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光大證券再擺「烏龍」 超低價賣出1000萬10年期國債 引發風險控制擔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440

更新:

19日晚間19:30:

新華社記者從光大證券瞭解到最新情況,經與交易對手方協商,同意對當日光大證券誤操作的債券不進行交割,光大證券沒有損失。


更新:

19日中午12:45:
光大證券在官網證實,公司在銀行間本幣交易系統報價時,誤將12附息國債15債券賣價收益率報為4.20%,債券面額為1000萬元,後被交易對手點擊成交。目前,光大證券正在與對手方溝通並協商處理。

更新:

中午11:30左右有消息稱,光大證券證券事務代表表示,目前尚未得到任何關於此事消息,對固定收益部是否發生烏龍事情尚不知情。


原文:

光大證券「烏龍」再次出現,這一次輪到了該公司的固定收益部門。

繼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上週五ETF套利出烏龍事件後,今日光大證券的固定收益部交易又出烏龍,導致其超低價賣出10年期國債。

據新浪財經引述交易員透露,光大證券今日上午在銀行間市場以4.20%的收益率賣出了1000萬元的12附息國債15。交易員估計,光大證券交易員可能想4.02%買入12附息國債15,但將收益率誤打成4.20%,並誤將「買進」點成了「賣出」。

12附息國債15為2012年記賬式附息(十五期)國債,期限為10年,於2012年8月23日發行,發行額為300億元,發行價為100元,票面利率3.39%。

 

儘管在交易員們看來,光大證券週一在10年期國債上的烏龍交易在銀行間市場並不罕見,但在「816」事件的大背景下,還是引發了市場對於光大證券整體風控的進一步擔憂。
   一方面,上週五光大證券烏龍事件仍然在發酵之中。8月19日晚間光大證券公告稱,其收到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關於對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採取限制開倉監 管措施的決定》,自19日起,對公司自營業務股指期貨交易採取限制開倉措施。該公司當天上午還發佈公告稱,為平穩處置8月16日因策略投資部門套利交易系 統事故而購入的股票以及為對衝風險而購入的股指期貨合約,該公司決定在制定並公告處置方案前,不會減持上述已持有的股票。對於已購入的股指期貨空頭合約, 自即日起由公司自主決定在市場平倉。
  另一方面,在市場的聚焦之下,光大證券在投行業務上的「劣跡」也不斷被提起。今年6月,因為在其保薦的天 豐節IPO項目上涉嫌未勤勉盡責、導致出具的相關文件存在虛假記載等違法違規行為,光大證券已經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相關業務也處於停滯狀態。證監會網站關 於保薦機構及保薦代表人的信用監管記錄顯示,自2004年保薦制實施以來,光大證券合計被採取監管措施8次。共有6位保薦代表人被處以監管談話、3個月不 受理項目等監管措施。
  在業內人士看來,光大證券在徐浩明擔任總裁後,光大證券董事長一職曾三易其主,在王明權去職後,唐雙寧曾短暫接任,如今 則交由袁長清接棒。在光大證券目前各個部門相繼出現風險事件的背後,所暴露出的,是管理層頻繁變動帶來的管理失控的風險。實際上,過去數年,光大證券與行 業龍頭中信證券的差距正在不斷被拉大,在業務上也少有創新突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45

烏龍指永無止盡 張翼軫

http://xueqiu.com/3559889031/24904374
光大烏龍指的事件還未停息,大洋彼岸的高盛又「言傳身教」,通過自身的烏龍指行為,讓我們看到在這個高頻時代,這是多麼稀鬆平常的事情。

  高盛這次的烏龍門事件,具體可以看《高盛曝「烏龍門」:交易程序錯誤或致上億虧損》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682,下面只摘引兩段:

  消息人士稱,在昨日美國市場開盤後的幾分鐘內,高盛一個原本用來追蹤客戶購買期權投資需求的交易系統發生了故障,向紐交所、納斯達克和CBOE發出了交易指令。

  這些報價指令指向包括摩根大通和Kellogg在內的股票和ETF相關的期權。其中部分交易指令的價格以默認價格發出,這與當時的市場價格相差甚遠。

烏龍門屢見不鮮

  當然,如果你對美股關注比較多,就會知道這次高盛的烏龍門其實不算什麼,只是美股歷史上眾多烏龍門中比較小型的一個。要想查看更多烏龍門案例,《從烏龍指說開去》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338和《高頻交易事故的解析與啟示》http://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__biz=MjM5MzAzNzE0MQ%3D%3D&appmsgid=10001417&itemidx=1&sign=773e9e600ec65ffa54ba0b2443d128c5&scene=1#wechat_redirect 裡面提到了相當多的案例。這裡只從後文中摘錄幾次:

  2012年,全球經濟持續動盪。與此同時,世界各地與高頻交易相關的交易系統發生了多起故障事件,對投資者產生了較大影響。

  2月,東京證券交易所發生嚴重技術故障,241家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受到影響,技術故障持續了近3個半小時。

  3月,美國第三大證券交易所運營商BATS在其交易所上市當日,經歷一次嚴重技術故障後宣佈取消上市,令華爾街大跌眼鏡。隨後,由於納斯達克[微博]的系統癱瘓,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股票上市當天開盤時間被推遲了30分鐘,交易故障給投資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混亂。

  8月6日,由於技術故障,西班牙股票交易所被迫暫停交易近5個小時。此前的4月份,為配合高頻交易,西班牙股票交易所運營商BME遷移至一個更新更快的交易平台,以增強自身競爭力,但是3個月之後就發生了大規模的中斷交易事故。

  8月7日,東京證券交易所宣佈,由於其交易系統發生半年來第二次「當機」故障,東證指數(TOPIX)期貨等所有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全部暫停,日本國債期貨和期權交易暫停超過90分鐘,不過股市交易並未受到影響。

  烏龍指永無止盡!這是我對於這類事件的一個基本判斷。

程序bug不可避免

  看多了烏龍指事件,就會發現幾乎都是電腦程序出的錯——而在程序設計上,bug(缺陷)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微軟夠牛了吧,Windows系統一度獨霸PC操作系統。但就是這樣幾千人開發測試的操作系統,在發佈後卻不斷會爆出漏洞、bug,系統三天兩頭告訴你有最新補丁可以安裝,其實就是為了把這些bug給修復。

  蘋果夠牛了吧,iPhone、iPad幾乎成為移動互聯時代最時髦的硬件設備。可就是這樣的設備,玩家「越獄」,繞開蘋果的限制安裝各類程序的做法卻幾乎沒聽過。為什麼能「越獄」,因為蘋果家的iOS系統有漏洞,所以玩家就能借用漏洞獲得更高的權限。

  至於說服務器上的Linux之類,雖然看著牛逼,但是一樣難逃bug,記得2010年時還爆出過一個隱藏了14年的bug剛剛被修復。

  是的,設計程序的人只可能考慮到有限的情況,但是現實的複雜卻使得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無限的。以有限應對無限,自然就有了bug。操作系統是如此,各大金融機構使用的系統更是如此。

  所以,我相信未來類似的烏龍指事件還會層出不窮——只要金融機構們依然對高頻交易孜孜不倦的投入,依然不斷的更新設備上馬新系統,這個問題就不可能規避。

  如何在烏龍指高發的時代,避免烏龍指造成的損傷,這無疑是每一個投資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要麼更高頻要麼更低頻

  其實,A股的投資者還算是幸運的,由於漲跌停板的限制,所以類似美股2010閃電崩盤(flash crash)那樣股價從幾十元被打倒幾毛錢的事情不會在A股上出現,隨之而來的被強制平倉血本無歸的事情也不會出現,所以甚至連股指期貨,上週五都沒有出現爆倉的問題。

  但是,上週五因為烏龍門看錯方向做錯操作而導致虧損的投資者確是有的。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應對未來多半還會出現的烏龍門?

  我的想法是要麼更高頻,要麼更低頻:

  選擇一、更高頻。上週五光大烏龍訂單用處的同時,應該就有不少高頻突破系統跟入在滬深300指數期貨上追漲,而且以這些系統的特性,應該還能從下午的回落中賺錢——只要系統速度足夠快設計合理,烏龍門反而會成為利潤的來源。當然,這就需要不斷硬件投入,拉開軍備大賽了。

  選擇二、更低頻。所有的烏龍指都是日內出現問題,所以如果我們把我們的交易週期下降到日線甚至周線月線級別,並且不用槓桿,那麼所謂的烏龍指不過是一段隨機遊走的雜訊,忽略不計就是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99

深度解讀光大烏龍指事件(1) 量化投資_丁鵬

http://xueqiu.com/1304125419/24936834
8.16光大烏龍指事件,對中國A股市場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這裡筆者並不想探討光大證券的法律合規問題,只是從學術角度對該事件做一個策略方面的解讀,就下面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1.為什麼區區數十億對市場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

中國A股市場日均成交量2000億左右,但是8.16光大證券的烏龍交易的資金只有70億成交量,但是卻造成了大盤指數超過5%的漲幅,這是為什麼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於光大證券的烏龍訂單觸發了大量量化交易訂單。

巨單追蹤策略

這種策略的基本原理是:市場上存在一種大機構資金,他們會獲得優先的信息,因此追蹤他們的訂單就可以獲得穩定的盈利。

所以當光大烏龍指的巨量訂單進入交易所後,巨單追蹤策略資金第一時間就追蹤到了這些訂單的信息(一般也就1-2秒鐘延遲),然後迅速的發出自己的訂單,跟隨在光大烏龍指訂單之後,從而助推了指數的急速飆升。這是第一批跟隨的資金。

區間突破策略

這種策略的原理是:當指數突破了某個區間之後,就可能是一波趨勢行情的到來,從而可以在突破區間點後追進,從而獲得趨勢性的收益。

所以當光大烏龍指訂單和巨單跟隨策略的訂單將指數拉高突破了某個區間後,第二批跟隨的資金進場(大概延時3-5分鐘),從而再次推高指數。

止損盤

第三批入場的資金是止損盤,由於大盤指數飆升太快,以至於很多產品的空頭頭寸(主要是股指期貨)一下子就給打入止損線,它們的被迫止損再次拉高了股指期貨,從而繼續拉動大盤指數的飆升。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一群羊在草原上安靜的吃草,忽然一頭羊發了瘋似的跑起來,其他的羊不知道怎麼回事,以為狼來了,趕緊先跟著跑再說。跑了一會發現,原來狼沒有來,跑錯了,於是又回來了

2.這個是一種新的盈利模式嗎?

其實在海外市場,這種策略模式是蠻普遍的,高頻交易和趨勢跟隨是各大對沖基金,CTA基金很常用的交易策略。

前面所說的巨單追蹤策略就是高頻交易的一種,除了這個策略之外,其他的還有獵物追蹤,自動做市商等。在這個方面有突出表現的是文藝復興科技公司,也就是大家公認的量化投資鼻祖:西蒙斯教授,他的大獎章基金,連續20年每年獲得35%以上的淨回報,遠遠超過了巴菲特和索羅斯,書寫了華爾街對沖基金的一個神話。

趨勢追蹤策略除了區間突破之外,還有均線突破,指標突破等多種形式。這個在CTA基金中的用處特別多,例如全球最大的CTA基金:WINTON,主要就是以趨勢跟隨為主,該公司目前管理規模超過了200億美金,公司有120多位數學家、物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去年WINTON聯合國內的信託公司發行了幾期產品,獲得了超過20%以上的收益率,業內反響很大。從今年開始各大期貨公司的CTA研究都是如火如荼開展起來了,其中有不少期貨公司的CTA產品收益率都非常穩定。

所以,趨勢跟隨和高頻交易其實是海外市場已經相當普遍的盈利策略,只是國內目前才剛剛開始,大家對此不熟悉而已。這些量化投資的策略,需要數據和IT系統的巨量投入,一般也只有頂尖的券商和基金公司玩得起。

從公開的信息看,光大證券的策略交易部是自行開發了他們的策略交易系統,當然該系統還不夠成熟,所以有了一些BUG,從而造成了對市場的巨大衝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策略交易的方式,是海外的先進經驗在中國的嘗試性應用,雖然尚有些不足之處,但是未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投入到到這種先進的交易技術中去。

就好比:國內的大多數投資者還是大刀長矛時代,光大證券打造了一挺機關槍,但是不小心擦槍走火,誤傷了群眾。

3.為什麼光大證券的量化投資系統會出錯?

光大證券這次出錯的是訂單執行系統,從目前的公開信息分析,有可能是交易線路的故障,造成了系統的誤判。因為一直沒有得到訂單返回信息,所以該策略系統不斷的發出訂單,一下子推向市場,從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從理論上說,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保證訂單執行系統百分百可靠,因此需要一個風控系統做執行前的控制。傳統的風控是事前風控,也就是說訂單進入交易所之前,必須先進入風控系統,然後才能發出去。但是傳統的風控系統速度太慢,尤其是有些機構依然是人工風控,往往延時超過十分鐘以上,這個對於高頻交易是完全無法接受。

所以高頻交易系統一般都採用內存風控的模式,也就是想風控指標寫入計算機內存中,從而可以在毫秒級完成風控,這樣就最大限度的提高交易速度。光大證券的高頻交易系統,可能這個內存風控系統不夠完善,或者某些地方有些程序的BUG,從而未能及時制止訂單。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了,新技術上線之前還是需要做一些深入的測試,比如各種情景模擬和壓力測試。

現在創新業務的發展太快,以至於券商和基金公司的後台支持能力不能完全跟隨,從而造成了不利的影響。筆者認為,這次烏龍指事件,可能是光大證券的新的策略交易系統速度太快,以至於傳統的風控模塊跟隨不上新系統的要求,造成了交易和風控的脫節,帶來了對市場不利的影響。

說一個形象的比喻:中國的股市還是鄉村的泥濘小路,大多數人都是開著拖拉機慢悠悠的玩,光大證券從海外搞回來一輛保時捷,在還沒有完全熟悉性能和磨合好部件的情況下,就急匆匆的開了出去,結果翻車了。

總而言之,光大證券的烏龍指事件讓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未來的投資市場的競爭更多的是交易系統、交易速度的競爭,軍備競賽將在投資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海外市場已經得到大家認可的量化投資,在國內依然是新興事物,其發展過程充滿曲折也是很正常的。筆者認為:我們要從一個客觀的、前瞻性的、辯證的眼光來看待這次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 對於創新類的業務,要給予更多的寬容和支持,讓中國的資本市場更加成熟和穩健。

(丁鵬 博士, 中國量化投資學會理事長 《量化投資-策略與技術》作者,美國金融學會會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98

高盛擬開除4名員工開始對烏龍交易自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181

上週二高盛尷尬的「烏龍指」可能導致上億美元的損失,該華爾街知名投行準備通過解僱4名高級技術專家開始內部調查。

消息人士告訴FT,把這幾名員工納入「待辭退」名單是對上週二的錯誤交易事件的回應。高盛發言人目前拒絕評論內部人士變動。

上週高盛在升級一個名為「trading Axes」系統時發生故障,這個原本用來追蹤客戶購買期權投資需求系統向紐交所、納斯達克和CBOE發出了交易指令。

指令指向包括摩根大通和Kellogg在內的股票和ETF相關的期權,影響的合約手數約為400,000手,其中部分交易指令的價格以默認價格發出,這與當時的市場價格相差甚遠。

不過與去年導致騎士資本破產的系統錯誤不同,由於高盛發出的價格指令與市價相差過遠,所以交易能夠被「定義為清晰的故障」。

FT援引消息人士稱當時發往紐交所80%的交易將被取消,最終損失可能低於外界最初估計的1億美元。

雖然這樣的損失規模對於高盛這樣的華爾街「巨人」不構成威脅,但是「烏龍指」已經造成該行內部地震。

高盛一貫以卓越的內部風險管理自豪,系統故障已經引起了包括首席運營官Gary Cohn等高管以及監管當局的矚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68

光大證券「烏龍指」損失初步估計430萬元 空頭已全部平倉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826

據光大證券9月7日發佈於上交所網站公告,截至9月6日收盤,該公司8月16日為對衝風險購入的股指期貨空頭合約已全部平倉,初步核算損失約為430萬元。

同日的另一公告披露,8月光大證券營業收入約-5.372億元,淨利潤約-5.231億元,期末淨資產約為219.4億元。

8月該公司營業收入為1417.65萬元,淨利潤為617.38萬元,期末淨資產為2.625億元。

因8月16日的「烏龍指事件」,證監會當月30日認定光大證券構成內幕交易,罰沒合計5.23億元。
9月2日,光大證券公佈證監會處理結果,公司原總裁徐浩明、助理總裁楊赤忠和董事會秘書梅鍵等五名高管被處罰款合計260萬元。

四名高管徐浩明、沈詩光、楊赤忠、楊劍波被處終身禁入證券市場及禁入期貨市場。

徐浩明已於8月22日辭去光大證券董事和總裁職務,光大集團黨委會同日決定免去徐浩明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委員職務。

9月2日光大證券董事會稱,楊赤忠與梅鍵均已請辭。

以下烏龍指介紹來自南都週刊。

8月30日,證監會新聞發佈會公佈:

對於投資者因光大證券內幕交易受到的損失,投資者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

目前已有上海、廣州、福建等多地的投資者向光大證券提起民事賠償訴訟。

新華網報導,一些機構初步估算,光大可能將面臨近30億元的巨額民事索賠。
業內人士分析,這將是國內首例關於內幕交易的投資者集體維權案例。

截至9月6日,福建已有68位股民委託律師事務所,將在2至3周後向上海相關法院提起訴訟。

以下可見光大證券9月7日兩份公告全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03

奶霸擺烏龍 苦主難索賠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000

是否索賠,如何索賠,正成為涉事企業的一道難題,一方面無辜受損,難免鬱結難平,另一方面,又希望風波盡快平息,不願索賠糾紛干擾市場。但更內在的原因則是忌憚恆天然的原料控制地位。

「這是整個新西蘭的尷尬」

這堪稱乳業史上最大的烏龍事件。

2013年8月28日,恆天然「肉毒桿菌」事件發生驚天逆轉——新西蘭初級產業部(MPI)突然宣佈,檢測結果證實在恆天然生產的原料中不含肉毒桿菌。

就在26天前,恆天然,這家全球最大的乳品原料供應商自主披露其生產的乳清蛋白粉可能受到肉毒桿菌污染,波及達能、娃哈哈、可口可樂、雅培等多家企業及澳大利亞、中國等多個國家。

「這是整個新西蘭的尷尬。」由於恆天然最初委任的檢測機構是新西蘭政府下屬部門,新西蘭貿易部部長蒂姆·格洛澤(Tim Groser)對這樣的錯誤檢測感到「非常不舒服」。

在他看來,一遍遍地核實信息,但結果卻是錯的,影響極壞。「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一切。」蒂姆·格洛澤在接受新西蘭電台採訪時說。

在新西蘭綠黨官方發佈的新聞稿中,綠黨領袖之一拉塞爾·諾曼將此次烏龍事件描述為「慘敗」。「為什麼檢測一開始會出錯?為什麼初級產業部的檢測用了不到一個月,而恆天然檢測了三個月,結果還是錯的?」

然而,這場波及全球的烏龍事件絕不僅僅是帶來尷尬這麼簡單。

在恆天然發佈風險預警信息之後,涉事企業如達能、雅培等第一時間實施了預防性召回措施。「我們等不了,產品在一週之內幾乎全部召回了。」達能嬰幼兒營養品事業部的全球總裁菲利克斯·馬丁(Felix Martin)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儘管恆天然方面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現在來談所造成的財務影響還為時尚早,但據新西蘭國內媒體預測,本次召回給恆天然造成1500萬新西蘭元(折合人民幣7120萬元)的損失。但這個數字顯然是直接損失範疇,如果加上涉事乳企召回而發生的產品損失,廣東省乳業專家王丁棉公開估計起碼有10億元,如果再算上品牌影響和市場衝擊,風波的整體經濟損失,或可高達百億元。

安全警報似已解除,但風波的平復工作才剛剛開始。2013年8月31日,受損最嚴重的達能總部高層專程從法國飛抵中國,攜多美滋管理層在上海召開了媒體見面會,希望盡快澄清真相,重振消費者信心。

「這對我們的影響極大,導致事業部第三季度亞太地區的業績下滑,整個嬰幼兒營養品事業部在第三季度的業績也會下滑。」菲利克斯·馬丁說。

賠償問題,有共識無行動

面對天降橫禍,8月29日,可瑞康的生產商Nutricia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地區總經理柯琳娜·塔普曾表示,Nutricia正在考慮向恆天然尋求賠償,或是對恆天然以及發佈錯誤檢測結果的檢測機構——新西蘭農業研究所(AgResearch)採取法律行動。

菲利克斯·馬丁也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達能公司也會準備進行索賠的材料,但還沒有採取實質性法律行動。

長期研究國際法的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郭慶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起烏龍事件雖然是一個過失,但過錯在恆天然,這與下遊客戶造成的損失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因此恆天然對下遊客戶造成侵權,受損的下游企業都有權利主張向恆天然進行賠償。

郭慶表示,除直接損失外,企業進行索賠的項目還包括事件引起的廠家退貨、銷售下滑、名譽損失、品牌損失以及恢復品牌損失等費用。

恆天然中國業務一負責人亦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作為原料供應商,將會對直接因此次事件受到影響的客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但他們仍認為,企業主動就食品安全風險進行預警是正確的選擇。至於被指責的遲報嫌疑,該負責人亦解釋,最初發現異常是澳大利亞市場,但客戶照常接受了原料,加之肉毒桿菌不在常規檢測指標之列,而新西蘭具備能力的檢測機構只有兩家,啟動核查檢測及程序確認,均需要時日。

「在賠償問題上,他們應該是有共識的。」但郭慶分析,大型公司在處理這類糾紛時,雙方會根據當初供應貨物的合同,以及糾紛處理條款進行協商,難點在於賠償數額,可能會進行多次協商。如果協商失敗,才會走向仲裁庭。

「這可能需要幾週或幾個月的時間評估。」菲利克斯·馬丁透露,由於他們和恆天然簽署過食品安全分析協議(COA),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分析和包括恆天然在內的所有供應商的合同,以及分析召回前後所做的檢測結果,來找到錯誤和烏龍的根源。

但涉事企業也稱,恆天然尚沒有提供關於產品召回前後的檢測文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還沒有決定方案的原因。」菲利克斯·馬丁說。

南方週末記者就檢測文件公開問題向恆天然中國公司方面問詢,但截至發稿時,仍未有針對性回覆。其中國區公關負責人稱,尚在等待新西蘭總部的確認。

相比達能的表態,其餘涉事企業態度顯得溫和。娃哈哈新聞發言人、雅培中國公關負責人和可口可樂中國公關負責人都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他們並沒有採取更多的措施,重點還是「讓消費者繼續對我們的產品安全充滿信心」。

是否索賠,如何索賠,正成為涉事企業的一道難題,一方面無辜受損,難免鬱結難平,另一方面,又希望風波盡快平息,不願索賠糾紛干擾市場。但更內在的原因則是忌憚恆天然的原料控制地位。

「除了恆天然,別無選擇」

儘管烏龍事件對整個產業造成了巨大的動盪,但恆天然的地位並不會因此被撼動。

據新西蘭先驅報8月28日報導,儘管在過去的一個月裡深陷泥潭,恆天然的財務狀況不降反升。這在恆天然官網上得到了確認。

由於自有品牌的奶粉未受事件牽連,恆天然8月銷售了109664噸奶粉,同比增長了27%,達到歷史最高值,公司月總體收益則實現了翻番。同時,奶農的損失也由於恆天然提高了收購價而得到一定補償——每公斤的乳固體收購價達到了7.5新西蘭元,接近史上最高價。

「這顯然是一筆意外之財。」澳新銀行(ANZ)的經濟學家馬克·史密斯(Mark Smith)直言不諱指出,恆天然收益增加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他們的債務。

「恐慌或者不恐慌,除了恆天然,消費者別無選擇。」路透社用一則哈姆雷特式的獨白標題,來表明恆天然並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報導認為,因為恆天然在出口乳品上的絕對地位,加之中國對進口奶源的強烈需求,使得中國依舊會和恆天然繼續合作。

「如果不從恆天然進口原料,我們又能從哪裡進口呢?這是一個問題。」戰略市場情報公司中國市場研究集團(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的創始人雷小山說。

在國家質檢總局對進口恆天然的乳清蛋白粉進行限制之後,一些企業不得不暫時調整了供應商。「我們積極要求恆天然同國家質檢總局就原料進口的限制問題進行磋商,也還在等待恆天然的回覆。」菲利克斯·馬丁說。目前該禁令並未解除。

最新消息是,本週三(9月4日)後,恆天然集團董事長約翰·威爾遜先生將帶領董事會成員訪問中國,與其大中華和印度區的管理層及各方會面,見面重點將是,「消除各方面疑慮,並考察恆天然在河北唐山的牧場群」。但達能、雅培等多家涉事公司表示,他們並未收到恆天然前來溝通的信息。

目前,新西蘭政府正在對恆天然進行兩項調查,恆天然自身也在進行兩項自查。公眾更關心的長達四個月的遲報嫌疑,仍需新西蘭政府的最終報告予以說明,而這也將是涉事企業行動與否的關鍵參考。

「這場糾紛中,無人獲勝。」新西蘭本地媒體記者喬諾·哈欽森(Jono Hutchison)評論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31

光大「烏龍指」,我懂了! 智者樂水黃曉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ffh7.html
  今天指數竟然輕鬆越過了光大「烏龍指」的高峰,並且成交量也大幅超過了「烏龍指」當天的量,這在今天大家可能覺得很正常,但是在「烏龍指」當天收盤的時候,估計大部分人都不會想到指數會這麼快漲起來,那些當天追高買入銀行股的人這些天淨想著怎麼和光大打官司,哪裡想得到他們麼快就解套了。

   現在有一個問題了,這些追高買入的人賠錢了就要和光大打官司,那現在賺錢了,還要和光大打官司嗎?除了那天被爆倉的空頭以外,大部分當天追高的人已經解套了,如果未來指數繼續上漲的話,可能當天所有買入的人都會解套,如果大家都沒有損失,和光大打官司就完全沒有必要了。從結果上來看,這輪指數的上漲,除了那幾個幹了傻事的高管以外,光大是最大的受益者,那麼光大會不會是這輪行情的發起者呢?

   光大是否能發動如此一輪行情,我自己確實沒有這個概念,但是光大「烏龍指」那天指數被拉起來後洶湧澎湃的買盤,真是讓我大吃了一驚,當天如果不是光大意識到錯誤自己反手做空,只怕當天市場就被拉起來了。大盤在2000點附近盤桓了2年時間,市場上該跌的跌了不少,不該跌的也跌了不少,每次市場剛想要雄起一把,總是沒有幾天就陽痿掉了。於是大家總在說,這個市場主要是缺錢,就像一個男人腎虧一樣,總是不能持久的。但是光大的「烏龍指」卻讓大家發現市場並不缺錢,只要有良好的刺激,錢自然而然地就出現了。

   現在我總算明白了光大「烏龍指」真正的意義了,「烏龍指」冒天下之大不韙,不小心捅破了一層薄薄的窗戶紙,讓窗戶紙這邊的「機構男」們看到了窗戶紙那邊的春光,大家這才發現自己並不腎虧,於是不管自覺不自覺的都雄起了,於是就有了這幾天的行情!ok,光大「烏龍指」就是這麼回事了!你懂了嗎?光大鈥溛诹糕潱叶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35

恒天然:那不是一場烏龍

2013-09-16  NCW
 
 

 

這家新西蘭乳品公司寧可虛驚一場,承受公關危機帶來的名譽和經濟損失,因為安全風險一旦成為事實,才是真正無法承擔的危機◎ 本刊記者 王姍姍 屈運栩 文wangshanshan.blog.caixin.com|quyunxu.blog.caixin.com 說起來,不過是一個月之前的事情,新西蘭恒天然集團CEO西奧 ·史畢根斯(Theo Spierings)對今年8月5日在北京的那場新聞發佈會歷歷在目。這位身高196厘米的49歲荷蘭人被幾十位身背 “長槍短炮”的中外記者團團圍住,窮追不捨地仰著脖子向他發問,而恒天然的公關職 員,則萬般焦慮于如何從里三層外三層的混亂中將他們可憐的CEO 大人儘快解救出來。

那次中國之行的目的,是就濃縮乳清蛋白粉(WPC80)受肉毒桿菌汙染事件代表公司向中國的客戶及消費者做出說明並道歉。8月2日,恒天然和新西蘭初級產業部對外宣佈,恒天然生產的濃縮乳清蛋白髮現有三個批次超過38噸產品受肉毒桿菌汙染。

短短一個月之後,史畢根斯又帶著對產品汙染事件的另一個解讀版本,重返中國。

8月28日,新西蘭初級產業部發佈調查結果稱,由新西蘭政府委托進行的後續獨立檢測,經195次重複測試,結果顯示 “恒天然濃縮乳清蛋白原料以及包括嬰幼兒奶粉在內的使用該原料的產品均不含肉毒桿菌” 。造成 “汙染”的有機物並非令人驚悚的肉毒桿菌,而是生孢梭菌。

“該菌種過量才會造成食物腐敗,沒有食品安全風險。 ”恒天然在隨後對外發佈的新聞稿中如是說。

南轅北轍的結論令外界瞠目,洋奶粉信譽遭遇的滅頂之災,瞬間轉化為一場“娛樂事件”:整起風波被重新定義為一樁烏龍案。

這樣的虛驚一場,對於挽救企業和產品聲譽絕對是個好消息,卻也讓恒天然面臨過去一個月不得不手忙腳亂召回產品的合作伙伴無法言說的抱怨。

但是史畢根斯9月6日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堅定地說: “那不是一場烏龍,是我們公司在那種情形下肯定要做出的選擇。如果事情重來一遍,我依然還會做出同樣的決定。 ”

重新被梳理的真相

過去的半年時間里,恒天然其實是為整個行業上演了一幕有關食品安全危機處理的經典案例。

“事實上,現在翻過頭來複盤,我們8月在忙亂中未能將一些關鍵性的事實準確地傳達出去,是一個重要教訓。 ”恒天然中國區一位高管對財新記者說。

2013年3月,恒天然在澳大利亞的一家工廠,在為一家客戶生產嬰兒配方奶粉的基粉時,對原料乳清蛋白粉基粉產品做了一次“梭菌屬微生物檢測”(SRC檢測) 。

這並非是一項恒天然對所有產品“標配”的檢測項目,而只是根據這家客戶的要求,對供應該客戶的產品所做的檢測。

這一次的 SRC 檢測,結果出現了一些異常,但也在客戶所給出的質量安全指標之內。恒天然對可能造成基粉SRC 升高的各個要素進行了追溯檢測,確認導致該指標升高的是三個批次的濃縮乳清蛋白。

客戶自己對基粉又做了一次檢測,結果依舊——比以往偏高,但在合格範圍之內。因此,客戶同意接受這批產品。之後的三個月,其工廠使用這批基粉,總計生產了2200噸嬰兒奶粉產品。

“這是我們過去沒有準確傳達出的信息。 ”上述恒天然中國高管說, “我們和客戶對這批基粉進行了反複檢測,它是合格的,客戶同意接收。按一般做法,這件事就結束了,但公司的一些科研人員希望從中找出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 SRC 檢測的結果,作為科學研究和今後指導生產的科學依據。 ”科學家們很快鎖定了此次檢測指標升高的變化因素——這三個批次的濃縮 乳清蛋白粉,是2012年5月底的三天,由恒天然位於新西蘭的一個加工廠生產。這三天惟一不同的是,加工乳清粉的生產線使用了一根備用管道,這根不常使用的管道雖然也經過了正常的清洗流程,但是,消毒力度可能不夠徹底。

同樣經過這根 “清洗不夠徹底”的管道生產的產品總計38噸,其中有21噸直接出售給了包括雅培、可口可樂、娃哈哈在內的六個海外客戶,剩餘的17噸產品則轉去恒天然位於新西蘭的工廠,作為加工成嬰兒配方奶粉的基粉原料。找到了 “汙染源” ,科學家們用了整整六周時間,將 SRC 所可能包括的兩百多種細菌逐一排查,力求緝拿導致檢測指標偏離通常水準的 “真兇” 。

6月末,科學家們將目標縮小到生孢梭菌和肉毒桿菌——A 與 B 兩個選項 之間。 “恒天然雖然擁有著一支多達400 人的科研檢測團隊,但針對梭菌屬微生物進行的檢測太複雜,我們的檢測條件無法最終判定具體菌種。 ”史畢根斯說,整個新西蘭也僅有兩家科研機構有肉毒桿菌的檢測能力,並擁有美國FDA 的認證資質,恒天然委任了其中一家——AgResearch的皇家研究院,來進行最後一程的獨立測試。

這項決定恒天然命運的檢測,又歷時數周,直至2013年7月31日,一個不幸的消息被回饋回來:實驗室經過培養的肉毒桿菌檢測結果顯示陽性,也就是說,這根備用管道可能使生產線上的產品混入了肉毒桿菌,導致梭菌屬微生物檢測值偏高。一個科學家們的研究設想,卻發現了令人震驚的可能。

一個後來同樣被誤讀的細節是,肉毒桿菌本身其實是沒有毒性的,通過高溫加熱手段即可殺滅。真正有毒的是它的芽孢,而只有當它進入嚴格缺氧的環境,才會快速滋生成肉毒桿菌毒素。

史畢根斯在7月31日聽到了這個壞消息。他來不及再找那第二家機構重新做菌種確定性檢測,來不及向客戶通報信息,要求他們對終端產品進行毒性測試,當即決定將消息通報新西蘭政府。

“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涉及嬰幼兒食品的安全危機。雖然在過去30年間嬰兒食品因肉毒桿菌而引發的中毒案例不超過十件,但我們不能承擔這樣的風險。 ”史畢根斯對記者說。

8月2日,恒天然公司和新西蘭初級產業部對外發佈了消息,並迅速在中國這個對奶粉質量問題無比敏感的市場引起軒然大波,洋奶粉的優良信譽也隨之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責難。

8月4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官網公佈消息稱,經中新雙方核查,初步確定有四家中國境內進口商進口了恒天然受到肉毒桿菌汙染的相關產 品。史畢根斯緊急飛抵北京,于8月5日召開記者招待會,向中國消費者公開道歉,並與中國相關政府部門會面,說明情況,8月7日,質檢總局要求無限期停止進口恒天然乳清蛋白粉和基粉。

史畢根斯又回來了

在收到新西蘭初級產業部的澄清調查結果後,史畢根斯如釋重負的同時,很快做出一個決定,他必須儘快重返北京。

食品安全危機解除了,出口禁令和公關危機的後遺症還在。

幾乎沒有人知道史畢根斯其實是一個 “中國通” 。他1986年進入食品行業,多年的跨國貿易讓他往來中國的旅行記錄已經不下100次。2011年9月,也正是看重其對於亞洲市場的豐富經驗,恒天然集團董事會任命史畢根斯為新一任集團CEO。

恒天然是全球最大的乳品出口商,占全球乳品貿易總額的約三分之一。作為新西蘭最大的跨國企業,恒天然的乳品貿易遍及全球105個市場。而中國,則是恒天然在海外最大的國家市場。

不幸的是,這裡的乳品消費者,特別是嬰兒奶粉的購買者,對於產品信心之脆弱已如驚弓之鳥。很多一二線城市的家長對國產奶粉品牌持集體不信任態度,他們寧願費盡周折求助于淘寶或者親朋好友從海外代購洋奶粉,買的就是一個放心。

8月初緊急啓動的危機公關,並沒有實現恒天然所期待的效果。由於很多對於事件定性非常關鍵性的事實細節被忽略,8月5日在北京舉行的 CEO 新聞發佈會,並沒能扭轉公司形象。

於是,一個月後又重返北京的史畢根斯,決定不再召開大規模的記者會,而是低調地選擇幾家媒體,展開一對一更為細緻的 “單聊” 。他被問到最多的問題依然是:面對食品安全危機,企業負責人要怎麼樣選擇,才是保持公司聲譽最好的做法?

“市場恐慌程度與公司品牌的知名度是成正比的。 ”史畢根斯說,即使是百萬分之一的可能性,如果有哪個孩子因為服食了問題奶粉而出現中毒情況,那結局都是無法承受的。在他看來,7月末收到的檢測結果,無論如何都會首先觸發恒天然的 “緊急響應”機制——以最短的時間告知公衆,同時啓動對問 題產品的預防性召回;對 “問題產品”做進一步的確認性檢測,則是其後需要考慮的問題。

這是史畢根斯為維護企業聲譽所做出的選擇。因為一次有關肉毒桿菌的鑒定測試,時間需要數周之久。對他來說, “以分鐘計算正在不斷流淌的時間,已經無法損失下去了” 。

高昂的代價

整個過程中,恒天然努力做到快速和透明兩條原則。但損失已經種下:商譽的無形資產,還有中國市場已持續一個月的暫停進口。

受損失的不只恒天然一家,還包括它的客戶們。雅培雖然確認供應中國市場的所有產品均未使用恒天然受汙染批次的乳清蛋白粉,但8月4日晚間從恒天然方面獲悉,有兩個批次供應中國市場的雅培金裝幼兒喜康力(三段)聽裝奶粉,流程經過了恒天然公司曾包裝問題 原料的包裝線,構成微小風險。雅培不得不對相關產品進行預防性召回。

達能旗下的奶粉品牌多美滋也完成了14個批次的產品召回,盡管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8月27日的檢測結果公告稱,相關召回批次的奶粉產品中並未檢測出肉毒桿菌。多美滋方面對財新記者強調,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國際領先的實驗室歐陸坊科技(Eurofins)等國內外權威檢測機構也對多美滋涉事產品、其他批次產品及原料進行了檢測,均得出同樣的結論。

“事情發生之後,我幾乎每天都要打電話去跟客戶保持溝通。 ”史畢根斯對財新記者說,通過密切的溝通,他希望雙方高層能在針對 “召回、再評估、市場恢複以及信譽重建”等一系列善後意見上保持一致, “但所有的事情都做完至少也要等到今年聖誕節” 。

不過,達能嬰幼兒營養全球總裁Felix Martin 對於與恒天然的溝通並不十分滿意。

“我們是有交流,但是沒有得到正式的檢測文件,而這個報告才應該是判斷汙染可能性的基礎。 ”Felix Martin 對 財新記者說,他感覺惟一有些遺憾的是,恒天然應該盡早通知達能,雙方可以盡早在檢測環節展開合作,以實現多重驗證。

對於來自客戶的抱怨,史畢根斯向財新記者強調,因為恒天然無法用自己的檢測能力做出最後二選一的檢測,所以只能拿到第三方權威機構,這個過程首先要在恒天然內部得到一個答案後,才涉及是否需要通知客戶。

8月7日,恒天然宣佈啓動運營調 查,涵蓋業務流程、信息系統和追溯系統,以及包括決策流程在內的現行工作方式,以探討如何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次日,恒天然董事長宣佈進行董事會獨立調查,內容依舊是涵蓋涉險濃縮 乳清蛋白的具體情況和關鍵決策流程,同時考察恒天然集團的業務流程、系統和做法。

9月5日,恒天然公佈了對於流程自查的五點失誤並值得今後的生產中嚴格規避之處。比如對於久未使用的管道,不應該只使用常規清選流程,且並未考慮對加工產品進行 “降級處理”——不將其使用于高健康敏感度的嬰幼兒產品。還有,在澳大利亞工廠與新西蘭總部之間“出現了一次偶發的信息共享疏漏” ,因而導致相關檢測有所延誤。

“我們在檢測環節上的確損失了一些時間。此外,他們應該在樣品重新被拿回試驗室做篩查的階段就通報給我,而不是到7月底才讓我知情。 ”史畢根斯對財新記者解釋說,他沒有得到更多的時間來幫助公司做選擇。

最後,雖然恒天然有產品召回系統,但涉事乳清蛋白作為原料被添加到了多個客戶的產品中去,這讓召回範圍更大、更複雜。史畢根斯在談及本次事件帶給恒天然的經驗教訓時總結到: “這次事件將促使恒天然進一步建立更高的食品安全標準,並推行至世界各地。 ”“我們希望中國消費者瞭解恒天然是怎樣一個公司。 ”史畢根斯說, “盡管此次我們發現的是一個極小的食品安全風險,我們仍然立即實行了預防性召回。我們寧可虛驚一場,承受因此而帶來的名譽和經濟損失,也不願讓消費者承受哪怕是萬分之一的安全風險——因為風險一旦真的成為事實,那個危機才會是我們真正無法承擔的。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22

電信資費改革烏龍

2013-09-30  NCW
 
 

 

所謂新一輪電信資費改革,是一場殷殷期盼心理下的烏龍劇◎ 本刊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經過一個月的等待,8月底吵得沸沸揚揚的“ 電信資費改革”“ 下調電信資費”雷聲大雨點小,無論是運營商還是主管部門工信部,都沒見什麼動作。

財新記者採訪獲悉,根本沒有所謂的新一輪電信資費改革,它實際上是一場殷殷期盼心理下的烏龍劇。“ 現在的電信資費是市場競爭的結果,關鍵問題 如何規範市場競爭,使資費更簡單、透明。”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闞凱力說。

資費下調無人“認領”

沒有人知道“ 電信資費改革”“ 下調電信資費”的言論來自何方。財新記者找到發改委、工信部權威人士求證時,他們都有些懵,第一反應均是“ 沒有這回事”“至少不是本部委搞的”。

實際上,在8月底傳出電信資費下調的消息中,發改委、工信部均被提及。

最普遍的說法是,為配合在電信行業展開的反壟斷工作,發改委和工信部將在今年餘下的四個月中推動電信資費水平進一步下調。

“ 電信反壟斷?要下調資費?這不是發改委價格司說的,也不是反壟斷局說的。發改委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一位國家發改委的內部人士稱。

該人士解釋,發改委反壟斷局反的是企業在定價上有沒有壟斷行為,而不是價格水平。按照法定程序,一般是有人舉報某家電信運營商存在壟斷行為,發改委收到舉報後立案調查。這主要是企業之間的事情,所以,不能將電信反壟斷與消費者的電信資費下調畫等號。

“ 發改委也樂意看到電信資費下降,但改不改革、下不下調,不歸發改委管。

根據最初的電信改革方案,電信資費管理主要由工信部負責,發改委只有建議權。”該人士說。

與發改委一樣,作為電信資費監管部門的工信部也蒙在鼓里。工信部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工信部通信發展司都不知道為什麼會傳出這個消息,現在也沒有制定專門的政策或採取措施要進行電信資費改革。

不過,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高素梅曾透露,將展開新一輪工作推動電信資費水平下調,並會進一步研究和完善電信資費定價機制。

“ 這可能是一個宏觀的表態,或者是媒體誤讀。”該人士進一步表示,高素梅是運行監測協調局的,而電信資費 監管是由通信發展司負責,是否調整電信資費最終還要看通信發展司的行動。

電信資費下調的消息最早出現在8月26日。它的出現與發改委的電信反壟斷聯繫在一起,被大衆視為三大運營商應對反壟斷的脫身之道。受此消息影響,當天,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股價集體由漲轉跌,跌幅分別為 0.3%、0.51%、0.25%。

那麼,到底是不是三大運營商感受到了反壟斷的壓力主動降價?財新記者向三大運營商求證,三大運營商均表示不知情。中國移動內部人士透露,中國移動沒有接到下調資費的通知,他們市場部還曾猜測,可能資費下調主要針對 的是固定寬帶,而非移動業務。

2011年底,發改委曾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發起寬帶反壟斷調查。今年9月24日,發改委價格監督與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公開表示,將督促這兩家企業進一步整改,整改期限為三至五年。

至於下一步的反壟斷目標,許昆林並未指明具體的領域,僅謹慎地表示未來的反壟斷將與老百姓密切相關。“ 石油、銀行、汽車及電信這幾個行業,其實是媒體提問時主動提出來的,許局長的回答只是將其納入調查視野。反壟斷 涵蓋的領域很廣,自然也包括這四大行業。”上述發改委內部人士稱,不能據此推斷電信資費下調,這是工信部監管、各大運營商自主決定的事情。

如此一來,無論是自主定價的運營商,還是電信資費的監管者,針對當前的電信資費政策,現在都沒有大張旗鼓進行調整的行動,“ 電信資費改革”的聲音如一陣風吹過,過了也就算了。資費背後的陽謀實際上,在三大運營商的激烈競爭下,中國的電信資費每年都有下降。工信部電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總工何霞告訴財新記者,整體來講,綜合資費 下降的幅度平均每年超過10%。

據工信部測算,隨著物價逐年上漲,電信業務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價格下降的產品( 服務)。“十一五”期間,中國電信綜合資費水平下降約42%,每年拉低CPI 指數0.13至0.45個百分點。

不過,近年來用戶並未感受到電信資費下降的變化,運營商的收入也在不斷增長。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8月,電信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完成7690.7億元,同比增長8.8%。

秘密都藏在套餐里。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專家李耀華向財新記者介紹,由競爭帶來的套餐現在已經成為運營商最主要的資費形態,利用套餐中的各種交叉補貼,運營商可以維持整體收益。

李耀華舉例,短信的價格是0.1元/條,以前一個月發200條短信,運營商收入20元。隨著市場及成本的變化,短信實際的價格可能下降為0.075元,現在發200條短信,收入就只有15元。這個時候,運營商提出“20元包300條或者更多的短信”,其短信收益並沒有減少,畢竟多發一條短信增加的成本很小,何況隨著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出現,用戶發短信的數量往往不會達到300條。

以此類推,運營商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的剛性需求,會精打細算地降低單價,並給出一個高于實際業務使用量的打包總價,或者推出五花八門的附加業務,或者對超出套餐的服務收取高出幾倍的價格。

實際上,一開始,運營商推套餐最大的目的是為了低價搶用戶。中國移動最早將套餐運用到市場競爭中。2001 年2月,原信息產業部批准了中國移動提出的移動電話資費套餐方案,包括30 元-788元之間不同檔位的七種資費套餐。據中國移動當時的統計,高用量客戶在“ 手機套餐”計劃下付費額度降幅達到27.4%,整個新計劃的付費額度減幅在5%-10% 左右。在中國移動低價策略下,其他運營商紛紛效仿,譬如廣東聯通推出的七檔“130移動電話資費套餐”,收費水平較中國移動低10%-20%。

中國聯通熟悉套餐制定的人士向財新記者介紹,基於成本及市場需求的變化,三大運營商的套餐也不斷調整,現在均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並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一種默契,不會過分降價,也不會沒有競爭,“ 因為它既要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又要保證運營商的收入”。

“ 在滿足用戶需求與保證收入之間,我們絞盡腦汁尋找平衡,非常不容易,”上述中國聯通內部人士說,“ 我們也希望設計的套餐結構簡單一些、數量少一些,因為多設計、推廣一款套餐就多一些成本。這些都要按照市場需求來。”據他測算,中國聯通主要推廣的套餐大概是幾十款,還有一些細分領域的套餐,無法細算;中國移動由於是各省自主定價,套餐體系更複雜,它在每個城市的套餐都不一樣,大大小小算起來差不多上萬種。

能否直接降價

針對現在的電信資費狀況,發改委一直希望直接降價,而不是搞花樣繁多的套餐;或者是在不斷調整價格上限的基礎上,再允許套餐競爭。

上述發改委內部人士介紹,我國電信資費實行上限管理,即規定不能高于的最高價格,但政府制定的上限價格已逾十年。十多年間,電信成本已大大降低,各大運營商的電信資費早已遠低於政府制定的上限價格。價格上限對目前的電信市場已形同虛設。

根據現行資費標準,移動電話的基本月租費為50元/ 月,主叫和被叫的基本通話費均為0.40元/ 分鐘,漫遊基本通話費為0.60元/ 分鐘。如此高標準的價格上限之下,運營商騰挪轉換的空間極大,也逼得用戶不得不選擇套餐。譬如中國移動全球通用戶,若選擇套餐,打電話每分鐘0.17元-0.20元、接聽免費;不選則按照標準資費計,撥打、接聽每分鐘都要0.40元。在套餐內外資費 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下,盡管用戶可能不會使用套餐里的數據流量,也只能選套餐。

上述發改委內部人士表示:“ 綑綁銷 售減少了用戶的選擇權,多年未變的價格上限實際上是放縱了運營商的這種行為。如果標準資費下調,用戶用多少就付多少錢,不僅可以增加用戶體驗,而且還可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訴訟,譬如長沙移動因未使用完的套餐流量月末清零遭起訴。”但財新記者採訪的中國聯通員工對此並不認同:誰來界定下調的尺度,誰又能判定怎樣的尺度才算合適?若下調尺度過大,將直接破壞運營商經營多年的套餐體系,影響運營商的收入;若下調尺度較小,也不能發揮實際的作用。

闞凱力認為,三大運營商之間存在實實在在的競爭,現在的價格是市場競 爭的結果,套餐也是市場競爭的手段,“ 應該聽從市場的手指揮,政府的手不要太長、干涉太多”。

他並不同意將套餐拆開來賣:“ 這就好比你去商場買東西,買個大包裝的東西十塊錢,這個大包裝里有十件東西,計算下來確實是一件一塊錢,但你硬要拆開來只買一件,我就不能一塊錢賣給 你,肯定要貴一些,因為所有東西都是買得越多,價格越便宜。”至於運營商為何不推單一業務的套餐,譬如只有語音或只有數據流量,闞凱力認為,如果用戶有需求,運營商肯定不會放過這塊市場。現在沒有大力推單一套餐,應該是運營商發現這類用戶需求規模較小。

中國聯通內部人士亦指出:“ 你想得到的套餐,我們都推過,也包括單一的套餐。只是,無論20元沃卡還是2G 暢 聊卡,用戶不買賬,推廣得並不好。”

可能的出路

按照絕對電信資費水平計,國外運營商的主流套餐資費比中國還要貴不少。以美國運營商Verizon 為例,它的固網(包括固話+ 寬帶+IPTV)ARPU 值(平均每月每戶收入)超過100美元,移動業務的ARPU 值超過150美元。中國三大運營商的ARPU 值大概在50-70元人民幣。

“ 微博上經常曬一些資費對比,實際上,對比選取的資費約束條件是不同的,譬如香港推出48港元的不限流量套餐就限制在64K 的網速上。”愛立信咨詢資深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用一些“ 非典型套餐”來對比中國的“ 典型套餐”有失公允,整體來說,中國的電信資費 水平還算合理。

盡管成績還算不錯,但中國的電信資費發展仍存在瓶頸。闞凱力認為,中國三大運營商都是全業務運營,但基於先天基礎設施條件不同,電信資費競爭中形成了天然的壟斷。如移動話務一般會選擇中國移動,固網寬帶是“ 南電信北聯通”,這顯然不利於電信業務和資費的充分競爭。

上述發改委內部人士則將目光投在監管部門上。他將工信部與三大運營商之間的領導委任關係稱為“ 旋轉門”:運營商的老總未來可能調到工信部,工信部的領導也不知道哪一天就成了運營商的老總,所以在制定相關電信政策時會很謹慎。再加上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工信部本來就應該維護運營商的利益,降價的動力不大。

中國聯通內部人士擔心的則是三大運營商的大股東——國資委。作為國資委直接管轄的央企,三大運營商都背負“ 保值增值”的使命。在政商一體的邏輯下,一旦整體收益減少,不僅過不了國資委年度考核關,運營商領導者未來的“仕途”也不會好看,“一旦降價,虧損了,國有資產流失了,誰負責?”“ 國企體制是繞不開的,從國有資產升值的角度,自然是資費越貴越符合股東利益;從消費者角度,則是最好能像德國的信息高速公路那樣免費。”北京郵電大學王立新教授對財新記者說。

上述發改委人士認為,從監管角度,發改委的目標是穩定物價,工信部的天職是維護行業發展,國資委則要管好國有資產,在不同的訴求下,三大部門博弈很難得到一個合理價格,所以才會出現上限價格多年不變的現象。

德電咨詢市場營銷部咨詢總監陳少華認為,隨著OTT 對運營商的衝擊越來越明顯,當運營商全面轉向流量經營,收入結構將會改變,短信、語音業務的重要性大幅下降。威普咨詢全球副董事侯成芬也認為,從全球看,這種趨勢已很明顯,譬如美國運營商Verizon 宣佈語音免費,還有很多運營商提供純粹的語音套餐包幾近免費。

業內不少專家認為,今年上半年,中國移動營業收入3031億元,淨利潤631億元, 利潤率高達20%, 在語音、短信等傳統業務上的價格仍可下調。而坐擁寬帶骨幹網的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仍能夠從寬帶上獲得高回報,價格下降空間比語音、短信業務還要大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83

紐交所出新招砍“烏龍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518

據路透社報道,紐約證券交易所已經向監管部門申請提供“刪除開關”功能。“刪除開關”允許交易主體預設交易門檻,若交易門檻被沖破,該交易主體的所有交易將會被切斷。BATS和Direct Edge目前已開始提供這樣的功能。 在一系列“烏龍指”事件發生之後,風險控制已經成為證券投資行業的重中之重。Knight Capital Group曾經是美國最大的證券交易公司之一,2012年8月因為錯誤交易指令而出現重大虧損,幾近倒閉破產,後被Getco兼並。 證監會2012年10月行業會議的主要議題便是通過“刪除開關”功能遏制“烏龍指”事件。日前,美國證監會主席Mary Jo White呼籲把交易風險工具作為行業改革的一部分。此前8月份,納斯達克出現軟件故障,股票交易一度停盤3個小時。 紐約證券交易所表示,通過“刪除開關”這個風險管理工具,交易主體可以把交易活動分割為數個不同的風險單元,實時關註交易的執行情況。交易主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限制條件,當靠近或者突破限制條件時,就可以接到警報,或者是直接自動切斷交易。這個風險控制工具是交易主體內部風險管控的一個補充,可以加強交易主體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能力。 此外,處理美國所有證券交易的美國存托和清算公司也表示,計劃推出市場全覆蓋的風險監控工具。與“刪除開關”不同,美國存托和清算公司的風險管理工具只有在交易執行之後,才會發出警告,並不會切掉正在進行的交易。這個風險管理工具的好處在於監控範圍很大,而不單單是某個交易所的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