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吳曉靈:民營銀行從互聯網金融嫁接重組更有希望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474

我還在央行工作時,有一次央行開座談會,在場的有經濟學家,也有想投資的民營企業。問誰敢簽訂承諾,投資民營銀行之後,不從這家銀行貸款?最後在座的只有一家企業敢承諾。

歷次給了民營資本機會後,並沒有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哪個企業想利用設立銀行和辦金融機構為自己搭建融資平台,注定會失敗。

1980年代,城市信用社向民營資本敞開了大門;三十年後,是否允許設立民營銀行成為熱議的話題。

2013年6月19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首次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

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頒佈的《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再次明確了上述提法。從此各地民間資本申辦民營銀行漸成燎原之勢。

2013年9月16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原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應孫冶方基金會之邀,在貴州進行了一場題為《試析民營銀行的發展前景》的講座,並接受了南方週末記者的獨家專訪。

吳曉靈給民營資本的「銀行」衝動潑了一瓢冷水,她提醒「辦銀行是很難的」。2004年,作為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親自處理了德隆系坍塌引發的一系列金融風險,訪談中,她以過往的事實說明,民營資本曾獲得數次機會,但並未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

辦銀行是很難的

南方週末:最近不少地方、不少企業傳出申請民營銀行牌照的消息,各路資本競相爭辦民營銀行,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吳曉靈:這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企業最樸實的目的就是為了融資方便。計劃經濟時期,銀行是壟斷的,服務對象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對於改革開放以後產生的民營企業,貸款供給不足。很多人在想能不能辦民營銀行,為民營經濟服務。

中小企業融資比較難,既然大銀行不給我們好好服務,我們是不是辦一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銀行?科技、教育要發展,過去國家的扶持不夠多,是不是可以辦科技銀行、教育銀行,為科技和教育融資?

南方週末:民營銀行的興辦能夠真正滿足這些融資需求嗎?

吳曉靈:這麼多的呼籲都不太能夠實現,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銀行有特定的規律,不是說哪個領域缺錢,哪個領域就要辦一家銀行。

銀行吸收公眾存款來放款,為了保證公眾資金的安全,在放款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流動性、可償還性,因此銀行資產運用必須是分散的,不能集中在某一個領域。

除了政策性銀行之外,很少有專門為某一產業服務的銀行。銀行可以有不同的經營特色,但不可以有專門為某一特定人群服務的銀行。

事實上,任何時候想滿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不是說要增加銀行來滿足,而是要改革資本市場,間接融資已經太多了,現在銀行的競爭已經白熱化。

可投資的金融機構還有很多,如消費金融公司和租賃公司、第三方理財等等,不要都以銀行為目標。民營銀行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必須走跟別人不一樣的道路,否則很難成功。眼睛應該看得廣闊。辦銀行是很難的。

南方週末:金融業的高額利潤也是吸引各路資本的原因之一。

吳曉靈:我這裡有份數據,2012年三季度的數據顯示,滬深兩市,銀行業上市企業資本回報率是16.59%,非金融企業的資本回報率是4.43%,但從資產利潤率來看,上市銀行資產利潤率是0.99%,非金融資產利潤率3.16%。

銀行是高槓桿的行業,資本利潤率很高,但要獲得高額的資本回報率就要做大資產。很多銀行不遺餘力地擴大資產負債表,就是在追逐高額利潤,但從資產回報來說,銀行並不是最高的。

民營企業應該通過增加金融服務供給,促進經濟發展,把金融業作為服務業,來投資獲取回報。這是我們應該鼓勵的。

給了民營資本機會後,並沒有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

南方週末:對於民營銀行,各方呼吁了多年,但監管方的態度則慎之又慎,您認為其中的顧慮何在?

吳曉靈:1990年代初到現在,除了德隆系對個人債權進行過打折處理,都是政府對個人債權進行全部兌付。政府承擔這麼多責任,對控制權就格外關注。

從1980年代開始,特別是新興的金融機構對民資完全開放,但結果並不好,還出了很多風險。當時,發起成立城市信用社沒有任何身份的限制,街道企業、私人企業都可以發起設立城市信用社,後來城市信用社出了很多風險和壞賬。

當時考慮了兩種辦法,一是讓信用社破產,存款人承擔風險。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市場經濟的理念還沒有確立起來,老百姓沒有自擔風險的思想準備。一旦有一家城市信用社破產,就可能形成連鎖反應,擠兌所有的城市信用社,這是政府最擔心的。

第二種處置方法,就是進行改制,規範管理,改組成城市商業銀行。把城市信用社的獨立法人地位取消,風險包起來。在城市信用社改製成城市商業銀行的過程中,處置了一部分的不良資產,也掩蓋了不良資產。

城商行改制由地方政府主導,各地的地方財政或國有企業入股,保證對金融機構的控制,想通過這種方式改善城市信用社的治理機構。

另外還有合作基金會,它能夠處置集體財產遺留下來的問題,用經濟的方法解決農村社隊的債權債務問題,是一個好的發明。

當時缺錢的企業就到合作基金會借錢,合作基金會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銀行,但沒有銀行牌照,也沒有按照銀行管理。到了1998年,重慶發生擠兌,政府介入,必須要給市場以警示,於是中央決定關閉所有的合作基金會。

還有一些人藉著供銷社入股的方式,募集活期股金、定期股金變相吸收存款,也出現了很多風險,當時地方政府向中央銀行借款1200億處置風險,相當於現在一萬多億。

南方週末:2003年前後,也曾有一輪開放民營銀行牌照申請的熱烈討論,當時看上去條件頗為成熟,為何最終功虧一簣?

吳曉靈:當時,我還在央行工作。央行開座談會的時候,在場的有經濟學家,也有想投資的民營企業家。就問誰敢簽訂承諾,投資民營銀行之後,不從這家銀行貸款。到最後在座的只有一家企業敢做這樣的承諾。

為什麼要簽訂承諾,就是有太多的人進入銀行不是為社會公眾服務,而是要為自己縫個錢口袋。一個能夠投資銀行的企業,實力是很好的,不在自己辦的銀行貸款,完全可以從其他銀行貸款,為什麼不敢承諾?

與此同時,德隆系出現了,在組建城市商業銀行和整頓信託投資公司的過程中,監管當局允許民資入股,德隆集團向13家金融機構入股,包括城商行、信託、租賃、證券公司,總股本92億元,德隆系控制42億元,佔到股本的62%。

由於沒有很好地運用好控制權,建立良好的金融機構治理,把參股控股的金融機構當做本集團的融資平台,把資金調取打莊股,用高額的股金抵押貸款,支持實業的擴張。到了2004年,股價下跌,不倒的莊股也倒下去了,資金鏈斷裂也拖累了13家金融機構。

事實上,在歷次給了民營資本機會後,並沒有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

唯獨一個例外就是民生銀行,但是民生銀行的背景是工商聯,所有的經營管理者都是由工商聯推薦,最開始去的都是人民銀行的副行長、大區行長,到董文標,股東並沒有經營的實際權力。

由此對民營資本有一種不信任感,這其中既有體制的原因,也有歷史的原因。體制的原因在於,政府過多承擔金融機構經營的風險。歷史的原因在於,民營資本以比較散、比較小的方式進入金融機構,並沒有發揮好民營資本在治理結構中的表率作用。

銀行不是那麼好辦的

南方週末:從目前看,民營資本做銀行要想獲得成功,您有何建議?

吳曉靈: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不管是大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都感覺到經營的壓力,也都在向中小企業傾斜。

在這樣的形勢下,民營資本要進入銀行業首先要面對爭奪存款市場的信譽挑戰。現在,存款市場已經白熱化,各家銀行用各種金融產品沖時點,各種資金掮客拉存款。一個儲戶走到街上,看到國有銀行和民營銀行,他會選擇誰?

我調查過很多村鎮銀行,從允許設立到現在已經有5年的時間,全國才七百多家,原來設想到1000家,他們最大的困惑就是吸收資金。

第二,單一銀行服務功能有限的挑戰。發起成立一家銀行,不可能一開始就有分支機構。銀行的核心業務是存款、放款和結算。單個的銀行沒有暢通的結算渠道,企業就不會去開戶。

新設立的銀行不可能一開始就具備銀行的所有功能,當其他銀行都有這些功能,你是一家單一的銀行,怎樣去競爭?

第三,股權與真實控制權的挑戰。如果進入銀行是尋求控制權,股權是可以集中,拿著大股份,但是不懂經營,未必能夠真正落實控制權。

第四,人才的挑戰和競爭。所有想進入金融業的企業家都不是經營銀行的行家裡手,不懂的時候就要聘請職業經理人。現在各家銀行都在擴張,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向國有商業銀行挖人,薪金就跳了一個台階。新成立的民營銀行,要想從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再往出挖人,可見人力成本之高。

有人拿台州商業銀行和泰隆銀行舉例,這兩家都是百分之百民資,幹得那麼好,為什麼我幹不好?

這兩家都是從城市信用社發展起來的。1980年代的環境,老百姓對城市信用社像對國有銀行一樣信任,他們都經歷過農信社和城信社的經營管理,有網點和信譽的歷史積累。

南方週末:競爭很激烈,困難很多,所以您不太看好民營銀行的發展?

吳曉靈:我認為,在互聯網金融的基礎上,嫁接重組成民營銀行是有希望的。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應該是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加工傳遞金融信息,辦理金融業務。構建渠道,完成資金的融通。

過去傳統銀行是點對點蒐集信息,只是用了信息技術的彙集加工,沒有多頭開放的信息源。互聯網金融運用社交網站、移動支付、搜索引擎、云計算,基於新技術完成信用評估。

現在互聯網企業可以開展基於第三方支付的結算,基於電商信息的小微貸款,基於支付賬戶的簡單金融產品的銷售。這些都是金融的單項業務,存款、貸款、結算,三者結合才叫銀行。而基於第三方支付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有望成為民資進入的新通道。

第三方支付有上億的客戶積累,但仍會面臨吸收存款的挑戰。互聯網可以解決小額個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融資問題,難以解決大額個性化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此基礎上變成銀行,還需要網上和網下的結合,但這是民資進入銀行業成功率比較高的渠道。

個人建議收購兼併,在互聯網金融基礎上的重新申請牌照,比重新設立單一的銀行更有前途。

一旦符合條件,就該一視同仁

南方週末:目前,對於如何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的相關細則尚未面世,但從監管的總原則上,您認為哪些問題需要注意?

吳曉靈:銀行是有外部效應的社會企業,民營資本發起設立銀行,首先要對投資人的資格進行考量,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投資金融。不誠信的企業、不乾淨的錢不能進來。

政府應該把好這個關,一旦符合這些條件,就應該一視同仁對待所有的投資者。

民營企業進入銀行不是給自己搭建融資平台,哪個企業集團想利用設立銀行和辦理金融機構為自己集團搭建融資平台,肯定就會有關聯交易、挪用資金、各種虛假行為。這些對於金融業來說都是非常忌諱的。

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一定要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服務贏取合理利潤,而不要以融資平台為宗旨,但凡以融資平台的心態進入銀行業注定要失敗。

南方週末:在沒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前提下,民營銀行所謂的風險自擔,有人理解為民營銀行股東承諾在發生流動性風險時進行救助,並應承諾風險兜底。您如何看待?

吳曉靈:本來就應該風險自擔,但社會上說讓投資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我認為是不行的。投資人應該承擔有限責任,合規管理,嚴格要求。同時,監管層應該盡快出台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破產條例,這兩個條例,從技術上來講,沒那麼複雜,一年足矣。一家銀行從批準到籌建,一年之內還不至於到破產。單獨針對民營銀行設置差別退出機制,有失公平,就不國民待遇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28

嫁接“眾包”模式造車 凱翼想成為汽車界的“小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1986.html

嫁接“眾包”模式造車 凱翼想成為汽車界的“小米”?

一財網 楊海艷 2015-07-29 14:04:00

參與眾包的可以是汽車發燒友、車企人員、資深設計師,項目完成後采用網友投票的方式選出最受歡迎的設計,然後集中,最後進入量產階段。

為什麽車的內飾配置都大同小異,為什麽我的車不能有專門放置雨傘的地方,為什麽車不能更好地和手機相連,采用擡頭顯示的方式讓車主在開車過程中更加安全和方便地用手機?

凱翼汽車出動100人組建的研發與銷售聯合項目組,花了45天時間在走訪了50個市場,經過了6000余次用戶和一線銷售人員的調研後,收集到了上述消費者對汽車的最真實的需求和願望。

“我們要走最差異化的道路,打造年輕人最喜愛的智能互聯汽車。”凱翼汽車營銷公司總經理黃招根表示。

凱翼C3

凱翼汽車的差異化策略其實有些無奈。從時間上看,凱翼應該是中國汽車品牌中,最為年輕的一個品牌。他由原奇瑞汽車創始人、八大金剛之一的奇瑞汽車原副總經理陸建輝帶領200余人團隊,2014年在蕪湖市江北產業集中區組建而成,從所屬關系看,凱翼汽車與奇瑞汽車與同屬奇瑞控股集團旗下產業,雙方擁有共同的股東,在技術領域將會有所合作。

自誕生之初,凱翼汽車便廣受質疑,“奇瑞搞一個凱翼,只是為了走量、分攤成本”,“凱翼旗下車型都是奇瑞淘汰的資產”。這樣一個並不大多數人所看好的凱翼汽車偏偏又生不逢時。2014年國內車市已經從此前的狂飆猛進的增長態勢轉變為小幅平穩增長,201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車市銷量數據比大家預想得更加低迷一些,而大眾、通用這些原本在中國市場上叱咤風雲的跨國車企也遭受了多年不遇的滑鐵盧。

這樣一個根基不穩、生而多艱的新品牌靠什麽博得市場?“深挖用戶痛點”,凱翼給出的這個答案其實放在任何產業都是獲得成功的必經之路,沒有太多可圈可點的東西,最關鍵的是,能做到的有多少?

“過去一款車的誕生,也會經歷用戶調研的階段,但基本都會依賴一些中介機構。”凱翼汽車的公關負責人王煒告訴記者,這會造成一些信息傳遞的偏頗或者失誤,而凱翼則希望“去中介化”而更直觀地聽取消費者的意見。

“眾包造車”的模式應運而生。熟悉互聯網概念的人對“眾包”一次應該不陌生,這也是當下一種新興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企業利用互聯網將工作分配出去、發現創意或解決技術問題,從而獲得更多的創意與能力。

聽上去很美好,在IT和手機領域,眾包的模式都在被一些企業所采納,例如之前的小米,就曾通過這種短平快的方式對其手機系統和功能進行快速的叠代更新,從而獲得了大批年輕的粉絲。但這一方式在一個重資產和重流程的傳統汽車制造業上,能嫁接成功嗎?

“我們眾包的第一步主要在汽車外形和內飾設計上,等2016年樣車出來後,在人機交互的層面可能再會有一些眾包任務出來。”王煒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這一點看,凱翼當下的眾包項目更多只是涉及用車領域,“比如消費者希望我們有一些什麽樣的功能鍵,外形上有什麽改觀等”。參與眾包的可以是汽車發燒友、車企人員、資深設計師,項目完成後采用網友投票的方式選出最受歡迎的設計,然後集中,最後進入量產階段。

王煒告訴記者,整個過程中,凱翼的研發團隊將為平臺上的這群眾包人員提供相關的國家法規方面的咨詢和培訓,並提供一些技術支持,但設計和創意基本上都會來自於民間。初期眾包平臺完成後,後期還可能進一步涉及電商、投資等領域,最終的眾包項目可能進一步深入到開發者平臺,最大化的讓消費者的需求得到呈現。

從模式上看,這種基於互聯網思維的模式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傳統的汽車業更多的個性化想象空間。但與此同時,存在的問題也多多。“我們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三個,一是成本,畢竟很多定制化的功能鍵,可能是原來汽車上根本沒有的,需要重新定制、開模;其次是這些網友的設想是不是都可以呈現,如果眾包和投票的網友都對天馬行空的東西感興趣,那麽我們的成型會遭遇很大的挑戰;還有就是是不是會有那麽多的人來參與我們的項目,這也是一個問題。”王煒毫不諱言。

在記者看來,這一創新思維不僅在成本和現實性上會對凱翼造成考驗,在管理和統籌上也將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31

猴年你就弄個猴?奢侈品牌如何嫁接中國元素才不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2423.html

猴年你就弄個猴?奢侈品牌如何嫁接中國元素才不雷

一財網 劉瓊 2016-01-21 20:32:00

當中國消費者成為各大奢侈品牌的重要客戶,中國春節也逐漸成為品牌們非常重視的節日營銷時機,LV、Dior和阿瑪尼等不少奢侈品牌,紛紛推出針對中國消費者的猴年生肖限量版產品或其他與中國新年相關的設計元素。

奢侈品大牌們為增長放緩的中國市場操碎了心。

當中國消費者成為各大奢侈品牌的重要客戶,中國春節也逐漸成為品牌們非常重視的節日營銷時機,LV、Dior和阿瑪尼等不少奢侈品牌,紛紛推出針對中國消費者的猴年生肖限量版產品或其他與中國新年相關的設計元素。

不過將產品帶上中國元素、渴望從心理上得到中國消費者文化認同的初衷,卻由於對中國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使得有些產品和營銷設計遭到吐槽。

有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國際奢侈品牌需要權衡品牌DNA與重要市場元素的平衡,迎合市場也需要深入了解當地文化。

商業間諜進了設計部?

中國的農歷生肖猴年即將到來,不少奢侈品牌便推出了一系列生肖猴相關設計的產品。

一些高端化妝品牌推出了猴年新春限量版的護膚品或彩妝。雅詩蘭黛推出“猴年限量精華”、“2016年猴年限量珍藏版金粉餅金猴獻瑞”,紀梵希推出“輕盈無恒明星四色散粉猴年新春限量版”;

奢侈品牌LV、Dior和阿瑪尼都推出猴年限量配飾,如全球最大的奢侈品牌LV推出了一組三套件(項圈、項鏈、手鏈)的猴年生肖銷量版配飾,據說是施華洛世奇水晶打造,售價從705美元起;

寶璣的那不勒斯猴年紀念腕表、雅克德推出猴年系列腕表、伯爵掐絲琺瑯生肖腕表等表盤中都有生肖猴元素;Calvin Klein還推出了一套褲邊邊燙金的猴年生肖特別款內衣。

不過由於有些設計由於不太符合中國的審美角度習慣,某些新設計頻頻遭到吐槽。比如某奢侈品牌設計的猴年生肖配飾被中國網友們質疑,該猴寶寶像“長出倆耳朵的外星人”。

類似狀況前些年也曾出現過。著名的奢侈品牌博柏利(Burberry)此前推出了一款羊春節限量圍巾,傳統格子羊絨圍巾的末端繡上了一個紅色的“福”字,售價5750人民幣,比普通頸巾貴850元。但這款圍巾招來了網友的大量吐槽,有網友用“不是山寨,勝似山寨”來形容。

同樣在羊年,某國際知名高端酒類品牌蘇格蘭威士忌曾推出以羊的特性與意涵出發推出的《羊年珍藏》臺灣限定版,只有集合四瓶酒樽才能看見“三羊開泰”的畫面,但是因為“4”在中國是不吉利的數字,所以消費者更願意只買一瓶。

就連運動品牌Nike也粘上了這樣的魔咒,2016年初發布的一款新鞋,鞋身以白為主,在腳後跟部分,寫有紅字“發”,或倒轉了的“福”,以取中國人福到之意。但中國網友們看到該設計吐槽“發福”的連讀,因為其中國含義是指肥胖,身材走樣。

其2015年Nike推出的“SB”系列同樣震驚了一些中國消費者。SB系列的鞋子英文全名是:Nike Dunk Low(Hi)Pro SB(即skate board的縮寫),是其最主流的板鞋之一。但是,“SB”在中國的含義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有網友吐槽說 “當初在商場看到大大的Nike sb系列,和朋友笑了好久,難道是商業間諜進了他們公司設計部?”

野村證券亞洲區(除日本外)消費品行業分析師陳菁瑜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些針對中國農歷新年或是生肖猴年設計,說明這些國際大牌非常重視中國市場,所以在設計中希望體現中國元素,不過顯然對中國文化和審美習慣又不夠了解。

如何嫁接中國元素

中國購物者對於奢侈品牌的重要新已經不言而喻。過去的2015年,中國購物者在繼續成為全球奢侈品行業最大手筆的消費者,財富品質研究院《2015年中國奢侈品報告》顯示,中國購物者約花1168億美元購買奢侈品,同比增長9%,消費額達910億美元,同比增長12%。在全球奢侈品消費中,中國購物者占據高達46%的份額。

為應對區域市場差異性需求,歐萊雅、寶潔等很多中低端消費品牌會在中國有研發中心,研究開發適合中國或亞洲消費者適合與喜歡的產品。可對於奢侈品牌來說,既然中國是很多品牌最重要的市場,希望設計出抓住中國消費者興趣點的產品,為何不選擇更了解中國文化的中國設計師?

"不少奢侈品牌或其他國際大牌,特別是一些歐、美品牌,特別強調自己的品牌DNA",知名國際獵頭機構華徳士(Robert Walter)中國消費品類銷售與市場營銷副總監郭林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所以品牌設計師、區域市場高級別高管目前基本都選用了解品牌內涵和文化的歐美候選人。

另一方面,從奢侈品本身而言,其“創造了跨越時間和小眾的物件,其中包含了上百年歷史的技法和手工工藝,其代表著頂級的手工藝、文化、歷史傳統以及對於生活態度的獨到闡釋,它傳遞的是一種文化及生活方式”,巴黎HEC商學院專門研究品牌、奢侈品、時尚的營銷教授Gachoucha Kretz認為,傳承性是其品牌的重要特點。

因此,在未能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狀況下,品牌將中國元素簡單生硬地加入其中,結果可能適得其反,特別是在中國消費者消費理念日益成熟,消費群體日益年輕化,對傳統大牌不再盲目的狀況下。

“國際品牌需要權衡保持品牌DNA與重要市場元素的平衡,迎合市場也需要深入了解當地文化,”陳菁瑜也認為,如果可以跟中國藝術家、設計師合作是贏得市場爭更多勝算可能性之一。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42

中海地產“千億”拿地 嫁接中國建築資源介入“產城”開發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24/1120566.html

自去年12月份顏建國掌舵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00688.HK)以來,這家老牌央企明顯加快了土地投資的步伐,不僅在公開土地市場動作頻頻,也更多地聯合外部夥伴合作開發。

中海地產今年提出千億土地投資計劃,前五月,土地支出為343.91億,還有大量“彈藥”蓄勢待發。

與萬科、碧桂園等大型房企類似,中海地產也在加大收並購力度。今年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預計下半年將出現更多的並購機會。

值得關註的是,從去年底以來,中海地產還大大加強了與母公司中國建築(簡稱中建)系統內部兄弟公司的業務協同與優勢互補,實現了多元化投資新突破。

6月21日,中海地產與中建全資子公司中建方程、中建資本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同時,三方還就鄭州高新區項目簽署了合作協議。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中建旗下主要包括專註在城市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投資業務的中國建築基礎設施事業部,專註於城鎮成片土地綜合開發、城市更新業務的中建方程,以及推進中國建築“產融結合”戰略的中建資本及中建旗下各局等,通過與這些兄弟公司合作,中海地產開始介入城鎮化開發和產業新城領域。

土地投資多元化

中海地產主席兼行政總裁顏建國在今年3月份的業績會上透露,中海在戰略目標、拿地方式、管控模式等各方面都在進行優化,例如在投資方面,由於現在一線城市拿地會越來越困難,中海也會通過聯合拿地、適當參與棚改進行一二級聯動等方式拿到一些地。

同時,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中海地產還要求,將投資拿地列入城市公司的考核指標,要求各城市公司采取更多樣化的投資手段,增加更多儲備土地。

這樣的投資思路顯然已被貫徹。去年12月起,中海地產緊抓歲末年初的土地市場機遇,在公開市場拿地速度明顯加快,迅速吸納了多宗優質土地。

根據公司公開資料顯示,去年12月至今年5月底,中海總計斥資552.17億元在25個城市新增39宗土地,總建築面積達921萬平方米。其中,今年前5個月新增土地儲備26宗,總建築面積約610萬平方米,權益面積約508萬平方米。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相比去年前五月新增的總建築面積228萬平方米,今年前五月已實現168%的增長。同時,今年前5月的土地投資總額也同比增長約3.2倍。

而在業績會上,中海方面表示今年全年的土地投資額預計1000億。前5月,中海地產土地支出為343.91億元,完成率約為34.39%。

在土地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中海也不斷加大外部合作力度,積極聯合優秀外部合作單位組成聯合體進行土地投資。

據統計,今年前五月,中海地產已與龍湖、保利、首開、中糧等7家房企以及曲江文化產業集團展開合作,先後在西安、北京、香港等地獲取了4宗地塊,總建築面積約189萬平方米,支付權益地價超過60億元。

此外,今年上半年,中海先後與深圳國際、中集集團、平安不動產等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未來有望在合作開發上實現新的突破。

介入產城融合

顏建國回歸帶給中海的新變化還包括,與母公司中建集團的聯結大大加強,背靠母公司強大的資源,一向專註於住宅+商業開發的中海地產,開始進入了城鎮化、產城項目的多元化領域。

為開發鄭州高新區的宅地項目,中海地產已與中建方程訂立協議,並成立了項目公司。該項目公司將由中海地產擁有65%股權,中建方程擁有35%股權。同時,根據約定,中建方程預計將在2018年年初將該項目註入項目公司。

據了解,該宗地塊是中建於去年12月28日拿下的高新區朱砦合村並城項目,土地用途為城鎮住宅,占地面積約113.98畝,地上建築面積約為19萬平方米。

在鄭州高新區項目開發方案中,中建方程以在建工程轉讓的方式,將其中一宗土地轉讓給中建方程與中海地產組成的合資項目公司,而中建資本負責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提供融資貸款,實現三方合作共贏。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近期各地的土地供應規模加大,但資金審核力度趨嚴,這使得房企難以拿下優質的土地,因而實現內部資源的共享很關鍵。

更進一步,中海與中建方程合作不僅是利用了系統內部的土地資源獲取優勢,還充分發揮了中建方程的城鎮化綜合建設之長,中海地產也因此介入了產城運營。

中建方程是中建集團於2014年1月組建成立的新型城鎮化投資公司,旨在向地方政府提供“一站式、系統化、全要素”的優質城鎮綜合建設服務。中建方程以土地成片開發和土地價值提升為核心業務。

目前,中建方程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5個一、二級城市投資運營了30余個大型新型城鎮化綜合建設項目,並取得了可觀的成果。其中,西安徐家灣地區綜合改造項目和上海重固鎮新型城鎮化綜合開發項目分別入選國家級PPP示範項目庫和PPP創新工程重點城市名單,天津塘沽灣新城項目也入選了天津市示範小城鎮建設試點。

對於這次合作的意義,顏建國在簽約儀式上表示:“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是進一步加強系統內單位間的協同發展、合作共贏,通過積極融入中國建築的大戰略、大體系,為中海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在前述戰略合作中,還有一個機構不容忽視。那就是中建資本。中建資本定位於中建的金融控股平臺,旨在為全集團的投融資提供金融服務,並以自身為載體對外實施金融投資,獲取金融牌照,打造中國建築唯一的金融業務板塊。同時也是中建深入推進“產融結合”戰略,促進主營業務和金融業務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對此,嚴躍進認為,中海與中建方程、中建資本的合作,通過發揮集團內部的拿地、建設工程、融資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實現了對重點城市優質項目的獲取開發和建設,“符合中海當前控制財務成本、企業發展提速等導向策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張曉玲 實習生 徐憶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000

中海地產“千億”拿地 嫁接中國建築資源介入“產城”開發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24/1120566.html

自去年12月份顏建國掌舵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00688.HK)以來,這家老牌央企明顯加快了土地投資的步伐,不僅在公開土地市場動作頻頻,也更多地聯合外部夥伴合作開發。

中海地產今年提出千億土地投資計劃,前五月,土地支出為343.91億,還有大量“彈藥”蓄勢待發。

與萬科、碧桂園等大型房企類似,中海地產也在加大收並購力度。今年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預計下半年將出現更多的並購機會。

值得關註的是,從去年底以來,中海地產還大大加強了與母公司中國建築(簡稱中建)系統內部兄弟公司的業務協同與優勢互補,實現了多元化投資新突破。

6月21日,中海地產與中建全資子公司中建方程、中建資本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同時,三方還就鄭州高新區項目簽署了合作協議。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中建旗下主要包括專註在城市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投資業務的中國建築基礎設施事業部,專註於城鎮成片土地綜合開發、城市更新業務的中建方程,以及推進中國建築“產融結合”戰略的中建資本及中建旗下各局等,通過與這些兄弟公司合作,中海地產開始介入城鎮化開發和產業新城領域。

土地投資多元化

中海地產主席兼行政總裁顏建國在今年3月份的業績會上透露,中海在戰略目標、拿地方式、管控模式等各方面都在進行優化,例如在投資方面,由於現在一線城市拿地會越來越困難,中海也會通過聯合拿地、適當參與棚改進行一二級聯動等方式拿到一些地。

同時,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中海地產還要求,將投資拿地列入城市公司的考核指標,要求各城市公司采取更多樣化的投資手段,增加更多儲備土地。

這樣的投資思路顯然已被貫徹。去年12月起,中海地產緊抓歲末年初的土地市場機遇,在公開市場拿地速度明顯加快,迅速吸納了多宗優質土地。

根據公司公開資料顯示,去年12月至今年5月底,中海總計斥資552.17億元在25個城市新增39宗土地,總建築面積達921萬平方米。其中,今年前5個月新增土地儲備26宗,總建築面積約610萬平方米,權益面積約508萬平方米。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相比去年前五月新增的總建築面積228萬平方米,今年前五月已實現168%的增長。同時,今年前5月的土地投資總額也同比增長約3.2倍。

而在業績會上,中海方面表示今年全年的土地投資額預計1000億。前5月,中海地產土地支出為343.91億元,完成率約為34.39%。

在土地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中海也不斷加大外部合作力度,積極聯合優秀外部合作單位組成聯合體進行土地投資。

據統計,今年前五月,中海地產已與龍湖、保利、首開、中糧等7家房企以及曲江文化產業集團展開合作,先後在西安、北京、香港等地獲取了4宗地塊,總建築面積約189萬平方米,支付權益地價超過60億元。

此外,今年上半年,中海先後與深圳國際、中集集團、平安不動產等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未來有望在合作開發上實現新的突破。

介入產城融合

顏建國回歸帶給中海的新變化還包括,與母公司中建集團的聯結大大加強,背靠母公司強大的資源,一向專註於住宅+商業開發的中海地產,開始進入了城鎮化、產城項目的多元化領域。

為開發鄭州高新區的宅地項目,中海地產已與中建方程訂立協議,並成立了項目公司。該項目公司將由中海地產擁有65%股權,中建方程擁有35%股權。同時,根據約定,中建方程預計將在2018年年初將該項目註入項目公司。

據了解,該宗地塊是中建於去年12月28日拿下的高新區朱砦合村並城項目,土地用途為城鎮住宅,占地面積約113.98畝,地上建築面積約為19萬平方米。

在鄭州高新區項目開發方案中,中建方程以在建工程轉讓的方式,將其中一宗土地轉讓給中建方程與中海地產組成的合資項目公司,而中建資本負責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提供融資貸款,實現三方合作共贏。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近期各地的土地供應規模加大,但資金審核力度趨嚴,這使得房企難以拿下優質的土地,因而實現內部資源的共享很關鍵。

更進一步,中海與中建方程合作不僅是利用了系統內部的土地資源獲取優勢,還充分發揮了中建方程的城鎮化綜合建設之長,中海地產也因此介入了產城運營。

中建方程是中建集團於2014年1月組建成立的新型城鎮化投資公司,旨在向地方政府提供“一站式、系統化、全要素”的優質城鎮綜合建設服務。中建方程以土地成片開發和土地價值提升為核心業務。

目前,中建方程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5個一、二級城市投資運營了30余個大型新型城鎮化綜合建設項目,並取得了可觀的成果。其中,西安徐家灣地區綜合改造項目和上海重固鎮新型城鎮化綜合開發項目分別入選國家級PPP示範項目庫和PPP創新工程重點城市名單,天津塘沽灣新城項目也入選了天津市示範小城鎮建設試點。

對於這次合作的意義,顏建國在簽約儀式上表示:“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是進一步加強系統內單位間的協同發展、合作共贏,通過積極融入中國建築的大戰略、大體系,為中海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在前述戰略合作中,還有一個機構不容忽視。那就是中建資本。中建資本定位於中建的金融控股平臺,旨在為全集團的投融資提供金融服務,並以自身為載體對外實施金融投資,獲取金融牌照,打造中國建築唯一的金融業務板塊。同時也是中建深入推進“產融結合”戰略,促進主營業務和金融業務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對此,嚴躍進認為,中海與中建方程、中建資本的合作,通過發揮集團內部的拿地、建設工程、融資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實現了對重點城市優質項目的獲取開發和建設,“符合中海當前控制財務成本、企業發展提速等導向策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張曉玲 實習生 徐憶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0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