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9-28/yMMDAwMDE5OTMyMw.html
9月26日,成都太子奶发布破产资产拍卖公告。资产主要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约404153平方米、实物资产等。整体拍卖参考2.25亿元。
一度被业界认为是接手太子奶资产“最有希望的”新希望集团,保持低调。
9月27日,刚刚接手新希望乳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乳业”)总裁席刚对本报说,是否进场参拍尚未接到集团通知。
与此同时,前任新希望乳业总裁曾勇也透露:“此番关注成都太子奶动向仅仅因为其地处西南,是否能有实质性进展,现在还很难定夺。”
“不排除新希望看重成都太子奶的土地资源。”一位PE界人士告诉记者。
成都太子奶破产
此次拍卖的成都太子奶破产资产,主要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约404153平方米(使用权终止日期2055年9月)、房屋建筑物约109574平方米、机器设备765台(套)、汽车、办公用品等实物资产。整体拍卖参考2.25亿元。
太子奶2003年正式入驻四川,2005年成立子公司成都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500万元。
“2007年太子奶正式在温江建成其生产基地,当时由政府批准其征地600余亩建厂,建成7条生产线,总投资为6亿元。”温江区招商局的一位官员透露。
当时根据太子奶集团规划,成都太子奶,规划日产量300吨,年产值可达20亿元。
其中5亿元投资,实际上是由花旗银行牵头,星展银行、荷兰合作银行、比利时联合银行、华商银行和大众银行组成银团,向太子奶集团提供5亿元人民币无抵押、无担保、低息三年期信用贷款。但这笔贷款2010年9月到期。
“当时太子奶集团董事会秘书姚欣,还承诺欲将成都制造基地与集团资产打包进行上市。”前述官员说,“想不到2008年12月,该基地试生产仅半年,太子奶集团资金断裂,成都太子奶生产车间大门被温江区人民法院贴上了封条。”
新希望观望
“同为四川的乳品企业,2年多以来,成都太子奶的情况我们一直都比较关注,也希望能寻找到更好的投资机会,但是由于新希望乳业自有的奶源建设也十分充裕,因此对于是否接手成都太子奶,一直都不是特别迫切。”曾勇告诉记者。
曾勇表示,“2009年我们购买太子奶股权实际上只是受某基金公司邀请,在断断续续地接洽地两年当中,仅仅限于沟通了解层面,未有实质性进展。”
原为国内饲料产业龙头的新希望集团,2002年4月进入乳业市场,先后收购了保定天香乳业、昆明雪兰乳业等11家地方龙头乳企,并参股重庆天友乳业。
然而,根据新希望(000876.SZ)年报显示,虽然新希望乳业规模已经跃居全国前5位,但是业绩并不理想,2006-2008年净利润均出现亏损,分别为-1525万元、-2827万元、-1822万元。2009年实现扭亏为盈,获得了425万元的净利润。
前述温江区招商局官员透露,2009年11月20日,在温江区政府和劳动部门的介入下,成都太子奶公司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在温江召开,其中323户债权人的10亿债权依然无法解决,债权申报总金额约10.06亿元。其中,债权人主要是公司职工、税务部门、供货商、银行等。
“新希望乳业近年来业绩不十分理想,集团是否还愿意持续下本钱投入,有太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成都太子奶头上巨额的债务,就意味着新希望乳业一旦接盘,就必须去承担该债务。”前述PE界人士指出,“与新希望乳业相比,其他需要完善西南市场布局的乳品企业更为适合。”
然而,成都太子奶相关资产拍卖,包含有40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对新希望乳业仍有一定吸引力。
有新希望乳业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虽然尚未接到集团正式通知,正式拍卖成都太子奶的时候,新希望乳业进场的可能非常大。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1MMDAwMDIyMzM1Mg.html
3月1日,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表示,新希望集團整體上市的一切準備工作已經就緒,相應重組方案已經報證監會,正在等待最後的審批。
新 希望提供的資料顯示,其農牧資產的整體上市工作已經啟動,將在2011年內完成,屆時新希望將成為國內最大市值的農牧業公司。其此次重組的思路是,將山東 六和、新希望農牧、楓瀾科技等總估值達77.95億元的優質農牧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同時,將業績欠佳的乳業和房地產業務合計為7.53億元的資產,剝離 出上市公司。
「整體上市的原因主要是避免同業競爭。」劉永好說,新希望當初上市時,佔用的四川省一個上市指標,總規模只能有4000萬元,但是新希望當時就有二三十個工廠,是沒有辦法全部放進去的。
對於整體上市之後的新希望,劉永好表示,2011年國內肉蛋等食品價格不會下跌,大規模的原材料漲價風險不大,新希望2011年的銷售額有望超過600億元,可實現利潤12.36億元。
事實上,除了畜牧業,劉永好的「金融運作」同樣讓人印象深刻。此前,新希望已參股民生銀行,賺的盆滿缽滿,並於2010年底設立新希望財務公司。此外,新希望還先後入股民生人壽和聯華信託,並獲得了2%的上海銀行股權。
劉永好稱,未來將堅持走畜牧業專業化的道路,並利用好「上市公司」和「財務公司」兩個渠道,為畜牧業產業化提供金融支持。而此前,新希望已在畜牧業上下游多有斬獲。
在劉永好看來,新希望的產業鏈繼續做長,一方面是要做原材料,另一方面就是做終端。「不做終端,就沒有利潤。」劉永好說。
此 前,新希望農業投資基金已投資了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劉永好透露,新希望目前已與日本一家企業達成協議,準備在上海開始做一種以熟食店為形式的終端 銷售模式。同時,新希望也在和日本住友等公司談判,準備聯合投資建設冷鏈物流。而在上游,新希望和美國上市的華奧公司準備聯手收購新西蘭最大農服公司 PPG(種草、養殖)的50%股權。劉永好表示,新希望在此項收購當中,大約要出資1000多萬美元。
此外,海外飼料市場拓展,也是新希望未來的拓展重點。劉永好表示,2010年新希望海外市場銷售額只有10多億元,與集團的600多億元的銷售額相比顯得很小。未來5年,其將在海外市場拓展上,安排更多的人員和資金。
劉永好稱,2011年,新希望將繼續適度參股生物科技、農村金融、農產品流通等項目。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2/xMMDAwMDIzNDIxMA.html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5/xNMDcyXzM2NDgxNg.html
9月14日凌晨,「微軟Build 2011開發者大會」上,傳統PC廠商們翹首以待的Windows 8終於亮相了。硬件廠商,特別是PC陣營的廠商們暗地歡呼:受制於蘋果、受怕於谷歌的日子就要結束了。
「我們重新構想了Windows。」微軟Windows及Windows Live部門總裁史蒂文·辛諾夫斯基(Steven Sinofsky)稱:「從芯片組到用戶體驗,Windows 8毫無疑問都將帶來一系列新性能。」
微軟大中華區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目前版本只是面對開發者,目前評價這款操作系統的時機「並不成熟」。
「 windows 8是一款十分成功的產品,能夠讓各種設備之間互聯,特別是各種設備與傳統PC互聯。」 宏碁電腦(上海)有限公司市場推廣處總監林容豐認為:「數據生產與消費中心仍然是PC,與PC互聯很重要。在PC這塊陣地上,微軟有壟斷性的優勢。」
獨立IT分析師孫永傑則認為,微軟試圖借Windows8打破PC與後PC的樊籬,如果破籬成功,微軟在後PC時代就能獲得與蘋果、谷歌競爭的能力。
微軟的新選擇
windows 8則需要解決「笨」的問題。孫永傑認為,Windows8的確是一款相當優秀的酷操作系統,自Windows7起,微軟就已經擺脫了之前系統的呆板和臃腫,朝著簡約而不簡單的方向發展,Windows 8支持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會給業內帶來的驚喜。
微軟提供的資料顯示,Windows 8推出了Metro風格界面,這個界面除了支持鼠標和鍵盤外,更為觸摸而設計,迎合計算終端從敲(鍵盤)、點(鼠標)到摸(屏幕)的用戶習慣變化,更適合移動網絡。
此外,微軟從Windows8開始支持ARM架構,同時支持英特爾架構。在移動智能終端領域,微軟昔日的盟友英特爾也是舉步維艱,幾乎成為ARM的天下。移動互聯網時代是個新時代,微軟做出了新選擇。
林容豐說,這對ipad以及智能手機來說絕對是個正面影響。此前宏碁推出了windows 7系統的平板電腦W500,林容豐說市場反應「良
回溯微軟歷史,2001年10月是微軟歷史上最後的輝煌——那一月,微軟發佈了windows XP。從那以後,谷歌、蘋果先後殺出,微軟應對無力,並為此糾結了十年。
十年來,微軟從未放棄努力。2006年,微軟發佈了windows vista;2009年,微軟發佈了windows 7。這兩款操作系統自推出那一天起,就飽受業界詬病,前者被稱為「重系統」,後者被稱為「笨系統」。
「重系統」針對谷歌android系統而言,谷歌稱,自己的系統更輕,符合云計算趨勢;「笨系統」針對蘋果ios而言,ios更適合智能手機觸控界面,蘋果因此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領域所向披靡,微軟則一事無成。
云計算、移動互聯網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微軟看似落伍了。
windows 7解決了「重」的問題,
好」。他認為原因在於,很多用戶包括企業用戶與個人用戶的數據、應用仍然集中於傳統PC,他們需要能與PC無縫互聯的平板電腦。
林容豐預計,Windows 8會推動Windows平板電腦,以及Windows手機的發展,在平板電腦領域改變ipad一騎絕塵的局面,同時在智能手機領域與iphone、android進行競爭,因為微軟對PC的整合能力很強。
林容豐預計,Windows 8將於明年10月份推出,到時候微軟會同步推出Windows 8系統的PC機,還未定是否同步推出平板電腦。
Windows 8的商業模式挑戰
微軟對Windows 8寄予了結束其「十年盤整」局面的厚望。
前 不久,谷歌宣佈併購摩托羅拉移動。不久之後,一份由谷歌高級副總裁安迪·魯賓(Andy Rubin)撰寫的內部演講文檔顯示,為進一步擴大谷歌Android手機平台的影響力,Android開發團隊決定給予Verizon、摩托羅拉這些谷 歌重要合作夥伴最新Android版本的「優先使用權」。
這引起了業界恐慌。三星及韓國政府開始對外宣稱要開發自主的操作系統,而HTC近日也對外稱,可能要通過併購的方式擁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宏碁創始人施振榮則放言,亞洲品牌PC廠商如果能夠控制全球PC市場,他們將有機會在20年左右的時間內為亞洲開發操作系統。
要打造和保持一套完整的、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生態系統何其艱難。孫永傑說,之前諾基亞Symbian的隕落、惠普對WebOS的放棄、MeeGo躊躇以及RIM的掙扎,都在證明這個道理。
谷歌在對Android「厚此薄彼」之後,微軟將成為唯一有實力對硬件廠商「一視同仁」的系統廠家。
微軟的挑戰在於商業模式。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系統免費已經是業內的一種共識,而微軟過去則向硬件廠商收取授權費用。是打破業界共識、逆勢而為進行收費,還是打破自己原有的商業模式?這對於微軟來說,是個問題,這會決定微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成敗。
http://partipral-hk.blogspot.com/2012/01/2012.html
尋日放埋鬼佬新年最後一日假, 又既然已經做完2011年回顧, 忽發奇想, 係咪應該開始為2012年定立一D目標呢? 去年股票投資組合升值10%, 若然此後每年都能打出相若水平, 縱然講唔上高手, 都算係比下有餘. 當然, 要做到每年複式增長10%肯定唔係一件易事, 所以依家都無謂講到太長遠, 就講2012, 先為自己訂下10%回報做目標先啦. 就算最終真係願景落空, 明年今日有機會重看此文, 相信都一定自會有另一番體會.
年回報10%黎講, 以月份量化, 即代表每月複式增長0.8%左右, 而除左回報外, 預期今年儲蓄亦應該起碼能夠保持去年水平 - 即保持全年投入資金$41,600, 平均每月約$3,500. 有呢兩個數字之後, 就可以嘗試下做個模型出黎:
個表應該唔係太難明, 簡單解釋下, 以1月為例, 起始BALANCE係$123,828.46 (即12月月結個數). 月回報0.8%, 即月尾有$124,819.09, 加上新增資金$3,500, 月尾可帶落2月既數就會係($124,819.09+$3,500) = $128,319.09. 其餘月份如此類推.
而表中最尾兩行數字就係平時我用黎計算回報率既單位面值 - 以此月均回報率運作至年底, 全年回報率就會係 (76.30-69.34)/69.34 = 10.04%, 而10%亦正正係目標所在.
再以一個更數字化既角度去理解, 若然以此模型計算, 明年今日投資組合總值就會係18萬左右, 減去新增資金 $42,000同年頭起始結餘 $123,828, 即實際賺取金額就會係 ($180,151 - $42,000 - $123,828) = $14,323.
而如果以去年CALENDAR YEAR計算, 單計股息收入其實都已經有 $6,535. 即表示若然今年有幸保持此股息收入水平不變, 則所追求既都只係 ($14,323-$6,535)/$123,828 = 6.3%左右既股價增長, 就能夠令整個組合年回報達到10%, 又似乎唔係太難喎?
數就係咁計, 目標就係咁訂, 而究竟最終成件事係車大炮定狂想成真, 就要留待時間驗證, 答案, 一年後開估.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超 農牧業巨頭新希望的轉型變革進入高潮。
10月10日,新希望乳業宣布順豐速遞達成戰略合作,新希望乳業將與順豐旗下電商平臺——順豐優選共同打造互聯網牛奶“雲牧場”,並推出目前國內首款只在互聯網平臺上銷售的牛奶產品。
“近年來,中國乳業在重新贏回一個快速增長期的同時,也開始遭遇進口牛奶的沖擊,中國乳企轉型之路迫在眉睫,”新希望乳業控股總裁席剛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新希望寄希望於通過產品和渠道的變革,激發公司的轉型和應變能力”。
首推互聯網牛奶
實際上,就在新希望乳業力求轉型之前,眾多業內企業紛紛圍繞互聯網商業特征開發產品,但由於消費特征和配送特征難以實現極大批量促銷,奶制品“觸網”仍然處於探索階段。
為此,新希望乳業專門成立了新希望雲優選公司,與順豐優選合作解決雲牧場牛奶的原產地、銷售、物流等各個鏈條環節的“優選監控”。
順豐優選總裁崔曉琦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順豐的優選電商和領先的配送體系十分符合“雲牧場牛奶”的需求。順豐將通過互聯網上預售、周期購的形式限量供應,將原生純凈的雲牧場牛奶送到消費者餐桌。
行業人士透露,目前國內電商銷售的牛奶大多為進口國外品牌,合作方式是經銷商對經銷商,與產地和奶源毫無關系。相對比而言,“雲牧場”所要講的故事是既要“保證優質原產地直供,又要保證牛奶的新鮮,做到了全生產、配送、銷售環節的監控”。
但鑒於這一模式的前景具有相當大的不可預測性,新希望選擇了“小規模試驗”的方式,用“限量生產”的節奏,摸索奶制品網絡化的可靠渠道。席剛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牧場目前的規模還較小,產品在線上的銷售與線下的產品銷售占比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轉型壓力
據經濟觀察網記者了解,大膽試驗和轉型的壓力來自於外部的激烈競爭。事實上,進口牛奶不僅通過電商開始滲透中國市場,還通過入股、並購中國乳企介入中國市場的爭奪。
據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谷繼承透露,2013年我們國家奶粉進口量是97.7萬噸,同比增長47%,2014年1到8月份,我國奶粉已進口67萬噸,2013年液態奶進口18.5萬噸,同比增長了96.8%,2014年1到8月份,進口液態奶19.4萬噸,已經超過去年的水平。“這無疑將對一定的區域和個別企業造成沖擊。”
“競爭加劇,對於新希望乳業來說也是一個機會,未來將重點放在差異化競爭上。”席剛表示,“新希望乳業要做的是加大冷鏈建設提高主力產品巴氏鮮奶的競爭門檻的同時,進行諸如雲牧場牛奶這樣的產品創新和渠道創新。”
當然,與順豐等電商合作並不是新希望乳業應對國際國內競爭,加速轉型的唯一方式。在席剛看來,電商是互聯網時代一個快速新增的渠道,“它首先是從方便配送的產品開始的,特別是傳統的乳制品企業,實際上也面對了電商巨大的競爭,我們要做的就是學習、擁抱、嘗試、融合。”
經濟觀察網記者了解到,此前新希望旗下的雙峰乳業作為國內第一家入駐支付寶錢包服務窗的乳企,上線10天,就在杭州銷售了24萬瓶鮮奶。其中,線上新增用戶的訂奶量接近總體新增訂奶量的80%。而這10天內,每一天的轉化率都很驚人,平均轉化率也超過了60%,最高一天的用戶轉化率高達92%。從成本、資金回籠、客戶管理、售後服務方面,均得到了極大改善。
“事實上,我們也在國際市場尋找合作機會,大理洱源縣的雲牧場只是第一代,我們將以此為藍本,以雲標準為度量尺,在全世界尋找符合標準的‘雲牧場’。”席剛透露,新希望乳業目前已經在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多輪考證。
港交所日前披露信息顯示,在被安邦保險取代了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的位置以後,劉永好旗下的新希望投資公司選擇去年12月26日減持股份,以每股均價10.8元人民幣出售1.854億民生銀行A股,套現約20億元。減持後劉永好持股占民生銀行已發行股本的比例由8.38%下降至7.69%。
在劉永好上述減持前一天,去年12月25日,民生銀行發布公告稱,截至當日,安邦人壽、安邦財險、安邦保險與和諧健康持有的公司股份表決權數量為47.87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4.06%。加上當月安邦保險集團受托行使表決權的3.19億股,安倍系持有民生銀行表決權股份占比達到15%。
這意味著,6個交易日內增持民生銀行股份17.06億股,斥資超過174億元。安邦的表決權持股已是民生銀行第二大股東劉永好持股比例的兩倍多,遠高出中國人壽、史玉柱等股東。
當時劉永好表示,一直以來民生銀行股權分散,面臨新的金融格局,“安邦大比例增持民生銀行是好是壞也想了很久”。他說,安邦與民生銀行可以在業務上互補,而且註意到安邦在其他領域的並購力度很大,同時表態可能支持安邦保險集團副總裁姚大鋒為民生銀行董事,“誰能給民生帶來價值就支持誰。”
在去年12月安邦保險的不斷舉牌刺激下,民生銀行A股走勢異常強勁,當月漲幅高達48.4%,高居銀行股漲幅榜首。在通過姚大峰為民生銀行董事後,該行董事長洪崎表示“擬與安邦深度合作”。今日民生銀行股價回落,跌幅約2.8%,一度跌落每股10.60元一線。
除了民生銀行,安邦保險一個月內還觸及招商銀行的“舉牌”線。截至去年12月9日,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有招商銀行股份達該行總股本的10%。這是繼前年12月斥資百億元增持招行股份之後,安邦保險再度觸及舉牌線。
國泰君安銀行業研究員邱冠華此前曾指出,以存款為例,參照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對平安銀行的存款(直接和間接)拉動就不難理解,安邦亦有望對民生銀行貢獻相當可觀的存款。此外,業務聯動、業務創新亦有望產生良好示範效應。
同信證券分析師胡紅偉認為,民生銀行A股走勢如此強勁,主要還是因為安邦保險不斷在二級市場買入所推動,相比之下民生銀行H股走勢要弱得多,導致其股價低於A股三成。該股後期走勢關鍵還是看安邦是否會有進一步的增持以及未來如何對民生銀行進行運作。
因龐雜的股東結構、股東不和的傳言及股東關聯貸款問題,民生銀行擁有被稱為中國“最吵”的董事會。
1996年民生銀行註冊時公布的股東共有59家之多。該行A股招股說明書顯示,從1999年5月至2000年9月上市前夕,該行股權轉讓記錄達到17條之多,共涉及28起股權轉讓(拍賣)行為。轉讓(拍賣)的股份數達到6.48億股。新希望集團、東方集團、泛海集團在此期間通過大量受讓股權而一躍成為持股排名前三位的股東,占比分別為9.99%、9.42%、9.42%。
作為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新希望集團的董事長,劉永好曾於2006年7月意外在民生銀行的董事會中出局,又在三年後以高達99.9343%的贊成比率重返董事會,並當選為該行副董事長。劉永好的“一出一進”將民生銀行控制權的爭奪戰暴露無遺。
日前民生銀行在股東大會上宣布,姚大鋒增補為民生銀行董事議案已獲股東大會審議通過。
對於安邦成為民生第一大股東,史玉柱本月2日晚在微博上發表評論稱:“健特生命(史玉柱旗下公司)持有的11.5億A股民生股票,既然我公開承諾了3年不賣,就絕不會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劉永好也玩起了自拍,背景是澳洲的一座牧場。
澳大利亞當地時間7月30日,新希望乳業與Moxey家族、Perich集團及澳大利亞自由食品集團,合資成立了“澳大利亞鮮奶控股有限公司”,其中,新希望是大股東。
這也是“中澳農業及視頻安全百年合作計劃”(下稱“ASA100”)的一部分,該項目由中國和澳大利亞農牧企業聯合發起,旨在通過雙方的百年的努力,第一為中國高端的動物蛋白和食品安全做貢獻,第二為澳洲農牧資源對接中國海量消費市場奠定互換雙贏基礎。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新希望乳業方面了解到,未來三到五年,新希望將在澳大利亞農業與食品領域投資5億澳元(折合人民幣約22.78億元),且大部分投資用於支持新希望乳業在澳州的合作項目及產業發展。
“兩國在這方面非常互補。澳大利亞國土面積達700多萬平方公里,但人口只有2000多萬。繼礦業之後,農業有機會成為澳經濟的又一增長引擎。”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認為,對於澳方企業來說,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則對他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因此,合資公司建立後,可以依托澳洲豐富的資源、成熟的技術服務,為中國市場提供更多物美價廉的乳制品。
值得關註的是,此次澳方與新希望集團聯手的三家企業都頗具實力。Moxey家族的私有牧場是澳洲最大規模的單體奶牛牧場,其生產的優質原料乳,主要供應悉尼及當地周邊的鮮奶市場,並與A2、Lion等澳洲知名鮮奶企業都有密切合作;Perich集團擁有澳洲第二大單體奶牛牧場;澳大利亞自由食品集團(FreedomFoods Group)在悉尼和謝珀頓都設有乳品加工廠,其產品主要供應澳大利亞及出口中國等亞太市場。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只有新希望這樣的大品牌企業過去談,澳洲當地政府及牧場才有可能消除抵觸心理,“因為澳洲一直都是以出口奶牛及肉牛為主,目前也在考慮轉型,繼續有實力有資本的企業過去投資,進而幫助當地提高養殖規模”。同時,也通過與中國企業合資來把乳制品銷往中國市場。
事實上,2015年以來新希望就在海外布局和乳業市場上不斷開疆拓土。4月1日,公司與新西蘭新萊特聯合推出的原裝原罐進口奶粉愛睿惠上市,京東售價僅為99元,這一價格和渠道瞬間顛覆了傳統奶粉市場。
當時有分析稱,之所以通過電商推出低於百元的進口產品,新希望是希望通過這樣創新的舉措來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同時也借此切入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
對於此次斥巨資投向澳洲,乳業專家宋亮認為符合未來行業分工趨勢,即通過海外奶源來強化嬰幼兒配方奶粉和常溫奶市場的競爭力,而國內則重點發展巴氏奶等低溫產品。
且這樣的戰略一方面完善了公司產品結構,另一方面在奶源布局上也形成南北半球資源互補的格局,進一步提高了產業鏈抗風險能力。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新希望在乳業品牌力不足,渠道力有限,且產品線單一,如此巨大的投資想取得理想回報,勝算較低。
然而,近年來國內乳企紛紛出海,光明乳業先後收購新西蘭和以色列相關項目,在奶源和技術方面積極布局;伊利投入30多億在大洋洲建設工廠。與此同時,恒天然和菲仕蘭等國際乳企來華加快本土化合作與發展。
可以說,目前乳業國際化進程是不可阻擋的趨勢,資源與市場的國界早已被打破,企業有企業的選擇,消費者有消費者的選擇。“根據中澳自由貿易協定,未來四年內雙方奶制品關稅將降為零;與此同時,國內三四線城市及以下市場消費潛力逐漸被挖掘。”宋亮表示,未來可以期待的增長空間,急需乳企提早布局。
目前,合資公司正在積極進行養殖基地擴建,將在近期落成澳洲首個萬頭牧場,在未來十年內,會陸續投建兩個萬頭牧場。屆時,合資公司將成為澳洲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奶牛養殖企業,每年的鮮奶產量將會達到20萬噸以上。
正如新希望總裁席剛在微信朋友圈所說:一小步卻是重要一步。他告訴記者,該項目僅僅是ASA100的第一步,未來三到五年,新希望還會在澳洲繼續尋找合適的項目。
在38攝氏度炎熱的氣溫下,整個臺北市充盈著Computex的粉色元素。
記者在三天的采訪中明顯感受到了傳統芯片制造商轉型的緊迫。透過大量布局的傳感器捕捉的信息,物聯網技術和應用已經成為這座“亞洲矽谷”創新與轉型必備的基礎設施。
臺灣電子企業過去在大規模集成電路(LSI)領域位居世界排名第二,推動廉價智能手機在新興市場國家爆發式地增長。不過自去年下半年起,由於智能手機等主要產品的銷量放緩,以及中國大陸市場的需求減少和價格競爭日益激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轉型和創新的希望放在了與創新公司進行策略合作上,打造創新產業生態圈。
壓力下的轉型
根據IDC數據,2020年全球物聯網產值將達到1.46萬億美元,其中亞太地區(除去日本)的制造業將貢獻38%的產值。到2025年,亞洲每分鐘連接的設備數量將由目前的4800個增長到15.2萬個。這也引起了中國臺灣企業的重視和布局調整。
聯發科新興事業部副總裁徐敬全介紹稱,目前聯發科仍在物聯網起步階段,業績比重低於5%。其中,在智能定位及設備鏈接部分較具規模,可穿戴設備及智能家庭規模較小,但是卻在快速地增長。預計未來3到5年之內才會更明顯地提升,包含車用部分5年後的增速有望達到10%。
中國大陸市場是聯發科物聯網產業布局中最重要的市場。兩周前,聯發科已經宣布與北京四維圖新合作,攜手拓展汽車芯片、車聯網業務。此外,聯發科下半年即將推出的智能家電產品也會和中國大陸廠商合作,包括攜手發展智能家電、冷氣車、電冰箱等。
同樣在這樣的背景下,臺積電於臺北國際電腦展期間宣布將今年研發費用提升至22億美元左右,並將資本支出投資提高到90億到100億美元。此外,臺積電進一步積極進軍半導體下遊產業。
臺積電資深處長蔡誌群表示:“汽車已經由過去汽車引擎控制與車駕應用轉向自動駕駛及聯網;人工智能應用和大數據分析也有別於以往,逐漸邁入深度學習技術和3D影像應用等。另外,虛擬現實和增強顯示技術將加入到智能手機,且價格會更便宜,終端市場創新帶來半導體新的商機。”
臺積電IOT業務部門資深總監Simon Wang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尤其看好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帶來的無人車世界,將是人類技術的一大突破。“過去幾年臺積電已經和合作夥伴建立到了基於移動電話的生態圈,但是目前基於傳感器新技術以及移動計算對基礎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Simon Wang說。
這種變化也為下遊所接受。益華電腦臺灣區一位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智能家居、醫療、汽車和工業物聯網的發展過程中,各廠商都有不同的要求,無法以通用的芯片來解決,因此半導體產業開始興起無芯片模式,這將改變原有的開發流程,反過來從系統整合、軟件應用層面對芯片架構、流程和效能方面提出新的需求。”
據悉,包括谷歌、亞馬遜、鴻海和小米等各大廠商都相繼投入了集成系統芯片研發,從而形成無芯片商業模式。這不僅擠壓了像聯發科這類的芯片制造商,也帶動了像臺積電這樣的芯片代工廠以及芯片設計服務商的市場戰略轉變。
IDC亞太區移動與物聯網研究副總裁Charles Anderson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我們看到聯發科、研華和臺積電這些臺灣企業的轉型都還不錯。現在的問題是這些企業如何與它們的合作夥伴一起,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生態圈,在國際舞臺上提供全球化的解決方案。”Anderson預計,臺北電子展結束後,未來幾周將會看到一系列跨行業的合作協議達成。
層層受阻的收購
作為國家芯片戰略的前鋒,紫光集團發起了對臺灣半導體公司的收購大潮。在提出230億美元收購美光科技後,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稱,他有興趣投資臺灣最大芯片設計商聯發科。
在今年的臺北電子展上,《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就中國臺灣是否將放開大陸半導體行業的投資提問了臺灣外貿協會副秘書長葉明水,不過並沒有得到明確的答複。他對記者表示:“紫光的收購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案例。”
目前大陸企業可以收購某些半導體公司少數股權,比如制造芯片的代工企業,或從事芯片封裝和測試的企業。紫光集團已經宣布收購臺灣芯片封裝與測試企業力成科技和南茂科技股份。但臺灣當局一直禁止投資聯發科和聯詠科技等芯片設計企業。
同樣被禁止收購的還有矽創電子(Sitronix),這是一家為智能手機及汽車顯示器設計芯片的企業。然而,該行業的許多企業領袖都希望政策有所變革,使他們能夠利用大陸豐富的資金,並在大陸市場建立良好的客戶關系。矽創電子CEO毛穎文就表示:“我們歡迎來自大陸的投資者,這沒問題。在商言商,這難道有問題嗎?”
主要設計控制閃存驅動器芯片的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表示:“無論如何,最終大陸一定能夠實現自主制造。因此,在他們準備好之前,我們最好加入他們。”
目前在封裝測試業,臺灣仍然占有全球約一半的市場份額,其中大部分份額屬於日月光集團和矽品兩家公司,它們的合計年銷售額達到100億美元。
不過事情正在悄然發生改變。來自大陸的江蘇長電科技去年收購了其競爭對手星科金朋之後,已有能力與矽品爭奪全球市場第三的位置。
對此,日月光首席運營官吳田玉表示:“臺灣半導體企業必須聯合起來,通過創造規模經濟,讓企業創新保持在最前沿。”去年8月,日月光宣布了一項針對矽品25%股份的收購要約。不過,對於日月光的姿態,矽品董事長林文伯以行動表示反對,並計劃與臺灣制造商鴻海精密進行換股,不過該計劃以失敗告終。
盡管臺灣當局已經明確了將把生物技術和精密機械等方面作為重要領域扶持,並提出鼓勵企業創新,提升開發能力等方針,但是有臺灣芯片制造企業高管表示:“現實中並沒有看到有任何實際的舉措。”
智能硬件平臺HWTrek CEO王仁中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臺灣電子產業雖然已經很早意識到轉型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接受全球迎面而來的創業軟實力,並結合自身的產業優勢,縮短轉型的陣痛期,企業還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