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成為未來城鎮化的核心。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計劃從2012年的35.3%提高至45%(增加戶籍城鎮人口約1.6億人),增速高於過去十年,也快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52.5%提高至60%)。《新規劃》最矚目的目標一定是「六年內1億人進城」,這裏所指的「進城」,是讓這批農民工的戶籍,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讓他們正式獲得城市戶籍。
對於內地的城鎮化發展,此前市場一直將其與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拉上關係。但今次有關《新型城鎮化規劃》文件出台後,卻令人意外地發現,有關房地產的描述只有房地產稅立法及房地產調控兩個題目,文件更關心的是基層老百姓的保障性住房。事實上,過去一年,中央對房地產行業的立場其實非常清晰——未來房地產並非不能受惠,只要地方經濟改善、百姓收入提升,改善住房的需求自然存在。
據國務院統計,2012年中國城市戶籍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6萬元人民幣,相當於每月收入2050元人民幣。可是,農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僅7917元人民幣,即每月660元人民幣,這代表了內地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在《新規劃》下,這批人可望有條件在二三線城市獲得戶籍,但他們未必立刻買得起商品房;因此,相關城市在開放落戶的同時,亦要安排保障房及經適房安置他們。換言之,當地私樓樓市不會受到直接刺激,卻會因整體人口增加及土地供應減少而獲得間接支撐。
過往,地方政府更熱衷於過去那種依靠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投資的城鎮化,而缺乏資金和動力來加快推進戶籍人口城鎮化;可此路在《新規劃》下非真正出路。對此,中央領導層計劃發展市政債市場,並發揮專門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包括財稅和土地改革在內的公共財政改革,而這將是新型城鎮化取得成功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中央致力於推進「人」的城鎮化,意味着要吸引居民遷入三四線城市經濟需要先發展起來,以提高足夠的工作機會。同時間,公共交通系統亦要及早規劃,令人口及交通同步發展,避免出現北京般人口增長超前於交通,帶來嚴重的交通擠塞及空氣污染問題。
瑞銀證券認為,《新型城鎮化規劃》的核心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並改變之前資源消耗大、依賴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該行認為,新型城鎮化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在2020年前使1億已定居城鎮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及更重要地為其提供城鎮戶籍相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
因此,政府計劃在城鎮及全國範圍內建設更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提高污水及生活垃圾處理率、擴大寬頻覆蓋範圍、推廣城市燃氣和集中供熱系統的使用。此外,2020年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計劃提高到23%,這意味着未來需提供3000萬套保障房,即是每年新增約500萬套。
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根據《規劃》,2020年城鎮人口基本養老金覆蓋率將提高至90%,且幾乎所有農民工隨遷子女都將可以接受義務教育。城鎮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的比重將從2012年的2%提升至50%以上。此外,通過推廣可再生能源和集中供熱系統的使用、發展公共交通網絡、提高建築標準和燃料標準,政府計劃使空氣品質達到國家標準的城市比例,從目前的41%提高到60%以上。
瑞銀證券認為,上述規劃意味着政府將加大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網路和服務業等領域的投資,這將有利於促進消費,尤其是必需品、中低端可選消費品,以及公用事業、醫療保健、娛樂休閒等服務消費。
其中在新規劃理念下,預計公共交通在新型城市所扮演的角色將愈趨重要。文件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100萬人口以上城市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全覆蓋;普通鐵路網覆蓋20萬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鐵路網基本覆蓋50萬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國道基本覆蓋縣城,國家高速公路基本覆蓋20萬以上人口城市;航空服務覆蓋全國90%左右的人口。為有關企業帶來發展契機。
事實上,交通所涉及的不只是出行的便利,更影響到地方經濟發展速度、公共安全,以及環境保護等問題。尤其對於高密度的城市來說,公共交通的成敗對於居民的生活質素帶來重大影響。目前,雖然高鐵類項目的發展似乎開始慢下來,但城市內部的公共交通系統的改善仍有巨大發展空間。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擁有地鐵系統的數量並不多,就算是公共巴士方面的服務亦不太完善。目前居民出行只能靠私家車,一旦常住人口數量增長,道路系統恐難應付。
所以文件明確要求,將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發展的首要位置,加快構建以公共交通為主體的城市機動化出行系統。強化交通綜合管理,提高覆蓋率、準點率及運行速度。要在人口龐大的城市控制好交通,單單做好鐵路及公路等硬件配套似乎並不足夠,如何在系統上進行智能化管理,亦十分重要。所以文件中亦提到要推動智能城市建設,推廣智能化資訊應用。
另一方面,農民工在二三線城市安居落戶後,消費形態亦將隨着改變。就像1960年代香港的木屋區居民獲編配入住公屋後,安全感大增,較敢於消費及作出長遠投資。但他們的入息始終不高,不會豪奢揮霍,只會把錢用在改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上,例如逐個月添置家具和電器,平日買菜豐盛一點,再有閒錢就買件較好的衣服。
瑞銀證券綜合指出,以行業板塊論,保障房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設計劃,相信會支撐水泥、金屬等建材需求,但這些行業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下可能難有大起色。擴展全國鐵路網、推進大城市及其周邊鐵路等公共交通建設,有望提振鐵路設備需求。其他可能受益的行業還包括:天然氣(推廣燃氣使用)、可再生能源、新型建築材料及抗污染產品。另外,留意推廣城鎮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同時,可能會在未來七年使中國的煤炭消耗量累計減少5億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