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lone’s view: 淺談北控水務曹妃甸海水淡化工程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10/14/fatlones-view-%E6%B7%BA%E8%AB%87%E5%8C%97%E6%8E%A7%E6%B0%B4%E5%8B%99%E6%9B%B9%E5%A6%83%E7%94%B8%E6%B5%B7%E6%B0%B4%E6%B7%A1%E5%8C%96%E5%B7%A5%E7%A8%8B/
有時間的可以先讀過以下數個連結再看我的看法
中國水網: 曹妃甸北控阿科凌海淡项目竣工
鉅亨網: 曹妃甸海水淡化工程竣工 3至5年內將向北京供應
(推薦閱讀一)鳳凰網: 北京考虑用水紧张时启动海水淡化供水 成本高水价翻倍
(推薦閱讀二)新華網: 海水淡化纳入”十二五”规划(股)
fatlone:
這個項目終於終於都完成了, 何時能帶來盈利實在不好說, 但這個項目是北控水務的重點項目, 以水務項目來說算是最受注目, 公司強調海水淡化是其中一個大方向, 在下文提出了3-5年內日處理量達100萬噸的目標, 而這個項目只是5萬噸, 中期規劃的潛力巨大, 不過, 這是目標不用太上心, 現實與理想可以有很大落差, 不過, 我且以5年後實現100萬噸處理量估計, 年均落成產量也達到20萬噸, 在鳳凰網那個連結, 有提及過「傳聞」北控這個項目的水價是5.99RMB/噸, 如果以現時供水項目的毛利率水平(超過三成)估計, 每噸毛利大約有2RMB, 20萬噸/日, 再假設這個是數值是水廠的設計處理量而不是每天的實際處理量, 依照現時使用率的水準是7成, 粗略估計每年可以增長1億RMB的毛利
可是, 如果未來的建造成本跟這個項目相同的話, 那麼20萬噸處理量的投資額可能會超過16億RMB, 現時這個5萬噸的曹妃甸項目投放了約4.3億RMB。每年賺1億的話就只有約6%回報, 這還不是純利數字
我這些推算大概最終都是錯得很離譜, 真的不用太上心, 我相信後續的工程成本會比這個低, 有了經驗應該可以將成本降下來
老實說, 我已經有心理準備這個工程只能帶來微利, 甚至些微虧損。因為這個項目有機會只是一個示範工程, 始終要靠政府補助都不能有過高期望。不過, 對北控水務的長遠發展來說, 一定件好事。首先, 有本事去承包這個重點工程, 是公司在行業中超然地位的表現; 第二, 這個項目本身就能帶來強力的宣傳效應, 帶來的利好會超過項目的潛在損失。
海水淡化項目只是剛剛, 現階段暫不能寄予厚望, 待確實帶來盈利, 可以準確衡量盈利能力, 市場應該會price-in這個因素。待通水到北京的水管網後, 那海水淡化就會開始大規模應用。
關於北控水務的最新看法, 這看下一篇, 早就已經想寫, 但實在太懶了
每週一談十一期:膜系列研究二市場篇之「海水淡化,理想很豐滿」 汪書記聊江湖
http://xueqiu.com/9600279824/25293591在上期《膜系列研究一技術篇之「神奇的膜法」》中,我們從技術角度介紹了反滲透膜的原理及其基本的應用情況。國內外海水淡化是膜的主要工業應用市場;在國內,該市場主要以試點為主,其中反滲透膜成本具備一定經濟性,因而應用佔比不斷提升;整體上看,海水淡化項目增速決定了反滲透膜工業市場增速,但與其他水供應比較,海水淡化成本較高,因而已建成項目開工率不高,項目呈現非市場化推動的特徵。
1.反滲透膜市場調研:產能在提升,外資佔主導
如下圖所示,2007年以來,中國反滲透膜產量不斷增長,2007年為200萬m2,預計2013年(今年)達到557萬m2。根據數據統計,2005年中國反滲透膜市場銷售總額為10億元;2012年達到20億元,已佔世界總銷售額的20%左右(包括內資和外資)。
查看原图中國的反滲透膜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經歷了從外資壟斷到內資崛起的過程。2008年全球反滲透膜市場的主要玩家有:陶氏化學公司(35.71%)、美國海德能公司(32.05%)、東麗集團(26.56%)以及總和不到6%的科氏工業集團、東洋紡公司和熊津化學等。
其中,在中國市場,2005年國產反滲透膜只佔反滲透膜中國總銷售額的2.5%-5%;2008年國產反滲透膜份額已經增長至10%(其中,僅「時代沃頓」就佔了8%)。隨著國內膜市場的快速發展,國產份額有繼續增長之勢。
查看原图2. 應用市場分析:海水淡化工程政府推動,反滲透膜成本經濟型顯現
反滲透膜的應用領域有海水淡化、處理重金屬廢水、食品飲料製造等。而海水淡化是反滲透膜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目前主流的海水淡化技術主要是反滲透、多級閃蒸和低溫多效。憑藉不斷降低的成本和較高的出水品質,反滲透膜在海水淡化領域的應用比例不斷增長。
如下圖為反滲透膜法海水淡化典型工藝流程。
查看原图以一個處理規模為6000m3/d的海水淡化工程為例,拆分處理過程中的各項成本。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由上表可以得到兩個結論:
1)三種主流海水淡化工藝中,反滲透法單位造水成本最低,但不同地區應有所差異。
2)其中,電力消耗佔了反滲透法總成本的40%,固定資產折舊和膜更換費用分別佔21%和22%。若要進一步提高反滲透法的吸引力,降低電力消耗是關鍵;與此同時,延長膜的使用壽命和減少工程支出能夠起到重要作用。
3.政府是其主要推動力,成本過高阻礙其大規模應用
根據海水淡化「十二五」規劃的統計,截至2010年底,在已建成的海水淡化裝機容量中,反滲透法所佔比例最高,為60%;蒸餾法所佔比例其次,為34. 8%;其他方法合計約5%。
由上文知,膜法海水淡化成本已經接近並低於傳統海水淡化方法。同時在海水淡化「十一五」規劃中規劃建成的6個海水淡化項目中,有2項完全使用反滲透法,3項使用熱法/反滲透法。海水淡化「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要求建設2個以上5-10萬噸/日反滲透海水淡化示範工程以及建設1個以上5-10萬噸/日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示範工程。
同時通過下表又能觀察到,超濾膜與反滲透膜耦合、蒸餾法與反滲透膜法耦合等多種工藝耦合技術應用日益普遍,以最大限度降低能耗、提高出水水質和增加系統穩定性;
未來多種工藝耦合的海水淡化項目將佔據更多的市場空間。
查看原图那為何海水淡化供水遲遲不能大規模應用?因為原水供應的成本更低。
以天津為例,引灤入津的原水價格為1.75元/噸,加上處理工序、管網折舊,總成本約4元/噸。而天津北疆電廠目前海水淡化每噸水成本約4元,通過水處理,用專用輸水管網運往自來水廠原水池,運行成本增加了3.6元,達到7.6元/噸。較大的成本差異是導致天津北疆電廠海水淡化項目產能利用率僅為20%的重要原因。
4.結論:長期增長潛力較大,短期應用關鍵是成本
根據《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鑑於2010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僅為60立方米/日。按照至2015年海水淡化產能增加160萬噸/日、平均海水淡化設備7000元/噸日來測算,未來2010-2015年海水淡化設備投資有望高達112億元。而作為耗材的反滲透膜,若佔總投資額的23%,則市場空間的增量為25.76億元,比2012年增長128.8%。
而在短期內,由於海水淡化造水成本相較於傳統原水供應成本依然偏高,導致產能利用率偏低。未來持續地降低成本或是關鍵。
但斌:2015年股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118
但斌:2015年股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作者:但斌
東方港灣但斌今日在國信策略會上表示,沒法確認這是否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牛市,但可以確定說這是我們這代人面臨的一個偉大的牛市。在歷史長河中,中國資本市場將要顯現其歷史價值,2012年的股市底部可以與美國1942年相比,美國股市從1942年上漲至今。
但斌表示,2015年股市可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來形容,“火焰”指大盤藍籌股會回歸合理的估值修複,“海水”是指中小板、創業板將面臨高估值的挑戰。 2015年可能會打破過去A股過去20年存在的投資邏輯。
1月14日,國信證券召開2015年度策略會暨創投私募高峰論壇,Wind資訊金融終端首頁直播國信證券2015年度策略會,數位私募大佬齊聚國信,包括:知名投資人邱國鷺、敦和投資張誌洲、博道投資莫泰山、上善若水侯安楊、東方港灣但斌、明達投資劉明達、菁英時代陳宏超、武當資產肖誌虎……以下是東方港灣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但斌的演講全記錄。
主持人:接下去我們有請但斌先生為大家演講,他也是一個娛樂界的名人,他是新浪微博的大V,闡述了中國股市黃金時代的投資哲學,在2012年的8月份又提出了A股著名的玫瑰底判斷,今天我們有幸聽到他在現場演講的題目是穿越時間的河流。
但斌:非常高興有這樣的機會,我聲明一下我的微博和博客都是記錄我自己投資人生的一個工具,就像寫日記一樣,我也從來沒想讓別人來加我,我也不知道為什麽有八百萬的粉絲,可能都是大家想賺錢,看一看有一個投資人天天在那寫,說一些可能跟投資相關的一些東西,我自己覺得僅此而已。另外2007年的暢銷書,如果我知道2007年要是一個最高點,我可能就不出了。當然這個是開玩笑。我們公司這十年以來主要是選擇了一些個股,可以說投資了幾個股票賺了錢,所以說市場本身,我原來在國泰君安研究所的時候專門是負責市場研究,所以我偶爾看一下市場,當2012年8月份的時候,我正好是看了一下月線圖,因為有十年技術分析所謂的功底,正好大霄也在那吆喝鉆石底,因為有很多人罵他,我替大霄說幾句話,如果放在未來的歷史長河里,鉆石底和玫瑰底它應該是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判斷和結論。
我兩個月前跟一個朋友,它是一個很大的資產管理公司的老總,他帶了十幾個人來,我跟他們交流,我跟他說我說如果我是你,他們當時大概有二、三千多億的資金,我說如果我是你我去把茅臺舉牌了,我去把招商銀行舉牌了,我會去把我認為低估的東西全部舉牌了,我說如果我有這個規模。到了2014年底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安邦在做這樣一件事,後來前幾天我見到他們的一個朋友,他說現在他們很後悔,但是可能也因為時間太短,沒有辦法做這個決定,但是實際上在2012年的這樣一刻,我們說玫瑰底,那一刻對於超大資金來說,如果每天買十億的話,實際上用兩年時間去建倉,是最好的時機,追漲對於超大資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你只能相對來說做一個提前判斷,你如果提前兩年認為這是一個真正大底,你買入,那麽現在就是一個收割或者是再繼續看著這個股市在增長的過程,當然我們比大霄的鉆石底更徹底的一點是,好幾位朋友都說不要做長遠的預測,實際上我們做了一個超長遠的預測。
在2012年8月份,我們說這個牛市可能會漫長而短暫,可能會持續到2022年,我實際上在2012年8月份是給出了這樣一個判斷,當然現在可能很多朋友也在說牛市,包括趙丹陽同誌也在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牛市,人類可能會存在很多年,我們不知道這是不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牛市,但是我有一點是比較贊同他的,這確確實實是我們中華民族這一代人可能面臨的一個非常非常大的牛市,這是我的一個基本判斷。
而且我認為這個玫瑰底,不是相當於美國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我認為相當於是美國1942年開始的一個階段,1929年到1933年,大危機之後一個大反彈,然後又下來,然後從1942年開始二戰正High的時刻,美國市場展開了至今為止最偉大的行情,我認為2012年8月份,實際上是6月份見底的,1847那個位置見底,這個位置應該有可能是類似於美國的1942年的時刻,所以如果它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我原來在國泰君安研究所工作的時候,2000年5年我寫過一篇文章《B股——十年磨一劍》,這個判斷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個人傾向於我這個玫瑰底的判斷也應該是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這個時刻就是美國1942年的時刻。
當然在歷史穿越的歲月過程中,市場也會有階段性調整,比如說我們看到1962年之後美國市場的調整,但是總的來說放在歷史長河當中,這個資本市場會顯示出真正的價值所在,這是第三個圖,這是我在今年的時候看到的圖,我覺得很形象,這個黃金坑,三個黃金坑,我判斷這個玫瑰底的時候,實際上沒看到這個圖的,這是今年看到的,這個玫瑰底應該是第三個黃金坑,有個人算了一個比例,黃金坑的走勢,我們的江主席是5.89倍,胡主席是5.13倍,習主席10年執政周期結束的時候是多少倍?如果從他2012年上臺到結束,GDP按照7%的增長,就是10年翻一翻,我們的GDP大概是一百萬億左右,如果我們的證券化率是1:1的話,總市值在習主席執政10年結束的時候,應該是在100萬億,如果遇到像2007年情況下,就是130萬億,當然,這個130萬億和100萬億,有兩種來源,一種是股票內生性增長,一個是外延式擴張,如果是內增性增長,你長期持有,這個企業的增長會非常完美,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外延式擴張。2015年我個人判斷可能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火焰的一部分,我覺得是牛市,讓這個企業的估值恢複正常合理,就像我們邱總說的股票恢複到合理價值的一部分,繼續完成從去年年底到現在的估值修複過程。
海水這部分,我個人傾向於可能是中小板和創業板。我們在2007年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回過頭看,我們總結比方像茅臺,我們實際上從2007年一直持續到現在,一股都沒有賣過,從2004年到現在一股都沒有賣過,我們為什麽沒有賣茅臺,當時茅臺PE高的時候是73倍,這和創業板現在的市盈率是差不多的,我們認為茅臺是高速增長的,而茅臺經歷了七年的時間確實是高增長的,增長了4.34倍。另外還有一只股票就是萬科,我們認為王石先生說的萬科要達到兩千億的銷售目標,而萬科也確實達到了,它用七年的時間增加了2.12倍,但是你要知道當時2007年的時候,萬科的市盈率是39倍,去年茅臺最低的市盈率是8.8倍,萬科的市盈率是5.9倍,中國兩個最好的上市公司之一,業績也確確實實實現了大幅的增長,但是它的市盈率損失了,損失了85%左右,當一個企業確確實實是在高增長,而且你預期也是高增長,但是一旦它失速以後,這個市場的估值水準,全世界都會給它十倍以下,所以未來,今年或者是明年,或者是未來五到七年的時間,我估計我們的創業板和中小板會非常嚴峻面臨這個高估值的挑戰。
當然,我也比較認同候安楊先生剛才說的話,就是我們不理解的要理解,但是風險還是要關註。從國內,在香港,海外,實際上我們這幾個市場都做了有十年的時間,我覺得在國內也好或者在海外,我們完全是按照同一種邏輯,同一種價值觀在投資,我們知道在海外如果我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那麽我就出局了,如果我投資了像獐子島這樣的公司,我第二天就清零了,可能損失90%,但是在我們的A股市場里面沒關系,跌了20%或30%,像成飛集成如果你是重組上來了,如果重組消失,你理論當天會跌到15塊錢左右,所以一般你犯錯誤的時候你會受到很嚴重的懲罰,但是在A股市場非常幸運的是,如果你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你受的懲罰是非常輕微的,收益風險比,會導致你還會再犯。另外剛才候總講的烏雞變鳳凰的事情,在我們的A股市場反複在上演,但大家不要掉以輕心,2015年應該是一個關鍵的改革年,這個改革年會打破我們過去所有的投資邏輯,我今天上午在辦公室的時候,因為特別忙,我打開萬得系統在聽PE大佬的演講,我聽了其註冊制的觀點,很多人不相信註冊制會大面積的推開,是有節制的推開,對市場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我非常擔心,包括我在上海前幾天李老師組織的上海二十幾個私募大佬在座談,我看在座的不管是做PE的,還是做投資的都認為註冊制影響不會太大,認為我太單純了。
但是我覺得過去我們二三十年資本市場都是建立在需求大於供給的這樣一個基礎之上的,我們所有的價值觀所有扭曲的東西都是因為這個導致的,2015年會不會因為這方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導致我們市場出現黑天鵝的情況發生,但是我個人認為黑天鵝情況發生,是在創業板和中小板。因為它的龍頭打開了,過去我們的龍頭打開的時候,下一百家,這個水龍頭規定今年只放一百家,以後這個水龍頭打開,如果真的是交給市場的話,現在據說是交給深交所和上交所,當然會有總體控制,但是總的來說,全世界沒有這樣的邏輯,新股一上市天天漲停板,我個人認為只要不合邏輯的東西,不是按常識能理解的東西都是短暫的,真正符合價值觀,符合邏輯的東西,才會長久。海外經驗藍籌股溢價,小股票有折價,對於大資金來說是不敢玩小股票的,我們在香港做投資,實際上有很多股票漲了很多倍,但是對你來說沒有意義,因為它一天有幾十萬、幾千萬的港幣成交,你進去以後實際上出不來的,你主要的利潤來源是來自於大股票的貢獻。真正有成長的行業公司是可以投資的,但是對小股票確確實實是要非常警惕的,但是在A股市場藍籌股在剛剛過去幾個月時間,現在突然變了,在剛剛過去的前幾個月,還說我們的藍籌股變成爛籌股,講估值輸在起跑線上,我們邱總在這幾個月是揚眉吐氣,但是在半年前我們的邱總還是在唉聲嘆氣,開玩笑,當然他肯定是內心很有力量,一般做投資人,內心很有力量,不會因為誰罵一句就改變自己的看法,這是毫無疑問的,否則也做不好投資。
但是,資本市場根本的東西,我個人認為會在2015年甚至是更久遠的歲月發生,就像對茅臺和萬科修複估值一樣,用七年的時間進行合理的價值回歸。實際上我個人認為是兩個,火焰這邊是藍籌股的價值回歸,海水這部分是中小板和創業板,絕大多數股票去除泡沫,當然,也不排除創業板或者是中小板股票當中有類似騰訊百度這樣的股票,比如說我們在海外也投了騰訊、百度和奇虎360這些股票也獲得非常好的收益,但是很遺憾我們在創業板里面沒有去做這樣的投資,但是真正有這樣的股票也需要讓這個估值下來才有機會,比如說如果我們讓創業板每年上來一千家,退五百家,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的話,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春天來了,否則小米上市是420億美金,如果上在A股里面,我們還有多少盈利機會,不可能有太高的盈利,像創業板80倍,你說再漲一倍,這概率很小,但是如果我們的創業板和中小板能夠出現真正的回歸市場配置功能,能夠讓小米5個億上市,10個億上市,那就像早期騰訊一樣,我們才會有一百倍甚至五百倍的可能性,現在基本上這種可能性很小,所以真正的春天是符合全世界規律的價值投資理念真正回歸之後,我們的春天才真正的到來,否則是誰的春天?我個人認為是上午演講那些PE大佬的春天,為什麽?你想想一個八十倍四十倍在賣的東西,他五倍十倍投的,過去他們的日子很難,我看上午嘉賓說日子很難,日子很難是你這個龍頭沒打開,如果龍頭打開,我投五倍的東西,上市八十倍賣,八十倍永遠能撐住,你想這些人他們都可以蹦著上班,跳著上班,五倍、十倍投著,然後你再八十倍四十倍很歡喜的去買它,我說是普遍現象,我不是說像東方財富網、樂視網,這是少數企業,你想想這個邏輯是合理的嗎,實際上這不是常識,真正的常識是這些人五倍投了,它上市六倍、七倍,10倍、20倍,全世界都是一樣的,這才是合理的。
然後再接著來,這樣的產業鏈就正常了。比如說像騰訊,你四塊錢上市,三塊錢上市,做PE的賺了10倍退出,我三塊錢、四塊錢買持有到現在,賺200倍,這個邏輯是成立的,比如說他是更早的,他賺幾倍,賺完以後上市以後,我們再接著賺,再倒過來,他在賺更多的,我們再賺更多的,這樣就合理的,你不能說他五倍投的,十倍投的,八十倍再賣給你,兄弟們,如果這個遊戲能夠玩下去的話,在座的各位把衣服脫光出去就行了,為什麽?你輸光了。
與一些同行和管理資金的大佬交流,都很保守,說註冊制沒有那麽大的殺傷力,是不是有這麽大的殺傷力,我覺得2015年也要非常註意一個風險控制,在火焰噴發的時候另外一方面要非常冷靜,我們中國老百姓是不見棺材不落淚,還有一句話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現在的註冊制又不講業績,又不講增長,你想想要八十倍的東西,那不是分分鐘給你,又天天漲停板,這個邏輯在2015年至少會引起很多人的思考,但是會不會對市場產生大幅度的波動,我不知道,我說不合常識的東西永遠會出現回歸的一天。
如果像類似於騰訊、像百度,我們說唯品匯,前幾年從4塊錢漲到230億美金,如果這樣一些企業很小的時候進入到A股市場,那我們現在的成分股指數的構成比例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我覺得2015年今年是打破這樣一些平衡,讓真正很好的企業,或者說能夠調整我們經濟結構的企業,讓它上市,有一個比較好的增長,讓市場選擇我們投誰的票,如此我們資本市場的結構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說現在上證50的成分股指數主要是金融股組成的,我相信十年後一百萬億市值的時候,我們上證50也好,滬深300也好,我們的市值結構可能會更加健康,比如像螞蟻金服上市了,平安保險的陸金所上市也會有上千億市值,我們發現那時候的資本市場的結構是那麽的健康和合理,就像深圳的經濟結構,有些地方經濟情況可能不好,但深圳10月份已經完成了全年的稅收任務,當然調結構需要一個痛苦的過程。
另外還有一個選擇賽道的問題,這十年以來,我們也從消費、醫藥、互聯網等行業的一些企業里賺了一些錢,這是美國1965年到2014年的行業資產回報率的情況,我覺得可以借鑒,我覺得選擇這樣一些公司持續投資,可能還是會獲得比較好的回報,我就說到這里,謝謝各位。(來源:萬得資訊)
|
跨境電商窘境: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9/152184.shtml

i黑馬 崔婧 9月29日報道
郭去疾看起來並不著急,在和媒體的談話中,他侃侃而談,錢荒和裁員更多是受全球貨幣戰爭和中國制造業形勢不利的大背景影響。蘭亭集勢60%的營收來自歐元區,過去半年業績深受歐元匯率貶值影響,為此選擇“瘦身”策略。
更早一些時候,錢荒和裁員的爆出來源於蘭亭集勢北京一位在線銷售告訴媒體,整個部門95%的同事從6月中旬至今只發底薪,提成為零,員工對公司前景的悲觀情緒在加重。不僅員工大批離職,與供應商矛盾也在激化。
成立於2007年3月的蘭亭集勢,基本商業模型是:通過自有電商平臺,或者在eBay和亞馬遜等海外電商平臺上開店的方式,將中國商品賣到海外市場,主要是北美和歐洲市場。最開始,蘭亭集勢是做婚紗外貿,當時婚紗價格高昂,便宜的國內婚紗在國外很有銷量,郭去疾也獲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之後,蘭亭集勢獲得徐小平和谷歌美國早期員工周哲的天使投資,2008年獲得500萬美元A輪融資,2009年獲B輪融資1127萬美元,2010年獲得C輪3500萬美元融資,直到2013年6月6日登陸紐約交易所。
雖然郭去疾不承認,但蘭亭集勢確實存在自己的困境。在panli網創始人潘曉看來,蘭亭集勢定位大而全平臺,實際競爭力走淘寶路線,流量低買高賣,但是做全球網絡的流量買賣,比淘寶更大更難,郭去疾很了解Google算法,但後來Google調整算法,加上競爭加劇,同質化競爭下肯定要虧損。
然而,這並不是蘭亭集勢一家面臨的問題。
出口電商的“瘦身行為”
蘭亭集勢所面臨的問題恰恰也是跨境出口電商在經歷的困境。這是一種漸進的行業變化,一家接一家……潘曉回憶。
去年4月,Focal Price(昂熾科技)裁員事件就引發過跨境出口電商地震。當時,網上流傳Focal Price正進行大規模裁員,並在尋求整體出售。後來創始人李培亮出面澄清,確實減員近一半但沒有出售計劃。
鷹熊匯發起人Mark透露,2014年以來,大量的跨境電商出口企業裁員,情況好的,裁員裁掉了30%,情況差的,裁掉了100%,裁員的企業比增員的企業多了很多。
某種程度上,大量裁員為的是“瘦身”,進行戰略調整似乎成了創始人的默契回答。郭去疾是這麽說,李培亮當時也表示這是主動做出的一次戰略“瘦身”行為。再之前,陷入裁員風波時,敦煌網同樣發表官方聲明稱僅是結構性調整。
只是,裁員背後恰恰從側面佐證了當下不好看的財報數據。
蘭亭集勢2015財年二季度財報顯示,第四季凈虧880萬美元,而上年同期凈虧損560萬美元,已連續六個季度虧損。DX.COM上市公司報告顯示2015年度DX前9個月的銷售額同比2014年銳減了近30%,去年同期盈利3738.2萬港幣,可是2015財年前9個月DX虧損了3965.6萬港幣。
阿里巴巴外貿綜合服務事業部副總經理肖峰認為,跨境出口電商發展的很早,市場更成熟,當市場比較成熟的時候,利潤就不高了。
另一方面,跨境出口電商還陷入網站流量急劇下降的問題。從流量排名來看,蘭亭集勢、DX、Focalprice等都有大幅下滑的趨勢,特別是Focalprice,下降2984名,蘭亭集勢通過Google搜索獲得的流量實際上是增長的,但整體依然是下滑,也說明了行業整體流量受到擠壓的格局。
DX公告將下滑原因歸結為跨境電商行業日趨激烈的競爭,郭去疾卻堅持表示蘭亭增速大幅放緩不是由速賣通造成,但是速賣通崛起帶來的競爭壓力確是不爭的事實。
速賣通用低價策略,捆綁無數小賣家,鼓勵打價格戰,促銷活動折價50%以上,競爭最為激烈的3C產品毛利甚至降至不足10%。同時,隨著速賣通的進入,出口市場開始轉戰俄羅斯、中東、巴西、阿根廷等新興市場,而速賣通依托阿里巴巴優勢,拓展速度驚人,一度成為俄羅斯排名第一的電商網站,2013年的阿根廷、巴西等地的交易量增長接近10倍。
這種瘋狂的增長速度帶來的是其他國家對於中國出口商品的抵制。Mark提到,巴西將市場進行了嚴格控制,阿根廷對外表示不準電商進入賣貨,澳大利亞出臺了相應的新政策來控制海量的電商包裹進入,歐洲也表示要開始對電商征稅,俄羅斯要和中國政府的各種監管系統對接。
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要實現升級,這意味著要求企業不再制造廉價、低端的產品,而中國的出口商品目前大都比較低端,這也是造成出口困境的一個大背景。
當然,在潘曉看來,造成跨境出口電商生存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匯率問題,這也和郭去疾剖析蘭亭集勢困境的原因相一致。郭去疾提到,歐元從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貶值了25%,這是歐元創立12年以來沒有發生過的事。因為歐洲市場的營收占到蘭亭總營收的60%,所以當時我們有些措手不及。
潘曉解釋,2000年,美元兌換人民幣是1:8,現在是1:6。人民幣在國內越來越不值錢,在國外反而越來越值錢。雖然近一個月來,人民幣升到了6.3,但是這種反彈和大的趨勢相比,很微小,整體趨勢還是不利於出口。
進口電商火熱
與跨境出口電商頻現困境不同,跨境進口電商則炙手可熱。可以佐證的是,出口電商銷售規模年增速徘徊在30%左右,而近年來進口電商銷售規模年增速遠超30%。
那麽,跨境進口電商火熱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進口和出口就像處於天平兩端的兩個事物,中心支撐點是人民幣對外匯率。貶值促進出口,升值促進進口。隨著人民幣的升值,海淘近兩年則炙手可熱,這被認為是海淘熱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隨著跨境電商試點“保稅進口”模式的啟動,上海、杭州、寧波、鄭州、廣州、深圳、重慶、天津跨境保稅服務試點城市,為海淘族打開了一扇門。
三、資本對跨境進口電商高額投資也佐證了這個領域的火熱。
據投融界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跨境電商單個項目平均最低融資額高達5650萬元。2015年初,洋碼頭拿到B輪融資1億美元,3月,辣媽幫宣布完成C輪融資1億美元,9月,蜜芽寶貝宣布獲得1.5億美元的D輪融資。
四、創業公司、海內外電商巨頭、傳統零售商、物流服務商、供應鏈分銷商等各路玩家紛紛入局進口電商。
郭去疾也觀察到,做跨境出口電商的企業事實上是在減少的,深圳很多做出口的企業都改做海淘進口了。
事實上,在跨境進口電商在這個鏈條上,國內的電商企業具有天然優勢:擁有龐大的終端消費人群。
2015年開年後,馬雲和劉強東都親赴歐洲各國招商。阿里巴巴在進口跨境電商的布局較全面:淘寶全球購引進海外商品代購商,天貓國際引進海外品牌商或零售商,一淘網則為消費者提供海淘代購服務。劉強東將國際化定位為京東2014揚帆遠航的五大計劃之一,京東海外購采取招商模式而非京東自營,引入的商家大部分為海淘代購商,與阿里巴巴的淘寶全球購類似。
蘇寧在海淘業務方面,有海外專業買手團隊支持的“自營”模式,還有國外品牌零售商入駐的“平臺”模式。1號店推出了“1號海購”,唯品會推出“全球特賣”。聚美優品還獨立成立了一個網站聚美海外購。2015年初,丁磊也推出網易考拉海購。
《揭秘跨境電商》作者李鵬博分析,在進口跨境電商中,商品的供應商來自海外。國外電商企業優勢明顯:一方面,他們在國外運作多年,已經聚集了大量的海外供應商;另一方面,就算初期海淘業務的出貨量很少,他們也可以依托原有的非跨境電商業務享受到批量采購的低價。亞馬遜和eBay無疑是最引人註目的。
此外,不少物流企業和支付企業已自建商城涉足電商領域,例如順豐旗下的順豐優選和銀聯旗下的銀聯在線商城。也有不少傳統企業進入,奧康股份入股蘭亭集勢,森馬服飾以1.15億元認購韓國電商企業ISE17.67%股份,新三板公司摩登百貨宣布與廣州市首批跨境電商試點企業卓誌物流進行戰略合作……
五、誘人的代購市場規模
2013年中國海外代購市場交易規模達到767億元,較2012年同比增長59%,去年海外代購的交易規模超過千億元,預計在2015年將達到2478億元。
六、國內消費者對於產品品質需求的增加。
跨境進口很火,原因之一就是消費的需求提高了,首先是商品新奇新鮮,其次是國產食品安全導致的信任危機。從消費者需求來說,誰能夠提供更好的產品,誰能夠提供更好的體驗,我就買誰的東西。
洋碼頭創始人曾碧波也表示,從我國國內形勢來看,我國3億中產消費人口需要從全球進口商品來滿足,3億人口成為進口電商市場的紅利所在,進口電商潛力十足。
新進入局者,可以規避哪些坑?
通過梳理我們發現,匯率和稅收是影響跨境進出口電商的共同問題,但其實他們各自還面臨著不同的問題。
對於跨境出口電商來說,面臨著出口商品標準化和品牌化兩大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品牌,而且中國在海外國家的本土化的戰略滯後。肖峰提到,做品牌需要有兩個支撐。一個是流通問題,跟工廠規模有關,工廠規模小物流成本高,反之亦然。另一個是信任的問題,海外中小零售商大都是在本地小批發商拿貨,他們習慣一手錢一手貨,這樣的方式穩妥。
對於跨境進口電商來說,商品同質化比較嚴重,價格變得越來越低,甚至沒有低,只有更低。“你想不到的是0.99美金的貨品還包郵,僅是物流的費用都要虧多少,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在做,還不虧錢。但我們是在透支我們在國際上的信譽,在國際上的形象。”Mark說。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也提到,目前國內的跨境進口平臺大多在虧錢搶市場,模式同質化嚴重。
這麽低的價格衍生出的一個場景就是假貨,甚至海外代購的小票都有人做出來。電商戰略分析師李成東表示,這個市場比較特殊,有時候正規化很難活,所以就會沒有底線,假貨也賣,這樣的公司很賺錢。他就知道有一家員工3000多人的廣州企業超級賺錢,但其實假貨肯定不能賣。
另一個可看見的問題是物流倉儲。曾碧波提到,物流倉儲已然成為跨境電商發展的必須重視的問題。這就需要打通供應鏈,取得貨源。
目前海外貨源的獲取方式有三種:一是直接找品牌商采購,二是渠道商,三是商超掃貨。由於部分地區性品牌本身產能有限及對海外貨源把控能力弱,目前真正能打通貨源關卡的跨境進口電商寥寥無幾。而且肖峰指出,這樣的模式涉嫌走私,海外商家在國內做銷售,賺了錢,並不交商家所得稅。
問題是明顯存在的,但另一方面跨境電商市場潛力真的很大。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中國跨境電商連年保持著20%~30%以上的增長。2014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3.75萬億元,占進出口總額的14.5%。預計,到2016年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將達到6.5萬億元,占進出口總值的16.9%。
誘人的市場下,各路玩家依舊會爭先湧入。肖峰認為,做進口電商的機會更大,畢竟有中國有這麽大市場,但是做法不是買貨賣貨,而是把進口通道打通,幫海外品牌商做國內營銷。“我們能夠清楚告訴海外中小品牌商到中國來所有關稅、增值稅等流程都可以幫你解決,你只是品牌商,自己定個價,在國內發展自己渠道。”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崔婧,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股權眾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2/154360.shtml
導讀 : 在全球視野下的企業融資創新中,股權眾籌是可以完成的,而且融資也較為容易。
在很多論壇上,很多企業經營者、教授、培訓師都在鼓吹融資難,融資成本高。其實,這樣的觀點是非常片面的,因為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高成本的融資渠道已經成為過去。永隆銀行董事長,前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在2015博鰲亞洲論壇 “互聯網思維與商業的本質”分論壇上坦言:“余額寶讓我們焦慮,銀行錢都被弄走了,因為銀行利率沒有放開,你的活期利率那麽低,余額寶回報那麽高,顯然肯定要流出去。但是余額寶把錢又存回銀行,因為銀行儲蓄利率限制,同業利率放開,從另一個角度高息把貨幣基金吸收進來,所以銀行現在很焦慮,很窩囊。”
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觀點非常片面
在很多企業經營者看來,讓銀行行長很焦慮和窩囊的僅僅是一個余額寶,這樣的事實讓企業經營者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融資堅冰正在被融化。不可否認的是,傳統中小企業由於財務制度不完善,甚至丈夫是董事長、妻子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出納等職。這樣的財務信息制度的不透明,無疑會加劇融資成本高和融資難的問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小企業就會遭遇融資難和融資成本高的問題。
當滾滾的互聯網浪潮如同上百米高的海嘯般席卷中華大地時,擺在中國傳統企業經營者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可走,這條路就是互聯網化。事實證明,在碎片化時代,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隨之而來的互聯網化迫使傳統企業不得不在營銷和渠道拓展、產品涉及等方面向消費者貼近。
究其原因,隨著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作為傳統企業來說,其商品銷售模式、渠道,以及消費者的消費習性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重大變化。當這樣的變化影響傳統企業的經營時,無疑就意味著要麽互聯網化,要麽被消費者擯棄。
在2014年12月13日北京召開的媒體會上,時任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誌在會上說道:“移動互聯網浪潮已經到來,哪個行業都躲不過去,只不過受沖擊有快慢之分。媒體、電商等處於龍卷風中心的行業必須迅速做出反應,否則一年半載就有存亡之虞;而傳統行業相對時間充裕,應當冷靜調整,不要太激進全部推翻,否則會造成企業的混亂。”
在柳傳誌看來,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浪潮已到,任何一個行業都躲不過。在互聯網化的征程中,很多傳統企業的經營者們已經積極地向互聯網化邁進,也包括融資渠道,如股權眾籌。
可能讀者會問,何謂股權眾籌,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所謂股權眾籌是指,公司出讓一定比例的股份,面向普通投資者,投資者通過出資入股公司,獲得未來收益。這種基於互聯網渠道而進行融資的模式被稱作股權眾籌。
從股權眾籌的定義可以看出,股權眾籌是建立在明確以項目股權作為回報的基礎之上的,是一種眾籌的方式而已,其本質還是民間融資。不過,由於互聯網技術的深度拓展,使得融資渠道更加廣闊,融資的對象也更加眾多。
11歲馬特股權眾籌400萬美元的成功啟示
在電影《小機靈鬼》 (又名:《小鬼當大家》,英文譯名: The Brainiacs)中,就很好地闡釋了股權眾籌的問題。
該部電影的介紹是這樣的,11歲的馬特生活在單親家庭中,在馬特7歲時就失去了母親,而馬特的父親戴維·泰勒——泰勒玩具公司的老板為了生計,專心經營,自然也就顧不上陪馬特玩耍。凱麗(馬特的姐姐)是一個難得的電腦天才,在母親去世後,獨自一人潛心研究一種人工智能芯片。
有一天,當老師問馬特的人生規劃時,馬特隨口說出要收購父親的玩具公司,成為泰勒玩具公司的老板。於是,老師告訴馬特,只有收購絕大多數股份,才可以成為泰勒玩具公司的老板。為此,馬特和同學去銀行要求貸款400美元,開設一個公司賬戶。
當馬特沒有400美元時,無意間闖入瑪麗的房間,知道了瑪麗在研究人工智能芯片後,以人工智能芯片為項目,有效地互聯網開始股權眾籌,結果眾籌400萬美元。馬特和同學用招商得到的巨款購買了泰勒玩具公司的所有權。馬特的網上商品引起了聯邦貿易委員會的懷疑,於是著手調查,一心想吞掉泰勒公司的銀行老板也知道了真相,逼迫泰勒公司幾天之內償還50萬美元的銀行貸款。戴維在兒子、女兒、女友和母親的幫助下挫敗了盧克的陰謀,保住了泰勒玩具公司。
在全球視野下的企業融資創新中,股權眾籌是可以完成的,而且融資也較為容易,馬特有針對性地向兒童、青少年,其股權眾籌的金額從1美元到幾美元不等,居然很快就融資到400萬美元。
讓“人才+項目+資本”這三駕馬車跑起來
馬特這個案例給中國企業經營者的啟示是,在互聯網普及的當下,把“人才+項目+資本”這三駕馬車整合起來,其融資就相對簡單很多。馬雲六分鐘融資4000萬美元的神話其實是“人才+項目+資本”的最佳體現。
在美國的矽谷,流傳著一個較為著名的“餐巾紙”融資模式。一般地,只要創業者在咖啡館的餐巾紙上寫下自己的創業想法和商業模式,往往就可以拿到一筆不小的風險投資。這樣的經歷馬雲也同樣有過,在阿里巴巴第二筆風險投資的過程中,馬雲的融資過程依然被渲染為一個“神話”。這個“神話”是,馬雲竟然用6分鐘就贏得了孫正義4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當馬雲用6分鐘贏得全世界最成功的互聯網投資人4000萬美元的投資時,馬雲和阿里巴巴對此還猶豫不決,最終只融資了2000萬美元。
在互聯網領域的融資故事中,馬雲的融資故事一直被也就稱之為典範。據軟銀創始人孫正義介紹,之所以投給馬雲4000萬美元,是因為看中馬雲這個人才和馬雲背後的互聯網項目。在馬雲的融資思維中,融資必須是企業最賺錢的時候,在缺錢時絕不能融資。可能中小企業經營者非常疑惑,缺錢不融資,難道是神經病嗎?馬雲的理由是:“做企業,首先要想到的是沒有融資我也能盈利,等你盈利了,想擴大盈利的時候,那時就會有人想要投錢了。沒有盈利的時候想說服別人投資,投資人多半會說:等你盈利了再說吧。”
馬雲坦言:“錢是資源,不可以沒有,但光有錢一點用都沒有!今天的網絡,不是憑資本打天下,而是靠思想打天下、靠行動打天下、靠團隊打天下、靠創新打天下。做企業,比的是花最少的資源做最大的事情,別人做這個事情要15塊,你只要5塊錢也能做得一樣好,那你就贏了。”
在阿里巴巴的融資過程中,馬雲總在強調,不是馬雲在找融資,而是錢在找馬雲。馬雲在公開場合說:“我們不會跟基金去要錢,從1999年開始,我們對風險投資的選擇就很嚴格。”
馬雲的融資似乎與很多企業經營者的做法迥然不同,在眾多企業經營者意識中,只有缺錢的時候才是融資的最佳時期。這就是我在開篇說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觀點較為片面的原因。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周錫冰(微信ID:caifushufang001),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本文題圖來自123RF圖庫。
擰開龍頭就能喝“海水”:天津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791.html
從天津市區出發,向東北方向行駛一個多小時後,便看到了一座位於渤海之濱的火力發電廠。兩座大型冷卻塔噴著熱氣,煙囪高高矗立,整個廠區仿佛被海水包圍,像是一艘巨輪。
這是被列為國家循環經濟第一批試點單位、國家第一批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試點單位的國家開發投資公司(簡稱“國投”)北疆發電廠。“與其說這是一座電廠,倒不如說是一個循環經濟體。”20日下午,天津國投津能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電水鹽化材”一體化
在國投北疆循環經濟展廳里,魏剛首先給記者描繪了這樣一幅“發電-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土地節約整理-廢物資源化再利用”的生產圖景:
利用海水作為發電機組的循環冷卻水,發電過程中,機組產生的余熱加熱海水,蒸發出淡水,剩下的高濃度海水被送入漢沽鹽場。由於濃縮鹽水鹽度比普通海水高了一倍,大大提高了制鹽效率,又節省了22平方公里的鹽田用地,為濱海新區提供了寶貴的土地資源。
煤炭燃燒後產生的灰渣、脫硫石膏等,每年可制成100多萬立方米的建築材料。制鹽的母液進入化工生產程序,生產溴素、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鎂等市場緊缺的化工產品。
目前,北疆發電廠已經形成了“電水鹽化材”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同時實現了廢棄物“完全零排放”。
“來,你先喝點水。”在北疆發電廠的海水淡化控制室,工作人員給記者遞過來一杯水,水質甘甜清澈。“這就是淡化後的海水。”魏剛說,目前北疆電廠的海水淡化能力已達到日產20萬噸。
魏剛介紹,北疆電廠海水淡化產品水主要用於三個方面:一是北疆電廠發電機組自用水;二是與自來水以一定比例進行摻混後進入新區市政管網供水;三是流入中新天津生態城市政管網,用於綠化、加速鹽堿地改良、道路清洗等。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在一期工程使用國外海水淡化設備的同時,北疆發電廠也結合實際工況,優化改造生產工藝和設備,自主創新,取得海水淡化專利,並在“海水淡化阻垢劑替代試驗”等技術攻關方面取得了進展,為二期采用自主研發的海水淡化工程創造了良好條件。
魏剛說,國投北疆項目的海水淡化有三個特點:一是產水規模大。一期工程淡化水產能為20萬噸/天,占全國海水淡化總量的20%。二期投產後,淡化水規模為50萬噸/天,約占全國海水淡化總量的40%;二是競爭力強。國投北疆項目采用“五位一體”循環經濟模式,顯著增強了海水淡化的競爭力。三是供水水質安全。北疆電廠通過水質在線檢測等措施,保證供水水質安全和穩定性。
產水成本接近國際水平
京津唐地區淡水資源嚴重缺乏,華北平原已經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鬥區”。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特別是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海水淡化產業關系著國家水資源安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科技部、國家發改委《海水淡化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和《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均提出加快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
根據《天津市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規劃(2015-2020年)》,到2020年,天津市海水淡化規模達到60萬噸/日,海水淡化工程產能利用率提高到70%,直接利用海水量20億噸/年。
而濱海新區也計劃在未來重點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工程及裝備制造業,並根據北京需求,實施海水淡化進京工程,繼續深化實踐“發電—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土地節約整理—廢物資源化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廢物排放最小化、經濟效益最優化。
據中國水利企業協會脫鹽分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12月,全國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139個,產水規模102.65萬噸/日。
第一財經記者掌握的信息顯示,我國目前海水淡化工程主要在沿海9個省市分布,集中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島。北方以大規模的工業用海水淡化工程為主,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山東等地的電力、鋼鐵等高耗水行業;南方以民用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以百噸級和千噸級工程為主。
反滲透(RO)、低溫多效(LT-MED)和多級閃蒸(MSF)海水淡化技術是國際上已商業化應用的主流海水淡化技術。我國已掌握反滲透和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相關技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海水淡化過程還有一個關鍵性的技術難點,就是“高濃縮倍數”。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國投所屬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已經在2012年攻破了兩倍濃縮海淡的技術難題,目前正在從事三倍濃縮3.5萬噸/天海水淡化的技術攻關工作,20日,在曹妃甸港“1000噸/天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試驗裝置”現場,第一財經記者看到,三倍濃縮海水經過蒸發、冷凝處理後,成為純凈的淡水。
現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千噸級海水淡化裝置蒸發冷凝器國產化率達到97%,造水比達到1:16,鹽水濃縮倍數最高為3,造水比和濃縮倍數兩項指標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但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仍然缺乏市場競爭力。專家介紹,海水淡化產水成本主要由投資成本、運行維護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構成。其中運行維護成本包括維修成本、藥劑成本、膜更換成本、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等。受能源、人力等價格波動影響,產水成本集中在5~8元/噸,已接近國際水平。其中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平均產水成本6.37元/噸,千噸級海水淡化工程產水成本8.44元/噸。
“我們的海水淡化成本在7元左右。與目前天津市4.9元的水價相比偏高,但與7.5-8元的工業水價相當。”魏剛告訴記者,國投北疆電廠附近已經成立了一家公司負責推廣銷售淡化水。“在有些行業如電子工業、藥品生產等,淡化水還是有競爭優勢的。”他說。

國投北疆發電廠。攝影/章軻

國投北疆發電廠海水淡化裝置。攝影/章軻

工人在取用海淡直飲水。攝影/章軻

國投電子院曹妃甸港日產1000噸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試驗裝置。攝影/章軻

全國海水淡化工程技術應用情況分布圖

全國沿海省市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圖

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產水用途分布圖
沈寂四年,海外並購終破局 海水淡化,風再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164

海水淡化行業,以前是圍觀者多,破局者少。如今這一困局將會被新一輪並購潮打破。(東方IC/圖)
如果國內海水淡化項目成本下降至4元以下,並配合一些當地政府的稅收優惠或者電費減免,一大批海濱城市的收益臨界點將被突破,屆時海水淡化將正式告別發展的慢車道。
2016年7月以來,一連串國內企業主導的並購案打破了海水淡化行業的平靜。
先是巴安水務宣布將收購瑞士水務股權,以獲得源自國際巨頭IDE公司的海水淡化核心技術。而後,天壕環境全資收購了擁有5個海水淡化項目,以及十多項脫鹽技術的賽諾水務。8月初,巴安水務宣布將再次出手,以96.7萬歐元收購德國上市公司ItN的64%股權,ItN的核心產品陶瓷平板膜可以用於海水淡化反滲透工藝的前端處理。最後,也是最令人矚目的,外媒曝出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中交股份(即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參與全球海水淡化巨頭IDE Technologies的競價收購,收購金額可能高達43億元人民幣。
之前在環保領域中受關註度並不高的海水淡化行業,為何突然火了?這些收購的目的何在?
尷尬的“風口豬”
海水淡化行業並非沒有火過。
2012年,為促進這一行業發展,國務院發布了海水淡化領域的第一份重要文件《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隨後國家海洋局的下發文件中,開發利用海水是解決我國沿海、海島乃至內陸近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問題的重要途徑,海水淡化產業被視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在隨之而來的行業內外廣泛的分析、討論以及預測中,海水淡化產業將成為環保領域“風口豬”,美好圖景躍然紙上。《意見》提出了具體的量化目標:到2015年,海水淡化能力達到220萬-260萬噸/日,也即是當年規模的3倍。這被認為是重大政策利好。
然而,隨後幾年里,海水淡化工程的發展數據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據國家海洋局披露,至2015年,中國海水淡化工程處理能力僅為102.7萬噸/日,三年僅增長了38%。
毫無疑問,這只“豬”的飛翔夢並沒有實現。
那麽,問題出在哪?海淡行業有一個天然的痛點:即使用上了更新、更加前沿的處理工藝和技術,但產品——水卻與傳統的純水或市政水的生產工藝並沒有太大區別。相反,高耗能的脫鹽流程帶來高成本,這卻成為了行業的最大桎梏。
目前,國內最好的海水淡化項目噸水成本也要4-5元。而即使是水價較高的工業用戶,除天津等極少數地區以外,我國各地工業水價幾乎都在4元以下,就更別說民用水了。因此在中國絕大部分省份,海水淡化的高成本決定了這是一樁虧本生意。
除了成本之外,政策的低執行力也是重要原因。在論述我國海水淡化行業發展歷程時,不少人會用上“政策大力支持”等字眼,但事實是,上述《意見》政策本身就缺乏執行落地的細節文字,此後針對海水淡化領域的全國性法規或政策也少有出臺,遠未有其它環保領域一份接一份重磅政策的盛況。
破局的“鑰匙”
在這種困境之下,主要有兩種思路可讓這一門生意擺脫成本束縛。一個是增加收益:要麽提高水價,要麽政府給予補貼。但提高水價,會讓本來就已經營艱難的工業企業負擔增加,很難實現,民用水價上漲更是阻力重重;而政府補貼的舉措,不是不行,但綜觀各行各業,依賴政府補貼卻能發展好的重資產(意味著高風險)行業簡直鳳毛麟角。因此,希望就落在了另一條路上:進一步降低成本。
和成本的戰爭似乎是海水淡化行業的宿命。但事實上,海水淡化的成本並非沒有壓縮的空間,其中關鍵在於,提高核心設備的技術水平和國產化率,以及提升項目運營的能力。在這兩點上,我們總算可以對海水淡化行業的未來感到樂觀:收購,尤其是海外收購成為了國內相關企業實現破局的關鍵鑰匙。
技術及資源的重構與整合往往是一個行業進步的動力,前面提到的這類對專業型公司標的收購和投資,毫無疑問將促進先進技術間的整合,從而推動行業水平的提升。對於設備公司,海外先進技術的吸收和本土化將促進國產產品的更新叠代和國產化率提升;對於工程企業,海外標的的項目經驗無疑有助於提升其系統集成能力和工程實力;對於海水淡化項目運營商,憑借更多國產化的設備和從國際先進項目學來的管理運營經驗以及專業管理方法,海水淡化項目的噸水成本壓縮潛力將進一步被挖掘出來。
在種種促進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如果國內海水淡化項目成本下降至4元以下,並配合一些當地政府的稅收優惠或者電費減免,一大批海濱城市的收益臨界點將被突破,不少城市的海水淡化項目都將具有盈利空間,屆時海水淡化將正式告別發展的慢車道。這一行業的未來正在於此,而這也正是越來越多已經逐漸掌握收購戰術的環保企業,紛紛開始關註這一行業的主要原因。
更遠的未來
如果天馬行空地去思考海水淡化與傳統供水方式的區別,海水淡化行業的未來將顯得更加美好一些。二者的一項較為本質的區別是:傳統的供水方式所取用的是總量相對固定的淡水資源;而海水淡化則取用對人類而言幾乎是無限的海水,通過處理手段將無限的海水轉變為有限的淡水。實際上是相當於拿處理過程中的能耗來換淡水資源。這之中的差異決定了,傳統供水行業的成本和價格取決於淡水資源的稀缺程度,而海水淡化行業的成本和價格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源的價格。
若將目光放至更為遠期的未來,在各種新能源技術,特別是核聚變技術依然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類毫無疑問在能源領域有著更大的進步空間和突破機會。也就是說,海水淡化的能耗劣勢將在未來隨著能源技術的發展而逐步消解。到時候,或許地球上再也不會有缺水的海濱城市。
(作者為宇墨咨詢研究總監)
海水也能種水稻!袁隆平研發海水稻 可多養活2億人
10月14日消息,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李滄區的簽約落戶,袁隆平院士表示,將在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明年4月播種,明年秋天收獲。而袁隆平院士本人每年至少有3個月時間在青島做海水稻研究。
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棟介紹,此次在膠州灣北部設立的30畝海水稻科研育種基地,研制成功後,可將這些鹽堿地全部變為良田。“近期,我們還需要半海水(一半淡水、一半海水)澆灌,全部實現海水灌溉還需要幾年過渡期。”
同時張國棟介紹,由於海水稻是在灘塗生長,海水的微量元素較高,所以海水稻的礦物質含量是比普通稻的含量要高的,加上海水稻在惡劣的野生條件下生長,沒有普通淡水稻的病蟲害,其抗病性較強,加上其鹽堿度和耐鹽基因,所以,海水稻的“體質”是相對不錯的。
“我們計劃是明年4月播種,秋季收割。”張國棟說,在明年秋天,將會收獲第一批海水稻研發成果。
另外袁隆平介紹,研發中心將從事耐鹽堿高產水稻、超級雜交稻和高光效應用三個方向的科技成果的轉化,力求3年內,讓耐鹽堿鹽堿高產水稻畝產量達到300公斤。
所謂耐鹽堿高產水稻(簡稱“海水稻”),就是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堿性野生稻的基礎上,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鹽度不低於1%鹽度海水灌溉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且產量能達到200-300公斤/畝的水稻品種。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設立於青島市李滄區院士港16號樓,在膠州灣北部設立30畝海水稻科研育種基地,項目啟動資金1億元。目前來看,我國內陸尚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有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試種、推廣成功後,按照每畝產值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陳昊芝談手遊產業的成熟與發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20/160444.shtml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陳昊芝談手遊產業的成熟與發展
觸控科技
隨著手遊行業的不斷成熟,遊戲企業也要在對外拓展、對內管理等方面發生改變;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手遊行業可以借助某些領域的傳播獲得新的機遇。
本文由觸控科技(微信ID: ChuKongTechnologies)授權i黑馬發布。
《2016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遊戲行業規模達到1655億,移動遊戲首次超過客戶端遊戲占據819億,49.5%的市場份額。從數據來看,2016年是移動遊戲事業蓬勃發展的一年。
但也正是這一年,馬太效應加劇,巨頭公司占據了手遊大半壁江山;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流量成本高居不下;騰訊、360等平臺型企業將手中文學、音樂、動漫等資源逐漸開放,但對於中小創業者而言,參與度仍十分有限。手遊行業呈現兩極分化,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正如狄更斯所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那麽針對現有的市場環境,中小遊戲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如何在行業的陣痛中尋找把握機遇?觸控科技CEO陳昊芝今日在2016中國遊戲產業年會上以“手遊產業的成熟與發展”為題演講倒是可以為很多從業者帶來參考。陳昊芝用沈默的大多數來代表多數遊戲創業者。在其看來,隨著手遊行業的不斷成熟,遊戲企業也要在對外拓展、對內管理等方面發生改變;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手遊行業可以借助某些領域的傳播獲得新的機遇。
促進企業成長:合理的分配機制與產業布局
2015年“寒冬論”出現。為了應對行業變化,很多企業做出了一系列調整。去年開始許多公司更加強調KPI,無論是產品營收、用戶導入還是資源轉換……但是在陳昊芝看來,行業越是處於成熟期,企業越要關註團隊成長,在產品以及業務上做出及時調整。觸控就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調整。
在內部管理方面,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2017年,觸控預計為旗下從內部體系成長起來的以及投資孵化的兩個團隊提供上億級的人民幣現金回報。也就是說,一個成熟的企業應該為員工以及團隊提供應有的平臺價值。
對外業務方面,觸控在研發、發行、廣告、引擎、教育、海外以及影視等多個方面均有布局,是少有的基於全產業鏈進行布局的企業之一。迄今為止,超過86萬的中國開發者使用觸控開發出的工具進行手遊研發。過去五年,這家公司為行業輸送了超過50萬名遊戲開發者,以獨屬於自己的方式推動行業以及自身的成長。2015年觸控持續在VR平臺業務上進行投入,在廈門、重慶、南京三個城市建立孵化器。2017年,觸控影業的大電影將會首發登陸愛奇藝平臺,與此同時,觸控遊戲也將對旗下經典遊戲IP進行改編,布局泛娛樂。
關註市場多樣性:休閑遊戲、直播與H5
“當‘如何運營好更多的產品’變成核心主題時,遊戲行業面對的用戶群體也在不斷擴大,用戶形式以及分類也在不斷發生改變。”所以關註市場變化發展中的多樣性是創業團隊發展的重要環節。為此,陳昊芝提出了這三點:
其一,保證遊戲種類的多樣性。休閑遊戲市場在2017年可能會迎來新的增長點。遊戲產業報告顯示,2016年休閑遊戲在手遊市場中占有超過92億的市場份額,市場以及用戶對休閑遊戲都有著相當大的需求。此前三大運營商在計費通道以及成功率方面都受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沖擊,2017年隨著運營商計費能力轉化率恢複正常水平,休閑遊戲也會迎來新的增長。
其二,保證推廣形式的多樣性。遊戲行業面臨的困境中有一部分並非來自於行業本身,而是來自於人口紅利消失後,如何提高轉化率,將更多的非遊戲用戶轉變成遊戲用戶。而隨著直播產業的發展,德州撲克一類的棋牌產品也會與網紅主播進行內容合作,在直播平臺以及微信等社交App上進行傳播。如何將休閑遊戲與主播、網紅效應更好地結合是值得行業思考的事情。
其三,關註遊戲新平臺的多種可能。2016年很多人對H5以及VR領域有了新的認識。針對H5領域,《傳奇世界》、《決戰沙城》兩款產品真實收入單月突破三千萬;安卓5.0系統、IOS9.0開始支持H5的圖形的解析,為H5遊戲流暢運行提供保障……這些都讓中小開發者看到了希望。就VR領域而言,華為、小米等手機硬件在技術上不斷完善統一,遊戲團隊對於內容理解的不斷成熟讓從業者看到了機會,預計在2018年,VR領域會迎來真正的爆發。
即便大家都在說手遊行業一片紅海,我們仍舊不認為機會只存在於剛才提到的休閑遊戲、直播推廣以及H5、VR平臺中。就像開篇我們說的那樣,這可能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刷榜、同質,巨頭壟斷;但這也可能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有意識地尋求突破,行業有著潛在的機遇與變革。
身在其中,企業唯有不斷促進自身發展才可能在變革中把握住機遇。就像陳昊芝在這次演講接近尾聲時說的:
一個行業總會面臨發展瓶頸,它總會需要新的公司、新的技術以及新的產品形態來獲得持續性發展。所以應該讓更多的在今天沈默的企業看到希望,讓更多的新的團隊不斷成長,這個行業才會發展的更好。
[本文由觸控科技(微信ID: ChuKongTechnologies)授權i黑馬發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手遊
陳昊芝
贊(...)
分享到:
2017智能手機市場: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22/166592.shtml
2017智能手機市場: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
鄰章
來源 | 鄰章(ID:kejilinzhang)
作者 | 鄰章
2017年的冬天,似乎比以往更冷一些,特別是對於智能手機行業而言,在經歷過去一年智能手機增速的意外之喜之後,今年智能手機市場從總體而言在增速是似乎進入了平淡乃至是下滑期。
在12月,隨著工信部旗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11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數據以及來自上遊市場的品牌砍單信息的流傳,似乎更是揭開了2017年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增速不易的現實。
據當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11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4325.1萬部,同比下降20.7% ,而若綜合此前工信部發布的智能手機出貨量信息(第一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12億部,同比增長6.2%;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為2.26億部,同比下降3.9%;第三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45億部,同比下降7.0%)來看,2017年的智能手機市場,顯然沒有2016年來得那般耀眼。

而上遊的砍單信息,更是弄得有些人心惶惶,此前據微網發布的信息顯示,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包括蘋果、華為、OPPO、vivo在內的市場份額排名前列的智能手機廠商,都對自己的訂單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諸如蘋果近期大砍了A11處理器訂單,據稱明年第1季A11的投片量比本季少了三成,並預計iPhone 8 在本季的出貨量可能會大減一半;而華為、OPPO、vivo等,在近期也下調整訂單規模,訂單縮水達到了10%左右。
但即使如此,從整體市場來看,華為、OPPO、vivo、小米這四大廠商,在2017年的智能手機寒冬中,卻依舊是取得了同比的正向增長,開啟了逆勢上揚趨勢,華為、OPPO、vivo都有可能實現在出貨量上較2016年增長2000萬部(或20%)左右。
從當下市場數據預估來看,2017年華為智能手機出銷量有可能會達到1.6億部左右(一二季度華為官方數據為7301萬部,三季度IDC數據為3910萬部,四季度尚未出爐),較2016年1.39億臺的整體銷量有著2000萬臺左右的增量;OPPO在2017年的銷量也將有可能會達到1.2億部左右(IDC數據顯示OPPO前三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分別為2560萬部、2780萬部、3070萬部。四季度尚未出爐),較2016年市場(IHS Technology)預估的9500萬部的銷量,也有著可能近2500萬臺的增長;vivo亦是如此;當然今年最為高興的,當屬小米,自今年二季度以來,小米實現觸底反彈,重新開啟了銷量增速,此前雷軍在小米供應商大會上曾表示,小米手機今年在出貨量將超越9000萬部,迎來新高,並將在未來兩年半時間內,小米將重新奪回中國市場第一的寶座。

而透過上述銷量年度預估數據,我們倒也能發現一些頗為有趣的地方:
其一是國產頭部品牌力量格局對比並未發生實質性改變。
如我們所見,就我們所關註的國產智能手機廠商頭部品牌的整體對比格局而言,事實上相較於2016年,本質來說其市場排位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依舊是延續了2016年整體力量的對比勢態——華為、OPPO、vivo位處於國產前三名,而小米在今年實現的觸底反彈,倒是為2018年的國產智能手機市場競爭帶來了諸多新看點。
其二是智能手機負增長趨勢對於華為、OPPO、vivo的影響並不大。
雖然前面的智能手機出貨量負增速和砍單信息弄得有些讓人人心惶惶,在上遊供應鏈中也出現了華為、OPPO、vivo砍單的信息,但總體而言,這種砍單並非是持久性的,而應當是短暫性的調整,所以體現在銷量上,則是在事實上卻對於華為、OPPO、vivo這三大廠商的整體出貨量影響可能並不大,所以我們在統計數據的預估銷量中依舊能夠看到的是:在更為艱難的2017年里,這三大廠商事實上相對於2016年,基本上都各自實現了近2000萬部的銷量增量,而並非是走向了銷量下滑區間。
為什麽會這樣?
個人認為其中原因核心在於三點:一是全面屏的熱度不及廠商預期;二是隨著整體市場的進一步調整,國產市場良幣驅逐劣幣的趨勢進一步顯現,其三則是海外市場的擴張收獲抵消了國內市場整體容量的飽和。
(1)全面屏表現不及廠商預期
如我們所見,2017年智能手機市場全面進入了全面屏時代,而今年下半年其實更是國產全面屏智能手機集中爆發階段,使得全面屏這一熱點迅速成為了智能手機的又一基礎設施,但同時,隨著消費認知失調、部分廠商概念營銷過渡、以及全面屏的同質化困境等因素的影響,消費者對全面屏的脫敏速度也似乎比以往來得更快,所以市場並未像廠商預期的那般,隨著全面屏進入新一輪的爆發階段,可以說,當下的國產廠商在全面屏上真正嘗到甜頭的,可能只有OPPO和vivo這兩大廠商,銷量賣過了數百萬部以上。
(2)國產市場良幣驅逐劣幣趨勢進一步顯現
對於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而言,事實上可以說2017年是大調整的一年。
一方面是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在經歷了2016年的換機大潮後,基本是處於了飽和狀態,並且隨著智能手機質量與功能的越來越哈,消費者的換機時間正變得更長,而另一方面則是在2017年,國際品牌蘋果、三星基本上是處於衰退狀態,市場份額不斷縮減,而許多國產品牌在國內市場更是遭遇了市場滑鐵盧,變得更為小眾化,乃至是退出了國產智能手機市場,而一些新晉的品牌,雖然有一些聲量,但無奈的是相對而言,銷量實在太低,掀不起市場波瀾。
所以綜合而言,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在事實上其實可以說已經被華為、OPPO、vivo、小米這四大國產廠商所把控,他們因為品質、創新、渠道、營銷、價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結合運用,擊中了消費者的需求,展開了一場良幣驅逐劣幣的戰爭,收割了諸多市場,使得消費選擇的品牌集中化趨勢得以進一步加強。在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國內市場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數據中,我們看到這四大廠商在第三季度的綜合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70.3%,其中OPPO為18.9%、華為18.6%、vivo18.6%、小米13.3%,而第三季度這四大廠商的份額則為69%。
(3)海外市場擴張抵消國內市場飽和所帶來的不利因素
2017年,對於國產智能手機而言,亦是大出海的一年,並且國內智能手機廠商在海外市場表現極佳,收獲頗豐。我們看到華為、OPPO、vivo、小米在歐洲、印度、東南亞等市場都取得了良好的表現。諸如在印度市場,數據顯示,小米在第三季度,取得了23%的市場占有率,智能手機銷量920萬臺,同時增長高達270%,可以說海外市場供給了小米的增速跑道。而在小米之外,我們也看到OPPO、vivo這個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上增速喜人,數據顯示,第三季度,OPPO在印度市場增速達到了100%,vivo增速達到了80%。而在東南亞市場,國產智能市場廠商表現同樣驚人,據央視財經頻道報道:在第三季度,OPPO以17.2%的占有率坐上了東南亞市場整體市場排名第二的位置,在該地區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印尼,OPPO和小米市場份額在三季度分別占據了第二和第四的位置。可以說,國產智能手機廠商在海外的良好表現,抵消了國內市場飽和所帶來的不利因素。

所以,在此我們也能看到,為何在智能手機的寒冬面前,華為、OPPO、vivo、小米的整體銷量還能持續增長,同時我們也可以說,2017年智能手機市場更為實質的狀態趨勢應該是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在華為、OPPO、vivo、小米在保持增量趨勢的另一面是市場上更多品牌的舉步維艱。
然而,在此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2017年國產智能手機所有品牌的整體表現,隨著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飽和,事實上都可以說是不及市場預期的,並且從更大的範圍來看,三星、蘋果擁有著極強的反撲勢能。諸如此前華為在Mate10的發布會上,宣稱今年第三季度華為的出貨量將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但從隨後調研機構公布的第三季度智能手機銷量來看,華為並沒有做到超越蘋果,而被打了臉。而三星在國內市場份額在當下已經不在前五之列,但是其在全球市場上也依舊是市場第一,並且在出貨量上還處於同比增速狀態。
在此現實下,國產四大智能廠商在2018年,又該怎麽玩,才能在一面飽和(國內)一面重壓之下突圍重圍?
個人認為下面這三個方向,或許都可以嘗試一番。
(1)產品升級,聚焦全面屏、拍照、續航、AI四大核心
從市場現實來說,要吊起消費者的消費欲望,還得靠產品說話,這一點在蘋果、三星上表現得頗為明顯,而對於國產四大家來說,在明年的智能手機市場競爭中,首要的依舊是聚焦於產品,在消費者關註的核心功能上下功夫,為消費者帶來在設計上更為全面的全面屏,在功能上帶來更好的拍照、續航等體驗,而當下屬於熱點但仍然比較雞肋的AI上,個人認為倒是可以借鑒一下蘋果的一些玩兒法,帶來一些比較有趣的AI玩兒法。畢竟消費者不是不喜歡全面屏,而是在期待更為全面的全面屏,而拍照、續航其早已屬於核心需求,無須多言。
(2)建設更為精細高效的渠道,打造更強的供應鏈,整合營銷
從事實來說,一款產品的成敗,可能產品自身占50%,而隨後的供應鏈、渠道、營銷等也能占到50%。所以在有了更佳的產品之後,事實上更需要做好供應鏈、渠道、營銷的把控與整合。諸如渠道建設,從實現來說,目前國內諸多廠商在渠道建設上,都存在著粗放式發展的問題,為了追趕OPPO、vivo的領先狀態,一度只重視了數量的增加,而沒有重視質量、效率、精細化的提升,最終導致的是效率低下,渠道建設作用不明顯。所以個人認為,在2018年以及後續的可能更為艱難的市場環境中,在渠道建設上,更應該著重把控的是質量、效率與精細化。營銷、供應鏈亦是如此。
(3)依舊要敢於出海,將出海區域從東南亞混戰升級到全球混戰
事實上我們看到,2017年國產智能手機廠商們在海外特別是印度和東南亞市場的優秀表現,抵消了國內市場全面屏預期與市場飽和帶來的不利因素。而2018年,個人認為,海外市場依舊是最大看點,值得所有廠商都大力投入的所在。並且需要進一步的擴大戰場,走出印度和東南亞,面向全球市場,追求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而在這個市場空間中,沒售出一部智能手機,也是國產的勝利,蠶食的是蘋果、三星的市場份額。
寫在最後:
2017年,智能手機市場沒有期待中的那麽好,但也沒有表象中的那麽壞,從事實來看,市場呈現的是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在華為、OPPO、vivo、小米在保持增量趨勢的另一面是市場上更多品牌的舉步維艱。可以說,這種不好似乎更多的是被小廠商所承擔了,對於頭部品牌華為、OPPO、vivo、小米們獲取的是良幣驅逐劣幣的擠壓市場。當然,在2017年,在我們也看到頭部品牌進一步的開啟了集中化趨勢同時,卻沒有看到國產品牌間拉開實質性差距,說來似乎還有點小遺憾,當然,這也或將會使得2018年的智能手機戰場,變得更加的有趣。
[本文作者鄰章,鄰章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鄰章(ID:kejilinzhang)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蘋果
華為
小米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