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劍簡單的選股道理系列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iwz.html

作者:李劍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qnxlijian

 

簡單的選股道理(一):

           

誰在激烈競爭,誰在坐地收錢?

        

 

    賭場裡,眾多賭具提供商在競爭,少數賭場在收錢;

    證券市場上,眾多證券公司在競爭,少數交易所在收錢;

    金融系統中,眾多銀行在競爭,少數銀行卡組織在收錢;

    資本市場上,眾多金融企業在競爭,少數評級公司在收錢;

 

    公路上,眾多車運公司在競爭,少數路橋公司在收錢;

    機場裡,眾多航空公司在競爭,少數機場公司在收錢;

    港口上,眾多航運公司在競爭,少數碼頭公司在收錢;

    鐵道上,眾多煤炭公司在競爭,少數鐵路公司在收錢;

 

    發電業,眾多電廠在競爭,少數電網公司在收錢;

    廣告業,眾多廠家在競爭,少數媒體在收錢;

    旅遊業,眾多旅行社在競爭,少數天然景點公司在收錢;

    醫藥界,眾多藥廠在競爭,少數醫院和藥店在收錢;

 

    日用品超市中,眾多消費品生產公司在競爭,少數日用品超市在收錢;

    家電超市裡,眾多家電公司在競爭,少數家電超市在收錢;

    在義烏和海寧,眾多小商品廠家在競爭,少數商城在收錢;

    百貨業,眾多服裝企業在競爭,少數黃金地段的百貨公司在收錢;

 

    網絡業,眾多軟件企業在競爭,少數系統軟件公司在收錢;

    通訊市場裡,眾多手機生產商在競爭,少數移動公司在收錢;

    娛樂業,眾多製片廠在競爭,少數發行公司在收錢;

    出版業,眾多出版社在競爭,少數賣書網在收錢;……

 

    這就是壟斷與稀缺,這就是渠道和網絡;

    它有場地,它有通路,它有特許權。

    這就是二八現象,這就是無可奈何;

    理想的選股對象:過橋收費,坐地生錢。                              

 

   李劍附註:

   本文談的是一種選股思路,並非要大家完全按照這種方法去選擇股票.很多過橋收費性的行業或公司雖有壟斷性,但價格受到政府管控,或者資本性開支巨大,因此 利潤增長緩慢,不是理想的投資品種,我們要注意避開這樣的企業."萬千寵愛在一身",各方面都很優秀,才是價值投資者的追求.

 

 

簡單的選股道理(二):

         

對穩定成長性行業多一些溫情

                        

    投資要儘量選擇穩定成長性行業,理由很簡單:

    一,為了獲得穩定的回報。「富貴穩中求」比「富貴險中求」好一百倍;

    二,為了便於瞭解企業。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能夠親自用一用、嘗一嘗,可以直接接觸、近距離觀察,總比遠在天邊的朦朧感覺令人放心;

    三,為了容易給股票估值。財務穩定有一種踏實之美,安全空間也容易把握;

    四,為了血壓正常波動。這一條,地球上常看行情和自己帳戶的人都知道。

    總之,價值投資者都是穩定性、確定性、高概率性和相對保守性的愛好者。

    那麼,什麼是真正穩定成長性的行業呢?

    首先應該是:這個行業的產品和服務有穩定、廣大和逐漸增加的需求。無論宏觀經濟如何,需求都沒有劇烈地變化;無論時代有多大變遷,需求都保持恆定增長;經 濟危機、技術革命、觀念創新都對它們影響不大。它們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是基本的需求。它們的收入和利潤,只會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和物價水平的不斷提高穩穩上 升。除了天災人禍帶來的突發性事件外,行業中不可能出現一大批企業同時陷入的週期性危機;

    其次,產品和服務本身簡單而穩定,最好是年復一年生產和提供同樣的產品和服務;沒有太多的資本性開支,沒有太多的科研投入,沒有太多的花樣翻新,甚至不必 為管理動太多的腦筋。說到這,不免感嘆:名酒、名獨家普藥、名軟飲料、名糖果、名餐館、名景點、名小日用品等等真是好東西;

    第三,產品結構和業務分佈多元而穩定。最好是能在公司報表上看到這樣的數據:「公司銷售額上10億的品種有多少多少個」。品種單一和業務單一意味著風險水平太高;除非久經考驗的傳統食品和藥品;

    第四,產業鏈完整的穩定。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或某一個環節被他人控制,從而引起成本或費用大幅上升,或者賺不到令人滿意的利潤,總是一件叫人傷心的事。比 如鐵礦石被幾家大機構操縱是鋼鐵企業永遠的痛、油價和煤價大漲是天下司機和火電企業徹骨的痛;設計和銷售環節被大牌公司所壟斷是所有加工企業抬不起頭來的 痛……

    第五,行業內部排位穩定。一旦確立了行業龍頭和行業寡頭,可能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次序和地位不變。這雖然容易引起不滿現狀的革命家憤怒,也讓喜歡乘亂襲擊的併購家無從下手,但價值投資者卻對這種狀況情有獨鍾。

    第六,由於上述五條帶來的財務指標和股價穩定:主營業務收入穩定增長、利潤穩定增長、淨資產穩定增長、售價穩定提高、股價也穩定上升,等等。

    總之,你投資之前,只要考慮價格是否便宜的問題;你投資以後,再不為諸如「世界經濟是否二次探底」、「基礎原材料價格還將暴漲」、「下次海嘯什麼時候發 生」、「某個行業又將面臨重新洗牌」、「這家公司什麼時候還要圈錢」、「某隻股票的價格為什麼暴漲暴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們有多少天心境平和、輕 鬆愉悅」等等這些問題鬧心。

 

                                              

 

簡單的選股道理(三): 

   

  磨快剃刀選擇製藥股

                         

    如果說鋼鐵、水泥和大宗商品等行業最具產品同質化、最易瞭解,那麼,製藥行業恐怕是最具差異化、最難把握的行業了。它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程度,不亞於百貨商店繽紛女裝給男士帶來的暈厥反應。

    不要說普通消費者和投資者,就是醫院的主任醫生,也不一定能統統瞭解所有藥品的性能和療效。讓一個投資者神農嚐百草,實在是要求太高。何況生物製藥高深莫測,有幾人能透徹瞭解?就憑這一點,你就知道研究分析製藥行業的難度了。

    讓我們看看製藥行業有多少家上市公司:一百多家。顯然,它們還不包括醫藥流通企業、醫療器械生產廠家,更不包括醫院。隊伍已經不算小了。再來看看這些上市公司生產多少種藥品吧:一千種?一萬種?哦哦,這番計算還是免了的好。

    但投資者是創造方法的人。優秀的投資者堅信:方法總比問題多。

    用什麼方法能對製藥行業化繁為簡,較快較好地找到滿意的投資對象呢?看誰總市值最小?誰市盈率、市淨率最低?誰的走勢最漂亮?哎哎,這些用電腦馬上就能解決。價值投資者不是要失業了嗎?

    不,價值投資者不是這樣處理問題。他們首先是從基本面來考慮一家藥廠、一種藥品的競爭優勢。這是他們的法寶。

    把握競爭優勢又有多種方法。對繁雜深奧的製藥行業,我們試試磨快剃刀用排除法吧。因為有人說,價值投資者都是選股苛刻的人。苛刻的人喜歡用排除法。

    首先是廠家的主打產品必須是獨家藥品或專利產品,並且最好是擁有多個。獨家生產和專利保護是製藥企業的護城河,解除了專利保護大家都能生產的抗生素之類,只能賺取微薄得利潤。這就排除了一批沒有「圍牆」的公司。很多純仿製藥的廠家可以歇菜了;

    第二是要有廠家名牌和藥品名牌、要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口碑,否則沒有長期的突出優勢,不能長久賺大錢。你很少看到哪個原料藥生產廠家在做廣告吧?它們默默無聞,純粹面向企業,處在激烈地競爭中,只有少數暫時輝煌。這就排除了一大批生產原料藥、類似大宗商品型生產企業的廠家;

    第三,主打的獨家藥品或專利產品,必須是想買就買的普通藥品。因為大部分處方藥不能讓消費者隨意購買,面對的是理性的醫院(企業),而不是直接面對廣大議 價能力很弱的消費者,再加上價格老被國家監控,因而提價能力其實不強。這就排除了一批主打產品是處方藥的生產廠家。這裡必須說說生產疫苗的企業,很多投資 者看好它們。因為這些年生物製藥子行業高速增長.其實疫苗的銷售也不是直接面對消費者。廠家拼得是研發、生產技術和生產條件,有些靠得是突發性事件。並不 象生物醫藥股炒作者們想像的那樣好把握。特別是研發和生產小疫苗品種的企業(市場太小);

    第四,主打的獨家藥品或專利產品,必須是治療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緩解常見病的藥,是針對反覆發作而不能斷根的病的藥,甚至僅僅是保健性的藥。製藥企業要想成 為市場的寵兒獲取高額利潤、獲取象爆滿的餐館一晚翻好幾次檯面那樣的反覆利潤,最好是變成生產名牌快速消費品的廠家。製造高端藥、特效藥、根治藥的企業反 而利潤成長性不強;這又排除了不少生產疾病剋星的公司(寫到這,我也很為奎寧這樣治療瘧疾的特效藥生產廠家憤憤不平);

    第五,主打的獨家藥品或專利產品,必須是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藥品,而且越多越好。藥品比食品更要讓人放心,更要讓醫院和醫生開得有理有據。公費醫療市場是一塊非常誘人的大蛋糕。這又排除了一些主打藥品沒有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廠家……

    剩下的魚兒就不多了,可是個個肥美。你只要等著價格合適,就可以輕鬆地買進來。

 

                                                         

簡單的選股道理(四):

        

不妨用用「市重率」

                         

    在估值指標中,很少人用到市重率。我簡直懷疑是自己的首創。當然,我自己用的也不多。不過,有時想想,市重率還真是個好東西:它能啟發我們的思考,幫我們鎖定一些舉世無雙、稀缺無價的珍品。

   「市」當然還是市值,同市盈率、市淨率等一樣,「重」指的是一家公司的重置價值。

    有一天晚上同鄰居散步,他問我文章中的「市重率」怎麼用,有什麼意義?

    由於他是開店的老闆。我讓他先算算,在他的商店對面開一家一模一樣的店要多少錢。他很快地就算了出來:多少租金、裝修;多少貨物儲備和費用;多少人員、工資,以及重開的時間成本等等。他太熟悉自己的店和那段街道了。「現在大約一千萬」,他說。

    於是我說,如果重開一家店要一千萬成本,假設有人用二千萬來買你現在這家店,那麼用二千萬的市值除以一千萬這個重置成本,就能算出你現在這家店的市重率: 二倍。如果你現在這家店每年能淨賺一百萬,你就是以二倍的市重率和二十倍的市盈率賣給了別人。合算不合算你馬上就知道了。他聽了哈哈大笑。

    然後我又說,市重率的作用和意義不僅於此。你這樣的店包括很多簡單的餐館、服裝店很容易開起來;它們的品牌、管理和企業文化,特別是突出地市場地位和競爭優勢等等無形資產不多,因而容易重置。

   但有些特殊資產、特殊企業無法重置,或者無法複製,這種公司是不是要特別注意?比如你重開一家茅台、拉菲葡萄酒廠、LV、云南白藥、港交所、中國銀聯、通 用電氣、沙特阿美油田試試。它們在很多方面是不是很像珍稀的畫作、絕版的文物?事實上全球許多國家都有一些無法重置、無法複製,近乎無價的企業。市重率這 個指標不用精確計算,光是它的計算方式,就能引領我們走向通往神奇寶藏的道路。

                                                 

   李劍附記:謝謝朋友們的提醒,"市重率"這個詞是我說的,但比較方法完全來自"托賓Q值".聰明的是那位老外經濟學家.不過.我的這篇文章重心不在於此,在於"托賓Q值"這種估值方法對於選股的思考意義.

 

 

 

簡單的選股道理(五):

         

投資是把企業科學分類的藝術

                              

    投資是一門把企業科學分類的藝術。

    國家統計局和中國證監會把眾多企業作了周密細緻地分類。但我要告訴大家,那些分類雖然方便,但並不適合投資。他們抓住的是行業相同的經濟性質和組織結構, 是為了易於統計、容易管理而將企業分門別類。投資者的分類決不能滿足於此,必須抓住行業在市場中的競爭特點和地位、企業的經營模式、生存狀態和風險水平, 讓自己更好地選擇股票來進行分類。

    從投資出發,分類的好方法非常之多:

    從行業內部競爭激烈程度來分,可分為壟斷性行業、壟斷競爭性行業、充分競爭性行業;

    從行業波動性大小來分,可分為穩定性行業、週期性行業、高風險(極不穩定)行業;

    從行業的年輕程度和壽命來分,可分為傳統行業、新興行業;長壽型行業和短暫型行業;

    從行業產品是否有品牌、特色、技術含量來分,可分為差異化行業和同質化行業;

    從行業是否直接面向消費者來分,可分為消費品行業和生產品行業;在消費品當中,又可分為快速消費品行業、耐用消費品行業、消費服務業等等;

    從固定資產輕重來分,可分為重資產行業和輕資產行業;同樣,從財務角度,也可分為高毛利率行業和低毛利率行業;

    從對資金、技術、勞力的需求程度來分,可分為資金密集性行業、技術密集型行業、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如今,能源的問題越來越大,從對能源的依賴程度來分,又可將行業分為能源依賴型行業和非能源依賴型行業;

    從行業的進入難度和集中度來分,可分為高門檻、高集中度行業和低門檻、高度分散性行業;

    從行業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容量來分,可分為規模化、大眾化行業和個體型、夾縫型行業等等。

    行業分析有說不完的話題。因為,還是我以前說過的話:女怕嫁錯郎,錢怕投錯行;行業從來不平等,資產永遠不等價。

    在選擇股票之前,認真選擇行業,真的非常重要。

    我的關於選股的下一篇文章,就是:「在壟斷的導引下」

 

 選股三步舞曲:壟斷、提價、無限擴張                        

                        

                 第一講:在壟斷的導引下

 

    從基本面出發的選股如何入手,當然是壟斷。十多年前,我初讀曼昆和薩謬爾森的兩部大部頭的《經濟學原理》,最先被打動的是經濟學家們對行業的一種分類:壟 斷、壟斷寡頭、壟斷競爭、充分競爭。儘管當時我幼稚地認為,壟斷是穩健的基礎,一切壟斷都能取得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並且犯下過一些錯誤。但時至今 日,我仍然認為:壟斷是選股最佳的切入點。因為,「壟斷」一詞在投資者看來,是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的代名詞、是經濟護城河的很多表現形式。

    我非常喜歡廣東人和香港人對壟斷的一種表達:「獨門生意」。這比經濟學家文縐縐地表達通俗、形象地多。

    獨門生意,這是多麼地誘人。壟斷的極端形式,就是一種產品只有一個賣者。壟斷的溫柔一點的形式,就是一種產品只有少數幾個賣者(寡頭),壟斷的毫不講理的程度,就是「過橋收費」、提價沒商量。

    在壟斷的導引下,我的選股思路首先是從諸如「獨門生意」、「獨佔資源」、「過橋收費」等意識開始的。壟斷打開了我的第一道選股大門。

    然而經過十多年的探索、思考和實踐,竟發現在「壟斷」的導引下其實也容易出錯。因為壟斷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它們的差別實在是太懸殊,對壟斷的思考實在是太重要了。

    首先是很多壟斷企業價格受管制太嚴,或者資本性開支太大;而另一些壟斷企業則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把壟斷好好分類,找到好的、特別是極佳的投資品種。如果把「壟斷」企業作為投資者選股的寶藏,我認為它們有「鐵礦」、「銅礦」、「銀礦」和「金礦」四個等級之分。

    壟斷的寶藏中的「鐵礦」類企業,是我們最多、最先、最直觀地接觸到的,在公 用事業領域內的「自然壟斷」。自然壟斷的通俗解釋,就是「先入為主」。誰先在居民區鋪設了自來水管,他就自然地擋住了其他競爭者的道路:再鋪設水管的成本 顯然是不合算的。沒有哪個城市哪個家庭,有兩套三套以上不同公司鋪設的自來水管。

    傳統上,全世界的公用事業大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資,壟斷經營。如1.供水等市政工程項目;2.科技、教育、文化等項目;3.體育、旅遊等項目;4.衛生、社會福利等項目;5.商品住宅,特別是經濟適用住房、保障房項目;等等。

    現有的「自然壟斷」企業大都是從傳統的市政工程項目轉化而來的。包括供水、供電、供氣、供熱、有線電視、公交汽車、出租汽車、地鐵、停車場、公園、郵政、 電話等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一般而言,公用事業經營公司雖然獨家經營,把其他競爭對手擋在門外,又不受經濟週期性影響等諸多得天獨厚的優勢,號稱投資 者的傳統避風港,但眾所周知,價格和投資回報率受到政府的嚴格管制,稍一提價,便要人大代表審議,所以一般利潤成長性低。總體而言,不是投資者理想的投資 品種,它們是「穩健有餘、成長不足」的典型。千萬別忘了,它們是以社會效益為主而不是以經濟效益為主的行業.我瞭解到的最慘的是公交汽車公司,每年要開闢 新的城市公交線路購買汽車,然而每輛公交大巴會收到大量假幣,在年底時集中銷毀。錢是入不敷出。當然,人們不易注意的園林綠化工程公司、採石場、垃圾處理 場、殯儀館等「自然壟斷」企業情況要好很多。

    將來,公用事業可能更多地向民營企業開放,那時的情況可能會有些變化。比如快遞公司、網絡公司、園林綠化企業、污水處理企業等就是如此。

    壟斷寶藏中的「銅礦類」企業,情況要樂觀許多。它們是那種准公用事業產品的 經營公司,已經有「過橋收費」的獨特優勢,現金流格外充裕。它們包括高速公路、橋樑、隧道、航空公司、客運渡輪、客運長線鐵路以及港口、機場等等的運營企 業,其實還包括早期在一個城市中只有一份的日報、晚報,獨此一家的電台、電視台和固話、移動電話公司等等。理論上說,壟斷企業中越是遠離生活必需品的行業 越值得投資者注意,因為價格管制越不嚴厲。比如高速公路就是如此。很多地方政府甚至有意提價、延長收費期限。這也是中國高速公路收費水平居全球最高之一的 重要原因。機場特別是港口,坐地收錢的優勢特別明顯,收費管制也不嚴厲。在准公用事業這一塊裡,已經產生了一些收益可觀的股票。

    但這一板塊的問題仍然是資本性開支太大.以首都機場公司(香港上市)為例,2008年是北京奧運之年,飛機起降創歷史最高記錄,然而盈利竟環比下降92.45%.原因是向集團公司收購了第三航站樓和跑道,造成經營費用大幅度上升,還欠下一大堆債務.

    壟斷寶藏中的「銀礦類」企業,屬於政府創造的壟斷,是「政策壟斷」、「資源 壟斷」、「特許權壟斷」的幸運載體。比如很多央企能獨享能源、土地的開發,獨自經營許多基本生產生活大宗資料的進出口,或者國家對煙草實行專賣,對交易所 實行獨營,對金融企業從嚴審批、對珍稀、馳名的產品和傑出、寶貴的創新實行專利保護、版權保護、原產地域保護和品牌保護,賦予某些企業評級、免稅等特權, 等等。這個板塊已經脫離了公用事業的性質,是價格不受管制的壟斷。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如獨家專利藥品上,國家還會實行優質優價的政策。

    在這一板塊裡,已經是牛股成群,產生了不少利潤和市值十年漲十倍以上的股票。資源股、地產股(萬科除外,並未享受政府創造的壟斷,屬於第四類偉大的企業)、銀行及銀行卡企業、醫藥股等就是典型。

    不消說,這類壟斷企業是投資者關注、研究和投資的重點。是牛股的溫床。它們唯一的弱點是,要當心政策的改變,要注意進一步地開放,要當心保護期的期限。

    壟斷寶藏中的「金礦類」企業,是壟斷金字塔的最高層.那就是不靠政府的力 量,完全靠自己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在無數苛刻的消費者的心目中,建立起來的「消費壟斷」。它們是在市場經濟的槍林彈雨中馳騁沙場的將軍,是久經考驗 的鐵血企業.它們大利世界、大利股東,開拓創新,是真正偉大的公司。它們為消費者的服務精神、商業模式、企業管理和文化,堪稱典範。它們生產的產品和提供 服務堪稱一流。它們有口皆碑的品牌深入人心。它們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不但不受管制,反而能不斷、頻繁地提高售價而不影響自己的營業收入,甚至出現越提價越有 人買的良性效應。與第三類壟斷相比,它們的壟斷沒有期限,只要它們能一如既往地卓越運營。

    這是投資者心目中最為理想的壟斷:當今最偉大的投資家巴菲特先生的兒媳說他「一生追求消費壟斷型企業」。可見這種企業的份量之重。喜詩糖果、耐克、吉列、 麥當勞、美國運通、LV等就是這樣的典型。它們是我們投資者研究和投資的最佳著眼點。是最值得把時間和氣力花費的地方。稍微有點遺憾的是,它們的數量沒有 第三類壟斷企業的多,衡量的尺度也不容易把握,選擇的難度更要高得多。

    講到這裡,我們的選股三步舞曲已然跳到了第二步的一半。然而,提價或自主定價權問題,並不是想像的那樣簡單,必須作更深入地探討。

    詳情請見我的這一系列文章的第二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03

討論:銀行進入關鍵時期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qi1.html

銀行或許將進入一個關鍵時期,未來一兩年是地方債呆壞賬逐步顯現的 階段,也可能是房地產價格的拐點區域,銀行資產狀況將逐步清晰。持續的緊縮政策使銀行需要繼續大量融資,也讓貸款淨增加額處於不斷下降的趨勢。但無論如何 如果股價足夠低,只要不破產再差的情況現在的股價也不會再跌多少,只是仍然不清楚價值回歸何時到來,兩年?五年?不清楚。

 

花都巴菲特

銀行裡的知識的確不少,風險也不低,總貸款金額只要上升百分之一的壞賬,那麼銀行的整年利潤就是虧損的,而且2000年至今中國經濟還是沒有發生什麼大低谷,08年及時出手4萬億挽救了經濟避免下滑,但通常大筆貸款跟壞賬顯現都有2~3年的時間差,
衡量銀行好壞肯定不能只用eps增長,甚至用ROE也是很不夠的,因為沒有反映出槓桿,用roa合理一點,但用加權風險資產收益率來衡量比用roe更能反映風險貸款跟盈利比的質量,單單看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也是有缺陷的,分子增長比分母快,自然覆蓋率就下降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是,將貸款風險分為五類,即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後三者稱為「不良貸款」),但是看是正常和關注類的,其風險類別也是不同的, 例如有抵押住房貸款的風險加權是50%,國有大企業的信用貸款風險加權是100%,雖然經濟良好時他們都是正常或關注類,但一旦經濟下滑,兩者出現壞帳的 幾率就會不同,
所以看似盈利同質化的銀行,裡面的風險可是差別很大的
有些銀行通過高信用風險創口的貸款項目獲得相對高的收益,單純看淨利潤增長或者ROE都很不錯,但一旦經濟下滑,風險就很容易暴露
有興趣對比一下招行和華夏之類的加權風險資產收益率,能分辨出為何有些銀行的確值得給以高於行業整體的溢價

還是那句話,投的是企業而不是簡單的買行業 ,銀行業裡大部分的銀行如果持有的話我是睡不著覺的,看看高鐵那種超前大規模投資,每年的貸款利 息、折舊多麼驚人,根本看不到賺錢的可能性,不要說還本,每年還利息都有困難。現在還有這種大干快上的事,最後肯定靠國家買單了。查查哪間銀行有貸款給高 鐵的,那間銀行可以馬上出掉了

 

 

投資僧

我不知道4萬億平台貸款會出現多少呆賬,就像我們不知道經濟增長的速度和幅度一樣。但我們可以用形象思維來解決。第一政府有可能賴賬嗎?如果經濟照樣發 展,土地照賣,你還認為還不起嗎?四大國有銀行和地方財政都是他的手心手背,在處理這個問題上肯定會向理不向情的。絕不會拿自己的信譽去換錢,更何況是左 胯兜倒右胯兜哪沒有換到錢哪。時間的話段,說明決策者要承擔的。還要講的太明白嗎?最新消息是2萬億有問題,看來地方是獅子大開口了。
銀行貸款,有個自己的潛規則。不看效益如何,只要不虧有現金流還款付息就可。拖著罰息;不還收回抵押,都是對能活著的借者的懲罰措施起作用時對銀行有利,對平台不利。平台會缺乏現金流嗎?(軌道交通收費夠付息就可以)此事拖著不解決,對銀行有利。
很多人沒有搞清楚,什麼樣是銀行的貸款損失?只有一個標準破產。很多人習慣慣性思維,還拿著過去那些年國有企業,個體戶從銀行借款不還的例子看現在。我做過調查,現在沒有一個能做到。不信你就挨家試試看看你能否空手套白狼!
如果從破產的可能上看,中國絕不會超過西方。文化上老祖宗就不興這個,臉面比什麼都重要。平台和個人都是這樣的。
還有可能經過法律,你能認為法院判平台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明顯的顛倒黑白銀行有外資股。
我認為平台貸款不會給銀行造成重大損失。
我完全同意,問題出現還有三四年的時間。
巴菲特最近給自己增加一項工作,控制風險。
我們沒事幹什麼?監督質量。

 

漢尼拔

1、事情總有兩面性,好的和不好的根據自己的時間尺度來權衡吧
2、就中美的行業比較(無論是金融還是消費),得根據自身的國情而考慮。單就消費而言,涉及到幾個因素:
A、購買力
B、消費群體(人口結構)
C、具體的上市公司的競爭力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借簽伯投資富國的思路和篩選邏輯,運用到國內的類似公司中去。
4、行業各有特色和屬性,重要的是能在能力圈內。

 

散戶甲

當銀監會天天這樣監管那樣監管,銀行肯定不會出大問題。歷史上的大問題總是在極度樂觀之後才出現的,對銀行股持悲觀態度的人,恐怕並不清楚歷史上國有銀行的呆壞賬曾高達20%,相比來說今天的呆壞賬真的不算什麼。
去年的4萬億、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讓很多人懷疑會不會形成新的大規模的呆壞賬,我認為不會,和國外大多數政府比,我們的政府償付能力仍然非常強,我們國家的銀行在房地產放款方面要謹慎的多,和亞洲大多數人口密度高的國家比,我們國家的房地產大幅下跌的空間並不大。
當然看好銀行股的前提必須是看好中國經濟,如果中國經濟出了大問題,銀行股自然無法倖免,不過投資者如果不能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有信心,就沒必要去投資。

 

一念間

總結一下銀行業利好:
1、銀行業的壟斷地位無法動搖(行業間壟斷,行業內競爭),法定息差保證銀行業較其他行業的穩定毛利率
2、經濟高速增長
調控顯然不是要自斷經脈,而是控制節奏,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仍然向好。
3、估值很低,PE不到10,PB不到2,AH倒掛
香港上海兩地差價這麼大,不買都不好意思啦。相信香港價格會指引未來的內地銀行股價格
4、巴菲特三季度總體減倉,但增持了銀行股;李嘉誠
5、中國的實際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均比較低,可能遠低於均衡水平,而實際貸款利率已經開始上升。存款準備金已經提到歷史高位,繼續上提的空間是可以預見的。
6、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際影響較小,包括外資行的國內業務
在金融危機中奄奄一息的國內外資行又像一個充氣的氣球突然神氣起來。花旗中國公佈了2~3年人數增加200%的計劃,各家的獵頭的拚死四處打電話。其實從H股折價也可以看出成熟市場對各銀行股的認同

 

利空:
1、銀行是一個風險行業,信貸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致命
2、收入模式同質化、單一化嚴重
3、銀行股總市值大到漲不動
目前銀行股的總市值約為4.7萬億,09年的GDP是33.5萬億元,09年7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57.03萬億元。就算銀行股目前極度低估,要使得銀行股市值翻一倍,需要將近5萬億。我覺得這是價值投資者不應該擔心的。
3、收縮貸款,銀根緊縮,淨利潤降低,目前的低PE就沒那麼便宜了
影響銀行業信貸投放規模的因素有兩個:金融脫媒和宏觀經濟增速的放緩。一方面,銀行信貸的投放量與GDP增速密切相關,經濟增速的放緩無疑會影響商業銀行 的信貸投放;另一方面,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企業的融資選擇越來越多,銀行信貸將不可避免地被分流,投放量將進一步下降。
不過淨利潤降低,和大家擔心的虧損,壞賬,技術性破產還是差別很大的。宏觀經濟的二次探底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現在的價格也許已經反映了這種最壞預期
4、房地產暴跌,地方融資平台壞賬
房地產的確是風險,但說銀行被綁架有些誇張,目前看房價有下降,但沒暴跌,密切關注。另外,經濟持續向好而一定的通脹,壞賬的解決應該是好條件。我現在後悔沒多貸些房貸,通脹條件下還款壓力肯定逐年減小
5、CPI持續走高
惡性通脹無牛市。CPI走高,會再次提高資本準備金,還會加強未來的加息預期,另外市場擔心頭一到兩次可能是不對稱加息。需要密切關注。
6、利率市場化導致息差下降
從美國和日本的經驗來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在初期將造成銀行業淨息差水平不可避免的下降。但是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銀行業息差的走勢可能會出現分 化:銀行的業務轉型和經營模式的轉變將是決定息差中長期走勢的核心因素。美、日的經驗告訴我們: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能否合理地控制風險是息差能否有效回升 的關鍵。
而且很多國家的利差都比中國大,比如韓國、巴西、阿根廷、印度等等。

 

其實銀行目前估值不高風險較低是大家都承認的,上面爭論的焦點是未來收益能有多大的問題。我分析未來幾年平均每年10~15%的收益是能保證的。對價值投資者來說,在防守的基礎上期待驚喜也是不錯的。
在銀行裡工行和招行值得關注。工行的公司業務優勢很大,網點非常廣,各種國地稅和水電氣自動扣繳在多數分支行都能做,有較強的行業定價權。未來企業財務集 中和銀行現金管理集中是必然的趨勢,工行的優勢會更加突出。例如一個巨型跨國企業投標,最後剩下兩家外行都是選的工行做合作夥伴,沒辦法!而招行在個人業 務無疑是領先的。

 

nickch

銀行股還是可以考慮買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比較便宜,地產股相對就更沒吸引力了,房地產日後某個時點崩盤後再說吧
銀行股便宜與否是要相對於其基本面來說的,就其基本面來說,股價應該是比較便宜,但便宜的程度貌似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多,單單看市盈率什麼的判定價錢十 分便宜是比較單純的,市場是會出現誤判的,但不要總認為自己比市場聰明。銀行業中長期面臨著利率市場化的挑戰,中短期受制於資本充足率的不斷調整以及房地 產貸款,地方融資平台等牽制,就其盈利能力來說,ROE達到百分之二十幾基本是達到頂峰,未來很難持續,中國銀行業將進入穩健發展階段,在市場競爭中去弱 留強,而非一招鮮的靠放貸融資惡性循環,就其估值水平來說,隨著未來經濟增速的減緩,銀行業內部各自競爭水平的高低不同,估值可能出現分化,但總體估值中 樞應該下移,從中短期來說,銀行股是不錯的標的,估值總會在某一時點修復,從中長期來說,銀行股是很一般的標的,不會取得超額收益。
市場中那麼多好公司,地產股現階段沒有值得關注的理由,銀行股中短期適度看好,值得穩健投資者買入,如果在帶一定週期性的行業中選擇的話,保險股是最值得看好的,有很大投資價值

 

花都巴菲特

銀行是個高風險行業,風險控制不好的,管理層結構不完善的,歷史不佳的,就不要碰,這是常識,所以對於上述的那些銀行,基本不去研究,因為足以否決,還研究來幹嘛
要記住一點,投資不是向高難度挑戰,只需避開自己跨越不了的欄杆
華夏個人認為比較一般,但興業相對還是不錯的,而且有恆生銀行作為大股東,風險控制還是應該令人放心,但發展戰略上不如招行明確,而且穩健性感覺還是招行做得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04

長金投資的選股邏輯:確定性成長 laoba1梁軍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qr2.html

  在證券市場上,投資者的選股邏輯千差萬別。綜合起來大致有三種,一是「事件驅動型」,即以某種事件如資產重組、政策利好、年度高送配等為選股依據,二是 「價格驅動型」,即追隨股價的趨勢,簡單地說,便是追漲殺跌,三是「價值驅動型」,即以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作為選股的基礎。長金投資作為價值投資者,從來 不完全憑藉股價趨勢做投資決策,也從來不追逐概念炒作,在選股時,看重的是上市公司的「確定性成長」。
 
       一、「確定性」的內涵。
 
       在經濟學上,風險即為不確定性。比如,投資有可能出現盈利,也可能出現虧損,故而在股市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的提醒。從這個意 義上來說,追求確定性的本質是降低風險。當然,所謂「確定性」只是相對的概念,世界上沒有絕對「確定」的事情,「確定性」的背後是概率在起作用。價值投資 者通常在如下三方面來提高盈利的確定性:
 
       1、確定自己的能力邊界。
 
       人的恐懼來自未知。人們普遍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做自己擅長和熟知的事情,成功的概率會大大提高,否則,貿然進入不擅長和陌生的領域,失敗則是大概率事件。 投資遵循相同的邏輯,在選股之前,投資者應該首先明白,哪些事情是你能理解的,哪些事情是你不能理解的,儘量把精力放在你能把握的事情上,避免去把握那些 無法把握的事情。
 
       2、選擇成長確定性較高的行業。
 
       個股的成長離不開大的行業環境。隨著社會進步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的消費習慣時刻都在發生著變化,行業的成長、停滯、萎縮甚至消失,是經濟社會中常 見的現象。在這種前提下,投資者應該選擇成長確定性較高的行業。例如,週期性行業往往受經濟週期波動較大,而經濟週期遠非普通投資者能夠把握,因此,弱週 期性行業尤其是消費類行業往往成為價值投資者青睞的對象。這並不意味著週期性行業不值得投資,而是和弱週期性行業相比,其成長的確定性不如後者高。
 
       3、選擇自己熟悉和專注的股票。
 
       為提高成功選股的概率,長金投資主張,一是要精選個股,提高股票池和持股的集中度,我們相信,同時研究20只股票遠遠要比同時研究100只股票更加詳細和 深入,二是只買入我們能夠理解並已經理解得非常深入的股票,長金投資選股的標準相當嚴格,而買入的標準則更加嚴格,但只要買入,就不會輕易放手,好公司是 千挑萬選出來的,好股票則是悟出來的。
 
       二、選擇「成長」的邏輯。
 
    「事件驅動型」選股方式的邏輯是,只要「事件」能夠被市場認可,股價則能隨風起舞,進而帶來盈利機會。「價格驅動型」選股方式的邏輯是,當股價的趨勢確定 後,在上漲過程中,股價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在下跌過程中,股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而「價值驅動型」選股方式的邏輯是,儘管股價在短期內受諸多因素的影 響,但在長期內,股價是由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決定的。根據長金投資的研究,時間越長,股價表現和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關聯度越高。從中國股市過去二十 多年的經驗來看,當持股時間超過三年以後,投資盈虧的概率則絕大部分取決於你買入的價格和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增長。
 
       我們知道,上市公司業績的成長,決非是在短期內能夠做到的,真正優質的上市公司都是卓越的長跑選手,這就決定了價值投資者持股的週期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的投 資者,因為我們追逐的是上市公司業績成長帶來的價值,而非短期股價波動帶來的刺激。事實證明,這種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迴避風險,而且從長期來看,也能夠遠遠 跑贏市場,能夠真正地做到「低風險高收益」,其唯一的要求便是耐心,當你以合理的價格買入股票後,耐心地持股。歷史告訴我們,耐心是成就一切偉大事業的先 決條件,價值投資亦不例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18

讓資金盡情地奔跑 laoba1梁軍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qta.html

資金管理主要是對不同股票不同時期的倉位配置,要保留足夠的生活資金,不要把過多的資金地集中在同一股票上,再就是在安 全邊際出現但低估程度還不是特別高的時候,分批逐步買入,從而平滑成本。有的投資者即使在股價十分低迷的時候依然長期保留固定比例的現金,這樣看起來好像 更安全,但實際一定會降低總收益率,而且通貨膨脹會不斷讓現金貶值。投資是為了在安全的前提下獲取較高的收益率,如果選擇的標的正確,而且進行了適度的分 散,那麼標的價格已經到了很低的位置,為什麼還要長期留有現金呢?如果是否具有安全邊際都不能下定論的話,就根本不應該買入哪怕是一股的股票。如果是希望 等待極端的價格,那只能是過度貪婪。

    倉位不是為了控制而控制,而是依據企業基本面和估值自然而然的一種結果。留有現金的唯一原因是沒有找到好的標的或者具有吸引力的價格還沒有出現,一旦出現 好的買入機會,就應該毫不猶豫地根據預先設定的比例買入,直至滿倉,分毫不留。資金管理的決定性因素應該是企業的基本面和估值,低了就買入(逐步全倉), 過高了就賣出(分步賣出),持股佔據大部分時間,如果自己對標的的基本面和估值都毫無把握,就乾脆不買。

    投資最優質確定性最高的股票和適度的分散(三到四個最優秀的企業)就是最好的資金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69

討論:投資如看山水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qz3.html

xuyk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總要經歷這個過程的。

 

好價值_李偉希

對於投資,我們能把握和需要把握的因素,總結起來無非是三點:
第一:我們的投資資金是否能跨越一個牛熊週期;
第二,我們買入的股票是否足夠低估;
第三,在這個投資週期內,企業價值能否成長。
只要我們把握這三點的確定性,我們的股票投資不僅沒有任何風險,還會穩賺不賠。

 

DCOUNT

關於初學者:初學者的投資理念只是教條,只是對已經成功者的迷信,不見得可取!
關於大方向:1、最難的是確定大方向,。很多時候,你覺得那個那個是大方向,可能是錯的或是已經過時! 
如果始終在你以為正確的方向而實際卻是錯的方向上前進,還不斷地強化自己的理念和原則,那麼結果會是非常悽慘的。2、或許是根本就沒有大方向,有的是不確定。

 

生生不息

投資習慣的建立不是一天的。關鍵是知行合一,恆心恆意。其實這這過程好比求佛問道,不是一日之功。能把理性投資的精神貫穿到生活習慣中,變成呼吸一樣自然。除非是真人境界。只能說是一種追求,一個目標。

 

 

棒棒

說得很好,懂的人一下就懂了,不懂的人一輩子也懂不了,投資是有天分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抵抗住誘惑,堅持在價值的道路上.

 

潛龍在淵

過度研究?我最近正好在思考這個問題.感覺有時過度研究容易失去了真正要關心的東西,其實投資真沒這麼複雜的.
投資的習慣深入骨髓我是靠巨額的虧損來完成的.現在真是象呼吸一樣在投資前首先考慮的就是:我會不會虧錢?這個過程不是親身經過真不知道這個過程的艱難.

 

大飛

要做到平常心對待股市漲跌,談何容易
情形1.你沒有掌握一個方法,你絕對做不到平常心。你會依賴別人,而70%的別人都是虧。你沒有自己
情形2你掌握了一個方法,但實際證明並不有效,你也做不到平常心。你會不斷懷疑自己,否定自己
情形3你掌握了一個方法,且實際證明行之有效,你才會做到平常心。因為你選股方法是有效的,你選的股票是最好的,你當然不會受周圍影響,此時你才會「呼吸」對待投資

 

新浪網友

股市猶如人市,你不是上帝,你不可能完美,真正的強人只能不斷的完善,好像條條道路通羅馬,但你必須在還沒到羅馬前,將路一步一步地修好,就好像宗教中的 派別,如果你什麼都掌握了,也就只剩下你這門教派了。吃你能吃到的,做你看的到的。為了吃到更多,看到更多,只能去積累,去學習和實踐。人生沒什麼秘密, 不知道有無看過美國片《阿甘正傳》,IQ低於正常人的人卻獲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天地,人不在於聰慧而在於心底是否有那份執著即使到最後才得到Jenny, 而得到她不過只有一個月,但最終他還是讓Jenny說了那句「很遺憾沒能和你共度美好時光」。我相信,人在這世上永遠只能是個過客,結果根本不重要,因為 你根本說不定就只是這遠大計劃的奠基石,過程才是人生最為重要的,想想如何經營自己的過程才是最好的。

 

anthonycag

股票市場是以個如此放大人性的地方,學會了投資價值理論?請問能戰勝自我的又有幾人???感嘆有些東西寫的如此簡單,簡單的自己都不感相信?看是簡單的幾 句話?有人要悟4.5年,有的要學十幾年,有人學了一輩子還是不會。市場就是提供買賣的地方,你覺得這個價格合適就成交,別如其他法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3

微语精选之五 laoba1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r1n.html

市場差的時候泥沙俱下,好股票也照樣跌,市場好的時候,差股票有時長得更快,看起來優質企業似乎優勢不明顯。但如果從更長的週期考察,會發現差股票常常是進一退二,而優質股票則是進二退一。

7月27日 14:57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35) | 收藏 | 評論(20)

很多賣方分析師都是線性思維,企業一兩年業績優秀,就以為會延續下去。安信證券評價海普瑞「高技術壁壘帶來高成長」,宏源證券、海通證券也從未考慮過產品價格下降的可能性,一味樂觀預期。實際上只要視野開闊一些,就應該知道海普瑞所處的是原料藥行業,價格大幅波動是肯定會發生的。

7月25日 10:58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22) | 收藏 | 評論(18)

過去十年依賴投資的強週期性行業經歷了一個快速成長期,未來將恢復常態而顯現出更正常的週期性特性。而中國的經濟轉型及消費升級使消費型週期性行業如金融、地產、保險、汽車、家電未來仍將保持較高的成長性,與其週期性相疊加。

7月20日 09:29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26) | 收藏 | 評論(20)

買入股價同為30元的兩個股票,一個從30跌至20再上漲至33,另一個直接漲到37元,投資者往往覺得前者比後者更好,因為他們只感覺和記住了20漲到 35的刺激。茅台、白藥給人的感覺就像老牛拉破車慢吞吞的,很多人看不上它們,而實際上它們較長一段時期的漲幅遠高於大部分上串下跳的股票。

7月19日 09:19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329) | 收藏 | 評論(90)

投資過程中最重要的信息也許只佔1%,其餘99%都是輔助性或者無用的東西,絕大多數人卻把99%的精力和時間放在了後者,而僅把極少量的資源放在前者,甚至完全不關注這些決定成敗的要素。

7月18日 08:00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23) | 收藏 | 評論(9)

巴菲特對投資幾乎無所不知,但他卻能做得很專。博學與大道至簡完全不矛盾,投資就是一個簡-繁-簡的過程,只有知道得多才能懂得如何至簡,關鍵是這個過程中自己不迷失。

7月15日 15:38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37) | 收藏 | 評論(14)

除了消費品牌能產生比較簡單明顯的壁壘外,還有結構性的壁壘。結構性壁壘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絕對優勢,而是在多個方面都具競爭對手比較難達到的優勢。競爭對手經過努力可能會達到其中某一方面,但要同時擁有多個優勢則比較困難。

7月11日 10:33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16) | 收藏 | 評論(9)

基本面的短期性因素對投資者的影響力遠遠高於長期性因素,投資者總是對前者極其敏感而忽略後者,但後者卻是決定長期投資回報的關鍵。

7月7日 08:07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56) | 收藏 | 評論(18)

無論讀過多少投資書籍,許多道理都要經過血的教訓才能真正明白和悟透,更悲哀的是很多人撞在牆上頭破血流,還要不斷地撞,直至......

7月4日 10:52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34) | 收藏 | 評論(19)

市場總在不經意間漲起來,也會不知不覺地跌下去,在人們都認為絕望的時候光明來臨,會在大多數人興奮的時候走入黑暗。這次能否漲上去,我不知道,也沒有人知道。但99%的人最喜歡玩這種沒有答案的猜謎遊戲,並以此作為投資的依據。

7月1日 08:06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21) | 收藏 | 評論(12)

強週期性行業已經有了龐大的基數,加上中國的經濟轉型,整體需求難現以前量級性的高速增長,只能是週期性地緩步向前。保障性住房建設僅僅是階段性的杯水車薪,未來只能按照在一個相對較窄的區間週期性起落,動輒十倍的漲幅難以再現。

6月30日 08:43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39) | 收藏 | 評論(13)

牛市產生大量的長期價值投資者,熊市則相反。幾年來親眼目睹了身邊很多朋友和網友,從最初的滿腔熱血、雄心壯志,漸漸被市場折磨得垂頭喪氣,有的重新回到 技術分析,有的做起波段操作,有的則乾脆離開了市場,不由感嘆長期投資學習比較簡單,實踐真的不容易,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真的永遠只是一小撮。

6月27日 16:15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202) | 收藏 | 評論(71)

經濟轉型肯定要經歷波折,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國不到五成的城鎮化率,3000美元的人均GDP,與發達國家的三四萬美元差了十倍,極高的儲蓄 率。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年輕一代轉化成消費主力,高儲蓄率大逆轉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這些使中國消費行業的前景只能用「無限」來形容。

6月22日 09:21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21) | 收藏 | 評論(16)

網友:最近有些分析師說現在類似01—04年,大盤是長期下跌的,應選擇空倉。 回覆:不關心宏觀與大盤,是巴菲特一再強調的原則,即使是01-04年,優質企業仍能獲得很好的回報,況且沒人知道是不是01-04年,香港股神曹仁超這兩年一再說是牛市,大盤卻一直在下跌,沒有人能預測市場,能預測的只有企業。

6月20日 09:11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35) | 收藏 | 評論(19)

如果以是否遵守原則而不是以中短期的股價漲跌為評判投資決策是否正確的標準,你根本就不會因為股價波動而情緒大起大落,你會感覺很坦然,並最終會獲得更好的投資收益。

6月17日 08:32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19) | 收藏 | 評論(9)

股價彈性大的股票往往更受歡迎,但彈性具有兩面性,很多人只看到向上的彈性,而忽略下跌的風險。彈性大的股票基本面常常不穩定,有時大幅下跌後可能從此就起不來,高風險未必高收益。

6月16日 08:17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15) | 收藏 | 評論(6)

很多投資者對一大堆術語和數據堆砌起來的長篇大論很感興趣,而且偏好這類投資標的。實際上真正好的企業常常是那些只需簡單的定性分析和對幾個關鍵指標簡要的定量分析就能確定的標的,而需要絞盡腦汁計算大量數據才能判斷的往往是風險更高和變數更大的。

6月15日 08:07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43) | 收藏 | 評論(12)

隨著去王石化逐步深入,萬科的管理團隊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公司戰略也發生了逆轉。未來產業環境也將出現重大變化,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地位不斷被削弱, 房產稅的徵收、大量存量空置房、巨量保障性住房的推出,可能讓地產行業的美好時光不再,多種因素疊加,萬科能否繼續保持優秀成為一個巨大的問號。

6月13日 08:38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17) | 收藏 | 評論(6)

投資永遠充滿了分歧,即使茅台、白藥上市以來也一直不斷被爭論,如果看見不同意見就開始舉棋不定,永遠也不會選到好的投資標的。你需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更需要有判斷的底氣,那就是經驗、知識和信念。

6月7日 09:16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151) | 收藏 | 評論(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4

討論:好企業與安全邊際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ra3.html

漢尼拔

1、本文作者基本上是在主觀斷章節取而下結論

2、安全邊際本身就包括兩方面:
 
   A、價格與內在價值的缺口(這裡指內在價值維持不變)
 
   B、內在價值不斷的提升,將過高的市價泡泡擠壓後動態的缺口
至於格與巴之間安全邊際的不同理解,這正是A、B兩點的不同源點的不同路徑。
3、內在價值,也有兩部份:
 
     A、帳面上的、可以看得到、可以量化的,有形資產
 
     B、不在帳面上的、無形的,對內在價值卻具有提升和加強的,即:無形的核心競爭力諸多因素
以上兩部分,共同構成了巴菲特如今的內在價值

4、安全邊際打幾折是一個個人理解上度的差別,能說5折買入就安全邊際,8折買入就沒有安全邊際?最終要看你看的是什麼公司!
格與菲區別在於:
1、格假設企業即將結束經營,以靜態清算的態度來評估企企的有形價值與市價的缺口來決定買賣。
2、菲則假設優秀公司經營的持續性,以動態的內在價值不斷提升來決定買賣。

 

 

新浪網友

投資的精髓就是保守,而不是憧憬。投資包括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優先股投資、商品、期貨、外匯、套利的投資,每種投資類型都要堅持一定的安全性,安全邊際是其中最核心的。
股票投資只是投資類型的一種,而且股票投資還可以分成很多類型,每種類型又取決於具體的條件。08年巴老重金介入高盛、通用電氣,但對這類行業他可不是投 資於普通股,而是直接從一級市場拿到的可轉換優先股,同樣,他08年3.6億美元投資哈雷摩托,也不是普通股而是優先股,既然看好,為什麼不搞普通股?因 為他更看重安全性,更看重確定性
安全邊際,是真正的投資區別於其他操作的唯一特徵,真正的投資是比較價格與價值,並相信所付出的價格比得到的價值少得多。

 

谷運兵

原始的「安全邊際」只是價格足夠低就好。隨著老巴等人不斷的實踐,又補充了:自己瞭解的商業模式(當然,最喜歡的是有護城河的),信得過的管理層等等。這 些補充的東西其核心仍然是「安全邊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確認為新的支點。價值投資的核心就是在價格低於價值並有一定折扣時買入,等待它高於價值一定幅度 時賣出。核心技術就是如何判斷其價值,否則就不能知道是否低估或高估!成長或趨勢都不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所要關注的!正因為本人沒法瞭解企業,也喜歡選時, 所以本人自認為當不了價值投資者。

 

如心

其實只要系統的來看待這個問題就好了。
狹義的安全邊際可能是指價格低於內在價值。而廣義的安全邊際應該包括公司,產品,盈利模式,成長空間等等,當然也包括價格。應該是一個系統的,綜合的範疇,只有這樣才可能有芒格說的合奏效應,否則容易落入盲人摸象的怪圈。
正如同大家都在讚賞喬丹的得分能力,尤其是絕殺的本領,卻忽略了他在籃板,搶斷,助攻等方面的優異表現。似乎用「全能」這個詞更能表達對喬丹的描述。
建議大家讀讀司馬遷的《貨殖列傳》,這個是我認為迄今為止最好的生意經,當然也是所謂的價值投資的最好讀物。

 

做多中華

書作者不必擔心國內「價值投資者」會將安全邊際看成是巴菲特的精髓,因為他們當前沒幾個會將安全邊際當回事,恐怕只把安全邊際放在第八層塔裡。反而應該擔心他們一個勁兒只強調「公司」。
另,強調安全邊際主要是指買入價格,並不包含價格大幅升高了就要賣掉。
另,股票背後是公司、市場先生、安全邊際,這三原則是個有機體,沒有重要性次序(頂多就是安全邊際有了新內涵)。找到好公司,在附合安全邊際時買入,忽略 市場先生的干擾;或者是,找到好公司,利用市場先生極端情緒下提供買入的安全邊際。我們不能後視鏡地看到目前升起來的牛股,都是因為公司穩定持續成長帶來 的,就判定好公司比安全邊際更重要。因為既然書作者認同買股票就是買生意,在開展一項生意前,就不能只將生意的前景和確定性放在第一位,而將生意的成本放 在第三位。
多數價值投資人只強調公司不強調安全邊際,可能是從後視鏡中,看到的只是「成長」,覺得安全邊際貢獻的利潤不大。但投資立足於當下(是眼前,而不是後視鏡),就離不開價值與價格的衡量,頂多就是將價值的內涵按芒格說的拓寬一些。
另,如果某投資者把安全邊際放在投資重中之重的位置,邏輯上不正正是早已將「股票當作細小的商業部分」作為基石了麼。他正正是認同了股票背後是公司,才會那麼看重購買公司時的安全邊際。所以我們不必懷疑注重安全邊際的人是不是忽略了第一層。

 

花都巴菲特

不能只取其一,優秀的企業和安全邊際是兩者缺一不可,都是必要不充分條件
單獨說哪一個是精髓就是把兩者隔開來看待
投資首先當然是選優秀企業,然後再去關注價格,等到有安全邊際時候介入,至於安全邊際的大小根據基本面的優秀程度給以不同標準,非週期有經濟護城河高速成長確定的企業可以用合理價格買入,有不確定性弱週期性的優秀企業要給以相對大一點的安全邊際買入
但是現在國內的風潮卻是只關注優秀非週期企業,但忽略安全邊際,如果把眼光放長遠,高估很多的價格買入優秀成長企業收益也不一定高,甚至虧損,蘇寧 
茅台 白藥微軟 可樂只是無數企業中的幾個,2000年買入可樂 微軟的現在還在虧損,高成長不是必然的,透支了未來數年的成長後等待的很可能只是戴維斯雙殺
只關注安全邊際而不把優秀企業基本面作為第一關的過濾器,會買到煙屁股,同樣不妥
優秀企業,不確定性,價格和安全邊際,這裡面需要做個性價比,芒格說過,如果投資就是買入最優秀的企業就完事,那麼投資就談簡單了。
芒格說道,巴菲特的優秀特質之一是使用決策樹來分析值不值得投資,也就是數學期望值,如賭馬一樣,不是那匹馬獲勝概率高就值得投資那批馬,而是尋找賠率出錯的那一場下注,如果一匹馬勝率是50:50,賠率1:3,那要比買一匹勝率80%,賠率1:0.5的好多了
會到A股,為了消費醫藥的確定性成長性支付太高價格不值得,如果是前期合理價格買入的另算,但如此高估的同時,出現有相對不確定性的優秀銀行地產企業非常低估值,此時賠率告訴應該選擇後者
其實優秀的招行萬科保利成長性同樣非常高,只是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但這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繼續優秀成長,最多是速度可能會相對放慢,但也不會慢到哪裡,這裡就不展開細說了,但如果市場的擔心只是反應過度了呢?
過幾年回頭看,會很有意思

 

自由之路

如果過分強調安全邊際並把安全邊際作為第一要素,那麼過往的一些優質公司,蘇寧、阿膠、白藥、恆瑞等,你都永遠沒有進駐!
還是那句話,在高估聲中他們幾年不知不覺上漲了十倍。哪怕就算他們有一時的低估或者合理估值,那麼當時的狀態相對於其他的週期性股票來說,吸引力顯然很小,當時顯而易見在那個價位買進銀行或者有色機械,會在未來一年有更大的收益!~
既然這樣,市場永遠都不給你安全邊際從容進入,是不是我們就永遠告別這些紅的發紫的企業從而喪失長期的機會呢?
顯然不是,真正的好企業可以相對忽略價格,方向只有一個:買進!~
哪怕在07年10月16號6124點買進阿膠白藥恆瑞,到今天已經解套並賺的讓人眼紅了。
對企業的真實發展狀況不瞭解而過分強調安全邊際,是對巴老價值投資的誤解,事實上巴老也在不斷修正其投資思想

 

buffetmunger

安全邊際的本意是指資產買入價格與(主觀估計)資產內在價值應保持合理的價格空間。其本意是防守的、立足點是承認主觀估值與實際價值存在一定的誤差以及對 沖未來不確定性,是承認自己的不足的應對措施。當然客觀上也產生了判斷正確後利潤率增大的效果。但是,如同巴菲特強調的投資的原則是兩條:第一、不虧錢, 第二、參照第一條。當然了,你對企業研究深入和透徹,對估值比較接近內在價值,也許你的安全邊際要求未必那麼高,但不代表安全邊際是多餘的。畢竟,收益= 價值/價格-1

 

若只如初見

如果過分強調安全邊際並把安全邊際作為第一要素,那麼過往的一些優質公司,蘇寧、阿膠、白藥、恆瑞等,你都永遠沒有進駐!
請這位仁兄回去看一看前幾年的價格和當時的財務報表,除了白藥沒有給出比較好的入場機會,其他的都在近三年給了很好的介入時機,
張裕B,2008年四季度,對應PE在15倍左右,同時期的A股在20多一點,機會稍遜.
蘇寧電器,2008年四季度,對應PE15倍左右,2010年五月,市場再次提供機會,對應PE在17.18左右.
東阿阿膠,2008年四季度,對應PE20倍左右
山西汾酒,2008年四季度,對應PE在16.17左右
貴州茅台,2008年四季度,對應PE在20到25之間
五糧液,2008年四季度,對應PE20多一點.2010年十月,對應PE25左右,機會稍遜.
由於都是消費股,為了反駁你所說的優秀的企業沒有買入機會,只用最簡單的指標說明了一下,兩年中就有這麼多次入場機會,巴老為了等一個優秀企業的買入機會 可以等好幾輪牛熊,我們等幾年算什麼,只要你做好功課,耐心等待,多等少做,機會總會有的.不要為自己沒有耐心找藉口,機會只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自由之路

是的,可以給你機會買進,可問題是那時候其他的行業股票,可能讓具有吸引力,你真的會買進嗎?

至於買價是不是最重要,這個是見仁見智的問題,07年10月買進拿到現在剛解套,可其他的週期性企業呢?可能還在半山腰絕望的望頂吧!~別拿個性反擊共性。
雖然我沒有恆瑞和白藥張裕等,但這些股票未來仍然會有出彩的表現,雖然現在早已不便宜,走著瞧。
我八月中旬全倉賣出恆瑞和白藥等,目前只持有中恆和科倫,但一點都不妨礙為恆瑞白藥張裕等做見證。
再說了,你如果僅僅考慮買進價格,那麼你怎麼就能知道市場一定會很快給你機會呢?等三年時間的成本早已掃蕩你的低估時買進優勢,記住:優質企業最強大的力量在於時間累積。

 

xianyu698_t1c20

現在看,不妨說有兩個安全邊界!一個是概括格雷厄姆所的,因為那個時代基本上是固定資產投資(如鐵路,礦產等).靜態的
另一個是現在所概括的,注重成長股投資.動態的.
問題的關鍵是你所投資的標的如何,若是屬於強週期類,格雷厄姆所概括的安全邊界是根本!
你所投資的是弱週期的成長企業,那沒你所得到的絕大部分收益是靠成長換來的.例如你用5毛的價格買內在價值1元的股票,價格恢復合理.你所得到的不過是一倍的收入.那後邊絕大部分利潤與你無緣了!
弱週期的成長股的安全邊界關鍵是靠成長保證的,是靠企業的自身質地來保證的!標的是關鍵!
所以對於弱週期的成長股來說,相對買價的安全邊界可以適當放寬的,假如你持有白藥五年,安全邊界讓你所獲得的利潤與你五年企業成長所獲得的利潤不可比!
安全邊界可遇不可求,尤其是高成長的好企業!

 

長江川流不息

我覺得安全邊際最重要,我們要小心把股票當成畢加索的畫--藝術化,當然偉大的企業(偉大的行業+傑出的管理)在估值時可以適當放寬些,安全邊際可以小些,但這不代表可以藝術化--憑想像。
 
     梁兄,我在A 股還沒有發現偉大的企業,有很多偉大的行業的企業,如:茅台、阿膠、白藥,但它們的管理實在難稱為傑出,如茅台手握上百億資金拿利息(唉!),雖然比亂投 資多元化好一些,但這也是在一定程度毀滅價值,尤其在今年5-7月股價在125-130之間為什麼不回購股票?(大股東倒是知道股價低股所以增持,而管理 層就是大股東的代表難道不知嗎?)。
 
      又比如阿膠也是手握10幾億資金還買理財產品呢?難道阿膠的管理層認為股東們的理財水平都比他們低嗎?當自身股價沒被低估時多餘的資金最好是分給股東!
 
    上述兩個企業都具有偉大企業的潛質,但還差點,可能是他們都是國資控股,潛意識裡沒有把股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吧!
 
    白藥在應用多餘資金方面比茅台和阿膠好些,但王董快速擴張的做法讓我還是有點擔心,有待時間考驗!

還有一些具有傑出管理者的企業,如蘇寧的張近東,萬科的王石,福耀的曹德旺,新和成的胡柏蕃,可惜他們都處於一個收益不穩定的行業,他們必須每天都清醒,不能容許大的昏招,所以也難以成為偉大的企業。
 
       所以,我認為在目前的A股還是要強調安全邊際為第一!也就是確定性還不足於讓人放心。請賜教!

 

呆二

優秀企業的安全邊際其實來自於市場對其成長性估計不足,比如市場認為其再成長5年就差不多了,市場也不敢為未來支付太多,寧可等其成長相對確定後在提升其估值,而優秀的企業或許可能成長10年、20年,特別是具有壟斷地位的日常消費品企業。

 

百年

現在很多投資者把巴菲特老先生所謂得「安全邊際」認為成  P.E, P.B,PEG,這些得結合體,或者再給你加一個ROE和別的估值方法。 這不只是錯,這是錯得離譜。 投資真得不只是財務數據上得估值,而更多得是對未來社會經濟得判斷。 就像現在有人還想著地產怎麼樣怎麼樣,我的確不太理解。 或許是對未來中國經濟轉型,怎麼樣轉型,為什麼政府提出轉型還沒搞清楚。 認為地產企業現在很便宜,我個人認為地產股現在還是偏貴,系統型上漲空間並不具備。 未來我個人還是看好,環保,服務,能源,和大消費。 這些企業現在無一不被現在得所謂得一些「價值投資者」認為高估。 那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試著去動態看問題,而只是停留再靜態。 想這看看靜態得ROE,P.E, EPS就可以去價值投資了。  如果價值投資真那麼簡單。 首先
巴菲特先生會是世界上最出色得會計
其次,人人都能成為巴菲特了。
可惜,現實中,不是。 
如果買進所謂你們認為得低估企業,只能說你們學到了巴老得書本知識。 但並不是它的最精髓:思維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82

七種致命的投資信念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rpe.html

 作者:馬克·泰爾


對如何才能獲得投資成功,大多數投資者都持有錯誤的信念。像沃倫·巴菲特和喬治·索羅斯這樣的投資大師是不會有這些信念的。最普遍的錯誤認識就是我所說的七種致命的投資信念。
要瞭解這七種錯誤觀念,你得先知道他們錯在哪裡……
 致命投資信念一:要想賺大錢,必須先預測市場的下一步動向。
  現實:在對市場的預測上,成功的投資者並不比你我強。
這可不是信口雌黃。
在1987年10月股市崩潰前一個月,喬治·索羅斯出現在《財富》雜誌的封面上。雜誌刊登了他的這樣一段話:
「美國股票飆升到了遠超過基本價值的程度,並不意味著它們一定會暴跌。不能僅僅因為市場被高估就斷定它不可維持。如果你想知道美國股票會被高估到什麼程度,看看日本就行了。」
儘管他對美國股市持樂觀態度,但他也感覺到了股崩的逼近……日本的股崩。在1987年10月14日《金融時報》上的一篇文章中,他重申了這一看法。
一星期後,索羅斯的量子基金隨著美國股市(不是日本股市)的崩盤而劇損3.5億多美元。他全年的盈利在短短幾天內被席捲一空。
索羅斯承認:「我在金融上的成功與我預測事件的能力完全不相稱。」
巴菲特呢?他對市場下一步將如何變化根本不關心,對任何類型的預測也毫無興趣。對他來說,「預測或許能讓你熟悉預測者,但絲毫不能告訴你未來會怎樣。」
成功的投資者並不依賴對市場走勢的預測。事實上,巴菲特和索羅斯可能都會毫不猶豫地承認:如果他們依靠的是市場預測,他們一定會破產。
預測對互助基金的推銷和投資業務通訊來說是必需的,但並非成功投資的必要條件。
 致命投資信念二:「權威」信念——即便我不會預測市場,總有其他人會,而我要做的只是找到這麼一個人。
  現實:如果你真的能預見到未來,你是站在房頂上大聲談論它,還是閉緊嘴巴,開一個佣金賬戶然後大發橫財?
伊萊恩·葛莎莉本是個不知名的數字分析家。1987年10月12日,她預測說「股市崩潰就在眼前」。一個禮拜後,「黑色星期一」降臨了。
剎那間,她變成了媒體寵兒。而幾年之內,她就把她的名聲轉化成了一筆財富。
她是怎麼做的?遵循她自己的建議嗎?
不。實際上,資金如潮水般湧入她的互助基金,不到一年就達到了7億美元。只收1%的管理費,她一年就入賬700萬美元。業績真不錯。此外,她還開始發表投資業務通訊,而訂閱者很快就增加到了10萬人。
權威地位的商業價值讓伊萊思·葛莎莉發了財——但她的追隨者們卻沒有這麼幸運。
1994年,她的互助基金的持股者們不聲不響地投票決定終止該基金的運營。原因是:平庸的表現和資產基數的萎縮。這項基金的年平均回報率是4.7%,而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平均漲幅為5.8%。
在一炮走紅後的第17年,伊萊恩·葛莎莉仍保留著她的權威加媒體寵兒的地位——儘管她的基金已經失敗,她的業務通訊已經停發,她的整體預測記錄也糟糕至極。
例如,在1996年7月21日道瓊斯指數達到5452點時,有報導說她預測道指「可以衝到6400點」。但僅僅兩天之後,她便宣佈「股市可能下跌15%~25%」。
這就叫兩頭顧。
這是她在1987-1996年所做的14次預測中的兩次。在這14次預測中,只有5次是正確的。
也就是說,她的預測成功率是36%。就是用拋硬幣的方法,你也會預測得更準——並賺更多的錢。
而伊萊恩·葛莎莉只是一長串曇花一現的市場權威之一。
還記得喬·格蘭維爾嗎?他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是媒體的寶貝——直到他在1982年道指達到800點左右的時候,建議他的追隨者們拋掉手中的一切並做空市場。
眾所周知,1982年是80年代大牛市的起始年。但格蘭維爾仍不斷敦促人們做空市場……直到道指一路升至1200點。
於是格蘭維爾被羅伯特·普萊切特取代了。與格蘭維爾不同的是,普萊切特預測到了80年代的牛市。但在1987年股崩之後,普萊切特又宣佈牛市結束,預測說道指將在90年代早期跌到400點。這就像是用一把雙筒霰彈槍也會脫靶一樣。
20世紀90年代的網絡繁榮製造了另一批媒體「英雄」,但在納斯達克指數於2000年3月開始狂跌後,他們之中的大多數都銷聲匿跡了。
如果一個人確實能永遠做出準確的市場預測,他或她就會避開世界媒體對這類人物的無休止搜尋。那位叫「無名氏」的聖人說得再正確不過了:「預測是很難的,尤其是對未來變化的預測。」
媒體「權威」是靠談論投資、出售建議或收取資金管理費來賺錢的。但正如約翰·特雷恩在《點石成金》中所說:「一個知道如何將鉛變成黃金的人是不會為每年100美元的報酬而把這個秘密告訴你的。」更別說在CNBC上免費告訴你了。
這就是巴菲特、索羅斯和其他靠實際投資賺錢的投資大師很少談論他們的行動,也很少預測市場的原因。通常來講,就連他們的基金股東也不知道自己的錢被投到了什麼地方!
 致命投資信念三:「內部消息」是賺大錢的途徑。
  現實:沃倫·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投資者。他最喜歡的投資「消息」來源通常是可以免費獲得的:那就是公司的年報。
當喬治·索羅斯於1992年用100億美元的巨額空頭衝擊英鎊時,他獲得了「擊垮英格蘭銀行的人」的稱號。
他並不孤單。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出英鎊瀕臨崩潰的跡象。就算沒有數千,也有數百其他交易者隨著英鎊的急劇貶值發了財。
但全力投入的只有索羅斯,也只有他將20億美元之多的利潤帶回了家。
現在巴菲特和索羅斯都已名揚天下,已經有高高在上的資格了。但當他們開始投資時,他們什麼也不是,也別指望受到特別歡迎。而且,巴菲特和索羅斯在出名之前的投資回報都比現在要高。可見,對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來說,現在以任何方式利用內部消息顯然不會有太多好處。
就像巴菲特所說:「就算有足夠的內部消息和100萬美元,你也可能在一年內破產。」
 致命投資信念四:分散化。
  現實:沃倫·巴菲特的驚人成就是靠集中投資創造的。他只會重點購買他選定的六家大企業的股票。
根據喬治·索羅斯所說,重要的不是你對市場的判斷是否正確,而是你在判斷正確的時候賺了多少錢,在判斷錯誤的時候又賠了多少錢。索羅斯的成功要訣與巴菲特的完全一樣:用大投資創造遠高於其他投資潛在損失的巨額利潤。
分散化策略的效果則恰恰相反:你持有許多公司的少量股票,就算其中的一隻股票瘋漲,你的總資產可能也變化不大。
所有成功投資者都會告訴你:分散化投資是荒唐可笑的。
但你的華爾街顧問們大概不會這樣說。
致命投資信念五:要賺大錢,就要冒大險。
  就像企業家一樣,成功投資者是很不喜歡風險的,他們會儘可能地迴避風險,讓潛在損失最小化。
在幾年前的一次管理研討會上,學者們一個接一個地宣讀了有關「企業家性格」的論文。他們彼此之間分歧極大,但有一點是一致的:企業家有很強的風險承受能力,事實上,大多數企業家都樂於冒險。
在會議行將結束時,聽眾中的一名企業家站起來說,他對他聽到的東西感到吃驚。他說作為一名企業家,他會竭盡全力迴避風險。他還認識其他許多成功的企業家,但在哪裡都很難找到比他們更厭惡風險的人。
成功企業家厭惡風險,成功投資者也是一樣。規避風險是積累財富的基礎。與學者們的論調截然相反的是,如果你去冒大險,你更有可能以大損失而不是大盈利收場。
像企業家一樣,成功投資者們知道賠錢比賺錢容易。這就是他們更重視避免損失而不是追逐利潤的原因。
致命投資信念六:「系統」信念:某些地方的某些人已經開發出了一種能確保投資利潤的系統——技術分析、原理分析、電腦化交易、江恩三角(指20世紀上半葉的金融炒作大師威廉·德爾伯特·江恩的幾何分析法)。甚至占星術的神秘結合。
現實:這種信念是「權威」信念的必然產物——只要一名投資者使用某位權威的系統,他賺的錢就會像這位權威(自稱能賺到的)一樣多。這種普遍的致命投資信念正是推銷商品交易系統的人能夠賺大錢的原因。
「權威」和「系統」信念的根源是相同的:對確定性的渴望。
當有人就一本描寫沃倫·巴菲特的書向他提了一個問題時,他回答說:「人們在尋找一個公式。」就像他所說,人們希望找到正確的公式,把它輸入電腦,然後舒舒服服地坐在那裡看錢往外冒。
 致命投資信念七:我知道未來將會怎樣——而且市場「必然」會證明我是對的。
  現實:這種信念是投資狂熱 的一個常見特徵。就在1929年股崩前幾個星期,實際上每個人都相信歐文·費希爾的話:「股市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永久性高點……」當黃金價格在20世紀 70年代暴漲時,人們很容易相信惡性通貨膨脹是不可避免的。在雅虎、亞馬遜、電子港灣和數百家「網絡炸彈企業」的股價天天上漲時,你很難反駁20世紀90 年代的華爾街頌歌——「利潤不是問題」。
這是第一種投資信念的一個更強大的變種,意味著你必須能夠預測未來——但它的殺傷力也大得多。
那些相信自己只有預見到未來才能賺錢的投資者在尋找著「正確」的預測方法。那些執迷於第七種致命投資信念的投資者認為他們已經知道未來將會怎樣。所以當狂熱平息時,他們已經失去了大部分資本——有時候還有他們的房子和衣服。
帶著教條思想進入市場是所有七種致命投資信念中最有害的一種。
光有信念是不夠的
儘管錯誤的信念必然會讓你誤入歧途,但光有正確的信念也是不夠的。
在我研究打破僵局者的策略時,我的研究對象之一是一個樂於與陌生人交談的可愛的法國人。像其他打破僵局者一樣,他相信所有人都是有趣的。但他仍覺得在開始一段談話之前必須要等待機會,比如一個晚會或與某個陌生人邂逅於一家自助餐廳。
我剛把「他/她是個有趣的人嗎?」這種打破僵局者的思考方法教給他,他就不再等待機會了。他開始和經過他身邊的每一個人交談。
可見,要想讓任何思考習慣成為你自己的習慣,你必須具備思考習慣的全部四個結構要素——信念、思考方法、有支持作用的情緒和相關技巧。
投資「聖盃」
當我在1974年進入投資界時,我對思考習慣和方法一無所知,但我是全部七種致命投資信念的虔誠實踐者。
我出版了名為《世界金融分析家》的業務通訊,而且作為一個利用20世紀70年代的通貨膨脹小賺一筆的黃金投機者,我自己也獲得了一點「權威」地位。
但是我最終發現……
在我結識的幾十位市場「權威」中,在市場預測上比我高明點的一個也沒有。
我見過的基金管理者中也沒有一個擅長市場預測;而且他們幾乎全都不能穩定地為他們的投資者盈利——因此也全都不是市場上的常勝將軍。
我曾經問他們之中的一個:既然你這麼善於預測(至少他自己是這麼宣傳的),你為什麼只去管理其他人的錢而自己不投資呢?他的回答多少「透露了一個秘密」。
「這樣做沒有虧損風險,」他說,「我管理資金能得到20%的利潤,但我並不分擔損失。」
一位在自己所管理的基金失敗後又被其他基金以高薪聘去的基金經理則讓我們看清了一切,他的新僱主在接受採訪時強調,這位經理「近期的糟糕表現與他往自己的基金中注入新資金的能力毫無關係」。
我認識一些靠推銷投資和交易系統賺錢但自己卻從不使用這些系統的人。每過18個月左右,他們就會帶著一種新系統回到市場……又是一種他們從不使用的系統。
我也開發了我自己的預測系統——當然,我也會在宣傳中鼓吹這個系統。它一度是有效的,但在浮動匯率時代到來後,它就再也沒有發揮過作用。
我開始想,對投資「聖盃」的追求或許是徒勞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在徹底放棄了這種追求後,我才找到了答案……並認識到我過去的努力方向是完全錯誤的。
問題不在於無知,不在於某件我不瞭解的事。問題在於:我在投資決策時所遵循的錯誤思考習慣。
在改變了思考習慣後,我才發現在市場中穩定盈利原來是這麼容易。當你學到了沃倫·巴菲特和喬治·索羅斯的制勝投資習慣後,你也會發現這一點。
你第一次進入投資世界時會帶著一些在一生中逐漸養成的未經檢驗的習慣、信念和思考方法。如果它們是正確的,幫助你賺得並保住了財富,那麼你是少數幸運兒之一。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成長過程中在某些地方(誰知道在什麼地方)學到的思考習慣會讓我們賠錢而不是賺錢。
況且,如果我們陷入七種致命投資信念中的任何一種,我們就會在不知不覺地往我們的現有習慣中又添加了一些壞習慣。
改變習慣並非易事——問問抽煙的人就知道了。但並不是不可能的。改變習慣的第一步就是去瞭解我們應該學習的習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39

討論:股價高低與如何估值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rs5.html

漢尼拔

不認同投資僧所說的:
「我明白這裡討論的高估是什麼。如果抽掉價值這個概念,就剩下了牛市和熊市的價格差是否要去賺的問題。雖然這裡不包括平時的小波動,依我看這還是個投資者 能否去賺取價格差價的問題。從以瞭解到的中外投資歷史看沒有人能夠成功的完成這個工作,即使只是牛熊市的差價。巴菲特很少去實踐這個,一生中有幾次成功的 動作但是都沒有總結。包括結束合夥企業和中石油。而我傾向於這是隨機的事件,並不是特意而為。。。。。。」

1、結束合夥企業和中石油是必然,而不是什麼隨機事件。
二者所發生的時間橫跨了20-30年,且事件的思想都是一致的,即:高估。結束合夥企業是因為當然整個市場高估,找不到值得買入的,結束合夥企業將已經積 累的帳面利潤交還投資者,同時為公司化運作(控股伯克希爾)做準備。而出清中石油,是市場價值高於內在價值,也遠高於自己低估時的買入價。
個人投資者、合夥企業、公司化運作,其所得的環境各不相同(資金來源、運作規章、投資主體理念和風險承受力)。投資有二點很重要:1)投資標的精選 
2)時間
標的的精選,大家都知道,而時間卻是重中之重。伯克希爾,保險浮存金的引入,有效的解決了時間這一因素。
2、投資重在確定性,就算是巴菲特對於所投資的標的也在不斷的跟蹤,任何企業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重要的是確定性,分階段增倉買入也未嘗不可,如可樂,蓋可,富國。關鍵是,我們能不能享受企業的發展成果。
3、市場如大河,太多的人,總想著一個跨兩河,唯心了。

 

1、PE、PB、PEG用於判斷買入,持有,賣出
2、用於估值的:淨利潤(至少5年,且有相應現金流量輔助)絕對增幅平滑趨勢。
3、關於美國股市前一百年的回報率是7%,這裡的回報指的是什麼?大盤指數?
4、贊同網友"zhaohuazone"的觀點,優秀的企業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也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

 

新浪網友

巴菲特說《證券分析》要讀十遍,絕不是哄人的,我讀了應該有六七遍了,開始覺得很枯燥,後來越來越覺得有醍醐灌頂之感,如果大家真的把格雷厄姆的話記在了 心裡,就會知道高估就是高估,不管是不是好公司,沒有任何藉口,只有絕對,沒有相對,所謂相對高估,只不過是心中對好公司的一種留戀所造成的先入為主之見 而已,《證券分析》其實就是想傳達一種思想:未來是高度不確定的,要保守再保守,理智再理智。

 

 

renm_young

行業的估值是否高估還是低估實際上是很難判別,高估與低估首先就是選擇判別標的。對於標的的選擇首先就是一個難題,具體選擇什麼標的才是好可靠的標的,既 然判別高估與低估需要兩個過程,何必不換一種思維方式來判別呢?高估與低估實際上是判別企業的拐點出現了沒有,企業的拐點是否出現則是判別企業生產的產品 的出價人出價的約束條件是否消失,如果尚未消失自然不存在高估與低估的問題,如果消失則需要判別高估與低估。另外,時刻判別市場高估與低估的投資者實際上 是市場上最貪婪的投資者,並且最後的收益是最低的投資者,作為價值投資者不不在乎市場的波動。

 

 

新浪網友

市場85%時間是有效的,,15%的時間是無效的.也僅在15%時間內下注才能複製巴菲特.如果不有效,老巴不會一生8次薦指數基金了,指數基金理論前提是有效市場理論的.
大部分人都逃不了尤金,法碼的定論,,無論公私募,對沖,是戰勝不了指數的.很正常,,,.抽象化常識思維方式,每個人都尋求投資回報最大化,其結果必然 是投資回報平均化,即然是平均化,,哪就拿一把大菜刀把市場就像平分香腸式的縱向剖開,市場的橫切面就是最理性的組合.指數基金是最理性的投資標的.三十 多年來,年復一年,指數基金戰勝85%的主動性基金,還有人說有效市場理論是謬論.甚至還有人年復一年輸給市場,還批評學院派和金融學教授.真是沒悟 性..
雖然有效市場前置條件與現實有一定差距,但並不妨礙他大部分普遍正確性,牛頓推導力學定律前置條件是真空無摩擦係數,也與現實有差距,但並不妨礙他把衛星送上天.因此尤金,法碼2014年可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他要是獲獎至少打破專家理財的神話.

 

求學路在走

我個人現在最大的困惑是,選擇低估的股票並且買入,一點也不難,困難的是知道什麼時候賣出。我也知道市場狂熱時會有泡沫,我可以享受一段時間泡沫。但是, 還是會面臨低估的股票長期不漲,而泡沫已經發生的股票在賣出後長期沐浴在泡沫中。我嘗試每月重估,或每季重估,調整持倉,結果大體沒有什麼區別。

 

暘谷

上一個經濟週期,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大國,所以最高達到6124點的那一波就能見到300塊的中國船舶。1664點到3478點的那一波,是流動性氾濫環境 下極度恐慌心態的趨穩,所以才有山東黃金的兩年多大牛行情。這一波經濟週期裡,中國政府計劃完成中國經濟的產業升級,所以這一波的主旋律將會是非傳統製造 業的股票。
 
  有的朋友學習巴菲特,以為就是買了類似於貴州茅台這樣的股票捂著。從40多買了捂到230,再從230捂到84.
借用前人一句話:所有學巴菲特的,學巴菲特者活,似巴菲特者死。在中國學習巴菲特思想的,當有以下操作特徵。不然,只是鸚鵡學舌,食而不化。
 
  第一,買股票當是買當下經濟週期中最有發展前景的企業。
 
  第二,在價值低估期勇敢滿倉,在價值正常期堅持持股。
 
  第三,極度厭惡從價值高估區向下回落的風險,而在其它下跌時呈現的是貪婪。

 

漢尼拔

估值不是單看市盈率就能確定,還要看PEG、未來增長的確定性、未來的市場空間。
1、投資重在:確定
2、企業只有開源+節流雙向並發創造實實在在的財富
3、發展速度的前提是:效率和質量,個人傾向於做強——做大,而非做大後再做強,如同圍棋的落子次序。
4、允許犯錯,但不要犯方向性的錯誤,對於投資者和上市公司都是如此。

 

江門

 把年作為思考投資的最小單位,關鍵詞是「思考投資」,要求我們要有長遠的眼光,分析企業若干年是否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目前的價格對於若干年後企業的價值來看是否低估,而不是說買入企業股權後需一年以上才能賣出,這裡是不涉及交易策略的。

 

索馬里海盜

感同身受,投資目光不能太短淺,看得越遠,股價對人情緒的影響就越小,投資心態就越好。朋友常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很不認同,財不入急門,整天 追漲殺跌,跟賭徒毫無兩樣,除了感受到刺激,到頭來大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至於時間成本問題,如果你在股市追漲殺跌10年,到頭來沒賺到錢,那時間成本該 怎麼算呢?有正確的方向,捨得時間,得到財富。

 

 

平安一生

最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像巴菲特這樣一生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持有「偉大」公司的投資者來說,這句話,到底意味著什 麼?對於巴菲特長期持有的股票,不知經歷了多少次「別人貪婪」,卻不見巴菲特「恐懼」拋售,這說明「別人貪婪」不是巴菲特賣出股票的標準。既然與賣無關, 那就與買有關了?

 

 李愛沃

企業的估值水平應該在多少倍市盈率才是合適的,巴菲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判斷標準,那就是企業保留全部盈餘後的贏利規模增速要跑贏長期債券利率(該債券票息 率為8%),投資者才算獲利,否則買股票還不如買債券。持有時間越長,通貨膨脹的風險就越大。當其他條件都一樣時,10年的債券比5年的債券也要支付更高 的利息。關於貼現率,巴菲特認為最低不應低於6%,長期8%比較合適。巴菲特之所以把最終的貼現率定在10%,是因為10%的投資回報率在扣除納稅後能淨 得7%,這是他對每筆投資的最低要求。他的老師格雷勒姆曾經給出過市贏率14-16倍作為價值合理的估值參數,對應的年化收益率在6.25-7.15之 間。
企業稠性的淨資產回報率在12%左右,隨著通漲的提高,淨資產回報率並沒有明顯的提高。在交易過程中,各類摩擦成本(印花說、紅利稅、資本利得等)抽走 5%。因此,我們可以把股票看作年收益7%的免稅債券。稅率的高低對最終的收益率影響是巨大的。本幣升值對投資的影響是正面的,如果匯率只是溫和的升降, 對投資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記。
 

百年                                                                  

不同得行業有不一樣得估值方法,很難說用哪個相對得估值標準能精確得計算出其價值。 我個人認為有些其實之所以歷史中樞值會高過其他企業,是因為該企業長期經營風險相對較低,很簡單就從長期資產負債率也可看出。  我個人還是堅持觀點,投資估值很重要,但並不是最重要。 因為要說投資就是估值那麼簡單得話,那錢豈不是太好賺了,豈不是全世界得精算師或者高級會計師都成「投資大師了」。 投資和會計或者精算有著本質得區別。 投資更重要得是對未來得把握和預計,我個人最看中企業得總市值。 從總市值入手,判斷其所在行業得基本容量,分析企業得市場佔用率和未來規劃。 再按照其不同行業,不同週期,不同特點來預計投資風險,給出不一樣得綜合估值。(其實我們做得都是模糊數學)最終選擇確定性最大得企業進行投資。 當然,說得有點片面,我會在未來我得博客中做重點闡述。  望梁先生有機會可以提點意見。

 

李斌

估值方法1。市盈率:估值工具箱裡的螺絲刀。簡單有效。但只能做參考。因為不反映未來。利潤走下坡路那低市盈率就沒有意義。高成長公司可以給略高的市盈 率。2.市淨率:可以稱為價值投資估值的1.0版本。公司真實資產或隱蔽資產是否低於股票市值。財報的賬面價值有水分。100萬購置的機器可能在未來只能 賣廢鐵。而10年前評估購買的土地可能是現在價值的數倍。有些資產低估但使用效率極低。有個美國公司市淨率只有0.2倍但最有價值的資產是總部大樓。不能 收租金又不會輕易變賣。所以要看賬面價值是否真實和能變現。巴菲特最早買煙蒂企業很辛苦鼓動投票變賣資產來分紅。不是機構投資者根本在股東會沒有話事權。 3.派息率:派息率在國外股市是重要估值指標。國內看重炒作股價,上市公司分紅政策也更傾向於送股而非派息。除了極少數(如伯克希爾)能把未分配利潤產生 更高收益率絕大多數公司是浪費了資金效率。不如分給股東再投資。香港的惠理集團長期取得和巴菲特類似回報率。其秘訣之一就是買派息率在5%以上的公司。派 息率也看出公司對股東的態度。管理層拿千萬年薪又不派息。那治理結構可想而知?還需注意的是拿30%的利潤出來派息有5%派息率還是拿50%利潤出來派才 有高派息。派息率缺點是只顯示出過去和現在。未來依舊需要評估公司基本面。4.PEG:彼得林奇發明的估值方法。是用淨利潤複合增長率和市盈率比較產生的 比率。一般當PEG為1時估值合理,數值越低則意味著越被低估。假設未來幾年的增長率是30%那以15倍市盈率計算就是0.5倍.對成長性好的公司有參考 意義。有人把歷史的增長率拿來算PEG。實際應該用未來的淨利潤複合增長率來算。而未來的增長要看一個企業的護城河和競爭力。5.現金流量折現:巴菲特最 提倡的終極估值方法。把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及其風險進行預期,然後選擇合理的貼現率,將未來的產生的所有現金(包括殘值)折合成現值。貼現以後的利率要高 於長期債券的利率(相當於打折的債券)。但也無法精確。公司的經營有不確定性。有護城河的公司的確定性大所以未來的現金流量折現出來的內在價值更確定。巴 菲特說:「模糊的正確比精確的錯誤好。」未來10年折現出來有10億的公司現在市值只有1億那就非常低估。投資它產生的復合回報率為26%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72

微語精選之六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ruy.html

投資領域稍不留神就會偏離正確,每一次操作其實都隱含著犯錯的可能,儘量不動的好處之一就是不讓自己有那麼多出錯的機會。

8月30日 08:51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22) | 收藏 | 評論(14)

業績和估值是股票上漲的兩大推動因素,估值推動比較隱性,往往被忽略。實際估值對股價的推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於業績增長緩慢或者週期性公司來說,估值在一個牛熊週期中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然對於不同類型的企業對業績與估值的側重應有所不同。

8月22日 08:31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20) | 收藏 | 評論(23)

錯覺:持有現金就是一種損失。在估值仍高時空倉也是一種投資,股價下跌等於獲得了收益,相反為了買入而買入,卻可能帶來真正的虧損。

8月15日 08:46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39) | 收藏 | 評論(24)

有時候賣出優質股票後股價的確下跌了,但我看到最多的仍然是買不回來,要麼在股價低位時貪婪地等待更低的位置,或者對下跌恐懼而不敢買入,要麼在等待途中忍不住買入了其他股票。

8月12日 08:53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61) | 收藏 | 評論(28)

投資過程中總是不斷出現各種各樣令人恐懼的事件和令人絕望的預測,如果不能對這些負面因素和危言聳聽的悲觀言論泰然處之,很難堅持。

8月9日 11:05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33) | 收藏 | 評論(12)

無論標普是否調低美國評級,美國與國際經濟的客觀事實其實早就擺在面前,因為一個符號的改變而暴跌再次呈現市場的非理性與羊群效應。

8月8日 08:48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21) | 收藏 | 評論(12)

儘管閱讀量超過數千萬字,但對我而言決定絕大部分投資收益的文字也許不會超過一千個。

8月3日 09:58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22) | 收藏 | 評論(19)

現在市場處於慢熊階段,估值合理的優質股票股價經過熊市初期的調整後將進入緩慢的進二退一階段,業績的持續增長使估值在上漲過程中越來越低,不斷累積下一輪爆發的能量。

8月2日 13:46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發(21) | 收藏 | 論(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