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1/2198120.shtml
每经记者 胡廷鸿 发自广东惠州
这里是中国南部的一大“睡城”。
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啥都不长,只长房子”的地方。白天,宽阔的大街上难见人影,两边是一片片崭新的住宅楼;夜幕降临,华灯无法初上,七成以上的空置率,让整个城市就像熟睡的婴儿。
这里是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一座占地20多平方公里的沿海新城在短短几年里拔地而起。距离深圳70多公里的大亚湾,一直是被看做是高房价压力下深圳人“异地置业”的首选之地——抑或是“炒”出来的“首选之地”。
大亚湾“空城”记
1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站在大亚湾经济开发区的中心街区,偶尔有几辆挂着粤B(深圳)牌照的车辆呼啸而过,留下身后阵阵尘土。宽阔的大街上难见一个人影,两边是一片片崭新的住宅楼。
“这还是周末,平时街上的行人更少。”街边的小商贩告诉记者。
大亚湾位于惠州东南部,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这里成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资料称,开发区有中海油壳牌、和记黄埔、比亚迪等大公司入驻。除 此之外,就是开发商们宣传单中的描述:大亚湾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有大片红树林,海景风光优美……特别是距深圳市区仅70多公里,只需1小时左右车程就可 达到大亚湾。
在外地人看来,经过这么多年发展的大亚湾,应该会人流如织,非常热闹。然而眼前的景象却令记者惊诧不已:没有大型商场、医院和像样的学校,也没有出租车,只有开发区来往淡水镇的小型乡村公交车。
实际上,大亚湾的人口并不多。资料显示,整个大亚湾规划区现有约12.2万多人,其中常住人口7.2万,流动人口5万多人。
“金融风暴前,由于中海油的石化基地项目在这边,有很多人到大亚湾来,但风暴过后人就少了。”黄先生是澳头镇本地人,他说,现在常住大亚湾的人比以前少了近一半。
即便如此,随着深圳到惠州的沿海高速开通,拉近了大亚湾与深圳的距离。交通便利,房价相当于深圳市区的1/4~1/5,大亚湾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深圳市区居民前来购房。但购房的深圳人中,真正用于居住的却很少。
晚上8时许,夜幕降临,街边路灯亮起的时候,记者在大亚湾北城新区的高档住宅楼区看到,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户人家里亮着灯,空旷的小区里偶尔有三两个住户出入,显得冷冷清清。远处,石化大道上路灯一直延伸,形成一条漂亮的光带,道路两旁却是一片黑暗,对比鲜明。
似乎人们早已入睡,但翠堤尚园小区门口的保安告诉记者,这些早已售出的住宅楼里大部分没有人居住,即便今天是周末。“平时在这里长住的人很少,不到20%。”他说。
而在旁边的康汇外商公寓、美林雅苑等小区,也鲜有人家开着灯。据记者了解,在大亚湾地区,一栋栋漂亮华丽的楼盘拔地而起,房价也一涨再涨。用当地人的话 来说,大亚湾什么都不长,只长房子。而且大部分房子都被深圳来的投资客买走了,但他们很少来住,住房空置率超过70%。
若不是车辆开过的呼啸声,置身其中,你会怀疑这就是一座 “沉睡”的城市。
被“套牢”的炒房客
每到周末,一辆辆挂着深圳粤B牌照的小车和看房大巴向大亚湾呼啸而来。“绝大部分车都是从深圳过来的,很多深圳人在大亚湾买房炒房。”路边以摩托车载客为生的老王说。在当地人眼里,粤B车牌就是深圳炒房客的形象化符号。
尽管在澳头镇中心城区很难见到人流,但街道两旁多如牛毛的楼盘销售广告色彩斑斓,不时钻进行人的眼睛,形成了这个城市一道特殊的风景。
“先生要看房吗?我们可以开车接你看房,买房还可入户。”走在街头,时不时有年轻帅气的小伙过来搭讪,递上一张色彩艳丽的楼盘宣传广告单。这仅仅是大亚湾街头随处可见的一幕。
记者了解到,在2010年深圳出台限购令以后,大部分投资客纷纷转战周边的惠州、东莞等地。而大亚湾由于环境优美,地理交通位置优越,成了不少深圳投资客眼中的炒楼“热土”。
“开盘不到一个月,800多套商品房就被抢购大半,现在只剩下100多套。”某楼盘的售楼工作人员以为记者也是深圳来的投资客,不停地向记者推销。
对于到大亚湾炒房的投资客来说,市场的逻辑很简单。“现在大亚湾房子便宜,买来放在那里,半年就会升值。”在一楼盘门口,来自深圳龙岗的投资客李先生对记者说道。
这些深圳投资客或自己驱车或组团前来,大有温州炒房团的气势。就在前几日,李先生的某位朋友就一口气在某楼盘买了5套商品房。
在深圳炒房客的推波助澜下,大亚湾的房价从几年前的均价2000多元一平方米涨到现在的5000多元,涨幅约一倍。
但另一个现实是,尽管预期升值潜力巨大,但“钱景”并非起初投资客们和开发商宣传的那样美好。
一些之前在大亚湾炒房的深圳人在网络上大倒苦水:“深圳关内的房很容易转让出手,关外难一些,而在大亚湾转手就实在太难了!”“没人气,后悔得要死,成 了死钱,想抛连个中介都找不到……”诸如此类的论坛留言,在网络上比比皆是,这与大肆鼓吹到大亚湾投资买房的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深圳街头随处可见的房地产中介相比,大亚湾城区的房地产中介少得可怜。周末,记者在大亚湾街头看到的中介门店不到10家,且大多大门紧闭,不少还贴出 “有事外出,请电话联系”的告示。
对于深圳投资客来说,一买一卖,转手之后就能获利,但由于大亚湾二手房市场“有价无市”,结果可能就是被套牢。
家住福田区的汤小姐便是这样一位在大亚湾炒楼“被套”的炒房客。去年,汤小姐在大亚湾新天名城买房后,至今未能脱手。由于工作不便,汤小姐平时很少在那里居住,她的住房也就成了空房。现在想卖,根本无人问津。
而对大亚湾人来说,深圳投资客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大多数本地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房价上涨。“现在大亚湾的房子都被深圳人买完了,房价也炒了上去,按照本地人1000多元钱的月工资,根本买不起房。”大亚湾本地人黄先生说道。
泡沫有多大?
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1~4月份,大亚湾区新建住宅楼面积增长27.1%,竣工面积增长255%,商品房累计交易3406宗,交易面积28.7万平方米,增长137.8%。
随着房地产开发热潮兴起,大亚湾房地产成为了当地第三产业增长的领头羊。惠州政府网站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大亚湾区新房成交量增幅居惠州市首位,商品房销售面积占全市新房成交量的四分之一,而房屋价格增长了23.2%。
房地产俨然成了当地继石化、港口物流、渔业之后,又一支柱产业。包括万科、碧桂园、龙光、光耀、卓越、中海、合生、皇庭在内的地产商在大亚湾竞相跑马圈地。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2010年大亚湾新开售楼盘超过20个。
站在大兴桥上,举目四望,房子、房子,满眼的房子,一栋栋新建和在建楼盘比比皆是。
据当地人老徐介绍称,北城从2008年就开始大规模地建楼了。“10年前,那里还只是几个村庄,现在都修成一栋栋连片的高楼。”老徐指着北城方向说,而为了建房,开发商将原本一座座的山头铲平。
对于当地的房地产热,老徐表示了他的担忧:“现在建这么多房,当地人无论如何也消化不掉。建房多,住的人却很少,就成了一座空城。”老徐认为,大亚湾房地产市场供应远远大于需求。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据中原地产惠州数据,2010年上半年大亚湾有超过50万平方米的新房货量供应,但大多都被深圳的炒房客买走。
而另一个热炒的结果就是,住房被炒房客买走,却不在此居住,导致大亚湾住房空置率上升,城市空城现象出现。据记者了解,大亚湾空置率一度超过70%,甚至更高。
对此,深圳戴欣明营销策略机构董事长戴欣明认为,“从当地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大亚湾肯定存在泡沫。”
实际上,在大亚湾的发展史上,就曾有过房地产开发热潮。上世纪90年代,有一句口号很响亮,叫做“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当时的大亚湾经济 开发区刚刚成立不久,就成为众多投资客炒楼炒地的热土。由于当初已规划的项目迟迟不落户,在大肆炒作之后,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纷纷退出,给惠州市留下近百栋 烂尾楼。
大亚湾则是惠州烂尾楼最为集中的地方。“新天地大厦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修建了,但直到2006年才开始重新装修。”市民老王 指着中心城区正在装修外墙并已开盘售楼的新天地大厦称。而就在马路对面,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据老王称,这就是当时炒地留下的,现今成为那个时代泡沫的 见证。
事实上,大亚湾外来人口多,流动人口比率大。对此,一些分析观点也认为,在滞后的城市建设和配套之下,动辄四五千的房价,实际上已经高 估了。同时,由于本地人口太少,住房严重供大于求,对于投资来说,房地产泡沫破灭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不过,在戴欣明看来,当地房地产泡沫还远未到破灭的时 候,在投资客的持续炒作推动下,未来大亚湾房价还可能继续上涨,泡沫也会继续吹大。
大亚湾仍在“沉睡”,泡沫也在慢慢积聚,最终的泡沫如何结局,不得而知。
「以人為本」成為未來城鎮化的核心。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計劃從2012年的35.3%提高至45%(增加戶籍城鎮人口約1.6億人),增速高於過去十年,也快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52.5%提高至60%)。《新規劃》最矚目的目標一定是「六年內1億人進城」,這裏所指的「進城」,是讓這批農民工的戶籍,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讓他們正式獲得城市戶籍。
對於內地的城鎮化發展,此前市場一直將其與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拉上關係。但今次有關《新型城鎮化規劃》文件出台後,卻令人意外地發現,有關房地產的描述只有房地產稅立法及房地產調控兩個題目,文件更關心的是基層老百姓的保障性住房。事實上,過去一年,中央對房地產行業的立場其實非常清晰——未來房地產並非不能受惠,只要地方經濟改善、百姓收入提升,改善住房的需求自然存在。
據國務院統計,2012年中國城市戶籍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6萬元人民幣,相當於每月收入2050元人民幣。可是,農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僅7917元人民幣,即每月660元人民幣,這代表了內地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在《新規劃》下,這批人可望有條件在二三線城市獲得戶籍,但他們未必立刻買得起商品房;因此,相關城市在開放落戶的同時,亦要安排保障房及經適房安置他們。換言之,當地私樓樓市不會受到直接刺激,卻會因整體人口增加及土地供應減少而獲得間接支撐。
過往,地方政府更熱衷於過去那種依靠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投資的城鎮化,而缺乏資金和動力來加快推進戶籍人口城鎮化;可此路在《新規劃》下非真正出路。對此,中央領導層計劃發展市政債市場,並發揮專門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包括財稅和土地改革在內的公共財政改革,而這將是新型城鎮化取得成功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中央致力於推進「人」的城鎮化,意味着要吸引居民遷入三四線城市經濟需要先發展起來,以提高足夠的工作機會。同時間,公共交通系統亦要及早規劃,令人口及交通同步發展,避免出現北京般人口增長超前於交通,帶來嚴重的交通擠塞及空氣污染問題。
瑞銀證券認為,《新型城鎮化規劃》的核心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並改變之前資源消耗大、依賴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該行認為,新型城鎮化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在2020年前使1億已定居城鎮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及更重要地為其提供城鎮戶籍相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
因此,政府計劃在城鎮及全國範圍內建設更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提高污水及生活垃圾處理率、擴大寬頻覆蓋範圍、推廣城市燃氣和集中供熱系統的使用。此外,2020年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計劃提高到23%,這意味着未來需提供3000萬套保障房,即是每年新增約500萬套。
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根據《規劃》,2020年城鎮人口基本養老金覆蓋率將提高至90%,且幾乎所有農民工隨遷子女都將可以接受義務教育。城鎮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的比重將從2012年的2%提升至50%以上。此外,通過推廣可再生能源和集中供熱系統的使用、發展公共交通網絡、提高建築標準和燃料標準,政府計劃使空氣品質達到國家標準的城市比例,從目前的41%提高到60%以上。
瑞銀證券認為,上述規劃意味着政府將加大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網路和服務業等領域的投資,這將有利於促進消費,尤其是必需品、中低端可選消費品,以及公用事業、醫療保健、娛樂休閒等服務消費。
其中在新規劃理念下,預計公共交通在新型城市所扮演的角色將愈趨重要。文件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100萬人口以上城市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全覆蓋;普通鐵路網覆蓋20萬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鐵路網基本覆蓋50萬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國道基本覆蓋縣城,國家高速公路基本覆蓋20萬以上人口城市;航空服務覆蓋全國90%左右的人口。為有關企業帶來發展契機。
事實上,交通所涉及的不只是出行的便利,更影響到地方經濟發展速度、公共安全,以及環境保護等問題。尤其對於高密度的城市來說,公共交通的成敗對於居民的生活質素帶來重大影響。目前,雖然高鐵類項目的發展似乎開始慢下來,但城市內部的公共交通系統的改善仍有巨大發展空間。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擁有地鐵系統的數量並不多,就算是公共巴士方面的服務亦不太完善。目前居民出行只能靠私家車,一旦常住人口數量增長,道路系統恐難應付。
所以文件明確要求,將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發展的首要位置,加快構建以公共交通為主體的城市機動化出行系統。強化交通綜合管理,提高覆蓋率、準點率及運行速度。要在人口龐大的城市控制好交通,單單做好鐵路及公路等硬件配套似乎並不足夠,如何在系統上進行智能化管理,亦十分重要。所以文件中亦提到要推動智能城市建設,推廣智能化資訊應用。
另一方面,農民工在二三線城市安居落戶後,消費形態亦將隨着改變。就像1960年代香港的木屋區居民獲編配入住公屋後,安全感大增,較敢於消費及作出長遠投資。但他們的入息始終不高,不會豪奢揮霍,只會把錢用在改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上,例如逐個月添置家具和電器,平日買菜豐盛一點,再有閒錢就買件較好的衣服。
瑞銀證券綜合指出,以行業板塊論,保障房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設計劃,相信會支撐水泥、金屬等建材需求,但這些行業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下可能難有大起色。擴展全國鐵路網、推進大城市及其周邊鐵路等公共交通建設,有望提振鐵路設備需求。其他可能受益的行業還包括:天然氣(推廣燃氣使用)、可再生能源、新型建築材料及抗污染產品。另外,留意推廣城鎮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同時,可能會在未來七年使中國的煤炭消耗量累計減少5億噸以上。高鐵穿城而過,帶來人流和經濟增長,這是否只是地方政府的一廂情願? (東方IC/圖)
“只要稍微大一點的高鐵站都建高鐵新城。”在全國“四縱四橫”主要高鐵網上,目前已有36座高鐵新城正在規劃或建設。其中,密度最大的屬京滬線和哈大線。
在不少地方的規劃中,速度成了決勝的關鍵:“一年成名、三年成型、五年成城”、“一年成勢、三年成型、八年成城”。
“按特色、按自己的潛力來做高鐵新區的規劃,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國內在這方面做得非常不夠,像這樣做下去,我覺得很多高鐵新城、高鐵新區就會變成死城。”
一哄而上的高鐵新城(或新區,以下統稱為新城)建設正面臨著複雜的困局。
2014年7月29日上午,面積約48平方公里的宿州馬鞍山現代產業園區顯得格外安靜,道路寬闊,車輛稀少。當地官方宣稱該園區已引進一百多個項目,然而除了物流園等少數項目正在正常施工之外,其他項目都只有寥寥數人在作業,有的停工了,有的只砌著圍墻,圍墻內有的長滿蒿草,有的則種著黃豆等莊稼。
京滬高鐵線貫穿這座皖北新城。4年前,高鐵鋪軌到達宿州東站時,宿州市的領導幹部還趕來慰問建設人員,當地媒體報道稱,這個站點的建設,標誌著在皖北地區,宿州成為率先進入高鐵時代的城市之一,對宿州打造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具有深遠意義。
依托宿州東站,宿州開始書寫這座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的“東部門戶”,2011年5月14日,比京滬高鐵通車還早半個月,這座產業園區正式掛牌。
高鐵站,成了這座新城最大的籌碼。雖然正式名稱是宿州馬鞍山現代產業園區,但在當地官員遞過來的名片上,印的卻是“宿馬高鐵新區”。
王家林是宿馬高鐵新區管委會投資促進部副部長。他稱目前有四十多個在建項目。“受大環境影響,今年開發速度比較慢。”
宿馬高鐵新區僅是中國總營業里程達11028公里的高鐵線上數十個高鐵新城的縮影。傍高鐵、建新城,成了各地城市拓展的一個標配,幾乎遍地開花。
“只要稍微大一點的高鐵站都建高鐵新城。”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段進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但談及具體數量,段進稱尚未有統計數據。
南方周末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統計,在全國“四縱四橫”主要高鐵網上,目前已有36座高鐵新城正在規劃或建設。其中,密度最大的屬京滬線和哈大線(哈爾濱至大連)。京滬線上,24個站點共有15座高鐵新城;哈大線上,23個站點已查到有9座。
此類新城大致可分成兩類:一是全新的城市區劃,二是緊挨站點的高鐵站前區(亦稱啟動區)。前者屬地方大手筆,動輒數十平方公里;後者則規模較小,僅有幾平方公里。在統計的36個樣本中,有1/3的新城面積在6平方公里以內;余下新城中,有5座面積在40平方公里以上。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於濤的研究也發現,京滬高鐵沿線的高鐵新城空間規劃規模上大多采取了“超常規”尺度。如錫東新城(包括高鐵商務區)達125平方公里、德州高鐵新區56平方公里,南京高鐵新城以高鐵站點為核心的啟動區就超過了30平方公里,基本都是在主城基礎上實現了“躍進式”增長。
而位於省會城市或一線城市的高鐵新城有8座,一些經濟、人口體量不大的縣城,亦在大張旗鼓規劃或建設高鐵新城。如據媒體2012年報道,位於湖北的國家級貧困縣大悟縣,引資160億元建設臨站商務區,“鄂北高鐵新城的夢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不少地方政府下了血本。如長沙2009年啟動的高鐵新城,截至2013年底,長沙在基建上已投入了九十多億元,未來三年還要投入100億元。而這座城市2013年財政收入為879億元。
在能找到投資計劃的12座高鐵新城中,已投資及計劃投資百億以上的有4座,投資50億元的有4座,余下1/3為30億元及以下。
在不少地方的規劃中,速度成了決勝的關鍵。“一年成名、三年成型、五年成城”、“一年成勢、三年成型、八年成城”,口號大同小異。
“四縱四橫”主要高鐵網上,規劃或已建設高鐵新城的地方。 (何籽/圖)
正如同中國不少地方出現的“鬼城”一樣,高鐵新城已表露出類似的隱憂。而近年來,亦有一些媒體聚焦到這一問題上。如滁州、蚌埠等地的高鐵新城,被媒體冠以“空城”、“鬼城”,也有媒體指出這是在浪費土地收益。
在宿州東站,宿馬高鐵新區管委會綜合事務部副部長王揚威並不認為新區開工不足。他解釋說,最近高溫,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氣溫超過35℃,不宜高溫作業,在其余時間里工人們才開工。
不過,2014年7月29日晚上8點半過後,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只有物流園和學校在施工。學校必須於9月1日開學前完工投入使用,而物流園正在澆頂,白天氣溫則太高。
於濤稱,全國高鐵新城建設普遍受國內房地產業下行以及土地供給緊張等大環境的影響,建設趨緩。
家在宿州東站附近的宿馬公立學校王老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園區內不少公司圈地之後,便一直停工,有的直至最近才有重新施工的跡象。而其中一處房地產項目“楓丹麗舍”早於2011年便開始收取優先選房訂金,此後不見開工,2014年甚至傳聞老板跑了。因此,客戶要求退錢,直到最近幾天才有機器進入工地。
“都是小規模開工。十幾個工人,幹幹停停,還經常鬧罷工,因為拿不到工資。本地農民更多去外地打工。”王老師說。
即便是原計劃2013年投入使用的新區行政辦公樓,目前也還在建設中。管委會文秘辦一位工作人員稱,計劃於2014年底或者2015年初投入使用。
“建了圍墻的,也就不能耕種了。”王老師指著一處食品物流科技園說,“這個老板心好,地沒有圈起來,農民還能耕種。”這個食品物流科技園里種植著黃豆。
整個園區里,只有少數企業投入生產。大量土地仍種著莊稼,有的被人鏟除了。
“才兩年時間,建成這樣,我認為已經非常難得了。”王揚威說。在當地政府提供的數據里,宿東高鐵新區成績靚麗,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等上半年均已完成過半任務,同比均在增加。
除了宿州東站,南方周末記者還沿著京滬高鐵線,去到蚌埠南站、定遠站,這均為媒體報道中的“空城”。不過,蚌埠南站附近為當地的大學城,依托高鐵站的新城在數公里之外,如宿州高鐵新區一般正在建設之中。
而在定遠市,當地政府僅規劃了一兩平方公里的站前區域進行開發。一名當地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考察了不少高鐵新城,不想再造一個空城了。”
最早被媒體定義為高鐵新城的是長春市的西部新城,依托哈大線的長春西站,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由此開啟了轟轟烈烈的高鐵新城建設潮。
在南方周末記者的上述統計中,2011年是高鐵新城密集開工建設期,相比較其他年份一兩座的數據,該年達到了7座。
地方寄望鐵軌能源源不斷地送來客流,匯聚一方人口並拉動經濟。不過,《華夏時報》此前引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家本傑明·費伯(Benjamin Faber)的論文《貿易一體化,市場規模和產業化:來自中國高速公路網的證據》,稱被納入高速公路網,對於邊緣城市的經濟發展具有顯著而穩健的負面作用:在1997-2006年間,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被納入高速公路網的邊緣城市,相比於其他邊緣城市,其經濟增長率平均要低18個百分點,而其工業總產值的增長率平均要低26個百分點。
該經濟學家認為高速公路導致地區間運輸成本下降,從而導致邊緣城市的工業經濟不斷向中心城市聚集,也便利了落後地區人民的自由遷徙。
而高鐵是否會出現如高速公路一般的問題,目前國內專家沒有相關研究。但多名主持或參與高鐵新城規劃的專家認為,由於高鐵站普遍的選址特征,可能會導致新城建設“欲速則不達”。
在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於濤看來,除了大環境、自身經濟發展和城市空間等因素影響之外,新城選址距離宿州主城達25公里之遠,這也直接導致新城難以接受宿州主城在人口、產業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輻射,發展基礎過於薄弱。
不惟宿馬高鐵新區,這種“先天不足”的劣勢出現在大多數的高鐵新城中。
於濤曾對京滬線上的高鐵新城做過研究。他發現京滬高鐵站點基本選址在距離城市中心較遠的郊區甚至是偏遠的農村地區。大城市往往體現為近郊區化,而中小城市則多屬於遠郊區化。這主要是因為大城市更能掌握高鐵新城選址的話語權,通過行政等手段可使高鐵站點的選址和線路走向盡可能契合城市自身空間發展。
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副總規劃師王昊看來,城市中心可供新建用地過少,拆遷工作很難落實,地方政府也有將高鐵站放在較為空曠地區的訴求。
“某些高鐵站距離城市有三十公里左右。如果這種地段也要建新城和新區,我覺得不太可能,即使能發展也比較緩慢。因為一個新城的發展還是需要有各種條件的,不是光有交通條件就能發展起來的。”段進說。
實際上,不少城市成功實現了以新城發展優化城市布局的目標,如上海、深圳、廈門、青島等。“但確實也會有城市出現對未來發展預判過高,基礎設施建設超前,經濟發展趕不上城市發展的雄心壯誌這樣的情況,運量至今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珠海機場以及現在的鄂爾多斯新城就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王昊說。
在一些受訪專家看來,這是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另一種包裝。而為了支撐土地財政,新城定位過高也就不可避免。
王昊、段進等專家在規劃設計中都遇到過相似問題:在規劃初期,規劃設計單位都會提出特色化的定位,但最終地方政府更傾向於做房地產、做商業商務,因為這樣土地價值會高一些。
“高鐵樞紐周邊多種功能的混合發展,應該是很好的發展願景。但我們恰恰並不是這樣發展的,雖然定位多是商貿中心、城市副中心等等,但實際開發建設的多是以居住功能為主的房地產樓盤。”王昊說。
在南方周末記者的上述統計中,有明確城市定位的29座高鐵新城中,有20座都提出要發展商務中心、高端服務業。明確提出要建設新的城市中心的則有11座。
在宿馬高鐵新區,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大部分企業都圈了大量土地,最少圈地八九十畝,普遍圈地兩百多畝。但目前實際建設的都只有少數,大量土地被野草侵占。而失地農民們只能靠打工為生。目前,他們住在臨時安置房里,每月還要交付3元錢/平方米的租金。
“臺灣沿著高鐵做了很多有特色的規劃,比如某地農產品好而豐富,它就會做農產品交易會、批發市場,周邊地區一起做整合發展,就發展起來了。”段進說。
“按特色、按自己的潛力來做高鐵新區的規劃,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國內在這方面做得非常不夠,大家都喜歡往一個方向走,都做一些商業、商務、會展,像這樣做下去,我覺得很多高鐵新城、高鐵新區就會變成死城。”段進預言。
他把圍繞高鐵站建設的區域分為“高鐵新城”和“高鐵新區”。高鐵新城是居住、生活、服務、商業等要素都具備,是一個完整的城市,高鐵新區則只是對原有的城市做一些補充。高鐵站靠近主城區的,應該建設的是高鐵新區,如蘇州城際站等。
但因為目前的很多高鐵站遠離主城區,所以各地政府都會在巨大的腹地建高鐵新城。“各地政府都希望通過高鐵新城的建設帶動整個地區的快速發展,但我認為現在建設高鐵新城的地區,(建設)速度會非常緩慢,因為過高地估計了地區發展的潛力,另外高鐵的整體效應還沒有形成。而地方政府發展的心情太急了。”
段進認為,“高鐵新區”的概念比“高鐵新城”更應該務實。
他曾參與十幾個高鐵火車站、高鐵新城的規劃,他認為,目前,“高鐵新城”的構想只能在極個別的地方可以實現,大多數地方是不合適的。
“有一個觀念需要改變,就是高鐵一定會促進地區發展,但從國際經驗看,不一定。有的城市尤其中小城市,有了高鐵,如果沒有快速地抓住地方特色優勢的發展機遇,它所擁有的一些東西,如勞動生產力、商務機會,反而會被吸走。”段進說。
京滬線和哈大線是高鐵新城紮堆的線路,圖中為各個站點的高鐵新城名稱,以及規劃面積。沒有標明新城名稱的為公開信息缺失,部分新城在高鐵站點建設之前已有規劃或建設,“高鐵新城”僅為當地的宣傳策略。 (何籽/圖)
新城發展控股(1030):子公司重組增強競爭優勢 作者:吳偉 投資要點 公司各項業務進展順利:公司2015年3月份合同銷售額達到16億元,同比增長6.5%,第一季度公司共實現合同銷售額44.9億元,同比增長11%,公司銷售表現穩健,公司一季度只有兩個項目新推和老盤加推,主要推貨集中在二三季度,隨之市場回暖,我們預計公司主要項目所在地上海、南京、蘇州市場會有較好表現。 B股子公司重組預計將增強公司競爭優勢:由於A股市場估值水平相對較高,地產企業股權融資功能恢複,我們認為B股子公司回歸A股將提升公司的股權融資能力,進而提高公司的發展速度,提升港股上市公司股東的投資回報。同時,相對單純A股或者H股上市的公司,公司的融資渠道更加通暢,競爭優勢進一步提升。 繼續維持買入評級,提高目標價至至61.6港元:我們維持未來幾年公司業績預測,預計公司2015年到2017年確認營業收入分別為240億元、290億元和340億元,未來三年結算收入年複合增長率為18%,預計公司每股收益分別為0.23、0.33和0.37元。我們預計公司2015年NAV為2.67港幣,假設公司B股子公司重組成功,參照A股主要地產開發類企業2015年15倍平均動態市盈率和AH同時上市公司H股34%的折價率,按照7倍市盈率計算,公司合理價值應為1.6港元,相對目前公司股價仍有23%的漲幅,給予公司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公司B股重組方案滯後。 新城B股擬回歸A股,估值提升加快價值發現 4月7日公司發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蘇新城地產宣布初步重組方案,建議按照新城控股發行A股股票換股吸收合並江蘇新城地產B股的方式,解決歷史遺留B股事項。 假如公司B股子公司回歸A股,參照目前A股主要地產開發類企業估值水平,2014年PB平均為2.1倍,2015年動態市盈率平均為16倍,我們認為公司B股子公司回歸A股後整體的估值水平會隨之大幅提升。 隨著中央放開公募基金投資港股和保險資金投資港股創業板公司,加上港股整體估值水平處於窪地,國內資金形成南下趨勢,AH同時上市公司兩地價差逐步縮小,AH同時上市的公司H股價格相對A股價格平均折價縮小至33%。其中房地產企業萬科H相對萬科A仍有溢價,而金隅股份H股價格相對A股折價38%,未來隨著深港通的開通和國內新募集港股公募基金資金到位,我們認為AH股價差仍有進一步縮小的空間。 因此,參照A股主要地產開發類企業平均估值和目前AH折價率,我們認為新城發展的估值水平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我們按照2015年7倍的動態市盈率計算,公司的合理市場價值為1.6港幣,相對公司2015年預計NAV折讓46%,相對公司目前估值仍有23%的上升空間,我們繼續給予公司買入評級。 ![]() ![]() ![]() ![]() 來源:興證香港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