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京东大战当当 卓越或成“炮灰”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36391.html

今年2月初,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对外表示,5年内不会涉足图书业。但今年11月,他食言了,京东商城图书频道在当月1日上线。

“融资后我们将对价格战采取报复性还击。”12月8日,当当网在纽交所上市当天当当网CEO李国庆这样说。

李国庆话音刚落,12月10日,刘强东就宣布从14日起,每本书都比对手便宜20%。

李国庆则回应称,大家都有比价工具,图书降10 个折扣才2元~3元。

刘强东称发起价格战就是认为遭到当当“封杀”。但目前当当的图书种类和快递速度的确都比京东好一些,当当60万种图书是京东的3倍,而京东降价后的图书送货速度则遭到了用户的抱怨。

在图书大战开始后,当当将“战火”烧到了其他市场,李国庆称斥资 4000万元促销反击京东,促销的范围扩展至京东赖以起家的数码3C领域,刘强东则马上回应称拿出8000万元搞年底大促销。

京东和当当的价格战让卓越亚马逊也坐不住了,宣布数十万种畅销书在全网络最低价的基础上再降20%,并持续全场免运费。“京东商城和当当网的降价我 们不得不跟进。”卓越亚马逊CEO王汉华昨日表示,卓越亚马逊斥资1亿元推出让利,不然消费者会流失,多年创造的低价形象就会打折扣。

“从明年开始竞争会全面升级,没有生存能力的公司,2~3年内会被淘汰。”刘强东如此表示。

“京东与当当必有一战。”凡客诚品CEO陈年调侃称,但他并不看好卓越亚马逊,认为可能沦为“炮灰”。

刘强东回应称:“京东和当当不一定会有生死一战。”他表示,毕竟当当已经成功上市,有很多资金,“在相当长时间内双方都是竞争关系,不存在你死或者我死的结局。”据悉,京东商城在服装领域也早已布局,只是何时发力仍然没有对外公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30

國內孵化器做起「包租婆」 創業企業成炮灰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13/231026.html

李開復和創新工場09年將創業孵化器概念帶入大眾視野,讓原來帶有神秘色彩的天使投資接地氣,短短幾年間,國內披著創業孵化器外衣的投資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不過,在成功孵化豌豆莢等項目後,創新工場已不再提內部孵化,而是將更多精力轉向早期投資。

李開復對騰訊科技表示,當初選擇內部孵化模式純屬無奈,09年創業者對創新工場處於觀望態度,只能自己帶創業項目。隨著業務發展,早在2年前已放棄內部孵化模式,如今的創新工場是家致力於早期階段投資並提供全方位創業培育的投資機構。

與創新工場相比,更多孵化器還停留在掛個大牌子,扮演二房東角色,僅僅是向企業收取稅收和租金。天使投資人、原華為互聯網業務部總裁朱波曾公開放言:國內創業加速及孵化機構形成一股風,但95%以上有問題。

UC CEO俞永福則在私下交流中指出,創新工場已轉型,孵化器模式在中國基本宣告失敗,這不是模式問題,而是商業環境導致。中國互聯網江湖一個企業要活下來,一定要是多面手。「小時候不能快速長大,你長到中期,就更長不大。因為越往後,面臨的商業環境越惡劣。」

互聯網分析人士謝文接受南都週刊採訪時直言不諱指出,國內很多孵化器項目是拿著國家撥款的各級政府參與,其實是科技腐敗,屬於騙錢、亂花錢、貪污腐化,而且創業孵化器是廣種薄收的事,前提是成功率很高,這也是所謂孵化器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那麼,創業孵化器模式真是一種失敗模式嗎,是否真存在如此眾多弊端,培育出來的企業是否又會如溫室的花朵一樣難以經歷互聯網江湖刀光劍影的絞殺?

創業孵化器馬太效應明顯 多數創業者成炮灰

今年初辭職的華為互聯網業務總裁朱波已悄然涉足天使投資。朱波早在1996年就在美國創立了NeTrue通信公司並成功上市,回國後在北京創立的移動搜索引擎Cgogo,並於2008年加盟華為。不過,從華為離開後,朱波選擇創辦了一家類似創新工場的孵化器「創新谷」。

「創新谷」專注於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領域。朱波對騰訊科技表示,已在廣州、北京建立孵化園區,將於9月在深圳開辦孵化器。目前已投資4家公司,還有10家正在洽談。為與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區分,朱波將創新工場模式定義為精英創業,「創新谷」關注草根創業。

與朱波類似,口碑網創始人李治國再次離開阿里巴巴後,同樣創辦了創業孵化器——福地創業園區。李治國向騰訊科技表示,這一創業園由6個創始人在杭州 創辦。園區內不僅自己投資的企業可以入駐辦公,也吸納其他互聯網項目。福地創業園區現在面積為1萬平方米,隨著入駐園區企業增多,李治國正申請另一塊1萬 平方米場地。

與創新工場類似,福地創業園區也向創業者提供各項軟性支持,如幫助創業者爭取政策扶持、幫助設立VIE架構、處理工商關係,舉辦各種行業活動。如今 朱波、李治國這類創業模式並不新鮮,各地湧現各種創業孵化器。很多是當地政府劃出一片地、蓋上廠房和辦公樓,以優惠條件吸引創業者入駐,如淘寶明年要搬入 淘寶城。

據李治國介紹,國內孵化器模式大概有4類:一類是創新工場模式,提供場地及配套服務,主要服務所投資企業;一類如福地創業園區,入 駐企業既包括旗下投資的企業,也包括其他企業,園區提供軟件方面服務;一類是政府劃定特定區域,蓋好樓邀請企業入駐,提供一定扶持政策;一類是如車庫咖啡 這一類,給創業者和投資人提供交流平台。

實際上,趕上創業和投資環境逐漸成熟,孵化器的踐行者、李開復和創新工場借助孵化器模式快速獲得成功,如今創新工場周圍已形成濃烈創業氛圍,形形色 色的創業者在其附近的車庫咖啡、貝塔咖啡穿梭。李開復也與雷軍、薛蠻子等天使投資人一起成炙手可熱的人物,並且獲得中關村委員會認可,甚至在政府支持下成 立了天使會,關注早期投資。

如今創新工場產業鏈在延伸,並將更多精力關注早期投資。知名媒體人程苓峰對這一模式比較認可,稱超級天使賺很多錢,且控制很多項目源。創新工場從孵化器入手,擠進超級天使俱樂部,是順勢做VC,接盤自己的好項目。

不過,作為舶來品,創業孵化器在國內實際上已開展了10多年,與國內轟轟烈烈遍地火熱的興建孵化器相比,國外相對要冷靜,並且也並沒有太多成功案例。

孵化器模式在华破产?创新工场两年前已转型

孵化器項目具有很強馬太效應(圖片來自Paul Graham演講)

Y Combinator被福布斯雜誌評為最成功的孵化器,平均每家公司價值達4520萬美元。不過,這主要是被最成功的那部分公司嚴重拉高。Y Combinator創始人Paul Graham談及這一馬太效應時表示:有許多投資在過一段時間以後就蒸發成0了,而且這個過程多在早期出現。然而,挺過這個最初時期的公司們則會得到指數 級的增長。把他們加起來,就會看到一個「J型曲線」。 關注互聯網創業的新銳媒體36氪總結說,大多數孵化器中的公司都有類似的起點,但最後結果大相逕庭,多數創業企業成為炮灰。

【李開復也坦言,國外多數孵化器項目並不算太成功,Y Combinator能夠聲名鵲起,在於其抓住時機,主要原因是:1、開源軟件、電子商店、云計算大幅降低創業成本,2-3萬元能讓2-3個人做出很好服 務原型。2、VC沒有時間看小案子,而且有些VC不懂產品。3、互聯網競爭變得更劇烈,很多大公司願意花較高的價錢來收購技術團隊,這提供更多退出機 會。】

李開復指出,正是Y Combinator在Dropbox等項目上獲得成功,這一模式才逐漸獲得認可。當前美國其他孵化器TechStars、Summer@Highland、500 Startups開始為人所知。

國內孵化器被批是科技腐敗 花錢貪污腐化

在當前資本趨冷,創業者融資難度加大之際,創業孵化器弊病開始呈現出來。網易CEO丁磊最近公開調侃,稱創新工場不如網易,「我們除了錢之外還有管理經驗、用戶群,而且他們老大也沒有創業經驗」,暗指李開復只有職業經理人經驗,投資項目難成功。

UC CEO俞永福在與騰訊科技私下交流中透露,中國互聯網江湖充滿血腥,如果創業者在孵化器模式下成長,小時候不能長大,長到中期就更難發展壯大。因為越往後,面臨商業環境越惡劣,越容易面臨互聯網巨頭絞殺。實際上創業孵化器模式已宣告失敗。

1個多月前,俞永福就對騰訊科技表示,創新工場已在轉型,但轉型沒太多彈藥。「一般VC融第一輪第二輪基金時都還好,融第三輪時就要把第一輪成績給大家講,有什麼IPO。創新工場可能會啟動第三支基金。第一支基金可以拼人脈、第二支拼人緣,第三支就最重要了。」

俞永福無疑成了預言家,創新工場最近募資1.5億美元,不過李開復並沒有俞永福那麼悲觀。

李開復指出,讓事實說話,創新工場最初幾個項目包括豌豆莢、點心、友盟、布丁、應用匯等項目都做得很出色。它們能快速成為移動互聯網的領跑者,很大 程度就是因為創新工場提供全方位支持,例如招聘方面提供了50萬封簡歷的簡歷庫。創新工場選擇的創業者也非等閒之輩,這些創業者如點心CEO張磊、應用匯 CEO羅川等,均來自行業知名企業,非常有經驗,平均年齡33歲左右,所以創業者肯定能經受住「畢業後」的野蠻生長。

李開復說,如果沒有創新工場,一位創業者前12個月可能有一半時間消耗在非產品事務,創新工場的價值就在於幫助省卻掉一半時間。創新工場在招聘、法律規範和公司文化搭建方面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幫創業者少走很多彎路,更快把產品做出來,同時幫創業者做更好的領導者,而不是成為溫室花朵,出去以後無法生長。」

作為創新工場最早的孵化項目,豌豆莢也公開否認了溫室花朵的說法。豌豆莢聯合創始人王俊煜表示,正是因為這一孵化器模式,豌豆莢才能集中在產品上,不用管太多其他事情。他反問了騰訊科技一句:「你覺得我們現在發展得不好嗎?」

創新工場另一項目安全寶市場總監張峰指出:「創新工場提供資金外,還提供了錢以外的東西;工場提供的行業資源特別重要,開復老師在很多行業,都有很 多熟人和資源,給我們帶來很大幫助;工場的hr、市場、法務、財務等孵化服務,讓創業者在早期只需要專注在產品和研發;開復以及工場影響力和知名度,給工 場項目帶來很多便利,比如,安全寶項目,如果沒有工場的幫助,額外多花300萬的市場投入,也起不到現在的效果。」

當然,李開復和創新工場這種早期孵化模式無疑有優勢,擁有超強品牌,對媒體、投資人、工程師擁有巨大影響力,非其他孵化器能夠效仿。而且李開復早於 互聯網巨頭預見到Android和iPhone崛起,抓住有利時機,為豌豆莢、友盟、應用匯、魔圖這些移動互聯網工具型軟件發展奠定基礎,在項目初期和做 大過程中也吸引眾多優秀人才加盟。

其他創業孵化器模式無疑還有很大弊病,既無品牌優勢,也無力招納各種急需的人才,還缺乏對行業前瞻性的預見性。前華為互聯網業務總裁朱波就指出,國內95%以上的創業加速器都存在很多問題,因為很多都是政府主導,很多人把政府關係作為最根本的目的。

為避免「創新谷」模式失敗,朱波的作法是,投資項目週期一般都在一年或一年半時間,在A輪融資之前退出,在新的投資機構接盤時實現投資回報「但也不是絕對A輪融資前退出」,朱波對騰訊科技表示,如果有特別好的項目,也會考慮在B輪或C輪時再退出。

更早之前,互聯網分析人士謝文則公開指出,創業孵化器基本商業模式是拿初創公司的一部分股權,等這些公司上市或者賣掉時才有回報。這個週期巨長無比,概率巨低無比。這種廣種薄收的事,前提是成功率很高。這也是所謂的孵化器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謝文更是尖銳指出,孵化器概念在1999年、2000年熱炒了一陣子,很多孵化器項目裡面有拿著國家撥款的各級政府參與,其實就是科技腐敗,騙錢、亂花錢、貪污腐化。「隨便查歷史,尤其是在IT產業,被孵化器孵化成功的大創新、大公司,一個都沒有。恰恰相反,誰都不看好的,像Facebook這樣車庫裡面出來的,才做出真正的創新。」

知名IT經理人、資深互聯網人士王冠雄認為,李開復採取的模式很聰明,在「模樣上」看沒什麼問題,「名人光環+超級公關+大佬背書+主要方向」,目前看確實成了「項目工廠」。這是一個「具備中國特色」的孵化器模式,也很難複製。

「在創業這事兒上,家豬幹不過野豬。孵化器裡面出來的企業,往 往缺乏真正的虎虎生氣,特別是在非常規競爭下的中國互聯網。一個偉大企業必定有偉大的創始人,而具備這種野心的創始人往往心很大,很難接受創新工場『早期 投資佔股17.6%』的條件。再說,有幾個此類孵化器下成功的企業?」王冠雄反問。

實際上,很多創業者往往最需要的並不是資金、場地的支持,而是一種能夠在互聯網叢林廝殺的本領。一位業內大佬公開表示,很多創業者不缺錢,參加孵化器模式,一次性出讓差不多20%的股權,很多人並不甘心。

創新工場悄然轉向 孵化器概念淡化

實際上,這兩年創新工場逐漸淡化孵化器的概念。李開復對騰訊科技表示,當初做內部孵化項目有點無奈。他指出,創新工場要做好需要團結五類人:媒體、 工程師、創業者、VC、機構投資者。創新工場需要吸引有經驗的創業者入駐,需要有VC在創新工場項目上接盤,需要有機構投資者願意將資金放到創新工場基金 運營。

從早期看,創新工場獲得媒體和工程師支持,但創業者對創新工場持有疑慮:為什麼要來創新工場創業,你的基金最多嗎,你的錢最多嗎,你的附加價值在哪 裡?大概運營一年後才有批特別優秀的創業者在創新工場創業。VC則是在創新工場項目取得一定成績後才追創新工場項目,或跟創新工場合作,談下一輪投資。

最後一批是機構投資者,看到創新工場產生的經濟價值,願意把錢讓創新工場管理,這五批人基本到位後,創新工場才達到一定台階,進入穩定運行的狀態。 「創新工場創立第一年為什麼做內部項目,自己帶頭創業,而不是創業者找創新工場,因為他們當時還在觀看狀態,在沒有創業者時候我們只有無奈自己帶領創業項 目。」

去年TechCrunch Disrupt大會上,李開復表示創新工場要從「大孵化、小投資」模式,轉變為投資領跑發展方向。知名媒體人程苓峰則指出,「超級天使賺很多錢,且控制很多項目源。創新工場從孵化器入手,擠進超級天使俱樂部,是順勢做VC,接盤自己的好項目」。

口碑網創始人李治國認為,早期創新工場能很快把握大勢,做出像豌豆莢、應用匯這樣的產品,隨著互聯網巨頭湧入,創新工場喪失先發優勢,如再堅持內部孵化項目,不僅見效慢,甚至很可能成為有背景互聯網公司的炮灰。不如尋找外部優秀人才,早期進行投資回報快。

朱波認為,創新工場轉型屬於必然,孵化器模式需要動員的資金很少,但創新工場已成功進行三輪募資,具有巨量資金,最近一次是1.5億美元,有將錢花 出去的壓力。如果只是孵化項目,這需要孵化多少項目才能將這筆錢花費出去。相反,涉足有前景的早期項目不僅可以很快建成效,還能很快將錢花費出去。

朱波指出,與創新工場相比,國內更多創業孵化器還停留在口號上,僅僅是掛一個大牌子,吸引企業入駐後,直接做起二房東,向企業收取稅收和資金階段。朱波坦言,現在中國做孵化器是一陣風,並沒有意識到這是產業鏈的最底層,沒有經驗根本做不成。

飽受詬病的「二房東」:不能停留在僅僅收租金

孵化器模式在华破产?创新工场两年前已转型

李開復給騰訊科技畫出的孵化器項目(圖片來自虎嗅網)

為將孵化器模式介紹清楚,李開復在自己的辦公室黑板上親自給騰訊科技畫了一幅孵化器國內外對比表。李開復認為,一個成熟的孵化器模式,不是簡單的場 地提供,還需要同時配備很多要素:包括有經驗的人、專業培訓、招募優秀人才、對孵化企業進行前期文化和架構建設,對趨勢前沿有好的把控、資本的對接,做到 這些才能真正降低創業失敗概率。

「很多孵化器僅僅是當房地產來運行,價值有限。我們現在都避免用孵化器這個詞。我們所做的是創始投資機構的概念,和風險投資也不同。創新工場在創業者創業第一天,就投資企業,並且給它巨大附加價值,創業者能用更短時間做出產品,降低失敗概率。」

李開復說,對於孵化器項目來說,對趨勢判斷、產品建議、用戶獲取、技術優化、迭代過程都需要專家。如果只找一批對金融運作、法務、財務、房地產人來 提供服務,很難覆蓋到每個領域,這是傳統孵化器挑戰。「是招聘一些退休的或普通的或剛畢業人,招聘負責人曾經在大公司做HR、VP還是獵頭領域頂尖的人, 是剛畢業的小女孩打電話,還是退休的老公務員與企業聯繫,這都很關鍵,直接關係到最後創業者項目是否能成功。」

此外,能否給創業者指出創業的盲點也很重要。比如經常與創業者碰撞,給創業者指明創業方向,分析哪些行業成長最快,如創業者想做汽車網站、健康網站,能清晰向創業者指出哪些領域已飽和,不如做其他方面,哪些領域值得參考,而不是僅僅掛個大牌子,做個二房東。

當然,李開復並沒有否認傳統孵化器模式價值,稱創業者能進入到孵化器模式也不錯。如果說一個創業者有千份之一成功概率,進入某個孵化器變成千分之一點一,也是成功。創新工場要做的就是專注自己擅長的領域,幫助創業者將成功概念從10%做到30%、40%甚至50%。

在李開復看來,互聯網江湖殘酷,肯定會有很多從孵化器出來的企業最終被大企業絞殺,但相對來說,大公司有過去的包袱,有更多流程,沒有自己是公司主 人翁的動力,可能為很多事情分心,可能有內部鬥爭。相反,創業者生命都捆綁企業,可以更努力拚命做事情,也有很大成功幾率,如果創業公司被大公司收購也為 未嘗不是一個可接受的結局。

朱波說,孵化器模式要想成功,一個必須考慮的就是孵化企業畢業前,幫助創業者將人力資源、市場、技術研發、稅務等各方面人才配齊,否則,一旦脫離溫室環境,創業者將面臨很多複雜環境,在大型公司的絞殺下,反而是越做大越危險,失敗概率大幅提升。

李治國則認為,國內創業孵化器應該更多在資本對接方面下功夫,也希望國內能形成很成熟的退出機制。當前孵化器模式能夠做得成功比較少,這在於國內並 沒有像國外那麼成熟的退出機制,大公司寧願山寨一款產品,也不願意斥資收購,這就扼殺了創業者。隨著未來平台走向開放,創業者深入細分領域運營,這一局面 或許會有所改觀。

「如果一直缺少退出機制,那將是社會未來10年的悲哀」。李治國希望政府主導的孵化器少一點稅收方面的考慮,多在配套設施方面扶持。畢竟雖然這些孵化器給創業者很多補貼和扶持,但由於多數在郊區,創業者將意識到從孵化器中獲得收益抵消不了成本增加。

對孵化器模式看淡的俞永福說,在中國創業孵化器模式要更土鱉一點,更注重草根,而不是僅僅依靠工程師和研發人員。具體談及創新工場時,俞永福說, 「不管怎麼樣,創新工場還是培養了市場,至少他的工程師團隊你還能挖一挖。畢竟因為李開復的原因,創新工場的項目吸引了很多大學生,和對外資企業有嚮往的 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85

陳沖救台股 「沖哥」散戶將成炮灰

2012-12-17  TCW
 
 

 

就在證所稅、二代健保補充費即將上路(二○一三年元旦)的前三個星期,行政院下令財經部會提出振興股市方案,避免近期好不容易炒熱的台股量能又被澆熄。

曾當過證交所董事長的行政院長陳沖最重視成交量,因為「量先價行」,成交量放大,股市才會漲。沒想到,金管會配合政策衝量而傾向放行的新措施卻是「現股當沖」,讓九百萬名股民化身為股市的「當沖哥」。

挑軟柿子吃散戶被推上投機列車

十二月五日,金管會找來三大公會舉行會談,二十多位代表證券、期貨、投信投顧公會的董事長一起出席,討論如何振興台股。兩個小時下來,金管會對於三大公會提出的五套振興措施,僅先同意明年二月開放「先買後賣」的現股當日沖銷,彰顯了金管會救台股沒誠意,柿子挑軟的吃,只是增加股市的投機性質,讓散戶當炮灰。

現股當沖可以多「沖」出台股成交量,而且單向放行的先買後賣,可避免放空導致股價波動劇烈的問題,剛好符合金管會的兩大標準:一是衝量、二是股市不能跌。

其他建議,包括開放中小型股可以平盤以下放空,可能會增加台股更多不確定性及下挫風險,金管會已經表示不願放行。至於調降證交稅,由於是財政部主管業務,金管會做不了主,馬英九總統也表明不降證交稅。

然而,有三個問題,恐怕會讓現股當沖政策最後變成是個空包彈。

問題一:跟現有的融資券制度重複,極大多數投資人目前都有信用交易資格,早就可以進行當沖。元大寶來證券副董事長黃古彬指出,這項政策沒新義,有興趣進行當沖的投資人,早已開設融資戶,而且大多可輕易取得融資融券的信用戶交易資格;那些無法開融資戶的,可能缺乏財力證明。

問題二:新開放標的缺乏吸引力,大部分個股已納入融資券交易範圍,一旦開放現股當沖,新增可以當沖的個股,除了新上市櫃半年內的個股外,就是淨值低於股本二分之一、遭取消信用交易的個股,但這些個股並非台股盤面的主流,對主力、當沖客的吸引力不夠。問題三:限定先買後賣有「沖不掉」的風險,想要當天沖銷,必須尋找流動性高的個股,才能避免沖不掉的風險,但交易量大的個股原本就已經開放融資戶進行當沖,而且,現股當沖限制只能先買後賣,且平盤下也沖不掉,恐怕也使得有意參與者退縮。

在操作面上,對擅長風險管理的資深投資人或中實戶來說,當沖的好處是一旦判斷錯誤,可以即時停損,避免虧損擴大。但一般散戶如果抱著賺錢心態,恐怕只會陷入追高殺低的窘境。

「要在台股交易的四個半小時內判斷股價走勢,還得先算好交易成本如證交稅和手續費,同時也得預留交割款,一般散戶根本很難做到。」一名資深投資人指出,一般散戶如貿然參與,當盤中跌停時賠錢事小,盤下沖不掉變成「違約」交割,則非同小可。

一旦現股當沖成為「集體行為」,一早開盤大家都勇於買進,尾盤再軋掉出場,恐怕造成「殺尾盤」現象更加頻繁,不僅對散戶不利,原來的當沖客能施展手腳的機會不大,也可能不願進場。

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林弘立表示,現股當沖雖然能夠製造量能,但長期來說,對股市交易是否健康還值得討論。畢竟投資的正確心態是中、長期持有,鎖定優質的公司,賺取股利和資本利得,但現股當沖卻是變相鼓勵散戶投機,也與證所稅鼓勵長期投資的原意相違背。

券商認為,除了開放現股當沖,必須搭配另一項措施,就是開放中小型股平盤下放空,才有助於活絡台股量能。目前平盤下可放空的股票僅限於台灣五○、台灣中型一百的成分股,中小型個股平盤以下不能放空。

配套未同步平盤以下禁空掐死台股

所謂平盤以下不能放空,是指交易當日的成交價若低於上一交易日收盤價的平盤以下時,投資者不得融券放空。政府啟動平盤以下不能放空的禁令,是在亞洲金融風暴(一九九七年)期間推行的,目的是為了防範投資者過度做空,但最後卻成為常態性規定。

對許多當沖客來說,如果只開放台灣五○、台灣中型一百成分股當沖,這些大型績優股的股價向來波動不大,做當沖沒搞頭,反而是操作活蹦亂跳的中小型股,才能吸引他們進場。但金管會認為,中小型股籌碼原本就稀少,如果開放平盤下放空,將引來股市禿鷹,恐怕更容易造成股市的不安定及下挫風險,暫不考慮放行。

政府限制中小型股平盤以下不能放空,主要是擔憂空頭時,放空會造成助跌,但這卻也是掐死台股量能的原因之一。根據券商統計,在台股還未祭出平盤以下不能放空禁令之前,就算遇到空頭行情,每日仍至少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成交量是由當沖貢獻,但現在台股只要一面臨空頭行情,平盤以下不能放空便深深影響當沖,造成交易量窒息。

不過,追根究柢,台股先前成交量能低迷,關鍵就是受到證所稅干擾,導致投資信心低迷,並非交易制度的影響。主管機關總動員,要振興股市,等於動用更多政策來彌補證所稅所造成的後遺症。

【延伸閱讀】衝高台股量能5招,金管會只放行現股當沖

券商振興台股建議:現股當沖金管會態度:須有配套措施,包括預繳保證金

券商振興台股建議:開放中小型股可以平盤以下放空金管會態度:增加台股更多不確定性及下挫風險,暫不考慮放行

券商振興台股建議:資券互抵進一步開放循環額度金管會態度:目前開放一半額度,暫時不會再擴大額度

券商振興台股建議:調降證交稅率金管會態度:由財政部主管,金管會做不了主,馬英九總統拍板不降

券商振興台股建議:降低自營商手續費金管會態度:視交易量而定,暫不考慮放行

資料來源:金管會、券商 整理:鄧麗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58

打車App炮灰之旅:死在黎明前的黑夜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530.html

   創業與監管最近成了熱門話題。痛仰樂隊有首歌,叫《不》,裡面有幾句這樣的歌詞:「不要相信規矩,不要相信秩序,不要相信經驗,不要相信教訓」。雖說有點憤青了,但這個高速時代,若是出現點什麼意外,那還真不是什麼稀奇事。

好了,入題吧,我們來說說最近移動互聯網的草根王子——打車App。

它的現狀

1、先說下這個領域現在的寵兒,那就是分別被騰訊和阿里收購的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一北,一南,一個北方帝都,一個江南水鄉,各依一方水土,紮根一處市場。

2、再說說其他小諸侯。打開手機以「打車」為關鍵詞搜索後,你會獲得一大串的App推薦,甚至會有一個地方為根基的地方性打車App,他們在幹什呢?守城!若是能守得好自家城池,又對周邊有一定拓展的話,那說不定資本也就找上門來了呢,退一步講,只把自家城池守護好,能混的被行業大哥收購的話,也是個不錯的歸宿。

3、南北各有一個大的勢力,周圍一小圈諸侯,但還有幾個地方,是沒人守,也沒人攻,攻了也沒拿下。比如上海,出租車行業被高度壟斷,電招系統又相對完善,誰想插一腳,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4、彼此觀望。誰在彼此觀望?幾家做的最好的在觀望,因為攻下一個城市還好,但是你發現了沒?不管你是用哪種方法,都沒法很好的複製,為什麼?文化,風土,和當地現狀,都各不相同,所以沒法複製。

為什麼有人投?

1、騰訊和阿里的注資是最終把這個領域炒熱的關鍵動作,所以打車App應該感謝騰訊和阿里在資本圈對於這一領域的暖場。由於微信的帶動,移動互聯網產業愈發地給人一觸即發的感覺,無論是互聯網巨頭,還是投資機構,都在盯著這一塊。互聯網巨頭是害怕,因為晚了一步,以後就算追十步,也不見的能追回來。所以我們常會看到這些互聯網巨頭不僅會有業務收購,而且還會有一些戰略收購。就拿騰訊和阿里來說,微信一個產品就能讓騰訊的地位逆襲,阿里收購陌陌就是十步後的追趕,並且也還是九牛一毛,混個心理安慰而已。所以誰敢掉以輕心,特別是無線事業部,都想一決雌雄,拋對手於千里之外。倆家做打車App的企業,在注資初期,會員數和可視的市場前景都還可以,所以得到青睞也屬正常。

2、除了互聯網大佬為了爭奪移動互聯網入口外,其他的投資性投資機構為什麼投呢?市場都熱了,誰會不搶呢。風投看大佬玩什麼市場,就搶點什麼市場,這樣以後就也可以分上一杯了。他們是想快速搶佔領市場,提升產品在行業的影響力,提高議價能力,然後溢價出售,從而獲利。

3、在移動互聯網沒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之前,用戶數就是人民幣。移動互聯網大家都是認可的,但還沒想好怎麼玩,也沒有特別牛逼的標竿企業,所以現在能做的,就是搶入口,搶用戶。說起來挺有意思的,同樣的一個用戶,你在跑到移動端去就比你在PC端要值錢的多。

4、還有一個比較宏觀的揣測。「道路擁擠」和「打車難」是日常的活躍話題,常出現在人們的周圍。網絡上,或者社會上的意見領袖多集中在一線城市,在一線城市,上述兩個問題又更為突出,並且部分人會把「打車難」與「道路擁擠」扯上若干聯繫。所以當這類App推出時,有足夠的話題背景,也有足夠的話題參與者。上述說了,移動互聯網產品一直備受關注著,所以它一出來,便是天時地利,直接登台。

既然是產品,那我們就談談它的盈利點

1、眾所周知,此類App有個「加價」的功能,這是大家在討論它盈利來源時候的一個點,但快的的趙冬說加價不加價其實影響不大,因為加價的單子比例不大,並且也帶來不了多少利潤,關於加價的政府態度:加價行為要接受政府指導。但你我都清楚,凡是官方的發言,彈性都是巨大的,每個字都可以延伸出一萬字的論文。

2、既然沒把「加價」當作重點,所以就有人算著這麼一筆賬:出租車有3000億市場額度,全國出租車空駛率為20~30%,打車類App若能降低5%,那麼這個App的市場就是3000/80%×5%=187.5億,所以要什麼「加價」,抽成一舉,大事成矣。先不說這些拍腦袋的數據是哪裡來的,我們就說20~30%的空駛率,是不是也把二線、三線、四線的城市出租車全算裡面了,這裡面有多少城市的出租車是裝了你的App也是不會有什麼改變的,因為有些城市的市場就是那麼多,有些城市就必須存在30%的空駛率,甚至更高。還有就是空駛率的造成有多少是因為出租車和打車人雙方都有需求卻無法相遇而造成的,其實最後你會發現,打車App對於這個市場,能做的,並不是很多。

3、也有人提出,這不過是進入移動互聯網的一把尖刀,以後會拓展到「美食」「娛樂」對「目的地」做一些文章,當然,我是很認可這種模式了。但我還是有些顧慮,首先轉化用戶難,其次這個市場肯定是競爭異常強大的,再次,維度一變大,就會容易讓你那本來就不是很突出的競爭力變得更加虛弱。

4、抽成。這樣的方式很難做,後文我會詳述這個市場的現狀和受眾的特點,並不是說司機不給你抽成,是因為,你改變不了這件事情的本質。最後加上一句李想曾經給闡述洗車App模式文章的評論你感受一下:

「在一個洗車平均費用只有20元的國家,只有偷稅漏稅才能盈利的行業,還想要分得一羹,和乞丐碗裡搶飯吃沒區別。」

這個App本身

1、你只是一個進行比較早的模式,你只是搶佔了一兩個城市部分車租車司機用戶的模式,你沒有一個強大的後盾,雙拳難敵四手。這裡有個例子,微信如果不是有騰訊這個「母體」,要不是騰訊為它導入了無數用戶,也不至於現在這麼牛逼。我昨天登錄微信公眾平台時還會有好幾個小bug,它要不是有個好媽,誰會慣著它?不過嘀嘀和快的都還不錯,都是被互聯網大佬收購了,但看來多半是戰略收購,因為我不相信他們都有心思搞打車這一塊。阿里有注資了高德地圖,誰知道會不會聯合快的搞出點什麼新的東東呢。所以以後,打車App產品本身,是被作為「主菜」還是被作為「佐料」,可是非常不好說的。

2、產品功能過於單一,核心競爭力薄弱。看幾個同類打車App獲取用戶的手段就知道了,這個租借智能手機,那個租借pad,你給充話費,我就返現金。同類產品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看誰燒的起。拓展功能,加點周邊?no,那樣的話,你就不是你了。

3、服務內容的完成,涉及金錢利益,但卻還沒有一個有效有力的制約和規範手段。儘管你說以你們現在運營的狀況來看,違約的單子是很少的,是不足為患的,但這根本就不是回答我這個問題的答案。

4、從你的功能來說,你為打車者提供的服務不會比他自己完成的價格低,因為這個價格是死的。你也不可能減少一個打車者或者增加一輛車租車,你只能有條件地調節出租車的位置。所以,你改變不了本質,你無法創造和減少需求。並且還可能損害了沒使用你產品用戶的利益,那你會說那裝了我的產品就好了啊,等等,有個人不會給你說這句話的機會,恩,是政策,政策以百姓的聲音為主,這個我們等會說。

它面臨的那麼點小困境

1、政策。這個諸位應該比我清楚,政策與政績是掛鉤了,政績與風險是成反比的。在一個每次提價都要經過聽證會後層層批示審核才能執行的行業,你想搞點花頭,你自己說,容易嗎?政策可以允許自然形成的狀態所在,但它不太會願意接受你要改變這個狀態,並且你還無法保證會變得更好的前提下。政策永遠不會願意承擔責任,所以風險永遠與你相伴。假如我要黑打車App的話,策劃一起出租車車禍,原因就是司機在看App找生意的時候不小心撞了,找幾家媒體報導下,花點錢雇點水軍在網上鋪一輪,連搞兩三次,你看政策會不會有反應。

2、以電招為代表的各種協會以及掛靠政策的機構的集團利益。打車App會觸及到他們的利益這是不爭的事實,他們多少在當地都有些關係的,無論是出租車公司也好,政策也好,關係肯定比你溜,相當於地頭蛇級別,你去跟他們拚一拚吧,有的玩的。更可恨的是,一山還有一山高,每個城市不一樣,都有自己的地頭蛇,你沒法一勞永逸。

3、出租車公司。你的不可缺少的一方用戶就是出租車司機,按理說他們算是出租車公司的員工,也就是出租車公司的資源,你用別人的資源,為自己賺錢,而且出租車公司還沒分到,它,會同意嗎?它肯定不會提高份子錢,那它就應該轉過來對你說:給我來一杯。

4、無法複製式攻佔市場。其實上面已經有提到了,不一樣的城市,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不一樣的現狀,不一樣的政策制度,不一樣的關係和利弊。你一個城市成功了,但是你是方式無法複製,就像嘀嘀和快的,攻下北京和攻下杭州的城市就是不一樣的。

關於它的用戶

由於打車方人群廣泛,難以概述,所以就說說另一方——出租車司機。

1、在所在的城市算是低收入人群,對金錢利益敏感,他們不是大學生,也不是白領,一般都有家有口的,他們可能一個月能賺個幾千塊,但抽的煙可能是點8中南海(不敢詆毀文藝青年的聖煙,只是借喻低價)。這樣的群體,教育成本很大。他們中部分會有這樣的潛意識:通過App拉倒生意,那是我爭取的,給你抽成錢,那是你剝削我的。(有點極端,但我強調了是部分,並且是潛意識)。凡是通過金錢來維繫的關係,都會很脆弱。你的產品若能增加他們每月1000塊的收入,他們會很忠心,若是增加每月1塊錢的收入,他們會讓你滾遠點(都不夠流量錢呢)。所以這其中是有個臨界值的,現在你在臨界值左邊還是右邊都不知道,你們之間的關係,比你認為的要脆弱。

2、契約精神。對,這是個死穴。都說新加坡的打車App運營的很好,但你沒想過兩國的國民素質基礎不一樣麼?上文也提到,違約發生的不多,但在你的這個問題解決之前,這是你不能迴避的心病。

3、有退路。你的產品若是做的讓人不滿意,那麼首先他們可以轉用別的同類型的產品,再次可以轉用其他產品,比如微信,比如QQ,或者電招,最不濟,我不用你的產品了,照樣可以拉到活,照樣可以打到車,並且也許並不比用你的產品差很多。北京有個朋友說,電招叫車差不多半個小時能到(有位置不是很好的原因),路邊等等差不多也是半個小時左右,電招尚且做到如此,你打車App能厲害到什麼程度?

4、司機挑活的。這是人之常情。好活不是誰都能搶到的,差活晾在那裡沒人接。這是個可怕的死循環,每循環一次,你的產品危機就增加一次。

這個市場

1、面臨的挑戰,剛上述說了。繁雜,渾噩,變數多,風險大。

2、需求時間集中。車難打的時段多集中在上下班的高峰期,這就導致了「閒事沒啥活,忙時用不到」。

3、這不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市場,你沒法期待它以市場經濟的模式運行。並且我們認真想想,車難打的狀況真是完全是需求方和供給方無法準確對接嗎?一線城市的早高峰晚高峰有多少空車被堵在路上,你的App能讓它飛到客戶身邊嗎?(搞大了,都說到城市規建上去了,不往下說了。)

4、這是個定額市場,你無法創造一個新的需求,也沒有創造一個消費需求的能力(宏觀上),你只有適當地調配資源的能力。並且還涉嫌干擾資源的自然分配(杭州已有報紙進行了報到)。沒有使用你產品的人可能受到使用你產品的人對出租車資源的干擾(你App運營的好的前提下),你可能會說,那這樣的人也使用我們的產品就好了呀,但使不使用是個人選擇問題,不應該被迫使用,並且政策不會給你說這句話的機會。

收尾的話

沒有「母體」的移動互聯網企業者,一部分命好的,被收購;一部分苦逼的,成為了資本對賭的棋子;再有一部分,死在了黎明前的黑夜。

路那麼長,何必把步子扯的太大,少吹點牛逼,未來才有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37

破產or被收購:特斯拉終將化為炮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554.html

進入網絡時代的媒體,變得愈加浮躁,愈加一窩蜂,對納米科技的惡炒,對3D打印概念的誤讀,以及對電動車的狂熱,都是例證,現在又開始神話特斯拉。

我也瀏覽了一下神話特斯拉的文章,依據不外乎兩點,一是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居然盈利了,獲得1120萬美元的淨利潤;二是特斯拉最近股價大漲。

關於盈利這事,我不是財務專家,但是既然高盛可以把希臘包裝得漂漂亮亮地加入了歐元區,雷曼兄弟在破產前也曾是「高富帥」,我就不怎麼相信這玩意兒了,何況還只是一個季度偶然錄得的區區1千來萬美元。

後來,有較真的媒體發現,這區區1千來萬美元的淨利潤也值得分析。特斯拉一季度出售碳排放配額的收入就高達6800萬美元,佔其總收入的12%,如扣除這一部分收入,特斯拉一季度不僅沒賺錢,反而虧損5680萬美元。

關於股價,我就更不想說什麼了,又能說明什麼呢?中石油不是也曾經站上過48元的巔峰麼?況且,股價或許本來就是這輪惡炒的目的呢?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神話特斯拉的文章,很少或者幾乎不談MODEL S的高昂成本以及使用上的不便——給電動車充電,即使對住HOUSE的美國富人來說,也依然是不方便的。特斯拉貌似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續航里程問題,MODEL S最大一次充電續航里程可以超過400公里,可這是用高昂的成本換來的,它需要安裝85kWh的超大容量電池組。相對而言,日產聆風一類電動車為什麼續航里程都只有150公里左右?因為聆風的電池容量只有24kWh,雖是如此,電池依然佔了聆風整個成本的接近一半。

大家應該不難理解為什麼MODEL S的售價這麼高了吧?85kWh版MODEL S美國售價88570美元,還是基本配置,導航都沒有,含導航的科技套裝,要加3750美元,運動套裝再加6500美元!配齊將近10萬美元!在美國,這個錢可以買4輛馬自達6或兩輛寶馬Z4!

目前而言,特斯拉MODEL S還只能是有錢人的玩具,現在有錢人太多了,一年賣個萬把甚至2萬輛,都有可能,但可能也只此而已了。如今,沒有哪個汽車廠家靠這樣的規模可以獨存於世,所以,對於特斯拉的前途,我的看法是,只有兩種:要麼破產,要麼被收購。

基於行業技術發展水平和現實市場環境,即使採取最樂觀的立場,純電動車在2020年之前也沒什麼戲。一個汽車廠家,只做純電動車,撐不了那麼久。相比之下,比亞迪「電動和傳統汽車並重」的做法更加務實,而其轉攻電動公交和出租車市場的做法,也更加明智。

A123掛了,CODA掛了,菲斯科也快掛了,我很奇怪,為什麼在很多媒體那裡,這些就成了特斯拉神話的旁證。其實,這些廠家的掛掉,只能證明一件事,就是目前為止,純電動車依然沒有競爭力——即使美國政府的補貼已經相當給力。

我並不是特斯拉黑,相反,我很欣賞他們的產品,在今年的北美車展上,我駐足最久的就是特斯拉的展台,在2013世界年度環保車型評選中,我也投了MODEL S一票,但是,令我欣賞的並不是作為電動車的特斯拉,而是MODEL S和MODEL X那讓人耳目一新的設計。

也許,特斯拉的確可以被看做一個奇蹟,但不是神話,說它是汽車行業的顛覆者,更是言過其實,起碼特斯拉用的還是傳統的汽車底盤嘛。

上汽總裁陳虹的判斷很冷靜,他看到的是特斯拉的高負債率。所以,這裡也順便給投資者提個醒,現在買特斯拉的股票,風險非常高,不要被那些有意無意的神話所忽悠。

純電動車的十大障礙

續航里程

人們需要車,是因為要解決出行問題,並不是用來娛樂。所以續航里程很重要,現在的電動車(以中型轎車為例)基本上一次充電的續航里程也就150公里左右,這意味著什麼?傳統汽車開到續航里程還剩100公里的時候,一般都會去加油。150公里的續航里程,考慮到返程,以及電池性能的衰退,要打個對折再打8折,也就是說單程只能跑60公里,開著這樣的車,基本上你是不能出城的。

電池成本

續航里程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電池很貴,如果用上足夠多的電池,續航里程當然可以做到200公里、300公里,甚至更高,但是車就貴得買不起了。經過多年發展,車用鋰電池成本已經下降了很多,但依然不菲,目前國際平均水平是,每度電的電池成本大約是1000美元(註:現在已經有所降低),一般電動車要達到150公里續航里程,需要20度以上的電能,也就是說,僅電池成本就要2萬美元。而2萬美元已經可以買到一輛非常不錯的中級汽油車。

能量密度

即使電池成本可以進一步降低,一款家用電動轎車也不可能安裝更多的電池,因為電池還很重。相比其他電池,現在常用的鋰電池已經是能量密度比較高的一種,但依然不輕,國際平均水平而言,每公斤電池的能量密度大約是0.1度電,20度電的電池,重量就是200公斤。對一款中級轎車而言,這已經很重了。

充電時間

好了,即使成本降下來了,重量也降下來了,但是我們就可以在車上裝配更多的電池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更龐大的電池組意味著更長的充電時間。以目前比較先進的三菱i-MiEV為例,這款小型電動車,續航里程150公里,如果使用家庭電源,完全充滿電要6個小時,而用專門的快速充電設備,充至8成滿,也要30分鐘。想像一下,即使快速充電設備很多,每開1小時車就要停下來充半小時電,會不會讓人抓狂?而且和加油要排隊一樣,即使你幸運,平均能排在第三位,那麼你的實際情況是,每開1個小時車,就要花1.5個小時停下來充電。

電池的回收

這似乎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但是,現實是一直沒有人告訴大家假如電動車真正普及的時候,大量的廢棄電池將怎麼回收處理。和前面的那些問題比起來,這的確是一個容易得多的問題,但是如果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機制,將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電池的性能衰退

電池的性能會衰退,而且使用不當,衰退得還很快。新買的手機可以待機3天,但是半年後只有2天了,1年後只能堅持1天了,再以後要隨身攜帶充電器,這樣的經歷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麼本來就很可憐的150公里續航里程,慢慢變成120、100,甚至80公里的時候,這車你開還是不開呢?

安全

汽車廠家都表示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而且也確實比較容易解決。在VOLVO的安全中心,我親眼見證過電動車的碰撞測試實驗。但實驗總是實驗,手機爆炸且能傷人,電動車那麼大的電池組,萬一出了狀況,情況一定很嚴重。

基礎設施

上下班用車,晚上回家充電,很好的構想。如果大家都住的是HOUSE或別墅,車就停在自家門外,引一個插座出來,這種構想是可行的;可是,決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這樣的條件,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依然沒有這種條件。

電從哪裡來

廠家都熱衷談電動車的零排放,但如果考慮從獲取電的環節開始,即所謂的「Well to Wheel」的全過程來看,電動車卻未必是環保的方案。因為獲取1千瓦時能量,直接燃燒汽油的CO2排放約是310克,而如果是用煤炭發電,對不起,排放高達832-1032克。中國7成以上的電來自火力發電,也就是說,起碼在中國,電動車不是低碳,而是高碳的。即使不考慮這一點,電的供應也會成為問題,現在一到夏天,幾乎全國範圍電力都緊張,常常要拉閘限電,如果大規模推廣電動車的話,電又從哪裡來呢?

石油的長期存在

這其實是最致命的。在可預見的未來,以石油為主的化石能源仍將佔主導地位。歐佩克秘書長巴德利不久前說,世界石油儲量能夠滿足未來50年的世界能源需求。這個過度期限對於純電動車來說,是不是太長了一點?這個期限內,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增程型電動車,才是更好的方案。正如豐田歐洲公司總裁Didier Leroy在巴黎車展上所說:「混合動力技術已經完全可以滿足現實的需求,而且也將為未來純電動和氫燃料電池技術提供現成的技術平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來源:autocarweekly 魔都數位知名汽車記者聯手打造的創新媒介平台

關注方法:打開微信,在添加朋友中搜索微信號:autocarweekl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91

微信創業:大部分將淪為炮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025.html

 瘋了!徹底都瘋了!

現在創業者、投資界、輿論界對微信的關注無微不至,一提微信,立馬就硬,這讓蒼老師情何以堪?

微信給了創業者希望,讓投資者嗅到商機,讓媒體看到熱點,輿論的輪番轟炸讓整個世界都瘋狂了。上帝欲讓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如今的微信創業熱度堪比當年團購熱,其結果也會像團購一樣,大部分都是有去無回,淪為炮灰。

  微信火爆 離不開創業者的蜂擁而至

做產品需要做品牌,做品牌跟做明星一樣需要輿論關注,微信就是移動互聯網的明星。同屬騰訊公司的微信和手Q,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微信是輿論的寵兒,手Q則遜色太多,這離不開創業者們對微信的支持。蜂擁而至的創業者們選擇微信平台去實現創富夢,使微信不在單單是一款移動社交工具,而被想像成一個無所不能的創富平台,以至於微信的一舉一動都牽動了眾多人的心,輿論媒體也就對微信格外關注,形成一種誰不談兩句都顯得落後的風氣。

  微信創收消息讓創業者高潮迭起

有人利用微信創收的消息總會另創業者們高潮迭起,因為這讓人看到了微信確實是有市場價值的。有幾篇關於微信創收的新聞頗具代表性,年初的《有淘寶賣家訂單10%來自微信》,近期的《80後網上賣燒烤年賺百萬:用微信送餐玩轉O2O》和《朋友圈電商潛力初顯:已有賣家月流水百萬》。很多人看到這些消息眼睛都紅了,都很恨恨的想為什麼那個賺錢的不是他?大部分人不管文章具體內容,只把微信創收的消息當「真理」口口相傳,賺錢的消息接二連三的傳出,吸引了無數有心之人加入到微信創業的大潮中。

有人說目前微信創業正當時,這話聽起來不假,現在是進入微信創業的最佳時期,不過最後誰能借微信平台成功不好說,不是每一個進入者都會取得成功,成功的路上需要墊腳石,大部分的微信創業者都將會鎩羽而歸。

  微信創富夢成為投資盛宴 瘋投錢多人傻

微信創業熱離不開風投的支撐,風投曾吹起了一個又一個市場泡沫,如今風投們把目光聚焦在微信上,某公司在過去9個月時間內以月均1~2個項目推進微信創業投資。眾多創業大賽出現許許多多微信創業者的身影,現在一提到微信創業,風投們都會格外關注兩眼,生怕錯過了任何有潛力的暴富項目。如今風投們的眼裡,全是微信造富夢,全然不顧微信創業的風險性,微信不比互聯網,互聯網是公用的,而微信是企鵝的,企鵝一個政策就可以抹殺一群創業者的希望。

  微信是騰訊的 指誰殺誰 擋路者必死

微信搭台,不是免費給別人唱戲的,微信的地盤馬化騰做主,張小龍說了算。前期準備在微信上做營銷的、搞自媒體的,待微信5.0出來之後,不知道多少營銷大號之前耗費大量時間做的努力將瞬間化為烏有,做自媒體的價值也大打折扣。這只是微信5.0,哪天再出個6.0、7.0、8.0,一一批批的創業者都有可能會撂倒,微信是騰訊的,人家的地盤人家說的算,你免費用人家的東西,沒有理由不服從人家的安排,就算你不服,人家也懶得理你。伴君如伴虎,哪天張小龍不高興了,就把遊戲規則改了,怎麼死的都不知道,也沒處說理去。

  微信創業狼多肉少 寄人籬下還得靠關係

現在想在微信上創業的人太多了,圍繞微信的創業項目也就那麼幾項,就算相同的項目有不同之處,但經過創業者們相互模式,用不了多久創業項目也就都一樣了。微信創業的行情是狼多肉少,想在微信上創業,沒點關係是站不穩的。微信創業也是有門檻的,不是誰都可以玩得轉的,有關係的找關係,沒關係的託人找關係吧,類似的創業項目太多,最後肯定是關係硬的才能得到微信的扶持,剩下的基本上都得全鋪蓋走人了。

  微信帝王術 扶持小的 抑制大的

有些人覺得,微信有四億用戶,攤子足夠大,用戶需求多種多樣,所以微信創業方向也五花八門,現在還是微信創業初期,創業空間足夠大,很多微信創業者對現在取得的成績很滿意,紛紛開始引入風投,試圖乘勢而起一舉做大。清醒點,你們是在騰訊的平台上,騰訊怎麼會養虎為患,免費替你們做嫁衣,騰訊每年要在服務器寬帶上投入巨額資金,你們想以極低的成本去摘騰訊的果子麼?新浪微博的教訓深入騰訊心啊。

微信上現在非常需要創業者們,因為這些創業者是微信發展方向的試金石,在微信上可做的事情太多了,微信不可能自己都做了,所以微信會扶持一些小的創業項目,待你做大了,要麼選擇歸順,要麼就干掉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微信大熱 騰訊坐等秋收

如今微信大熱,已經可以看見騰訊大豐收的場景了。微信不向用戶收費,但微信做增值服務輕而易舉,另外微信說不向用戶收費,但沒說不向企業收費,企業喜歡用微信做CRM,那微信就向企業收費好了,微信沒有必要用免費吸引企業入駐,四億用戶在這裡,你愛來不來,用戶是微信之根本,那利潤就得出在企業身上了。喜歡做營銷的也可以,微信先限制公眾平台的可發信息的數量,然後想多發,付費就可以了。

當然,微信還有更大的追求,遊戲、本地生活服務、電商等都是微信想做的,其他微信創業者可以盈利的模式,微信也完全可以拿過來自己做,微信可為騰訊帶來收益,根本不算問題,最後賺大頭的必然是騰訊自己,創業者們可能要等騰訊的分成了。

  微信創業雷區 不能碰騰訊的眼中肉

微信上可以創業的方向還不少,旅遊類的,餐飲類的,電商類的,遊戲類的,工具類,查詢類的,諮詢類的,教育類的,招聘類的,婚戀類的等等多種多樣。但是想要長久的活下去,需要盡力避開騰訊的眼中肉,旅遊、餐飲、電商等都是已經被騰訊鎖定的項目了,應盡力少做,除非要是抱著被騰訊收入麾下的心態可以試試。做工具、查詢、遊戲的比較保準,這類項目可等騰訊的分成,其他方向也可以試試,騰訊暫時還不會動他們,不過未來不好說。

  微信邊緣創業者收益客觀

其實,要在微信上賺錢也沒那麼難,圍繞微信做建微網站、微商城,做代運營、培訓、營銷的收益都還不錯。這些業務不與微信本身發生競爭聯繫,都是服務微信的項目,不會因為微信的政策變動而出現創業風險,不過由於起步門檻低,服務質量良莠不齊,市場競爭激烈,其中還充斥著不少騙子忽悠,導致創業做這行的口碑都不怎麼樣。不過賺錢方面還可以的,筆者有朋友做這些項目,收益還算客觀。

  結語

微信確實有非常大的市場價值,但誰能享受到微信發展帶來的收益不好說,騰訊掌控了創業者們的生殺大權,微信的創業風險可不小,創業者慎入,投資者慎投。這兩天有消息稱小馬哥成全國首富了,那就希望小馬哥給微信創業者們多些機會,多分點銀子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903

【專欄】為什麽創業者要回避熱門行業!不要做無謂的炮灰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6/148597.html

i黑馬註:創業者遭遇惡性價格戰的比較典型案例,快的打車和滴滴打車的打車補貼,餓了麽和美團網補貼外賣市場,結局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基本上同類創業者死絕。
創業者要少一些投機取巧,做自己擅長的項目,也許當下它並沒有那麽光鮮熱鬧!只要項目本身為用戶創造價值,厚積薄發,總有一天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李成東


[東哥解讀電商]下午有個創業者問:怎麽看e袋洗 的錢途?

是啊,e袋洗有沒有錢途呢?東哥用過,服務體驗很好,價格也非常實惠,要顛覆掉傳統幹洗店的節奏。所以類似的商業模式,在不同城市複制一定是可行的。

東哥今天寫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於分析e袋洗商業模式的價值,既然有朋友問,那一定是想複制,希望有風險機構人來投資,而並不只是說做這個生意能夠直接賺多少錢。其實東哥想告誡大家的是,創業者們不要傻逼的跟著風險投資熱門去創業,你們絕大多數人都會成為炮灰!

團購熱了,然後美團、拉手之外,窩窩、24券誕生了6000多家團購。最後的大贏家是美團,其它家基本掛了,或者等著被掛了。

打車應用熱門了,然後除了快的、滴滴打車之外,還有黃蜂、搖搖等等十幾家打車應用起來了。快的和滴滴打車是贏家,其它家基本掛了。

手環熱了,然後全國各地上百家手環公司在做了!小米手環起來後,其它家基本全掛了。

空氣凈化器熱了,然後全國各地上百家傳統的,或者創業者都去做空氣凈化器了。

校園p2p火了,然後除了分期樂,趣分期之外,有十幾家做類似的p2p產品。

雕爺做了個美甲o2o火了,然後全國有十幾家做類似美甲o2o的。

這里面有兩個傻逼,一個是vc傻逼,基本沒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啥熱門投啥行業,說白了自己沒有判斷預見力。一個是創業者傻逼,什麽項目容易獲得融資,做什麽項目。並沒有認真考慮過自己是否擅長,是否有足夠資源。當然談創業者是否對該項目喜歡愛好,那更沒可能了。這充分暴露了目前創業者和風險投資者的浮躁和投機性。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弗吉尼亞的淘金者,一夜爆富!

熱門的行業,為什麽不能做?

為什麽熱門的行業,怎麽就不能作為創業者選擇創業的風向標。既然有前者印證了商業模式,而且也有風險投資認同,創業者怎麽就不能模仿學習呢。這樣的模仿方式,創業風險不是更低嗎!東哥,怎麽說就不行了呢?

首先風險資本介入較多的行業,一定會人力成本很高。比如之前的b2c總監人才,動輒百萬年薪,還有團購,也曾經瘋狂挖過人才。後來的創業者,你有這個資本去找人才嗎?沒有專業人才,你又憑什麽後來者居上呢?

其次風險資本進入的行業,市場費用很高。最近三年互聯網的營銷廣告費用增長了數倍,一個下單的新客獲取成本,動輒兩三百都非常正常。這與2010年前後團購和b2c投資熱有直接關系,導航者關鍵詞從之前一年兩三百萬,一下子飆升到兩三千萬。風險投資投給電商的錢,一大部分都給了百度奇虎騰訊了。

當然了,成本費用高,不只是人才、市場費用。

第三是遭遇沒有節操的價格戰。無論人力成本和市場費用高昂,這些都可以通過自己摸索學習或者用一些比較土的營銷手段,可以規避掉。但是價格戰,你能夠逃避嗎?

市場領先者以及風險投資方,實際上也非常害怕後續有無數的跟隨者,所以它們會經常采取的策略,融一大筆錢,開始補貼市場。先發制人,迅速占領市場,遠遠的甩開競爭對手。而普通創業者,即使有一些天使投資的跟隨創業者,是不具備實力大範圍的跟隨補貼市場用戶的。只要這些市場補貼不能跟隨,基本上用不了一兩個月,你就會掛掉。大部分用戶會是價格敏感性的,一兩個月足以改變用戶習慣。不是你自己會放棄,而是你背後的投資人和創業團隊也會自覺放棄,更不會有新投資人會去投馬太效應非常明顯領域。

創業者遭遇惡性價格戰的比較典型案例,快的打車和滴滴打車的打車補貼,餓了麽和美團網補貼外賣市場,結局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基本上同類創業者死絕。創業者遭遇的另外價格戰黑天鵝事件就是遭遇巨頭布局的智能硬件,小米近乎成本價售賣小米移動電源和小米手環,還有接下來的低價出售空氣凈化器,對這些領域的創業者都不是什麽好消息。創業者可以很有信心的說,自己的產品做的更好,絕對不是什麽廉價品,但投資人可未必有這個信心。

最後東哥要提醒創業者是,融資就不代表成功,也不代表你有多少財富。風險投資人給你錢,是開創一項能夠持續的事業,而不是給你享受生活的。成功,一定是最後在一個細分領域里笑到最後的,你能保證自己笑到最後嗎?如果沒有七八成把握,東哥建議就不要瞎跟隨了。

少一些投機取巧,還是做自己擅長的項目,也許當下它並沒有那麽光鮮熱鬧!只要項目本身為用戶創造價值,厚積薄發,總有一天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系電商天使投資人,前騰訊、京東電商戰略分析師,創業戰略咨詢加微信787977470,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提問:dgjdds)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李成東


龔海燕創業路上遭遇三連敗,昔日“小龍女”已成炮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1/4064505.html

隨著91外教被51Talk的最終收購,創始人龔海燕在互聯網創業路上遭遇到了三連敗。這位互聯網圈的“小龍女”,還有重新笑傲江湖的機會嗎?

“失敗是成功之母”,對此深信不疑的人在遭遇不順後總是越挫越勇、屢敗屢戰,以期盼能走到勝利的終點。殊不知,在某些情況下,“成功”會因為“母親”難產而胎死腹中。至於這個“某些情況”所指為何,小內覺得除了時機、運氣之外恐怕更多是人的因素。隨著91外教被51Talk的最終收購,屢戰屢敗於在線教育的龔海燕最終黯然出局。這位互聯網圈的“小龍女”,還有重新笑傲江湖的機會嗎?

從”紅娘”變”教母”,瀟灑背後的無可奈何

2012年12月,龔海燕辭去了世紀佳緣CEO一職並宣布將二度創業——成立91外教網。雖然她一再表示自己是主動選擇退出進行再創業,可當時世紀佳緣業績不振,股價低迷是不爭的事實,領頭人龔海燕自然難辭其咎。面對與競爭對手長期的同質化競爭、營銷成本高居不下、商業模式進入瓶頸等問題,龔海燕沒能拿出什麽有效的方法破解困局。她雖然不斷試圖通過引入新鮮血液來重新激活團隊,可多名高管卻接連離職,人心反而散了。

種種跡象表明,不管實際上是不是被董事會炒掉,無力回春的龔海燕引咎辭職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其實她一直都面對著來自各界的壓力,世紀佳緣內部早在2007年就發生過一場集體辭職試圖趕走龔海燕的事件,甚至還有人專門組織了反對龔海燕的QQ群。在世紀佳緣赴美上市的前夕,她也一度遭到起訴,險些讓IPO成為“流血的慘案”。選擇在辭職的第二天就迅速宣布新的創業項目,敢打敢拼的龔海燕恐怕早已萌生去意。

研究生在讀期間創辦世紀佳緣,龔海燕從一名完全不懂互聯網的文科女生到“網絡第一紅娘”,並最終帶領這家公司登陸納斯達克,全盛時期所占市場份額近半。對於這八年時間,龔海燕個人的評價是“在婚戀交友領域,我已經做到了巔峰”。在昔日輝煌的背後,我們同時也可見她管理上的缺失——忽視制度建設,管理靠人治,甚至任用親戚擔任管理崗位;因成功而生的自負,使得很少有人能長久與她合作,高管不斷離職便是突出表現。

龔海燕其實是自己敗給了自己,辭職並再度創業,看似瀟灑實際上卻充滿了無奈。對於“小龍女”龔海燕而言,世紀佳緣就是她的“古墓”;在這里,她不但收獲了成功的輝煌還找到了自己“過兒”。2012年,龔海燕被迫走出了“終南山”,雖有些無奈但依然樂觀。

盲目”搭梯”,敗局由此註定

為什麽會選擇做在線英語培訓?根據龔海燕自己的講訴,這其實來得挺戲劇性。由於英語不好,當年她在世紀佳緣路演的過程中只能依靠翻譯協助,自覺尷尬還浪費了時間。回到北京後她決定惡補英語,花6萬報了一個精品英語培訓課,卻又發現每次奔赴上課地點會額外花不少時間,這對於工作繁忙的自己來說很難堅持。於是乎,她開始關註在線教育領域,並最終生成了創辦91外教這麽一個英語培訓網站的念頭。

依靠龔海燕在世紀佳緣時期積累的名氣和資源,91外教成立不久便獲得了來自徐小平的數百萬天使投資,半年後又拿到網易資本領投的400萬美元A輪投資。憑借著大筆資金的註入,91外教很快擁有了超過百人的精英外教團隊,月營收也達到了百萬級別。在有過世紀佳緣的經驗教訓後,龔海燕這次對於商業模式上的問題分外敏感。當她發現91外教也進入瓶頸後,便迅速思考對策。雖然當時91外教擁有的會員大概10萬出頭,但依然無法在在線英語培訓領域中脫穎而出,同質化競爭嚴重;而且10萬會員里的付費用戶僅有千人,單薄的模式無法繼續支持營收實現新突破,潛力已殆盡。

瞄準更廣闊天空——K12教育領域的梯子網,在2013年11月應運而生。急於實現突破的龔海燕,當時將旗下絕大部分團隊力量投入給了梯子網。據說,91外教原有的近150人團隊,8成被抽調過去做梯子網,繼續負責91外教網維護和運營僅20余人。為了實現這個教育平臺夢,她還一舉招聘了近200新人,梯子網在規模上超過了90%的創業公司。此外,龔海燕還大改此前的保守風格,一面積極地尋求融資,一面喊出梯子網三年要砸4.5億。總之,龔海燕使了渾身解數來打造梯子網——這個囊括教師、家長、孩子的龐大平臺。按照計劃,梯子網將會在半年時間會員突破百萬,並持續的穩步增長。

但在小內看來,如今的三連敗正是就此註定的。根據龔海燕設想,梯子網要做成一個在K12領域由學生、老師、家長三方聚集的平臺,可平臺類產品的規模優勢是需要長時間持續砸人力、資金才能實現的。龔海燕手里的牌實在有限,她已經把旗下的資源全部往梯子網傾斜卻還是遠遠不夠,而原本發展穩定可以盈利的91外教卻因此無心顧及。作為一個免費教育平臺,梯子網在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而且資金未有切實保障的情況下盲目進行擴張,試圖一口吃成胖子,把戰線拉得過長,埋下了彈盡糧絕的禍根。

“那好”並不好,兵敗如山倒

令人略感意外的是,在“巨資造梯”還未有大成果的情況下,龔海燕又在2014年6月開啟了新的項目——那好網。當時,梯子網的用戶僅為20萬左右,遠遠低於預期,也遠遠不及競爭對手一起作業網的600萬。這樣的情況下,龔海燕自然非常焦急,可過於焦急往往容易失去理智。為了集中精力和資源做梯子網和那好網,她還在7月宣布將91外教進行拆分,獨立運行自負盈虧。在小內看來,龔海燕讓實力單薄卻又是唯一有盈利能力的91外教“自立門戶”,無疑是一出昏招。

倉促上陣的那好網,雖然被寄予厚望但實際上卻成了壓垮龔海燕在線教育夢的最後一根稻草。那好網以直播教學、師生實時互動為主打形式,同樣也涵蓋了K12在線教育領域的學業課程與素質教育課程。用龔海燕的話來說,“那好”是“梯子”的延伸和補充。但連梯子網都還沒有做好,只是換了個形式的那好網就能迅速實現突破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投資人這時已經不再願意為龔海燕的野心買單了,那好網幾乎沒有引起什麽波瀾。缺乏資金的情況下,那好網在僅僅三個月後就打出了“因公司戰略調整,那好網關閉”的字樣舉手告負。隨著那好網的關閉,龔海燕的在線教育創業之旅開始兵敗如山倒。

在那好網關張大吉的同時,梯子網這邊也傳來了崩盤的消息。先是龔海燕在梯子網發內部信承認公司已經出現資金鏈斷裂,並宣布要“回歸原點,聚焦於91外教”。在此之前,梯子網的團隊已將各地的資源準備好,只等著沖鋒號響起的那刻。可沒想到傳來的卻是撤退的指令,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合作多年的學校、教育局。就在這個關口,龔海燕卻失聯了好幾天,梯子網內部員工只得通過聯名信的方式集體聲討龔海燕的戰略放棄,並為員工維權。隨後,龔海燕重新現身並與員工開始商討裁員事宜。據悉,由於資金耗盡,龔海燕甚至動用了自己的資金支付了離職員工的遣散費用。

關於梯子網和那好網為什麽在短短數月的時間內連續崩潰,根源在於模式不清晰,盲目擴張,直接原因自然在於資金鏈斷裂。根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梯子網尋求投資的過程中一切並非龔海燕所想般順利,反是鮮有人問津。這一是在於時機已晚,不少投資人已經選擇了更早啟動的較成熟項目,其中就包括徐小平投資的51Talk、一起作業網;二則是因為依照91外教網的表現乃至世紀佳緣當初的困境,投資人對於梯子網、那好網均持觀望態度。面對這樣的困境,徐小平的那句名言“龔海燕做什麽我都會投資支持。”竟被她拿來望梅止渴。但畫餅終究無法充饑,沒有資金的支撐,梯子網和那好網這樣的燒錢項目最終只有走向崩盤的結局。

重回91外教網的龔海燕,已經是身心俱疲,連續失敗的打擊讓她變得愈加急躁,她和91CEO鄭金禮之間的分歧也越來越大。12月,鄭金禮最終選擇了辭職離開,龔海燕率領團隊剩下的成員繼續苦苦支撐。不久前,競爭對手51Talk拋出全資收購協議,這對於龔海燕來說無疑是久旱逢甘霖,91外教網也算是獲得了善終。至此,龔海燕在教育領域的創業項在全部折戟,以三連敗而告終。

回顧“小龍女”龔海燕的“出山”創業路,憑借91外教網的成功算是開了個好頭。可接下來她為了獲取更大的戰果卻失去了理智,過於激進地鋪開了平臺級別的梯子網,忽視了自身實力的承受範圍。在梯子網發展未及預期,融資進程不順利的情況下,更是盲目地增開戰線成立那好網,結果反倒成了壓垮自己的那根稻草。有人也許會認為這是女性創業者過於感性所致,龔海燕憑借一時的個人念頭就決定了創業方向,隨後還不切實際地盲目誇張埋下了敗因。但這就是根本原因?簡直圖樣圖森破。

在線教育領域是幅宏偉的篇章,其中牽扯的事項過於繁雜,並不是互聯網創業者輕易能夠駕馭的。近年來,已經有數十個團隊淪為了炮灰,慘淡出局。在他們的身後,則是行業巨頭在面面相覷,“前面的坑這麽深,還是讓不怕死的先往前沖吧”。


(編輯:余佳瑩)


拼車饑餓遊戲:小公司是否註定成為大公司的陪練和炮灰?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20/149854.html

黑馬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巨頭越來越多,創業的門檻越來越低,人群越來越擁擠,賽道越來越短,速度越來越快,挑戰也越來越大……

當下的拼車市場,就正在上演這樣一幕:嘀嗒拼車、51用車、天天用車三家拼車小公司鬥得不可開交之時,門外的“野蠻人”Uber突然揮舞著大棒沖殺進來,而剛剛合並的本土打車軟件巨頭——滴滴快的則正在磨刀霍霍。

你能不能活下來?小公司的努力,是否註定被大公司“截和”,成為陪練和炮灰?如果有可能,應該怎樣越獄?

且看這個叫作拼車的饑餓遊戲。



采訪、文 | 雷曉宇
編輯 | 王冀


“野蠻人”和“幸存者”的戰爭


看樣子,小李八成是個好丈夫。

他是個隨大流的App開發工程師。一個月前,因為公司架構調整,他失業了,一時還沒找到新工作。為了不讓老婆糟心,他就像《開往春天的地鐵》里面的男主角一樣,每天按時定點拎包出門。跟電影里不一樣的是,他沒在地鐵里瞎晃悠,而是開著他的小破車到處拉活兒。他在手機里下載了三個拼車軟件,每天用天天用車接兩單,用51用車接兩單,用嘀嗒拼車接4單。

“天天和51都限制一天兩單。”他說,“嘀嗒倒是不限單次,但超過4單,就拿不到超額補貼了。”

這樣大半個月下來,小李能掙到小3000塊錢,總比閑待著強。也有人支招說,為什麽不去註冊人民優步的車主,補貼給得更兇殘,只要一周接滿70單,保底7000塊到手。

“可惜啊,我的車不值8萬塊,還沒到人民優步的註冊標準。”他說,“不過,聽說滴滴順風車在招車主,註冊就送150塊充值呢。”

2015年的夏天叫人厭倦。眼看著,打車補貼大戰才剛消停了不到半年,專車之戰還塵埃未定,拼車戰爭又要開始了。4月2日,快的旗下的一號快車上線;5月13日,滴滴快車上線;6月1日,滴滴順風車即將上線。這就是說,滴滴快的在聯手拿下中國90%的打車市場之後,不僅要發力做專車,也不會放過拼車這個第三戰場。再加上代駕和大巴,一個都不能少,滴滴快的果真正在致力於成為中國最大的移動出行流量入口。

滴滴快的是個好故事,但對於拼車先行者們來說,就像等待已久的戈多一樣,它終於還是來了。這位戈多先生不但是個大財主,還玩慣了砸錢的遊戲。2015年春天,在完成了滴滴和快的的合並之後,這家公司本質上已經吸幹了中國90%以上能拿出5000萬美元以上的VC和PE的錢。按照公開的D輪融資額計算,滴滴快的賬面上應該有10~15億美元左右的現金。在合並之後,公司的估值也達到了80多億美元。盡管早前滴滴快的的董事會成員曾經公開對媒體表示“一年之內不會上市”,但一年的時間轉眼就到。一旦上市,這會是一家百億美元市值的公司。

土豪入境,生死存亡,無可奈何。這意味著,諸如嘀嗒拼車、51用車、天天用車、微微拼車、愛拼車……這些在一對一拼車領域耕耘了6~10個月的創業公司,它們將不得不被卷入這個名叫拼車的饑餓遊戲。

這是一個關於生存、競爭和殺戮的遊戲。你知道,就像電影里演的那樣,經過各種猜忌、結盟、翻臉、暗度陳倉和虛晃一槍,最終只有最強的那一兩個可以存活。

我們可以做出一些大致的預測:在接下來的6~12個月里,將會有5~10億美元的金錢投諸其中;這些創業小公司,它們要麽將作為戰爭中的支流被整合,要麽默默地消失;但如果自己足夠幸運、對手又足夠愚蠢的話,或者;鶴蚌相爭漁翁得利,也許有人能夠得到10~50%的機會活下來,就像囚犯肖申克等待那一聲雷鳴一樣,等到下一個越獄的機會。

但這只是一個遊戲,因為劇本早已寫好。

主角有兩位。一家叫作滴滴快的的中國公司,以及一家叫作Uber的美國公司。

如果非要給Uber這家公司畫像的話,那麽大致可以參考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在社交媒體上的兩幅頭像。一位是美國開國元勛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一名在決鬥中死去的偉人;一位是安·蘭德夫人,一名堅信自私是資本主義原動力的哲學家。這就是說,Uber不折不扣是一位信仰達爾文哲學的“野蠻人”。

“野蠻人”向來不管不顧。他們堅信自己的理念,無視自己的弱點,披荊斬棘,毫不留情。一位和Uber美國總部打過交道的從業者私下表示,這就是一家“沒有底線”的公司,他的老板就是一個“沒有底線”的人。自打2009年成立以來,Uber已經在全球6大洲、57個國家、200多個城市開展業務。至於遭遇各地政府和出租車從業者的抗議、驅逐和禁令,更是毫不稀奇的家常便飯。盡管如此,Uber在完成E輪融資之後估值仍然高達410億美元,是全球汽車共享經濟的巨無霸。

“Uber正在向千億美元估值發起沖擊,因此必須拿下中國和印度市場,否則它的估值反而有下降的危險。”一位和Uber接觸過的創業者透露說。

“野蠻人”來得有點兒晚。2014年2月,Uber進入中國,開始和租車公司合作,經營中高端專車業務。6個月之後,人民優步上線,並迅速進入9個城市。就像美國的UberX和歐洲的UberPop一樣,人民優步不那麽守規矩。這被普遍認為是一個“掛拼車的羊頭,賣低價專車的狗肉”的“偽拼車”產品,因為大量使用黑車司機,瘋狂擴大單量,提供價格低於出租車的服務,遊走在政策的灰色地帶。

盡管枯燥,還是有必要解釋其中奧妙。按照中國的交通出行法規,只有出租車和租車公司有牌照的租賃車輛能夠投入地面商業運營。嚴格來說,利用私家車進行專車運營都算黑車,是違法行為,有可能遭遇釣魚執法和短期禁令。不過,2014年初,北京、無錫、杭州、深圳等城市又陸續推出了鼓勵拼車的指導意見,明確表示支持出行路線相同的人搭乘其中一人的小客車出行,以實現環保和節約路面資源的目的。

政策紅利打開了新的縫隙,提供了新的機會,於是拼車顯得有利可圖。原先,無論是一對一拼車,還是一對多拼車,都不新鮮,是各種分類信息網站的標配。但在新政策出臺之後一年間,全國先後出現了十余款拼車軟件,前面提到的若幹產品均在其列。

作為中國市場的後來者,人民優步把握住了新的機會。它面臨的尷尬在於,甫至中國,便發現幾乎所有能夠合法運營的車輛資源,也就是出租車和有牌照的租賃車,都已被瓜分殆盡。它選擇了“以拼車做專車”的切入方式。這能夠有效實現兩個目的:第一,回避專車運營的政策風險,不受牌照限制;第二,迅速調動私家車源,擴張彈性大。

簡單來說,在移動出行領域,最核心的競爭就是對車源的爭奪。只有車夠多,才能保證有人接單。寶駕租車創始人李如彬給算了筆賬:全國的出租車大約有50萬輛,全國有牌照的租賃車大約有40萬輛,而全國的私家小客車則有8000萬輛。前二者是有限的存量,後者則是巨大的增量。

“在擴張期,毫無疑問應該用私家車。”一位出行領域的資深投資人說,“出租車沒有商業價值,先不談。租賃公司的車已經被滴滴快的、神州租車、易到等一堆公司挖得一幹二凈了。某種意義上說,你現在去搶租賃公司的車,甚至都比去銀行貸款再買一輛車還貴。”

在接下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人民優步的日單量迅速接近滴滴快的——有未經證實的消息指出,截至2015年4月左右,滴滴快的的專車日單量達到52萬左右,而人民優步的日單量則在20~30萬之間。要知道,人民優步既沒有像滴滴快的那樣燒上一年半的錢,也沒有打車軟件的巨額倒流——這樣都能幹得出來,實在是可怕的大變量。

“如果情況就此繼續下去,實現反超指日可待。”上述投資人在采訪中說,“滴滴快的再不應變,幾個月後,先被幹掉的不是嘀嗒、天天和51,而是滴滴。”
 

資料來源:《創業家》整理


滴滴快的怎會輕易就範,它正在飛奔而來的路上。2015年4月底,就在滴滴推出各項拼車業務前夕,在一次小範圍的媒體見面會上,滴滴快的總裁柳青感嘆說:“要不是滴滴半年前就開始研究拼車了,現在該多麽被動啊。”

我們搜集了一些可供參考的消息。因為並未得到滴滴快的的確認,又正處開戰前夕的敏感時刻,因此僅供參考。有消息說,滴滴快的成立了8大事業部,拼車正是其中之一,而創始人程維已經把拼車當作壓倒專車的第一優先級來處理。這項業務將配置60個人的團隊、上億美元的資金,以及一位騰訊出身的產品經理。至於是否如當年美團一般實施T型戰略,則未可知。

如果說Uber是個國際化的“野蠻人”,那麽滴滴快的就是第一季的饑餓遊戲里得以生還的幸運兒。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這家公司的成長歷程簡直就像那個“打小豬”的電子遊戲,摁住一個,永遠還有下一個,沒完沒了——自己剛剛好不容易跑起來,搖搖租車出現了;剛打完北京的搖搖租車,杭州的快的又趕上來了;剛跟快的掐著呢,上海又出了個大黃蜂;想著要不把大黃蜂買了吧,可那邊融資還得抓緊辦呀;等到快的可算買了大黃蜂,自己也融了7億美元,這下可安全了吧,一看,人家快的也融到了6億呢;最後DST的大佬一合計,反正Uber要來了,你倆不想死的話,就幹脆合一塊兒吧。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經典畫面:前一天還在天幕下捉對廝殺的對手,今天卻手拉手站上了烈火熊熊的冠軍領獎臺。從3年前優酷土豆合並,到今年初滴滴快的合並,再到4月58同城和趕集合並,甚至包括傳聞中攜程和去哪兒的合並,無一不是如此劇情。

在一次創業者的飯局上,有人提起這個話茬兒,開玩笑說:“這就好比說,一群投資人在那兒看,心里盤算著會有一個人贏,但拿不準誰會贏。好,我幹脆每一個都投,把你們圈起來,然後我吃飯去了。吃完回來一看,該打得差不多了吧。萬一還剩倆打得難分難解,恐怕兩敗俱傷,那我就上去勸勸,兩個並一個。反正,不管你們怎麽打、打成什麽樣,莊家總是贏的。”

滴滴快的就像一只美麗的陀螺,贏了第一回合還不夠,還必須再參加第二回合,進入下一個循環。它得永遠旋轉下去,因為時間是不會停止的。

“出行的故事,才講了三分之一。”易凱資本創始人王冉說,“接下來第二季,估計是滴滴快的和Uber短兵相接。滴滴快的需要繼續覆蓋,Uber也要看它能不能用野蠻打法把這個市場強占出來。Uber有全球經驗和技術優勢,但最後估計是誰也打不死誰。到了第三季,劇情可能是兩家手拉手一塊兒把商業生態給建好了。”

“至於那幾個小拼車軟件,不是主流,可能做著做著就被整合了”,他說。

這聽起來不太公平。既然都走到這個大風口了,誰也不甘心做配角、炮灰和陪練。
 

盡管爭議聲不斷,但Uber全球擴張的步伐從未停止


大操場上有三只小螞蟻

宋中傑,45歲,嘀嗒拼車創始人。出身於惠普和谷歌,有兩次失敗的創業經歷,一次軟件,一次團購。

李華兵,37歲,51用車創始人。做過碼農,也做過投資,有一次失敗的創業經歷,做垂直電商。

翟光龍,34歲,天天用車創始人。出身於寶潔,有一次半的創業經歷。他曾經是美團網的早期團隊成員,也做過趕集網螞蟻短租的CEO。

過去一年,這三位不甘心失敗的“失敗者”,從電商和團購的上一輪風口掉下來,又繼續往前走。好不容易,終於給他們找到了拼車這個新風口。真正的風口永遠是擁擠的。在滴滴快的入場之前,這里已經有過一場局部戰爭。

“其實根本算不上戰爭。”一位分析師在開玩笑,“你可以理解成,一個大操場上有三只小螞蟻在打架。”

最先入場的是李華兵。

2014年1月,北京市出臺了《關於北京市小客車合乘出行的意見》,明確表示鼓勵拼車,支持出行線路相同的人共同搭乘其中一人的小客車出行。

同月,李華兵在燕郊推出了哈哈拼車。哈哈拼車是51用車的前身,這是一款主要針對城郊出行的一對多拼車服務軟件,由車主發布路線,三到四名順路的乘客響應,每人支付10元的低價,由車主搭載完成行程。

李華兵說:“當時的想法是,城郊出行的拼車需求最強烈,用戶不需要教育。我們計劃先在城郊做一對多的存量市場,再逐步去做一對一拼車的增量市場。”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同類產品紛紛出現:愛拼車、嘀嗒順風車、AA拼車……3月的時候,翟廣龍離開螞蟻短租,計劃重新創業,並且已經和創新工場談好了投資意向。一開始,他也想做一對多拼車,但研究了10天之後,他找到投資人汪華,表示想改方向,做中心城區的一對一拼車。

“當時汪華就這麽看著我,應該是沒有聽懂。不過,他也沒有說什麽,還是同意給我錢。”

翟光龍拿了創新工場的300萬美元,開始埋頭做產品。中間,他去了一趟矽谷,參觀了AirbNb,也體驗了一把Uber的專車。他有個共享經濟的心結,始終沒有放下。事實上,螞蟻短租就是一個模仿AirbNb的中國項目。他在其中花了兩年的時間,卻始終做不起來,很有些郁悶。

“我發現,共享經濟需要同時滿足三個字:有、願、需。在房子這件事上,這三個字都沒辦法做到。首先,大部分年輕人都沒有房子;其次,中國就算有房子也很難願意拿出來給陌生人分享;最後,你看滿大街都是一兩百塊錢的經濟型酒店,在有大量可替代產品的條件下,需這個字也沒戲。”

這時候,翟光龍雖然已經離開了螞蟻短租,但他並不死心。他是中科大物理系畢業生,有一張笑呵呵的圓臉,喜歡奧本海默、薛定諤和經濟學原理,身上有種審慎的軸勁兒。從矽谷回來,他又好好琢磨了一下,覺得有、願、需這三個字在車上比在房子上更容易實現。他決心把這次創業當作驗證自己理論的一個物理實驗,再試一試。

就在翟光龍帶著10個人埋頭做產品的時候,李華兵發現,自己的哈哈拼車遇到了一些問題。由於交付複雜、顧客變數和溝通異步,哈哈拼車的匹配效率始終停留在10%~15%。按照他的計劃,這個數字至少應該達到50%才對。不過,他認為這說明產品優化和市場推廣還沒有做到位。他決定留在這里,繼續深耕城郊市場。

去年7月,翟光龍和他的團隊發布了名為天天用車的新產品。這是市面上第一款針對中心城區出行的一對一拼車服務軟件,由乘客下單,車主搶單,經過後臺的匹配和計算,乘客向車主支付低於出租車的價錢,由車主點對點搭載至目的地。

盡管翟光龍早年有在美團做BD的經驗,但他的產品在頭一個月還是沒能跑起來。就像當年滴滴打車剛剛面世的時候一樣,天天用車也要面臨一個雙邊經濟中的勢能橋接問題。這就是說,有多少車主願意用你接單,有多少乘客願意用你下單,車主和乘客匹配得越強,後來者要想超越就越難。

8月,翟光龍決定開始招募核心車主,要求一周接單四次,給予每次高達100元的繞路補貼。

9月底,天天用車做了第一次線下活動“車主大會”。這時候,翟光龍發現,單量開始起來了,每天大概能有100單。

10月底,天天用車上線了“天天圈”的輕社交功能,日單量達到了500。同時,開始和紅杉資本談B輪融資。

11月初,北京召開APEC會議,機動車輛出行受限。受惠於此,天天用車日單量過了2000。

2015年1月初,天天用車做了一次互聯網妹子免費乘車的活動,單量又往上沖了好幾千。

截至2015年4月底,翟光龍透露的日單量是五位數。

“你知道嗎,當初拿A輪的時候,我承諾創新工場的數字是,到2015年3月,日單量達到300。”

翟光龍花了一年時間,證明自己是對的。這當然很了不起。不過,這件事情雖對,卻不難。他第一個做了,也就第一時間被競爭對手看懂了。

李華兵說:“他的產品剛出來的時候,我就註意到了,但是沒看明白。到了8、9月的時候,我看懂了,也多次內部討論過,要不要轉這個方向,但沒有下決心。”

李華兵一直沒有下決心。他的天使投資人是雷軍,他去問雷軍;他的A輪投資人是創新工場,他去問創新工場;他的B輪投資人是紅杉,他去問紅杉。外界給他的建議和他自己內心的聲音相左,於是他按兵不動。他經歷過車品匯的失敗,只不過希望自己能夠更加審慎,更加負責任。

每天早上九點,李華兵都會背著一只雙肩背包走進他的辦公室。他戴著無邊眼鏡,中等身材,略微有點湖北口音。他看起來像個白面書生,但又是個暴脾氣。用湖北土話說,他是個“不服周”的人,就是倔強、固執的意思。他是鄂州山區長大的野孩子,爬過樹,掏過鳥窩,打過架,習過武,從沒服過誰。早年間,他去騰訊的華強北辦公室面試,就因為面試官一句“你們湖北人有些風評不太好啊”,他拂袖而去,而且拒用QQ很多年。

李華兵好鬥,因此他的註意力容易受人影響。這導致他錯過了一次機會。現在,我們還無法評估這次錯失對他的影響——可能很嚴重,也可能是能被彌補的。不過,他自己坦率地承認說:“如果這一次我最終沒能做成,可能就是因為在這個時間點上慢了。”

去年7月,天天用車甫一推出,立刻就被嘀嗒順風車註意到了。這是一個脫胎於嘀嗒團的創業公司,並且始終保留著早年的五人創始團隊。內部討論之後,宋中傑拍板,決定立即從嘀嗒巴士和嘀嗒順風車轉型,做名為嘀嗒拼車的一對一拼車產品。

當時,嘀嗒順風車和哈哈拼車正在亦莊的地推戰場打得難解難分。為了不打草驚蛇,嘀嗒團隊一邊秘密進行新產品開發,一邊在亦莊繼續加大地推的成本投入,散發了更多傳單,包下了更多燈箱廣告。

10月20日,嘀嗒拼車上線。

同一天,李華兵從武漢出差回北京,立即召集公司骨幹開會。據他回憶,當時公司內部對於轉方向仍然表現出猶豫和排斥。下午的時候,李華兵找了一位追隨他多年的老員工,一起去公司樓下的元大都遺址公園散步。
 

“你覺得我們的產品有沒有問題?”
“有很多問題。”

“問題大嗎?”
“很大。”
“你覺得應該怎麽辦?”
“要不,還是轉吧。”


這真是一個令人動容的時刻。以上,是根據李華兵的回憶複原的對話,但你能夠看到,一個自尊心極強的男人,在經歷長達兩年的壓抑之後,難免也會變得不夠相信自己,以至於需要一位年輕女孩給他勇氣。他經常講一些咄咄逼人的話,表現得非常強硬,可是他的心里難保沒有脆弱的時候。

一旦做出關鍵決定,李華兵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兇狠的人,執行力極強,極有侵略性。他給了自己三周的時間,把70人的團隊分成五大部門,一邊開發產品,一邊在產品還沒上線的情況下開始做地推。他砸下去200萬,向車主許以5000元獎勵,向地推人員承諾拉一個車主50元的獎勵。他沒日沒夜地帶頭幹,想把錯失的三個月補回來。

12月15日,更名為51用車的App上線了。原本計劃提前拉200個車主,結果拉來400個。上線第一天,產品就有20單。

2015年1月4日,51用車達到100單,進入三元橋和中關村。

1月15日,51用車開始在金融街做地推,日單超過700。

1月底,李華兵拿到了百度的C輪投資協議。這跟天天用車的C輪幾乎前後腳。

“我暫時安全了”,他說。
 

天天用車創始人 翟光龍     圖/紀柯
 

51用車創始人 李華兵     圖/紀柯
 

嘀嗒拼車創始人 宋中傑     圖/紀柯


2015年4月,我和宋中傑、李華兵、翟光龍分別聊過兩次,總共加起來超過20個小時。這是有點叫人哭笑不得的經歷,因為它簡直就是個小小的羅生門。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被媒體解讀為規模最大、估值最高和最有錢的那一個。至於各種小道消息,那更是滿天飛:滴滴要跟嘀嗒合作啦、神州租車在跟51用車談啦、Uber正在接觸微微拼車啦、易到跟這幾家拼車都接觸過啦、360表示想投拼車啦……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這種隱秘的混亂和不確定性,好像已經成了創業的新常態。

截至5月初,可以確認的局面是這樣的:

嘀嗒拼車拿到了號稱1億美元的C輪融資。在5月6日的發布會上,公開的業務規模是400萬用戶、30萬車主、13個城市、30萬日單。這些數字仍然被認為是有水分的,但同時,目前嘀嗒拼車也的確被公認是幾家拼車中規模最大的。

51用車和天天用車緊隨其後。他們都不認為和嘀嗒拼車的差距已經大到無法追趕的地步。用李華兵的話說,“只要接下來砸錢,很容易就能到那個量”。

至此,花了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在滴滴快的入場之前,這三家代表性的拼車創業公司已經全部抵達C輪風口。

有一些投資人和創業者並不看好他們。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投資人說:“這不是一個好的創業方向。已經有滴滴快的和Uber兩個巨頭在前面,不論往上還是往下,都會很難。投資人永遠關註大頭,所以他們下一輪融資會很艱難。”

哈羅同行的創始人常永利做的是大出行領域的類公交產品。早在一年前,他也關註過一對一拼車,但並未下手。他的理由是:“第一,沒有壁壘,滴滴來了怎麽辦,一打價格戰,豈不是束手就擒?第二,沒有商業模式,怎麽掙錢?”

也有一些投資人和創業者表示樂觀。

創新工場合夥人汪華說:“這是一個巨大增量的市場,因此有很多發生變化的機會。當年eachnet擁有90%的市場份額,但是沒有用,因為當時的電商市場這麽小,後面的增量空間比存量要大無數倍。現在的出行市場也是一樣的,依然有變數,因為後面的增量比現在的存量還大很多。如果說現在市場上的整體潛力已經被挖掘到30%,後面的增量不過是現在存量的兩三倍而已,那麽在這種情況下,壟斷者哪怕犯了很多錯誤,也永遠是壟斷者了。但你想,整個類出租市場,現在全國的數字加在一起,也無外乎就是一天一百萬單……光北京一地的需求,就有百萬單了。”

“這是一個市場供給絕對不足的市場。”他說,“大家都有存活空間,都還能再往上漲。當然,窗口期會迅速關閉掉。”

還有一些審慎精明的投資機構,他們已經悄悄地掩上了門。

王冉說:“最近我這邊有兩家大的對沖基金,他們判斷完了以後,已經決定O2O市場暫時不再投了。最有代表性的O2O就是出行,做得最早,成長最快,也最大,但燒了好幾億美元也還沒打出個所以然來,所以小市場就更不著急了。它們確實能夠沖擊出租車行業,為老百姓帶來便利,但因為中國三巨頭、四巨頭的互聯網格局,導致很多本來可以健康發展的行業在中國無法健康發展。”

南轅北轍的觀點如此之多,這只能夠說明一件事情:在一個充滿變量和不確定的市場里,要判斷未來變得更加難了,考驗CEO思考力的時候到了。
 

三家拼車公司的“內景”,左圖為天天用車,右上為51用車,右下為嘀嗒拼車     圖/紀柯


我們竟然挖的是同一條地道

2015年這個春節,所有人都沒過好。

先是元旦剛過完,北京市交通執法部門就嚴查了一陣子專車。大家忙不叠地又做了一輪政策解讀。

然後是情人節那天,滴滴和快的宣布合並。這是什麽意思,難道過去一年都白打了嗎?

再然後是除夕夜,在上下紛飛的微信紅包中,長達一年的移動支付入口之爭算是塵埃落定了。這就是說,幾家移動出行App對於爭奪支付入口的戰略使命已經完成。

自2月20日起,人民優步的日單量開始迅速直線上升。

春節剛過完,神州租車宣布攜大量補貼重回專車市場。

緊接著,又傳了一陣Uber和易到合並的假消息。

瞧瞧這沒完沒了的,實在替這些創業者累得慌。因為如此頻密又重大的行業變動,足以導致一切事先做好的戰略部署喪失意義。說白了,遊戲里的每一個人都在被虐,同時參與虐別人。

“別說一個月折騰一回了,就是一天折騰一回,那也得受著”,翟光龍說。

他似乎做好了折騰的準備。開年第一天,他召集骨幹團隊開會,宣布接下來的一個月,公司壓倒性的戰略任務變成一件事情:燒錢。

幾乎同時,他的對手李華兵正在開會宣布他的壓倒性任務:招人。春節之後到四月底,51用車從原本70多名員工迅速增長到170名。又過了不過3天,這個數字就又變成了180。李華兵說:“我們今天一天就入職了三個總監:測試總監、客服總監、政府公關總監。”

燒錢這件事,他也沒落下。有消息說,51用車在過去的某一個月燒掉了2000萬。據說,此前滴滴快的一個月燒出去的錢已經超過了1億美元。

至於嘀嗒拼車,幾乎每個周末,他們辦公室里都有人。宋中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上規模和談融資上面。在這個“變態”的O2O行業里,連續兩個星期的數字是否漂亮,直接決定著你下一輪融資的估值。

融資,這對於宋中傑來說是個刻不容緩的問題。滴滴快的眼看就要來了,51和天天也早在4月中旬就宣布了來自百度的C輪融資,他也要為嘀嗒準備足夠充足的糧草。其實,1月嘀嗒剛剛close掉來自易車網的B輪2000萬美元。不過,當年嘀嗒團失敗的教訓告訴他,等到沒錢的時候再去找錢,那可就來不及了。

其實,對於其他所有人也是一樣。以足夠快的速度圈地,然後及時融到足夠多的錢、花不完的錢,這是創業者們接下來要花百分之兩百的精力去處理的事情。在一個沒有技術門檻、邊際報酬遞增、信息透明的完全競爭市場里,這也被公認為唯一的打法。

4月初的時候,李華兵找到易到用車創始人周航,向他請教:“你是在專車上面跟滴滴打過的人,我現在也要面對滴滴了,能不能給點經驗?”

“周航告訴我,滴滴用的是德州撲克的戰術。他是大玩家,手上籌碼足夠多,他會不惜代價,把你打到清場為止。比如說,你手上有一對A,我手上只有一個3和4,我桌面all in全部籌碼,你敢跟嗎?後面萬一是個順子,你就完了。因為你只有一次機會,他能打5把,所以他贏的概率很大。”

2015年春天,我們在曠日持久的采訪中發現,彌漫在這群短道O2O創業者中間的情緒,除了亢奮,就是迷茫。說白了,他們面臨的是一個零和博弈。用一位從業者的話說:“如果只是提供更加低價高效的出行,那麽接下來除了價格戰還有啥?中國商業除了這個,還能提供什麽別的價值?”

面對滴滴快的有可能到來的清場戰術,李華兵和翟光龍做了同樣的預備——和百度結盟。說起來,51和天天這兩家公司真有趣,因為它們的A輪、B輪和C輪投資者都一模一樣,分別是創新工場、紅杉資本和百度。其中,百度的出現又是不可或缺的。眾所周知,百度不見得要在出行上怎麽樣,但它既然投給Uber2億美元,就絕不會放棄在百度地圖應用上的布局。再說了,百度不是一般的投資人。它是那種最有錢的投資人。一年賺20億美元的公司,它在下一輪融資里能夠控制的話語權和調動的資源遠遠大於那些募資2億美元的VC。

於是,面對滴滴快的和人民優步的雙重夾擊,李華兵和翟光龍看起來有點像是一對“難兄難弟”,選擇了一樣的關鍵路徑。他倆都喜歡美劇《越獄》,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好比他倆同時把地道挖到了警衛室下面,推開井蓋一看,哎呀,原來你也在這里哦。百度就是這個警衛室,是他們可能逃出生天的縫隙。

不過,翟光龍仍有不服之處。在任何場合,他仍然堅持認為,自己做的天天用車和嘀嗒拼車完全不是一回事。“除了結盟,還要做差異化,這兩件事情必須同時做。”他說,“否則,滴滴和Uber兩個巨頭在前面,如果你做的是和他們一樣的事情,你憑什麽能活?”

其實,單從乘客端來看,天天用車和嘀嗒拼車的差異並不大,無非是嘀嗒的定價不分檔次,維持在最低價的標準,而天天則按照車型的高、中、低分了三檔價格,由乘客自行選擇,但仍然低於出租車價格。另外,天天有諸如“互聯網圈”這樣一些輕社交功能。不過,在宣布C輪融資之後,嘀嗒也打算要做類似的社交產品功能了。

最重大的差異在車主端。天天規定車主一天只能接兩單,因此它所吸引的車源嚴格控制在正常上下班的白領順風車主上面。嘀嗒則限單8次,而且規定每天接單超過4次就不能得到獎勵。這意味著,嘀嗒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輕度兼職的車主。至於人民優步,不但不限單次,反而設置各種機制鼓勵車主盡量多、盡量快地接單。比如說,Uber獨有的派單機制規定,車主無論在哪里,派單15秒之內必須接單;一旦接單率達不到80%,就得不到40%的獎勵。毫無疑問,如此嚴格的車主管理制度,最終篩選下來的將是那些重度兼職的車主,或者說是類黑車司機。

說白了,當年翟光龍從房子的共享經濟轉移到車子的共享經濟上來,他一直念念不忘的根本不是做出行霸主,而是想做中國共享經濟第一人。但是一年過去了,他無奈地發現,車輛的共享經濟已經被出行這件事情挾裹了。留給他的智力難題是,他要如何應對,設計好一個產品,既能夠滿足用戶的出行需求,又恰到好處地讓他們明白,其實自己別有懷抱呢?

早先,51用車跟天天用車類似。不過目前看來,李華兵贊同嘀嗒的模式,因為他已經開放一天兩單。也就是說,更接近滴滴快車和Uber的低價專車模式。這麽一來,李華兵要去的和翟光龍也根本不是同一個地方,他倆挖的是同一個地道,挖到五十米,李華兵就想上去了,而翟光龍還想接著挖上五十米再上去。不過,問題在於,這時候滴滴快的和Uber的水已經從地面灌下來了,翟光龍要冒著被淹死的危險繼續挖呢,還是先和李華兵一起上到地面活下來比較實惠?

“我想賭個大的。”翟光龍念叨著,他甚至拿王興和小紮自況,“當年在美團的時候,我和王興一起看《Facebook效應》。書里提到,彼得泰爾建議小紮賣給雅虎,小紮拒絕了。當時王興就說,他肯定是要賭個大的。果不其然,小紮說了,我不賣,因為我不能保證我這輩子還能想出這麽好的主意。”

說到賣公司,這個話題我也拿去問了嘀嗒和51。

李華兵說,如果現在有人作價十億美元要買我的公司,董事會一定會得到我的同意。

宋中傑則回憶說,當年嘀嗒團曾經差點賣掉。開會的時候,一位合夥人大哭,說難道就這樣了嗎。這麽一哭,公司沒有賣。後來,嘀嗒團和維絡城合並,創始團隊則一起堅持到了拼車時代。

這幾個人中間,宋中傑是年紀最大的,也是表現得最滴水不漏的那一個。不知道是因為嘀嗒確實狀況好,還是他過於樂觀,他也是直接表達“和滴滴打我們不怕”的那一個。他今年40多歲,顯然已經不再年輕了,但是他說:“這是我唯一的青春,是一輩子不可多得的機會,我一定要牢牢把握,證明我們能夠把一件事情做成。至於做成了之後,是我們自己繼續管,還是職業經理人做,或者放在一個大公司下面弄,以後做成了再說。”

聽他這麽說,我倒有點陰謀論地想起一位投資人的腹黑揣測。他說,他搞不明白嘀嗒為何打一開始就做跟滴滴和Uber一樣的事情。“做第三名有什麽意思,這不是找死嗎?或者是跟當年大黃蜂一樣,砸錢做到一定規模,然後逼買?”

5月來了,天氣慢慢變熱,春天正在過去。

李華兵多年如一日,仍然堅持每天早上9點到公司,晚上10點以後離開公司。但每周至少有一天,他要留在家里不出門,陪兒子。有一次,他在家接了一個很長的工作電話。掛完電話,兒子問他,爸爸,你要跟誰打啊。

有時候,這樣的生活確實叫人透不過氣。李華兵愛上元大都遺址公園散步。今年春天,他幾乎每個下午都去,眼看著櫻花開了,又眼看著櫻花謝掉,然後桃花又開了。眼見這幅景象,他獲得了片刻寧靜。總有一些瞬間會提醒你,其實生活里美好的東西還在,而你特別當真的東西,它只是一個遊戲。\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雷曉宇,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一財網 陳漢辭 2015-12-24 09:26:00

每年的賀歲檔期依舊是幾十部影片紮堆的現象讓投資者開始反思,電影是否真的賺錢?業界的一種說法是,每年生產幾百部電影,能上映到院線的不過四分之一,其中盈利的不過5%。

“最近,找我們的影視產業相關的項目和公司比較多,2014年算是收購並購元年,今年整體雖趨於冷靜,但機會還是很多的。”昨日,新暉資本創始合夥人徐慧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止徐慧,接近年底的文化產業論壇中,以金融為主題的就不下三個,幾位綜合類基金的負責人表示,攪動影視產業新熱度的核心有兩點,一是今年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國產影片,二是今年票房達到400億,二者表面上看上去沒有什麽關系,但給投資者卻是極大的信心,那就是只要用心做好電影,市場還是會給予回報的。

400億票房是由“炮灰”孕育出來的?

問題來了,之前用心做電影的投資人,市場未必給予了相應回報?

如此問,影視圈內人士就兩難了,什麽叫好電影?標準何在?《小時代》系列算嗎?《分手大師》算嗎?但人家票房好;什麽又叫好的回報?是票房還是獎項?名與利,對於投資人都是很重要。

兩難之間,有什麽可以解決或者調侃一下主流價值觀的內心需求呢?

“美國有了金酸梅獎,是以評選美國年度最爛影片為目的,在每年2月奧斯卡獎揭曉前一天公布,起初,這個獎屬於影迷們自發性的娛樂行獎項,但因特殊性,金酸梅獎已成為關註度很高的一個評選活動;我們也有人效仿著做了爛片獎項,叫金掃帚獎。”曾擔任多部影片制片工作的王璐表示。

本報記者查閱了下以鞭策中國電影而設立的該民間獎項,還是比較有趣的,比如, 2009年,最令人失望影片為《三槍拍案驚奇》、《刺陵》、《南京!南京!》,最令人失望導演為張藝謀與陸川;2010年為最令人失望影片:《孔子》、《大笑江湖》、《非誠勿擾2》;2010年最令人失望導演為胡玫(《孔子》導演)與馮小剛(《非誠勿擾2》導演);2012年最令人失望影片為《戰國》《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關雲長》。

只要對中國電影稍有關註的人就會明顯感覺到,最令人失望影片多為當年票房成績還不錯的影片,如此,有網友就評價此獎乃嘩眾取寵,但一笑了之後還是要理性地梳理下投資人兩難背後邏輯。

先從數據上看,從 2003年至今,電影銀幕從不足2000塊到接近3.1萬塊,影院數量從千余家到超過6200家,觀影人次從7000萬到11.4億,票房從10億元到400億元。短短12年,中國電影產業以30%以上的速度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的“奇跡”。

至於投資熱度的高潮,並沒有一個官方的統計,但本報記者從2004年開始關註電影產業發展至今有幾點最明顯的感觸,一是2003年是一個投資高潮,這個高潮背後與中國電影的產業化改革有著緊密關系。

2003年9月28日,當時的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布了三個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新規定:《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片審查暫行規定》。

“這三個規定是在2001年出臺的《電影管理條例》的基礎上再次為電影產業的開放和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支持。對於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的資格準入,對於外資進入中國電影業,對於調整電影審批制度都做了若幹更加有利於電影產業發展的新調整。”國家廣電電影電視電影資金辦主任姜濤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比如在制作方面,《電影管理條例》和《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都闡明,雖然不允許外資在中國獨立註冊或者與國內非國有單位合資註冊電影制片公司,也不允許外資在與國有電影制片單位合資的制片公司中註冊資本比例超過49%,但是允許並“鼓勵境內國有、非國有單位(不含外資)與現有國有電影制片單位合資、合作成立電影制片公司或單獨成立制片公司;允許外資參股與境內現有國有電影制片單位合資、合作成立電影制片公司。”

雖然這種規定是在以國有電影制片單位為主體的前提下依然帶有對目前國有電影企業的保護性質,但畢竟還是將制片環節推向社會,這對於投資者巨大的吸引力。

有公開數據顯示,到2005年,由民營資本、海外資本參與制作的影片超過75%,中外合拍影片數在35部左右。而2005年的票房為48億,較於2004年增幅為28%。

但2005年,因為《電影產業法》以及“電影分級管理制度”的流產在一定程度上讓高速發展中的電影產業進入到一個平常期。

“資本對電影的熱情並不減,核心原因是電影產業風險雖大,但因這種娛樂產品還是承載著個人夢想或其他一些訴求,嘗鮮並以賭博心態進入到這里的資本並不少,左右不過幾百萬,那時,玩一次的投資者很多,也是當時的富豪居多,即便做了‘炮灰’也無所謂。”曾任北京某影視集團副總的老電影人告訴本報記者。

不過,風險並沒有阻擋住 “炮灰”奔跑的步伐。

2009年,隨著《文化產業振興計劃》等文件的發布,加之包括華誼兄弟等公司的上市再次引發了影視產業投資熱,有一種估算是,單是這幾家公司的上市就吸引了200億的熱錢進入到影視行業;從2012年開始,影視公司收購並購的案例就不少,根據統計數據,2013年A股涉及影視行業的並購事件僅有7起,而2014年涉及該行業的並購事件共44起,公布了標的價值的並購38起,涉及資產價值301.76億元。

但每年的賀歲檔期依舊是幾十部影片紮堆的現象讓投資者開始反思,電影是否真的賺錢?業界的一種說法是,每年生產幾百部電影,能上映到院線的不過四分之一,其中盈利的不過5%。

至今,無論是官方還是第三方,都沒有中國電影投資整體投資的大數據分析,究竟誰在賺錢?

這也讓“炮灰孕育出了400億票房”再次成為近期的爭論焦點。

投資風向標的秘密

“全世界也是這樣,美國也是這樣,三分之二是虧損的,另外三分之一里面有50%是持平,另外50%是賺錢的。”一位主管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果這樣規律不變,在《電影產業法》再次出臺挑動包括馬雲、馬化騰、王健林等排名前十的富豪的神經時,投資者還會前赴後繼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電影產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

以中國電影產業鏈上的“毒瘤”偷漏瞞報電影票房、票房“註水”現象為例,坊間的統計偷漏瞞報票房的手段目前不下20種,有媒體報道有的影院偷漏瞞報票房一年能達到上千萬元,上述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偷瞞報票房”占比雖不及總票房的10%,但這種行為相當惡劣,其目的一是有的影院為了謀取私利,二是有的發行機構為了造成轟動效應,虛增票房。”

今年9月,有消息稱,總局將從三方面著手,治理嚴厲整治票房造假,一是加強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二是加強新技術手段的應用;三是加強人工監管。

本報記者也了解到,明年1月中旬,相關部門將聯合在全國開展百日整頓電影市場活動,重點打擊虛報票房等惡劣現象,當然首先會開會動員,也有監察隊伍,必要時也會引入第三方調查審計等多種方式進行監察。

其次,地方政府對電影的支持態度與力度或會發生改變。

比如,今年10月1日實行的《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規定“電影專項資金按照4:6比例分別繳入中央和省級國庫”, 而2006版中規定“國家管委會依據各省份上繳數額的40%按季返還上繳省,由省級管委會安排使用”,這表明返還地方的資金比例提高了兩成。

更為重要的是,此次修訂版第二十條首次規定,“國家和省級管委會辦公室應當每年向社會公布電影專項資金支出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這種方式有利於地方支配使用,節省資金流轉程序,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姜濤表示。

專項資金有多重用途,與2006版相比,此次修訂版更為強調將電影專項資金用於獎勵優秀國產影片制作、發行和放映,同時將適用範圍擴大至重點制片基地建設發展和資助藝術創新影片發行、放映以及電影走出去等項目,其中影片創作也會成為一些地方省市專項資金支持的重點方向。

而深諳電影產業的投資人或許能從中聞到一些味道,因為電影專項資金雖不多,但其“扶持”的方向多是電影產業鏈中需要解決的環節,問題即方向甚至是機會,因此,專項資金也被視為中國電影產業的投資的一個風向標,比如,有專業人士進行過測算,最近幾年,電影專項資金建設對影院建設到不少於20億,帶動社會資本投資大概在1000個億元,當然,除了能夠獲得一定補貼外,更多在於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市場需求。

而內容創作目前也是中國電影產業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

“強大IP,現在各家爭搶的也差不多,接下來便是找到‘創作’IP的秘密了。”徐慧認為。

這個秘密會又是什麽呢?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