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花一半收入買食物是什麽感覺?你可以問問俄羅斯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785

netcost-3

隨著俄羅斯食品價格的飆升,俄羅斯民眾今年在食物上的花費將占到其收入的一半。

目前,俄羅斯的通脹已經超過15%,為2008年來最高。而俄羅斯對歐盟食品實施的進口制裁使得俄羅斯的物價(尤其是食品價格)飆升。

俄羅斯人現在的食品支出與收入比已經高於許多更為貧窮國家的民眾:肯尼亞人在食品上的支出不到50%,而中國人和印度人的食品支出不到其收入30%。中國和印度的人均GDP低於俄羅斯。

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俄羅斯人在食品上的支出令人唏噓——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英國人的食物支出占到其收入的11%-12%,而美國的數字僅為6.4%。

俄羅斯經濟的災難令人想起了俄羅斯1998年的經濟危機。當時,俄羅斯的食品價格飆升,通脹達到了驚人的100%。這一危機讓時任總統葉利欽被迫離職,迫使俄羅斯請求國際援助。食品危機還推動了上世紀90年代的前蘇聯解體。盡管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政權目前還擁有很高的支持率,但俄羅斯的民眾正在為普京的外交政策支付高昂的代價。 

美國財經博客Quartz援引VTB Capital分析師表示,俄羅斯收入今年將增長7%,遠低於食品通脹的速度。分析師預計,2015年上半年,俄羅斯食品價格通脹將達到2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079

【海外酷炫】蘋果發布會,3D打印小提琴,3D打印食物,藝術水龍頭......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0/149312.html

文/蒲鴿

 

再說一說蘋果發布會

 

昨晚,蘋果終於在萬眾矚目之下召開了發布會。簡單回顧一下亮點:

 

 

Apple與HBO首次展開合作,Apple盒子僅需69美元。

 

12寸的MacBook Air采用視網膜屏,觸摸板較之以前更大,且配備四個感應器用於識別輕點和重按的不同功能。新的12寸MacBook Air為史上最薄款,最厚部分僅13.1mm,比現有11寸MacBook Air還要薄24%,重量僅2磅(約907克)。

 


厚度及重量的減少,必然帶來整個機身的改變。因此,鍵盤采用蝴蝶結構,一改往日的剪刀結構,減輕厚度的同時單個按鍵比之前更大。續航能力提高至9小時。無搭載風扇。

 

至於Apple Watch,並無太多驚喜。黑馬哥在前幾日以及昨天的《海外酷炫》欄目中已經提前對蘋果的這款新品進行了曝光。發布會只是一一贅述了一遍。如需回顧,請翻閱3月9日微信公眾號創業家雜誌《Apple watch的全型號曝光》及3月4日i微信公眾號《取代“錢包+鑰匙”,請在這里看看Apple Watch的野心》。

 

唯一和之前所曝消息不同的是價格。庫克在發布會上宣布的基本款起價$549較之前曝出的價格$649便宜,但定制版確實$10,000起價,而之前曝出的價格是$6999。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ResearchKit,這是蘋果全新的醫療數據平臺,依托龐大用戶基數及貼身實時不間斷監測優勢,目前已開發App監測糖尿病、帕金森、阿爾茨海默、乳腺癌、哮喘等病癥,旨在為醫療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以改善當前數據範圍局限時間間斷等問題。黑馬哥隱隱約約覺得醫療數據會因蘋果的加入而大為改善,里面蘊含大量的機會,未來的醫療模式必經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醫療數據,蘋果公司為保障用戶隱私不會對其進行截取,只是作為通道。這讓黑馬哥或多或少舒了一口氣,不過數據就像金礦,這麽一塊香餑餑放在眼前卻滿有情懷地視而不見,蘋果做得到麽?

 

 

蘋果就說這麽多。考慮到今天,大家會被蘋果刷屏,黑馬哥除了蘋果外,特意準備了些別的新鮮玩意兒,就當換換腦筋吧。

 

水龍頭上的藝術

 

水是一種液態的存在,但這並不能妨礙水流被塑造成繽紛多彩的形狀。就讀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中國學生邱思敏設計了一款水龍頭,不僅比一般龍頭節約多達15%以上的用水量,還能讓水流變得藝術,優雅地傾瀉下來。

 


這款概念水龍頭名叫Swirl(旋轉),采用雙渦輪的結構,噴嘴鑿有不同樣式的小孔。由於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旋轉著往下流動會帶動渦輪的旋轉,渦輪的旋轉結合噴嘴的不同小孔樣式便形成了不同形狀的水流。

 

參考來源:cnet.com

 

形狀奇特的3D打印小提琴

 

 

圖中的這個家夥像不像一個高科技武器?還真不是,這是一個靠3D打印出來的樂器--小提琴。黑馬哥能想象到你一副愕然的表情。

 

這個家夥不僅在形狀上與傳統的小提琴大相徑庭,連弦都從4根減到只剩2根。這樣的結構據說是為了用一種新的方式增強音效。

 

這款小提琴由來自Monad建築工作室的設計師和Eric Goldemberg和Veronica Zalcberg聯合音樂家Scott F.Hall共同打造,並將於今年4月16-17日亮相紐約3D打印展。

 

其實小提琴只是這一套3D打印樂器中的一員,其他成員還包括大提琴,澳大利亞土著木管樂,龍角號,單弦的中音電吉他。

 

參考來源:cnet.com

 

中風病人的福音

 

想要恢複中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漫長而艱巨的康複治療。不過近日,英國豪特福德郡大學研制出一款機器手套,旨在通過適當的運動幫助中風病人得到恢複。

 

 

這款手套花費了研發團隊三年多的時間才初見成效。手套綁在手腕上,並將部件與每個手指相連,通過一套特制的軟件遊戲,手套會帶動中風病人的前臂,手腕和手與遊戲進行配套運動。有的遊戲是通過讓病人彎曲手腕從而控制手掌,將遊戲中的魚兒吃掉。另外一個遊戲是通過移動手掌和手腕來控制鱷魚向左或向右繞過障礙物。還有一個遊戲是通過彎曲手腕和胳膊肘來控制小球穿越迷宮。

 

病人的表現會以數據的形式即時傳送給醫生,以便隨時調整或改進治療的強度和方式。

 

看著這些智能儀器,黑馬哥心里真是高興啊。讓科技更多造福人類吧。

 

參考來源:cnet.com

 

3D打印食物

 

對,你沒有看錯!

 

來自荷蘭埃因霍溫科技大學的畢業生Rutzerveld多年來一直研究3D食物打印。近日,他實現了3D打印的小花園,非常有意思,不過一口就可吃掉。

 

 

打印的過程是這樣的。用可食用生面團打印出一個圓形的鏤空架子,在架子的外面塗上一層煮脆的面團,架子里面是海藻膠質打印的供蘑菇等生長的“土壤”。幾日後,這些孢子便可發芽,然後整個小花園可被吃掉。

 

 

據Rutzerveld稱,考慮到食品安全和食物生產,這項技術對發展中國家尤為有利,不僅可以讓食物的生產速度大大加快,還能避免浪費,並且節省倉儲空間。

 

目前,這項技術還有很多難點需要攻破。除了有機物質的選擇外,如何設定軟件程序並結合3D打印的硬件制造將是最亟需解決的問題。當然,這項技術想要普及還需要10年時間。黑馬哥想說,這麽長的時間,應該夠養成人們吃膠質的習慣了吧。

 

參考來源:wired.com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08

基改指南 食安風暴怎麼吃? 專家:吃完整的食物

2015-05-11  TWM
 
 

 

國際科學界正在研究,為何全球過敏人口不斷上升,基改食品、生化食品添加劑,都是嫌疑犯,要避開食安風暴,有以下十一種特徵的食物,最好少吃。

撰文‧林宏達

這幾天,台灣消費者重新認識了這個單字:DDT。

這種多國禁用的殺蟲劑,竟在台灣的手搖飲料中出現,進入消費者的肚子,更恐怖的是,還不只一家飲料店DDT超標。

光靠檢驗,能防堵所有的食安問題嗎?DDT還是可控制的風險,面對基因改造食品,風險未知的狀況,你該怎麼選擇食物,才能保護自己?

基改食品的風險是什麼?「基因改造食品的風險,是難以觀察,難以控制的。」台大醫學院副教授、中華民國毒物學學會祕書長姜至剛認為,人類知識對基改風險還無法完全釐清。

有害基因進入體內 都可能會引發過敏他認為,如果有害的基因進入體內,即使只有很少的量,都可能引發過敏,「很多疾病是這樣來的」,像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基因片段,「和人體內一些類風溼性的疾病產生的蛋白質序列相似,會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疾病。」姜至剛說。

今年出刊的《自體免疫學研究期刊》,內容指出,過多的糖、鹽、酵素、乳化劑等,基因改造相關的食品添加劑,會影響腸道細胞的健康,讓腸道過濾功能下降。外來的抗體過多,會升高自體免疫機制,影響健康,「有很多疾病,跟這個有關。」姜至剛表示,這種狀況,可能會導致小腸慢性發炎,增加癌症風險。

我們採訪美國馬里蘭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前主任羅揚銘,他研究食品科學超過二十年,也抱持相同看法,「基因本身的交互作用,我們還沒有全面的了解。」羅揚銘說,「某些基因可能對不止一項功能有影響,甚至可能對很多生理機能有複雜的交互作用。在這些問題都還沒釐清的時候,就急忙推出產品,是一種相當不負責任的作法。」他表示,美國學術界正在研究,為何過去十年全世界的過敏患者都在上升,他創設的BioIntelliPro公司,在非洲和聯合國一起執行計畫,研究能不能用花生醬作為解決非洲饑荒的食物,結果發現,非洲黑人和美國黑人雖基因相似度極高,但「美國黑人對花生過敏,非洲卻沒有人對花生過敏。」羅揚銘說。

「美國人對麵包麩質過敏的比率,一直在升高。」羅揚銘說。麩質過敏是一種腸胃道的疾病,症狀為黏膜慢性發炎,可能導致小腸絨毛受損。羅揚銘指出,過去科學界是用相當嚴格的標準審查基改食物,只能選用對人類、動物、昆蟲已知不會造成傷害的基因,但陸續有研究指出,部分基改作物,含有抗蟲害的化學物質,人類食用轉基因食品後,腸道黏膜細胞極有可能也會受到傷害,這被學界質疑,是造成美國過敏患者激增的一個主要原因。

成分標示落落長 台灣吃的是化工麵包羅揚銘指出,「台灣是一個很好展示食品加工科技的地方」。這些新的食品科技,以添加劑為例,對人體並無好處,羅揚銘表示,美國麵包成分一兩行就能列完,但台灣便利商店裡賣的一個「化工麵包」,成分竟長達二十行!「美國麵包我吃半個就飽了,台灣麵包我吃兩個還不會飽。」台灣食品追求賣相、口感,但添加了太多複雜的成分。

「美國的作法,是建立食品的成分標準。」例如果醬,美國聯邦法規規定就有二十幾種水果,用這些作為原料的,才能叫果醬;如果是東歐來的新水果,也能做,「但要標註是非傳統(non-traditional)果醬」,為什麼這樣做?「因為這二十幾種水果是確定的安全品種,新的水果安全性還不確定。」羅揚銘說,像咖哩粉,美國法規規定,有六十幾種材料混合,可以稱作咖哩,但其他不可以添加。從標示下手,讓傳統、安全的食品,和創新但風險還沒有完全確定的食品,區隔開來,讓消費者有知的權利,「但台灣還沒有這樣的東西」。

十一項選食物原則 深度加工的不要吃他自己如何選擇食物?羅揚銘說,大原則是「吃完整的食物(Wholefood)」,他列出十一項選擇食物的原則:深度加工的不吃、添加劑多的不吃、沒有父母的(指基因改造)食物不吃、不是地上長的不吃(如水耕蔬菜)、來源不明的不吃、太漂亮的不吃、過度調味的不吃、保存期限太長的最好不吃、高油脂含量的不宜多吃、同質性的食品不宜多吃、太甜太鹹的不吃。

他分析,許多食物為了增加賣相,放了很多食品添加劑,這些食品添加劑,例如香草精、香料、維他命甚至味精,大都是用基改的細菌生產的。

羅揚銘認為,食物與藥品不同,食物是不須處方,也沒有限制用量的產品,以前,人類長期累積的經驗,讓人們認定食物「基本安全」,但面對人工創造全新的食物,「我們應該是知道多少,說多少」,誠實地面對科技,而不是貿然擁抱未知的風險,才是正確的態度。

基改蘋果

就算壞了也不變色

——基改食物特性表

稻米 能增加稻米中的胡蘿蔔素含量玉米 基改玉米即使被噴上年年春等農藥,玉米也不受影響,比雜草還強悍棉花增加抗蟲毒性,害蟲吃基改棉花後會死亡黃豆 能對抗蘇力菌等病蟲害或是除草劑木瓜 能對抗輪點病毒侵襲番茄基改番茄採收後不易軟化,並維持色澤和風味馬鈴薯 能抵抗細菌侵襲,並增加澱粉產量蘋果 一般蘋果切片後會變色,基改蘋果即使壞了也不會變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399

新勁敵賣「正直食物」 股價是蘋果5倍

2015-06-29  TCW


你可以想像,一個賣墨西哥捲餅的餐廳,竟然可以成為美國股價最高的餐廳股?十年股價漲近三十倍,現在超越六百美元,是麥當勞的六倍,連高科技股蘋果股價都只是它的近五分之一。

奇普雷(Chipotle Mexican Grill)等大批「快捷休閒」(fast casual)餐廳的崛起,確實成為麥當勞的夢魘。而其成功模式,與目前多數成功的小眾品牌相同:文化主張非常清楚,可快速吸客,進而動搖老大的江山。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七歲奇普雷創辦人艾爾思(Steve Ells),靠著向父親借的八萬美元,從一個廢棄的冰淇淋店面起家,賣起墨西哥捲餅。第一年,他就創造一百萬美元營收。

它, 強力訴求食材安全旗下肉品全用牧場,拒絕工廠養殖

奇普雷的墨西哥語意思是一種小辣椒──該公司商標圖案中央,畫的就是一條辣椒。不過,辣椒不是它的產品,它賣的是「正直食物」。一九九八年,艾爾思決定旗 下肉品全用牧場而不用工廠養殖,他們向消費者傳達訊息:奇普雷所用的牛、雞、豬、乳製品,在飼養時都不用抗生素或生長激素。「負責的培育,永續的飼養」, 就是奇普雷的口號。

和對手麥當勞相比,奇普雷菜色較少,顧客循環更快,這個模式被稱為快捷休閒,每個捲餅單價約七美元,比麥當勞的一份大麥克套餐貴,但是年輕消費者仍埋單。

麥當勞不是沒看到奇普雷的崛起,一九九八年,麥當勞向奇普雷出資成為其最大股東,當時奇普雷只有不到二十家店。二○○六年奇普雷公開上市,當時股價約二十二美元,麥當勞後來卻選擇出脫手上所有持股,兩方文化的天差地別,可能也是造就麥當勞提早獲利了結出場的原因。

它, 不求快速重視氛圍不同時段該播哪種音樂都精心設計

當麥當勞賣的是快速,能吃飽的速食時,奇普雷賣的是飲食的體驗氛圍。

在奇普雷的店裡,店內播放的歌曲,也請專業的DJ主持人葛洛布(Chris Golub)精心調整。葛洛布受艾爾思之邀,花大量時間在店內聆聽各種歌曲,例如他親自調查顧客「你在店裡吃烤牛肉捲餅時,想聽到民歌還是摩城 (Motown)經典歌曲?」他也研究什麼時段播什麼歌最適合當時氛圍,結論是「午餐和晚餐高峰期會播放節奏較快的歌,因為,它們需要讓顧客流動(即創造 高翻桌率)更快。」甚至店裡的音響是金屬或木頭材質,播放哪種歌才有最佳的聲音回音效果,都出自葛洛布精心設計。

連很多米其林餐廳都沒考慮到用餐與音樂的關係,奇普雷卻連這個也考慮到了。「我們本來可以用衛星廣播電台的,那樣便宜多了,」奇普雷發言人對《彭博商業週刊》表示,「但如果你經營一家餐廳,你需要適當的氛圍,我們關注細節。我們想要某種只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它,網路社群打知名度送名人捲餅卡,球星上推特免費宣傳

奇普雷跟多數新興品牌一樣,不打廣告正規戰,而是善用網路社群,打響知名度。如它會發給一些名人「免費捲餅卡」,持卡人在一年內每天都可免費吃一次捲餅, 美國職棒大盟球星哈波(Bryce Harper)、美式足球明星威爾森(Russell Wilson)等人,都在其推特上展示奇普雷送的免費捲餅卡,甚至在去年六月,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到奇普雷餐廳,自己點菜吃午餐,照片被登上推特,變相為奇 普雷宣傳。

它不斷塑造自己「健康」的形象,要打敗「邪惡」的基因改造食物。今年四月底,奇普雷宣布停止供應基因改造食品,但其實至今科學界未證明基改食品有害人體,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也宣稱,基改食品是安全的。但奇普雷和基改食品劃清界線,顯然和以下現象有關:據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一月底的調查,八八%的科學家認為基改食品是安全的,但一般人認為基改食品是安全的比率卻不到四成。

奇普雷標榜高品質的健康快餐,挖走了不少麥當勞的消費者,讓其股價連續飆升,但它也必須為自己的堅持,付出代價。

它,標榜品質拉高成本產能受限,六月中股價因此創新低

奇普雷要求原料須有高品質,這代表其供應來源相對受限。今年第一季,該公司因為品質問題,暫停向一家豬肉供應商進貨,導致其旗下超過三分之一的店面無足夠豬肉可用。

這直接反映在食材的成本上。和對手相比,奇普雷的食材成本占營收比重最高,例如快餐連鎖餐廳盒子裡的傑克(Jack in the Box),其食材成本占營收二四%,奇普雷則是近三四%,此外高品質也意味著高價格。據分析美股的網站「尋找阿爾發」(Seeking Alpha)的研究,拿今年第一季奇普雷在美國華盛頓區的餐廳價目表,和去年第一季相比,從雞肉捲到牛肉捲,一年來價格就漲五%至近一○%。

被限制的產能,已影響到其股價。奇普雷六月中的股價曾創半年來新低,主要就是其成長逐漸趨緩。奇普雷日前表示,近來店面每小時交易次數只增加不到兩次,公司卻認為此乃「巨大進步」。

沒有完勝的商業模式!想打中顧客心,先找出自己的信仰

分析師卡特(Michael Carter)以自身經驗表示,有不少次他想上奇普雷的店面用餐,看到門口大排長龍,於是打退堂鼓,也見到許多顧客不耐久候就離開。產能無法擴大,反而形成奇普雷未來成長的局限。

未來,在華爾街的壓力下,奇普雷如果要繼續成長,或是走向全球市場,該公司會因此做出品質或是文化的妥協,已是可見的兩難習題。

奇普雷今日的成績單確實亮眼。當越來越多訴求鮮明的小眾品牌崛起,我們可以理解這類企業的商業模式,但現有企業也不用妄自菲薄。奇普雷不可能完全取代麥當勞,兩者各有優勢,誰也無法完全取代誰,就如高質量、高價的進口車,不會完全取代低質量、低價的國產車一樣。

我們可做的,是意識到消費者對企業的要求已不如過去,大家必須更明確鮮明說出自己的信仰,才能得到各自消費者認同,想要左右逢源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延伸閱讀】奇普雷淨利率不如麥當勞,股價卻是老大哥6倍!■ 麥當勞產品特色:平價快速餐點種類:較多平均客單價:較低市值(6/22):920億美元'15/Q1淨利率:13.62%員工數:420,000

■ 奇普雷產品特色:高質高價餐點種類:較少平均客單價:較高市值(6/22):190億美元'15/Q1淨利率:11.3% 員工數:53,090

資料來源:Google Finance 整理: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52

常洗髮不會掉髮,落髮一天百根算正常 頭髮變少變細 快補充鋅鐵食物

2015-09-28  TCW

季節交換,容易出現頭皮屑、頭皮癢的不適,越來越少的髮量,越來越多的白髮,也很惱人,到底頭皮、頭髮,該怎麼正確保養?怎麼染髮,才不造成傷害?

頭皮是孕育頭髮的土壤,跟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一樣,由外到裡,同樣有表皮層、真皮層及皮下組織三層。頭皮的毛囊,則是頭髮的樹苗,為了長出又長又茂密的頭 髮,頭皮的毛囊比起身體的毛囊,體積更大,扎根也更深。舉例來說:手毛的毛囊根部約在真皮層的上三分之一,但頭皮毛囊根部,卻可深達皮下組織的脂肪層,可 獲得更多的養分,得以成長茁壯。

季節交替時,頭皮屑多到像雪花片片,頭髮變白、髮量變少、頭髮變細,該怎麼辦?本期由專精毛囊保健及毛髮治療的詹融怡醫師,分享頭皮、頭髮日常保養的關鍵之道。

洗髮要訣:

別全家人都用同罐洗髮精

頭皮的保健,就像皮膚一樣,最重要的基礎保養是適當清潔,尤其是洗髮精的選擇及洗頭的頻率,要視每個人頭皮的油膩程度做調整,只要洗頭後,能維持頭皮不緊 繃、不刺激,同時能把頭皮的髒污去除,就是適當的洗髮。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天天洗,也不是全家人都適用同一瓶洗髮精。

洗完頭後,若覺得頭皮乾癢不舒服,代表洗髮精的去油力太強,若覺得頭皮還是油油膩膩、頭髮扁塌,不容易造型,則是清潔力不太夠。

有些民眾不太敢常洗頭的原因是每次洗髮,都會掉很多頭髮,怕太頻繁洗髮會讓髮量更少。事實上,頭髮的生長週期,有生長期、衰退期跟休止期。生長期時,頭髮 平均每個月可以長一公分,之後進入衰退期會停止生長,等到休止期,就開始掉落。只要每天掉落的頭髮,平均在一百根左右,都屬於正常的數量。常洗髮,除非是 有不當的拉扯,否則,並不會增加整體的掉髮量。

潤髮或護髮乳,主要的功能是增加頭髮的柔順及光澤感,可視每個人的需要做選擇,但建議在使用時避免直接塗抹在頭皮上,可使用在頭髮的後三分之二的髮梢,以 免增加頭皮的油膩感及負擔。頭皮的去角質,也非必要。因為頭皮表皮上的角質層會自然汰舊換新,就算是有些細小的頭皮屑,也屬正常的生理現象。

增髮要訣:

吃鋅鐵,排除荷爾蒙干擾但在季節交替時,有脂漏性皮膚炎體質的民眾,若常熬夜、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可能會發現頭皮起紅疹、癢、有淡黃色及皮脂味的油性頭 皮屑,除了接受皮膚科醫師的治療外,建議也要調整生活作息、飲食清淡;在洗髮時,用抗屑洗髮精按摩頭皮,並讓抗屑洗髮精在頭皮停留五分鐘,再沖掉,即可有 效減緩症狀。

髮量減少、頭髮變細、白頭髮越來越多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臨床上,因飲食偏好、過度減重、吃減肥餐,導致缺鋅、缺鐵而影響到頭髮正常生長的女性,並不少 見。缺鋅會讓頭髮長不好、生長緩慢;缺鐵,則會讓髮量持續減少、易掉髮。可抽血驗血中的鋅、鐵含量,若有缺乏,可雙管齊下補充鋅片、鐵錠,並適度攝食牡 蠣、生蠔、牛肉、羊肉等含鋅、鐵的食物,待血中的鋅、鐵含量,回升到正常值,髮質及髮量,即會有改善。而荷爾蒙的變化,像是吃避孕藥、打催經針、產後,有 時候,也會導致令人困擾的休止期掉髮。

男性的髮量減少、頭髮變

細,則常與遺傳性的雄性禿有關,常是頭髮先變細、再變少,與營養缺乏的關聯性較少。而圓禿是頭髮對生活壓力的直接反應。此外,有些生理上的疾病,像是甲狀 腺功能異常、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等等),也可能從掉頭髮的症狀開始表現,是要注意的健康警訊。

現代人易因勞心勞力的緊繃生活形態,提早長白頭髮、灰頭髮,這是毛囊裡的黑色素幹細胞消失,或是黑色素細胞不足引起,主因來自遺傳跟頭髮毛囊的老化,與營養不足較無相關。

染髮要訣:

距髮根0.三公分染才行

染髮,可暫時改變白髮的外觀,之前曾有染髮會罹患膀胱癌的動物實驗報告,但目前在人體上尚未證實。臨床上,染髮最常見的併發症是染劑刺激頭皮,造成的接觸 性皮膚炎,會造成頭皮癢、刺、紅腫,一般是沿著前額髮際線一帶,症狀會特別明顯,同時自己染髮發生不適的比例,也比較高,這有可能是因為自己染髮,通常會 從前額的白髮開始染,染劑太貼近頭皮又停留較久。

建議可請別人幫忙染髮。染髮時,要注意頭皮的隔離,從距離髮根處的0.三公分開始染,視覺上,就有掩蓋白髮的功能,又較不會直接刺激頭皮而影響到頭皮的健康。染髮後,可用護色洗髮精,減少染劑的褪色速度,維持較飽和的髮色。 (整理·黃秀美)

值班醫師

詹融怡

經歷:台大醫院皮膚科兼任主治醫師現職:國泰醫院皮膚科及植髮

中心主任

專長:毛囊基礎科學、毛髮疾患的

診斷及治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10

日本災區食物安全又好味,yeah!

我一直以為,我之所以不能從政是因為我不夠卑鄙,今天我才知道原來是因為我怕死。
 
當我從電視新聞目睹溫家寶總理訪問日本地震災區,驚心動魄地把宮城縣的鮑魚、岩手縣的前澤牛、青森縣三文魚和千葉縣的松露送進嘴裏,我徹底明白了溫總曾經說過的「死而後已」。要是像香港特首曾蔭權那樣「做好呢份工」,就肯定不會搵命博,那絕對是超越了打工仔的一種烈士情操,難道你以為「生吞輻射」好過癮?
 
後來報章說,內地人民微博上一位署名「新潟總領館朱麗松」的中國官員,留言抱怨領導人當時「正在品嘗來自福島縣伊達市、田村市等地的番茄、黃瓜等蔬果,但是日本人卻未事先告知有此一環節」。那即是說,我們的總理被擺上了,突然當上了輻射食物的代言人。

 
既然人家這麼客氣,下次日本首相訪華,我國定要禮尚往來,奉上石蠟翻新陳米飯、避孕藥魚、石膏豆腐和蘇丹紅鹹蛋,睡前再整多杯三聚氰胺奶定定驚。但再想想看,吃過量輻射可能十年八載後才生癌死,吃石膏豆腐和三聚氰胺奶死快好多,計落大陸還是有數呢!
 
我曾在內地雜誌看過一些報道,有中國「御廚」透露領導人最關注飲食安全,每煮一道菜都會預留多一份放在冰箱二十四小時,若有人吃後不適便可追查食材來源。平日如此小心翼翼,豈有此理焗我吃輻射魚?
 
溫總顧全日本人的面子全部照吃,真是厚道。 換了是我,一定會使出平日應付鹹濕客人的招數,一方面不便開罪他,但同時又不會蝕底給他。譬如說,假如我是訪問福島的領導人而事前不知要表演吃輻射魚,我顧及禮儀問題不會當場拒絕,但我也絕對不會「死而後已」,我會說: 「看來很好吃啊,但我對海鮮敏感,真可惜呢。」Daisy,也來品嘗這岩手縣的前澤牛吧。「我最近拜觀音,戒牛。」福島出產的番茄可以吃了吧。「哎呀!掉在地上了!I'm so sorry.」在日本人的精心策劃下,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在國際傳媒面前上演了一場show,劇名就叫「日本災區食物安全又好味,ichiban,yeah!」。
 
而這場晚宴舉行前數小時,福島核電廠營運商東京電力公司公布,3 號反應堆在十天前洩漏了250 噸輻射水入大海,持續了四十一小時,輻射物數值20 萬億貝可。 三國領導人剛好趕得及品嚐新鮮出爐的輻射海產。
 
溫總都算用心良苦。去年9 月發生了日本艦艇和中國漁船在釣魚台水域碰撞事件,之後中日關係就陷入冷戰。 為了打破僵局,日本首相菅直人還趁在歐洲出席國際會議,在走廊與溫家寶總理「扮偶遇」。今次溫總親自訪問日本災區, 「搵命博」吃下輻射海產,還將派出大型採購團赴日,中日關係何止全面解凍,簡直火速熱戀。但韓國總統李明博未免太無辜了,熱戀的是你們兩人,又不是我,是你們兩人拍拖又怕不好思,硬要拉我來當「電燈膽」,但我可沒答應過要陪一起吃福島番茄啊!等等,還有最應該出現的人沒有出現……美國不是日本的好朋友嗎? 怎麼不請奧巴馬來表演吃輻射魚?

 
溫總的一片苦心,我是明白的。與其像美國佬那樣跟仇人打打殺殺, 我寧願雪中送炭。如果對方懂得appreciate,大家以後就能和平地過日子了,那不是太美好了嗎?要是人家不領情,fine,損失的又不是我。Well,我Daisy 向來對「友誼」這東西看得好淡,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國與國之間的友誼,同樣都是兩方面的事情吧,並非我一個人所能控制的。我比較關心我能夠控制的事情,例如我今天喜歡穿Philip Lim 還是See by Chlo。
 
我還注意到今次溫總訪日跟以往的一些不同之處。從前接待中國領導人,日本出動酒井法子,穿和服捧一束花,純潔得像一朵待放的百合。後來這朵待放的百合去了吸毒,接待中國領導人的重任就交給SMAP。中居正廣和木村拓哉等SMAP 成員,還用普通話在溫總面前獻唱了《世界上唯一的花》,溫總一邊輕輕的打拍子,場面真是感人。話時話,那「唯一的花」究竟是什麼花?Let me see...啊,對了,會不會是茉莉花?我記得胡錦濤主席2006 年訪問肯亞,當地孔子學院學生唱的正是《茉莉花》。那些非洲黑人孩子好不容易才學會用普通話唱《茉莉花》,如今又得轉歌了,too bad。

 
SMAP 是日本藝人,他們大概也沒料到會成為中日關係的寒暑表吧。他們原定於去年到上海表演,但9 月發生了日本艦艇和中國漁船在釣魚台水域碰撞事件,上海之旅自然無疾而終。如今中日關係回暖,溫總又邀請SMAP 到中國表演去了。木村拓哉與溫總會面,卻稱沒時間去靈堂送別日劇《律政英雄》舊拍檔兒玉清,還惹來日本網民不滿,指責他太沒教養。那假如他去靈堂而不見溫總,又會不會被網民大罵「置國家大事之不顧」?究竟在網民眼中,什麼才是對?
 
我雖然喜歡木村拓哉,也喜愛到日本旅行,但最近有朋友約我吃日本菜我還是拒絕了。 日本官員聲言食物安全,正如當初他們堅稱核廠安全一樣。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至今兩個多月,似乎安靜下來,並不是因為問題已解決了,而是因為拉登死了,傳媒一窩蜂搶報道拉登,報道日本核災難的熱潮便冷卻,大家放鬆了戒備,又興致勃勃地吃日本刺身。
 
烏克蘭切爾諾貝爾核災難發生了二十五年,到了今天,當地出產的農作物仍然輻射超標,事故後已確診六千多名少年和兒童罹患甲狀腺癌,也有兒童患乳線癌和骨癌。有環保組織指出,輻射滲入泥土,流進大海。如果是碘131,輻射八十日後就會消散了。但銫137,則會持續釋放輻射三百年!更會引發白血病或甲狀腺癌等等。日本核事故發生至今才兩個多月,而福島比切爾諾貝爾更接近海邊,輻射直接污染海水。我不評論別人吃日本海產和農產品的行為,但我自己暫時是不會吃的。
 
我有一位長居東京的港人朋友,他最近終於決定遷回香港了。「連水都不乾淨,點住?」他在日本都已經落地生根了,萬般不捨地離開,但實在受不了天天到超市「撲水」、連吃飯都無法安心的生活。我問他日本人有沒有離開日本? 「有能力走的日本人,不少都已經跑到美國和歐洲了。有些人很想走,但沒有能力。堅持留在日本的精英當然也是有的,但在我認識的日本朋友和同事當中,走得動的都走了。」我想日本可能會變成猶太人一樣吧,最精英的國民都四散於海外,說也覺得有點悲。 (撰文:王迪詩/逢星期六刊於《信報》http://daisy-lancashire.blogspot.com/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56

打不死的垃圾食物市場,讓它股價創新高 麥當勞重生秘訣:專心賣漢堡

2016-02-08  TCW

去年初麥當勞獲利跌谷底,卻在近半年來大翻身,有人說是因為對手出包,但最大關鍵,是它認清定位。

才半年的時間,速食產業龍頭麥當勞出現營運大翻轉!

二○一五年六月,《商業周刊》曾獨家報導,麥當勞將出售全台灣近三百五十家直營店。當時麥當勞陷入空前谷底,該年第一季營收衰退近一○%,淨利更大跌二六%,英國人伊斯特(Steve Easterbrook)也被麥當勞找來救火,在同年三月出任該公司執行長。

然而,麥當勞的最新業績卻出現大逆轉。其今年一月二十五日公布的財報指出,全球平均店面(開業一年以上)營收成長五%,創近四年來新高。該公司去年第四季淨利較前一年同期成長一○%,股價在一月底創歷史新高。

麥當勞業績反彈,其中一種解釋是:對手出包。標榜健康食材的墨西哥捲餅連鎖店奇普雷(Chipotle)二〇一五年十月爆發大腸桿菌污染,最近三個月股價大跌近三成,該公司稱去年第四季營收將因此「遠低於市場預期」。一些人認為對手自亂陣腳,麥當勞因此坐收漁利。

然而,同樣賣速食的漢堡王(Burger King)、溫蒂(Wendys),今年以來股價分別下跌五%及一〇%;同時這三家速食業者中,只有麥當勞股價創歷史新高(詳見第七十二頁圖),因此「對手出包」,不是麥當勞反彈的關鍵原因,而是因為它本身也做對一些事。

它,將出售四千家店降營運成本,還大賺加盟金

從財務面看,麥當勞最大動作就是降低成本。去年麥當勞宣布出售台灣所有店面,就是該公司全球重整計畫的一環,它預計賣掉全球四千家店面,把加盟店比率由目前的八成提高到九五%。

此舉讓麥當勞甩掉維護店面的成本,出售店面會有獲利回收,而且把店面轉為加盟,可收取加盟金。這些業務在二〇一五年,總計為麥當勞貢獻一億三千五百萬美元獲利,至明年底麥當勞再將削減五億美元成本。

但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關鍵是:策略面的大轉彎。

它,整天賣早餐熱賣46年的滿福堡吸收新客

去年三月上任的執行長伊斯特,在各種場合都強調麥當勞是「現代化進步的漢堡公司」。這透露出他對麥當勞的重新定位,做過去最擅長做的事——賣漢堡。

為擺脫「垃圾食物」惡名,在伊斯特之前,麥當勞十七年內換了五位執行長,幾乎每位執行長都曾推出新產品(詳見第七十四頁圖),全盛時期麥當勞菜單上的產品種類超過一百三十種,被《財星》(Fortune)譏為「像洪水氾濫」。

但這些新產品並未讓麥當勞得利,在伊斯特接任執行長前,麥當勞創下十年來最糟業績。《紐約時報》去年四月表示,麥當勞推出的新產品屢戰屢敗,「真值得同情」。更糟的是,麥當勞連原本最擅長的漢堡也沒做好:二〇一四年六月美國《消費者報導》(Consumer Reports),將麥當勞的漢堡列為「全美國最爛」,連對手溫蒂的漢堡都比它奸,這對賣漢堡起家的麥當勞而言,堪稱奇恥大辱。

伊斯特接任執行長後,並未像前任一樣推出大量新產品,而把重點放在原有產品的重新組合,最重要的是推出「全日早餐」。過去麥當勞的早餐只提供到早上十點半,多年來顧客一直希望延長,但麥當勞卻心有餘力不足,原因正是產品種類太多,各式烤架占據廚房太多空間。二〇〇六年九月,麥當勞當時執行長史金納(JimSkinncr)就說,「全日早餐」和麥當勞的作業流程不合,「在提供早餐時還能提供其他高品質產品,對我們而言太複雜了。」

伊斯特上任做的事,就是簡化菜單,讓麥當勞騰出手來提供「全日早餐」。去年十月,麥當勞決定在全美一萬四千家店面推行全日早餐,這正是麥當勞從谷底反彈的關鍵。伊斯特表示,二〇一五年第四季麥當勞業績反彈,最主要動力就是來自「全日早餐」。野村證券分析師卡林諾斯基(MarkKalinowski)對《紐約時報》表示,「全日早餐」不只讓麥當勞的舊客戶回流,甚王還帶來原本不去麥當勞的新客戶。麥當勞早餐對消費者的最大吸引力,來自滿福堡。該產品自一九七〇年代初推出以來,至今仍末在麥當勞菜單上消失,光此點就足以證明它的價值。在美國,麥當勞為生產滿福堡,一年要買二十億顆蛋,占全美雞蛋產量的五%。產業分析師特里斯坦諾(DarrcnTristano)稱,滿福堡是麥當勞最古老也是最受歡迎的產品,「整天賣它就對了。」

近來一些輿論認為,在健康食品風潮下,麥當勞若只靠「滿福堡」之類的速食,不轉型做健康有機,遲早會垮台,然而,近年來新崛起的速食店Sonic,卻顛覆這種說法。Sonic不搞健康食品,它有九種不同漢堡、十種不同熱狗和各種口味的炸雞;它還有一份「智慧型菜單」,裡面沒有蘿蔔、沙拉等健康食物,而是計算過熱量的漢堡、薯條、炸雞。它的菜單只傳達給消費者一個簡單訊息:我們只賣垃圾食物。

這家「垃圾食物」專賣店,最近五年股價成長兩倍,據該公司公布的最新二〇一五年財報,年度淨利大幅成長三〇%,同一店營收成長七.三%,是前一年度的兩倍。

它,不再靠攏健康讓想放縱者便宜吃垃圾食物

為何垃圾食物仍有市場?產業分析師史拉堡(Will Slabaugh)表示,人們去吃垃圾食物,就是要放縱自己。在健康食品當道的今日,Sonic或麥當勞的垃圾食物,提供人們一個喘息空間:平日吃健康食品,但偶爾也可大快朵頤,更重要的是垃圾食物較便宜。如《華盛頓郵報》說法,吃健康食品讓人們「腰圍瘦了,荷包也瘦了」:吃垃圾食物雖然變胖,卻省了荷包。這正是Sonic和麥當勞的「垃圾食物」,永遠打不死的原因。從專業分工的角度來看,人們若想吃健康食品,只會去專賣這些東西的連鎖店,他們不會想到麥當勞;人們若去麥當勞,就是想吃便宜好吃的垃圾食物。倘若麥當勞如一些人建議,把重點放在健康食品,這等於放棄自己最擅長的事。

伊斯特上任執行長以來,不斷強調麥當勞是一家「現代化進步的漢堡公司」,正是他重新「認清自己」,回歸麥當勞速食本質的新策略。麥當勞的轉變,也引發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面對新產品競爭,老企業是要轉型去做自己沒做過的事,還是把自己本來擅長的事做更好?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麥當勞原本做的是前者,結果證明它失敗了。如今它改做後者,從最新業績及市場反應來看,方向是正確的。

今日,麥當勞股價雖已創歷史新高,但如著名股票分析網站「尋找阿爾發」(SeekingAlpha)的「錢財研究團隊」(Team Money Research),仍將該股票評等列為「買進」;另一位分析師皮堤(Alex pitti),早在麥當勞股價八十九美元時就建議買進,他在一月底宣稱麥當勞將是「二〇一六年表現最好的股票」。日前Thomson/First Call調查二十一位分析師,有十三位也將麥當勞股票列為「買進」。

「認清自己」的麥當勞,它的「黃金拱門」未來或許有機會再度發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31

從食物選擇看文明演進

2016-03-07  TWM

碳水化合物是勞動者的能量來源,現代人則必須捨棄碳水化合物。由此可窺見,食物的選擇,反映了世界演化的進程。

注意吃下肚的食物已好一陣子。為了讓健身更有效果,我開始改變飲食習慣,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多吃蛋白質及油脂。不過,如此控制飲食,其實與我所從事的美食評論工作互相矛盾,我也盡量在二者間尋求平衡。若是必須認真吃飯的場合,基本上我什麼都吃,但餐前麵包、飯後甜點仍會盡量節制;若在家用餐,就盡量遵守上述原則。

為什麼少吃碳水化合物?根據我閱讀的相關書籍,蛋白質、油脂、碳水化合物等三大營養素中,碳水化合物最容易被身體儲存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會被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後就是血糖,食用太多碳水化合物,在胰島素與腎上腺素的交替作用下,血糖會大力震盪,若因此導致胰臟失調。血糖停留在平衡線以上,胰島素就會不斷把血糖轉成脂肪,導致肥胖。

不過,回頭檢視我們從古至今的飲食習慣,碳水化合物卻是主軸。米飯不可或缺,麵包相當普及,更常常有人用一碗麵條填飽肚子。與蛋白質、油脂相比,碳水化合物確實是便宜的能量來源,且能迅速提供能量,適合幹體力活的高勞動者。不過,現代人有誰幹體力活呢?古人要劈柴生火、掘井打水,為了交易得翻山越嶺,體力花費大,自然也能把體內的糖分消耗殆盡。現代人大多不事勞動,還得另外培養運動習慣,若照樣大吃碳水化合物,難保不發福。

有意思的是,若再往前回溯人類文明的起源,肥沃月彎︵美索不達米亞︶得天獨厚的農業環境至關重要,其穀物類作物如通心粉小麥、野生種小麥及大麥,成為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餵飽了人們,也使社會得以分工,豢養不事生產的專業人士,因而優先發展出文明。

碳水化合物餵養文明,現代的文明人類卻必須捨棄碳水化合物。食物選擇反映了世界演化的進程,或許,我們真的更文明了。

撰文 / 高琹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04

辦公室食物鏈最低層

人無笑臉莫開店

我常去住家附近的一家牛腩麵店宵夜,店不起眼,牛腩的品質也普通。話雖如此,我還是喜歡去,週末就去看看,去跟笑臉迎人老闆娘請益,吹水一頓後,總在她的笑臉與樸實中,過幾日又去,店的魅力,超乎想像。

這位笑臉老闆娘負責麵店的採購、門市與公司的管理調度(她有三家分店),她座鎮的門市做得很好,另外兩家管理就十分淩亂。從最簡單的品質管理,口感都無法掌握,所以,他們的生意很難做大,更遑論照顧再開的分店。

閑談中,想起某位大陸朋友講了一句有意思的口頭禪:「人無笑臉莫開店;店無特色不開張;人無絕活不經商。」淺白的話語,直指事理核心。

一位能夠笑臉開店的老闆娘,能將一家沒特色的牛腩麵店經營得很溫馨,卻因為不擅長管理而無法讓小店擴大規模。她的故事印證正、反的道理:開店要有笑臉,經商該有絕活。

老闆娘所從事的廣義地來說就是服務業,而服務靠的就是一張笑臉、憑著一套專業絕活,銷售別具競爭力的產品(牛腩),好簡單的事,卻好難做到,食材新鮮,湯底要靚。

其難在於,太多人的不自知。沒有笑臉,卻不自知;沒有特色,也不自知;沒有絕活,而經商,這樣的人更是比比皆是。有這三個不自知「沒有笑臉、沒有特色、沒有絕活」,卻還跑去創業的人,您覺得很少見嗎?

人無笑臉莫開店;店無特色不開張;人無絕活不經商,不只有字面的表層意義,更直指成服務業的關鍵,這是事業的成敗。換一個角度,從「打工仔」來看,人的不自知,會造成很多不切實際的想像,做錯決定,導致工作不順暢。從上司來看,如果看不透成事的關鍵,摸不懂部屬的本性,如何進行事與人的最佳組合,何以能說勝任管理之務?這是組織運作最核心的問題,很可惜,管理者多忽略此,將時間花在枝節與救火急事。靜心想,管理工作如果最後都變成如此,有什麼意思?,能夠有絕活的生意人太少了,安分當個打工仔、職員或許更適才適所。

對公司留兩手?

FacebookMark說:一名優秀的工程師能夠抵得上100個普通工程師!

1997年以前,管理理論界是通用電氣公司總裁兼CEO Jack Welch的天下,他崇尚末位淘汰制:把團隊內人員按2/7/1的比例分為三個層次最優的20%人士得到晉升和提薪,70%的人給予培訓和鼓勵,讓他們上升至最優秀20%的人當中,最差的10%員工走人,絕不把時間和精力耗在這10%的人身上,這3個層次始終都是保持動態,隨時更換人員。

這就是1997年以前的管理理論主流,之後,Jobs回歸蘋果,他說的兩句話和做的一件事,影響了後來的各種思維、思潮和管理方法。這兩句話就是大家熟悉的Think different

邏輯大家都懂。我們公司也一樣,幾年前,公司用許多IT人員及Sale屎,這些人員各有所長,且常是獨門專長,這項技術別人不會,這些擁有獨門絕技的人,有少數讓人感覺他們似乎總是「對公司留兩手」,有些問題他們應該可以解決卻始終解決不了,因為解決了就代表他要把獨門知識釋放出來,讓大家都學會。

不論「對公司留兩手」或是「留一手」,教曉徒弟真的會冇師父嗎?雖然是從部分打工仔身上發現,但其後發覺組織中經常有這樣的事。許多能幹的工作者都會自己開創出創新的工作方法,提高效率、提升成果。但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把這些獨創知識與其他人分享,許多人選擇「留兩手」。我對這種事深不以為然。

你今天擁有的只是昨天學會的知識,對今天以後的創新不一定有用。只要對自己有信心,未來還會學習成長、進步,就永遠不怕別人趕上、學會,也就不需留兩手。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獨特的技能,我很怕小氣、小心眼的人,捧著一點能力敝帚自珍,深怕別人知道,唯有每個人都無私奉獻,公司才會同步成長;一旦有人有私心,這些人將會被邊緣化,會被其他無私、願為公司付出的人所取代。

好吧,這個時代任何員工卻可以擁有了更大的能量和權力,你知道,打造一個偉大的公司的,你只需要55個人就夠了(WhatsApp55人團隊創造市值200億美金的價值)。按2/7/1的比例分,這公司看來沒有人會「留兩手」。

辦公室食物鏈最低層

不論職位高低,辦公室食物鏈底端有一類人,叫「大好人」。

「好」的定義不見得是善良,更多是軟弱,不敢或者不願和他人直接發生衝突,逐漸淪為誰都能使喚的公僕、奴婢。工作多,人地準時放工我OT。一世冇機會上位。

對基層員工來說,底層只是階段性的處境。所有新人,除非是二代,都要經歷一步一步的成長過程。很多最後做到管理層的人,都有在基層部門的實踐經驗。如果準備充分、擅於學習、下的工夫夠,就會發展得比較順利。

本身沒有那麼大野心的人來說,找到能力和工作的平衡也是一種方式。有些人可以往上走,但這樣工作就會佔用更多時間。他們更傾向於認為,工作只是帶來穩定收入的途徑,寧願花更多時間在家庭上。

職場中存在大量的同級之間流程、JD不太清晰的情況,如果乜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明確界線,不好意思敦促別人履行該負的責任,那就只能自己啃,不情願地背著十字架。

食物鏈底端,其實是把職場預設為一個從底層到頂層的金字塔結構,但在現實中並不儘然,沒有誰是最弱的,職場更可能是一個倒轉的三角型。

如果你在職場,哪怕看起來處在辦公室底端,也不是最慘的。底端的感覺無非是你在幾十人、幾百人的公司小環境裡所處的位置。視野放大一點,畢竟很多人想進職場還沒進來。就想想,自己是哈佛、牛津大學最差的學生,但放眼全世界,作一點都不差。

如果志存高遠,在自己的承受範圍內多做一點、多磨練一點,對自己的成長有幫助,也未嘗不可;如果已經超出自己的承受範圍,就要出去維護界線Say No。有理有據地拒絕,並不見得會激化矛盾,無須過於害怕,但要做好的心理準備是,如果你之前給人留下的印象都是「大好人」,在最開始轉變時,周圍人對你的變化不一定能接受。


放錯位置的天才

谷歌首席HR Laszlo Bock在其新書《Work Rules》中透露了Google的做法:關注表現最差和最優的兩類員工。

最差的員工可能是放錯位置的天才,最優員工可能是未開發充分的寶藏。大多數組織未曾意識到提高公司績效最大的機會在於底層的員工。

90年代,美國近代最偉大的CEOGEJack Welch推行「不升職就離職」管理模式,在這種管理模式下,通用電氣的員工每年都要接受一次評估,排名最後10%的員工被解雇:一係就要在公司中升職,要麼就要離開。

但這樣做是不是需要成本?招聘新員工需要時間和金錢,通常比培訓現有的員工更貴,而且需要學習適應新工作,即使如此也不一定成功!

理想的情況下,你一開始聘用的都是The Right Guy。如果你們的招聘流程客觀、有完善的校準過程,就能很接近這個效果。但是即便如此,HR也會犯錯誤,聘用的人也有可能落在績效表現曲線的底端。

GoogleLaszlo Bock定期找出表現最差的5%左右的員工。這些員工在我們KPI績效分佈的底端。這個過程是在正式的績效管理流程之外,目的不是找出要解雇的人:而是要找出需要幫助的人。

如果他們未能弄清如何工作,Google首先會為他們提供一系列的培訓和輔導,幫助他們構建工作能力。如果還沒有效果,會幫助這個人在內部找到另外一個崗位。

所以,對表現最水皮的員工也要心懷憐憫。如果你的招聘工作沒有犯錯,那麼大多數陷入困境的員工都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崗位,而不是因為自身死蠢。

通常,調崗之後這個人的績效能夠提升到平均水準。這聽起來或許不算什麼,但是反過來這樣想想:100個人的團隊中,老占是表現最差的5個人之一。經過這次干預之後,老占的績效表現進入了前50位。雖然不是明星員工,但是我現在的貢獻比其他49名員工都要多,而此前他只比三四個人更好。如果所有表現最差的人都能有這樣的進步,你們的公司會成為什麼模樣?而且如果就連底端的49人也比對手公司更好呢?

@ Job Market , 2016年三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46

打造時尚形象、棄用致癌糖,顧客反而說不 垃圾食物衝高股價 打臉百事轉型

2016-07-25  TCW

百事變健康了?它想跟天然食品風潮,市場卻追捧其垃圾食物,儘管近日股價創新高,執行長盧英德的轉型路依然迂迴。

公司想轉型,消費者卻想它重操舊業,這是百事(PepsiCo)執行長盧英德(Indra Nooyi)的處境。近來百事轉做健康食品,消費者卻仍追捧它的可樂碳酸飲料與零食,這意味著盧英德想治好百事的「碳酸依賴症」將困難重重。

百事日前公布財報,今年第二季淨利(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四十億元)高於市場預期,股價創歷史新高(見第六十八頁圖),盧英德功不可沒。身為印度裔女性的她,過去只當過策略顧問,十年前被提拔為百事執行長時,曾引起諸多質疑。然而公司在她治下股價漲近八成,營收亦領先對手可口可樂(Coka Cola)。如今盧英德已是《富比世》(Forbes)「全球商界最有權力的女性」第二名,僅次於臉書營運長桑柏格(Sheryl Sandberg)。

CEO行銷跨界

聘設計長,與精品、手機合作

自稱「叛逆分子」的盧英德,年輕時爬樹、玩搖滾。她執掌百事後展現的第一個特色是「重視細節」。她每週巡視產品在門市架上的陳列狀況,某次她親自試搬超市裡一箱旗下品牌的礦泉水,發現頗為費力,將降低女性購買誘因,她立刻要下屬設法減輕包裝重量。連超市飲料架上少一瓶百事可樂、冰箱門擋住百事的商標這種小事,她也不放過。《財星》 (Fortune)引述她的話:「我們要突破極限,追求執行的完美,最終目標是毫無瑕疵。」白天她在芝加哥發現問題,當晚專機降落紐約時,她就要求下屬「(當天)九〇%的問題必須已解決。」

她的第二特色在於跨界經營。二〇一二年盧英德找來在3M負責設計的波西尼(Mauro Porcini)擔任首席設計長—過去百事從沒有這個職位。如今有稜有角的AxL百事瓶子,就出自紐約曼哈頓蘇活區的「百事設計與創新中心」。她還將百事帶入時尚圈:在米蘭時裝週時,百事推出一個「可樂屋」(Kola House)時裝展示會,讓旗下洋芋片與精品結合。她推出Spire冷飲販賣機,這個仿效iPhone的裝置,以純白或純黑的簡約外型,搭配著展示一千種口味的觸控式螢幕。她還將百事品牌,授權給中國一家手機製造商,於是有了「百事手機」(Pepsi PI)。她想減少百事零食裡的鈉含量,又保持顧客喜歡的口味,最後從一家骨質疏鬆研究所裡找到解方。

企圖「改邪歸正」

聽輿論棄代糖,卻不被埋單

表面上看,盧英德似「不務正業」,但此乃環境所逼。健康意識抬頭,百事從碳酸飲料到洋芋片等主力產品,皆被視為垃圾食物。從美國費城課徵汽水稅,到巴西小學禁賣汽水,大環境對百事日漸不利。因此盧英德除了跨界經營,也推出茶、果汁、乳製品,「若顧客想追求健康,百事就須轉變。」她說百事轉型後,將生產更多「沒有罪惡感」的產品。

但百事轉型的第一個挑戰來自對手。近年來崛起的澤維亞(Zevia),打著「汽水大廠的替代選擇」旗號,標榜其飲料無熱量且用天然糖分,如今澤維亞的碳酸飲料在美國超市占有率六成,年營收破一億美元,該公司執行長史潘斯(Paddy Spence)表示:「人們不相信百事可樂或可口可樂的成分。」他稱挖掘越深,將會發現這些大公司用了「不可告人」 (nasty)的原料。

第二個挑戰來自自己,表現在「阿斯巴甜」(aspartame) 事件上。阿斯巴甜是一種高甜度代糖,輿論懷疑它有致癌風險,去年八月百事因此宣布其健怡百事可樂(Diet Pepsi)棄用該成分。新產品雖標榜「無阿斯巴甜」,消費者卻抱怨它不夠甜,不少顧客改暍對手可口可樂含阿斯巴甜的飲料。眼見市況不利,今年六月底百事又宣布重新使用阿斯巴甜。

抓不準顧客面貌

全因健康、垃圾食物都想做

百事出爾反爾,是消費者不同選擇的結果。例如人們擔心柳橙汁太甜而減少消費,百事旗下的「純品康納」品牌因此遭打擊。但百事另一款富含糖分的Mountain Dew飲料,卻在年輕男性裡廣受歡迎。盧英德稱消費者對非基因改造、天然成分趨之若騖,卻因此吃下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我們從未見過消費者的概念像目前這樣混亂。」

但根本原因是百事想魚與熊掌兼得。消費者本就有不同面貌,垃圾食物與健康食品各有所好,百事卻想將它們一網打盡。其實盧英德近年來雖力推健康食品,現實是百事大多數利潤仍來自垃圾食物:今年第二季百事旗下「菲多利北美」(Frito- Lay North America,生產洋芋片等零食)的營業利益,占整體超過三分之一。去年六月《財星》指出,百事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二〇一二年至二〇一四年間,從七%升至九%,「大多數都是舊產品的延伸。」

某次盧英德受訪時談到家庭,自承因工作繁忙而無法當個稱職母親,她自我解釋:「我們不能什麼都想要!」然而她掌管的百事,卻想做健康食品又做垃圾食物。百事能找到兩全其美之路嗎?這將是她留給世人的最大疑問。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