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rs5.html
不認同投資僧所說的:
「我明白這裡討論的高估是什麼。如果抽掉價值這個概念,就剩下了牛市和熊市的價格差是否要去賺的問題。雖然這裡不包括平時的小波動,依我看這還是個投資者 能否去賺取價格差價的問題。從以瞭解到的中外投資歷史看沒有人能夠成功的完成這個工作,即使只是牛熊市的差價。巴菲特很少去實踐這個,一生中有幾次成功的 動作但是都沒有總結。包括結束合夥企業和中石油。而我傾向於這是隨機的事件,並不是特意而為。。。。。。」
1、結束合夥企業和中石油是必然,而不是什麼隨機事件。
二者所發生的時間橫跨了20-30年,且事件的思想都是一致的,即:高估。結束合夥企業是因為當然整個市場高估,找不到值得買入的,結束合夥企業將已經積 累的帳面利潤交還投資者,同時為公司化運作(控股伯克希爾)做準備。而出清中石油,是市場價值高於內在價值,也遠高於自己低估時的買入價。
個人投資者、合夥企業、公司化運作,其所得的環境各不相同(資金來源、運作規章、投資主體理念和風險承受力)。投資有二點很重要:1)投資標的精選
標的的精選,大家都知道,而時間卻是重中之重。伯克希爾,保險浮存金的引入,有效的解決了時間這一因素。
2、投資重在確定性,就算是巴菲特對於所投資的標的也在不斷的跟蹤,任何企業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重要的是確定性,分階段增倉買入也未嘗不可,如可樂,蓋可,富國。關鍵是,我們能不能享受企業的發展成果。
3、市場如大河,太多的人,總想著一個跨兩河,唯心了。
1、PE、PB、PEG用於判斷買入,持有,賣出
2、用於估值的:淨利潤(至少5年,且有相應現金流量輔助)絕對增幅平滑趨勢。
3、關於美國股市前一百年的回報率是7%,這裡的回報指的是什麼?大盤指數?
4、贊同網友"zhaohuazone"的觀點,優秀的企業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也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
新浪網友
巴菲特說《證券分析》要讀十遍,絕不是哄人的,我讀了應該有六七遍了,開始覺得很枯燥,後來越來越覺得有醍醐灌頂之感,如果大家真的把格雷厄姆的話記在了 心裡,就會知道高估就是高估,不管是不是好公司,沒有任何藉口,只有絕對,沒有相對,所謂相對高估,只不過是心中對好公司的一種留戀所造成的先入為主之見 而已,《證券分析》其實就是想傳達一種思想:未來是高度不確定的,要保守再保守,理智再理智。
行業的估值是否高估還是低估實際上是很難判別,高估與低估首先就是選擇判別標的。對於標的的選擇首先就是一個難題,具體選擇什麼標的才是好可靠的標的,既 然判別高估與低估需要兩個過程,何必不換一種思維方式來判別呢?高估與低估實際上是判別企業的拐點出現了沒有,企業的拐點是否出現則是判別企業生產的產品 的出價人出價的約束條件是否消失,如果尚未消失自然不存在高估與低估的問題,如果消失則需要判別高估與低估。另外,時刻判別市場高估與低估的投資者實際上 是市場上最貪婪的投資者,並且最後的收益是最低的投資者,作為價值投資者不不在乎市場的波動。
新浪網友
市場85%時間是有效的,,15%的時間是無效的.也僅在15%時間內下注才能複製巴菲特.如果不有效,老巴不會一生8次薦指數基金了,指數基金理論前提是有效市場理論的.
大部分人都逃不了尤金,法碼的定論,,無論公私募,對沖,是戰勝不了指數的.很正常,,,.抽象化常識思維方式,每個人都尋求投資回報最大化,其結果必然 是投資回報平均化,即然是平均化,,哪就拿一把大菜刀把市場就像平分香腸式的縱向剖開,市場的橫切面就是最理性的組合.指數基金是最理性的投資標的.三十 多年來,年復一年,指數基金戰勝85%的主動性基金,還有人說有效市場理論是謬論.甚至還有人年復一年輸給市場,還批評學院派和金融學教授.真是沒悟 性..
雖然有效市場前置條件與現實有一定差距,但並不妨礙他大部分普遍正確性,牛頓推導力學定律前置條件是真空無摩擦係數,也與現實有差距,但並不妨礙他把衛星送上天.因此尤金,法碼2014年可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他要是獲獎至少打破專家理財的神話.
我個人現在最大的困惑是,選擇低估的股票並且買入,一點也不難,困難的是知道什麼時候賣出。我也知道市場狂熱時會有泡沫,我可以享受一段時間泡沫。但是, 還是會面臨低估的股票長期不漲,而泡沫已經發生的股票在賣出後長期沐浴在泡沫中。我嘗試每月重估,或每季重估,調整持倉,結果大體沒有什麼區別。
上一個經濟週期,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大國,所以最高達到6124點的那一波就能見到300塊的中國船舶。1664點到3478點的那一波,是流動性氾濫環境 下極度恐慌心態的趨穩,所以才有山東黃金的兩年多大牛行情。這一波經濟週期裡,中國政府計劃完成中國經濟的產業升級,所以這一波的主旋律將會是非傳統製造 業的股票。
借用前人一句話:所有學巴菲特的,學巴菲特者活,似巴菲特者死。在中國學習巴菲特思想的,當有以下操作特徵。不然,只是鸚鵡學舌,食而不化。
估值不是單看市盈率就能確定,還要看PEG、未來增長的確定性、未來的市場空間。
1、投資重在:確定
2、企業只有開源+節流雙向並發創造實實在在的財富
3、發展速度的前提是:效率和質量,個人傾向於做強——做大,而非做大後再做強,如同圍棋的落子次序。
4、允許犯錯,但不要犯方向性的錯誤,對於投資者和上市公司都是如此。
感同身受,投資目光不能太短淺,看得越遠,股價對人情緒的影響就越小,投資心態就越好。朋友常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很不認同,財不入急門,整天 追漲殺跌,跟賭徒毫無兩樣,除了感受到刺激,到頭來大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至於時間成本問題,如果你在股市追漲殺跌10年,到頭來沒賺到錢,那時間成本該 怎麼算呢?有正確的方向,捨得時間,得到財富。
平安一生
最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像巴菲特這樣一生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持有「偉大」公司的投資者來說,這句話,到底意味著什 麼?對於巴菲特長期持有的股票,不知經歷了多少次「別人貪婪」,卻不見巴菲特「恐懼」拋售,這說明「別人貪婪」不是巴菲特賣出股票的標準。既然與賣無關, 那就與買有關了?
企業的估值水平應該在多少倍市盈率才是合適的,巴菲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判斷標準,那就是企業保留全部盈餘後的贏利規模增速要跑贏長期債券利率(該債券票息 率為8%),投資者才算獲利,否則買股票還不如買債券。持有時間越長,通貨膨脹的風險就越大。當其他條件都一樣時,10年的債券比5年的債券也要支付更高 的利息。關於貼現率,巴菲特認為最低不應低於6%,長期8%比較合適。巴菲特之所以把最終的貼現率定在10%,是因為10%的投資回報率在扣除納稅後能淨 得7%,這是他對每筆投資的最低要求。他的老師格雷勒姆曾經給出過市贏率14-16倍作為價值合理的估值參數,對應的年化收益率在6.25-7.15之 間。
企業稠性的淨資產回報率在12%左右,隨著通漲的提高,淨資產回報率並沒有明顯的提高。在交易過程中,各類摩擦成本(印花說、紅利稅、資本利得等)抽走 5%。因此,我們可以把股票看作年收益7%的免稅債券。稅率的高低對最終的收益率影響是巨大的。本幣升值對投資的影響是正面的,如果匯率只是溫和的升降, 對投資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記。
不同得行業有不一樣得估值方法,很難說用哪個相對得估值標準能精確得計算出其價值。
估值方法1。市盈率:估值工具箱裡的螺絲刀。簡單有效。但只能做參考。因為不反映未來。利潤走下坡路那低市盈率就沒有意義。高成長公司可以給略高的市盈 率。2.市淨率:可以稱為價值投資估值的1.0版本。公司真實資產或隱蔽資產是否低於股票市值。財報的賬面價值有水分。100萬購置的機器可能在未來只能 賣廢鐵。而10年前評估購買的土地可能是現在價值的數倍。有些資產低估但使用效率極低。有個美國公司市淨率只有0.2倍但最有價值的資產是總部大樓。不能 收租金又不會輕易變賣。所以要看賬面價值是否真實和能變現。巴菲特最早買煙蒂企業很辛苦鼓動投票變賣資產來分紅。不是機構投資者根本在股東會沒有話事權。 3.派息率:派息率在國外股市是重要估值指標。國內看重炒作股價,上市公司分紅政策也更傾向於送股而非派息。除了極少數(如伯克希爾)能把未分配利潤產生 更高收益率絕大多數公司是浪費了資金效率。不如分給股東再投資。香港的惠理集團長期取得和巴菲特類似回報率。其秘訣之一就是買派息率在5%以上的公司。派 息率也看出公司對股東的態度。管理層拿千萬年薪又不派息。那治理結構可想而知?還需注意的是拿30%的利潤出來派息有5%派息率還是拿50%利潤出來派才 有高派息。派息率缺點是只顯示出過去和現在。未來依舊需要評估公司基本面。4.PEG:彼得林奇發明的估值方法。是用淨利潤複合增長率和市盈率比較產生的 比率。一般當PEG為1時估值合理,數值越低則意味著越被低估。假設未來幾年的增長率是30%那以15倍市盈率計算就是0.5倍.對成長性好的公司有參考 意義。有人把歷史的增長率拿來算PEG。實際應該用未來的淨利潤複合增長率來算。而未來的增長要看一個企業的護城河和競爭力。5.現金流量折現:巴菲特最 提倡的終極估值方法。把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及其風險進行預期,然後選擇合理的貼現率,將未來的產生的所有現金(包括殘值)折合成現值。貼現以後的利率要高 於長期債券的利率(相當於打折的債券)。但也無法精確。公司的經營有不確定性。有護城河的公司的確定性大所以未來的現金流量折現出來的內在價值更確定。巴 菲特說:「模糊的正確比精確的錯誤好。」未來10年折現出來有10億的公司現在市值只有1億那就非常低估。投資它產生的復合回報率為2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