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去槓桿是什麼? Laco

http://xueqiu.com/1414094532/24353531
最近「去槓桿」這個詞很熱,什麼是去槓桿,誰要去槓桿,對哪些機構有影響?雪球上眾說紛紜。我上篇關於資產證券化的帖子也提到去槓桿,感覺大家的理解都不一致。本文總結一下我的想法,請大家指正。

首先定義槓桿一詞,個人理解來自於「財務槓桿」概念。當企業負債經營時,用較小的權益資產支持起了比較大的經營規模,由此產生「槓桿效應」。按這個邏輯,我理解的「去槓桿」就是指企業或經營主體主動降低資產負債率。如果這個理解從根本上就錯了,請用力拍磚。

那麼,為什麼要去槓桿呢?因為如果槓桿率太高,固定利息的存在使得企業的淨利潤波動性加大,風險也加大。一旦經營業務不好,企業支付利息就很困難,違約概率很高。

去槓桿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政府去槓桿,二是金融去槓桿,三是企業去槓桿。

一、政府去槓桿

政府去槓桿,就是削減政府債務,對中國而言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其實中國政府整體債務佔GDP比重與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相比,還不算高,去槓桿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問題是不透明,讓中央領導、銀行心裡沒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政府去槓桿,不如說是調結構更合適。

這裡就有兩個問題要問。一是現有債務是否可控?二是如何控制未來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第一個問題經濟界討論的很多,見仁見智吧。我沒有具體數據不做判斷,但有一點很明確。
現存債務已是既成事實,投資項目有清償能力還得上最好,還不上就從全國財政大盤子裡找錢,實在還不上,就只能債務重組。

當然債務重組最好的辦法不是像早先那樣,再剝離幾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等於全國人民集體買單,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對銀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相關不良貸款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CLO),吸引投資者來買。悲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優先級,低風險低收益。樂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劣後級,高風險高收益。這樣就把地方債務風險從銀行體系轉移到了廣泛的投資人身上,也就盤活了債務存量。

關於第二個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明確政府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規範的地方債、資產支持證券(注意,這裡指狹義ABS!不是CLO)發行機制,讓真正用錢的和投錢的直接見面,是為用好增量。這一點對承銷商,如銀行、券商們,是利好。

二、金融去槓桿

我一直不理解為什麼金融業還要去槓桿,一方面金融本來就是高槓桿行業,不讓用槓桿怎麼提供金融服務?二來,國內的槓桿率與國際同業相比應該不高吧,還要打壓(以券商為例,看看高盛的槓桿率比國內的券商高多了,再打壓的話,中國的券商還怎麼發展)。

具體到銀行,去槓桿不可能是減少存款,現在看來也只能壓縮同業業務、表外業務了。銀行是整個社會最大的資金來源,同業不讓做,表外業務受限於資本壓力短期內不可能全回到表內,這樣看來全社會資金成本會上升。對銀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難判定,因為我不清楚同業、表外業務給銀行帶來的收益大還是風險大,請大家指教。但對依賴理財產品、同業業務等籌集資金的企業,短期內則是大利空。

有些雪友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為了金融去槓桿,個人認為理解有誤,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而賣資產無論如何不會降低銀行的槓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LO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

需要說明的是,CLO的開展,給銀行帶來信貸額度,如果不對這部分信貸流向進行指導控制,很可能資金又會流向政府融資平台。這樣的話,反而不利於政府去槓桿了。

三、企業去槓桿

所謂企業去槓桿,是指過剩、夕陽行業要壓縮債務。這個好理解,經營狀況差、中長期不可能好轉的企業,最好不要借債,否則債務違約的概率很大。而且不僅不借新,還要想辦法還舊。

這裡的關鍵問題是,哪個行業會中槍?鋼鐵、煤炭是不是?房地產、礦產算不算?這就涉及一個什麼行業是夕陽行業、過剩行業的基本判斷問題了。有了這個結論,對各行業,或者具體到特定企業是利好還是利空,就比較好判斷。

哪些行業可能會被強制去槓桿?去槓桿對各個行業是利好還是利空?我初涉投資領域,對具體的行業情況沒什麼瞭解,在此想向各位老師請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6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