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非嚴肅新聞」BuzzFeed在新媒體時代的經典逆襲:月訪問量1.4億,估值2億美金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4/144659.html
i黑馬註:在訪問量超越《紐約時報》之後,BuzzFeed已經是美國第三大新聞站點。BuzzFeed完美的演繹了新媒體的逆襲之路,讓我一起來回顧這家月訪問量1.4億,估值2億美金的新聞站是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如魚得水的。

\

1.網絡媒體擁有得天獨厚的傳播優勢,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可以將內容快速地擴散到億萬網絡讀者面前;

2.輕量化、低門檻、逐條陳列的病毒式內容更受大眾歡迎,讀者樂於主動轉發此類文章;

3.在建立初期規模和影響力之後,新題材和嚴肅報導的加入可以幫助網站聚攏新的讀者群;

4.廣告同樣可以像病毒式內容一樣得到大範圍傳播,但前提是它得「不像廣告」——內容要有足夠新的創意,並且還得迴避生硬的營銷說辭。

新媒體運作標竿

在訪問量超越《紐約時報》、躍居美國第三大新聞站點之後,BuzzFeed儼然成為了新媒體運作的標竿。儘管它的內容質量一直為嚴肅的傳統媒體所詬病,但評論家們的毒舌阻擋不了BuzzFeed一路高漲的流量——今年3月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BuzzFeed每月可以吸引到1.4億次訪問。

創始人喬納·佩雷蒂(JonahPeretti)又一次成功了。2005年,他和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等人創辦了《赫芬頓郵報》,後者憑藉「分佈式」新聞挖掘和社會化新聞交流模式獨樹一幟。2011年3月,美國在線宣佈以3.15億美元收購《赫芬頓郵報》;2012年,哥倫比亞大學又將當年的普利策新聞獎授予它——《赫芬頓郵報》同時獲得了資本市場和傳統媒體的認可。

2006年,身處《赫芬頓郵報》的佩雷蒂得到了肯尼斯·萊勒(Kenneth Lehrer)提供的小筆種子基金,開始醞釀新的想法。

一.新媒體進擊之路

BuzzFeed成立之初只是一個試驗項目,編輯們用它來測試、追蹤和創造可能會在網絡大量傳播的病毒式內容。它的首款產品是即時通訊工具BuzzBot,主要功能是向用戶推送當日熱門的信息鏈接,信息的優先級基於鏈接的點擊上升速度。BuzzBot會從數百個合作博客中抓取內容,然後從中篩選可能受到歡迎的文章,最後再根據讀者的分享次數,進一步提煉出最受歡迎的內容。除了這些,BuzzBot還能搜索新的鏈接,向其他網站擴散。

2011年,美國在線收購《赫芬頓郵報》之後,佩雷蒂開始全面發展BuzzFeed。同年12月,BuzzFeed聘請美國頂尖政治作家本·史密斯(Ben Smith)擔任網站的新主編。史密斯上任後推出了政治和科技頻道,同時招納更多新聞記者,撰寫深度原創新聞。此後不久,BuzzFeed又推出體育和女性版塊,開始覆蓋更多題材。

2012年末,佩雷蒂在Business Insider的採訪中透露,BuzzFeed開始重新強調人工編輯的重要性。社交網絡的崛起,讓BuzzFeed從搜索引擎優化中走出來。時下人們消費內容的方式已經悄然改變,分享變得比搜索更重要——人工編輯顯然比機器更瞭解大眾喜歡分享哪些內容。

調整後的BuzzFeed開始將精力更多地投放在社交媒體上,他們在Facebook、Twitter、Pinterest等主流社交平台上均有駐紮,內容也全面向社會化分享靠攏——萌寵、誇張的GIF圖片、奇聞怪趣的荒唐新聞……充斥在社交網絡的好友圈裡。

二.一切以「分享」為先

1.網站結構:瀑布流與無所不在的分享按鈕

和大多數新媒體的網站框架一樣,BuzzFeed同樣在網站頂欄放置熱門新聞和頭條文章,主體頁面被分割為3部分,從左至右分別是全部新聞、經過初級提煉後的「BuzzFeed News」以及當週分享次數最多的熱門新聞。網站的訂閱頻道以及廣告和招聘信息同樣分佈在最右端。
 

\

 

左側和中間的內容模仿Pinterest的瀑布流排版,持續下拉後頁面依舊能源源不斷地刷出新內容。此外,新內容發佈後,BuzzFeed還會像社交網絡一樣,在網站左欄頂部以及瀏覽器的標題欄上進行提醒。

單篇文章的排版則類似社交媒體Mashable。兩家媒體都篤信傳播才是媒體最核心的競爭力,因此BuzzFeed同樣把社交網絡的分享按鈕安放到網站的顯眼位置。

\

作為BuzzFeed的重要內容,圖片也同樣被加入了分享功能。當鼠標移至圖片時,圖片左側會自動彈出Facebook等社交網絡的分享按鈕,用戶可以隨意點擊分享。

為了更好地展示內容,BuzzFeed部分組圖內容還添加了互動元素。比如一篇反映吸毒者面貌變化的文章就加入了互動插件,鼠標在圖片上左右滑動,可以分別顯示吸毒者吸毒前後的面貌。它比單純拼接圖片更加衝擊眼球。

2.移動頁面結構:同樣分享優先

為了迎合時下日趨明顯的移動趨勢,BuzzFeed的移動頁面針對手持設備進行了多項優化,比如桌面端上的Google+按鈕,在移動頁面上就被換成了WhatsApp。WhatsApp可以簡單理解為美國版「微信」,它在今年2月被Facebook以190億美元收購。

\

如果手機預裝了WhatsApp,點擊BuzzFeed移動頁面上的WhatsApp分享圖標後,頁面就會自動跳轉到手機上的WhatsApp應用,與好友的對話氣泡中會自動添加想要分享的文章的簡介和鏈接。

\

同樣為了鼓勵分享,BuzzFeed移動頁面的底欄還加入了Facebook、Twitter、Pinterest和郵件的分享按鈕。4枚按鈕不隨著頁面上下滾動,它們始終保持在頁面底欄。

3.內容特點:獵奇、有趣、病毒式傳播

BuzzFeed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大量適合社交網絡快速傳播的病毒內容,萌寵、排行榜、明星八卦、奇聞怪事……幾乎無所不包。

把深度內容和BuzzFeed聯繫到一起,似乎可以參選年度最佳笑話。但事實是,原創深度內容同樣是BuzzFeed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佩雷蒂一直沒有否認原創新聞的重要性,相反,他會在病毒式內容的推薦位放上不受大眾歡迎的深度內容,以便讓它們獲得更好的傳播。

 

最近登上BuzzFeed推薦位的是一篇由懷亞特·威廉姆斯(Wyatt Williams)撰寫的萬字長篇。文章趕在民權法案成立50週年前發佈,刻畫了一位抵制密西西比州反同法案的廚師。

傳統媒體推崇的各類人物特寫技法——細節描寫、故事鋪陳——都可以在這篇文章中看到。BuzzFeed為長篇內容賦予了多項特權:普通文章右側的相關內容推薦等影響閱讀體驗的元素,在長篇文章中通通看不到;頁面版式也對長篇文章進行了優化——大尺寸人物肖像圖片,提煉後的精華言論和對話——它的精緻程度不遜於傳統的印刷雜誌。

佩雷蒂在2012年將邁克爾·豪斯汀斯(Michael Hastings)招致麾下。豪斯汀斯是政治暢銷書作家,他在2010年撰寫的一篇報導直接導致了駐阿富汗美軍總司令斯坦利·麥克里斯特爾(Stanley McChrystal)的引咎辭職。

2012年3月,BuzzFeed又發表了前白宮記者馬克·安賓德(Marc Ambinder)撰寫的時政著作《秘密軍隊:獨家披露美國軍方的10大秘密》。佩雷蒂表示,現在讀者關注的內容幾乎覆蓋全部領域,包括嚴肅新聞和獨立報導。「我們已經意識到,隨著轉型的發生,我們需要覆蓋能在Facebook和Twitter中顯示的全部新聞。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擁有固定信源的採編團隊。他們能提供信息和突發性新聞,向讀者講述他們不知道的故事。」

三、用創意賣廣告

BuzzFeed上看不到傳統的橫幅廣告,廣告商的推廣內容同樣被處理成了文章。BuzzFeed會在文章標題下附上高亮文本予以提示,但類似的提醒並不怎麼影響傳播——BuzzFeed上的廣告充滿創意,多數讀者仍然願意分享這些內容。

一篇題為《能夠教會你的10次旅行》的文章羅列了旅行的各種裨益:遊客可以在印度的水療館中放鬆身體,可以在美國科羅拉多高原鍛鍊野外生存技能,也可以在意大利學習烹飪技藝——只看內容,這篇文章滿足旅行文章的全部特點。但實際上,它是互助保險公司State Farm投放的一份廣告,目的是為了說明——「無論你從何處開始,State Farm都會隨時提供幫助」。

2012年,廣告代理商前高管、Facebook元老傑夫·格林斯潘(JeffGreenspan)出任BuzzFeed的首席創意官,他的主要工作是讓廣告商將他們的想法翻譯成符合BuzzFeed風格的創意文章,而不是使用簡單粗暴的橫幅廣告。在BuzzFeed看來,後者的傳播效果並不好。

通用電氣(GE)是BuzzFeed的頂級廣告主之一。他們曾經製作了一段廣告片,內容是用遙控飛機拍攝仍在建設中的GE發電廠。廣告發佈後,BuzzFeed和GE委託分析機構Vizu去調查消費者對GE的情感變化。調查的依據之一就是消費者收看這則廣告的來源。

結果顯示,與直接收看廣告的消費者相比,通過社交網絡分享收看視頻的消費者給予了GE更高的評價。GE全球數字營銷和項目主管保羅·馬庫姆(Paul Marcum)說:「我們深知與競價排名或無意間瞥見的東西相比,好友或社區成員分享的東西更受用戶歡迎。」

BuzzFeed的收入全部來自發佈品牌廣告。BuzzFeed首席運營官喬恩·斯坦伯格(Jon Steinberg)在2011年表示,BuzzFeed的廣告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一倍多;2012 年,知情人向Business Insider透露,在避開標準媒體盈利方式後,BuzzFeed當年的利潤將近2000萬美元。

四、快速發展3要素

BuzzFeed CEO喬納·佩雷蒂是研究爆炸性互聯網現象的專家。2001年在耐克的血汗工廠事件中,佩雷蒂就曾利用互聯網的病毒式傳播成為社會紅人,NBC甚至派遣專機來接他到紐約參加訪談節目。

今年3月,佩雷蒂在社會化寫作平台Medium上發表長篇公開信,表示BuzzFeed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在於3個因素:技術、規模和多樣的人才。

BuzzFeed過去建立了強大的信息發佈平台,目前出版系統可以實現列表、測驗、視頻、長篇特寫、短篇文章、突發新聞、圖片合集等多媒體內容,同時還能進行統計,分析,優化和測試框架。除此之外,BuzzFeed還擁有強大的社交媒體影響力,多平台的移動應用以及對用戶友好的界面設計。

在紙質出版的黃金時期,百萬級讀者被公認為是現象級的規模。但現在,互聯網讓優秀的內容提供方有機會享受全世界的人口紅利。BuzzFeed今天的讀者量比20世紀50年代《時代週刊》、《生活週刊》、《紐約時報》以及《華盛頓郵報》的讀者總數還要多。

不斷積累的平台優勢和讀者群幫助BuzzFeed建立起高門檻,任何對手都很難在短期內複製它的成功,越來越多的優秀編輯開始考慮加入BuzzFeed。現在BuzzFeed不僅在紐約招人,同時在倫敦、悉尼、聖保羅、巴黎等海外城市組建編輯團隊,拓展海外市場。

總結:創意吸引注意力

數字新媒體正在取代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的門檻不斷降低以及互聯網巨大傳播力的影響下,「內容為王」的論調越來越成為一個過時話題。信息氾濫的情況下,如何抓住讀者眼球成為媒體從業者的新命題。

在網絡快速新聞熏陶下成長的年輕讀者對長篇深度報導越來越沒有耐心,輕鬆幽默和離奇古怪的淺顯內容更容易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力。

在建立初期規模後,如何協調娛樂內容和嚴肅內容的比例,從而留住更多讀者?BuzzFeed的做法值得學習。他們創立的全新廣告形式同樣值得嘗試,在厭惡廣告和熱愛創意這點上,全世界的讀者是一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90

逆襲!BuzzFeed估值8.5億美元 遠超華盛頓郵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214

BuzzFeed,新媒體,創業,

美國的一家新媒體網站 BuzzFeed 獲得了來自風投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的 5000 萬美元投資,其估值也因此上升到 8.5 億美元,已經超過《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傳統大牌媒體。

BuzzFeed的新聞內容涵蓋甚廣,從阿貓阿狗的小新聞到嚴肅的正規新聞都囊括其中。

BuzzFeed 創立於 2006 年。目前,該網站每月訪客達到 1.5 億人次,同時創始人 Peretti 透露,BuzzFeed 2014 年上半年的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倍。投資方 Andreessen Horowitz 認為,該公司的營收有望在今年年底破億。去年,該公司預計2014年的總營收將達到1.2億美元。

BuzzFeed 的新聞題目非常吸引人眼球,除此之外,點開這些吸引眼球的數字+關鍵詞,你會看到文章內容由許多圖片+短小精悍的文字組成。部分的圖片內容還添加了多媒體功能,讀者可以與之產生交互。作為讀者,你可以選擇這篇文章給你的感受:LOL, Cute, WTF, OMG等等,鼓勵用戶分享。創始人Peretti 的新聞觀就是:令人動情的,社交化的,引發分享的。

數據還顯示,在 BuzzFeed 的總訪問用戶中,超過 50% 來自社交網絡。也就是說,很少人直接打開網站主頁閱讀文章。

但也有許多人對Buzzfeed 的內容進行批評,因為 Buzzfeed 上的確太多流行文化、快餐式的內容,尤其是有許多動物賣萌類的新聞,一度讓人笑稱是“阿貓阿狗新聞站”。

Peretti 曾經向全體員工發過一封郵件,談了他對公司運作的思考。其中,關於營收方面,他是這樣說的:

“有的公司只關心新聞,結果把“輕內容”和廣告居於次等位置。而有的公司只關註流量,導致了優秀的記者也不會花時間去聯系資源做深度報道。另外還有的公司只關心廣告收入,讓編輯們弄出新的板塊和內容,就只是為了品牌贊助。幸運的是,我們避免了這些問題。我們喜歡輕松的資訊,也喜歡深度的內容,也制作了真正吸引人的廣告。當我們對這三樣都非常在行時,就能造福很多人。”

據彭博新聞社引述媒體研究公司BIA Kelsey副總裁表示,“BuzzFeed很有潛力,在多個關鍵領域都開始有了一席之地。他們花了很多錢在研究哪些內容有人讀的問題上。如果你投資BuzzFeed,我絕對能理解這是為什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76

“病毒式”媒體標兵BuzzFeed:社交分享的“默多克”?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08/145517.html

i黑馬註:截至今年 8 月底,每月已有 1.6 億多名獨立訪客光臨 BuzzFeed ,甚至超越了《紐約時報》網站。這位“病毒式”媒體標兵 BuzzFeed,自誕生之初就帶著質疑與想象前行。看下面的文章。

剛贏得 5000 萬美元投資的“病毒式”媒體標兵 BuzzFeed ,其實是一個三維“雜種”,它將用科技+媒體+廣告三重基因的合力,吃好社交分享( Share )內容的大蛋糕。
\這個戴著黑框眼鏡的 40 歲摩羯座瘦高男人,原本可能至今還在美國某間中小學當名平凡的教師,但卻因一個名字 ── BuzzFeed ,如今儼然已被視為媒體界和廣告界最炙手可熱的顛覆者。他擅長的獨家秘技簡而言之,一曰“病毒”,一曰“杠桿”,而其中三昧則可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 Share ,分享。

喬納·佩雷蒂( Jonah Peretti ),到底是否將成為 21 世紀的社交媒體大亨呢?答案可是Yes,也可是 No 。而今年 8 月初,當風投公司安德森霍洛維茨向 BuzzFeed 投資 5000 萬美元,對其估值高達 8.5 億美元時,至少我們可肯定,一點不笨的矽谷前神童馬克·安德森( Marc Andreessen )及他的投手迪克森( Chris Dixon ),用行動對佩雷蒂腦袋里的藍圖表示了興趣及支持。

或許,若 BuzzFeed 將佩雷蒂臉部“默多克”化,說不定可成為大家狂熱轉發的又一笑料?

不過說實話,與年長他 43 歲,身家 144 億美元的“沙皮臉”大亨默多克(新聞集團掌門)比起來,佩雷蒂可是形神俱相差太遠,他更像個書生、極客、實驗者或思想家,當然你若真想“擡舉”他,可以說他清瘦得有點“喬布斯”相。

這麽打趣有點無聊,但是不是也有點旁敲側擊的啟示呢?到了 2014 年,還能讓風投家們追捧並給出如斯高估值的“純粹”媒體公司,可是罕見得近乎無,而在 BuzzFeed 的高得分榜上,可猜想為它贏得更多分數的實是其科技“基因”。

當然,若非要現在就從它身上清楚地看出個科技“巨人”來,實在有點難為普通人的智商。

\只能說過去 8 年來,BuzzFeed 時刻不忘善用科技“杠桿”,才得以迅速崛起為新媒體標兵。而它能乘著科技的翅膀起飛,則是因為佩雷蒂及他手下人造的“毒”,成功蠱惑了每日里不亦樂乎地F(acebook)、T(witter)、P(interest)、I(nstagram)、Tu(mblr)、S(napchat)、V(ine)、Im(gur)……的你我他。

“毒”之夭夭

看看這些“ listicles”(譯為“清單文”吧)是否曾是你關註過或傳播過的“病毒”,比如 ──

“ 13 個第一次約會時可問的最具洞察力的問題”;“ 15 件當你是波霸時將變得很不同的事情”;“ 16 只住在海明威老屋里的六趾貓”;“ 17 個讓你的烤肉野餐會棒極的絕招”;“ 20 種最酷的雜交動物”;“ 25 句高妹們聽厭的話”;“ 26 件當你不穿文胸時會發生的事”;“ 61 個不健身的人上 Gym 時會冒的念頭”……

又或者這些 Quizzes (小測驗)可供你樂而享之?自視強悍的你可“測測你是哪一種狗娘”,而小可愛們不妨“測測你是哪一種芭比”,財迷們可“測測你是哪一種億萬富翁”,沽名者可“測測你將如何出名”,拜神者可“測測你是哪位希臘 God”,花心漢若願意可“讓我們猜猜你勾搭過多少人”……

\可說撞進 BuzzFeed 大“毒”營的人,大都免不了變成毒師佩雷蒂掌心里的跳蚤或蚊蚋,不亦樂乎地幫他免費傳播“病毒”。

據悉,截至今年 8 月底,每月已有 1.6 億多名獨立訪客光臨 BuzzFeed ,甚至超越了《紐約時報》網站。這或許會讓人覺得有些納悶 ── BuzzFeed 上那些接近泛濫的“ listicles ”,那些阿拉伯數字頻頻打頭的標題,難道就不曾讓你覺得有點暈,有些厭,有時有如碎碎念嗎?

其實十多年來,佩雷蒂殫精竭慮思考的問題唯有一個 ── 如何才能讓內容被社交分享?

生於 1974 年 1 月 1 日的佩雷蒂,母親是加州大學教授,父親是公設辯護律師,長大後他考進了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環境研究系,22 歲畢業後他先是當了 3 年教師,後到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進修攻讀碩士學位。

據說父母對他和妹妹切爾西的教育是鼓勵孩子從小勇於挑戰權威,而他體內從小培養起來的叛逆者基因,就在他臨近碩士畢業時作起“祟”來。當時別人都在抓緊寫論文,他卻遊手好閑地玩起惡作劇 ── 向耐克定做一雙印上“ Sweatshop”(血汗工廠)字樣的跑鞋。可想而知,這雙訂單號 o16468000 的跑鞋豈有可能問世?而當他將對方客服的拒絕 email 轉發給 12 位朋友後,這股轉發風竟不脛而走,最後結局是他“幸運”地被邀出席 NBC 《今日秀》,並在電視上與耐克公關激辯而名聲大噪。

或許這次“出名”是幸運的偶然,又或者佩雷蒂有點處心積慮的“嫌疑”?他早知人生出名要趁早,而出名的漣漪效應將帶來機會,機會則會滾雪球般帶來更多的機會。不過,其實他最大的收獲卻是腦海中的靈光一閃 ──

為什麽耐克郵件會到處被轉發,從人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們會轉發某些內容或不轉發某些內容,是為什麽?這一閃念就此成了他決定花畢生精力研究的問題。要知道 13 年前還沒有 Facebook 、Twitter 這些玩藝,也根本無所謂病毒式傳播這種說法,而內容本身是否夠有趣,是否有某些特質,將決定它們能否被迅速傳播開來。這也是後來佩雷蒂致力研究何為病毒式內容( Viral Content )的最初因由。

\帶著“毒”念,佩雷蒂碩士畢業後進了非營利性質的藝術科技研究中心 Eyebeam 。Eyebeam 由強生家族財富傳人約翰·約翰遜創立。在這里佩雷蒂開始研究“傳染性媒體”( contagious media ),也是在這里他結識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鄧肯·瓦茨,而瓦茨則把他介紹給紐約創業家肯·萊勒。萊勒後來拉上佩雷蒂和名主編赫芬頓,創立了赫芬頓郵報網站。

2006 年 BuzzFeed 作為赫芬頓郵報網站旗下一個實驗室成立,初始資金來自約翰遜、萊勒和佩雷蒂。2011 年赫芬頓郵報被美國在線收購,而 BuzzFeed 獨立出來,在懂商業的萊勒和懂互聯網的佩雷蒂的組合領導下,繼續以研“毒”為樂,制“毒”為生。

只吃“原生”食糧

2014 年,BuzzFeed 已 8 歲,員工自最初的 4 人增加至目前的 550 多人,而且繼去年 8 月實現盈利後,今年收入更被預期將升至 1.2 億美元。

餵養 BuzzFeed 生存並成長至今的,是唯一一味“食糧” ── 原生廣告( Native Ads )。

據悉,目前其客戶已有維珍移動、通用電氣、豐田、大眾、寶馬、沃爾沃、英航、捷藍、佳能、三星、英特爾、強生、聯合利華、雀巢、百事可樂、耐克、老海軍、美泰、HBO 、BBC 等多個品牌。

\單去年 BuzzFeed 就制作了約 600 - 700 條原生廣告,而每條價格約 6 萬美元 - 10 萬美元。回顧一下這些年來它的廣告佳例吧 ──

“ 27 只搞不掂的貓”由維珍移動贊助,當中那些可愛逗笑貓咪據說為它帶來了 970 萬人參與互動,並被轉發了 60 萬次以上;“ 12 個你不能錯過的日常生活瞬間”是幫強生安視優隱形眼鏡打的廣告;“ 13 個第一次約會時可問的最具洞察力的問題”幫 Bravo TV 吸引年輕觀眾;“ 20 種最酷的雜交動物”的 Listicle ,贊助商是豐田混合動力車普銳斯,大家都是 Hybrid 的嘛;為另一 Listicle “ 17 個讓你的烤肉野餐會棒極的絕招”背書的則是好樂門蛋黃醬,絕招( Hacks )一詞恰好與好樂門“生活黑客”( Life Hacks )主題活動吻合;“ 50 個最美的自飛機舷窗拍攝的鏡頭” Listicle 配合的是捷藍航空,打開後除引言中宣傳其在線遊戲“ Get Away With It”外,頁面最右欄還“方便”地擺著捷藍 Facebook 頁面及 Twitter 賬戶鏈接。

再來看 Quizzes ,“測測你是哪一種芭比”由玩具商美泰贊助。

而愛聽歌的人會發現“ 10 首不可思議的你最喜歡的歌的翻唱版”中,除了 GIF 動畫,若點擊視頻播放鍵則可鏈接至 YouTube 觀看視頻,由英國 The Stepkids 樂隊搞笑演繹的流行歌《西裝領帶》( Suit and Tie )挺逗,或是由 Pentatonix’s 合唱隊清唱的《舊貨店》( Thrift Shop )也很趣怪,而為此原生廣告掏腰包的是 Pepsi NEXT 。引言中出現的廣告語“ drink it to believe it”及緊接之下“品牌出版商”( Brand Publisher )這欄中的 1 厘米見方的 Pepsi NEXT 藍色小 Logo 並不覺突兀……

\與這些大家喜聞樂見,無縫融合進網站編輯內容及設計風格當中的原生廣告比起來,那些障眼、礙眼、刺眼得足以煩跑你的橫幅廣告顯得生硬又落伍,有如自傳統印刷舊媒體“移民”至新媒體的“不適居民”。

佩雷蒂當年堅決摒棄橫幅廣告的決定是正確的。原生廣告才是新媒體時代潛力無限的廣告良民,至少從保證為訪客提供無縫體驗的角度來說,它的幹擾度遠低於橫幅廣告。何況有數據顯示,橫幅廣告的點擊率實際只有 0.2% ,而原生廣告對購買意向的提升度卻高達 18% 。

據悉,2012 年美國原生廣告市場不過 14 億美元,而橫幅廣告為 29 億美元,但到 2017 年預期將分別達到 50 億美元和 68 億美元,也就是說,再過三四年原生廣告估計已幾乎能與橫幅廣告平分數字廣告的天下。

問題是,BuzzFeed 縱然目前已是原生廣告競技場中當之無愧的領先者,但想吃這塊蛋糕的媒體越來越多,實際上為“稻糧”計,連傳媒“正規軍”中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衛報、時代周刊、經濟學人、福布斯、彭博社、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赫斯特媒體、美國城市商業周報、洛杉磯時報、達拉斯晨報等也在“政教分離”( Church and State ,指廣告與采編團隊分離)的大原則下,開始以更靈活的姿態積極探索原生廣告商機,更不用說 Twitter 收購了原生廣告公司 Namo Media ,而電商 Thrillist 也做起原生廣告生意等值得關註的動態了。

眼看著原生廣告競技場上的打鬥日趨白熱化已是難免,佩雷蒂自然無法等閑視之 ──

《紐約時報》攜手戴爾創作了原生廣告《千禧一族能徹底不踏進辦公室嗎》,此外還接受 Netflix 贊助,配合其新劇《鐵窗紅顏》推出了特寫報道《面對女囚:為何男囚模式行不通》;

\彭博社則拉到了蘇黎世保險集團,敲定了一個為期兩年的合作方案,聚焦商界潛藏風險,以“風險全視圖”為主題,用特寫文章、信息圖表及視頻等配合這位原生廣告商;

福布斯則幹脆推出了讓市場人員直接撰寫稿件的新平臺“品牌之音”( BrandVoices ),已有甲骨文、IBM 、PayPal 等客戶……

當然這些輸不起金招牌的權威媒體,會在頁面最頂端顯眼的位置用“ Sponsored Contents”(贊助內容)、“ Paid Post”(收費發布)、“ Presented by”或“Brand Publisher”(品牌出版商)等欄頭將之與正常編輯內容明顯區分開來。

最近為人津津樂道的另一原生廣告範例,則屬 BuzzFeed 董事長萊勒兒子本·萊勒創立的電商網站 Thrillist 。你知道 1969 年登月計劃中,宇航員登月靴及頭盔所用橡膠由通用電氣提供嗎?當時它旗下近 6000 名工程師參與了橡膠研制。而在 Thrillist 以此為主題創作的原生廣告配合下,通用電氣提供的一百雙限量版高幫跑鞋在 7 分鐘內就脫銷,據說後來 eBay 上的轉手價竟飆升至 2000 美元/對。

數據“蜂窩”釀啥呢?

這些原生廣告競爭加劇跡象,或有助我們理解 BuzzFeed 最近出籠戰略過渡方案的原因 ── 進行結構重組,分為編務部、影片部、創意部、分散發布部、國際部等五個部門。

在內容上,BuzzFeed 將比以往更加強調質量。佩雷蒂表示,回顧媒體發展史,剛開始起步時大家都會用小規模及低成本的方式做內容,然後再逐步走向內容鏈上的更高層次。以前他也曾用日本車 vs 美國車的例子打比方,日本車一開始被視為劣車,但後來質量愈來愈好,最終擊敗了美國車。

\由 38 歲的總編本·史密斯( Ben Smith )掛帥的采編團隊,將加大對調查性新聞和特寫新聞的投入和報道,3 年前史密斯自政治家( Politico )網站空降後強化采編力量,網羅了贏過普利策新聞獎的名記者如漢比( Chris Hamby )、斯庫夫斯( Mark Schoofs )等人,並自紐約時報,衛報等傳統媒體積極挖來不少名編名記。另外,最近 BuzzFeed 刪除了約 4000 多條在史密斯上任前發布的內容,並解雇了大量抄襲《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內容的熱門政治編輯本尼·約翰遜( Benny Johnson ),則可從反面上反映出 BuzzFeed 更加重視內容質量的整頓力度。

影片部在重組中被獨立出來,意味著它將是 BuzzFeed 未來幾年最主要的增長引擎。雖然冷眼者嘲諷它剛籌得的 5000 萬美元還不及電影《猩球崛起:黎明之戰》制作預算的三分之一,這點錢只能制作幾個電腦三維香蕉,但至少 BuzzFeed 通過此次重組,將視頻業務提升至最重要的戰略位置上。自搞笑 GIF 圖片到電影長片之路雖跨度大,難度高,但 BuzzFeed 已下決心上路去嘗試。

至於將所有與品牌贊助商有關的原生廣告業務,集中化為創意部,則是指望這只“下金蛋的鵝”能越長越大越好,下更多“金蛋”,畢竟這才是 BuzzFeed 養家的生命線。

分散發布部則瞄準外部社交網絡制作“ Off BuzzFeed ”(離開 BuzzFeed )的內容,也可以說它其實啟動了一場內容分銷實驗。

國際部方面,繼英國、法國、巴西及澳大利亞等地之後,BuzzFeed 未來進軍目標鎖定了印度、德國、墨西哥及日本,另外 BuzzFeed 估計也有心捕捉地方性廣告市場商機。

佩雷蒂說: “未來世界人們消費媒體的最主要方式將是社交和移動,而 BuzzFeed 的野心是要成為社交移動世界中的一家全球媒體公司。”

自一個搞笑搞怪風的鏈接聚合器,到一家社交移動時代的全球媒體帝國,BuzzFeed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將如何打造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呢?或許佩雷蒂大學時攻讀環境研究,對如何打造出一個獨特的 BuzzFeed 生態系統能有更精妙籌謀?

BuzzFeed 其實誕生之初就是,而且至今骨子里仍然是一家科技公司,但它發展並呈現為一家媒體公司,而在媒體表象下它還是一家原生廣告公司,因此它必須從科技+媒體+廣告的三個維度來保護它嘴邊的蛋糕。

對它的質疑將繼續,比如 75% 流量來自社交網絡及太依賴 Facebook 的風險,比如原生廣告將會面臨創意成本、人力投入、受眾群等方面的局限,不像橫幅廣告可零成本複制並規模化投放;比如它或許並無啥子“神奇算法”……

對它的想象也將繼續,它或是病毒內容工廠,或是原生廣告巨人,或是社交內容分銷平臺,或是內容社交級數預言家及科技神算者……你與它有關的每次分享,都將在它的 MongoDB 數據庫中被記錄分析,作為社交內容及分享者數據大“蜂窩”,與分享者“YOU”有關的5W1H(Who,What,When,Where,Why& How )能在它這里釀出啥玩意,只能走著瞧了……


上載未經證實備忘錄Buzzfeed被轟不負責

1 : GS(14)@2017-01-12 08:08:15

■特朗普與俄關係千絲萬縷,絕不限於2013年在莫斯科辦環姐選美會。



特朗普上任前10天再被投下政治核彈,儘管不少美國傳媒多月前已知悉引爆醜聞的35頁備忘錄內容,但礙於真偽成疑,一直未有報道。惟Buzzfeed網站前日卻將備忘錄整份上載,被轟不負責任,引發傳媒道德爭議。


主流傳媒進退兩難

在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報道特朗普獲情報機關通知俄羅斯聲稱掌握他的黑材料後,Buzzfeed即公開相關備忘錄,儘管已聲明內容「未經證實或無從稽考」及「有明顯錯誤」,事件仍瞬間成為網絡熱話,令主流傳媒進退兩難:為傳言作跟進報道,或是白白錯過一則熱門新聞,不少傳媒最終選擇前者。
Buzzfeed總編輯史密斯解釋,稱為追求「新聞透明度」、「與讀者分享我們所有的」,才公開備忘錄,「發報這份文件反映我們在2017年如何看待記者的工作」。不過,去年10月就率先提到今次黑材料的《Mother Jones》華盛頓分社社長科恩當時卻選擇不公開細節,指「即使是特朗普也應得到公正報道」。傳媒倫理學家麥克布賴德拿Buzzfeed跟維基解密相提並論,直言「我不認為這是做新聞」。網媒ProPublica則認同決定,指「公民應得到證據自行判斷」。美聯社/英國《衞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2/198943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2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