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26/2030514.shtml
每经记者 夏子航 发自绍兴
浙江省节能减排压力最大的两个地区,其中一个就是绍兴。《每日经济新闻》近日在绍兴深入调查时得知,绍兴县经贸局曾下发第二批控制用电企业名单,在第一批浙江省定167家控制用电企业名单的基础上,再增加42家控制用电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为纺织企业。
在这背后,埋藏着绍兴县另一个将要强势推行的战略,即全县现有的197家印染企业将在随后4年中减少到100家左右,同时,全县80%以上的印染企业将搬迁至滨海工业区集聚。在此过程中,要求各企业每米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增加产值、降低能耗,即可一正一负降低万元GDP能耗水平,但这对于遍地是纺织企业的绍兴县来说,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门卫工作变迁折射强势动迁
老周10月19日见到记者时,他的第二份门卫工作又快要结束了。
老周是绍兴县山阴路上一家占地100亩的大纺织企业——荣浩纺织的看门人,“前几天接到通知,10月底这个厂子就要拆掉了。”
记者得到的一份 “昌丰纺织、新笙纺织、荣浩纺织厂房拆迁工程Ⅱ标项目中标公示”显示,被拆除的还不止是荣浩纺织,该项目已于2010年9月20日在绍兴县招投标中心公开开标,绍兴县兴达房屋拆迁有限公司等获得了这项拆迁工程,工期40天。
“我原先并不在这里工作,去年6月以前一直是绍兴永科热电的老职工,在那里做了9年多的门卫。”老周说,“但2009年我不得不从永科热电下岗失去了工作,原因也是因为要降耗,电厂不能开下去了。”
永科热电就在绍兴县柯桥西工业区,毗邻绍兴的招牌——中国轻纺城,于1998年5月正式投产运行,装机容量为36MW,占地面积140亩。永科热电还是浙江地区屈指可数的中美合作电力企业之一,总投资为2980万美元,其中美方出资占总额的87.5%。
尽管据永科热电披露其年营业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但火力发电成为公司一大软肋。
“以前永科热电效益挺好的,给我也交了9年多的养老保险等社保,现在我的养老保险都得自己贴着交了。”老周说他要坚持交满15年的养老保险,“没办法但也得坚持下去。”
作为门卫,老周操心的主要还是饭碗的捉摸不定,但荣浩纺织和绍兴县上百家纺织企业的阵痛就强烈得多了。
“这家企业光大的车间就有7栋房,还有3栋员工宿舍、1层歌舞厅、1层食堂和一家超市。”老周引领着记者走进了厂区,只见排列在中心道路两旁的一间间厂 房毫无光亮,只偶尔存放着一些布料,而员工区里的宿舍楼、食堂更是已空无一人。“厂子的效益原本不错,但说停就停了,已经陆续搬到滨海新区去了。”
据介绍,荣浩纺织是绍兴天圣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下的主要企业,绍兴天圣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共具备年产化纤22万吨、差别化纤维6万吨、纺织面料1亿米的生产能力,在当地算较大的规模企业。
记者在现场发现,荣浩纺织光入厂的变压器就有8个,估计的确算得上是用电大户。而将纺织等耗能企业关停或者搬迁到偏远的滨海新区正是绍兴正在大力推进的措施。
减排“大战略”:纺企大搬迁
由荣浩纺织往东,是一大片拆迁后的瓦砾,而且并不限于上述拆迁公示中提到的昌丰纺织、新笙纺织等厂房。
浙江华东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如今只在山阴西路上剩下一块150亩的瓦砾平地。“这片厂区是2000年5月才建成的,9月份刚被推掉。”老张是当地华舍镇村民,同时也是华东纺织印染公司的老职工,“从建厂我就在这里干活,最后企业是拿着补贴才搬迁走的。”
山阴西路再往东,就到了权权纺织的原厂址。权权纺织拆迁工地上的工程负责人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权权纺织占地规模约为50亩左右,“拆迁已经进入最后的扫尾阶段了。”
“限电等非常措施虽然只在非常时期用,但如果产业结构不发生明显的变化,以后还是会碰到这个问题,而且措施只会越来越严厉。在节能减排的持续压力下,转 型升级正变得越来越迫切。”绍兴县经贸局一名官员指出,将纺织企业搬迁集聚并同时推动起转型升级的措施因此得以大力推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绍兴县新近出台的《关于推进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的实施意见》显示,该县已经定下未来5年印染产业调整目标,根据该“实施意见”,全县现有的197家印染企业将减少到100家左右,同时,全县80%以上的印染企业将在滨海工业区集聚。
上述“实施意见”还对集聚后的企业升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每米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值得注意的是,绍兴县的纺织搬迁、集聚战略同时也挖到了另一块“金矿”。
2010年8月19日的绍兴网消息显示,金地集团以13.67亿元的价格,竞得绍兴县大小坂湖西侧的14宗地块,8月18日,绍兴金地的自在城项目也正 式开工。区位显示,金地集团的绍兴房产项目覆盖了荣浩纺织等诸多纺织企业的原址。该消息显示,金地集团总计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112万平方米的大规 模湾区,而金地自在城项目首期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一批洋房和高层寓所预计于2011年上半年上市。就在老张所在的华舍镇街道,负责房产建设的办事 处已经建立起来。
“房价又要上去了。”老张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感叹道。
绍兴限电秋后逐渐松绑
在绍兴县纺织业搬迁集聚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绍兴县对纺织业的限电也经历着严厉的时期。此前,绍兴县经贸局下发第二批控制用电企业名单,在第一批浙江省定167家控制用电企业名单的基础上主动加压,再增加42家。
绍兴县第一批167家控制用电企业的名单源于6月11日浙江省下发的《关于填报电力迎峰度夏期间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控制用电计划方案的紧急通知》,该“通知”要求在今年电力迎峰度夏期间,对浙江省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实施控制用电。
上述“通知”中的高能耗、高排放企业主要包括属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且2009年度总耗能在5000吨标煤及以上的企业。
浙江省根据2010年1~4月累计单位产值能耗,排出了1160家在同行业中能耗较高的企业,绍兴占到274家,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其中167家为绍兴县区域内的企业,而绍兴县的167家企业中,更有141家是印染企业。
浙江民营经济学者周德文表示,纺织业本就是高耗能行业,而亚洲最大轻纺交易中心就在绍兴,“压力自然巨大。”
据相关通知,绍兴县上述企业在7月1日~9月13日期间,按15天为一个周期,实行分期分批控制用电。此外,出于人性化考虑,企业可连续或不连续检修停产让电15天,仅保留必要的保安和生活用电。
控制用电以及夏季的拉闸避峰很快对绍兴的纺织业带来冲击和影响。
“柯桥纺织指数”编制办公室编制的绍兴2010年8月份景气指数显示,8月份,绍兴企业生产景气指数收于2117.84点,较7月份下跌了3.99%。 8月份因限电影响产出不足,绍兴部分中小纺企产出环比下滑,订单交货相应延后。企业生产信心指数收于1057.84点,较7月份下跌了1.09%。
“绍兴地区纺织印染企业受限电避峰影响,绍兴圆机、经编企业至8月下旬由每周停1~2天到开二停一不等,轻纺城市场经营户订单交货相应延后,明显制约市场销量攀升幅度。”上述指数报告指出。
而浙江省此后再次下发更为严厉的《关于进一步加大有序用电工作力度,遏制用电过快增长的通知》,这促使绍兴县也主动增加42家控制用电企业。
绍兴县经贸局副局长倪仁龙表示,新的控制用电方式为按月下达各企业最高用电量限额指标,“时间也从原来的迎峰度夏期间延长到12月份。”
除开对高耗能和高排放的209家企业进行持续限电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绍兴县工业区走访20余家纺织企业发现,进入秋天以来,绍兴县已经基本不再拉闸限电。
浙江伊夫服饰有限公司的表态代表着大多数纺织企业的看法,“8月前后,会存在一周停上两天电的情况,按片轮流限电,但自从入秋后,这边基本未出现过限电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浙江省“各市2010年度节能考核目标调整一览表”显示,绍兴市整体的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已由最初指标下降4.1%调整为2.7%,这也意味着绍兴县的能耗下降压力减小了些许。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93831
除了對出口退稅的調低,節能減排的國家政策對鋼鐵業影響極度深遠,這個政策體現在淘汰落後產能和停批新廠上。 國家的思路是小型產能效率不足,技術不足,增值低,它們的生存會拉高鐵礦可價格,拖低售價,反而阻礙大型企業的發展,不利中國走南韓式的大企業路線。而且最重要的是小企不重視環保,山高皇帝遠,數量又多又不易管理。 今年開始,節能減排成國家重點政策,手段亦變得高明了。以往考核政績以地方GDP為主,以致各地都有GDP不夠就為政府蓋房子、地方GDP 加總高於全國GDP的怪現象。在這制度之下,官員心中,節能減排獎勵這些可有可無的東西還是放棄吧,保GDP要緊。 今年開始,中央思路改變,由賞變罰。溫總明確要各大小地方官員以「分豬肉型式」負擔節能減排責任,並會成為考核重要依據。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4/28/content_6041195.htm 太湖藍藻令當地官員丟官事件,也造到殺雞警猴的作用。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6/12/content_6230032.htm 遊戲規則改變之後,各地方的態度立即變積極了,「即使放棄1-2個GDP百份點都要完成節能減排」忽然變成主調,中國官員的心態數千年如出一轍,都是自私的。 本來新產能批出已很難,國家發改委明確指出,原則上不再批准新建鋼鐵聯合企業和獨立鋼鐵廠、煉鋼廠;確有必要的,必須按照規定綜合平衡後報國務院,已不再是地方政府或發改委,是國務院! 不過,除了批文,還要通過地方官僚。武鋼的千萬噸級防城港項目突然傳出難產,武鋼可是A級央企,地方繳稅大戶! 沒辦法,地方節能減排仍不達標,放行你就是跟我自己的官運對著幹,你有中央批文又如何? 拖上一年半載才說。 在如此大氣候之下,各方鋼企都要大量淘汰老產能,鞍鋼去年第四季淘汰了大量老設備,所有1000立方米以下高爐全棄。鞍鋼環保標準排在全國前列,別人清了淘汰類,鞍鋼連限制類產能也近沒有了。就算國家節能目標達不了要臨急臨忙不依規矩找人殺,也未到鞍鋼。這個我認為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節能目標是胡溫定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我不看好現在減排的進度,十一五之下需求激增亦是事實。現在的死亡筆記次序是按產能計的(逐件equipment計),但簡單化來說是先殺小企、再到民企、地方國企、最後才到央企。 以前鋼鐵業跟國內其他產業一樣,行業一景氣就拚命擴產,產能建成就發現過剩,然後就拚命減價,造成很大的周期性。今年以來,生態變了,十一五之下大興土木,鋼鐵需求不斷上升,但無人肯批新廠,且大事淘汰。07年4至6月減完出口退稅之後,大量原本出口鋼產品突然回流,鋼鐵價錢曾插水,但由於官場規則改變,關停力量大,市場很快便發現供求失衝;在官員拼政績的情況下,我認為情況樂觀。在高耗能產業的節能龍頭地位,突然變成對龐大助力,這也算是節能減排大氣候下的機遇。在中國做生意,要做得大,懂得配合國家政策可算是不二法門。 講開節能減排,不得不提CCCP。CCCP是目前世界功率最大、最先進的燃燒低熱值高爐煤氣聯合迴圈發電機組。這裡的讀者都知道鞍鋼一向都是負能量煉鋼的企業,利用高爐的熱能熱氣變做蒸氣發電,由於有關機組耗能比產電能低,所以稱為負能量煉鋼。CCCP 是2006年西區精點板材中心的配套,但到07年7月才正式投產。其實任何生產型企業也一樣,所括工業股、資源股、自產型內需股。增產不會立時提升盈利,試產期間(通常有幾個月時間) 是虧本的,一來部份產物會不合格造成廢品,一部份因為試產規模小、平均成本高導致的浪費,不過似乎很少分析員提過。 說回正題,CCCP由日本三菱重工製造,全世界只有兩座,另一座在新日鐵。CCCP造價15億,一年可發20億度電,可將鞍鋼電力自給率由48%加到72%。年報關連交易寫明每度電RMB0.47. 若以華能的發電效率計,EBIT/ Sales = 15%,若將華能盤數撤除能源成本,pretax margin% 有成70%,以一年20億度電計,2008省的電費約為[20億度電 x RMB 0.47/kwh x 70% - (15億x 10% depreciation rate) ] x (1-25% new tax rate) = 3.8億,打個折當3億吧。由於CCCP不用煤發電,所以用70%計。鞍鋼發電的效率當然比不上華能,但華能的70%其實包括了不用燃料的水電,而且今年鞍鋼的業績包含了試產的浪費,這個估計應是合理的。 到八月為止,鞍鋼07年比06年節了23.6萬噸煤、149.6萬噸水,大概稅前節省RMB1-2億。另外,06年中開始研發出鋼渣回收技術,把每天近5000噸鋼渣賣給母公司的礦渣再造公司。然後把含鋼度高的製成礦渣水泥;另外把煤灰、石灰石剩餘物資製成水泥熟料,06年為母公司創造利潤2500萬,但付給上市公司的金額就沒有資料。
2011-12-10 AD
「京都議定書」明年到期,加拿大、俄羅斯、日本聲明無意將「議定書」延期,美國更加從來冇簽署,一於懶理。現於南非德班( Durban)舉行之世界氣候會議,有一百九十一個國家參加,但可以真正影響最後會議結果嘅國家不外乎美國、中國、歐盟、日本、俄羅斯、加拿大等等,其實 簡單啲講就係 G20集團內之國家話事,其他國家只能跟隨。
氣候會議之大議題全球減少排放,常識告訴我們,每個城市之排放大戶就係發電廠與汽車, 發電用煤,排放量較高,用核電,排放反而少,但自日本三一一福島核洩漏事件之後,反核電人士佔上風,所以香港都識得叫電力公司多用天然氣、少用煤,唔敢多 提發展核電。成本方面又點呀,煤價不時上升,但都未夠天然氣價格咁波動, 2010年嘅天然氣價格最低係每公斤 17.4港元(一月),最高係十一月嘅 18.95,今年 2011一至九月之天然氣格價波幅係最低 18.95元(一月),最高 20.73元(五月), 2011年頭九月平均價比 2010年全年平均價增加咗 11%,又因為本港發電以保持穩定、支持經濟發展為先,幾十年來政府都與兩電簽署利潤保障協議,保證投資回報率,故此兩電因投資天然氣發電而將電費加價, 於法有據。啲議員既然已在議會通過咗利潤保障協議,年年發言反對加價,只係做騷啫,政府唔可以唔尊重法治,唔尊重自己簽署嘅文件㗎嗎?
左丁山最識 慳電,經常熄燈,用冷氣都少過人,盡量唔開,中午出外吃飯,就熄咗寫字樓三分二嘅光管與部份冷氣。我地香港人慣咗不停電,偶一地區停電就將電力公司駡到狗 血淋頭,自己就唔會鬧嘅,有意外咪容忍一陣囉!昔年左丁山做過馬尼拉一間酒店(上市公司)嘅短期總裁,每個月到馬尼拉開會,下午三時左右就全酒店停電,駐 店總經理解釋話係馬尼拉發電量不足,每日分區分時間停電一小時,大家習以為常,左丁山為之苦笑,此等事情若在香港發生,電力公司總裁要到立法會跪低都似。 香港廠商在珠三角開廠者,對拉閘限電更是見怪不怪,電費便宜啲都冇用。電費、發電穩定性、發電減排有好密切相關性,必須保持平衡,唔好天真到以為可以逼使 電力公司(一)減排,(二)維持充足發電量,但又唔准增加電費!
2012-01-07 AD
世界氣候會議上個月在南非德班舉行,各國代表爭論不休,毫無成果,最後達成協議話延長「京都議定書」,但各國代表返國後,加拿大立即宣佈退出協議,不參加「京都議定書」,原因係乜?就是加拿大認為經濟犧牲太大,損害加國之石油能源利益。
啲 氣候會議通常要求各國減少碳排放,將每年排放總量回復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西歐國家對此最為堅持,今年一月一日開始更向全球航空公司徵收碳排稅(如飛過聯 盟上空嘅話)。有人話興建新機場,擴建新跑道係舊經濟思維,落後發展觀,係以西方富裕國家,富裕人民之角度嚟分析事物嘅。西歐人民已經樣樣有,生活不愁, 歐債危機未殺到埋身之前,國家破產之前,當地人士重視現存居住生活環境,反對新基建,反對新增排放,乃人之常情。左丁山攞緊年薪十萬元之時,想話跳槽博加 薪,大老闆(美國人)召見,勸左丁山唔好辭工,之後佢嘅上司(德國人,東亞區主管)又召見,德國人話:「一個人唔駛要咁多錢嘅,最緊要有工作滿足感,有上 進心,我一年一百萬元使唔晒,唔好只係追求慾望呀,你留番喺度有大把前途。」呢位老闆當時好似住在地利根德閣,有司機公司車,有女傭,子女讀國際學校,全 部費用銀行支付,而左丁山仲係租村屋住,正在儲蓄買樓首期,聽完心裏「挑挑聲」,之後就遞辭職信。
歐洲國家就是如此教訓其他發展中國家,加拿大唔制,美國唔睬,日本唔答應,要兩大排放國中國與印度應承呀?咪搵笨!
「華 爾街日報」(一月三日)報導,印度陷入供電不足危機,印度人均用電量係世界最低嘅,每年只用 778.71kwh(度電),三億人民無電力供應,不少地區實施發電、電網分拆制(即發電由生產商負責,輸電由獨立電網負責),但為咗討好農民與選民,印 度政府豈止不准國有輸電公司加電費,直情命令有輸電網公司免費向農民供電,令到國有輸電公司陷入破產邊緣,無力向產電公司買電,產電公司自然亦唔會擴建發 電設施(香港人身在福中,只會大罵電力公司加價),於是全國嚴重缺乏電力,印度政府興建核電站不成(反核示威),興建水力發電不成(環保人士抗議),唯有 拚命用焦煤發電,故此歐盟叫印度減排?有錢佬唔好玩嘢啦。
http://www.infzm.com/content/69234
針對歐盟航空減排爭端,中方已由單純的外交交涉轉為國內應對措施配合外交交涉的新階段。
在國務院的授權下,中國民用航空局於近日向國內各航空公司發出指令,未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禁止中國境內各運輸航空公司參與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禁止各運輸航空公司以此為由提高運價或增加收費項目。
這是中方第一次正式採取實質性應對行動,表明已由單純的外交交涉轉為國內應對措施配合外交交涉的新階段。指令立場堅決,且明確傳遞出兩層意思,一是 中國航空公司不會加入EUETS,這一點似乎沒有商量餘地,二是中方依然對歐盟敞開外交談判的大門,如歐方繼續一意孤行,中方還將採取進一步的反制措施。
中方這一行動是深思熟慮的產物,有其深刻的政治含義。自2007年以來,包括中方在內的主要國家已持續、反覆通過各種場合一再向歐盟表明了反對立 場,持續施加了強大的外交壓力。但這些「不帶牙齒」的外交交涉均未能阻止歐盟行動的步伐,歐盟依然強行單方面按計劃於2012年1月1日正式實施相關指 令。2013年3月,各航空公司將面臨是否遵守歐盟指令的合規性評估,屆時可能會遭到歐盟做出的包括禁飛在內的處罰。
實際上,在過去外交交涉的同時,中方一直都在研究採取實質性反制措施的可能,目前看,似乎已成竹在胸,也已明確表態,將根據事態發展考慮採取必要措 施維護本國民眾和企業的利益。除中方外,美國、俄羅斯等其他國家也會對歐進行反制,美國國會目前就在討論一項反對美國航空公司加入EUETS的法案。
顯然,這一爭議在「講理講不通」後,將升級為一場「拼實力」的政治外交較量。拋開歐盟相關指令的合理、合法性問題,單純從國際政治角度看,各國很難 接受他國侵犯自身主權的單邊行動,更何況這一行動的背後還隱含這樣一個事實,即歐盟單方面對他國航空公司進行收費,並完全掌握相關費用的支配權。
針對中方的強勢措施,歐盟氣候行動發言人第一時間表示,「仍然相信,中國航空公司在通過歐盟機場運作時將會遵守我們的相關規定。」有人將這一表態解 讀為「中國航班必須納入EUETS」的強硬表態,這有失偏頗。這其實只是歐方在尚未來得及對中方最新行動進行充分評估的基礎上作出的一次例行性表態,並不 能傳遞任何新的信號。歐方的相關立場已經非常明確,一是相關決定已經成為歐盟法律,歐盟不會迫於國際壓力撤銷或修改這一法律,二是歐盟立法本身仍留有靈活 餘地,只要各方能在國際民航組織(ICAO)框架下達成減排協議,或在國內採取「同等」減排措施,歐盟可以對其航班做出相應的豁免。
這場爭端將如何收場仍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很可能將取決於雙方基於各自利益考量後的現實選擇。最壞的結果是,雙方互不讓步,歐盟對不遵守其指令的外國 航空公司做出包括禁飛在內的處罰,這將扣動其他國家反制措施的扳機,雙方以牙還牙,爭端逐步升級為一場衝突與對抗。這場衝突沒有真正的贏家,但損失最大的 一方最終將因無法承受相應的後果而被迫妥協。
另一種較為理性的結果是,雙方都保持理性與克制,並為避免衝突,緊急進行務實磋商,並在2013年歐方扣動衝突的扳機前達成妥協,或在ICAO框架下達成解決方案,或歐盟與相關國家之間達成雙邊協議。從歐盟立法條款看,這種可能性顯然依然還存在。
從現實角度考慮,在剩下將近一年的時間內,各方在ICAO框架下達成共識的難度較大。對中方而言,完全可以基於民航業在節能減排領域採取的行動要求 歐盟給予管轄豁免。但雙邊磋商本身也將是一件十分艱難、複雜任務,且取決於歐方能否顯示足夠靈活的姿態。看來,短時間內雙方要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似乎 仍充滿了挑戰。
擺在歐盟面前的現實問題是,在深陷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困擾的當下,與主要大國捲入一場可能進一步損害歐洲經濟利益的衝突是否值得?
歐洲九大能源公司聯合對歐盟施壓,他們認為目前能源供應系統存在風險,要求歐盟作出政策調整。
據FT:世界電力輸出量最大的電網公司GDF Suez總裁Gérard Mestrallet、意大利Eni石油公司總裁Paolo Scaroni 將在週二歐洲議會聽證會中遞交改革建議。
能源公司觀察到:歐洲的能源安全已經失去保障,當然這也是歐盟政策的事物,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長,歐盟在能源投資停滯不前,能源賬單不斷攀升。
Mestrallet表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歐盟過去對可再生能源的過度補貼,但由於再生能源的造價很高,增加能源消費的成本。
他強調:
歐盟在風能和光伏產業投資速度有點過頭了,必須減速,目前已經到了無法支撐的地步了。
他同時認為一些再生能源公司已經不需要政府支持了,而政府提供的援助應該放在尚未完善的技術上,比如潮汐發電。
此次參加會議的還有Enel, Eon, RWE, GasTerra, Iberdrola, Gas Natural and Vattenfall。九個公司的營業額超大9000億,在職員工多達50萬。
這些成員的集體意見必然會肯定會影響到歐盟的氣候變化方面的決策:歐盟各地政府在擬定2030年能源目標時,馬上會考慮是不是要擴展2020年的減排計劃。
而9大能源公司和英國在內的一些國家不希望歐盟加大2020年的減排力度,他們同時強調減排計劃既要「高瞻遠矚」也要「腳踏實地」。
此外,他們希望歐盟能盡快完善歐盟境內排放交易體系(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額度分配製度),歐盟地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一。
歐洲能源公司發展一方面受到歐盟經濟危機的影響,境內對能源需求一直在下降,另外,傳統煤、天然氣發電企業也受到新能源行業的衝擊。
歐洲近些年倒閉的發電企業,燃氣發電量約為30,000兆瓦,相當於30個核電站發電能力。Mestrallet希望歐盟能盡快出台容量電價機制,以避免更多的天然氣發電站倒閉。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13 20:30 編輯 新能源:中美達成減排協議將帶來什麽樣的投資機遇? 作者:中信新能源 周三,中國和美國就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達成一致,《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以下簡稱《聯合聲明》)正式對外發布。該協議由美國總統奧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宣布,其中包括了美國對限制碳排放的新目標,中國也首次做出此類承諾:在2030年之後碳排放不再增加。在中美牽頭下,此項協議對減少世界碳排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這會對投資市場帶來什麽樣的影響?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來自中信新能源對該事件的深度解讀,供大家參考。 下面是對該事件的解讀: 公用事業&新能源行業重大事項點評:迎接巴黎氣候峰會,開啟中美低碳紀元 作者:中信新能源 事項: 11月12日,《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以下簡稱《聯合聲明》)正式對外發布。 評論: 中美聯合承諾引領應對氣候問題新紀元 地球正在經歷以全球變暖為突出標誌的氣候變化,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為代表的國際主流觀點認為人類活動導致大氣CO2等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升高很可能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1990年以來,IPCC的四次評估報告不斷強化以上結論,而在聯合國主導以及歐盟等發達國家不遺余力推動下,上述科學認識進一步轉化為政治共識: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碳排放國(2010年中美CO2排放量占全球比重分別為24.7%、16.2%,合計達40.8%),中美兩國首次就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表聯合聲明,其中:
由此可見,美國本次聲明在此前哥本哈根會議承諾(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相比2005年減少17%)基礎上進一步更新,而中國在剛剛正式公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到2020年,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到15%左右)之後,亦首次給出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的具體時間表——2030年左右。我們認為,中美此次《聯合聲明》對於推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具有重大意義,將為後續全球氣候談判註入動力,帶動其他國家並有望於2015Q1提出有力度的行動目標,而兩國元首也決定緊密合作以“解決妨礙巴黎會議達成一項成功的全球氣候協議的重大問題”。由此可見,全球應對氣候問題或將在中美此次《聯合聲明》後步入嶄新階段。 控制溫室氣體多舉措並進 能源結構調整2030年目標或超預期 清潔化大勢不可逆,目標越發清晰 此次《聯合聲明》中,對能源消耗和排放約束的定量指標設定為:“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並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雙方均計劃繼續努力並隨時間而提高力度。” 而根據《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我國在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目標位11.4%,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我國計劃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疊加此次聲明目標,可以說國家短期、中期、長期的能源消費的清潔化目標越發清晰。 ![]() 風電、光伏空間較大 市場一致觀點認為,《聯合聲明》中的2030年清潔能源消費目標20%,相比之前的目標——2020年消費占比15%,並無明顯的增加作用。但是,從我們測算來看,達到遠期目標並非易事! 表2:中國能源消費及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的情況 ![]() 資料來源:統計局、能源局、中電聯,中信證券研究部預測 假設2015~2020年能源消費增速為3.3%(2013年為3.7%),根據水電(350GW)、核電(58GW)、風電(200GW)、光伏(100GW)的2020年裝機目標,可以看出2020年之前,完成之前承諾的15%的目標,略有壓力(表1假設2020年的新增裝機均能滿發情況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實際值與目標值的缺口約2%,但如果考慮到新增裝機當年實際不能滿發的情況下,完成15%的目標,壓力更大)。 但是,按照2020~2030年能源消費年均增速為2.0%的假設測算,按照水電400GW、核電130GW(相比2020年翻一倍以上,年均新增7.2GW)、風電400GW(相比2020年翻一倍,年均新增20GW)、光伏250GW(相比2020年增長150%,年均新增15GW)測算,202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的缺口為6%。 從完成承諾目標角度出發,我們認為水電資源的開發力度到2030年已達極限、核電年新增7.2GW(相當於10年內,每年新增6~7臺三代機組,已經非常樂觀)也達到較高的水平,那麽只有資源稟賦尚有較大空間、安全性較有保障的風電和太陽能可以有效彌補這個缺口。因此,如果適當調整2020~2030年的風電、光伏裝機增速至“風電年均新增25GW(高出一致預期25%)、光伏年新增20GW(高於一致預期33%)”,則缺口降為2%;如果將資源可開發容量最大的光伏年均新增提升至25GW(高於一致預期66%),則缺口為零,2030年的減排目標基本實現。 碳捕集與封存期待突破 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簡稱CCS)是指通過碳捕捉技術,將工業和有關能源產業所生產的CO2分離出來,再通過碳儲存手段,將其輸送並封存到海底或地下等與大氣隔絕的地方。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技術選擇,根據IPCC估算,全球CO2地質封存潛力至少為2,000億噸,到2020年全球CO2捕集潛力有望達到26~49億噸/年。 就技術路徑而言,可分為燃燒後脫碳、燃燒前脫碳、富氧燃燒脫碳。燃燒後捕集技術相對成熟,廣泛應用的是化學吸收法,目前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技術差距不大,已在燃煤電廠開展了10萬噸級的工業示範,如華能上海石洞口二廠等。具體來看,該示範項目規模為10萬噸/年,投資1.6億元,建設工期4個多月,分為CO2捕集與精制兩部分。工藝流程為脫硝脫硫後40~50℃煙氣與乙醇胺溶液反應,經再生塔解析,得幹基純度為99.5%的CO2(0.13~0.14MPa,40攝氏度)。經濟角度考慮,處理成本約350~400元/噸;如果按火電廠CO2排放強度8萬噸/萬kWh測算,若全部處理則對應成本約0.28~0.32元/kWh。由此可見,現階段其較高的成本對後續推廣或形成一定制約。 ![]()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開展整體煤炭氣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和燃煤電廠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範工程建設”,而此次《聯合聲明》更是將“推進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重大示範”列為中美雙方未來擴大合作的重要方向之一,並明確“經由中美兩國主導的公私聯營體在中國建立一個重大碳捕集新項目,以深入研究和監測利用工業排放二氧化碳進行碳封存,並就向深鹽水層註入二氧化碳以獲得淡水的提高采水率新試驗項目進行合作”。可以預見,未來CCS技術進一步示範突破以及推廣應用的前景值得期待。 工業節能深化 結合此前公布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我們認為工業領域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或將主要集中在以下細分行業:
由此可見,電力行業後續將著力落實“大型發電企業集團單位供電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控制在650克/千瓦時”等標準;而在其他工業領域,節能將是重點方向,鋼鐵行業幹熄焦余熱發電、水泥行業純低溫余熱發電等市場需求有望持續釋放;化工方面,大型密閉式電石爐因能耗較低有望較快推廣。 碳交易或將逐步興起 作為解決碳減排的市場化手段,預計未來國內碳交易有望不斷興起,《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也已經明確提出將建立碳交易制度,具體包括“推動自願減排交易活動”,“深化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加快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 到目前為止,國內碳排放交易已經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廣東、深圳及重慶等7個地區試點逾一年(覆蓋東部、中部及西部地區),內容包括建立交易制度、建立核算體系、確定本地區碳排放總量、以及建立一些分配機制。從各地納入交易市場的企業數量來看,深圳有600多家、上海200多家、北京約200家、重慶約250家,主要都集中在高耗能和重點排放的企業。 表4:試點地區碳排放交易情況 ![]() 資料來源:試點地區碳排放交易所,中信證券研究部 截止2014年10月,7個試點地區累計成交量二氧化碳1,380多萬噸,成交額5.2億元,平均成交價為37.6元/噸,整體呈穩中有升態勢。分區域來看,或由於較嚴的懲罰力度,北上廣深碳排放交易價格高於其他試點地區。此外,各地碳排放權交易在2014年5~7月呈放量上漲態勢,主要因素或為履約日將近(2014年7月為2013年度減排承諾考核期),減排無法達標的企業需通過購買配額從而推動市場活躍。 投資策略:碳減排新紀元開啟多重投資主線 此次《聯合聲明》為中美兩個目前全球CO2排放量最大國家首次聯手就未來碳減排做出明確表態,其中美國更新了到2025年減排目標,中國則就碳排放峰值第一次給出2030年左右的時間表。隨著中美就應對氣候問題達成共識,預示著未來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將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及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措施,更將正式上升至國際競合博弈的重大戰略層面,而以碳減排為核心的能源結構調整(風電、光伏空間較大)、碳捕集/碳交易、工業節能等也將成為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的重要投資主線,相關投資標的我們推薦如下: •能源結構調整:新能源方向推薦和新增市場容量線性相關的風機、光伏制造業企業金風科技、隆基股份,以及生物質利用標桿企業迪森股份等;公用事業方向推薦國新能源(天然氣)、韶能股份(水電、生物質發電、天然氣)等; •碳捕集/碳交易:主題性相關度較高標推薦中電遠達(碳捕捉及封存、參股先融期貨32%股權布局碳排放期貨交易市場)、深圳能源/華銀電力(參股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凱美特氣(CO2回收利用)等; •工業節能:關註服務重點工業行業的天壕節能(玻璃及水泥余熱發電)、中材節能(水泥余熱發電)等。 ![]() (完) |
據美聯社,中美兩國今日達成溫室氣體減排協議。中國將力爭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30年左右開始減少。美國則承諾,確保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下降近四分之一。
美聯社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奧巴馬今日在一份聲明中提出上述目標。中國將盡力在2030年以前實現該目標。中國還承諾,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從2015年的15%提升到2030年20%左右。美國則承諾,在2020年後把二氧化碳減排速度提高一倍。到2025,實現美國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整體下降26%-28%。
近年來,中國政府推出多項舉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明確提出2030年的時間點,尚屬首次。
美國政府官員對路透社表示,中美兩國經過數月談判,達成該協議。 中美共同作出表態,有助於鼓勵其他國家做出類似承諾,推動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
目前,中國和美國是全球兩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其排放占全球總排放的42%。2013年4月中美成立中美氣候變化工作組,雙方在氣候變化以及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問題上不斷加強合作。
10月24日,歐洲理事會宣布通過歐盟委員會今年初提出的《2030年氣候與能源政策框架》。該協議要求歐盟成員國到2030年,相比1990年的水平,共同減少國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40%,並把可再生能源在歐洲能源結構中的占比提高至27%,而且這些目標將對所有成員國具有法律約束力。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稱,歐盟制定的減排目標使歐盟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處於主導地位。歐盟成員國有必要落實歐盟制定的減排新目標,希望中日美也積極公布減排目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對於中國來說,和美國簽訂的減排協議可能根本“不是事兒”。
在爭論了20年之後,中美兩個碳排放“巨頭”終於就溫室氣體排放達成協議。這是中國首次承諾在2030年前開始減少碳排放,也是美國首次同意將二氧化碳減排速度提高一倍。
中國還承諾,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從2015年的15%提升到2030年的20%左右。美國則承諾,到2025,實現美國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整體下降26%-28%。
據紐約時報報道,為了達成此次協議,中美此前已經就該問題進行了長達9個月的秘密談判,奧巴馬還專門去信習近平提出了建議。
消息一公布,媒體紛紛盛贊該協議“雄心勃勃”、“出人意料”,是“重大突破”。不過,至少對中國來說,協議的內容早就在原定計劃之中,或許足夠“重大”,但絕對算不上“突破”。
誠然,這是中國官方首次對全球承諾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但實際上,早就有專家預計,中國的碳排放本來就會在這個時候達到峰值。美國本來希望中國能夠將這一時點提前,但卻未能如願。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到,中國於2006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去年的人均排放二氧化碳7.2噸,超過歐盟的6.8噸。
按照總量計算,中國的碳排放已經超過歐盟和美國的總和。2013年,人類碳排放量達360億噸。其中,排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為中國29%,美國15%,歐盟10%,印度7.1%,俄羅斯5.3 %。
隨著北京等城市空氣質量不斷下降引發了民眾的憤怒,中國政府面臨的環保壓力也越來越大。近期,中國政府出臺了諸多環保措施,比如推動環保立法,加大監管力度,加強對電廠、鋼廠的監督等等。
雖然將2030年設為峰值的時間點或許不那麽野心勃勃,但它只是一個最後期限。白宮強調,美國希望中國“通過空氣汙染治理以及能源改革等舉措,在2030年到來之前就達到溫室氣體排放峰值。”
對中國而言,將非化石能源消費提高到20%可能會有更大的挑戰。白宮表示,這意味著“中國每日要新增8至10億千瓦核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產能。”該數字大致相當於目前美國的全部發電產能。
不過這對中國來說也談不上特別巨大的挑戰。根據中國現有的太陽能和清潔能源戰略,一名能源專家今年6月時曾預計,截至2020年中國大約有20%的發電量將來自清潔能源。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美雙方就減排、軍事等多項事宜達成一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敦促雙方盡早完成投資協定。這超出了許多分析人士的預期。此前,由於網絡間諜、香港占中等問題,中美關系受到一定打擊。
在與美國總統奧巴馬進行了交談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
中美要構建同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相適應的中美新型軍事關系。兩國國防部簽署了建立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和公海海域海空軍事安全行為準則,雙方應該在此基礎上深化兩軍交流、互信、合作。中方願意同美方繼續推動兩軍在高層交往、機制性交流、聯演聯訓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
兩國就商務、旅遊、留學人員簽證達成互惠安排,這將極大便利兩國人員往來。中美要加強人文交流,為兩國關系發展樹立正確民意和輿論導向。雙方將為對方國家商務、旅遊人員頒發10年多次簽證,為留學人員頒發5年多次簽證。
中國提出的亞洲安全觀、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等主張和倡議都秉持開放包容原則,歡迎包括美國在內的有關國家積極參與。
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符合中美共同戰略利益。希望美方恪守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停止售臺武器,以實際行動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兩國元首就加強雙邊、地區和全球層面合作達成多項重要成果和共識,同意加快雙邊投資協定談判進度,力爭於年底前就核心問題和主要條款達成一致,在2015年啟動負面清單談判。雙方積極評價兩國就信息技術協定擴圍談判達成一致。
中美雙方共同發表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宣布了各自2020年後的行動目標,並將共同推動國際氣候變化談判於2015年巴黎會議如期達成協議,加強清潔能源、環保領域合作。
此外,在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敦促盡早完成投資協定。他表示,
中美經貿合作是雙邊關系的壓艙石和推進器,對發展中美關系產生正向乘數效應。希望雙方本著務實靈活態度,盡早談成一個高水平、雙向平衡的雙邊投資協定。進一步培育雙邊貿易新的增長點,拓展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新空間,提升科技合作層次,希望美方在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上盡早采取實質性措施。樹立綠色經濟新標桿,以兩國共同宣布2020年後各自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為契機,擴大頁巖氣、核電、可再生能源、低碳環保技術等合作,希望美方在對華出口相關能源產品和技術方面采取積極態度和實際行動。
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
美中是十分緊密的合作夥伴。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美中擴大合作不僅有利於兩國各自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美方願同中方加快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擴大投資規模,推進貿易自由化,加強能源創新等領域合作,促進兩國經濟增長和就業,推動世界經濟複蘇。美方歡迎更多中國企業赴美投資興業。
中美雙方在核心問題上達成一致令人驚訝。美國一直努力整合其在亞洲的影響力,而中國則希望自己能成為亞洲重要的軍事、經濟力量。
此前,由於網絡間諜、香港占中等問題,中美關系受到一定打擊。此次雙方取得的進展顯示,奧巴馬希望加強與中國的關系,並將此作為其亞洲政策的要點。
而對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說,他希望此次協議可以幫助其與美國建立一種新型大國關系。中國擔心,奧巴馬的繼任者可能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態度。
前美國國務院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Jeff Bader表示,中國試圖將中美關系送上正面軌道。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