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沒有盜版Windows,中國人本來能用上廉價的國產軟件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053.html

針對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會做很誇張的假設,很多答案都很荒謬。那些荒謬的答案都基於一些錯誤的假設,例如「沒有盜版Windows會阻礙整個社會的計 算機普及」。不要忘記了,Apple II(編者註:1978年上市售價1300美元)曾經有多貴,結果中國還不是搞出來「廉價」的中華學習機滿足了市場的需求。又例如說「正版Windows 太貴了所以買的人少,結果開發者也少造成軟件很貴」,而現實必然正好相反。不信你可以看看幾年前Mac軟件和Windows軟件售價的區別。在沒有 iPhone帶動以前的Mac比現在更加小眾,在Windows上已有的免費軟件,同樣功能的Mac系統軟件會被蘋果要求做的很精美符合Mac風格,然後 還要收你20美元,即使這樣Mac上的軟件還是應有盡有。中國如此龐大的市場,不管有沒有廉價的盜版Windows,開發者都會去做大量廉價且低質量軟 件,不可能變得只有少數高質量軟件的。

假設反盜版是強制執行的,並且其社會成本相 當低,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國擁有越來越多的軟件公司出現,軟件價格逐漸降低,最終達到現在的狀態——免費加廣告或很低的價錢,就跟AppStore中大多數 應用一樣。這其實是很簡單的經濟規律。觀察一下中國的硬件發展史就知道了,過去先有有思科然後才有華為,現在有了iPhone然後才有了小米,只要有需求 就會有人想盡一切辦法創造更廉價的替代品。中國龐大的市場加上較低的人均購買力,會使得任何市場的發展經歷相似的過程。

但是盜版打破了這一看來非常合理的發展過程,讓很多國外軟件沒有出現相應廉價的替代品,全中國人都在用售價昂貴的國外軟件,只是因為盜版,沒花一分錢。

一開始正版很貴,你可以等便宜再買

有人說沒有盜版軟件我就用不到很多好用的軟件,但是在用之前你也不知道你有這樣的需求啊?Steam(編者註:美國在線遊戲平台)上的遊戲$60一個, 買不起要死要活嗎?當初誰都買不起大哥大的時候不見有誰要死要活的啊!要知道你不能用盜版的消費習慣套在正版上。美國的中小學生賺到60美元零用錢買一個 遊戲,真的是要糾結半天的。因此買到後必須玩個徹底才覺得值回票價。中國玩家玩盜版沒有成本,所以直接開作弊器通關,一點深度都沒有。此外不要忘記了 Steam上60美元新遊戲一年後就變成30美元,並且偶爾打折到$10,你就非玩最新的不可嗎?你每年都換最新的iPhone啊?你每年都燒一張500 美元的新顯卡來玩最新的遊戲啊?我相信花得起這個錢的人,是不介意所有遊戲都買正版的,真正喜歡的遊戲還會買珍藏版。

有人說ACDSee(編者註:相片編輯管理軟件)貴。在Windows95年代,看不了圖片有那麼重要嗎?當年你買個VCD機也很貴,你不一樣是等 VCD機廉價到你可以接受的程度時再買的。在你買得起VCD機之前也沒聽你說過因為看不到VCD而要死要活啊?不要因為自己用盜版就把自己的習慣套在正版 用戶身上,把可有可無的需求當做硬需求。

你只要把問題改為「如果中國從一開始就沒 有免費手機」就明白那些答案跟現實偏離得有多遠了。現實中手機當然是要錢的,但是初買不起大哥大的人並沒有因此而要死要活,現在買不起Apple的人至少 可以考慮買三星,還有人認為三星不夠廉價而造出了小米。這就是最基本的市場規律,有足夠多的消費者想買而還買不起,就會有人想要去佔領這個空白的市場。

中國互聯網繼承了中國軟件未竟的使命

有人會問,如果沒有開發者像你說的那樣開發廉價的替代品怎麼辦?那請你不要忘記了中國還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如果軟件跟硬件一樣的話,即使企業沒有主動 去模仿,政府也必然會支持國內製作同質化的兼容性產品的,無論是Apple II到中華學習機,還是思科路由器到華為路由器,都是一樣的道理——你作為一個西方發達國家的產品,要進入中國市場就必須按照我的遊戲規則玩。也就你是一 邊賣一邊允許我偷偷地學,以市場換技術,最終培育一個中國的競爭對手,製造完全同質化但劣質一點也廉價一點的產品跟你競爭。

如果軟件也如此的話,或許現在很多主流的軟件都有對應的中國仿製版本,由一些或多或少接受中國政府扶持的企業製作。儘管這個過程在軟件行業沒有發生,但大家可以看到互聯網行業最終還是回歸這個路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07

廉價派遣工十年增加七倍 政府帶頭壓榨台灣薪資大崩盤

2013-09-30  TWM
 
 

 

為了撲熄主計總處公布實質薪資倒退的民怨,基本工資好不容易調漲了!

但是我們的勞動市場,真的有因此改善嗎?

除了「22K」現象,逐漸惡化的「派遣工」,正在改變台灣的就業形態。

糾紛不斷、立法延宕,濫用派遣已成為台灣薪資倒退16年的幫凶!

撰文‧楊卓翰、林麗娟 研究員‧楊政諭A八○,這是秀珍在某電信公司工作時的代號,在這裡,主管不知道她的名字。和她坐在同區,兩百多張辦公桌的名牌上,一樣都只以代號示人,她們是一群沒有聲音,也沒有名字的派遣工。

一年一簽的工作,沒有獎金、休假、福利,但她們願意忍耐並接受,只盼望有一天可以從派遣變正職,人生就有新希望。然而,秀珍的期待愈來愈不可能實現了,因為台灣正邁入「低薪派遣」的時代!

大學幼保系畢業的她,今年三十一歲,在這家電信公司客服部門當了六年多的派遣工,薪水還不到兩萬五千元,只有正職的一半。父母總是不解地問:「這麼大的電信公司,難道你能力那麼差,做了六年還不能升上正式員工嗎?」秀珍父母的質疑,是社會的主流看法,認為當派遣工是自己不上進。秀珍只能無奈地搖頭:「不是我不努力,而是高雄這兩百名客服人員都是派遣工啊!」她每天值班八小時,一周四十小時,環顧四周,整個公司的客服中心,正職還不到派遣人數的一半。七年來,轉為正職的人也僅有十多位。

勞工界的孤兒!

五十七萬派遣工 比外勞還弱勢原本,派遣工是企業用來應付臨時性、季節性的工作需求,屬於短期、非常態工作。但是,從民間企業到政府,都嘗到派遣人力低成本的甜頭,大家愈用愈沒有顧忌。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統計,今年實質平均薪資(薪資扣除物價膨脹)一口氣倒退回十六年前的水準,除了「22K」(大專畢業生到企業實習方案,月薪二.二萬元)之外,派遣已成為另一個箍住年輕人薪水的魔咒。

以秀珍的例子來說,他們不是電信公司員工,而是透過第三方的人力派遣公司,外派到電信公司工作。所以,派遣工的「雇主」不是電信公司,而是人力派遣公司,電信公司只是「要派公司」,不但不用對派遣工負法律責任,連廁所衛生紙都不肯多給,一人發一捲,用完才能再領。

法律上,要派公司不用支付派遣工保險、獎金、休假等福利,甚至資遣派遣工時,要派公司連資遣費都不用出。派遣工也沒有任何升遷管道,他們連名片也沒有,因為公司根本不承認有這些員工,像用完的寶特瓶,喝光後就丟回給派遣公司資源回收。

○八年金融海嘯後,台灣的派遣人力大幅增加。學者及勞委會也統計,臨時性或派遣勞工人數從○二年的七萬多名,暴增七倍,到去年的五十七萬名,早就超越外勞的四十萬名,但他們的工作卻比外勞沒保障。

薪資倒退嚕!

年輕人就業難 把派遣當正職跳板文化大學勞工系副教授李健鴻更估算,像派遣這種「非典型就業」,在台灣實際數字可能超過百萬;也就是說,每十名勞動者,就有一名可能陷入像秀珍這樣惡劣的就業情況。主計總處統計,台灣去年經常性的平均薪資是三萬六千元,還比十年前少六%,但是國科會調查派遣人員平均薪資,僅是二萬六千八百元。派遣,已成為拉低台灣薪資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令人擔憂的是,年輕人已成為派遣最大的「寶特瓶貨源」。台灣失業率居高不下,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年失業率飆破一三%,這群初出校園、沒經驗、沒本錢的年輕人,愈來愈多人的第一份工作別無選擇,就是「派遣」。

國科會調查,台灣五十七萬名的臨時和派遣工中,二十四歲以下勞工占了三成,而三十四歲以下竟占了六成五,派遣業者有大量「寶特瓶員工」可以使用。為什麼他們願意忍受?「很多人心想,先暫時做一下當跳板,還有機會轉正職。但是很多人一做,就是好幾年。」一名派遣公司的業務員說。

這股派遣浪潮已經席捲所有產業,不止低階職務,甚至高階職位也無法倖免。

大學畢業、現年二十八歲的許嘉雷(化名)在退伍後,就是透過派遣公司在IBM上班,工作內容是維護主機和系統測試,今年邁入第三年。

公司的一切,許嘉雷都熟悉,做的事情及工時也和正職一模一樣。就定義來說,他早就是長期雇員,但許嘉雷無奈地說,「薪水硬是差了二萬元,只有正職的六成。年終、三節獎金更是看得到、吃不到。」在公司待了三年,「連尾牙都不讓我們參加!」他還透露,有個單位原本機房主管還是正職,誰知從去年起,連部門主管也變成了派遣工,「整個部門都是派遣工在做。」「轉正職」的夢碎,許嘉雷也想過換工作,可是,房租怎麼辦?雖然有穩定交往多年的女友,他卻遲遲不敢和她談到結婚,因為過一天算一天的不確定感,已經讓他對未來與承諾失去信心。結婚、生子、買房,在他眼裡是好遠好遠的目標。

許嘉雷指出,IBM的派遣薪資已比其他同業大方,在各國都有用派遣工,這也早就是全球趨勢,「但台灣法令有沒有跟上,保護派遣工?答案是:沒有。」IBM副總經理林芳妃則表示,公司在全球各地雇用派遣勞工,絕對符合當地法令,並無違法。

大公司猛用派遣!

左手玩社會企業責任 右手剝削勞工一向「自我感覺良好」的總統馬英九,日前雖也為年輕人的低薪問題「感到歉疚」,卻沒有發現當他追求台灣經濟成長時,激增的派遣工市場,惡化的勞動條件,已讓多少台灣年輕人失去夢想?

趨勢愈來愈明顯:失業率走高、薪資降低、犧牲勞動條件的派遣工愈來愈多。企業長期雇用原本臨時性的派遣工,來壓低勞動條件,減輕勞動成本,結果是犧牲勞工權益來成就企業利潤。

光是雇主提撥勞退、勞保和健保不用負擔,以每月薪資二萬五千二百元的派遣工來說,就能省下四三八四元,一年可省五萬元,這還沒算進年終和資遣這些費用。這也是為什麼人力派遣公司統計過去八年,民間企業登錄網站徵求派遣工的筆數暴增十九倍,每天有高達將近三萬筆的派遣機會。

「很多應負擔社會責任的公司,還有中華郵政、中鋼、公廣集團等,都大量使用派遣工,而且超過十年的派遣工不在少數。」台灣通信網路產業工會理事長張緒中說,「這個『奴隸』市場有多巨大,左手玩社會企業責任,右手卻壓榨勞工『假派遣、真剝削』,說一套做一套,都是披著羊皮的狼!」政府是派遣工大本營!

愛用廉價高材生 比率最高逾六成不只是民間企業愛用派遣工,更誇張的是,政府竟然才是全國最大派遣戶,而且還用低於合理薪資三到四成的超低價,讓台灣的薪資更進一步崩壞。

在政府預算和人力縮編的情況下,業務量卻不斷增加,讓政府把腦筋動到派遣工來。根據監察院去年調查政府派遣勞工問題時發現,農委會及所屬機關派遣勞工達二八○三人、經濟部有二四三三人、教育部有一一七四人,高居各部會前三名。整個中央機關派遣勞工竟超過萬人。相較於日本和德國明文禁止政府公部門用派遣勞工,為什麼台灣政府卻自己大大用起派遣人員?

監察院最新報告指出,台灣政府去年採用一萬一千名派遣工,其中,碩士生就占了一千二百位,超過一成,而這些高學歷派遣工,有二○%的年資都超過五年。

今年三十多歲的李天強(化名),長年在教育部擔任派遣工。國立大學研究所畢業,擁有高學歷的他,派遣時間長達六年。

「我們單位派遣工也占了五成,而且就是要求大學學歷。」李天強說:「我們做的工作,和公務員完全一樣。」但是,他的薪水卻和正職差了不只一倍。

「我有碩士學歷,進去時就領到四萬二千元,做了六年,雖然比派遣到民間企業穩定,但本來與我是同事的公務員都已經變成我的主管,我卻還在領一樣的薪水。」他說。「當然不公平啊!但是失業率那麼高,我們在外面也不見得找得到工作,就這樣卡在中間……。」特別像是中研院、國家圖書館,任用比率甚至高達六○%以上。

這些,就是政府透過招標「低價採購」來的廉價高材生。

帶頭壓低薪資!

採最低價搶標 把派遣人力當商品政大勞工所教授林佳和說,本來政府的採購勞務,只有「雇傭」和「承攬」,派遣是違法的。「但隨著政府討論派遣合法性時,大法官會議卻把派遣解釋成符合《政府採購法》。從此,政府就能明著採購派遣。」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鄭津津就在行政院研考會的一篇報告中指出,政府大量採用標案,採最低價「價格標」,於是,派遣公司為了得標,自然就壓低「商品」的價格,派遣工這些「商品」,也就愈來愈不值錢。

「每一年都有新公司出來搶標,而且每一年的價格都愈來愈低。因為量大,所以他們都低於業界薪資水準的三到四成。標案價格越來越低,讓大型合法的派遣業者無法承接,最後接的派遣商,都是……嗯,鑽法律漏洞的。」一名知名派遣公司的中部主管說。

政府用低於市價四成的低標大量採購派遣工,在政府單位當過五年派遣工的謝先生感受最深。他在法務部待過五年,換過三家派遣公司,政府一開始從一人月薪三一五○○元開始招標司機,後來降成三萬元。派遣業者的利潤被壓縮,因此向派遣工抽取的「介紹費」也逐年增長,變相壓榨勞工。

「原本一個月派遣公司要抽七千五百元,但每換一家,條件就變差,」派遣公司找到各種名目向派遣工抽錢,「最後連勞保、健保都幾乎可以從我們身上扣回來,一個月活生生抽掉一萬元。」薪水愈做愈少的謝先生,最後因難以忍受而辭去派遣工作。

政府愛用派遣工,更因為他們招標的方式,反而助長不肖派遣業者。

鄭津津在報告中指出:「此一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專業具規模的派遣公司在沒有合理利潤的情況下,不願意再參與。」政府帶頭壓低勞工薪資,逼退良心大公司,讓接案的公司愈來愈小,更讓聽都沒聽過的人頭公司有機可乘。

原來,為了搶得政府標案,很多派遣公司生出許多人頭公司。「成立派遣公司資本額和員工人數都沒有限制,連報備、許可都不用,隨便一家公司就能成立三、四個人頭公司。」今年用A公司標、明年用B公司標,配合政府不讓派遣工累積年資和特休。派遣工,就像交接的桌椅資產,被派遣公司和政府單位挪來挪去。

法令三不管地帶!

派遣工竟執行政府公權力

不只如此,這些派遣工在政府單位裡的工作,都與正職無異,有些甚至還可以在公文上蓋章。監察院的報告就發現,以台電為例,台電的招標設計圖、工程附屬機械設備之規畫設計、計畫型工程機械相關圖資審查、工程品質督導等,都是派遣工在做。

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就質疑,這些派遣工竟然能執行政府公權力,「我們要那麼多公務員做什麼?」而且,「很多企業都在看政府人力運用,政府既然帶頭用派遣工,民間企業哪裡不會學?所以我們的薪資和勞動條件一直往下掉,這是一個很大的主因。」中研院院士胡勝正也認同孫友聯的看法,「台灣的薪資差距擴大、勞動條件降低,若從較大的格局來看,是因為全球化,高階的薪水愈來愈高,低階的工作,如果可以取代,那麼薪資就會愈來愈低。」胡勝正舉例,「像電信客服現在連整個服務區塊,都可以外包給大陸了。」全球化競爭之下,沒有差異化的職業,自然容易被取代。

然而,台灣濫用派遣,卻讓這個情況變本加厲。原本確實需要這些臨時派遣工,但我們的企業卻把臨時工當正職在用。再加上「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等於是變相將勞動廉價化。

李健鴻更指出,台灣在轉型服務業時,薪資卻沒有同步成長。雖然服務業已占就業人口六成,但服務業薪資在過去十年幾近停滯,而台灣濫用派遣,讓這個情況變本加厲。原本產業上確實需要這些臨時性的派遣工作,但我們的企業卻把臨時工當正職在用。胡勝正雖認同派遣的立意甚好,但他仍搖頭說:「這個現象,是確實存在的。」「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等於是變相將勞動廉價化;醫療、法律、會計等領域,各行各業都樂用派遣。這些非典型勞工人數自然與日俱增,勞動市場已逐漸變成高度不穩定的非典型。「他們雖有工作,但薪資不足,形成『新貧階級』。」李健鴻說。派遣導致低薪人口快速增加,成為台灣實質薪資倒退的元凶之一。

怎麼解決?胡勝正認為派遣仍須健全的勞動市場才能發揮效用,因此最根本的法令必須先出爐,「這要從根本來治理。法令就要規定,從嚴治市。」回顧台灣派遣已有幾十年歷史,至今派遣卻仍沒有法規可循,勞工、要派公司、派遣業者三方的複雜契約關係,更成為勞資糾紛的溫床。勞委會在○九年到一一年,針對派遣業者進行調查,發現每年違反《勞基法》的比率高達八五%,其中以未給加班費、未依法提繳或調整勞退月提繳工資最嚴重。立法,勢在必行。

雖然胡勝正及國內勞動法學者都贊成將派遣法制化,不過,勞工團體卻有不同看法。孫友聯指出,如果派遣入法,並採負面表列,僅限制少數行業不能用派遣,等於宣告政府、企業可以「明著用」,害怕門戶大開。

新草案擬鬆綁!

門戶大開 正職工飯碗恐不保遺憾的是,勞團害怕的噩夢恐怕會實現,《今周刊》獨家取得九月六日最新修正版的《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根據這份相關人士口中「確定會送件」的草案條文中,雖然明確制定例如積欠工資、勞動災害的賠償責任,減少了派遣三方的責任規避,但草案中赫見第二十三條分為甲案和乙案,當乙案規定派遣工不得超過企業員額四○%時,甲案卻是「不規範要派單位使用派遣人數比例限制」。

「勞委會打算取消上限,覺得如果訂定上限,反而會『鼓勵企業用盡派遣員額』,增加派遣人數。」林佳和說。但是,這種解釋實在難以說服勞團,孫友聯就大力指責勞委會打算取消上限,再加上只針對保全、醫療等少數產業禁止派遣,根本是為了方便政府大量使用派遣訂出的法律,等於大開門戶,「讓企業和政府派遣於法有據,正職工將全面被取代!」他擔憂地說。

熟悉日本《勞動法》的文化大學法學系教授邱駿彥也提醒,就算是派遣業大興其道的日本,法規仍然規定一定的上限。邱駿彥說:「從國外的派遣進程來看,都是從嚴格到鬆綁。台灣卻是反其道而行,從鬆到嚴,與其說管制,不如說是『就地合法』。」就連贊同用派遣活化勞動市場的胡勝正也認為:「在開始的階段,我們應該先用正面表列(僅准許少數行業派遣,多數禁止),減少大家的疑慮。等我們熟悉後,知道怎麼做規範後,再轉用負面表列(僅禁止少數行業派遣,多數准許)。」即使如此,草案中也有關鍵的一點,特別受到學者和勞團重視,也就是第十六條「要派單位雇用派遣勞工,不得低於從事相同工作性質職務勞工之工資」。這正是德國和日本等先進國家所設定的「平等待遇」與「同工同酬」原則。

如果真的能實現,那就是台灣派遣市場的一大進步,因為「這麼一來,派遣工薪資會與正職一樣,不但可以減少政府和企業濫用派遣工的誘因,也能夠拉升目前派遣工的薪資。」林佳和說。而這正是保護派遣勞工重要的關鍵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和歐洲雖然派遣勞工比率高,但是卻沒有像台灣及日本有如此嚴重的社會問題。

面對派遣魔咒,惡化年輕人的低薪問題,馬總統不應該只有歉疚,而是正視面對,整個社會更不該再冷眼旁觀。派遣法規最後定案究竟如何走,又會如何衝擊擁有一千萬勞工的勞動市場,身為派遣工的秀珍和許嘉雷或許無能為力,但是值得你我深刻思考與關心。因為,當派遣、低薪趨勢已成定局,用完就丟的派遣工已從藍領往白領延伸,若沒有完善法令健全勞動市場,你我沒有人可以逃得了「寶特瓶員工」的命運。

青壯年族群占最大宗——台灣派遣人力的樣貌

平均年齡33.1歲

平均月薪26819元

平均派遣工作年資3.89年更換派遣公司頻率3.31家

福利不如正職員工

——要派公司提供派遣工福利比率

項目 比率(%)

各項補助(生育、結婚等) 34.6

年終獎金 30.8

績效分紅 3.8

法定以外其他保險(如團體保險) 34.6 資料來源:2013年台灣非典型就業變遷調查

錯綜複雜的派遣三方關係

和傳統雇主及員工只有兩方關係不同,勞動派遣牽涉到三方。派遣業者雇用勞工,然後提供勞務給要派公司。對派遣人員而言,他聽命於要派公司主管,也受主管監督與指揮,但雇主卻是派遣業者。

帶頭壓榨!

政府是派遣人力最大戶

行政院所屬機關運用派遣人數

年別 實際運用

派遣工人數 中央各機關公務員人數 派遣工與公務員比率(%)2010 12985 186381 6.9 2011 11930 1871146.3 2012 10738 187670 5.7 資料來源: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銓敘部2009年中央機關派遣比重逾30%一覽表非正式人員占全部人員比率 機關名稱60%以上中研院、國家圖書館50~59% 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文建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等11機關40~49%教育部、體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等12個機關30~39%交通部、衛生署、營建署、經濟部水利署、故宮博物院、國有財產局、原民會、客委會等20個機關

資料來源:審計部

2012年行政院派遣勞工運用人數排行榜

排行 機關 人數

1 農委會 2803人

2 經濟部及所屬事業機構 2433人3 教育部及所屬事業機構 1174人

資料來源:監察院

派遣工年年增,

比率逼近派遣大國日本

各國勞動派遣人員占全體勞工比率 單位:%台灣 韓國 日本 德國 美國2009年 1.1 0.4 1.8 1.6 1.5 2010年 1.50.4 1.5 2 1.8 2011年 1.4 - 1.5 2 - 註:台灣為僅占工商及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比率資料來源:勞委會國際勞動統計

台灣派遣工人數成長

2002 2009 2010 2011 2012 7萬 51.7萬 53.9萬 53.1萬 57.4萬註:統計沒有獨立計算派遣,而是納入臨時性就業者資料來源:主計總處2012年勞動情勢統計要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72

印度欲打造“出口大國” 吸引大量廉價中國鋼鐵流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87

在中國忙於應對產能過剩之時,印度的鋼鐵消費卻可能以五年來最快的速度增長,今年的4-9月,來自中國的鋼鐵進口已經同比翻了一倍。

路透報道,今年4-9月,出口至印度的鋼鐵跳增33%至419萬噸,其中來自中國的進口大增108%至134萬噸。

莫迪自今年5月高票當選印度新一任總理以來,就被寄與改革厚望,並被人拿來與中國的鄧小平相比。目前莫迪大舉推動基礎建設,並致力於讓印度成為出口大國,這些都可能會極大的提高印度的鋼鐵需求。

鋼鐵商JSW預測,截至明年3月31日,印度的總鋼鐵進口量可能增加近一倍至900萬噸。國際鋼鐵協會預計2014年印度的鋼鐵需求將增長3.4%至7620萬噸,2013年增幅為1.8%,2015年有望進一步增長6%。

路透報道提到,隨著莫迪推進標誌性的“印度制造”倡議提振工業,很有可能導致大量來自中國的廉價鋼鐵湧入印度。

印度鋼鐵部下屬一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A.S. Firoz對其表示,印度生產一噸建築用鋼筋的成本可能要比中國最高多出244美元。

作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中國一個月的產量比印度九個月的產量都要高。而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中國每年的鋼鐵產能過剩約1億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70

印度欲打造“出口大國” 吸引大量廉價中國鋼鐵流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87

在中國忙於應對產能過剩之時,印度的鋼鐵消費卻可能以五年來最快的速度增長,今年的4-9月,來自中國的鋼鐵進口已經同比翻了一倍。

路透報道,今年4-9月,出口至印度的鋼鐵跳增33%至419萬噸,其中來自中國的進口大增108%至134萬噸。

莫迪自今年5月高票當選印度新一任總理以來,就被寄與改革厚望,並被人拿來與中國的鄧小平相比。目前莫迪大舉推動基礎建設,並致力於讓印度成為出口大國,這些都可能會極大的提高印度的鋼鐵需求。

鋼鐵商JSW預測,截至明年3月31日,印度的總鋼鐵進口量可能增加近一倍至900萬噸。國際鋼鐵協會預計2014年印度的鋼鐵需求將增長3.4%至7620萬噸,2013年增幅為1.8%,2015年有望進一步增長6%。

路透報道提到,隨著莫迪推進標誌性的“印度制造”倡議提振工業,很有可能導致大量來自中國的廉價鋼鐵湧入印度。

印度鋼鐵部下屬一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A.S. Firoz對其表示,印度生產一噸建築用鋼筋的成本可能要比中國最高多出244美元。

作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中國一個月的產量比印度九個月的產量都要高。而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中國每年的鋼鐵產能過剩約1億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70

尷尬的韓國:夾在廉價的中國貨與貶值的日元之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107

afp-south-korean-export-muscle-sapped-by-weak-yen

日元“直線式的”貶值,令與日本在諸多關鍵市場上存在著競爭關系的韓國坐立不良,何況韓企還面臨中國廉價產品的競爭。

在“安倍經濟學”的指導下,日本進行了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導致日元對主要貨幣創下多年新低。在過去的兩年中,日元對美元累計貶值33%,對韓元貶值35%。

日元如此大幅的貶值引發了韓國工業企業家、政客和貨幣政策決策者的擔憂,因為日元貶值增強了日本產品在價格上的優勢,而韓國與日本在很多產品線上存在競爭關系。

盡管韓國央行應對日元貶值的工具十分有限,該行行長李柱烈本月仍然表示,韓國央行不會“坐視不理”。

在11月18日的貨幣政策會議上,韓國央行維持了關鍵利率2%不變,但是李柱烈強調,鑒於日元貶值,“情況令人擔憂”。他表示,如果日本公司繼續削減出口價格,韓國的汽車、鋼鐵、機械和造船行業“一定會遭受打擊”。

韓國擁有高額外匯儲備,允許韓國央行通過幹預外匯市場的方式調節韓元對美元的匯率。

然而,韓元與日元不存在直接的匯率,而是通過各自與美元的匯率所計算出來的,這使得韓國央行的操作空間很受限。

法新社報道稱,理論上來說,韓國央行可以大幅拋售韓元,以壓低韓元對美元的匯率,最終壓低對日元的匯率,但是韓元大幅貶值會對那些需要進口原材料的企業造成傷害。

韓國淑明女子大學經濟學教授 Shin Se-Don表示:

韓元貶值將使外國投資者從股市和債市抽離資金,導致市場更加不穩定。 

兩面夾擊

日本企業從日元貶值中享受到的好處是現代汽車等韓企無法企及的,同時也使得它們的處境更加艱難。

現代汽車上月宣布,三季度凈利潤下滑30%,其首席財務官Lee Won-hee隨後表示:

現在我們最大的風險在於被日元貶值所侵蝕掉的價格優勢。

不僅是日元貶值,中國的廉價產品也讓韓企飽受壓力。韓國LG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Lee Keun-Tae指出,很多韓國企業本來就面臨著來自中國的日益激烈的競爭。

在價格競爭上,韓國出口商跟中國企業沒得比,現在他們還要考慮來自日本的競爭。

韓企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兩面夾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58

低價能源正在取代廉價勞動力 塑造全球新格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289

shale-gas-gazprom-us.si

20年來,全球化最大動力是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勞動力差。而現在,全球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已經讓位於廉價能源。石油的價格下降,頁巖氣熱潮使得美國的天然氣價格低至法國的三分之一。大量的公司正在搬回美國,能源價格正在塑造全球的新格局。

對於要搬遷的公司來說,這個世界已經天翻地覆。廉價的能源是新的廉價勞動力。德國呼籲瑞典支持擴大兩個煤礦,而歐盟轉向清潔能源的努力正面臨挑戰。

曾經的勞動力價格差使得紡織品、電子產品和其他行業將工廠從發達國家搬遷至中國。現在,工資的差距正越來越小,而能源價格差距卻在變大。在對生產效率進行調整後,中國的人工價格已經超過美國的一半。而能源價格則不斷下跌。美國從中獲益不少。

盡管油價下跌從理論上來說對所有能源依賴的國家有利,但是各國獲利的程度並不一致。全球最大的獲益者就是美國。大量的公司正在搬回美國,尤其是能源消耗較大的化工、石油、鋼鐵行業。

歐洲則每況愈下。長期來看,補貼可再生能源、對碳排放收費可以幫助歐洲獲得更廉價的清潔能源。然而,現在政策正讓歐洲公司遠離歐洲。

很顯然,與其在歐洲建造一個全新的、環保的工廠,不如選擇把產品放到中國現有的工廠制造然後出口——後者便宜得多。

即使現在歐洲國家拋棄清潔能源,它也很難趕上美國頁巖氣的腳步。就算美國將廉價液化天然氣出口至歐洲,美國依然在能源上具有成本優勢。

隨著全球薪酬差距的縮小,能源價格的比較優勢變得更為突出。

全球其它地區的工資增長幫助了美國制造業的增長。在2006年-2011年,亞洲平均薪資年均增長5.7%,而發達國家增速僅為0.4%。而生產效率也有所提升,工廠不再需要那麽多的工人。一座高級的制造工廠雇傭工人往往少於200人。

所以,公司正在搬離亞洲,回到美國。

德國化學公司BASF正將其5年200億歐元投資計劃中的1/4投向美國。BASF計劃在美國建造14億美元的丙烯工廠。天然氣不僅僅能提供能源,還提供化學原材料。

即便歐洲的工廠沒有被關閉,其部分產能也已經被轉移至了美國。

奧地利鋼鐵公司正在德州建造一個5億歐元的設施,該設施的產量將是奧地利本土鋼鐵廠的5倍。其將在德州使用廉價的天然氣加熱鍋爐,而非其在歐洲使用的、更為昂貴的煤。

擁有大量的頁巖氣儲備無疑是美國的一大福音。但歐洲必須意識到,全球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已經讓位於廉價能源。忽略這個問題,歐洲經濟將陷入更大的麻煩。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168

扭曲現況 廣設博士班 充當「廉價學術勞動力」 失序高教 拚論文數竟成主調

2015-06-01  TWM


大學博士班過度擴張,是台灣高等教育最離譜的假象,學生浪費時間,學校浪費社會資源,大家都在演一場熱中知識的假戲。從頂尖大學今年多個博士班錄取率百分之百的情況可見,戳破假面,面對供過於求的問題,刻不容緩。

撰文•賴若函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在中研院院士會議上指出,政府成立太多大學,讓太多年輕人投入時間在念書上,對日後就業一點幫助也沒有。「一大堆博士假裝在教書、一大堆人假裝在讀書,整個國家都在作假。」童子賢一番話,直接戳中台灣高等教育假象,令人心有戚戚焉。

三十年前,台灣的大學錄取率不到三○%,現在大學錄取率高達九五%。猜看看,台灣最知名的台、成、清、交、政等五所頂尖大學,現在考博士班的錄取率是多少?

答案出人意料之外。台大目前還未完全放榜,但可預計今年博士班錄取率達百分之百的系所高達三十九所,交大也有十九所錄取率破百、清大七所、成大三十二所, 除了清大占一成六,其餘都占三成左右,人文科系居多的政大,預計錄取率破百者有八所、占約二成。換言之,只要你願意,要進台灣頂尖大學讀博士班根本不是難 事。

荒謬!

博士班錄取率竟可達百分之百放眼台、政、清、交、成大的百分百錄取率系所,不乏熱門科系,例如台大化學所、會計所、資訊工程所、光電工程所;政大統計所、 資科所、教育所心輔組、東亞所;清大物理所、光電所、天文所;交大機械工程所、生物科技所;成大工設所、應數所、地科所、建築所、化學所、機械工程所 (丙、丁組)、土木工程所(甲、丁組)等,都已經出現報名人數和錄取人數相同的狀況。

甚至部分科系和組別的報考人數掛零,例如台大微生物所乙組、農經所;成大外文所文學組、電機所、地球科學所乙組、工程科學所、統計所;交大統計所、生物資訊及系統生物研究所;清大醫環所(乙、丙、丁組)、核工所(乙組︶、資工生物所、神經科學所;政大會計所等。

會出現這種現象,台大教務長莊榮輝分析,除了少子化,和大環境不好也有關,台灣教職難尋,業界對於博士的需求也不高,因此過去難考的熱門科系如機械系、電機系,如今考上不再是難事,學生的平均素質比起十年前,也下滑很多。

一所中部國立大學在今年招生中就傳出有科系討論,有考生沒有面試成績,能否直接用筆試成績錄取?原本該科系考生應該同時有筆試與口試成績,但因為報考人數太少,逼得該系只好討論是否要用這種幾乎「等同放水」的門檻來招生。

這反映出,為了衝學生人數,學校降格以求,可能找來本來不適合再深造的人來讀。學生浪費時間,學校浪費社會資源,為何台灣的高等教育淪落至此?大家都在演一場熱中知識的假戲?

一九九四年因應教改政策,高等教育開始擴張,技職院校紛紛升格大學,大學從五十幾所暴增至一百六十多所,對教授的需求孔急,造成近二十年來博士生人數成長了近五倍,從一九九六年招收兩千多人,到二○一四年招收六千多人。

擴張!

應減招的博士班 竟﹁盡量找人來讀﹂然而,這些擴張的碩博士名額即將面對台灣少子化的海嘯來襲,開始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境。根據教育部統計,一○五學年大學新生開始銳減, 到一一二學年,公私立大學包括學士、碩士、博士班招生總量,將從三十六萬多人,降到二十三萬多人,其中,博士班降幅約三成七四,由於台、政、清、交、成等 頂尖大學的博士班數量最多,占整體七成,所受衝擊也最大。

目前錄取率超過百分之百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而且勢必從博士班蔓延到碩士班。面對少子化衝擊,各大學碩博士班減招應該是正常調整的作法,但很多學校的因應作法不是減招,而是盡量找人來讀;曾有碩士畢業多年已在工作者,接到過去指導教授電話,鼓勵他返校投考博士班。

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認為,因為在教育部給予大學補助的設計上,學術論文是重要指標,各大學都需要博士班學生來充當「廉價學術勞動力」。教育部為了拚進全 球百大大學,在○六年起實施頂尖大學計畫,並依此給予重點大學補助。各校為了爭取「五年五百億」大餅,需要更多學術發表論文累積積分,尤其在理工領域,老 師一個人寫論文的速度太慢,最好的方法,就是善用博士生。

政大一名社會所博士生坦言,除了自己份內的產出,他也在別的系所擔任老師國科會計畫底下的研究員,所寫出來的論文,大多由老師掛名,「學術生產線上,還有好幾位博士生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因此才能造就一位教授三年期的國科會計畫案,產出五篇論文的驚人數字。」共犯!

為了薪水、順利畢業 大家都量產論文面對自己一字一句辛苦敲出來的論文,最後卻成為教授的作品,他當然不好受,「但是,為了薪水、為了順利畢業,大家都認了,摸摸鼻子,做一樣 的事情。」「這是一個很悲哀的共犯架構。」戴伯芬指出。「在績效主義的思惟下,學校開始透過教師評鑑,將研究綁升等,在短時間內衝論文發表數,成為教授最 大的壓力。」教授每個月要寫月報表,用研究和出版等產出換成點數,點數不足,就有可能升等失敗。於是,為了通過評鑑與升等,衍生出虛假的論文「帳面數 字」,許多老師互相掛名論文,常可見一篇論文作者欄落落長的寫了六、七人,離譜至極。

戴伯芬感嘆,曾有一所中部醫學大學,要求教授每年必須產出兩篇SCI的論文,才能通過教師評鑑,而整所大學有超過六十位教授無法達到要求,只好開始大量互相掛名、甚至將博士班學生的產出作為自己的論文。

教育部長吳思華曾公開表示,過去十年,各大學新進教師人數不超過一千五百人,但每年產出四千名博士畢業生,供過於求的落差,造成社會很難承擔,他強調,「不能再一年招收六千多名博士生了。」需要在源頭的人才培育部分,減少數量、改善生師比、增加博士生品質。

至於迫在眉睫的碩博士生過量問題,教育部近兩年已經進行總額控管,將每年開放招生名額最多七千名,降到一四年的六千多名。師大教務長陳昭珍說,在教育部幾次和大專院校的開會下,目前暫定每所學校在一一二學年度時,也就是八年後,平均要砍三成的博士招生名額。

減招三成,真的有用嗎?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少子化第一波浪潮在明年、也就是一六年就會出現,大學新生數將驟減兩萬人,跌幅達一成,四年後這些人大學畢 業,二○二○年將開始影響到碩博士生的數量,而二二年時,大學新生數將低於二十萬人、二八年時,更是達到十五.六萬人的新低點,對於碩博士班的影響更巨。 減招三成,只是應付當下招不到博士的問題,但教育部卻安排在八年後達標,到時少子化大海嘯已經來襲,三成一定不夠,顯然教育部減招的速度緩不濟急。

面對招生不佳的系所,積極進行整併,是教育部當務之急,若不加快速度大刀闊斧改變,台灣的高等教育,將持續讓資源錯置與浪費,無論是數量上持續供過於求,還是在品質上學生素質的下滑,這都令人為台灣未來人才養成感到擔憂,這樣的高等教育,還有希望嗎?

台灣高教2大假象有待改革

假象 1博士生過多

博士班過度擴張,頂尖大學台、政、清、交、成2014年博士預計錄取率大幅提高,錄取率高達100%者,光是台大就有39所。

假象 2博士生淪為學術生產線工人為了達到評鑑及升等要求,許多教授需要大量博士生協助產出論文,甚至直接將學生作品掛名。

這些系所,今年博士班無人報考?

學校 無人報考系所/總系所 系所台 大 4所/123所 微生物學研究所乙組(主修寄生蟲學)、農藝學系作物科學乙組(主修遺傳、分子育種)、農業經濟學系、生物科技研究所丙組(主修微生物生物技術)政 大 1所/42所 會計學系一般生清 大 7所/42所 生科醫師、神經科學、醫環系(乙組、丙組、丁組)、核工所(乙組)、資工生物交 大 7所/53所 土木工程學系己組、應用數學系(乙組、丙組)、統計學研究所、生物資訊及系統生物研究所、教育研究所丙組、影像與生醫光電博士學位學程成 大 20所/53所 國際經營管理研究所、太空與電漿科學研究所、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組、地球科學系乙組、生物科技研究所乙組、機械工程學系戊組、電機工程學系(丙組、丁 組)、電腦與通信工程研究所甲組、土木工程學系(乙組、丙組、戊組)、建築學系(甲組、乙組、丙組)、工程科學系(丙組、丁組、己組)、資訊工程學系乙 組、統計學系?但這些系所今年博士班預估錄取率,竟達100%!

學校 錄取100%系所/總系所 系所台 大 39所/123所近三分之一 戲劇學系、化學系(化學組、化學生物學組)、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大氣科學系、海洋研究所、政治學系甲組、經濟學系、國家發展研究所甲組(主修當代台灣)、 臨床牙醫學研究所、藥學系(藥物科技組、分子醫藥組)、物理治療學系(臨床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免疫學研究所、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轉 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口腔生物科學研究所、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應用力學研究所、農藝學系(作物科學甲組、農藝學系生物統計學組)、生物環境系統工程 學系、農業化學系、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獸醫學系、昆蟲學系、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食品科技研究所、會計學系、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資訊工程學 系、光電工程學研究所、電信工程學研究所、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生命科學系、植物科學研究所、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政 大 8所/42所

近兩成 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民族學系、東亞研究所、統計學系、應用數學系、資訊科學系、社會學系、資管系資管組

清 大 7所/42所

近六分之一 統計所、物理系、天文所、生科結構、化工系、光電所、資應所

交 大 19所/53所

超過三分之一 電信工程研究所、機械工程學系(乙組、丙組、丁組)、土木工程學系(甲組、乙組、戊組、庚組)、物理研究所、應用數學系甲組、應用化學系分子科學博士班、 生醫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學程乙組、生物科技學系甲組、科技法律研究所博士班、應用藝術研究所乙組、加速器光源科技與應用博士學位學程、照明與能源光電博士 學位學程、光電系統博士學位學程、應用化學所成 大 32所/106所超過三分之一 多媒體系統與智慧型運算工程博士學位學程、生物資訊與訊息傳遞研究所、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甲組、基礎醫學研究所(乙組、丁組)、臨床藥學與藥物科技研究所 (甲組、乙組)、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丙組、丁組)、數學系應用數學、化學系、地球科學系甲組、機械工程學系(丙組、丁組)、電機工程學系甲組、材料科學 及工程學系奈微科技博士班、土木工程學系(甲組、丁組)、建築學系丁組、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乙組、工程科學系乙組、都市計畫學系、工業設計學系(甲組、乙 組、丙組、丁組)、航太太空工程學系、環境工程學系(甲組、乙組)、資訊工程學系甲組、企業管理學系丙組、環境醫學研究所甲組、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整理:陳前康、賴若函

備註:資料整理截至5月26日止,有螢光註記者,為台大、政大部分未公布最終錄取名單的系所,因此根據其網站上公告資訊,以招生人數除以報考人數,得出「預計錄取率」。清大、交大、成大則為最終錄取率,上述統計資料不含在職班,僅計算一般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61

《南早》變紅早 馬雲廉價獻寶


2015-12-17   NM

香港傳媒業又再洗牌。南華早報集團(583)宣布向阿里巴巴出售旗下媒體業務,包括創刊於一九○三 年、已有過百年歷史的英文報紙《南華早報》,作價超過二十億元。財大氣粗的阿里巴巴,爽快地選擇一筆過用現金找數。傳統紙媒正值寒冬,阿里巴巴主席馬雲是 次出手,旋即成為國際焦點。揭開交易背後,其實是一次完美「交棒」。前大股東、愛國富豪郭鶴年在九三年回歸前入主《南早》,逐步將該報去藍染紅。如今,九 十二歲的郭鶴年完成歷史任務,在正式退休前,及時交棒予習總「新寵」、事業如日中天的馬雲。曾是江派入幕之臣的馬雲,過去三年豪擲過百億人仔,堆砌傳媒王 國,作為向新主習派「洗底投誠」的政治籌碼。是次以二十億「碎銀」為中共買一個國際窗口,可說是價廉物美。百年老報,淪為政治工具,香港傳媒生態亦在紅色 資本圍攻下,正式改寫。

《南早》上週五在網站刊出賣盤報導,但離奇的是,讀者不能就這則新聞留言,而其他新聞則如常開放言論平台。據悉,《南早》編採部高層,過去半年已收到馬雲 入主的風聲,一直非常緊張,在處理阿里巴巴的新聞時亦極度小心。有員工透露:「大約九月時收到公司電郵,話有關資訊科技、賭業、宏觀經濟等新聞,財經版嘅 老外編輯都唔使管,改由科技版(Tech Page)負責,主事人係老總王向偉嘅親信、經濟新聞編輯陳澍(George Chen)。即係話,阿里巴巴嘅新聞,一律都要經佢睇過先出得街。」另外,有商界人士透露,半年前曾在嘉里鰂魚涌總部樓下,見到糖王郭鶴年親自送馬雲離 開,先握手再送對方上車,十分客氣,當時已估計雙方會有合作。

馬雲接棒唱好中國

根據南早集團與阿里巴巴訂立的買賣協議,阿里將以20.6億元,全購南早旗下媒體資產,包括報紙、雜誌、招聘、戶外媒體及數碼媒體業務等。截至今年十月 底,南早媒體資產總值超過九億元,收購價約為市盈率(PE)的16.8倍。有基金經理指作價合理:「SCMP全球知名,係值錢嘅,可以搞得更好。」不過, 根據南早一五年中期業績,報紙分部由盈轉虧,半年蝕三十多萬。曾被譽為「全球最賺錢報紙」的《南華早報》,亦敵不過紙媒寒冬。不過,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 席蔡崇信就信心十足,更先送上「甜頭」,指會開放《南早》的網絡付費內容。雖然他強調報紙會繼續「編採自主」,但又為《南早》定下新路線,就是「聚焦中 國」,並暗示西方媒體以特定角度報導內地新聞的做法不理想,凸顯其「司馬昭之心」。 有馬雲身邊的朋友透露,馬雲一直被視為江派人馬,事緣他曾與江澤民孫兒江志成的私募基金博裕資本等,成立公司投資阿里巴巴。近年政治形勢大變,江派骨幹相 繼墮馬,有指馬雲亦成為整頓對象。去年底,淘寶網一度被工商局指其正品率不足四成;今年,A股大跌,習總捉鬼,馬雲旗下的恒生電子投資平台HOMS,位於 杭州的辦公室亦被搜查。為求自保,馬雲迅速轉軚,一方面加快擴大其傳媒版圖,另外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多次跟隨國家主席習近平外訪,搖身一變成為習總身邊的 「紅人」。其朋友表示,馬雲買入《南早》,可在國際層面為中共及自己發聲,一舉兩得。《南早》前副總編輯、時事評論員林和立表示,中共年初曾下達「有關整 頓境外刊物與媒體」指示,就是希望透過媒體向外國展示中國的軟實力,及控制香港言論,他表示:「馬雲成功接手,表示北京信得過佢,而佢接手後,已講明會報 導更多中國嘅資訊,相信佢哋以後會正面評價中國。」

糖王袋二十五億股息

是次交易另外兩個贏家,正是入主《南早》達二十二年的「糖王」郭鶴年,以及南早第二大股東、英國基金公司Silchester。九三年,郭氏以約廿七億港 元向澳洲傳媒大亨梅鐸,收購南華集團約三成三股權。○七年,郭氏增持南早,並提出全購,欲將南早私有化。當時,郭氏前後用了約十九億元,將股權增加至七成 四,但最後Silchester以作價未能反映價值,加上財務顧問認為不符合小股東利益而反對,私有化失敗。不過,郭氏入主多年來,單是股息已袋走二十五 億,可說是名利雙收。南早通告指會將出售資產所得的十四億元收益,大部分用作派發特別息,郭鶴年可再分得約十億元。另外,郭氏不但繼續持有南華集團,更保 留上市公司內最值錢的投資物業,包括清水灣電視城地皮,以及美國銀行中心單位等,估值超過十八億元,公司另有七億五千多萬元現金,可說是一隻非常乾淨的殼 股。至於當年一度與糖王上演攻防戰的Silchester,如今仍持有一成四股權。創辦人Stephen Butt曾在摩根士丹利任基金經理,自立門戶後,成為倫敦十大賺錢基金之一。這個基金主要長線投資一些藍籌股,曾持有東亞銀行(23)、希慎(14)及 TVB(511)等港股。根據交易所資料,○三年入股南早的Silchester,平均價約三元。近年,南早業績大不如前,股價跌穿兩 元,Silchester一直未有沽貨。其創辦人曾表示看到南早的不只是其股息及盈利能力,他指SCMP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故北京一定會找來一 名實力相當的大孖沙接手這份報紙。如今終於等到,Silchester有望回本。本週一,基金發言人回覆本刊指,剛收到有關交易的細節,故尚在研究中,未 能發表任何意見。

染紅鋪路賣盤

不過,郭鶴年並非坐享其成,這個賣盤大計,其實已部署多年。九○年,郭鶴年在獲前國家主席鄧小平接見,兩年後,即入主有港英窗口之稱的《南早》,正值回歸 前的敏感時刻,亦被外界視為政治任務。馬來西亞出世的郭鶴年,祖籍福建,發跡於新加坡,後來再將總部遷至香港。八十年代開始進軍內地,於杭州開設第一間香 格里拉酒店,現已發展至五十四間。如今,內地已成為嘉里集團另一發展重心。郭鶴年入主《南早》後,編採方針逐漸改變。有前《南早》高層指,回歸之後,《南 早》幾乎沒有再做調查報導,更開始出現自我審查的情況。○○年,中國版副總編輯林和立寫了一篇「統一特區首富思想」的文章,指出中央政府邀請香港三十名首 富遠赴北京為「統一思想」,即被郭鶴年指他歪曲事實,林和立於不久後離職。近年,《南早》染紅的情況更為明顯,一二年竟安排吉林省政協王向偉出任總編輯, 另曾任職亞視新聞、因誤報江澤民死訊事件請辭的副總裁譚衞兒,亦出任副老總。同年,民運人士李旺陽「被自殺」一事,《南早》以簡訊輕輕帶過,備受外界批 評。林和立指《南早》近年不時唱好中國,「好似一帶一路,明明未有什麼成就,但SCMP就不時吹噓。」

譚衞兒任總編順利過渡

在郭鶴年與馬雲洽談傾賣盤期間,《南早》編輯部亦出現重大人事變動。第二把交椅、主管香港新聞的副總編輯譚衞兒,將在明年一月一日起,接替王向偉出任總編 輯,為該報創辦一百一十二年來首位女性總編輯。譚衞兒在廣東湛江出生、廣州中山大學外文系畢業,九十年代加入無綫新聞部,長期駐京跑大陸新聞,當時為江澤 民主政年代,她建立了不少大陸人脈。新聞界老行尊說,她打通「西環經脈」,是中聯辦大好友。譚衞兒○七年加盟亞洲電視,一一年七月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身 為新聞部副總裁的她,與上司梁家榮齊齊劈炮。約三個月後旋即復出,獲《南華早報》聘用,擔任王向偉的副手,兩人此後合作無間。《南早》編採部現時約五十 人,有人記得:「Tammy(譚)開口埋口都CY前、CY後,又會『提醒』記者篇稿要加番CY講嘅嘢,CY張相又要大大張,成個梁粉咁。」譚衞兒跟梁振英 政府中人亦非常友好,「試過佢見到同事篇草稿批評政府,即刻出電郵叫個同事寫稿要客觀及平衡啲,要引用事實,唔好咁多意見。」記者向譚衞兒查問賣盤後的編 採方針,身為候任老總的她透過電郵叫記者問公司。發言人回應指編採方向會保持不變。現時《南早》記者最擔心是新老總上任後,編採方針會更親梁振英,甚至為 梁連任造勢。「中國版及財經版可能更慘,王向偉一直睇實中國版,三年前就發生封殺李旺陽新聞。而家我哋都話,明年六四會係個關口。」馬雲一三年接受《南 早》訪問談管理之道時,拿六四大屠殺作例子,稱鄧小平「為了穩定必須要做這些殘酷的決定,在當時是最正確的決定」。但阿里巴巴後來發聲明指《南早》不正當 引述。此外,譚衞兒的一些處事作風,亦未能服眾,「佢讀外文,但佢嘅英文,大家一講起就爆笑,會將一啲中國成語,好似『柳暗花明又一村』,照字面意思變做 英文,執文法班sub-editors完全唔明佢寫乜。」

馬雲百億傳媒王國

事實上,收購《南早》,只是馬雲近年南征北討的其中一件獵物。一○年,馬雲創辦雜誌《天下網商》,正式進軍傳媒業,之後陸續入股內地不同媒體。一四年至一 五年,更是收購高峰期,先後入股社交平台Tango、Snapchat,商業評論平台虎嗅網,上海財經新聞媒體《第一財經》等。除此之外,去年十一月,他 以超過六十二億港元收購文化中國傳播集團(1060),並改名為阿里影業。今年十一月,馬雲再用三百五十六億港元,入股內地最大的視頻網站優酷土豆,改名 「合一集團」,進一步確立他「傳媒大亨」的地位。馬雲是次踩入香港收購《南早》,據指牽線的是「海歸派」 私募基金「成為資本」李世默,而「成為資本」亦是優酷的早期投資者之一。李世默在中國出生,八十年代到美國,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畢業後,在史丹福取得 MBA學位,然後在復旦大學取得國際關係及公共事務學院博士。近年,他高調在國際輿論平台為中共塗脂抹粉,最為內地網民熟悉的,莫過於他一三年在TED大 會發表「兩種制度的傳說」,指出中國人民對政府的滿意程度遠超一些民主國家,並指中國領導人重視民意,有關視頻在內地瘋傳。他十二月接受《紐約時報》採訪 時曾表示,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導過於意識形態化、存有偏見,若阿里巴巴收購《南早》,可以「給《南華早報》一個獨特而有力的視角,向全球讀者展現一個更為 多元化、更符合現實的中國」。此番言論,與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在收購後的言論,同一口徑。

為淘寶買護身符

有內地科技界人士指,馬雲近年打造跨媒體王國,甚至入股恒大足球,目的是為了吸人氣。「阿里擁有最強的變現渠道,包括天貓及淘寶。馬雲入股媒體,正是為了 吸引注意力,增加網站流量,因為流量就是金錢!」他表示,媒體是否賺錢不重要,最重要是人氣,「馬雲現在是中國出價最高的人。」翻開阿里條數,雖然業績增 長放緩,但仍擁有強勁的現金流。單是四至九月,淨現金流已達二百三十億元人民幣,大把彈藥。除了吸人氣,媒體另一用處,就是助馬雲反擊外界對淘寶的批評。 阿里巴巴自去年九月於美國上市後,有關「假貨」的批評有增無減,更被告上法庭。上年七月上市前夕,持有Gucci、YSL等一批奢侈名牌商家的開雲集團 (Kering),就網售假貨問題起訴過阿里巴巴,後來一度接受和解。但阿里上市後不久,今年五月,開雲集團又再就同一事項提出訴訟,他們指責阿里巴巴在 未獲得上述奢侈品牌許可的情況下,與造假者合謀製造使用他們品牌的假貨,並提供銷售和流通平台。馬雲為此大動肝火,指寧可賠錢,絕不會再次和解,更直指: 「Gucci手袋怎麼能賣到這麼貴?」不過,諷刺的是,馬雲是次收購的業務,除了《南早》,還有數本國際性時裝雜誌的香港版,包括 《Cosmopolitan》及《ELLE》等。南早集團一五年中期年報顯示,撇除不包括在收購協議內的物業,最賺錢的便是雜誌業務,半年盈利約二千六百 多萬,報紙分部則蝕錢。而這些雜誌的米飯班主,正是各大國際時裝品牌,因此淘寶的假貨爭議隨時影響《南早》廣告收入。所以說,魚與熊掌,從來難以兼得。

撰文:財經組、時事組攝影:財經組攝錄:財經組資料:黃詠茵插圖:祝健中、朱桂葉[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887

廉價鋼材湧入 鋼鐵業寒冬未見盡頭 中國明年產量將比需求多出四億噸


2015-11-30  TWM

中國景氣成長趨緩,導致鋼鐵業生產過剩,因而廉價銷往國外,使得日本高爐大廠接連向下修正獲利預估,鋼鐵業的寒冬可能即將到來。

「中國面對的結構調整,最大的課題在於產能過剩。

希望各位務必盡早擬定因應對策。」日本最大鋼鐵企業、新日鐵住金董事長宗岡正二如此呼籲。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已在石化、水泥、造船等產業造成影響,鋼鐵業尤其嚴重。

中國的粗鋼生產量,現已達到年產八億噸,占全球五成。產能則逾十一億噸,二0一六年還會再增加。中國國內的消費量,由於景氣降溫,自一四年起減少,一六年甚至預計會跌至六.七億噸。和產能問的供需落差逾四億噸,擴大為幾年前的三倍。

中國廠商為維持開工率,正擴大出口來抵銷內需減退,已對亞洲鋼價造成衝擊,如日本出口的熱軋鋼板單價,過去一年內就跌到近半價。

以出口為主的企業最慘

在一六年三月底止的上半

年度財報中,新日鐵住金的全年度經常利益預估值,從七月時預估的三七00億日圓,大幅下修為二五00億日圓(較前期減少四五%)。主因在於,占營收四成多的出口事業,盈虧狀況惡化。由於鐵礦石等原料價格的下跌幅度比不上銷售價格的暴跌,利潤大幅惡化。

副社長太田克彥表示,「利潤異常地低成這樣,在我記憶中未曾有過。」

若根據七月時的出口市況

推估,下年度起預計可慢慢改善。「中國廠商以低於邊際利潤的方武生產,我們原本認為無法長久持續。」太田說。然而在那之後,中國鋼材的出口依然擴大,今年將達一.一億噸,與日本的粗鋼生產量相匹敵。

利潤的減少還有個重要因

素是,隨著原料價格下跌導致的庫存跌價損失擴大,這到頭來主要也是因為中國的需求降低。原油價格下跌導致高附加價值的無縫鋼管等能源相關鋼材的需求減退,廣義來說也和中國的減速有關。

就連出口比率高達約四七

%的JFE控股公司,全年度的經常利益預估值,也從七月時的兩千億日圓,再次下修為一千億日圓(比前期減少五七%)。該公司副社長岡田伸一說,「過去固然 曾因亞洲金融危機等事件調整預估值,但這次原因在於占全球粗鋼生產一半的中國景氣減速或供給過多,結構完全不同。」相對地,東京製鐵等電爐業者獲利幅度擴 大,原因是出口比率低,也沒有因為日圓貶值而增加進口太多國外產品,同時由於原料的鐵屑價格急跌,獲利大幅改善。

其實鐵屑價格下跌也和中

國的需求減少有關。「海外電爐廠商買進中國出口的低價鋼材半成品,也促使了鐵屑價格下跌。」業界一位主管表示。

問題是中國的低價出口是

否會持續下去。美國等國正擴大反傾銷調查,中國產品漸成目標,未來是否能促成數量或價格的導正,業者正密切觀察。

加盟中國鋼鐵工業協會

(CISA)的一百大主要企業,今年一月至八月約虧損三千六百億日圓,尤其是七月以來收支急遽惡化,連中國企業自己也要撐不住。

但事情沒那麼單純。日本鋼鐵聯盟董事長柿木厚司認為,「若為一般資本主義經濟的國家,現在會減產或是拋棄設備,調整產量。但中國以維持就業為前提,企業也收受政府的援助金,很難抓準他們改弦易轍的時機。」

中國的高爐和電爐廠商

多達八百家,其中未加盟CISA的小型民營企業,近年來一直大量增產。據信由於地方政府礙於就業與稅收的問題,對於中央政府要求關閉老舊設備的指示較消極,才會默許民營企業增產。

韓國大廠淨損六百億日圓

相對世界,中國對日本大廠的衝擊,還不算太嚴重。全球最大廠、歐洲安賽樂米塔爾,以及美國大廠美國鋼鐵,在一五年的七至九月由盈轉虧,韓國最大廠浦項鋼鐵也創下逾六百億日圓的淨損。

日本的高爐大廠由於日圓

貶值,主要用戶汽車與電機製造商的收益改善,也跟著受惠。日本穆迪分析師秋元崇志指出,「日本高爐業者的優勢仍在,包括以日圓貶值為背景的競爭力擴大及製 造設備重整所帶來的成本刪減,加上以高附加價值品為主的技術能力等。」今後,產品競爭力和人才競爭力的強化,會是化危機為轉機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14

印度測試可重複使用運載器 加入廉價太空旅行競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332.html

印度今天成功發射了首個用於技術驗證的“可重複使用運載器”(RLV-TD)。這是一個長約6.5米,重1.75噸,大小與一輛SUV相當,外形酷似迷你航天飛機的飛行器。

該運載器是在北京時間今天早上9點30分左右,於印度南部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成功的。負責此次發射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在火箭升空後20分鐘確認此次任務成功。這是一次高超音速的飛行試驗,也是ISRO首次發射有翼飛行器。該飛行器被安裝在一個特殊的火箭助推器的頂端,此次發射僅用於收集數據。

這也是印度可重複使用運載器計劃的第一步。ISRO科學家表示,可重複使用運載器被稱作是印度自主制造的航天飛機,可以滿足印度進入太空計劃的需求,並實現低成本太空發射目標。不過要實現把宇航員和衛星送入地球軌道,進入大氣層滑翔著陸並多次使用,至少需要10年-15年時間。屆時,搭載衛星等載荷發射的成本將降低至2000美元/千克。

印度發射自主研發飛行器令該國加入了與美國億萬富翁貝索斯和馬斯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競爭。他們都旨在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此前,印度已經在2014年成功將一個探測器發射至火星,當時僅花費成本7400萬美元,顯示了印度的技術能力,並降低太空頻繁旅行成本的能力。

可重複使用運載器已經成為降低太空旅行成本的主要手段。馬斯克的SpaceX和貝索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都已經成功測試可回收火箭降低成本。咨詢公司Alix Partners航空航天專家David Wireman表示:“盡管太空旅行的技術門檻很高,但無論從技術或者成本的層面考慮,印度都已經證明了它的實力。”

印度已經宣布到明年3月的一年中,將在太空項目中投入750億印度盧比(約11億美元),美國NASA今年一年的預算約為190億美元。

如果印度的可重複使用運載器計劃獲得成功,這意味著該國在商用衛星發射方面將占據一席之地。根據衛星行業協會的數據,2014年全球衛星行業的收入約為2030億美元,前景非常可觀,其中約59億美元來自於衛星發射。

印度國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Ajey Lele表示:“太空競爭已經不再被歐美所主導,亞洲國家的實力正在快速增強,有望迎頭趕上。”

印度第一次發射火箭要追溯到1963年,第一次發射衛星是在1975年。2009年年底,印度第一次啟動了無人登月計劃。2014年,印度“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入軌,成為亞洲第一個實現火星探測的國家。

Lele表示,印度的挑戰是和SpaceX以及藍色起源一樣的,也就是如何實現火箭回收。馬斯克的SpaceX“獵鷹9”火箭5月8日在大西洋一艘無人船上降落,第二次實現海上回收;而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幾天後也在發射測試火箭後成功實現回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