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D立體版《阿凡達》上映至今兩個月,仍然一票難求,加上3D電視將於今年內推出,令全城興起3D熱潮,甚至毫不相干的翠華茶餐廳,亦沾手搞3D動畫《Little Gobie》。 茶餐廳老闆當然不懂製作動畫,真正落手落腳的人,其實是著名動畫公司意馬的始創者鄧東明。 他五年前離開意馬,放棄月入十萬元的筍工,不惜向外父借錢,又抵押父母的居所來搞原創動畫。 雖然被同行狂嘲畫工差劣,卻得到行外人翠華老闆青睞,投資七千萬元,才令此片不至難產。鄧東明檔案 39歲已婚 88-92年 入行做廣告公司學徒 92-98年 開設廣告公司 98年 成立意馬,製作3D廣告動畫 00年 寶途以一千萬元收購意馬,轉任營運總監 05年 離開意馬 07年 成立電影公司T-Films 10年 首套3D動畫《Little Gobie》將於年底上映 上月翠華茶餐廳突然踩過界,宣布投資七千萬元搞3D原創動畫,頭炮作品《Little Gobie》將於今年底上映。翠華茶餐廳主席李遠康雖然不諳動畫,但卻信心十足,「導演鄧東明有多年經驗,而且套片會全球發行,之前無本地原創動畫試過。」 雖然李遠康信心爆棚,但電影業界卻並不睇好,有同行看過試片後更嘲笑畫工差劣。身兼導演及原創者的鄧東明雖不認同,但亦坦言難覓投資者,「同四五間公司傾過,包括基金同圈內人,都話無興趣。直至兩年前經朋友介紹,認識到行外人李遠康,佢考慮咗一個月先肯投資。」 意馬創辦人 鄧東明並非無名小卒,他是本港著名動畫公司意馬的創辦人,從事動畫達二十年,自小愛看《中華英雄》和日本動畫。「馬榮成係我偶像,佢喺山月畫室學畫,我又跟去學咗幾年。」惟他中五畢業後,卻跑到廣告公司學電腦3D繪圖,「既然無人超越到馬榮成,不如試下玩3D,可能殺出血路。」 他八八年入行,月薪僅二千多元,要清晨派報紙幫補家計,為了慳錢,更從紅磡的家中踩單車到九龍塘上班,「人工仲低過麥當勞,頭兩年俾唔起家用,但我無電腦底,貪公司多嘢學,就算要做通宵都唔介意。」數年後鄧東明自覺滿師,遂開了山寨式規模的廣告公司,「學軟件唔難,電腦幫你計晒數,但好多人無3D概念,要靠畫多啲素描,摸索物體比例。」輾轉至九八年,他再成立意馬,專門製作3D動畫廣告,「多數接公關公司生意,有時生意額有幾十萬,有時乜job都無,收入好唔穩定。」 雖然公司未上軌道,但他仍分心搞動畫,他見鹹蛋超人從未推出動畫,於是自把自為,製作了長一分鐘的3D超人試片,向版權商自薦合作出動畫,「佢哋滿意條片嘅質素,但唔滿意我公司規模。」最終不了了之。 他認為版權商諸多掣肘,如其求人,不如自創3D動畫,花上半年時間製成長達二十多分鐘的短片《時空冒險記》,四處找投資者揼水,可惜無人問津。直至○○年,他因工作關係,認識了上市公司聖誕樹生產商寶途的太子爺高偉豪才大逆轉,「高生搵我幫寶途做公司網站,後來發現我識造動畫,好感興趣,仲坐低睇晒我套卡通片。」 聖誕樹太子爺收購 含着金鎖匙出身的高偉豪,看畢《時空冒險記》後,認為大有錢途,於是真的冒險以上市公司名義,用一千萬元收購了整間意馬;一年後,更賣掉本業聖誕樹業務,將公司易名意馬國際,正式變身做動畫股。高氏此舉受盡各界批評,指大股東動用資金冒險,罔顧小股東利益。 鄧東明作為這宗交易的既得利益者,顯得不願多說此事,「高生係大細路,間房有好多玩具,漫畫同模型都有。」但無論如何,他已套現賺到一大筆,並過檔新公司擔任首席營運總監,月薪達十萬元。 他坦言重做打工仔,仕途的確順風順水,得以有資金將《時空冒險記》發展成二十六集動畫,並在香港及日本等地播放,還贏得多個獎項,而他更讓新婚的太太辭去文員工作,打本給她與朋友合資在銅鑼灣開樓上Cafe。 《時空冒險記》反應不俗,收回數千萬元的製作成本,令只有廿來歲的高偉豪心雄起來,目標要做全港最大動畫公司,數年間招攬了數百名動畫師。鄧東明憶述:「淨係軟件技術支援已經請幾十人,佢哋好高人工,支出梗係大。」 由於人多開支大,意馬開始改變策略,傾向做授權動畫,包括和Bandai合作《數碼暴龍》電影版,以及與夢工場製作電視動畫。他曾多次向公司反映想做原創動畫,但都不得要領,「公司唔想冒險,認為授權動畫有票房保證。」○五年高偉豪決定投資三千萬美元製作《忍者龜》,令鄧東明把心一橫辭職,「公司發展到幾百人,有無我都唔重要。」 問外父借錢 突然放棄高薪厚職,太太頓感錯愕,「佢起初好嬲,成日話唔明我,有份好工都唔做。」他留在家中兩年搞動畫,閒時靠接廣告賺萬多元外快,不經不覺便燒了大半積蓄。 太 太最後心軟,賣掉樓上Cafe,並向自己父親借了一百萬元,讓丈夫有資金與幾名投資者合股製作熊仔動畫,中途將半製成品參賽,竟奪得數碼娛樂傑出大獎。原 以為自此便一帆風順,但最後因投資者不咬弦,不再注資,令此片胎死腹中,「套戲做好四成,但版權唔屬於我,無可能重見天日。」 事業又再跌一跤,但他卻未肯認輸,「套片質素無問題,只係唔夠資金,我唔想咁快放棄。」他厚着臉皮要求父母抵押了黃埔花園住所,套現二百萬元,成立電影公司創作《Little Gobie》,「佢哋死慳死抵先買到層樓,今次真係盡地一煲。」 為了慳錢,公司只 有五名員工,花了八個月時間,才完成十多分鐘的試片。「《阿童木》用咗六億,因為有好多資金用嚟開發軟件技術,但我用現有軟件就算,一樣上到大場面。」幾 經辛苦,終於找到翠華老闆入股,得以完成整套電影,令他如釋重負。記者請他估計票房,他笑說難以預測,也懶理行家的批評,表示很有信心回本,「我哋套片都 有3D立體效果,賣飛可以貴四成,但成本只係多一成半,而且毋須額外多花時間製作。」他更指翠華已揼本再投資七千萬元,拍攝另一套以消防員做題材的3D動 畫。現時他每月支薪四萬元,雖然人工少一大截,惟有靠滿足感彌補,「外父筆錢已經還晒,我有信心好快贖番父母層樓。」 3D動畫里程碑 1995年 Pixar推出全球首部,全電腦模擬3D效果的動畫《反斗奇兵》,全球票房三億六千萬美元 2001年 夢工場推出《史力加》,主打成人市場 2003年 Pixar的《海底奇兵》為全球最高票房動畫,收逾八億美元 2004年 華納兄弟製作《北極快車》,是首部以Imax 3D技術製作的動畫 2007年 香港播放首部3D立體電影《羅拔神奇家族》,須佩戴立體眼鏡收看 2008年 經典動畫《怪誕城之夜》以3D立體版本再度上映 2009年 《怪誕隨意門》是首部3D立體定格動畫,主角以布公仔做成,每拍攝一格畫面,動畫師需拿起公仔,轉換動作再繼續拍攝,製作時間長達三年 2010年 《反斗奇兵3》將會以3D立體版本上映 |
http://xueqiu.com/8301293543/49663341
文章来源于首募钱厚—深港通头等舱,关注本雪球账号,了解更多港股投研信息
导读:
这两支会员分享的个股并不适合当前买入,但它们值得投资者等待:先健科技心是血管领域唯一一家有两项产品获批创新医疗器械的企业,同时也是首家进入西方主
流国家医疗器械市场的中国企业,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战略入股以及公司重磅产品LAmbre左心耳封堵器系统又为公司的发展打开广阔空间,但是公司短期
估值过高,业绩释放还需时日,并不适合当前买入;而翠华控股为香港最大的连锁茶餐厅运营商之一,近几年受行业整体下行影响,同时公司扩张过程中出现管理失
控等问题,导致公司盈利能力持续下降,且近期看不到改善的迹象,但是在内地餐饮行业整体回暖的背景下,建议持续关注,以待公司拐点出现。
1.先健科技:来自创新之城的医疗器械黑马
1.1核心逻辑:
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于2012年收购先健科技19%股份,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美敦力希望借道收购打入中国市场加速本土化,先健这边希望引入美敦力
国际化的管理、技术及销售渠道。合作后,先健科技在产销研等多个环节均开始向国际一流看齐。2014年双方再次扩大合作协议,美敦力发挥全球化的渠道优势
将先健产品带入国际市场,同时输出技术帮助先健开发核心新产品服务于中国市场。随着先健各类重磅产品的相继推出,与美敦力的深度合作势必会帮助先健加快业
绩释放的速度。但公司短期估值已然过高,需谨慎关注。
1.2 头等舱观察:携手巨头组战略同盟,产品+渠道双轮驱动,估值高低各有观点
(1)深耕心血管领域,垂直领域优势明显
国
家心血管病中心所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中国心血管病
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发病人数持续增加。预计今后十年,心血管病患人数仍将快速增长。据统计心血管病死亡已占城乡居民疾病死亡原因的首位,分别占比
38.7%和41.1%。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图1:中国农村居民疾病死因构成 图2:中国城市居民疾病死因构成
数据来源: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不仅如此,心血管疾病作为对于心脏及大脑这两个人类最为重要器官的头号杀手,其发病致死率也居于各类疾病首位,甚至大大超过了肿瘤。
图1:中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
图2:中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
而
且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数据显示,在中国现有高血压患者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数约在800
万左右,其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而在约1.139 亿中国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疾病的发病人数更高达2,000
多万。这些慢性疾病所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更不易察觉,也更为危险,同时也推升了我国潜在的心血管疾病的病患人数。可见与心血管病相关的医疗产业在我国的发
展前景和发展的必要性。
而先健科技的三大主要产品线均布局于心血管领域,表现了公司对于自身定位的明确,自1999年诞生之初,公司便
专注于心血管疾病领域,公司在该领域厚积薄发,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优质的产品。公司是业内唯一一家有两项产品获批创新医疗器械的企业,同时也是首家进入
西方主流国家医疗器械市场的中国企业。对先健有过跟踪的会员表示“先健的产品还是在心血管这方面,应用范围不广,但是细分小板块里的市占率很高。”
(2)美敦力战略入股,国内外市场双向对接。
全
球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最初于2012年与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将美敦力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和先健科技的本土市场专长、品牌和增长潜力相结合,通过合作
为更多的患者及临床医生群体提供服务,根据最初的协议,美敦力购买了先健科技19.0%的股份,并获得了先健科技当前及未来产品分销的优先谈判权,以及购
买更多公司股权的机会。
签署战略投资协议以来,
先健科技秉承了“汲取双方优势资源服务中国及新兴市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战略,在产品研发、质量体系、生产工艺、产能释放、供应链优化、临床研究等多个方
面与美敦力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在运营和质量体系上取得了质的飞跃。从标准化流程,到员工技能认证、质量意识、工艺流程科学管控、改进和预防措施、及持续
质量提升等各环节都接近了世界一级企业的要求。实现了技能和体系的成功对接发挥了战略同盟的协同优势,并使得公司在海外的业务发展获得了长足发展。
2014
年7月,美敦力宣布与公司扩大双方的战略合作,将在中国为中国市场联合生产先健科技品牌的心脏起搏器,美敦力是世界最大的心脏起搏器供应商。根据扩大了的
合作协议,先健科技将开发一系列心脏起搏器和心脏电极产品,并逐步建立本土化的心脏起搏器生产能力。美敦力将在先健进入中国心脏起搏器市场的时候,提供特
定的技术、培训和支持。中美两国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大致相同,但中国的人口总量远远高于美国。然而,在美国每百万人中有1000人植入了心脏起搏器,在中国
每百万人中仅有31人植入起搏器,市场渗透率严重不足,相信此次合作一旦成功,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之一。
对此头等舱会员认为“两年前美敦力战略投资先健,后来美敦力的支架产品在中国冠了先健的名字,巨头在中国用合作伙伴的品牌,这还是首例。”这么看来先健还是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能力的,后期的心脏起搏器也有可能走这种模式。
(3)重磅产品或填补行业空白
据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中国人口第一死因为脑卒中,其发病死亡率达到了60%。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分为缺血
性和失血性两种,分别占比80%和20%。而缺血性脑中风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血栓,各种血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神
经细胞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血栓子60%-75%来源于心脏,其产生基地便是“左心耳”。而左心耳血栓的形成的主因便是房颤(心电信号异常)导致了心室
失去有效的收缩规律。
先健科技的重磅产品LAmbre左心耳封堵器系统正是针对这一病症而研发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
心主任张澍表示,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相较于普通人高出5倍,临床上有80%的中风属于血栓栓塞型,而90%的血栓又起源于左心耳。因此,左心耳的封堵显得
尤为重要。头等舱会员表示“左心耳东西不错,但给多少估值还需要看市场反应。”当然,也有会员认为“左心耳相对传统的治疗方式优势并不非常明显,想要说服
医生尝试有一定难度。”
根
据中国食品药品管理局2014年的出口批件通知中,先健科技的LAmbre左心耳封堵器系统”赫然在列,这表明,这项技术从研发试验向市场化落地的过程中
又迈进了一步。据了解,目前只有波士顿科学的Watchman,是目前全球唯一获得欧盟CE、美国FDA、中国CFDA注册的左心耳封堵器,
先健科技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家掌握这项技术,并在三大监管机构注册的企业。相信依靠美敦力在全球的销售网络,先健科技将会在这一细分市场有不错的表现。
(4)短期估值过高,业绩释放还需时日
公
司于2012年与美敦力进行战略合作后,营收稳步上升。但由于各方面还仍然处于投入阶段,目前业绩释放的可能性依然不大。头等舱会员认为“先健成立十多
年,主营利润几千万,给足30倍PE,这部分25亿加上左心耳给35-55个亿,加起来也没到100。”会员个人观点觉得现在100个亿市值基础,往下
20%都是超买。
虽然业务前景广阔,潜在的成长空间巨大,产品技术的积淀也足够扎实,但以目前公司的盈利状况来看,支撑百亿左右的市值确实有些单薄,短期过高的估值是否值得买入,见仁见智,但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该公司值得关注及跟踪。
2.翠华控股(HK.1314):行业拐点已到,公司拐点仍未到
2.1核心逻辑:
餐饮行业标准化扩张与口味和服务难以复制似乎是行业无解的的困恼。翠华餐厅近年来在内地和香港迅速扩张,但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却不断下降,这除了与行业整体
景气程度息息相关,公司扩张过程中的管理失控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头等舱会员认为,翠华控股基本面一贯稳健,但是在近几年在行业整体走软以及扩张失控的影
响下,公司营收增幅一直下降。因此。对这支个股的总结,用会员的话即是“基本面没有复苏,观察”。
“公司其实还好,就是中两年扩张过快遇到点问题”
“香港现在叫翠X的餐厅很多 定位重复 竞争激烈”
“翠华那个价格和出品在内地基本就是杀猪价”
“另外,内地人口味比较复杂,港式菜品其实离开珠三角,恐怕都做不大吧~”
“ 口味不是大问题,还是价高味差”
“话说餐饮行业其实很难赚大钱”
“味千 小南国 翠华 都好惨”
“标准化扩张 和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不是正反馈”
2.2头等舱观察:翠华控股营收未超预期,期待公司业绩拐点出现
(1)行业视角:内地餐饮行业回暖,寻找行业优质标的
1)内地行业景气回暖,香港餐饮前景仍不容乐观
内地:限制“三公消费”影响消退,财富效应显现端倪
受
到中央限制“三公消费”及经济增速下滑的双重影响,我国餐饮行业增速自2012年起明显放缓,而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总额在2013年更是出现了倒退。但
进入2014年之后,餐饮行业出现一定回暖迹象,全国餐饮收入增速重回10%以上。因此,在行业回暖背景下,寻找优质餐饮个股等待业绩拐点出现时不错的投
资选择。
香港:处于下行通道,暂时没有改观迹象,“反陆客”雪上加霜
年
租金、人工及食材等三大主要开支导致近年来香港餐饮业成本提升,而香港市民加薪幅度有限,实质工资增长不多;加之受内地提倡节约风气影响,企业应酬开支收
缩;以及近年内地经济增长放缓,内地旅客餐饮模式起了变化。因此,总体来看,香港餐饮业收益增幅由10年前的10%左右下降到近年来年均3%左右。同时,
近期“反陆 客”运动更是让香港餐饮业雪上加霜。
2)行业竞争激烈
根
据渠道网络研究院对外发布2015年餐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外市场对比,不难发现中国餐饮市场虽然不乏巨头,但仅占总体市场5%的份额左右,95%的都
是中小餐饮。该市场还处于完全竞争阶段,不存在寡头与垄断。该条件下商业机会均等,中小餐饮都有很大的成长可能。由此,造成一大批致力于餐饮行业的商业精
英来加入和投资。所以完全竞争将继续,连锁餐饮之战将越战越火!
3)餐饮标准化扩张与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的博弈
会员认为,“标准化扩张 和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不是正反馈”。
所谓标准化,首先就是要确立标准。有了标准,就有了可复制的具象。而餐饮业标准化的范围也包括很多方面,可以细碎到门店的设计细节等,其重点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餐品的制作和服务;二是采购、配送、物流等供应链上的标准化;三是财务和信息化的统一管理。
业内人士表示,中餐扩张是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选择,虽然建立中央厨房最少能降低10%的成本,而且品质可控,“但酒楼还是应该有个性、文化,全部标 准化,个性就会弱化。”
4)餐饮O2O大热改变消费模式,强者愈强与草根逆袭现象并同存在
随着餐饮O2O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餐饮消费调查,点评类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对消费者做出餐饮消费选择的影响明显加强。
(2)个股视角:基本面复苏迹象不明显,建议持续关注
1)正面:扩张策略有效实施,等待公司拐点出现
扩张策略稳步进行
截止2015年3月,公司香港地区门店31家,内地门店19家,澳门1家,总门店数达到51家。虽然内地门店扩张低于预期,但是公司重申2017年底门店规模不少于80个的目标,相信每年会保持10家的速度扩张。
多元化初见成效,内地收入占比达到20%
内地餐饮行业景气度回暖趋势明显,公司内地布局将享受行业向上的红利
新店投资回报期较短,期待公司盈利拐点到来
相比竞争对手,公司新店达到收支平衡点所需时间断于竞争对手,平均投资回本点更是显著快于竞争对手。
2)负面:基本面未见改善,内地扩张失控
定位高中端,但性价比不高
根据大众点评的公开数据,公司内地门店人均消费金额处于同类餐厅的中上游,但是消费者评价却处于中下游,凸显出公司门店扩张中的服务质量问题。
扩张暴露管理问题
体验过翠华餐厅的会员称,“翠华那个价格和出品在内地基本就是杀猪价”。通过对比公司香港和内地的客单价和顾客评价,香港门店显著优于内地门店。
基本面复苏迹象不明显,收入与毛利增幅双降
公司收入虽仍然保持22%的增幅,但与前期高速增长相比,回落幅度较大,且趋势未改。
公司毛利率至2012年始一路下降,近几年更是由于新设餐厅而产生的初始成本、物业租金上升与新增固定资产导致这就成本上涨,毛利率下降至8.73%。
![]() |
翠華毛利率升1.7個百分點。(資料圖片) |
四年前,馳名奶油豬及冰鎮奶茶的翠華集團(1314)上市。主席兼執行董事李遠康話:「做茶餐廳,是『一生一世』的承諾。」當日另外四位創辦人,亦穿上「I love翠華」T恤,以示搞起翠華的決心! 最高峰時的翠華,市值一度高達81億。可惜發展下來,又是一個「共富貴、不能共患難」的故事。隨着業績大走樣,翠華突發通告指可能賣盤。而且於上月底股東會上,股東之間不和隨即浮面。據知情人士透露,昔日一起打天下的五兄弟,近年已因權鬥決裂;直至近月有人出價高近一倍洽購股份,利誘當前,將綁在一起的五個人徹底瓦解。唯一堅拒賣盤的李遠康,將要以一敵四。 翠華這五兄弟,於八九年夾份頂手翠華冰廳來做時,只不過是大廚或餐廳經理,現時個個都因翠華成為億萬富翁。弄至今日局面,身為眾人大佬的李遠康最為心痛。他身邊人擰頭指:「有人今次真係做得太過分!」有翠華投資者透露,日前出席路演時,與李遠康交談之間感受到,李是有心繼續經營下去。而來年翠華五十周年的慶祝活動,李遠康亦已有全盤的宣傳計劃。 其實翠華創辦人之間,在公司決策上屢有不和,但不至於引發今次如此重大危機。據知情人士透露,近月有人放聲氣指翠華有意賣盤,引「狼」入室。「五個股東喺上市前簽咗協議,所有公司決定都要經一致同意才能執行。但其中有人自己對外放聲氣,話翠華想賣盤。」據知有一飲食集團因此出價洽購;現時翠華股價約一元五角,而該集團出價高達二元五角以上。「利誘」當前,其他創辦人紛紛「投降」;唯獨一手一腳湊大翠華的李遠康堅拒。至今,已有起碼三家飲食集團向翠華「招手」,令形勢更複雜。 齊心做起股價 意欲賣盤的創辦人,以曾任餐廳主管的何庭枝為首。李遠康一直想與他們「埋枱」傾和解,並指一起同心做起翠華,同樣可令股價攀升,齊齊受惠。不過此建議未能令對方心動,上月底的股東會更將不和浮面。當日股東會突然由葵涌翠華總部,移師港麗酒店舉行。其間李遠康、何庭枝,以及與其同一陣線的另一創辦人張汝桃,因誰人獲授權代表翠發(共同持有翠華股份的母公司)而起爭執。會上李遠康指,翠發董事會已通過由他、而非何庭枝代表投票。張汝桃隨即高叫:「係我投贊成票俾何庭枝,好清楚,佢係得到翠發授權嘅!」但他的宣示未能成功。會後記者多番追問,他都指「無嘢講」。而李遠康亦在股東會後匆匆離開,未有回應記者問題。股東會的投票結果,是何庭枝及另一創辦人張汝彪連任董事失敗,意味董事局內創辦人只剩李遠康及張汝桃。據知李、何兩陣營都各自聘請財務顧問,準備背水一戰。 改革廚房佬 現時五位創辦人共持翠華六成二股份,由於上市前他們簽了「一致行動確認書」,所以合併顯示持股。其中翠發公司持五成五股權,而李遠康又擁有翠發四成八權益,按此他個人持翠華兩成六股份。雖已是五人中最多,但單人匹馬的話並沒有絕對控制權。而要他買起其他四個創辦人共三成五股份,以現時翠華市值二十二億元計算,涉資起碼七億以上,霎時間亦非易事。翠華員工普遍支持李遠康,事實上他甚有大佬風範,十分服眾;在翠華,人人皆叫他「康哥」。翠華前身是翠華冰廳,八九年,李遠康等五人都在新蒲崗翠華打工,因老闆移民而以二十多萬元頂手。李接手後最大的改變,是提升茶餐廳形象,以至廚房佬的地位。「有次有個廚房佬,口花花撩洗碗婆個女,俾個洗碗婆鬧他:『嫁豬嫁狗都唔嫁廚房佬!』呢句說話俾李遠康聽到,感到很難堪,希望將來可提升廚房佬地位。」李遠康推行的廚房改革相當成功。九八年,翠華在中環威靈頓街、近蘭桂坊處開設八千多呎的旗艦店,並且二十四小時營業,成為旗艦店。於○九年更打入內地市場,並於一二年上市。李遠康想與翠華「一生一世」,其二仔、曾在英國讀視覺設計的李祉鍵,亦加入翠華,負責企業傳訊及市場營銷。後來轉到項目統籌部,負責度身訂造更新中港兩地餐廳,其中山頂翠華是由他設計。 二十萬頂手套七億 翠華股價一三年曾上到去五元七角,市值高達八十一億。與此同時,幾位創辦人亦開始高位賣股套現,其中持股最少的張汝彪及張偉強沽得最狠,各自套現一億。加上董事酬金、關連交易收入,及上市以來收取的股息,共達七億元,位位都是「億萬廚房佬」傳奇。套現時機的確漂亮,其後翠華業績亦開始現疲態。隨着自由行旅客減少,加上食材、租金及人工等開支上漲,翠華的高增長不再。同時,五兄弟的關係亦起變化。一四年八月,創辦人之一張偉強由執董調任為非執董,再於去年十二月辭任非執董。而何庭枝本於去年五月一日出任行政總裁,一個月後,董事局批准將任期延長三年至二○一八年十一月。但他於今年六月就辭任行政總裁一職,再由執董變為非執董。股東會後更與張汝彪齊齊「高票」被踢出局。 奶油豬唔脆 今年六月,翠華公布全年業績,純利大幅倒退五成至七千一百多萬元,股價亦曾跌至一元一角三。按六十一間分店計,每間分店平均每月只賺九萬多!記者上星期走訪幾間分店,在旺角朗豪坊對面分店,早上十一時已有不少自由行旅客光顧,更不時出現人龍。生意不俗,但客人評價就麻麻。其中姚小姐指未必再幫襯:「價錢都可以接受,但係員工禮貌就唔得,張單催咗幾次都未有。佢哋就好似司空見慣咁,都唔知有無幫手!」而李小姐就覺得價錢偏貴:「食咗個冬陰功米粉,都成四十九蚊!」記者在店內試過魚蛋片頭河,雖然湯底較淡,但就有兩片片頭及四粒魚蛋,以下午茶四十四元來說分量不少,難怪在場不少人等午餐時段過後來點選。至於七十元的咖喱牛腩,質素與一般茶餐廳差不多,咖喱汁似用水開粉,「得個辣字」。其中最失望是招牌菜「奶油脆豬」,一撕開沒有碎屑掉在碟上,咬下去口感更是「軟腍腍」,外皮一點脆口感覺都沒有,不合格! 解除協議一拍兩散 股東間不和,對公司運作及維持質素不無影響。翠華首席財務官及公司秘書已相繼辭職。綁着五個人的「一致行動契約」,是雙刃刀,雖可以加快決策,方便公司營運。但股東不和時,同樣是他們的金剛罩。由於該協議是私人契據,並非沒有終止的可能性。終止的話,五股東股權分散,有可能惹來基金狙擊。不過宏高證券投資經理梁杰文認為,機會仍然很微︰「五位都係創辦人,身家都上晒岸,未必真係會貪嗰嚿錢而賣走股權。」他表示,無疑「翠華」這個品牌值錢,可能吸引中資機構投資,以擴展中港茶餐廳業務,但飲食業重視食品安全,流程須要非常嚴謹。而目前五人負責不同範疇,缺一不可︰「有些負責中央採購,有些負責廚房,無咗佢唔得o架喎。佢賣咗股權俾你,佢話要退休,你點可以搵到其他人去取代佢位置?」似乎這「同生共死」的局面,仍有待拆破。 5個廚房佬傳奇 *物業租金收入,即是與翠華的關連交易收入註:另外,5 人上市以來共收取股息高達$2億2,307萬。#2013年至2016年數據 股東不和中原最經典 大股東不和的「案例」,最經典莫過於中原兩個創辦人施永青和王文彥。起初,施王二人各自擁有公司50%股權。後來施永青提議,二人各自出售5%股權,給現任中原地產亞太區總裁黃偉雄,令中原現時由施永青、王文彥分別持有45%股權,黃偉雄則佔10%。近年中原面對內地市場激烈競爭,施永青打算重啟上市計劃,但遭到拍檔王文彥「刁難」。施永青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指,他為了公司發展才上市,但王文彥卻想趁上市為自己謀取條件。王提出成立一間控股公司,擁有上市公司65%股份,只有兩個股東即施和王。做主席的人擁有兩票,能夠作決定,然後二人輪流做主席。施永青認為,這已很難談下去,故上市計劃又再告吹。面對相識幾十年的「兄弟」,施永青亦感無奈。一向固執的王不肯賣股,又二十多年無參與中原管理,施永青指仍每年分錢給他,已經是「仁至義盡」。 撰文:黃嘉慧攝影/攝錄:關永浩、鄭樹清協力:梁延宇資料:黃嘉慧插圖:詹震寰[email protected] |
有誰會想到,一個任職餐廳送外賣的員工,表面上正常無異,背後竟然是一個專向停泊在路邊電單車下手的偷竊慣匪。最恐怖的是,他幾乎每日工作期間,都會出動犯案,令人防不勝防。人口達四十萬的將軍澳區,供電單車停泊的車位嚴重不足,於是不少人都會隨處停泊。其中新都城巴士總站更是重災區,站內隨處可見違例亂泊的電單車,至少有二十多輛。近月來,這裡的電單車接連被人偷走車上物品,車主都大嘆無可奈何。經過連日暗中追蹤,本刊終揭開這名電單車竊匪的身份,他竟然是附近翠華餐廳工作的全職送外賣員工。他幾乎每隔兩小時,便會來搜掠這裡的電單車,無論是碎銀箱的硬幣,還是車頭的小燈飾等零件,他都會照偷。本刊就曾目睹他多次搜掠,更曾偷走車主的太陽眼鏡。而這名電單車竊匪,更疑有「特殊癖好」,經常拿着自製的古怪吸食工具,在公眾地方大啖大啖的吞雲吐霧,行為舉止十分不尋常,街坊亦不勝其煩。本刊其後向這名翠華送外賣員工質問,他極力否認偷竊和吸毒。由於事態嚴重,翠華集團已就事件報警。 近月來,將軍澳新都城巴士總站經常出現一名形跡可疑的男子,不斷在站內來回踱步,又對停泊在這裡的電單車細心打量,好像企圖打什麼壞主意似的。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該名男子竟然是翠華餐廳員工,因他穿上餐廳制服,應該是負責送外賣的。巧合地,最近停泊在這裡的電單車,接連發生盜竊事件,「我架車俾人偷咗十幾蚊碎銀,聽其他車主講,都試過中招。不過由於損失唔多,所以大家都冇報警。」不願上鏡的車主阿明向本刊稱,懷疑該名鬼祟的外賣男是慣匪,專向該處的電單車落手。上週初中午時分,記者去到新都城的巴士總站視察。只見巴士站內,泊了大約二十輛電單車。雖然是違例停泊,但由於沒有阻礙途人和巴士出入,所以一向甚少被警察抄牌。其後,一名男子駕着電單車到來,他就是阿明所說的外賣男。因他穿上翠華餐廳制服,電單車亦印有該餐廳字樣,看來是剛送完外賣。 身形瘦削似道友 該名外賣男年約五十歲,身形瘦削膚色黝黑,樣貌有點似道友。只見他泊好電單車後,就不停來回踱步,視線一直望着其他電單車,好像在尋找獵物似的。其後,他又神情閃縮地左望右望,確定附近沒有途人後,竟然伸手打開別人電單車的碎銀箱搜索,應該是看看車主有沒有留下硬幣。他亦十分狼胎,搜完一輛沒有收穫後,竟然肆無忌憚地再搜另一輛,其手法十分熟練,看來是做慣做熟。他一共打開了五輛電單車的碎銀箱,沒有收穫後便駕車離去,之後返回工作地點,即新都城二期商場地下的翠華餐廳。記者發現,當不用送外賣時,外賣男都會在餐廳內幫手執頭執尾,有時又和同事說笑聊天,沒有異樣。但有誰想到,這名表面上勤奮的送外賣職員,背後竟然是一名涉嫌偷竊的小偷。 有人望住照偷 沒有外賣送時,外賣男可能又心癮起,徒步走去巴士總站「巡更」。他再次逐輛電單車搜索一番,看看有什麼東西可偷。當時,附近的小巴站正有數名乘客排隊等車,他們都有留意外賣男的舉動。雖然有人望着,外賣男依然毫無顧忌,繼續大肆搜掠,可謂膽大包天。這時,外賣男突然面露笑容,原來他在其中一輛電單車發現一副太陽眼鏡,他拿起來看一看後,立即快手將它放入褲袋,然後急步離開。記者跟隨其後,看到他行回餐廳的路上,不時將「戰利品」拿出來慢慢欣賞,好像很滿意這次「收穫」似的。記者一連多日在餐廳外暗中視察外賣男的舉動,發現他真是一個「慣匪」,因他大約每隔兩小時,便會賊性大發,走去電單車位置搜索一番。由於餐廳很難直接望到停泊電單車的位置,所以即使他頻頻出動,餐廳職員仍然毫不知情。有時,外賣男連停泊在行人路的單車也不放過,翻看單車的籃子和椅底,看看有什麼東西可偷取。 古怪吸食工具 除了偷竊,這名貌似道友的男子,亦疑有另類「特殊癖好」。記者跟蹤期間,不時看到他從送外賣電單車的尾箱內,拿出一個古怪吸食工具。該自製工具是一個五百毫升塑膠飲料膠樽,樽身還接駁了一截吸管,有點像吸食毒品冰的工具。雖然不知道他用來吸食什麼,但噴出的煙味道奇臭,應該不是吸食普通煙絲。可能由於吸食工具太「異樣」,外賣男每次「開餐」時,都會走到商場外的暗角位置。只見他將一些東西放進吸管,再用火機燃燒吸管頂部。 之後,他便會含着膠樽口大力吸啜,再吐出陣陣煙霧。連番吞雲吐霧後,外賣男神情一臉呆滯,情況如癮君子「上電」後似的。「有次行過聞到噴出嚟嘅煙,陣味好怪,同一般煙味好唔同,都唔知係唔係毒品。」附近街坊表示。而街坊除了懷疑有人吸毒外,又不滿有人將這個吸食工具,與外賣食物一同放在電單車尾箱,「有次叫外賣,發覺食物味道好怪,我懷疑係吸收咗個工具嘅味道,好噁心。」記者曾走近查看,發現這個工具的吸管滿布類似煙絲的東西,而膠樽又盛載了黑色液體,十分不尋常。最恐怖的是,外賣男有時「開餐」後,便會立即駕電單車送外賣到附近屋苑,「都唔知有無藥駕,諗起都牙煙。」 碎銀不翼而飛 為了解區內電單車被偷竊是否嚴重,記者訪問多個電單車司機,他們均不約而同表示曾經「中招」。電單車司機Dicky表示,一個月前泊車後前往晚飯,半小時後折返,已發現碎銀箱內所有硬幣不翼而飛,連同手把上電話座的膠粒也遭一併偷走,他氣憤地說:「百幾蚊嘅電話座根本就唔值錢,我估佢強行用暴力扯走,但裡面有電線就唔成功,最後發脾氣索性連膠粒都偷。無咗啲膠粒,即係要重新買過。」Dicky又稱事後曾向附近的小巴司機了解,看看有否目擊事發經過,「有司機話確實見到一個男人靠近電單車,佢哋以為係電單車車主。」而另一位車主何先生,則推測賊人很等錢用,「我估個賊好等錢用,佢唔會攞你好多嘢,夠食飯就算數。」何先生對此大感無奈,因為電單車隨街泊,很多事無法避免,「惟有放啲碎銀當交租,如果無錢仲大鑊,佢向你架車踢多兩腳仲傷,我都試過架車俾人燒,懷疑無嘢偷,賊人一時火遮眼啩。」而車主黃先生就稱,上月其電單車手把上的電話座被偷走,他起初以為自己沒有用車冚,讓賊人有機可乘,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做足安全措施結果可能也會一樣,「我之後有用車冚,一樣俾人偷嘢,好慘。」黃認為由於車主損失不大兼怕麻煩,大多數人都沒有報案,令賊人更加大膽。看來整個將軍澳區,電單車內物品被盜情況相當嚴重。有街坊估計,外賣男偷走電單車的各樣零件後,會賣給附近的汽車零件鋪頭,賺取一百幾十的「上電費」。 否認偷竊吸毒 記者上週去到該翠華餐廳,打算質問這名外賣男為何要多次盜竊時,又撞正他正揭開別人的電單車車冚搜索,並企圖偷走一支電動燈飾。記者立即上前踢爆其惡行,但他竟然聲大夾惡地說:「睇吓之嘛,係咪掂吓都唔得先。」當時,他的右手拿着一支小燈飾,但他否認偷回來,堅稱在鴨寮街以十元購買,並說:「買咗好耐啦,我鍾意幾時安裝都得。」雖然電單車是公司的,但他堅稱貪靚,所以買回來裝飾公司車一番。至於有街坊懷疑他吸毒,他對此極力否認,「我無不良嗜好。」而本刊曾向翠華餐廳集團了解事件,翠華回覆指對事件高度關注,又聲稱員工若干犯偷竊罪行,集團將交由警方處理,並會配合警方調查。據悉,翠華已就事件報警,並將記者的聯絡電話轉交警方,方便警方調查。將軍澳區議員林少忠指出,將軍澳區人口達四十萬,但警力卻嚴重不足,要求警方加強巡邏一些人流稀少的地方,「市民如遇到行為有異常嘅人,須倍加留意。」他建議電單車司機可加設防盜警報器,以阻嚇貪婪的鼠輩狗偷。 撰文:艾馬攝影:王晴、雄大、金文[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