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初在A股掛牌上市的正泰集團總裁南存輝,年輕時必須靠補鞋才能供應全家人生活,現在卻是電器開關大王,還連續六年拿下中國電器開關產銷第一,可說是中國「開放改革」後,「富起來」的最佳例證。 撰文‧林宸誼 九月的最後一個周末,一位身材不高,濃眉大眼的中國企業家,悠閒地坐在飯店大廳角落,用黑莓機發簡訊,與遠在浙江總公司聯絡業務;走在大街上若不仔細觀察,你可能不知道,他就是全中國電器開關市占第一大的正泰集團總裁南存輝。 少 年磨難 是人生的大財富在中國,從三峽大壩到北京首都機場T3航廈、北京奧運場館,甚至中央電視台轉播中心、上海世博場館,遍布於百貨公司裡的手扶梯,以及家庭使 用的冰箱裡,都有正泰集團所生產的電器開關蹤跡。根據九月十五日中國《富比世》首度公布的二○一○年「中國最佳上市家族企業五十強」中,正泰集團的南存輝 家族,位居第四十四名。 今年才剛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的正泰集團控股子公司﹁浙江正泰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資產人民幣六十三億︵ 約新台幣二百九十一億︶,截至十月二十一日止,總市值為人民幣二百二十五.○二億元︵約新台幣一千零四十一.四億元︶,二○○九年稅後純益達人民幣五.七 億元︵約新台幣二十六.三三億元︶。 正泰集團資本額僅人民幣五萬元,總資產卻能達到人民幣六十三億元,並且連續拿下六年產銷量第一,身為正泰集團靈魂人物的南存輝功不可沒。 個性大而化之的南存輝,接受專訪時,不像其他一般大老闆正襟危坐,而是索性盤腿而坐,流露出溫州草根創業家勇往直前的精神。 自從二○○七年南存輝在東方衛視開唱〈愛拚才會贏〉,紅遍全中國,他回想起這段往事,笑著說,雖然這是一首閩南語歌,但歌詞意境相當寫實,其中一段﹁??好運歹運,總是要照起工來行??﹂彷彿就是他年少時的寫照。 ﹁少年成長磨難,是人生當中一筆巨大的財富。﹂從不諱言自己是補鞋匠出身的南存輝,認為假如沒有年少時最底層的磨練,恐怕很難面對公司成立後種種的曲折考驗。 南存輝十三歲就得挑起全家重擔,靠補鞋支撐家中生計。當時電器開關在溫州柳市成為相當熱門的生意,十八歲的他與好友合夥辦起一個﹁前店後廠﹂的小作坊,開始電器開關生意。 一九八四年,南存輝與做裁縫的胡成中等四個朋友,籌資人民幣五萬元開辦了﹁求精開關廠﹂,就是現在的正泰和德力西電氣的前身,胡成中現在是德力西集團董事長。一九九一年,他與胡成中分道揚鑣後,改與美國一位親戚合作,成立中美合資的溫州正泰電器有限公司。 曾對正泰集團有深入觀察的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任上海交大海外學院金融所所長金岩石曾表示,﹁這個行業只要南存輝做,別人基本上不是出局,就是找外國人。﹂說明了正泰在中國電器開關難以動搖的地位。 正 泰的基礎就在溫州十萬供銷大軍,南存輝說,早期幫忙銷售正泰商品的行商,特地挑選信譽良好升格為代理商。﹁而且還有特別但書﹂,南存輝表示,被派到某地的 是男性代理商,就鼓勵他們娶當地老婆;要是女性代理商,還沒交男朋友,就鼓勵她們找當地男朋友。因此一個個連接起來,至少超過二千多家銷售網點,讓正泰集 團穩坐中國電器開關龍頭。 面對三面夾擊的挑戰 翻開正泰電器的招股說明書,裡頭詳細記載每一年股份轉讓的人數以及數量,包括南存輝在內,總共有一百二十名股東,南存輝目前擁有二六.六四%股份,是第一大股東。這似乎與很多家族企業經營的溫州老闆,想法南轅北轍。 ﹁很多白手起家的人,沒有想到過靠資本市場力量崛起。﹂南存輝笑著說,他是以﹁減法﹂的方式把企業做大。因為家族企業勢必要慢慢轉型,成為由專業經理人治理。換句話說,從公司成立開始,南存輝藉由不斷推行股份制,成功吸引不少人才與新的資本加入。 ﹁南存輝對品質要求從不馬虎。﹂長期銷售正泰電器產品的廠商(該廠商的發言並非批評正泰,所以最好具名)指出,十年前某一家分公司所出產的一批電器開關出現問題,消費者一狀告到總公司,南存輝當下立刻找來分公司負責人對質。 沒 想到那人竟不服氣辯稱,是運輸出現問題,產品質量肯定比柳州所出產的還要穩定。讓南存輝相當生氣,﹁質量(品質)比柳州好就滿足了嗎?產品到了客戶手上出 了問題,代表根本還不合格。﹂南存輝不僅馬上向消費者道歉,還要求分公司立刻退貨,並承擔所有的損失。﹁這是唯一看過南總發這麼大的脾氣。﹂廠商表示。 而正泰與德力西之爭,一直是中國媒體常常討論的話題,對於以前是同班同學變成合作夥伴,後來因為理念不和而分道揚鑣,南存輝曾這樣說,﹁有個對手天天盯牢你,使你不敢睡覺﹂,正泰才有驚人發展。 現 在正泰集團旗下已有上市公司,南存輝把目前處境,比喻為前有洋兵壓境,後面有鄉兵團勇追上來,同時還有國有企業的老虎剛醒過來,三面夾擊的威脅,可說是相 當嚴苛的挑戰。一改昔日對媒體來者不拒,南存輝這次來台的行程相當低調,或許對他來說,中國開關大王開始要面向世界,挑戰才正要開始。 南存輝 出生:1963年 現職:正泰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學歷:北京工商大學企管碩士 經歷:求精開關廠廠長 正泰電器 成立時間:1997年 負責人:南存輝 主要業務:電器開關、輸變電設備、儀器儀錶、建築電器、汽車電器等近三年營收:(億元/人民幣) 2009年 48.0 2008年 44.4 2007年 31.8 |
|
||||||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以下 簡稱李):全球化與在地化,是許多跨國企業經營上的兩難挑戰,滙豐的鮮明定位在提供「環球金融、地方智慧」,你們是如何能 做到兩種優勢兼具? 滙豐銀行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以下簡稱王):我先講一講,我做為CEO的哲學有三方面。第一方面就是,我要最好的人才幫 我的企業做事,第二就是我們一定要獲利跟市占率,第三就是在每一個區域裡面我們品牌一定要很好。這三個哲學,它們都會加強彼此。在這些哲學後面,有一個價 值,這些價值就是怎麼支持我的哲學。 第一個價值是有關於人。我們對於人才方面比較注重的,第一就是不論你的性別、種族還是什麼國家的人,我們都一定要對他們很公道。第二個,在人才發展方面, 管理上一定要能始終如一、用公平的方法(對待他們)。第三個有關人的方面,我喜歡的管理是,不同的人本身有自己一個創意,有他們自己做事的方法。 第二個價值是關於商業。關於商業,我們胸襟要寬點……,在全世界用我們的網絡去看,有什麼競爭對手做的比較好的地方,我們應該要盡量去吸收他們的經驗,再 把這個經驗一路再發展,不應該一天到晚就是要自己做,才算是好的。 第三個,就是有關於改變。我覺得改變是常態,現在這個世界,每天都在改變,我們應該不要怕改變……,應該去引領改變(lead a change)而非跟隨潮流改變。 李:我覺得你提的這幾個點都非常好,我們要用創新跟改變來創造自己的格局。另外一方面,可以跟市場和競爭對手學習。但這裡面很重要的是允許員工去創新,但 銀行產業又非常重視風險控管。你怎麼讓創意與風險控管這兩個文化,同時在組織裡存在? 王:我在花旗銀行做過十七年,在渣打銀行做過八年,再到滙豐現在第七年……,(銀行)風險控制有一個(嚴謹的)程序,還有 本身的政策……,這些風險在我們銀行方面應該非常注重。這個風險,是不可以妥協的。 但在銀行方面,我們怎麼做得比較好?最重要的還是怎樣跟客戶溝通。給你一個例子,我每年都要我們的客戶關係經理跟大客戶、大企業,每年開始,就跟客戶先聯 絡,跟他們溝通未來兩年計畫是什麼?計畫需要什麼樣的借貸?或者是(發行)債券、首次上市什麼的。我們也幫他做諮詢,他應該怎麼去做?我們早一點做、跟他 們有很好的(共同)計畫。 跨國經理人常輪調,如何深耕當地? 李:據我所知,跨國企業的當地負責人常是有任期的,你如何確保在地深耕策略可以持續被執行? 王:你問的問題很好,有關於(在地經營)策略的持續性,我們有一個做法,叫作「中期目標」(MTO,mid -term objective)……,要預測未來三年營利是怎麼樣、有什麼計畫去達到營利的目標。在中期目標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當一個總經理做這個中期目標 時,一定要跟下面的人一起溝通……,做了以後,這個總經理一定要在這個中期目標裡面做滿任期。 李:對跨國企業而言,重要職位經理人的定期輪調,也有培養經理人歷練不同經營情境的目的。你們如何評估一個地區總經理何時該要輪調? 王:我覺得你講得對,所以為什麼我們說這個總經理一定要做滿「中期目標」的任期呢?如果沒有這個(設計)呢,如果我到一個公司裡……,第一年,我要花最低 限度六個月認識這個國家,認識監管單位是誰、客戶是誰?好了,摸完以後慢慢的就做一些業務。等到第二年年底了,我已經在想,「三年要來了,我要去另外一個 國家。我怎麼有辦法去一個好的國家?」慢慢跟上頭溝通怎麼樣去一個好的國家。那(工作)重心已經不在業務上。 還有,如果你是短期(的想法)的話,你不會投資長期的東西,像人才、制度。所以為什麼我們要一個「中期目標」?還有其他一些要求:你一定要投資在人才上、 你一定要投資在系統上。這些就是保障不會因為三年一個短期的任期,導致他們不投資、減低成本達到他的獲利,讓他們到別的國家去。 如何評估地區負責人有無投資人才? 李:滙豐培養高階主管人才,是比較傾向從當地培養上來、還是透過全球人才培育計畫去輪調養成。另外,要如何評估地區負責人 有沒有投資在人才上? 王:我們最重要有一個功能就是,滙豐是一個國際企業……,我們一定要維持滙豐的國際特性。 所以我們不可以所有職位都是本地人,但不等於我們不培養當地人才,因為我們每年都會有接班計畫。 每一個高層的職位,有什麼人做為接班人,他們的名字每一年我們都會做,我們知道誰有沒有一個人才庫。如果你每一年都沒有人才(名單)的話呢,那就是你沒有 培養你們的人才。 李:每個地區總經理都要思考自己的接班計畫嗎? 王:對。這些接班計畫裡面每一個職位可以有國際經理人,也可以有當地人。但是你也不要忘記一件事情,國際經理人也可能就是那個地方的當地人。 一個國際公司,不能沒有國際特色。還有國際經理人,可以把不同經驗帶到不同國家。這很重要。所以我們在計畫裡面,好像是中國,我們行政總裁是香港過去的黃 碧娟,但我們中國副行政總裁,是一個英國人。有不同組合,在一個國家(指市場)裡面有國際的特色。 多元化團隊,如何管理出合作綜效? 李:國際化團隊,雖然可產生多元化好處,但誠如你剛才提到的,你很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這樣一來,多元化管理是否也需要付出滿高的溝通協調成本? 王: 在亞太區,我的文化很簡單,就是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裡面,所有人都可提供意見。但是我們對的是「一件事」,不是對「一個人」,他們的意見很重要。你想,在我的執行委員會裡面,有差不多 十幾、二十個人,他們平均銀行的經驗,不低於二十年。二十年我有二十個人,我有四百年的銀行經驗,我為什麼不去問他們?為什麼不讓他們表達他們自己的意 見? 李:但除了經驗,是否有真正綜效產生?你們有什麼具體設計,讓各市場間產生合作綜效,而不是只各抒己見? 王:我們客戶很多都是大的跨國企業。我舉個例子,在香港,長江(指長江實業),它的業務是全世界的,在這個過程中,就把我們下面的人連在一起了。他們如果 不連在一起,去溝通、去合作的話,他們不能夠去服務這個跨國企業的客戶……,所以因為業務是這樣子,你的執行委員會,大家不是團隊合作的話,就跟你的商業 模式有衝突。 結論:跨國營運需要兼具在地優勢與區域整合效能,對金融服務業而言,區域經營人才的養成,更需要兼具當地經營能力,以及跨區域、跨單位的輪調歷練,方能支 持企業雙元競爭優勢的形成。滙豐銀行透過各地區三年的「中期目標」管理循環、人才多元化、分層接班計畫、區域執行委員會的 團隊協調等管理機制,讓各國經理人能平衡深耕在地服務的策略要求,以及人才歷練培養的需求。 |
|
||||||
美國《商業週 刊》(BusinessWeek)一篇「想更有創意?試著到海外居住」的報導指出,有過海外生活經驗的人,更能引發創意的發想。剛過完三十一歲生日,就已 統領千人工廠的聚陽實業印尼廠廠長許皓白,就是好例子。 許皓白,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畢業,起跑點就站在一%的贏者圈。他的同學不是在外商金融業上班,就是科技產業的儲備幹部,每天西裝筆挺到都市裡一棟比一棟高 的建築物上班,言談間國、英語交雜。 只有他,畢業選擇到傳統紡織業,從現場端的品管儲備幹部開始蹲點,他的工作地點是遠在千里之外的印尼市郊,往來員工說著全世界僅有四%人使用的印尼語。 暫時「示弱」,休學拓展視野 什麼原因驅動他離開主流戰場,而且還是經濟條件相對落後的印尼? 懂得「示弱」,是他「乘法人生」的第一個武器。從小到大是前段班的好學生,但有個秘密卻深藏他心底——他有外語學習障礙。人家學英文是從音節下手, 「In-for-ma-tion」一音節、一音節記下來;他必須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硬背,才能記得住,「從小靠著數學、地理等優勢,才考上理想學校,」他 害羞的說。 但背誦、死記,遇到大量英文課程,就出問題了。台大農業推廣系畢業後,他考上眾人稱羨的台大國企所,但語文落差讓他陷入瓶頸。「個案研究全都是英文,念不 完,如何討論?」頭一次,他的人生在功課上摔了跤。 「用絕對標準去看自己,當然很痛苦;已經是這樣,就要想辦法。」向自己暫時「認輸」的許皓白,跟指導教授、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討論後,決定休學先去 當兵,「不是想當『逃兵』,只是想先找到人生的定錨方向,」他說。 到非洲當兵,注入跨文化基因 他服的是外交役,八張籤有六張到中南美洲、兩張非洲,本以為自己會到中南美洲,結果一看見「查德」兩字,「我差點要昏倒!」抱著姑且一試的想法,他到黑暗 大陸了。 沒想到,「查德意外」成了他「乘法人生」中的進階石。 台灣醫療團駐守在查德首都恩加美納,他形容,跟台灣南部鄉鎮很像,只是「垃圾較多、人變黑色。」他在當地染上瘧疾,發燒、痛苦不堪,但最令他無法適應的不 是生活,而是他努力惡補的法語,抵達後卻一句都聽不懂,無法溝通。 原來,查德已從法語發展出土腔土調,連法國駐軍都「莫宰羊」,這令他安心不少,融合其中,框架拿掉了,語文學習反而快速。「其實學語言也沒那麼難,跨過去 就過去了!」語言的禁錮,竟然在遼闊無邊的非洲大地衝撞、解放了! 跨文化的多元經驗,成了日後征戰新市場的利器。回到台北,他第一件事是重練英語,並完成研究所學業。體驗英文的重要性,畢業後他將當兵存下的三十萬元,去 紐西蘭語言學校進修,「一心就想學好,特意選了一個中國人都沒有的地方,」他說。 二○○七年,當同學已在社會打滾了一到兩年,他才剛要寄出履歷表。「金融業?科技業?傳產業?」產業在他腦中並沒有排序表,外派機會才是首選。「這是查德 一年半跟非洲人打交道,帶給我最大的收穫!」他體內的冒險因子,已經被挑起。 勤練印尼語,提高在地管理效率 許皓白選擇了擁有全球布點的聚陽實業。進入聚陽第一個月就申請外派,到了印尼。獲取通知第一天,他就去買印尼語課本,從拼音開始學起,每天即使再忙,也會 花一個小時聽印尼語學習錄音帶。 到了印尼,他經常拿著地圖,像是探險,在印尼鄉鎮的市場或者旅遊勝地,跟當地人進行免費的「口語練習」。不到半年,就能跟員工和廠商用當地語言開會,比其 他人快了一年的時間。 語言加值,讓他在現場管理的溝通成本少了一層,時間效率提升兩倍,過去講一件事情需要三小時,現在只需一小時。「也因為懂印尼語,對於風土民情容易入手, 在工會運動發生時,容易了解當地員工,比較能發揮同理心,」他說。 「他是少數到印尼適應很好的人,」聚陽實業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周文津提出他的觀察,「擁有跨文化思維,才能打世界級的仗,是布局全球需要的搶手人才。」 三年不到,他從儲備幹部晉升到管理千人的年輕廠長,雖然當年起薪比同儕少三成,四年後,他擁抱相同薪酬,但格局更大,對未來的想像也更寬廣。 【延伸閱讀】乘法功3步驟1、離開原池塘:先休學當外交役,打開跨國文化融合之路2、挑稀少路走:當同學走科技和金融業,他選擇傳統業3、開心跳進去:不 自我設限,快速融入印尼人文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