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烏托邦”的實驗,也只能在知乎上才能做的了。
最近知乎搞了兩個大新聞,而這兩個事件基本都是在產品層面的探索。第一是在愚人節上線了付費閱讀產品“值乎”,第二是在五月份知乎鹽Club活動宣布推出實時問答產品“知乎Live”。
兩個事件和產品結合在一起來看,頗有意思。因為中國付費閱讀氛圍不濃,在這種環境內,知乎這樣一個高質量的知識社區想來打破這一定律,確實體現了幾分高傲的“倔強”。也能給人幾分期待——知乎作為積聚了最多精英人群的社區,一直都存在著“扭曲力場”,這里有著獨特的價值觀和堅守,希望能夠“站著”知識變現,這是是離知識變現最近的 “烏托邦”。
從產品架構看知乎Live的邏輯
對筆者來說,最關註的應該是知乎Live。因為這樣一個“社區+社群”的模式,更加容易營造出知識討論的氛圍。
知乎Live的產品架構是非常有意思的。答主可以創建一個Live,它會出現在關註者的信息流中。用戶點擊並支付票價(由答主設定,一般是9.9元– 499元不等)後,就能進入到溝通群內,答主和其他用戶便在群內開始問答溝通。
值乎的落腳點在於“值不值”,而知乎Live的落腳點在於社群氛圍和討論模式,更加註重用戶的參與感。事實上,這與知乎各個題目之下,展開充分討論的社區氛圍是一脈相承的。
以李開複在知乎Live就創業話題進行了答疑分享為例。定價499元的200張門票剛開放便一售而空,當日收益10萬元。很多網友入群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真正為了能夠與創業導師李開複展開深入的交流溝通,以此提升自己的認識水準及眼光視野。
在這樣一個產品架構之中,一方面分享者可以通過傳授知識、經驗獲得一定的收益,另一方面,願意付費的用戶也會有機會充分參與討論。且不談知乎早就是自發研究討論的氛圍,付費入群這種模式也能通過一個小小的門檻,讓內部的知識氛圍得到更好的維護。
當然,知乎Live最核心的意義其實還是在於能夠真正讓知識分享者能夠通過自身的專業素養,帶來一定的收益。今天網紅直播如此喧囂,不少網紅通過簡單的唱唱跳跳都可以日賺數十萬,那些知識分享者更應該得到尊重。知乎正是通過自身的社區氛圍以及專業保障,以此為知識分享者創造這樣的機會。
產品激進大膽背後的內在驅動力
知乎在今年嘗試了值乎和知乎live,這說明知乎的產品形態正在逐漸豐富。事實上,過去幾年,知乎在產品形態上的變化其實不大,更多還是基於問題展開討論。但是今天,在產品層面的變化,比過去幾年要來的更加激進和大膽。
透過現象去看本質的話。這是移動端知識交流產品進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知乎內在商業驅動力的必然結果。用知乎創始人周源的話來說,近一年以來,移動端用戶對於知識交流有著全新的場景化需求,是時候做出改變,為用戶提供更為豐富的知識交流工具。
從這兩年來的相關案例可以看到,有關系統化知識分享的社群越來越多。比如說鈦媒體的“鈦坦白”公開課、插座學院的插座公開課都是通過微信群的方式來展開分享。但不得不說的是,通過微信群來展開這樣的討論有時還是會面臨各種限制,比如說群內討論氛圍不濃,大部分人都是在潛水圍觀甚至對內容毫無關心,部分分享者也會存在驅動力不足的問題。
這種基於微信群的產品改造不是不能做,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對微信這樣的超級APP來說,專為公開課改造微信群有些“殺雞用牛刀”的味道。但這種事情由知乎這樣的知識社區來做,確實顯得調性吻合。
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讓知乎內容內部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和層級。對知乎而言,知乎問答、專欄、live三個層級讓“知識”有了不同的分享形式,顯得邏輯性也更強。
比如說一個專業領域的分享者,他可以通過答題的方式積累粉絲,可以通過專欄的形式輸出觀點,當面對受眾的討論需求時,他還可以開通Live,通過收費的方式讓自己在討論答疑的過程中獲得一小筆收入。雖然其中形式各異,但每一個層級的存在,都讓專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在其中得到了凸顯。
這種突出專業知識的產品層級的思路也在讓知乎的專業性得到凸顯,產品邏輯上的搭設,也使得知乎在商業化路徑上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知乎的“扭曲立場”能否讓知識變現
知乎Live能不能讓知識真正變現,這個很難回答,因為筆者也無法確認。畢竟在目前的大環境之中,付費獲取內容,是相對困難的一件事情。無論是音樂、電影、書籍等各個內容生產行業都是如此。
但是知乎是有“扭曲立場”的,知乎有自己的“價值觀”,這麽多年構建下來的社區氛圍讓知乎用戶有自己的性格、調性。這幫有知識、高學歷且喜歡抖機靈還有幾分高冷的人,和微博、微信、QQ、貼吧以及其它平臺上的人行事邏輯是不一樣的。
知乎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問題:經常上知乎會帶來什麽錯覺?
有一個答案是這麽說的:國內985、211大學畢業,留學後在國外或北上廣定居;年入百萬,愛玩相機、耳機,穿優衣庫;平時最大愛好是讀書和健身,做得一手好菜,尤其善用烤箱;周末會飛去另一個城市,跑一個全馬然後回來……
雖然說這個答案有些誇張,但是卻是也說明了這是一個普遍高素質的社區,在這里,有一些實驗,有土壤供其展開、生長。
這一次知乎Live其實就是這樣的實驗。在所有人都在艱難探索知識付費、內容付費的時候,這樣一個相對層級較高的社區,其實是最有條件也最容易成功嘗試的地方。
從愚人節的值乎嘗試,以及最新發布Live,都是在做內容連接。知乎現在有內容分享者,也有用戶基礎,其中已經形成循環的內容生態。沈澱多年以後,也應該到了進化的時候。
今年以來知乎的兩大產品層面的進化,至少讓筆者看到了知乎的價值觀和進取心。當然,知乎此舉也是在為自己的商業化構建更大的想象空間。因為給用戶收費的機會可以保證社區氛圍,也將會有更多人將以更專業的內容反哺社區,並獲得更多機會。
我們其實早已經看到了一些平臺在采取流量分成的方式來幫助內容生產者獲取收益。這固然是一種不錯的嘗試,但是在筆者的概念之中,用錢砸內容的邏輯只能走一時,不能走一世。所以筆者也看到,部分平臺在走過開始的繁榮之後,現在也在走入衰落。甚至在用戶越來越多的時候,內容生產者所獲得的收益也在不斷被攤薄。或者說,還有一些平臺因為知識變現的路徑不對而走火入魔,最終淪為娛樂化的喧囂。
知乎在這樣的探索過程中可以說起步是相對較晚的,但是這也體現了知乎的謹慎。事實上,今天再回過頭來看知乎的選擇,你會發現,它規避了前人的誤區,走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
這種“烏托邦”的實驗,也只能在知乎上才能做的了。筆者作為一個知乎的重度用戶,從個人感情的層面上來看,是相信知乎的實驗可以成功的。但是,筆者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還是有一絲絲的隱憂。知乎的“扭曲立場”能否再一次挑戰大環境,知乎能走多遠,還需要拭目以待。
坦白來說,知識內容的標價不能用流量來衡量,筆者更相信其真實的市場價值。知乎今年的Live和值乎都用的是這種標價的思路。筆者很喜歡“值乎”這兩個字,因為這背後的解讀和翻譯是“值不值得”,其實Live的存在意義也是如此,對於渴望知識的人,這自然是值得的,而分享者也可以因此獲得一筆回報,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