為,近幾年經濟增速適度下行既然是必然的,因此貨幣政策調控的邊界不應是“逆調周期”,而應是:

  首先,一定要穩住整個金融體系。只要金融體系是基本穩定的,就能確保整個經濟運行基本穩定,不會硬著陸,這是底線,也是任何一國政治、經濟、社會運行的必需。當美國爆發了百年一遇大危機後,無奈的選擇、首先的出路也是給金融體系盡快註入流動性,穩定整個金融體系。但是,他們是“馬後炮”,我們要當“馬前卒”。

  確保金融體系的充足流動性,客觀上會起到一定的逆周期調控目的,但是要註意,目前宏觀經濟的調控不能完全指望貨幣政策。基於歷史發展而來的當今中國經濟既然已是“三期疊加”,則調低經濟增速,加快結構調整與改革,消化前期歷史遺留下來的房市泡沫、僵屍企業、產能過剩和地方債務風險等問題三者中,哪一個都指向、都要求關閉破產一些企業,都需要通過穩健貨幣政策來營造中性適度的金融貨幣環境,都需要有其他宏觀政策的配合,因此在發揮貨幣政策作用時絕不能一味片面追求寬松的貨幣政策。

  其次,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重要的不是貨幣政策口號、用詞的描述與解釋,而是調控中的技術細節。在技術細節上,當前貨幣調控除要關註結構、定向微調外,在總量指標上,功夫要下在社會融資總量上,而不是下在貨幣供應M2上。調控中不要太在乎M2多增長半個百分點還是少增長半點百分點的目標。為什麽?M2是表示銀行系統的負債,而與實體經濟直接相關的是金融、銀行系統的資產方,是由貸款、股票、債券、票據等所構成的社會融資總量指標。但是這一指標近幾年增幅波動太大,很不穩定、不穩健。社會融資量的季度增量,2011年四季度環比增長48%,2012年四季度環節只增長2.4%,2013年四季度又增長12%。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該指標背後的各項融資活動是被央行、發改委、證監會政策所左右,各自步調不一,缺乏有效的部際協調。建議明年應由國務院或國務院授權央行統一加以協調,提高整個宏觀的調控水平與效率。

  第三,在當前經濟轉折的微妙時期,既然央行已經發出明確的穩健貨幣政策的信號,因此在操作上,一是市場信號一定要明確,預期要清晰,不能發生讓市場、機構去猜央行意圖的混亂現象,影響銀行中長期貸款的發放和經濟增長大局。二是既然講穩健貨幣政策,就要講政策細節的實施結果,最終是應看實體經濟層面可得的資金量狀況。而社會融資余額月均增速,2009年約30.2%,“四萬億”之後的逐步下降是正常的,到了2013年月均已降到20.3%。進入2014年前10個月月均增長又降到15.8%,這降速是否有過快過大之憂?在市場出清機制未落實,存在地方政府和房企較高融資能力的擠壓,難怪出現在穩健貨幣政策的口號下,民營小企業融資仍不穩健,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始終得不到很好解決的現象。

  最後,貨幣政策的調控同時要有準備,要與其他政府部門緊密配合,做好房市和經濟增速如果出現“斷崖式”下跌的政策儲備。只有做好了防意外準備,才能從容有備,真正去實現經濟軟著陸。

  5.關於市場出清問題

  筆者之所以在今年3月北大一論壇發言時強調,經濟結構調整要堅持市場出清原則,是因為市場出清問題是我們今天在講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中講得最少、做得最差、政策最不配套的一項工作,直接影響了深化改革的效果,影響了經濟步入正常發展軌道的進程。應該認識到,我們既然已容忍經濟增速的下行,又承認當今的時期特征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那麽理應必須承認,市場出清是該市場邏輯的必然和後續。而且,在經濟增速與周期下行時期,要真心降低全社會融資成本,關鍵就是要打破“八個瓶子七個蓋”的局面,要關閉破產一些企業,才能優化配置社會資金,才能真正降低融資成本。目前面臨著一部分民企、中小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人們試圖從多成立一些民營銀行中找出路,方向是對的,但民營銀行的經營動力也是利潤第一。在“現存的市場”運行下,銀行已難以尋找到大批既安全又有高回報的可貸項目。因此政府如果沒有其他的特殊制度安排,新增設的民營銀行並不能成為解決當前民營、中小及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主要制度安排。特別需要指出並予以關註的,曾經在經濟增速上升時期發生的、一度被人贊譽並大力推廣的企業間“互聯互保”經驗,當時確實發揮了擴大信貸杠桿力的作用,部分解決了小企業的資金問題。今天,當經濟增速進入下行時期,曾經的企業“互聯互保”又恰恰成了收縮企業信貸的杠桿,已引起連續、成片的債務鏈糾紛。

  為此,為了在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期,不至於出現因部分企業資不抵債、債務鏈中斷而波及更多的企業特別是互聯互保中小企業,必須采取以下對策:

  ①要對一些確已資不抵債的企業(包括房地產企業),堅決實施關閉破產,沖銷股東權益和銀行債權。

  ②對地方債存量風險問題,財政部已提出初步方案(財政部43號文),表明了中央財政“不兜底”的態度,這同時意味著2015年相關地方政府要做好變賣地方國有資產還債的一系列準備,相關銀行、債權人要做好沖銷壞賬的準備。

  ③對覆蓋面較廣的互聯互保中小企業,債權債務鏈複雜(類似過去的“三角債”),但牽連的企業並非都是壞企業。對此,應由國務院有關部門盡快出面協調與指導,各地方政府、銀行及相關債權人加快磋商,籌建臨時資金池,梳理錯綜複雜的債務鏈,隔離好企業、較好企業與差企業,以最大幅度降低被牽連的企業數量。

  ④當前的輿論不應片面突出“一片救”、“政府救”的聲音(包括理財中的“剛性兌付”問題),而應宣傳市場紀律,宣傳市場解決債務鏈的經驗,宣傳一些企業在關閉破產或“關停並轉”過程中如何安排好職工利益、穩定社會的經驗,宣傳依法處理理財產品糾紛的經驗。

  6.關於城鎮化問題

  加快城鎮化進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同時加快城鎮化進程,是改革和發展的結果,是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伴隨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同時,近期內如果能快馬加鞭,盡可能加快推進這項工作,對擴大短期內的投資與消費,釋放“三期疊加”時期經濟工作中的矛盾與壓力,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因此,在落實關於城鎮化規劃的進程中,國務院可以一定的行政指令約束各級地方政府,在2015年全面推行戶籍制度改革,關鍵是要求公布承諾農民工市民化諸要求的進程時間。由此,去主動暴露一些地方在教育、醫療、養老公共產品不足的問題,暴露一些地方的財力不足問題,倒逼加快簡政放權、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服務領域的投資,倒逼加快財稅與轉移支付的改革。財稅制度是國家經濟運行中最基礎性的制度,積累的問題錯綜複雜,我們不可能指望在某一天對其有個徹底梳理之後即刻全面調整,因為經濟的日常運行不能中斷。而財稅制度中的土地財政問題恰恰又是當前被扭曲的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影響既廣且複雜,如果抓住其在短期內欲徹底改革,難度高、震蕩大,將引起投資增速直速下降。恰恰此時如果抓住戶籍制度這一看似局部性的改革,短期內能釋放強制性儲蓄,提升消費,中期內能提升投資。而暴露的問題主要是中央與地方關系問題,是公共品建設中國家財力如何挖潛與分布的問題,以及市場與政府職權邊界中簡政放權的改革問題,這一切正是目前改革規劃在急需推動的。

  7.關於“走出去”問題

  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消化始於美國危機後全球救助策略大背景下中國過多的貨幣存量和過多的產能,已成為宏觀政策選擇中不可或缺的思考。這一思維如果在美國危機後的2008年底提出還不易為國人理解的話,閉幕不久的北京APEC會議傳遞了亞太經濟一體化的明確信號,亞投行、互聯互通、絲路基金……等一系列決策,其信號已非常清晰。追求進一步的亞太經濟一體化,不僅有利於消化國內產能和實現外匯儲備多元化,而且可以促進亞太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這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促進世界經濟平衡發展中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內外共贏的正確抉擇。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同時具有中國大國外交和國際地緣政治上的長遠意義。

  在鼓勵“走出去”問題上,政府已有諸多的政策與制度安排,作為補充,筆者認為,要進一步做好這項工作應進一步關註:

  ①面對巨額外匯儲備已成為負擔與壓力之時,可以動用國家資金(央行和財政資金),更重要的是應動員民間資金。在此方面,除需配合資本賬戶有關規定之外,應徹底放開企業、加快放開自然人的本幣與外幣自由跨境直接投資、PE投資中的各種行政限制。這有利於培育國內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和提高國民福利,同時有利於減輕國內的貨幣供應壓力。

  ②除20國基礎設施銀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外,應“兩條腿走路”,盡可能繞開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因素對我戰略實施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市場力量,鼓勵民間及國內金融機構與境外機構合資成立各類中外合資銀行、基金等銀行、非銀行機構,去實施“一路一帶”和亞太經濟一體化戰略。

  ③鼓勵企業“走出去”,更應鼓勵人民幣走出去,這是中國“走出去”戰略與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相結合的另一層面的長期思考。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企業和居民所持人民幣到境外貸款與投資,除同樣能起到消化國內過多產能外,還有助於逐步追求和形成擴大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空間,逐步提高中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財富再分配能力這一人民幣國際化的根本目的。在短期內,擴大人民幣國際結算中的在途資金規模、在全球形成多個離岸市場中的人民幣滯留,本身均有助於部分沖減國內貨幣供應的壓力。因此,在今後資本賬戶逐步開放過程中,主管部門應更多選擇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主要載體的通道,加快通道建設(包括上海自貿區和滬港通等),逐步放大通道“額度”,減輕外幣大進大出的不可控壓力,增加中國央行在利用人民幣實施資本賬戶開放中的調控主動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1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