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果殼探索】近親不如遠鄰:最關鍵的人脈是不熟的朋友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978

「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的人或許是你最信賴的。不過在要用到「關係」的時候,他們卻不是最關鍵的。與此同時,社會學家還會告訴你——別跟熟人合夥。

俗話說「社會關係就是生產力」。人脈在現代社會尤為重要。不管你喜不喜歡,有時候總要依賴各種關係才能把事辦成,求人未必可恥,孤獨未必光榮,「關 係」,是個正常的現象。也許在很多人眼中,建立有價值人脈的關鍵是尋求一種比較親密的關係,比如「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但社會學家們卻恰恰不這麼認 為。

著名社會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Mark Granovetter,曾在70年代研究了在波士頓近郊居住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是怎麼找到工作的,並把研究結果作為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 發表[1]。Granovetter找到282人,從中隨機選取100人做面對面的訪問。發現其中通過正式渠道申請,比如看廣告投簡歷,拿到工作的不到一 半。100人中有54人是通過個人關係找到的工作——當宅男們還糾結於簡歷怎麼寫才好時,一半以上的工作機會已經讓那些有關係的人先拿走了。

靠關係不新鮮,但靠什麼關係卻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結構

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那麼這條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麼樣的朋友給的呢?Granovetter發現,真正有用的關係不是親朋好友這種經常見面的「強聯 繫」,而是「弱聯繫」。在這些靠關係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經常能見到他們的這個「關係」,也就是每週至少見兩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關係人 僅僅偶然能見到,意為每週見不到兩次,但每年至少能見一次。另有27.8%的幫忙者則一年也見不到一次。也就是說大多數你真正用到的關係,是那些並不經常 見面的人。這些人未必是什麼大人物,他們可能是已經不怎麼聯繫的老同學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麼認識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不在你當前的社交圈 裡。

Granovetter對這個現象有一個解釋。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這幫人,很可能幹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工作機 會,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只有「弱聯繫」才有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Granovetter把這個理論推廣成一篇叫做《弱聯繫的強度》的論文 [2],此文有可能是史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社會學論文,大概超過了兩萬次。這個研究的數據如此簡陋,思想如此簡單,然而其影響是深遠的。現在「弱聯繫」這 個概念已經進入勵志領域,2010年有人寫了本書叫做《超級人脈》[3],其中大談弱聯繫的用處。

「弱聯繫」的真正意義是把不同社交圈子連接起來,從圈外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據弱聯繫理論,一個人在社會上獲得機會的多少,與他的社交網絡結構很 有關係。如果你只跟親朋好友交往,或者認識的人都是與自己背景類似的人,那麼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麼人都認識的人機會多。人脈的關鍵不在於你融入了 哪個圈子,而在於你能接觸多少圈外的人。這樣來說,豈不是從一個人的社交網絡結構,就能判斷這個人的經濟地位如何了麼?

2010年三個美國研究人員,做了一件有點驚人的事情來驗證這個思想[4]。他們把2005年八月整個英國的幾乎所有電話通訊記錄拿過來,涵蓋 90%的手機和超過99%的固定電話。這些電話記錄構成了可見的社交網絡。研究者很難知道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但是英國政府有全國每個小區的經濟狀況數據 ——你可以查到哪裡是富人區哪裡是窮人區。這樣他們把電話通訊記錄跟其所在的三萬多個小區居民的經濟排名對比。結果非常明顯,越是富裕的小區,其交往的 「多樣性」越明顯。但是這個結果如果細看的話還有更多有意思的東西。

社交網絡多樣性越強,經濟排名就越高。

在統計上我們使用「相關係數」來表示兩個東西之間的相關性,它的值在-1和1之間,越接近1,就表示這兩個東西越容易一起變大和變小,負值則表示二 者變化的方向相反。這個研究發現,小區的經濟排名與其社交網絡的「社會多樣性」和「地區多樣性」的相關係數分別是0.73和0.58。這意味著越是富人越 容易跟不同階層和不同地區的人聯絡,而且階層多樣性要比地區多樣性更重要。正所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我們設想富人的聯繫人數也應該較 高,因為他們認識的人比窮人多——這也是對的,但聯繫人數目和經濟排名的相關係數只有0.44,並不太重要。最有意思的一點是,打電話時間長短,跟經濟排 名的相關係數是-0.33,也就是說富人雖然愛跟各種人聯繫,但真正通話時間比窮人短。

這種數據分析的問題在於它只能告訴我們社交網絡跟經濟地位之間有這麼個關係,但不能告訴我們到底是誰導致誰。是因為你富,才有不同的人願意跟你接 觸,還是因為你願意跟不同類型的人接觸,才導致你富?Granovetter的理論還有另一個問題。事實上我們每個人認識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弱聯繫,強聯繫 只是少數。如果讓所有認識的人每人給我們一條工作信息,最後有用的這條信息當然有更大的可能性來自弱聯繫!Granovetter在他1973 年的論文裡承認了這個問題,但他也提出了一個解釋:生活中強聯繫和弱聯繫跟我們交流的次數相差極大。我們跟強聯繫之間交流的信息,要遠遠多於弱聯繫。這種 交流到底多多少,他沒有辦法量化計算,但是來自弱聯繫的信息總量可能並不比強聯繫多。這樣看來還是弱聯繫重要,因為它傳遞的有價值信息比例更大。後來類似 的質疑不斷有人提出,但Granovetter的理論還是經受了考驗。

所以弱聯繫理論的本質不是「人脈」,而是信息的傳遞。親朋好友很願意跟我們交流,但是話說多了就沒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許是跟不太熟悉的對象進行的。這個猜想怎麼證實呢?

誰給你的信息重要?

也許我們可以從網絡中不少蛛絲馬跡。在有了網絡後,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分析我們是通過什麼聯繫得到新知識的。比如你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經常閱讀和轉發 來自網友的各種推薦,那麼是親密好友的推薦更有用,還是弱聯繫的推薦更有用呢?Facebook的數據團隊2012年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項非常巧妙的研究 [5]。研究者有個簡單辦法判斷你跟各個網友之間的聯繫強弱。比如說如果你們之間經常互相評論對方發的狀態,那麼你們就是強聯繫的關係,否則就是弱聯繫。

讓我們來看看人們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網頁鏈接——如果你分享這個鏈接,你大概認為這個鏈接是有用的。這種分享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你的 朋友(不管是強聯繫還是弱聯繫)先發了這個鏈接,你看到以後轉發。另一種是你自己獨自發現這個鏈接。可以想像,前一種方式發生的可能性肯定要比後一種大, 社交網絡的作用就是讓網友向我們提供信息啊。Facebook的這個研究通過隨機試驗的辦法來跟蹤特定的一組網頁地址,結果發現別人分享這個地址給我們, 我們看到以後再轉發的可能性(p_feed),比如我們自己看到這個地址直接分享的可能性(p_no feed),大5倍以上。這兩種可能性的比值(p_feed/p_no feed),也就是網友分享的放大效應。

我們的轉發行為是相當親疏有別的,人們更樂意轉發「強聯繫」分享的信息。統計發現如果強聯繫發給我們一條信息,我們轉發它的概率大約是弱聯繫發過來 信息的2倍左右。這是理所當然,強聯繫之間本來就有類似的興趣。有人據此甚至擔心,社交媒體加劇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局面,我們會不會因為總跟志趣 相投的人呆在一起而把社交圈變成一個個孤島呢?

不用擔心。這個研究最巧妙的一點是:它不但比較了我們願意轉發強聯繫還是弱聯繫,還比較了兩種不同聯繫的放大效應。強聯繫的放大效應是6,而弱聯繫 的放大效應是9。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網址,你看到一個弱聯繫分享給你你再轉發的幾率,是你自己發現這個網址再分享的幾率的9倍。再說白了,就是強聯繫告訴你 的有用信息,你自己本來也有可能發現;而弱聯繫告訴你的有用信息,他要沒告訴你你恐怕就發現不了。這個性質和當年Granovetter說的何其相似!

然後再考慮到人們接收到來自兩種聯繫的信息總量,把它們用相應的分享幾率加權平均之後,發現來自弱聯繫信息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強聯繫。也就是說,雖然人們重視強聯繫,人們的大部分知識還是來自弱聯繫。

現在「弱聯繫」理論已經被推廣到了任何新消息或者新想法,不管你是僅僅想學點東西,找工作,還是創業,你都應該避免成熟圈子中的「強聯繫」,而應該走出去追求「弱聯繫」,比如我下面要說的這個有意思的現象。

別跟熟人合夥

已經有統計表明,從弱聯繫那裡獲得想法,乃至於與弱聯繫合夥創業,有利於提高一個公司的創新能力。社會學家Martin Ruef問卷調查了766個在美國西部某個大學(其實是斯坦福大學)獲得MBA學位且至少嘗試過自己創業的「企業家」,試圖從中發現弱聯繫和創新的關係 [6]。Ruef統計了這些MBA們所創辦公司的人員構成和信息來源,並且使用各種辦法評估這些公司的創新能力,比如考察是否推出了新產品或者新的銷售手 段,是否打入國際市場,有多少專利等等。

是從哪來的想法直接刺激你創業的?Ruef發現,這個創業想法來自與家人和朋友這些強聯繫討論的,只佔38%。而來自與客戶和供貨商這類商業夥伴這些弱聯繫討論的,則高達52%。另有人則是受媒體或專家啟發。可見好想法來自弱聯繫這個定律從創業之初就管用。

看來經常出去參加飯局的確比在家呆著強。但是那些連飯局都不參加的創業者有可能更強。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公司開起來以後的信息來源。調查表明,如果你 在創業過程中的信息網絡主要由弱聯繫構成,你的創新能力是那些指望強聯繫的公司的1.36倍。而如果你乾脆不靠熟人,直接從媒體和不認識的專家那裡獲得信 息,你的創新能力則是強聯繫公司的1.5倍。而從社交網絡來看,跟前面英國數據的結果一致,你的社交網絡越多樣化,你的創新能力就越強。那些擁有極度多樣 化社交網絡的企業家,他們既有強聯繫也有弱聯繫,還接受從未打過交道的人的意見,其創新能力是那些只有單一社交網絡的人的3倍。

雖是如此,大部分創業團隊仍然由家人和朋友構成。強聯繫團隊和弱聯繫團隊的數目對比差不多是5:3。而Ruef使用一個創新評估模型發現,弱聯繫團 隊的創新能力差不多是強聯繫團隊的1.18倍。更進一步,如果這個團隊成員在此之前從來不認識,那麼這個團隊的創新能力還可以更高一點。

但是人們很難拒絕強聯繫的誘惑。比如在我們心目中風險投資這個行業的人應該是比較理性的人,或者至少應該是比較冷酷無情的人,對吧?但是就算是這幫人也會犯追求強聯繫的錯誤,而這個錯誤使他們付出了相當顯著的代價。

這是一項非常新的研究。2012年六月,哈佛大學商學院的Gompers,Mukharlyamov,和Yuhai Xuan發了一篇名為《友誼的代價》的論文[7]。這篇論文考察了3510個風險投資者,以及他們在1975—2003年間11895個投資項目。有些人 選擇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合作,比如大家都是名校畢業;但更多的人選擇與自己的「熟人」合作,比如是曾經的同學、同事,或者僅僅因為二人是一個種族。這個研 究發現,按能力搭檔可以增加投資的成功率,而找熟人搭檔,則會極其顯著地減少投資成功的可能性。

這些人願意跟什麼樣的人搭檔呢?能力是一個參考因素:如果兩個人都是從名校畢業,他們發生合作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8.5%。但更大的參考因素是關 係:如果兩個人是同一個大學的校友,他們合作的可能性會增加20.5%。而關係親還不如種族親!如果這兩個人是同一個種族的,他們合作的可能性會增加 22.8%。

那麼不同類型的搭檔關係,對投資成敗有什麼影響呢?兩個風險投資者中如果有一個是名校畢業的,其投資的這個公司將來能上市的可能性會提高 9%。如果他的搭檔也是名校畢業,則提高11%。所以按能力選搭檔,哪怕你把能力簡單地用學歷代表,都的確能增加成功概率。可是如果選一個以前跟你在同一 個公司幹過的同事搭檔的話,會讓風投成功的可能性降低18%。如果選校友,降低22%。如果選「族人」,降低25%。

看來風險投資的最佳合作夥伴,應該是一個從來沒跟你進過同一個大學,從來沒跟你在同一個公司工作過,而且跟你不是一個種族的高學歷者。

所有人都喜歡強聯繫,哪怕是風險投資者和斯坦福MBA都是如此。我們願意跟他們在一起混,我們願意給他們打電話,我們願意轉發他們的微博。但是熟歸 熟,工作歸工作。當我們考慮找人創業,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瞭解什麼信息的時候,「弱聯繫」才是最佳選擇。現在社會學已經有了足夠多的證據說明,對工作來 說,同鄉會和校友錄不是擴展人脈的好地方。

參考資料:

[1] 後來這個論文被擴展成一本書:Geting a Job.

[2] Mark 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 (1973).

[3] 作者 Richard Koch 和 Greg Lockwood。

[4] Network Diver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5]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Diffusion

[6] The Secret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7] The Cost of Friendshi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66

【飲食籽】潮州蝦棗蟹棗近親 炸卷

1 : GS(14)@2016-07-12 22:08:47

欖菜肉碎炸卷$36老闆光哥將潮州小食蝦棗蟹棗改良,以腐皮包裹,餡料是欖菜肉碎,味道不錯。



【飲食籽:故味重嚐】炸卷,以腐皮卷包裹,內藏餡料,以油炸之,金黃色的脆皮,炸起來外形極像油炸鬼,切開後卻內有乾坤,各有不同的餡料。炸卷的身世已無從考究,有人說它是腐皮卷的變奏版,亦有人說它是由潮州傳統小食──蝦棗蟹棗演變過來。炸卷大多由小店獨創,只此一家,在城市中不多見,每次味蕾沾上這獨有味道,叫人久不久便要回頭光顧。



光哥是潮州汕頭人,在廚房埋首製作自創欖菜肉碎炸卷。

【撻到起膠】先蒸後炸脆卜卜

在尖沙嘴的潮州粉麵店,竟隱藏炸卷小食,同樣以腐皮包裹,餡料換上欖菜、肉碎、馬蹄,先蒸後炸,吃時蘸上潮州醋。老闆馬春光(光哥)是潮州汕頭人,說欖菜肉碎卷是由他自創。「潮州有一種傳統小食──蝦棗蟹棗,都是以腐皮卷包裹,炸卷做法和它相同,不同是它餡料是蝦蟹肉,我則用上豬肉,潮州人愛用欖菜炒肉碎拌粥,吃時很香口,加入欖菜有畫龍點睛作用。」甫入廚房,已見有兩個直徑有手臂般長的膠盆,將新鮮三分肥、七分瘦的脢頭豬肉切碎,混入小量肥豬肉及豬頸肉增加油潤感,絞碎後,加入蛋漿、調味料便要開始撻肉。「咄、咄、咄」光哥邊撻肉邊發出叱喝聲,再力撻數十下至有彈勁,「要將豬肉纖維內的空氣撻出,打至起膠肉質才會鬆軟嫩滑,用機打肉做不到,每兩日便要撻一次。」他大汗叠細汗說。餡料捲上兩至三層腐皮,先蒸再慢火炸,炸得金黃鬆脆,入口脆卜卜,內裏肉質頗腍,帶肉及欖菜香,還夾雜了小量馬蹄,增加口感,即叫即炸,味道不錯。



炸卷製作步驟



1.先將新鮮脢頭豬肉切碎,混入小量肥豬肉再絞碎。

2.放入蛋漿、調味料便開始撻肉,要撻數十下才有彈勁。

3.用腐皮包裹餡料,捲上兩至三層,令炸時外皮更脆。



4.為免豬肉不熟,會先將其蒸至熟透。

5.以慢火炸,略炸兩、三分鐘即成。



雞記潮州麵食 尖沙嘴加拿芬道15號C地下



【粉嶺名物】切片上限量40條

提起炸卷,可能你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在網上搜尋「炸卷」二字,不是日式卷物,便是腐皮卷,但這個炸卷很獨特,均一以腐皮包裹,配上不同餡料,大多先蒸後炸,切開薄薄多片,蘸醋或喼汁吃。粉嶺豬手名店群記有一名物,名叫家鄉炸卷,其實是牛肉卷,以腐皮捲着碎牛肉、小量冬菜炸成,由店家獨創,已賣約30年。要吃到亦不容易,每日限量三、四十條,中午已沽清。不願上鏡的店員阿姐說,炸卷工夫多,省得麻煩賣完就算。炸卷捲得薄,蘸喼汁吃,炸得不算脆卻香口,肉味濃。雖然店內零裝修零服務無冷氣,但不少街坊大熱天時也不介意幫襯,經常爆場。



家鄉炸卷$32即是牛肉卷,以碎牛肉、小量冬菜炸成,已賣約30年,只此一家。

群記是粉嶺區名店,大熱天時就算店內無冷氣,街坊亦不介意幫襯,座無虛席。



群記牛肉圓豬手粉嶺聯和墟聯昌街5號豐景樓地下



【堅持傳統】豬網油包餡夠酥香

有說炸卷是由潮州傳統小食──蝦棗蟹棗演變過來,做法很相似,同樣以腐皮包着餡料。不過,為何稱為「棗」?潮州普寧人、潮味居老闆宋炎坤說,「蝦棗蟹棗最傳統的做法,是用豬網油做外皮,並非現在用的腐皮,包上後要用鹹水草綁結紮成粒粒形狀,剪開後形態像青棗、紅棗,所以叫棗,包蝦肉的叫蝦棗,包蟹肉的叫蟹棗。」由於豬網油要經過多重工夫清洗,又容易有羶味,加上現代人聞豬油色變,所以漸被腐皮取替,為了區分蝦棗蟹棗的外形,蝦棗演變得像牛丸即成一粒粒,不加腐皮包裹,用純蝦肉加入小量芹黃;蟹棗則沿用腐皮做外皮,以蟹肉加入墨魚膠及芹黃製作。「現在要吃到真正用豬網油做的蟹蝦棗已很難,只有五、六十歲以上的人才知道有這種包法,最能吃到油香味,是傳統的味道。」除了新派做法外,店子還提供用傳統豬網油做蟹棗蝦棗,但需提早預訂,每粒賣30元。新舊兩種做法,味道有明顯分別,雖然舊派方法是用豬網油製作,卻沒想像中油膩,還有一陣酥香味道,引人胃口。





新派蝦棗蟹棗8粒$98蝦棗和蟹棗的新派做法,是蟹棗以腐皮包裹(左),蝦棗則直接即成一粒粒丸狀(右)。

傳統蝦棗蟹棗每粒$30(8粒起)以豬網油做外皮的蝦棗(右)蟹棗(左),有淡淡的酥香味。







蝦棗蟹棗最傳統做法是用豬網油做外皮,炸前以鹹水草紮成粒狀定形(左圖),炸好後剪成一粒粒上碟,因狀似青棗、紅棗而得名(上圖)。



潮味居尖沙嘴柯士甸路18B號地下



記者:何嘉茵攝影:徐振國、劉永發、許先煜編輯:謝慧珊美術:吳子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712/1969038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448

【動畫】【慎入】父母近親結婚男童遺傳罕見皮膚病變爛面

1 : GS(14)@2017-01-27 07:40:25

6歲的孩子,應是蹦蹦跳準備上小學,但四川宜賓屏山縣龍溪鄉大興村的陳紅友小朋友卻無法入學。由於父母近親結婚,導致基因突變,陳紅友疑患上罕見的「着色性乾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um,XP)和淋巴腫瘤,滿臉長滿了流血流膿的黑色異物,經成都、重慶多家醫院治療仍沒好轉。如果再找不到有效治療的藥物,醫生推斷他未必能活過7歲。陳建仁和康光明是屏山縣老君山下龍溪鄉的農民,14年前他倆在外出打工時相戀,很快成立了家庭。第二年,他們的大女兒陳雪梅出世。2011年8月,兩人又生下男孩,取名陳紅友。陳紅友半歲時,右臉鼻子處長出兩個黑色的小點,到當地醫院診治,醫生以為是痣。然而,兒子臉上的「黑痣」越長越大,其後更流膿流血。陳建仁帶兒子到屏山縣醫院,查不出病因,又去其他醫院,仍查不出來。「只要聽說哪裡可以治,我們就帶孩子往哪裡跑。」陳建仁告訴記者,兒子馬上就要6歲了,但不能去上學。陳建仁稱,至2013年成都軍區總醫院確診兒子為「着色性乾皮病」加淋巴腫瘤。他們進行DNA檢測後,「我們沒有拿到結果,但醫生告訴我們不能再生孩子了。」原來,陳建仁和妻子康光明是近親結婚。他們的母親是親姊妹,康光明是陳建仁的表妹。陳建仁說,由於他和老婆都沒多少文化,根本就不知道近親結婚有遺傳風險。去年8月,陳紅友接受了臉部腫瘤切除手術,手術後一周出院。「醫生說目前國內沒有控制『着色性乾皮病』的藥物,更別說治療。」目前,陳紅友的腫瘤已擴散到身上多處,臉部不斷流膿血,眼睛已不能睜開,連嘴巴也不能張大。據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皮膚科李秀麗主任介紹,「着色性乾皮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皮膚病。患者對日光高度敏感,不可見光,在兒童時期即可出現曝光部位皮膚萎縮、大量雀斑樣色素加深斑。許多患者可伴有眼球、神經系統等病變,其原因是他們的核?酸切除修復機制有先天缺陷,修復不了紫外線對DNA的破壞。李主任表示,「著色性乾皮病」在美國的發病率為百萬分之一,在中國雖然沒有具體的發病率數據,但患者父母常為近親結婚。四川省腫瘤專家委員會委員、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賈鈺銘教授則認為,陳紅友是否患「著色性乾皮病」需要再檢查一下,「有一個淋巴瘤叫菌樣霉菌病,跟『着色性乾皮病』很相似,就是淋巴瘤引起的全部症狀。」目前,陳建仁已通過「輕鬆籌」審核為孩子籌款,但他表示最需要的還是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案和藥物。「如果近期找不到有效藥控制,癌變物很可能進入口腔、鼻腔甚至大腦,那時就再也救不了。」成都商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27/199108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399

上月407宗近親轉讓 運房局:收緊「甩」名怕誤中副車

1 : GS(14)@2019-02-27 05:14:04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001&issue=20190227
【明報專訊】本報連續兩日報道有業主透過內部轉讓把物業「甩」名後再以首置身分入市。運輸及房屋局回覆本報時透露,去年平均每月約有390個近親住宅物業轉讓個案,今年1月份則有約407宗,輕微高於去年全年平均數。

本報就有關業主透過內部轉讓把物業「甩」名事宜,向運房局查詢,該局指出,根據稅務局的資料,以近親轉讓為理由申請按第2標準稅率繳納從價印花稅(即只繳付基本印花稅,下同)的個案,在2019年1月有407宗,與2018年每月平均約390宗相若。

去年平均每月390宗

若以運房局回覆的數字推論,即去年全年約有4680宗近親住宅物業轉讓個案,去年同期就有43,288宗二手住宅註冊登記,若以此計算,去年近親住宅物業轉讓佔去整體二手註冊登記的10.8%,在2019年1月,就有2616宗二手住宅註冊登記,近親轉讓佔其中15.5%,比例上高於去年全年平均數。事實上,據Q房網香港數據研究中心統計土地註冊處資料,去年共4578宗內部轉讓,佔整體二手註冊10.9%,與上述運房局公布數字相若。

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認為,數字反映市場的確有投資需求,而要買第二層樓收租,業主亦一定會先「甩」名,以節省辣稅,他認為有關行為是無可厚非的,不應該打壓。

中大莊太量:數字反映投資需求

不過,被問及未來會否就有關行為收緊現有的印花稅機制,運房局則回應指出,如進一步收緊現行新住宅印花稅機制下為香港永久居民提供的豁免安排,例如規定只有從未在香港擁有住宅物業的香港永久居民買家方可獲得豁免,可能會誤中副車,包括換樓人士、過去曾售出唯一擁有的住宅物業,但現時因個人或家庭原因需要重新購入住宅物業作自用的香港永久居民等,政府必須審慎考慮。

運房局又稱,在新住宅印花稅措施下,若代表自己行事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在購買住宅物業時並無擁有任何其他香港住宅物業,該份購買單一住宅物業的文書便可按第2標準稅率繳納從價印花稅,在申請按第2標準稅率加蓋印花時,買家只須申報在購買有關住宅物業時是否擁有任何其他香港住宅物業,毋須申報他/她是否曾經擁有住宅物業,以及於何時出售或轉讓曾經擁有的物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205

「甩名」婆婆近親1800萬沽東港城複式

1 : GS(14)@2019-03-19 09:28:33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231&issue=20190319
【明報專訊】樓市回穩,屢錄大額成交。本報上月報道,去年底一名透過「自製首置身分」、斥資1949萬元入市觀塘新盤凱滙的98歲婆婆鄧碧雲,由其近親持有的一伙將軍澳東港城複式連天台戶,新近以1800萬元易手,成交價及呎價齊創屋苑新高。

破頂價沽 持貨13年賺1172萬

利嘉閣分行經理楊偉耀表示,東港城5座頂層複式戶,實用892方呎,連662方呎天台,採三房套連士多房間隔,外望銀線灣海景,單位去年12月叫價2000萬元,終以1800萬元易手,累減200萬或約10%,實呎20,179元,成交價創屋苑新高,打破去年初另一複式戶以1738萬元所創下的舊紀錄,實呎亦首破2萬元。

去年底婆婆1949萬首置入市凱滙

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原業主為李兆青及陳詠梅,二人2006年9月以628萬元買入,帳面獲利1172萬元或1.86倍。據本報上月報道,鄧氏2013年1837.7萬元購入黃大仙現崇山2座中層戶,當時報稱住址正是上述東港城單位,其後鄧氏就現崇山物業向渣打銀行承做按揭,鄧為按揭人,東港城複式戶持有人之一李兆青則為借款人,料兩人屬近親關係。

另紅磡環海.東岸再有業主帳賺三成離場。香港置業高級聯席董事胡耀才表示,環海.東岸1B座中低層K室,實用307方呎,一房間隔,以600萬元成交,實呎19544元,原業主2015年9月460.6萬元購入,帳面獲利約139.4萬元或逾三成。

公二居二半月78宗按月急升近4倍

另一方面,房委會資料顯示,3月截至15日公屋及居屋第二市場錄得78宗成交,較上月同期17宗急升約3.6倍,對比1月份同期37宗亦上升1.1倍。黃竹坑雅濤閣一伙實用576方呎中層戶,本月成交價718萬元(未補地價),實呎12465元,做價較高位僅低1.6%。

另筲箕灣東旭苑自去年5月後再現逾800萬元未補價成交,其中一伙實用650方呎高層戶,成交價858萬元(未補地價),實呎13,200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3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