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场牢骚运动?——近距离观察“占领华尔街”游行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867

 

编者按:“占领华尔街”游行已进入了第四周。从9月17日几十人在华尔街附近的祖科蒂公园露营开始,占领洛杉矶、占领芝加哥、占领波士顿、占领亚特兰大等游行,几乎蔓延全美。

 

在美国之外那些同样遭受高失业率和贫富差距巨大的地方,比如伦敦和马德里等城市,也纷纷响应。世界各地更多的占领活动正在网络上进行动员。

 

在“占领华尔街”的官方网站上,组织者称这是“一场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政治倾向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没有领导者的反抗运动。我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我们是99%的大多数,我们不能再容忍那1%的贪婪和腐败”。

 

1%指的是那些从事金融业的富豪。“那些1%的人拥有剩下99%人的财富。”抗议者称。

 

抗议者从社交网络上发出的现场报道远多于媒体,政界人物纷纷表态,有支持的也有讥讽的,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挑动美国人斗美国人”的“阶级斗争”。

 

现场到底怎样?抗议者的诉求到底是什么?未来有可能如何发展?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场运动?正在参加纽约祖科蒂公园抗议活动的朱萧木,以及“华尔街人士”庞博带来了近距离的观察。

 

这次的游行主要是让政府看到人民的不爽。左派把怒火发到银行家身上,右派则认为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99%”没有明确的诉求,也就没有明确的目的,更很难达到目的,自然不了了之。


“大杂烩”游行

这一次的游行规模比想象中要大很多,时间也是前所未有的长。祖科蒂公园(Zuccotti Park)一共3000平米,不是很大,但来这里的人非常多。以前游行都会提前和警察事先商量好时间、地点。这次不一样,一开始就没有申请在这个公园集 会。此外,这一次游行的时间非常长,到现在已经有3周多了。以前的游行都是比较短的两三天就结束。

参加这次游行的人来自美国各地,和我聊天的参与者有的会说他是花了多少钱,多少时间,从哪个美国偏远的州过来的。参与者的年龄层也非常广泛,中青年相对多一些,也有老人和儿童,是一个类似于枣核形状的分布。

大家都挺友善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激进、暴力。我碰到一个老人,问他哪里可以WIFI上网,他不太懂网络,不知道我说的东西,就主动帮我找到熟悉网络的人。就是挺遗憾的,那里没有WIFI网络,笔记本都靠手机网络上网。

有些人即使没有到现场,声援的物资也从美国各地源源不绝地寄到纽约,有衣服、被子、电子产品等等,到处都是快递来的邮包。

这次游行的组织形式很不错,分很多部门管理外来的资助物,还有一个部门是管理信息的,收集有多少人来参加游行。这是一套非常成熟的游行文化。


随着时间的拉长,游行逐渐更人性化,经常推出很多新的表现形式。比如一开始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说话、演讲,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是为了展现像是绘画、雕塑、戏剧、人体彩绘等很多种艺术形式。每个人都用自己特殊的形式贡献想法。

这一次,老天爷也很给面子,从开始到现在,纽约没下过几次雨,而且每次雨量也很小,天气非常好,很暖和,晚上穿短袖都可以。另外,这个公园本来是私人的,只是开放给公众,如果拥有者要求游行的人退场,也是合理的,但是他没有这么做。

除此之外,警察也是很克制的。我在的几天里,警察从来不进入公园内部,一直在外围,主要是疏导行人,不阻碍交通就行。我个人从来没见过警察打人。


网上有两个警察打人的视频,是游行者在布鲁克林大桥上占了自行车道,这在哪个国家都会有警察维持治安的。美国要想游行要先向警察局申请,申请很容易,政府会帮游行者规划好游行的路线,只要老老实实待在这个区域里,不妨碍外围的交通等事警察是不管的,而且还会在旁边护航。

我从10月4日开始,参加了7天游行,打算明天晚上去露营。7天下来,我发现越来越多不同方向的人都加入了进来。最开始就是那些叫喊着要给富人加税 的人,后来像是女权运动分子、环保人士、社会主义者、信仰宗教自由等等这些都是后来加入进来的,借这一次的游行,表达自己的观点。我碰到一个宣传禁止核电 的人,把我当作了日本人,主动找我说话,想和我谈福岛核电站的问题,听说我不是日本人还很失望。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大家后来都是带着各种各样的诉求来 的。

温和的开始,温和的结束

这一次的游行主要是让政府看到人民的不爽。经济危机以后,全美国或者说全世界99%的人的财富都缩水了,只有1%的人的财富始终上涨,这1%中大多又都是银行家,所以华尔街就成了众矢之的。

但是每个来游行的人,他们的诉求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是要求给富人加税,有的人认为政府不应该和华尔街同流合污;还有的人是支持奥巴马政府的,有 的人则是反对派。每个小团体可能都有一个统一的诉求,但是一千多个团体在一起,口号、要求就显得挺凌乱的了。但好在每个人的观点都各不相同,可大家都比较 温和,如果你稍微表现出稍许支持某个人的观点,他就会很高兴。即使出现不同思想之间的辩论,也不会有什么过激的举动。

我的观点偏向于共和党或者说茶党,信奉自由市场,算是偏右。我觉得危机过后,全美国、全世界的人日子都不好过,这一点没错,“99%”一派到华尔街示威也没错,但是他们的目标错了,应该讨伐的不是华尔街的人,而是政府。

过去美国政府有一项法令要求银行家将钱贷给信用不好的人,如果没有这项法令,银行是不会这么做的,也就不会有次级债,进而不会引发全球危机,并在危 机后将信用不好的人的房子收回去,让他们无家可归。银行在危机中岌岌可危的时候,是政府强征很多税,并决定把税收用于拯救银行和银行家。银行家本身确实是 贪婪的,但关键是这个制度、政策是制约还是助长了银行家的贪婪。

根源在政府,所以讨伐的对象应该是政府。但是左派的人看不清楚,就是觉得错在收了他们房子的银行家身上,还认为政府应该抹平现在的所有学生贷款,让学生们不用去还,原因是贷款太多、压力太大,他们还不上。

这个游行主要是左派搞的,来游行的人99%都是左派,右派的人很少,主要是因为要有自己的声音加入到游行里才来的。我碰到了几个右派的人,大家都对这次游行的针对对象感到失望。

脑子稍微正常点的都不会认为这个运动会取得什么显著的成效。美国的失业率现在确实是高,但是大学文凭以上的人失业率是4%,而且在美国刷盘子、洗碗赚钱也是很多的。

我接触的美国人生活确实因为危机发生了变化,但是美国有一部分人工作本来就很努力,在危机前就有可能有一份正职,再兼两个副业。危机肯定会影响他们 的生活,但是没有那么夸张。对于那些本身就很勤奋的人,大部分人的生活没有到入不敷出的地步。那些好吃懒做的人,就可能会遭遇生活上的大变动。

现在,所有美国人都有不满情绪,左派更倾向于把怒火发到银行家身上,右派则是认为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希望用选票选出更好的领导人。事实证明,政府出手干预金融市场的几次政策,都导致了大麻烦,还不如不出手,就交给市场。

这个游行,不会有什么太大的转变,平缓的开始、平缓的结束。“99%”一派没有明确的诉求、也就没有明确的目的,更很难达到目的,自然不了了之,大概还有几个月就会结束。

(南方周末实习生罗敏夏对本文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5

佔領華爾街 左丁山

2011-10-12  AD

美國有「佔領華爾街」活動,參加者人數唔算好多,有時幾百,有時一兩千,因為華爾街係紐約金融中心象徵,外國遊客又多,在此發生甚麼事時,都會成為世界新 聞,據經濟學人(冇美國政黨立場)報導,示威靜坐人士來自不同團體,有反建制派,有環保團體,有動物權益派,有無政府主義派,有反銀行派,有主張吸毒合法 化派……不一而足,但仍有一個中心點,就係反對金融資本主義,反對美國政府受華爾街影響過甚,反對全球化(按:歐美年輕人多數認為全球化係佢地失業之根 源,大量工作職位流往印度、中國,皆因全球化)。
見到「佔領華爾街」行動有韌力,歷久不散,美國民主黨與工會立即「政治抽水」,工會發動捐款支 持,奧巴馬指共和黨政策違反人民意願,梅鐸嘅霍士電視就大力指責一班年青人為示威而示威,不知所為何事,仲報導素來得到索羅斯捐款支持反共和黨嘅 MoveOn.org在背後捐款鼓勵示威。換言之,一個純粹自發性嘅年青人示威好快就被政治團體騎劫,操控,利用,作為政治鬥爭工具,成為奧巴馬在民望大 跌之時嘅絕地反擊武器。
美國發生呢啲事情,左丁山認為係奧巴馬、伯南克一手促成,上任總統布殊與財長保爾森亦難辭其咎。金融海嘯發生前後,市場係 人都知有 Greenspan Put,後來又有 Bernanke Put,總之逢親股市大跌特跌,格林斯潘與伯南克就會搞量化寬鬆嚟救市、托市,令大量市場人士,無論係投資者(退休基金)、投機者(索羅斯)都知道賭股未 必輸,華爾街銀行大到不能倒,放心投機,最終會有政府出手打救。咁多年來,銀行的貪婪就是如此形成的,就好似香港咁,炒樓好少會輸,樓市一大跌,特區政府 就會用孫九招托市,減少土地供應。左丁山呢派認為政府干預市場太多,必然產生巨大道德風險,久而久之就會鼓勵投機取巧,老實工作人士受到懲罰(搵錢太慢吖 嗎)。政府係唔應該救市嘅,「佔領華爾街」就係救市後遺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13

獨家專訪《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作者 反華爾街才是投資王道!

2011-10-17  TWM




曾是華爾街最大金融機構的高級主管,高登.莫瑞在病榻上寫下一本「反華爾街式」的投資建議。究竟是什麼建議,讓這名銀行家在生命走到盡頭之際,仍要說給全 世界的投資人聽?

撰文‧楊卓翰

如果你在生命的最後能有機會傳遞一個訊息,你會說什麼?一位華爾街二十五年資歷的銀行家,在生命的盡頭要說的,竟是「反華爾街」的投資忠告。

高登.莫瑞(Gordon Murray)曾在高盛、雷曼兄弟,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 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等投資銀行擔任過常務董事和債券部門的高階主管,在他過世前六個月,他決定和他的財務規畫師合寫一本書。書的內容,不是教人一夕致富的祕 方,而是給散戶投資人最忠實的建議──一套和他二十五年華爾街經驗完全衝突、實實在在的「反華爾街」投資建議。

今年一月,六十歲的莫瑞因罹患一種罕見的腦癌,在長期奮鬥後,病逝於家中。他去世後一個星期,這本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類書籍榜銷售第一名 的《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The Investment Answers,中文版十月由先覺出版)再版上市。莫瑞在生命最後的時間,放棄治療,用僅存的右半身完成這本書,傳遞一個他要敲醒全世界投資者的訊息。

不要相信金融機構的建議!

書裡的法則開宗明義第一條:不要相信金融機構給你的任何投資建議。莫瑞曾在華爾街最響亮的投資銀行工作,是最頂尖的債券業務主管,他在七○年代進入高盛, 再從高盛跳槽到雷曼兄弟。二○○一年,身體仍健康的他從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退休。

退休之後他怎麼處理他的財產?不是交給他在紐約最風光的操盤手朋友們,也不是留在華爾街銀行裡享受退休員工的優惠,而是打電話給加州一位小有名氣的獨立財 務規畫師──丹尼爾.高迪(Daniel Goldie)。

「接到莫瑞的電話,我有些訝異。我們幾乎是兩個世界的人。」高迪,也是這本書的共同作者,在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這麼說。高迪發現莫瑞對於「華爾街那 套」很不信任,特別是把錢交給主動基金的經理人。多年之後,莫瑞才坦承,「二十五年來,他發現所知的財務知識全是錯的。」那次對話,也成了兩人寫作的開 端。

在債券部高層的莫瑞,接觸的客戶都是大型基金經理人。和這些經理人熟稔後,莫瑞發現「他們很多時候和一般散戶一樣一頭霧水,根本看不懂市場要怎麼走,更別 說要挑什麼標的。他們能做的往往只是盯著線圖,然後,祈禱。」隨著工作時間越來越久,莫瑞越來越不信任這場金融遊戲。

莫瑞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因為從他在哥倫比亞商學院時,就被教導「比別人努力分析,你就能擊敗大盤」的信念。但比較歷年來這些主動選股的基金績效後,莫瑞發 現不論是股票或是債券的主動型基金,別說超越大盤,「在書中我們就列出了圖表,這些基金的報酬根本連大盤指數的一半都不到!」擊敗大盤只是神話!

「主動選股對這些基金經理人都這麼困難,一般的投資大眾,能擊敗大盤的機率又更少了。」這些每天被無數媒體及金融業點綴得光鮮亮麗的投資機會,只是為了吸 引散戶進場的一層糖衣。「他們(金融機構)利用每個人都想要當巴菲特的心態,向投資人收取高昂手續費,績效卻遠低於指數。」莫瑞發現這個獲利模式幾乎完 美,但這個利潤並不是投資人賺走,而是販賣商品的公司,也就是他的角色。

「莫瑞一直都是一個正直的人,他在同事間的綽號就叫『嬉皮』,形容他那不妥協的叛逆精神。」高迪說,當莫瑞了解這種反華爾街式的被動投資時,發現這才是對 散戶投資人最有利的方法。隔年,莫瑞決定擔任這家獨立公司的顧問,以行動來糾正金融產業。

正義凜然的莫瑞,雖然在一○年三月癌症病情加重,仍然為金融改革法案的聽證會到國會報告。他的毛線帽底下是因化療而稀疏的頭髮,講述的是他在金融體制內二 十五年來所看到的致命盲點。在講台上的五十分鐘裡,他不斷重複地說:「這是錯的,而且沒有人願意說!」莫瑞的報告被直接送到國會內閣,並間接促成國會通過 美國大蕭條以來最嚴厲的金融改革法案。

去年六月,莫瑞的腦部掃描發現了新的腫瘤,他知道若不開始動手寫書,就再沒有機會了。在人生的最後五個月,決定停止一切治療。不是因為他已放棄希望,而是 他有更重大的任務。腦癌末期已經讓他的左半身癱瘓,但是他的腦筋仍然靈敏。為了和死神賽跑,他甚至減少止痛藥的劑量,忍受肉體的痛苦以保持清晰的思緒。

這些打不倒莫瑞。「他說過,腦癌對他最大的打擊,就是沒辦法用二隻手玩橋牌。他真的是個嬉皮!」高迪形容,「莫瑞說過,他生病的優點,就是每個人都急著聽 他想說什麼。」莫瑞知道疾病讓他說的話更有分量,他也決定不浪費死亡帶給他的禮物,要在生前將他的理念推廣出去。

莫瑞用臨終前的寶貴生命,對他從事二十五年的華爾街進行反擊。「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句中國諺語,如今,在一位華爾街老將身上獲得印證。

高登‧莫瑞

(Gordon Murray)1951-2011 經歷:高盛債券部營業員、 雷曼兄弟常務董事、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常務董事、 Dimensional Fund Adviser顧問學歷: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31

25年金融老將的「反華爾街式」投資法 掌握四大法則 拒當金融遊戲的輸家

2011-10-17  TWM




高登.莫瑞試圖證明華爾街宣揚的投資哲學能夠讓投資人的資產增值速度超越大盤,不幸的是,他最終發現「超越大盤」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在他的遺作中,歸納 出讓投資人避開華爾街陷阱的投資關鍵。

撰文‧楊卓翰

因腦癌而走進生命最後半年的華爾街銀行家高登.莫瑞,反思金融市場上主流思惟,凝聚成一套「反華爾街式」的投資邏輯。這些邏輯並不複雜,也不像我們常見令 人興奮的投資機會。莫瑞用平實的文字講述一套簡單,卻讓他在華爾街投資銀行打滾二十五年才領悟到的道理。

《今周刊》特別在莫瑞去世後、中文版發行之際,獨家專訪該書共同作者丹.高迪,為我們解說書中提出的四大關鍵,以避免落入莫瑞口中的「華爾街陷阱」。

「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數字,這個數字你不會在金融機構的文宣上看到。」高迪一開場就指出赤裸裸的現實:「一九九○年到二○○九年,美國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年 化報酬率(每年的大盤報酬率)大約是八%。而投資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報酬率,在扣除手續費、稅率等交易成本後,僅有三.二%,只比通貨膨脹率來得高一點而 已。」別把「超越大盤」當成目標這個令人錯愕的結果,有二個根本原因。首先,華爾街銀行的目的並不是讓投資人賺錢,而是吸引投資人下單,以賺取手續費。 「他(莫瑞)在那樣的環境工作了二十五年,了解這個遊戲規則並不適合散戶投資人。在下單或贖回一來一往之間,大部分的投資人就把利潤全部送回銀行了。也因 此,我們會有這套可以說是『反華爾街式』的投資邏輯。」莫瑞的經驗告訴我們,多數人投資失利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我們想預測股票市場的走向,但結果卻總是令 人失望。

「當莫瑞聽到那些華爾街頂尖的基金經理人自己也摸不清頭緒時,他了解市場沒有永遠的超額報酬。如果你知道了什麼消息,很快別人也會知道,結果就是一窩蜂地 買進或賣出,造成價格超漲或超跌。」高迪解釋,「很多研究顯示,投資人在跟隨潮流的過程中,買高賣低,是因為他們都沒有建立自己的投資紀律:投資人一再地 被壞消息嚇到而在跌時賣出,被好消息激勵而在漲時買進。」以﹁再平衡﹂擺脫買高賣低要從總是買高賣低的陷阱中脫離,莫瑞和高迪建議投資人做好固定的投資部 位計畫。

「第一,你可以利用被動型的指數型基金,建立起不同的持股結構。例如五○%的標準普爾指數基金,和五○%的道瓊指數基金,各一萬美元。」接下來很重要,也 是最困難的:「你要不斷地『再平衡』(Rebalance),保持這個比率。」高迪說。

他接著指出:「投資是一件違反天性的事。我們習慣在上漲時加碼,因為我們覺得它會繼續漲。不知不覺中,你就追高了。這就是散戶賠錢的癥結!這時你就需要用 再平衡來自動停利。」舉例來說,當一萬美元的標普指數基金淨值提高了,變成一萬五千元,你應該將五千元的獲利出清,以固定比率分配到你的資產配置裡。「這 麼做的話,你就是自動停利。每一次你的賣出,不是因為你覺得價格要反轉了,而是因為手上的部位結構改變了。」同理,當資產價格跌落時,你為了再平衡,就會 強迫性地買進便宜的資產。

﹁違反天性﹂才能持續獲利「再平衡要求你做違反天性的事情。當市場大跌時,每則新聞都是利空,你的每根神經都要你賣出。但再平衡卻要你買進。」在平衡的過 程中,買進的永遠是表現不好的資產,賣出的永遠是已經上漲的部位。跟隨市場進行調整,就是莫瑞和高迪所稱的「被動投資」。

但是為什麼被動投資這麼難做到,而市場上的主流仍是主動選股?高迪指出,全球金融市場裡有八九%的資產是主動投資,只有一一%的資產是被動投資。

「這是因為我們總認為主動出擊一定會有收穫。社會告訴我們,如果你夠努力,一定會成功。莫瑞說過,雖然這種思考方式是華爾街的共識,但是金融市場並不這樣 運作。我們有前車之鑑,主動選股的結果,幾乎無法贏過大盤。」高迪回答。

「當然我們看到極少數像巴菲特這樣的人表現很好,但其他人都不是巴菲特。」莫瑞和高迪認為,購買主動型基金,除了大盤的系統性風險外,還得承擔基金經理人 選股能力的風險。投資人無從得知經理人未來的表現,又要付出較高的管理成本,拉低報酬率。和被動基金相比,自然很難勝出。

波動小的資產整體報酬才高在建立被動投資的策略後,問題還是回到:要買什麼?對此,高迪認為,以長期投資來說,投資人應該優先選擇成本低廉的資產。

「以基金來說,主動型基金一年的成本就要比被動型高上一%至二%,以長期來說,這一點小錢將有可怕的複利效果。」高迪說。

第二,他指出,在長期投資下,波動幅度低的資產會比波動大的整體回報來得高。「這和我們一般的認知不同。因為在累積最終收益時,不是決定於平均報酬率,而 是實際的複利。」依照高迪的計算,當資產價格跌落五○%時,它需要再漲一○○%才能攤平損失;但跌落八%時,只要再漲八.七%就能攤平。這就像龜兔賽跑, 最後贏的會是步伐緩慢卻穩定的烏龜。

華爾街銀行家在死前留下的投資概念,並不難理解,甚至有些老生常談。「沒辦法,因為真理總是如此。」高迪笑著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36

佔領華爾街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14/100314016_all.html

  一身蠻氣的華爾街銅牛,背上是一位翩翩起舞、神情淡定的芭蕾舞者。銅牛和舞女身後被塵土模糊的遠方,似乎有一群示威者正努力衝破封鎖。

 

  就是這樣一張插頁畫,在2011年7月13日的加拿大反消費主義雜誌《廣告剋星》(Adbusters)上,吹響了當前這場吸引全世界眼球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的號角。9月17日「佔領」開始至今,已有至少上萬人加入。

  就像這張插頁畫的含義難以說出個所以然來,「佔領華爾街」運動到底要做什麼、能得到什麼結果,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清晰。但一個月以來運動擴散至美 國各大城市,大西洋彼岸的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臘、荷蘭,甚至是阿爾及利亞和以色列也發起了類似的活動,這個時候,全球革命——示威者為這場 運動新增的標籤,聽起來也就不那麼大言不慚了。

他們要什麼

  看到運動的參與者們擠在半個足球場大的紐約市祖科蒂公園裡露營聚餐、唱歌跳舞、練瑜伽、扮丑銀行家,不少人不以為然。不嚴肅、玩世不恭,「佔領者」得到這樣的評價。

  這些人到底要的是什麼?質疑者會問。與往常的抗議示威不同,這場運動似乎沒有一個中心口號,不像開羅解放廣場人們高喊「穆巴拉克下台」,也不像倫敦威斯敏斯特廣場前的學生反對漲學費。佔領者似乎只是在洩憤。

  他們知道自己勢單力薄,知道自己很可能被大眾媒體忽視,被評論家嘲諷,被政客當做一群軟綿綿的嬉皮士發起的無害的茶杯風波。沒有呼風喚雨的能 量,他們只能拼人、拼時間,從幾千到幾萬人,一星期一星期地待下去、一個街區一個街區地蔓延開來。所幸,這招在美國還能奏效。終於,在前幾個星期的沉默 後,電視、報紙等主流媒體都開始報導,總統、副總統、議院大佬、紐約市長都不得不對這場運動表態。

  面對外界對運動嚴肅性的質疑,佔領者漸漸地開始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首要的就是,奧巴馬總統成立一個總統委員會,任務是終結金錢政治對美國政壇的操縱。

  「旨在重建美國民主。」其實,「佔領華爾街」的網站上清清楚楚寫道。他們也知道自己反對的癥結何在:「要民主,不要金主」。

  讓佔領者產生這種義憤的原因可以總結為簡單兩字:不公。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主要原因是房地產泡沫無度膨脹和金融去監管後的不負責任放貸。 美國政府集全體納稅人之力救助金融企業,而對金融界高管們幾乎不加追究。如今次貸危機平息,那些得救了的大企業、大銀行又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要求為富人 減稅、降低社會福利支出、大幅裁員。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到祖科蒂公園對佔領者們表示支持時說的:損失大家攤,利益自己得。

  就連索羅斯也表示「能理解抗議者」。他說,最令人憤怒的還不是用納稅人的錢救銀行,而是已經陷入困頓的銀行還在讓高管領取高額獎金。

有組織無領袖

  這場運動沒有馬丁·路德·金。一個月過去,「佔領華爾街」的公眾曝光率越來越高,卻從未出現一個領袖來代表參與者們說話。

  他們不需要領袖,也不想要領袖。開羅解放廣場上那場同樣沒有領袖、一開始也被認為是烏合之眾的群眾運動的勝利,給了佔領者信心。

  「佔領華爾街是一場水平式組織的抵抗運動。」其網站上說。這似乎很像1999年始於美國西雅圖的那場反全球化運動,不過他們自己點出了區別:當 時我們的模式是,像一群狼一樣攻擊這個體系。當時我們有一匹引領狼群的頭狼,然後有一群緊隨其後的大軍。現在這個模式進化了,今天我們是一大群人,就像一 群蜜蜂。西班牙巴塞羅那一位大學生的這番總結被《廣告剋星》作為這場運動特點的最佳寫照。

  沒有領袖不等於沒有組織。現代化的通訊方式讓這一切成為可能。早在9月17日前兩個月,《廣告剋星》的人就註冊了「佔領華爾街」網站、開通了熱 線電話為參與者服務、傳遞信息。不用說,他們也在臉譜(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等社交網站上建立了賬號。Facebook上顯示要參 加活動的人數已近1.9萬人。「佔領華爾街-紐約市」的Twitter ID有5萬名粉絲。

  通過網上公佈的捐贈賬號,截至10月12日該運動已籌集了15萬美元。「全部來自個人捐贈者。」組織者強調。

  結合今年早些時候在西班牙一些大城市廣場進行紮營示威運動的經驗,他們總結出「人民大集會」這樣一個協助進行集體決策的組織工具。他們把「人民大集會」的指導原則放在網上,請大家學習的同時也參與修改和完善。

  「人民大集會」不搞投票制,不因為持某一立場的人多就將它強加於少數人身上。它也不搞意識形態,因為任何意識形態都帶有偏見。他們只討論實際的問題:需要什麼?如何得到?討論過後得出最有說服力的答案,成為共識。

  「這是一場真民主之戰。」著有《帝國》和《大眾》等討論現代全球化民主的專著的美國學者哈特(Michael Hardt)和意大利學者奈格里(Antonio Negri),在《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上撰文盛讚這種水平式、大眾參與的政治組織形式 。「雖然他們目前還不能清楚地提出有別於現狀的另一種社會模式,但已經非常有力地表達出一種對真民主的嚮往。」

搞政治不搞政黨

   佔領者之所以要採取這種無領袖、水平式的組織形式,正因為他們對代議制民主的失望。耗資巨大選出的代表,在地方拜票時一派孜孜為民,到了華盛頓則被K街掮 客、財團金主所操縱。即便奧巴馬總統依靠「改變」的口號上台,但面臨權勢早已固若金湯的銅牆鐵壁,單靠一兩個有改革決心的領袖難有作為。

   「佔領華爾街」這種民粹草根的政治風格,不由讓人聯想到近兩年來在美國風生水起的茶黨(Tea Party)。二者都反對美國政府斥巨資救助銀行造成的後果,不過,茶黨主張政府什麼都不要管,應該任由金融企業破產,才符合市場規律;佔領者卻要求政府有所作為。

  但更重要的區別是,茶黨是一個目標選民明確的政治派別,他們要吸引的是年紀稍長、虔心宗教、中產階級的美國白人。但佔領者拒絕給自己塑造這樣的典型。他們反覆強調自己是99%,是被剩餘那1%用錢和權剝奪了公道的絕大多數。

  正因如此,他們拒絕將自己與任何既有政治組織聯繫起來。他們不想成為政客撈選票的票倉,也不想成為工會利益小團體的揚聲器。

  「如果政客們做出回應,那是他們的選擇,但我們將保持獨立,而並不寄希望於他們解決問題。」運動新聞小組成員佈雷(Mark Bray)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他也強調,「我們和工會彼此獨立,但是共同合作。」

  不過,佔領者真如自己宣稱的,能代表社會的99%嗎?雖然佔領者不願樹典型,但顯然,參與者大多數為年輕人、學生、政治立場偏左人士。他們表達 對現實的不滿或許能夠引起大部分人共鳴,但在個人主義仍然深入人心的美國主流文化中、自由放任政治文化傳統下,他們提出的反資本主義主張,恐怕很難得到中 產階級和保守的中西部普通民眾的支持。

  他們要攻擊的那個掌握社會絕大多數財富的階層,也還手握一套最有力的武器,那就是自里根時代以來佔據主流的「涓滴效應」(trickle down)哲學。據此哲學,應該給富人減稅、增加對企業的激勵,才能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才能提振消費,才能讓大家都富起來。

  運動得到的響應說明,越來越多人開始對「涓滴效應」產生質疑,因為富人越來越富,窮人卻在承受富人變富帶來的風險。但還沒有一種新的經濟哲學理 念能夠徹底顛覆新自由主義的「涓滴效應」,就像「大蕭條」後凱恩斯主義似曾顛覆古典自由放任理念、而又在七八十年代的滯脹中被貨幣主義所顛覆一樣。

  運動想要挑戰的是代議制民主的僵化,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內在不公,這當然不是露營兩個月、一兩次政府換屆就能解決的問題。但與其成為「沉默的大多數」,不如姑且在鐵屋中吶喊,即便只能製造回聲,也是一種安慰。

  運動不會馬上催生出什麼新政,但不等於這場運動沒發生過。一些觀念開始改變。如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評論,抗議者們所說的,華爾街從經濟上和政治上都是一個破壞性的力量,是完全正確的。

  財新《新世紀》特派紐約記者霍侃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55

深入華爾街》訴求去貪婪、去奢侈、去資本主義 一場抗議 標記經濟新時代的開端

2011-10-24  TWM




這場運動的確堪稱風起雲湧,人群 的抗議師出有名,但是,包覆在「九九%人民不滿」的旗幟底下,這場抗議卻找不到真正的打擊焦點。與其討論,它會帶來什麼影響,不如轉向思考,它或許該被視 為一個資本主義轉折點的印記。

撰文、攝影‧謝盈盈

這群人聚集在此已經超過一個月了,但,似乎沒有人能提出一個 真正具體而清楚的論述:他們熱中參與的「占領華爾街運動(Occupy Wall Street)」,究竟想要推翻什麼?

當記者走入這場運 動的大本營── 祖科提公園(Zuccotti Park),景況就像是李安電影「胡士托風波」裡的場景:大家在公園中樹立帳篷,食物和資源共同分配,大夥唱歌的唱歌、看書的看書、閒聊的閒聊。在這裡, 大家不必花錢就能飽餐一頓。

十月十五日,占領華爾街運動進入全球串聯的新高潮,但記者隨機詢問華爾街遊行隊伍中的成員,在相同的亢奮情緒 中,卻得到了莫衷一是的抗議訴求。

反華爾街

抗議風暴始作俑者的金融業者一位華裔年輕人說,他原本在華盛頓互惠 銀行工作,二○○八年,公司宣布破產,並且被摩根大通銀行收購,他因為部門減縮人力而遭到裁員,三年了,工作還是毫無著落。「政府救了大銀行,救了銀行高 層的紅利,但這些高層卻不願救救我們,這太不公平了。」他的抗議對象是華爾街的金融業者。

另外一組人馬,發著「結束華爾街獨裁政權── 用社會主義解決問題」的傳單,傳單上寫著「全球資本主義是失敗的系統,無法解決現存的種種社會問題。我們必須站起來,我們必須找出解決方法,我們要的社會 不是一個只會看短利、而不會照顧人民的社會!」記者詢問隊伍中的一位中年男性:「所以,你們要的是社會主義?」「噢……不只如此,我們期待一個擁有充分民 主的社會主義。」記者再問:「我不太懂,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制度。」他沒有回答,只是繼續往前走。

緊接著,記者遇到了自稱農民代表的抗議成 員,他要求美國總統歐巴馬取消農產品的自由貿易條約,救救美國本地的農民。「美國的農產品比外來的好,但價格比不上別人便宜,美國的農民快要活不下去 了。」他說,他的抗議對象不只是「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也包括了歐巴馬,「他口口聲聲說要改變,但到現在,我看不出哪裡出現了改變。」在祖科提公園,強而 有力的標語高掛在醒目的位置:「我們代表九九%的人民,我們應該要有聲音!」這的確是極具群眾渲染力的一句口號,然而,九九%人民的不滿,實在太過散焦。

反 資本主義

撼動「利己就能利他」的論點「反對華爾街貪婪文化」是這場運動的初衷,華爾街是資本主義極致演繹的舞台,貪婪文化則是資本主義「追 求利己就能利他」的理論基石。於是,資本主義底下每一個造成某一群人心生不滿的公共議題,似乎都成了理所當然的抗議對象。

不得不說,這恐怕 是一場沒有焦點的抗議。

但,即使沒有焦點,不代表這場運動就不該被世人記住。

它不見得能夠帶來多麼可觀或長遠的影響,但必然 已是一個時代印記。首先,這場運動標誌著現行資本主義的嚴重失靈。「利己就能利他」的理論已被推翻,至少,必須接受相當程度的修正。

在二○ 一一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Inside Job)中,「末日博士」魯比尼是這麼描述這一輪房地產泡沫的發生原因:「在房地產證券化的生物鏈中,從最上游到最下游,每一個參與成員的眼裡,都只看到 自己的利益,沒人在乎這批資產的真實品質。」放出次級房貸的銀行忽視消費者的償債能力,只顧著發出更多貸款;投資銀行並不在乎每一筆貸款的品質,只是盡情 地將一堆貸款包裝成新的投資商品,並且積極銷售;營收來自金融業者的信評機構,給予這些「有毒資產」極高的信用評等;投資人並不在乎自己是否真的了解這些 「新商品」,而是被誘人的獲利空間所吸引。

另方面,美國財政部、聯準會和其他金融監管機構,只看到新商品所創造的空前繁榮,而把某些警訊置 之不理;甚至,勇於申請貸款的消費者本身,也忘了衡量自己的還款能力,只想利用極寬鬆的貸款環境,住進更大更好的房子。

從上到下,生物鏈裡 的每一個成員,都在貪婪地追求「利己」,結果,是創造了空前的資產價格泡沫,也讓全球經濟掉入今天的黑洞之中。

「反貪婪」,反對的是資本主 義的本質,但這樣的本質恐怕不只存在於抗議者口中的「一%精英分子」,一般投資人、甚至消費者,何嘗沒有受到貪婪文化的薰陶,追求超過自己能力的生活,追 求不切實際的投資報酬?

於是,這場「占領華爾街」運動的另一個印記,或許也標誌著美國人民對於金錢觀念的自省。消費觀的微妙轉變,其實已在 金融海嘯發生之後逐漸開始。

反奢侈

改變「以一借十」的消費模式離開紐約,記者來到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喬 治城,在這裡,三所私立大學聚集其中,以往,店家光是靠著大學生的驚人消費力就能賺滿荷包。金融海嘯發生前,喬治城的街上開滿時尚小店,而那些位在波多那 米河畔的餐廳,拜學生之賜,每天晚上都座無虛席。

不過是三年時間,時尚小店的數量剩下一半,街上到處都是「出租」或「出售」的招牌。瑪莉安 經營的歐洲服飾店,打從雷根總統時代就在此開業:「以往,每到年末時,我總要擔心店裡的衣服不夠賣;現在,每天願意掏錢出來的人,十根手指頭都數得出來。 很多人都改變了,之前的常客、那種一出手就刷卡上萬元的客人,都不見了。」她說,從來沒有看過如此蕭條的喬治城。

新增的幾個店家之中,生意 較好的是兩家「二手衣物店」。二手店裡賣的不只是衣服和飾品,台灣人不太會買的「二手鞋」,竟也成了店裡的主力商品之一。

老闆說,他看準美 國人的消費行為已經改變,「美國人已經了解,錢要花在該花的地方,開始勒緊褲袋;不只這樣,家裡能賣的、能變現的東西,也都願意花時間整理,拿出來換成現 金。」從祖科提公園裡的「資源共享」,到喬治城的二手商店;從華爾街上反對貪婪的傳單,到高掛出售招牌的名牌店面,美國人正在改變自己過往的泡沫式消費行 為,也正抗議著資本主義的泡沫結構。

占領華爾街像是一場沒有焦點的抗議,但,它或許正宣告了一個經濟新時代的開始,一個去貪婪、去奢侈,也 難以期待泡沫再起的經濟新時代。

1%精英的心聲:

「美國只有贏家與輸家!」在美林證券工作的約翰(John Roomy)說:「沒有想到在工作20幾年之後,自己竟然成為『被革命』的戰犯,對我們來說,華爾街精神正是促成美國強大的最佳象徵,當工人寧願領失業救 濟金也不去找工作的今天,華爾街仍然沒日沒夜、放棄睡眠與娛樂,一心力爭上游,來實現我們的美國夢。」他強調,最近有幾個投資銀行主管組成了「反占領華爾 街組織(Occupy Occupy Wall Street)」,他們發出的新聞稿,頗能夠代表「戰犯」的心聲:「美國不是幼稚園,美國只有贏家與輸家,這個國家是讓那些選對行業、又認真工作的人變得 非常富有,我們很驕傲自己的財富,而且不會坐視懶人在我們後院亂搞!」

(乾隆來)

台灣年輕人仇富情緒調查

10 月15日,「占領華爾街」運動進行全球串聯,台北的「占領101」活動雖然相對冷清,但據本刊與波仕特線上市調公司合作的網路調查,台灣年輕人對富人的印 象仍以負面居多。

即使可能傷害經濟成長,你贊成調高富人稅率嗎?

非常贊成 35%

贊 成 53%

不太贊成與非常不贊成 12%

調查說明:

樣本來自波仕特線上會員資料庫,採線上問卷調查,回收時間 為2011/10/14-2011/10/17,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102份, 95%的信心水準下, 抽樣誤差正負2.95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12

透視華爾街》二百二十年貪婪傳統難以撼動? 揭開華爾街真面目!

2011-10-24  TWM




二二○年來,摧毀華爾街的念頭始 終存在,然而,華爾街的貪婪卻也從未屈服過。打從一開始,這條街的興盛就來自於貪婪的人性。

撰文‧乾隆來

占領 華爾街」活動怒責華爾街的貪婪,然而,從一七九一年華爾街揭開序幕至今,超過兩百年的歲月裡,「貪婪」正是華爾街不斷成長、不斷打敗全球各地競爭者的核心 價值。

不只是貪婪,華爾街的銀行家與華盛頓的政客,之間的關聯從來就是千絲萬縷,像麻糬與花生粉那樣搭黏依附,而詐欺、拐騙、霸凌、巧取豪 奪,也正是所有華爾街的投機客崛起與衰敗的必經歷程。

在過去那麼漫長的歷史中,想要摧毀華爾街的人從來沒有斷過念頭,而貪婪的華爾街,也從 未向這股勢力屈服過。

華爾街始祖漢米爾頓

發明美國公債,靠信用借錢美國開國元勳漢米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可以作為華爾街崛起的代表人物之一。漢米爾頓在一七八九年九月十一日被華盛頓總統任命為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 在此之前的五年,他已經在華爾街四十八號創設了紐約第一家銀行「紐約銀行」(Bank of New York),這家銀行延續至今已經有二二七年的歷史,仍然是紐約與全世界的龍頭銀行之一。

今天引發全世界股災的美國聯邦政府公債,創始人就 是漢米爾頓,美國聯邦政府原本不能舉債,也不能徵稅,只能向各州政府伸手要錢,經過十年獨立戰爭的美國政府,財政狀況惡化,漢米爾頓發表了具有高度爭議的 「公共債務報告」(Report on Public Credit),主張聯邦政府以優厚的條件發行新債券,還款來源就是紐約港口的關稅,以及「美國的信用」。

漢米爾頓的財政策略,跟今天德 國、法國幫希臘償債,正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的聯邦公債發行嚴謹,短短不過四年,美國聯邦公債已經成為歐洲金融圈 (當時還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價格最高的債券,溢價高達合理價值的一成。漢米爾頓建立的「美國信用」,庇蔭子孫兩百多年,直到今天的歐巴馬總統還在享用。

漢 米爾頓還在一七九一年設立美國第一個中央銀行(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作為政府的財務代理,並管理美國的貨幣供給。這家銀行的股票以「BUS」代碼在華爾街發行後,股價立刻大漲,帶動華爾街的證券經紀業務蓬 勃發展;隔年的五月十七日,二十四位經紀人在華爾街六十八號前的一棵梧桐樹下簽署「梧桐樹協議」(Buttonwood Agreement),共同議定股票交易手續費等交易規則,奠定了紐約證券交易中心的基石。

漢米爾頓自己既是美國財政部長、紐約選任的國會 議員,又是民營銀行的創辦人、華爾街的催生者;兩百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們從高盛證券的董事會,進出緊鄰白宮的財政大樓擔任財政部長,旋轉門轉得大家眼花撩 亂,其實不過是繼承了老祖宗的傳統而已。

從窮苦留學生一路攀升到財政部長,漢米爾頓的敵人從來沒少過。當上財政部長後,政治對手逼他放棄紐 約銀行的股權,也以置他於死地的方式揭發他供養情婦的八卦,最後漢米爾頓死於在政治、金融市場都跟他死敵相向的布爾(Aaron Burr)槍下。

布 爾是美國第三任副總統,祖父是今日普林斯頓大學的第二任校長,是根正苗紅的名門之後。

布爾創設了曼哈頓公司,一開始以供應曼哈頓的自來水為 名,但是這家公司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成立五個月後一條水管都沒修,卻開了一家銀行。布爾做了三年董事,欠自己的銀行六萬五千美元,在當時是天文數字,卻成 功當上美國副總統,最後還槍殺了對手漢米爾頓。而布爾創設的曼哈頓銀行,後來併入大通銀行(Chase Manhattan Bank),成了今天的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 Chase)。

美國「首富」阿斯特

創 造假皇帝躲過貿易禁運

筆者在紐約大學讀書的時候,學校旁有一條阿斯特小街(Astor Place),這條街在十九世紀的時候,曾經是紐約巨富群聚的豪宅街,這條街的主人約翰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靠著與中國貿易,加上不斷購置曼哈頓土地,成為當時的美國首富。他在一八四二年過世的時候,估計有兩千萬美元的身價,相當於今天的一千一百 多億美元(新台幣三兆三千億元)。

阿斯特也是窮苦的德裔第一代移民,他在十九世紀初期剛到紐約的時候,一開始搞毛皮貿易,把美洲的毛皮賣到 中國廣東,換取茶葉與瓷器,每一筆交易都讓他大賺,後來他發現鴉片好賺,也買鴉片賣給中國人。

紐約曾經一段時間貿易禁運,幾百家貿易商會倒 閉;會鑽營的阿斯特卻不受影響,他的「廣州貿易船」大搖大擺出航,船上最顯眼的地方坐了一位「即將回國的滿州皇帝」,實際上穿了一身華服的滿州皇帝根本就 是個中國苦力。

在華爾街,欺騙與背叛就像空氣那樣,陪伴著所有人的呼吸。比阿斯特小三十歲的杜魯(Daniel Drew),是紐約郊區長大的虔誠教徒,但是他也像所有華爾街的投機客那樣,同時活在虔誠的信仰與市場的欺騙之間,而且從來不覺得有什麼困擾。

快 遞大亨杜魯

發明「灌水牛」,啟發灌水股杜魯從郊外的牧場買牛,在進城之前讓牛拚命吃鹽巴,卻不給牛喝水,等到要送進交易所秤重之前,再讓口 渴得不得了的牛喝個痛快,杜魯的「灌水牛」啟發了華爾街,並且在十九世紀產生了惡名昭彰的「灌水股」(Watered Stock)。新股上市之前,上市公司與券商都會偷灌發行股數。時至今日,這個手法已經被法令嚴格規範。

杜魯一直都維持鄉下來的淳樸樣貌, 也讓大家知道他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買賣灌水牛的同時,也讓牛背負貨物、文件與現金,最後成了紐約的快遞大亨。

趕牛的杜魯有一天慌慌張張跑進 當時最私密的銀行家俱樂部Union Club,滿頭大汗找人,當場卻不小心掉了一份文件,上面寫著「平盤以下,無限量買進奧許鐵路股」;在場的銀行家們知道他幫人快遞文件,一向可靠,當場集 資進場買進。結果不到一個月,奧許鐵路的股票就崩盤,淳樸的杜魯再度從證券老手口袋騙進大把鈔票。

之後,杜魯在一八三六年索性下海開號子, 而且還成為當時最重要的證券商之一,一直到一八七三年九月紐約股市崩盤,杜魯公司宣布倒閉為止。

為了賺錢,膽子大到「墓仔埔也敢去」,應該 說是華爾街的「優良傳統」。剛剛被趕下台的利比亞強人格達費,絕對是人見人怕的鬼見愁,只有華爾街第一等的高盛(Goldman Sachs)銀行家們,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華爾街只怕沒錢賺

不怕格達費、不怕製造動盪二○一一年的六月,美國 證管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交易,格達費主導利比亞主權基金,在二○○八年拿了十三億美元(超過新台幣四百億元)給高盛操盤,結果高盛做了一連串複雜的外匯以及 衍生性商品交易,竟然把格達費的本金「賠掉九八%」。

不過,美國證管會管的不是格達費輸錢,而是高盛事後竟然安排了一筆五千萬美元的「顧問 費」,有意透過格達費的國營石油公司給付格達費的親人,因而觸犯了美國反貪汙法。如今格達費被趕走,這筆「顧問費」也就不了了之,卻讓高盛與格達費的神祕 交易曝了光。

只要有錢賺、只要不違反法律、只要能打倒敵人,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們一向百無禁忌。

今年造成市場慌亂的歐債危 機,就是一群投資銀行家跑去希臘,幫債台高築的希臘安排具有高度爭議的結構性交易,隱藏希臘的巨額負債,用白話文來說,也就是做假帳。二○○八年金融海 嘯,已經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岌岌可危,當時一群出身高盛的財政部與白宮官員們,也絲毫不怕爭議,寧冒世界經濟動盪之險,也要讓高盛的勁敵 雷曼兄弟瞬間倒閉。

華爾街從來不是乾淨的地方,從第一筆買方與賣方的交易開始,就是好人與壞人共處、英雄與盜匪匯聚、企業家與投機客角力的 戰場,華爾街更是巨富敗家、窮人翻身的必經之路。過去兩百多年來,政府想要規範、收服華爾街的念頭,從來沒有一天消失過,但是華爾街不受威脅、兀自向前的 毅力,也從未退縮過。

華爾街不斷消化來自四面八方的英雄與盜匪,每一個挑戰者也都改變了華爾街的部分面貌,「占領華爾街」的抗議者,如果不 是自行退卻,最後必然成為華爾街的一部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英雄與盜匪共織的百年風雲從1791年華 爾街的第一次股票公開發行開始算起,這條街上的每一回風起雲湧,從來不缺欺騙、剝奪,與霸凌。

1790 美國首任財政部長 漢米爾頓最受歡迎的10元美鈔,頭像就是漢米爾頓。他創造了美國聯邦公債,成立紐約銀行、美國第一個中央銀行,開啟了華爾街的第一個IPO。他替各州贖身 的償債計畫,除啟發「信用可以評價」的概念,也與今天處理歐債危機有異曲同工之妙。

1800 曼哈頓銀行創辦人 布爾美國第三任副總統,創立曼哈頓公司,隨後成立曼哈頓銀行,其營運規模在短時間內就與漢米爾頓的紐約銀行並駕齊驅。1804年,布爾在一場決鬥之中槍殺 其在政治與金融界的死敵漢米爾頓。

1820 美國「首富」阿斯特最新出版的阿斯特傳記,稱阿斯特為「美國第一位超級百萬富豪」。阿斯特賣毛皮、賣鴉片到中國廣東而致富,他過世時的身價,以今天的 GDP與幣值換算,高達1100億美元,較比爾蓋茲還多出一倍。

1850 灌水股啟發者 杜魯靠著賣「灌水牛」致富,鄉下小孩騙得華爾街大亨團團轉,最後自己成了19世紀中期華爾街的大券商。

在巨富傳記系列中,杜魯被稱為「用任 何一個標準來看,杜魯就是強盜大亨」,他喜歡被人憎恨。「賺錢很過癮,卻還不如踩在別人頭上賺錢那麼過癮」。

1900 正直典範 摩根華爾街難得的正直典範。他與父親J.S. Morgan左手掌握金融、右手控制產業,卻能一生堅守信用至上、國家利益為先的古典操守。

1907 年華爾街崩盤,他把所有銀行家鎖在摩根銀行的會議室,一直到協商出救市方案為止,寫下了「銀行家拯救國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終極典範。

1920 首宗抗議金權攻擊事件 華爾街爆炸案1920年9月16日中午12時,一輛自殺炸彈汽車對著摩根銀行的大門衝撞後爆炸,主導的是義大利的無政府組織,他們抗議資本主義搜刮、反對 壓榨基層勞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17

華爾街滋生的惡性「腫瘤」——「佔領華爾街」運動來龍去脈淺析 陳思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1fe090102dulo.html

這場「佔領華爾街」從紐約迅速發展到了全世界80多個國家一千多個城市的運動,已經明顯地敲響了警鐘:「我們的世界病了!」而且不是小病,而是來自人類日 益膨脹的現代化高消費,由自導歐美這三、四十年的經濟理論所背書,由橫行全球、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體系滋生的惡性「腫瘤」!

「佔領華爾街」運動來龍去脈淺析

文/陳思進

(一)

在夏日最後一個長週末(勞工節)剛過完不久, 9月17日,在紐約下城的華爾街,爆發了一場所謂「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的示威。不過在當時,這百八十人「烏合之眾」,在抗議示威每天都有的美國,還不入大媒體的「法眼」,以為只是個小打小鬧而已,並沒引起多少關注。

而幾週後,這場示威運動依然持續著,並迅速發酵,人數每天在不斷地增加,從最初的幾十人,到幾百人,到上千幾千人,演變到了10月5日的幾萬人,聲勢浩大,而且從紐約蔓延到全國各大城市,甚至到了美國的首都華盛頓,所謂「從華爾街到華盛頓」!

在示威的民眾中,有著各種訴求,從最初「要工作!要工作!」,「我們代表99%的社會」,駐紮在華爾街附近的祖科蒂公園的抗議者舉著牌子,每天跑去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外遊行。示威活動發起網站宣稱:「我們共同的特點是佔總人口99%的普羅大眾,對於僅佔總數1%的人貪婪和腐敗,我們再也無法忍受。」並表示要「將佔領行動維持數月」。

迄今為止,示威抗議還在繼續著,示威者們在美國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祖科蒂公園安營紮寨,這裡到處都是抗議者打出的海報和標語,儼然成為了抗議者的「大本 營」。抗議者舉著「我們代表99%的社會」的牌子,喊著「華爾街需為一切危機負責」、「向華爾街徵稅」、「將金錢踢出選舉」、「停止寵溺華爾街高管」、 「還我們的稅收」等口號。

抗議者中有大學教授,工程師,甚至交易所前交易員,大多數是白人中產階級,是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影響最大的。最新數字顯示,美國有4600萬人生活在貧困下 之下,9月底的官方失業率高居9.1%,實際失業率超過17%。而失業者一旦離開專業工作一年以上,便會喪失專業能力,以致於可能再也無法回到專業崗位 上……

很多人裹著毯子或者在睡袋裡過夜,也有的睡在別人捐助的床墊上,有的甚至搭好了帳篷,自設廚房,提供食物,附近還設有簡易廚房和圖書館等。組織者們還成立了「冬季化委員會」,以便為將來的寒冷天氣做準備,顯然示威者們準備在那兒過冬了。

而且,現在全球真可謂「地球村」,美國的「佔領華爾街」就在這一個月不到的時間,便從美國蔓延到了加拿大,包括我所在的多倫多,從北美到英國,從法國到西班牙,從歐美到亞洲的韓國、台灣、香港等城市。前天(15日) 「佔領華爾街」抗議浪潮已經席捲全球,歐洲、北美、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至少有82個國家的上千個城市,同步舉行示威。

從十天前開始,美國各大媒體便「不敢小覷」了,將這場運動放在頭版頭條上跟蹤報導,自然引起了美國全國各地民眾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的關注,並且得到了不少好萊塢明星及工會的支持,連政治人物們也開始紛紛登場點評。

但美國兩大黨對佔領華爾街的看法卻有所分歧。相對於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凱恩、羅姆尼與金裡奇等嚴詞批判佔領華爾街的抗議民眾,民主黨對佔領華爾街活動顯得較為寬容,總統奧巴馬和副總統拜登都表示理解,眾議院少數黨領袖佩洛西更表示支持。

公開表示支持的還有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前副總統戈爾,認為美國的民選官員在「從經濟到氣候危機」等領域都令民眾失望,並稱蔓延全國的抗議運動是「真正的草根運動」。

下文將接著詳談,民眾為何如此痛恨華爾街呢?

(二)

上文介紹了「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發展狀況。接下來談談民眾為何如此痛恨華爾街呢?

想當年,每年底年初是華爾街最興奮的時候,華爾街公司一個接一個宣佈發放獎金的數額,相比之下一家比一家絢麗多姿,這個公司每個員工平均20萬美元,那個公司30萬美元,媒體也跟著湊熱鬧幫著華爾街人數錢,搞得華爾街員工個個都好似好萊塢明星似的。

記憶中最興旺的一年,雷曼兄弟每個員工的平均獎金是52萬美金,美林56萬,高盛66萬!那一年全華爾街30多萬員工,每人平均收入是30萬,足足高出美國平均收入的7倍!那些交易員、基金經理,每年拿一個百萬紅包稀鬆平常,上千萬也不少見。

而2007年底,華爾街已然陰云密佈,多家投行面臨著巨額的虧損,可他們的年終獎金卻仍然以盈利創紀錄的2006年為標準,其中一個對沖基金的管理人保爾 森(與美國現任財長無親戚關係),竟然拿了一個35億美元的大紅包!據統計,2007年,單那五大投資行的全年薪水支出就高達700億美元,比2006年 還高出18%,這些巨額獎金直接導致各行的流動資金劇減,隨著2008年次貸風暴的升級,各大投行開始捉襟見肘,運行困難。

甚至在巴克萊以17.5億美元買下雷曼的紐約投資部門後,還將部分員工的分紅計劃包含在收購協議中;紐約留下的一萬員工,可望分得25億美元紅利,而這筆紅利金是在雷曼破產之前設立的!但與此同時,有多少投資雷曼的普通投資者正為賠錢哭泣著……

然而美國第一輪的救市計劃(QE1),實際上只是救了引發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華爾街。現在三年多過去了,成千上萬失去了工作的人依然找不到工作,越來越多 的美國人工作將不保,以至失去家園,美國夢無從談起。雖然官方實業率在10%以下,可實際失業率超過17%,年輕人的失業率更是超過25%,漸漸地對未來 失去希望。而華爾街人依然我行我素,該拿的錢一分不少,該拿的獎金也一分不少,怎能不引發民怨呢?

也難怪美國民眾群情激憤,因為好些華爾街大鱷,在市場好的時候賺錢,自然無可厚非。但在危機來臨之時,華爾街大鱷真好似凍僵的蛇一般,仰仗著政府的救助, 而政府的錢是哪兒來的,還不是來自大眾特別是中產階級的納稅,被救活之後,非但對經濟恢覆沒有任何貢獻,反而但在經濟危機之時,照樣吃香的喝辣的。而美國 普通民眾卻每況愈下,房價依然跌跌不休,失業率依然高企,有工作的也朝不保夕,年輕人更找工作無望。

有人覺得這美國人是不是也「仇富」,當然不是!美國人從來不仇富,美國人是全世界的移民,就是衝著致富去美國的,只要是公平合理的致富,美國人非但不仇 你,反而會將你作為榜樣,敬重你更崇拜你!像前幾天去世的蘋果公司創辦人之一喬布斯,財富積累接近百億,有哪個民眾「仇」他,沒有!民眾仇恨華爾街大鱷, 是因為他們富得不合理,不公平!美國人從來不講絕對平均,但要公平!
不過,美國人雖然不仇富,但如果社會貧富過於懸殊,必定會造成金融、以至經濟危機。
下面接著談一下美國經濟危機的前世今生。

(三)

這次美國的經濟危機,已經被認定為是自上個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接下來談談美國上個世紀那次大蕭條來由吧。


 
   一百多年前,美國從銀本位制更換成了金本位制,就是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重量的黃金。隨著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商品產出猛增,對貨幣的需求也猛增。 但儘管黃金比白銀貴重,卻因為金屬貨幣畢竟有限,當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時,社會流通的貨幣就少了。譬如上個世紀大蕭條前,因為生產出來的商品無法 售出,形成了所謂的產能過剩,也就是說生產力大大超過了黃金的總量,最著名的一個場景就是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入大海,也不願降價出售。但另一方面,有多少 嬰兒因為沒有牛奶喝而營養不良,甚至死亡!

羅斯福的新政中有一條,把美國民間所有的黃金都收歸國有,從而廢除了金本位制;然後發行信用貨幣,這才度過了大劫難。如果說那次危機是金本位惹的禍,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兒,更關鍵的原因是財富的不均。

我們時常看到這種現象,一方面,富人們錢多得花也花不完,也無需再花費,因為他們和普通人一樣,一天吃不了二十頓大餐,晚上睡不下十八張大床,更不可能同 時開十輛豪華車;而另一方面,普通民眾買不起房,坐不起車。由於通貨膨脹,相對消弱了人們的購買力,普通百姓的實際收入下降了。而造成通脹的原因是虛擬的 需求被吹大,鼓勵提前消費、借貸消費的模式,使 98%的人口越來越依賴於2%的富人,因為富人掌握著整個社會的金融命脈,每一塊美元都來自於借貸的金融系統。因此,為了住上「自己」的房子、開著「自 己」的汽車、甚至為了能把食物擺在餐桌上,98%的大眾就不得不向他們借貸。

當不幸之人無法償還債務時,金錢的來路便被富人給切斷了,他們停止借錢。隨著破產的人越來越多,對市場上的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開始下降;接著企業開始解僱員 工,結果這些人便無法償還債務或把食物擺上餐桌,惡性循環。作為社會消費主體的老百姓,其購買力大幅下降,而剩餘的產能富人們又消化不了,產出和需求就失 衡了。一旦少數人的消費不足以支撐社會總產能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產能過剩,經濟危機就爆發了。

當今的美國,1%最富有的人掌握著社會財富的40%,卻沒有承擔相應的責任;華爾街是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和目前經濟困境的始作俑者,卻得到了政府的巨 額救助,導致危機的「苦果」由納稅人吞嚥。這次美國就是因為過度放鬆信貸造成金融泡沫,金融泡沫破滅成為金融海嘯,而貧富懸殊使得金融海嘯演變成經濟危 機。

除了貧富懸殊,目前美國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如何降低失業率,只要這個問題能解決,其他的一切問題都會慢慢地迎刃而解。就連近日因「落跑新娘」而成為新聞人物的《花花公子》創辦人、高齡85歲的休赫夫納,在CNN的一個訪談中也提到:「Let's Get People Back to Work!」(讓人們回去工作!)

下面談談美國的失業率怎麼會這麼高,工作都到哪去了。

(四)

MIT教授最早提出,美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已漸漸進入了所謂的「金融資本主義」,即漸漸地金融業、服務業做為經濟支撐,從將中低端的製造業開始遷移到人工低廉的國家——發展中國家,到將中低端的信息業外包,如到印度,一直發展到各行各業只要能外包就儘量外包。

結果,拋棄中低端製造業,加上其他大量職位外包的結果,使得美國工作職位大量流失,而靠金融業、高端服務業支撐的經濟,又不可能提供那麼多人就業。同時美國金融資本主義以及所謂的「全球化」也扭曲了貿易互通有無的初衷,實際上是浪費地球資源。

本來大家以為,將中低端的工作外包,自己生活在食物鏈的最高端,只用提供金融服務,就可以生活得舒舒服服,物價便宜,環境優美。讓人家做工,我來享受,算 盤打得真不錯。而事實上,這幾十年來,美國也得卻如此,佔盡了便宜。前些日子,國內媒體爆出了美國物價比中國便宜,令國內震驚!

但是,好景終有盡頭。由於工作卻越來越少,對於那些沒工作的人來說,東西再便宜,環境再好也沒有意義了。事實上,在所謂全球化之下,使美國總體財富大幅增 加,但問題是,這個大蛋糕並不是平均分切的,美國總體財富再多,但由於分配機制,社會財富不可能相對均衡地分配給99%的大眾。對於失業者來說,最多只能 靠微薄的社會救濟,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存而已。美國總體財富增多到哪去了呢,正如這次運動中那個最醒目的「1%」——到了1%美國人腰包之中。

於是和上次大蕭條的根源如出一轍,貧富懸殊,導致產能過剩,導致產能過剩,危機是必然的。前幾十年,靠著一個接著一個泡沫來掩蓋危機,每次都是以一個更大 泡沫來掩蓋前面一個比較小的泡沫,一直到這次次貸危機,這場遊戲玩兒到了頭,因為在近期再也找不一個更大泡沫來提供就業了。

No Jobs!沒有工作體現出來的貧富懸殊是當前美國最大問題,也正是「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緣起。

那麼怎樣才能降低失業率呢?該想的辦法美國幾乎都想盡了,從QE1到QE2,然而錢就是無法流入需要的地方,比如流入實體經濟,流入製造業,吸引企業僱用 更多的員工。事實上就連這次在金融危機中拿到政府救助最多的華爾街,也將開始裁員了。很明顯,美國經濟已對貨幣寬鬆產生了抗藥性,別說QE3了,就是 QE13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因此美聯儲已經暗示,暫時不會推出QE3。昨天(10月18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甚至稱,美聯儲有可能會通過上調基準利率的 方式來打破資產泡沫。

那怎麼辦呢?就只有一招了,也就是前些日子想競選下屆總統的紐約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提出的,讓流失到海外的工作職位重新再回來,使美國以金融業、服務業為支柱的產業回歸到實業,即讓美國人返回工作崗位自己生產,為社會創造真正的財富。

為此,近期美國國會正在討論一項議案,其關鍵點是吸引美國的跨國公司海外利潤回流美國,以此加強美國國內的投資,進而提高就業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將給與企業非常優惠的稅率,從目前的30%大幅降至5.5%,對資本來說,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事實上,據波士頓諮詢公司報告顯示,2000年中國製造業時薪僅52美分,而美國為16.61美元,當時中國人的時薪將佔是美國人時薪的3%。而到 2015年時這兩個數值將分別達到4.41美元和26.06美元,屆時中國人是美國人的17%,增加了14%,中美之間工資差異正不斷收窄。除了中美之間 工資差異正不斷收窄,中國房地產價格這些年的猛漲,也大幅提高了在中國辦企業的成本,中國為吸引外資的那些優惠條件漸漸地取消,美國企業很可能漸漸地離開 中國。

我們希望美國能找到一個能擺脫經濟困境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不過,同時也在暗暗為中國擔心。因為美國海外企業漸漸回歸美國的話,那將會在一段時間內對中國產生衝擊。因此,中國要做好準備了。

不過,美國企業離開中國,是否會都回歸美國,或對降低美國失業率起到多大作用,目前還很難說。

(五)結論

總之,這次 「佔領華爾街」活動暴露了美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的深層次問題,蔓延全國的示威,凸顯了時代背景下的美國式痛苦。許多美國人認為,社會發展方向出現了根本性錯誤,質疑經濟體制不再平等地把果實分給社會各階層。

從目前發展來看,雖然參與人數急劇增加,並從紐約擴大到了全國,但抗議活動是非常理性,應該不可能演變成大規模騷亂,而且出現大規模騷亂局面對誰都不利。 另外,無論如何這場運動最終的結果如何,美國經濟都不得不最終直面這一次危機。若不能採取刮骨療毒的結構大改革,重新清理金融業和實業的關係,美國經濟則 不可能真正實現復甦。而類似的抗議遊行,則會不斷發生。

這次「佔領華爾街」活動,其實是美國民眾質疑經濟體制不再平等地把果實分給社會各階層的訴求,是抗議社會發展方向出現了根本性錯誤,也是對近幾十年美國金融模式的反思,只要美國對這種模式不改弦更張,經濟危機便將不斷發生,並持續下去。

不過,話說回來,這次佔領華爾街運動並不意味著美國從此走向衰落,而從美國政府,媒體對這次運動的處理方式,以及百姓對這場運動的態度可以看出,恰恰意味著美國依然是全球最有生命力,最具有自我調節機制,具有自癒能力的最強大的國家。
 
   

 

篇幅有限,另文詳談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4

獨家專訪 華爾街最有權勢女王

2011-11-14  TCW




美國歐巴馬總統上台後,全華爾街 最具影響力的銀行,不是高盛、不是摩根士丹利、也不是花旗,而是擁有一百五十七年歷史的摩根大通銀行。

摩根大通成為二○○八年雷曼兄弟倒閉後,最成功的銀行,而摩根大通集團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擁有直通歐巴馬的熱線電話,他更是今年《富比世》雜誌統計,華爾街最高薪執行長。

戴蒙未來的接班人,極有可能,是華爾街史上第一位女性執行長。

她,就是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執行長歐朵思(Mary Callahan Erdoes),她是今年《財星》(Fortune)雜誌評選美國五十位最有權勢女企業家之一,排名第二十四,更是華爾街唯一進榜、地位最高的女銀行家。

十月二十五日,這位女強人旋風式訪台六小時,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

她,金融海嘯照賺掌管資產是台灣GDP的四倍

「不管見什麼人、開什麼會議,她總是能讓客戶、員工感覺到,她在注視著你。」在歐朵思訪台過程中,全程陪同的摩根大通台灣區總裁錢國維形容,在冷冰冰的華 爾街金融業裡,歐朵思的特質更顯不同。

這正是○八年金融海嘯造成華爾街重新洗牌時,她在摩根大通內部快速崛起的重要特質。當時掌管摩根大通私人銀行部門的歐朵思,關注客戶直覺,及時建立一個內 部跨國會議的溝通機制,每天召開三次,將國際金融情勢彙報給全球客戶。

此舉讓她在危機中贏得客戶信任,她所掌管的私人銀行部門逆勢從全球各地吸引了八百億美元資產淨流入。即使金融海嘯重擊全球金融業,也無法打斷她○五年接管 私人銀行業務以來,連續十五個季度的獲利成長表現。

二○○九年九月,歐朵思被任命為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執行長,她掌管的資產高達一兆八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十四兆元),相當於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 四倍。她是摩根大通集團核心管理層,行政與營運委員會七位成員之一,直接向摩根大通集團執行長戴蒙彙報,被華爾街金融圈視為摩根大通執行長接班人的三名熱 門候選人之一。

摩根大通最新的第三季財報顯示,歐朵思領導的摩根大通資產管理業務達到二十三億美元的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七%,且遠遠超越金融海嘯前的數字。

現年四十四歲的歐朵思,掌管的是全球第五大資產管理公司,旗下有全球第二大避險基金、專為美國超級富豪服務的私人銀行,以及其他超過兩百種投資商品。一年 之中,她有一半的時間,在世界各地拜訪客戶、觀察第一手的經濟情勢。以下為專訪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現在和○八年的狀況有什麼不同?

歐朵思答(以下簡稱答):○八年危機在我們眼前快速、出乎預料的發生,這次則像看一齣慢動作電影,我們正在等待結局出現。不過,我們快要靠近歐洲風暴的終 點了。

談全球經濟:不會二次衰退美國企業滿手現金,可惜信心不足

問:全球經濟復甦力量是否轉弱?

答:目前沒有好轉,我們希望它不會變得更糟。這必須取決於歐洲的決策,相信歐洲政府將會採取行動,而非原地踏步。如此一來,市場就可以轉移注意力到其他地 區,例如亞洲。

問:會有二次衰退的疑慮嗎?

答:我們不認為會發生。因為歐洲各國將會解決自身的問題。雖然會帶來痛苦,但終究會解決。而全球除了歐洲以外的企業基本面強勁,資產負債表良好,不僅低槓 桿、現金部位高,支出方面也很有紀律,新投資也經過嚴謹的分析,並且多元分散。這些優勢足以平衡歐洲方面的問題。

問:美國經濟的狀況如何?

答:出乎意料的有活力。消費者持續花錢,同時也提高儲蓄,企業滿手現金,而且更懂得精明運用資金,他們將是全球經濟成長的引擎。美國仍必須解決失業問題, 這件事不簡單,但我們必須這麼做。

其實,美國經濟的最大問題就是信心不足。如果企業有足夠的信心,並增加投資,這將會帶來連鎖效應,經濟將重返正軌,所有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談投資主軸:新興國家令人振奮風險降過頭,可能錯失買亞股良機

問:○八年以來全球投資主軸是新興市場,例如金磚四國或中國,不過,最近出現一些雜音,包括中國身陷地方債危機。二○一二年的投資主軸又是什麼?答:中國 沒有太大問題,許多新興市場的價格被低估,開始浮現很好的投資機會。再過兩個月,二○一一年即將結束,如果到時回過頭來看,你會發現這是很好的投資時機。

在亞洲,你也可以看到同樣讓人振奮的投資機會,包括經濟成長、企業購併、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等,從南到北,機會比比皆是。如果人們停止閱讀報紙,走出去親眼 看看,並實際去發掘世界各地的投資機會,那麼他們一定會對於全球經濟復甦及投資前景重燃信心。

問:當全球市場持續動盪不安,投資人日益謹慎,目前你對資產配置有何建議?

答:回想起○八年,當時客戶往往驚呼:「哇,我沒有意識到這項投資的風險,」或者「我沒有想到投資槓桿有多大,也沒設想到判斷錯誤的後果。」

現在剛好相反,沒有人想要冒風險。等到將來重返市場時,我們回頭看現在,或許會說:「喔,我們不應該把投資部位降到最低,因為目前風險不高;不應該只投資 債券,而不買股票。」當全世界都不約而同降低風險時,投資機會反而會出現。

談明年展望:歐債危機是關鍵問題懸而未決,將變市場最大風險

問:請談談你對二○一二年的展望,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

答:這必須看歐債危機的發展。一旦歐債危機得以解決,我們將迎接更好的二○一二年,若懸而未決,會成最大風險。

問:十月二十六日歐盟峰會針對歐債問題達成協議,您對這個正面發展有何看法?對明年的展望是否更加樂觀?

答:這項決議證明了我們的看法,就是歐盟將繼續在共同貨幣體制下運作,未來五年內歐元仍然會存在。不過,這不代表歐洲會從此安度危機。未來幾年內,歐債陰 霾仍會揮之不去,市場也將在漫長的解決過程中反覆震盪。

即使最近歐盟提出一套解決方案,但未來一年,歐洲經濟將會成長放緩,歐債問題也將繼續面臨挑戰。

【延伸閱讀】她'09年上任,隔年獲利就成長20%!——摩根大通資產管理部門營收及獲利2008營收:16.58獲利:2.55

2009營收:21.95獲利:4.24

2010營收:26.13獲利:5.07

2011Q1-Q3 年/季營收:23.16獲利:3.85

單位:億美元註:2011年結算至第3季資料來源:摩根大通財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34

从“占领华尔街”看入世第二个十年的国际环境

http://www.p5w.net/newfortune/zhuanlan/201111/t3957867.htm

 “占领运动”的导火索,是美国等西方各国的收入差距在经济泡沫破裂后赤裸裸的暴露,其根源则是过去几十年其教育、医疗、住房等根本性的社会经济体 制存在缺陷。然而,很多美国人并没有意识自身必须经历深刻的改革,却指责全球化导致了自身的困境,并将矛头指向中国。可以预见,美国国内政治将向左转、国 际政治战略将向右转,这会使中国在进入WTO后的第二个十年面临严峻的考验。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平常心态,不为西方挑衅所怒,并励精图治加快改革,避免重 蹈西方之覆辙,力求5年内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改革方面有重大突破,从而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的竞争力。

  “占领运动”
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基础
  金融危机爆发3年后,正当华尔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从危机的冲击中复苏过来的时候,全球各发达国家却风起云涌地兴起了一场群众运动,那就是“占领华尔街”运动。两个月之内,占领运动已经从华尔街扩散到许多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
到目前为止,这场运动呈现出了几个突出特点:1、涉及的社会层面非常广,除了金融业之外,几乎所有阶层的民众都已经参与;2、运动所表达的诉求极为广 泛,既有反对华尔街贪婪的呼声,也有增进社会福利的要求;既有防止大公司操纵竞选和政策决策的呼吁,也有绿色环保主义的诉求;3、运动的矛头指向了美国乃 至整个西方的政治运作体制,参与者们抱怨美国的政治体制不足以反映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从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占领运动是一场自发的群众运 动。既然如此,它一定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群众基础毫无疑问主要来自经济层面,主要是抱怨政府福利支出的缩减,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失业率的高涨。那 么,这种抱怨的根源在哪里?最直接的当然是与此情形呈鲜明对比和巨大反差的华尔街金融从业者等阶层居高不下的收入;而如果眼光更加长远,可以看到,这一不 满的种子在西方各发达国家早已埋下。
自从里根、撒切尔夫人等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来,西方各国的民众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而这种收入差距集中表现 为金融、高科技这些智力密集型产业和低端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差距,反映为教育水平上的差距。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几十年来,这种差距在美 国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信用扩张过程中得以掩盖,穷人可以轻易借钱消费,贷款买房,而今泡沫已经破裂,烟幕已经散去,这种收入差距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之 下,并成为引发这场群众运动最根本的原因。对此,印裔美国人、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任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迈·拉詹(Raghuram G. Rajan)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表的著作《断层线》(Fault Lines: How Hidden Fractures still Threaten the World Economy)中有比较系统的描述和分析,此书也得奖颇丰,得到美国思想界的广泛认同。

  问题的根源在于深刻的
社会经济体制问题
  我们不妨再追问一下,这种收入差距的基础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收入差距的出现,是过去几十年以来西方自身的社会管理体制、教育体制等根本性的制度缺陷不断暴露的过程,美国尤其突出。
在美国的体制下,普遍的教育水平落后于中国等一批发展中国家。当然,尽管在各级教育阶段,包括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美国都有极为突出的个别教育机构,大学 中的哈佛、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中学中的波士顿拉丁、纽约布鲁克兰科学高中、史蒂文森高中等都表现优异,他们以培养诺贝尔奖得主级别的科学家 为荣,但这无法掩盖美国绝大部分教育机构停滞不前甚至于绝对水平下降的局面。中小学如此,大学也问题不少,比如,美国大学生的辍学率高达25%。
再比如说,美国过分依赖市场机制来解决住房和医疗问题,导致医疗费用、住房价格不断上涨,住房、医疗、教育等体制缺少基本的普惠性的特征,从而加剧了社会矛盾。这些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以来整体竞争力相对下降、社会矛盾不断积聚的最深刻的原因。
客观地讲,美国等发达国家必须经历深刻的改革,尤其是必须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涉及到现代市场经济基本层面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这场改革比之于里根、撒切尔夫人时代的改革更加复杂,更为艰巨。
对此,美国的部分学者有清醒的认识。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 Sachs)最近发表论著《文明的代价—重新唤醒美国的美德和繁荣》(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 – Reawakening American Virtue and Prosperity),书中用大量的数据论证美国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他提出的行动方案中,教育改革跃居第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 (Thomas L. Friedma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迈克尔·曼德尔保穆(Michael Mandelbaum)最近出版了畅销书《我们过去曾经如此》(That Used to be US),其中把中国作为榜样,大力鼓吹美国必须图变,而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体制改革。

  全球化成为借口
  不幸的是,很多美国民众和精英人士并没有意识,更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根本问题所在,他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全球化之上。在他们看来,是全球化导致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的困境,是全球化使他们大量的企业和民众丧失了工作,缺少了竞争力。
的确,全球化使得美国的很多企业,如波音、苹果、英特尔公司获得了巨幅利润,也使得这些公司的部分产业转移出境内,但是也必须看到,对美国这样的大国, 可贸易部门所占经济的比重毕竟相对比较低。比如说,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9月,美国的制造业人数仅为1174万人,约占其非农就业 总人数的8.9%,美国的制造业再发展,也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和社会福利问题。因此,其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全球化,全球化至多是一个催化剂和加速器,它让西 方整体社会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性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美国有远见的政治家对此看得非常清楚。前总统比尔·克林顿2010年11月在新加坡亚洲投资论坛上公开表示,他自己已经不需要竞选了,可以讲实话了:“美国的问题是自找的,不能拿中国当借口,相反,必须深刻改革,教育是美国重大短板。”

  国内政策向左,国家战略向右:
占领运动的长期影响
  占领运动毫无疑问正在被美国的左派政治家所利用,这其中包括美国的民主党人和其他国家的工党人士。那么,占领运动的后果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美国的国内政治向左转,而国际政治战略向右转。
国内政治向左转,指的是国家对政治、经济各领域加大干预,比如对华尔街,将会实施一些讨论已久的管制政策;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也一定会出台一些 更为直接的管制。这种管制本身并不一定会带来公共开支的上升,相反,它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完全靠政府购买的消费性公共开支。伴随国内政策向左转、向政府干 预的方向转,“管制”将会成为未来西方社会发展的关键词。
在国际领域,西方的政客们一定会将注意点指向全球化,将矛头指向中国,中国毫无疑问将会成为这场占领运动的受害者、牺牲品。他们一定会将群众的怨气引向中国,一定会说,是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崛起抢占了大部分人的饭碗,他们正在反思全球化。

  加入WTO的第二个十年,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会更加复杂
  过去十年,加入WTO不仅没有消灭和削弱中国的许多产业,反而促进了汽车等制造业的蓬勃前进,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加入WTO的第一个十年是令国人骄傲的,但是下一个十年,对中国将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占领运动的影响下,西方左派人士会将矛头指向中国,右派也会把怨气引向中国,从而导致社会各个层面都会将关注的重点转向中国。比如说,在汇率问题上, 他们很有可能对中国继续施压,还会把各种各样的国际金融政策改革问题与汇率政策挂钩;在知识产权方面,他们会进一步地向中国施压,会指责中国企业的自主创 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他们会把大企业的经营不利归咎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在产品质量和准入方面,他们也会把矛头指向中国,认为中国的产品 质量不符合标准、中国的贸易不符合国际准则;在投资方面,他们也会针对中国,以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守法等借口限制中国的对外投资。

  不急不怒,励精图治,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
  在加入WTO后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必须要清醒地认识这一形势,并在此前提下认真备战,起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1、保持平常心态,不被西方政客的运作和挑衅所激怒。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环境的恶化是西方社会自身矛盾所带来的,而不是中国本身的问题,因此, 我们必须要客观冷静地对待这些问题,最应该防范的是中国自身心态的变化。我们不能被西方的挑衅行为所误导,只有保持平常的心情、冷静的心态,才能够最好、 最有利地化解这些矛盾。如果我们自身的心态出现了波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行为上出现了偏激,一定会在政策层面出现重要的失误,这是万万要避免的。
2、励精图治,进一步搞好中国自身的基础性体制改革。在认识到占领运动的根源是几十年以来西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矛盾凸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 避免类似的矛盾累积。中国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借鉴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比如德国、新加坡、英国的重要经 验,励精图治,加快改革,力求5年内在这些方面有重大突破,这才能让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同时也保持社会自身的稳定。
3、想方设法,帮 助中国企业在战术层面做好各种具体的应对措施。要对我们的企业,包括对出口企业和出国投资者,做好相关的培训,让他们了解西方社会变化的环境和法律、政 治、社会体制,在坚持“走出去”的大原则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冷静客观地应对迅速变化着的国际环境,积极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的矛盾,按照西方国家自身发展 的客观规律去化解这些矛盾,包括跟西方当地的社会各界保持关系,尽量完成社会责任,极大地减少西方民众和社会对中国产品和投资的抵触情绪,这样才能保持中 国开放的态势不变,不为西方政客的各种挑衅所误导。
总之,坚持做自己的事情,坚持改革开放,保持平常心态,冷静观察,不为西方的挑衅所怒,才能让中国在加入WTO后的第二个十年稳健前行,继续取得长足的进步,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