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去槓桿 trustno1

http://xueqiu.com/7730004385/24324776
最近去槓桿這個詞很熱,那麼什麼是去槓桿呢?槓桿就是權益與負債的比例。要降低這個比例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本金不變縮減負債,也就是財政緊縮,這目前是歐洲的路數,第二種是債務不變,增大權益規模。這是美國的路數,聯儲通過QE,收購MBS,將高槓桿債務從實體經濟中剝離出來,凍結在聯儲資產負債表裡,然後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等待新一輪的創新帶來的財富增長來增大本金稀釋債務。

從各個經濟體的差異和稟賦來看,歐洲和美國的選擇都是正確的。歐洲的創新機制要比美國弱,人口老化,要出現新一輪的增長非常困難,他們只能選擇緊縮財政收縮債務;美國是世界創新的引擎,人口是所有發達國家最年輕的還有各國精英移民,所以它有依靠創新增長的潛力,但是創新是無法預測無法計劃的,尋求增長的唯一方法就是給予社會充足的流動性和時間,讓知識精英不斷的試錯研發,進入新一輪創新循環。
在幾大需要去槓桿的經濟體裡,目前來看唯有安倍經濟學是走錯了路,日本希望學習美國,通過釋放流動性,獲得新一輪增長。但是它的社會形態更接近歐洲,創新機制缺乏,人口老化。安倍經濟學的超級寬鬆最後只能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
對於中國來說,創新很難,人口也沒戲,但是和日本最大區別就是,仍然制度轉換對於經濟效率仍然有巨大的改善空間,這是安倍經濟學所不具備的,安倍經濟學的最後一隻箭讓人失望,就是在於日本在制度效率改善的空間太小。當然克強經濟學能走多遠,仍然有待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105

去槓桿是什麼? Laco

http://xueqiu.com/1414094532/24353531
最近「去槓桿」這個詞很熱,什麼是去槓桿,誰要去槓桿,對哪些機構有影響?雪球上眾說紛紜。我上篇關於資產證券化的帖子也提到去槓桿,感覺大家的理解都不一致。本文總結一下我的想法,請大家指正。

首先定義槓桿一詞,個人理解來自於「財務槓桿」概念。當企業負債經營時,用較小的權益資產支持起了比較大的經營規模,由此產生「槓桿效應」。按這個邏輯,我理解的「去槓桿」就是指企業或經營主體主動降低資產負債率。如果這個理解從根本上就錯了,請用力拍磚。

那麼,為什麼要去槓桿呢?因為如果槓桿率太高,固定利息的存在使得企業的淨利潤波動性加大,風險也加大。一旦經營業務不好,企業支付利息就很困難,違約概率很高。

去槓桿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政府去槓桿,二是金融去槓桿,三是企業去槓桿。

一、政府去槓桿

政府去槓桿,就是削減政府債務,對中國而言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其實中國政府整體債務佔GDP比重與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相比,還不算高,去槓桿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問題是不透明,讓中央領導、銀行心裡沒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政府去槓桿,不如說是調結構更合適。

這裡就有兩個問題要問。一是現有債務是否可控?二是如何控制未來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第一個問題經濟界討論的很多,見仁見智吧。我沒有具體數據不做判斷,但有一點很明確。
現存債務已是既成事實,投資項目有清償能力還得上最好,還不上就從全國財政大盤子裡找錢,實在還不上,就只能債務重組。

當然債務重組最好的辦法不是像早先那樣,再剝離幾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等於全國人民集體買單,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對銀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相關不良貸款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CLO),吸引投資者來買。悲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優先級,低風險低收益。樂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劣後級,高風險高收益。這樣就把地方債務風險從銀行體系轉移到了廣泛的投資人身上,也就盤活了債務存量。

關於第二個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明確政府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規範的地方債、資產支持證券(注意,這裡指狹義ABS!不是CLO)發行機制,讓真正用錢的和投錢的直接見面,是為用好增量。這一點對承銷商,如銀行、券商們,是利好。

二、金融去槓桿

我一直不理解為什麼金融業還要去槓桿,一方面金融本來就是高槓桿行業,不讓用槓桿怎麼提供金融服務?二來,國內的槓桿率與國際同業相比應該不高吧,還要打壓(以券商為例,看看高盛的槓桿率比國內的券商高多了,再打壓的話,中國的券商還怎麼發展)。

具體到銀行,去槓桿不可能是減少存款,現在看來也只能壓縮同業業務、表外業務了。銀行是整個社會最大的資金來源,同業不讓做,表外業務受限於資本壓力短期內不可能全回到表內,這樣看來全社會資金成本會上升。對銀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難判定,因為我不清楚同業、表外業務給銀行帶來的收益大還是風險大,請大家指教。但對依賴理財產品、同業業務等籌集資金的企業,短期內則是大利空。

有些雪友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為了金融去槓桿,個人認為理解有誤,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而賣資產無論如何不會降低銀行的槓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LO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

需要說明的是,CLO的開展,給銀行帶來信貸額度,如果不對這部分信貸流向進行指導控制,很可能資金又會流向政府融資平台。這樣的話,反而不利於政府去槓桿了。

三、企業去槓桿

所謂企業去槓桿,是指過剩、夕陽行業要壓縮債務。這個好理解,經營狀況差、中長期不可能好轉的企業,最好不要借債,否則債務違約的概率很大。而且不僅不借新,還要想辦法還舊。

這裡的關鍵問題是,哪個行業會中槍?鋼鐵、煤炭是不是?房地產、礦產算不算?這就涉及一個什麼行業是夕陽行業、過剩行業的基本判斷問題了。有了這個結論,對各行業,或者具體到特定企業是利好還是利空,就比較好判斷。

哪些行業可能會被強制去槓桿?去槓桿對各個行業是利好還是利空?我初涉投資領域,對具體的行業情況沒什麼瞭解,在此想向各位老師請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649

到底什麼是去槓桿? 海豚的心

http://xueqiu.com/8956258944/24375875
中國金融業的槓桿堆積在地方平台和地產上。其實這是一個問題。槓桿堆積在土地上。由於債務久期長,周轉率低。再加上沒有規範的風險定價市場。這些都導致槓桿越加越高。貨幣存量越來越大。貨幣周轉速度越來越低。

要想走活這步棋,最重要的是要切斷這個鏈條,把地方政府從土地上隔離。讓地方政府的融資脫離土地,那麼就要給地方政府一個合規的融資渠道,並且不能再直接以土地作為抵押物。地方政府被地產綁架其實只是問題的表面。真正的原因是地方政府沒有正規的融資渠道。地方政府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而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要有正常的,並且成本低的融資渠道。這是所有發達國家最基本和最正常的制度設計。

市政債的順利發行是解開這個鏈條的唯一途徑。只有邁出這一步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開始。那些整天叫喊著去產能的人是搞反了因果關係。產能的過剩是因為地方政府的財力受困。而受困是因為制度原因,並不是地方政府的赤字。一旦地方政府從制度中解放,那麼中國就會迎來新的一輪增長。

只有真正釋放地方債務,才能把寶貴的信貸資源投放到經濟發展中最需要的產業和部門。這才是去槓桿的真正含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065

美國的新槓桿率要求可能毀了回購市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789

本月早些時候,美聯儲聯合美國貨幣監理署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計劃對美國大銀行實施槓桿率的監管規則。(也就是設定 銀行資本/總資產的比率上限)

摩根大通表示,它現在擔心槓桿率可能對回購市場造成懲罰性的影響。

摩根大通解釋道,槓桿率監管要求已經開始實施——從2013年1月1日起,銀行層面就向監管部門提供其槓桿率和槓桿的組成。

然而,受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回購市場,因為這會殺死淨值處理的行為——減少了現在相互抵消或處於表外的回購交易數量。如果這樣,這些回購交易現在將不得不獨立地進行折讓或抵押處理。

摩根大通在上週五的報告中寫道:

正如金融衍生品一樣,該計劃將不容許抵押品進行淨值處理,也就是在計算頭寸規模的時候,回購交易將按照總額入賬。實際上,無論是衍生品還是回購交易,在總額計算的基礎上都會被算作貸款,而不是證券化的淨值產品。實際上,重新修訂的指引甚至對回購交易有更大的懲罰性,因為它不單禁止了抵押品的淨值處理,還不容許對頭寸的淨值處理,也就是說,回購和逆回購交易不能再相互抵消了。

雖然針對美國銀行業的監管規則制定計劃通告(NPR)中,沒有明確引入禁止表外回購交易淨值化處理的規則,但NPR的確收錄了巴塞爾委員會的諮詢文件,這為禁止美國回購市場對表外回購交易進行淨值化處理留下了可能性,美國回購市場橫跨歐美日,市場總值約為7萬億美元。如果包括美國的經紀商-交易商,這將等於美國、日本、歐盟和英國(G4)商業銀行披露的77萬億美元資產總額的約10%。

然而,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和美國公認會計準則(US GAAP)下,表外回購交易和財務報告是容許對回購和逆回購交易進行淨值化處理的,同時US GAAP還容許對抵押品進行淨值處理。這意味著,價值7萬億美元的回購交易大部分並沒有「收錄」在金融業公佈的資產負債表中,也就是,7萬億美元的絕大部分並不會包含在上述商業銀行價值77萬億美元資產的數據中。

回購交易一般會記錄在負債端,而逆回購交易則記錄在資產端。當容許淨值化處理的時候,只有淨頭寸會記錄在表上,要麼以淨逆回購頭寸的形式記錄在資產端,要麼以淨回購頭寸的形式記錄在負債端。這個淨頭寸是很小的。比如說,在美國經紀商-交易商的例子中,今年一季度末,它們只在負債端記錄了淨回購頭寸1850億美元,而實際上,它們的總頭寸高達2.6萬億美元,所以披露的淨頭寸連總頭寸的10%都不到。

受此影響,金融業可能需要更多的額外資本:

如果我們假設全部G4商業銀行的7萬億美元回購交易也只有10%被「收錄」了,也就是說,只有約7000億美元的淨頭寸記錄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那麼在重新修訂的迫使銀行披露總頭寸而不是淨頭寸的巴塞爾監管計劃下,銀行的頭寸規模將增加超過6萬億美元。如果對這6萬億美元實施3%的最低資本要求,那麼可能導致整個G4銀行業需要新增資本1800億美元。

摩根大通認為,美國的情況可能更為嚴重:

如果對美國銀行的表內和表外回購交易實施禁止淨值化處理的規則,因為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的影響將更大:

1)針對美國八家最大和系統性重要銀行實施的更嚴格的6%補充槓桿率要求,同時對這八家銀行的控股公司實施的5%補充槓桿率要求。

2)外國銀行的美國子公司,通常在美國持有大規模的經紀商-交易商業務,將被額外要求滿足槓桿率規定,特別是那些資產負債表和資本在美國的子公司。在2012年12月,美聯儲已經公佈了NPR,計劃強制有實質性美國業務的國外銀行組織給其幾乎所有的美國子公司成立一個中間控股公司(Intermediate Holding Company)。擁有大規模經紀商-交易商業務的國外銀行美國子公司很可能受到更大的影響,因為它們大量的低風險資產要麼是通過美國回購交易,要麼是直接披露在表上。國外銀行的美國子公司可能不得不剝離大部分低風險資產,同時鑑於消耗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有更高的資本成本,這會給回購市場帶來另一個衝擊。超過一半的紐約聯儲一級交易商是與國外有關係的,這意味著國外經紀商交易商可能出現的收縮將對回購市場形成巨大的影響,因為它們會減少了中介和做市商的作用。

據分析師表示,這些新監管已經在衝擊回購市場。他們表示,這對回購市場潛在的證券資產來說是壞消息——大部分是政府相關的抵押品。他們表示,這是回購交易,通過容許快速和高效地融資和空頭平倉活動,相對地使政府證券更有流動性。債券市場的交易額這麼接近與回購市場的未償付頭寸並不是偶然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79

審計署專項審計政府債務與中國式去槓桿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227

據華爾街見聞報導,審計署週日發佈消息稱,將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

2011年,審計署首次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了全面審計。此次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底,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共計約10.7萬億元。2012年至2013年,審計署又對36個地方政府的政府性債務變化情況進行了審計。審計結果顯示,上述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增長了12.94%。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當時表示:「一些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管理不符合監管要求,其利潤和償債能力非常弱。」

瑞銀此前估計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可能達到GDP的30%,並且可能帶來約2-3萬億元的壞賬。瑞信陶冬曾表示這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定時炸彈」。

彭博在對審計署本次行動的報導中寫道:

今年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償債金額將創歷史新高(光大證券預計,今年下半年到期的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工具(LGFV)約有人民幣1270億元,幾乎等於上半年627億元的兩倍,規模為2000年以來最高),穆迪警告稱李克強將成為第一個允許中國國內債務違約的總理。

前財長項懷誠在4月曾表示,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債務規模可能超過20萬億元。這幾乎是審計署在2011年給出數字的翻番。在二季度企業債銷售跌至兩年新低以及監管層打擊影子銀行業務後,地方政府的再融資可能面臨挑戰。

Zerohedge對此的解讀是:

中國政府是準備承認地方債務問題的規模是兩年前報導的2倍,這是許多人一直都在懷疑,但很少有人敢於公開說出來的。此外:由於地方融資平台的壞賬水平被懷疑在30%左右,這也是官方數據的2倍,這或許意味著壞賬可能達到6萬億元,大約是中國今年目標GDP的15%。

ZH認為這是中國主動去槓桿化改革路線的一部分,其援引大摩近期的研報《中國去槓桿化:道阻且長(China Deleveraging: A Bumpy Ride Ahead)》:

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貨幣政策而非財政政策在中國刺激內需的進程中扮演了起了更大的作用。這可以從銀行信貸佔GDP的比例走高看出。中國的銀行信貸餘額從2008年12月的佔GDP的102%上升至2013年6月的133%,期間絕對值增加了7.2萬億美元。此外,非貸款類信貸的增加(比如理財產品、信託和債券)在同期增加了3萬億美元。儘管決策者的刺激政策旨在同時刺激投資和家庭部門的消費,但這些資金中的大部分進入了投資,同期貸款中的70%投向了企業部門。

信貸驅動的經濟增長已近極限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通過信貸刺激經濟增長的額策已近極限。事實上,決策者們正擔憂金融穩定風險和資本錯配。一些關鍵指標是的當前經濟趨勢的可持續性受到質疑。

#1 新增信貸效用的降低

銀行系統資產質量的問題反映的是資本生產效率問題的另一個影響。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只有在2011年的四個季度裡名義GDP增速超過信貸增速。然而,在過去六個季度裡,信貸增速再超名義GDP增速。在2013年6月,名義GDP增速為8.0%,而信貸同比增長15.1%。

我們認為這反映出新增信貸生產效率的降低。如果用社會總融資來衡量,其增速與名義GDP增速的背離更加驚人。考慮到當前的趨勢,我們相信進一步推高投資增長只會導致此後更嚴重和持久的衝擊,因為他加劇了過剩產能的問題。持續加槓桿和疲軟的利潤增長進一步施壓企業的資產負債表。

#2 利率超過工業產出名義增長

一年期基準貸款名義利率為6%,而PPI為-2.7%,這顯示出企業部門的真實借貸成本為8.7%。然而,企業的真正貸款成本可能更高,2013年3月銀行系統的加權平均貸款利率為6.7%,而非銀行借款成本可能更高。相比之下,工業產出的真實增長率6月份為7.6%。

儘管通常使用CPI來計算真實利率,我們在中國計算時使用PPI,因為大部分的加槓桿是來自企業部門而非家庭部門。即使我們比較名義利率和名義工業產出時,我們的結論也不會改變。

後者如今是5.1%,低於名義企業貸款利率。高利率、低盈利增速,這意味著債務的積累速度超過與企業盈利增長,而這使得債務趨勢最終變得不可持續。這一難題的出現時由於名義GDP增速在過去幾個季度裡大幅放緩。另一方面,決策者不願降息,擔心向本已過度投資的企業部門發出錯誤信號。當前的真實利率環境可能會加劇銀行系統的資產質量問題。事實上,歷史上看,美國和日本金融體系的風險偏好逆轉都發生在真實利率超過真實GDP增速的時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40

銀行槓桿分析:其實銀行一直在去槓桿 gunxq

http://xueqiu.com/5063348038/24682312
今天有空,研究了下銀行的槓桿率。

為了便於理解,我把槓桿率定義為:總資產/淨資產的比值,這個可能和銀行其他槓桿率表述有些不一樣,作為一般投資者其實用常識理解就可以了,當然能夠越清楚越好。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從2003年到2013年6月份的總資產、總負債和槓桿率不能發現:

1、整個銀行業的槓桿在持續下降,只在2009年有一定的反彈

2、從這兩年的槓桿率看,基本趨於平穩

3、整個銀行業的槓桿和國有商業銀行的槓桿率幾乎差不多,說明國有商業銀行的比值還是很大

4、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槓桿率相對較高在17倍左右,總體看從30倍下降到了17倍

5、這兩年股份制槓桿率有一定的上升,特別是2011年份,2012和2013都趨於穩定

6、可以預測2013年後,槓桿率會有下降,但不會很多,國有商業銀行在13倍,股份制商業銀行在15倍基本差不多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在看看民生和興業的槓桿率情況:

1、這兩件銀行在早期的槓桿率很高,都在40倍左右

2、2006年直線下降,從35倍到將近20倍,高手說明下原因

3、而後基本趨於穩定,興業更加明顯,從2008年基本是下降的

4、民生有些反覆,2008-2009年降低槓桿,2011-2012年上漲槓桿

5、總體上看,這兩家銀行的槓桿會趨向15倍,這個和上面分析是一致的

今年李博士提出去槓桿,大部分不懂的人都認為,銀行槓桿太高,而且是不斷在增加槓桿,真不知道怎麼想的,沒有好好的去核對過,媒體隨便說說,大家都相信了。但是懂的人還是有的,「銀監會召開2013年上半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暨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議」,會議內容中就沒有提銀行去槓桿,因為中國銀行業一直在去槓桿。所以,投資銀行的散戶們,我們不能不懂裝懂,需要自己核對核對,不能光看媒體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83

超人加快去槓桿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258584

香港首富「李超人」近日在香港動作/改變多多,又賣超市,又用「哎也仔」置富產業信託(778)為自己「親生仔」長實(1)高價套現,更減少與大眾「交流」的次數,到底葫蘆裏賣什麼藥?捌開政治考慮不談(我個人認為只是他本人的去香港化),投資方面是否又有值得關注的重點訊息?今天讀到明報財經網專欄作家陸振球的文章,當中的分析非常有參考性!

『以往每次「超人」李嘉誠在長和業績或股東會記者會的發言,筆者都不會錯過,皆因其眼光奇準,雖然其大多評論似老生常談,但如細加體會,自會有所得益。比如年前他說,若有餘錢,買樓自住或投資都可以,樓價之後確穩步攀升。去年初又說,若買股票,可以留意高息股,之後高息股確成為市場的追捧對象。

不過,李超人已連續兩次不在股東會或半年業績公布後見傳媒,說是要等到公布全年業績時才開記招,大家要想了解其對經濟的最新看法,唯有在長和系剛公布的業績中的主席報告略作窺探。李嘉誠在主席報告指出:「面對持續困難的經營環境,集團上半年業績較去年同期為少……集團於上半年之物業銷售成績較去年同期為低。」又指「香港樓市發展將繼續取決於外圍經濟及本地房屋政策方向,集團將配合市及房策發展在本港推展地產業務……(並將)持續開拓香港及香港以外物業市場,以平衡收益來源」。

報告又稱,「如無不可預見之不利事故發生,環球經濟前景可望保持審慎樂觀……中央政府繼續實施積極及穩健財政政策推動經濟增長,穩中有為,照顧當前,又利長遠,預料內地經濟將循穩健增長軌道發展。香港方面,隨外圍經濟環境改善及受惠於內地經濟的發展動力,預料今年全年經濟可有溫和增長。」不過,「世界政治經濟瞬息萬變,未來仍存在不少挑戰,長江集團負債比率低,將秉承『穩健中爭進取』之策略,繼續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邁進」。

總括而言,筆者認為,李嘉誠覺得對香港樓市有保留,後市要留意政府的房屋政策,而集團會開拓港外房產,以「平衡」收益。至於經濟,雖可審慎樂觀,但「未來仍存在不少挑戰」,因此要保持低借貸,只能「穩健中爭進取」。

事實上,今次長和系業績的主席報告,便是以「穩健發展 有守有為」的8個字為題。筆者覺得,香港的樓市投資者,也應明白李嘉誠叫人要「有守」的深意,因後市仍多變,現在實不應以高槓桿入市。筆者留意到,長實中期業績顯示,集團在中期結算日之負債淨額對總資本淨額比率只約為5.6%,且沒有抵押任何資產,而為營運作擔保的「或有負債」,也只是十多億元。可以說,李超人說的「有守」,並不是空說的。

在不明朗的環境下,李嘉誠少借錢,卻非不懂借貸投資的槓桿威力。他被人稱為「超人」,自有其過人之處,就如最近打算將旗下的天水圍銀座商場作價約58.49億元售予同屬旗下的置富產業信託,便運用了如「乾坤大挪移」的超高財技,不用自己借錢,卻可透過置富股東去借錢,為自己高價套現!

遊戲是這樣玩的,嘉湖銀座乃由長實佔有逾98%的一間公司持有,而長實目前則持有30.83%置富股權股,若置富收購了銀座,收購作價中50.85億為定期貸款,另外7億多元為配售新基金單位去支付。即是說,有關交易的大部分資金,等同由置富股東去借錢得到,然後支付給長實以買商場,而長實按股權計,只間接承擔了其中約三成貸款,卻可收到十足的套現金額!如此,若他日利率升,長實涉及的利息負擔極輕,但所得的58億元,卻可以袋袋平安,或投入更高回報的其他投資項目。

一般小市民,自然難如超人早早透過分拆商場成立房託,猶如慢慢養大個仔,然後幫老竇借錢搵銀。不過,至少也應如超人一樣,在樓價高企而前景不明朗的情下,盡量少借錢,除非有辦法利用OPM(Other people's money)……』刊於83

按理解,潛在風險似乎來自利率變化,高槓桿借貸的企業將面臨壓力,至於為「親生仔」增持現金,是防守還是進攻?或許時間很快會提供答案!?最後,作者談到林奮強辭去行會成員一職及香港的迷失,可悲但是值得really care香港的朋友再三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42

槓桿比率偏低,德意志銀行再遇資本金不足的質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592

在4月份增加30億歐元的資本金後,德意志銀行的聯合首席執行官Anshu Jain聲稱,該銀行已經擺脫了對資金的「渴求」。但4個多月後,德意志銀行再度成為質疑的焦點,並試圖說服投資者和監管者它的資本金充裕。

WSJ稱,德意志銀行新CEO上任後就制定出了一個提高銀行資本比率的計劃,這令該銀行降低權重風險資本超過1000億歐元。在巴塞爾協議III的規則下,算上新增的資本金,德意志銀行的一級核心資本比率已經從2012年初的6%上升至10%

但是,投資者和分析師現在都在關注該銀行的槓桿比率。大多數分析師認為,在巴塞爾協議III的規則下,德意志銀行的槓桿比率僅約為2%,為同類銀行中最低水平之一。在該規則要求下,德意志銀行需要將槓桿比率增加至3%

在面對資本金不足和槓桿比率較低批評的時候,德意志銀行並不孤獨。巴克萊也迫於監管壓力通過發行新股增加了資本金。許多投資者和分析師認為,法國和西班牙一些銀行的資本金同樣不足

一些分析師認為,銀行業缺乏透明性監管機構沒有迅速制定出衡量風險的明確方法是導致人們懷疑德意志銀行和其它歐洲銀行的原因。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指責銀行低估真實風險水平的重點放在了衡量風險的方法上。

銀行業高管也對此頗有怨言。法國興業銀行的CEO Frédéric Oudéa稱:「我認為,針對槓桿比率這個詞,我們就有3、4種定義。因此,這有點混亂。」

雖然巴塞爾協議III規則擁有計算槓桿比率更嚴格的方法,但是歐洲大多數銀行都按照最近批准的方法來計算。德意志銀行上個月稱,根據新批准的規則,它已經滿足了3%的槓桿比率要求

Union Investment的組合經理Helmut Hipper表示,雖然仍然許多監管還不清楚,但是我對這種情況持樂觀態度。他還補充表示,德意志銀行能夠在不發行更多股票的情況下滿足槓桿比率要求。

巴塞爾協議III從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份分階段落實,但是許多投資者現在就希望它完全實施。自7月末,德意志銀行的股票已經累計下跌了7.3%(截至週三收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14

中國:沒有槓桿就沒有增長?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271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蘊含著這樣一條公理:有槓桿就有增長,沒有槓桿就沒有增長。而中國經濟的現實就是對此的完美印證。

為了防止不良貸款問題爆發遏制信貸惡性膨脹,今年夏天中國央行試圖通過收縮注入流動性解決問題。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是6月份錢荒,銀行間借貸利率飆升到20%以上,這幾乎摧毀了中國銀行間信用市場,並導致中國經濟顯著放緩。 「幸運」的是痛苦只是短暫的,一段時間的震盪後中國央行別無選擇,只能恢復向系統注入與過去劑量相同的流動性嗎啡。

一切又回到了原點:中國銀行系統的沒有得到任何糾正甚至變得更壞。簡而言之:中國央行就是在走美聯儲的老路,他們都在朝遠處踢破罐子,試圖把棘手的問題推到未來解決。

法國興業銀行姚煒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她詳細闡述瞭解釋了中國經濟當前的困境,她的觀點也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為:

要麼現在就承受痛苦,要麼在短期內拖延問題,在未來承受更大的痛苦,毫無疑問中國選擇了第二條道路。

沒有槓桿,中國就沒有增長?

在此前許多令人吃驚的強勁數據後,中國又公佈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8月貨幣和信貸數據,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影子銀行借貸又大舉反彈。

8月M2同比增長14.7%,高於市場預期的14.6%,前一個月為14.5%;銀行新增貸款從7月的7000億元,增加到7110億元,略低於市場預期的7300億元。

但是影子銀行信貸和新增債券能輕鬆彌補了這個不足,結果就是 8月社會總融資規模1.57萬億元,幾乎是7月份規模的2倍。

8月委託貸款2938億元,創下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新高。同時8月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為3045億元創下年內次高,扭轉過去三個月的累計跌幅的一半以上。而這兩者合計佔據當月社會融資規模的38%。

企業債券淨融資從前一個月的461億元恢復到1227億元,儘管仍然少於今年頭5個月平均2300億元的水平。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能出現短暫復甦的理由,是基於中國的信貸增長將繼續減速,決策者將繼續堅持去槓桿化道路。

如果信貸從現在開始持續增長,中國經濟復甦可能會持續長一點,更快一點。但這只是增加了未來的經濟下行風險,因為中國企業和地方政府槓桿率,會從目前已經高得驚人的水平上繼續攀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52

低風險投資(十八、定額融資槓桿) DAVID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30190101mec7.html

定額融資槓桿,是指在進行槓桿交易時,始終保持恆定的借款金額,不會因為市場的波動,對借款的金額進行增加或者減少。

目前大多數分級基金的B類向分級基金的A類融資,採用的都是定額融資槓桿。

舉一個分級基金的例子。假設11的分級基金,總計200份,BA100份,BA融資,忽略BA支付的融資利息,隨著指數的不斷下跌,A的本金保持不變,而B的本金會加倍減少,當指數下跌50%時,B投資者本金虧光;或者隨著指數的不斷上漲,A的本金保持不變,而B的本金會加倍增加,當指數上漲50%時,B投資者的本金翻倍。

低风险投资(十八、定额融资杠杆)

我們發現當指數下跌時,B的本金越來越少,融資槓桿率(B資金/A資金)越來越大,為了防止B虧光影響A的收益率,通常會設置低折點,例如設置當B類淨值低於0.1時,強行將基金恢復成11的槓桿。

對於定額融資,存在爆倉的問題,如果沒有低折點,11的融資,當指數虧50%,融資者將血本無歸。

即使設置了低折點,仍然存在爆倉的問題,假設指數跌45%B類淨值為0.1,低折後槓桿恢復為11,淨值回到1.0,份額縮水90%。那麼當指數再漲回去(漲80%),時,B類的淨值是2.6,考慮因低折造成的份額縮水,實際淨值是2.6*(1-90%)=0.26

所以說,與動態再平衡相反,對於定額融資,當股市出現巨幅下跌並漲回原來的位置,會造成投資者巨額損失,這是因為定額融資槓桿有熔斷效應,所以做定額融資的時候,一定要非常謹慎,避免出現前文中唐龍的結局,因為一次失手而再無翻身的能力,很多早期的股市投資大戶,就因為融資造成的熔斷效應,而造成資產清零。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原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3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