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綠色誘惑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4/100334075_all.html

  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提高,超市的貨架上,標著「無公害」「有機」的「綠 色」蔬菜或肉蛋品越來越多,它們以高於普通產品兩三倍的價格出售。它們的生產商,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私募資金的關注。

 

  但最近重慶沃爾瑪店長期出售假冒綠色豬肉一事的曝光,打擊了消費者對這些「綠色食品」的信心。很多人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對「無公害」「有機」 這些名詞知之甚少,卻又想當然地將其與健康、安全掛鉤。

  從財新《新世紀》的調查來看,綠色食品雖然標價很高,行情看好,並正在向規模化生產方向發展,但現在投資者要想從中獲得超額利潤還是難事。

被誤讀的「有機」

  在北京天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豔飛的眼中,「精品農業」與普通農業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對整個生產過程的把關更嚴格、更科學,產品上市 前還增加了選品和包裝,而市場供應環節中也繞過多層批發,從而更容易實現「可追溯」。

  「我們的產品全部符合無公害標準,但『有機蔬菜』在其中只佔很小一部分。」劉豔飛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目前天安出產的精品蔬菜中,有機作物 的種植面積只有六七十畝,產量在公司總產量中的佔比不足3%。「有機食品不適合大面積推廣。」劉豔飛坦言,目前國內消費者以為「有機蔬菜」就意味著更安 全、口感更好,其實和專業角度的有機食品不是一個概念。

  「有機」一詞源自英文的organic,指在生產中不採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 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的農業生產體系。

  「如果完全搞有機,產量上肯定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劉豔飛表示,有機蔬菜的產量,一般比使用了農藥和化肥的蔬菜低30%-40%甚至更多;一旦 遭遇病蟲害,常會引發大面積絕收。

  「有機要求使用有機肥,而有機肥也有可能存在大腸桿菌超標等不安全因素;如果不使用化肥的話,土壤就缺某種元素,所以產品口感未必就好。」在劉 豔飛看來,從食品安全和滿足營養需求的角度來講,無公害蔬菜就足夠了,目前中國有機食品市場存在某種炒作。所謂「無公害蔬菜」,按中國的標準,只需要蔬菜 中不含有相關規定中不允許的有毒物質,並將有害物質控制在標準允許範圍內。

  「西方國家一開始做有機,主要是出於環境和生態保護的目的,而我們國家主要是因為食品安全問題,把有機食品的作用提到了不適當的高度。」有機產 品國家標準的制定者之一、國家環保部有機食品發展中心顧問、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亞洲地區協調人周澤江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也指出,有機產品在 整個農產品中本應是「錦上添花」,把有機產業當成食品安全的「救世主」是本末倒置。有些地方將「有機產業化」作為形象工程,這就更易讓不法經營者從中漁 利,催生出造假行為。

   在很多食品包裝上充斥著各種認證標識,這種認證被消費者作為對食品質量的「背書」,但其可信度卻有很大疑問。目前在農產品中常見的認證標識大體包括「綠色 食品」「無公害」和「有機」三種。簡單來說,「無公害」最寬鬆,「有機」最嚴格,「綠色」居中。 其中,「綠色食品」是中國特有的食品安全分級,由隸屬農業部的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分為A和AA兩級,A級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農藥、化肥和合成激 素,AA級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和人工合成激素。

  據消息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目前中國標準委正在組織專家對2005年版本的《有機產品》標準進行內容修訂。新國標將在農藥殘留的問題 上有更嚴格要求——原來允許有少量農藥殘留,現在則完全不允許。同時,在有機標識的使用管理上也會更加嚴格。

  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考量是有機認證標識的成本。有機食品第三方認證機構安質環認證中心一位技術人員舉例說,種植面積在400畝左右、計劃種植 六種蔬菜的有機認證收費為2萬元;六種以上,每多一個品種將加收1500元。

  基於現實供需矛盾、生產風險、認證成本等綜合因素的考量,天安的辦法是,除了那小部分的有機蔬菜,都不貼認證標識,而是推自己的品牌。即便通過 了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的認證,銷售時使用的也是公司商標。「我們想讓消費者跨過認證的概念,去相信品牌,有了問題直接找公司。」劉豔飛說。

規模化無暴利

  劉豔飛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目前公司不過薄有盈利。

  「之前找我們的風險投資不少,但實際上這個行業的利潤空間沒那麼大。」她說,精品蔬菜不是暴利行業,產銷本地化的特徵也導致品牌僅在一定區域內 有影響力,短期內很難看到有哪家企業擁有籌建全國性大品牌的實力。

  2006年,天安完成了企業改制,開始全國佈局,截至目前,在全國擁有蔬菜生產面積超過5000畝,每年供應北京市場的精品蔬菜在600萬公斤 以上。

  天安生產基地主要採用三種不同模式。首先是自有基地——公司目前安排了大約100名合同制員工,負責耕種400畝蔬菜基地;第二種模式是由公司 先集中租一塊地,然後再散租給農民種植,在這種模式中,種子、農藥、肥料由公司購買,菜農相當於產業工人,最後根據產量核算收入——收菜價格既包括租金又 包括農民的人力成本;第三種則是委託生產,「讓農民按照我們的標準生產,我們負責收菜」。

  「事實上勞動力成本是大頭。現在國家規定的最低工薪標準越來越高,再加上勞動保險、加班費、節日三薪、食宿補助、福利等,每個工人大概每月 2500元-3000元。」劉豔飛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如果沒有政府扶持補貼,單靠企業力量做自有基地,「尤其是在北京,甚至是整個北方」,很難實現 盈利。

  目前,天安有一半的基地採用第二種模式。該模式與第三種相比,具有更高的管控性,因此也更容易確保標準化生產,但收菜價格因為加入了地的租金比 第三種要貴,產量也更低。

  劉豔飛曾去考察過在美上市的福建利農。這家公司全部集中租地,種植面積超過萬畝,銷售走批發渠道,不接觸零售。「他們在福建和廣東地區,只用塑 料大棚,基建投入低,全年能生產,一年幾熟,產量也比北方要高。」

  本刊實習記者馬安越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95

Camera360實戰分享:堅持定位 經得住誘惑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31/227688.html

當iPhone打敗眾多照相機成為Flickr上最受歡迎的拍照工具時,不得不承認,我們迎來了一個新的拍照時代。Camera360創始人徐灝認為,拍照應用已在逐步吞噬家用卡片機市場。

Camera360立足於做拍照工具,非圖片社交。2010年2月,創始人徐瀅和徐灝立項開發;4月發佈內測版;6月,產品登陸 AndroidMarket(現在的GooglePlay);一年後發布iPhone版;2011年3月發佈Movie360,進入攝像應用市場。現在用 戶總數超過3000萬,其中Android用戶大於iPhone用戶。圖片拍攝總數約30億。

作為一款偏向工具類的應用,「社交」這個光環一路「誘惑」著Camera360。但徐灝總結,一定要經得住誘惑。他舉例,Camera360照片分享到社交網絡的比例約為5%,這個數值並不高。用戶的照片更多用於留念。

此外,做社交產品的重心在運營,而Camera360團隊優勢在於產品開發。徐灝並不否認未來會走社交路,但還沒到時候。在他看來,國內當前基於社交的甚至都還沒有工具類圖片應用發展的好。

抵制誘惑,堅持自己產品的定位;通過還原用戶使用場景瞭解用戶需求;產品設計力求簡單、簡單、再簡單。這些是徐灝從做了十多年的攝影行業轉向移動互聯網應用市場的經驗總結。

拍照應用三指標:照片處理效果、處理時間和處理能力

徐灝認為,做一款優秀的拍照應用,需要從以下三個硬性指標入手:

1.照片處理效果。照片處理效果決定最終的照片質量,即用戶為什麼使用你的應用,而不是系統自帶的相機。在創辦Camera360之前,徐灝為影樓 服務了10多年,在這個行業裡所積累的對照片效果處理的經驗,奠定了Camera360在效果處理上的信心。為了保證用戶能快速讓照片獲得好效果,產品的 每一款濾鏡推出前,都要經過反覆的測試,以滿足60%至80%的照片處理需求。

2.照片處理時間。手機拍照的快捷性要求應用能快速取景和快速對照片進行處理。如果照片處理時間過長,在影響照片效率的同時會逐漸讓用戶失去耐心使用。因此,在犧牲更多CPU運算時間以達到好的效果時,還是需要和處理時間進行平衡。

3.照片處理能力。徐灝介紹,Camera360第二代處理引擎可以處理2000萬像素以上的照片,引擎性能的提升讓應用在提升處理效果的同時,提升處理速度。相比第一代處理引擎,徐灝認為,目前的應用處理速度已經快50倍,也是同類軟件的5—10倍。

產品升級:經得住來自用戶、競爭對手和投資人的誘惑

移動應用開發團隊常採用「小步快跑」策略,快速向市場推出一款應用後,根據用戶的反饋和市場環境對應用進行逐步升級。在應用升級方面,徐灝分享了四點注意事項:

1.在這個產品升級的過程中,團隊首先要保證每次升級後後產品的穩定與流暢,特別對於拍照類應用,產品功能的強大是建立在應用的穩定基礎之上。

2.在產品設計中,加強現有功能的優化和細節體驗比不斷的增加新功能更能吸引用戶。

3.產品的快速迭代非常重要,目前就Android應用來講,從一個產品版本的發布開始,用戶的下載量持續升溫到開始有所下降,以Camera360為例,大概是20天左右,基本保持Camera360每20-30天更新一次版本。

4.在產品升級和開發過程中要經得住誘惑,來自用戶需求的誘惑、來自競爭對手的誘惑、來自投資人的誘惑。

「誘惑」在這個快速前進的市場中不可避免。徐灝從自身產品開發過程中,詳細分析了這三方面誘惑。

用戶需求的誘惑。熱心的用戶為Camera360提出這各種各樣的需求,有的的確讓產品發現了存在的問題,但有的僅代表個性化的需求,有的與產品原 有設計和功能存在衝突。徐灝以全景相機功能為例,這在用戶中有較高的呼聲,但在已經對相關的數據和功能搭建進行了一定積累後發現,該功能和原產品UI存在 衝突。不能為了滿足一部分的需求,而與目前的產品基因相背離。因此,並沒有急於推出該功能,而是等待整體產品技術成熟再做考慮。

競爭對手的誘惑。認清自身產品的定位是抵禦該類誘惑的重要方法。徐灝以Gif動畫功能為例,帶有該功能的應用在一段時間裡下載量猛升。就在猶豫是否 要添加該功能時,團隊意識到Gif動畫更多是用於微博分享。但Camera360定位於相機應用,並不主打社交分享,重心在於拍照保存留念。如果添加此功 能,會讓產品偏離最初的定位。團隊最終放棄了這個功能。

投資人的誘惑。在Camera360引入投資階段,眾多VC都向徐灝提出,如果把產品引向社交化,他們願意給更高的估值。徐灝在對產品和團隊進行了評估後,最終還是堅持了拍照工具的方向。投資方經緯創投Harry和茹海波對Camera360方向給予了認同,他們認為,目前社交類產品中99%會死掉,因為社交類產品的關鍵在運營。但Camera360團隊的優勢在於工具類產品,如果讓這樣的團隊花更多時間用於運營,會降低產品本身所能實現的更大價值。

用戶需求:還原用戶使用場景做判斷

為了瞭解用戶需求,團隊通過論壇和很多QQ群收集大量用戶的意見,然後進行篩選和分類。意見基本集中於新功能需求和現有功能的優化及BUG。

對于于用戶千奇百怪的需求,如何判斷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偽需求。徐灝採用的做法,一方面是基於10多年在攝影領域的職業經驗做出快速判斷。另一極為重要的方面,還原用戶使用場景做判斷。

當團隊在對產品的功能開發滿意時,會一起組織出去遊玩。在這個過程中,團隊成員常常會拿出自己的產品進行各種拍照。就在這個時候,大家就會發現很多 問題。比如手機電量問題,Android手機和iPhone的電量都消耗較快,為此,團隊後期開發出節能模式,讓用戶在實現快速啟動應用的情況下,也能保 證較小的電量消耗。此外,包括微距功能設置過於隱蔽、拍照防抖功能、閃光燈控制等。徐灝總結,團隊在外面發現產品Bug的幾率要遠大於在辦公室發現。

徐灝認為,把自身還原成普通用戶,在生活中各個場景不斷的使用自己的應用才可以發現用戶需要的是什麼,當我們把這個需求實現為一個功能提供給用戶後,用戶才會知道原來這個功能是他想要的。

國內外用戶差異:國內用戶愛拍美食和自拍,國外用戶愛拍風景

Camera360的國內和國外用戶相對均衡,從用戶使用習慣層面,徐灝認為差異不是非常大。節假日是國內外用戶使用產品的高峰期,應用的穩定性最讓用戶產生困擾,出遊過程中,需要保證用戶順利拍攝到自己想要的畫面。

但從拍攝主體角度看,徐灝通過觀察在Flickr上用Camera360拍攝的照片發現,國外用戶拍攝風景要多一些,國內用戶則在自拍和美食方面多一點。

從拍攝出的照片效果看,國內和國外用戶拍攝出的照片就整體範圍進行比較,還是有一定差距。看Flickr上國外用戶通過Camera360拍出的照 片,相同的特效,國外的部份用戶拍攝出來的照片極具視覺張力。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通過應用拍一張好的照片,一方面是濾鏡本身的效果作用,更多在於藝術層 面的理解。無論是用戶還是應用開發者本身,都需要藝術的積澱。

針對Camera360對未來盈利模式的考慮,徐灝認為,仍然在探索和思考之中:「我們的第一目標市場是國內,國內的軟件環境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我們將Camera360這個工具軟件如何服務好用戶做為第一目標,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戶,在未來,我們的盈利方面可能來自於廣告、個性化增值服務、照 片交易、線下產品服務等等。」

Camera+是國外一款同樣定位於拍照工具的熱門應用。近日,該應用發佈一項重大功能,即提供API供第三方開發者使用,以此將Camera+集 成到其他應用中,或幫助其它產品利用Camera+數百萬用戶共享的照片創建Web服務。對於Camera360而言,開放API對於應用發展的確很重 要,但徐灝表示,目前還沒有完全考慮好純開放的市場和技術規劃,不過已和騰訊微博、街旁、玩轉四方等建立合作。

問及Camera360下一步將做什麼?「降低產品使用門檻。目前的應用提供10款不同特效濾鏡,每一款濾鏡本身又包含9個不同子濾鏡。讓用戶如何快速上手完成照片拍攝和美化,這方面還要改進。」至於未來的長遠目標,徐灝的回答:會朝社交發展,但不是現在。

精彩問答:

騰訊科技:在拍照應用的產品設計和功能上,如何做到簡單易用,Camera360在產品設計上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徐灝:一個移動應用產品要做到「簡單易用」不是件難事,但要在同類產品出脫穎而出,那就需要重新思量這四個字了。

Camera360自問世以來至今,一共發佈超過200個版本(包括內部版本),其中包括三次產品重大更新,即1.0、2.0、3.0,這三個版本都圍繞著一個主題:簡單些!再簡單些!再簡單些!

既要保持強大的相機功能不變,又要讓用戶操作起來易用,其中的取捨和思考是最多的。在這個產品升級的過程中,團隊首先要保證每次升級後後產品的穩定 與流暢,特別對於拍照類應用,產品功能的強大是建立在應用的穩定基礎之上;其次,在產品設計中,加強現有功能的優化和細節體驗比不斷的增加新功能更能吸引 用戶;第三、在產品升級和開發過程中要經得住誘惑,來自用戶需求的誘惑、來自競爭對手的誘惑、來自投資人的誘惑,堅定產品的本質,Camera360的本 質是什麼?相機!對,她就是一款特效相機應用,我這兒說的要經得住誘惑並不是一味的抵制誘惑,而是在產品設計和升級過程中,吸收與產品本質基因相符合的功 能,抵制一些讓產品偏離方向的需求。第四、產品的快速迭代非常重要,目前就Android應用來講,從一個產品版本的發布開始,用戶的下載量持續升溫到開 始有所下降,以Camera360為例,大概是20天左右,因為我們基本上保持Camera360每20-30天更新一次版本。

騰訊科技:當技術門檻不作為一個優勢時,拍照類應用建立優勢的方嚮應該是什麼?如何判斷拍照類應用未來的發展趨勢?

徐灝:從來我們都認為技術門檻的優勢是有時效性的,除了技術優勢以外,更多的應該是產品的穩定性、易用性、流暢度。同時根據用戶的需求做出前瞻性的 改變,不拘於現在取得的成績,不斷的去創新,而非簡單的複製。因此總結起來不論是拍照類應用或者其它的應用,要建立優勢就得不斷的顛覆自己,不斷的創新。

攝影是一門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是一種剛性需求,有效的幫助用戶在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操作下拍攝出最美的畫面,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從發展趨勢來講,我們認為手機攝影應用在未來會逐步吞噬家用卡片相機的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16

近30家上市公司擋不住豬的誘惑 利潤賭局風險高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5/2NNDE4XzQ1NDc2NQ.html

隨著肉價不斷上漲,不少上市公司高調唱起了「豬之歌」。究其原因,主要是前期市場欠佳致許多散戶退出,釋放了不小的市場份額,由此吸引了不少垂涎這一市場 的企業。不過,對於許多現有主營與「豬」風馬牛不相及的企業來說,這口豬肉可並不容易吃到。看上去很好的利潤卻隱藏著許多風險:疫病、土地、管理、人 才……如同蝴蝶的翅膀,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差錯,都可能將投資推入萬劫之地。

有業內資深人士指出,生豬養殖市場由於受前期散戶退出較多的影響,釋放出近2成的空間,這是許多上市公司扎堆介入的根本原因

自2011年以來,豬肉價格不斷上漲,許多上市公司進而對此間豐厚的利潤眼讒不已。2011年,順鑫農業(000860)、大康牧業(002505)、新希望(000876)等公司紛紛傳出斥巨資養豬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公司外,一些原本主營業務與養殖業風馬牛不相及的上市公司也紛紛高調介入。武鋼宣佈養豬之後,原本以豬飼料為主營業務的正邦科技 (002157)也不甘人後,公司6月13日午間發佈公告,稱與北大荒(600598)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推動公司在黑龍江生豬養殖基地的建設和 發展。

正邦科技同時稱,公司與黑龍江畜牧獸醫局簽訂合作備忘錄,決定在黑龍江部分縣、市投資建設600萬頭生態豬產業化項目。公司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為此投入35億元資金。受這些消息的刺激,14日,正邦科技高調潮停,領漲兩市農業股。

而據金融界不完全統計,目前兩市有將近30家公司擁有生豬養殖業務。對此,有資深觀察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生豬養殖行業而言,資金、土地、環保、人 力幾大因素缺一不可。其中,養殖用地是必要硬件,上市公司在資金方面較其它企業優勢明顯,基地建設的資金優勢也使得養殖用地更容易獲批。

專注主營還是跟風養豬?

事實上,除了宣佈在國內進入生豬養殖領域的公司,也有公司把養豬事業的目光瞄準了國外市場。唐人神(002567)在今年5月發佈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出資約3200萬人民幣與美國公司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旨在打造國際種豬育種企業。

對於上市公司扎堆宣佈養豬的現象,金融界首席分析師王桂虎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介紹,近期以來,飼料成本大幅上升,生豬存欄、母豬存欄下降,因而生豬市場的價 格出現上漲,對生豬供應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很多上市公司介入生豬產業,說明對生豬市場未來前景的看好,但是也暴露了不務正業的缺陷。

王桂虎認為,從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如果要在戰略上長期發展,就一定要專注於自己的主營業務,「而不是看到哪個項目賺錢就去做哪個項目,這種做法實際上是 一種財務投資,或者是目光短淺的行為。只有長期專注於自己的主業,並且在經濟下行時扛住各種壓力,才能成為行業中真正的王者和贏家。這些涉足養豬的企業顯 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高風險的利潤賭局

但無論投資者如何爭議,上市公司扎堆養豬的現象還是層出不窮。

對此,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之所以有這種狀況,還是因為產業本身的機會使然。

馮永輝進一步強調:「前期有不少散戶退出,而他們退出後,留下的市場空間有將近20%,大家都看中了這個市場份額。」但是,生豬市場變幻莫測,「2010年時,一頭豬要虧一百多元,2011年6月份,一頭能掙到幾百,利潤波動極大,風險如影隨形。」

馮永輝認為,無論散戶退出之後留下的市場空間有多大,從事生豬養殖行業,疫病風險、投入、人工、環保都是企業必需考慮的。

而從目前宣佈進入生豬養殖領域的上市公司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拓展產業鏈者及完全外行者。部分宣佈投資養豬的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飼料等,而這類企業參 與養豬,被投資者認為是拓展產業鏈;而另一類介入生豬養殖業務的上市公司,則是完全的外行,此前的主營業務與生豬養殖純屬八竿子打不著。

對於這兩類企業,有資深觀察人士認為,對於拓產業鏈的企業而言,模式及人力資源將是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而「外行」養豬最讓人擔心的,是投入之後的飼養管理是否能跟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92

手機名片:免費的誘惑和陷阱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5/3MNDE1XzUyMjQ3Mg.html

當你精心開發的軟件在蘋果App Store中收費下載並銷售良好,突然有幾家競爭對手衝進來宣佈免費,你將如何應對?

美國《連線》雜誌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在其暢銷書《免費:商業的未來》中提到,「有很多東西人們覺得不付錢就享受是理所當然的,而一旦公司突破傳統思維,接受價格並非完全取決於產品成本的概念,新的機遇就會突如其來。」

這種免費思維曾經在互聯網領域創造出無數經典案例,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以蘋果App Store為代表的下載收費模式,現在也受到免費思維越來越多的挑戰。

在手機名片識別、交換領域近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免費化浪潮,以名片全能王為代表的收費軟件正受到經緯名片通、脈可尋等後來公司的免費挑戰。這場收費與免費的戰爭,究竟將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

名片識別的技術壁壘

在整個電子名片及識別領域,名片全能王是目前唯一產生良性商業模式的一家,這家獲經緯創投投資的公司是目前在App Store中為數不多的能把一款應用賣到50塊錢以上的公司,面世後很久,這款軟件的售價一直高達78元。

名片全能王的副總裁陳颯告訴記者,該公司用戶已經突破3000萬,其中一半在海外市場。

從目前的商業模式來說,名片全能王更加像一家軟件公司,主要靠軟件收費來賺錢。這款軟件勿需聯網便可將名片中的信息掃瞄進手機,速度很快,因而受到用戶的歡迎。

名片全能王的創業團隊此前在OCR(圖像文本識別輸入)技術上有著較長期的積累,因此形成了一定的商業壁壘,這是這款軟件賣出如此高價的最主要原因。

一 位熟悉名片識別市場的VC投資人告訴記者,名片識別技術主要有兩層,第一層是能夠將名片識別成一個圖片,將名片上的內容摳出來,第二步是要看清楚名片上的 文字和圖像代表了什麼,將電話、名字、地址等信息填到對應的欄目中,這一步被認為是最難的核心技術,實現或靠經驗,或靠人工,或靠技術。

圖像識別技術是名片全能王這種本地識別技術公司的核心,別的公司是可以調用第一步的圖像識別技術,對名片做簡單識別,但第二步必須要靠自己的本事去完成,而不能輕易的複製別人的經驗和技術。

目前名片全能王採用無縫識別技術,不需要通過聯網進行人肉識別,這也是它和免費的名片識別APP最大的區別。從用戶體驗來說,這種方式的優勢在於掃瞄速度快,且不受制於網絡速度。

不過,國內用戶的下載付費習慣還有待培養,因此名片全能王大部分下載收入來自海外。

陳 颯表示,名片全能王整家公司目前最主要的收入來自於智能手機出廠預裝收費。即名片全能王將軟件授權賣給三星、華為等手機廠商預裝進其手機,然後由廠商免費 提供給用戶。與此同時,名片全能王在海外也和日本軟銀、NTT DoCoMo,美國Verizon、Sprint、Orange等運營商合作,將軟件預裝進他們的定製手機。

而在收費較困難的 android平台上,名片全能王主要依靠廣告獲得收入。「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名片全能王在廣告平台上一直很謹慎,我們目前合作的只有谷歌admob一 家的廣告,因為谷歌的用戶體驗也做得比較好。」陳颯透露,谷歌的廣告只存在android的版本上面,每個月的收入在十萬級別。由於國內android渠 道在付費渠道上存在不足,目前名片全能王的android版本在國內基本免費,而是靠廣告收入支撐。谷歌的廣告收入是從4月份才開始的,每個季度的增幅是 20%-30%。

免費化浪潮

就像當年360揮舞免費大旗一舉搶奪了金山毒霸、卡巴斯基、瑞星等殺毒軟件市場,許多公司正依靠免費來搶奪名片掃瞄市場。

包括經緯名片通、脈可尋、名片碰碰等,都先後推出了免費的名片掃瞄功能。由於名片全能王在本地名片掃瞄識別市場具有一定的技術壁壘,其它名片公司多採用不同的技術。

人人網旗下的經緯名片通發展很快,在蘋果App Store中一直有不錯的排名。這款軟件除了名片掃瞄功能,還集成了溝通聊天和商務社交的功能。

有消息稱,經緯名片通正在武漢建設上千人的人工掃瞄中心。不過經緯名片通方面答覆本報稱,其後台有一部分名片會用人工處理,「我們有專有的OCR技術,並能利用云端強大的計算資源和語料庫,來達到對名片更精準的識別。」

這種掃瞄方式的好處是識別率很高——由於許多人的名片往往採用藝術設計,樣式五花八門,這時候自動掃瞄很可能不准,人工掃瞄就體現出其好處。此外,經緯名片通有海量掃瞄的好處,適合一次掃瞄識別一大批名片,因此獲得了部分用戶的喜愛。

不過,人工掃瞄的缺點是成本太高。隨著用戶數量的激增,人工識別人員的規模將越來越大,這將是一筆不小的運營支出。

另一家發展較快的名片掃瞄企業脈可尋CEO王威揚告訴記者,其公司已經發展到百萬用戶級別。

王威揚聲稱,脈可尋的識別精確度可以達到99.9%,高於名片全能王的80%-90%。他表示識別技術是脈可尋自己研發的技術,採用云端識別,識別的速度已經縮短至30秒左右。王威揚並沒有提及自己的云端識別技術具體的細節。

「免費替代收費是個趨勢,而且今後不但要做免費,更多是要做出很多超越收費的功能。」王威揚表示。

這種「免費的午餐」開始對名片全能王這種收費軟件產生一定的衝擊。記者在蘋果的App Store中看到,原來售價78元的名片全能王正在進行30元下載的促銷——這多少是受到了其它競爭對手的衝擊。

商務社交的盈利模式

雖然免費是互聯網上搶奪用戶最主要的手段,不過免費也常常變成一個不小的陷阱。所有免費的公司都必須考慮,將來怎麼賺錢?

目前絕大部分手機名片類公司都在往商務社交的方向發展,它們大都剛剛起步,在用戶拓展和盈利模式上都還處於探索階段。

在 談到盈利模式時,經緯名片通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公司目前考慮的是和MSN、LinkedIn的模式接近,即定向廣告、招聘服務和高級會員服務(收費用 戶)。但和LinkedIn不同的是,經緯名片通做的是基於一度關係的商務人脈的管理拓展,而不是二度的人脈開發。目前經緯名片通和其母公司人人網在業務 上暫無關聯。

上海脈可尋CEO王威揚告訴記者,移動互聯網最主要的盈利來源是廣告,脈可尋目前有一部分的廣告嵌入,但還不是公司最重視的部分,當前階段的主要精力還是投放在產品本身,盈利是下一階段考慮的問題。

對於是否要做商務社交,王威揚表示,脈可尋現在仍定位於名片管理工具,主要業務還是名片的錄入、整理和管理,沒有任何商務社交的概念,是個純工具。

上 述VC投資人認為,國內如經緯名片通和名片碰碰這樣的公司是想做社區,識別功能只是一個為了吸引用戶進來的前端功能,很多人只是需要一個名片錄入的功能, 對軟件本身沒有忠誠度,也沒什麼偏好。所有類似的軟件都會涉及通訊錄,在特定的環境下,用戶是願意給出自己的通訊錄和信息,但有些時候用戶是不願意的。

做社交的公司要盈利靠的是廣告,要能夠吸引來廣告投入是需要足量大的用戶群,但目前商務社交的用戶群並沒有大到可以靠廣告盈利。

上 述VC投資人認為,手機名片類公司的用戶群拓展比較難,因為真正需要這個功能的用戶市場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大,對於沒有超量名片和商務聯繫的人而言,有很多 其它的方式可以實現聯繫人的整理這個功能,比如利用谷歌通訊錄去錄入新的聯繫人,名片識別這個功能只有對於有大量名片的人才是必須的,像大企業的市場、公 關部門,但是這樣的事情可以拿名片識別機來解決,對個人需求而言,其實沒有大到需要一個專門的軟件去解決。

中國的線上商務社交發展依舊, 有幾家模仿美國Linkedin的公司一直未成氣候。上述VC投資人指出,這和中國的社交習慣有關,人們還是願意通過關係和線下活動組織的形式來進行商務 聯繫,線上的商務關係並沒有得到太高的認可度。國內的幾家公司都在堅持,大家都是奔著社交去的,用戶量,口碑都沒有積累到成熟的階段,這是個不錯的想法, 但是市場的反饋並沒有符合預期,還沒有出現一個比較成熟的盈利模式。

用戶隱私的風險

針對這種狀況,一些名片類公司開始轉型。

名片碰碰CEO王雨豪表示,做免費的名片處理,商業變現的過程較長,也會產生不小的成本開支,如果發展不好很容易變成「雷鋒」,最後變成先烈。

在發展早期,名片碰碰走的是手機名片雙向交換的名片加商務社交的模式。不過,國內推廣APP的成本越來越高,這種模式只有在達到了一定裝機量之後才能大面積地鋪開。

王雨豪表示,近期名片碰碰正在做一款名為「人人獵頭」的新產品,利用此前名片碰碰在名片商務社交的積累做基礎。簡而言之,「人人獵頭」就是將自身通訊錄中的人脈資源,推薦給在其平台上發佈招聘職位的公司,人人都可以當獵頭,並從招聘公司獲得數額不小的招聘賞金。

名片全能王的副總裁陳颯也指出,公司也正在考慮由一家軟件公司向互聯網公司轉型。

當問及是否會往商務社交發展時,陳颯表示,幾乎所有基於名片做社交的公司,都會不可避免地將手伸向用戶的通信錄,這涉及到用戶個人隱私的問題。

「對於社交,目前我們很謹慎,因為這個涉及到用戶信息的洩露,在國外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我們還是先把自己的工具做好,也許社交才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或者是才有其他盈利模式出來。」

陳 颯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我們跟一個國際大廠商合作,他們全線預裝了我們的產品,而當時和我們一起競爭的還有一家是全免費的,還帶了一個社交平台。當時國 際大廠的產品經理說,他們花錢買這個軟件免費給用戶用,一部手機賣4000塊,不希望有個社交平台在上面,影響用戶體驗。」

陳颯表示,至於如何依靠互聯網的方式賺錢,公司內部最近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路打法,但是目前還不能公佈。

此外,大多數電子名片類公司都會存在一項不小的誘惑:如何經營他們掌握的用戶信息。簡而言之,用戶掃瞄或者交換名片後,有大批用戶名片的個人信息存在這些公司的服務器中。

一家電子名片公司的CEO向記者開玩笑說,自己在服務器中搜索「產品經理」,馬上跳出來幾千個人的名片。

按照我國法律規定,公開出售他人的個人信息獲利會被判刑。不久前國內曾有保險公司的經紀人員通過出售客戶名單獲利而被判刑。不過,將用戶的個人名片通過其它互聯網的方式變現,則是法律的一個灰色地帶。

如何在保護用戶的隱私和自身發展之間獲益,是所有電子名片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53

城軌:8400億「蛋糕」的誘惑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636

8400億投資才剛剛開閘,城軌產業鏈上的各投資主體就開始四處活動,「跑業務、搶訂單」,不過,從這場盛宴分得一杯羹並不容易——25個城軌項目雖拿到了准生證,錢從哪來卻成了地方政府最頭疼的一件事。

跑業務、搶訂單

8400億城軌投資才剛開閘一月,城軌設備供應商們已馬不停蹄,鉚足勁兒拉訂單。

「一旦發現了項目批覆或者招標信息,該投標的投標,該溝通的溝通,毫不含糊。」北京鼎漢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鼎漢技術」)證券部助理李彤說。

為拓展城軌業務,鼎漢技術——這家國內軌道交通領域電氣及其自動化主流設備供應商可謂不遺餘力。

據李彤介紹,鼎漢技術已經在每個有地鐵的城市都設立了辦事處,配備了專業的產品技術人員、服務人員以及銷售人員,「持續關注所在城市的城軌發展項目」。

這一切源於之前的利好消息。

2012年9月5日,國家發改委一次性發佈了25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批文。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這25個城軌項目工程可行性報告通過批准的時間集中在2012年4月到8月。目前,杭州地鐵1號線、深圳地鐵7號線和11號線已建設先行。

對城軌產業鏈上的各投資主體而言,這大概是自2011年「7·23」高鐵事故以來最有利的政策動向了。

以杭州地鐵1號線為例,眾合軌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眾合軌道」)已拿下6.7億元信號、自動售檢票系統的4個標的;浙江開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拿下了車站裝修材料採購項目。

「我們的報價比第二候選中標單位低了差不多五千。」剛剛中標的杭州盛世傳奇標識系統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馬經理說。該公司拿下了杭州地鐵1號線車站500米範圍導向標識及出入口LOGO製作安裝項目。

作為緊固件龍頭企業,晉億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晉億實業」)董秘涂志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城軌由各省市自己管,進入需做好方方面面的推介和溝通。」

晉億實業已於2010年成立了嘉善晉億軌道扣件有限公司,專門經銷城市軌道扣件。公司的三個組分別負責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以北京為中心的地區的城軌建設規劃項目。

據涂志清回憶,2012年年初,晉億實業贏得上海13號線金額為1295.15萬元的鋼軌扣件銷售合同。「嘉興市政府是橋樑,把我們引薦給上海市政 府。上海市政府想解決地鐵防震噪音問題,剛好我們能提供一攬子服務,於是一拍即合。最後上海政府幫我們跟中標的承建方中鐵5局打了個招呼。」

眼下,晉億實業忙著「跑業務、搶訂單」,千方百計地聯絡南京、無錫、蘇州等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建設方以及當地政府,以期多獲訂單,多賣緊固件。

(何籽/圖)

民企煎熬,國企坐等

相比城軌設備商,土建、車輛壟斷性較高。

城軌投資主要涉及前期準備、徵地拆遷、土建、機電設備、車輛、車輛段及停車場、貸款利息、其他費用等八個方面,真正刺激行業的主要在土建、機電設備、車輛三個領域。

其中,車輛在整條線路中的投資佔比10%左右,市場主要由中國南車、中國北車把控。中國南車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發言人表示,「裝備的採購比線路建設要滯後一些,因此這些利好可能持續到『十三五』。」

土建投資在城軌投資中佔比34%—40%。作為一家工程建設領域的私企,騰達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達建設」)就試圖在壁壘森嚴的土建市場分一杯羹。

目前,這家靠啃「硬骨頭」起家的企業參與了「25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中的杭州地鐵1號線的部分工程承建工作。

「搶工期的,業主要求30天內完工的,我們一咬牙答應15天幹完;價格低的,300萬以下別家企業不做的,我們一點一點摳,控制成本完成。」一位騰達建設高層說。

不過,該高層說,對於其他批覆的項目,騰達建設還在觀望。「我們儘量參與招投標,最後能中多少不好說。」

其實,在城軌土建領域,騰達建設等民企身影寂寥,這裡更是一個央企大國企云集之地。

以深圳地鐵3期為例,9月5日獲得批文的深圳地鐵7號線和11號線分別由中國中鐵、中國水電獲得。同為深圳地鐵3期的9號線BT項目(建設移交)由中國建築贏得。目前,中國中鐵佔據國內城軌土建市場50%份額。

與中國中鐵、中國水電、中國建築一樣,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鐵建」)也是土建行業的大佬。

目前,中國鐵建參與城軌項目的方式主要是設計和施工。「中國鐵建在國內城市軌道建設市場的份額應該在三分之一以上。」中國鐵建董事會秘書餘興喜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凡是已經有城軌或正在建城軌的城市,都有中國鐵建參與建設。」

國內在建的地鐵項目中,雖然高架和地面施工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80%以上的地段仍以地下為主,單公里造價平均高達5億元,這也是吸引土建企業投資的原因之一。

除大型央企之外,地方企業也逐漸參與到城軌建設中。如華東的隧道股份、騰達建設、宏潤建設,華南的粵水電。

「若要真的投標,比如深圳地鐵3期,中國水電、中國建築肯定不敵中國中鐵,最後三家皆上榜,這更像一種分配,保證大家都有飯吃。」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認為,這種表面投資,實則利益分配的模式,是要保證大國企的生存。

「我們的訂單量跟央企國企沒得比,所有的民營企業和央企、地方國企不在同一起跑線上。」騰達建設上述高層表示,「但我們會以100%的熱情來面對1%的希望。」

給了「糧票」,何處生錢?

逾八千億的投資由捉襟見肘的地方政府來負責,這在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交通財政與金融研究所所長胡方俊眼裡,就像「給了糧票,沒給錢」。

據公開資料顯示,城軌的建設資金中,約36%(3020億)的資本金由地方財政承擔,其餘部分主要通過國內銀行貸款等融資方式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其他社會投資方被期待參與到城軌建設資金的籌集中來,如金融租賃公司。「城軌的機電工程設備可以委託給金融租賃公司來購買,然後租給軌道交通公司,緩解財政壓力。」胡方俊建議道。

「鐵道部資金短缺,遂將融資、建設及商業運營事宜下放給地方政府,但地方政府資金不夠,適當吸引民資,讓資金來源多樣化也在情理之中。」安信證券分析師馮勝說。

目前,25個城軌項目中,深圳和杭州等城市已明確提出,將嘗試物業開發融資模式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的特許經營模式來充實資本金。

其中,深圳正在實踐「地鐵+物業」投融資模式。深圳地鐵集團一位高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深圳地鐵2期就開始探索發展「地鐵+物業」投融資模式,即軌道交通加房地產使地上及地下空間土地得以二次利用,並將沿線土地綜合開發所獲收益全部用於軌道交通建設和運營。

不惟深圳,長沙、成都、武漢、南京等城市也都在爭先嘗試「地鐵+物業」投融資模式。

2012年4月和8月,長沙地鐵集團曾在上海和香港舉辦推介會,試圖吸引地鐵物業的開發和運營金主。長沙地鐵集團內部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招商會吸引了包括綠地集團、廣東商會在內的眾多商業和地產開發公司參與,已有一些陸續洽談和簽約。

「地鐵是公益性的,投資回報率可能不高,對投資者來說,不是特別理想的投資市場。」眾合軌道的一位負責人分析道,「若資金不到位,會否影響項目的推進?」

事實上,地鐵建設因資金緊張而進度緩慢甚至停工的例子不少。「有些中西部城市地鐵一條線建完,或者還沒建完一條線就沒錢了。」王夢恕說。

更讓胡方俊擔心的是,土地規劃、交通規劃沒能統一,導致「地都批完了,才規劃地鐵,這樣地鐵帶來的利益都被開發商得了」。

為了更好地實施開展「地鐵+物業」投融資模式,深圳地鐵集團高管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深圳地鐵集團已在補充房地產行業專員,學習房地產公司的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329

二維碼的誘惑:2015年市場規模將超1千億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1/03/234669.html

O2O購物、電影票、優惠券、會議簽到,忽如一夜春風來,二維碼突然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視野,騰訊當家人馬化騰更是喊出了「未來二維碼將成為移動互聯網的重要入口」這一口號。而隨著騰訊的高調加入,二維碼這個江湖也開始變得備受關注。

二次崛起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和3G網絡日益普及、二維碼和智能手機的結合,二維碼在物流、交通、軍事、醫療和商業領域得以廣泛應用。」10月31日,北京靈動快拍首席營銷官張何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稱。

而讓這家公司迅速成為關注點的關鍵詞就是「二維碼」。

據悉,靈動快拍的創始人王鵬飛在2008年去日本考察時,受到日本二維碼應用的啟發後,歸國賣掉了自己當時所創公司——天下網的股份,並於2010年成立了靈動快拍。

「其實在2006年中國就已出現二維碼應用,但由於當時智能機的普及率低、上網資費貴、用戶消費使用習慣等因素的制約,二維碼並未在中國得到大力的普及。」騰訊公關部助理總經理張軍對《華夏時報》記者稱。

「早期識別二維碼的工具成本較高,一個掃瞄槍大約需要數百元至上千元。一般用戶沒有條件識別,因此在用戶端無法普及。」阿里系支付寶相關人員11月1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當初未普及的原因時稱。

電商資深人士科通芯城營銷總監劉宏蛟認為:「電商尤其是近一年來O2O(OnlineToOffline,線上與線下商務結合模式)的發展,是二維碼發展的很重要的促進因素。」

對於時下國內的二維碼,易觀國際分析師劉鵬11月1日對《華夏時報》記者稱:「和國外相比,我國的移動互聯網發展相對滯後,但是隨著各種智能終端滲透率提高,移動電商生態體系逐漸成熟,用戶支付習慣逐漸養成,人們發現了二維碼這個O2O市場重要的平台、入口和工具,其商業價值逐漸凸顯。」

龐雜的產業鏈

再次受到關注的二維碼,其商業價值究竟在哪裡、產業鏈是什麼、市場規模又是多大,是許多業內人士關注的一個話題。

「二維碼產業鏈涉及方面非常之廣,基本包括商家,二維碼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服務提供商),解碼軟件開發商(硬件製造商)、識讀設備提供商、增值服務提供商、移動運營商、移動終端提供商以及最終用戶,應該說從商家到用戶,不僅有二維碼相關軟、硬件提供商,也會包括很多的增值服務提供商。」劉宏蛟介紹稱。

而張何進一步分析認為,二維碼在產業鏈上涉及商業信息化(物流管理、質量監控、產品防偽、身份驗證)、移動營銷(廣告互動、廣告監測、數據庫營銷)、移動商務(移動安全、移動支付、電子票務、移動社交、打折優惠)等。「二維碼是未來熱門行業,2015年二維碼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人民幣。」

不過劉宏蛟認為,二維碼的「市場規模很難估算,因為怎麼定義這個市場不好講,目前有數據稱整個市場只有5.9個億,個人認為這是不包括行業應用的,而僅限於目前服務用戶端,如果算是行業應用,市場規模百億甚至千億(如果把移動終端設備算進來),因為每個特殊行業解決方案小則幾百萬,大則幾千萬」。

有市場觀點認為,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電子商務、云計算將成為未來十年最有前景的四大領域,而王鵬飛指出,二維碼融入了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和云計算四重概念。《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將二維碼作為物聯網的一個核心應用。作為物聯網和電子商務的關鍵應用技術,二維碼識別技術在整個物聯網的發展中被認為是最好的實現手段。

「二維碼本身不具備完全獨立的產業,但它們是產業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未來二維碼也將成為移動互聯網的重要入口。」在10月份剛剛舉行的移動開發者大會上,騰訊CEO馬化騰如此表達自己對二維碼的看法。

引發IT大佬關注

雖然對於二維碼目前各方認識並不完全統一,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各商業大佬已經在這塊領域紛紛有所動作。

《華夏時報》記者從靈動快拍得到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第三季度快拍二維碼掃碼內容來源排行榜顯示,前三名依次為:淘寶·支付寶、騰訊·微信、百度。

「支付寶在2011年推出了『悅享拍』,用戶可以在『支付寶客戶端』內看到和使用。」前述支付寶相關人員對本報記者介紹稱。

今年8月23日,支付寶還與百貨連鎖品牌上品折扣達成戰略合作,支持消費者以手機支付寶拍攝商品二維碼的方式在商場購物。

「搜索框是PC的互聯網入口,二維碼是移動互聯網入口。」騰訊在移動互聯領域目前最為成功的產品微信的總負責人張小龍對外如此強調稱。

而張軍對本報記者介紹騰訊在二維碼領域的具體動作時稱,騰訊最初讓每個微信用戶都擁有自己的二維碼名片,之後,又推出了網頁版微信,拋棄傳統的pc輸入框,無需輸入賬號密碼,通過手機微信的「掃一掃」掃瞄二維碼,完成網頁端的登錄和綁定瀏覽器實現傳圖功能。

「近兩年來,二維碼在國內典型的應用場景是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的全國實名制火車票。從目前的二維碼行業發展現狀來看,中國三大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都在積極推動二維碼的應用普及。」張何對本報記者介紹稱,「騰訊、阿里巴巴、新浪、百度、360這些互聯網巨頭的介入,使二維碼行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普及期。」

他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以快拍二維碼、微信為代表的自動識別軟件加速二維碼在國內應用和大規模普及,大量企業、媒體、商戶提供二維碼打通線下到線上的關鍵入口,二維碼應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呈現爆發性增長。

「二維碼最大的價值在於其平台化的特點,最大的商機在於其典型的O2O模式,特別是二維碼作為一個線上的入口,與手機支付相結合,通過手機就能完成支付過程,讓O2O成為了一條完整產業鏈。二維碼實際就是O2O中連接線下商家與線上信息的中間平台,隨著主流的社交應用,如微信、微博等都附帶了二維碼掃瞄的功能,二維碼逐漸也成為了線下商家的重要營銷工具,線上的互聯網廠商和二維碼廠商通過幫助企業銷售來收取交易佣金。」劉鵬對本報記者分析稱。

不過他也表示:「總體來看,目前二維碼產業的盈利模式還處在探索階段,二維碼的作用還僅僅體現在傳播信息的工具階段,預計未來隨著O2O的進一步落地,電子商務、小額支付、繳納水電費等,都可以通過二維碼完成,進一步突出其平台的特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27

美國投資者:海外市場充滿誘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950

Morningstar文章:由於全球經濟的不確定增加,美國投資者可能更加傾向於本土投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衰退的經濟,以及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的增長減緩,都使得投資本土更加穩妥。

Morningstar對用戶做了一項調查,詢問他們的資產組合中,有多少投資於海外市場。結果顯示,儘管海外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用戶的回覆顯示出他們十分看好海外股票。很多用戶表示他們持有的海外股票超過自己投資組合的50%,另外一些用戶則表示,沒有必要區分海外投資與本土投資。

資產的分配:

用戶bshutz寫道,「我的本土投資與海外投資基本是對半分,目前可能本土投資會達到六成。對於海外整體市場和新興市場,以及大公司和小公司,我的分配比例也是對半分。相對於複雜的投資策略,這可能更加直觀。」

用戶Chang是在各回覆中對海外證券投資比例最高的:他三分之一投資美國,三分之一投資亞洲,三分之一在其他海外市場。「為什麼要在亞洲投資這麼多?因為亞洲是龐大和多元的地區,既有發達經濟也有發展中經濟。」

對歐洲悲觀,對亞洲樂觀:

本月初,我們詢問用戶對於10年後市場的預測,很多人懷疑歐洲經濟可以得到復甦。

Aalan88寫道,「我基本的策略是在美國、EAFE(歐洲澳洲和中東)以及新興地區各投資三分之一。但是我會做出靈活的調整。今年歐洲和日本經濟不景氣,於是我在日本之外其他亞洲國家和新興市場投資40%。剩下是投資在美國的高回報領域(能源、業主有限合夥制企業、商業拓展公司、房地產等)。」

Darwinian表示同意上述觀點,「我的目標是投資三分之一在國際型證券商。這是風險分散的好策略。我目前投資的海外證券高於三分之一。我已經三年半沒有投資美股,但是今年夏天我增加了對歐洲股的投資,因為它們實在太便宜了。如果更便宜的話我會買的更多。」

需要區分美股和海外股嗎?

一些讀者質疑,既然現在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崛起,還需要區分美股和海外股嗎?

Cogitarius寫道,「由於公司對於海外利潤的依賴,美股和海外股的區分已經沒有意義了。比如,可口可樂的海外銷售額佔70%;投資可口可樂算是本土投資還是海外投資呢?」

現在對資產組合的本土和海外比例的計算更加複雜。ShakAttack表示,「我字面比例是50%本土加50%海外。但是由於美國公司對海外利潤的依賴和海外公司對於美國市場的依賴,我很難說我有多少海外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30

黃金:危險的誘惑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2-07/100469817.html

  11月初,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聚集了國內外礦業巨頭。中國四大黃金企業——中國黃金集團、紫金礦業集團、山東黃金集團和山東招金集團悉數到場。會場上,四大黃金集團不約而同地談到一個話題——海外收購。

  「中國黃金堅持資源生命線不動搖的原則,不僅要注重現有礦山周邊的探礦,還要積極推進『走出去』戰略,參與境外併購,在非洲等地尋找資源,在全球範圍建立合作。」中國最大的黃金生產商中國黃金集團(下稱中金集團)副總經理宋鑫在會上表示。

  中國第二大黃金生產商紫金礦業的副董事長邱曉華也在會上表示,未來三到五年,將投入30億-50億美元用於海外資源開發,「歡迎國際上有意向的企業一起來分享我們的投資」。

  今年,中國黃金企業對海外黃金資產發起強烈攻勢。「一是基於增加黃金儲量,提高原材料自給率,提高產品利潤水平;二是對黃金價格預期看好。」中國黃金協會秘書長張炳南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但和多數中國企業海外收購資源一樣,中國黃金企業的海外「淘金」,面臨著很多難以預估的開採風險。

海外收購風起云湧

  今年下半年,中國黃金企業已經完成了兩起海外黃金資產併購。

  8月3日,紫金礦業通過下屬全資子公司金宇(香港)國際礦業有限公司,以場外要約的方式,成功收購澳大利亞諾頓金田超過50%股份,成為諾頓金田的絕對控股股東。

  這是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在產大型黃金礦山的第一個成功案例。

  「紫金礦業海外投資起步於2005年,先後在俄羅斯、蒙古、塔吉克斯坦和澳大利亞有六個可研的礦山。」 紫金礦業國際部總經理李志林向財新記者透露,這些可研礦山的礦種以黃金為主,一般在前期介入股權,這樣比較便宜。紫金礦業一般選擇在鄰國資源豐富區域,或自己已有項目的地方進行收購。

  9月21日,山東黃金宣佈,以2.28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主要黃金生產商福克斯礦產公司(Focus Minerals,下稱福克斯)51%的股份。

  「除了澳大利亞,我們也在看南美、巴西等地方的黃金項目。」山東黃金資本運營部一位負責人透露。

  同處山東省的另一家黃金企業——山東招金的一位副總經理,也向財新記者透露,目前公司正在澳大利亞洽談一個項目。

  最引人關注的,還是中金集團收購全球黃金巨頭加拿大巴裡克黃金(Barrick Gold,下稱巴裡克)非洲子公司的進展。有媒體披露,這樁收購可能涉資39億美元,目標是收購非洲巴裡克黃金公司(ABG)74%的股份。ABG目前在倫敦交易所上市。

  但宋鑫表示,目前和ABG仍處於盡職調查的初期接觸階段。

  中金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中金黃金股份有限公司(600489.SH,下稱中金黃金)一位高管也對財新記者強調,「能否收購成功還不好說,還要看我們盡職調查的報告,看是否值得收購。所以,目前外界所猜測的收購價格並不可靠。

爭奪礦產金的高利潤

  「近兩年全球經濟不景氣,一些國際黃金企業出現資金緊張、經營不佳的情況,給了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機會。」一位國際投行的採礦業分析師對財新記者表示。山東黃金收購的福克斯和中金集團正在洽談的巴裡克,正是遭遇經營困難才考慮出售。

  福克斯主席Don Taig曾對外表示,現有資金無法支撐公司整體項目運營及大規模開發,而山東黃金有意對公司的開採業務進行融資支持。

  2011年4月,巴裡克曾和中國五礦集團競購國際銅礦企業Equinox Minerals Limited Equinox,並以高出後者16%的價格和73億加元(約合76.5億美元)的總價得手。但巴裡克的經營自此出現問題。今年6月,巴裡克由於股價持續下跌解聘首席執行官安倫里根(Aaron Regent)。新任CEO索卡爾斯基(Jamie Sokalsky)上任後,巴裡克開始處理資產,準備出售多處非洲礦產,ABG就是其中之一。

  巴裡克的業績仍在持續惡化。根據第三季度財報,其淨收入為6.18億美元,折合每股62美分,同比大幅減少了55%。2011年同期,其淨收入為13.7億美元,合每股1.36美元。

  對金價仍有上漲的樂觀預期,是中國企業海外「淘金」的一個重要理由。一直在黃金市場唱多的國際投行高盛集團,在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表示,由於寬鬆貨幣政策及低息持續,金價升勢將持續至2015年,2013年-2015年金價分別漲至每盎司1811美元、1884美元及1922美元。

  巴裡克CEO 索卡爾斯基在業績發佈會上也表示,受全球寬鬆措施提振,金價有望在明年漲至2000美元/盎司。

  「賣方有出售的意願,只是讓中國買家多了一些選擇而已。」上述投行分析師表示,真正讓中國買家急於到海外爭奪黃金資源的原因,還是為了保證黃金儲量。據世界黃金協會報告數據,中國金礦儲量不及全球總量的5%,且礦業生產壽命較短。

   「海外收購是公司增加資源儲備的主要途徑,也是公司升級成為國際礦業公司目標的必然選擇。」李志林表示。自2007年以來,由於資源儲量及產量增長顯著放緩,紫金礦業的成長性受到市場質疑。紫金礦業內部為此達成一致意見,那就是公司已不能單純依靠原有礦山紫金山的擴產,而是必須依靠海外併購獲得更多的資源儲備。

  黃金產品主要包括礦產金和冶煉金。礦產金是公司自行開採金礦石冶煉成的標準金;冶煉金主要是公司外購粗金(合質金),經精煉後產生的標準金。

  礦產金和冶煉金,在毛利率水平上有相當大的差別。以山東黃金為例,2009年到2012年3月,礦產金的毛利率一直維持在55%-60%之間,而冶煉金的毛利率不到1%。「山東黃金其他非金業務,比如房地產開發,鐵、鉛鋅的採選,工程設計等,毛利率都不低。」上述山東黃金人士表示,比如房屋銷售毛利率達到20%以上,其他的毛利率在40%以上,「但我們整體毛利率還不到15%,主要是冶煉金這一塊拖後腿。」

  冶煉金拉低公司整體毛利率是整個行業的普遍現象。以中金集團為例,其礦產金毛利率達53%;冶煉金毛利率處於行業較高水平,達3%;但黃金產品整體毛利率不到9%。「主要是我們近幾年加大了黃金冶煉規模,也就是加大了冶煉金這塊業務,外購黃金的數量日益提升,降低了黃金產品的平均毛利率。冶煉金業務就像一塊雞肋,但又不得不做。」上述中金黃金人士表示,「當然也有我們的老國企背景、人員負擔較重等歷史原因,導致毛利率偏低。」

  冶煉金毛利率低,但黃金企業又不得不擴大此項業務。原因何在?「冶煉金主要是消化公司的剩餘產能。另外,還可以增加產量,保持市場地位。」上述山東黃金人士解釋稱。所以,對於中國黃金企業來說,國內資源所支撐的成長性已經到達瓶頸狀態,要想加大採礦業務,提升利潤水平,必須走出去收購更多的礦產金資源。

  2009年-2011年,山東黃金的礦石自給率分別為19.14%、20.02%和21.79%,自給率較低,尚有80%左右的粗金需要對外採購。「有了黃金資源,公司原材料的自給率上升,礦產金增加,公司的整體毛利率就會得到大幅提升。」山東黃金上述人士稱,「由於紫金礦業有較高的原料自給率,它的整體毛利率水平遙遙領先我們其他幾家。」

  根據中國黃金協會的統計,中金集團、紫金礦業、山東黃金以及山東招金的原材料自給率分別為25.42%、33.21%、21.79%和20.94%;公司的整體毛利率分別為10.35%、29.79%、13.64%和16.88%。

  「礦產金的高利潤才是中國黃金企業不惜代價,走出去爭奪資源的真正動力。」上述投行分析師表示。

危險的黃金

  一直受中國企業熱烈追捧的海外鐵礦石資源,很多項目都因為基礎設施、成本等各種問題正遭遇著不能順利投產的尷尬。「基礎設施對黃金項目的影響不會很大。」上述分析師稱,因為鐵礦石需要建鐵路、港口,成本較高;黃金產量小,用公路運輸即可。「但成本風險仍是黃金海外項目的一個重要風險。」

  以山東黃金收購福克斯為例。福克斯目前開採成本偏高,現金成本約為 1200元/盎司,全部成本接近 1400元/盎司。「我們收購後,將通過簽訂新的能源合約、減小開採深度等方式來實現成本控制。」山東黃金上述人士表示。

  目前,中金集團正在洽談的非洲巴裡克黃金,有部分礦產由於坦桑尼亞的供電問題,一直難以達到生產目標和控制成本。

  但在紫金礦業看來,成本控制已經不是問題。「2011年,我們的黃金總現金成本為399美元/盎司,領先於巴裡克黃金。」李志林表示,到目前為止,紫金礦業在股權收購、擴建和資本性投入上的總支出大概有10億美元,但收購資產的保守估值超過15億美元。

  在李志林看來,目前海外收購的最大問題是,「不發達國家的收購代價低、資源好,但是風險也大;歐洲、加拿大雖然資源好,但收購代價非常大。」

  紫金礦業在吉爾吉斯斯坦的項目就遇到了停工風險。10月21日,紫金礦業子公司吉爾吉斯斯坦奧同克公司旗下的左岸金礦,中國公司的一台挖掘機在作業時撞死了當地居民的一匹馬,並撞倒馬上的騎手。雖然騎手並未受傷,但此事引發當地居民與中國工人發生爭吵鬥毆,導致項目暫停施工。直到11月12日,糾紛才得以解決。

  左岸金礦是吉爾吉斯斯坦最大的金礦之一。2011年9月,紫金礦業通過子公司收購了奧同克公司60%股份。「在吉爾吉斯斯坦,政治風險比較高。」一位考察過中亞地區礦業的人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地政府很難打交道,礦業開採許可隨時有可能被吊銷。

  在張炳南看來,中國黃金企業去海外收購,仍有好的資源機會。「黃金資源的分佈和鐵礦石不同,鐵礦石好的資源分佈比較集中,而金礦分佈相對較廣、較分散。世界黃金礦業巨頭對黃金資源的掌握也沒有達到壟斷的程度。」

  目前世界黃金儲量主要分佈在南非、俄羅斯、中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美國等幾十個國家。世界十大黃金礦業公司已探明儲量在2.5萬噸左右,佔全球總量的25%。不過,張炳南表示,經過多年開發,目前埋藏淺、品位高的礦越來越少,比如南非就已經轉向深度開採,成本有所提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001

沒有「准生證」的產前檢測術 15萬孕婦未知的真相,500億市場的誘惑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574

編者按:只需孕婦的一滴血便可測出其胎兒有無出生缺陷之虞,一項名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產前篩查技術風頭正健。這樣一項近似孕婦福音的技術,究竟隱含著怎樣的技術真相?為何在中國難以拿到主管部門的「准生證」?為何企業和地方政府又如此熱衷推廣?

國家藥監局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是一個理論性技術,該局目前沒有介入,系由衛生部科教司牽頭組織。

衛生部科教司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評估論證並未做過。如果要應用於臨床,要由衛生部醫療處來負責。

衛生部醫療處稱,醫療技術應用於臨床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只能諮詢各省衛生廳。

1/80329479,為得到這個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數字,36歲的北京孕婦孔寅在301醫院被抽了5毫升靜脈血,花了上千元。

這個數字代表她腹中胎兒可能罹患唐氏綜合徵(又稱「胎兒21-三體綜合徵」或先天愚型)——一種最為常見的由常染色體畸變所導致的出生缺陷疾病——的風險指數,若指數大於1/20,則為高風險。

孔寅所接受的是一項名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產前篩查。只需孕婦的一滴血便可測出其胎兒有無出生缺陷之虞。

近年來,這項新興技術風靡中國。南方週末記者綜合市場數據統計,在過去近三年時間裡,如孔寅般接受這項檢測的中國孕婦已逾15萬。

然而,當手捧檢測結果或喜悅或糾結之際,15萬名孕婦中鮮有人知,自己已然捲入一項處在監管灰色地帶的基因生意。

被舉報的明星

更是少有人知,就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風頭正健之際,其行業老大卻被人舉報了,而且案件至今未結。

2012年4月,孕婦孔寅接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前三個月,一封舉報信經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已併入新的國家食藥總局,下稱國家藥監局)層層批轉至深圳市藥監局。

舉報信直指為孔寅血液樣本進行測序分析的華大基因臨床檢驗中心(以下簡稱華大基因)。舉報信稱,華大基因進口未經註冊的基因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在深圳部分醫院進行產前優生優育篩查服務。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中,基因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是必備硬件。

成立於1999年的華大基因是國內整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市場的龍頭老大。該機構曾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等多項國際科研任務,多位國家領導及部委一把手到訪。

「在全人類中,我們的檢測樣本所佔的比例應該是最大。」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對南方週末記者說,2012年華大基因的樣本數量佔全球檢測總數的比例最高時可達50%,「全球兩個做過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人中,就有一個是在華大做的」。

被舉報之時,華大基因開展此項服務已近兩年。位於深圳鹽田區北山道的華大基因總部辦公大樓展廳,一塊專設的電子顯示屏實時更新著業績。109582,是其從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2日中午已經完成的檢測樣本數目。

深圳藥監局調查發現,華大基因使用的是美國Illumina公司生產的Hiseq2000基因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華大未能提供該設備及試劑的相關醫療器械或藥品註冊證明文件。

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審評中心副主任曹國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凡是用於人體診斷的儀器和試劑都要報該局批准,產前篩查也不例外,「進口的也要審批,除非不用於臨床,只用於科學研究」。

「臨床研究應該是無償的,不但免費,而且應該給予補償,必須充分告知受試者風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廣東省醫藥監管官員說,「法律是硬槓槓,沒有註冊就絕對不能用於臨床診斷治療。」

華大基因與深圳三家醫院的合作收費檢測顯然已非科研。

深圳藥監局隨即下達了責令改正通知書,要求華大基因立即停止使用無產品註冊證書的醫療器械,依法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註冊,並提交書面報告。

然而,通知書下發已近一年,一切照舊。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廣東省醫藥監管官員透露,深圳市藥監局曾向華大基因表示可以協助其與國家藥監局溝通,走審批程序,「但他們根本不理,因為他們知道註冊不下來。」

不可能拿到的「准生證」

一項已然如此風靡的技術,緣何在審批上卡了殼?

不惟華大基因,南方週末記者從國家藥監局獲悉,目前,該局沒有接到任何關於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儀器和試劑報批申請。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未批先行,已是行業公開秘密。國內從事該檢測的另一主要機構——北京貝瑞和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貝瑞和康)總經理周代星亦向南方週末記者坦承,該技術目前處於「灰色地帶」。

「如果政府部門不管,做了也就做了,如果決心要管,那就是個問題,這主要取決於政府相關部門的看法。」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全國產前診斷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段濤說。

不過,要讓這一「灰色地帶」洗白,短期來看,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審評三處處長安娟娟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如果進口醫療器械在國內應用於臨床,在原產國必須上市,在美國需要通過FDA的510(k)認證。所謂510(k),是向FDA遞交的上市前申請文件,目的是證明申請上市的醫療器械安全有效。

「申請國家藥監局批准的前提是必須拿到原產國的認證,否則連申請的資格都沒有。」Illumina(中國)區域銷售經理趙云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目前中國做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三家最大機構——華大基因、貝瑞和康、湘雅醫院的中南大學產前診斷中心均系採用Illumina的Hiseq基因測序儀,而該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尚未獲得FDA的510(k)認證。

美國阿拉巴馬州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韓健介紹,美國FDA一般規定每個體外診斷項目的臨床試驗至少是檢測100例陽性標本,這意味著,如果一個公司想要做針對唐氏綜合徵的產前診斷,就需要在孕婦群體中檢測到100個唐氏胎兒。然而,唐氏綜合徵的發病率平均值為1/1000,檢測到100個陽性標本就至少要做10萬例臨床。

目前,全美所有機構的臨床檢測樣本也僅在10萬例左右。此外,進行臨床驗證的試劑也需要預先生產試用以驗證其重複性、穩定性等質量問題。

「對廠家來說,報批是花錢費時的麻煩事,可是不經過這個過程,消費者的切身利益誰來保證?診斷錯誤誰負責任?」韓健說。

但這並不妨礙該項技術在美國應用於臨床。「我們是通過參比實驗室(CLIA)途徑進入臨床的,這不受FDA限制。」美國Sequenom公司投資者關係部高級總監Marcy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在CLIA政策之下,政府對這些認證的實驗室有嚴格的質量控制,而且實驗室管理人員有相應的執照。「如果這兩項合格,實驗室就可以合法收費並提供自己驗證過的臨床服務。」韓健說。

但「我們國家就是產品註冊,沒有像美國那樣的參比實驗室政策。」安娟娟說。

正是得益於參比實驗室政策,Sequenom公司2011年底率先在美國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商業化,一年內完成了六萬餘例檢測。目前,全美共有四家機構可提供這項檢測。

福音背後的技術真相

對於孔寅這樣的孕婦而言,這一在中國未獲「准生證」的產前篩查技術卻近似福音。

原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出生缺陷總發生率約為5.6%,以全國年出生數1600萬計算,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約90萬例。其中,胎兒染色體異常是臨床最常見的出生缺陷類型之一,約佔全部活產胎兒的1/500。

傳統的產前篩查技術如血清學篩查和超聲檢查,雖無風險,但檢出率不高,「一般能做到80%就已經很不錯了。」段濤說,且存在5%以上的假陽性率的問題。

臨床研究表明,大於35歲的產婦生出唐氏綜合徵嬰兒(又稱「唐寶寶」)的風險率為1/260,因而不適宜接受唐篩及超聲檢查,而是直接要求接受羊水穿刺這類產前診斷。然而,這一用一根長長的針扎破羊膜的檢查雖可100%確診,卻有0.5%左右的流產率。

在1/260的「唐寶寶」風險和0.5%的流產風險之間抉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需一滴血的無創檢測無疑令這種抉擇的痛苦減輕。

孕婦懷孕的時候,胎兒的DNA會進入孕婦的血漿裡。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病理系教授盧煜明將上述發現發表於《柳葉刀》雜誌,開啟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序幕。2008年,盧和他的團隊又發佈了該技術的詳細方法,結果顯示,檢出唐氏綜合徵的準確度在99%以上,這令其實際應用成為可能。

此後,包括華大基因在內的全球多家機構陸續開始這項檢測。「現在所有發表於權威醫學雜誌裡的樣本數據加在一起,應該有兩萬多個,檢測唐氏綜合徵的準確度都在99%左右。」盧煜明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盧煜明稱,香港中文大學申請了此技術專利,並授權給了美國Sequenom公司。對於知識產權問題,盧煜明以敏感為由不願詳述,但他強調,「我們現在與華大基因和貝瑞和康還沒有達成任何授權的協議。」

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一份華大基因提交給深圳市藥監局的說明顯示,華大基因的檢測儀器和試劑均進口自美國,只有數據分析軟件系由華大自主研發。華大基因同時在該說明中引用了盧煜明的研究論文以證該方法「適合在臨床應用」,並附了文章簡介。

盧煜明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該技術已經在美、英等15個國家和地區應用。然而,各個國家及地區對之非常「慎重」。

2012年12月,針對該技術在美國日漸商業化的現狀,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和母胎醫學聯合會發佈意見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不應作為例行的實驗室產前評估的一部分,產前諮詢時應該告知孕婦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不是一種可作為診斷結果的檢測。

該意見稱,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高風險孕婦可接受這項檢測,比如大於35歲的高齡孕婦。但同時指出,該檢測不應用於低風險或者雙胞胎孕婦,因為針對這些人群的檢測樣本量尚不夠充分,同時該檢測也尚不能代替傳統的羊水穿刺等產前診斷方法。

英國國立健康生殖研究所主席Andy Shennan稱,目前該技術在英國亦尚未成為一種例行檢測項目,生物技術公司需要等待英國國家臨床優化研究所等專家委員會的意見,「我們需要很好的管理以確保檢測結果將來不會被濫用。」

目前,該技術在其誕生地——香港,臨床應用尚未獲批,「我們接到的樣本仍需寄到美國Sequenom的實驗室檢測」。

該技術的鼻祖盧煜明亦承認,該技術仍有其力所不逮之處。比如,孕婦血液中的胎兒DNA濃度並不一致,一般會在3%-13%之間,「我們的數據是2%以下的孕婦其血液中胎兒的DNA濃度低於5%,如果濃度低於5%,準確度就有問題,分析數據就需要特別小心。」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對於產前篩查而言是很好的技術了,但是對於產前診斷而言還不夠完美。」段濤相信,「這個技術稍微完善一點應該是一個革命性的技術。」

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幣服務

不過,中國的醫院和機構卻等不及這項「革命性技術」的完善。

「現在華大基因的合作醫院已有五六百家。」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說。貝瑞和康總經理周代星亦稱,截至2013年1月,與其合作的醫院已有三百餘家,貝瑞和康與湘雅醫院聯合完成的樣本量約5萬份。而2012年7月「剛剛攻克」該技術的安諾優達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亦自稱,目前該公司的無創產前檢測已在京、穗等多家醫院臨床應用中成功落地。

段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目前國內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檢測機構與醫院談妥,由醫生推薦孕婦自己到公司做檢測;一種是孕婦直接在醫院抽血,將樣本送至檢測機構,雙方在利潤上分成。

對於具體的分成比例,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以商業機密為由不便多談。「我們只是保持了一個合理的利潤率,肯定不暴利。」尹燁說。

目前,華大基因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每月的銷售額仍在以20%到25%的速度遞增,2013年華大基因健康類服務的銷售目標是5-10個億,其中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佔到一半。

南方週末記者調查華大基因的合作醫院發現,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價格在1000元到3700元左右不等。「我們現在更願意把它作為一個很好的臨床實踐,讓更多百姓儘可能享受到。」尹燁說,「先為人民服務,有一天人民幣就會為你服務。」

而在整個產前診斷市場上,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所佔的份額尚不過九牛一毛。國海證券的分析報告稱,每年產前診斷市場容量超過500億。

產前診斷是指對胎兒進行先天性缺陷和遺傳性疾病的診斷,包括相應篩查。目前,華大基因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還只是作為一種篩查手段。

全國產前診斷技術專家組組長邊旭明稱,2012年,該專家組曾對這一技術進行論證,認為其是一種近似於診斷水平的產前篩查技術。該技術被寄望於解決現行的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體系之不足。

「該技術迄今尚未取得臨床體外診斷應用許可,是目前該項技術用於臨床的最大障礙。」邊旭明稱。

地方熱衷,誰來監管?

「這是人類基因組工程在實踐應用上的第一個範例。」周代星說。然而,當這第一隻螃蟹已然擺在面前之時,中國的監管部門卻並未想好如何下口。

南方週末記者就此致函國家藥監局,該局官方回覆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是一個理論性技術,該局目前沒有介入,系由衛生部科教司牽頭組織。

衛生部科教司一位技術處官員稱,高新醫療技術一般都會經過該處評估、論證,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評估論證並未做過。如果要應用於臨床,要由醫療處來負責。

衛生部醫療處稱,醫療技術應用於臨床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只能諮詢各省衛生廳。

與國家主管部門的監管空白相比,地方胎動則劇烈非凡。南方週末記者獲悉,2013年1月,華大基因獲得由廣東省衛生廳發佈的同意其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無創基因檢測技術的批覆,此前的2011年底,該廳會同廣東省物價局同意將該21-三體無創基因檢測技術納入省醫療服務價格項目。

湖南則走得更遠。2011年,湖南省衛生廳批准湖南家輝遺傳專科醫院將該技術作為產前診斷技術。「這是國內唯一一家可以出診斷報告而不是篩查報告的。」一位資深基因測序界人士說。

而在更多省市,即便沒有省級衛生部門「保駕護航」,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也已被各大醫院甚至地方政府列為產前篩查項目。山東省濟寧市甚至已與華大基因簽約,將該檢測列入「濟寧市2013年政府十件實事工程」,並由市級財政進行經費補助。

一項未經國家主管部門批准的技術,何以地方政府如此熱衷?「一拍即合。」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如是形容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公共效益。」

地方熱衷背後,是對降低出生缺陷的渴求。衛生部《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稱,僅唐氏綜合徵一項,我國每年新出生的唐氏綜合徵嬰兒生命週期的總經濟負擔超過100億元。

而各地產前診斷的機構不足、診斷量不足的問題仍未緩解。即便以醫療資源最為集中的北京為例,據周代星介紹,可做產前診斷的醫院共有六家,一年的診斷量在9000到10000例。而北京市一年即有20萬臨產孕婦,按照10%為35歲以上高齡記,需要做診斷的也有兩萬例。

問題是,罩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頭頂的灰幕仍未撤去。廣東省衛生廳稱,「21-三體綜合徵」等基因檢測項目,屬於臨床基因擴增檢驗技術的一種,依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後可以開展。

而根據《醫療機構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管理辦法》,使用未經國家藥監局批准的臨床檢驗試劑開展臨床基因擴增檢驗的,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其停止開展臨床基因擴增檢驗項目。

遺憾的是,這種衝突並非地方政府所樂見。

2013年1月28日,深圳市政府專門召開研究支持華大基因該檢測的會議。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會議紀要顯示,以促進生物科學前沿技術產業化之名,該會議決定從2013年到2015年,深圳市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華大基因無創產前檢測技術給予為期三年的支持,三年累計資助華大基因不超過3000萬元,並請深圳市衛生人口計生委選擇若干規模較大、流程管理完善的市屬公立醫院做好技術準備、醫保報銷流程確認等工作。

知情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深圳市藥監局曾以該技術未獲國家藥監局批准為由表達過反對意見,但反對意見未被列入會議紀要。

「大家都在打擦邊球,問題是,在技術平台沒有報批之前,質量誰來管呢?」韓健憂慮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63

再論梁杰文「殼股現實」及「殼股誘惑」之問題

前兩星期,筆者已論及其文章「可換股債券財技」一文之問題所在,但寫了一篇接近沒有養份的文章,之後兩篇文章均是論述內房殼殼的資料,但是筆者仍是不滿意部分資料仍是無法良好地改正,但是那些東西是錯得甚有問題,甚至影響了結論。上星期我沒有時間去再寫這些文章提及的東西,這個星期我有一些時間,我們連這星期的一篇文章再來談一談。

1. 殼股誘惑 (2013年06月28日文章)


朗詩買入深圳科技約63%股權,總代價13.61億元,較公司最新經審核資產淨值5.29億元溢價158%,反映殼價逾8億元。是次收購,朗詩僅買入約63%股權,殼價卻較以往平均值高逾一倍,外人當真猜不透原因。

其實不用外人都猜不透,你細心就可以了。

如果分析公司入面的資產,不難分析原因。其實除了這間公司外,之前金地商置(535,前孫福記、新福港、威新集團、星獅地產)當時是以43仙提出向股東全購,以他的定義來看,全購隱含市值為29.51億元,以他的定義來看,至2012年3月31日淨值是23.79億元,實際殼價5.72億元,當時有位孫先生說公司低估了,並需要重估,最終重估出來的價值增加至36.33億,但是實際上因為部分物業未有開發,所以最終都是以29.51億這個價格出售。因為深圳科技(106,前世界發展、十字軍、偉東集團)情況也是差不多,甚亦有過之,所以這部分的溢價應是關於未開發房產。

根據公司的年報,公司現持有3項資產,分別是深圳的曙光大廈、永恆商業大廈6樓及安力工業中心2218室,分別列帳為投資物業、待售物業及租賃土地及樓宇。

但事實上,3項物業均有所低估,第1項不知為何可能只可租不可售,第2項及第3項因為列帳方式不同,所以造成低估,如以市場價計算以下物業,其實價格會增加不少。

1. 曙光大廈
這物業位於南山科技園。根據金地商置在2012年7月私有化之文件,他們有一項位於南山科技園的物業,資本值為3.57億,以發展面積24萬平方米計,每平方米價格14,875元,但事實上,根據搜房網資料,附近最近的物業市值已大約在12,000人民幣至25,000人民幣之間,何況他的物業其實非常開揚,面對河景及哥爾夫球場,所以估值應該不錯,在此預期應該在價格的上限,大約20,000人民幣。

2. 永恆商業大廈6樓
這項物業最近的成交紀錄,已在12,000元左右,但因為記在待售物業下,以成本價計,導致低估。

3. 安力工業中心2218室

可能這物業當作經營用途,故列為租賃土地,故被列作以折舊計算,所以在時間推移下,帳面價格下降,但實際市場價格上升,這個差距會更大要回復。故以市場成交價約4,000元計,亦要補算。

如把價格補回,實際殼價只是2.89億,不算過份高估,要高估就只是可以稱是斷章取義。



2. 殼股現實 (2013年07月05日文章)
1. 上周末獲安徽內房商仰智慧入主的嘉輝化工(582),去年業績受累LED業務轉差及商譽減值,巨虧逾3億元,相等於公司去年底止總權益四成。

我懷疑作者編輯又是不太懂看帳目,如果要看總權益其實是沒有用的,因為這只是股東權益加少數股東權益,少數股東權益是不關股東事的。實際要看股權權益才知道公司的公司股東損害的慘烈程度,如果以股東權益4.83億計,股東虧損為3.3億,這比率大約68.6%。

2. 最誇張不得不提恒力商業(169),其換殼過程尚未完結,全購要約最快待下個月初才完成,但托著萬達集團的光環,市值膨脹至120億元,市盈率迫近50倍,市帳率15倍...
他又搞錯了公司股東權益和總權益這一部分,要看股東權益應看股東權益一欄,2012年底為6.67億元,以這基礎計市帳率是17.76倍,但是這是兌換了1.68億可換股債券的數字,如把這數字調整,大約是15.16倍。

如果最終把全部剩餘的3.21億可換股債券兌換後,股本會增至3,916,988,547股,市值是158.40億元,市帳率是8.38倍。

3. 按理很少公司不怕其煩進行這類反收購交易,早知如此,當初何不從正常途徑申請上市,料是中央早已嚴令內房公司不得上市集資,招商局地產才借東力實業融資。惟招商局地產隸屬國企,原本以為遵照國家意旨辦事,現在卻出此「過牆梯」,當真奇怪。
招商局在內地已有深圳上市的招商地產,所以不存在不得上市集資的問題。根據筆者所得資料,應是不得在A股發行上市集資,君不見在香港仍有房地產業務公司嗎,只是換了包裝。正如剛才買殼的嘉輝化工(582),他的老闆在中國都有一隻剛借殼上市公司藍鼎控股,也是遇上同樣的問題,於是轉赴香港買殼。所以這句應改為「料是中央早已嚴令內房公司不得於A股市場集資,招商局地產才借東力實業融資。」

4. 去年獲中糧集團收購的僑福企業(207)還未公布任何大計,仍保留舊公司名稱,沒有改名打算。
他還有以高位減持呢,不知有位當年和梁生有些關係的先生常常在擾亂我的人,還向我曾經說這隻不是殼股呢,編輯不可不察。

5. 內房公司買殼,再遠一點,是3年前遠洋地產(3377)以每股1.542元斥資逾6億元買入奇盛集團(174)69%股權。當時遠洋集團已於本港上市,總資產逾千億元,市值達300億元,入股刺激奇盛股價升至歷史新高。遠洋地產意向將奇盛作為物業相關業務的獨立平台,藉與遠洋集團關係能參與更大規模的物業項目。

惟入主後多年,業務發展僅是買賣數個中港物業單位作投資及收租,最特別動作是10年底改名為盛洋地產,不足一年,11年7月再改名為盛洋投資至今。現時股價約1元,想必已令不少股民心碎。


他忽略了一項2011年5月被取消的注資。當年總資產以人民幣計是未逾1,000億的

有人肯定怪我,當年為何不寫這些,現在日日來隊人,你仲唔是衰人? 但我真的不喜歡寫財技,我只想寫一些真是有業務的公司,寫這些學了也沒有用,只是有趣,賺不了錢,寧願免費畀大家任睇算。如果編輯功力不夠,完全看不出他文章的問題的話,不如叫他寫一些輕鬆一些的文章,我又不用被迫為他宣傳,讀者又不用接受些錯的東西,這樣就一舉三得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2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