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內孵化器做起「包租婆」 創業企業成炮灰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13/231026.html

李開復和創新工場09年將創業孵化器概念帶入大眾視野,讓原來帶有神秘色彩的天使投資接地氣,短短幾年間,國內披著創業孵化器外衣的投資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不過,在成功孵化豌豆莢等項目後,創新工場已不再提內部孵化,而是將更多精力轉向早期投資。

李開復對騰訊科技表示,當初選擇內部孵化模式純屬無奈,09年創業者對創新工場處於觀望態度,只能自己帶創業項目。隨著業務發展,早在2年前已放棄內部孵化模式,如今的創新工場是家致力於早期階段投資並提供全方位創業培育的投資機構。

與創新工場相比,更多孵化器還停留在掛個大牌子,扮演二房東角色,僅僅是向企業收取稅收和租金。天使投資人、原華為互聯網業務部總裁朱波曾公開放言:國內創業加速及孵化機構形成一股風,但95%以上有問題。

UC CEO俞永福則在私下交流中指出,創新工場已轉型,孵化器模式在中國基本宣告失敗,這不是模式問題,而是商業環境導致。中國互聯網江湖一個企業要活下來,一定要是多面手。「小時候不能快速長大,你長到中期,就更長不大。因為越往後,面臨的商業環境越惡劣。」

互聯網分析人士謝文接受南都週刊採訪時直言不諱指出,國內很多孵化器項目是拿著國家撥款的各級政府參與,其實是科技腐敗,屬於騙錢、亂花錢、貪污腐化,而且創業孵化器是廣種薄收的事,前提是成功率很高,這也是所謂孵化器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那麼,創業孵化器模式真是一種失敗模式嗎,是否真存在如此眾多弊端,培育出來的企業是否又會如溫室的花朵一樣難以經歷互聯網江湖刀光劍影的絞殺?

創業孵化器馬太效應明顯 多數創業者成炮灰

今年初辭職的華為互聯網業務總裁朱波已悄然涉足天使投資。朱波早在1996年就在美國創立了NeTrue通信公司並成功上市,回國後在北京創立的移動搜索引擎Cgogo,並於2008年加盟華為。不過,從華為離開後,朱波選擇創辦了一家類似創新工場的孵化器「創新谷」。

「創新谷」專注於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領域。朱波對騰訊科技表示,已在廣州、北京建立孵化園區,將於9月在深圳開辦孵化器。目前已投資4家公司,還有10家正在洽談。為與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區分,朱波將創新工場模式定義為精英創業,「創新谷」關注草根創業。

與朱波類似,口碑網創始人李治國再次離開阿里巴巴後,同樣創辦了創業孵化器——福地創業園區。李治國向騰訊科技表示,這一創業園由6個創始人在杭州 創辦。園區內不僅自己投資的企業可以入駐辦公,也吸納其他互聯網項目。福地創業園區現在面積為1萬平方米,隨著入駐園區企業增多,李治國正申請另一塊1萬 平方米場地。

與創新工場類似,福地創業園區也向創業者提供各項軟性支持,如幫助創業者爭取政策扶持、幫助設立VIE架構、處理工商關係,舉辦各種行業活動。如今 朱波、李治國這類創業模式並不新鮮,各地湧現各種創業孵化器。很多是當地政府劃出一片地、蓋上廠房和辦公樓,以優惠條件吸引創業者入駐,如淘寶明年要搬入 淘寶城。

據李治國介紹,國內孵化器模式大概有4類:一類是創新工場模式,提供場地及配套服務,主要服務所投資企業;一類如福地創業園區,入 駐企業既包括旗下投資的企業,也包括其他企業,園區提供軟件方面服務;一類是政府劃定特定區域,蓋好樓邀請企業入駐,提供一定扶持政策;一類是如車庫咖啡 這一類,給創業者和投資人提供交流平台。

實際上,趕上創業和投資環境逐漸成熟,孵化器的踐行者、李開復和創新工場借助孵化器模式快速獲得成功,如今創新工場周圍已形成濃烈創業氛圍,形形色 色的創業者在其附近的車庫咖啡、貝塔咖啡穿梭。李開復也與雷軍、薛蠻子等天使投資人一起成炙手可熱的人物,並且獲得中關村委員會認可,甚至在政府支持下成 立了天使會,關注早期投資。

如今創新工場產業鏈在延伸,並將更多精力關注早期投資。知名媒體人程苓峰對這一模式比較認可,稱超級天使賺很多錢,且控制很多項目源。創新工場從孵化器入手,擠進超級天使俱樂部,是順勢做VC,接盤自己的好項目。

不過,作為舶來品,創業孵化器在國內實際上已開展了10多年,與國內轟轟烈烈遍地火熱的興建孵化器相比,國外相對要冷靜,並且也並沒有太多成功案例。

孵化器模式在华破产?创新工场两年前已转型

孵化器項目具有很強馬太效應(圖片來自Paul Graham演講)

Y Combinator被福布斯雜誌評為最成功的孵化器,平均每家公司價值達4520萬美元。不過,這主要是被最成功的那部分公司嚴重拉高。Y Combinator創始人Paul Graham談及這一馬太效應時表示:有許多投資在過一段時間以後就蒸發成0了,而且這個過程多在早期出現。然而,挺過這個最初時期的公司們則會得到指數 級的增長。把他們加起來,就會看到一個「J型曲線」。 關注互聯網創業的新銳媒體36氪總結說,大多數孵化器中的公司都有類似的起點,但最後結果大相逕庭,多數創業企業成為炮灰。

【李開復也坦言,國外多數孵化器項目並不算太成功,Y Combinator能夠聲名鵲起,在於其抓住時機,主要原因是:1、開源軟件、電子商店、云計算大幅降低創業成本,2-3萬元能讓2-3個人做出很好服 務原型。2、VC沒有時間看小案子,而且有些VC不懂產品。3、互聯網競爭變得更劇烈,很多大公司願意花較高的價錢來收購技術團隊,這提供更多退出機 會。】

李開復指出,正是Y Combinator在Dropbox等項目上獲得成功,這一模式才逐漸獲得認可。當前美國其他孵化器TechStars、Summer@Highland、500 Startups開始為人所知。

國內孵化器被批是科技腐敗 花錢貪污腐化

在當前資本趨冷,創業者融資難度加大之際,創業孵化器弊病開始呈現出來。網易CEO丁磊最近公開調侃,稱創新工場不如網易,「我們除了錢之外還有管理經驗、用戶群,而且他們老大也沒有創業經驗」,暗指李開復只有職業經理人經驗,投資項目難成功。

UC CEO俞永福在與騰訊科技私下交流中透露,中國互聯網江湖充滿血腥,如果創業者在孵化器模式下成長,小時候不能長大,長到中期就更難發展壯大。因為越往後,面臨商業環境越惡劣,越容易面臨互聯網巨頭絞殺。實際上創業孵化器模式已宣告失敗。

1個多月前,俞永福就對騰訊科技表示,創新工場已在轉型,但轉型沒太多彈藥。「一般VC融第一輪第二輪基金時都還好,融第三輪時就要把第一輪成績給大家講,有什麼IPO。創新工場可能會啟動第三支基金。第一支基金可以拼人脈、第二支拼人緣,第三支就最重要了。」

俞永福無疑成了預言家,創新工場最近募資1.5億美元,不過李開復並沒有俞永福那麼悲觀。

李開復指出,讓事實說話,創新工場最初幾個項目包括豌豆莢、點心、友盟、布丁、應用匯等項目都做得很出色。它們能快速成為移動互聯網的領跑者,很大 程度就是因為創新工場提供全方位支持,例如招聘方面提供了50萬封簡歷的簡歷庫。創新工場選擇的創業者也非等閒之輩,這些創業者如點心CEO張磊、應用匯 CEO羅川等,均來自行業知名企業,非常有經驗,平均年齡33歲左右,所以創業者肯定能經受住「畢業後」的野蠻生長。

李開復說,如果沒有創新工場,一位創業者前12個月可能有一半時間消耗在非產品事務,創新工場的價值就在於幫助省卻掉一半時間。創新工場在招聘、法律規範和公司文化搭建方面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幫創業者少走很多彎路,更快把產品做出來,同時幫創業者做更好的領導者,而不是成為溫室花朵,出去以後無法生長。」

作為創新工場最早的孵化項目,豌豆莢也公開否認了溫室花朵的說法。豌豆莢聯合創始人王俊煜表示,正是因為這一孵化器模式,豌豆莢才能集中在產品上,不用管太多其他事情。他反問了騰訊科技一句:「你覺得我們現在發展得不好嗎?」

創新工場另一項目安全寶市場總監張峰指出:「創新工場提供資金外,還提供了錢以外的東西;工場提供的行業資源特別重要,開復老師在很多行業,都有很 多熟人和資源,給我們帶來很大幫助;工場的hr、市場、法務、財務等孵化服務,讓創業者在早期只需要專注在產品和研發;開復以及工場影響力和知名度,給工 場項目帶來很多便利,比如,安全寶項目,如果沒有工場的幫助,額外多花300萬的市場投入,也起不到現在的效果。」

當然,李開復和創新工場這種早期孵化模式無疑有優勢,擁有超強品牌,對媒體、投資人、工程師擁有巨大影響力,非其他孵化器能夠效仿。而且李開復早於 互聯網巨頭預見到Android和iPhone崛起,抓住有利時機,為豌豆莢、友盟、應用匯、魔圖這些移動互聯網工具型軟件發展奠定基礎,在項目初期和做 大過程中也吸引眾多優秀人才加盟。

其他創業孵化器模式無疑還有很大弊病,既無品牌優勢,也無力招納各種急需的人才,還缺乏對行業前瞻性的預見性。前華為互聯網業務總裁朱波就指出,國內95%以上的創業加速器都存在很多問題,因為很多都是政府主導,很多人把政府關係作為最根本的目的。

為避免「創新谷」模式失敗,朱波的作法是,投資項目週期一般都在一年或一年半時間,在A輪融資之前退出,在新的投資機構接盤時實現投資回報「但也不是絕對A輪融資前退出」,朱波對騰訊科技表示,如果有特別好的項目,也會考慮在B輪或C輪時再退出。

更早之前,互聯網分析人士謝文則公開指出,創業孵化器基本商業模式是拿初創公司的一部分股權,等這些公司上市或者賣掉時才有回報。這個週期巨長無比,概率巨低無比。這種廣種薄收的事,前提是成功率很高。這也是所謂的孵化器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謝文更是尖銳指出,孵化器概念在1999年、2000年熱炒了一陣子,很多孵化器項目裡面有拿著國家撥款的各級政府參與,其實就是科技腐敗,騙錢、亂花錢、貪污腐化。「隨便查歷史,尤其是在IT產業,被孵化器孵化成功的大創新、大公司,一個都沒有。恰恰相反,誰都不看好的,像Facebook這樣車庫裡面出來的,才做出真正的創新。」

知名IT經理人、資深互聯網人士王冠雄認為,李開復採取的模式很聰明,在「模樣上」看沒什麼問題,「名人光環+超級公關+大佬背書+主要方向」,目前看確實成了「項目工廠」。這是一個「具備中國特色」的孵化器模式,也很難複製。

「在創業這事兒上,家豬幹不過野豬。孵化器裡面出來的企業,往 往缺乏真正的虎虎生氣,特別是在非常規競爭下的中國互聯網。一個偉大企業必定有偉大的創始人,而具備這種野心的創始人往往心很大,很難接受創新工場『早期 投資佔股17.6%』的條件。再說,有幾個此類孵化器下成功的企業?」王冠雄反問。

實際上,很多創業者往往最需要的並不是資金、場地的支持,而是一種能夠在互聯網叢林廝殺的本領。一位業內大佬公開表示,很多創業者不缺錢,參加孵化器模式,一次性出讓差不多20%的股權,很多人並不甘心。

創新工場悄然轉向 孵化器概念淡化

實際上,這兩年創新工場逐漸淡化孵化器的概念。李開復對騰訊科技表示,當初做內部孵化項目有點無奈。他指出,創新工場要做好需要團結五類人:媒體、 工程師、創業者、VC、機構投資者。創新工場需要吸引有經驗的創業者入駐,需要有VC在創新工場項目上接盤,需要有機構投資者願意將資金放到創新工場基金 運營。

從早期看,創新工場獲得媒體和工程師支持,但創業者對創新工場持有疑慮:為什麼要來創新工場創業,你的基金最多嗎,你的錢最多嗎,你的附加價值在哪 裡?大概運營一年後才有批特別優秀的創業者在創新工場創業。VC則是在創新工場項目取得一定成績後才追創新工場項目,或跟創新工場合作,談下一輪投資。

最後一批是機構投資者,看到創新工場產生的經濟價值,願意把錢讓創新工場管理,這五批人基本到位後,創新工場才達到一定台階,進入穩定運行的狀態。 「創新工場創立第一年為什麼做內部項目,自己帶頭創業,而不是創業者找創新工場,因為他們當時還在觀看狀態,在沒有創業者時候我們只有無奈自己帶領創業項 目。」

去年TechCrunch Disrupt大會上,李開復表示創新工場要從「大孵化、小投資」模式,轉變為投資領跑發展方向。知名媒體人程苓峰則指出,「超級天使賺很多錢,且控制很多項目源。創新工場從孵化器入手,擠進超級天使俱樂部,是順勢做VC,接盤自己的好項目」。

口碑網創始人李治國認為,早期創新工場能很快把握大勢,做出像豌豆莢、應用匯這樣的產品,隨著互聯網巨頭湧入,創新工場喪失先發優勢,如再堅持內部孵化項目,不僅見效慢,甚至很可能成為有背景互聯網公司的炮灰。不如尋找外部優秀人才,早期進行投資回報快。

朱波認為,創新工場轉型屬於必然,孵化器模式需要動員的資金很少,但創新工場已成功進行三輪募資,具有巨量資金,最近一次是1.5億美元,有將錢花 出去的壓力。如果只是孵化項目,這需要孵化多少項目才能將這筆錢花費出去。相反,涉足有前景的早期項目不僅可以很快建成效,還能很快將錢花費出去。

朱波指出,與創新工場相比,國內更多創業孵化器還停留在口號上,僅僅是掛一個大牌子,吸引企業入駐後,直接做起二房東,向企業收取稅收和資金階段。朱波坦言,現在中國做孵化器是一陣風,並沒有意識到這是產業鏈的最底層,沒有經驗根本做不成。

飽受詬病的「二房東」:不能停留在僅僅收租金

孵化器模式在华破产?创新工场两年前已转型

李開復給騰訊科技畫出的孵化器項目(圖片來自虎嗅網)

為將孵化器模式介紹清楚,李開復在自己的辦公室黑板上親自給騰訊科技畫了一幅孵化器國內外對比表。李開復認為,一個成熟的孵化器模式,不是簡單的場 地提供,還需要同時配備很多要素:包括有經驗的人、專業培訓、招募優秀人才、對孵化企業進行前期文化和架構建設,對趨勢前沿有好的把控、資本的對接,做到 這些才能真正降低創業失敗概率。

「很多孵化器僅僅是當房地產來運行,價值有限。我們現在都避免用孵化器這個詞。我們所做的是創始投資機構的概念,和風險投資也不同。創新工場在創業者創業第一天,就投資企業,並且給它巨大附加價值,創業者能用更短時間做出產品,降低失敗概率。」

李開復說,對於孵化器項目來說,對趨勢判斷、產品建議、用戶獲取、技術優化、迭代過程都需要專家。如果只找一批對金融運作、法務、財務、房地產人來 提供服務,很難覆蓋到每個領域,這是傳統孵化器挑戰。「是招聘一些退休的或普通的或剛畢業人,招聘負責人曾經在大公司做HR、VP還是獵頭領域頂尖的人, 是剛畢業的小女孩打電話,還是退休的老公務員與企業聯繫,這都很關鍵,直接關係到最後創業者項目是否能成功。」

此外,能否給創業者指出創業的盲點也很重要。比如經常與創業者碰撞,給創業者指明創業方向,分析哪些行業成長最快,如創業者想做汽車網站、健康網站,能清晰向創業者指出哪些領域已飽和,不如做其他方面,哪些領域值得參考,而不是僅僅掛個大牌子,做個二房東。

當然,李開復並沒有否認傳統孵化器模式價值,稱創業者能進入到孵化器模式也不錯。如果說一個創業者有千份之一成功概率,進入某個孵化器變成千分之一點一,也是成功。創新工場要做的就是專注自己擅長的領域,幫助創業者將成功概念從10%做到30%、40%甚至50%。

在李開復看來,互聯網江湖殘酷,肯定會有很多從孵化器出來的企業最終被大企業絞殺,但相對來說,大公司有過去的包袱,有更多流程,沒有自己是公司主 人翁的動力,可能為很多事情分心,可能有內部鬥爭。相反,創業者生命都捆綁企業,可以更努力拚命做事情,也有很大成功幾率,如果創業公司被大公司收購也為 未嘗不是一個可接受的結局。

朱波說,孵化器模式要想成功,一個必須考慮的就是孵化企業畢業前,幫助創業者將人力資源、市場、技術研發、稅務等各方面人才配齊,否則,一旦脫離溫室環境,創業者將面臨很多複雜環境,在大型公司的絞殺下,反而是越做大越危險,失敗概率大幅提升。

李治國則認為,國內創業孵化器應該更多在資本對接方面下功夫,也希望國內能形成很成熟的退出機制。當前孵化器模式能夠做得成功比較少,這在於國內並 沒有像國外那麼成熟的退出機制,大公司寧願山寨一款產品,也不願意斥資收購,這就扼殺了創業者。隨著未來平台走向開放,創業者深入細分領域運營,這一局面 或許會有所改觀。

「如果一直缺少退出機制,那將是社會未來10年的悲哀」。李治國希望政府主導的孵化器少一點稅收方面的考慮,多在配套設施方面扶持。畢竟雖然這些孵化器給創業者很多補貼和扶持,但由於多數在郊區,創業者將意識到從孵化器中獲得收益抵消不了成本增加。

對孵化器模式看淡的俞永福說,在中國創業孵化器模式要更土鱉一點,更注重草根,而不是僅僅依靠工程師和研發人員。具體談及創新工場時,俞永福說, 「不管怎麼樣,創新工場還是培養了市場,至少他的工程師團隊你還能挖一挖。畢竟因為李開復的原因,創新工場的項目吸引了很多大學生,和對外資企業有嚮往的 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