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落難貴族SONY 如何重新擦亮招牌?巨人的逆襲

2013-07-08  TWM
 
 

 

曾經叱吒風雲的索尼集團,失去了往日榮光,不僅被蘋果、三星遠遠拋在後面,集團更連續四年虧損,第一品牌蒙塵。

社長平井一夫啟動集團再造,裁員一萬人、賣掉總部大樓,靠一支智慧型手機背水一戰。

SONY,能不能重返榮耀?

製作人‧李洵穎 撰文‧李洵穎、顏雅娟、黃家慧有一則寓言是這麼說的:一頭驢子背著鹽要過河,但河床太滑,滑了一跤,跌到水裡,於是背上的鹽溶化了。

驢子從水裡爬起來,感到身上輕鬆了許多,驢子非常高興。

後來有一回,驢子背的是棉花,以為再跌到水裡,可以像上次一樣輕鬆;於是當牠走到河邊的時候,便故意跌在水裡。可是棉花吸了水,驢子非但無法站起來,而且一直往下沉,直到淹死。

這頭驢子盲目仿照先前過河的經驗,沒想到外在條件已經不一樣了。用同樣的方式過河,先前的成功經驗反而害了自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面對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和條件,個人或企業必須適時調整;否則,一味沿用之前成功的作法,非但不能達成目的,還會招致更大的失敗。

超過六十年的老字號日本企業──索尼(SONY)集團,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索尼沉浸在過往的光榮中,以致面臨產業環境劇變時,無法順利度過,差點像上述的驢子一樣滅頂。

試著回想,不過十年前的光景,當我們要為家裡添購電視機時,心中的第一品牌必是索尼,「因為它的色彩最漂亮,品質最好!」曾幾何時,當液晶電視崛起,索尼並未與時俱進,逐漸被其他品牌取代;曾幾何時,五星級飯店的液晶電視悄悄從日系品牌換成韓系的三星、樂金。

從前,人人隨手一台隨身聽,但曾幾何時,已悄悄被智慧型手機取代了;而五歲小孩夢想的生日禮物,早已從掌上型遊戲機PSP變成iPad;書桌上放的筆記型電腦,吸引目光的不再是索尼的「VAIO」,而是缺了一口的蘋果標誌。

不知不覺中,曾經引領全球消費性電子產業潮流的索尼,漸漸從你我家中客廳、書房、臥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蘋果、三星、樂金。

曾經輝煌的索尼帝國,竟成了連年虧損、落在泥淖中的落難貴族。

○八到一一年,索尼累計虧損八五六○億日圓(約新台幣二五七八億元),這些金額可以建二十一座東京的晴空塔,或將近五座台北一○一大樓。

不僅逼得掌管索尼研發部門的近藤哲二郎出走;甚至,大批技術人員遭三星、樂金等競爭對手挖走,在在重擊索尼,也重擊日本人的信心。

大家都想問,索尼到底怎麼了?

衰敗肇因一:

受金融海嘯、日圓升值重創 被對手超越索尼一路走來起伏不斷,近四年的連續虧損,不免讓人聯想起○三年攪亂全球金融秩序的「索尼衝擊」。當年四月底,索尼揭露上一年度財報後,營運成果跌破眾人眼鏡;光二○○二年會計年度第四季(即○三年一月到三月)就虧損了十億美元,讓索尼股價兩天內跌掉二五%,市值也同時蒸發了四千億日圓;連帶拖累日股,跌到二十年來的最低點七千六百點。

當時的索尼除了電影和遊戲兩個部門仍維持獲利外,其餘電子產品皆面臨同業競爭壓力而表現不振。

「搞什麼!」「索尼不行了!」當時索尼面臨排山倒海而來的抨擊,但在斯金格(Howard Stringer)於○五年接下會長後,把心力聚焦在電子、遊戲、娛樂產業,用裁員等一連串大規模的改革政策,讓索尼逐步擺脫困境;甚至在○七年會計年度,創下索尼史上最高營業額和淨利紀錄,金額分別為八兆八七一四億日圓和三六九四億日圓。

但是美好榮景卻不長久,索尼害怕的往事再度上演。

就在索尼衝向巔峰的隔年,在○八年金融海嘯以及日圓升值的雙重衝擊下,索尼獲利嚴重衰退。據索尼內部員工透露:「那時候的索尼『外強中乾』,官僚化的組織作風、各部門營運鬆散的問題一直存在!」所以一旦大環境驟變,索尼就撐不住了。

尤其,電子產業版圖大轉移,更讓索尼難擋狂潮。○七年蘋果推出iPhone引領智慧型手機狂潮;全球電視戰場主客易位,開始由三星、樂金等韓系廠商制訂遊戲規則;PC領域又有惠普(HP)、戴爾(Dell)、聯想三大巨頭駐守;在數位相機市場,則須與老牌光學廠尼康(Nikon)、佳能(Canon)硬碰硬卡位。以上種種,讓總是習慣引領潮流的索尼亂了手腳。

索尼前任會長兼社長出井伸之在他的著作《迷惑與決斷》提及,索尼曾想要收購蘋果。他的想法是買下蘋果後,將索尼所開發的電腦、手機等產品全部掛上蘋果的品牌;這是在一九九五年開發VAIO之前的事。

但是,索尼當時並沒有多餘資金,將這個構想付諸實現。後來,蘋果反而先後在iPod、iPhone、MacBook等產品領先索尼。若再以目前的市值來看,蘋果相當於至少十七個索尼的規模。

失之交臂,導致索尼只能眼睜睜看著蘋果興起,徒呼負負。

衰敗肇因二:

內部向心力差 彌漫「報喜不報憂」氣氛在索尼工作了四十年的前常務董事土井利忠感慨地說:「日本企業這些年出現衰退,最大的原因就是失去老一輩優良的精神。」猶記得七○年代的石油危機,索尼工廠被迫停工,工廠員工在家等待上班通知,但心繫公司的索尼人寢食難安,主動回到公司幫忙做一些義務活,與公司同舟共濟度過難關。然而這種精神,在今天的索尼已蕩然無存。

據索尼內部員工透露,幾年前索尼外派到海外分公司的某位日籍主管,因受不了當地一位不斷上諫的協理,想盡方法把那名協理換掉,再從日本換來一名言聽計從的乖乖牌,整個公司充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逃避心態。而該位日籍主管,在結束外派三年愉悅的生活後,回到日本旋即離開索尼集團。「高階主管之間對立嚴重,內部本位主義太重、互相傾軋,什麼事都做不成。」一位已經離職的索尼資深人士透露。

其中,由於索尼前兩任會長出井伸之和斯金格大力培育在美國的內容業務,引發內部工程師的高度不滿。他們認為,斯金格對海外投入的資源過多,反而甚少關注索尼的根基──消費電子業務。

「基層員工幾乎感受不到斯金格會長的存在。」一名研發工程師說。再加上索尼遲遲未能推出創新產品,也讓索尼的老工程師對斯金格抱怨與日俱增。一○年前後,索尼日本總部高階主管不斷爆出離職潮,公司士氣低落、人心惶惶。「那時候大家都想跳船,若有好的機會,十之八九都是選擇離開。」一名索尼離職員工表示。

由於斯金格過度樂觀,不僅拒絕接觸外界批評的報導,在一一年十二月公司經營層所提出的中期經營計畫,更因為預測得太樂觀,而被外部董事駁回,整個公司彌漫著「報喜不報憂」的風氣。

衰敗肇因三:

行銷資源大縮水 通路被對手攻占現實是殘酷的,隨著索尼的品牌光環不如以往,索尼員工面對通路商時,立刻矮了競爭對手一截。根據台灣索尼內部負責市場銷售員工回憶:「以前全國、燦坤等經銷商都會提供一大塊展示區給索尼產品,但慢慢的,索尼的區域愈來愈小,都讓三星、樂金給占據了。」隨著廣告行銷資源大幅緊縮,索尼越來越難維持消費者心中高貴的品牌形象。短短幾年,蘋果迅速取代索尼,成為當今年輕人眼中的3C「潮牌」。

不願具名的前索尼員工指出,自從索尼跌入虧損困境以來,各地區市場所分配到的行銷預算開始大幅縮減。其中,被視為拖垮集團營運的電視產品,甚至裁掉了一半以上的預算;後來連數位相機、筆記型電腦的行銷資源也都跟著「陽春」起來,無論是電視廣告、店頭改裝次數都明顯減少,削弱了品牌露臉的力道。

「過去索尼招待經銷商出國參加會議,一帶就是四、五十人,有時候還分成兩團,聲勢浩大地踏過美國、法國、土耳其等國家。但現在根本就不可能!」內部員工指出,為了縮減支出,就連員工的出差機會都少了許多。

索尼在一一年會計年度創下史上虧損新高,金額達四五六七億日圓。連台灣索尼內部也開始爆發出走潮,不少在公司工作超過十年的老員工,紛紛跳槽。不久前,台灣索尼祭出資深員工優退方案,希望縮減人事成本,又刺激一次離職大震盪。索尼前員工感慨地指出:「過去以來,公司內部管理是很鬆散的,就像是一盤散沙。」經歷幾十年的輝煌時代後,擺在索尼眼前的兩難抉擇就是:要不等死,要不痛苦地尋求重生。

重生關鍵一:

平井一夫接棒 啟動裁員、撙節大改革一二年四月,在索尼風雨飄搖之際,平井一夫正式接下集團社長棒子。在東京索尼總部的記者會中,他拿出約四十頁的說明資料,慎重地向全球宣布索尼振興計畫,再三強調一定要完成改革。透過日本媒體鏡頭播送,平井一夫語重心長地說:「身為社長,我明白事情的嚴重性,索尼應該改變。」「當務之急是在重塑電視產業的同時,強化自身核心產業,並轉虧為盈。」當時,索尼處於營運谷底,臨危受命接下索尼集團掌舵手的平井一夫,最頭痛的是消費性電子事業部門這個燙手山芋。因為消費性電子事業部門旗下的「家庭娛樂與音響」,在一二年是全索尼虧損最多的業務,而且已連虧九年,虧損原因來自於電視產品的銷售不佳。

日本管理教父谷川和廣曾說:「日本電子企業過度投入資金擴大產能,最終卻變成了身上的包袱,在快魚吃慢魚的時代陷入被動處境。」為了擺脫尾大不掉的虧損部門,剛就任的平井一夫重新給公司把脈,確立了以「數位影像、遊戲、行動終端」為核心的新戰略方向。

同時,平井一夫宣布整個索尼將預計裁員一萬人,花費約七五○億日圓用於產業重組,大刀闊斧撙節支出;並喊出「一個索尼(One SONY)」改造計畫,作為集團的改革方向。除了融合各項產品外,還包括整合子公司、節省開銷等。

為了舒緩人力成本及日圓高漲的壓力,過去一年,平井一夫出售化工產品業務、整頓行動通訊部門,還解散與夏普(Sharp)及三星共組的液晶面板合資企業,改從市場採購面板以取得更好價格,把重心退守到自己擅長的領域。

重生關鍵二:

處分海內外不動產 帶來巨額現金收入平井一夫表示,索尼最大的問題是行動過於緩慢,必須更快速地將決策轉化為執行。他對索尼新管理層的要求:「同一個索尼,同一個管理層(One SONY, One Management)。」他很明白,只要改革,公司內部就會有爭論;一旦做出決策後,就要立即執行。

自此之後,索尼集團開始走向另一個新世代。

一二年十月,索尼宣布再裁員兩千人,並關閉位於日本的一家鏡頭工廠;今年一月,索尼把樓高三十七層的美國紐約總部,以十一億美元出售予由紐約房地產公司Chetrit Group為首的財團。三月,索尼的東京總部大樓也以十一億美元賣出。

自去年四月就任社長後,平井一夫造訪了超過三十個國家據點,不斷向集團員工強調「索尼一定要改變」的改革決心。

很多人不知道,受美式教育長大的平井一夫,也有嚴謹的一面。根據親近索尼總部的人士透露,平井一夫每天在上班前兩小時起床,一個小時用來檢查電子郵件、上網看新聞;另一小時則用來盥洗準備上班。若是出差旅行,對紀律高度要求的他,會要求飯店必須在設定起床時間之後三十分鐘,準時將早餐送到房間。

台灣索尼內部員工也指出,平井一夫上任以來,「集團要發揮最大的綜效」不斷灌輸在各地區員工身上。原本,索尼在台灣區分為行動通訊、索尼電子以及索尼娛樂三大塊,各自負責不同產品銷售;但從去年開始,集團各部門負責人,從每季固定聚餐,改為每周都有業務合作會議,藉以加強橫向合作。台灣索尼行動通訊總經理林志遠表示:「我們這部門感受最明顯,由於智慧型手機內含的技術最多,裡面的鏡頭模組是數位影像部門設計的,使用者介面與隨身聽一模一樣,可以看到索尼集團動起來了!」經過一年的改革,平井一夫讓索尼成功止血。從○四年以來連續虧損的電視部門,經平井一夫大動作改革,一二年度赤字已經從上一年度的一四八○億日圓減少了一半。「雖然距離獲利還有好一段路要走,但至少是個好的開始,」台灣供應鏈業者分析。

重生關鍵三:

回歸產品基本面 加強新興市場銷售在平井一夫的帶領下,索尼要走的路愈來愈清楚。今年元月中旬,在索尼總部舉辦的供應商會議中,平井一夫對著台下電子零件廠商和貿易商不斷強調製造的附加價值。「請各位盡量提出能提升附加價值的建議,一起製造讓人感動的產品。」這次會議,讓台下的某家零件商社社長放心不少:「以前馬上就談到價格,這一次不談價格!」「到去年為止,社長談的都是索尼影業的電影,現在我覺得索尼回到產品製造商了。」負責電視部門的業務執行董事今村昌志自信地說:「接下來,就是加強產品競爭力,在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均衡銷售,預定一三年度正式轉虧為盈。」在一連串改革後,外界似乎重拾對索尼的信心。今年初旗艦智慧型手機Xperia Z需求強勁,以及日圓貶值將提振企業獲利的樂觀氛圍帶動下,索尼股價從去年十一月中旬至今已翻漲逾一○○%。在截至今年三月底的會計年度中,靠著投資及出售大樓,成功讓去年度擺脫赤字。不過,今年度將成為索尼能否踏穩復甦之路的關鍵。

由於過去「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 )品牌還在的時代,索尼一直不肯拿出全力,深怕被愛立信偷學商業機密;但從去年二月,索尼自愛立信手中買回所有持股,並改名為索尼行動通訊,等於將手機業務全部收歸索尼所有。至此,索尼智慧型手機開始嶄露復甦跡象。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統計,一二年第四季索尼成功擠進全球前五大智慧型手機品牌之列,單季銷售量達九百八十萬支,較去年增長超過五○%。

「索尼的防水手機算是打出知名度了,電視廣告、店頭海報又開始多了起來!」台灣電信通路業者指出。

綜觀索尼種種產品線,數位相機市場料被智慧型手機持續侵占,難以支撐獲利;以往的台柱家用遊戲機、掌上型遊戲機市場也可能急速萎縮。目前看來,索尼要復甦,還是得靠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來爭取高市占率。

平井一夫在今年初說道:「雖然目前索尼尚未完全恢復,但正處在復甦的道路上。」曾經有作家如此描述索尼品牌價值:即使一把火燒了索尼,它仍然可以憑藉「索尼」這個品牌再站起來。

出井伸之早在○七年便預言,索尼為了要走向二十一世紀,須進行企業結構改革;然而接下來該面對的課題,應是競爭力要達到怎樣的水準?以及在眾多競爭對手中,索尼應該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他認為,這些都是索尼未來辛苦的地方,同樣也是接下來日本所要面對的問題。

在首相安倍晉三祭出「三箭」的經濟振興政策後,全日本最大的電子公司──索尼是否能夠振作,將是日本經濟體是否再起的重要指標。

電子巨人誤判形勢 被三星、蘋果打趴索尼曾經是三星模仿的典範,也是賈伯斯心目中的英雄,但自2008年後,索尼反而被三星、蘋果超越。

索尼、三星近年股價漲跌幅與大事紀由盛轉衰 節節敗退 力挽狂瀾 甦醒奮起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索尼 宣布全球裁員1萬6千人2008年首度虧損 卡帶式隨身聽停產手機首季全球市占率從第5名下跌至第9名電視全年全球市占率大跌(僅11.2%)2011年淨損達4567億日圓,為五年來新高 平井一夫接掌索尼

宣布全球裁員1萬人

股價跌至32年來低點

推出高解析度4K2K大電視出售美國紐約曼哈頓總部大樓推出Xperia Z系列手機發布2012年財報,近5年來首度轉虧為盈手機首季市占率上升至全球第8名三星 手機在美國市占率第一 市值首度超越半導體龍頭英特爾營業額超越惠普,成為全球營收第一大科技廠商 三星電視成為全球龍頭(全年市占率約2成5)奪得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占龍頭拿下全球DRAM龍頭(市占率逾5成) 推出Galaxy S4 手機首季市占率維持全球第一註:股價漲跌幅以2008年為基準比較

整理:黃家慧

索尼小檔案

創辦者: 井深大、盛田昭夫成立: 1946年,前身為東經通信工業株式會社;1958年更名為索尼(SONY)

會長暨社長:平井一夫

企業版圖: 影像產品、遊戲通訊、家庭娛樂、音響、儀器、電影、音樂及金融服務2012年營運: 營收新台幣2兆484億元;營業利益693億元

一分鐘看索尼興衰

榮耀:

1979年隨身聽問世,風靡全球;1994年推出Play Station遊戲機打敗任天堂、SEGA;橫跨電子3C、遊戲、金融、娛樂領域的日本電子產品巨人(《彭博商業周刊》2001年世界1000大企業排名第49名)。

誤判:

錯估液晶電視情勢,將電視龍頭寶座拱手讓給夏普;堅持冷門手機作業系統Symbian,錯失智慧型手機市場;蘋果興起,iPod、iPhone取代隨身聽。

轉機:

2011年創下虧損最高紀錄;2012年靠出售大樓資產,才停止連續四年虧損窘境。

整理:黃家慧

奮起之路首要解決3C虧損──索尼三大業務2012年會計年度營運表現 單位:日圓

消費電子

行動通訊

由盈轉虧

營收:1兆2576億

營業虧損:971億

遊戲

獲利急縮

營收:7070億

營業利益:17億

其他

虧損

營收:2兆5737億

營業利益:虧損389億

娛樂事業

電影

營收:7327億

營業利益:478億

音樂

營收:4417億

營業利益:372億

金融事業

營收:1兆77億

營業利益:1458億

資料來源:《東洋經濟週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40

雷軍:40歲重新再來 沒什麼大不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204.html

【導讀】新京報針對中國的創業者做了一個名為創造者係列的專題,介紹他們追求事業成功的歷程,並試圖深入創業者的內容世界解讀他們,這篇關於雷軍的報導被新浪科技轉發,其中雷軍「為什麼20、30年職業生涯沒有迷失過,因為我是一個有夢想的人。度過艱難時光就是憑藉夢想和信仰。」的話引發了讀者熱議,i黑馬也向各位創業者推薦這篇文章。

雷軍

他有一個夢想,寫一套軟件,運行在全世界每台電腦上。

他和同事合著的《深入DOS編程》,讓程序員工作時須對照多本編程資料的歷史一去不返。

他有一個夢想,辦一家全世界最牛的軟件公司。

金山的快譯、畫王、毒霸、單機遊戲、網遊等,無一不是他和他團隊的努力,金山WPS更是成了民族軟件的希望。

追夢的道路上,雷軍在40歲前已做了太多事:卓越賣了、金山上市了、天使投資也不錯,但他說,18歲時的理想一直沒實現,心裡不踏實。

年過40歲的雷軍說,如果輸了,這輩子就徹底踏實了。

於是,「小米」誕生了。

7月4日,坐在自己小米的辦公室裡,雷軍一罐接一罐喝著可樂,語氣歡快得像個孩子。此刻,他已不是神壇上為青年人布道的「雷布斯」。

去年12月,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揭曉,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獲得年度新銳獎。在IT江湖叱咤24年後,44歲的雷軍重歸新銳。儘管身處「新銳」的隊伍裡,但在大學生創業這件事上,雷軍卻沒有盲目支持。

「我反對大學生創業,因為這事我幹過。」雷軍說。

 逐夢

  公司沒利潤打牌贏飯錢

1990年7、8月份,大三暑假。雷軍的朋友王全國有個同事,和另一個人想辦家公司,拉雷軍和王全國入夥,讓他倆負責技術和服務,股份四個人平分。雷軍對自己的技術相當自信,幾乎沒有猶豫就答應了。

公司取名Sunsir(三色),希望紅黃藍三原色創造七彩的新世界。四個人都沒有什麼錢,也沒有找人投資,最後還是雷軍幫公司拿了第一張單子賺了幾千元,才開始啟動。

剛開始,公司租用了武漢珞瑜飯店103房間作為辦公室,什麼賺錢就做什麼,沒什麼套路。每天忙得熱火朝天,白天跑市場銷售,晚上回來做開發。後來找了一個方向,做仿製漢卡。辦公室十幾平方米,放了桌子和電腦,就沒什麼地方了。四個人晚上基本不回宿舍,睡覺時就直接躺在辦公室裡。實在找不到地方躺的人,就只能坐在電腦前幹活了。

沒過多久,公司仿製漢卡的技術被人盜用,對方一次做的量更多,賣的價錢也比他們便宜,這個產品幾乎沒掙到什麼錢。

團隊看似強大,公司人最多的時候有14個人,業務範疇也挺寬,賣過電腦,做過仿製漢卡,甚至接過打字印刷的活。實際上,公司賬上基本沒什麼錢,連吃飯都是個問題。有個兄弟吹牛說麻將打得好,自告奮勇去和食堂師傅打麻將,真的贏了一大堆飯菜票。後來公司實在沒錢的時候,團隊就派他去打麻將贏飯菜票。

「我們就是這樣過日子的。」雷軍說。

還有件很煩心的事,就是四個股份相同的股東,誰做董事長,誰說了算。

彼時,雷軍剛剛20歲出頭,不想摻和這樣的事情,但同伴還是好幾次把他從武大的教室裡叫出來開會,一開就是一個通宵。短短幾個月時間,董事長改選了兩次。

高漲的創業熱情被殘酷的現實一天一天消磨,雷軍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學生,我是否具備創業所需要的能力?琢磨數晚,他提出了散夥。

那是冬天的一個星期天,大家同意了雷軍和王全國退出,兩個人分了一台286、一台打印機和一堆芯片,就離開了。

「現在想來很荒唐,像過家家一樣。」雷軍說,這段創業經歷,讓自己看清楚了現實——沒有哪家國內大企業是大學生創業做成的。

 逆戰

  金山讓我懂得順勢而為

上世紀90年代很長一段時間,金山成為中國民資軟件的旗幟性企業,但到了1996年,金山差點關門。當時,微軟進入中國市場,發佈office中文版,金山的核心產品WPS「前有微軟,後有盜版」,遭遇夾擊。

27歲的雷軍做出了多數年輕人都會做的一個決定——堅持WPS。這導致此後金山的詞霸、毒霸、遊戲,所有都是為了賺錢養活WPS團隊。

「98年騰訊創業,99年李彥宏創辦百度,99年末阿里巴巴創業。我們堅持WPS,但卻錯過了整個互聯網。」雷軍說,當年他把所有優秀的人才都派去做WPS,所有以戰養戰賺來的錢全部用來養WPS,這讓當時的金山,「背了一個巨大包袱在長征」。

回顧在金山的經歷時,雷軍說,堅持做WPS讓金山跟互聯網擦肩而過,而金山後來所有的艱難痛苦,跟這個決定密不可分,包括後來金山殺毒軟件面臨360免費挑戰時的困境。

2007年金山上市,雷軍以「身體原因」宣佈退休。

「我很內疚,那個決定是我10多年前做出來的。後來我反覆復盤,假如我們不做(WPS)呢?」雷軍說,他當年的那個決定叫做「不順勢」,順勢就應該做互聯網。可是當時輸了不服氣,要扳回來,所以才會做那個決定。

金山尚在徘徊時,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後來者,卻於2000年前後迅速崛起,「他們的例子讓我悟透了,應當順勢而為。」

領悟

  1%靈感>99%汗水

2011年,年過40歲的雷軍復出創辦小米科技。

很多人說他,在互聯網行業裡,40歲已經老了,應該要退休了,還折騰什麼。雷軍不信邪,「柳傳志是40歲創業的,任正非是43歲,我覺得我40歲重新開始,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他說,18歲時,自己想辦世界一流的企業,到40歲發現目標漸行漸遠,再試一把,輸了也認了。不至於害怕得連試都不敢,老了後悔。

有人問雷軍,你不認識郭台銘,誰幫你做手機?你不認識中移動的老大,誰幫你賣手機?初期的1年半,任何人不允許講小米是雷軍創辦的,也不發新聞稿,拒絕接受任何採訪。雷軍的想法是,應該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把產品做好,但最初的兩個多月只找到100個用戶。

「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這是很寒磣的。」雷軍說,為了感激這100個人,公司把他們的名字,寫到了啟動畫面裡,再全部加到公司的通訊錄。沒有廣告費,沒有推廣渠道,沒有資源,甚至是保密的。在這種情況下,雷軍把心血全花在產品和用戶上,跟用戶溝通。

奇蹟發生了,第一個星期一百人,第二個星期兩百人,第三個星期四百人,第五個星期八百人,截至今年上半年,小米手機用戶達到1500萬,MIUI用戶超過了2000萬。

他說,創辦小米的心態和當年做金山不一樣,不會總想去證明自己。

「我相信過很多東西,比如聰明加勤奮天下無敵。但40歲時發現,1%的靈感超過了99%的汗水。主流教育告誡大家要勤奮,我覺得勤奮是基本功,重點還是要把握大勢。」

 ■ 同題問答

  1、25年前你在做什麼?那時候你的夢想是什麼?

25年前我在念大學二年級。那時候我的夢想是:做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

 2、作為一個成功者,你人生最大的失敗是什麼?

很多道理明白的太晚。到了40歲才明白。

3、有什麼話是你深信不疑並且最想教給孩子的?有什麼話是你曾經深信不疑如今不以為然?

最想教給孩子的是「順勢而為」。曾經深信不疑如今不以為然的是那句「成功=1%的靈感+99%的汗水」。

 4、是否有過放棄或不思進取的時候?如何度過那段艱難時光讓自己繼續前行?

沒有。我是一個很執著的人,是個完美主義者,很自信。為什麼20、30年職業生涯沒有迷失過,因為我是一個有夢想的人。度過艱難時光就是憑藉夢想和信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42

【乾貨】 王利傑:十個問題重新認識互聯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293.html

1什麼是移動互聯網?

- 移動互聯網將我們連接在一起,讓信息的流動更加實時和智能。

- 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將合適的信息以合適的方式傳送給合適的人!

2移動互聯網的特點?

- 身份:個性、精準的信息

- 聯接:雙向實時信息交換

- 位置:信息也有位置屬性

- 感應:感知周邊一切信息

未來,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的概念將會融合,移動互聯網會演進為「新一代泛互聯網」!

3互聯網是什麼?

互聯網如同空氣、水和電一般,無處不在,在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思想,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 互聯網思維

極致思維:超越用戶想像

粉絲思維:讓粉絲做貢獻

眾包思維:借助大眾力量

迭代思維:允許有所不足

免費思維:降低使用門檻

入口思維:入口就是流量

流量思維:流量就是金錢

開放思維:分享風險利益

屌絲思維:人人都是屌絲

……

- 互聯網工具

溝通工具:點對點、點對多、多對多、文字語音多媒體

協作工具:信息共享、工作協同、任務管理

融資工具:股權眾籌、網絡貸款、產品預售

營銷工具:社交媒體、預售式營銷、粉絲口碑

銷售工具:平台電商、網絡直銷、社會化電商

產品、運營、招聘、管理、財務……

基於互聯網思維而設計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超越傳統的極限,發現一片新的廣闊天地!

4信息流動的革命

互聯網本質上是一個由比特字節所承載的信息流動的網!

計算機實現了「信息的數字化」(比特化);

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的網絡化」(比特流)!

過去的信息由「原子」承載,原子的流動就是「物流」,「物流」效率暫時還無法超越「比特流」!

基於互聯網,比特流承載著「信息/數據」實現了全球範圍內「信息/數據」的實時流動,這是一場信息革命!

當信息可以自由且實時地流動的時候,基於「眾包」和「P2P」理念的各種產品便誕生了。

本質上眾包的核心理念就是把一件原本需要自己或者公司團隊要完成的工作,借助互聯網讓全球範圍內有相關能力的人分工協作完成。大部分眾包是有償的,當然也有類似於公益組織基於互聯網做免費的眾包協作。

最完美的眾包是把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環節有規律地拆散並通過眾包的方式讓產品的「粉絲」免費完成!

本質上P2P的核心理念就是借助互聯網讓全球範圍內「供」和「需」個體之間建立連接,實現資源的重新分配,比如:

基於P2P的金融借貸,就是讓A用戶把閒置的金錢借給陌生的B用戶;

基於P2P的旅遊短租,就是讓A用戶把閒置的房間租給陌生的B用戶;

基於P2P的旅行代購,就是讓出國旅行的A用戶把閒置的購物配額和旅行箱空間有償出讓給沒有出國旅行的B用戶;

基於P2P的阿姨廚房,就是讓A用戶把閒置的廚房能力和廚藝技能有償提供給喜歡家常菜美食或者不喜歡去餐廳排隊的白領B用戶;

基於P2P的汽車租賃,就是讓A用戶把停在車庫或者停車場短時間不用的私家車出租給臨時需要開車的B用戶;

基於P2P的產品可以成出不窮,但是在每個細分的供需領域運營好P2P的互聯網業務都不容易,也會有一定的法規灰色地帶,不過機會和風險永遠是並存的!

5互聯網和大數據

大數據可以說是「計算機」和「互聯網」結合的產物,計算機實現了信息/數據的「數字化」;互聯網實現了信息/數據的「網絡化」;兩者結合才賦予了「大數據」生命力,演化出了「數據思維、數據資產和數據變現」等實用的新概念!

- 數據思維

大數據時代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改變在下一代成為社會生產中流砥柱的時候就會帶來產業的顛覆性變革!

+ 分析全面的數據而非隨機抽樣;

+ 重視數據的複雜性,弱化精確性;

+ 關注數據的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

- 數據資產

大數據時代,我們需要更加全面的數據來提高分析(預測)的準確度,因此我們就需要更多廉價、便捷、自動的數據生產工具。除了我們在互聯網虛擬世界使用瀏覽器、軟件有意或者無意留下的各種「個人信息數據」之外,我們正在用手機、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項鏈等各種可穿戴數碼產品生產數據;我們家裡的路由器、電視機、空調、冰箱、飲水機、吸塵器、智能玩具等也開始越來越智能並且具備了聯網功能,這些家用電器在更好地服務我們的同時,也在生產大量的數據;甚至我們出去逛街,商戶的路由器,運營商的WLAN和3G,無處不在的攝像頭電子眼,百貨大樓的自助屏幕,銀行的ATM,加油站以及遍佈各個便利店的刷卡機都在收集和生產數據。

- 數據變現

有了「數據資產」,就要通過「分析」來挖掘「資產」的價值,然後「變現」為用戶價值、股東價值甚至社會價值。

大數據分析的核心目的就是「預測」,在海量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機器學習」相關的各種技術和數學建模來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並採取相應措施。預測股價、預測機票價格、預測流感等等。

「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繼續往下延伸,就可以通過適當的「干預」,來引導事情向著期望的方向發展。

6量變衍生質變

你打飛機了嗎?如果不是微信,你還會打飛機嗎?

互聯網的「入口思維」和「流量思維」背後對應的就是「量變衍生質變」這樣一個簡單的哲學!

任何一個互聯網產品,只要用戶活躍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產生質變,這種質變往往會給該公司或者產品帶來新的「商機」或者「價值」,這是互聯網獨有的「奇蹟」和「魅力」。

- 比如Google這樣的網絡搜索,其核心商業價值的基礎就是「海量用戶搜索」這個前提。如果沒有海量用戶搜索,也不會有廣告主願意主動登陸Google的後台預付費購買各種「關鍵詞」的「點擊量」。

- 比如Twitter這樣的產品,其核心價值隨著用戶數量的急劇增加也從最初的「閒言碎語」演變成了今天的「社交媒體」,結合「大數據時代的分析工具」就可以「預測」品牌的走勢,「大選」的結果,「潮流」的趨勢,甚至「民眾」的「情緒發展趨勢」!

- 比如QQ這樣的產品,其核心價值隨著用戶數的急劇增加而從最初的即時通訊變成了今天的「社交娛樂平台」,也讓其公司騰訊變成了網絡媒體、娛樂和社交巨頭!

量變引起質變,質變不僅可以完成量,而且可以鞏固量變成果,並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

7大象的腳鏈和全球化

互聯網將全世界連接了起來,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的小事,都可以在一瞬間傳遍整個世界。過去不可想像的事情,在今天看起來已經司空見慣。

最近十幾年,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從成立的第一天就定位是一家」為全球用戶服務的公司」,因為互聯網本身並沒有邊界。

中國的互聯網草根創業者,也正在立足國內,放眼全球。在傳統領域,一家初創的企業放眼全球,這是不可想像的,也是幾乎不可能的。國內很多優秀的傳統民營企業在全球化上走了很多彎路,失敗率大大高於成功率。而在互聯網時代,新的「創客」和「極客」將會開創國際化之路!

基於互聯網的思想和工具,在國際化過程中需要的法律、人才、品牌、營銷、生產、銷售、售後、客服等一切,都有了新的顛覆式的、低成本的、高效的方式。

現在的全球化門檻早已不是「技術」層面的,而是多年「思想」禁錮而造成的!想想「拴在大象腳上的細腳鏈」吧!

互聯網的思維告訴我們,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8品牌和粉絲

品牌是一種識別標誌、一種精神像征、一種價值理念,是品質優異的核心體現。培育和創造品牌的過程也是不斷創新的過程,自身有了創新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繼而鞏固原有品牌資產,多層次、多角度、多領域地參與競爭。

這是網上查到的對於品牌的定義。這個定義也是在互聯網還沒有出現的時代就已經成型了。在互聯網一代成長起來的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品牌」,是否有所改變?

說到品牌,就一定要提到「用戶」,沒有用戶的認知和認可就沒有「品牌」。而「用戶」這個詞,也已經沿用了千百年,本質上也沒有改變過。

而在互聯網一代成長起來的今天,我們有了新的名詞,這個詞叫「粉絲」。雖然最早,從英文Fans英譯過來的「粉絲」這個詞是用於歌星、影星等藝人崇拜的。曾幾何時,我們將「粉絲」這個詞用來代表「品牌的瘋狂愛好者」?

最早擁有粉絲的產品品牌是什麼?我無從考證。不過,我知道,目前規模最廣的品牌粉絲應該是「果粉」——或者說:瘋狂地喜歡蘋果產品的用戶!

果粉為代表的品牌用戶這意味著什麼?其他品牌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和抉擇?

未來,沒有粉絲的品牌都會消亡!!!

互聯網的存在,將「品牌粉絲文化」發揮到了極致。因為有了互聯網,全球的粉絲們參與到了品牌文化的創建、傳播和演進過程中。。。粉絲們已經通過互聯網相互緊緊連接起來,同時又被他們共同創建的品牌文化牢牢地吸附在一起!

「粉絲」是品牌的一部分,牢不可分;而「用戶」只是過客!

互聯網時代,創建品牌和經營粉絲的過程高度融為一體了,你意識到了嗎?接下來該怎麼做?這方面誰做的最好?

你心中自有答案!

9創客和極客

「創客」一詞來源於英文單詞」Maker」,是指不以贏利為目標,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

「極客」就是一群瘋狂地相信自己能改變世界的「行動派」,他們懂得學以致用、追求極致卓越、提倡化繁為簡、推崇跨界創新!

不論是創客還是極客,稱呼的背後是一種「信仰」,一種在「互聯網思維」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信仰」。正是這幫自稱為「創客」或者「極客」的互聯網信徒在用行動證明著他們的顛覆性思想,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

在品牌文化初步形成的早期,創始人/產品經理/品牌經理多個角色是融為一體的,也正是這種「極客精神」吸引了最早的一批「天使用戶」,創始人與生俱來的人格魅力和恰到好處的互動是這批「天使用戶」能否轉變為「品牌粉絲」的關鍵。

如果創始人不是「極客」,沒有獨樹一幟的思想和特立獨行的態度,那麼他/她的產品就無法承載「強有力的語言」去「感動感化」早期「用戶」轉變為「粉絲」,那麼未來產品被競爭對手超越,用戶被競爭對手「策反」的幾率就非常高了!

10互聯網和比特幣

最後再提一下互聯網上最有特色的一個產品「比特幣」!

- 比特幣(Bitcoin)是一種由開源的P2P軟件產生的電子貨幣/數字貨幣,是一種網絡虛擬貨幣。

- 概括來說,比特幣基於一套密碼編碼、通過複雜算法產生,這一規則不受任何個人或組織干擾,去中心化;任何人都可以下載並運行比特幣客戶端而參與製造比特幣;比特幣利用電子簽名的方式來實現流通,通過P2P分佈式網絡來核查重複消費。每一塊比特幣的產生、消費都會通過P2P分佈式網絡記錄並告知全網,不存在偽造的可能。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通過特定算法的大量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絡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佈式數據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

- 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之後的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內!

「比特幣」的創造將互聯網的諸多「特點」應用發揮到了極致,給國際貨幣金融領域帶來了顛覆性的創新。所謂的「顛覆性」就是顛覆各國政權對貨幣的直接和間接控制,這在過去是絕對無法想像並實施的,而今天,在互聯網的思維和工具的支持下,比特幣不僅僅成為了現實,而且其價值也逐步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認可,並且可以通過各種在線交易平台兌換真實貨幣。

在剛剛出現的時候,1美元平均能夠買到1309.03個比特幣,但此刻1比特幣的價值相當於752人民幣(2013年9月12日凌晨1點)。另外,國外已經有專門的比特幣第三方支付公司,類似國內的支付寶,可以提供API接口服務。

未來,比特幣會何去何從,這還是個未知數,不過我們可以確信的是,互聯網的思想和工具帶給了我們無限的可能性!

@王利傑LEO

PreAngel Fund 創始人

最勤奮的移動互聯網天使投資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84

《財經》前主編何力:內容重新為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605.html

我們媒體人做了那麼多驚天動地的報導,但究竟有多少價值?可能需要打個問號。

任何一件事情的價值,還是要緊跟時代,特別是跟當時的傳播技術條件要匹配。內容重新為王,重新,是指在一個壟斷的,相對封閉的情境下,傳播效率不是很高的技術條件下,傳統內容帶來的商業模式和傳統收益,在今天可能真的不行了。

當一個技術,帶動的一個新的傳播條件或一個渠道,內容本身真的就價值有限,更何況我們傳統媒體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所生產的內容。我想起周其仁的那本書《真實世界經濟學》,回想起工商時報80年代末的時候真的做了一點經濟新聞,楊大明那時候是我們市場部主任,寫新聞怎麼寫?就是去農貿市場,在我看來,那是真實的經濟新聞。

做新聞,不要寫「故事」

後來一段時間大家都忘記忽視了這些東西,只追求好像很牛、很宏大的敘事。我們在第一財經週刊創刊的時候,其實也面臨這樣的困惑,你要寫商業故事,但商業故事是怎麼產生的?

你找公司的公關,他能給你一個很好的東西?他最多講他們老闆「豐功偉績」,根本不是商業故事,我們始終在思考有沒有一個系統化的方法,能夠讓媒體從業人員能夠真的在內容生產上有所變革或者創新。

我們當時這樣做礦泉水的新聞非常傳統,30個記者到便利店採訪,問題標準化,問哪個牌子賣的最好,哪個牌子補貨最及時,所有問題問完了形成個系統化數據,這時候你就可以去採訪了,因為你原來要採訪雀巢的CEO,可能之前他根本不答理你,而現在你告訴他你們其實在中國就是賠本賺吆喝,為什麼?真實情況你已經掌握了。

技術條件成熟,優質內容價值將從新展現

我有個判斷,不管大家對媒體行業、傳統媒體多麼悲觀,現在是不是又到了一個新的技術條件下,可以使優質內容的價值重新體現的臨界點?

現在不斷的出現這些端倪和亮點,要看這些內容是不是延伸了人與人、人與的世界關係,雖然《創業家》是印在紙上的,但它難道不具備新媒體屬性嗎?有些門戶網站的網頁,雖然在PC上、客戶端上,它所傳統的內容難道不是傳統媒體嗎?

所以,對事物的認識真的需要我們變換一下新的思路。

反正我隱隱約約的越來越感到,今天這樣的新的技術條件下,一些優質內容,重新在市場上獲取地位的條件逐漸成熟,但如何呈現有許多許多方法,也許我們現在看到的《創業家》是一種。前不久我去參加原來中信出版社做《一席》,其實《一席》也是內容生產商,當然了《羅輯思維》也是,可能還有越來越多新的方式和亮點會產生,其實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

其實方三文的雪球財經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我們還是想做一個以投資和財經信息的原創為主的,但是會相對聚焦,因為我今天看網絡的閱讀,大家可能對門戶式的或者特別密集的未經過篩選的新聞的確已經厭倦了。

說到內容創新,其實僅僅是在一個圈子內從標題到文體做了一些變革,就獲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饋,而且僅僅集中在IT和科技領域,所以在投資、金融、信息服務等領域應該還是有很大空間做的。

我可能會做一個投資者的社區,看能不能對金融市場做一些評價性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78

【經濟坐標·破局】重新設計地方政府的錢袋子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389

營業稅目前是地方主體稅種,2012年全國一共是1.5萬億。分幾年逐步完成改革後,地方將只剩3000億。

現在對於財稅改革的分歧意見比較多,我認為未來5-7年中國財稅制度發展方面有幾件比較確定的事:

財稅改革中現在最明確的,不會有任何爭議的,是營業稅改增值稅。從上海開始啟動,這個方向絕對不會動搖,只是一個時間快慢問題。

營業稅改增值稅對整個經濟的影響非常大,實際上相當於我們所有企業的流轉環節全面減稅。

這次改革和1994年稅改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則的不同,1994年國務院確立改革是保持原總體稅負不變,讓我們設計稅率、設計稅基,原來總的收多少億,你還給我設計收多少億,有的行業多,有的行業少,但是總體上不能減。但是這次營業稅改增值稅國務院確立了首先營業稅要減稅。因為營業稅的負擔總體偏重,要讓服務業發展必須減稅。所以這次的原則和1994年不同。

營業稅減了,改成增值稅勢必也要全面減少增值稅的稅負,因為我們雖然維持了增值稅的稅率,但是增加了抵扣的項目,這對增值稅來說就是減稅。上海2012年整個營業稅是1000億,改革的範圍是300億,300億營業稅改革以後減了120億,同時增值稅的抵扣增加了120億。

實際上,營業稅改增值稅如果是5年或者7年全面完成的話,相當於我們國家的流轉稅制全面減稅,但是減稅以後企業的利潤會增加,利潤增加了企業的所得稅會增加,也就是說,這就是一個流轉稅降低比重,所得稅增加比重的措施。

任何一個地方政府、任何一個企業都會面臨營改增帶來的利益的調整。所以我的看法是,這次營改增改革的深度、影響的面,不亞於1994年。只不過不像上次是1994年1月1日出台,這次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要分在若干年之內逐年推進。

第二件確定無疑的,就是現在的營業稅改增值稅以後的增值稅是100%歸地方,而原來的增值稅是75%和25%分成,這樣一個稅種兩種分成的制度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的,因為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沒法算,所以或遲或早一定會把所有的營改增以後的增值稅也變成中央地方分成。

如果這樣改變的話,就意味著地方收入減少。營業稅目前是地方稅收裡面最主要的一個稅種,它不但要減稅,改成增值稅後還要劃出一個大部分的份額給中央(中央一定會佔大頭),最後保留給地方的收入就會大幅度地降低。

我們算一個靜態的賬,2012年全國營業稅是1.5萬億,減稅之後上海減了40%,深圳減了35%,全國估計不會減那麼多,大概20%,完成後大概剩了1.2萬億(要分好幾年完成)。如果實行75︰25分成的話,地方只剩3000億。這意味著,1.5萬億的營業稅,地方只剩3000億。

所以現在有一個共識,就是在營改增中間一定要重新設計一個地方稅主體稅種,這個稅種的收入一定要上萬億的,不是幾百億或者一兩千億這種量級。

什麼樣的稅作為地方主體稅種比較合適?有好幾種建議。

有人說財產稅作為地方的主體稅種,但我認為不可行,真要這麼幹可能就是災難性的,對整個的稅制和地方財政帶來的損害是難以估量的。

還有一種建議是降低增值稅率,從17%降到15%,留2個點讓地方去收。我認為中國的增值稅17%的稅率,跟歐洲的增值稅相比稅率並不高,但是中國的增值稅稅負高,主要的問題不在於稅率而在於允許抵扣的項目少。而不允許抵扣的恰恰就是營業稅,所以隨著營業稅改增值稅以後擴大了抵扣,所以我覺得還是保持17%的稅負,隨著營改增逐漸地增加增值稅的抵扣項目,這樣的路徑比較符合中國的實際。

我和一些同事的建議就是把現在在生產環節徵收的消費稅轉移到零售環節作為地方稅。把現在已經在零售環節的車輛購置稅劃給地方,這兩樣加在一起是1萬億出頭,就可以充當地方稅的主體稅種。

這會給經濟帶來很多其他的改革的活力。比如說所有生產消費稅產品的企業,財務成本會大幅降低,出廠價可能也會大幅度降低,對生產、批發、零售的影響應該都是非常大的。同時可以把這些消費稅稅率調整等一定的權力下放給地方政府,這對於我們國家的稅制和將來中央與地方在立法權上的分佈會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第三個紅利,如果把生產環節的消費稅移到零售環節,會適當減弱地方政府對於投資的衝動,而相應增加地方政府對於在本地消費的衝動。地方政府要多收稅,就要擴大消費,那就要解決居民收入問題,所以對於地方政府的行為導向有正面作用。

另外,如果改到零售環節可以施行價外稅,對於稅務局徵收機關的制約力度會加強,自由裁量會減少,同時對納稅人納稅意識的提高也會有很大的幫助。1994年我們曾經設想在零售環節施行價外稅,但是當時沒敢,就怕社會不能接受。現在出國的人很多,比如去美國買東西,零售環節的稅都標在發票上,大家也能接受。

我覺得發生的時間可能取決於什麼時候要把營業稅改增值稅之後的部分實行中央地方分成,那時候就要把消費稅轉到零售環節劃給地方政府。

從稅收來看,我覺得在未來5-7年或多或少一定會沿著這樣的方向去做。所有的地方政府、所有的企業都要考慮怎麼應對這樣的一種變革。

(作者為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本文節選自其2013年12月7日在佛山論壇上的演講,標題為南方週末編者所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66

美國IPO大幕重新拉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006

對於對生意渴望已久的花街投行家來說,這個冬天不太冷。2013年可能會是2004年以來美國IPO最好的一年,新的業務單如雪片般飛來。 根據複興資本的數據,雖然想要打破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406家公司上市的記錄仍然很難,但是2013年有222家公司新上市,比2008年高了7倍。複興資本的IPO指數上升了50%。 這是否能夠逆轉美國IPO數量趨勢仍未可知。IPO數量減少的原因仍是複雜的上市業務中涉及的高監管成本。美銀美林的Frank Maturo表示,一些公司本來在2013年已經開始準備上市,但是隨後又被私有化。兼並開始重新回潮,私募股權公司融到了大量資本,這意味著更多的公司將不會上市。 但是環境確實在發生明顯的改變。新業務的勢頭會持續很久。在11月份Twitter賣出其13%的股份之前,銀行家們一再擡高發行股價,並將其初始市值擡到了180億美元。到了12月底,Twitter市值漲到了超過400億美元,之後回調至330億美元。 另有44家低調的科技公司悄悄上市,發行了較少的股份,平均募資1.49億美元。即使是市場集體不看好的生物科技公司也發生了逆襲:37家公司平均每家募資7300萬美元。複興資本的Kathleen Smith可以一口氣報出下個月要上市的公司名單,從酒店到移動支付商,到硬件提供商,到數據分析商。 芝麻開門 如果IPO繼續呈現如火如荼之勢,很多金融公司將用此來進行重組。通用電氣可能會剝離其消費者金融業務,蘇格蘭皇家銀行可能會剝離其美國的銀行部門,南非歐德共同基金可能會剝離旗下的美國資產管理業務。美國政府則熱衷於處理掉其在GM破產危機中接手的Ally Financial的股份。 最大的一筆IPO項目則可能是中國互聯網巨擘阿里巴巴,其市值可能會超過1500億美元。目前還不清楚阿里巴巴會在香港還是紐約上市。阿里巴巴希望用多類股票來限制外部股東的權利,這對香港股市長久以來不允許多類股票的規定形成了很大壓力。 十多年前,當紐約證交所遇到類似的壓力以及冷血的監管者時,紐交所屈服了。這一改變使得複雜的公司結構得以被運用到公開交易的實體中。2013年最大的IPO是一個業主有限責任合夥公司(MLP)Plains GP價值28億美元的20%股權的發行。其主要的資產是在另一個業主有限責任合夥公司Plains All American Pipeline中的股份。 這樣略奇怪的結構在去年出現在了至少5個其他的IPO中,每一個都是為了將公司稅和監管限制(如阻礙公司上市的因素,包括管理層薪水)最小化。這些項目中傳遞出來的信息是:IPO大幕正在重新拉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65

zkiz 3萬倉記(9): 重新開始

(按: 筆者手上持有以下列表中的部分股票,敬請留意。)

之前,因為壇主對其持股缺乏紀錄,把手上的股票倉的資金和私人資金混合起來,後來又收取一些廣告費,所以後來紀錄混亂了。最終,經和壇主協商後,壇主取走他的私人資金轉為自己管理,經把原來的組合對帳加上廣告費後,我們的資金大約是有41,130.22元,加上帳戶資金3,570.4元,合計44,700.64元。

筆者會把手上這部分資金重新開始,在另一個獨立的股票倉做出買賣決定。經考慮後,筆者決定在之前提及的高息股系列的48隻6厘股以上的股票中,看看有甚麼可以買的。

下星期購買後,我會再寫我買了些甚麼。

公司名稱    股票代號    貨幣     股息回報 (%)
奧普集團控股      0477    $    9.85
理文手袋      1488    $    9.66
中鋁國際工程      2068    $    9.06
先傳媒      0550    $    8.95
首創置業      2868    $    8.66
怡邦行控股      0599    $    8.33
堅寶國際      0675    $    8.22
利邦      0891    $    8.08
長興國際      0238    $    7.99
北青傳媒      1000    $    7.60
波司登      3998    $    7.52
互太紡織      1382    $    7.52
龍翔集團      0935    $    7.43
金利來集團      0533    $    7.42
唐宮中國      1181    $    7.13
富力地產      2777    $    7.09
路訊通      0888    $    7.08
路勁基建      1098    $    6.87
利民實業      0229    $    6.86
廣豪國際      0844    $    6.86
德永佳集團      0321    $    6.80
富豪產業信託      1881    $    6.79
奧思集團      1161    $    6.78
華鼎控股      3398    $    6.73
遠大中國      2789    $    6.67
恒基發展      0097    $    6.67
旭日企業      0393    $    6.64
寶龍地產      1238    $    6.58
合和公路基建      0737    $    6.55
瑞安建業      0983    $    6.53
廈門港務      3378    $    6.51
其士國際集團      0025    $    6.51
深圳控股      0604    $    6.50
宏基資本      2288    $    6.49
匯賢產業信託      87001    CN¥    6.45
華地國際控股      1700    $    6.43
泓富產業信託      0808    $    6.42
安徽皖通高速公路      0995    $    6.38
中國服飾控股      1146    $    6.31
帝盛酒店集團      2266    $    6.29
工商銀行      1398    $    6.26
建設銀行      0939    $    6.25
龍記集團      0255    $    6.25
川河集團      0281    $    6.25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      3618    $    6.24
陽光房地產基金      0435    $    6.23
冠君產業信託      2778    $    6.17
YGM貿易      0375    $    6.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542

馬云最新採訪:阿里巴巴正用技術重新拓展商業的邊界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10
2014年的5月10日,杭州還在下著小雨。我從京杭大運河邊上的一家酒店出發,坐出租車沿著文一路一直向西,目的地是阿里巴巴集團在西溪的總部園區。在堵車的間隙我偶然地看到了馬云創立阿里巴巴時的公司所在地湖畔花園。「湖畔花園」四個字掩映在江南的朦朧煙雨和順著拱頂蔓延的綠植中。15年前沒有人會想到這裡將誕生一家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

之前三天,阿里巴巴集團向美國證監會提交了招股說明書。它的估值之龐大和盈利能力之強已經是媒體議論的焦點。招股書中馬云通過關聯公司購買了此前阿里巴巴為其採購的飛機也被廣泛談論。我認識的一名阿里巴巴的員工說,他回到家時,連他媽媽都向他打聽:「聽說你們公司給馬云買了一架飛機?」他在招股書中表現出的無私反而不太有人提及。在其中馬云承諾說他投資的所有關聯公司的收益他都無意佔有,都可以用來為阿里巴巴公司服務;支付寶VIE事件的另一隻鞋也在招股書中水落石出,馬云向董事會提交了書面承諾,稱他在這家名為小微金融的新公司中,所佔的股份和享受到的收益不會超過他在阿里巴巴集團中得到的。

5月10日被這家公司命名為「阿里日」。在這一天,阿里巴巴將會向所有阿里巴巴員工的家屬開放,請他們來公司參觀,並同公司的高管們交流。於是,園區門口接待家屬的工作人員代替了之前曾經站在這裡的偏執的創業者。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年輕的男人站在雨中舉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他想要推銷的項目,他保證它會「讓馬云和馬化騰動心」。另外一個人則保證他能幫助馬云打敗騰訊的微信。

這個佔地26萬平米的園區,比阿里巴巴誕生時所在的整個湖畔花園小區都要大,主體建築由知名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園區像公園般擁有自己的湖泊與濕地,湖中有馬云贈送的白鵝。它像一個生活區那樣擁有書店和咖啡館。要想在星巴克買到一杯咖啡,至少需要排上十分鐘的隊。同時它又像一個大學那樣擁有互相競爭的食堂。它讓不少的阿里巴巴員工感覺到自豪;但是同時也會有員工覺得這個龐大的園區讓這家公司太像一家大公司。

這一天整個園區中四處懸掛著同阿里日相關的招貼畫和標語,包括相親大會和業務體驗在內的活動吸引著家屬和員工的參與。曾經是雙十一發布會會場的報告廳內,聚集著阿里員工的家長和孩子。一群吵吵鬧鬧的孩子爭著要上台表演節目。阿里巴巴的高管們則會到這裡來和員工家屬們交流,回答諸如自己的孩子如果結婚是否能夠參加明年集體婚禮的問題——2014年的集體婚禮因為報名人數太多,因此沒有做到讓所有新婚的阿里員工參與。臨近中午時,原定要來同阿里員工家屬見面的CEO陸兆禧仍然未能到達。因為他必須要和馬云一起參加同一位重要客人的會談。人群開始散去。門口站著的阿里員工為每一位女性送上一支花。阿里的高管們中午則會在食堂為大家打飯。一位帶著員工卡的年輕長發姑娘在向外走時對他的父親解釋,往年阿里巴巴的幾乎所有高管都會出來見同事的家長。但是今年情況實在多變,因為阿里巴巴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上市公司」。

即使不考慮馬云總是在說的同阿里巴巴平台相關的就業人口,僅僅看著眼前的人群,也足以感到人們對這家公司的感情。阿里巴巴已經成為了一家人們想要為之工作的公司。最近幾年來這家公司已經成為從政治家到普通人關心的對象。包括兩任中國總理在內的人都對馬云和阿里巴巴表達了自己的諸多期許。這已經不再是15年前創業時無人知道的那家幻想著要改變中國商業世界的小互聯網公司。

BAT是媒體對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三家互聯網巨頭的簡稱。這三家公司都在各自的領域內擁有巨大的競爭優勢——很多人稱之為「壟斷」,儘管這三個巨頭都會反對這個稱呼。百度是搜索、騰訊是社交、阿里巴巴是電子商務。其中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市值都已經超過了千億美金。這三家公司從2013年的大肆收購讓媒體大開眼界。它們都試圖超越自己此前的優勢領域,向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上的其他業務蔓延:地圖、音樂、視頻、手機遊戲……2013年年底開始的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燒錢」之戰,僅僅是這場競爭的一個白熱化表現。如果去細看這三家公司,一個互聯網記者會發現它們跟5年前已經大不一樣。變化太迅速了。馬云自己也說,現在已經不能再將阿里巴巴僅僅視作一家電子商務公司了。

微信的重要性已經被無數的言論闡釋過。它被稱讚為一款殺手級或國民級應用。馬化騰2013年在北京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現場接受央視《對話》欄目採訪時,稱如果沒有微信,騰訊面對移動互聯網浪潮時會出一身冷汗。借助微信,騰訊在移動電商和移動支付上開始重新具備了想像空間。它也被視為阿里巴巴最大的競爭對手。因為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一直是阿里巴巴深耕的領域。馬云上一次公開亮相是在北京大學舉辦的阿里巴巴技術論壇。在論壇上,他說,憑藉著包括餘額寶在內的互聯網金融創新,阿里巴巴在搖晃著此前形同壟斷的國有銀行金融服務,他原以為騰訊會借助微信來搖晃同樣形同壟斷的國有電信運營商,但是,騰訊卻選擇了搖晃阿里巴巴。

當然,僅從外部觀察的角度,對騰訊而言,最理性的做法當然是去搖晃同為市場產物的阿里巴巴,而不是挑戰三大電信運營商。只需看一看國有商業銀行對待餘額寶的態度和反應就不難判斷。要去搖晃可以影響監管政策的大型國有企業,是危險的。

儘管它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經跌破了5%,也儘管關於它是否具有創新性的爭論一直在延續,餘額寶毫無疑問仍然是2013年的年度產品。它的出現證明了此前支付寶首席執行官彭蕾在同我交談過程中闡明的互聯網金融的特徵:開放和平等。以往的金融理財服務是具備一定金額門檻的,同時贖回是需要時間的;而作為一款互聯網金融服務產品,餘額寶可以實時贖回,同時任意金額都可以購買。它成功使得很多不使用理財服務的中國人開始使用理財服務——當然是通過餘額寶,或者其他互聯網公司的類餘額寶服務。

的確不能再簡單將阿里巴巴理解為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因為支付寶VIE事件拆分出的小微金融在未來有很大可能會成為新的金融巨頭;阿里巴巴集團大手筆收購的娛樂文化類公司和它的硬件天貓魔盒,讓這家公司加入了客廳覬覦者行列;志在建立物流網絡的菜鳥;以及馬云在年初公開信中提到的「云」和「端」;這些都是這家公司想要傳遞出的新的想像空間。

馬云最近一次公開亮相是在南寧。作為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的成員,他和包括柳傳志、王石在內的其他理事一道參加一年一度的綠公司年會。上一年在昆明,由王中軍主持的馬云晚間演講環節「天馬行空」成為年會最受歡迎的環節。他回答了台下創業者從如何處理合夥人衝突、家族企業接班到創業者處理兩性關係的問題。但在這一次,他卻百般推脫。最後,他接受了一次時長在一個小時以內閉門會議的安排。參加者在二十人左右,包括柳傳志、沈國軍、李連杰和蔣錫培等人。

在阿里巴巴宣佈會到美國上市之後,馬云更加避諱有媒體在場的公開露面。他說,公司的律師寫了無數封郵件提醒他不要「在外面亂講話」。但當他露面時擁擠的人群,和想要進入閉門論壇的人數之多,仍然說明了他的巨星般的號召力。

後來在同他的一次談話中,他向我講述他所認為的阿里巴巴對商業世界的貢獻。他說:「如果說Google是在拓展技術的邊界,我們就是在用技術拓展商業的邊界。我們起到的作用就是把中國社會真正帶入到商業社會當中,現在儘管中國已經進入到了商業社會,但我們的很多思路還是農業社會的思路。」

他重複了此前他在幾個場合陳述過的言論,即他想要讓商人在中國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2013年在他宣佈辭去阿里巴巴集團CEO的演講中,他就曾大聲宣佈:我自豪我是一名商人。「大家現在還是看不起商人,但商人是真正有效率的資源配置者。」他說。

我覺得阿里如果對於中國社會有一些貢獻,我們希望能把中國社會真正帶入講究契約、講究社會資源有效配置,講究把人類的創新、創造力激發出來的階段。我們在這方面做了一點努力。」馬云說。

即便不考慮上市之後阿里巴巴集團的未來,這家公司對整個中國商業世界的貢獻也已經不容抹殺。淘寶是少數真正改變了人們生活的一家公司。此前阿里巴巴反覆在宣揚的淘寶系公司對就業和創業的貢獻,也並不是誇大之詞。它在商業文化上的貢獻可能沒有像阿里巴巴集團創造的就業機會那樣讓人印象深刻,但卻在軟性地產生著影響。無論是否是批評者所稱的「道德制高點」,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馬云總是掛在嘴邊的「新商業文明」和「誠信」,的確是這個國家所需要的。

如果說以今日的眼光來看,阿里巴巴系公司已經取得讓人讚嘆的成功,那麼能夠解釋這種成功的,除了外部商業觀察者分析的各種原因,從馬云本人的領導力、運氣、資本的幫助、中國增長的紅利、商業模式之外;馬云本人的解釋亦有道理,他說,在今天這個時代一個公司要想成功,它需要為社會解決問題。

馬云說,2014是阿里巴巴的一個大年。即將到來的公開上市會將這家公司放到全世界的目光之下。所有對這家公司感興趣的人,從投資者到媒體記者,都將可以獲取到它的公開財務數據和運營信息,然後發表自己的評論。這是一家大公司和受人矚目的公司不可避免的,無論實際運營這家公司的人會受到怎樣的困擾。

這只是上市帶來的改變的一部分。這家公司還會面對著更多因改變而生的挑戰。為數不少的阿里巴巴員工通過上市解決財務問題之後,他們是否還能像之前那樣全力投入工作?阿里巴巴集團的COO張勇說,上市對團隊心態的改變會是巨大的。「財富引起的員工之間關係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惰性」,他說。

另一個問題,則是所有大公司必然面臨的挑戰。無論馬云和作為平台的阿里巴巴是多麼地讚賞小公司,但是這家公司已經是一個巨頭。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會懷念它之前的酷。管理學大師克里斯騰森提出的「創新者的窘境」理論,也正是為這些成功的巨頭量身定製:它講述巨頭們如何因為已有的成功而錯過破壞性的創新——這種創新不可預期,卻會改變巨頭成功的土壤。這家公司的領導者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曾果斷地分拆淘寶,努力將公司變「小」。當然,按照馬云的一貫邏輯,他仍然堅持從人和文化入手來解決這個宿命的窘境。無論如何,未來會為我們這些外部觀察者展現他們的努力是否會成功。

所有這一切,都是在一個快速變化的年代,一家想要成為偉大公司的中國公司的努力。用馬云的話說,他們所面對的挑戰,是此前在書本上都沒有記載過的、但卻在真實發生的問題,而且,並不僅僅是阿里巴巴一家公司遇到的問題。因為,商業的邊界從來沒有如此模糊過;商業也從來沒有如此密切地切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40

俄羅斯不配合調查,憤怒的荷蘭人要求歐盟重新審視對俄關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297

(蘭首相馬克·呂特接受記者提問) 面對越來越多證據表明親俄武裝擊落馬航MH17航班,同時正阻撓調查人員進入現場,荷蘭和英國呼籲歐盟重新審視與俄羅斯的關系。 周六荷蘭首相馬克·呂特和英國首相卡梅倫發布聲明稱,俄羅斯總統普京需要“積極參與國際社會行動,並對分裂分子施加影響保證調查人員能夠進入墜機現場。” 荷蘭和英國還籲歐盟應該考慮對俄羅斯實施新一輪制裁。兩國首相稱歐盟需要“在有越來越多證據表明親俄分子擊落馬航航班後,重新考慮與歐盟的關系。” 周五奧巴馬發表講話,稱有證據顯示親俄分子控制區域發射的地對空導彈擊落了馬航飛機。 烏克蘭方面稱,墜機事故現場親俄武裝阻撓烏克蘭政府專家收集墜機證據,並威脅扣押調查專家。 烏克蘭政府稱:“這些恐怖分子在俄羅斯的幫助下,試圖毀滅事故現場的證據。” 有十數名歐安組織調查人員稱,他們發現通往事故現場的主要道路被一輛分裂分子放置的大巴截斷。 荷蘭外長Frans Timmermans說,當聽聞298名墜機現場遺體沒有得到“恰當處置後”,他的反應是“暴怒”。 Frans Timmermans說,除非那些為災難元兇,那些元兇幕後支持者被繩之以法,荷蘭政府永遠不會罷休。 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周六俄羅斯罕見的承諾將對烏克蘭東部分子施加影響,要求叛軍通過政治手段解決分歧。觀察家認為這意味普京朝與國際社會和解前進了一小步。 美國總統奧巴馬周五稱,擊落馬航飛機的導彈來自親俄分裂分子控制地區,俄羅斯訓練這些武裝人員如何使用地對空導彈。 烏克蘭政府出示照片顯示親俄武裝使用了山毛櫸(bulk)地對空導彈。照片顯示一枚尾部帶有黑煙的導彈射向天空。烏克蘭情報部門稱這就是擊落馬航航班的導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97

FT社評:歐洲須重新思考國防戰略

來源: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5219

2014年03月12日 14:45 PM

FT社評:歐洲須重新思考國防戰略

背景
評論 打印 電郵 收藏
 

歐盟(EU)各成員國必須聯合遏止在軍事力量上的集體衰落勢頭。多年以來,北約(Nato)和美國政府的高層已屢次發出這樣的呼籲,他們抱怨稱,歐洲政府為應對經濟危機,過快地削減了國防預算。

近期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對烏克蘭的幹預,讓上述那些擔憂得到了更多共鳴。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實質上的吞並,讓歐盟面對一個關鍵的戰略選擇。歐盟各國政府需要反思,它們是否還能繼續不計後果地削減軍力。

歐洲的國防近年來成為一個令人焦慮的問題,有兩點原因。首先,美國依然是西方聯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正把註意力越來越多地集中在中國崛起帶來的戰略挑戰。而日本和韓國還指望美國加大安全保障力度,幫助它們抗衡中國。但五角大樓也在縮減經費,使得美國力有不逮。

其次,華盛頓要求歐洲增加國防經費,歐洲的回應卻軟弱無力。在去年一次峰會上,歐盟領導人不鹹不淡地說“國防很重要”。但整個歐盟的軍費從2008年的2000億歐元,縮減至現在的1700億歐元。一些政府加強了軍事合作,尤其是英法之間,這有助緩解軍費削減的影響,但效果甚微。

面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幹預,歐洲應該告別隨波逐流的安全政策。清楚的是,無論美國還是歐洲都不會對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做出軍事回應。但這場危機帶來了一個巨大風險,就是俄國政府將更加堅定一種想法:歐盟成員國對俄國入侵歐洲東部邊界的態度仍然含混不清。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歐洲政府應該仔細考慮如何維持國防經費。這對歐洲兩個軍事大國之一的英國來說尤為重要,從2010年以來,英國國防開支按實際值計算已經削減了8%。下一屆英國政府——無論是哪個黨派上臺——幾乎肯定會進一步削減國防開支,在2015年後更會大力裁減常備軍。各位政界要人應在明年舉行選舉前聲明,他們不會這麽幹。

各國政府還應重新審視自己的軍事理念。尤其是德國,該國在安防問題上的不情願態度,在利比亞沖突中顯露無遺。德國總統約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近日在演講中提到,德國在國際安全問題上“應該作出更實質性的貢獻”。這番話現在應當引發一場更深層次的討論,促使德國拿出更自信、更負責、與自身經濟地位更匹配的對外政策。

如果俄羅斯越過烏克蘭,朝著其他地區——比如說波羅的海三國——繼續進犯,那麽北約成員國受協議約束,必須做出回應。如果這一幕真的發生,那麽美國將依據北約憲章第五條,前往援救自己的北約盟國。但歐洲領導人必須清楚表明,他們會不遺余力地維護北約聯盟的牢固。這意味著他們要向美國證明,美國對北約的貢獻不會被視為理所當然。

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Robert Gates)曾在2011年警告過歐洲削減軍力的危險性。他說:“一些國家在自身防禦問題上顯然無意做一個認真並且具備能力的夥伴,美國也就越來越沒有意願把日益寶貴的經費花在維護這些國家的利益上。”克里米亞事件後,這樣的警告不容忽視。

譯者/何黎

相關文章

歐洲軍人去哪了? 2014-06-12
歐盟不再是榜樣 2014-05-21
美歐應如何幫助烏克蘭? 2014-03-11
西方應重審與俄羅斯的關系 2014-03-11
FT社評:烏克蘭未來系於三方共識 2014-02-24
FT社評:西方須對烏克蘭更強硬 2014-02-20

社評上一篇文章

中國不應糾結於增長目標 2014-03-10

分享本文

排序: 評論總數
[查看評論]
未經英國《金融時報》書面許可,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複制、轉載、摘編或在非FT中文網(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所屬的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已經英國《金融時報》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0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