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創「地陷辦」,24億修補地下空洞 「我們正在做一件人命關天的大事」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6772014年5月5日,對於突然到訪的南方週末記者,劉永根沒再迴避了。此前他和同事反覆婉拒了採訪要求。這個剛設立半年的臨時機構顯然更願意低調,甚至連114查號台也問不到電話和地址。
這是一個約30平方米的辦公室,劉永根和幾名從不同單位借調來的同事擠在一起辦公。會客用的沙發還是深圳市應急辦騰讓出來的,而一旁的檔案櫃上也只有寥寥幾摞文件報表。
不過,這是一個臨危受命的機構,負責協調全市約2000平方公里內的地面坍塌突發事件處置,掌管每年8億元的專項治理資金。雖然專職人員不到10人,但「兼職人員」卻遍佈28個政府職能部門及燃氣、電力、軌道等相關企業。
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領導小組,61歲的劉永根是其辦公室主任。在媒體的日常報導中,它有個通俗易懂的簡稱:「地陷辦」。不過,劉永根反覆強調,規範的簡稱應為「地防辦」。
「這是全國各大城市中,唯一協調組織治理地陷的專門機構,深圳也是唯一一次性批覆24個億用來做這件事的城市。」劉永根如此評價說。
6條人命換來「地陷辦」
2014年5月11日,深圳遭遇6年來最大暴雨。而暴雨過後,城市次生災害之一便是地面坍塌。
地防辦早已進入警備狀態。當日下午5時,劉永根和同事正在冒雨趕路。在電話中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現在市領導都在值班,我們全部到了現場,一天沒有歇腳。」
劉永根說,本輪強降雨期間,全市已發生31起地陷,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面對地陷,深圳這座城市早已心有餘悸。在一年前的5月20日,一起導致5人遇難的地面坍塌,成了深圳治陷的分水嶺,也促成了地防辦的臨危受命。
也就是這起被定性為「較大」級別的突發事故,徹底驚醒了屢受地面坍塌困擾的深圳。據市地防辦工作簡報記載:「2013年深圳市共發生地面坍塌事故兩百餘起,造成6人死亡,防治形勢極為嚴峻。」
在深圳悲劇之外,全國情況同樣令人揪心。據南方週末早前報導,2009年-2013年直接因城市地下管線事故而產生死傷的事故案例共27起,死亡人數達117人。單就致死傷的地下管線事故而論,呈逐年增多趨勢。
然而,目前尚有逾60%的城市未進行地下管線普查。「中國地下管線事故正從潛伏期進入爆發期。」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劉會忠說。
「5·20」事故之後,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牽頭進行全市初步調研。三個月後,一份多達62頁的專題調查報告上呈市政府。
該報告認為:「地面坍塌主要由非自然因素導致。」因自身建設質量和維護問題導致的管渠破裂,及受其它地下工程建設影響導致的管渠破裂,是形成地下空洞和造成地面坍塌的兩大原因。而深圳降雨多、城市發展快更是加速了這類事故爆發。
2013年8月22日,在市政府研究全市地面坍塌事故防治工作會上,常務副市長呂銳鋒點名請已退休的劉永根出任辦公室主任一職,劉永根原是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巡視員,早前任副局長。
「雖然地防辦還只是臨時機構,但辦公室牽頭人角色重要,沒有熟悉的人脈和一定行政級別,是干不好這活的。」地防辦工作人員龔淑云博士說。
不少城市治陷機構是設在某個職能部門之下。「比如北京,專門負責處置地面坍塌的部門設在市政市容委,雖然也很重視,但不是作為一個獨立部門機構來協調工作的。」劉會忠說。
2013年8月30日,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副市長呂銳鋒任組長,各區與相關職能部門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與辦公室。隨後,深圳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作為技術支撐單位掛牌成立,同時,還組建了一個由三十多位專家組成的隊伍。自此,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體系基本形成。「從開始提出專題調研,到成立領導小組前後不過三個月。」劉永根說,「地面坍塌防治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如果再不重視防治塌陷工作,我們的今天就是兄弟城市的明天。」在劉永根看來,深圳遇到的地陷困境,其他城市以後也會或正在遇到,「我們正在做一件人命關天的大事」。
第一次「下馬威」
頻發的地陷,似乎正在警示這座城市引以為豪的「深圳速度」。「坍塌說到底是質量問題,每個時期的規劃、設計、施工、驗收標準是受當時的歷史條件制約的。」劉永根說。
這是全國城市的共性,但北方還有一個特性。「北方城市地面塌陷還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戰時遺留下來的大量防空洞,比如哈爾濱,因維護本身就不及時,加上地鐵快速建設,原本地下結構平衡被打破,最終釀成塌陷事故。」劉會忠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城市地下的脆弱,已超乎想像。劉永根一上任,地陷事故就來了。
2013年8月30日上午,福田區梅華路與新洲路交界轉彎處發生路面坍塌,一輛公交車後左輪陷入深坑中。「難道梅華路塌陷是給我們下馬威嗎?」劉永根說。
而這一天,深圳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地面坍塌事故防治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對推諉扯皮、推進不力的單位進行問責。到2014年5月,地防辦代表市政府已與各成員單位陸續簽訂責任狀。
梅華路坍塌成了對地防辦的首度考驗。這次考驗的制度性成果是,地防辦制定了以屬地管理為主的《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防治工作應急程序》,對如何應急處置、信息報告、指揮協調等環節作了具體規定。也就是說,處置日後發生的地面坍塌事故有了工作指引。
2014年3、4月間,深圳又發生多起路面坍塌,龔淑云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處置過程均走坍塌應急程序,應急搶險工作秩序井然。」
按照工作方案,各區和街道均設立了相應的地防辦,以對接市地防辦工作。呂奇是南山區住建局工作人員,現被抽調到區地防辦工作。「今年以來,南山區共發生地面坍塌事故6起,區地防辦按程序組織有關單位進行應急搶險處置。」呂奇說。
沒有突發事故時,市地防辦會派專家到各區地防辦授課,主題包括地面坍塌的成因、主要技術排查手段、應急處置手段等。通過專業的技能培訓、技術指引,讓基層掌握地防知識。
正是有了這些基礎知識,龍華新區借助保安員、城管信息採集員、綠化養護人員、清掃保潔人員、出租屋綜合管理員、物業管理員的眼睛發現坍塌隱患,實施了報料獎勵措施,對第一有效報料人予以1000-5000元獎勵,目前已有7位市民因有效報料獲得獎勵。

2013年至今深圳地陷地點不完全統計。南方週末實習生唐悅整理。 (何籽/圖)
排查家底有多難
「深圳速度」改變了昔日小漁村。然而,當時為了追求速度,大量河道被改建成暗渠,填土建設成道路、廠房或住宅,由於建設標準低、年久老化,一旦發生破裂,上部土層形成空洞,便造成了地面坍塌隱患。劉永根說,深圳市有大小河流330餘條,其中不少埋藏地下,而這些都是隱患。
摸清家底,排查隱患,正是市地防辦的重點任務。依據上述專項方案,全市要求在2013年第三季度前完成全面「體檢」。
近幾年,摸清家底已成為不少城市治陷的「標配」。哈爾濱在兩年前就成立了領導小組,對全市地下進行排查。而天津、昆明、南京、上海等地已分別摸底,建立地質資料統一檔案。
但更多的中西部城市還未真正動起來。「再不重視起來,可能會出大事的。」劉會忠說。
不過,要在2013年第三季度全面完成「體檢」,對深圳市地防辦來說,這顯然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
地防辦在2013年工作總結中這樣寫道,「全面體檢」未按期完成,「重點診斷」進展緩慢,地面坍塌隱患尚未全面掌握和治理,地面坍塌事故仍然時有發生,甚至影響人員財產安全。
2014年5月6日,深圳市地防辦專家組成員、市建築工程質檢中心副部長孟照輝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全面「體檢」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短期難以完成。而且這些隱患也會隨城市建設而變化。深圳市地質局總工劉都義也表示,深圳臨海,地質條件複雜,要短期查清楚家底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儘管未全面「體檢」,但重點區域的攻防戰已然打響。
深圳市現有道路長度超過6000公里,如果全部進行地下空洞探測,其費用將非常龐大。為此,地防辦只能重點突破。
2013年,龍崗區完成了全區48條被覆蓋河道的「全面體檢」,發現嚴重隱患31處,其餘的正在檢測和招標,該區已先行投入5000萬元。寶安區初步排查出86處道路地面坍塌隱患,發現隱患路段52處,並處理了100多宗路面設施沉降損壞問題。而南山區對地下坍塌隱患也全面體檢過一次,「地下空洞仍在發育過程中,雖然已做過一次體檢,但我們仍不敢掉以輕心。」呂奇說。
因工作量大,有成員單位直接把「體檢」工作交給了第三方公司。受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委託,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又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22研究所,是國家授權的電離層通信基本數據觀測單位)於2013年底排查了3條道路。該項目負責人崔海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三條試點路段共15公里,發現有上百處管線周圍脫空、結構層脫空等隱患。
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類似這種借助探地雷達排查坍塌隱患的專業公司在全國並不少,只不過,要查清家底需支付不小的探測費用,正常的排查費用在3萬-16萬元/公里。
而該市交通運輸委在2013年工作總結中稱,經過排查道路共6000多公里,發現隱患621處,已組織整改591處。
全面摸清家底已調整為長期工作。據瞭解,深圳市打算用3到5年時間,繪製一張地下空間三維圖。與此相關的,是6月1日就要正式實施的《深圳市地下管線管理辦法》,深圳試圖通過該辦法首先完成地下管線數據採集工作。
在地下管線信息管理上,深圳只是一個後進生。不少城市已部署相關工作。天津、昆明等地規劃部門都已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全市地下空間信息的收集和使用。
「山寨地陷辦」的困境
「我們是正宗而又山寨的『地防辦』。」2014年5月5日,該機構內部工作人員自嘲道。
與其他部門不同,地防辦並非深圳市政府常設機構。因此,沒有正式的人員編制安排,沒有辦公經費,沒有應急車輛,甚至沒有機構代碼。更重要的是,地面坍塌防治工作和地下空間信息管理需要建立長效機制,這些尤其需要得到制度的保障。
即便如此,在受訪的專家看來,深圳模式仍是具有開創性的。由一個有兩位副市長、兩位副秘書長參與的專門領導小組來組織協調,頂層設計在國內絕無僅有。其次有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問責制等。「如果深圳這種治理模式有效,是值得在全國推廣的。」劉會忠說。
「我們希望政府能將臨時機構轉為常設機構。」當了半年多地防辦領頭人的劉永根頗感困惑,「急需解決應急搶險用車,現在很多災情處置辦公室同事都是私車公用。」
除此之外,地面坍塌隱患具有涉及範圍廣、隱蔽性強,必須通過專業檢測手段才能發現的特點,在檢測技術與經費上有更高的要求,也決定了相關的管理與整治方式與以往的地質災害防治不同,再加上臨時機構的性質,這些因素,使得地防辦在資金規劃、報批和使用上也會遇到制度障礙。
而在各區、街道地防辦,還會遭遇人手不足的難題。龔淑云說,區和街道一級的地面坍塌防治工作更多壓在應急辦或三防辦,他們本身已有工作任務,再額外加上地陷防治,個個早已滿負荷運轉。「據我所知,今年3月30日深圳遭遇暴雨時,僅龍華區地防辦工作人員就三天兩夜沒有闔眼。」
讓劉永根他們欣慰的是,在地陷防治方面,深圳可謂是大手筆,政府專項投入可能是全國之首。據介紹,深圳市已明確近3年共安排24億元,用於地面坍塌應急防治項目和隱患治理工程。劉永根說,24億資金到底該怎麼用,他們正在組織力量編制三年及年度的項目規劃。
不過,在尚未查清家底的背景之下,要科學編制規劃同樣不容易。龔淑云說,「現在各區街道對項目規劃早日出台頗為期待,但還是擔心報少、報漏、報錯了項目,比如,一個實際投入上千萬元的項目最後只有幾百萬資金,或者只需幾百萬的項目卻申報了上千萬等問題,所以,各區街道和我們一樣都很矛盾。」
樓市低迷業績承壓 首創置業四季度加快"出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9/4023476.html

日前,鉅大國際(01329.HK)發布公告稱,根據聯交所上市規則,其收購首創置業(02868.HK)資產事項構成公司的反收購,並被視為新上市申請人。
日 前,鉅大國際(01329.HK)發布公告稱,根據聯交所上市規則,其收購首創置業(02868.HK)資產事項構成公司的反收購,並被視為新上市申請人。
首創置業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應稱,未來,首創置業發揮鉅大國際的融資功能,並將其定位為以商業地產運營為主的平臺。而關於未來住宅業務的銷售策略,該公司稱,將聚焦重點城市剛需項目,積極定價,加速出貨,在京津等城市土地市場進行“補倉”。

註資殼公司
鉅大國際原為一家化工企業,總部與生產設施設於福建廈門。去年11月,首創置業斥資3.46億港元收購鉅大國際65.1%股權。關於收購的目的,首創置業對外稱,“為首創提供從事房地產業務開發及投資的另一平臺”。
彼時,分析人士預計,首創置業入股鉅大國際後,或將在短期內出售鉅大國際原有的化工主業,轉而註入地產物業。
今年8月18日,首創置業發布公告稱,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僑恩將以約9.38億元,購買新加坡Reco Ziyang Pte Ltd.所有的西安首創新開置業60%權益。根據公告,在僑恩有限公司完成西安首創新開置業有限公司的股權收購後,該西安項目100%股權將註入鉅大國際。
按照首創置業的計劃,西安項目將成為鉅大國際所發展的首個物業項目,是其“拓展至中國房地產市場所邁出的第一步”。
被註入首個物業項目後,鉅大國際日前再次發布公告稱,其收購首創置業資產事項構成公司的反收購,而由於註資距首創置業入股鉅大國際尚不足24個月,將被視為新上市申請人。
首創置業資本管理中心總經理秦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去年12月份完成對鉅大國際的收購後,首創置業開始向其註入物業項目,將其定位為以商業地產運營為主的平臺。
“商業物業要擴大規模,需要相對長期的資金支撐,首創置業希望未來充分發揮該平臺靈活高效的融資優勢。”秦怡說道。
關於鉅大國際的定位以及首創一系列資本運作的動因,盛富資本國際有限公司CEO黃立沖對本報記者分析稱,H股公司如果要發行新股或發債,需經中國證監會、外管局等部門批準,審批過程複雜,而鉅大國際對於首創置業的意義,在於突破融資限制,提高現有平臺的融資效率。
另外,由於首創置業與鉅大國際都在香港上市,關於如何處理好同業競爭、區分業務,是業內頗為關心的問題。為此,據秦怡稱,首創置業劃定了西安、杭州、南京、濟南、長沙等17個城市業務範圍給鉅大集團,進行分地域運營,首創置業承諾不進入該17個城市。
積極出貨
以開發住宅為主、高檔商用物業開發為輔的首創置業,2003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今年以來,在樓市承壓的大環境下,這家以京津為大本營的國有企業也感受到了沖擊。
財報顯示,首創置業2014年的銷售目標為280億元。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累計簽約面積約73.1萬平方米,簽約金額67.7億元,截至2014年8月底,該公司簽約金額約124.9億元。
首創置業副總裁、董事會秘書胡衛民對本報記者表示,首創置業的大量存貨將安排在四季度推出,在途貨值約為140億元,另還有貨值60億元的保障房項目,他認為,首創置業仍有可能通過四季度的出貨來完成全年銷售目標。
在首創置業管理層看來,北京、上海、重慶等重點城市,明年樓市可能向好,未來首創將進一步縮減三四線城市項目投入,聚焦京津滬等主要城市。該公司在產品上的計劃是,聚焦重點城市通勤方便的“高性價比”地段,以奧特萊斯+住宅的配置,抓住首次置業和首次改善的客群,並采取積極定價的策略,回籠更多現金用來儲備土地,為明年備貨。
根據胡衛民給出的數字,首創2014年的拿地計劃是250億元,目前已經花費的金額為140億元。
一方面,加快住宅出貨,在土地市場補倉,另一方面,首創置業也開始在融資手段上尋求突破。記者了解到,首創置業總資產負債率約為71%。關於首創置業的財務現狀,胡衛民稱,目前首創置業的融資結構中,銀行貸款占比為62%左右,境內外債融資占比為23%,其余15%是非標類融資。
除此之外,首創置業已發行了40億元永續債,這被業內解讀為“試圖通過永續債降低凈負債率”。對此,胡衛民回應稱,2013年發行的美元永續債8.375%的融資成本,遠低於10%至13%左右境內信托融資成本,與刨除隱性成本的房地產開發貸成本相近。
(編輯:李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