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特斯邦威虛假銷售掩蓋8億庫存 核心人員出走 盧山林
http://xueqiu.com/7466783427/22311216 原標題:美特斯邦威做賬秘密 這是一個如何神奇消化存貨粉飾漂亮報表的局
10月20日前,
$美邦服飾(SZ002269)$的加盟商們將前往美邦上海總部,參加2013年春裝訂貨會。會上可能會發生美邦和加盟商之間,有史以來最激烈的交鋒。
「這次訂貨會我們面臨的壓力可能會非常大。」一名西區加盟商向理財週報記者表示擔憂。
加盟商所言的壓力是指美邦強制他們接受的巨量庫存。
去年底,美邦服飾曝出25.6億庫存壓倉。壓力之下,董事長周成建(微博)大罵高管「三蛋一不」,即混蛋、王八蛋、瞎扯淡、不作為。
為消化庫存,周成建走了另一種極端。多名核心知情人士均向理財週報記者證實,2012年上半年,美邦服飾8億庫存的消化,涉嫌虛假銷售和人為調節收入。與此同時,這個中國最大服裝公司還發生了大規模人事變動,直接導火索正是以激進方式處理庫存危機。
一名前美邦員工表示,離開的原因是出於「委屈「和」恐懼」。
他說,美邦正在往巨大的危險滑落。「內部員工失望,外部加盟商絕望,供應商無望。」
加盟商壓貨之痛
美邦服飾將全國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銷售大區,2012年上半年,東南北三區銷售都實現增長,只有西區銷售額同比下降。
在重慶、成都、貴陽等地,美邦累計銷售4.35億,同比下滑5.9%。「重慶、成都是直營店,壓貨最嚴重的是貴陽。」前美邦員工告訴理財週報記者。
10月10日上午,理財週報記者來到貴陽。市中心3層樓高的美邦門店裡,往年的舊款冬裝、夏裝正打7折,但無人問津。
這是貴州省最大的美邦門店,一名女店員操著一口貴陽話告訴理財週報記者,「銷得不好。像舊款,別人去年已經見過了,打折也賣不出去。」而在陳列新品TAGLINE的3樓,更是沒有一個顧客。
馬路對面的另一家門店,店員比顧客還多。一樓播著周杰倫的《稻花香》,二樓播著更吵鬧的rock,音樂在空蕩的店堂中迴蕩。「今年確實賣得不好。」一名店員顯得有些沮喪。
在附近上班的小米告訴理財週報記者,「每次路過美邦基本上都能看到在打折,今年的情況特別明顯。冷清也不是最近的事情了。」
理財週報瞭解到,國慶中秋黃金週,個別加盟商業績出現了50%的下滑。逼不得已,加盟商紛紛開始打折銷售,但如果美邦不提供補貼,打七折已經讓加盟商陷入虧損。
「我們以五七折從美邦進貨,加上運費以及道具費用,成本大概是標價的60%。商舖租金要佔到標價的15%,如果是商場櫃檯就要提高到18%。加上7%至8%的人員成本,我們是賣一件賠一件。」一名美邦加盟商向理財週報記者抱怨。
對此,美邦在貴陽第一大加盟商「驍文商貿」譚姓負責人表示「不便評論」。
和西區情況類似的還有北區。雖然北區實現8.44%的銷售增長,但「黑龍江、石家莊、大連、青島等地的經銷商壓力最大,秋冬裝壓得最厲害。」美邦前員工向理財週報記者透露。
在美邦的存貨中,佔比最大的就是秋冬裝,為了化解上市公司的庫存,美邦選擇將庫存壓力轉嫁到經銷商頭上。「公司往我們這裡運的冬裝最多。」
貴陽美邦門店的導購告訴理財週報記者。
有些經銷商欲言又止,「美邦對終端渠道的壓貨太厲害了,傳統服裝行業本來就受到挑戰,我們的壓力非常大。」
壓貨是套在加盟商腦袋的緊箍咒,使他們漸漸失去了活力。今年上半年加盟店為美邦貢獻的營業收入為22.4億,佔比49.1%,多年來首次低於55%。
「美邦上市五六年了,希望他們能慢下來,停下來,讓店舖做一個形象的升級,對貨品的結構重新溝通反思一下。」有經銷商對理財週報記者說。
面對所處的困境,美邦全國最大的加盟商「鞍山錦聯」的李姓負責人表示,「不是不願意說,是不方便說。說了也解決不了。」
周成建去存貨之術
有業內分析師稱將如今服裝行業的庫存拿出來賣,可以賣三年不用出新品。
自信的周成建對服裝銷售形勢的估計一向偏樂觀。上市後,資本市場要求迅速擴張,市值膨脹也讓他信心爆棚,對自己的能力範圍做出錯誤判斷。
美邦欲學ZARA的快時尚卻變得本末倒置,最終存貨都砸在自己手裡。
至於美邦推出的新品牌MC和TAGLINE,用分析師的話來講就是,「MC和tagline剛開始出來還賣得可以,後來慢慢不行了。」MC和TAGLINE從未單獨披露過財務數據。
美邦的存貨高企,非一日之寒。2009年9億,2011年25.6億。
圈內曾有人士評價周成建執行力和接受新事物的魄力在行業裡絕對是頂尖,然而,這是美邦快速發展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摯肘美邦精細化發展的短板。
令人驚訝的是,現在美邦的直營店和加盟店的銷售都很艱難;但半年之間,美邦的存貨在周成建的罵聲中「降」了下來。從25.6億元到17.5億元是可怕的奇蹟。
美邦如何來消化這8億元存貨呢?
歷年前五大客戶都是控股子公司的美邦,今年找到了新的大客戶來接盤。
中報披露,愛裳邦購、遼寧大連、湖南長沙、河南鄭州、河北石家莊分別向美邦貢獻了3.17億、3524萬、2764萬、2422萬、2112萬,累計4.25億元,營收佔比10%。
其中,愛裳邦購是美邦控股股東上海華服的全資子公司,背後的實際控制人就是周成建,其餘四大客戶則是美邦的加盟商。
換言之,今年上半年周成建的愛裳邦購替美邦消化了3.17億元的存貨。美邦內部甚至有傳言說,美邦的存貨有7-8個億賣給了愛裳邦購。
同時,周成建的親屬們也分擔了6864萬元的存貨,包括向妹夫黃岑期(加盟商)、侄子周文漢(加盟商)銷售3233萬元;向姐姐周建花銷售1958萬元;向妹妹周獻妹銷售1673萬元。
與門店冷清、經銷商怨聲載道、自欺欺人處理存貨相反的是,美邦服飾華麗的2012年半年報:營收增長21%,淨利潤增長15%。而86家紡織服裝上市公司中,有40家營收出現負增長,42家淨利潤下滑。
但幾乎每個理財週報記者聯繫到的經銷商都認為,「今年市場下滑比較明顯。」
那麼,美邦的華麗報表是從何而來呢?
華麗報表的誕生
2012年的服裝行業哀鴻遍野,另一家體量較大的服裝公司森馬,淨利潤下降43%。
如此環境下,美邦仍增長15%,且庫存從25.6億降至18.53億,讓周成建賺足了面子。「好幾次都聽到周老闆在同行面前得瑟,說我這邊還在往上增長。」一位美邦前中層說。
一些上市服裝企業高管不解,「在這種形勢下,為何美邦還保持這麼大的增長?沒有理由。」
更有同行直接打電話給美邦高層,「都這個樣子了,你們也敢走賬?上半年走了,下半年你們周老闆怎麼辦?」
這裡說的「走賬」,是服裝行業拉升業績都會採取的手段,即預先配發。
某核心知情人士向理財週報記者透露,美邦2012年的業績,是將原計劃在2013年2月配送的貨品提前發給加盟商。
美邦的特別之處在於,預配是由財務部門單獨做的,不經過業務部門。
預配使用的工具,是美邦在服裝界享有盛譽的ERP信息系統。熟悉該系統的資深人士告訴理財週報記者,「美邦的加盟商和直營門店、分公司、財務部門;備貨、庫存的管理,門店的零售、物流的把握,都用到這一個系統。」
經理財週報記者多方調查求證,大致還原了美邦服飾的「預配流程」:業務部門先與各個加盟商溝通好,讓加盟商做一個訂貨,並要求其在2012年12月31
日前將款打到公司賬戶;同時公司會做一個虛擬出庫,之後系統就顯示這批貨已發至加盟商手中,隨即系統自動形成銷售收入。但真實情況是,這批貨仍壓在倉庫,
並沒有發到加盟商手中。
「財務走完賬之後所有的爛攤子都交給業務部門收拾,包括和物流部門溝通,和加盟商溝通等等。」
以上信息理財週報記者從北區一名加盟商處獲得證實,「這個事情,我也聽說過。」
做虛擬出庫會有嚴重的「後遺症」,就是等到要真正配發時,系統會顯示加盟商已經有這批貨了,每個倉庫的預配賬面與實際配發的賬面都對不上。
「這時候業務部門就要和加盟商溝通,你預配了什麼東西,但實際上應該配什麼東西,賬怎麼走,款項怎麼走,你的進貨合同要怎麼寫。這些都是我們弄,財務不管。」
預配漸漸成為業務部門的噩夢。「我們要花大量時間,在期貨合同和在ERP虛擬配發的下面,用手工調賬面,然後再發給物流配送的同事發出去。而且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供貨合同和實際配送經常會有一些差額,需要我們來回去調。」
更可怕的是,預配導致的窟窿一年比一年大。「2008年剛上市第一次補差額是幾千萬,現在每年都是幾個億、幾個億地調整。」
「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吵得很凶。」前述知情人士告訴理財週報記者,「當然,他們也知道,財務部的同事也只是聽命行事。原來的財務總監黃興估計是害怕了才離職的。」
理財週報記者採訪期間,周成建的手機一直處於關機狀態,董秘韓鐘偉始終不接電話。當理財週報記者就瞭解到的上述流程向美邦證券部人士求證時,對方驚慌地強調了一遍又一遍,「不存在虛擬出庫的情形。」
面對這種做法,國內某資深審計人士表示吃驚,「如此看來,這家公司的財務是做出來的。產品已經發出是確認銷售收入的一個基本條件;如果貨物還存放在倉庫,只是登記出庫是不行的,這是虛假銷售,財務不能確認收入,加盟商打進的錢也只能計入預收賬款。」
但周成建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並且他還對100%增長抱有極大渴望。「他強制要求員工執行,甚至瞞著一些管理層自己另外加下單。」
哪怕是已經離職的員工沒有人會否認,周成建是敬業的。在多位下屬眼中,周成建非常自信,願意公開認錯,但又常常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思維跳躍,非常善變。
「周老闆是一個強迫性完美主義者,容不得一點紕漏。這種性格完全有可能使他為了追求好看一點的報表而去這麼做。」一位跟隨周多年的老部下如此評價。
但更多的人認為,這不僅僅是面子問題:「周老闆經常會做一些股權抵押融資,漂亮業績可以穩住股價。」
據理財週報記者統計,2009年8月28日-2012年8月22日期間,由周成建實際控制的華服投資一共做了12筆股權質押,將美邦股份4.07億股質押給招行、云南信託、西南信託等公司,佔美邦總股本的40.5%。
40核心人員出走背後
今年年初,存貨如山的危局使得周成建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在一次會議上他怒罵手下的高管「三蛋一不」,即混蛋、王八蛋、瞎扯淡、不作為。
這一開罵,從上海罵到了各個分公司所在地,又從各地分公司罵回上海,從年底罵到了過年,從過年罵到春節上班,持續了數月之久,周成建的焦慮,可見一斑。
周成建對業績不達標的員工採取了滅「蛋」政策。一位「被」離職人士告訴理財週報記者,「完全是扣帽子。老闆派人來勸我們主動遞交辭職報告,想賴掉補償金。」
走的並不僅僅是基層員工。知情人士向理財週報記者透露,2010年11月美邦公佈的股權激勵名單中,授予對象185人,包括7個副總裁,17個總監和161個部門經理。這些人中如今已離開美邦的不少於40人,佔比逾20%。
副總裁裡,分管信息系統的閔捷離開了。此人是2009年初從著名的國際航空電訊集團公司(SITA)來的「空降兵」,不料2011年5月就轉身離去。今年7月27日,在美邦長跑了13年的銷售副總裁程偉雄也作別了美邦。
17個總監走了7個,包括在美邦打拚了13年的蔣代君,以及美邦上市後的第二任財務總監黃興、人力資源部負責人李景霞等等。161個部門經理,也走掉31個。
「這個還不包括我們下面走的一些部門主管。」一名離開美邦的人表示恐懼。「恐懼是因為,我們意識到這樣做業績下去,是錯誤的。」
他無奈地告訴理財週報記者,「美邦的業績今年實際上是很艱難的,沒有報表漂亮。其實我們非常想問周總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能讓自己的報表稍微放緩一些?」
傳統的國慶購物旺季剛剛結束。據接近美邦的人士透露,美邦在長假期間的銷售額同比下滑了將近30%。「財務的都在擔心今年年報能不能夠做漂亮。」
已經離開美邦的員工也在暗自在替財務部門的同事發愁,「今年秋裝的配發已經提前到上半年了。下半年美邦的業績怎麼辦?報表怎麼搞?」
對3季報的盈利預測,美邦將增長率定在較為保守的0-30%。
實際上,這已經是美邦歷史上的第八次人事震盪,也是陣容最大最隱秘的一次。2008年上市前美邦曾經歷過六次大規模的人事震盪,包括1997年5位管理層集體離職,2002年19位經理人的相繼離開以及2004年2位副總的離職。
說起這些人事動盪,周成建曾坦言,在過去的13年,美邦服飾在人力資源方面做得不夠,並下決心杜絕第七次人事大震盪。
然而,就在2008年,美邦又發生了第七次人事變動。監事魯小虎、董事兼財務總監龍中興等高管辭職。2009年8月21日,副總裁楊鴿鴒也提交了書面辭職。
美邦的人員大變動,外界往往簡單地理解為,美邦在洗牌。只有美邦內部人員才知道,靚麗財報背後的巨大壓力和風險是定時炸彈。光鮮報表背面的灰暗故事,讓高管們不願再繼續下去。
德銀掩蓋巨虧內幕:又是衍生品估值惹的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614
FTav:關於資產估值問題的爭論很容易就會轉變成哲學問題。我們上週四就報導了,德銀三名前僱員指控德銀沒有給它的信用衍生品頭寸合適的估值,進而給市場創造了一個具有誤導性的健康印象。
我們首先想到:「德銀大不了和其它銀行一樣,難道不是嗎?」但其中涉及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事情看起來就變得有趣了。
看起來,德銀的故事和一種特定類型的信用衍生品相關:
...給被稱為槓桿化超高級的衍生品結構頭寸錯誤估值了...
「槓桿化」超高級?看起來有點矛盾,但這只不過是個名字。
補充一下,銀行、債券保險商、對沖基金和其它金融機構,經常進入超高級交易,而相對於這些交易的名義價值來說,真正交換的現金流是很少的,甚至沒有現金流。
超高級層次是銀行CDO產品製造流水線留下的碎石。這個層次的利息水平通常很低(可能只有幾十個基點),所以它們對投資者缺乏吸引力。同時,銀行會把它們的風險看作是可忽略的,因為在超高級層受到影響前,下面還有大量的次級層資產可供緩衝損失。
向債券保險商購買超高級層的CDS,也是一件容易而廉價的事情。所以審計員和監管者已經被說服相信這個層次的資產沒什麼好擔心的。
起碼在債券保險商開始被下調信用評級,和這些頭寸的市場價格開始滑落前,是可以這麼認為的。以下是一些細節。
但那時候還存在"槓桿化的超高級"交易,這是涉及非債券保險公司投資者的結構性產品。我們週四的報導提到了加拿大的退休基金。下面給出了圖解:

右上角所示的超高級層在投資者角度說上「槓桿化的」,因為投資者在簽訂合約時出的錢是遠少於投資者的實際頭寸的。這些交易的另一個特徵是,潛在的信用質量不是次貸按揭,而是看起來更安全的企業債務。
引述我們的報導:
德銀從加拿大投資者那裡買來了違約保險,接著又通過美國的信用基準指數CDX,把違約保險出售給其他投資者。德銀可以從這兩個頭寸中賺取幾個基點的利差,可能是0.03%。
建模的困難來源於,與客戶的超高級頭寸和利用CDX對沖(後來又利用了一些標普指數看跌期權)之間的風險錯配。 同時,因為如果這個層次的資產質量惡化,客戶可能會選擇離開而不是繳納更多的抵押品,所以存在一個「空隙期權(gap option)」。
在我們報導的分析中,闡述了三名前僱員的看法。簡而言之,指控主要是指,德銀對頭寸的估值沒有合理地反映空隙期權存在的風險,或是對沖不完美的風險——後者讓我們想起了摩根大通的倫敦鯨事件。
關於具體數目的報導:
但當時德銀囤積了不能再多的頭寸,最終佔據了所有槓桿化超高級交易的65%,最終累計了名義價值為1300億美元的資產配置。
這是個巨大的數字。這些資產配置由什麼組成的呢?只有出售給客戶的槓桿化超高級產品嗎?還是在另一端還有CDX的頭寸?可能還有普通的超高級產品,這也是CDO製造管流水線的一部分。
在CDO業務上,德銀是一個大玩家。下圖從CDO的未償付規模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在2009年一季度之前,全球一共有1.308萬億美元未償付CDOs產品。這存在一定的誤差,上圖排除了像一些只有一個層次的交易——這可能包括一些槓桿化超高級產品,如果這些槓桿化超高級產品是獨立構建的,但對我們來說看起來不像會這樣構建。上圖的數據讓我們相信,1300億美元的頭寸至少含有CDX的頭寸。回到主題…
故事主要配角,巴菲特出現:
兩名前僱員指責,德銀在一些頭寸上,錯標2009年由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出售的保險產品的價值。而這些安排的存在,在之前是完全沒有公佈的。
這是與槓桿化超高級產品有聯繫的另一類風險——定價貨幣風險(quanto risk)。這類風險的存在歸咎於加拿大投資者持有的產品是由加幣定價的,但CDX交易是用美元定價的。所以:
伯克希爾公司在2009年以7500萬美元,出售了一張存在定價貨幣風險的保險給德銀。而德銀認為自己已經完全對沖了風險。但我們翻查了交易的合約,如果出現損失,伯克希爾公司的賠付金額上限只有30億美元,但當時德銀聲稱該保險價值數百億美元。
你可能會記得,伯克希爾公司還曾出手拯救過另一片區域——撿起了一些債券保險公司的市政債券業務。特別指出,這是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保險公司完成的。巴菲特當時會認為這是筆漂亮的交易,至少有一段事件是這麼想的。
下面是伯克希爾2010年的10-k報表(用於公佈衍生品頭寸的):

定價貨幣的內容在哪?可能是沒有被分拆披露。
伯克希爾曾經就其信用頭寸發表過如下言論:
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年初,發生了數件信用違約事件,主要和涉及非投資級別(或高收益)企業債券發行者有關,在2009年,我們大約賠付了19億美元的賠款。
還有:
正如合併財務報表附表11所描述的,我們是一些股權看跌期權和信用違約合約的交易方,在任何情況下,這些合約都不含繳納抵押品的要求,其中包括合同公允價值或內在價值的變動,還包括伯克希爾公司的信用等級被下降。
有趣的地方:
大部分這些合約都是在2008年12月31日前簽訂的。
這和存在定價貨幣風險的交易有關嗎?
繼續,伯克希爾還大概說了一下衍生品估值的問題:
相當多的判斷可能需要作出一些假設前提,其中包括利率的選擇、違約和可恢復率和市場波動率。假設前提的變化可能對估值存在巨大的影響。基於這些原因,我們把我們持有的信用違約和股指看跌期權合約分類為GAAP(公認會計準則)下的3類資產。
除了假設前提的相關性,對一家持有槓桿化超高級頭寸的銀行來說,還空隙風險和定價貨幣風險等。
對於德銀來說,那些沒有充足市場數據的3類資產(負債),必須利用模型決定它們的估值:
「被分為3類的以公允價值持有的金融資產,2009年12月31日的總額為582億歐元,而2008年12月31日為877億歐元。」(注意這是公允價值,不是名義價值)
德銀對我們報導的回應:
德銀在聲明中表示,這些指控已經有超過2年半歷史了,2011年就有公開的報導。德銀補充道,它們已經進行了「一次仔細認真的調查」,但「什麼東西都沒發現」。
德銀表示,調查結果已經解釋了,指責我們那些人「並不瞭解關鍵的事實和信息,或是對這些信息不負責任」。德銀承諾,「將繼續全力配合美國證券與交易委員會對這件事的調查工作」。
我們對事態的未來發展很感興趣。它可能會重燃對估值/模型問題的大規模爭論,但現在另一個性感而可怕的創新性產品已經出現在人們的焦點中。據我們報導:
在2012年前,很多交易已經到期或已經被解除。當信用市場恢復到比較正常的水平,德銀與有毒衍生品的「不正當關係」不再是威脅到生命的事情。
但這並不是說,在這個歷史性重要時刻對德銀的指控不應該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