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0/2106799.shtml
每经记者 孙嘉夏 曹晟源 发自上海
“天宝系”事件所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了。
昨日 (12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获得的银行系统内部文件显示,有关部门为预防“天宝系”关联企业群贷款风险,早先已发出《“天宝系”关联群分析报告》。 该份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天宝系”关联企业群50家主要企业成员的授信额度为160.66亿元,贷款余额为56.76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所掌握的这份银行系统内部文件还显示,暴露出贷款风险的“天宝系”关联企业中,除之前已被媒体披露的 “五个群:伟业系、银通系、北泰系、中顺系、恒巨系”之外,还有国有企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中电科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的身影。
该份《关联企业群贷款总体情况表》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电科集团资产总额792亿元,负债总额337.3亿元,负债率为42.59%,授信额度17.6亿元。旗下企业如中电科集团电子科学研究院授信额度为4亿元,贷款余额为2亿元。
此外,同处中电科集团控制下的*ST高陶 (600562.SH)、太极股份(002368.SZ)、华东电脑(600850.SH)也出现在上述情况表中。
中电科集团身影闪现
记者所掌握的“天宝系”《关联企业群贷款总体情况表》显示,涉及中电科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的多达十余家(见附表)。
这份截至2010年6月底的表格中,列明中电科集团资产总额为792亿元,负债总额为337.3亿元,负债率为42.59%,授信额度为17.6亿元。
关联企业群中包括中电科集团电子科学研究院资产负债率52.55%,授信额度4亿元,贷款余额为2亿元;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 66.59%,授信额度4.1亿元,贷款余额1.69亿元;中电科集团第三十二研究所资产负债率77.14%,授信额度9900万元,贷款余额为1.08 亿元;中电科集团第七研究所资产负债率65.32%,授信额度1.6亿元,贷款余额4000万元等共计14家中电科集团下属企业。
此外,如中 电华通通信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为18.62%,授信额度2亿元,贷款余额2亿元;中电华通数据网络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为9.52%,授信额度1亿元,贷款 余额1亿元;南京洛普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77.95%,授信额度5000万元;上海华东电脑存储网络系统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50.37%,授信额度 9500万元等。以上企业均与中电科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市公司否认卷入
公开资料显示,华东电脑控股股东华东计算技术研究院,持有华东电脑44.62%的股份,同时该院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因此,华东电脑的实际控制人为中电科集团。
另一家上市公司*ST高陶的控股股东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院,该院占*ST高陶约27.33%的股份,而中电科集团又拥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十四研究所100%的股权,所以*ST高陶的实际控制人也为中电科集团。
“天宝系”和“中电科系”两个不同的行业为什么会有关联?为了寻求答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别致电上述两家上市公司的董秘。
“我们什么关系也没有。”高淳陶瓷董秘王贵夫对于公司被卷进关联群显得非常意外,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听说这事之后我们也查过,确实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也感觉到很突然,之前连‘天宝系’都没有听说过。”
截至记者发稿时,未能联系上华东电脑相关负责人。记者昨日同时联系中电科集团、中电科集团电子科学研究院财务部,工作人员均拒绝透露任何信息。
此外,记者还发现,*ST高陶被卷入名单的同时,江苏省高淳县的不少企业也赫然出现在这份名单中,其中包括了高淳县城市投资有限公司、江苏高淳经济开发 区开发总公司、高淳县土地储备中心、高淳县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江苏省高淳职业教育中心校、高淳县公共设施项目投资有限公司、高淳县新区市政工程有限责 任公司等7家企事业单位。这些公司和“天宝系”之间有何联系,目前亦不得而知。
银行自查关联企业群
银行界人士称,早先收到该关联报告后,银行即展开了自查。同时,为了防范风险,银行对关联群提到的企业尤其加以重视。
记者获得的这份《“天宝系”关联群分析报告》中特别注明,系统关联群确定时,一是系统在计算某一企业的关联群时,依据各报数机构填报的该客户的法人、股 东、关联企业情况综合算取最大集;二是不含不计关联企业原则。系统在运算生成关联群的过程中,会对某一企业收集的股东、关联企业和法人代表进行外延扩算, 当某条计算路径碰到不计关联企业时,系统就会终止这条路径的计算。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所掌握的材料显示,《“天宝系”关联群分析报告》的附件显示,有50家企业牵涉其中,资产总额1326.19亿元,负债总额639.3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8.21%,授信额度为160.66亿元,贷款余额为56.76亿元。
报告披露,该群涉及授信行和贷款行共计47家,其中最大贷款行建行上海市分行为群内提供贷款金额6.3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1.12%;最大授信行是 建行北京市分行,为群内提供授信16.60亿元,占授信总额的10.33%。群内最大的贷款企业为东普汽车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21/2142193.shtml
每经记者 汤白露 发自北京
12月20日,刚脱离央企怀抱的远洋地产 (03377.HK)股价急挫5.94%,报收5.07港元。
此前于12月16日,中远国际公告,拟每股5.60港元溢价出售其所持远洋地产16.85%的股份,中远国际将套现约53.2亿港元。
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表示,随着中远国际全面退出远洋地产,市场关注远洋地产的未来发展战略,以及未来股东结构的潜在变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市场更加关注另一个焦点,即在此次股权交易中,海外基金很可能已经曲线接盘了远洋地产的部分股权。在房地产调控日益严厉的压 力之下,这是否将引发新一轮外资接盘央企地产资产的热潮?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外资曲线进入房地产市场,是否违背了地产调控的初衷?
78家央企清退“第一例”
一度“进展缓慢”的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业务,终于出现了“第一例”。
12月17日,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向媒体透露,中远集团下属二级子公司中远香港集团16日已将所持远洋地产的股权全部出售。中远国际 (00517.HK)原本持有9.5亿股远洋地产股份,占总股份16.85%,是远洋地产的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是中国人寿)。中远香港集团拥有中远国 际57%的股权。
“中远集团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完全退出了远洋地产,成为78家涉足房地产央企中最早退出地产业务的企业。”国资委有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市场原本预计,远洋地产的大股东中国人寿会趁机增持。但是,根据今年9月初出台的 《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不能成为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大股东。而中远国际也在8月份的公告中称,预期买方及最终实际权益人将为第三方。
市场传言香港南丰集团是这次配售的主要买家。如传闻属实,南丰集团未来将可能挑战中国人寿第一大股东的地位,甚至有可能向中国人寿买入远洋地产的股票,成为远洋地产的真正控股者。
“接盘者”身份存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远洋地产的接盘资金神秘莫测,香港联交所尚未通过公告揭开谜底。
市场传言,香港南丰集团及另一家私募基金将承配大部分股份,但此消息未获远洋地产及南丰回应。另有消息称,南丰集团旗下南丰房地产基金与另一个外资基金,各认购约23.4亿港元中远国际出售的远洋地产股权,即南丰此次购入远洋地产约7.4%股权。
事实上,上述传闻并非空穴来风。就在12月14日晚间,远洋地产在H股公告,计划与南丰集团成员公司GoldenSuccess成立合资公司,将开发此前联合投标收购的北京朝阳区若干地块,目前双方已经签订谅解备忘录。
远洋地产与南丰集团并不是首次合作。7月27日,香港南丰集团主席、“棉纱大王”陈廷骅斥资35亿港元,认购了远洋地产发行的5.1亿股债券(相当于9.97%的股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南丰集团的背景发现,南丰集团在内地的地产投资分“两条腿”走路。除南丰中国直接投资开发外,还通过与汇丰银行共同成立的基金参与内地的房地产投资。此外,南丰集团还曾通过与荷兰国际集团ING共同成立并管理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在接盘资金中,被刻意隐匿的是一家外资基金。业界认为,这个外资基金很可能就是汇丰银行的下属基金,或者是与南丰集团以合作的形式出现。但是,这一消息尚未得到公告信息确认。
警惕外资曲线介入央企地产
针对远洋地产的接盘者,《每日经济新闻》致电国资委相关司局人士,希望得到一个说法。但是,该人士说,“中远集团作为央企退出远洋地产,这已经是事实。至于是否有海外基金接盘,这不是国资委的监管范围。”
一位研究人士指出,如果是海外基金借道香港南丰集团接盘了远洋地产,则值得警惕。在地产调控日益严厉的今天,外资接盘央企地产资产将变得更加敏感,甚至遭遇业界诟病。
12月15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房地产领域吸收FDI增幅明显。1~11月房地产行业吸收FDI为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8%。此外, 刚刚过去的11个月里,已经有977家外商新设或者增资的房地产企业在商务部做了备案,2010年将突破1000家。在977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仍然是 老牌的香港地产公司以及借助海外融资渠道的内地企业。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24/2153163.shtml
每经记者 张娟娟 发自上海
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连锁餐饮企业——乡村基,在登陆纳斯达克不到3个月后,近日悄然关闭了其位于上海市繁华地带的豫园店。这是乡村基唯一一家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段的分店,它的关闭,对于渴望进军国际市场、打造“中国麦当劳”的乡村基来说,需要思考和总结的还有很多。
在业内看来,乡村基在一线城市出现的“水土不服”,除了自身品牌定位模糊、营销模式不够成熟等因素外,一线城市快餐行业的残酷角斗,也是其中一大重要原因。
“一线城市的洋快餐市场已经饱和,过快的扩张速度,给企业的租金压力、人才补给、服务质量等各方面带来了严峻考验。”一位快餐领域的资深业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
不仅如此,真功夫、永和大王等中式快餐连锁在一线城市也遍地开花。
自身因素
“乡村基进军一线城市的难度非常大。”对于乡村基上海豫园店的关闭,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并不感到意外。“尽管乡村基近几年来发展迅猛,但仍然是以西南地区为‘主打市场’,品牌国际化程度不高。”林岳分析道,这主要体现在标准化盈利模式、产品口味等方面。
标准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式快餐连锁发展的最大障碍。快餐连锁能否做大,必须首先解决标准化问题,它主要体现在产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流程标准化三大方面。
但相比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中式快餐要实现标准化,难度非常大,尤其是产品口味、分量、规格的标准统一化,更是困难重重,这也正是中式快餐连锁发展 相对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乡村基掌门人李红曾感慨:“中式快餐连锁店 ‘连易锁难’。由于无法做到标准化,在内部管理控制上难免漏洞百出。”
“乡村基目前定位非常模糊,虽然以川味为主,但又比不过专业化的川菜,有点‘四不像’。在上海这样竞争残酷的市场,一家没有自己特色的餐饮企业是难以生存 的。”林岳认为,乡村基要想打入一线城市乃至国际市场,在产品上必须在保留川味特色的基础上发展本土化,以迎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
行业竞争残酷
除已关门的豫园店外,乡村基在上海还有3家店正常营业,但都位于相对市郊地区。那里的房租较为低廉,更重要的是,同行竞争没有市中心那般激烈。
中国餐饮连锁市场战况早已进入白热化。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全球知名洋快餐已全部落户,真功夫、永和大王、味千拉面、大娘水饺等中式餐饮连锁也遍地开花。然而,快餐巨头们似乎毫无放缓扩张步伐之意。
麦当劳近日宣布,计划在未来3年内,再新增1000家餐厅。这意味着,到2013年,麦当劳餐厅数量将翻一番,达到2000家。而在过去19年里,这家洋快餐在中国开设的餐厅总数也不过1000家。
肯德基当然也不甘示弱。“肯德基在中国近几年每年都是以超过400家的开发速度快速发展。今年6月1日已经突破3000家。”
今年9月,巴西3G资本以33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快餐连锁店汉堡王。截至6月,汉堡王在中国内地共开设了33家餐厅。业内认为,此项收购将拉开汉堡王的中国扩张序幕。
在中式餐饮连锁领域,2010年,真功夫全国直营店数近380家,已成长为中式快餐第一。公司计划在未来5年内,店面数达800~1000家。此外,永 和大王在中国主要城市也已拥有近200家连锁店,并计划未来5年,在全国扩展至700家餐厅,成为中式快餐中的第一品牌。
数字战场引发泡沫
快餐连锁行业俨然成了竞争对手们互相竞技的数字战场,但由此引发出的一连串问题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一线城市洋快餐市场目前已经饱和。”一位快餐领域的资深业内人士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心商圈物业租金居高不下,肯德基、麦当劳目前正迅速向“深耕密植、社区化经营”方向转移,在许多社区甚至出现“扎堆”现象。
以上海市杨浦区中原板块为例,在嫩江路与国和路之间的中原路段上,仅200米内就开了两家肯德基和一家麦当劳。
“过快的扩张速度,不仅导致单店盈利能力下降,同时给企业的租金压力、人才补给、服务质量等各方面带来严峻考验。”上述业内人士透露,以肯德基一类店为 例,每家餐厅的员工人数一般在80~120人之间,并须经过3~6个月的上岗培训。“人才储备程度、人才培训速度等能否赶得上餐厅的扩张速度,是洋快餐企 业家们最头疼的事之一,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整家店的服务水准。”该人士指出。
“洋快餐企业在服务方面一向是中式快餐企业学习的典范,由于扩张 过快导致的竞争加剧,往往会诱发企业之间的促销大战,而此前发生的‘秒杀门’事件已经暴露出洋快餐服务方面的缺失。”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指出,若为 追求销售而忽略服务环节,将损害到企业的品牌形象,不利于企业未来发展。
“为保证业绩的持续增长,肯德基、麦当劳未来在中国的重点布局,肯定 不再会是一线城市,而是二三线。这些城市的发展空间更大,但同时也很容易出现结构性泡沫。”博盖咨询总经理高剑锋指出,与一线城市不同,二三线城市的商业 中心位置非常有限,势必会出现抢占商圈现象,因此更容易出现过度竞争,同时会推高物业租金,导致单店盈利能力下降。
“在单店盈利方面,麦当劳强于肯德基。肯德基扩张投入较大,单店盈利能力有些落后,但也在专注增加单店功能,来提高盈利。因此,今后双方的竞争不光是规模,更重要的是单店盈利能力。”黎雪荣指出。
相关新闻
洋快餐进入微利时代
每经记者 张娟娟 发自上海
上世纪80年代末,肯德基、麦当劳刚进入中国时,市场定位偏高,边际利润很大。当时,吃顿肯德基对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来说简直是种奢侈的享受。而如今,洋快餐在拥有越来越高的市场占有率后逐渐回归平民化路线,边际利润也在降低。
“很多人以为洋快餐是暴利行业,事实上,它们正在走向微利。”上海餐饮行业协会名义会长何义钊告诉记者,2009年上海餐饮行业的总体平均利润率已从 2007年的11%左右降至8%左右,而洋快餐的利润率大概也只比平均值高出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就是洋快餐居高不下的租金,以及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持 续攀升所致。“虽然洋快餐也提价,但还是跟不上成本上涨速度,另外,与社会饭店相比,连锁餐饮企业提价会更受舆论关注,因此无法随意提价。”何义钊说。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指出,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要想在新兴市场的竞争格局中处于领先地位,打倒竞争对手,又不被新进入者赶超,就存着规模扩张的压 力,以量取胜,以规模效应取胜是洋快餐企业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市场空间有限,竞相扩张无疑会加大市场竞争,产品价格涨幅受限,也可能出现各家大打促销 战,价格不升反降,会导致利润率下降。”
黎雪荣表示,洋快餐企业发展的另外一大方向便是差异化,这也有助于企业市场份额的提高,然而,如何处理好差异化和本土化的问题成为洋快餐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23/wOMDAwMDIxMjIwOQ.html
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SEC)开始意识到,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存在普遍的造假问题,并已经从会计师事务所入手调查。
12月21日,SEC对一家加州的审计公司进行了处罚,该公司涉嫌为一家中国能源企业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SEC将打击面定位于通过反向收购方式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公司,以及为这些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审计事务所。
“一般的反向收购理论上是募集不到资金的,这些公司在支付上市费用后,能获得的也就是一个在美上市的名号而已。”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上市”之后,一些中小企业从股价操纵中获利,进而造就了大量问题企业。要实现这一目的,业绩粉饰和审计造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SEC公司财务部总会计师Wayne Carnall表示:“这些上市公司100%的业务都来自于中国,而给它们做审计的事务所可能都不会说普通话或者广东话。”
SEC上市公司审计监督委员会(PCAOB)审计长Martin Baumann也指出:“一些审计公司签发了很多财务报告,但他们只做了很少审计工作。”大量审计业务被怀疑外包或者造假。
被SEC点名的四家会计师事务所曾经为大量中国赴美上市企业做过财务顾问或者审计业务,上百家在美上市公司也因此遭遇诚信危机。
多家企业卷入
来 自彭博社的信息称,在众多问题公司中,Frazer & Torbet(飞腾)、Kabani & Company Inc.(柯邦宁)、Goldman Parks Kurland Mohidin(GPKM)和GHP Horwath是SEC的重点调查对象。
飞 腾和柯邦宁早已是问题缠身。本报记者了解到,飞腾的前身为马施云飞腾公司,2004年度,马施云为中国节能技术公司(CESV)出具了无异议的审计函,但 2006年,该公司就因报表存在重大问题被SEC暂停了股票交易。今年下半年,飞腾所服务的西安西蓝天然气公司(CHNG)也承认,其一季度的资产负债表 中漏登了一笔银行贷款。而柯邦宁审计的陕西杨凌博迪森公司(BBCZ))则是最早一批破产的在美上市公司。
但这几家事务所的业务却异常繁 荣。根据美国Audit Analytics网站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GPKM、飞腾、柯邦宁拥有在美上市中国企业客户数分别为11家、11家和10家,位列所有外资事务所中 的7-9位。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排名最末的安永也仅拥有14个客户。进行反向收购的中国企业大量聘用这些小型事务所,如新奥混凝土、中国生物制品、 中国阀门、天星生物、艾格菲、维康科技等。
反向收购类似于借壳上市。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美国实行注册制,IPO资格并不是很难获得,但公司业绩不佳的话,能否发出股票并募集到资金就是个大问题。而反向收购可以避免这种尴尬。虽然一般不能募资,但同样实现了上市的目的。”
这些企业在中国大多不为人所知或存在夸大宣传。如中国生物制品(CBPO),其宣传材料称“血液制品生产总量位列国内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但根据中生所今年的批签发数据显示,华兰生物仍是国内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中国生物制品的实体山东泰邦仅列次席。
聘用这些小事务所的也不乏部分知名企业,如凯雷系投资的盈丰科技(CREG)、海虹控股旗下China Healthcare Acquisition等。
而 且,在“粉单”市场上,几家事务所也多有参与。粉单市场是一些不符合上市资格的公司的临时避难所,当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OTCBB等主要交易所挂牌公 司没有按时申报审计财务报告而被下市或除牌时,就将被挂到粉单市场交易。上述四家事务所手里均有多家上市公司被列入粉单市场。
PCAOB今年7月12日指出,有40家会计师事务所在为中国企业出具审计确认函,这些事务所的合伙人数量都在五人以下。
借壳或存猫腻
华 尔街日报曾撰文指出,经过上述这些事务所审计之后,罗仕证券、罗德曼投资银行(Rodman & Renshaw)等公司开始介入进行推荐,这些投资银行在推高上述公司股价后全身而退,失去外包装的劣质公司很快就会现出原形。上市公司、事务所和投资机 构构成了完整利益链条。
艾格菲的财务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作为国内第一家在美上市农牧公司,艾格菲三年之内坐了一回过山车。
2006 年10月31日,南昌百世腾和上海百世腾同时和壳公司wallace mountain resources Corp签订换股收购协议,收购完成后,百世腾牧业集团又注入江西汇杰,实现集团通过反向收购方式登陆OTCBB。2007年7月,三家公司又向纳斯达克 提交升板请求,并于8月22日获批进入纳斯达克主板,上市首日股价为8.3美元。
升板之前,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稳定保持在50万-100万美元左右。进入纳斯达克之后的2008年,公司大举投入养猪领域,当年利润等 各项财务指标也随之大幅提高,一度吸引了高盛等知名机构参与其中,“高盛来华养猪”也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艾格菲股价一度飙升至20美元以上,
但艾格菲当年的募集资金几乎全部用于投资扩张,两年过后,养猪风潮不再,公司股价也跌至2.42美元,仅为最高点的十分之一。GPKM正是其审计机构。
已 经退至粉单市场的废水处理企业绿诺科技问题则更为明显,被指出“40%的客户合约都有问题”,导致其股价在今年11月累计下跌80%。但审计公司飞腾并未 在以往的审计中指出这些瑕疵。11月22日,绿诺科技承认审计舞弊,并接受退市。12月13日,天星生物宣布由Crowe Horwath代替飞腾出任公司的独立审计,更早之前的12月8日,西蓝天然气也换掉了声誉不佳的飞腾。
目前,通过反向收购但不能升板的企业约有300家,大量企业成为财务顾问和投资机构获利的工具。而美国并未对这些机构采取实质性的严厉惩罚措施,中国节能科技退市案中,飞腾公司及一名合伙人仅被罚12.95万美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1/xOMDAwMDIxNzYxOQ.html
南方稀土整合再掀“圈地运动”,“国家队”中国五矿集团(下称五矿)和中国铝业公司(下称中铝)已加速抢占资源阵地。
1月20日,本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五矿和中铝正在南方各个地区洽谈稀土业务合作。而中色集团等央企也在争取成为稀土“国家队”中的一员。
其中,五矿和中铝的稀土战略有诸多相似之处——都以获取资源为目标之一,均有发展稀土下游深加工产业的计划,都侧重获取中重稀土。
这意味着,“国家队”在稀土整合上难免发生激烈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五矿与湖北竹山拟合作开展竹山县稀土等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而中铝也与广西、广东清远洽谈稀土合作业务。这标志着五矿、中铝等稀土“国家队”在整合地方稀土资源方面获得初步进展。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国土资源部正在研究稀土矿权改革,以有效推进稀土资源整合。
而国资委主任王勇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国资委支持五矿中铝等有实力的央企整合地方稀土资源。
“国家队”加速地方圈矿
1月19日,中铝投资规划部相关人士透露,中铝拟与广西有色集团组建一家合资公司,开发广西境内的稀土资源。
本报记者获悉,在中铝之前,另一家央企中色集团也与广西自治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稀土的协议。
广西有色集团某一级子公司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色有意整合广西稀土资源,并承诺帮助广西有色集团旗下唯一稀土业务平台金源稀土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不过,由于“中铝开出的条件优于中色”,加上中铝在广西有色金属领域的多年深耕,广西自治区政府最终选择与中铝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
中铝整合地方稀土资源的另一斩获是江西钨业集团(下称江钨)。上述中铝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铝借助江钨整合江西的稀土资源已在计划之中。
除了广西和江西,中铝还正在与广东清远洽谈稀土合作项目,但目前尚未签订任何协议。
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铝进入广东稀土业“有难度”,因为广东省已将广晟有色集团作为唯一稀土业务平台。
上述人士还告诉本报记者,除了计划整合上述地区的稀土资源,中铝还在与其他地区洽谈稀土合作业务,但目前尚不方便公开。
另一位中铝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铝将通过多种途径发展稀土业务,“江钨和广西就是两个不同模式”。中铝不会局限在获取稀土采矿权,当然,能获取资源是中铝的最佳选择。
五矿则集中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圈矿”。
本报记者获悉,尽管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已新立门户,但五矿并未放弃湖南的稀土资源,还计划扩大湖南稀土冶炼企业的产能。
此外,五矿还在湖北稀土业崭露头角。
与中铝一样,五矿还在广东、四川、江苏等地寻找新的稀土整合机会。
至此,中铝和五矿已经明确成为稀土“国家队”的主角。
五矿暂时领先
在稀土业务上,和五矿相比,中铝算得上是“新兵”。
据本报记者了解,五矿在稀土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湖南、江西拥有稀土产品冶炼加工企业,拥有13600吨/年的稀土分离能力,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质量最好的离子型稀土分离企业集团,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稀土产品经营商。
中国稀土学会的一位专家告诉本报记者,虽然五矿目前没有稀土采矿证,但实际拥有的中重稀土产量是全国最多的。而未来随着整合力度的加大,五矿有望成为正宗稀土开发商。
此外,五矿在矿产资源勘探方面的实力较强,这为五矿整合地方稀土资源带来优势。因为地方政府往往不具备勘探技术和资金实力。
五矿在稀土业务上的优势还表现在出口贸易方面。五矿集团总裁周中枢表示,2010年,五矿的稀土出口海关排名第一。
而中铝在稀土业务的实力相对薄弱。不过,中铝依然凭借其资金实力和研发能力成为稀土整合龙头。
在中铝的多金属战略中,稀土发展计划的重要性仅次于中铝的传统产品铝和铜。而面对基础薄弱的现状,中铝在发展稀土业务上采取了“聚焦重点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攻略,力争在3-5个稀土元素上形成绝对优势。
重视稀土新材料研发
中国稀土学会秘书长林东鲁对本报记者表示,在稀土整合中,有实力的大型央企应该重视下游深加工技术,特别是稀土新材料的研发,这是中国稀土业的薄弱环节,也是我国稀土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而发展深加工技术,进行稀土材料创新研发,一般只有大型企业才有条件和实力。”林东鲁表示。
发展稀土新材料,正是中铝和五矿的发展计划。
中铝总经理熊维平对本报记者表示,中铝不会专注于稀土分离,因为国内分离产能已过剩,中铝将注重高端稀土材料的研发。
尽管五矿是我国最大离子型稀土分离企业,但周中枢明确表示,今后,五矿将加强稀土功能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据本报记者了解,五矿股份的六大业务中,科技是其中一大板块业务,五矿的科技板块将以长沙矿冶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大冶金等方面的科研投入。而我国金属类企业很少有单独的科研业务板块,研发能力弱小一直是金属类企业发展的掣肘。
林东鲁表示,我国稀土业的未来是技术创新,谁占据了技术的制高点,谁就占据了稀土业的未来。
但发展稀土加工技术的前提是保障资源供应。因此,五矿和中铝将继续在各个地方“圈矿”。
周中枢表示,对于稀土等市场地位较为显著的商品,五矿将着重提高上游资源配置比重。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763997.html
一手將沙鋼集團帶上國內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位置、並進入世界500強的沙鋼集團掌門人沈文榮,正在逐漸將其在沙鋼的權力下放,這似乎意味著,已經年屆65歲的他,開始為選擇自己的接班人佈局。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昨日從沙鋼多位人士處獨家獲悉,長期由沈文榮兼任的沙鋼集團總裁一職,最近正式由原沙鋼集團副總龔盛擔任,而沈文榮目前只擔任董事局主席一職。
在總裁更替的同時,沙鋼集團的董事局領導班子也進行了改組,其中沈文榮的兒子沈彬進入了沙鋼董事局的「7人組」,成為沙鋼集團董事局常務執行董事之一。
沙鋼一位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指出,此次管理層的變更,很可能是沈文榮在為其退休後的接班人選進行的先期鋪墊,而剛剛升任總裁、將對沙鋼集團旗下八大成員企業進行具體管理的龔盛,及首次進入作為沙鋼最高決策機關的集團董事局的沈彬,則可以說成為最接近接班人的候選人。
接班人懸疑
據記者瞭解,剛剛升任沙鋼集團總裁的龔盛,年齡在50歲左右,退伍後就在沙鋼工作,從基層一直做到如今的位置,可以稱得上是沙鋼的「老臣」。
沙鋼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介紹,由於龔盛是軍隊出身,身上有一股軍人的氣質,做事情比較有氣度。而記者曾經對龔盛進行過一次專訪,也發現其說話實在,做事乾脆。
而30歲上下的沈彬是沈文榮的大兒子,國外研究生學習回國後也是從沙鋼的基層做起,在進入沙鋼集團董事局之前就已經擔任了沙鋼集團旗下最主要的本部沙鋼有限公司的總會計師。
「看上去比較沉穩,辦事很果斷,文章寫得不錯,注重現場調查研究」,是沙鋼人士給予沈彬的評價。
到底誰將是沙鋼未來的接班人?沙鋼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也許沈文榮還在進一步考察中:「沈總曾經說過,沙鋼不是家族企業,無論是何種所有制企業,都要聘任最優秀的人,誰有能力把企業打造成百年老廠,誰更有群眾基礎誰就上。在此之前,沈總也一直注意發揮團隊的力量。」
在最近接受一家媒體採訪時,沈文榮也指出,無論是何種所有制企業,都要聘任最優秀的人,現在的領導班子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好的決策機制。「包括我及 其他高管的子女,歡迎他們來參加公司的建設和發展,但是敞開大門也是要按照公司的要求與標準的,不是所有的子女都能進來或不能進來,也不是進來以後肯定就 能接我的班。董事長和總經理不是輕鬆的崗位,如果他沒有這個能力統領這個公司,接了這個班是一種罪過,一種責罰。」
去年年初,記者採訪沈文榮時曾問他「打算什麼時候退休」,沈文榮想了想說:「五年吧。退休以後,最想做的還是研究鋼鐵。」
新一輪股份制改造
而在改組沙鋼管理層的同時,沙鋼的內部管理架構和股權結構,也在悄然發生著巨大的調整。
「公司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股份制改造,此前有限責任公司內部的員工持股會已經解散,持股員工可以選擇將持股套現,沙鋼全額認購,也可以選擇轉存到一些補償貿易或者成立不久的基金會。」沙鋼一位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
據記者瞭解,員工和管理層持股,一直是沙鋼的一大特色,在建設初期就曾經進行職工集資,此後也每年給股東進行分紅。此前,單單沙鋼有限責任公司的員工持股會,股東就有3000多人。
而沈文榮儘管不是沙鋼的最初創始人,但卻是沙鋼改制和改革的重要推動者。2001年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進行整體轉制時,法定代表人就已經是沈文榮。
當年,改制後的沙鋼集體股本3.3 億元,佔25%,職工股本9.9億元,佔75%。職工股權設置比例為:自然人52%,職工持股會23%。這也為之後沙鋼分散的股權結構奠定了基礎。
記者從去年沙鋼收購*ST張銅(002075.SZ)時公佈的收購報告書中獲悉,在沙鋼集團的股權結構中,沈文榮以29.80%的持股比例位居沙鋼 第一大股東,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工會則以18.63%的股權位居第二位,而除了第三大股東張家港保稅區潤源不鏽鋼貿易有限公司外,其餘近40個股東均是 由公司管理層組成的自然人持股。
這樣的股權結構,一度成為沙鋼上市的攔路虎,也使沙鋼之前的發展更多地主要靠內增式延伸而基本沒有資本運作。
上個月,沙鋼就通過旗下企業重組*ST張銅,邁出了資本運作實質性的第一步。4月8日,停牌近一年的*ST張銅被深交所核准恢復上市,這也意味著,已經成為*ST張銅最大股東的沙鋼集團,也將實現部分資產的上市。
http://news.imeigu.com/a/1331748780180.html
土豆優酷合併背後,新浪的身影在閃爍。
知情人士透露,一個半月前,新浪曾差點將土豆全盤接下,如今落入他手,看似遺憾,但結果可能更好。因為,新浪與優酷之間也有資本遠親,這可能為它的視頻業創造了另一種空間。對於正處於商業化前沿的新浪微博而言,反而可能是利好。
但這似乎將視頻業推入一個寡頭的遊戲中。
新浪的好買賣
CFO出身的曹國偉看來可以洗刷「投資污點」了。
新浪是在去年8月土豆IPO之際分兩次高價入股,總計花去6640萬美元,拿下土豆9.05%股權,成為該公司第五大股東。但土豆自上市之日破發後,股價一路低迷,新浪的投資也陷於虧損。
在此之前,新浪還投資了麥考林同樣遇虧。有人戲稱它為「活雷鋒」。
不過,這或許不能等量齊觀。去年8月,互聯網資深評論人士洪波就表示,新浪入股土豆網跟入股麥考林完全不同,後者可視為投桃報李,還沈南鵬一個人情,前者則更多是出於新浪自身的戰略考量。
如今,土豆優酷合併後股價都呈大漲態勢。尤其是土豆連漲3天,股價從15美元左右直躥至42.5美元。借此,新浪的投資也迅速轉為浮盈逾4000萬美元,儼然變身為一筆好買賣。
它得到的不僅僅是投資收益,很快還將順勢成為優酷股東。新浪對此態度淡定,該公司PR負責人對本報表示:「就是這樣,沒有特別需要說明評價的內容。」
實際上,土豆一度曾非常接近與新浪「合體」。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約一個半月前,雙方合併只剩最後簽約,但仍不願出售的王微臨時反悔,使得交易泡湯。
但其他機構股東出售意見依然堅決,他們立即著手繼續尋找新的併購方。最終,土豆董事會決定接受與優酷合併。
有人為新浪感到可惜,覺得它錯失了拿下土豆,一舉進入視頻業第一集團的機會。分享傳媒CEO江瀾則認為,相比整體吞下土豆,對新浪而言如今的狀態是更好的結果。
全額接盤土豆並提供相應溢價,新浪沒那麼多錢,更何況還將背上土豆的虧損包袱。而如今,它仍扮演新公司股東身份,為其微博內的UGC視頻分享應用贏得了視頻業內最為龐大的用戶群,將有益於其增強微博流量變現基礎。
「想吃雞並不需要自己蓋養雞場。」江瀾說。另一家視頻業巨頭CEO也說,新浪目前需要重點投資微博,在兩大燒錢領域中面對強敵拼血投入顯然並不是最優選擇,立足微博平台對外通過投資關係廣羅資源更佳。
眼下,新浪自身也開始提升其商業化進程。上月底,曹國偉透露的微博貨幣化進程包括:今年第二季推基於用戶資料和興趣的新廣告系統,下半年推自助廣告系統,並上線移動客戶端廣告系統。
此時,借助資本紐帶,視頻領域合作空間遽然放大,對於新浪而言可謂大有裨益。
江瀾說,對於更具平台屬性的社交網站而言,視頻分享不僅增強用戶黏性,也可開掘廣告金礦。目前礙於用戶體驗,微博視頻還未被允許顯示廣告,但已不遙遠。這一前景已被業內看好,分享傳媒目前就在開發一款基於微博的新的廣告網絡產品,將集成各家微博賬號的管理和維護。
寡頭遊戲
優酷、土豆合併之後,新浪系或也隱現龐然大物之姿。與其他幾家高調重金投資視頻部門不同,新浪的策略看來是通過對外投資進行圍繞新浪生態圈的佈局
而且它或許還是唯一手握已持續規模盈利視頻投資項目的巨頭。2010年,新浪投資3000萬美元,成為秀場類視頻社交網站9158的大股東。
說起來商業模式頗為簡單,9158的主要產品形態就是在全國廣泛簽約視頻主播,在互動過程中接受用戶購買並贈與的虛擬禮物等一系列增值服務獲取利潤。很大程度上,這是一種典型的「虛榮心經濟」,但它的表現卻足以令人驚奇。
這家低調的網站眼下已是近年來新浪投資中最接近IPO的資產,目前月營收近7000萬元。可能會令一眾行業巨頭汗顏的是,這家網站早在2008年開始就盈利,至今月純利已達數千萬級別。
9158同樣在向新浪的核心資產微博靠攏。今年以來,它還與新浪共建一個名為「微秀」的視頻社交平台,這一平台將更直接地與新浪微博資源進行互動。內部人士說,這一產品形態與9158相仿,但用戶人群的定位將更高,以適應微博中的主流用戶。
至此,web端視頻業領域大致已成為了4派互聯網寡頭的遊戲,新浪優酷系、搜狐視頻、騰訊視頻以及百度門下的愛奇藝。
這再一次證明了純互聯網形態業務領域從無新鮮事,在行業混戰後期,寡頭們手握的資金、用戶、流量仍是決定性籌碼。相比騰訊、百度、搜狐的自身三要素合一,新浪與目前視頻業領先者達成了「搭伙」形式。
業內普遍的觀點是,新一輪洗牌即將開始。易凱資本CEO王冉說,最後視頻行業將剩下不超過四個主要玩家,交易後優酷土豆成為1/4的可能性終於超過50%。
這場「事變」之後,多家巨頭也紛紛拿出新的聲勢。如搜狐加強了內部招聘力度,業內消息稱,優酷土豆合併後,搜狐視頻追加了15%~20%的招聘計劃,來消化吸收優土合併後由雙方公司離開的技術和銷售人員。今年本來已計劃針對UGC發力,並為此成立專門部門。
愛奇藝則旋即宣佈引進新高管強化團隊。昨天,它宣佈曾任Google上海研發中心技術總監的湯興博士正式加盟,出任首席技術官。
對於客戶端視頻服務領域而言,web端的寡頭遊戲對它們影響或許還不甚明顯。PPTV CEO陶闖說,兩大領域用戶習慣差異仍較大,用戶人群重疊度也還小。
不過,未來在PC端、移動端和電視機屏幕端融合加深之際,新的重合區域或將出現。陶闖對此表示,屆時行業參與者們需要在渠道影響因素和內容影響因素之間尋找到新的權衡配比。
他表示,PPTV目前已傾向於與電視台的深度「網台互動」,變身為廣播影視內容的投資、製作者。他說,優酷、土豆此前的純web端視頻模式並無太大 後勁,未來單純的視頻網站概念將消失,視頻將成各網站標配。未來,網絡視頻服務商要麼是內容供應者,要麼是視頻產品基礎服務提供者。
江瀾也說,以專業廣播級內容為目標將成業內重要方向,並憑此認為眼下搜狐視頻較騰訊視頻表現出更多潛力,「搜狐的內容製作更有專業目標和創新性。」
上世紀末,你可能還在讀大學,當時正興奮地用著Netscape的瀏覽器,但「嘭」的一聲,因為有太多「市夢率」故事,互聯網泡沫破裂了。現在,你可能聽 說SNS霸主Facebook的名字,這家公司1000億的市值目標正讓互聯網行業像搖滾巨星一樣閃亮。但一些角落中的跡象正暗示,這個行業離泡沫破滅或 許已不太遠了。
但這並非滅頂之災。
IPO影射行業風險
Facebook提交IPO文件吸引了全世界投資者的眼光,上一次市場對這樣大型IPO的回憶,依然停留在2004年GOOGLE首次募股。因此,在探究 Facebook是否會催生下一個泡沫前,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互聯網行業最近20年來的發展歷程和營業模式轉變。
數據顯示,在經歷了2000年2月互聯網泡沫破裂和2007年金融危機大跌之後,美國信息技術行業的面貌已經今非昔比。
彭博數據顯示,儘管在兩輪下跌之中,標普信息技術指數均以較快速度先後在2002年9月30日和2009年2月27日觸底,但這兩輪動盪引發的跌幅卻分別達到80.35%和51.15%。
事實上,在1990年至2000年間進行IPO的100餘家美國電子商務公司中,僅剩幾家網絡零售公司(Ebay、亞馬遜、Expedia等)存活。
著名IPO研究者JayR.Ritter在調查了1970到1990年間在美國進行IPO的4753家公司後發現,在進行IPO後的三年內,IPO公司的股票平均到期收益低於大盤20%。這就意味著IPO後的三年內,IPO企業股價更偏向負面。
JayR.Ritter在其研究中發現,IPO企業成立時間越短,當年IPO企業數量密集,IPO公司股價的長期表現就會越差。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去年等待在美進行IPO的企業數量達到了四年來的最高水平。
彭博美國IPO指數顯示,美國IPO最瘋狂的2000年2月和2007年7月(此前的兩個紀錄高點)正是標普信息技術指數達到高點之前的最後衝刺階段。
如果JayR.Ritter的理論成立,那麼Facebook或高達100億的IPO將導致整個互聯網行業的表現不佳。記者留意到,目前彭博IPO指數位 於2381.84,已經創下一年新高,該位置僅略低於去年2月10日歷史紀錄(2853.69)。更加值得警惕的是,標普信息技術指數自2009年2月 27日已經上漲了129.6%,接近500大關並再次超越了2007年11月30日創下的10年最高值——441.36。
未來股價表現引關注
Facebook上市帶來的風險有多大?
路透Breakingviews專欄撰稿人羅伯特•賽然認為,Facebook防禦性收購Instagram,可能意味著一個危險信號。賽然指出,以10 億美元買下Instagram也許可以推動Facebook在移動領域的發展,但如此高價收購幾乎沒有營收的對手,通常是焦慮、成熟型企業的特徵,而非一 家試圖以1000億美元估值公開上市的成長型公司所為。
與此同時,如此龐大的IPO對市場未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3月29日,路透Breakingviews專欄撰稿人AntonyCurrie即撰文指出,市場恐怕尚未準備好迎接Facebook的大宗IPO。
和AntonyCurrie持類似觀點的還有BespokeInvestmentGroup。按照一般市場人士的邏輯,萬眾矚目的大型IPO會吸引場外資 金加入,從而造成大盤短期上漲。但BespokeInvestment在分析了與Facebook規模相近的兩場IPO——2006年6月12日食品板塊 的KraftFoods(87億美元)和2002年3月21日保險板塊的TravelersPropertyCasualty(43億美元)之後,得出結 論稱,大規模IPO更有可能讓標普在一週甚至一個月內走弱。
那麼Facebook上市後到底有多貴?假設Facebook發行價為外界傳說的35~40美元,對應2012年預測0.46美元的每股收益,那麼市盈率 下限大概在45倍。相比之下,在互聯網媒體上市公司中,這一估值並不算貴,AOL為116倍,谷歌和雅虎分別為 19 倍 和 18 倍 ,IAC/INTERACTIVECOP為25倍。
廣發證券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Facebook這樣萬眾矚目的IPO確實吸引眼球,但萬眾矚目的IPO是否值得購買,其上市後的表現又將如何則是另一個問題。以中國石油為例,其首日漲幅超過160%,但後續走勢卻不怎麼樣。
Facebook盈利模式迎考驗
市場不禁感到迷茫:下一場互聯網行業泡沫是否即將被刺破?
對此,技術諮詢公司Broadsight的聯合創始人AlanPatrick近日指出,投資者完全可以從一些預警跡象判斷社交互聯網泡沫的破裂時間。
AlanPatrick認為,在泡沫破裂之前,舊有的估值模式已經無法判斷新事物價值,大型上市籌資活動會出現,而滯後的投資者往往以失常高價買下新公司。
湊巧的是,Facebook目前無法準確估值並且IPO籌資數額巨大,而在本週一,Facebook還以1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圖片社交應用開發商 Instagram。目前,投資Facebook所得到的回報率最高已達近千倍,這實際上已經超過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的300倍最高投資回報率。
民生證券認為,互聯網從WEB1.0、WEB2.0發展到現在,「社交化」、「個性化」成為不可逆轉之趨勢。由於社交網絡幫助用戶實現「運用最低成本進行 最廣泛、最快捷社會性交流」,新的媒介革命序幕正徐徐拉開。社交網絡與文化傳媒的完美融合催生的無限可能性讓包括廣告、遊戲、視頻、出版發行、團購、搜 索、電子商務等在內的商業模式深受影響。未來五年依然是社交網絡的天下。
對於互聯網行業發展,廣發證券張海波分析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現在該行業與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行業是依靠概念炒作,時至今日像Facebook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已經 十分清晰,有穩定的盈利途徑。由於與其他行業不是在一個體系,目前認為Facebook估值過高有一定道理,但在未來,Facebook的估值還要看其是 否能將免費用戶轉變成商業用戶。
4年前,俏江南高調牽手鼎暉創投,此後,俏江南創始人張蘭描繪出一幅美好藍圖:「下一個十年,當你去巴黎、米蘭、紐約,你在任何商務的角落,都會看到俏江南」,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這些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上市籌錢似乎成了必然選擇。
但俏江南和鼎暉創投顯然沒有料到上市之路會如此波折。在今年1月30日被證實內地上市擱淺後,俏江南不得不赴港籌錢。近日,俏江南將於二季度在港交所上市的消息被廣泛流傳。急轉香港IPO背後,是否有來自鼎暉創投的壓力?鼎暉創投扮演了什麼角色、兩者之間的劇情如何上演仍是業內關注焦點。
高成本IPO,俏江南急什麼
俏江南總裁汪小菲接到本報記者電話時,顯得很警惕。一聽到記者聊起來赴港上市這個話題,他便以開會為由婉拒了記者的採訪,並讓記者聯繫其公關部負責人,匆匆掛斷電話。給人的感覺是,俏江南這次並不像上次赴A股上市那麼高調了。
近日,各路媒體聞風而動,紛紛打探俏江南上市的具體時間表,再次將俏江南推向輿論中心,而這源自俏江南保薦人此前透出的口風。
有報導稱,4月13日,瑞銀證券董事總經理、投資銀行部主管趙駒證實,俏江南將於今年二季度在香港掛牌上市,融資規模為3億-4億美元約合23.4億至31.2億港元。
隨後,路透社在4月23日發佈消息稱,俏江南在A股市場上市遇阻後,決定轉赴香港上市,預期集資1億-2億美元,並計劃於5月份進行上市聆訊,但仍未定具體時間表,由德銀和瑞銀擔任聯席主承銷商。
兩種版本令業內猜度,一時間真假難辨。關於上市時間及籌資金額的兩種版本,記者輾轉聯繫上俏江南公關部負責人趙煒,她表示,關於俏江南上市的事情目前並沒有消息。
早在2011年3月,俏江南正式向證監會遞交A股上市申請,但直至今年1月30日,證監會披露的終止審查企業名單顯示,俏江南名列其中。自此,俏江南兩年艱苦上市之路擱淺。
在年初內地A股上市遇阻後,俏江南迅速打出備用牌,轉戰香港。
「我覺得俏江南在香港上市的可行性很大,香港市場和內地的A股市場不一樣,它更多關注企業的規模、短時間的財務表現,更加注重公司的成長性。」 知名營銷專家李志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
但香港上市高昂的費用,也讓業內質疑,俏江南,你真的那麼急於上市?
據投行公開資料的顯示,香港上市需要支付相當不菲的保薦人、律師和審計費用,雖然總費用根據IPO規模會有較大差異,但這一發行成本總體可佔到募集資金的5%至30%。
不過,交銀國際一位分析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從成本角度而言,海外上市的財務費用儘管會更高些,但是相比較內地IPO也少了不少關係成本和沉沒成本。對於並不受內地政策鼓勵的產業而言,去香港IPO只能說是權宜之計了。
事實上,現在目前創業板政策下,餐飲企業在國內難上市是不爭的事實。目前在當前A股市場中,只有全聚德(002186)和湘鄂情(002306)兩家餐飲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達晨創投副總監傅秋實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內地排隊上市的規模太大了,前一陣有600家企業在排隊,香港的話只要企業符合上市規定,IPO會快很多。」
由於兩地資本市場市盈率的巨大差異,對於張蘭而 言,赴港融資或許真的只是權宜之計。就在此前的4月25日,剛剛登入創業板的天山生物發行市盈率超過56倍,超募資金1.8億元。國內創業板30倍以上的 市盈率比比皆是,而香港創業板市盈率不過10倍左右。由此而言,俏江南如果能在A股實現IPO,融資規模一定高於港股上市規模。
「赴港IPO的企業不要抱巨額籌資的幻想,它的好處就是速度更快。」傅秋實認為。
鼎暉施壓?
A股上市不成,鼎暉應該是急了。從鼎暉幾年前入股俏江南的第一天起,已經布好了抽離的局,但推動俏江南上市似乎並不順利。
「俏江南沒有如期完成上市的計劃,鼎暉肯定會催促他們,矛盾產生不可避免。」一位熟悉投行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如果俏江南能夠順利在香港上市,鼎暉的投資就會物有所值。
據悉,2008年9月金融危機爆發後,張蘭為了緩解現金壓力並計劃抄底購入一些物業,決定引入外部投資者。
2008年9月30日,俏江南在多家PE的競爭中選擇鼎暉創投,後者向俏江南注入約兩億元人民幣的資金,佔有前者10.526%的股份。
但蜜月期似乎有點短,在2011年3月俏江南向證監會遞交A股上市申請後,一直沒有音信,此後張蘭一番「引進鼎暉是俏江南最大的失誤」的話,把兩者之間的矛盾徹底曝光到公眾面前。她直指當初引入鼎暉毫無意義,並稱早就想清退這筆投資,但鼎輝要求翻倍回報,雙方沒有談攏。
此後,當初雙方的一紙合約又被媒體曝出,似乎解釋了張蘭的那股子「怨氣」。該報導稱,當年雙方簽訂的合同中規定,若因非鼎暉方的原因,造成俏江南無法在2012年底上市,或者俏江南的實際控制人變更,鼎暉江南有權退出「俏江南」。
據交銀國際上述分析師介紹,香港IPO流程首先為先期的準備階段,包括選擇保薦人、會計師事務所、財務顧問等,然後做盡職調查、審計評估、準備上市 材料、遞交招股說明書,先期籌備需要三至五個月的時間。而後進入到審批階段,包括向港交所提交申請、上市聆訊,如果順利的話,兩三個月便可通過完成。
如果按照俏江南現在的進度來看,目前俏江南赴港上市已經完成了先期保薦人、和財務審計工作,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最快二季度實現掛牌也並非沒有可能。
「如果俏江南在規定的時間內上不了市,它就要去回購鼎暉的股份,這是一個很難的選擇,俏江南將為此付出很高的代價,只能去香港上市。」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一般PE在投資的時候,都會跟企業簽訂投資協議,包含什麼時間會上市、什麼時候退出等,如果沒實現的話,企業可能要按約定回購 投資機構的股份等,俏江南轉戰香港上市肯定有鼎暉的壓力在裡面。
不過,對於俏江南赴港上市以及與鼎暉之間的關係,趙煒表示,自從引入鼎暉創投以後,雙方的關係一直很好。此外,對於外界傳言鼎暉創投是俏江南轉戰香港上市幕後推手的說法也不願正面回答。
隨後,本報記者聯繫鼎暉創投相關負責人,她明確表示,並不願意對俏江南相關問題進行評論。
除了鼎暉投資的因素以外,業內也稱,俏江南急於上市就是「缺錢了」。
俏江南無緣A股之時,張蘭曾表示,雖然此次IPO失敗,但不會動搖公司的整體規劃,俏江南5年內門店數增至500家的目標也不會改變。但截至目前, 俏江南全國分店總數為60家左右,其中加盟店5家。而張蘭在2011年時曾對外界宣稱,公司希望通過資本運作與海外收購,在3-5年內開店300-500 家俏江南餐廳。
有業內人士估計,俏江南開店成本應該在1000萬元以上,如果要實現5年500家店的目標,至少需要50億元以上的投入。因此,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俏江南只有上市才能募集到更多資金。
李志起認為,俏江南這兩年開店的速度明顯下降了,其門店的經營額也長期徘徊不前,他們最好的發展階段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