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個里長 開啟中鋼官商索賄大戲


2012-8-20  TCW




行政院前秘書長林益世涉嫌以協助中鋼下游協力廠商地勇公司續約為由,涉及的貪瀆案件還在審理中,對於中鋼的角色,為何從一個被視為國營事業的績優生,如今捲入涉嫌關說、貪瀆的案子裡。究竟中鋼是人謀不臧,還是受到地方派系的威脅?對百萬股東又該有什麼交代?

兩份資料,掀開潘朵拉的盒子,直窺問題的核心。

序幕:里長抗議污染停料迫廠商找有力人士

一份是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梁基南、許安隆」的二審刑事判決書,一份是來自中鋼內部的機密資料。

梁基南,一個里長。他,讓鋼鐵業龍頭中鋼,改變了副產品脫硫渣標售與定價模式,開啟官商索賄的大門,扳倒中鋼良好形象。

更因為他,讓台協、地勇、大地亮三家公司,乖乖的按月繳交「環保公關費」,只為能得到中鋼的料源。

這場戲二○○四年上演過一次;二○一二年再度上演,就是這次林益世涉入的模式。論劇情,上半場與下半場劇情近似,都出現路人甲,向高雄市環保局檢舉廠商A 不法或污染,高雄市環保局就去函指正中鋼,或要求對廠商A停止供應脫硫渣。而廠商A惟恐停料影響營運,遂找尋「有力人士」協助。這位「有力人士」在分別與 環保局或中鋼「溝通」後,問題迎刃而解,料源恢復正常供應,廠商A才得以繼續營運下去。

論張力,下半場因涉案人員層級高達行政院秘書長,成了外界關注的焦點。上半場則有「勒索」、「讓利」,及中鋼、下游廠商與「有力人士們」三方角力。時間拉 到二○○四年八月,高雄小港區合作里里長梁基南以中鋼下游廠商大地亮,產生石墨亮片落塵造成空氣污染,要求中鋼對其停止供料,否則將發動抗爭圍廠,開啟了 這場勒索收賄大戲。

在要脅中鋼的同時,梁基南另一方面向高雄市環保局檢舉,並向媒體散發訊息,塑造中鋼是造成空污幫兇氛圍。在圍廠抗爭與環保局的兩大壓力下,儘管中鋼把落塵拿去化驗,判定落塵並非來自中鋼,「理」字站得住腳,但中鋼仍在同年十月份,停止供料給大地亮。

中鋼的舉措嚇到了大地亮,趕快找上同行的地勇、台協商討解決之道。三方在二○○五年二月底開會商討。這一場會議達成四點共識,一是中鋼脫硫渣合約以議價方 式取得競價;二是合約從一年一標改成五年一約;三是以扣除水重(含水量)二○%為定價基礎;四是由大地亮董事長鄭志強找「有力人士」向中鋼關說。

事成後,每一家願以扣除水重一○%所多出來的利益,約六十四萬元做為敦親睦鄰費用。簡單的說,這個共識就是協商中鋼產品降價,產生給廠商的利潤,來幫中鋼解決抗爭疑慮與「花錢買保險」。

終幕:里長收錢「溝通」中鋼點頭讓步留三後遺症

所以,鄭志強找上了與梁基南素有交情,當時擔任小港區松山里里長的許安隆,做為和梁基南溝通的橋樑。許安隆在這個事件中,找到了見縫插針的機會。他和梁基南談好兩人三七分帳,由許安隆負責收錢,梁基南負責和中鋼「溝通」。

在梁基南敲邊鼓下,中鋼找來台協、大地亮與地勇三家公司協商,只要能做好「敦親睦鄰」,不出現圍廠抗爭事件,中鋼願意在標售模式與價格上做出兩大讓步。

這兩大讓步,為中鋼營運留下三大後遺症:一、擴大了廠商的獲利空間,每家公司每年淨利約三億元,提升一成。二、留下廠商要靠關說才能取得合約,與降價空間的惡習。三、布下了「有心人」上下其手,從中鋼掏取資源的空間。

這一步一步,中鋼是如何讓外界勢力入侵,形成巨大利益,甚至成為林益世案越滾越大的錯誤示範?

讓步一:改為五年一標增加關說運作可能性

許安隆在法院調詢時提到,「跟中鋼商議時所持理由是,以廠商投資污染防治設備,及物價波動,廠商希望改為議價簽約,而且合約希望一次能夠長達四、五年。」

當時中鋼公共事務處處長葉竹修表示,「梁基南提到,大地亮、台協、地勇如果有一家沒有得標,就可能會有一家比較不安分,希望我們考慮原料供應方式。」中鋼以廠商紛爭做為改變合約理由,從結果來看,吵鬧的只有梁基南一人。

儘管中鋼內部曾經評估,脫硫渣的標售模式從過去的四家競標取兩家,改變為直接與台協、大地亮、地勇三家處理的議價模式,雖然符合買賣雙方互惠互利「與地方共存」,但不符合自由競爭原則。

讓步二:脫硫渣降價中鋼與股東蒙受損失

許安隆說,「廠商希望脫硫渣的每噸價格,能從原來競價約七百餘元,降為三百元,這個降價的差價就由廠商跟我們對半分,以做為我跟梁基南的佣金。」

從中鋼內部資料來看,後來價格的發展,恰與廠商的期待接近。若說中鋼被廠商牽著鼻子走,並不過分。

在二○○五年三月底,中鋼第一次出爐的脫硫渣標售底價為每公噸六百四十五元(扣除一○%水重及墊底料)。議價結果,地勇願意出價六百元,台協與大地亮的出價為三百五十元與三百元,價格均低於底價,宣告流標。

面對流標,中鋼針對底價做出三大調整。一是讓廠商的獲利空間從一○%擴大到二○%;二是做為底價估算基礎的廢鋼價格,每公噸調降至四千七百六十三元,降幅 七‧三三%(中鋼採用的廢鋼價格以《經濟日報》一級廢鐵報價為主,該報價僅是基礎價格,約市場流通價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三是把水分及墊底料的扣除比 重,從一○%擴大至二○%。

充分讓利後,第二版的議價底價為每公噸六百元,二○○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定案前,營業銷售處還建議價格再打九折,以每噸五百四十元落槌。

這一次,中鋼的底價調降一六%,台協、大地亮與地勇卻有志一同的,統一出價三百元。在談判桌上,廠商步步進逼、中鋼節節敗退。

最後中鋼提出折衷方案,為期五年合約的第一年,每公噸以五百四十六元簽約,次年,二○○六年時,以浮動公式計價,價格調降至三百九十七元,降幅接近三成;二○○九年時,價格調降至二百九十八元,還低於廠商早些時的期待。

中鋼在價格上讓步,收入少了三成到五成,相當於一年的收入少了三千萬到五千萬元間。這筆錢對中鋼來說,不是大錢,但對目前連續兩季營運出現虧損的中鋼來說,任何一分錢,都不能輕易流失。

是誰改變了中鋼的規則,還犧牲了中鋼與百萬名股東的利益?是梁基南還是另有其人?

揪錯:林益世案給中鋼修正機會

當時的工安及環保處副處長張西龍在法院調詢、偵查中都表示,「我有依照董事長的批示,配合環保機關要求脫硫渣加工處理業者做好污染改善投資,也要求他們做好敦親睦鄰工作……。公司同意在出售脫硫渣的單價上有做彈性調降,讓廠商有空間去處理睦鄰花費及污染設備的投資。」

台協公司協理陳英方則說,「中鋼說如果沒解決環保抗爭,就會停止供料。」鄭志強則表示,「我跟中鋼說我們與地方里長都『講好了』,中鋼才願意接受我們的提議。所謂『講好了』就是做好環保,增加污染防治設備,水重部分扣下來從那撥錢給許安隆做公關費。」

中鋼向來以保守著稱,若沒有張西龍口中當時任董事長林文淵的「批示」,標售模式就很難會調整。若沒有中鋼的提點,廠商不會心甘情願的繳付環保公關費。中鋼開啟了賄賂大門,還把自己變成製造收賄的藉口。

二○一一年,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依照貪污治罪條例判決梁基南、許安隆勒索台協、大地亮、地勇三家公司,須償還上述三家公司共五千六百一十萬元不當利得。這些費用都是中鋼犧牲利潤而來的,中鋼公司應該認真追討,並讓曾經傷害公司形象的真正元凶現形。

對於案情還在發展中的脫硫渣事件,中鋼發言人李慶超說,中鋼已經針對合約定價公式,以及脫硫渣含鐵量進行檢討與試驗,以做為未來定價的考量。

諸多疑點尚待釐清,期待上半場檢察官沒有擴大偵辦的部分,都能在此次林益世事件中得到完整的答案,讓從中取利、犧牲百萬股東的人現形,才能討回公道。

【延伸閱讀】2起事件,都出現6組關鍵人物――中鋼脫硫渣標售索賄案比較

上半場(2004年):關說金額5,610萬元下半場(2012年):關說金額8,300萬元

角色:路人甲(勒索者或檢舉人)上半場(2004年):*梁基南下半場(2012年):大發工業區廠商、民眾

角色:高雄市市長(大家長)上半場(2004年):謝長廷、代理市長陳其邁下半場(2012年):陳菊

角色:高雄市環保局局長(裁判)上半場(2004年):張豐藤下半場(2012年):李穆生

角色:中鋼(售價制定者)上半場(2004年):依照董事長批示處理下半場(2012年):蕭規曹隨

角色:廠商A(污染製造者或被污染者)上半場(2004年):大地亮下半場(2012年):地勇

角色:有力人士(關說者)上半場(2004年):檢調尚未追查下半場(2012年):林益世註:梁基南因貪污治罪條例,被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二審判決10年4個月,褫奪公權6年,該案正在上訴審查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86

美的集團整體上市:大股東瘋狂鯨吞公眾股東財富大戲? 飛雪漫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d71df70101dtha.html
2005年5月,美的電器發佈公告,將徹底剝離其小家電業務,專心於美的空調優質主營業務的發展,將其所持子公司佛山市美的日用家電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佛山日電」)85%的股權以2.49億元的價格轉讓給美的集團;2005年7月相關股權轉讓工作完成。此前一年的2004年3月,美的電器剝離了其旗下的電機業務,將其持有的廣東威靈電機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靈電機」)75%的股權轉讓給美的集團。

時隔8年,當初作為不良資產從上市公司剝離的小家電業務、電機業務如今即將作為優質資產重返上市公司,只不過新的上市公司從此不再叫美的電器,取而代之的是美的集團:

2013年4月美的電器發佈《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換股吸收合併公司報告書(草案)》,擬換股吸收合併美的電器;7月31日美的電器發佈公告,美的集團換股吸收合併公司相關事宜獲得證監會核准,這意味著美的集團整體上市進入收官階段。

小家電、電機業務成為美的集團核心優質資產

根據美的電器發佈的《美的集團換股吸收合併美的電器報告書》,美的集團的主營業務包括大家電業務、小家電業務、電機業務和物流業務, 其中大家電業務即為上市公司美的電器當前的主營業務,包括由美的電器經營的空調等業務以及由美的電器持股35.2%的小天鵝公司的洗衣機業務,其他三項業務為美的集團所擁有的不屬於上市公司的業務,下文稱之為非上市業務;四項業務2012年營業收入合計為960.9億元,各業務板塊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詳見表一。

表一、美的集團四大業務板塊的主營業務收入情況

單位:億元

查看原圖
由上表可知,大家電業務2012年營業收入636.29億元、佔美的集團總營業收入的比例為66.2%。美的集團非上市的三項業務2012年營業收入合計324.6億元,其中,小家電業務和電機業務2012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57.62億元和48.53億元,二者合計306.15億元,佔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營業收入的94.31%。可見,美的集團本次整體上市的資產中,當年由美的電器剝離的小家電業務和電機業務實現的營業收入佔其非上市業務營業收入比例的絕大部分。

從利潤佔比情況來看,2012年美的集團淨利潤為61.41億元,其中美的電器淨利潤為41.29億元,不考慮合併報表抵消因素,則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2012年淨利潤為20.12億元。2012年小家電業務的佛山日電淨利潤為8.99億元、電機業務的威靈電機淨利潤為5.23億元,二者合計14.22億元,佔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淨利潤的70.7%。

表二、美的集團非上市資產利潤情況

查看原圖
美的集團四大業務中,除了其所擁有的上市公司美的電器的大家電業務外,其他三項非上市資產中,小家電業務和電機業務兩項均為當初從美的電器剝離出去的不良資產,如今成為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中的核心優質資產。個人認為,對於二級市場上美的電器的股東而言,美的集團本次整體上市實質上相當於美的集團將其旗下的小家電業務、電機業務資產等注入上市公司美的電器。如果沒有當年的資產剝離,那麼,這些業務原本就屬於上市公司美的電器,也就沒有今天所謂的整體上市。

從當初不良資產剝離到如今優質資產注入,社會公眾股東利益是否因此受損?如果這些資產注定要重返上市公司,當年美的電器為何要剝離這些資產?是因為美的電器經營管理能力太差,無力使這些業務扭虧為盈?還是因為美的集團獨具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或者另有玄機?

疑點叢生的小家電剝離:帶血的掠奪?

2005年5月,美的電器宣佈剝離小家電資產時,曾引起廣泛質疑。針對當年美的電器剝離小家電資產,2005年7月我曾為此撰文《吸血:以合法的名義—也談美的風波》,《股市動態分析》以封面文章發表了該文。當年美的電器小家電業務剝離,疑點叢生。

據美的電器有關公告,小家電業務虧損纍纍,2004年虧損額高達9141.19萬元。然而,小家電業務作為美的電器的核心業務之一,業務發展態勢良好,根據美的電器2004年度年報,其電風扇、電飯煲等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高達35%以上,遠高於其空調11%的市場佔有率,且小家電業務的銷售收入仍呈持續增長態勢;通常市場佔有率越高,其市場主導權、定價權越強,然而,其空調業務盈利持續增長,小家電業務卻虧損纍纍。市場由此質疑:美的電器是否刻意隱瞞利潤、將優質資產「包裝」成劣質資產,廉價轉讓給大股東,侵害小股東利益。

市場質疑的焦點是:小家電業務巨額虧損是否真實、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向大股東轉讓資產的價格是否公允?

1. 巧妙包裝,美的集團0.29億元「拿」走小家電業務

2005年5月20日,美的電器發佈公告,宣佈將其所持子公司佛山日電85%的股權以2.49億元的價格轉讓給美的集團。在此之前的2005年3月,美的電器向佛山日電增資2.2億元,並以佛山日電為平台,整合了美的電器旗下與小家電業務相關的15家子公司。美的電器在內部資產重組日未披露任何有關此次重組的信息,包括向日電集團增資2.2億元的事項。

根據美的電器當年披露的信息,佛山日電自身的營業收入為0,實際上是一家空殼公司。美的剝離小家電,為何借用佛山日電這個空殼呢?

美的電器向佛山日電增資2.2億元,然後以2.49億元的價格轉讓了佛山日電股權。如果沒有此項增資,那麼,小家電業務的實際轉讓價格僅為0.29億元。

經統計,15家小家電公司的註冊資本合計高達76444.93萬元(不含該次增資),其中美的電器出資額58900.70萬元;可見,美的電器當初對小家電業務投入之巨!美的電器不惜血本、斥巨資進入的小家電業務,卻又不計成本、僅以0.29億元出讓,實在太寒磣了,連美的電器自己大概也覺得無法向投資者交待。於是乎,借佛山日電之殼,向其增資2.2億元,使其註冊資本由2.2億元增至4億元,以佛山日電整合小家電資產,再以佛山日電為標的出讓,轉讓價格也一躍而升至2.49億元。如此重組佈局之後,我們將發現由此而產生的一個巨大的視覺差異:

方案一:以15家子公司為轉讓標的,不增資

15家子公司註冊資本合計7.64億、美的電器出資5.89億元,0.29億元作價轉讓,5.6億元血本無歸!

方案二:借「殼」日電,增資2.2億,以日電為轉讓標的

日電集團註冊資本4億,85%股權對應的出資額3.4億元,以2.49億元作價轉讓,略有虧空!

我們不難發現,上述兩個方案其結果對公眾投資人的巨大視覺差異;借殼佛山日電剝離小家電業務,掩蓋了美的電器在小家電業務上的巨額虧空,美的集團堪稱資本運營大師。

表三、美的集團非上市資產出資情況

單位:萬元

查看原圖
2. 刻意規避信息披露,為掩蓋小家電實盈虛虧?

美的電器借殼佛山日電剝離小家電業務的另一個妙處在於,規避了相關信息披露:

美的電器先借內部重組悄無聲息地將15家子公司裝進佛山日電公司,然後再將佛山日電轉讓給美的集團,美的電器僅披露了佛山日電2004年度及2005年1季度模擬會計報表;而 從公告看,美的電器轉讓的小家電業務資產是與小家電相關的15家獨立的子公司,並不是公司內部的某一部門或某一個生產車間,這些公司本已設立並獨立運營,當然應該有獨立的財務報表。如果美的直接將這15家子公司轉讓給美的集團,顯然須分別公告15家子公司的報表及相關信息。

轉讓前將15家小家電子公司裝入佛山日電這個「套子」裡,美的電器由此規避了相關子公司的信息披露。美的電器在小家電業務上重金投入、虧損纍纍,以至於以0.29億元低價甩賣,但巨額虧損究竟如何形成,投資者卻無從知曉,美的電器刻意規避了相關信息披露。

美的電器僅披露了佛山日電模擬合併報表,確實難以令人信服,引發市場一片質疑之聲。其模擬報表也存在一些疑點:如模擬報表中,2005年1季度末預提費用增至16276萬元,當期增加6411萬元,遠高於1季度公司虧損額2258萬元。A股市場上市公司濫用會計估計操縱利潤的案例層出不窮,如果此項計提無充分的依據,顯然將對其當期損益產生重大影響,不能排除其小家電業務實盈虛虧的可能性。

3、負資產作價問題

15家小家電子公司中,5家子公司淨資產為負,計-7994萬元。美的電器以15家子公司淨資產正負相抵後的餘額作為轉讓計價基礎,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對於淨資產為負且確實扭虧無望的公司,由於大股東以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因此,在轉讓其股權時,通常以1元的象徵性價格轉讓或乾脆以0價格轉讓。美的電器借用了日電集團這個殼將5家淨資產為負的子公司與其他10家子公司捆綁在一起,以負的股東權益沖減了正的股東權益後總體為正,從而掩蓋了這一交易實質,實際上是以倒貼錢的方式轉讓了5家子公司股權。

以美的微波爐公司為例,註冊資本9000萬元,2004年12月31日,對該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賬面金額-6488萬元(75%),其淨資產為-8650萬元,即美的電器在微波爐業務上累計虧損17650萬元,而當年美的微波爐的市場佔有率已位居於第二位,僅次於格蘭仕。

分析顯示,美的電器以現金方式向美的微波爐公司增資6300萬元,使對其股權投資額增至-1731萬元。在出售小家電業務時,由於是以淨資產為計價基礎,因此,美的微波爐子公司實際上是附贈6300萬元現金(增資)並以倒貼1731萬元(沖減淨資產為正的股權投資)的價格將該公司「賣」給了大股東。

2005年5月20日美的電器宣佈剝離小家電業務,僅僅時隔一週之後,5月28日, 同處廣東順德的格蘭仕公司在京、穗兩地同時宣佈,欲以高於美的集團2.49億元的出價,購買美的小家電業務。格蘭仕意欲橫刀奪愛,似乎也暗示當年美的電器低價賤賣了小家電資產。

從剝離到回歸:美的集團的驚人收益來自哪裡?

根據美的電器、美的集團最近三年財務報表,不考慮合併報表抵消因素,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淨利潤分別為24.18億元、21.11億元和20.12億元(詳見表四)。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包括小家電業務、電機業務和物流業務,物流業務只佔很小的比例,而當年從美的電器剝離的小家電業務和電機業務是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中的核心資產。

表四、美的集團非上市資產最近三年盈利情況

單位:萬元

查看原圖
2005年7月虧損纍纍的小家電業務從美的電器剝離,此前一年威靈電機也作為不良資產從美的電器剝離。5年後的2010年,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淨利潤高達24.18億元,而當初作為不良資產從美的電器剝離的小家電業務、電機業務正是如今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的核心資產。美的集團如何在5年間將曾經的不良資產改造成優質資產?

美的電器近期發佈的《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換股吸收合併公司報告書》稱:「美的集團多個小家電產品長期保持絕對領先地位,根據中國行業企業信息發佈中心頒佈的證書,美的電飯煲連續11年銷量領先,美的電磁爐連續9年銷量領先,美的電壓力鍋連續7年銷量領先,美的飲水機連續9年銷量領先,美的電水壺連續8年銷量領先。」

這說明,美的小家電資產在2005年作為不良資產從美的電器剝離時就已經處於市場「絕對領先地位」。令人困惑的是,為什麼這些處於「絕對領先地位」的資產當初虧損纍纍、如今卻盈利豐厚呢?美的集團果真有什麼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還是這些資產原本就是優質資產而被美的電器當年賤賣呢?美的在炫耀其優質資產時,似乎忘記了這些資產曾經是美的電器的不良資產。

2012年美的集團經營小家電業務的佛山日電淨利潤89,936.02萬元,美的集團本次整體上市發行價44.56元,以2012年每股收益計算的市盈率為13.67倍,以此計算,佛山日電本次作價高達122.94億元,較8年前自美的電器2.49億元的收購價增值48.37倍!

2012年美的集團旗下的威靈電機淨利潤52274.65萬元,以13.67倍的市盈率計算,其價值高達71.46億元,較當年自美的電器1.86億元的收購價增值37.38倍!

整體上市後,美的電器實際控制人何享健家族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何氏家族目前擁有美的控股100%的股權(詳見表五),美的控股持有美的集團59.85%的股權,而美的集團持有美的電器41.17%股份。以本次整體上市時美的電器換股價格15.36元計算,整體上市前何氏家族持有美的電器市值128.08億元。

整體上市後,何氏家族通過美的控股持有新的上市公司美的集團59850萬股,以本次整體上市美的集團發行價44.56元計算,何氏家族持股市值將高達266.69億元,較整體上市前增加136.61億元,增幅達108.2%!由此可見,何氏家族將成為美的集團整體上市的最大贏家。

表五、美的控股的股東構成

查看原圖
註:美的控股的股東盧德燕為何享健的兒媳。

從當初的不良資產剝離到如今美的集團整體上市,美的集團獲得了驚人的增值收益,何氏家族成最大贏家。其巨額增值收益從何而來?美的電器當年是否賤賣優質資產?美的電器對投資者似乎缺少一個合理的解釋:當年的這些處於市場「絕對領先地位」的資產為何虧損纍纍、淪為不良資產?美的集團如何妙手回春、使這些曾經的不良資產轉化為優質資產?

如果美的無法自證清白,那麼其當年所謂的不良資產剝離、如今所謂的整體上市,不過是A股市場上演的又一曲大股東巧取豪奪、在合法的外衣下鯨吞社會公眾股東財富的大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53

深市八家新股同時上市好似一幕大戲 坐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diao.html

連續幾天都在廢話,本來前天發完博文後決定住嘴一段時間,看到今天深市八家新股將同時上市,又忍不住說幾句。股票市場看起來波瀾不驚,但身在其中,就如站在舞台邊看戲,台上一幕幕變換,也挺有意思。IPO重啟後更是好戲連台,讓人目不暇接,作為觀眾,我廢話連篇,相信你能理解。

前一篇文章提到2007年10月A股創出新高後,主力將資金移至房地產和PE市場。房地產不用說了,大家很清楚,房價新高不斷。PE呢?也吹出了一個大泡泡。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聚會時遇到一個人,說自己投資了一家公司,已經上市或準備上市。此人自我介紹比我們這些在二級市場做股票投資的主動些,聽眾的反應也會熱烈些,因為聽眾都清楚兩者的區別:一個暴利,一個悲催。呵呵,那麼多人、那麼多資金擠破頭去做一件事,不弄出個大泡泡怎麼可能?

如果把在A股IPO看作是生意的話,這世界上似乎沒有比這更好的生意了。我總跟朋友說,從生意的角度來看,黃賭毒是好生意。呂志和為什麼能跑到李嘉誠前面,成為亞洲首富?因為他是賭場老闆。但對於黃賭毒,政府會嚴格控制,你如果去做,要付出比別的行業更多的成本,或者是稅收,或者冒著蹲監獄甚至生命危險。而在中國弄一家公司去A股上市,快的一兩年,慢的五年八年,能讓投資翻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要是由市場決定你能不能上市倒也不奇怪,可那是政府決定的。既然政府行使審批職能,就如同澳門政府給賭場發牌照,應該對靠牌照賺的錢收取重稅,我認為,A股上市公司老股東變現後投資增值部分80%交稅都不過分,可我們的大小非拋售後實際交了多少稅呢?

全世界最好做的生意自然會吸引很多人去做,也肯定會讓做的人使出各種法子。朋友對我說,這世界上有人冒著生命危險販毒,那自然就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去A股上市,由此推斷證券行業的「老虎」、「蒼蠅」會扎堆在其中。我覺得有道理,但沒有真憑實據,不敢輕易下結論。

廢話少說,八隻新股今天將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我感覺如同一幕大戲就要上演。紐威股份上週五在上交所上市,當天漲43%,昨天是第二天交易,跌停。今天八隻新股一起上,收市價跟發行價比,不外三種可能性:1、全部上漲; 3、有上漲的,也有下跌的;3、全部下跌。

我相信,大多數人認為將出現第一種情況,而且漲幅將在10%-40%範圍內,我也覺得這種可能性最大。但如果真的出現第一種情況,那就是中國股市的悲劇,可以看作是對少數人掠奪大多數人財富的縱容。

監管層可能希望出現第二種情況。這樣一來,你好我好大家好,接下來幾百家企業照樣可以「三高」發行(指「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資金」),只是稍稍收斂一點而已。

我希望出現第三種情況。IPO泡沫被吹得太大,該刺破了。如果出現第三種情況,再繼續用針多戳幾次,泡沫有望破滅,就有望徹底解決新股「三高」問題。

新股「三高」問題解決了,中國的股市也就順了。沒有「三高」,哪會有那麼多公司擠破門檻來上市?哪還需要堵著門,然後找一幫人來審查誰長得漂亮然後把真正漂亮的人拒之門外?現在堵在門口的企業有些就會撤走,留下來的和新來的自然就是真正需要錢並且好的企業,這不就是註冊制嗎?所以,解決「三高」問題,就是註冊制改革,就是中國第二次「股改」。

「三高」問題並非供需矛盾造成,也並非由於投資者不成熟造成,「三高」問題跟發行制度有關係,但沒有必然關係。現在,中國的股票市場有什麼比解決「三高」問題更重要的事情呢?矯枉還需過正,是到了下狠心的時候了,那麼,是否會從這八隻新股在深市上市做起呢?

凌晨了,好困,莫非我在說夢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612

張宏嘉與地產大亨聯手 演出十四年「王子復仇」大戲 三陽經營權變天 幕後還有更多盤算

2014-06-30  TWM
 
 

 

歷時四年之久的三陽工業經營權之爭,市場派透過電子投票制度與大量收購委託書策略奏效下成功進駐董事會,雖然市場派代表人物張宏嘉成功「王子復仇」,但他是否真能掌控公司經營,或許仍有討論空間。

撰文‧梁任瑋

六月十八日,引發市場高度關注的三陽工業股東會,在歷經八小時的馬拉松式議程,以豐群集團董事長張宏嘉為首的市場派,最後以過半的五席董事壓過以現任三陽董事長黃悠美代表的公司派四席,拿下董監改選勝利。

張宏嘉是前三陽總經理張國安的長子,張國安與現任董事長黃悠美的祖父黃繼俊共同創辦三陽,但在一九八六年被前任董事長黃世惠無預警撤換,當時已擔任三陽營業部經理的張宏嘉也跟隨父親離開公司。因此,市場大多以「王子復仇記」來形容這次以張宏嘉為首的張家勢力成功逼退黃家。但外界不知道的是,真正主導這次三陽經營權變天的幕後關鍵人物,是來自新竹的九鼎開發執行長、同時也是三陽董事的吳清源。

吳清源入主 動機備受質疑今年五十八歲,頂著一頭微捲白髮的吳清源,早年從事營造業,○四年成立九鼎開發,積極跨入市地重劃,主力放在新竹市政府積極開發的光埔重劃區,累積龐大資金實力,讓他在一一年就透過大量收購三陽股票拿下一席董事;但由於他的專業都在房地產業,入主三陽的動機,長期以來備受外界質疑。

不過,外界更好奇的是,已離開三陽董事會十四年的張宏嘉,怎麼會與吳清源結盟,甚至最後成為市場派的代表人物?而所謂的「王子復仇」,真的意味張宏嘉將在未來主導三陽經營嗎?

時間必須回到一一年三陽改選董監事結束後,代表市場派的吳清源與三陽前投資部經理高力川兩人已聯手取得兩席董事,但吳清源認為自己對於三陽的業務不熟悉,因此主動拜訪張宏嘉希望他加入市場派,「但張董與吳董素昧平生,並未立即同意,甚至觀察吳董的意圖與動機長達半年後,才答應加入陣營。」三陽股東權益促進會祕書長田人豪表示。

「接下來,張宏嘉就一直是我們的精神領袖。」田人豪說,近兩年半,張宏嘉一直與三陽股東權益促進會成員互動密切。舉例來說,一二年三陽股東會未通過前一年財報與盈餘分派等議案,一二年八月,張宏嘉的弟弟們張宏豪、張宏碩、張宏傑與妹妹張昭淳就已與吳清源、高力川共同去函三陽,要求召開股東臨時會,雖然最後未獲公司回應,但顯見張宏嘉與吳清源在當時,已有一定程度的結盟關係。

話雖如此,不過,仍有聲音質疑市場派推出張宏嘉為看板人物,其實是為了轉移焦點;畢竟,吳清源自三年前董監改選浮上枱面後,陸續傳出不少爭議,的確可能影響三陽股東對市場派的認同度。

對此,田人豪並未直接反駁,僅表示:「吳董認為成功不必在我,由張董出面或許比較好。」關於吳清源的爭議,最主要是近五年來大量賣出新竹關埔重劃區土地給全球人壽,短期之內讓吳清源賺進數十億元;全球人壽的唯一股東是中瑋一公司,該公司負責人彭騰德是美孚建設董事長彭誠浩之子,而美孚與三陽合建內湖總部園區案正因分屋比率問題喬不攏面臨卡關,加上全球人壽也曾持有三陽股權,種種巧合,讓外界有「美孚結合市場派覬覦三陽土地資產」的說法。

吳清源極力否認,全球人壽發言人王智應也澄清,全球人壽早在一二年已將三陽持股全部出清,與市場派無關。但直到三陽股東權益促進會推出張宏嘉為下屆董事長人選,市場焦點才算真正轉移。自稱四歲開始就在三陽工廠長大的張宏嘉,以「出社會後就在三陽從基層做到營業部主管,與老員工感情深厚」的正當性訴求,頓時成為三陽經營權之爭的焦點人物。

除了存在「轉移焦點」的動機,由於吳清源終究才是真正出錢出力拿下三陽經營權的老大,個人與投資公司對三陽持股將近七%,股權甚至高出張宏嘉家族,也讓外界質疑張宏嘉即使在市場派支持下重返董事會,甚至將坐上董事長大位,但不見得真能掌控公司營運。

土地價值高 開發利益驚人對此,負責替吳清源打贏經營權大戰的鼎力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田振慶反駁,「吳清源個性豪邁,是會充分授權的人,他認為張宏嘉有代表性,又會經營,可以幫公司賺錢,何樂而不為?」「究竟張宏嘉是不是神主牌,未來的經營實績就能證明他的能力。」至於張宏嘉本身,則至截稿前並未對此問題做出回應。

整體而言,爭議多時的三陽經營權大戰,在今年股東會結束後看似已成定局,但後續仍有必須觀察的變數。短期內,由於公司派代表莫詒文是董監改選最高票,有權決定召開董事會與推選董事長的時間;加上公司派在股東會中抨擊市場派汙衊公司對股東會場地的安排不當,似乎預留未來法律訴訟戰線。

長期而言,即使張宏嘉坐上大位,他的角色與立場是否符合股東期待?外界原先對市場派的質疑能否化解?種種疑問,都還待時間驗證。

開發利益驚人 三陽土地資產概況

名稱 土地面積

(坪) 土地市價

(億元) 建物總銷

金額 現況

新竹廠 8.8萬 88 無 三陽機車生產線新豐廠 1.5萬 12 無 三陽技術研發中心

內湖企業總部

園區 1.1266萬 106.58✽ 450億元 興建中,五棟廠辦大樓資料來源:三陽工業網站 ✽2013年4月委託高力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重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03

扇貝不見了,市場驚呆了獐子島自導自演“圈海”大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360

2014年11月3日,大連獐子島,海面上正在作業的漁船。 (CFP/圖)

“二十年不遇的冷水團”背後,不是概率上的“黑天鵝”,而是上市公司獐子島的“圈海經”:利用會計準則相關規定中的漏洞,加上投資者慣性思維里的邏輯盲點,獐子島一手伸向金融機構,一手伸向資本市場,把“圈海”變成了一筆“超級生意”。

分析師們“驚呆了”

2014年10月30日晚間,上市公司獐子島(002069.SZ)在如期披露三季報的同時,發布公告稱:因為北黃海遭遇異常冷水團,公司105.64萬畝海洋牧場遭遇滅頂之災,受此影響,公司前三季業績“大變臉”,由盈利變為虧損約8.12億元。

消息發布當晚,中國證券網便在相關報道中引述一位長期跟蹤獐子島的行業分析師的說法,“今晚農業分析師都在討論這個事情,我們也都驚呆了。”

獐子島的主要產品為蝦夷扇貝,30日晚,獐子島發布了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會議紀要在內的多篇公告釋疑,並於次日組織了網上專項說明會,但同樣被“驚呆了”的投資者們仍然不依不饒地要求“提供死亡扇貝屍體”作為證明。

對此公司董事長吳厚剛表示,公司已對相關海域進行了存量調查、會計師監盤,“不存在欺騙”,並表示歡迎投資者前往公司調研。

而在其後前往獐子島展開“尋貝之旅”的《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報道,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今年扇貝撒苗“比往年略少”,但對於突然絕收的原因,從海洋養殖專家到上市公司審計會計師,依然無人能夠說清。

對於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前夕還在“強烈推薦”的行業分析師們而言,“二十年不遇的冷水團”似乎是這場投資“滑鐵盧”最容易接受的解釋:除了概率上的“黑天鵝”,很難解釋包括諸多知名券商和社保、保險等風格穩健的機構投資者,會共同踏入這個莫名其妙的財務“陷阱”。

然而依然有更多的投資者和市場人士對這場過於離奇的“滅頂之災”提出質疑:多家媒體現場調查時發現,在獐子島附近的養殖戶們從未聽說“冷水團”之事;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董雙林則表示,冷水團“並不能解釋清楚蝦夷扇貝死亡的直接原因”。

與此同時,離奇絕收背後的財務處理流程也引發了業界關註,財務專家馬靖昊表示,對於獐子島的魚蝦扇貝等產品,由於無法準確核實真實數據,因此只能通過前期投入的真實性來估算存貨。同時審計機構應出具保留意見,以客觀說明審計機構“搞不清楚”真實存貨。

而在此前多年的審計報告中,審計機構都出具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更大的質疑則來自投資機構內的研究人士:早在2012年7月,深圳上善若水投資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嶽大攀便在財新網發表專欄文章,直指獐子島可能是“又一個藍田股份”。

嶽大攀在文章中分析了獐子島最大的資產——存貨中的“消耗性生物資產”——在2012年前後的不合理變化,以及公司近年超常舉債、高管離職等反常現象,明確提出“有九成把握”認為獐子島大股東涉嫌長期占有上市公司資金,並將相應占款計入“存貨”導致存貨畸高。

對於文章中的指控,上市公司從未做出正面回應。而在此次巨虧爆發後,這篇文章再度成為網絡轉載的熱帖。但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文中大量的專業術語如“消耗性生物資產”、“利息支出資本化為存貨”依然難以理解,因此也不容易看明白文中所指控的實質內容。

為此,南方周末記者梳理了獐子島自2006年上市以來的所有年報和招股說明書,意外地發現:上市公司獐子島多年所經營的,並非常規所理解的海產養殖,或財務專家所質疑的“圈地蓋樓”,而是“圈海”生意。

2013年10月27日,大連,獐子島漁業工人向海洋牧場播撒蝦夷扇貝幼苗。 (東方IC/圖)

“圈海模式”與“滅頂之災”

據2014年中報內的“抵押資產情況”顯示,截止到6月30日,獐子島以總計約178萬畝海域使用權,及20萬平方米土地和12萬平方米房產,合計抵押融資約22.7億人民幣:其中長期借款約8億人民幣,短期借款約14.7億人民幣。

這意味著獐子島將其宣稱擁有海域使用權的350萬畝海域中,近50%用於抵押融資,並以此建立起了龐大的資本運作平臺。

這一龐大的海域資源,正是過去數年中獐子島以“海上圈地”模式所囤積而成。

在2006年9月首次上市的招股說明書中顯示,公司擁有海域使用權的養殖用海面積僅為65.6萬畝,此後一路飆升:從2008年的110萬畝,躍升至2010年的285萬畝,再躍升至2013年的360余萬畝。

這一“圈海模式”顯然很受資本市場青睞,在2014年6月國信證券的研究報告中,以贊賞的口吻寫道:“2013年底,獐子島海域控制面積分別是(同行企業)好當家、東方海洋、壹橋苗業的85.4倍、97.2倍、87.5倍。”

而諸多投資機構和行業分析師,更是從這一迅速增長的海域控制面積,和與之相應的苗種投放成本增幅,推算出獐子島在其主打產品蝦夷扇貝“播種”面積迅速擴大的情況下,其後續盈利爆發式增長的種種樂觀預期。

南方周末記者向多家券商研究員了解到,對於魚蝦扇貝等海產生物,由於無法進行實地產量考察,因此行業研究人士大多通過相關企業的控制海域面積和種苗投放成本,推算出單位海域的種苗投放密度,再按照行業內的常規產量推算未來的總產量與估值。

在這一測算模式下,獐子島過去數年控制海域面積的劇增,與其投入成本的迅速增長顯得“絲絲入扣”:自2007年開始,公司歷年的“消耗性生物資產”規模迅速增長,短短數年內便從上市之初的2.8億元膨脹至2013年底的21.3億元。

按照公司財報中的會計解釋,所謂“消耗性生物資產”,就是公司的主打產品扇貝、海參等的養殖成本,如苗種費、設備折舊及員工薪酬等。

而在此前多年的財務報表中,公司也不厭其煩地在每一次“消耗性生物資產”暴增的數據後邊做出解釋:“主要系消耗性生物資產——蝦夷扇貝底播面積及苗種投入增加所致。”

於是投資者們看著上市公司“圈海”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與之相應的苗種投入規模也在大幅增長的“合理邏輯”,滿懷期待地等待著“播種”收獲的季節以及隨之而來“業績驚人”的盈利增長。

然而,隨之而來的消息卻難以令人滿意:在連續五年大幅提高底播面積和苗種投入後,獐子島在2011年因“臺風損失”業績與利潤雙雙低於市場預期;並在2012年一季度因蝦夷扇貝“單位畝產急劇下滑”而再度帶來業績大幅下滑。

2012年年報中,公司再度將預期業績大幅下調,並宣布是因為“臺風影響和扇貝歉收嚴重”。實際上從此時開始,便已有市場研究人士將獐子島稱為農業分析研究員的“滑鐵盧”,並提醒投資者要小心。

到了2013年年報公布時,凈利潤僅比同期略降8%的獐子島,再度被投資者們期待著“收獲季”的到來,多家券商和投資機構從2013年底便開始預期上市公司業績“增速加快”並“強烈推薦”。

而到了2014年年中,當獐子島在中報里“不負重望”地宣布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33%時,即使連最謹慎的券商分析師也忍不住在研究報告里給出了“增持”的評級。而關於公司業績“恢複性增長”、“結構性改善”甚至“資金期限錯配”帶來的增長預期及邏輯分析更是說得像模像樣。

即使在凈利潤同比依然下滑8%的情況下,獐子島的股價卻從2014年3月底12元的低位,迅速被拉擡至8月份的近16元,並在略作調整後,在10月8日一舉沖上16.68元這一寓意吉利的盤中高位。

而獐子島也順勢於2014年中發布了高達10億元規模的定增融資計劃,並獲得包括平安、興業等機構投資者的踴躍認購。

短短數日之後,獐子島宣布“因擬披露重大事項”於10月15日停牌:半個月後,一場全無預兆的“滅頂之災”,令滿懷期待的投資者欲哭無淚。

影響獐子島股價的兩個關鍵指標 (何籽/圖)

“消耗性生物資產”的秘密

早在業績大幅下滑的2012年,市場中便不乏指控上市公司“財務操縱”的質疑,如嶽大攀的文章里,更直指獐子島將是下一家“藍田股份”。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市場中的一片質疑之聲,既未引來上市公司的澄清與辯解,也未引發監管部門的公開調查。直至此次公司聲稱遭遇前所未見的“北黃海冷水團”,從投資者到市場各方人士依然莫衷一是,難辨真偽。

南方周末記者為此細查了獐子島自上市以來的財務報告,發現嶽大攀指出的“消耗性生物資產”不合理增長的現象,不僅存在於文章所提的2011和2012年,而是從公司上市伊始便一直存在。同樣反常的是,對於這一“不合理”的財務現象,無論是負責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還是相關監管部門,從未公開對此提出疑問。

反複搜尋之後,南方周末記者在公司上市早期年報的會計解釋里,終於找到了這一“不合理增長”的源頭:在2006年年報中,上市公司宣布將於2007年1月1日按照財政部頒發的新會計準則編制報表,在新準則帶來的差異分析中提到: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的規定,公司生物資產按照成本模式進行後續計量,不影響公司當期損益。”

關鍵在於這個“後續計量”,這意味著按新會計準則規定,公司在扇貝等“生物資產”的養殖成本(即“消耗性生物資產”)上的投入無論多高,都無需計入當年的公司經營損益,而是在產品收獲後一並計算——而按照扇貝的生長周期,這一成本結算周期可能長達數年之久。

而在按照新會計準則編制報表的2007年年報中,出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變化:在公司扇貝養殖面積擴大的同時,公司經營的管理費用卻蹊蹺地出現了大幅下降:從2006年的7143萬元降至2007年的4418萬元,下降幅度高達38%。

對此,年報中的相關會計解釋為:由於公司在本年度將繳付的海域使用金“計入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成本中”,而以前年度則全部計入管理費用中,因此帶來管理費用的減少。

按照前述會計準則及相關會計解釋的邏輯,上市公司大手筆“圈海”背後的財務處理模式已經呼之欲出:由於“圈海”所需的海域使用金等成本投入,可以全部記入“消耗性生物資產”,並無需在當期計算損益,因此公司可以大規模投入“圈海”資金而無需擔心因經營成本過高而造成當期虧損。

而大規模的“圈海”投入的另一面,則是作為公司存貨的“消耗性生物資產”估值的迅速膨脹——在這個奇特的“負債資產化”模式下,獐子島所投入的每一元“圈海”成本,都會被投資者理解成能帶來巨大收益的“苗種投放”等“生物資產”。

更加有意思的是,由於新會計準則中“生物資產”無需計入當期損益,而使得並非“生物資產”的海域使用權等管理成本,無形中獲得一個“分期攤銷”的會計處理空間。

在這一模式下,即使公司為“圈海”而在前期付出了巨大成本,但在相關的海域使用金等成本支出上,卻可以體現為與“圈海”規模完全不成比例的小幅增長。

據公司財報顯示:在2006年到2011年期間,獐子島的“圈海”面積從65.6萬畝劇增至300余萬畝,相應的“消耗性生物資產”規模則從2006年的2.8億增加到18億元之巨;但公司所公布的海域使用金金額,卻僅從2008年(2006、2007年無數據)的2527萬元,略增至2011年的3449萬元。

在2011年的年報里,上市公司的海域使用金被列入“預付金額第一名”,並明確標註為“待攤海域使用金”。而在此後數年年報里,再也沒有出現過“海域使用金”的具體數額。

神兵天降“冷水團”

在這一堪稱精妙的“負債資本化”會計處理模式下,一場規模空前的“圈海遊戲”拉開了序幕:一方面上市公司通過將已確權的海域使用權抵押獲得的資金,大規模投入後續的海域使用權收購與兼並;另一方面,則將海域使用權等收購成本納入“消耗性生物資產”分期攤銷,並借此向外界展示自己日益龐大的“苗種投放”規模。

從2006年到2013年期間,公司宣稱擁有海域使用權的控制面積從65.6萬畝飆升至360萬畝,而其中的數次規模躍升均與其“消耗性生物資產”估值的急劇提升相呼應:2009年公司控制海域面積從150萬畝躍升至285萬畝,在海域使用金僅略升1000余萬元的情況下,“消耗性資產規模”卻從2008年的8.9億元,飆升至2011年的18億元之巨。

但是,正如那句著名的電影臺詞,“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盡管在前期的“圈海模式”下,獐子島圈占了同行企業所不能企及的海域規模,但是海洋畢竟不是土地,既不能在上面蓋房出售,又不能借地價的上漲而轉手獲利。

與此同時,前期“圈海”所投入的巨額成本,盡管以“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名義未被計入當年財報損益,但巨額的銀行抵押貸款及其高額利息,依然在實實在在地侵蝕著企業的財務健康與資金鏈管理。

從2011年開始,上市公司便已經陷入了“借新還舊”、“借短還長”的資金窘迫狀況:不但大量發行短期融資券償還到期借款和股東分紅,而且有息負債的期限不斷下降,“短借長投”模式下極易造成企業經營的現金鏈斷裂。

公司2014年三季報顯示:公司短期借款從年初的15.3億元驟增至26.8億元;長期借款則從3.4億元增加至7.2億元左右。

應付賬款(2013年底投入蝦夷扇貝苗種款)從年初的近2.6億元降至1.5億元。以本期償還的到期短期融資券為主體的其他流動負債,則從4億元驟然降至50萬元,降幅近100%,顯示公司前期的短期融資已基本償付完畢。

數據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僅銀行借款金額便增加了15.3億元;在償還前期應付賬款及負債等款項後,籌資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近7.7億元。

不無巧合的是,這一籌資規模恰好與公司發布的虧損公告中三季度凈利潤的虧損總額7.6億元大致相符——似乎公司管理層在冥冥中早就預見到了三季度的“意外巨虧”,並提前籌措好了相應的儲備資金,從而令前期負債累累的公司順利地躲過了現金鏈斷裂的另一場“滅頂之災”。

但在資本市場中,上市公司多年累積的龐大“消耗性生物資產”遲遲未能兌現為業績與收益,不但引發了市場投資者的多方質疑,而且引發了公司股價的大幅波動,也對公司的日後融資頗為不利。

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上市公司都不得不對前期“圈海”所累積的巨額“暗債”做出交待。

此時“生物資產”的另一重妙用就體現出來了:土地和海域是不會逃跑和“失蹤”的,但生物卻會“意外死亡”,而大洋深處的海底生物,更是可能死得“屍骨無存”——比如被“冷水團”沖到不知哪個角落去了。

於是在2012年的上市公司年報中,一個此前從未出現的神秘概念首次登場:那就是“北黃海冷水團”。

在上市公司2011年之前的所有年報中,無論是經營分析還是投資警示,都從未提到過“冷水團”對公司海產養殖的危害,甚至沒有出現過“冷水團”這個名詞。

在2011年年報的“養殖敵害、自然災害及海水養殖病害風險”分析中,公司鄭重其事地提到在確權海域內敵害“棘皮動物大面積爆發”,將會給公司養殖品種帶來極大危害。

而在當年乃至此前數年的自然災害風險里,均只提及“臺風、風暴潮、氣候異常”等自然災害,以及赤潮、溢油等環保事故可能為公司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然而到了2012年,在連續兩年因為“臺風”原因而造成業績大幅下滑之後,估計自己也覺得了無新意的上市公司管理層首次發現了“冷水團”這一神秘的自然災害。

在2012年年報的“釋義”里,首次出現了“冷水團”的概念。在關於“畝產”的解釋里這樣寫道:公司底播蝦夷扇貝的年平均畝產“受水深、水溫、冷水團、底質、敵害”等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影響較大。

在其下更有明確的關於“北黃海冷水團”的解釋:“存在於北黃海深底層溫度較低的那一部分水體”。

而在其後的年報說明里,公司更表示已請中科院考察船對相關海域底質和水文等環境要素進行全面勘察,並同樣鄭重其事地宣布:公司在獐子島海域構建了北黃海冷水團監測潛標網,對底層水溫變化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測,提升海域環境的監控能力。

然而在如此嚴密的監控之下,“二十年不遇的冷水團”依然突破重重關卡,成功地為獐子島此前數年投入的8億元“消耗性生物資產”帶來了屍骨無存的滅頂之災——此時“冷水團”這一概念顯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先見之明”:多年負責公司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有關人士親赴現場對養殖海域進行了多點位的實地查驗,“發現一網下去沒有網到東西”,並為此在災情說明會上做了專項說明。

倘若是2011年的“棘皮動物大面積爆發”而為扇貝帶來滅頂之災,公司管理人士難免就要面對審計師的質疑:即使被“棘皮動物”吃掉了扇貝,仍應留下大量死殼,何至於“網不到東西”?“冷水團”的及時出現,顯然恰如其分地解決了這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而在此次獐子島巨虧事件中,以“會議紀要”的方式為上市公司出具科學論證說明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是中國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在“國際海洋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所”。其出具的科學論證,自然受到市場的廣泛尊重與認同。

然而南方周末記者據公開資料檢索發現,中科院海洋所早在2008年4月便與上市公司共同成立了“海洋健康養殖聯合實驗室”,其後更有多項合作項目,甚至連獐子島2010年度的半年工作例會都在海洋所召開。

在2009年至2012年以“黃海海洋觀察站建設”項目為支撐的課題研究中,獐子島漁業集團便提供了450萬元的科研經費。

而在2012年3月召開的2011年度工作會議中顯示,聯合實驗室在創制鮑和扇貝新品種、扇貝病害預警和建立海洋科學觀測研究平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對獐子島海域的環保災害(如溢油)和生物災害(如海星)的防治提出了具體方案。

自2012年3月之後,中科院海洋所的官方網站內,便再未檢索到跟“獐子島”有關的任何合作內容。

南方周末記者在中科院海洋所的官方網站內檢索時發現,幾乎所有跟“獐子島”有關的信息內容均已無法打開,但通過百度快照等方式,仍能在其他網頁上找到當初的合作內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14

【彙總貼】年末大戲!人人都看得懂的萬達上市故事 港股通

來源: http://xueqiu.com/1978275362/34265663

下周二,也就是12月22日,萬達地產將正式在港股上市,可謂最後一場重磅年末大戲


從前期表現來看,$萬達商業地產(03699)$ 公開發售超購4倍,獲1.2萬人認購,集資約288.6億元,超越中廣核的245億元,成為今年的集資王。
發行價48元,接近上限,對應PB1.48倍,對應PE5.73,對應市值2147億港元。


這下可以老王應該可以開心了



萬達上市的故事要從A股IPO失敗開始,赴港上市有點像無奈之選
@富途證券   萬達商業地產IPO傳聞再起 在港上市平臺改名讓路
http://xueqiu.com/3951307517/31336737


當然,傳聞歸傳聞,萬達急於上市的原因主要還是進一步擴張的融資需要
@西峯 老師在這個傳聞發酵後不久就冷靜分析了背後的原因
什麽助推萬達上市融資 http://xueqiu.com/1025819408/32020623

當然,坊間的關註點總是很多樣,在從消息發布到正式進入上市籌備期之間,各種關註點層出不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大家驚訝的發現,萬達集團這個“巨無霸”竟然是他和兒子100%控股。。。


根據萬達商業地產的招股書:大連合興投資有限公司直接持有萬達集團99.76%的股份,而王健林持有大連合興98%的股權,剩余的2%由王健林之子王思聰持有。王健林直接持有剩下的萬達集團0.24%的股權。根據萬達官網上的工作報告,截止2014年上半年,萬達資產已達4600億,收入920億。


隨後,隨著招股上市路演的臨近,更加全面的研究和估值報告開始陸續發布:
@Fundest  萬達終於要上市了,這地產商有啥不一樣?
http://xueqiu.com/8345167625/33831396


T姐 @首募錢厚-Tcoins
【幹貨】萬達地產:商業地產龍頭,募資276億市值近2000億港元
 http://xueqiu.com/8301293543/33796621


@財說  【史上最全】萬達商業地產IPO全解讀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3353790


而隨著對萬達模式,研究的深入REITs這麽專業的概念也被挖出來了
同樣來自@財說  投資海外REITs,您可以比萬達更土豪!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3672388


幹貨奉送完畢,但其實還有一個隱性關註,就是“首富”
顯然投資之外,大家還想把這投資界的盛事變得更有趣一點已成為一個“好”談資
@習常態 感謝IPO 王健林財富一夜暴漲63%成亞洲第三大富豪
http://xueqiu.com/3097637828/34175901




有人說他可以奪回首富,有人說馬雲不會答應,還有人只關心王公子,總之,
很亂。。。


各位且看吧


投資愉快,周末愉快!



@燕歸來 @八一八 @格隆匯 @心中無股HK@方舟88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
@歲寒知松柏 @港股先生 @中環現場 @Conan的投資筆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666

宜家控股英特宜家 家居領域也在上演收購大戲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30/148661.html

12月29日消息,宜家集團上周五發布消息稱,將收購英特宜家集團旗下的英特宜家購物中心集團(IICG)的剩余51%的股權,並成立新的全球性的購物中心公司—宜家購物中心,該交易預計將在2014年12月31日結束。

 

\相關資料顯示,英特宜家購物中心集團成立於2001年,是由英特宜家集團與宜家集團共同投資組建。

據悉,此次並購後宜家購物中心將成為宜家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屆時,該購物中心將擁有歐洲和中國的31家購物中心以及俄羅斯現有的14家購物中心。

目前,北京的薈聚購物中心將是宜家全球購物中心的中國落腳點,強調中國消費者的傳統需求:家庭聚會和娛樂休閑的場所。

宜家購物中心中國區負責人稱,薈聚購物中心現有360家簽約店鋪中,購物型品牌店與非購物型場所各占了50%。在非購物型場所中,除了娛樂玩耍之外,餐飲部分占23%;在購物型店鋪中,除了以快時尚品牌為主,其中2%--3%的店鋪屬於家具及生活用品,包括艾迪瑪仕、HarborHouse、維意定制、失物招領等,薈聚的容量及豐富程度,已經超越了目前人們對購物中心的所有概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618

年度大戲——當阿里巴巴“杠上”工商總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689

競爭對手間擡杠甚至對簿公堂常有,但行業大佬與官方公開對罵著實罕見。近日官方的一份網絡正品調查引爆了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與工商總局之間的一場大戰。

1月23日,工商總局發布了一份網絡調查——《工商總局發布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調查結果顯示,淘寶網的樣本數量分布最多,但其正品率最低,僅為37.25%。

QQ圖片20150128150632

淘寶炮轟工商總局“吹黑哨”

這份報告讓淘寶“怒火中燒”。1月27日,其微博官方賬號以一個80後淘寶網運營小二的口吻言辭激烈地炮轟工商總局,並點名指責工商總局網絡監管司司長劉紅亮“吹黑哨”。

“我們接受神一樣的存在,但我們看不懂的是,屢次抽檢和報告中,不同的標準和神一樣的邏輯——尊敬的工商總局網絡監管司劉紅亮司長,您違規了,別吹黑哨!”

公開信提到,工商總局此次調查抽檢了92批次商品,某電商只抽查了1件,得出了正品率為零的結論,另一家電商抽取了3件,得出了正品率100%的結論,而淘寶抽取了51件商品,得出了正品率37%的結論。淘寶強調其日均在線商品總量超過10億件,是擁有數百萬商家經營的大平臺,“居然是和自營的B2C商家放在同一緯度比較,如果不是疏忽,那一定是故意。”

淘寶還抗議劉紅亮的市場抽檢程序違規。其提到,根據規定,抽樣檢驗應當保證被抽樣人的複檢申訴權利,但是在兩次抽檢中,許多賣家並沒有收到抽檢結果通知,工商總局也沒有告知當事人有申請複檢的權利,就直接向社會公開,“顯然程序失當” 。

比上述這些更令人吃驚的是,這封公開信甚至指責劉是“伐開心,打淘寶”,“開心了,也打打淘寶”,並反問:“這麽神聖的行政執法授權給您,您使用公權力這麽情緒化,真的好嗎?”

全文如下:

884f7263jw1eooay1jowfj20c83e77ip

工商總局強硬回擊:傲慢自我陶醉

對於阿里巴巴的炮轟,工商總局不甘示弱,當晚國家工商總局新聞發言人表態稱,抽查的數據並不是為了反映電商整體假貨的環境有多差,而僅僅是一次抽查結果的數據,不能過度解讀。

但此事還沒完。28日上午工商總局再度拋出“重磅炸彈”,其公布了一份名為《關於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猛烈回擊阿里巴巴。

白皮書稱,阿里系網絡交易平臺存在主體準入把關不嚴、對商品信息審查不力、銷售行為管理混亂、信用評價存有缺陷、內部工作人員管控不嚴等5大突出問題,並對阿里巴巴集團提出相關工作要求。

這份白皮書其實是半年前一次內部座談會的紀要。白皮書提到,2014年7月16日,網監司行政指導工作小組聯合浙江省工商局、杭州市工商局(市場監管局)在浙江省工商局召開了行政指導座談會,阿里巴巴集團主要負責人員及核心部門管理團隊與會,接受行政指導。座談會由網監司司長劉紅亮主持。

 “為了不影響阿里系上市前的工作進展,該座談會以內部封閉的形式進行。鑒於目前監管情勢,為廓清種種認知,現將行政指導座談會有關情況如實披露。”白皮書顯示。

當時工商總局對阿里巴巴提出的要求中有一條是,“守住底線,克服傲慢情緒。”其稱,法律面前沒有特殊的市場主體,阿里系主要高管要有底線意識和底線思維”。

在“會議效果評估”中,網監司認為,此次行政指導座談會基本達到此次行政指導預期目標。“使他們清醒認識到網絡交易監管部門對阿里系網絡交易平臺長期存在的違法問題的嚴重關切和責備,從自我陶醉狀態中清醒過來,促使他們切實提高了對問題嚴重性的高度關註和加快采取措施予以改進的緊迫感”。

淘寶刪微博 聲稱將正式投訴

在工商總局回擊後,淘寶網官方微博刪除了《一個80淘寶網運營小二心聲--劉紅亮司長:您違規了,別吹黑哨!》的公開信。

28日下午,淘寶對工商總局的商品調查結果作出正式回應。其對監管追趕創新的難度表示理解,但提到“陳舊的思想和方法可能會扼殺創新,請不要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淘寶最後表示,反對不作為、亂作為、惡作為。針對劉紅亮司長在監管過程中的程序失當、情緒執法的行為,用錯誤的方式得到的一個不客觀的結論,對淘寶以及對中國電子商務從業者造成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我們決定向國家工商總局正式投訴。”

644838c1jw1eop8i4zseej20hs1lin77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494

年度大戲驟然收場 工商總局與阿里巴巴握手言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813

昨晚,因淘寶假貨問題“杠上”的阿里巴巴與國家工商總局握手言和。工商總局局長張茅會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工商總局發言人還正式表態,稱此前發布的“白皮書”不具有法律效力。

1月30日晚,國家工商總局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該局局長張茅在工商總局會見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張茅肯定了阿里巴巴在消費維權、凈化營商環境、加強企業自律等方面做出的積極努力,同時指出網絡交易平臺還存在一些問題。馬雲則表示網購市場需要進一步規範完善,稱下一步將積極配合政府部門打假,加強日常線上巡查和抽檢。

雙方認為,促進電商產業健康發展、營造消費者放心滿意的網購環境,是網監部門與電商平臺的共同意願。雙方將加強溝通,共同探索網絡市場管理模式,構建社會共治新格局。

國家工商總局新聞發言人昨晚還正式表態,強調此前網監司發布的《關於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其實質是座談會的會議記錄,並不是白皮書,該記錄不具有法律效力。”

1月28日公布的“白皮書”稱,阿里系網絡交易平臺存在主體準入把關不嚴、對商品信息審查不力、銷售行為管理混亂、信用評價存有缺陷、內部工作人員管控不嚴等5大突出問題,“為了不影響阿里系上市前的工作進展,該座談會以內部封閉的形式進行。鑒於目前監管情勢,為廓清種種認知,現將行政指導座談會有關情況如實披露。”但當天傍晚,“白皮書”即在國家工商總局官方網站悄然撤下,並於次日中午刪除。

淘寶與工商總局之爭影響,市場擔心中國工商總局近期與阿里巴巴關系緊張會給該司帶來政治風險,美國市場阿里巴巴股價本月28日和29日分別跌逾4%和8.8%,兩日市值蒸發約300億美元。

1月29日,有70多年歷史的美國知名律所Pomerantz率先發難,宣布為保護阿里巴巴的投資者展開調查,質疑阿里巴巴和某些官員或董事可能違反《美國1934年證券交易法》中的10(b)和20(a)條款。這兩條法規是為避免證券欺詐和操縱及利用未公開的重要信息買賣證券而設定。此後,另外四家律所也相繼發表聲明,跟風調查阿里巴巴有無提供不實商業信息行為。

新浪科技認為,國家工商總局發言人此番回應“白皮書不具有法律效力”,意味著阿里巴巴並未向投資者隱瞞信息,因此,上述五家美國律所提起的訴訟將失去證據支撐。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62

“希臘VS歐盟” 大戲高潮即將上演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34

ADAMS20150106_3155053b

過去的24小時里,希臘政府為逃離歐盟緊縮政策並推遲還債,拋出了A、B兩個計劃,但歐盟和德國對此十分憤怒且不屑一顧,同時希臘總理在議會內爭取到了更多支持。對於今天即將舉行的援助計劃談判,歐盟和希臘能否達成協議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當地時間周二早間,希臘財長Varoufakis表示他將尋求“友好解決方案”,如果歐盟繼續拒絕就希臘的要求進行談判的話,大家就要做好“魚死網破”的準備。

希臘國防部長Panos Kammenos周二首先拋出了“A計劃”,他表示,如果希臘不能就債務協議與歐元區達成一致,希臘可能轉向美國、俄羅斯或中國尋求幫助。

而據希臘媒體透露出的最新“B計劃”,希臘方面已經不再直接尋求債務減記,似乎做出了一些妥協。希臘的新計劃由四個條件構成,希望在這些條件下,贏得6個月時間來促使債權人們放寬某些緊縮政策要求。因為到本月底希臘不接受歐盟救助條件的話就將立刻面臨近100億歐元的資金償付缺口。

英國每日電訊報對希臘這四個條件進行了報道及評論:

1.取消與三駕馬車簽署的援助備忘錄中30%“不好”的條款,取而代之的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贊同的10條新的改革措施;

這點歐盟可能可以接受。

2.希臘(2015年)財政盈余占當年GDP比重3%的目標下調至1.49%,這可以讓希臘政府有更多資源用來複蘇經濟;

歐盟難以接受這點,因為這將導致歐元區邊緣國家爭先放棄財政目標。

3.通過1950億歐元的債務置換計劃來削減希臘債務。其中包括將現有債券換成與GDP增長相關聯的債券,即沒增長就不付利息。而希臘欠歐洲央行的270億歐元將轉換成“無限期債券”,這些債券可能永遠趴在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不會兌現;

這一點至少在名義上可以避免債務減記,但事實上與債務減記區別不大。德國議會和納稅人已經質疑為何平白無故他們要損失這麽大一筆錢。歐盟也很難同意這樣的要求,因為希臘要將協議延遲到9月份,歐盟中間還得給希臘提供新的融資,希臘到8月底前還需融資170億歐元。此外,西班牙和意大利對這樣的例子成為現實也在“虎視眈眈”,因為他們也欠了很多外債。

4.通過18.6億歐元的計劃緩解希臘的“人道主義危機”。包括向30萬戶貧困家庭提供免費的食物和電、對窮人提供免費醫療和交通、向低收入的領取養老金的人群發放津貼等等。

歐盟可以接受這一點。因為原來要求提高最低工資的計劃似乎已經取消。

隨後就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報道,歐盟委員會可能同意向希臘提供為期6個月的救助延長計劃。若協議達成,歐洲央行也將恢複接受希臘債券作為抵押品。市場似乎也覺得最後協議達成的可能性較大,以致希臘股市和債市都出現了相當程度的漲幅。

不過聽到希臘的小算盤和上述“知情人士”的說法後,德國和歐盟的官員們怒了。

B9GOciuIYAED55O
德國財長Schaeuble和希臘財長Varoufakis

德國財長朔伊布勒表示,“關於歐盟委員會同意給希臘6個月時間的報道是錯誤的”。“歐元區各國財長明天不會同意新的希臘援助計劃。”他還稱,“希臘的問題不該責怪希臘外的任何其他人。”

朔伊布勒表示,如果希臘不想要當前救助計劃的最後一筆貸款,希臘的債權人也“不可能再談新的計劃”。

兩位要求匿名的歐盟高級官員形容現在的情形為“暴怒的”,並表示“根本就沒有計劃”。“希臘是在自掘墳墓”,MNI援引的一位歐盟高級官員警告道,而另一位官員則形容希臘的新融資計劃是異想天開,“一個秋季之前沒有償付義務而秋季之後又很可能不想償付的計劃,你們是怎麽想出來的?” 

周三早些時候,路透報道稱,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剛剛贏得國會的信任投票。國會300個議會席位中,齊普拉斯贏得162位議員的支持,原先只有149位議員支持。他在投票前再次重申不會接受歐盟的救助計劃。顯示希臘國內對抗歐盟的情緒也在升溫。

隨著今天晚些時候歐元集團財長會議討論希臘救助協議,周四又將召開歐盟首腦峰會,希臘與歐盟之間的大戲將達到高潮,全球投資者屏息凝神觀察事情的進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0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