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去年11月,正當金融海嘯最黑暗的時候,本欄刊出月亮基金創辦人John Chan寫給壹傳媒主席黎智英的信,內容關於一名對沖基金經理在海嘯中被淹沒的心路歷程。信中人物當然是虛構,我以為做足了措施,讀者不會將假當真,懂得從這虛構故事中得悉對沖基金面對的困難。我忽略了那時候氣氛緊張,同期《壹週刊》封面故事是「輸爆富豪講數」,「Dear Jimmy」刊出後中環人奔走相告,爭相想找出John Chan是誰,最糟是帶給黎智英不便,我在此再向他道歉。 根據Hedge Fund Research,全球6900間對沖基金過去一年有1500間結束,對沖基金敵不過海嘯是值得關注的課題。過去幾個月,單是我從事對沖基金的朋友,已有幾位推出了全新對沖基金,這一落一起太有趣了,我再以Dear Jimmy形式探討對沖基金近況。我聲明:John Chan是虛構人物,黎智英不是John Chan的客戶,月亮基金和新月基金並不存在。 Dear Jimmy, 過去幾個月我跑到地中海放了一個悠長假期,好好洗滌心靈,讓自己有更強心靈體魄再上路。這幾個月投資世界離我很遠,我只想做好一個「人」── 一個失去方向和自信心的基金經理不只對客戶來說很醜陋,對家人和朋友來說也很煩厭。可是,經營月亮基金三年的每一個Trade,每一封客戶通訊都在我腦海不停浮現,我知道自己離不開這一行。 我不停反思:發生了甚麼事?我怪責自己事前看不到海嘯的殺傷力,大難臨頭,不懂得撤退,還要跟大勢「拗頸」,輸上加輸。我承認自己後知後覺,但全世界有幾多人看得到全局,從海嘯中獲利?不要說獲利,在海嘯中輸得少者已可稱王稱霸。所謂投資大師,有幾多位在海嘯前發出清晰警告?現在,投資大師扮作若無其事,繼續做其大師,海嘯彷彿是一宗不足掛齒的小事。 政府的行為更加可笑,出事後選擇性出手干預市場,對於不停向私人企業付鈔,官方的解釋是要穩定金融系統,但政府和商界之間千絲萬縷關係卻避而不談。政府向企業投入數百億元資金,但沒有一分錢用來拯救對沖基金。我覺得應把經濟看成一個弱肉強食的生態環境,當強者大勢已去,自然有另一強者頂替,至於倖存者必須不停尋求生存方法。政府扮演救世主角色引起的利益衝突令人擔心。 其實對沖基金才是金融海嘯中的英雄,我們清楚看到海嘯的主兇,是那些自以為是的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它們拿客戶的錢去冒不該冒的風險,賭輸了錢後只懂坐着等待政府打救。Jimmy你知道嗎,月亮基金最大客戶之一是我,我跟大部分對沖基金經理一樣,都把自己財富的一大部分投資在自己營運的對沖基金。銀行賭輸了錢,態度是輸打贏要,負責人的下場可能是升職加薪。 我想通了,錯不在對沖基金這門生意,只怪我當時經驗不足,處理失當,這一課我刻骨銘心。在這幾個月,我想得很清楚,我是屬於投資這一行,對沖基金是我的calling。從那裡跌倒,就從那裡起身,我要成立新的對沖基金。我非但不會避開舊客戶,至於第一個要找的客戶就是你,因為我要堂堂正正向你解釋今日的我已經改變了,經歷了海嘯一役,吸取了寶貴經驗,現在我是一個更完整的投資者。 新月基金跟月亮基金的最大分別,是我不再把它當作一盤生意來做。新月的資金將來自親朋戚友 , 我把這筆錢視為他們辛苦賺來的積蓄,暫時由我託管,我會珍而重之。 新辦公室選址在上環,原因是中環租金太貴,而且我想以中環以外的角度看中環的故事,或者會看得清楚一點。 祝事事順利。 John Chan 2009年9月3日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 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