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qi1.html
銀行或許將進入一個關鍵時期,未來一兩年是地方債呆壞賬逐步顯現的 階段,也可能是房地產價格的拐點區域,銀行資產狀況將逐步清晰。持續的緊縮政策使銀行需要繼續大量融資,也讓貸款淨增加額處於不斷下降的趨勢。但無論如何 如果股價足夠低,只要不破產再差的情況現在的股價也不會再跌多少,只是仍然不清楚價值回歸何時到來,兩年?五年?不清楚。
銀行裡的知識的確不少,風險也不低,總貸款金額只要上升百分之一的壞賬,那麼銀行的整年利潤就是虧損的,而且2000年至今中國經濟還是沒有發生什麼大低谷,08年及時出手4萬億挽救了經濟避免下滑,但通常大筆貸款跟壞賬顯現都有2~3年的時間差,
衡量銀行好壞肯定不能只用eps增長,甚至用ROE也是很不夠的,因為沒有反映出槓桿,用roa合理一點,但用加權風險資產收益率來衡量比用roe更能反映風險貸款跟盈利比的質量,單單看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也是有缺陷的,分子增長比分母快,自然覆蓋率就下降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是,將貸款風險分為五類,即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後三者稱為「不良貸款」),但是看是正常和關注類的,其風險類別也是不同的, 例如有抵押住房貸款的風險加權是50%,國有大企業的信用貸款風險加權是100%,雖然經濟良好時他們都是正常或關注類,但一旦經濟下滑,兩者出現壞帳的 幾率就會不同,
所以看似盈利同質化的銀行,裡面的風險可是差別很大的
有些銀行通過高信用風險創口的貸款項目獲得相對高的收益,單純看淨利潤增長或者ROE都很不錯,但一旦經濟下滑,風險就很容易暴露
有興趣對比一下招行和華夏之類的加權風險資產收益率,能分辨出為何有些銀行的確值得給以高於行業整體的溢價
還是那句話,投的是企業而不是簡單的買行業
投資僧
我不知道4萬億平台貸款會出現多少呆賬,就像我們不知道經濟增長的速度和幅度一樣。但我們可以用形象思維來解決。第一政府有可能賴賬嗎?如果經濟照樣發 展,土地照賣,你還認為還不起嗎?四大國有銀行和地方財政都是他的手心手背,在處理這個問題上肯定會向理不向情的。絕不會拿自己的信譽去換錢,更何況是左 胯兜倒右胯兜哪沒有換到錢哪。時間的話段,說明決策者要承擔的。還要講的太明白嗎?最新消息是2萬億有問題,看來地方是獅子大開口了。
銀行貸款,有個自己的潛規則。不看效益如何,只要不虧有現金流還款付息就可。拖著罰息;不還收回抵押,都是對能活著的借者的懲罰措施起作用時對銀行有利,對平台不利。平台會缺乏現金流嗎?(軌道交通收費夠付息就可以)此事拖著不解決,對銀行有利。
很多人沒有搞清楚,什麼樣是銀行的貸款損失?只有一個標準破產。很多人習慣慣性思維,還拿著過去那些年國有企業,個體戶從銀行借款不還的例子看現在。我做過調查,現在沒有一個能做到。不信你就挨家試試看看你能否空手套白狼!
如果從破產的可能上看,中國絕不會超過西方。文化上老祖宗就不興這個,臉面比什麼都重要。平台和個人都是這樣的。
還有可能經過法律,你能認為法院判平台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明顯的顛倒黑白銀行有外資股。
我認為平台貸款不會給銀行造成重大損失。
我完全同意,問題出現還有三四年的時間。
巴菲特最近給自己增加一項工作,控制風險。
我們沒事幹什麼?監督質量。
1、事情總有兩面性,好的和不好的根據自己的時間尺度來權衡吧
2、就中美的行業比較(無論是金融還是消費),得根據自身的國情而考慮。單就消費而言,涉及到幾個因素:
A、購買力
B、消費群體(人口結構)
C、具體的上市公司的競爭力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借簽伯投資富國的思路和篩選邏輯,運用到國內的類似公司中去。
4、行業各有特色和屬性,重要的是能在能力圈內。
當銀監會天天這樣監管那樣監管,銀行肯定不會出大問題。歷史上的大問題總是在極度樂觀之後才出現的,對銀行股持悲觀態度的人,恐怕並不清楚歷史上國有銀行的呆壞賬曾高達20%,相比來說今天的呆壞賬真的不算什麼。
去年的4萬億、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讓很多人懷疑會不會形成新的大規模的呆壞賬,我認為不會,和國外大多數政府比,我們的政府償付能力仍然非常強,我們國家的銀行在房地產放款方面要謹慎的多,和亞洲大多數人口密度高的國家比,我們國家的房地產大幅下跌的空間並不大。
當然看好銀行股的前提必須是看好中國經濟,如果中國經濟出了大問題,銀行股自然無法倖免,不過投資者如果不能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有信心,就沒必要去投資。
總結一下銀行業利好:
1、銀行業的壟斷地位無法動搖(行業間壟斷,行業內競爭),法定息差保證銀行業較其他行業的穩定毛利率
2、經濟高速增長
調控顯然不是要自斷經脈,而是控制節奏,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仍然向好。
3、估值很低,PE不到10,PB不到2,AH倒掛
香港上海兩地差價這麼大,不買都不好意思啦。相信香港價格會指引未來的內地銀行股價格
4、巴菲特三季度總體減倉,但增持了銀行股;李嘉誠
5、中國的實際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均比較低,可能遠低於均衡水平,而實際貸款利率已經開始上升。存款準備金已經提到歷史高位,繼續上提的空間是可以預見的。
6、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際影響較小,包括外資行的國內業務
在金融危機中奄奄一息的國內外資行又像一個充氣的氣球突然神氣起來。花旗中國公佈了2~3年人數增加200%的計劃,各家的獵頭的拚死四處打電話。其實從H股折價也可以看出成熟市場對各銀行股的認同
利空:
1、銀行是一個風險行業,信貸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致命
2、收入模式同質化、單一化嚴重
3、銀行股總市值大到漲不動
目前銀行股的總市值約為4.7萬億,09年的GDP是33.5萬億元,09年7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57.03萬億元。就算銀行股目前極度低估,要使得銀行股市值翻一倍,需要將近5萬億。我覺得這是價值投資者不應該擔心的。
3、收縮貸款,銀根緊縮,淨利潤降低,目前的低PE就沒那麼便宜了
影響銀行業信貸投放規模的因素有兩個:金融脫媒和宏觀經濟增速的放緩。一方面,銀行信貸的投放量與GDP增速密切相關,經濟增速的放緩無疑會影響商業銀行 的信貸投放;另一方面,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企業的融資選擇越來越多,銀行信貸將不可避免地被分流,投放量將進一步下降。
不過淨利潤降低,和大家擔心的虧損,壞賬,技術性破產還是差別很大的。宏觀經濟的二次探底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現在的價格也許已經反映了這種最壞預期
4、房地產暴跌,地方融資平台壞賬
房地產的確是風險,但說銀行被綁架有些誇張,目前看房價有下降,但沒暴跌,密切關注。另外,經濟持續向好而一定的通脹,壞賬的解決應該是好條件。我現在後悔沒多貸些房貸,通脹條件下還款壓力肯定逐年減小
5、CPI持續走高
惡性通脹無牛市。CPI走高,會再次提高資本準備金,還會加強未來的加息預期,另外市場擔心頭一到兩次可能是不對稱加息。需要密切關注。
6、利率市場化導致息差下降
從美國和日本的經驗來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在初期將造成銀行業淨息差水平不可避免的下降。但是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銀行業息差的走勢可能會出現分 化:銀行的業務轉型和經營模式的轉變將是決定息差中長期走勢的核心因素。美、日的經驗告訴我們: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能否合理地控制風險是息差能否有效回升 的關鍵。
而且很多國家的利差都比中國大,比如韓國、巴西、阿根廷、印度等等。
其實銀行目前估值不高風險較低是大家都承認的,上面爭論的焦點是未來收益能有多大的問題。我分析未來幾年平均每年10~15%的收益是能保證的。對價值投資者來說,在防守的基礎上期待驚喜也是不錯的。
在銀行裡工行和招行值得關注。工行的公司業務優勢很大,網點非常廣,各種國地稅和水電氣自動扣繳在多數分支行都能做,有較強的行業定價權。未來企業財務集 中和銀行現金管理集中是必然的趨勢,工行的優勢會更加突出。例如一個巨型跨國企業投標,最後剩下兩家外行都是選的工行做合作夥伴,沒辦法!而招行在個人業 務無疑是領先的。
銀行股還是可以考慮買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比較便宜,地產股相對就更沒吸引力了,房地產日後某個時點崩盤後再說吧
銀行股便宜與否是要相對於其基本面來說的,就其基本面來說,股價應該是比較便宜,但便宜的程度貌似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多,單單看市盈率什麼的判定價錢十 分便宜是比較單純的,市場是會出現誤判的,但不要總認為自己比市場聰明。銀行業中長期面臨著利率市場化的挑戰,中短期受制於資本充足率的不斷調整以及房地 產貸款,地方融資平台等牽制,就其盈利能力來說,ROE達到百分之二十幾基本是達到頂峰,未來很難持續,中國銀行業將進入穩健發展階段,在市場競爭中去弱 留強,而非一招鮮的靠放貸融資惡性循環,就其估值水平來說,隨著未來經濟增速的減緩,銀行業內部各自競爭水平的高低不同,估值可能出現分化,但總體估值中 樞應該下移,從中短期來說,銀行股是不錯的標的,估值總會在某一時點修復,從中長期來說,銀行股是很一般的標的,不會取得超額收益。
市場中那麼多好公司,地產股現階段沒有值得關注的理由,銀行股中短期適度看好,值得穩健投資者買入,如果在帶一定週期性的行業中選擇的話,保險股是最值得看好的,有很大投資價值
銀行是個高風險行業,風險控制不好的,管理層結構不完善的,歷史不佳的,就不要碰,這是常識,所以對於上述的那些銀行,基本不去研究,因為足以否決,還研究來幹嘛
要記住一點,投資不是向高難度挑戰,只需避開自己跨越不了的欄杆
華夏個人認為比較一般,但興業相對還是不錯的,而且有恆生銀行作為大股東,風險控制還是應該令人放心,但發展戰略上不如招行明確,而且穩健性感覺還是招行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