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尷尬的央行: Consilient Lollapalooza


 From


http://consilient-lollapalooza.xanga.com/712278775/item/


尷尬的央行:

今次夠市,夠了市場,但實體經濟受益遠跟不上虛擬經濟。然而,交易員敏捷地把資金投放到商品去押注經濟復蘇及通脹。商品價格及後續的通脹壓力成為央行的心腹大患。

當油價升至100美元,失業率又不見下降,寬鬆政策將使通脹惡化,進一步打擊購買力及企業盈利。然而,收緊政策將有機會刺破資產價格,令腳步未穩的經濟再次倒下。

這將是一個選擇。個人認為令經濟二次探底,給時間讓民間及企業去槓桿,讓危機隨時間淡化,會是一個較穩健的造法。單純的人造經濟增長,會滋生難以馴服的通脹預期,後果並非央行能夠簡單處理。

然而,政治考慮未必容許這樣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5

泰國央行新行長 左丁山

2010-7-10  AD






 

泰國暫時恢復穩 定,旅遊迅速反彈,據旅行社總經理S通知:「喂,左丁山你最鍾意去泰國,唔該你早啲安排,o依家啲機位好爆呀。」咁巴閉?不久之前先至話要救亡啫噃?總經 理S話:「香港人始終最鍾意日本與泰國,但日圓強勁,日本物價又貴,若慳啲使最好就喺去泰國o架啦,另外或者去星加坡,自賭場環球片場開幕後,港星航班非 常緊張,手快有,手慢就唔該你去吉隆坡。」泰星日乃暑假三大旅遊熱點─當然上海世博已經熱爆,港龍每日有十三班機去上海,好似開巴士咁開,港龍老總T話幾 乎班班客滿,係前所未有咁好景。

泰國土地肥沃,農產品豐富,人民不愁肚餓,只要政治穩定。紅衫黃衫軍如果唔好鬥激進,溫和啲做事,達成妥 協,泰國一定冇衰嘅!激進路線通常害死國家,大家一人讓一步,社會先至得以穩定。香港啲激進派雖然冇動作,其言行已足以教壞下一代。講番泰國,目前最需要 做嘅係阿披實政權不可偏幫黃衫,要用懷柔政策吸納紅衫軍,使紅黃共同為國效命,此乃長期政策,短期政策就係維持經濟增長,金融穩定。

泰國央 行行長泰列莎女士退休,政府立即委任泰國銀行公會主席、Kasikornbank(泰華農民銀行)總裁Prasarn Trairatvorakul博士(華裔,姓張名旭州)接任央行行長。呢位張旭州博士今年五十八歲,大有來頭,一九七四年以一級榮譽畢業於朱拉隆功大學電 機工程學,一九七六年得亞洲理工學院(AIT)工業工程及管理碩士,七八年得哈佛MBA,八一年得哈佛商管博士,曾任職泰國央行、泰國證監會,讀書時係朱 拉隆功學生會會長,一九七三年十月十四日泰國大學生發動爭取民主大示威,遭軍方鎮壓,死人數目至今講不清。呢場泰國天安門事件展開泰國人爭取民主反對軍人 獨裁之新一頁,當時呢位帕訕同學與其他大學學生代表,與獨裁首相乃他儂元帥開會,談判釋放示威學生,可以講得係一位讀書非常醒而且又同時瞓身學運嘅叻仔, 讀完書投身社會做事,表現優異到極。香港今日某一啲學生會領袖唔該以Prasarn為師,好好地貢獻社會,唔好畢業後仲賴在校園內不走,在新一輩學生面前 演嘢,而唔敢或不願在成年人職場奮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35

期待全球「大交易」——專訪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1324&time=2011-03-26&cl=115&page=all

全球再平衡的關鍵是方向相反的需求變化步調一致,需要全球範圍的徹底談判,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則是「後話」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李增新

 

  金融危機之後,呼籲進行全球性變革的各種呼聲此起彼伏。但真正迫切和必須的,是什麼樣的改革和政策?3月17日,北京英國大使館,全球最重要的 經濟決策者之一、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的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向財新《新世紀》週刊闡述其與眾不同的看法。

现年63岁的默文·金已在英国央行浸淫20年,担任行长也有八年。KathyWillens/人民图片

現年63歲的默文·金已在英國央行浸淫20年,擔任行長也有八年。 Kathy Willens/人民圖片


  記者面前的默文·金滿頭銀絲而目光深邃、中氣十足,學院氣的面部表情內斂拘謹。現年63歲的他已在英國央行浸淫20年,擔任行長也有八年。近年 來英國經濟遭受重創,他的決策力經受考驗;危機中他對銀行業的救助、一改通脹「鷹派」立場而推行量化寬鬆、對財政整頓的執著、在金融監管改革中的實用主義 策略,也使他備受爭議。

  此次採訪,默文·金希望多談「再平衡與結構調整」。此前一天,他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會面,並在北京中央黨校發表題為「我們是否需要一個國 際貨幣體系?」的演講。他呼籲全球各國作出努力,通過談判設定淨出口比例、真實匯率、資本流動、促進金融穩定的審慎宏觀政策及儲蓄率五個領域的具體目標。

  顯然,實現再平衡是他當前關注的重點。採訪中,對有關日本地震、北非及中東動盪對全球商品價格、通脹及政策取向的影響,他以「長期內世界經濟是 有韌性的」一言概之,對歐元區現狀與新的救助機制也未給出評判。

可信的退出

  財新《新世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復甦步調不一致,在 發達國家內部也存在差別。在政策上應該如何應對這種局面?

  默文·金:一些國家從危機中的復甦很快,是因為他們不存在銀行危機,其實他們在90年代也經歷過類似的危 機。工業化國家則經歷了重大的銀行危機,銀行業需要收縮資產負債表,貸款量急劇下降,實業投資的成本變得很高。這種危機就比單純的衰退在復甦時慢很多。

  將來,世界經濟取決於新興市場追趕先進經濟體生產率水平的速度。如果迎頭追趕,他們就能實現比發達國家更快的增長率。但一旦達到技術前線,一國 增長率就會出現拐點,之後會降下來。但哪些國家會最先步入這個階段,何時會發生,很難預測。沒人知道未來會怎樣,能做的就是設計一種經濟和政策框架,使我 們能夠在始料不及的挑戰到來時,具有足夠的韌性。

  財新《新世紀》:大家都很想知道,發達國家究竟怎樣使投資 人相信,他們具有可信的退出策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主要發達經濟體,調轉貨幣政策的方向。

  默文·金:沒錯。我認為要使政策框架值得信任,它首先要看起來可信,也就是必須是一種對銀行面臨挑戰的理 性、高明的回應。

  許多工業化國家的產出水平還是比危機前相差很多,還有產能閒置,通脹壓力主要來自外部的油價、食品和其他商品價格上漲,但國內產生的通脹壓力非 常低。只有當國內內生的通脹預期開始抬頭,才是需要結束刺激性貨幣政策的時刻。

  這是為何在我們的政策框架之中,強調當前的通脹率,但更重要的是要看未來18個月、兩年的走勢。貨幣政策遲早要退出,利率要回到正常水平。但這 不代表明天就要這麼做,也不代表永遠不做,必須在中期內的通脹風險與通脹目標之間加以平衡。只有當金融市場中的人們認為,決策是考慮了未來風險,並做出正 確判斷的時候,貨幣政策的退出策略才是可信的。

  財新《新世紀》:從歐洲的經驗看,是不是存在這樣一個臨界 點,即債務水平超過某種程度後,市場信心會突然會崩潰?包括美英在內的國家目前的財政整頓方案,是否足夠挽回和維護信心?

  默文·金:這並非是一個物理或機械問題,找到一個確切的臨界點是不可能的,主要還是取決於市場情緒。

  在危機中,公共債務佔國民收入的比例大幅提高,一個原因是政府需要支持銀行,同時也是總需求和產出大幅下降後稅收收入減少的結果。

  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市場有實實在在的對財政可持續性的擔憂。但當你正在喪失市場信心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令市場重拾信心,否則就要為債務 付出顯著增高的利息。自然而然地,各國政府紛紛宣佈中期內要有一個框架,將債務降到可持續的水平。

  如果看英國的經驗,可以說已經恢復了信心。當然,各國都處在不同的境況,將來還會有比較大的挑戰。日本地震的事證明了世界充滿了怎樣的不確定 性,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要設立明確的政策框架,才能對出乎意料的事件做出理智的應對。

調整「齊步走」

  財新《新世紀》:近來對全球再平衡的討論非常多,但世界經 濟真的實現平衡增長,就會避免未來的危機嗎?畢竟金融危機已經存在幾百年了。

  默文·金:我想強調,2008年的危機是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世界需求和產出以及世界貿易顯著下降,影 響了每一個國家,包括那些根本沒有銀行危機的國家。確保不再發生同樣的危機,符合每個人的自身利益。

  本次危機有兩個最主要成因,其一是世界經濟不平衡。資本流動的方向顯示,逆差國家一直在大量舉債,內需是在不可持續的高水平,遲早需要向下調 整;而在高儲蓄的國家,內需遲早要向上調整。

  另一個成因是逆差國家的金融體系需要改革。目前西方國家有對銀行業本質的大討論,涉及將來政府要如何在必要時提供支持。有時候這種討論是以去除 「太大而不能倒」為標題,我個人喜歡說「太重要而不能倒」,指的是納稅人對一些金融機構提供的隱性補貼。這種隱性補貼使金融機構的槓桿率大幅提高,其他國 家為他們提供了資金。由於能夠以廉價的成本舉債,這些機構擴大資產負債表的途徑並不是放貸、增加權益或再投資,資產負債表非常脆弱,有超高的債務—權益 比。

  如你所說,西方世界自打工業革命以來就一直存在金融危機。但這一次,兩大成因其一是全球經濟不平衡,其二是西方國家銀行體系問題。依靠這兩年的 政策刺激,才使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開始復甦,但根本性的問題仍未解決。刺激政策帶來復甦,作用是使調整不至於激烈到難以承受的程度,但不會減弱調整的需要。

  財新《新世紀》:問題是,在中短期內,有可能出現順差國家 的內需增加,趕不上逆差國家需求的下降,這個缺口如何解決?

  默文·金:是的,這也是最困難的環節,即要避免在再平衡過程中,使世界需求和增長降低至低水平,因為這意味 著全球範圍的衰退。要確保的是,不平衡在逐漸化解的過程中,維持一個高水平的需求和增長。因此要有國際協調,確保中國和其他高儲蓄國家國內消費增長的速 度,要與逆差國家國內消費下降的速度相一致。

  最重要的是要記住,經濟增長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拜貿易所賜,貿易中每個人都獲益。問題只出在不平衡,關鍵是解決不平衡的過程中不能扼殺貿易。

  財新《新世紀》:難題之一是,中國將來要面臨人口老齡化問 題,或「未富先老」,這種情況下內需增長很可能受限?

  默文·金: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不過,沒人不切實際地期望中國內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確定的是,其 國內消費佔國民收入的比例目前是非常低的,這反映的是缺少保險的途徑和融資渠道,這些可都是可以改變的。

  沒人能獨善其身,即使像中國這樣巨大、強大的國家,也深受危機所害。這說明,每一個國家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都需要與其他國家合作。中國政府已經 意識到最基本的經濟因素,這不是西方迫使中國做不願意做的事,這本就不是個「零和遊戲」。出路是,大家把紛爭擺到桌面上來談,本著實現共同利益的原則,各 自做好自己的工作。

先交易後共治

  財新《新世紀》:提到國際協調,在演講中你給出了五點建 議,要尋找一些「公允標準」,這是不是一種對更明確、更有強制力的全球治理架構的探討?

  默文·金:我認為世界還沒有做好準備,接受強制性的指標信號或懲罰措施。但需要的是對要做什麼要有更明確和 更廣泛的認知和共識。

  G20內部,包括巴西,可能還有印度等國家,就提出來他們的本幣升值到了一種不舒服的水平,於是對資本流動採取管制。短期內確實有管制的需要, 因為匯率變動會使真實成本上升;但在長期內,我們都不希望有管制,資本應當自由流動到投資回報最高的領域。因此,我們需要規則,明確何種情況下,一國可以 採取管制。

  可能最重要的還是,在消除不平衡的過程中,需要各國在結構政策上的對話。要告訴中國和其他國家,西方國家要怎樣實現儲蓄率的提高。比如在英國, 我們有個五年計划來削減財政赤字,這是提高國民儲蓄率的措施之一。西方也需要其他政策調整,比如解釋將如何支付福利支出。同等地,我們需要與中國進行有關 結構政策的對話,在長期內如何提高國內消費。

  需要對化解不平衡的速度、節奏有個時間上的約定。在時間上達成一致,就對所有逆差國家、中國及新興市場國家都更有說服力。這以後,我們就會開始 琢磨:「那麼需要何種匯率政策,才能在期限內實現調整呢?」匯率是其中之一,但只是其一,要改變的比匯率寬得多。

  財新《新世紀》:具體到每個國家,比如順差國的中、日、 德,都有自身特有的情況,如何才是「做好了自己的工作」?

  默文·金:確實如此,大家各不相同,都要有自己的對策。我不能替中日德說,各自需要做什麼。清楚的是,德國 順差主要是相對於其他的歐元區國家,那麼德國就需要從歐元區內部入手,這對全球再平衡同樣具有意義。

  正因為各不相同,簡單的強制性懲罰措施並非當下的解決之道。今天需要做的是具有大量信息交換的私下對話,而不是國際會議的會後聲明,要在不同政 府之間對經濟根基問題有真正的理解,並各自設立五到十年的調整時間表,也就是我所指的「大交易」。

  也許在將來,我們可以慢慢演進到設立一個類似於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機構或框架,在全球治理上推進一步;也許最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能夠設計出對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收支賬戶做出規定的類似體系。

  財新《新世紀》:這個「大交易」的過程,是否也需要全球貨 幣體系發生改變?

  默文·金:不。人們喜歡談國際貨幣體系,但往往並不清楚這指的是什麼。究竟哪種貨幣是國際儲備貨幣並不是當 前最緊迫的問題。因為國際儲備貨幣是由全球數百萬願意持有這些貨幣的意願來決定。今天,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儲備貨幣,美元取代了英鎊是由於美國經濟變得更 大、更重要。

  隨著時間的變化,人民幣會變成一個主要儲備貨幣,但絕不是國際協商的結果,而是中國經濟繼續增長,變得更大更強,最終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財新《新世紀》:但畢竟中國擁有巨大的外匯儲備,即使增量不再積累,存量已經是個大問題。人民幣是不是需要一種中間過渡狀態,比如先行加入IMF的特 別提款權(SDR)?

  默文·金:正因為逆差國家過度舉債,中國又是順差國家,才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結果是現在高度依賴國際經 濟,其他國家一有風吹草動,都要牽動中國的神經。中國的外匯儲備問題正印證了,沒有國家是「絕緣」的。

  可以考慮加入SDR,但人民幣仍要以可兌換作為先決條件。SDR不是貨幣,是儲備資產。人們可以持有任何想要的貨幣,美元、日元、歐元、英鎊, 想持有SDR也行。但SDR還是基於現有貨幣,換句話說並不存在一個過渡階段,加入SDR與人民幣變為國際儲備貨幣是相伴的過程。

  本刊實習記者余思偉、李婉然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0

央行要放水麼?--本月票據貼現利率暴跌35%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tkz.html

統計數據顯示,相較於8月份人民幣票據融資增長916.55億元,9月份票據貼現大幅回落為負增長199.72億元,也由此結束了票據融資自2011年3 月份以來正增長的態勢。在票據貼現萎縮的同時,貼現利率則在9月下旬上衝歷史最高位,統計數據顯示,9月最後一週(9月26日-30日)直貼利率維持在 13‰水平,轉貼利率也11‰高位運行。

 

    普遍的觀點認為,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在於6月與9月出台的兩項監管政策,所以隨著節點的遠去以及市場的適應,10月以來,貼現利率快速下行,10月18日直貼利率降至8.5‰,轉貼利率下行至6.2‰。也有人認為是本月前半個月有千億的央票到期,銀行短期資金稍顯寬裕,所以大量收票。

    

    我個人感覺,由於很多支行實際上近兩天才接獲通知大量收票並調低轉貼直貼率的,所以我認為很可能是中央 感覺企業快撐不住了,才在票據這一塊適度寬鬆了。大部分中小企業在做業務的過程中被大企業欺壓,接受交易支付方式為3個月帳期給票,票到手再等3或6個月 給付。以現在的資金形勢和宏觀經濟環境,多半中小企業抗不住了,如果繼續高位控制貼現利率,中小企業將大面積死亡,通過降低貼現利率,增加中小企業的營業 利潤,給他們一口喘息的機會。 

 
   昨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1%,9月CPI同比漲6.1%,漲幅連續兩月回落, 通脹壓力正在回落。由此監管層得到的判斷是國民經濟運行總體良好,繼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因此,預計四季度每月新增貸款將超過5000億元,數量 應該不會低於三季度,貨幣政策仍將保持基本穩定,票據市場將帶來一定契機,短票交易活躍程度將得到提升。銀行的相關理財產品,收益率很可能也會下降。

 

附:目前深圳發展銀行深圳分行2011年票據貼現指導價格
2011年10月17日 
                    
製表單位:金融同業部 
               利率:年利率                  幣種:人民幣
 
    
貼現票面
金額分類


票據
種類(一)單筆票面金額500萬元以上,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500萬元以上(二)單筆票面金額300--5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0--1500萬元
(三)單筆票面金額100--3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500--1000萬元(四)單筆票面金額50--1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500萬元(五)單筆票面金額50萬元以下,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萬元以下
銀票貼現利率 13.000% 13.200% 13.400% 13.700% 18.800%
商票貼現利率 16.000% 16.500% 17.000% 17.500% 20.200%
 

支行直貼成本價格,按交易日2個月SHIBOR利率+2.35%計算(即1個月SHIBOR和3個月SHIBOR加權平均值+2.35%。

月初: 深圳發展銀行深圳分行2011年票據貼現指導價格
2011年10月8日 
                    
製表單位:金融同業部 
               利率:年利率                  幣種:人民幣
 
    
貼現票面
金額分類


票據
種類(一)單筆票面金額500萬元以上,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500萬元以上(二)單筆票面金額300--5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0--1500萬元
(三)單筆票面金額100--3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500--1000萬元(四)單筆票面金額50--1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500萬元(五)單筆票面金額50萬元以下,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萬元以下
銀票貼現利率 15.000% 15.200% 15.400% 15.700% 18.800%
商票貼現利率 16.000% 16.500% 17.000% 17.500% 20.200%

從深發展來看,深圳這邊資金似乎還是很緊,下調2個點後的利率比國內其它地方仍高出一截,不知道後續是否也會一路跳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89

每年暴賺2000億 台灣人付出慘重代價 揭開央行賺錢神話


2012-1-2  TWM

 


連續4年,央行的繳庫預算高達 1800億元,過去10年,央行總計獲利2.1兆元,繳給國庫1.6兆元,10年下來,央行已成為政府不可或缺的繳庫大戶。

但,央行的獲利,來自於低估的利率與匯率,當央行的賺錢速度誇張而畸形,宛如一道看似無形的魔咒,全體國民的荷包、內需產業的生存空間,其實正在內 傷……。

撰文‧楊紹華 研究員‧楊卓翰「一個國家的歲入,有一○%以上仰賴中央銀行,這是一個問題,你同不同意?」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上午,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正在開會審理二○ 一二年度的中央銀行預算案,詢答時間,立法委員賴士葆對央行總裁彭淮南提出質詢。

「一千八百億二二一三萬元」,在中央銀行的預算報告書上,寫著這樣一個數字。連續第四年,央行決定以一千八百億元作為來年上繳國庫的目標金額。對比中央政 府一二年度歲入預算一.七三兆元,央行一千八百億元的繳庫目標,的確超過政府歲入的一○%。

彭淮南答:「我非常同意。去年度(央行繳庫金額占政府歲入)是一二%,美國只有二%,日本和韓國只有○.一四%和○.一五%。」央行有多會賺錢?

每小時進帳二千八百萬 獲利全台居冠這是一段沒有受到太多關注的詢答內容,立委提問、總裁認同,沒有激辯的火花,也沒有具體結論。

然而,短短數句質詢,其實宛如一條索引,如果向上深究,你會看到一些突兀的怪象與矛盾,而當你串聯起這些怪象,拆解其中原由,會赫然驚覺,許多長期存在於 台灣的經濟與民生問題,原來都能在這段質詢當中找到癥結所在。

原來,當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以賺錢為首要任務時,從人民切身的財富、金融業與整體內需產業的發展、國家的財務風險與政策空間,都將逐漸受到負面衝擊。中央 銀行每年一千八百億元的繳庫預算,宛如一道魔咒,看似無形,卻正以綿密不絕的後勁,鋪天蓋地扭曲著台灣的民生經濟。

就在賴士葆提出質詢的短短十分鐘左右時間,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的中央銀行,大約又賺進了四六○萬元……。

從○六至一○年,中央銀行每一年的盈餘都在二千二百億元以上,五年總計獲利達到一.二二兆元。以一年三六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來計算,央行賺錢的平均「時 速」,高達二千八百萬元。

於是,中央銀行成了全台灣最會賺錢的公營事業。

以一○年資料來看,所有公營事業的繳庫總額為二二四六億元,而央行一家即占八成以上。排名第二的是土地銀行,其七十五億元的繳庫金額,是央行一千八百億元 的二十四分之一。中央銀行賺錢、繳庫的能力,在所有國營事業當中,顯得誇張而畸形。

不只是公營事業,央行恐怕也是台灣所有公民營企業的獲利之王。

一○年,央行盈餘達到二二五一億元,當年度的台灣百大企業獲利冠軍是台積電,全年稅後盈餘也不過是一六一六億元;如果用「股東權益報酬率」的概念來看,計 算稅後純益與淨值之間的比率關係,那麼,過去五年央行的平均每年股東權益報酬率為二一%,與台積電的二三%水準相比,彭總裁創造利潤的能力,絕對不比台積 電董事長張忠謀遜色。

央行應以盈利為目的?

公營事業獲利 等同於對人民課稅除此之外,台灣的中央銀行,應該是全世界最受財政部依賴的中央銀行。

過去九年,無論國內或國外的景氣榮枯、經濟循環,央行繳庫金額占國家歲入有五年超過八%,而每年至少都在七%以上,對於國庫的貢獻度,遠遠高於美國聯準會 或是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中央銀行。彭淮南在立院答詢時,僅僅談到去年度的國際比較數字,似乎還嫌保守客氣了些。

一連串的數字說明,在彭淮南總裁的率領之下,中央銀行簡直比全台灣的所有營利事業更懂得「營利之道」。

「這就是最奇怪的地方,……。」談到央行新年度的繳庫預算時,台大經濟系前教授林向愷忍不住說:「大家好像都忘了,央行不是營利事業,它是一個享有獨占優 勢的公營事業,更是一個政策機關。」獨占優勢,就是「能夠決定價格」的優勢。林向愷認為,就像台電能夠決定電價、中油能夠決定油價,央行在某些領域,也有 一定程度的定價能力,要不要賺錢、能不能賺錢,就看這些事業的經營者能不能動用他的定價能力,敢不敢調價,讓全體國民用更高的價格買單。

「所以有人說,公營事業的獲利,其實形同對人民課稅!」林向愷說,台電、中油即使面臨虧損壓力、即使擁有調整價格的能力,但它不能也不敢為了創造獲利而調 高價格,「油電價格一漲,人民的感受很直接。」他接著說:「央行調價,雖然民眾的直接感受不強,但卻會造成溫水煮青蛙一般的長期衝擊。」央行如何增加收 入?

盡可能累積外匯存底 增加利息收入分析一九九三年以來中油、台電、央行等三大公營事業的歷年盈餘及繳庫金額,一開始,三大事業表現相當,但在彭淮南就任央行總裁的一九九八年之 後,央行獲利狀況一飛沖天,快速拉開與中油、台電的差距。

而在林向愷的解讀中,中央銀行十餘年來「超級營利事業化」的獲利表現,其實正是台灣目前許多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

關鍵,就在於「價格決定」。

台電的產品是「電」、中油的產品是「油」,中央銀行的「產品」,則是「新台幣」。這個具有獨占地位的公營事業,某種程度,也具有決定新台幣價格的能力。而 所謂新台幣的「價格」,對內,是利率;對外,是匯率。

翻開中央銀行的損益表,曾經擔任央行副總裁的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開始拆解央行的獲利模式。

「很明顯,中央銀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是『利息收入』,這部分主要來自外匯存底投資國外資產的收益。影響收益的關鍵,包括外匯存底的總量,以及國外資產的收 益率,而收益率又與國外利率的高低息息相關。」據央行一○年損益表,「利息收入」達到四二八六億元,大約是總收入四六五七億元的九二%。

央行如何減少支出?

壓低利率、阻升新台幣匯率「在支出部分,過去主要是『利息費用』,其中多數來自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息支出,這是央行利用定存單從市場收回資金所須支付的成 本。」許嘉棟解釋,影響利息費用的主因有二,首先是發行定存單的總量,總量愈高,從市場收回的資金愈多,必須支付的利息費用也就愈高;其次是定存單的利 率,利率愈高,費用愈貴。

以○八年的財報來看,央行「利息費用」的金額達到一五○五億元,接近當年支出總額的九成比重。不過,這兩年央行主要的支出項目有所改變,從利息費用變成了 「各項提存」。

「各項提存」多半是為「匯兌損失」預作準備,當預期新台幣升值,外匯存底恐出現匯兌損失,就會增加「各項提存」,對央行整體獲利造成扣分。一○年,新台幣 升值壓力升高,這一年央行「各項提存」的金額達到一六二九億元,較○九年劇增一.四倍,並占全年總支出的六七%。

「所以,影響央行獲利的因素主要有五個。」外匯存底總量、國外利率環境、定存單總量、定存單利率、新台幣匯率。這其中,除了國外利率無法控制之外,其他四 項,央行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

央行是穩固「金雞母」?

長期高獲利 將造成低利率與資金浮濫當我們拆解了中央銀行的獲利來源,也就不難想像央行創造盈餘的管道。「如果,我是說『如果』,央行真的是以創造盈餘為營業目標,他 們多半就會這樣做,……」接著,許嘉棟緩緩說出了央行創造盈餘的四個條件:「外匯存底要更多、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定存單的利率不能高,並且,阻升新 台幣匯率。」分析央行賺錢四條件的影響,若要累積更多外匯存底,就必須在市場放出更多新台幣來買外匯;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意味央行從市場收回資金的 態度相對消極;市場資金多,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率就能「狀似合理」地維持在偏低水準,而偏低的定存單利率又會直接壓抑市場利率。至於央行若要阻升匯率,則 必須更積極地在市場釋出新台幣。

於是,如果央行在過去十餘年間超強的獲利表現,是來自於「善用本身的獨占優勢與定價能力」,其結果就是台灣的貨幣環境逐漸「異常」,走入長期低利率、低匯 率的環境,並且,資金浮濫。

關於央行是否真以獲利為目的而扭曲了正常的貨幣環境,學者之間頗有爭論,某些聲音直指彭淮南「過度看重繳庫任務」;但另有一派認為,央行的賺錢能力,其實 是台灣金融環境的特殊性所造就。

「長期以來,台灣的利率一向都比美國低,最特別的是,一旦發生金融風暴或經濟危機,資金往往都會大幅度回流台灣,這和多數的新興國家有所不同。」一位學者 指出,央行其實沒有刻意壓低匯率,而是台灣與國外主要市場之間,本來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利差空間,「因為『先天存在利差』,所以央行自然能夠賺錢。」央行賺 錢 卻衝擊經濟民生衝擊一:該升息而未升 讓民眾存款縮水如同許嘉棟的分析,當外匯存底總量增大,央行的賺錢速度就能快速提升,「靠著自然存在的利差空間,早期,央行外匯存底的報酬率曾經高達六% 以上,讓外匯存底總量迅速增加,這也是你今天看到央行賺錢速度驚人的原因。」此外,這位學者也強調:「如果不是發行定存單要付給銀行利息,央行能賺到的其 實會更多,而台灣的利率,也會更低。」許嘉棟發言謹慎,不願在兩派說法之間做出評論,但他回歸制度面的探討,「總之,國庫千萬不能把中央銀行當『金雞 母』,否則在外匯及貨幣政策上,必然會留下許多後遺症。」「記得是在十年前,我剛剛進入銀行擔任理財專員,學到的第一句銷售商品話術,就是『現在定存利率 那麼低,錢放在銀行多划不來』。」一位資深理專如此表示。

她說,十年來,銷售的商品變來變去,但這句話術沒有變過。「直到現在,我還是這麼告訴新進理專:定存利率那麼低,錢放在銀行多划不來。」當央行以獲利為目 的,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內利率異常走低,甚至逐漸走入「定存利率不敵物價上漲」的實質負利率環境。

一九九七年以前,國內實質利率水準維持穩定表現,與新加坡、韓國相去不遠;然而就在中央銀行開始拉高獲利幅度的九八年以後,台灣的實質利率多半落居三國之 末,在近五年期間,有多達二十七個月出現實質「負」利率,比重接近半數,銀行定存孳息的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

「央行為了賺錢壓低利率,雖然創造了漂亮盈餘,但台灣人的荷包,每年卻因為利率走低而損失更多。」一位財金系教授提出他的試算。

他以主計處在○五至○九年間國富調查所揭露的「家庭現金及活存」為基礎,並且比較這五年時間,台灣實質利率與星、韓兩國實質利率平均數的差距,這個差距, 代表台灣利率低於鄰近國家的程度,「它有點像是央行『該升息而未升息』的幅度,也代表台灣人把錢放在銀行『少賺到的』利息空間。」計算開始,當這位教授把 每年台灣家庭的現金及活存金額,乘上每年「該升息而未升息」的空間,五年下來,答案揭曉:「台灣人總共少賺了一.三七兆元,而在這五年間,央行總共繳給政 府○.九五兆元。划算嗎?」衝擊二:台幣匯率不升 對外購買力大減這位教授強調,這樣的算法當然略嫌粗糙,但已能在一定程度之內表現「央行賺錢、全民買單」的事實,「這還不包括『央行為了賺錢壓低匯率』的 帳,新台幣匯率該升值而未升值,會造成對外購買力更大的實質損失。」他繼續試算,自央行加速賺錢的九九年初至今,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已下跌二二%,同期 間,國際清算銀行(BIS)列入計算的六十一種貨幣匯率平均上漲八%,「在六十一種貨幣裡,新台幣只比阿根廷和香港強。」就用這二二%的下跌幅度來「算 帳」,「九九年底,台灣的國富淨額扣除海外資產部分有八十二兆元,實質匯率十二年下跌二二%,也就代表台灣十二年來少了十八兆元的實質財富。」這十二年, 央行繳庫總額是一.八兆元。貢獻國庫一.八兆元,但台灣實質財富卻少了十八兆元,值得深思。

衝擊三:存放款利差低 金融業獲利困難除了人民荷包的損失,央行為了賺錢而造成長期低利率的另一個衝擊,是金融業走入困境。

在低利率、市場資金浮濫的環境中,金融業的生存關鍵──存放款利差,自○二年以後快速走低,○七年以後,始終沒有回到業界普遍認知的「合理低標」二%水 準,以過去三年的平均水準來看,存放款利差僅約一.五%。

存放款利差形同金融業者對外放款的「毛利率空間」,利差水準比合理情況低○.五%,就代表金融業的毛利率將異常減少○.五%,以一○年底本國銀行放款餘額 總計將近十八兆元計算,因為異常偏低的存放款利差,一年大約少賺了九千億元,這個金額,是央行當年繳庫金額一千八百億元的五倍。犧牲了金融業的生存空間, 這樣合理嗎?

衝擊四:賺不到利息 全民競逐高風險資產利息偏低,等不到定存孳息的台灣民眾,被迫尋找更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管道;賺不到存放款利差的金融業者,為了賺錢,被迫銷售更多高風 險的投資商品。於是,央行的賺錢腦袋,也間接把台灣民眾導入了高財務風險的境地之中。

而激化這股「全民追逐高風險資產風氣」的另一個因素,又與央行的賺錢腦袋脫不了干係。壓低利率、釋出新台幣,加上收回市場資金消極,造成資金浮濫與長期低 利,而這樣的環境,正是炒作房地產的最佳溫床,因此,台灣房價高漲,人民買不起房子,央行有也一定的責任。

至於匯率長期偏低的另一層影響,則是扼殺內需產業。對映數據,自九九年央行獲利快速拉升開始,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也幾乎自此一路下滑,與此同時,以同樣速 度向下沉淪的,是內需經濟重要指標「民間消費」的成長率。在學者眼中,這不是巧合,匯率貶值與內需不振,有著一定程度的因果關係。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安德森商學院教授許仲翔日前撰文:《我們究竟出口了什麼?》文中表示,以廉價匯率政策刺激出口,實際上是以偏低的價格 將本國的生產要素賣給外國人,使得國內商品及服務資源供給減少。

衝擊五:匯率長期偏低 扼殺內需產業貶值之所以有利出口業者,主要原因是業者能夠「降低商品售價」,靠著「比別人便宜」的優勢殺價搶單;但反過來想,當國內資源不斷用於生產「要 和其他國家比便宜」的廉價出口商品,等於是一種資源浪費。原本這些資源可以用於生產符合國內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務,藉此提振民間消費與投資,也就是,原本這 些資源可以投入內需產業、提振內需經濟。

「藉由匯率政策的調整,以及均衡外銷與內需產業的經濟發展政策,才能使台灣經濟更加穩健地成長。」這是許仲翔文章的結論。亦有不少學者認為,政府應該把 「減少淨出口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列為正式政策目標,一方面為了產業結構均衡,另方面,也能減少央行為了阻升新台幣而不斷累積外匯存底的壓力。

說到「累積外匯存底」,這個「央行賺錢」的第一條件,同樣會對每個人的財富造成影響。

外匯存底屬於全民資產,央行用力地累積外匯存底,形同是「用力地把台灣人賺到的錢存在國外」,目前台灣外匯存底總額將近三千九百億美元,以全台兩千三百萬 人口計算,平均每人外匯存底大約是一萬七千美元,也就是說,平均每位國人約有價值台幣五十一萬元的外幣資產。

衝擊六:台幣續貶 全民身陷外匯風險五十一萬元,相當於一○年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某種程度上,央行像是把台灣人一整年的可支配所得放在海外,承受外幣的匯率、利率風險, 以及外幣資產的信用風險、價格波動,無形中台灣財富的風險也相對升高。

一位學者想得更遠、卻也想得實際,「當外匯存底攀升到這種程度,央行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也就像被綁架了,逐漸喪失自主性。」他舉例,如果央行外匯存底以 美元資產為主,當美元貶值、美元利率走弱,央行為了遮掩資產損失,就會同步讓新台幣匯率貶值、利率下跌,「這樣一來,表面上,台灣人的錢好像就沒有受到外 匯風險的影響,當然,台灣人的真實財富,其實又再次承受雙率異常偏低的傷害。」從銀行存款的利息損失、對外購買力的減少、金融業的獲利減損、內需產業的乏 力,到個人理財的困境、全民財富的風險,在央行十年如一日的亮麗繳庫成績底下,央行的賺錢腦袋,早已鋪天蓋地衝擊著台灣的經濟與民生。

如果央行盈餘真如林向愷所說,像是一種「稅」,那麼這樣的稅負太過沉重,它換來每年一千八百億元的政府財源,卻讓全民與產業付出了遠遠不合比例的昂貴代 價。

「但與其說這是彭總裁的問題,更多的,恐怕是制度問題。」一位曾任央行理事的學者指出,「說到底,彭總裁只是非常認真地貫徹了長官交代的任務啊!」

行政院與立法院該換腦袋

考核央行績效 應只看「報酬率」 不看金額根據《中央銀行法》第一條:「中央銀行為國家銀行,隸屬行政院。」也就是,央行的頂頭上司是行政院;另方面,央行預算受立法院監督,某種程度上, 立法院像是「央行有限公司」的董事會。

然而,無論是頂頭上司行政院,或者是「董事會」立法院,至今,不但未對央行異常的獲利表現提出關心,反而,態度似乎更貼近於「鼓勵央行創造更多獲利」。

在行政院研考會每年所進行的《國營事業年度工作考成報告》中,連續四年,央行的「優點評語」第一條都一樣:「獲利績效良好,對增裕國庫貢獻良多。」顯然, 央行每年固定創造高額的繳庫金額,深受「長官」肯定。

至於立法院,同樣是在一一年十一月二日的預算審查會議中,也有立委提出這樣的書面質詢意見:「央行設定偏低的盈餘目標,並不合理,是否應增列預算盈餘,以 提升營運績效?」「行政院與立法院錯置了中央銀行的角色,才是問題的根源。」這位學者擔心,在全球普遍以低利率刺激需求的未來環境下,「如果行政院、立法 院與彭淮南還是堅持要讓央行賺錢繳庫,台灣的利率是不是要殺到更低?如果全球走入匯率競貶的趨勢,央行為了賺錢,是不是要讓新台幣匯率跌得更凶?」種種為 了賺錢所造成的後遺症,會不會更加惡化?

「當務之急,是換腦袋!」學者指出,「首先,無論是行政院或立法院,都不該讓央行肩負盈餘目標、繳庫目標。」許嘉棟建議,無論行政院或立法院,在考核監督 央行營運績效時,只要關心外匯存底的「操作報酬率」即可,不要把獲利或繳庫的「金額」列為考核監督的重點。「只要不在意金額,央行自然就沒有累積外匯存 底、減少資金回收、壓低利率的必要。」重新回到十一月二日的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如果站在台上的不是彭淮南,而是十餘年來為央行獲利付出沉重代價的升斗小 民,或許,問答會是這樣的:立委:「一個國家的歲入,有一○%以上仰賴中央銀行,這是一個問題?」小民:「是的,而且我們的國庫長期仰賴央行,這是超級嚴 重的問題。但奇怪的是,我們的政府、立委們,每年不也都為央行賺錢拍手叫好嗎?」一個超級會賺錢的央行,對照荷包愈來愈瘦的小民,這就是台灣現狀,令人憂 心的現狀!

如果中央銀行是「營利事業」……「央行股份有限公司」檔案股 東:中華民國政府(央行為中央政府百分之百出資成立)董事長:行政院長吳敦義(央行隸屬行政院)董事會:立法院(央行受立法院監督)執行長:彭淮南(央行 總裁)資本額:800億元(1999年迄今)員工數:2062人(2010年)子公司:中央印製廠、中央造幣廠平均每小時賺進2800萬元 (2006~09年平均)平均每位員工福利費15.07萬元(2010年)平均每位員工獎金32.72萬元(2010年)

近5年稅後純益(億元)

20062007200820092010 23192325237729762251*

股東權益報酬率(%)

23.619.017.422.923.0 央行對國庫貢獻是台灣國營事業之冠2010年國營事業繳庫占比

中央銀行80.12%

台灣金控2.68%

台灣土地銀行3.34%

中國輸出入銀行0.06%

台灣菸酒公司3.47%

財政部印刷廠0.08%

台灣糖業公司4.88%

中華郵政公司2.68%

基隆港務局0.56%

台中港務局0.63%

高雄港務局1.39%

花蓮港務局0.11%

台灣央行對國庫貢獻全球最高!

調整價格即可賺錢,中油與 台電不敢,央行敢?!

1998年彭淮南上任,央行盈餘與繳庫金額快速超越中油及台電,是否因為刻意壓低台幣雙率?

拆解央行

大賺錢手法

1累積外匯存底︰外匯存底愈多,利息收入愈好賺2009年年底外匯存底3482億美元,較2008年底增加565億美元2009年央行「利息收入」 3951億元,較2008年增加383億元

2.抑制存單利率︰

定存單利率愈低,利息費用愈少2009年央行發行定存單(1~30天期),平均利率0.575%,較2008年減少131.5個基點2009年央行「利息 費用」667億元,較2008年減少838億元'

3.消極回收資金︰

用定存單收回資金的總量愈少,利息費用愈低

4.阻升台幣匯率︰

台幣匯率維持弱勢,就不必提存大量準備費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5

央行猛衝獲利 預算、考評「向錢看」 四大制度矛盾 養出國營事業「模範生」

2012-1-2  TWM




央行雖然自認是金融政策機關,不以盈餘作為評分標準,但無論是《國營事業工作考成辦法》、研考會的優點評語,或是每年預算編列的準則,甚至央行自己設定的 計分方式,一切都是「向錢看齊」。

扭曲的考核與預算制度,導致央行成為扭曲的金融政策機關。

撰文‧楊紹華

一位美術系的學生,連年獲選為班上的模範生,但獲選的主要原因,卻是體育成績優異,這樣奇特的評分現象,就發生在台灣的中央銀行。

「在我的印象中,長期以來,中央銀行都是所有國營事業的模範生!」一位研考會內部人員如此表示。研考會隸屬行政院,工作之一,是對政府各單位評打「年度考 績」。每年年底,研考會依據各機關部會與國營事業的「工作考成實施要點」作為評分標準,逐一考核,「打分數」、「寫評語」。

那麼,央行的考績應該怎麼打?應該怎麼為這家國營事業的績效評分?為什麼在研考會的眼中,央行會是所有國營事業的模範生呢?

「本行為金融政策機關,不以盈餘作為評分標準。」這是央行自己訂定的考績準則,白紙黑字寫在《央行年度工作考成實施要點》的第四條。

矛盾一

研考會評語連年讚賞央行賺錢的確,央行手握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之內,可以左右新台幣的利率、匯率水準,決策拿捏影響民生經濟甚巨,所以貨幣決策的良窳, 才該是考績重點。

但無論是研考會的評語、政府對國營事業的考核重點規定、國營事業預算的編列規定,或者是央行年度考績的「評分表」,每一層面都能看到,「賺錢」彷彿成為政 府賦予央行的重要使命,「賺錢」也是央行拿到好成績的重要關鍵。

在二○○七至一○年的連續四年間,研考會所提出的《國營事業工作考成總報告》當中,央行所獲得的優點評語,第一條都是一樣:「決算盈餘×××元,達成率為 ×××%,獲利績效良好,對增裕國庫貢獻良多。」儼然,央行每年創造高額獲利,連年成為政府「繳庫大戶」的表現,深受研考會的認同,總是不吝給予優點評 語,藉此積極鼓勵。

雖然研考會人員解釋:「評語只是寫給其他政府單位及民間參考,所以會挑選多數人容易理解且認為重要的事項評寫。」但無論如何,這樣的優點評語,對照於央行 的「不以盈餘作為評分標準」定位,豈不就像美術系學生成績單上的第一條評語是「體育表現優異」,顯得矛盾而怪異。

矛盾二

國營事業考成辦法著重央行盈餘目標達成不過,若從《國營事業工作考成辦法》的規定來看,研考會因為「賺錢能力」而認同央行,這樣的判斷似乎又顯得合情合 理。

《國營事業工作考成辦法》是研考會打考績的基本原則,辦法第三條明定,「國營事業工作考成,應著重年度盈餘及國家政策之達成」,換言之,「多多賺錢」的確 是每一家國營事業獲得好評的必要關鍵。顯然,這又與央行的自我定位出現了相當矛盾。

研考會強調,在實際進行國營事業年度評等時,最終的評分依據,還是會依照各單位提供的《工作考成實施要點》,以要點之中所列的「評估指標及權數」照表查 核,該打幾分就打幾分。不過,即使照表打分,問題卻又來了。

矛盾三

外匯投資獲利能為央行考績大幅加分雖然央行每年年初提報給研考會的《央行工作考成實施要點》,明訂「不以盈餘作為評分標準」,但在這份實施要點的後續評分 標準當中,卻又可以發現,只要央行在外匯存底操作的獲利水準超過預算目標,就能讓自己的年度績效得到比重不小的加分;反之,如果未達目標,也將遭到不算輕 微的減分。

以一○年情況為例,在滿分為一百分的評分標準中,「外匯資產投資運用」占比十三分,在十九項評量項目裡,比重僅次於「外匯市場管理」的十四分,由此可見, 「用外匯存底投資賺錢的表現」,是央行獲得良好考績的重要關鍵。

據評分計算方式,簡單地說,「外匯存底投資收益金額超過預算目標」、「維持足夠的外匯流動性」、「外匯存底三年平均投資收益率高於市場利率」、「維持外匯 存底之安全性」,做到以上四點,都能在這個關鍵項目當中獲得加分。

「所以,央行雖說不應以盈餘作為評分標準,但只要是照表計分,當央行外匯操作的報酬率高、獲利金額超過預算目標時,仍能得到不小的加分。」研考會人員表 示。

看到這裡,已經出現了一堆矛盾:央行自知不該以追求盈餘為重要任務,但政府規定的考成辦法擺明了「考績分數看盈餘」,央行自己所設定的評分標準,也「依 法」把盈餘表現列為重要項目。至於研考會,則以「優點評語」的方式不斷鼓勵央行努力賺錢。

不過,矛盾之處還不只這些,如果央行的盈餘預算目標門檻相對較低,那麼即使「考績分數看盈餘」,也還不至於和央行「不以盈餘評分」的自我定位出現太大衝 突;不幸的是,在攸關國營事業預算編列的相關辦法中,又出現了讓央行每年盈餘目標「易漲難跌」的字眼。

矛盾四

預算規定央行盈餘「逐年成長」為目標《中央政府總預算附屬單位預算共同項目編列標準》,這是國營事業每年編列各項營收、盈餘、費用成本等預算的準則。其 中,對於像中央銀行這種「獨占事業」的盈餘目標,有著這樣的規定:「如有國際同業,參酌國際同業及事業最近年度之投資報酬率及經營成果比率,妥訂適當盈餘 目標。」以上的作法頗為合理,不過,在上述規定之後,又對盈餘目標的設定原則補上了這麼一條:「以事業本身盈餘逐年成長為目標。」這下子,即使曾經以正式 新聞稿表達「央行盈餘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但央行在編列年度盈餘目標時,「不能少賺錢」似乎又顯得於法有據了。

「本行為金融政策機關,不以盈餘作為評分標準。」這是央行的自我定位,但從各種辦法、規定、準則看來,這樣的自我定位幾乎徒具形式。政府打考績的原則是先 看賺不賺錢、研考會像是在為央行努力賺錢而鼓掌、編列預算的辦法則是要求「愈賺愈多」;就連央行自己,也把盈餘超標訂為年度考績的重要加分項目。

「向錢看」的國營事業預算及考評辦法,已經養出了連續五年暴賺超過二千億元的中央銀行,在央行暴賺的同時,台灣的利率與匯率環境逐漸扭曲,也造成民生、產 業、經濟的扭曲發展。

如果「央行衝獲利」繼續是「於法有據」的任務,那麼,會不會有一天,央行連「本行為金融政策機關,不以盈餘作為評分標準」的定位都給忘了?

為了避免央行成為扭曲的金融政策機關,應該改變政府對央行的考評辦法,不要賦予央行賺錢的目的,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央行貢獻國庫良多 屢獲研考會讚賞近5年《國營事業考成報告》對央行優缺點評語年優點數優點評語(僅列第一條優點)缺點數缺點評語20107 決算盈餘2251億7305萬元,目標達成率為182.87%,獲利績效良好,對增裕國庫貢獻良多。0無20097 決算盈餘2976億7700萬元,達成率為241.72%,獲利績效良好,對增裕國庫貢獻良多。0無20086 決算盈餘2377億6469萬元,達成率為177.08%,獲利績效良好,對增裕國庫貢獻良多。0無20076 盈餘2319億3794萬元,預算達成率為203.25%,獲利績效良好,對增裕國庫貢獻良多。1 民眾檢舉銀行拒收存款案經統計2007年度仍有69件。

20068 因應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需要,適時調升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並機動發行央行定期存單,維持貨幣總計數之適度成長,有效降低通貨膨脹 壓力。1近年來我國銀行整體資金寬鬆,超額流動準備逾4兆元,沖銷金融體系餘裕資金有待加強。

資料來源:行政院研考會

央行回應:央行盈餘具不確定性關於央行歷年獲利表現明顯優於其他國營事業與他國央行水準的現象,本刊向中央銀行提出相關詢問,以下為央行的書面答覆。

問:央行的主要獲利來源為何?風險為何?

答:中央銀行主要獲利來源為外幣資產投資收益,外匯交易收益亦有貢獻。影響獲利的主要風險為利率及匯率的變動。

問:彭淮南總裁曾表示,央行盈餘有高度不確定性,但又每年編列明顯高於其他國營事業的繳庫預算,不但金額穩定,並且皆能達成。請問央行的盈餘繳庫目標對央 行的政策任務有無任何影響?

答:中央銀行營業收入主要受外幣資產收益的影響,而外幣資產收益又受下述因素的影響:(1)營運量:外幣資產的增減,主要受國際收支的影 響。近年來,受外資進出的影響尤大。

(2)利率:美元、歐元及日圓的利率係由外國決定。

(3)新台幣匯率:外幣資產的收益必須按新台幣匯率折成新台幣,而新台幣匯率係由匯市供需決定。

從上述分析可知,央行營業收入大部分受外在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央行的負債主要係「轉存款」及「定期存單」,營業支出受此兩項負債利率之影響。為維持金 融物價穩定,央行須發行定期存單、吸收銀行轉存款等,必須支付利息。

由於央行營業收入與支出均具高度不確定性,因此央行的盈餘具有不確定性,以致1987至1990年無盈餘繳庫。

問:過去5年間,是否發生影響央行盈餘達成的不利因素?央行又是如何因應,始能達成獲利目標?

答:所幸尚無發生此類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6

《萬曉西專欄》以貸款創造貨幣是金融海嘯中各央行救市的本質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33211443/

作者為路透中文新聞特邀撰稿人,本文僅代表本人觀點)

 

作者 萬曉西

 

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已達15年之久的孫國峰先生最近出版了理論書籍-《第一排——中國金融改革的近距離思考》。

 

這 是孫國峰同志的論文集,其內容發端於貨幣理論、以金融改革為主線,論及貨幣政策、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體現了作者的學識和駕馭能力。 這些文章從一個近距離觀察者的角度,為讀者展示了波瀾壯闊的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個側面,也為關心研究中國金融改革的同志們提供了討論的議題,有助於拓展思維 和決策參考。

 

信 息大爆炸,書籍氾濫,時間有限,如何選擇?我的一個深切體會是讀歷史,讀真正的歷史,也就是政策制定、參與者未作更改當時文件選編。我就是認真閱讀思考 《陳云文選》三卷和《陳云文集》三卷,才真正打下我的經濟理論和中國國情的基礎框架,才有底氣對一些學術功底淺薄的知名專家不以為然。《朱熔基講話實錄》 四卷也很好。因此,孫國峰先生這本書揭開了中國近年來較為神秘貨幣政策決策執行過程中的一絲思考脈動,雖然這些個人研究思考不一定正確和未見得成為最終決 策,但是十分有助於瞭解中國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的歷史和現狀,投資研究或許能夠更上層樓。特別是最近人民幣匯率成為熱點,如果不瞭解外匯市場和 公開市場操作的歷史以及外國貨幣當局的經驗,而預測評論恐怕失之毫釐、謬之千里,而孫國峰先生書中對上述問題都有涉及,是可以用來參考的。

 

更 為重要的是1995年孫國峰先生提出了貸款創造貨幣的新貨幣創造理論,完全顛覆了傳統的存款創造貨幣理論,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已逐漸被投資 界、金融界和理論界所接受,並進一步擴展出外匯佔款創造貨幣、創造存差等推論。貸款創造貨幣,簡而言之,銀行發放貸款的同時便創造了存款,也就是創造了貨 幣。而且遍讀貨幣史,存款創造貨幣從未發生過,只是專家學者為了自圓其說的意淫,所謂創造意味著新增,當一筆存款發生的時候,不論是存入現金,還是從其他 銀行轉帳,都沒有增加貨幣。只有貸款和政府透支,才會創造存款,從而創造貨幣。尤為難得的是孫國峰先生對理論的執著追求,依據貸款創造貨幣理論,2003 年他用三個小時時間說服了基於存款創造貨幣理論較早提出存款派生循環的哥倫比亞大學米什金教授,米什金教授表示將在修訂教科書《貨幣金融學》中刪除這個例 子 。

 

其 實貸款創造貨幣的最新例子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各國央行各種各樣的救市行動。央行救市,本質就是"貸款"給銀行,即回購注資或直接買入不良資 產,從而注入流動性,之所以能夠救市,是央行主動通過"貸款"創造了基礎貨幣,暫時或永久修復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如果是存款創造貨幣,央行能把資金存 入商業銀行嗎?如何存入?其實當我們救助企業時,是給予它貸款還是存款呢?只有給予貸款,企業便有了存款,便能夠支付工資、貨款,就能起死回生。所以,中 央銀行貸款的同時就創造了基礎貨幣,商業銀行貸款的同時便創造了貨幣,貸款創造貨幣顯而易見。無論是單式記賬法還是複式記賬法。複式記賬法只是更加簡明意 了地揭示而已。遠一點的例子,二戰後偉大馬歇爾計劃不也是貸款創造貨幣嗎?通過約130億美元基本無需償還的援助貸款(2006年值1300億美元)對西 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從而美元主宰全球,人民幣國際化也必然是以貸款方式,貨幣互換隻是初級階段。

 

存 款創造貨幣理論之所以能夠謬傳已久,暗含信用創造貨幣的基本認知,銀行只有獲取存款,才代表銀行有了信用,有了信用的銀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貨幣創造。貸款 創造貨幣的實質也是信用創造貨幣,企業有了信用,貸款才會發放,存款才會產生,貨幣才會出現。而企業願意通過貸款取得貨幣的信心來自於中央銀行的承諾,也 就是企業可以將存款隨時兌換為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現金。美國國會曾諮詢大銀行家摩根:"商業借貸的決定因素是貸款者的現金還是財產?"他回答:"是品 德……一個我不信任的人,即使他以整個基督教世界做抵押,也不可能從我這借走一分錢。" 所以信用貨幣體系是建立在政府的信用、中央銀行的信用、商業銀行的信用、政府、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等一系列信用的基礎上。當全社會信用都在收縮時,當中央銀 行的信用也不被社會接受時,中央銀行最多只能提供流動性支持,而不能主動新增貨幣。如果政府強行通過財政赤字透支濫發,最終人民會拋棄貨幣,回歸其他貨幣 或金銀。濫發的貨幣最終是要受到市場的嚴厲懲罰。

 

如 果更深入思考一些,貸款創造貨幣理論的隱含前提條件是什麼?存在邊界限制嗎?如果貸款無限創造貨幣,會發生什麼?中央銀行如何確定這種邊界?兩宋時,信用 貨幣紙幣交子、會子就成為法定貨幣 ,中國成為最早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紙幣的國家,比歐洲早600多年。然而,歷史同樣告訴我們,當1840年英國的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國門的時候,英格蘭銀行的 紙幣已經通行於世界,而中國卻還在使用白銀和銅錢作為貨幣。中國的紙幣上哪裡去了呢?原來,到明中葉弘治年間(1488—1505),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使 用的最後一種紙幣大明通行寶鈔就已在市場上停止流通,銅錢和白銀再次主宰流通市場。原因是什麼?馬克思講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在1971年才 真正開啟的全球信用本位貨幣時代,如何理解和修正?

 

唯因如此,孫國峰先生關於貨幣創造的重大理論創新告訴我們,在信用貨幣制度下,在貸款創造存款的現實條件下,商業銀行不僅有擴張的衝動,更有擴張的能力,中央銀行更加有責任管理好全社會的貨幣。

 

無論是貸款創造貨幣還是信用創造貨幣,衷心希望孫國峰先生能夠追溯歷史,展望未來,根據陳云同志"不惟上、不惟書、只惟實、交換、比較、反覆"的哲學思想 ,全面深入辯證地研究闡述新貨幣創造理論,更有力地推動我國貨幣政策和商業銀行運行的實踐。

 

(作者為第一創業證券執行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6

央行營利如同政黨經營事業 央行扮演國庫大戶角色失當影響深遠

2012-1-9  TWM

十二月二十九日,就在央行記者會上,總裁彭淮南準備慶生。但是蛋糕還沒切,記者就問起《》有關央 行的報導。這一問可惹惱了彭淮南,讓他重砲回擊。究竟什麼報導讓他如此激動?
撰文•楊卓翰 在記者會上大動肝火的央行總裁彭淮南,回應本刊七八四期「中央銀行每年暴賺二千億元,台灣人付出慘重代價
」的報導時,丟下一句「看不懂該報導的推論」,不理解央行賺錢與民生經濟的關聯性,不願意多作評論。

《》一向虛心接受指教,但央行政策茲事體大,本刊旨在討論十幾年來央行扮演國庫大戶的角色是否失當
?代價又是什麼?為了讓忠實讀者「看得懂」,說清楚央行每年暴賺二千億元的問題根源,須從央行肩負的任務談
起。

沒寫出來的任務:幫國家賺錢中央銀行的首要任務,清楚寫在官網上:「維持物價與金融穩定」。其實還有一項 任務,未寫在央行的官網,卻寫在央行每年的預算目標裡,也成為央行考績的評分要點。這項任務,就是「幫國家 賺錢」。近五年,央行每一年都賺進二千億台幣以上的盈餘。二○○九年,台灣政府竟有超過一二%的國庫歲收是 央行幫忙賺來的。

政府在赤字壓力下,自然歡迎這位繳庫大戶。就這樣,台灣的央行除了達成通膨控制,還要背負著盈餘繳庫的壓 力,預算編低了,還會被立委質疑辦事不力。央行的繳庫目標,也從一九八七年的四百多億元,暴增到過去四年的 一千八百億元。彭總裁也不讓中央失望,十年來每年都達成繳庫預算,從未少賺一塊錢。就連○八年的金融風暴
,央行還是逆勢操作,賺進二千三百多億元。

有央行這麼厲害的賺錢機器,歐美各國不就可以免除現在的財政窘境了嗎?但為國庫貢獻這麼多的央行,台灣是 獨一無二。為什麼台灣的央行是繳庫大戶,但美國聯準會每年的盈餘繳庫只有歲入的一%,新加坡、韓國央行甚至 不到一%?為什麼台灣敢,快破產的美國政府卻不敢?

這不禁讓人想到,當年國民黨獨步全球,經營龐大的黨營事業賺進大把鈔票,不但自己看不到缺點,還因為選舉 不需募款而沾沾自喜。如今,政黨「一手執政、一手營利」不是民主國家的常態,已是不爭的事實,總統馬英九也 宣布放棄用黨營事業來籌募選舉資金。

為了賺錢,台灣政府總有極具創意的偏方。而今天我們把央行當成賺錢機器這個偏方,對台灣長期的不良影響
,更加深遠。因為你我荷包裡的新台幣,就是由央行全國獨占發行。央行具有決定「新台幣價格」的能力,對內
,央行決定價格的工具是「利率」;對外則是「匯率」。而央行創造營收的手法,和這「雙率」息息相關。

央行盈餘主要包含五項要素:外匯存底總量、外匯存底投資報酬率(即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利益)、定存單發行 總量、定存單利率及新台幣匯率。

其中,「外匯存底總量」決定了投資「本金」總額,「投資報酬率」一方面來自外匯交易室的操盤,但也受到國 外利率環境的影響。定存單發行總量及利率,攸關央行每年的費用支出;台幣匯率則影響央行提列匯兌損失準備的 金額多寡。

雖然彭淮南說,「央行盈餘具高度不確定性」,但無論國際市場如何波動,央行每年皆有巨額獲利,其中除了有 全球第四大的外匯存底建立資金部位,和來自央行外匯交易同仁的長期努力之外,也包括匯率、利率的長期搭配。

沒說出口的風險:畸形雙率為了避免國外投資的資產換成新台幣造成匯兌損失,匯率必須長期維持弱勢;為了降 低成本,定存單利率必須長期維持在低檔。雙率政策,決定了一國的經濟發展,但今天除了考慮國家經濟,央行還 得為了預算書上的獲利目標著想。

沒有人會否認央行可以引導利率。央行賺錢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國內利率偏低,從央行獲利大幅成長的九七年開始
,台灣實質利率多半低於新加坡及韓國,過去五年間,更有二十七個月出現實質負利率。

低利率環境,雖然對大膽借錢的人有利,但對保守存錢的人卻相對不利。至於長期以來壓低的匯率,則會損傷國 民的對外購買力,造成進口物價攀高,同樣直接傷及人民的荷包。

由此來看,台灣央行的「國庫財神爺」角色,在全球其他國家當中可說是獨一無二,而央行為了獲利而長期壓低 雙率,對於民生經濟與國家發展,也有相當程度的衝擊。《》最大的初衷,就在提醒全國民眾與執政者,一 起思考央行角色失當所衍生出的種種問題。而這些問題,勢將影響台灣長遠的經濟發展。

首先,財政部應該長年將全國 一○%的歲入仰賴在央行身上嗎?如果是,為什麼不把獲利目標寫在央行的官網首頁呢?如果不是,為何又要編列每年的預算達成目標,甚至成為重要的考核項目?

而把央行當成賺錢機器,真的沒有代價嗎?如果沒有,那麼為何其他國家不從央行身上「挖寶」?如果有,代價 又是什麼?前文已經提到,雙率政策因為獲利目標,長期以來犧牲了人民的財富,這是全民應該了解的問題。

最後,彭淮南的央行總裁任期只到二○一三年。如果下一任央行總裁沒有如此「卓越」的獲利績效,那麼財政部 要靠誰來撐腰?這樣的財政政策,有沒有永續性?如果央行獲利真如彭總裁所說的不穩定,是否也代表台灣的財政 也同樣高度不穩定?這是台灣未來的領導人,必須面對的難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95

央行鬆開首套房信貸 滬上銀行響應迅速

http://www.eeo.com.cn/2012/0208/220417.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哲 數日前央行工作會議定調信貸支持首套房後,滬上多家銀行已經作出利率調整。

中行上海分行個貸部一位人士介紹,昨天剛剛將首套房利率由上浮5個點,調整為基準利率。

而本網獲悉,國有四大行和一些股份制銀行的上海分行已經開始逐步鬆開首套房利率。建設銀行上海分行一位工作人員稱,早在春節前後就得到通知,對某些優質客戶實行基準利率。據悉,農行上海分行甚至對某些客戶打出9折的折扣。

2月初,央行召開2012年金融市場工作座談會,會議總結了2011年人民銀行系統金融市場和信貸政策管理工作,部署了2012年金融市場和信貸政策工作重點及落實措施。

房貸成為今年四大工作重點之一。會議指出,繼續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完善融資機制,改進金融服務,加大對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普通商品住房建設的支持力度,滿足首次購房家庭的貸款需求。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分析,從政策看,「今年首貸政策必松,二貸也會微調;房貸總量將超去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68

幾個確定的判斷---關於央行放寬利率管制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2mzu.html
幾個確定的判斷---關於央行放寬利率管制

這應該算和@trustno1 還有@夢想家sc 深入探討的結果。

A.非銀行業倒逼的結果
放鬆利率管制的本質是放鬆管制。在中國這30年經濟的歷史看任何一次放鬆管制都會帶來行業巨大發展和活力。
無一例外
從小崗村到05年股權分置改革,本質上都可以算是倒逼到最後的放鬆管制。
倒逼有兩個特徵一個結果

特徵
1.行業谷底。小崗村是農民沒法過(農民生存情況谷底),05年是股市沒法生存,(股指谷底)。

2.被迫改革小崗村是血手印,05年是張衛星和華生從筆仗到最後達成共識。
結果:立刻得益,小崗村立刻活下來。05年股權分置後股指脫離谷底形成大牛市。


這次的放鬆利率管制同樣也可驗證此類特徵。
1.非銀行業利潤谷底,對手盤銀行業利潤高到不好意思「民生行行長洪崎語」
2.被迫的特徵不明顯,從去年開始報紙媒體就開始討論利率自由化市場化。特別是央行1月12日再次刊出行長周小川去年《關於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若干思考》。這次的探討主要還是在銀行業人士中為主。
有趣的現象從我復盤我所收集的媒體言論來看從去年開始的探討到今年3月左右偃旗息鼓。很有05年華生和張衛星論戰到最後達成共識的味道。
結果:從到今天的信息彙總看,銀行間存款利率開始差異化開始競爭。讓早前的拉存款遊戲表面化公開化。貸款利率據說也開始下降。這些都是有利於非銀行方。

B.這是一個臨時的決定一個違背商業邏輯的決定。

從歷史看任何國家的放鬆利率管制過程都是先從存款保證制度開始。從商業邏輯上也必須是有存款保證制度才能展開存款利率的競爭。

當下的中國任何銀行的存款本質上都是國家信用在做背書,這基礎上的存款利率差異無疑是有道德風險。假借了國家信用行使利差的套利(這是針對儲戶而言)。比如今次放鬆利率管制開始寧波就有應該利息提高到3.75%。

同時監管機構早前的言論看是他們清楚的知道這點。
「胡曉煉列舉了兩個主要條件:金融機構實力的提升和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
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113/sh/71630c18-2b3e-4835-8cab-9457c15c9fbc/86c3cae9cc4addfe67ef62fa367064a7

從這個角度看此次的放鬆利率管制更像是倒逼下的結果。而且是被逼無奈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釋出的臨時的不可持續的措施。


C.短期內銀行業利潤下滑已成定局

2011年應該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銀行業的利潤頂峰。很長時間應該是5年以上。

今年的銀行業業績會有比較大壓力。同比下滑20%應該不出意料。

因素有三
1.息差縮小
2.經濟不景氣NPL增加
3.管制加強。

唯一的好消息是地方債不是問題。我這幾天看到過篇報導說中央政府對地方債的態度,誰要違約就直接在轉移支付中扣除地方債。也就是地方債和平台貸款變成國家信用。(文章內容很清楚,全文我還要再找下,應該是本週第一財經日報的文章)

當然銀行業利潤下降並不能直接得出銀行股價下降這個結論,銀行業從來是不看利潤的。從來只看資產質量,話說雷曼倒閉錢PE一直是10倍。從來都是不貴的。所以PE和銀行業沒啥關係。

以上三個結論應該是鐵板釘釘的。

後面事件的推演要看各方應對。我想像這個週末各大銀行都在研究對策。他們的研究結果和具體實施步驟會直接影響到未來的結果。

所以無法更進一步分析。只能更多的觀察。特別是貸款利息的變動非常值得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