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沈寂四年,海外並購終破局 海水淡化,風再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164

海水淡化行業,以前是圍觀者多,破局者少。如今這一困局將會被新一輪並購潮打破。(東方IC/圖)

如果國內海水淡化項目成本下降至4元以下,並配合一些當地政府的稅收優惠或者電費減免,一大批海濱城市的收益臨界點將被突破,屆時海水淡化將正式告別發展的慢車道。

2016年7月以來,一連串國內企業主導的並購案打破了海水淡化行業的平靜。

先是巴安水務宣布將收購瑞士水務股權,以獲得源自國際巨頭IDE公司的海水淡化核心技術。而後,天壕環境全資收購了擁有5個海水淡化項目,以及十多項脫鹽技術的賽諾水務。8月初,巴安水務宣布將再次出手,以96.7萬歐元收購德國上市公司ItN的64%股權,ItN的核心產品陶瓷平板膜可以用於海水淡化反滲透工藝的前端處理。最後,也是最令人矚目的,外媒曝出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中交股份(即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參與全球海水淡化巨頭IDE Technologies的競價收購,收購金額可能高達43億元人民幣。

之前在環保領域中受關註度並不高的海水淡化行業,為何突然火了?這些收購的目的何在?

尷尬的“風口豬”

海水淡化行業並非沒有火過。

2012年,為促進這一行業發展,國務院發布了海水淡化領域的第一份重要文件《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隨後國家海洋局的下發文件中,開發利用海水是解決我國沿海、海島乃至內陸近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問題的重要途徑,海水淡化產業被視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在隨之而來的行業內外廣泛的分析、討論以及預測中,海水淡化產業將成為環保領域“風口豬”,美好圖景躍然紙上。《意見》提出了具體的量化目標:到2015年,海水淡化能力達到220萬-260萬噸/日,也即是當年規模的3倍。這被認為是重大政策利好。

然而,隨後幾年里,海水淡化工程的發展數據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據國家海洋局披露,至2015年,中國海水淡化工程處理能力僅為102.7萬噸/日,三年僅增長了38%。

毫無疑問,這只“豬”的飛翔夢並沒有實現。

那麽,問題出在哪?海淡行業有一個天然的痛點:即使用上了更新、更加前沿的處理工藝和技術,但產品——水卻與傳統的純水或市政水的生產工藝並沒有太大區別。相反,高耗能的脫鹽流程帶來高成本,這卻成為了行業的最大桎梏。

目前,國內最好的海水淡化項目噸水成本也要4-5元。而即使是水價較高的工業用戶,除天津等極少數地區以外,我國各地工業水價幾乎都在4元以下,就更別說民用水了。因此在中國絕大部分省份,海水淡化的高成本決定了這是一樁虧本生意。

除了成本之外,政策的低執行力也是重要原因。在論述我國海水淡化行業發展歷程時,不少人會用上“政策大力支持”等字眼,但事實是,上述《意見》政策本身就缺乏執行落地的細節文字,此後針對海水淡化領域的全國性法規或政策也少有出臺,遠未有其它環保領域一份接一份重磅政策的盛況。

破局的“鑰匙”

在這種困境之下,主要有兩種思路可讓這一門生意擺脫成本束縛。一個是增加收益:要麽提高水價,要麽政府給予補貼。但提高水價,會讓本來就已經營艱難的工業企業負擔增加,很難實現,民用水價上漲更是阻力重重;而政府補貼的舉措,不是不行,但綜觀各行各業,依賴政府補貼卻能發展好的重資產(意味著高風險)行業簡直鳳毛麟角。因此,希望就落在了另一條路上:進一步降低成本。

和成本的戰爭似乎是海水淡化行業的宿命。但事實上,海水淡化的成本並非沒有壓縮的空間,其中關鍵在於,提高核心設備的技術水平和國產化率,以及提升項目運營的能力。在這兩點上,我們總算可以對海水淡化行業的未來感到樂觀:收購,尤其是海外收購成為了國內相關企業實現破局的關鍵鑰匙。

技術及資源的重構與整合往往是一個行業進步的動力,前面提到的這類對專業型公司標的收購和投資,毫無疑問將促進先進技術間的整合,從而推動行業水平的提升。對於設備公司,海外先進技術的吸收和本土化將促進國產產品的更新叠代和國產化率提升;對於工程企業,海外標的的項目經驗無疑有助於提升其系統集成能力和工程實力;對於海水淡化項目運營商,憑借更多國產化的設備和從國際先進項目學來的管理運營經驗以及專業管理方法,海水淡化項目的噸水成本壓縮潛力將進一步被挖掘出來。

在種種促進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如果國內海水淡化項目成本下降至4元以下,並配合一些當地政府的稅收優惠或者電費減免,一大批海濱城市的收益臨界點將被突破,不少城市的海水淡化項目都將具有盈利空間,屆時海水淡化將正式告別發展的慢車道。這一行業的未來正在於此,而這也正是越來越多已經逐漸掌握收購戰術的環保企業,紛紛開始關註這一行業的主要原因。

更遠的未來

如果天馬行空地去思考海水淡化與傳統供水方式的區別,海水淡化行業的未來將顯得更加美好一些。二者的一項較為本質的區別是:傳統的供水方式所取用的是總量相對固定的淡水資源;而海水淡化則取用對人類而言幾乎是無限的海水,通過處理手段將無限的海水轉變為有限的淡水。實際上是相當於拿處理過程中的能耗來換淡水資源。這之中的差異決定了,傳統供水行業的成本和價格取決於淡水資源的稀缺程度,而海水淡化行業的成本和價格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源的價格。

若將目光放至更為遠期的未來,在各種新能源技術,特別是核聚變技術依然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類毫無疑問在能源領域有著更大的進步空間和突破機會。也就是說,海水淡化的能耗劣勢將在未來隨著能源技術的發展而逐步消解。到時候,或許地球上再也不會有缺水的海濱城市。

作者為宇墨咨詢研究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