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果的重新崛起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048.html

史蒂夫·喬布斯重新掌管蘋果公司後的一年半,即讓蘋果峰迴路轉、起死回生,創造了商業歷史和其個人職業生涯中最大的一次鹹魚翻身的案例。

關鍵時刻:1997年前的蘋果公司一切都糟糕透了。公司股價從1992年的每股60美元,跌至1996年年底的每股17美元,年銷售額也從110億美元跌至70億美元,市場份額更是從原本領先的12%跌至4%,而且這一頹勢似乎仍要持續下去。

關鍵抉擇:1997年底,蘋果公司通過收購喬布斯創辦的NeXT公司,使喬布斯在5年後重返蘋果董事會,挽救危機。可當時,外界普遍不看好喬布斯。

應對策略:喬布斯的回歸以及與微軟的聯盟,把蘋果公司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設計創意非凡的品牌廣告、取消授權業務、精簡產品線,喬布斯所做的一切,都是讓蘋果努力回到好產品、好營銷和好分銷這些最基本的東西上。

策略結果:在經歷了兩年的巨額虧損後,蘋果終於在1998年第4季度盈利,獲得了4500萬美元利潤。1998年整個財年,蘋果實現了3.09億美元的盈利。喬布斯歸來,蘋果歸來。

1998年10月中旬,美國加州庫柏提諾市的隧石中心禮堂,蘋果公司舉行了一場隆重的企業經營新聞發佈會。蘋果電腦公司總裁史蒂夫·喬布斯,身穿牛 仔褲和高領絨衣,健步走到台上,向傳媒和公司股東宣佈,自上年9月他出任臨時總裁以來,蘋果公司在這一財政年度實現營業額59億美元,盈利3.09億美 元。 頓時台上台下掌聲一片。

可誰知道,1997年前的蘋果公司一切都糟糕透了。公司股價從1992年的每股60美元,跌至1996年年底的每股17美元,年銷售額也從110億 美元跌至70億美元,虧損達10億美元。市場份額從原本領先的12%跌至4%,而且這一頹勢似乎仍要持續下去。蘋果公司實際上已處瀕危狀態:電腦銷售量和 市場份額急劇下降,費用猛增且失控,公司內各部門爭吵不休,有能力的員工紛紛離去。

1997年底,蘋果通過收購喬布斯創辦的NeXT公司,使喬布斯在5年後重返蘋果董事會,挽救危機。當時,外界普遍不看好喬布斯。Western Digital公司的CEO哈格蒂說,「蘋果公司仍然有機會改寫歷史。但是它需要僱用上帝來完成這項工作。」

史蒂夫·喬布斯在他重新掌管蘋果公司後,又一次創造了神話。這家公司再度崛起,而且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幾個月前,蘋果公司市值一度超過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他如何讓蘋果公司在一年半後即峰迴路轉、起死回生?

化敵為友

1997年8月,蘋果的忠實擁護者聚集在波士頓的Macworld大會,場面極其火爆。超過5000人早來了好幾個小時,湧進公園廣場酒店的城堡會議廳,等待喬布斯的主題演講。他們要親眼見證他們的英雄歸來——也要看看他是否真的準備好再次成為他們的引路人。

在Macworld大會上演講即將結束時,喬布斯停頓了一下,喝了口水,用平緩些的語氣說:「蘋果生存在一個生態系統裡,它需要其他夥伴的幫助。在 這個行業裡,破壞性的關係對誰都沒有好處。」為了渲染效果,他又停頓了一下,然後解釋道:「我要宣佈我們今天新的合作夥伴之一,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合作夥 伴,它就是微軟。」微軟和蘋果的標誌同時出現在屏幕上,觀眾驚呆了。蘋果和微軟已經在各種版權和專利問題上已經爭鬥了10年,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微軟是否剽 竊了蘋果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和感覺。

喬布斯試圖用一段即興演講來安撫觀眾。「如果我們想進步並看到蘋果好起來,我們必須放棄一些東西,」他對聽眾說,「我們必須放棄這種如果微軟贏蘋果就必須輸的觀念……我想,如果我們想在Mac上使用微軟Office,我們最好還是對開發它的公司表達一點兒謝意。」

微軟的公告加上喬布斯的激情回歸,給蘋果打了一針強心劑。當天的交易日結束時,蘋果股票飆升6.56美元——漲幅33%,收盤於26.31美元,是阿梅里奧辭職當天股價的兩倍。這一天的暴漲給蘋果的市值增加了8.3億美元。蘋果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非凡的創意

喬布斯回歸的1997年7月,蘋果公司正在挑選新的廣告代理商,喬布斯希望Chiat\Day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克勞和他的公司來參與競爭,正是他 為麥金塔電腦的上市打造了震撼的廣告片——「1984」。「我們必須證明蘋果仍然生機勃勃,」喬布斯說,「而且它仍然代表著與眾不同。」

蘋果公司想要一個品牌形象宣傳,而不是一系列突出產品的廣告。其創意目的並不是讚美計算機可以做什麼,而是讚美富有創造力的人們在計算機的輔助下可 以做什麼。克勞和他的團隊嘗試了很多種方式去讚美那些「非同凡想」的「狂人」,但喬布斯一如既往地要求嚴格。當克勞的團隊飛過去給他看一個版本的廣告詞 時,喬布斯衝著年輕的廣告撰稿人爆發了。「這是狗屎!」他咆哮著,「這是廣告公司製造出來的垃圾,我恨它!」這是那位年輕的撰稿人第一次見喬布斯,他站在 那兒啞口無言。後來他再也沒有回去。但是那些能勇敢面對喬布斯的人——包括克勞和他的同事肯·西格爾以及克雷格·谷本——成功地跟他一起創作了一段朗朗上 口的廣告詞。在最初的60秒版本中,它是這樣的:

致瘋狂的人。他們特立獨行。他們桀驁不馴。他們惹是生非。他們格格不入。他們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們不喜歡墨守成規。他們也不願安於現狀。 你可以認同他們,反對他們,頌揚或是詆毀他們。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因為他們改變了尋常事物。他們推動人類向前邁進。或許他們是別人眼裡的瘋子,但他們卻 是我們眼中的天才。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除了電視廣告,蘋果公司還創造了歷史上最令人難忘的一系列平面廣告。每則廣告都有一個標誌性歷史人物的黑白肖像,除此之外只有角落裡的蘋果標誌和廣 告語「非同凡想」。更酷的是,這些肖像都沒有說明文字。其中有些人——愛因斯坦、甘地、列儂、迪倫、畢加索、愛迪生、卓別林、馬丁·路德·金——很容易辨 認。但是另一些就不那麼容易叫出名字,需要加以猜測或詢問別人那是誰:瑪莎·葛萊姆(Martha Graham)、安塞爾·亞當斯、理查德·費曼(RichardFeynman)、瑪利亞-卡拉斯(Maria Callas)、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阿梅莉亞·埃爾哈特(Amelia Earhart)。這些人大多是喬布斯心目中的偶像。他們都富有創造性,敢於冒險,不懼失敗,賭上自己的職業生涯去做與眾不同的事情。

極少有其他公司或領導者——可能根本沒有——敢於把他們的品牌跟甘地、愛因斯坦、馬丁·路德·金、畢加索聯繫在一起,而且大獲成功。喬布斯能夠鼓勵 人們定義自己——作為反企業的、富有創造性的、敢於創新的叛逆者——而且只通過使用什麼電腦就實現了這種定義。「史蒂夫創造了科技行業唯一一個時尚品 牌,」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利森說,「人們會因為擁有某些品牌的汽車而驕傲——保時捷、法拉利、普銳斯——因為我開什麼車能一定程度上說明我是什麼樣 的人。人們對蘋果的產品有同樣的感受。」

從「非同凡想」宣傳活動開始,喬布斯會在每週三下午跟他的主要代理商、營銷部門和公關部門開3個小時的自由討論會,探討廣告戰略,這個慣例在喬布斯 在蘋果公司的歲月裡一直延續了下去。「地球上再沒哪個CEO像史蒂夫一樣對待市場營銷」,克勞說,「每週三他都在審定新的電視廣告、平面廣告和廣告牌。」

全面掌權

喬布斯回歸蘋果公司後,一直都是頭頂「顧問」名號的實際領導者。當「非同凡想」廣告的製作接近尾聲時,1997年9月16日,喬布斯宣佈他將接手臨時CEO,這一職務也被縮寫成了iCEO。他不領薪水,也不簽合同,他掌管一切,唯我獨尊。

喬布斯把高層管理人員和員工召集到蘋果的禮堂開會,慶祝他的新角色和公司的新廣告。喬布斯穿著短褲,光著腳在園區走來走去,滿臉胡茬兒。「我回來差 不多10個星期了,工作非常辛苦。」他說,看起來疲憊但很堅定,「我們做的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我們是在努力回到好產品、好營銷和好分銷這些最基本的 東西。蘋果已經忘了怎麼把最基本的東西真正做好。」

儘管超負荷的日程安排讓喬布斯飽受折磨,但是他在蘋果工作得越深入,就越發意識到自己無法離開。喬布斯喜歡通過樹敵來鼓舞他的團隊——他對IBM和 微軟都這樣做過——對戴爾也是如此。他召集管理層啟動一個為製造和銷售設計的按訂單生產系統時,把邁克爾·戴爾的照片放大放在屏幕上,還在他臉上畫了個靶 子。「我們來找你麻煩了,老兄。」他說道,他的隊伍一陣歡呼。

喬布斯的動力源泉之一就是打造一家基業常青的公司。12歲那年,他在惠普公司做暑期兼職時就學習到,一家妥善經營的公司能夠大量催生創新,遠勝於任 何一個有創造性的個人。他回憶說,「如何建設一家公司,這整個概念都讓人著迷。當我有機會回到蘋果時我意識到,如果沒有這家公司我就毫無價值,因此我決定 留下來重新建設它。」

消滅兼容機

關於蘋果的激烈爭論之一,就是它是否應該更積極地把操作系統授權給其他電腦廠商,就像微軟授權Windows那樣。比爾·蓋茨通過授權微軟的操作系 統建立起巨大的財富。1985年,就在喬布斯被排擠出局的時候,蓋茨敦促蘋果也實現操作系統的對外授權。蓋茨相信,即使蘋果搶走一些微軟操作系統用戶,微 軟還是可以通過為麥金塔及其兼容機的用戶製作不同版本的應用軟件來賺錢,例如Word和Excel。「我絞盡腦汁讓他們更積極地授權。」 蓋茨回憶說。於是他給時任蘋果CEO的斯卡利發了一份正式的備忘錄提出自己的理由。「這個產業發展到目前的階段,如果沒有其他個人電腦製造商的支持和信 任,蘋果已經不可能靠自己的創新技術去創造一個標準。」他在備忘錄中提出,「蘋果應該把麥金塔技術授權給3~5家主要的製造商,以推動『Mac兼容機』的 發展。」蓋茨沒有得到回覆,因此他又寫了第二份備忘錄,推薦了一些適合製造Mac兼容機的公司,還加了一句:「我將盡我所能幫助推進授權工作。請給我打電 話。」

蘋果一直拒絕把麥金塔的操作系統授權出去,直到1994年,CEO邁克爾·斯平德勒允許了兩家小公司——Power Computing和Radius生產麥金塔兼容機。1996年吉爾·阿梅里奧接管公司後,又增加了摩托羅拉。結果表明這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商業戰略:每賣 出一台兼容機,蘋果收取80美元的授權費,但是這些兼容機並沒有讓蘋果擴大市場,反而擠壓了蘋果自己的高端計算機銷售,而賣出一台蘋果電腦的利潤能達到 500美元。

然而喬布斯反對兼容機項目不僅僅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他打心眼裡反感這種做法,他的核心原則之一就是硬件和軟件應該緊密結合。他喜歡控制產品的所有方面,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製造全套設備,全方面負責用戶體驗。

一回到蘋果,喬布斯就把消滅兼容機作為首要任務之一。1997年7月,新版的Mac操作系統發佈,喬布斯不允許兼容機製造商升級到新系統。當年8 月,當喬布斯出現在波士頓Macworld大會現場時,Power Computing公司總裁組織了支持兼容機的抗議活動,並公開警告說,如果喬布斯不繼續授權,麥金塔操作系統只有死路一條。

喬布斯不這麼認為,他要把蘋果從授權業務中解脫出來。1997年9月他就跟Power Computing公司達成協議,付給對方1億美元收回授權,而蘋果可以使用對方的用戶數據庫。很快喬布斯也終止了對其他兼容機製造商的授權。「讓其他公 司在垃圾一樣的硬件上使用我們的操作系統、蠶食我們的銷售額,這簡直是世界土最愚蠢的事情。」 喬布斯後來說。

評估產品線

喬布斯的一個過人之處是知道如何做到專注。「決定不做什麼跟決定做什麼同樣重要,」他說,「對公司來說是這樣,對產品來說也是這樣。」一回到蘋果, 喬布斯就開始在工作中應用他的專注原則。他任命一個年輕的沃頓商學院畢業生為喬布斯跟蘋果的幾十個產品團隊開會時作記錄,讓各個團隊介紹正在進行的工作, 促使他們證明產品或項目有理由繼續進行下去。  

產品評估顯示出蘋果的產品線十分不集中。公司在官僚作風的驅動下對每個產品炮製出若干版本,去滿足零售商的奇思怪想。光是麥金塔就有很多個版本,每 個版本都有不同的、讓人困惑的編號,從1400到9600。「我讓他們給我解釋了三個星期,」喬布斯說,「我還是搞不明白。」最後他乾脆開始問一些簡單的 問題,比如:「我應該讓我的朋友們買哪些?」

當無法得到簡單的回答時,他就開始大刀闊斧地砍掉不同的型號和產品。很快他就砍掉了70%。「你們是聰明人,」他對一個小組說,「不應該把時間浪費 在這樣的垃圾產品上。」很多工程師被他這種粗暴、嚴苛的手段激怒了,因為這樣會導致大規模的裁員。但是喬布斯後來宣稱,優秀的員工,包括有些項目被斃掉的 員工,都贊成這種做法。「工程團隊無比興奮,」他在1997年9月的一次員工會議上說,「開完會,有一些產品剛被砍掉的人激動得一跳三尺高,因為他們終於 明白了我們在朝哪個方向前進。」

幾個星期過去了,喬布斯終於受夠了。「停!」他在一次大型產品戰略會議上喊道,「這真是瘋了。」他抓起記號筆,走向白板,在上面畫了一根橫線一根豎 線,做成一個方形四格表。「這是我們需要的,」他繼續說。在兩列的頂端,他寫上「消費級」和「專業級」。在兩行的標題處,他寫上「台式」和「便攜」。他 說,他們的工作就是做四個偉大的產品,每格一個。

結果,蘋果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突然高度集中在四個領域。專業級台式電腦,他們開發出了power Macintosh G3;專業級便攜電腦,開發了PowerBook G3;消費級台式電腦,後來發展成了iMac;消費級便攜電腦,就是後來的iBook。這意味著公司要退出其他業務領域,例如打印機和服務器。1997 年,蘋果在銷售StyleWriter彩色打印機,基本上就是惠普Deskjet的另一個版本。惠普通過賣墨盒賺走了大部分錢。「我不明白,」喬布斯在這 個產品的評估會上說,「你們準備賣100萬台卻賺不到錢嗎?真是瘋了!」他站起來,離開會議室,給惠普的總裁打電話。「咱們解除合約吧,喬布斯建議,我們 會退出打印機業務,讓你們自己做。」然後他回到會議室宣佈他們退出打印機業務。

喬布斯作的最高調的決定,就是徹底地扼殺牛頓項目,就是那個帶有不錯的手寫識別系統的個人數字助理。喬布斯後來這樣描述這個決定:

如果蘋果當時的處境沒有那麼危險,我可能會鑽進去研究怎麼改進它。停掉它,我就解放了一些優秀的工程師,他們可以去開發新的移動設備。最終我們走對了路,做出了iPhone和iPad。

這種專注的能力拯救了蘋果。在他回歸的第一年,喬布斯裁掉了3000多人,扭轉了公司的財務狀況。「我們離破產不到90天。」他回憶說。到1998 年1月舊金山的Macworld大會上,喬布斯留著絡腮鬍子,穿著皮夾克,講述著新的產品戰略。在結束演講時,他第一次使用了後來變成他標誌性結束語的那 句話:「噢,還有一件事……」這一次,「還有一件事」就是「我們開始盈利了」。當他說出這句話時,觀眾席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在經歷了兩年的巨額虧損後, 蘋果終於在該季度盈利,獲得了4500萬美元利潤。1998年整個財年,蘋果實現了3.09億美元的盈利。

喬布斯歸來,蘋果歸來。

(本文摘編自《史蒂夫·喬布斯傳》,中信出版社出版。)

劉梅|編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73

重新學習趨勢投資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vr.html

重新學習趨勢投資

老頭子投資股票的成績絕對稱得上大師級,對於投資消費股,老頭子喜歡用趨勢投資。

最近老頭子告訴我,他在12、13元附近買入了不少東風(00489),我很疑惑,三年間從低位漲了近10倍,還追?老頭子答:人心所向, 

大勢所趨。 

老頭子指出這兩年中國汽車銷售大幅增長,無論國產品牌還是進口品牌,銷售都幾何級上漲。但他認為這些都是假象,他只關心二次買車的趨勢。他發現身邊員工第一次買車的很多都會因為外型和價格因素購置國產車,但第二次買車卻大部分都會購買東風的合資系列。只有重複購買才能夠代表消費者心中所想。

他進一步搬出他的"乾鮑魚論",他指出大部分的人第一次買乾鮑吃,都會選擇又大只、價格又便宜的南非鮑,但再次購買卻會選擇日本的吉品鮑,並且一直下去都只會消費吉品鮑的。他沒有見過吃完吉品鮑的人會去購買南非鮑吃的。

有很多品牌它們今天熱銷只是因為消費者還沒有足夠的條件和判斷力去選擇,或者是當時並沒有選擇,無法選擇。

選擇消費股,他首重消費體驗。他指出消費者的第一次購買,眼睛並非雪亮的,很多都只是受廣告影響才去購買的,所以業績並不能夠代表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他指出如果一個品牌業績很好,但它的客戶卻一邊用一邊罵,千方百計要把它換掉,你就要小心了。我突然間想起了四大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93

天合光能董事長:光伏產業重新整合迫在眉睫

http://special.caixin.com/2012-04-23/100381921.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27

資產重新配置要等時機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24.html
早前在網誌作半年投資回報小結, 筆者的永久組合半年(Year to Date)回報率大約為15.25%, 暫時跑贏同期恆指5.46%的升幅. 有網友留言問筆者, 那麼兩年, 五年又是否仍然跑贏同期恆指? 另有網友問, 筆者持有最多的金融保險股這幾年回報強差人意, 嚴重跑輸大市及很多其他投資, 會否考慮改變一下投資策略呢? 筆者永久組合的市值由2008年12月底至今升幅有39.73%, 同時期恆指的升幅有36.5%, (註: 兩者同樣沒有計入股息的因素), 因此, 筆者永久組合的表現大致同恆指差不多. 但筆者必須承認近年投資回報並不理想, 尤其是目前永久組合的市值只及金融海嘯前最高峰的73%, 可謂差強人意, 主要原因離不開金融股是金融海嘯以及歐債危機的主要受害者, 但受制於筆者本身的能力範圍(Circle of Competence), 如果投資金融以外的行業效果不一定更好. 正如有人選擇跟隨巴菲特買比亞迪, 不過買入價當然不是巴菲特的每股8元, 而是等到比亞迪由最高峰88.4元下跌至廿多元才買入, 至今仍然要蝕超過37%. 如果真要在非金融股中選擇, 筆者倒覺得一些優質公用股可以考慮, 包括中電, 電能實業和中移動, 它們的歷史股息率分別有3.83%, 3.84%以及3.77%, 都是盈利和派息皆穩定的優質藍籌, 可以等股價向下調整時收集.

筆者同意需要進一步全盤考慮資產配置的問題, 目前筆者的資產組合包括物業, 股票, 債券, 人民幣, 港元存款, 和當代機制銀幣. 筆者研究過一些有錢人, 發覺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物業佔總資產非常顯著的比重, 有些生意人, 當年為了做生意而自置物業和商舖, 經營幾十年後發現生意本身只能糊口, 發達竟然是靠物業和商舖的升值. 做了爸爸之後, 筆者對資產配置的合理比重有根本的變化, 由股票主導轉向物業主導. 不過, 資產重新配置要等待時機. 最好的時機當然是想減持的資產在高位而想增持的資產在低位, 退而求其次, 即使兩種資產皆在低位都可以做資產轉移. 但現時股市在相對低潮, 而樓市卻在歷史高位, 絕對不是沽股買樓的好時機. CY上場後增加樓宇供應已經是不可逆轉的大方向, 即使未來主力增加的是公屋供應而非私樓供應, 已經足以大幅降低中下價私樓的租住需求, 租金上漲是樓價上升的動力之一, 因為租金回報率是衡量樓價合理與否的指標之一. 此外, 美國接近零息的超低利率已經超過3年半了, 總有轉頭回升的一日, 所引發的資金成本和供樓開支佔家庭收入比率上升, 甚至於熱錢流動對樓價的影響不容忽視, 總括來講, 筆者正等待資產重新配置的時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82

微軟揭竿「抗蘋」 華碩、聯想衝先鋒 Win 8一場重新定義PC的戰爭


2012-11-05  TWM
 
 

 

10年前,微軟靠Windows作業系統,影響全世界;近三年,蘋果卻用iPad顛覆世界。如今,微軟捲土重來,挾著高達15億美元的重金行銷,藏著PC陣營制衡蘋果的殷殷期盼,Win 8能否改寫歷史?《今周刊》採訪團隊遠赴紐約、上海、香港現場,帶回第一手觀察。

撰文‧賴筱凡、林宏文、翁書婷紐約時代廣場上,人潮川流不息,街口穿著黑色外套的男子,親切地向來往的人民招攬著,「晚上十點一起來參加派對吧!」接著就遞出一張小紙條,這不是演唱會宣傳,也不是跨年活動,上頭這麼寫著:Surface與Win 8即將到了。

當時代廣場的大鐘指針走到十點,那一刻,Win 8的封街嘉年華正式展開,街頭上消費者排著隊伍,就為在第一時間買到Win 8,他們身上套著微軟贈送的灰色外套,搓著手等候。

同樣在等這一刻的,還有PC廠。過去三年,蘋果的崛起、iPad的現身,那些訴說著「PC已死」的故事,宛如陳腔濫調,即使不在科技業、PC業工作的人,都能隨口說上一句。可是,這次不一樣了,一場由微軟揭竿,華碩、聯想衝先鋒的戰爭,即將進入白熱化,蘋果以迷你iPad、第四代iPad的機海迎戰,谷歌︵Google︶更將與三星連手再推十吋新平板,正式與微軟短兵相接。

這場關係到台灣科技業存歿的戰役,贏了,台灣科技業還能見到黎明前的曙光;輸了,我們引以為傲的台灣PC產業,可能全面崩盤。所以,《今周刊》採訪團隊分三路前往紐約、上海與香港,直擊帶回今年科技業最重要盛事的第一手觀察。

上海現場》

微軟的中國雄心 一覽無遺將時間倒回十月二十三日,就在Win 8全球發表會的前三天,微軟大張旗鼓地將戰線拉到上海,地點就在北外灘的「一九三三老場房」。故事就從這兒說起。

絲竹聲繚繞,濃厚中國味彌漫全場,原本微軟的藍色視窗基調,來到中國,全染成了代表中國的烈紅色,身著鮮紅色針織毛衣現身的微軟副總裁辛諾夫斯基︵Steven Sinofsky︶一站上台,全場屏息以待:「Win 8將重新塑造Windows的創新、重新體驗……,我們將做到許多iPad做不到的事。」辛諾夫斯基被喻為是微軟下一任接班人,原任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助理,成功開發出Office軟體,替微軟賺進大筆獲利。這次,他更是微軟Win 8的重要操盤人,不僅事必躬親,更顛覆傳統作法,直接用部落格與消費者對話。

由他親自飛到上海做Win 8開場,重要意味已不在話下,更別提他直接在上海宣布:「我們將為中國消費者量身訂做屬於中國的應用程式。」微軟的中國雄心,一覽無遺。

微軟動作頻頻,看在軟體分析師眼中,他直言:「微軟很聰明,Win 8要重新拿回市場主導權,就必須認清現在的態勢,也就是蘋果、谷歌比微軟強太多,唯有一個市場,蘋果與谷歌幾乎與微軟站在相同的起跑點,那就是中國。」「今年賣最好的平板,除了蘋果之外,應該就是華碩與谷歌合推的Nexus 7,可是,這款產品在中國卻賣不動。」一名PC廠副總說。

華碩執行長沈振來承認,「中國是很特別的市場,得要有不同的打法才行。」在中國,一台七吋的山寨平板電腦,人民幣四百元不到就能買得到,價格低到連主打物美價廉的谷歌平板Nexus 7都打不贏。

即使是張著愛國旗幟的聯想,都只能在中國平板電腦分到八%市占率。

然而,微軟與谷歌可不一樣,光從一場發表會前哨戰的中國風格,處處皆可見到微軟對待中國市場的細膩手法。中國,將是微軟向蘋果、谷歌宣戰的第一個重要戰略高地。

另一方面,過去三年來,將一掛PC廠打趴在地的,叫作iPad。平板電腦的出現,讓消費者重新思考購買NB的必要性;儘管如此,平板電腦的滲透率仍然不高,全球使用平板電腦最多的消費者就在美國,今年滲透率達二七%,其他國家都只有一○%,中國滲透率更僅有個位數。

辛諾夫斯基很清楚這點,這對微軟是再有利不過,在消費者還沒全面被蘋果攻占之前,Win 8都還有機會。「以前微軟平板、智慧型手機賣不動,那是軟體、系統太差;可是Win 8不一樣,他們的優勢就在於,消費者已經很習慣使用Windows的PC,延長那些經驗,直接進到平板、智慧型手機來。」蘇格蘭皇家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分析師王萬里說。

最簡單的一點就是,iPad與Android平板的出現,並無法全面取代消費者對Windows的依賴,所以,微軟只要握有這點,加上辛諾夫斯基重新打造Win 8,就能將戰線從PC拿到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去。

紐約現場》

施崇棠靠﹁太極﹂﹁拉﹂消費者然而,這不是微軟自己的戰爭,而是所有PC廠期盼已久的「復仇記」。單靠微軟是扳不倒蘋果與谷歌的,微軟的資源又有限,因此,微軟顛覆以往的作法,提出「整合開發計畫(IDP)」,能拿到IDP門票的人,也就是華碩、聯想與三星,優先獲得微軟支持。這種點將錄的作法,注定了Win 8不會是大鍋飯的統統有獎,只有強者才能活下來。

強者之一,就是華碩。

微軟上海發表會的隔天,紐約第十大道上,人潮開始湧入,路過的人們忍不住好奇,多往裡頭看了兩眼,卻摸不著頭緒,只有海報上斗大字體寫著:「In search of incredible︵追尋無與倫比)。」兩個小時後,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帶著魔術師現身,在他們身後的,還有全系列的華碩Win 8產品,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再次顛覆創新的「太極」。

「以前,我們太習慣Wintel,凡事照著微軟、英特爾的roadmap(產品藍圖)走,一代CPU接著一代,Vista之後是Win 7,我們被Wintel「推」著走;然後,我們就忘了什麼叫創新。」坐在星巴克裡的施崇棠,望著進出不斷的人潮,開始揣摩他的一套「太極」拳法。

在施崇棠口中,過去的消費者被Wintel推著走,產品不斷更新,卻從未問過消費者是否真的需要,「這就叫作『推』。可是,蘋果出現後,我們再也推不動消費者,消費者不需要那麼多功能。所以去年,華碩重新省思,回到simplicity(極簡)。」但是,極簡就是消費者需要的嗎?「現在最困難的,就是在消費者之前,想到消費者需要什麼,能做到這件事的人,只有賈伯斯,連消費者都不是很清楚,到底他們需要什麼。」政大科技管理所教授溫肇東說。

過去兩年,華碩以設計思惟,進行了一場內部的改革,讓外界看到不一樣的華碩、不一樣的施崇棠。今年的華碩又更上一層樓,「現在,我們要用華碩的創新,把消費者『拉』進來。」對比Wintel「推」著消費者前進,施崇棠說,如何「拉」消費者進來,更重要。

以華碩今年的重點產品「太極」為例,「供應商會懷疑,消費者真的需要雙螢幕的產品嗎?那是因為他們並未直接面對消費者,但華碩站在第一線接觸消費者,只要我們能將薄度做到與超薄筆電一樣,『太極』就能同時是平板電腦、也是筆電。」施崇棠說。

他的話,不是全然沒有根據,縱使消費者有了平板電腦,在使用Office軟體時,仍不得不回到NB;既然如此,為何不提供一款同時是筆電、又是平板電腦的產品呢?施崇棠推了推眼鏡,「創新是要對消費者有意義,是消費者真的需要,那才叫創新。」

香港現場》

聯想要在Win 8戰役中扳回一城位在亞洲的一隅,香港,一場盛大的聯想Win 8發表會,接棒演出。沒有太多場面話,聯想集團台灣、香港及韓國區總經理李世傑開頭就用一張投影片,描繪出PC產業的消長:「惠普股價創十年新低,戴爾是三年新低,宏碁是九年新低……,但聯想的股價,今年以來就漲了三成。」一語道破聯想稱霸PC產業的現況,「我們不認為PC已死,所以聯想不會像有些公司,一直猶豫要不要把PC部門賣掉,PC市場還在成長,只是要有新作法。另一方面,聯想也不全部委託外包(代工廠),自己也做設計與製造,才能貼近消費者並掌握最新趨勢。」李世傑說。

為了善用領先優勢再下一城,聯想不僅也是微軟Win 8戰役裡的重要大將,更直接砸下八五○○萬美元,就是要大舉在Win 8這一役,扳回一城。「Win 8會帶動整個PC產業,讓PC又充滿了生機,不是悲情的後PC時代,而是還有更多可能的PC+時代。」聯想全球消費業務市場行銷高級總監雷尼克(Nick Reynolds)認為,以前的PC,太偏重於工作用途,平板、智慧型手機的興起,讓玩樂成為新的重點應用,Win 8讓電腦觸控成為可能,也讓大家進入PC+的時代。

其中,聯想也強調觸控帶動了許多新應用,可以解決過去PC太無趣的問題,瑜伽機的四個模式應用,直立式、平板式、帳幕式及筆電模式等,也讓PC重新有了新生命。

李世傑也舉例,他有一對雙胞胎小孩,目前還只能在地上爬,小孩子一拿到螢幕,就想用觸控的方式玩電腦,而瑜伽機其實不只四種模式,「我把電腦放在桌角,讓螢幕垂下來,兩個在地上爬的小孩,還看得很開心呢!」瑜伽機的推出,背後也結合了聯想將軟硬體實力整合的努力。其中,產品設計由聯想首席設計師姚映佳操刀,他在聯想成長的歷程中,主導了多項史上銷售最佳的產品。

「一條長裙,翻過來就是一件斗篷。」聯想首席設計師姚映佳,在上海的產品發表會上,這麼形容瑜伽機的設計靈感。瑜伽機的螢幕可供十點觸控,同時附有鍵盤及強韌耐翻轉的軸承,可達三六○度翻轉,搶攻想買平板但又不放棄筆電的族群。

就在微軟Win 8推出的前兩天,蘋果選在美國西岸灣區,發表了新款平板電腦,接下來,谷歌與三星合作的十吋平板電腦也將加入這個戰場,「領先的人,不一定永遠能跑在前面,有時領先的優勢,可能會讓你失去市場。」離開前,施崇棠留下這句話,格外值得玩味。

不論如何,Win 8來了,成功的話,它將可能再次顛覆你我的生活,重新定義我們對於PC的想像,甚至有機會讓華碩、聯想等品牌,一舉縮小與蘋果之間的差距,連帶地一竿子PC供應鏈,大自台積電、鴻海,小至連接器、鍵盤廠,都將受影響。

曾經,台灣靠著科技業的影響力,成為世界中心;如今,台灣能否再影響全世界,端看台廠如何贏回屬於台灣人的驕傲。

Win 8宣戰!各家產品齊發

微軟

Steven Sinofsky

Surface

1. 自有品牌:首度跨進硬體製造,衝擊其他品牌廠。

2. 強打中國:為中國消費者量身設計應用程式,並與中國本土軟體廠合作,如QQ、微博。

3. 延伸PC經驗:讓消費者即使在平板上,也能繼續使用Office等軟體工作。

三星

李健熙

ATIV平板

1. 整合優勢:三星擁有富豐的智慧型手機、平板經驗,更提出將手機、平板、PC串起的新平台ATIV。

2. 品牌魅力:三星品牌效益僅次於蘋果,品牌形象對消費者有加分效果。

3. 定價中高階:有別於多數品牌廠將價格帶做到500美元以下,三星卻集中在750美元以上。

華碩

施崇棠

太極

1. 創新提升:以雙螢幕NB,一次滿足消費者想要平板電腦與NB的需求。

2. 便利使用:透過特殊使用者介面,強化使用者經驗,如熱鍵轉換平板、NB模式。

3. 自行開發軟體:移植變形平板經驗,內建華碩商店,提供華碩自家開發軟體,如Supernote,補足微軟應用程式商店的不足。

聯想

楊元慶

瑜伽機

1. 外形多變:可以筆電式、平板電腦式、直立式和帳幕式等四種不同形態切換,滿足消費者各種需求。

2. 展現設計力:13吋機身厚度不到17毫米,重量約為1.54公斤,只比普通平板電腦厚重一些。

3. 重金行銷:全球投入8500萬美元宣傳Win 8產品,是聯想歷來投入最多行銷費用的活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56

2013,重新上路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3/01/30/2013%EF%BC%8C%E9%87%8D%E6%96%B0%E4%B8%8A%E8%B7%AF/

其實我近數星期在股票投資路上失去了方向。

以前只要緊握81,196,3899,後來再加了1918及1251,整個組合就日日輪流GOGOGO。

大市近來的反復,我的回報亦從高位回落。失去方向的我,老實說,所謂的操作和亂炒無異。

調整的時間,我終於整理出一個重點關注的清單,現在於此記錄下來,方便自己檢討,亦希望有幸給大家指點一下,當中有很多見解都只是從高手們「偷」回來的。清單可以隨時修改,不過今年的開局應以此作佈局

81 中國海外宏洋:中海的實力,中型地產股的市值,執行力與數據皆強勁,估值已經反映,上升動力應來自業績,雖比不上有機會重估的股票來得有爆發力,但勝在夠穩,重倉這類令人放心的股票,其實很難驘它。

152 深圳國際:現價1.04 P/E 10倍左右,在接近二萬四點水平的恒指下,這個主要由核心業務的盈利數字所支撐的P/E,單憑直覺我不覺得貴,此價錢更贈送前海概念,是一場有得守的賭博,此股令我聯想起宏華196,我當時就是單計鑽機業務都覺得預測P/E的宏華是平,當時大約1.3左右,我買它是覺得單是鑽機就夠賺,但它又具頁岩氣概念,幸運地買入後半年內就貼現了後者的故事。我相信前海故事未完,這個價位不算大幅貼現了這個概念,而有一點不能忽略的是,近來的成交真的大得我相信資金正關注這間公司,最高成交的那天有19億元,這只是一隻百多億的股份啊,到今天仍有三、四億單日成交。我要考慮的是應否一拼把中集集團(2039)收在倉中,前海概念是國家層面的主題,級別很高,無論如何都要買些這個概念的股票傍身。

196 宏華集團:我在RSI(14) 飆到90的那天減持了,近日開始撈回,基本面已經講了,目前看法未變,感覺近日跌勢已喘定,從業績的角度看頁岩氣我到現在是沒有甚麼期望,只望海工可以快些做出成績,若海工進度有驚喜,我亂估一通,市值應看300億。即比現在大2倍。熔盛重工(1101)最高峰市值超700億,純利是20億;若宏華的行當繼續向好,純利上到10億關,市旺的話真的炒到300億不奇。我沒有看那麼長遠,今年升多50﹪已經很強,但都只是約150億的市值,不大不小,好炒。別忘記管理層已出了2013的目標營收是100億(人幣),在手訂單已有65億,未知多少是本年度交付,不過相信目標不太難達到。

830 遠東環球:在realforum得悉的強股,又是中海系,我相信這個「娘親」會是個好媽媽,現價$2.40,  51.73億市值,不難帶大。近日高位回落後有些整固。830有不少海外業務,包括北美。美國的樓市及經濟都在復甦,830或會受惠。中海宏洋的表現令我對中海系有種偏好,就是有種信念覺得81的故事會再次發生在830身上。這些股沒有信念,很難「hold得住」。能夠升幅以倍數計的股票,往往就是由一些看來不大成真的概念或故事帶動,其實830由戰績頂級的中國海外掌舵,我覺得單是這一點就應該要參與一下,注碼大小就因應各下情況自理。

906 中糧包裝:今天再次來一個有力的大升,突破了1年的阻力,新升浪應該相當確認。在這段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95

台新彰銀合併案重新啟動 苦熬七年半 吳東亮守得雲開見月明?

2013-02-25  NCW  
 

 

近日之內,台新金控將重新啟動與彰銀之間的合併,這場談了七年半之久的合併案是否能就此寫下美好結局,還是再起爭議?吳東亮的態度將是最大關鍵。

撰文‧劉俞青

這一役,讓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足足等了七年半,終於,接近最後收割階段。

因為就在近日之內,台新金控的董事會將針對「彰化銀行合併台新銀行」進行討論;這也是近幾年來,台新金再度將這個敏感的議題,重新端上䒷面。

根據相關人士透露,吳東亮對這次重啟合併之路,高度謹慎,因此這次的董事會並非正式提案,僅是以「研究案」的形式提出討論,測試外界水溫,如果順利過關,後面的程序才會繼續進行。

如果照程序走,緊接著的彰銀董事會也會排入該議程討論,雙方逐步啟動這個合併模式;而距離二○○五年七月,台新金吳東亮以最高價每股二十六.一二元標下彰銀特別股,已經整整過了七年半之久。

七年半,可以改變多少事?小樹足以長成大樹,出生的嬰兒都念小學了,但台新金與彰銀這樁沒有結局的合併案,一拖,就是七年半。

這些年來,吳東亮不是沒有想過和解辦法,包括早在五年多前,當時的主管機關首長,就曾經建議雙方坐下來,談出合理的合併價格,讓合併案早早落幕,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而吳東亮自己也曾經在不耐的情緒下,脫口說出:「乾脆彰銀把台新金持有的特別股買回去算了!」但氣話終歸只是氣話,事情就還是這麼拖著。

合併現曙光

彰銀存續 成台新金子公司一直到去年底,台新金控極少數高層,從董事長吳東亮、總經理饒世湛、董事吳統雄及幾位高階主管,經過各種版本的沙盤推演、反覆研擬,再加上與主導彰銀官股的財政部密切溝通,取得財政部的初步同意之後,終於敲定了最後的合併方案。據了解,連新閣揆江宜樺都知悉這件即將啟動的合併案。

初步決定,將由彰銀擔任存續公司,台新銀行為消滅公司,兩家銀行合併。

合併後的「新彰銀」,第一大股東是台新金,持有「新彰銀」將近一半的股權,第二大股東則是官股;也因為台新金持有「新彰銀」近一半股權,按照《金控法》規定,「新彰銀」自然成為台新金的子公司,編製合併報表。

然而,在此之前,還有漫長的程序要走;因為這樁當時轟轟烈烈的合併案,外界各式的說法很多,為杜悠悠之口,台新金與財政部溝通的過程中,財政部一切採取最高、最嚴謹的規格,攤出一套標準作業流程,要求台新金全部都得按照程序走,一個步驟都省不得。

根據一位參與溝通過程的關鍵人士透露,「整個合併程序走完,彰銀的董事會要開七、八次」,台新金雖然精簡一點,但也要經過三、四次的董事會討論、通過。「七年多都等了,不急著這一時,」這位人士說。

過程一波三折

高價入主 卻蹉跎七年半時間回到○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彰銀的一四○億元特別股要尋找新主人,財政部透過公開標售的方式進行投標,吳東亮在最後一刻狠下心加碼,在紙條上寫下「二十六.一二元」的價格,讓新加坡商淡馬錫以「二十三.一元」扼腕。

台新金以最高價之姿入主彰銀,成為轉換後,持有彰銀二二.五五%的第一大股東;當天,吳東亮臉上帶著止不住的笑意,接受媒體專訪,並等著坐上台灣第二大金控的寶座。

但如果那時吳東亮預知接連而來的麻煩,恐怕笑不出來,因為接下來,一切都沒有按照財政部及吳東亮的共識走。

當時還有一段小插曲,淡馬錫得知吳東亮的出價之後,回頭向財政部提出希望用同樣價格,爭取官股與彰銀小股東的認同,卻被財政部拒絕,但也因為這段插曲,凸顯了台新金當時出價的合理性。

誰知就在台新金得標後沒多久,還來不及進一步加碼,台新金的命運就急轉直下,四年之中,先在○六年爆發雙卡危機,台新銀行當年度打消呆帳超過三百億元;緊接著○八年下半年爆發金融風暴,更讓台新金體質大傷,股價創下六元的歷史新低紀錄。

不過,對吳東亮而言,這些傷口,都抵不過被外界誤解的痛。

因為從○八年初開始,台新金就捲入「二次金改案」疑雲,遭受司法與外界的層層質疑,吳東亮多次面對辦公室被搜索、檢調約談的壓力,他始終堅持,「自己與台新金都清清白白」。

「別忘了,台新金是透過公開標售,才以最高價買下彰銀特別股,如果連公開標售都有問題,往後的合併案要如何進行?」一位投行經驗十多年的資深人士表示。

但無論劇本怎麼走,與彰銀的合併案就是卡在進不得、退不下的窘境,逼得吳東亮甚至在○八年初時正式對外宣布:合併案暫停。這一緩,就是五年。

而歷經這幾年的風雨,吳東亮以前的火爆脾氣早已變得平和,「遇到事情,從他表情一變,我就知道他脾氣來了,可是現在他會忍住不說話,沒多久,臉部線條就和緩了,」一位看著吳東亮長大的長輩就曾經形容他,「對太太也是,他現在常和May(吳東亮妻子彭雪芬)特別約時間吃飯,他說人老了,要對太太更好一點,不然會被休掉」。

確實,七年半的蹉跎,吳東亮已不復年輕,彰銀標售那年,他五十五歲,正值壯年,如今他已六十三歲,雖不致稱「老」,但鬢邊白髮的確多了許多,當年帶領台新先合併大安銀、再戰彰銀的銳氣,已不復見。

或許,年齡與經驗也是企業永續經營之道,因此,這一次,吳東亮不急了,他一切慢慢來,先以「研究案」的形式測水溫,而且「隨時可以調整,什麼都能協調」。

除了態度柔軟之外,「價格」也是合併是否順遂的關鍵之一。

以目前兩家銀行的淨值來看,截至去年第三季為止,每股淨值差不多,大約在十三、四元上下,每股盈餘也差不多,但股價就有明顯差距,彰銀以其規模、不動產的價值,硬是比台新金的股價高出三成。

差臨門一腳

態度不是問題 就看價格據了解,吳東亮當然了解價格的微妙之處,因此內部取得共識,必要時寧可在價格上略微讓步,以求取合併的順利進行,「反正到最後,都併進台新金,讓一點沒關係」。

若一切順利的話,按照吳東亮的盤算,今年底前希望可以合併完成,屆時,台新金加上彰銀的總資產,將逼近四兆元,和去年第四季總資產突破四兆元的富邦金控規模差不多,兩者將分列國內第二、三大金控,僅次於國泰金控。

頗堪玩味的是,合併之後吳東亮的角色轉換。吳東亮是否仍然是台新金的最大股東?在董事會中的席次掌握,都還有待與官股之間一一協調。

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八字只有一撇」,未來還有冗長的程序,靜待吳東亮一關關去克服。

而台新金內部對這樁合併案已經下達禁口令,一律三緘其口,嚴陣以對;財政部對此也表示,「這個案子具高度敏感性與政治性,目前僅以『研究案』處理,一切都還言之過早。」但對吳東亮而言,這個等了七年半的結果,實在是一點都不早了,如果能夠一切順遂進行,今年底前,台新金將徹底脫胎換骨,排名大躍進,終究是守到雲開見月明。

誰主導?誰存續?

——台新金與彰銀財報比較

彰銀 台新金

總資產 1.6兆元 2.7兆元股本 724億元 762億元淨值 1032億元 1775億元每股淨值 14.25元 13元稅後盈餘 75億元 144億元EPS 1.04元 1元2/19收盤價 16.75元 12.25元註:資料截至2012年第三季

製表: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35

重新定義自己 找回職場「S曲線」

2013-03-25  TCW  
 

 

重新定義,意味著跳脫出現在的狀態,用「新腦袋」重新認識環境中的需求,再用「新眼光」找出自己在環境中的最適位置,然後以「新方法」改變現狀。

想擺脫停滯、衰退宿命?你得在抵達高峰前,重新盤點自己

曾提出著名S曲線(sigmoid curves)理論的英國管理學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認為,人生歷程與公司發展相同,都會在開始時經歷一段上升的成長曲線,到最高峰A點後停滯,接著逐漸走向衰退,形成一個倒S字型的週期。

而大部分的人或公司都無法跳脫出這個循環,除非,「在頭一條曲線抵達最高峰A點前,就改變方向,重新定義自己,才能開創出第二條S曲線。」

以蘋果(Apple)公司為例,創立之初,賈伯斯(Steve Jobs)命名為蘋果電腦,所有的研發、業務都是圍繞著傳統的電腦概念運作;但二十年後,賈伯斯回鍋擔任執行長,改變了營運方向,大力發展隨身聽(iPod)、軟體(iTunes)等看似與電腦毫不相干的產品。

以當時的眼光來看,蘋果在電腦作業系統上打不過微軟,在硬體上輸給惠普、戴爾等公司,跨界到隨身聽領域,直接挑戰的是日系霸主索尼、松下,不管從任何角度看,其產品都沒有勝出機會。

但賈伯斯看到的,是一個沒有被滿足的市場需求。而他確信,消費者買電腦或隨身聽,並非要產品本身,而是產品帶來的影音娛樂體驗。換句話說,賈伯斯知道,電腦只是工具,若定義自己是電腦公司,那就會陷入「製造產品」而非「改善體驗」的迷思,業務範圍也會因此被局限。

二○○七年,蘋果改名為「蘋果公司」(Apple Inc.),推出iPhone與iPad,一手開創了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產業,這讓蘋果自二○○○年來的市值增加了二十倍。

同時期,壟斷全球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八成市場的微軟,市值衰退了近六成,稱霸消費性電子市場的索尼市值跌了七成。就連PC市占率曾連續十年居全球前三大的惠普,二○○○年來市值也蒸發掉近五成。

這就是重新定義自己的威力。蘋果沒有把自己局限在電腦產品,所有資源與心力都投入在「改善消費者體驗」上,所以,它可以賣風格、賣簡單、賣內容、賣軟體。但比蘋果早做出平板電腦、隨身聽與智慧型手機的微軟、索尼、諾基亞,卻通通輸給了後進的蘋果,均面臨嚴重衰退危機。

別中了「行銷短視症」!定義太狹隘,才是永遠當老二主因

然而,怎樣才算是正確的定義自己?

事實上,現存的許多定義都存在模糊的空間,比方說,早餐麥片之所以是麥片,是因為它剛好被弄碎成湯匙大小的食物,但如果尺寸大一點,大家就會稱它是餅乾。

哈佛商學院教授李維特(Theodore Levitt)曾經提出著名的行銷學理論「行銷短視症」,當中提到:「企業對自己的定義狹隘,正是造成停滯或衰退的原因。」

他舉十九世紀的美國鐵路業為例,原本鐵路的發明是為促進運輸,但鐵路公司很快迷失在這個成功當中,他們把大把資源與精力放在蓋更多鐵路與列車上,認為這樣就會有源源不絕的成長,把自己定義為「鐵路生產公司」,而非「運輸公司」。

因此,這群鐵路大亨不相信飛機的可能性,也看不到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結果接下來六十年,飛機、汽車大量取代鐵路的運輸功能,一家家鐵路公司破產、倒閉。

這就是因為,鐵路公司把自己定義為「鐵軌與火車製造商」,而非「運輸便利解決商」。他們落入產品迷思,誤以為只要把東西做出來,消費者就會埋單。這個狹隘定義,讓他們的S曲線只維持了短短的三十年,更不要說開出第二條S曲線。

綜觀所有基業長青的企業,對自己的定義,絕對不是只停留在產品本身。他們的眼光,可以看到產品背後所帶來的價值。

例如,可口可樂的產品不過就是含二氧化碳的糖水,但它從未去強調這糖水的配方、技術、口味,而是訴求「歡樂時刻,少不了可口可樂。」它定義自己是「帶來歡樂的公司」,而非「賣糖水的公司」,百事可樂就缺乏這樣的定義。

又如,麥當勞雖然賣漢堡、薯條,但它在產品設計與空間規畫上,都把目標指向兒童,定義自己是「讓孩子開心的場所」,所以總能吸引到整個家庭。相較之下,漢堡王賣的是「牛肉比你大片的漢堡」,肯德基賣的是「秘密配方的炸雞」,就把整個公司限縮在產品本身的定義。

定義正確,還可以讓原本廉價的大宗產品,產生高額利潤。例如,星巴克把自己定義成「都市中的綠洲」,咖啡不只是飲料,更是「享受優閒氛圍」的工具,因此一杯三十五元的咖啡身價可以提高到一百二十元。

甚至,一般人認為沒用的東西,可能不是毫無價值,只是沒有找到正確的定義。例如索尼在一九九九年推出一台機器狗愛寶(Aibo),原本工程師期待做出「可精準回應主人命令的機器狗」,卻因程式設計不佳,成了功能不穩、常常出錯的瑕疵品。

若按照它原本被賦予的定義,愛寶早該被丟進垃圾桶。但是該工程師靈機一動,把它重新定義成「迷糊的電子寵物」,這下子愛寶所有的缺點都成了優點。叫它走東它走西,該叫的時候不叫,不該搖尾巴的時候卻拚命搖,這些程式錯誤反而讓這隻寵物狗變得逗趣又討喜。儘管價格高達新台幣六萬元,三千台的限量發售在日本二十分鐘內就被一掃而空。

失敗,可能是定義錯誤!重新檢視瓶頸,找出人生對的定位

不僅產業,人生也是如此。找出自己的正確定義,可以拉長你的S曲線;就算原先的定義錯誤,以致你現在遭逢瓶頸,你也可以照著下面的方法,重新定義人生。

第一步:學會認清自己。韓第說,當你覺得完全舒服自在,工作與生活都在掌控之中,這就是一個危險的訊號。因此,要時時保持危機意識。同時,你也需要對自己有充分了解,知道自己的興趣、喜好、能力、缺點,盡力發揮自己所有的,並且彌補自己所欠缺的。

第二步:觀察環境。韓第說:「一業到底的舊式觀念早已成為神話,」「學校所學的東西就算再新,出社會後也會變得腐臭不堪。」因此,要保有思考彈性,不能抓住社會的主流價值當成護身符,「人云亦云是最大的風險。」你需要用眼睛去看、去思考,社會上欠缺的是什麼,我能否填補上這個空缺?

找到自我在環境中的定位,把資源投入到對的方向,這也就是孫子兵法上所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第三步:堆疊出好點子。大部分的成功商業模式,都是在經歷過數百次的失敗後才出現。在認清自己與觀察環境的同時,腦袋裡面會浮現出許多解決問題的想法,這時候最好準備一疊便條紙,把每個跳進腦袋中的點子寫下來,貼在牆壁或白板上。

第一次寫的時候不要經過任何篩選,只要憑直覺,盡量讓思考自由奔放,你會發現很多平常被限制住、覺得不可能的點子,會意外的與你觀察到的現象做串聯。

第四步:用最低成本做實驗。經過無限制發想後,可把相同或類似概念收斂在一起,最後得出三、四個可能的答案,根據這些答案,用最簡單的方法去做出解決方案。

例如,美國有一個數位攝影師,他想要在iPhone上開發一款遊戲,但沒有研發經費,於是就拿了一張厚紙板裁剪成iPhone大小,在上面畫出想像中的遊戲畫面,前後共畫了上千張厚紙板,最後終於成功的開發出「Doodle Jump」這款有如幼稚園塗鴉般的動作遊戲,十四個月就創造出五百萬美元的營收。

最後,測試。要成功開創出第二條S曲線總是會經過不少失敗,需要不斷把實驗結果丟到市場上測試。一旦不行,就回到第一步的認清自己,重新進行下一輪發想與實驗的循環。

然而,要能做到先知先覺的觀察,畢竟不是容易的事。但即使無法趕在A點來到之前就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起碼也要後知後覺。

韓第說,「人都需要一個打擊來觸發改變,即使是個十分痛苦的打擊,」賈伯斯若非經歷過被自己公司開除,在外晃蕩十年,恐怕很難帶領蘋果快速轉型;百年長青的企業IBM,若非經歷業績瓶頸,也不會大刀闊斧的賣掉PC部門,把自己重新定義成服務導向的公司。

最怕的是不知不覺,即使已經發現產業衰退,仍然執迷不悟的抱著過去成功模式不放手,把業績不佳歸咎於環境不景氣。

所以,讓我們保持警醒,再次盤點手邊所有的資源,認清自己、觀察環境,重新定義新的自己、開創新的戰場,讓自己的人生曲線猶如參天古木般,時時綠意盎然,生生不息!

【延伸閱讀】大企業盤點新戰場,天堂地獄一線間!??知名企業轉型成果

轉型失敗面臨威脅→錯誤因應

諾基亞轉型期:2008年~2011年智慧型手機崛起→自行開發平台結果:收購Symbian平台,不敵競爭而拖累智慧型手機發展

The Daily(第一家iPad報紙)2011年~2012年平面新聞媒體式微→堅持原創結果:無法和網路新聞區隔,因入不敷出而早夭

索尼2004年至今液晶電視平價化→堅持品質掛帥結果:電視製作成本高而無法凸顯品質差異,部門連9年虧損

戴爾2012年至今個人電腦價格暴跌→低價搶市結果:缺席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變革緩慢而拖累獲利下市

柯達1990年~2000年傳統底片受衝擊→聚焦影像事業結果:放棄底片化學本業投注相機、影印機,2012年宣告破產

破舊立新傳統思維→創新思維

飛利浦轉型期:1996年~2010年垂直整合集團→水平整合品牌結果:鎖定醫療、消費電子、照明事業反凸顯品牌力

杜邦1996年~2011年石化、紡織為主→鎖定農業、先進材料結果:預期資源短缺,成功進軍高利潤、高風險的生物科學與農糧業

Swatch1983年精密機械表→流行飾品結果:創造手表的裝飾品定位,讓手表更多功能

奇異2001年~2005年硬體生產→全球基礎建設服務結果:將6成市場鎖定新興國家能源、交通等基礎建設,鞏固龍頭地位

iTunes Store2003年販賣實體專輯→單曲付費下載結果:不用購買整張專輯,聽正版音樂變便宜

太陽馬戲團1984年動物表演為主→以人為主角結果:加入服飾音樂與創新舞台,至今吸引全球1億人次觀眾入場

IBM1990年代硬體廠商→提供全套解決方案結果:放棄發展個人電腦,提供客製化服務,獲利更勝硬體廠商

維基百科2001年知識權威制定→使用者協作結果:由使用者、用戶編輯,可免費取得百科全書內容

CNN1980年特定時段轉播→24小時直播結果:革新收視習慣,建立全球資訊影響力

任天堂Wii2006年追求硬體效能→回歸好玩本質結果:訴求易學、易玩,讓不玩電玩的族群也受吸引

西南航空1971年高價運輸→轉向低價市場結果:搭飛機不再昂貴,開啟廉價航空時代

整理:吳和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55

(R&R論文風波:二):重新審視RR的公共債務警戒線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078

從2010年開始,經濟學家Reinhart和Rogoff在公共部門債務比率,還有該比率與GDP增長的關係問題上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和政策界都具有極為重大的影響了。在本週前,他們整合了過去200年數十個國家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看起來他們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典型事實——債務比率高於90%的國家,比債務比例低於90%的國家GDP增長率低多了。很多發達國家的負債水平達到這條警戒線附近時,經濟增長水平都會突然下跌,這是給現在政府的驚醒,鼓勵它們採取緊縮措施。(以下成為RR現實)

本週,Thomas Herndon、Michael Ash和Robert Pollin(以下成為HAP)發佈了一份研究論文,認為RR的典型事實是基於一個簡單的統計失誤得到的,包括RR現在已經注意到的電子數據表錯誤。HAP在對RR典型事實的批評文中,承諾證明一個違反一般認知的事實——高的公共負債比率從來不會損害GDP增長。但事實可能比理論更為複雜,結論帶有大量的不確定性。

以下是我對RR和HAP之間爭論的一些看法:

第一,RR原來的研究工作從來沒有真正證明,當公共債務比率水平衝破90%警戒線以後,GDP增長很可能會突然下跌。

(左邊為RR的研究成果,右邊的HAP的研究成果;注意,Mean是平均值,Median是中值)

在RR發佈研究論文的很多結論中,他們的數據都傾向於證明,在公共債務水平比率突破90%警戒線以後,在該時點會出現增長的大幅下滑,但沒有嚴重的不連續性(平均值變化比中值變化快)。在RR統計結果第二列中值上看,當公共債務比率超過90%時,GDP增長將會下降1%多一點(2.9%-1.6%=1.3%)。

然而,基於獨特的計算方法,RR的確發現了突破警戒線時,GDP平均增長會發現突然大幅的下滑,正如上圖中粉紅色框所點出的。這是基於一個存在爭議的計算1945-2009年增長平均值計算方法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明顯足以吸引許多人的注意(也就是RR發現的經典事實)。HAP表示,這個關鍵的結論是因為簡單的錯誤得出的,正確的結果應該是2.2%,而不是-0.1%。

第二,並不是所有RR和HAP之間的結論分歧都源於電子表格的錯誤,而本週,媒體的報導有點「過火」了。事實上,源於電子表格錯誤引起的誤差只有0.3%,另外的0.1%是來源於腳本的錯誤。而剩下高達1.9%的差異是由RR原研究論文中數據的缺失,和應該怎麼設定國家權重的方法論差異引起的。

我的解讀是,HAP在該爭論中擁有更好的元素,因為新西蘭上世紀40年代末的一些數據對RR的方法造成了非常特殊的影響,看起來這使得RR的關鍵估算值被壓低了超過1.5%——這肯定失去了大部分科學意義。單純這個因素,就能解釋RR和HAP之間大部分的結論分歧。

第三,雖然RR經典事實的大部分觀點站不住腳,然而,HAP的研究也證明了,RR研究的跨國數據的確能證明更高的公共債務比率,通常伴隨的是更低的GDP增長水平。這是宏觀經濟學標準的結論,在很長時間很多其它的研究中都證明了這點。這個結論是難以被否定的。

第四,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教授克魯格曼多次強調的,負債和增長水平的負相關性並不存在正向的因果關係。RR表示,他們從來都沒有表示存在正向因果關係,但其它很多研究肯定在結論中暗示這點。高負債比率通過市場信心和利率影響的渠道,導致增長放慢是有可能的,但低增長降低了稅收收入,因此帶來了更多的債務也是有道理的邏輯。負債和增長不存在單向的關係。

第五,經濟學家Arindrajit Dub在這些影響的時間順序問題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增長水平的改變要先於負債水平的改變,而不是反著來的。表面上看,這事實看起來是由凱恩斯主義影響引起的——當經濟發生衰退(比如說遭受金融危機的衝擊),公共負債水平接下來馬上就會上升。但這點仍然無法確定。

想像一個情況——當公共支出失去了控制,家庭因此擔心市場信心崩潰或稅負大增,這會導致未來的不確定性大增。家庭可能會削減當前的開支,而這將在債務水平上升以前導致GDP增長下滑;但真正引起這個情況的問題是,公共開支太高了,而不是太小了。換句話說,有時並不存在明確的因果關係。(經濟增長下滑可能是由債務水平上升引起的。)

第六,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的國情下,要預期公共負債和經濟增長存在穩定的關係,這是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科學思考方法的。在一個充分就業的經濟體中(上面考慮的大部分國家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這個情況),故意增加財政赤字會導致利率上升,進而擠走私人投資。這將降低長期GDP的增長水平。

然而,如果一個經濟體運行在潛在產能以下,增加財政赤字可能不會導致利率上升,相反,還可能增加社會總需求,因此也能促進GDP增長。在這些情況下,增加財政赤字在往後的時間裡可能還能減低公共負債比率。

總的來說,RR經典事實的大部分觀點已經不再是經典事實。RR應該改變他們的論點——在大部分普通的時期裡,更高的公共負債水平會伴隨這更低的真實GDP增長水平,但無法證明負債比率超過90%時,存在增長水平的中斷。此外,因果關係可能是雙向的,這取決於具體的經濟環境。負債和增長變化的時間關係,並不是決定真正因果關係的指標,在充分就業和高失業的時期裡,它們間的關係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預期公共負債和增長水平存在始終不變的複雜關係的設想,是不切實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57

一場股東會 讓大戶重新買鴻海

2013-07-08 TCW
 
 

 

六月二十六日,鴻海股東會後,一位近五年都不再買進鴻海股票的股市大戶表態說,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談話吸引了他重新注意這個大權值股,以及即將獨立運作的新公司;「以前是好的、壞的,(鴻海股價)全部一肩扛起,所以本益比不高;整頓之後,鴻海的方向越來越清楚,透明度提高,也更容易評估價值。」

八個半小時的股東會,郭台銘到底說了什麼令市場動心的話,會讓鴻海目前被部分外資看衰的局面出現大逆轉?

簡單說,鴻海旗下的小金雞艦隊將要啟航了。

台灣一位管理學大師曾經這麼形容鴻海:「沒看過一家這麼『亂』的公司,長到這麼大!」給這家年營收四兆元、民營製造業史上雇員人數最多的企業,下了最佳註解。

切割旗下子公司選上連接器事業部打頭陣

然而,今年七月之後,鴻海「亂」象正在改變,郭台銘將一一切割零組件事業群獨立為子公司,逐個邁向上市櫃之路;第一個,就挑上了年營收八百餘億元的連接器事業群。

鴻海股東會成了郭台銘宣示集團「調整結構」、介紹小金雞──碳奈米纖維、膠水技術的大秀場。

「我算了一下,公司內部像這樣可以下金蛋的『小金雞』,至少還有二十隻!」他對著現場數百名股東,自信、大聲的喊出。而鴻海在過往養出的「小金雞」們,也的確有過很強的陣容,使得市場對小金雞艦隊的期望多了一些。

然而,就在郭台銘這番慷慨激昂言論的前幾天,烏雲卻悄然籠罩。

六月二十一日,鴻海股價跌破七十元大關,險些下探二○○八年金融海嘯後的低價區域;不僅如此,今年以來,外資更是一路賣出鴻海股票,截至股東會時,總賣超張數市值約為八百億元,是鴻海年初以來市值蒸發約二千三百餘億元的最大賣壓來源,惹得郭台銘在會上幾番提起要告「亂寫報告的」外資。

第二個不利的消息,是鴻海今年前五月合併營收總額比去年同期衰退超過一二%,這艘龐大戰艦賴以為生、營收占比高達四成的最大客戶──蘋果(Apple)公司,今年因為不斷被抨擊新意仍存、創意不再,去年第三季以來股價狂瀉至今,也拖累鴻海營運表現。

「蘋果(營收)成長五成時,鴻海只能成長一○%至二○%;第一季蘋果(營收)成長率一一%,所以鴻海就是負(衰退)的,」拓墣產研所所長楊勝帆分析。這些,逼著郭台銘不得不變。

一九九八年後,不問全球經濟如何起伏,鴻海每年營收成長率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三成;十年後,這個目標調降為一五%,但仍是令人咋舌的高標,還一步步把鴻海營收,推升到近四兆元的登峰地位,在台灣,這是民營企業史上最高紀錄。然而,二○一三年,儘管郭台銘大聲宣誓營收成長一五%的目標仍在,卻不再輕鬆達成。

於是,他就像偌大的中國經濟一樣,走上了「穩增長、調結構」的路;他要救公司營運成長率,要救集團市值,私心一點說,這也關係著他個人上千億元市值的持股;儘管他已允諾捐出九成財產。

怎麼做?最好的方式,就是藉由事業部的獨立,重新激盪內部的創業精神。但,為什麼第一個是連接器事業部?

鴻海出名的代工產品,是蘋果iPhone、iPad,是智慧型手機、電腦這類系統產品,連接器、模具等零組件,對外界而言,一向只是靜默無聲的附屬品。

然而,鴻海網頁公司簡介上的第一項產品,就是一九八一年開始至今的連接器,而主導這個事業部的,更是跟了郭台銘二十多年、一起從零打出一片天下的集團副總裁盧松青。

「連接器是鴻海起家的產品,在全世界的份額很大(全球第三大廠),也是郭台銘最熟悉的產品。」一位鴻海前高層點出,產品、領頭者,都在其掌控之中。

鴻海高階主管依照年紀有「三老三少」,最得郭台銘信任的就是三老。三老指的是盧松青、負責日本業務的集團副總裁戴正吳、以及掌控獲利金雞母──機構模具的徐牧基,這當中,盧松青家世、學歷都好,中學時期就赴美求學,其父是老牌電子公司碧悠創辦人盧智超,鴻海內部傳言他曾是鴻海早期大股東。

小金雞鯨吞搶市目標明年營收成長二五%

郭台銘看著盧松青把連接器從零做到大,賞罰分明的他自然也厚待盧松青,盧松青的鴻海持股目前市值多達十二億二千餘萬元,是原董事會中持股僅次於郭台銘的個人股東。

連接器新公司(暫定名FIT)「明年營收千億元」,是盧松青在股東會上喊出的目標,以今年八百億元營收為計算基礎,相當於是二五%的高成長率。

在今年如此混沌的景氣中,訂定這麼激進的目標,盧松青必得鯨吞對手的市場大餅。「它會先吃掉小連接器公司,全球一半的小連接器公司會受影響,甚至會倒!尤其是中國競爭者。」楊勝帆認為。

郭台銘對於FIT的股價更是深具信心,直言「一定會超過鴻海」;以鴻海目前股價約七十四元來看,FIT等於直指連接器股王嘉澤、股后湧德而來。

郭台銘的信心,則是來自於連接器產品的高毛利。

鴻海第一季毛利率不到六%,但嘉澤、湧德的毛利率,卻雙雙落在二七%至三一%間、營業利益率也超過一成,若以同樣標準來看,等於FIT明年獲利將挑戰百億元大關。只要股本控制得宜,創造高額每股稅後純益易如反掌。

而鴻海接下來要獨立的事業群,必定也將循著同樣的模式,一步步擴大集團市值。楊勝帆預估,最遲二○一五年,鴻海合併營收成長率又將重回一五%的高標。也因此,郭台銘這個策略一訂出來,外界沒有不叫好的。然而,成立將屆四十週年的鴻海,能否華麗轉身,關鍵卻仍在郭台銘身上。

翻轉成功三關鍵內規、放權、觀念不可缺

連接器事業群目前的營收,鴻海內部自行採用與外部接單的比重各半,獨立之後,依照郭台銘訂定的內規,爭取集團內部訂單時不得交際應酬,但他卻無法禁止競爭同業,時間久了,業務關係反倒是內不如外。是不是要改變這個規定,得看郭台銘。

再者,過去事業群最後做主抓權的就只有郭台銘,新公司獨立了,他能不能一夕間就翻轉自己長年的管理模式,真正放權,還是得看郭台銘。

最後一個,更是要看郭台銘能否「轉念」。鴻海幾十年來,一直把營收成長率奉為圭臬,各事業群績效指標不問其他,就看這個。

然而,今年明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營收大增實屬不易,但如果只是從四兆元營收中,想方設法節省一元的開銷,就是直接增加一元的獲利。

過去鴻海營收掛帥,今年卻不得不正視獲利提升的問題,「郭台銘說過一句話,『只要我親自抓,一定能做好』,」鴻海前主管仍對郭台銘抱持著信心,卻也擔心他突破不了數十年落入窠臼的思考模式,導致轉型的最大敵人,終究還是郭台銘自己。

成功唯一的關鍵,在於郭台銘能否把心態從追求營收增加,轉變為獲利率導向,這也將決定這個超級戰艦團如何轉向。尤其是小金雞上市櫃的順序與時間表,更是外界高度重視的項目。

鴻海四十年,成也郭台銘,走入困局也是因為郭台銘,現在要化解這個僵局,也得看郭台銘如何改變了。

【延伸閱讀】鴻海養「小金雞」有一套,未來還要拚獲利—鴻海集團旗下主要子公司

公司名:群創主產品:面板2012年營運績效:營收:4,836億元;EPS:-3.91元產業地位:全球前三大面板供應商

公司名:FIH富士康國際主產品:手機等產品代工2012年營運績效:營收:1,571億元;EPS:-1.2元產業地位:曾因替Nokia、Motorola等代工手機名譟一時

公司名:鴻準主產品:機殼廠2012年營運績效:營收:1,336億元;EPS:6.79元產業地位:與可成等大公司各據一方之國際大廠

公司名:F-臻鼎主產品:印刷電路板2012年營運績效:營收:553億元;EPS:5.88元產業地位:全球第三大廠,主攻智慧型手機應用

公司名:正達國際主產品:觸控玻璃2012年營運績效:營收:93億元;EPS:2.72元產業地位:蘋果主要供應商

公司名:台揚主產品:網通設備2012年營運績效:營收:75億元;EPS:-3.82元產業地位:微波及衛星通訊大廠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