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四大糧商”之一邦吉:中國影子銀行扭曲大豆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11

全球最大糧油集團、名列四大谷物出口商的邦吉集團(Bunge)認為,中國的“金融玩家”扭曲了該司的大豆交易,這是該司交易獲利表現不佳的一個原因。自去年青島港調查融資騙貸以來,中國影子銀行的大宗商品融資令業內色變。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認為,邦吉的觀點凸顯了中國影子銀行對大宗商品市場的顛覆性影響之深。

上述報道援引邦吉方面解釋稱,中國的“金融玩家”將大豆視為“戰略性大宗商品”,以低息貸款大量購買大豆,然後將囤積的大豆變現,以較高的利率將獲得的資金轉貸給個人借款方。

該報道提到,邦吉的CEO Soren Schroder接受采訪時這樣評價以上中國“金融玩家”的行為:

“他們操作市場的方式並非總是符合邏輯。他們進入市場是為了融資套利,根本原因不是加工一種大宗商品。”

Schroder在采訪中承認,邦吉的交易員誤判了中國市場對大豆的潛在需求,去年年末,因船運進口大豆到中國,該司損失3000萬美元。但他認為,上述金融活動操縱了大量大豆,已“明顯扭曲市場”。

昨日邦吉公布財報顯示,去年每股凈利4.19美元,低於前年的每股4.78美元。中國市場表現不佳是導致該司季報令人失望的主因。財報公布當天,紐交所邦吉股票大跌10.8%,收報每股81.33美元,盤後跌幅繼續擴大。

邦吉,Bunge,大豆,大宗商品,商品融資

近年來,重複質押倉儲收據獲取貿易融資成為中國國內影子銀行的重要一環。去年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曾援引高盛估算數據稱,2010年以來,通過商品貿易融資活動流入中國的熱錢約810億-1600億美元,占了中國外匯短期借款(1年期以下)的約31%。在這些交易中,黃金、銅和鐵礦石是三種主要的融資商品。2013年,熱錢約占中國基礎貨幣增量的42%。

商品融資

除了銅、鐵礦石這類“硬”商品,中國進口大豆這樣的農產品也因為國內收緊信貸而傳出違約威脅。去年4月上旬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路透消息稱,因銀行減少開具信用證,中國進口商至少已違約進口大豆約50萬噸,規模創十年新高。同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對中國進口商而言,用信用證的低息貸款融資不僅是大豆,也是銅融資套利的“法門”。中國60-80%的進口銅被國內企業用做抵押,為其他項目融資。該文章以下圖展示了大豆、鐵礦石、銅、橡膠等大宗商品融資對中國貿易的影響:

大豆, 大宗商品, 融資, 銅, 信用證, 違約, 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

去年6月初臨近赴港上市前,青島港開始專項檢查,調查通過重複質押倉儲收據獲取貿易融資的行為。業內人士當時對路透社表示,青島港為此中止了鋁和銅出港。該人士稱,此前得到的消息是鋁和銅的缺口分別未8萬噸和2萬噸,但真實缺口可能更大。 “這些礦石要麽是不在青島港,要麽根本就沒有-- 有些文件被反複使用了三次。”

此後青島港商品融資騙貸調查愈演愈烈,蓬萊港同遭質疑,花旗、渣打等西方銀行和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資源等貿易商卷入其中。華爾街見聞去年6月文章還提到,商品對沖基金公司的高管預計,調查將擴大到鐵礦石和大豆。最早報道青島港調查消息的英國《金屬導報》(Metal Bulletin)此後報道稱,市場關於調查涉及的貨物價值的傳言已從2.5億美元上升至10億美元以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28

我們是歷史卑微的捲入者,但不可扭曲如蛆蟲。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k9h.html

    “如果天空總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沈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蜷伏於墻角。 但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也不要為自己的茍且而得意;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們。我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蟲"  - 曼德拉

 

       很多年以前,我到工地去,被一個權貴的狗腿子指著鼻子說:我們東家弄死你像弄死一個螞蟻。

       我因此知道了中國這塊土地上權貴和其奴才的威風。

       又很多年以前,我又一次和家人談論政事,家人語重心長的對我說:我們都是螻蟻,分分鐘會被人踩死,低調點,好好過日子。

        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個離經叛道的孩子,我就是調皮搗蛋的那個,寫了無數惹禍的文字,居然還活著,我也非常驚訝。

        但我後來沈默了,不再寫那些激憤的文字,只寫心情和經濟,不為什麽,只是看多了這個族群的人,失望疊加到後面,形成絕望,知道這不是權貴的問題,而是整個族群奴才化的問題,無藥可解。

        魯迅說,一群人在一個鐵屋子里,困守在那里,你大聲吼叫,希望他們自己拆了那個房子,他們恐懼;於是你去幫他們拆了那個鐵屋子,他們恐懼且憤怒,沖你露出血紅的牙齒,那是他們撕咬屋子里的同類生存的遺留血跡,然後再造了一個鐵屋子,把自己圍起來。

         有一群豬在豬圈里,你擔心他們最終會被送去屠宰場,拆了圍欄,所有的豬沖你憤怒吼叫,拱你出門。

         柴靜拍了霧霾紀錄片,然後網上一堆人謾罵,挖掘隱私,潑糞,找茬,在這個報告找不到大問題---除了攻擊其不應該以自己孩子腫瘤說事,到從其另外的報告里挑毛病,尋找價值觀的差異,然後攻擊。

         利益集團的反撲是可以想象的,但即使我能想到那些同樣是奴才、圈豬的螻蟻們,如此反應,仍讓我大為驚訝,時代仍舊沒有變化,小腳老太婆仍舊是小腳老太婆。

        我在微博里問道:黨同伐異,人身攻擊。看柴靜這個報告,你只要問自己,她說的存不存在,是不是這些原因,應不應該這樣處理。答案:是。那你還要放什麽屁呢?你穿鞋走路,一定要去看做鞋工人是誰?有沒有小老婆?是不是信神?吃不吃大米?他是不是做了另一雙鞋不合我腳,所以這雙鞋也不穿了?脫褲子放屁,腦袋進水。

        反對者有多少人去自問?

        許多人問,如果這些汙染的企業關閉,導致大量工人下崗怎麽辦?

        我問你們:那為什麽要這樣的企業不整改,為了幾千萬人的工作,要讓十三億人受毒害呢?你認為這些企業這樣下去就能生存?靠損害整個族人健康的企業就應該生存?你們認為什麽是是非?什麽是惡?

       我再問你們:你要選擇什麽樣的生存方式?是像人一樣,在藍天白雲下,呼吸安全的空氣,孩童不用擔心毒害,老人不用擔心過早死去,青壯年不用擔心未來,有尊嚴的活著;還是像豬一樣,生活在骯臟的豬圈里,為一點點豬食,茍活在骯臟有毒的空氣中,喝著汙濁的水,並自己將大糞和口水在豬圈里四處揮灑?

       你要選擇什麽?

       在市場上,規則樹立,嚴格執行,劣質的工廠和產品被淘汰出局,良好的品質和良心企業留下來,就業會在傳統行業和因此產生的創新產業中產生。

      而一個有尊嚴的社會,一個有良好生活品質的社會,絕不會讓自己的國民失去工作,無處可覓生存機會。

     你不去按摩房,難道女孩們不會去咖啡館拉花嗎?你不去吸毒,難道鴉片農不會種橡膠和香蕉嗎?你不去吃地溝油,難道地溝油不能做成蠟燭和工業用品嗎?你不去吃三聚氰胺奶粉,難道牛奶廠都倒閉了嗎?你不去買劣質建材造房子,難道汙染工廠就不能改成環保工廠嗎?

      當你不願意去用這些爛產品和壞消費,難道市場不會變得公平,人們仍舊就業嗎?

     曼德拉看著他黑皮膚的同胞,那些習慣了在黑暗中的卑微賤民,告訴他們,你們可以因為恐懼和自保默不出聲,但不要因為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說話;你可以卑微如塵土,千萬不要扭曲成蛆蟲。

     我用了這句話很多年,然後有幾年沒有用了:我們是歷史卑微的卷入者,或許我們也都是螻蟻之命;既然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所在的歷史,也不是創造歷史的大人物,但我們起碼要有尊嚴的活著,不要像豬那樣的活著,且為殺豬喝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094

任澤平:改革護航下的中國式“扭曲操作”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99

任澤平:改革護航下的中國式“扭曲操作”
作者:任澤平


近期市場上流傳著關於此事的各種版本,甚至認為將由央行直接購買,開啟中國版大規模QE。作為一名財稅改革的研究和前參與人員,在此談幾點常識性的粗淺認識。


這是既定的改革進程,而不是突發事件。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2014年8月31日《預算法》四審稿過會、9月21日《43號文》已經明確了地方債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地方債務替換有利於減少期限錯配、降低利息成本。用低息的7-10年市政債替換高息的3-5年期城投債、短期銀行貸款、1-2年信托。對銀行的影響有兩點:一是降低不良率(偏多),二是減少高收益資產(偏空),哪個影響更大需要具體測算。

新發市政債的購買主體應是商業銀行及其他市場主體,而不是央行,更類似扭曲操作,而不是全面大規模QE。如果是央行購買,則是基礎貨幣投放,考慮到截止2013年6月地方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有10.8萬億,如果全部由央行購買,無疑是大規模QE,我們不認為是這種情況。更可能的情況是,在國務院審批下的由地方發市政債替換商業銀行持有的城投債、貸款和信托,更類似扭曲操作,以長替短、壓低中長端(美國版是賣短買長,壓低長端)。

花錢買制度是關鍵。這不僅僅是一次債務替換,亟需相應的地方資產負債表編制、全口徑預算管理、透明預算、中期財政規劃等制度改革建立起來,解決地方財務軟約束。否則相當於“縱容壞孩子”,意味著改革的失敗。

未來仍存不確定性:1)地方債務規模究竟有多大?據傳截止1月5日債務甄別日,部分地方債務上報規模“激增”30%-50%,財政部打回去要求各地3月8日前重新自查、甄別並上報債務規模,意在擠壓地方上報債務的“泡沫”。2)地方債改革能否順利推進?考慮到地方債務最終可能13-15萬億(而非10.8萬億),目前批複的3萬億還只占20%多,大多數何時、如何處理?目前部分地方出現了反彈,要求對城投債不搞一刀切,給緩沖期,其實是既要發地方債又要發城投債。3)而且更重要的是,城投公司里非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如何處理,由於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低迷、土地財政坍塌、抵押物縮水,相當一部分城投公司在解除政府信用隱性擔保情況下不具備生存能力,將如何化解?這是潛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點。

再一次強調我們的觀點:中國面臨的問題是結構性和體制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需要改革突破困局,而不是簡單地放水QE或大規模財政刺激能夠解決的。中國此輪牛市是“改革牛”而不是“水牛”。對於市場上流行的部分觀點,比如一味要求大規模放水,簡單粗暴地降息降準,或僅靠中性偏緊貨幣政策調結構,等等,我們不能茍同,這顯然不是當前中國形勢所需要的。政策需要寬松,但要花錢買制度,讓中國的市場經濟更加開放、公平、富有活力。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對於改革的呼喚,是這一代知識精英的責任。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中國版QE是不實之詞】對於市場傳言的3萬億存量債務置換將引發中國版QE,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11日表示,中國版QE是不實之詞。地方債務置換是在國務院對地方債批準規模之下、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的契約行為。(澤平宏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577

看圖說話:當前估值結構比530前更扭曲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89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12 13:22 編輯

看圖說話:當前估值結構比530前更扭曲
作者:陳嘉和

當前估值結構比530前更扭曲

在2007年的牛市中,2007/5/30的暴跌,成為牛市行情的分水嶺。

如下圖所示,在2007/5/30之前,藍籌股與小公司的股票價格走勢旗鼓相當。但是,在2007/5/30之後,藍籌股的走勢在到達牛市頂端之前,大幅超越小公司走勢。

從估值角度來看,我們選取了2007/5/29的數據,和當前(2015/5/11,下同)股票數據進行對比。

可以看到,在2007/5/29、即530事件前一天,以當天收盤價計算的PE估值分布圖,顯示出當時藍籌股相對較為低估。但是,當前的藍籌股PE估值則相對平均水平更低。

以2007/5/29數據所做的PB分布圖,即從重置成本考量的估值水平,則顯示出當時藍籌股和小公司的估值並沒有顯著區別。但是,當前的股藍籌股PB估值則仍顯著低於小公司。

由此可見,當前A股市場的估值結構扭曲,已經比2007/5/30之前更甚。

最後,從盈利能力來說,則2007/5/29和當前的企業RoE水平分布則相同,即藍籌股的盈利能力顯著高於小公司。這也和國際規律相符,即規模更大的公司。在融資成本、品牌優勢、規模效應等方面,都更容易發揮優勢。

由附:由Wind資訊統計的數據顯示,當前各主要指數估值如下所列(2015/5/11):

小公司股票指數
  • 創業板綜指:PE=118/PB=10.1
  • 創業板指數:PE=112/PB=12.3
  • 中小板綜指:PE=68/PB=6.0
  • 中證500指數:PE=60/PB=4.3

藍籌股股票指數
  • 滬深300指數:PE=16/PB=2.1
  • 中證100指數:PE=13/PB=1.8
  • 上證50指數:PE=13/PB=1.7













來源:信達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682

扭曲現況 廣設博士班 充當「廉價學術勞動力」 失序高教 拚論文數竟成主調

2015-06-01  TWM


大學博士班過度擴張,是台灣高等教育最離譜的假象,學生浪費時間,學校浪費社會資源,大家都在演一場熱中知識的假戲。從頂尖大學今年多個博士班錄取率百分之百的情況可見,戳破假面,面對供過於求的問題,刻不容緩。

撰文•賴若函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在中研院院士會議上指出,政府成立太多大學,讓太多年輕人投入時間在念書上,對日後就業一點幫助也沒有。「一大堆博士假裝在教書、一大堆人假裝在讀書,整個國家都在作假。」童子賢一番話,直接戳中台灣高等教育假象,令人心有戚戚焉。

三十年前,台灣的大學錄取率不到三○%,現在大學錄取率高達九五%。猜看看,台灣最知名的台、成、清、交、政等五所頂尖大學,現在考博士班的錄取率是多少?

答案出人意料之外。台大目前還未完全放榜,但可預計今年博士班錄取率達百分之百的系所高達三十九所,交大也有十九所錄取率破百、清大七所、成大三十二所, 除了清大占一成六,其餘都占三成左右,人文科系居多的政大,預計錄取率破百者有八所、占約二成。換言之,只要你願意,要進台灣頂尖大學讀博士班根本不是難 事。

荒謬!

博士班錄取率竟可達百分之百放眼台、政、清、交、成大的百分百錄取率系所,不乏熱門科系,例如台大化學所、會計所、資訊工程所、光電工程所;政大統計所、 資科所、教育所心輔組、東亞所;清大物理所、光電所、天文所;交大機械工程所、生物科技所;成大工設所、應數所、地科所、建築所、化學所、機械工程所 (丙、丁組)、土木工程所(甲、丁組)等,都已經出現報名人數和錄取人數相同的狀況。

甚至部分科系和組別的報考人數掛零,例如台大微生物所乙組、農經所;成大外文所文學組、電機所、地球科學所乙組、工程科學所、統計所;交大統計所、生物資訊及系統生物研究所;清大醫環所(乙、丙、丁組)、核工所(乙組︶、資工生物所、神經科學所;政大會計所等。

會出現這種現象,台大教務長莊榮輝分析,除了少子化,和大環境不好也有關,台灣教職難尋,業界對於博士的需求也不高,因此過去難考的熱門科系如機械系、電機系,如今考上不再是難事,學生的平均素質比起十年前,也下滑很多。

一所中部國立大學在今年招生中就傳出有科系討論,有考生沒有面試成績,能否直接用筆試成績錄取?原本該科系考生應該同時有筆試與口試成績,但因為報考人數太少,逼得該系只好討論是否要用這種幾乎「等同放水」的門檻來招生。

這反映出,為了衝學生人數,學校降格以求,可能找來本來不適合再深造的人來讀。學生浪費時間,學校浪費社會資源,為何台灣的高等教育淪落至此?大家都在演一場熱中知識的假戲?

一九九四年因應教改政策,高等教育開始擴張,技職院校紛紛升格大學,大學從五十幾所暴增至一百六十多所,對教授的需求孔急,造成近二十年來博士生人數成長了近五倍,從一九九六年招收兩千多人,到二○一四年招收六千多人。

擴張!

應減招的博士班 竟﹁盡量找人來讀﹂然而,這些擴張的碩博士名額即將面對台灣少子化的海嘯來襲,開始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境。根據教育部統計,一○五學年大學新生開始銳減, 到一一二學年,公私立大學包括學士、碩士、博士班招生總量,將從三十六萬多人,降到二十三萬多人,其中,博士班降幅約三成七四,由於台、政、清、交、成等 頂尖大學的博士班數量最多,占整體七成,所受衝擊也最大。

目前錄取率超過百分之百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而且勢必從博士班蔓延到碩士班。面對少子化衝擊,各大學碩博士班減招應該是正常調整的作法,但很多學校的因應作法不是減招,而是盡量找人來讀;曾有碩士畢業多年已在工作者,接到過去指導教授電話,鼓勵他返校投考博士班。

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認為,因為在教育部給予大學補助的設計上,學術論文是重要指標,各大學都需要博士班學生來充當「廉價學術勞動力」。教育部為了拚進全 球百大大學,在○六年起實施頂尖大學計畫,並依此給予重點大學補助。各校為了爭取「五年五百億」大餅,需要更多學術發表論文累積積分,尤其在理工領域,老 師一個人寫論文的速度太慢,最好的方法,就是善用博士生。

政大一名社會所博士生坦言,除了自己份內的產出,他也在別的系所擔任老師國科會計畫底下的研究員,所寫出來的論文,大多由老師掛名,「學術生產線上,還有好幾位博士生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因此才能造就一位教授三年期的國科會計畫案,產出五篇論文的驚人數字。」共犯!

為了薪水、順利畢業 大家都量產論文面對自己一字一句辛苦敲出來的論文,最後卻成為教授的作品,他當然不好受,「但是,為了薪水、為了順利畢業,大家都認了,摸摸鼻子,做一樣 的事情。」「這是一個很悲哀的共犯架構。」戴伯芬指出。「在績效主義的思惟下,學校開始透過教師評鑑,將研究綁升等,在短時間內衝論文發表數,成為教授最 大的壓力。」教授每個月要寫月報表,用研究和出版等產出換成點數,點數不足,就有可能升等失敗。於是,為了通過評鑑與升等,衍生出虛假的論文「帳面數 字」,許多老師互相掛名論文,常可見一篇論文作者欄落落長的寫了六、七人,離譜至極。

戴伯芬感嘆,曾有一所中部醫學大學,要求教授每年必須產出兩篇SCI的論文,才能通過教師評鑑,而整所大學有超過六十位教授無法達到要求,只好開始大量互相掛名、甚至將博士班學生的產出作為自己的論文。

教育部長吳思華曾公開表示,過去十年,各大學新進教師人數不超過一千五百人,但每年產出四千名博士畢業生,供過於求的落差,造成社會很難承擔,他強調,「不能再一年招收六千多名博士生了。」需要在源頭的人才培育部分,減少數量、改善生師比、增加博士生品質。

至於迫在眉睫的碩博士生過量問題,教育部近兩年已經進行總額控管,將每年開放招生名額最多七千名,降到一四年的六千多名。師大教務長陳昭珍說,在教育部幾次和大專院校的開會下,目前暫定每所學校在一一二學年度時,也就是八年後,平均要砍三成的博士招生名額。

減招三成,真的有用嗎?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少子化第一波浪潮在明年、也就是一六年就會出現,大學新生數將驟減兩萬人,跌幅達一成,四年後這些人大學畢 業,二○二○年將開始影響到碩博士生的數量,而二二年時,大學新生數將低於二十萬人、二八年時,更是達到十五.六萬人的新低點,對於碩博士班的影響更巨。 減招三成,只是應付當下招不到博士的問題,但教育部卻安排在八年後達標,到時少子化大海嘯已經來襲,三成一定不夠,顯然教育部減招的速度緩不濟急。

面對招生不佳的系所,積極進行整併,是教育部當務之急,若不加快速度大刀闊斧改變,台灣的高等教育,將持續讓資源錯置與浪費,無論是數量上持續供過於求,還是在品質上學生素質的下滑,這都令人為台灣未來人才養成感到擔憂,這樣的高等教育,還有希望嗎?

台灣高教2大假象有待改革

假象 1博士生過多

博士班過度擴張,頂尖大學台、政、清、交、成2014年博士預計錄取率大幅提高,錄取率高達100%者,光是台大就有39所。

假象 2博士生淪為學術生產線工人為了達到評鑑及升等要求,許多教授需要大量博士生協助產出論文,甚至直接將學生作品掛名。

這些系所,今年博士班無人報考?

學校 無人報考系所/總系所 系所台 大 4所/123所 微生物學研究所乙組(主修寄生蟲學)、農藝學系作物科學乙組(主修遺傳、分子育種)、農業經濟學系、生物科技研究所丙組(主修微生物生物技術)政 大 1所/42所 會計學系一般生清 大 7所/42所 生科醫師、神經科學、醫環系(乙組、丙組、丁組)、核工所(乙組)、資工生物交 大 7所/53所 土木工程學系己組、應用數學系(乙組、丙組)、統計學研究所、生物資訊及系統生物研究所、教育研究所丙組、影像與生醫光電博士學位學程成 大 20所/53所 國際經營管理研究所、太空與電漿科學研究所、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組、地球科學系乙組、生物科技研究所乙組、機械工程學系戊組、電機工程學系(丙組、丁 組)、電腦與通信工程研究所甲組、土木工程學系(乙組、丙組、戊組)、建築學系(甲組、乙組、丙組)、工程科學系(丙組、丁組、己組)、資訊工程學系乙 組、統計學系?但這些系所今年博士班預估錄取率,竟達100%!

學校 錄取100%系所/總系所 系所台 大 39所/123所近三分之一 戲劇學系、化學系(化學組、化學生物學組)、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大氣科學系、海洋研究所、政治學系甲組、經濟學系、國家發展研究所甲組(主修當代台灣)、 臨床牙醫學研究所、藥學系(藥物科技組、分子醫藥組)、物理治療學系(臨床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免疫學研究所、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轉 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口腔生物科學研究所、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應用力學研究所、農藝學系(作物科學甲組、農藝學系生物統計學組)、生物環境系統工程 學系、農業化學系、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獸醫學系、昆蟲學系、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食品科技研究所、會計學系、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資訊工程學 系、光電工程學研究所、電信工程學研究所、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生命科學系、植物科學研究所、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政 大 8所/42所

近兩成 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民族學系、東亞研究所、統計學系、應用數學系、資訊科學系、社會學系、資管系資管組

清 大 7所/42所

近六分之一 統計所、物理系、天文所、生科結構、化工系、光電所、資應所

交 大 19所/53所

超過三分之一 電信工程研究所、機械工程學系(乙組、丙組、丁組)、土木工程學系(甲組、乙組、戊組、庚組)、物理研究所、應用數學系甲組、應用化學系分子科學博士班、 生醫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學程乙組、生物科技學系甲組、科技法律研究所博士班、應用藝術研究所乙組、加速器光源科技與應用博士學位學程、照明與能源光電博士 學位學程、光電系統博士學位學程、應用化學所成 大 32所/106所超過三分之一 多媒體系統與智慧型運算工程博士學位學程、生物資訊與訊息傳遞研究所、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甲組、基礎醫學研究所(乙組、丁組)、臨床藥學與藥物科技研究所 (甲組、乙組)、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丙組、丁組)、數學系應用數學、化學系、地球科學系甲組、機械工程學系(丙組、丁組)、電機工程學系甲組、材料科學 及工程學系奈微科技博士班、土木工程學系(甲組、丁組)、建築學系丁組、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乙組、工程科學系乙組、都市計畫學系、工業設計學系(甲組、乙 組、丙組、丁組)、航太太空工程學系、環境工程學系(甲組、乙組)、資訊工程學系甲組、企業管理學系丙組、環境醫學研究所甲組、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整理:陳前康、賴若函

備註:資料整理截至5月26日止,有螢光註記者,為台大、政大部分未公布最終錄取名單的系所,因此根據其網站上公告資訊,以招生人數除以報考人數,得出「預計錄取率」。清大、交大、成大則為最終錄取率,上述統計資料不含在職班,僅計算一般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61

扭曲的民主殿堂 67.4%民眾不滿立委表現 國會不效率真相

2015-09-28  TWM


有群人,代替你我決定了很多事, 從搭車要不要繫安全帶,到數千億預算能不能花,都是他們開會討論的結果。 立法院的113名立委、台灣2300萬人的縮影, 大多數人,對他們並不滿意,卻忘了立委表現好壞,選民應該負最大責任。 四年一次的選舉季節即將到來,這座民主殿堂生態也將出現翻轉。 這是用選票做出改變的最好時機。 但在做出決定前,你至少該好好了解,我們的立法院,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創造人民最安定的生活環境,追求人民最大的幸福指數,是所有立法委員的本職及責任……。」搭配慷慨激昂的交響樂,襯著議場畫面,在立法院官網的自我介紹影片裡,院長王金平語氣堅定地說著。

二○一五年九月十五日,立法院新會期開議,這是本屆立委的最後一個會期,許多人期待各項攸關經濟安定與民生幸福的法案,能在這個會期順利完成。

諷刺的是,這些法案之所以成為「問題」,也和這群以「創造人民安定、追求人民幸福」為本職的立法委員們,脫不了干係。

事件:勞保年金替代率提高代價:三十年後,勞保基金虧損將增一兆元時間是二○○八年五月八日,立法院群賢樓八樓,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正在審查《勞工保險條例》修正草案;會中討論的內容,也就是如今正在加速勞保基金破產的濫觴:勞保年金的替代率該給多少?

起初,精算學者建議一.一%所得替代率(繳費三十年,替代率為三三%),勞委會的版本拉高到了一.三%(編按:所得替代率指退休後平均每月可支配金額與退 休當時的每月薪資的比率。替代率越高,退休後的生活水準也越高,但相對的,也會加重勞保基金的負擔),那麼,當時立委們怎麼說?

立委侯彩鳳:「如果現在提高所得替代率到二%,主計處可能就要抓狂了……,但讓勞工朋友的老年生活沒有後顧之憂,這是重點所在。」立委賴清德:「全力支持 侯委員等提案所得替代率二%……。」立委田秋堇:「勞委會同仁不斷表示,替代率若提高到二%,勞保基金馬上就會倒……,為什麼公教人員的退休撫卹基金就不 怕倒?」結果,立法院三讀通過所得替代率一.五五%。

根據當時的精算報告,學者從未考慮過一.五五%,因為他們計算,光是把替代率從一.一%加到一.五%,三十年後就會讓勞保基金累積虧損多出一兆元。

然而,立委們無視專業計算的結果,漫天喊價;七年後的今天,勞保年金破產危機已然成為社會動盪、年輕人對未來大感不安的重要因子。

事件:課徵證所稅

代價:三十個月後,股市交易量大減另一個場景,是在二○一二年六月四日,立法院群賢樓九樓,財政委員會正在審查《所得稅法》修正草案,總統府與行政院高舉 「租稅正義」大旗,要求立法院修法課徵證所稅;立法院外,各界則不斷示警,草案內容若實施,勢將造成嚴重衝擊。

立委賴士葆:「我提醒並拜託張(盛和)部長能做到現在大家都掛在嘴邊的、你的至理名言:『先求有,再求好』。」立委費鴻泰:「我們應該追求最大的社會正 義,但又不影響經濟發展,也不要讓資本市場造成混亂。」結果,立法院在當年七月三讀修法,隔年開始課徵證所稅;三十個月後的今天,因股市交易量大幅萎縮、 證交稅大幅減少、企業籌資意願驟降等因素,立法院又以「救市」為由,研議刪除證所稅。

兩場會議,一個是以「照顧勞工」為訴求,推翻行政部門專業評估;另一個,則是立委輕易屈從行政部門意志,通過爭議性極大的法案。兩個立場截然不同的立法討論,結果都是讓國家付出沉重代價。

立法院,我國最高民意機關;在亞洲第一個實施民主制度的中華民國,這裡就是最高民主象徵。但這座神聖殿堂的功能與地位,如今早已扭曲變形,甚至失去人民信 賴,根據《今周刊》今年八月委託台灣指標民調公司的調查顯示,僅不到一五%的民眾滿意立院表現,不滿意者高達六七.四%。

我們的立法院,怎麼了?

扭曲的工作內容

一個中午跑十一場喜酒 立委:幾乎喘不過氣「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以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等職權。凡是法、律、條例、通則均須經立法院通過。」這是立法院的職權簡介,討論法案與國家大事,該是立法委員的工作重點。但,立委們真的專注於這些事情嗎?

「曾有立委把我找到他的辦公室,談的是某位選民想承租一塊港務局土地,卻嫌租金太貴,希望我能打些折扣。」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說。

一位卸任外交部長也透露,曾有立委突然提案刪除外交部一億元預算,他緊急了解情況,才知道有選民替外籍配偶辦理簽證不順利,找上立委陳情;該名立委則以提案刪預算替選民出頭。最後是部長協調專案處理,才救回險些被刪除的一億元。

部長只因這類選民陳情,就被立委叫到辦公室的情況,在立法院屢見不鮮,甚至有人私下抱怨這讓他感到「尊嚴掃地」。姑且不論這類行為究竟是「討論」或「關 說」,但當一位立委對政務官施壓的出發點是「選民個案」,也只因「個案問題解決」就停止施壓,就已凸顯一個事實:這些立委做的不是立法、修法、監督政府的 工作,而是單純的選民服務,一種類似於「里長」或「地方議員」的工作。

不僅行政官員不滿,立委對這些雞毛蒜皮的選民服務也滿腹苦水。「我不希望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解決議員層級的小事,但選民總認為,『如果連你立委都沒辦法,找議員有用嗎?』所以我還是得繼續幫忙選民遷基地台、調解買賣房屋的糾紛。」立委李俊俋說。

○八年,立委人數減半,從二二五席減到目前的一一三席,選制改革後每區僅有一席立委。

改制的後遺症之一,就是他們要扛下的「里長工作」更多了。

「政治很現實,選民服務和紅白帖就是選票來源,尤其中南部人特別講究『見面三分情』。如果立委不跑,每天在地方的議員、鄉鎮長個個搶著取代你。」一位資深國會助理的觀察,道盡立委分身乏術的無奈。

「過去一個選區有十席立委,我只需要出席支持者的活動;現在北投只有我一個立委,所有婚喪喜慶都非去不可。我曾經一個中午跑十一場喜酒,最後一場是三點趕到,陪主人送客。」立委丁守中直言,國會減半後的跑攤行程,多得幾乎喘不過氣來。

一張一張的選票背後,代表的是選民的期待,而當選民對一位立法委員的期待是里長、議員的角色,立委表現出來的樣貌也就自然而然的跟著扭曲。

扭曲的,還有立委的時間配置。

為兼顧問政與服務,多數「區域立委」都是一早到立法院簽到開會,中午過後匆匆返回選區;只花十幾分鐘到委員會質詢官員就離開的情況也不時發生。因此立法院 各委員會,常出現上午簽到全員到齊,下午審查法案預算,在場立委竟未達法定開會人數的怪現象。這時若助理無法即時「邀請」立委到場,會議就得被迫結束。

如果你以為這是身負選票壓力的區域立委才有的怪象,那就錯了,「不分區立委也有類似情況,有時開會找不到委員,結果抬頭一看電視,發現他根本就在上節 目。」一位國會助理無奈分析,立委審查法案一下午,曝光率遠不及政論節目上的一小時,「區域立委跑選區、不分區立委上節目」的現象早已見怪不怪。

嚴格來說,民意代表的權力原本就來自選民的託付,將精力花在選民服務上,不能算不務正業;但當立委把大多數經營重點放在選區和曝光率,立法院的監督政府功能與立法品質自然遭到排擠。

扭曲的權力配置

國會席次減半,一人掌六一九億預算大刀在這裡,必須提到○八年立委減半之後的另一個後遺症:每位立委的權力變大。請看以下幾個數字:一三年,包含中央政府 總預算、國營事業預算與各種營利及非營利基金,廣義的「公部門」,共有超過七兆元支出必須通過國會審查,每位立委平均掌握國家六一九億元預算生殺大權。這 數字大概可以讓全台北市的國小學童免費吃三十四年的營養午餐。

預算審查,是立法院監督行政機關的重要手段,當立委「無暇細心研究預算,手裡卻能拿著一把六一九億元的大刀,腦子裡在意的是特定選民的個案」,對政府監督的品質與合理性,自然令人存疑。

再者,國會席次減半,行政機關卻沒有縮減。○八年之後,立法院將原有的十二個常設委員會合併為八個,意味每個委員會要負責的範圍更廣;此外,每個委員會的 成員數則由平均十九人降為十三到十五人。整體來說,這些變革代表每位立委必須搞懂的事情更多、每個決定的影響力也更大。

「這樣的分工,與先進民主國家鼓勵國會議員資深制、精進專業能力的潮流互相違背。」公督盟理事長、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黃秀端指出,美國國會議員講究專業分工,台灣國會則相對淺碟,甚至有新科立委連議事規則都還不清楚,就當選召委擔任委員會主席。

按照現狀,立委就算只選擇一個委員會,要具備的知識就已經夠多了,但偏偏還是有人喜歡每年蜻蜓點水式地四處遊走。本屆立委含補選與中途離職者一共有一二四 人次,其中六十八位立委四年來從未轉換委員會,比率僅略高於一半;有十名立委「跳槽」兩次以上,他們若非天縱英才,問政恐怕難有深度可言。

「每位立委都認為自己很認真,但努力方向完全錯了。」台北大學公行系助理教授陳耀祥直言,立法運作機制中的重要環節──委員會,如今已經近乎「失能」,許 多法案中,原本應該詳細解釋的立法理由,竟只有籠統的「黨團協商」四字,一九九九年上路的黨團協商機制,甚至能推翻委員會決議,本末倒置地成為立法活動核 心。

學者對委員會失能的憂慮其來有自。過去幾年,立法院經手的重大法案,無論是否三讀完成,多數條文的審查過程確實是在「黨團協商」,而非委員會,前面提到的 勞保年金與證所稅,都是朝野協商的結果。攸關年金改革的幾項法案,也都在兩年前就完成形式上的委員會審查,實際上卻離完成修法相當遙遠。

十二年國教的法源依據《高級中等教育法》,則是另一個具體事例。

早在一一年元旦,馬英九總統就宣布十二年國教將於一四年實施,但攸關招生名額、學費入學方式的母法《高級中等教育法》必須提前一年上路;負責審查該案的立 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在一二年五月完成初審,一旦保留協商條文達成共識後,即可完成三讀,立法進度看似相當順利。

但實際上,初審通過且不須協商的條文,只有法案名稱、採「免試入學」、各校可辦理「特色招生」等大方向,具體內容則莫衷一是;最後,這項法案是由院長王金平邀集教育部官員與朝野各黨立委,連續三天進行馬拉松式的朝野協商,才趕在立法院臨時會結束前完成三讀。

不可思議!一項攸關百年大計的重要教育改革法案,在原本該是專業討論核心的委員會中毫無進展,反而要在夾雜政黨妥協與交換的「黨團協商」場域裡趕工完成。

不僅法案如此,每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在委員會初審時也常保留大量預算科目或刪減預算提案,接著轉進朝野協商階段「喊價」。

在這過程當中,另一個問題也隨之產生:失能的委員會,進一步拖累了行政部門的效率;長遠的影響,更牽制了優秀人才擔任政務官的意願。

每年五月底,總能看見次長級官員率領著大批公務員,站在立法院長會客室外排隊等候「搶救」預算,「若委員會審查能有效率一點,同仁們就不用花這麼多時間在立法院枯等。」葉匡時說。

一位國立大學前校長也私下埋怨,每當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國立大學預算時,總會把所有校長一古腦地叫到立法院群賢樓大禮堂開會,但多數與會校長從來不會被立委點上台解釋預算項目,只是在台下枯坐一天再離開,不知列席的意義何在。

回過頭來,再看委員會失能之下,台灣立法程序僅可仰賴的最後一關:黨團協商制度。

在許多人眼中,王金平與黨團協商,是阻礙立法效率的兩塊大石頭。外界研判,二○一三年的「馬王政爭」,起因正是馬英九總統不滿王金平主導黨團協商,使《兩岸服貿協議》、核四公投等重大議案毫無進展,才不顧一切試圖拔除王金平職務。

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在企業家批評立法院時回應,「立法院內規非改不可。協商制度下,只要有三人小黨團不簽字,法案就沒辦法過;硬要表決,就有人罷占主席台 或變更數百項議程拖延時間。」然而,無論是去年的太陽花學運,以及今年的反課綱微調示威行動,也都是在黨團協商的折衝下才暫時平息衝突。黨團協商究竟是凝 聚共識的必要手段,還是無謂瑣碎的拖延戰術?各方意見始終分歧。

扭曲的議事流程

委員會幾乎失能,法案多仰賴黨團協商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任何議案或爭議事項,各黨團皆可提出協商要求;協商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委員會協 商」,由議案初審委員會成員及行政官員自行協商;若委員會協商無法突破,才送往第二階段、由立法院長主持的黨團協商,經一個月「冷靜期」後,若各方仍無共 識,即可送院會表決。

問題,就出在法定的「冷凍期條款」並沒有被尊重、落實。這項設計,原本是為了讓立委做重大決策前深思熟慮,但實務上「經常法案過了一個月的冷凍期,王院長 還是不願動用表決,讓執政黨許多重大法案寸步難行。」不願具名的國民黨立委批評王金平的「公道伯」性格,嚴重拖累立法效率。

該立委舉例,《長期照護服務法》在一二年就已送進立法院,多次協商後只剩下一項條文未獲共識,若交付表決早就能完成立法,王金平卻以個人影響力勸說各黨團 持續協商,讓這項重大法案遲至今年五月才三讀通過,「盡可能凝聚共識的好處是『朝野和諧』,但等於放棄多數優勢,讓選民認為國民黨執政無能。」國民黨立委 吳育昇就主張修法,規定法案超過一個月協商冷凍期後,即「應」交付院會表決處理。

但民進黨立委李應元批評,行政部門無法順利推動的,通常是《服貿協議》、年金改革這類,在社會上有重大爭議、國民黨內自己也沒有共識的法案,黨團協商此時 反而扮演反映民意的重要角色,「過去幾年,從美牛案、十二年國教、募兵暫行條例這些中性的法案,哪一個沒有完成三讀?」第八屆立法院截至今年九月十八日, 一共通過四百八十六項法案,因此王金平也公開表示,立法院效率很好。

然而,比起冰冷的議案數字,許多人更在意的是實質影響的重大法案及其審議過程。

「不公開透明」,是黨團協商另一項重大的爭議。《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協商時議事人員應全程錄影、錄音、記錄,並將協商內容及結論刊登公報;但實務 上,協商就像是潘朵拉的盒子,除了當事者,幾乎沒人知道裡面談了什麼、怎麼談?這個諱莫如深的場域,決定了一條又一條影響國家發展的法案,像是默默地為全 台灣人,畫下一道道難以扭轉的生命線。

「朝野協商,場景很像電影談判情節」,一位資深助理形容,當協商陷入膠著,任何陣營都可隨時要求休息,各自商討戰略,幾番交頭接耳後,再返回原處,進行下一波攻防。

協商過程不透明 黃國昌痛批「密室」!

以《高級中等教育法》為例,談判主戰場是議場的立法院長休息室,國民黨團若遇上無法判斷的條件,就與教育部長及其他官員走到長廊另一端的行政院長休息室,闢室密談,並回報府院高層;民進黨團則在議場角落咬耳朵,同時與黨內同志保持聯繫。

這樣的立法過程,令不少知識精英難以接受。辭去中研院研究員職務、投入立委選舉的法律學者黃國昌,即一再強調法案公開辯論的重要性,並痛批「密室協商制 度」是腐敗政治的象徵。公督盟常務理事、政大退休教授顧忠華也強調,立法院應就法案與預算審議,建立公開辯論慣例,讓立法過程更透明。

長期研究立法制度的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邱訪義認為,黨團協商制提升了立法效率,因本身有益政黨內成員形成一致立場,也有助政黨規範其成員;少數黨有權在協商中阻擋法案,意見得以被納入考量,有助減少極化對立並促進共識。

但他也憂心,黨團協商犧牲立法過程中的透明性、公開審議與課責性(誰錯誰負責)。即使立院規定協商須有會議紀錄並公開,但修法許多關鍵性決定仍舊在幕後或枱面下進行,外界很難從紀錄中看出政黨間如何辯論與達成協議。

「黨團協商最大的問題是很可能推翻委員會決議,就算行政部門不能完全接受協商結論,但在一間房間裡,各黨鞭都簽了字,我們也不得不買單。」一位卸任政務官也說,沒有媒體在場的協商,讓行政官員在捍衛立場上處於絕對劣勢。

對此,被外界認定最善於運用協商的立委柯建銘反駁:「協商就是政治攻防,了解政治的人都清楚,不是所有事都能攤在陽光下解決。」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 也肯定黨團協商有存在必要,他認為,合理的折衷方式是修改協商法條,明文規定「協商不得推翻委員會決議」,也就是,協商起點必須基於委員會共識。

話雖如此,讓委員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真能一舉導正立院此刻的扭曲模樣嗎?

「當然不夠!」前立委林濁水篤定地說。這位當年大力反對「立委減半」卻未被採納的理論大師,至今仍認為席次減半「扭曲民意且不符憲政學理」。檢視當今立法委員「里長化」所一路衍生的專業降低、權力變大等問題,源頭的確多少與立委席次驟減有關。

此外,「若憲政體制沒有明確走向總統制或內閣制,無論誰執政,都得面對在野黨強力杯葛。」林濁水把問題拉高到憲政層級,在目前體制下,當國會多數與總統不 同黨,立法院得以不必付任何代價阻擋行政院政策;就算執政黨擁有國會多數,但總統無法直通國會,必須藉由掌控提名權力的黨機器操控黨籍立委。

立法院只是政黨意見的角力場,卻少了在衝突中尋找共識的功能;也就是,政黨惡鬥仍無化解可能。

「上電視就是問政」 你也是這樣想的嗎?

然而,想扭轉立院亂象,絕不能只從制度下手,選民更該被檢討。因為選民「看到人就是認真」的直覺,使立委重地方、輕問政;「上電視就是問政」的觀念,使立 委找「梗」比審法案還認真,最終委員會嚴重失能,只能仰賴透明度存疑的黨團協商;協商通過的法案,到選民眼裡又被認為是利益分贓……。

「選民態度,決定了立委行為。我們都該捫心自問,國家需要什麼樣的立委?」黃秀端認為,民眾只看見立委無心問政、執著政黨鬥爭,卻忘了立委是接受選票託付進入國會,若表現不稱職,選民責無旁貸。

明年二月立委任期結束前,年金改革方案因朝野缺乏共識,幾可確定無解。九月十八日,外界原以為三年前鑄下大錯的證所稅,終於能透過修法獲得停損,結果卻是再拖兩個月……。

一再重演的拖棚歹戲,你厭倦了嗎?其實,你我都有責任。

一位立院駐衛警的側面觀察立法院超沒效率 8成公僕常被「罰站」我在立法院執勤的時間近15年,每天都在立法院各出入口、委員會門口執勤。從我的角度觀察,單就問政品質,立法院是很沒有效率的,無論國會有沒有減半,立委的素質,都不足以領導社會前進。

舉個例子,有一次教育委員會審查故宮預算,當年為了因應陸客人數大幅增加,故宮在廁所衛生紙的支出上多編了一筆預算,大概幾十萬元吧。立委們卻為了這筆錢爭執老半天,因為有人質疑「為什麼要替陸客多花錢」。

我在旁邊看了覺得非常驚訝,廁所放衛生紙不是基本需求嗎?如果立法院每天就在處理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效率能有多好?

委員會的會議通知經常很籠統,部長若怕被臨時抽考回答不及,就會把所有人和資料全帶來,但就我的經驗,8成公務員根本派不上用場,有時一個上午20位立委質詢,問的都是同個問題。立委如果在開會之前把議程更聚焦一點,就不用讓公務員這麼疲於奔命。

去年的餿水油風暴就是這樣,其實開會前所有人都知道修法結果一定是「提高刑度」、「增加賠償金額」,所有立委的提案也大同小異,但會議就硬是拖到晚上,很多沒有位子坐的公務員就在立法院罰站了一整天。

(鄭閔聲)

立院6大亂象,拖垮台灣競爭力

亂象1

重地方輕中央

跑紅白帖的時間比監督政府要多;叫部長到辦公室,常常只是為了選民服務案。

亂象2

政黨惡鬥

朝野相互杯葛;政黨以黨紀控制立委表決選擇。

亂象3

虛應故事

委員會審查沒人在意,大量法案與預算都倚賴黨團協商。

亂象4

無效率拖垮行政機關

無論委員會或法案、預算協商,動輒要行政部門大量動員,經常出現官員罰站一天卻毫無建樹的情況。

亂象5

綜藝化

立法院下午開會常湊不齊人數,立委卻在政論節目上搶曝光。

亂象6

不專業

許多立委每年在各委員會間沾醬油插花。

撰文 / 楊紹華、鄭閔聲、陳前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884

扭曲的百度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812

2015年12月17日,浙江烏鎮,百度CEO李彥宏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 (東方IC/圖)

在16歲生日前夕,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遭遇了一場始料未及的輿論風暴。百度賣血友病吧事件似乎超越了人們對惡的想象力,為何這家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會在商業利益和公眾利益之間失去平衡?

“但凡能給它帶來收入的,它就犯錯誤,不會給它帶來收入但會給它帶來懲罰的,它就一點錯誤都不犯。”

在16歲生日前夕,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遭遇了一場始料未及的輿論風暴。2016年1月10日,原吧主揭發“百度貼吧的血友病吧被賣”,在社交媒體引發了一場對於百度公司商業模式、價值觀的大批判。

此前,關於百度廣告競價排名政策以及百度與莆田系民營醫院的利益關系,輿論質疑聲多年來一直不斷。但相形之下,百度賣貼吧事件似乎超越了人們對惡的想象力,所引來的輿論聲討浪潮前所未有地高漲。

南方周末記者電話采訪了百度副總裁、百度貼吧總經理陸複斌。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百度不過是試圖引入“合夥人機制”,為貼吧進行商業模式探索,以更好地管理貼吧,提高用戶活躍度。針對血友吧被賣事件,他表示,這個模式不適合醫療行業,要深刻反省,引以為戒。

但在中國計算機學會秘書長杜子德看來,百度把公眾交流疾病知識的平臺,承包給了來歷不明的第三方,唯利是圖,違反了基本的道德底線,是價值觀出了問題。

“萬分之一”商業化

百度貼吧誕生於2003年,其對外的口號是“做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區”。

當時,百度與谷歌展開激烈競爭,除了貼吧,還陸續推出百度知道、問答等知識類產品,2008年發布百度百科、即時通訊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有啊、支付平臺百付寶,進軍互聯網各個領域。

2010年谷歌退出中國,百度也隨之停止創新步伐,此後新增業務主要通過外部收購獲得。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最初對貼吧的構想是,結合搜索引擎建立的一個在線交流平臺,讓那些對同一個話題感興趣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方便地展開交流和互相幫助。

據陸複斌介紹,目前貼吧一共有1900多萬個主題吧,450多萬個吧主,月度活躍用戶為3億人,相當於中國6億網民中一半的人每個月都會來貼吧逛一圈。

除了百度貼吧後臺500多人的團隊,貼吧主要靠吧主無償地為自己的興趣愛好去貢獻,維護貼吧的氛圍。吧主通常是貼吧里的活躍分子,一般由用戶本人提出申請,經貼吧團隊後臺審核後通過,有刪帖、置頂帖等權限。

陸複斌在2015年6月空降百度,他曾在美國航天局擔任軟件工程師,也曾任亞馬遜營銷服務部門全球負責人,還參與創辦了海外華人社交網站——友林網。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貼吧社區中的吧主利益關系複雜,很多時候這些利益關系就是商業關系。每天都有上千名吧主,因為不標準動作,如收錢刪帖、打野廣告等被撤。

“450萬個吧主里面難免會有害群之馬,有自己的利益。”陸複斌稱,貼吧管理團隊一直在監管、打擊,貼吧好比一個小社會,但是沒有經濟體系,這是一個不完整的社會。2014年第三季度開始,貼吧在探索如何融入一個經濟體系,以更好地管理,開始商業模式的探索。

在此次“血友病吧”事件中,與之相關的是“貼吧合夥人機制”。類似京東、天貓引入機構賣家,貼吧引入機構入駐貼吧,由他們負責管理和運營。最早引入的是企業機構,例如手機廠商,用戶可以直接在貼吧上和企業溝通,企業也有自己的傳播訴求及企業級服務,這是一個多贏的模式。

陸複斌表示,以“合夥人機制”商業化的貼吧,占比約為萬分之一,也就是約有兩千個吧采用了商業化運作,其中一半以上是這類企業吧,其次是明星吧,再次是垂直類吧,如出國旅遊教育等。醫療健康在百度貼吧中非常小眾,有10多萬個,商業化的有50-60個。

還有一類被商業化的吧,是地方吧。陸複斌稱,所有地方吧定位是地方媒體,在河南引入了河南日報集團合作,類似“血友吧事件”發生後百度在醫療健康類吧引入的權威公益機構。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12月,百度貼吧河南運營服務中心舉行了啟動儀式,百度貼吧將河南吧、鄭州吧等15個地區吧運營權交由大河網絡傳媒集團獨家代理,合作夥伴可以獲得輿情售賣、吧活動策劃及運營、城市名片售賣權限等。

陸複斌稱,合夥人機制,通過一系列資質認證、審查,評估,評選出一些代運營商,然後對他們代運營商的表現評分,分為金牌代運營商、銀牌代運營商等等。根據這些代運營商的每季度表現打分,不好就降級,再不好就撤換,每季度有三分之一的合夥人、代運營商被撤換下來。

陸複斌強調,合夥人制度不是把吧承包給人家就結束了,而是以機構方式去管理,產生更多優質內容。統計顯示,有機構入駐的貼吧,比沒有機構入駐時的用戶活躍度、滿意度平均要高2-3倍。

不過,在外界看來,所謂的合夥人,就是百度將貼吧的管理權限交給有意“合夥”的企業,企業在繳納費用(不同貼吧報價不同)之後,即可成為貼吧的管理者之一,權限高於普通吧主,可以任意作為。

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秘書長胡鋼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次百度血友吧事件中,錯誤醫療信息誤導人、人命關天是一個方面,捍衛憲法權利更為重要,它對公民的言論自由是嚴重的傷害。吧主大規模、有組織刪帖,是否構成有償刪帖?此前有過有償刪帖的案件,是被追究刑事責任的。

在胡鋼看來,商業化之後,對貼吧原有模式是一種顛覆,貼吧如果定義為公共論壇,吧主/決策人應該處於中立地位,不應該執行商業利益,“如果要搞商業論壇,你可以搞一個‘百度商吧’,為什麽要叫貼吧呢?”

隔天,百度貼吧宣布停止醫療病種類吧的商業化合作,只對權威公益組織開放;啟動了“小門神計劃”“全民舉報機制”,打擊不良互聯網分子。

陸複斌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2015年是貼吧商業化元年,在這個過程中,50%的收入來自用戶消費——用戶買賣道具、會員、禮物;15%來自“合夥人”收入。貼吧收入對百度的貢獻可以忽略不計。貼吧商業化利潤,對於百度並沒什麽實質性貢獻。

他強調,“貼吧成立12年,從來沒有要求盈利,對我個人的KPI考核也是以用戶為導向,增加用戶粘性、活躍度為主導,絕對不是外界所說的利潤、利潤、利潤。”

“More evil, more money”

在谷歌中國2010年退出中國之後,百度事實上成了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

2011年,針對百度競價排名政策,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召開了一場“堅持誠信,捍衛互聯網價值”的討論,當時提到,谷歌的口號是“Don’t be evil”(不作惡),但很多中國互聯網公司是“More evil ,more money”(越作惡,越賺錢)。

在血友吧事件之前,百度為人詬病最多的是其付費推廣營銷。很多人有過曾被百度搜索出來的信息誤導的故事。

中國計算機學會秘書長杜子德曾經研究過百度的頁面。他發現,百度至今仍未解決商業信息和搜索信息混排的問題,搜索有用信息的時候,即使百度在搜索結果頁面中,以淺紅色底色把商業推廣內容以示區隔,不過是把“競價排名”穿了個馬甲上來,用戶仍然容易把廣告和搜索信息混淆。

百度在2013年率先推出了“網民權益保障計劃”,如有網民通過推廣鏈接遭受欺詐和權益受損,都可向百度申請保障,百度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已累計對2444起有效投訴經過核實後給予了保障,保障金額達4636萬元。

但更多人相信,百度的技術能力並非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中科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韓銀和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百度技術力量是很強的,除了大數據以外,百度還有一門專門的學科叫做計算廣告學,專門研究怎樣利用互聯網吸引力增加廣告收入,它有一些技術手段“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即使百度沒有動用這些技術能力,反饋機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大眾點評有反饋機制,而百度廣告沒有。

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王韜也贊同這一觀點,百度是完全能處理這些誤導信息的。它不僅沒有做到這一點,還反其道而行之。“為什麽但凡能給他帶來收入的他就犯錯誤,不會給他帶來收入但會給他帶來懲罰的他就一點錯誤都不犯?”

那麽,從法律角度來說,百度是否應對這一誤導行為負責?

北京市律師協會競爭與反壟斷法律事務專業委員會主任魏士廩認為,貼吧商業化最大的利益方是百度,貼吧上的信息和線下行為有一定關聯性,從這個角度講,百度沒有盡到責任,有一定過失,過失行為導致他人受害,有一定責任,只是補充責任和連帶責任的差別。

在魏士廩看來,一個企業,當它在商業利益和公眾利益有沖突的時候,它所采取的平衡方式、方法和策略,反映了企業根本的價值觀。在貼吧事件上,百度在技術上可以過濾很多信息,它不願意投入精力去做這個事情,它把商業利益優先了。

被困的巨頭

百度曾經12年不要求貼吧盈利,如今讓貼吧走上商業化道路,源於百度的主營搜索業務已經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走入瓶頸。

在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看來,BAT全球化受阻,困於國內市場,不得不借助壟斷力量的濫用,進一步榨取國內人口紅利成為其增長的唯一途徑。

百度搜索曾進入日本,並在巴西推出殺毒軟件、瀏覽器、葡語版搜索,但國際化進展相當緩慢。

中國計算機學會秘書長杜子德認為,谷歌能走到一百多個國家,而百度只能在中國獨大,因為中國的法律約束太弱,“不正當的土壤”讓它發展。百度走不出去,因為出去一定會被卡。

財報顯示,百度的營收和凈利都在持續增長。不過,百度的運營利潤率,已經從2011年的50%降到了2014年的26%,2015年前三季度更是降到了17%。這不僅是因為百度近年在O2O領域的支出龐大,關鍵是百度的主要收入來源——網絡營銷收入獲取利潤在下降,這一趨勢看來已經無法扭轉。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接入互聯網的入口增加、搜索內容也發生變化,互聯網搜索引擎的霸主地位已經發生了改變。2012年11月,李彥宏在一封名為“改變,從你我開始”的內部郵件中寫道:把移動做起來,而不是拼命維持現狀,想把用戶留在PC上。百度要淘汰小資,呼喚狼性文化。

李彥宏在多個場合表示,如果說PC時代的搜索引擎連接的則是人和信息,移動互聯網時代連接的是人和服務。O2O,成為百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大的賭註。

此後,百度通過收購來獲得更多的入口,2013年7月,百度以19億美元收購了91無線的全部股權,達成了當時中國互聯網史上金額最大的並購案。2014年,百度收購了糯米團購,2015年宣布將在三年內在糯米上投資200億元人民幣,試圖搜索物理世界周邊生活,成為本地服務搜索供應商,搜索酒店、餐飲、電影、商品甚至維修服務。同時,它還投資了打車軟件Uber。

在O2O業務上持續燒錢,導致百度從2015年第一季度開始,出現運營利潤和凈利潤同比下滑。

2015年10月,無法忍受去哪兒持續虧損,百度將持有的旅遊網站去哪兒45%的股權,換成了攜程25%的股權。

2016年1月17日上午,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未來論壇”發表《中國如何引領全球創新》的演講,演講開始前他主動提及貼吧事件,稱“會非常深刻地反省,希望能夠把危機變成機遇,讓百度陪大家走得更遠一點”。

“百度至今都沒有正式向社會公眾道歉,它對問題的認識還是不到位。”魏士廩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58

知乎的“烏托邦”之夢:“扭曲立場”能否讓知識變現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0609/156411.shtml

知乎的“烏托邦”之夢:“扭曲立場”能否讓知識變現
吳俊宇 吳俊宇

知乎的“烏托邦”之夢:“扭曲立場”能否讓知識變現

這種“烏托邦”的實驗,也只能在知乎上才能做的了。

最近知乎搞了兩個大新聞,而這兩個事件基本都是在產品層面的探索。第一是在愚人節上線了付費閱讀產品“值乎”,第二是在五月份知乎鹽Club活動宣布推出實時問答產品“知乎Live”。

兩個事件和產品結合在一起來看,頗有意思。因為中國付費閱讀氛圍不濃,在這種環境內,知乎這樣一個高質量的知識社區想來打破這一定律,確實體現了幾分高傲的“倔強”。也能給人幾分期待——知乎作為積聚了最多精英人群的社區,一直都存在著“扭曲力場”,這里有著獨特的價值觀和堅守,希望能夠“站著”知識變現,這是是離知識變現最近的 “烏托邦”。

從產品架構看知乎Live的邏輯

對筆者來說,最關註的應該是知乎Live。因為這樣一個“社區+社群”的模式,更加容易營造出知識討論的氛圍。

知乎Live的產品架構是非常有意思的。答主可以創建一個Live,它會出現在關註者的信息流中。用戶點擊並支付票價(由答主設定,一般是9.9元– 499元不等)後,就能進入到溝通群內,答主和其他用戶便在群內開始問答溝通。

值乎的落腳點在於“值不值”,而知乎Live的落腳點在於社群氛圍和討論模式,更加註重用戶的參與感。事實上,這與知乎各個題目之下,展開充分討論的社區氛圍是一脈相承的。

以李開複在知乎Live就創業話題進行了答疑分享為例。定價499元的200張門票剛開放便一售而空,當日收益10萬元。很多網友入群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真正為了能夠與創業導師李開複展開深入的交流溝通,以此提升自己的認識水準及眼光視野。

在這樣一個產品架構之中,一方面分享者可以通過傳授知識、經驗獲得一定的收益,另一方面,願意付費的用戶也會有機會充分參與討論。且不談知乎早就是自發研究討論的氛圍,付費入群這種模式也能通過一個小小的門檻,讓內部的知識氛圍得到更好的維護。

當然,知乎Live最核心的意義其實還是在於能夠真正讓知識分享者能夠通過自身的專業素養,帶來一定的收益。今天網紅直播如此喧囂,不少網紅通過簡單的唱唱跳跳都可以日賺數十萬,那些知識分享者更應該得到尊重。知乎正是通過自身的社區氛圍以及專業保障,以此為知識分享者創造這樣的機會。

產品激進大膽背後的內在驅動力

知乎在今年嘗試了值乎和知乎live,這說明知乎的產品形態正在逐漸豐富。事實上,過去幾年,知乎在產品形態上的變化其實不大,更多還是基於問題展開討論。但是今天,在產品層面的變化,比過去幾年要來的更加激進和大膽。

透過現象去看本質的話。這是移動端知識交流產品進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知乎內在商業驅動力的必然結果。用知乎創始人周源的話來說,近一年以來,移動端用戶對於知識交流有著全新的場景化需求,是時候做出改變,為用戶提供更為豐富的知識交流工具。

從這兩年來的相關案例可以看到,有關系統化知識分享的社群越來越多。比如說鈦媒體的“鈦坦白”公開課、插座學院的插座公開課都是通過微信群的方式來展開分享。但不得不說的是,通過微信群來展開這樣的討論有時還是會面臨各種限制,比如說群內討論氛圍不濃,大部分人都是在潛水圍觀甚至對內容毫無關心,部分分享者也會存在驅動力不足的問題。

這種基於微信群的產品改造不是不能做,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對微信這樣的超級APP來說,專為公開課改造微信群有些“殺雞用牛刀”的味道。但這種事情由知乎這樣的知識社區來做,確實顯得調性吻合。

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讓知乎內容內部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和層級。對知乎而言,知乎問答、專欄、live三個層級讓“知識”有了不同的分享形式,顯得邏輯性也更強。

比如說一個專業領域的分享者,他可以通過答題的方式積累粉絲,可以通過專欄的形式輸出觀點,當面對受眾的討論需求時,他還可以開通Live,通過收費的方式讓自己在討論答疑的過程中獲得一小筆收入。雖然其中形式各異,但每一個層級的存在,都讓專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在其中得到了凸顯。

這種突出專業知識的產品層級的思路也在讓知乎的專業性得到凸顯,產品邏輯上的搭設,也使得知乎在商業化路徑上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知乎的“扭曲立場”能否讓知識變現

知乎Live能不能讓知識真正變現,這個很難回答,因為筆者也無法確認。畢竟在目前的大環境之中,付費獲取內容,是相對困難的一件事情。無論是音樂、電影、書籍等各個內容生產行業都是如此。

但是知乎是有“扭曲立場”的,知乎有自己的“價值觀”,這麽多年構建下來的社區氛圍讓知乎用戶有自己的性格、調性。這幫有知識、高學歷且喜歡抖機靈還有幾分高冷的人,和微博、微信、QQ、貼吧以及其它平臺上的人行事邏輯是不一樣的。

知乎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問題:經常上知乎會帶來什麽錯覺?

有一個答案是這麽說的:國內985、211大學畢業,留學後在國外或北上廣定居;年入百萬,愛玩相機、耳機,穿優衣庫;平時最大愛好是讀書和健身,做得一手好菜,尤其善用烤箱;周末會飛去另一個城市,跑一個全馬然後回來……

雖然說這個答案有些誇張,但是卻是也說明了這是一個普遍高素質的社區,在這里,有一些實驗,有土壤供其展開、生長。

這一次知乎Live其實就是這樣的實驗。在所有人都在艱難探索知識付費、內容付費的時候,這樣一個相對層級較高的社區,其實是最有條件也最容易成功嘗試的地方。

從愚人節的值乎嘗試,以及最新發布Live,都是在做內容連接。知乎現在有內容分享者,也有用戶基礎,其中已經形成循環的內容生態。沈澱多年以後,也應該到了進化的時候。

今年以來知乎的兩大產品層面的進化,至少讓筆者看到了知乎的價值觀和進取心。當然,知乎此舉也是在為自己的商業化構建更大的想象空間。因為給用戶收費的機會可以保證社區氛圍,也將會有更多人將以更專業的內容反哺社區,並獲得更多機會。

我們其實早已經看到了一些平臺在采取流量分成的方式來幫助內容生產者獲取收益。這固然是一種不錯的嘗試,但是在筆者的概念之中,用錢砸內容的邏輯只能走一時,不能走一世。所以筆者也看到,部分平臺在走過開始的繁榮之後,現在也在走入衰落。甚至在用戶越來越多的時候,內容生產者所獲得的收益也在不斷被攤薄。或者說,還有一些平臺因為知識變現的路徑不對而走火入魔,最終淪為娛樂化的喧囂。

知乎在這樣的探索過程中可以說起步是相對較晚的,但是這也體現了知乎的謹慎。事實上,今天再回過頭來看知乎的選擇,你會發現,它規避了前人的誤區,走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

這種“烏托邦”的實驗,也只能在知乎上才能做的了。筆者作為一個知乎的重度用戶,從個人感情的層面上來看,是相信知乎的實驗可以成功的。但是,筆者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還是有一絲絲的隱憂。知乎的“扭曲立場”能否再一次挑戰大環境,知乎能走多遠,還需要拭目以待。

坦白來說,知識內容的標價不能用流量來衡量,筆者更相信其真實的市場價值。知乎今年的Live和值乎都用的是這種標價的思路。筆者很喜歡“值乎”這兩個字,因為這背後的解讀和翻譯是“值不值得”,其實Live的存在意義也是如此,對於渴望知識的人,這自然是值得的,而分享者也可以因此獲得一筆回報,何樂而不為呢?

知乎 變現 知識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196

神操盤十八年 讓台灣經濟完全扭曲 匯率真相》國家財富沒變多 人民也沒更有錢

2016-07-18  TWM

「低匯率、高外匯存底、再加上低利率環境,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真的有幫助嗎? 三套圖表,讓你看清台灣匯率政策的真相。

央行神操盤,外匯存底衝高」,這份國內報紙的報導,聽起來多麼令人振奮:「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運籌帷幄下,我國不畏英國脫歐風暴,外匯存底不減反增……,連五月締造歷史新高。」但是,外匯存底不斷衝高,真的值得高興嗎?

真相一:

台灣三個「超」,讓央行無痛賺錢真相,恐怕會讓你大失所望。

「在穩定匯率的政策下,短期內央行的外匯存底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但不應該出現長期持續累積或長期持續減少的現象。」一名學者指出:「大量且長期的外匯存底增加,主要就是因為央行不斷在外匯市場買進外匯所造成的。」「央行買了很多外匯,但是這不代表台灣人很有錢,只不過是央行發行新台幣去買進外匯。」外匯存底固然是央行的資產,但這個資產卻是央行用印鈔票的方式,「發行等額新台幣」從民間銀行換來的,而「發行新台幣」的動作是增加央行負債,因此,「國家財富沒有因此變多!而且,外匯存底通常是拿去買美國公債,等於是台灣印鈔票借給美國政府進行國家建設,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外匯存底既不值得驕傲、更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彭淮南長期以來不斷干預匯率的證據,僅僅證明了央行為了干預匯率,印了非常多鈔票去買外匯。

低匯率、高外匯存底、再加上國內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樣的組合對台灣經濟發展有無幫助,值得討論;但是,這個「套餐」對央行賺錢獲利,則是絕對有利!

只要看看央行每年高達一千八百億元的盈餘繳庫預算目標,幾乎全達標,就知道央行在這樣的環境多麼如魚得水。

曾任央行副總裁的金融研訓院前董事長許嘉棟解釋,構成央行盈餘的主力為「利息收入」,在二○一五年達到四二八六億元,主要就是來自外匯存底投資國外資產的收益。

而央行的主要成本,則是「利息費用」,來自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息支出,也就是央行利用定存單從市場收回資金所須支付的成本。

也就是說,央行一手印新台幣鈔票買外匯來投資賺錢;另一邊則是回收鈔票,免得造成市場游資過剩。過程中,「超高」的外匯存底,讓央行形同擁有大量的「投資本金」,輕鬆賺取利息收入,而央行被動收回游資造成「超鬆」的低利率環境,加上讓台幣匯率維持在「超低」水準,則能讓央行避免利差與匯兌損失。

當這一切都串起來,央行賺錢的速度也「超快」,比較其他國家央行的繳庫占國庫比率,台灣央行更是「超重要」,幾乎每年繳庫金額達一千八百億餘元,占國家歲入預算往往都在一○%以上(見下頁圖)。

真相二:

外匯謀利,拿來補財政的洞「對政府來講,它(央行)對我們中華民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財務來源。這很可怕耶!」一名學者說:「少了它的繳庫,你看台灣會多慘,所以台灣的貨幣政策,絕對不獨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就是掛鉤了嘛!這明明白白是用貨幣政策去賺錢,去補財政的洞,這在經濟學裡是不正常的。」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也認為,央行的任務,不應該是從外匯來謀利。「央行不應該被賦予繳庫預算的任務,根本之道是應該縮小財政赤字。如果行政院長說有困難,要你挪個幾百億元,那(央行)是很難說No的。」瑞士央行董事會主席喬登(Thomas Jordan)就曾指出,若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掛鉤,當財政出了問題,對貨幣政策就是一件危險的事:「的確,央行可以用獨立性來保護自己,不被貪婪的政客利用,但我們也一次又一次見證,央行在政治壓力下屈服。」「如果貨幣政策被視為財政工具之一,最終會導致人民的購買力喪失。」所指正是如此。

而台灣的購買力,也是央行不斷灌輸民眾的觀念之一。對於台灣的名目GDP被韓國超越,央行總是以經過物價調整後的實質GDP(PPP GDP)為理由,告訴我們「台灣民眾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央行因此告訴民眾,台灣較日本、瑞士等國,「民眾的國內實質購買力相對較高」。

「經過PPP調整後的GDP,的確有反映生活水準,但這樣的回答有點自我安慰。」朱敬一評論:「台灣的經濟,有問題就是有問題,不是用另外一個數據看,就沒有問題。」

真相三:

低物價、低薪資形成購買力幻覺從《今周刊》在今年六月間進行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大部分民眾都認為,台灣雖然經PPP後的人均GDP很高,但無法反映真實的生活水準。央行苦口婆心,也喚不回台灣人對經濟的樂觀。

而低薪資、低物價,讓大陸遊客來台觀光時驚呼「好便宜」;除了商品便宜,也讓台灣的人才變成「好便宜」,進一步加劇台灣的人才外流。

「央行的說法,等於在告訴民眾:要嘛,你就永遠龜縮在台灣,不要出國;要嘛,你就不要留在台灣工作。」一名智庫主管也指出:「低物價政策,讓台灣變成『低邊際利潤國』(low margin country)。物價低,但廠商利潤也非常低,造成薪水也非常低。這也是央行阻升不阻貶,讓產業過分依賴低匯率的下場。」一名大學教授說:「我們每次去日本或瑞士旅行,都會覺得當地的東西很貴、物價很高。如果要你選的話,你會選像台灣這樣低物價、低薪資;還是像瑞士那樣高物價、高薪資的國家?」而瑞士這個高物價、高幣值的國家,看法就和台灣央行相反。

「的確,瑞士的高物價、高幣值,讓我們的某些東西顯得比其他國家貴,特別是在一些勞動密集的產業,例如剪頭髮。」瑞士央行首席經濟學家科力(Ulrich Kohli)曾在一篇名為「瑞士的成長赤字」(Switzerland's Growth Deficit)文章裡指出。

「但是我們不會每次剪頭髮,都飛去希臘或是馬來西亞。」也就是,內需產業不會受影響;相反地,瑞士購買其他國家進口的東西,因為高幣值,成本較低。「因此我們的高薪資,換來的是貨真價實的高購買力,這絕不是幻覺。」相較起來,央行口中「台灣的實質購買力較高」,不就是幻覺嗎?

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國內、國外差距,也就是「購買力幻覺」,用PPP後的GDP與名目GDP的比率來比較。在各國比較中可以看到,有貨真價實購買力的瑞士,在光譜的最左端(見右圖),而台灣則落在與中、低所得國家同列的右端。

瑞士央行在二○一五年《放棄瑞郎兌歐元匯率上限》的報告中就表示:「因為歐元大幅貶值,造成瑞郎兌美元過分貶值。因此,過去的匯率政策已經不適用。」有學者就指出,讓瑞郎放手大幅升值,就是為了維護瑞郎的對外購買力。

反觀台灣,自一九九八年彭淮南上任以來,我們的「購買力幻覺」越來越強。近幾年研究台灣匯率政策的前立委沈富雄就指出,原本台灣還在先進國家之列,但九八年之後,便一路向開發中國家靠近,和我們外匯存底增加的速度,幾乎一致,也讓我們的名目GDP占全球比重逐年下滑。

在位十八年,從一手掌控的理事會、強力壓制輿論、到不可或缺的繳庫大戶,彭淮南創造了一個央行體制:一個只有彭淮南自己能維持的體制。

這一切,都可能只是幻覺,當彭淮南卸任時,幻覺就將破滅。

特別是,當台灣被美國點名干預匯率後,日後與美國的TPP談判必然會要求台灣減少干預。當央行「無痛賺錢」獲利模式被破解,台灣恐會少了這龐大的繳庫支柱,這正是蔡英文政府不容忽視的危機。

癥結:

好的領導人,不應一肩扛「我們現在找不出第二個可以幹總裁的。怎麼可能每年再搞一千八百億元出來?恐怕誰上來都罩不住。」一名卸任的財經官員說。「誰敢當下一任央行總裁?我們不能等到彭淮南卸任後,才討論這件事。」另一名學者說。

只是,現在誰敢討論?中經院院長吳中書雖然對央行政策讚譽有加,也敬重彭淮南,但他也指出:「假設是用更開放的態度,讓大家來討論,不是央行一肩扛。民主社會,也不用反應得這麼敏感,社會自然有公道。」的確,台灣未來會面對的經濟結果,得從現在開始討論。貨幣政策中的許多制度,也得從現在開始改變。

撰文 / 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15

產業扶貧扭曲走樣 部分地區發展太“隨意”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10/1037651.html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產業扶貧正成為不少地區從“一次性扶貧”邁向“可持續性扶貧”的首要選擇。但部分基層在落實產業扶貧政策過程中,由於缺乏調查研究、作風不實,個別地區產業扶貧扭曲走樣,產業發展隨意性大,缺乏深加工等產業鏈配套,一些制約產業扶貧發展的關鍵節點還需加大破題力度。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產業扶貧正成為不少地區從“一次性扶貧”邁向“可持續性扶貧”的首要選擇。不過,《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貴州、寧夏、河南等地的貧困地區蹲點調研發現,基層在落實產業扶貧政策過程中,由於缺乏調查研究、作風不實,個別地區產業扶貧扭曲走樣,產業發展隨意性大,缺乏深加工等產業鏈配套,一些制約產業扶貧發展的關鍵節點還需加大破題力度。

產業帶動村民脫貧奔小康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中國3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將通過產業扶持脫貧,並為易地搬遷、生態保護、教育醫療脫貧的群眾提供持續穩定增收來源。在基層的具體實踐中,一些可複制可推廣的產業扶貧模式逐步形成,初步呈現出“產業強、民受益、村振興”局面。

在貴州湄潭縣湄江鎮核桃壩村,萬畝茶園泛著油亮的綠光。桂花樹、櫻花樹、板栗樹點綴在一排排茶樹間,小青瓦、穿鬥枋、雕花窗、白粉墻式的“黔北民居”依次坐落於茶海翠林間。

“幾十年前,我們這個地方村民吃的是苞谷飯,住得是木瓦房,出行靠肩挑背扛,窮困的生活曾讓不少村民外出務工。”核桃壩村支書陳廷明說,為改變年年種苞谷年年窮的局面,核桃壩村決定以“支部帶幹部、幹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的方式實行“退糧種茶”。

“當時政府在財力比較窘迫的情況下,投入兩三百萬元資金幫助我們發展茶產業,村兩委則按照土地規劃、茶苗培育、資金投放、茶葉生產及加工五統一模式實行茶產業化發展。”陳廷明說,“給錢給糧,都不如引來致富產業實在。”

如今的核桃壩,868戶村民人均茶園3.5畝,人均收入1.5萬元,村集體資產達9000多萬元,全村僅有29戶因身體、智力殘疾的貧困戶,95%以上村民實現本村就業創業,並擁有一個輻射遵義市的茶青交易中心。

有32畝茶園年收入超過20萬元的村民劉國倫說,以前村民窮得叮當響、種苞谷難溫飽,因為選準了產業、政府提供了較好的公共服務,核桃壩變得比城市還宜居,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除了茶產業,“十二五”期間,貴州陸續投入69億元產業扶貧資金,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核桃、草地畜牧業、精品水果等十大扶貧產業,覆蓋農戶500萬以上,每年吸引數十萬農民工回鄉就業創業,不少還成為產業脫貧的帶頭人。

在寧夏,西吉縣的馬鈴薯、涇源縣的黃牛、隆德縣的中藥材等“一縣一業”的特色扶貧產業正形成品牌效應,而從2016年開始,寧夏還將分三年建立共10億元的產業扶貧基金,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業,使貧困人口收入中的80%以上都將來自產業。

2013年至2015年,河南通過對貧困戶實行產業扶持和建設補貼,實行到戶增收扶貧項目2264個,覆蓋近17萬貧困戶受益63萬人,受扶持的貧困戶戶均增收近7000元。

圍繞產業扶貧和科技扶貧,2011年以來,河南省還因地制宜發展高效種養植(殖)、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扶貧項目1389個,帶動近37萬貧困人口在家就業;安排科技扶貧項目935個,實施農業技術培訓81.4萬人次,眾多能力躍升的貧困戶成為脫貧奔小康的致富能手。

個別地區扶貧扭曲走樣

一些受訪扶貧幹部和群眾反映,產業扶貧在積極推進的過程中,一些問題也在顯露。部分地區產業發展隨意性強,缺乏深加工等產業鏈配套,產業扶貧探索往往效果不佳,此外,扶持資金和保障體制不健全也困擾著扶貧政策的落實。

一是產業發展隨意性強。部分地區盲目整縣整區推進某一項目,不計成本投入且效益差,導致一哄而上發展,最後整體失敗。2014年至2015年,西部某貧困縣在沒有深入考察群眾養殖技術、養殖成本及市場風險等情況下,在兩個鄉鎮3000多戶貧困戶中硬性推廣綠殼蛋雞養殖,由於蛋雞養殖防疫不到位、養殖成本較高、簽約企業設置諸多門檻等,政府投入幾百萬元的養殖項目全面失敗,部分農民還因為發展綠殼蛋雞效益差,背著死雞到政府上訪。

此外,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缺乏深加工等產業鏈配套,往往是各地產業扶貧探索失敗的共性因素。《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貴州某縣采訪發現,近六年來,當地先後實施了核桃、天麻、養羊、黨參、太子參等扶貧產業,但都不同程度地失敗。由於深加工能力低、組織化程度低,分散農戶難以應對市場風險。以茶葉為例,這個縣近年來發展了20萬畝茶園,目前存活並發展相對較好的有10萬畝左右。但由於沒有深加工產業鏈,當地只賣初級產品,產品的附加值低效果不明顯。當地扶貧幹部反思說:“農業具有高風險,如果沒有熟諳市場和技術的龍頭企業帶動,僅靠幹部和群眾的一腔熱情,最終是國家花了錢,農民反而受了害。”

二是貧困戶參與度低,出現“有政府決策沒有群眾意願”“有項目沒有貧困戶”等現象。部分幹部“自以為比群眾高明”的想法並不鮮見,地方政府“我要你種(養)項目”意識強,越俎代庖替農民決定種什麽、養什麽等,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處於從屬地位,參與度低,貧困群體本身的聲音和意願邊緣化,脫離實際的做法在基層造成一些失誤和浪費。

“十二五”期間,西部某地在沒有試種和調查研究的情況下,以每畝430元的投入,發展了1.5萬畝從北方引進的金銀花,按當初設想每畝至少產100斤幹花計算,可年產750噸以上幹花,但當地實際幹花產量不到5噸。總結金銀花項目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群眾以“不管護、不搭理”等方式冷對抗不願意種植的項目。記者在當地采訪發現,尷尬的產業扶貧現狀甚至讓部分基層幹部一聽產業扶貧就頭大,群眾一想到產業扶貧就害怕。

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將產業扶貧簡單等同於產業發展,而忽視扶貧目標本身。有幹部向記者推薦參觀的產業扶貧項目“看起來很美”,但深入了解發現,這些項目與真正的貧困戶關系並不大。在一些地方,產業扶貧“只見項目不見貧困戶”並不鮮見,甚至扶貧項目資金被部分不法企業以扶貧的名義變相套取。國家審計署對西部一貧困縣2010年至2012年年度扶貧資金審計時,就發現了類似問題。

三是資金缺口大。目前財政扶貧資金額度低,具體到全國680個片區縣和152個片區外重點縣,資金量不足,難以支撐貧困縣產業發展。四是市場保障體制不健全。涉農產業受天氣、市場等因素影響比較大,目前我國的涉農保險嚴重欠缺,貧困戶發展產業存在較大風險。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保障體系

對於產業扶貧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業內人士認為,應加大對產業扶貧的金融支持力度,構建開放性的產業扶貧平臺,合力構建“保險+產業扶貧”新模式,充分發揮產業在扶貧中的引領作用。

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司長海波等受訪幹部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推動產業扶貧:一是大力發展扶貧小額貸款。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的作用和優勢,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3年期以上,3至5萬元,執行基準利率,無抵押無擔保的小額信用貸款,並由財政扶貧資金全額貼息,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二是構建開放性的產業扶貧平臺。貴州民族大學反貧困專家孫兆霞等人認為,產業扶貧中,企業、大戶、農民更接地氣,應由他們決定或與他們商量發展什麽產業,政府著力在構建產業鏈、完善基礎設施、提升貧困群體能力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務。同時,通過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貧困群體等主體平等參與和協同行動機制,讓產業扶貧決策更加科學和更具參與性,避免產業扶貧因缺乏多方能動性,發展一大片,失敗一大片。

三是因地制宜探索“保險+產業扶貧”新模式。針對目前我國涉農保險嚴重欠缺,貧困戶發展產業存在較大風險等問題,基層幹部建議,政府、商業保險機構、企業等利益攸關方,需創新思維,合力構建“保險+產業扶貧”新模式,保險機構可根據貧困地區地域特色和產業發展特點,積極推進大眾農產品產量保險、收入保險、氣象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等各類產品;並積極構建“保險+銀行+政府”的多方信貸風險分擔補償機制,力破產業扶貧保險缺位等問題。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不少邊遠貧困山區需求尤為迫切。”河南一位貧困縣縣委書記說,部分農村沒有產業、深陷貧困,與這些地區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沒發展思路、沒號召力、沒幹勁等密切相關。他建議,這一輪產業扶貧要與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尤其是創新模式機制,鼓勵發展能帶來集體收入的合作經濟,將激發村級組織積極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 經濟參考報
  • 陳星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網友評論 0
Default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Sumbit

最新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