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數據時代已經對健康和醫療領域帶來深刻變革,但真正能產生商業價值的大數 據還不夠多 ◎ 財新LIFE記者 陽敏 文yangmin.blog.caixin.com 顧東君在擔任九陽股份公司新聞發言人五年後,終於轉換 自己的人生主戰場,成立了一家名叫微酷客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用顧東君自己的話說,她將「全面擁抱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 。 味庫APP,正是搭載顧東君追趕這個時代浪潮的列車。它兼具美食、購物與社交功能,與眾多美食類 APP 不同,味庫反其道而行,它需要用戶通過掃瞄或者手動輸入廚電、調味品以及食材,再由系統自動推薦各種菜譜組合。 這樣的設計思路會帶來什麼樣的大逆轉?這要從一年前顧東君帶領九陽團隊打下的一場社會營銷戰說起。 2013年4月,以廚房小家電聞名的九陽在天貓網上商城發佈一款新品——麵條機。這款 「新神器」只需要3分鐘,就能製作出健康安全的麵條,省去和麵、揉麵、搟面等耗時工藝。首發後的三天內,九陽旗艦店共賣出機器8920 台,倉庫一度斷貨。這背後,更有價值的信息是,其中近半數訂單來自新浪微博的引流,直接訪問轉化率為18.24%。 這是怎麼實現的?您可能立刻會想到,找 KOL,那些活躍在新浪微博的「關鍵意見領袖」 。顧東君和她的同事們,在微博的汪洋大海中,找到了 @寶貝吃起來,這是一個專門教人給寶寶製作輔食的資深育兒專家的微博。通過它九陽很快又找到50位年輕媽媽,她們都專注於母嬰領域,對於普通網友來說更易親近,也更易於學習和模仿。 這些育兒達人陸續在微博上曬自己的麵條機體驗以及各式創意圖片,從放麵粉、加果汁到出麵條,成都擔擔麵、杭州的片兒川、意大利空心面……很快,麵條機在微博和百度上成為熱搜話題,信息的覆蓋從母嬰群體擴展到了美食、健康養生等領域。 九陽團隊也嘗試尋找粉絲數上百萬的大號進行網絡營銷,收效甚微。相反,@ 寶貝吃起來這個粉絲數不過一萬有餘的微博號卻撬動了一場幾乎零成本的營銷活動。這樣的反差帶給顧東君許多思考。麵條機推廣的微博試驗,是九陽團隊用人工的辦法,通過評估候選KOL 微博的內容質量、粉絲質量、粉絲活躍度等篩選出50位 KOL,那麼,是否還有更科學智能的分析工具,能幫助企業更高效、更準確地遴選出在社交媒體上對核心消費者具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呢?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又該如何將廣告精準地送達潛在用戶? 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精準營銷,已經在顛覆傳統的廣告模式。九陽的工作經歷帶給顧東君許多靈感,並促使她將大數據的思維始終貫穿在味庫APP 架構設計之中,開發味庫 APP 的「逆向」菜譜推薦模式也是這樣誕生的。 顯然,當用戶習慣於將自家廚房內各種電器、調味品和食材的情況告訴味庫時,味庫對用戶會越來越瞭解:它知道你在用哪些廚具,用了多少年了;你經常用哪些調味品,保質期還有多久;它也知道你經常購買哪些食材,甚至還知道你是素食分子,還是奶製品愛好者,或者是一個準媽媽……在顧東君看來,掌握了用戶的廚房和偏好,對用戶實現個性化推薦這件事情就變得順理成章。於是,當你家廚房的橄欖油還剩一個月就到期時,你可能會意外地收到來自味庫的問詢:親,有一款黑醋橄欖油剛剛面世,您有興趣嘗試一下嗎?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鴻溝,就這樣消彌了。 要是味庫足夠聰明的話,它還能擔任你的「貼心生活管家」:不管是健康早餐、創意晚餐,還是時令食譜,都能從味庫獲得推薦。如果最近你肉吃得太多,也會收到來自味庫的提示,將你近期身體蛋白質攝取過高,而維生素攝取過低的營養狀況一一告知。 此外,你還能在味庫上尋找各種方便,因為它已為100多萬種商品建立了數據庫。打開 APP,掃一掃各種食材上的條形碼,即可獲得該商品相應的烹飪方法和專用食譜。不僅如此,你還能看到網友的各種點贊和吐槽,學習別人上傳的各種創意玩法,當然也能上傳自己的心得靈感——久而久之,各種如 「器皿控」 「榴蓮控」的社交圈就形成了。 一切皆可數據化的「物聯網」思維,本身就蘊含在大數據之中。 「通過這種模式,本來不具備聯網能力的廚房電器、廚具乃至食材,都被納入了物聯網。 」味庫CEO 顧東君說, 「用戶在查詢的同時,也反饋給我們更多有關他的飲食習慣和廚房情況的數據。 」用大數據思維將生活、美食、健康、社交及購物等多種元素打通的架構,以及呈現未來私人智能生活空間的前瞻性,使味庫順利籌集到1000萬元天使輪融資,1.1版本上線僅20天即獲得近15 萬用戶。最近在 「百度91開發者大賽」中,創業半年的味庫從500多家參賽APP中勝出,獲得 「金熊掌」綜合獎。 發現健康大數據「藍海」 有人說,2013年是大數據元年,未來五年會有一大批基於大數據商業模式的公司催生出來。在味庫身上,的確看到了這種趨勢。 資深互聯網評論人士謝文認為,大數據時代將首先對健康和醫療領域帶來深刻變革,因為該領域已經過了思想革命的概念階段,逐步邁入商業模式創新時期。這或許恰好解釋了為何移動健康行業在今年成為風險投資的熱土。 如果把大數據時代分為前台、中台和後台三個主戰場,前台就是數據終端,負責數據獲取和傳輸,如手機、電腦、智能眼鏡、汽車以及各種傳感器等,將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數據化。 在謝文看來,前台是目前爭奪的主要戰場,出現的創新數不勝數——這正是近兩年智能手錶、智能手環、電子秤等智能可穿戴設備大熱的背景。 與此同時,各種健康數據收集平台也在今年陸續登台亮相:先是三星公司5月底發佈一款健康追蹤腕帶 Simband 和智能健康追蹤平台 SIMI,接著蘋果公司在6月 WWDC 大會上發佈移動應用平台 HealthKit,數天之後,穀歌緊追不捨在其年度開發者大會上推出名為Google Fit 的健康平台。近日,微信以公眾號為接口,與咕咚、華為、樂心和iHealth四款運動手環展開合作的消息又博到不少中國媒體的眼球。外界紛紛揣測,騰訊公司此舉實乃有意借微信打造出一個開放的健康數據平台。 面對如火如荼的大數據前台、中台爭奪戰,百度董事長兼CEO 李彥宏5月29日在黃山召開的 「百度聯盟峰會」上語驚四座: 「我們真正想要的數據現在沒有,或是還沒有蒐集上來,已經被蒐集上來的數據基本沒有價值。 」「戴個手環、弄個眼鏡」 ,計算每天走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心跳多少次,對治病沒有什麼幫助。 「互聯網公司通過可穿戴設備蒐集了很多數據,結果又發現沒法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 」李彥宏說。 李彥宏矛頭所向,指的是這波搶奪 大數據資源的混戰——參戰者只管數據「大」不大,卻不管到手的數據 「真」不真。事實上,如何獲取真正具有價值的數據,如何對數據展開分析並從中發現相關性建立模型,最後再誕生出具有創造性的商業模式,這才是大數據時代的根本。 在顧東君眼中,獲取數據只是手段和路徑,最終要將它用於產品和服務的改造,讓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 「這樣的數據才是活的數據。 」顧東君說,不能產生終極價值的數據都是 「死數據」不管這些數據有多「大」 。 去哪兒尋找健康大數據的藍海?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創始人俞熔認為,從商業角度來講,體檢是醫療行業最合適最理想的入口。 「通過體檢可以獲得用戶多維度的全面的身體信息,這絕對 不是可穿戴設備可以比擬的,可穿戴最多能取到一些心率血壓等體外數據,而這些只是健康信息裡很小的一部分。 」俞熔說,如果沒有醫學影像和抽血生化等檢查,一些重要的數據根本無法獲取。 目前,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在全國55個主要城市開放了130餘家體檢及醫療服務中心,集聚了超過1萬名教授、醫生和健康顧問,2014年計劃服務人次逾700萬。手握如此龐大的健康數據,俞熔不斷在思索,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好它們,為客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在利用體檢數據方面,美國硅穀早有成功案例。幾年前,經爾緯數據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糜萬軍在美國硅穀完成了一個大數據創業項目。該項目利用數據挖掘技術,綜合分析斯坦福大學全校員工的體檢記錄和就診記錄,並據此對所有人每年的醫療費用進行預測。糜萬軍說,項目成立的初衷,是希望利用個人的醫療信息預測其醫療費用,給保險公司做參考。但後來,美國許多大企業卻成為客戶的主要來源。 變化是這樣發生的:糜萬軍帶領的團隊,在瞭解每名員工的健康狀況之後,通過數據分析,為其制訂了個性化的健身計劃,有效地幫助員工改善了健康狀況。這項業務受到美國企業的歡迎,從斯坦福大學到思科、蘋果等大公司,都樂於購買它的服務。 創新總在以極快的速度迭代,但在李彥宏看來,真正能給醫療健康行業帶來革新的,是一種 「慢數據」:通過一種簡單的方法,在三個月、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持續不斷地監測你的某些指標,通過長時間的數據積累,準確預測你未來患上的某種疾病的可能性,以達到中醫所講的 「治未病」的效果。 這並非空穴來風。7月13日,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症國際會議上的四篇論文進一步支持了如下結論:通過對眼睛和嗅覺的檢測,能夠預測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的發生。 無獨有偶,最近伊利諾斯大學的研究者透露,他們根據現有數據研究發現,人臉的衰老速度與壽命之間存在著確切的關聯。假設該研究順利進入應用階段,保險公司只需對準顧客的面部乃至照片掃瞄一番,即可知曉他的天壽幾何,從而優化該顧客的相關保險配置。 等待人工智能 今天,大數據已經在生活和醫療健康行業紮根萌芽。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社會管理方式的進步,它也將對軍事、金融、航空以及製造業等各行各業帶來變革。同時,智能社會、智能社區以及智能交通等等,將隨著大數據應用的突破逐漸成型。 據麥肯錫預測,未來中國大數據產品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7萬億元。 或許,在5-10年間,下一個穀歌或者下一個 Facebook將在大數據領域誕生。 然而,大數據時代的推進,也面臨重重桎梏。首先,它給人類社會現有的管理方式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如謝文所言,大數據時代的核心詞是開放與融合,以及「一切皆可數據化」的思維。 但是, 「完整綜合的、開放公共的、動態及時的」大數據並不會自動生成,它有賴於政府數據開放平台和數據交易市場的建成。 據工信部於2014年5月發佈的 《大數據白皮書》 ,目前不少國家已加入到開放政府數據行動,推出公共數據庫開放網站。例如,美國數據開放網站Data.gov 目前已有超過37萬個數據集、1209個數據工具、309個網頁應用和137 個移動應用,數據源來自171個機構。 「開放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所有國家、公司乃至個人或早或晚都將捲入其中。但在謝文看來,無論政府還是公司,中國在信息共享方面的理念都相當保守,同時還缺乏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和法治體系作為基礎支撐。這都將成為中國大數據發展中的致命弱點。 實現數據的開放與融合,還僅僅是大數據時代邁出的第一步。 《大數據白皮書》中提到,在人類全部數字化的數據中,僅有非常小部分的數值型數據(約佔總數據量的1%)得到深入分析和挖掘(如回歸、分類、聚類) ,大型互聯網企業對網頁索引、社交數據等半結構化數據也只進行了淺層分析(如排序) ,佔總量近60% 的語音、圖片、視頻等非結構化的數據,還難以進行有效分析。 要「激活」這些數據,還有賴於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性發展。目前,科學家主要憑藉先驗知識,通過人工建立數學模型來進行數據分析。 顧東君坦言,味庫 APP 仍處在一個產品逐漸完善的階段,而整個的構思也只實現了四分之一。 「由於最終的結果涉及智能化推薦,推薦的精準程度取決於算法的準確度,技術對於味庫來說 是一個大的挑戰。 」她說。 目前,全球幾大IT 巨頭都在潛心研究人工智能。IBM 中國開發中心首席技術官毛新生曾如此詮釋肩負著 IBM 人工智能發展未來的電腦系統Watson:「它不光要像人一樣理解自然語言,學習 Common Sense(常識) ,讀懂醫學知識,還要在大量數據裡面找到相關性……我們給 Watson 灌輸無數的醫療文獻,尤其是與癌症相關的醫療文獻,讓它理解與癌症相關的各種知識,比如基因、蛋白質。然後,再灌入100多萬份的病歷,讓Watson 以相關性為基礎,尋找經常出現的模式。 」人工智能並不理解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它比任何人都 「見多識廣」 ,能夠準確地回答:你可能得了什麼病,該做哪些檢查,吃什麼藥,會有什麼結果。目前,IBM 已經把 Watson 推進了廚房,或許很快,我們還將會在金融、法律以及服務等許多領域看到人工智能引領大數據未來的身影。 財新記者於達維、財新 LIFE 健康記者 張鵬對此文亦有貢獻 味庫創始人、CEO 顧東君。 大數據將首先給健康醫 療領域帶來深刻變革, 該領域已經過了思想革 命的概念階段,逐步 邁入商業模式創新時期 政府、公司在信息共享 方面都還保守,缺乏完 善的市場制度和法治體 系,這都將成為中國大 數據發展的致命弱點 |
【i黑馬推薦項目:TMT·008】擦肩認為每一個固定工作者都擁有一條屬於自己的常用路徑。而其中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固定出行時間,無論什麽職業身份、多大年齡、住在哪里、公司在哪。在廣泛意義的工作日時間內,絕大部分人會在“相近固定的時間段“往返於這條常用路徑上,並將一個又一個經過的地點連成線(後臺是LBS技術把定位的打點聯線),這就是路徑的由來(精準度:GPS>2G3G4G>Wifi)。
而每一條路徑不僅代表著該用戶經常出沒的路線,背後更包含該用戶的經濟水平收入狀況(住什麽條件的小區)、最常用的信息獲取時間、日常空閑時間等等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其中數據包括:步行/地鐵公交/自駕車路線、居住的小區、工作單位所在的區域、路上所耗時長、app活躍頻率與時長等等)。
市場分析:單人路徑:意味著最低成本的出行路線,而和衣食住行結合便可以將線下品牌的營銷傳播效果最大化;根據相應的路徑數據,我們可以整合線下商家資源,為該路徑上的用戶推薦美食、娛樂等消費內容:一方面降低用戶獲取這些信息的成本;一方面降低用戶到達消費地點的出行成本;最後還降低了商家針對有效消費者的傳播成本(更精準)——三管齊下;
群體路徑形成的社區(群組or社區):同在一條路徑上的至少兩個人,具備普通陌生人完全比不了的低成本行為價值——同行(拼車)團購(同路)同住(拼租)同玩(尤其是臨時起意的線下約見)都是最高效的價值所在;
非常適合做線下活動,這恰好解決了線下活動參與成本高的問題,如路上堵車、地點陌生等原因導致的遲到等——參與度顯著提高(上下班路過就參加了)粘性顯著增強(下班路上順便去了),如形成群組,同路這一條件會讓很多信息同步和更新,更加讓路友之間保持異常緊密的聯接。
迎合需求: 1、在上下班的時間里,移動端活躍的極度高峰期,由於用戶持續移動,附近的人功能相對劣勢,而此時路徑的優勢便凸顯出來; 2、在上下班的路上,以路線為區隔將用戶群體精準的垂直分割,變成小塊兒的有著緊密關系的一個又一個小集群(同路人); 3、雙向推送、閱後即焚、同路同行——緩解搭訕尷尬。團隊情況:叢洋——創始人(全職)28歲,產品經理。互聯網創業小兵,英文專業畢業第六年,輾轉於三家中小型創業公司,一年半做品牌與市場營銷,四年半分別涉及門戶內容(職位:時尚主編,創業夥伴來自搜狐、新浪)、社會化媒體(創業夥伴來自網易)、pc軟件(兒童桌面軟件)、智能硬件(兒童智能腕表)、app產品(親子場館室內地圖導航,創業夥伴為金立手機項目成員)。
擅長創意與策略,對市場極其敏感,相信直覺也相信方法論。近兩年主做產品,目前在輔修UI與交互(達內)、和電子商務(人大)。喜歡與用戶談戀愛並鐘情於此,曾隨團隊把公司流水從零做到千萬,成員五人至千人,對本土創業環境下的管理問題、商業模式、優缺點基本都涉及,對創業精神體會深刻。
劉濤——聯合創始人(半全職)90後,視覺交互設計師。華北科技大學應屆畢業生,一個不茍同於體制專業的90後,曾在大學為了喜愛的音樂而組樂隊演出賺錢,憑著敢拼敢闖的勁頭多次躋身大型演出,曾率隊接下潮白河孔雀城樓盤開盤商演,蒙牛集團慶典晚會等大型演出,結交了各行各業有夢想的朋友,大學期間曾任職美方德教育機構音樂老師兩年。後誤打誤撞進入互聯網設計領域,憑著對藝術和設計的理解和不斷的學習,於大四便任職UI設計師,曾參與的項目有pc端兒童桌面設計與改進、盼大世紀有限公司官網設計改進、經介紹為印度尼西亞基督私立學校制作中國版宣傳折頁,並印刷發行。
宮正——創意策略支持(兼職)80後,人人網資深策劃經理。北京土著,文藝系理科生,計算機專業出身,投身廣告並自學設計,後因移動互聯網浪潮研讀互聯網營銷與策略(北航,在職研究生)。超過9年國際4A廣告公司及國內一流手遊公司工作經驗,市場策略、投放策略、客戶服務經驗豐富。現已將工作重心轉戰移動互聯網,有多個遊戲及應用類包裝與推廣實操經驗,善於制定和管理移動互聯網廣告策略及以獲取用戶為目標的品牌活動。喜好科技,樂於追求新技術,知乎果殼關註無數,36氪每日必讀,坐地鐵穿凡客,BAT格局了若指掌說就是我。但是我衷心的希望能把更多的新技術用在市場策略當中去。優秀團隊合作經驗,喜愛與別人合作並取長補短互相成長,善於策略性思考。
鐘斌——技術運營(兼職)70後,北京大學電子研究生。
融資需求:300W人民幣 20%。
i黑馬經典欄目微路演是為要融資的企業而設立,做免費視頻路演服務。有意者請將企業基本資料或BP商業計劃書發到[email protected]或微信聯系:yipingwanglaoji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9 09:09 編輯 移動醫療商業模式探討:基於平臺的B2C模式將會占主導 作者:格隆匯 王威/周銳 以下是來自王威/周銳的分享: 我們在5月份寫過移動醫療深度報告1.0《移動醫療是下一個大金礦20140522》,率先提出了一些觀點:深耕垂直細分領域、全身上下處處可穿戴、最可能成功的幾種模式、幾個關鍵節點和大概的閉環體系等。 4-5 個月前,大家還在討論BAT這些巨頭是否會對移動醫療行業造成影響?今天再來看,巨頭們已經大刀闊斧的攻城略地了,只能感嘆行業變化太快了。我們認為移動醫療會是未來幾年對醫療市場影響最大的變量之一,可能會改變醫療市場的生態系統。 1.0深度報告寫完之後,我個人也是心存一些疑問的,主要集中在商業模式方面。近幾個月我們又舉辦和參加了多場移動醫療相關會議,也與業內大佬進行了廣泛交流,但依然沒有找到非常滿意的答案,因為在實業內也是處於摸索階段;無奈之下我們又追根溯源研究了互聯網歷史以及日本等海外國家的發展歷程,幾番反複,總算對移動醫療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這也是本文產生的背景。如您有更好的觀點或對我們的看法有疑問或質疑,也歡迎與我們探討。 本文主要就商業模式進行一些探討,一些主要觀點:1)基於平臺的B2C模式將會占主導;2)多平臺共存:用戶入口平臺領跑,硬件入口平臺蓄勢待發;3)B2C模式中的B端:傳統醫療領域的部分企業在移動醫療時代正強勢回歸!4)市場高估了C2C模式中的C端(醫生),而沒有充分重視B2C模式的中B端(醫生); 5)醫療領域平臺和路徑的遷移和融合:線下->線上的遷移和融合,橫向->縱向的遷移;6)企業戰略考量:以資源要素和路徑為根本,需求場景和用戶體驗為著手點,圍繞核心價值鏈由小及大的打造閉環體系為手段,用戶粘性為目的,盈利為結果;7)我們提出幾個大維度來區分用戶(/患者):各類大病種、地域、輕/重問診、用戶支付能力等。 一、商業形態預判:基於平臺的B2C模式將會占主導 移動醫療未來會對傳統醫療行業形成挑戰,沒有企業能獨善其身: 1)場外新競爭者加入。新應用場景給了新進入者機會,如騰訊借助移動用戶平臺、阿里借助移動支付、九州通借助物流體系對行業進行整合;類似京東和蘇寧這樣的案例未來也會在醫療行業上演。騰訊、阿里等公司之前都沒有涉及醫療領域,但是借助移動互聯網的春風,都跨界從場外進入了醫療市場。 2)場內的跨界競爭一觸即發。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產業界限變得模糊,跨界競爭隨時都可能發生。 在我們研究移動醫療未來商業模式的過程中,閱讀了不少的書籍。我覺得黃巖老師的《再看電商》中的有些觀點值得借鑒。書中將中國的電商分為2個半模式: 1)平臺。代表企業有淘寶(C2C)、天貓(B2C)、QQ商城等。模式特點:制定交易流程和規則;提供網絡配套支持;有限的客戶服務;平臺方不介入商品及銷售運營。 2)買賣。代表企業京東、易迅、中國亞馬遜。模式的特點:從經營定位、商品采購、定價、銷售,到庫存、服務一條龍服務;完整的交易閉環生態;通過買賣環節的運營優化獲得利潤。 3)代銷模式。代表企業唯品會。模式特點:公司介入銷售環節、但不買斷庫存以特賣;限時、閃購形式吸引客戶;有限的商品數量和聚焦式的營銷。 對照互聯網及電商的發展歷程,對移動醫療的啟示或許已經在其中了。我們先直接給出結論:移動醫療時代,基於平臺的B2C模式將會占據主導。 為何類似於京東的買賣模式行不通?醫療服務整個體系太過於複雜,且大部分時候都是非標準化產品(體檢等少量除外),使得買賣模式完全沒有辦法勝任這麽複雜的需求。看電商的發展歷程,即使是標準化程度比醫療服務高很多的商品,京東最開始也是從標準化程度極高的3C產品開始的。 為何基於平臺的C2C模式難以長期勝出?主要原因是醫療行業壁壘較高、產業鏈較長,個體醫生的行醫方式難以提供全產業鏈、安全和高效的服務。輕問診的需求廣泛存在,但是未來會逐步被分流:各種醫療B端企業、家庭醫生、來自醫聯體體系下的社區醫療機構等等。政策層面,衛計委目前禁止醫生私自遠程醫療,但是遠程咨詢是允許的,相信相關政策會逐步放開。 未來基於平臺的B2C模式將會占主導。對於醫療的需求方來說,其醫療需求是非常廣泛的;但作為醫療服務的提供商來說,單個提供商的專業領域又是細分和具體的,因而平臺公司有了存在的現實意義。我們判斷:大平臺收集C端的流量和需求,然後由B端(一批專業的醫療公司)來滿足這個需求(比如心血管領域的樂普、眼科領域的愛爾、糖尿病領域的三諾生物、肝病領域的福瑞股份、保健品領域的湯臣倍健等)。除了這種主導模式之外,相信基於平臺的C2C模式(類似現階段的春雨醫生)也會共存;另外,也有一部分用戶會繞開大平臺而直達B端公司,比如樂普醫療、三諾生物、福瑞股份等公司未來都有可能擁有自己的APP或單個細分領域的小平臺。當前階段,我們認為市場高估了C2C模式中的作為C端的醫生集合體的重要性,而低估了B2C模式的中B端的以企業形式出現的醫生群體的能量。我們看到三諾生物收購了糖尿病專科醫院、蒙發利與實力極強的廣州呼研所合作,這些被企業組織起來的醫生群體可能更高效,預計未來還有更多的公司會這麽做。目前這些專業化的公司跟大平臺的關系都還沒有怎麽建立,但是我們判斷1-2年內就會大幅改觀。 二、多平臺共存:用戶入口平臺領跑,硬件入口平臺蓄勢待發,大數據平臺還需觀察 移動醫療領域最早出現的比較典型的平臺是春雨醫生和丁香園等;春雨醫生之前是C2C模式,將醫生和病人都聚焦在平臺之上,病人可以實現自診和輕問診。春雨醫生在融資5000萬美金前後,我們發現他們正在不斷的沿著產業鏈的上下遊豐富自己的B2C業務(與好藥師達成戰略合作打通問醫和購藥、與九安醫療等合作),也從側面印證了我們對行業趨勢的判斷。 用戶入口平臺領跑:除了春雨醫生和丁香園等之外,更重要的平臺正在崛起:傳統互聯網領域的巨頭騰訊、阿里、百度等,他們在移動醫療領域展開了一系列讓我們眼花繚亂的動作。我們在1.0報告中,分析過幾個需要搶占的入口(硬件入口、用戶入口、醫院和醫生入口),無論是春雨、阿里還是騰訊,都可以大概劃為基於用戶的入口平臺。這些巨頭能加速行業趨勢,近2年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嘀嘀打車,很短的時間就培養了用戶移動預約的士和移動支付的習慣。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往微信等大平臺上遷移,例如九安醫療和寶萊特的可穿戴設備都有望通過微信來實現直接操作和數據上傳,解決了中小企業APP軟件要適配無數種安卓機型的痛苦,也減輕了用戶手機上APP多而雜的煩惱;另外,越來越多B端小公司的接入,也會讓這些大平臺的生態系統逐步豐富起來,粘性會不停的加強。除了我們看到的這些已經浮出水面的有望成為大平臺的企業,其他如移動運營商、保險等公司也都不甘落後,也在積極布局,但效果還需要持續觀察。最近連美國的Facebook都準備進軍醫療健康了,正在探索創建一個在線“支持社區”,把患有各種疾病的Facebook用戶連接在一起;同時公司內部還有一個小團隊將開發一些“預防保健”類應用,幫助人們改善他們的生活方式。 2-3年內基於硬件的入口平臺會崛起。最大的可能就是蘋果和谷歌等公司,蘋果打造了IOS系統,谷歌主導了Android系統,兩者在軟件和硬件設計上都有強大功力。蘋果擁有足夠大的用戶群體,但目前還沒有殺手級的可穿戴設備出來;有望在Apple watch及後續產品上獲得突破,那麽基於硬件的平臺有可能迅速搭建起來,一些基於移動醫療的輕問診及健康監測等人群有望快速往基於硬件的大平臺上聚集。基於硬件入口的平臺有望與各種醫療服務的提供商合作,類似於在蘋果手機與各國運營商的合作。可穿戴領域技術迅猛的發展,如無創的、可洗織物的、植入的可穿戴產品等都可能有較大機會。對於國內的中小可穿戴公司,與大平臺的合作或是最優選擇,單打獨鬥方式的持續性值得觀察:比如九安醫療最近引入小米作為戰略投資,在移動健康領域展開合作。 第3階段,我們猜測基於大數據的平臺有可能會出現。在移動醫療的前2個階段,基於用戶和硬件入口的平臺公司有望相繼崛起。再往後看,有可能是大數據平臺,但目前這個趨勢還不明朗。有一點比較肯定的是:下一個巨大的數據洪流可能就來自人類的生物和生理數據組。 預計未來中國的移動醫療市場的大平臺有幾類,或基於用戶(或醫生)、或基於硬件、或基於大數據,每種平臺都至少有1-2家大型企業。平臺主要功能是構建一個基本的生態體系框架,比如支付、評價體系、廣告系統、甚至包括遠程視頻平臺和物流平臺等等。在互聯網領域和電商等領域尚且能有若幹大企業共存(電商領域的淘寶、天貓、京東、一號店、當當網、唯品會等等),更不要說更細分和更專業的醫療領域了。用戶需求非常多樣化,我們提出幾個大維度來區分用戶:各類大病種、地域、輕/重問診、用戶支付能力等,用戶多維特性決定了無論是平臺還是醫療服務的提供商,都具備多樣化的生存空間。移動醫療的大平臺和細分服務的提供商不會太少,但也絕不會太多:因為基於移動的顯示終端都必須追求簡潔,且手機上同類型APP的數量會非常有限。另外,移動時代信息不對稱性的消除會讓馬太效應更加明顯,可能若幹個第3名都抵不上1個第1名。 我們簡單梳理了國內巨頭在醫療領域的一些動作: 阿里:收購中信21世紀、支付寶與海虹控股合作、支付寶聯合天貓醫藥館啟動O2O項目、布局“未來醫院”, “藥品安全計劃”。 騰訊:在手機QQ5.1版本中,新增了“健康”模塊,致力於打造健康管理社交平臺,涵蓋運動、睡眠、血壓等多項健康領域;7000萬美金入股丁香園;微信支付已和好藥師網達成合作,實現移動端支付購藥;8月29日,微信推出微信智慧生活,包括智慧醫院。 百度:去年和SFDA合作,將三大藥品數據庫、總計20余萬個權威藥品信息導入百度庫。百度又上線百度健康平臺,致力於全網醫療信息的整頓梳理,將其打造成醫療服務領域的大眾點評,並借此延伸至藥品銷售的醫藥電商領域。 2013年6月,百度與咕咚網聯合推出“咕咚手環”;8月與映趣科技聯合發布inWatch智能手表。 2013年12月18日,上線百度Dulife智能可穿戴設備官網。 2014年7月23日,百度和北京市政府合作,推出健康雲平臺。 其他:春雨醫生5000萬美元融資,且與好藥師達成戰略合作打通問醫和購藥;樂普醫療投資金衛捷和北京醫康世紀進軍移動醫療領域;蒙發利與廣州呼研所合作推出移動醫療呼吸系統解決方案;9月3日,雲南白藥和中國移動合作O2O; 德國默克雪蘭諾攜手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華康移動醫療推出《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和《中華糖尿病雜誌》的贈閱活動。 三、B2C中的B端:傳統醫療領域的部分企業正在強勢回歸! 我們在5月份移動醫療1.0深度報告里率先提出:在移動醫療時代,中小企業宜深耕垂直細分領域。當時這個趨勢並不明朗,但過去幾個月行業正在發生非常積極的變化,很多企業在圍繞各自的細分領域進行移動醫療的布局:心血管領域的樂普醫療、血糖領域的三諾生物、肝病領域的福瑞股份等。又如保健品領域的湯臣倍健和流通領域的九州通等都開始在移動端發力了。 之前有不少人認為,在移動醫療時代,傳統醫療企業可能會被拋棄或被顛覆,但是我們相信他們依然是移動醫療生態體系最堅實的基礎。當然這一大批的企業里面,誰能率先借助移動的手段來打造一個產業鏈的閉環體系並對產業鏈進行重塑,誰就最有可能受益。我們相信還會有一批企業在大病種和慢性病等領域借助移動醫療的手段強勢崛起,目前還有不少企業潛伏在水面之下。傳統醫療企業(醫療設備廠商、醫療信息化廠商和藥企)在醫療資源的積累方面是領先的,但在起跑階段缺少互聯網思維,一旦企業家意識到這些問題並能實現強勢回歸,其爆發出的能量也是驚人的。比如最近當各大品牌企業開始進駐天貓醫藥館設立旗艦店後,也開始了O2O戰略,醫藥電商們就坐不住了,醫藥電商們靠著互聯網思維積累起的先發優勢在傳統強勢工業企業面前還是比較單薄的。比如今年6月份,歐姆龍利用先聲再康的網上藥店資質,在天貓醫藥館率先開設官方旗艦店,醫藥館里各大網上藥店的歐姆龍產品銷量應聲下滑,甚至有的降幅達50%。 先圍繞核心價值產業鏈打造閉環,然後再力爭閉環由小及大。產業布局的時間太緊迫,企業必須從價值鏈的核心環節開始打造閉環。比如中華醫學會攜手默克、華康走進學術期刊e時代,全國20000名內分泌專科醫生均可通過“醫客App”和“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App”申領這兩本雜誌為期一年的免費閱讀權限。我們看到華康巧妙的將醫生、藥企和自己組成了一個閉環,作為緊缺資源的醫生和作為移動醫療潛在最大付費方的藥企都是產業鏈里面的核心環節;與此同時,行業蛋糕劃分方式也可能被重新定義了。企業間合縱連橫成新常態,行業要素正在快速重新組合:如騰訊與丁香園、 九安與春雨等等。在這個巨變的時代,只有開放的心態融入產業大融合中去,才有機會分享新的大蛋糕。任何希望憑一己之力來獨占市場的想法都比較危險,更大的可能是被市場邊緣化。 四、平臺和路徑的遷移:線下->線上的遷移和融合,橫向->縱向的遷移 依靠資源要素和路徑的大整合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 如果將整個的醫療看成一張立體大網,那麽這個網就是由資源要素和路徑構成的,資源要素包括醫療的需求方(病人等)、供給方(醫院、醫生、藥廠等等)、籌資方(醫保等)和監管方(SFDA等政府機關)等;路徑也可以分為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等。企業需要圍繞自己掌握的核心資源要素和路徑,由小及大的構建自己的閉環體系。 比如阿里擁有了支付(資金流),由這個入手,對醫療資源在進行整合(支付寶與海虹控股合、布局未來“醫院”等);比如擁有醫藥物流的九州通,與微信合作推出O2O“藥急送”並開通“微信小店”,搶占移動流量入口,將眾多合作藥店納入自身物流體系,打通醫藥電商的“最後一公里”。擁有用戶的騰訊和擁有醫生資源的丁香園的聯姻值得看好,雖然騰訊還未找到一條好的路徑將這些寶貴資源對接上。騰訊和丁香園各自在用戶端和醫生端都有非常龐大的群體,而且這些群體又是靠社區這種比較有粘性的方式支撐起來的,未來的開發潛力是非常大的。 研究日本的移動互聯網之路,發現NTT公司的整合之路值得借鑒。NTT最初也只是一家單純的運營商,優勢是擁有大量的用戶,通過眾多的領域選擇合資和合作的方式來展開業務(比如收購三井住友銀行34%股份進軍金融業並發行手機信用卡,與歐姆龍合資成立移動醫療方面公司,與麥當娜成立合資公司等等),其完成了向一家綜合型公司轉型:業務涉電子商務、媒體、金融支付、物聯網、醫藥等8大業務版圖,極大豐富了自己的生態體系。 線下往線上的遷移和融合,橫向往縱向的遷移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發現廣告從傳統媒體快速遷移到互聯網,購物從蘇寧和國美迅速遷移到了京東等公司,信息流從移動和聯通遷移到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了,伴隨著傳統商業模式的隕落和新商業模式的崛起。線下往線上遷移的趨勢在醫療領域也勢不可擋,比如健康管理、掛號、輕問診、買藥、回訪等環節技術上都能在線上實現了,目前就診、檢查、住院等環節還只能在線下完成;但未來高清視頻方案和政策的推進也可能改變就診方式。比如過去幾年,即使是醫藥這個比較封閉的領域,網絡銷售的占比也在快速提升,醫療器械領域部分產品的網上銷售占比已經能到10-20%。所有平臺型公司在互聯網時代,都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布局是否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因為路徑的改變往往伴隨著平臺的遷移,而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平臺型的公司;當然我們認為醫療領域的改變相比其他領域來說會慢很多,傳統企業只要積極應對,風險並不會太大。 橫向往縱向的遷移:在傳統醫療領域,我們看到樂普就做心血管支架等器械,看到信立泰就做心血管藥品,整個產業鏈是分層的,企業圍繞自己所在的層級在橫向拓展;但是在移動醫療時代,我們看到樂普收購了藥企,還收購了移動醫療的公司(北京金衛捷和醫康世紀),未來也有可能在心血管專科醫院領域發力。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移動讓產業鏈垂直整合更加容易,閉環體系的搭建也更加容易。一個趨勢正在形成:傳統橫向擴張企業的競爭力會被逐步消弱,基於縱向垂直深度整合的企業競爭力正在逐步加強。比如樂普醫療往上下遊拓展的戰略可能會對產業鏈中做藥和做醫療服務的企業產生壓力,這點在傳統醫療時代發生的概率就很低。在垂直整合的問題上,回顧蘋果的發展歷程是對我們有啟發的。蘋果在移動時代選擇了垂直深度整合,而且非常成功的。全世界第一個做垂直深度整合的不是Apple,而是日本的i-mode,但是i-mode並不成功,原因之一是蘋果以iphone手機硬件作為入口來整合比i-mode通過運營商服務作為切入口進入全球容易得多;另外i-mode的生態體系過於的複雜,我們得到的結論就是產業鏈強勢的一方牢牢控制整個產業鏈是可行的。完成全產業鏈整合後,不必追求單個環節的利益最大化,只需追求全產業鏈利潤最大化,比如賣場賣iphone可能賺錢並不多,但是其賣手機保護殼和膜有可能賺了更多的錢。 五、企業戰略考量:以資源要素和路徑為根本,需求場景和用戶體驗為著手點,圍繞核心價值鏈由小及大的打造閉環體系為手段,用戶粘性為目的,盈利為結果。 資源要素和路徑、打造閉環體系在上面已經討論過。 需求場景需要特別重視,深入理解“移動”,可以說是能同時影響時間和空間的變量,其背後隱含著很多重要內涵:1)數據獲取的實時性和連續性;2)隨身且便捷的;3)跨越空間限制;4)精準的設備代替人;5)。。。每一個內涵都可能衍生出很多應用場景,基於新的應用場景必然會產生很多新的商業模式。中國醫療資源的短缺和不均衡、人口老齡化、環境惡化、疾病譜的遷移等都蘊藏很多的需求場景:比如移動醫療時代的全新場景(移動健康管理等)或對傳統應用場景的改造(移動預約掛號等),這些是移動醫療得以生根發芽的現實基礎。以我們在1.0報告中提出的幾種有可能成功的商業模式中的2種為例:給專業人士提供業務支撐類的(類似杏樹林)和尋醫問診類的(類似春雨醫生),其滿足的需求場景都是提升醫生效率,前者是給醫生業務和學習提供支撐,後者是讓醫生碎片化的時間價值化。另外,研究日本的移動互聯網的進程中發現,日本人平均每天花在火車等交通工具上的時間是70分鐘(房價高且住郊區),正是這段無聊時間極大推動了日本移動互聯網的發展。 企業最終目的是盈利,但前提是牢牢的黏住用戶,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看到騰訊幹掉一個又一個強大的對手(ICQ、聊天室、MSN、聯眾、盛大等),根本原因就是對手的用戶粘性不夠和用戶體驗不夠好。粘性重要手段就是閉環,有了閉環才能對產業鏈各個環節進行重塑,才能與用戶互動,另外數據也才有可能沈澱。當前純粹的移動醫療公司大部分都在燒錢階段,但是“產品+服務”模式中其移動醫療相關服務是已經能帶動產品銷售,比如三諾生物的手機血糖儀拉動試條銷售,蒙發利呼吸系統疾病的在線診療和問詢系統未來有望拉動其空氣凈化器等呼吸類產品的銷售,從而實現間接盈利。平臺型公司的盈利時點可能會因為巨頭的進入而推後,巨頭會燒錢直到行業格局基本確立。 由於篇幅等原因,本文主要展望了行業未來的商業模式和形態,也沒有能完全展開來寫。詳細分析以及對投資標的詳細剖析,敬請關註我們後續報告。我們認為對行業趨勢的分析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一個還在摸索中的行業。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交流。(王威,微信號:jack142007,供職於海通醫藥)。 |
本文作者Mark Dow為全球宏觀交易者、宏觀行為博客博主,曾任美國財政部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政策經濟學家。
資深經濟學家、知名宏觀交易員Mark Dow撰文指出,黃金是“泡沫論者”吹出的泡沫,人們正是出於對股市、債市泡沫的恐懼,催生出黃金的超級大泡沫。
金融危機以來,黃金泡沫已經於2012年底至2013年6月經歷了第一輪破滅,金價從1800跌至1200。如今,黃金已經開始了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二波泡沫破滅潮,這一次最多可能會跌至700美元。
他分析的重點摘要如下:
早在危機前,大宗商品繁榮時期黃金和白銀就開始上漲,那時聯邦基金利率還是5%。危機後,寬松的貨幣政策又繼續推升了金價,人們害怕通脹飛漲,害怕美元崩潰,害怕危機重臨,於是大把地買入金銀。大佬們爭相購入黃金,面向大眾的ETF和電子期貨交易則進一步火上澆油。
簡而言之,泡沫就是這樣吹起來的。這個泡沫的每一個分子都充滿了謊言。你只要看看過去十年白銀的走勢就明白了。
諷刺的是,吹起貴金屬泡沫的,恰恰是那些成天大叫著“泡沫”的人。他們一邊鼓吹國債、股票、企業債存在泡沫,一邊將錢投入貴金屬市場避難——事實上,後者才是唯一一個存在泡沫的市場。換句話說,正是對於泡沫的恐懼催生了貴金屬泡沫。
那麽,泡沫為什麽會破滅呢?人們逐漸開始發現,經濟開始複蘇,通脹沒有擡頭,美元也沒有垮掉。於是,金銀價格就開始下跌,空頭們紛紛現身。即便QE3也沒能阻止跌勢。泡沫的第一次破滅,出現在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6月,黃金從1800跌至1180。
在那之後,黃金就一直在整理,不斷地從低點反彈,然後回落。每次都在1180至1250之間獲得支撐。這就是技術分析師們成為的收斂三角整理。
上周,我突然感覺到,我期待已久的第二波泡沫破滅已經來臨。要做出這種判斷一向不容易,但我發現有兩個信號。第一,突破三角整理後的價格走勢證實了我的猜測;第二,金融咨詢商Ritholtz的分析師Josh Brown撰文稱,數據咨詢機構Rishalyze的報告顯示投資者上周流入黃金的資金創歷史新高。
真的如此嗎?那為什麽金價還這麽“熊”?
2013年4月初,我曾經公開表示看空黃金。那時我的朋友、一家共同基金的CEO對我說:“Mark,你可得當心點你的黃金空倉。整個市場都有著相當的資金流入呢。”當然,我們都知道接下來的那周發生了什麽。如今,Josh的文章讓我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並沒有本事來告訴你這輪下行的幅度究竟會有多大,我想這還是留給技術分析專家吧。但我知道的是,上周五的金價已經大幅低於此前的1200支撐。
而且基本面也支持這一點。我們看到,那些2012年上半年左右的所有不利於黃金的因素都已經齊聚一堂:QE的威力消散,新興市場收入增長不溫不火,美元不斷走強……
如果硬要問我黃金到底會跌多少,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我只能猜,我猜黃金大概最多會跌至危機前水平(700至800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就是要求名字能讓顧客“望文生義”,反映品牌所代表的品類或特性, 給人以專家品牌印象或正面聯想,例如我們投資的“周黑鴨”“湯城小廚”“飯掃光”等品牌,就很容易傳遞鹵鴨、湯菜館、下飯菜的專家型認知;而且也有助於減少傳播過程中被問“那是啥?”的概率以提高溝通效率,例如“農夫山泉”“鮮橙多”“周黑鴨”。又比如Coca-Cola初進中國時譯為“蝌蝌啃蠟”,乏人問津,後來懸賞征集到具有美味聯想的“可口可樂”譯名後才風行民國。
筆者生於重慶,對花椒油情有獨鐘,通常是親手制作,但到深圳後一時沒有自給自足的條件,只能去超市淘寶,但腦子里沒有一個品牌,只好在貨架上百度。眾多初見品牌中,“川老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覺:這應該是一個四川老字號;於是便選擇了它。這就是定位反應的力量。多年以後我們投資“飯掃光”,發現它與“川老匯”同為成都高福記公司擁有的品牌,其老板可謂起名高手。
名字的定位反應需與品牌實際定位一致,錯誤的定位反應有不如無。例如“俏江南”,強烈的定位反應是江浙菜。我在某購物中心觀察到:想吃江浙菜的顧客進了俏江南一問是川菜,立即退出走進旁邊的江南廚子,而想吃川菜的顧客,除非是回頭客,否則多半不會進店,直接去了巴蜀風。曾與俏江南一位副總交流,他毫無保留地支持我的觀點,說十多年了,俏江南仍要不厭其煩地向潛在顧客解釋自己是川菜,造成營銷資源的極大浪費。
定位反應除了品類和特性,還包括基於文化背景而在顧客心智中激發的調性和忌諱。手機品牌“小米”“魅族”“榮耀”“錘子”所激發的調性和價值感是不一樣的。我坐過“銀建”出租,印象頗深(看官:你這是淫者見淫)。還好打車是沒有行為剩余的純服務,如果一件有形產品叫這麽個品牌名,當眾使用恐怕需要一點兒心理素質。Gold lion最早進入香港市場時直譯“金獅”,在粵語中聽起來像“金輸”,銷售不暢,改名“金利來”後方成一時名牌。
筆者曾和騰訊戰略發展部的一位朋友交流,說假如當初米聊不叫“米聊”而叫“米信”,微信不叫“微信”而叫“微聊”,很可能就沒有微信作為後來者的輝煌了。朋友深以為然,透露騰訊真的推過“微聊”但沒有做起來。這便是“聊”字的定位反應妨礙了上班時間使用。我這算是成功地做了一次預言般的事後推斷。
最後,追求定位反應要避免走極端,進入通用名誤區,成了“去哪兒”,不加引號就會誤讀,而這種類型的名字在互聯網企業中卻是重災區。這就引出起名的第二個要點:
【品牌反應】
就是說,哪怕顧客初次聽到,也要一聽就感覺是個品牌名而不是個通用詞匯,才容易被當作品牌來記憶。如果有人談論一個有品牌反應的名字,路人甲偶然聽到那麽一下,就可能產生品牌印象;以後見到該品牌時就可能冒出“噢~我好像聽說過”的念頭,其它條件相同時,熟悉感可導致優先選擇。在慘烈的同質化競爭時代,這一丁點選擇優勢的馬太效應說不定就讓你的品牌最終取勝。
我卸任三泰電子董事的最後一次董事會上,聽到三泰正在試點“小區智能快遞櫃”,品牌名叫“我來啦”,我一聽就問“誰來啦?”,這顯然是一個既無定位反應也無品牌反應的壞名字,當即強烈建議公司將品牌名改為“速遞易”。現在,“速遞易”已成為智能快遞櫃的品類代名詞,進入的小區數超過所有競爭對手總和的十倍。互聯網企業中類似“我來啦”的品牌反應微弱甚至缺失的名字如“去哪兒”“要出發”“去啊”“來往”“餓了麽”“阿姨來了”“大姨媽”“今日頭條”“喜馬拉雅”等不勝枚舉。
品牌反應依賴於現實狀況和文化背景。比如“紅牛”有品牌反應而“黃牛”就沒有,因為現實中沒見過紅色的牛而“黃牛”則作為經常談論的類名詞。又比如“白象”在中國有品牌反應,因為中國大象不常見白象就更不常見,但在泰國的文化背景中“白象”就沒有品牌反應而是另有其義。泰國歷史上國王對臣下不滿就會賜他一頭白象,因為白象被時人視為神物,啥也不能幹卻供養費用巨大,被賜白象的大臣很快便要家道中落了。於是“白象”演變成了“昂貴而無用的東西”的代名詞(白象方便面躺槍了)。
有的企業以為將品類名註冊為品牌名,就可以獨占品類封殺競爭對手,這是一個天大的誤區。比如,普通消費者聽到“金華火腿”多半會問“哪個牌子的金華火腿最好?”,即便看到“金華火腿”產品也可能困惑“這產品咋連個牌子都沒有?”,恐怕這是讓獨占了“金華火腿”商標的金華火腿公司吐血的問題。而金華地區的其他火腿,品類名只好改為“金字火腿”,導致“金華火腿”品類缺乏跟進者而缺乏熱度,難以做大。
我們投資的“德州扒雞”也面臨和“金華火腿”類似的問題,好在德州扒雞是開連鎖店的,名字的不利比起放在超市貨架上賣的金華火腿要小。如果德州扒雞不是碩果罕存的中華老字號,那就不如改名算了。
【利於傳播】
這是品牌起名的第三個要點,就是要盡一切可能降低傳播負荷,增加傳播機會。
降低傳播負荷的第一個考慮就是聽音知名,即一聽就明白是哪幾個字,比如“農夫山泉”“周黑鴨”“淘寶”。聽音能知名的品牌傳播時無廢話,因而更容易傳播。如果聽者問“哪幾個字?”,就會幹擾傳播,本項得分就減半;如果面對此問不能用一個常用成語或俗語簡潔回答而需逐字解釋,那本項就得個鴨蛋。有人問“天圖是哪兩個字”時,我通常回答“天津圖書館”,對方沒有不明白的。曾有人問我“甘其食”是哪幾個字,我回答“甘甜的甘、其他的其、食品的食”,結果對方追問“丹田的丹?”,我氣沈丹田運功三秒才說出“同甘共苦的甘”來。現在甘其食包子正在醞釀改名。
要聽音知名,不僅應避免“甘其食”似的生僻典故,更要忌用生僻字。生僻字不僅難以聽音知名,而且顧客可能因擔心讀錯傷臉而不願推薦你的品牌,如同老師不願抽問名字難認的學生。我見過最奇葩的餐館名字之一是“犇羴鱻”,在多個場合測試,三字認全的十不足一。這幾年頗受關註的“西貝蓧面村”也面臨“蓧”字困擾,不僅難以用常用詞匯講解它,用寫法解說“上面一個草頭,下面一個攸”時再次面對生僻字“攸”的問題。“哪個攸?”“許攸的攸”“什麽許攸?”“三國曹操的謀士”“靠~你丫真有學問”,而這並非一個虛構的對話。西貝現在門店招牌上標註了“蓧”的漢語拼音,可這只能解決怕讀錯的問題,而不能解決轉述難的問題。組詞困難、解說寫法也困難的“蓧”字可謂二階生僻字。
降低傳播負荷的第二個考慮是簡短。品牌名最好是兩個字或三個字。一個字在漢語中基本沒有品牌反應,需附加“牌”字如“柒牌”“馬牌”,其實浪費了一個字的表達機會。四個字並非不可以,但四字名的定位反應應當強到無需附加品類名,否則長名字再加上品類名就更長,傳播負荷大增。比如,“農夫山泉”“湯城小廚”就是不錯的四字名,無需說成“農夫山泉礦泉水”“湯城小廚餐館”;而“我的美麗日記”就是個糟糕的長名字,顧客自動簡約成“美麗日記”,但是定位反應錯誤品牌反應不足,不附加品類名就不知道“美麗日記”是啥。又比如眾多法國紅酒中唯Lafite在中國名氣最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有一個利於中國人記憶和傳播的簡短譯名“拉菲”。本起名法最初叫“品牌命名四大/法則”,改為“起名四要”既簡短,也避免了像“五道口/交警”一般冒犯河蟹君。
除低傳播負荷的第三個考慮是避免字母縮寫、純數字以及字母和數字、數字和漢字、漢字和字母混合的品牌名。這一類品牌名不僅容易缺乏定位反應和品牌反應(因而缺少記憶線索),而且不容易口頭傳播,因為口頭傳播時常常需要解釋某個音節是數字、字母,甚至讀法也可能不統一。比如《2小時品牌素養》一書,雖然作者鄧德隆是國內有數的定位高手,但書名仍是白璧微瑕,口頭傳播時需要解釋“是阿拉伯數字2而不是漢字二”,而且有人讀“二”有人讀“兩”,因此該書若再版宜更名為《兩小時品牌素養》。又比如HTC、TCL,字面毫無意義,初見之下還以為是某個科技名詞的縮寫,久而久之坊間便主動為其賦予漢字原型“火腿腸”“太差了”,恐非企業所樂見也。
降低傳播負荷的第四個考慮其實不是關於品牌名本身的,而是關於品牌名和公司名之關系的。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最好是公司名和品牌名一致,因為有些場合只適合出現公司名,兩者一致能讓真正重要的品牌名得到更多傳播。例如天圖投資高福記一案被投中集團評為2014年度消費領域最佳創新投資案例,獲得大量媒體傳播,但消費者心中只有“飯掃光”而無“高福記”,因公司名和品牌名不一致,“飯掃光”失去了一次傳播品牌、增加銷售的機會。同樣,如果“三泰電子”將股票(002312)改名為“速遞易”,將會每天都得到股市的宣傳,公司價值將會大增,“泰子黨”們留意會否出現這個買入信號哈。
【避免混淆】
這是品牌起名的第四個要點,目的也是利於傳播,但立足點不同。前面的“利於傳播”立足於好名字的本身特征,而“避免混淆”則要求好名字不應與所處環境中眾所周知的名字過於相似而造成混淆。
我曾經和某珠寶品牌的老板喝咖啡,問他為什麽起了一個易混淆的名字,他回答說當年人窮誌短,想沾點周大福的光。再問現在感覺如何,答曰現在無論怎麽努力都被看作是山寨。不僅這家企業,整個珠寶行業都患了想象力貧乏癥,周大福、周大生、周生生、金大生、金大福、金六福、周六福、六福、……,屈指難數。
有人著文把“黃太吉”“大黃瘋”“牛燉”當作有互聯網逼格的好名字,其實大謬不然。在“利於傳播”的“聽音知名”一關,聽者很容易誤以為自己聽對了“皇太極”“大黃蜂”“牛頓”,於是追問“哪幾個字?”讓說者解釋一下的機會都沒有,但當聽者將來真的見到“黃太吉”“大黃瘋”“牛燉”時,恐怕只會疑惑,而不會認為自己聽說過這些品牌,這就是玩弄諧音文字遊戲而導致的混淆後果,這類品牌少有成大器者,是最容易掉入的起名誤區之一。
玩弄文字遊戲自找麻煩的一個例子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每次聽人誇張地說出後一個“漁”字時,心里就想:“何不說人話?授人以魚不如教人結網”。
當然,由於大多數簡短而有意義的好名字都被註冊了,再加上還可能要兼顧互聯網域名,起個好名字越來越難,花錢買個好名字可能是最有效的辦法。但如果不懂得什麽是好名字,則更大可能是花錢買垃圾。我們投資的青海小西牛就想過花錢搞定“奶酸老海青”商標註冊,我就告訴小西牛老板,就算你搞定的是“青海老酸奶”商標,那也是花冤枉錢,因為你根本就不應當試圖把品類名註冊為品牌名,你需要的是更多企業來把青海老酸奶品類做大,小西牛作為品類領導品牌自然是最大受益者。
起名四要——定位反應、品牌反應、利於傳播、避免混淆——是基於定位理論總結出來的系統起名方法,而定位理論則是基於心智規律的,其有效性不是陰陽五行命理運數等國粹起名法可比的,也不是那些以品牌成敗論好壞而歸納出來的起名法可比的。一些名字糟糕的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也獲得了成功,那是因為他們通過開創新品類獲得了極大關註和公關傳播,從而抵消了名字的不足,或者是燒了大把錢用於品牌傳播;如果起個好名字其實會更成功的。倘若以為成功者的一切都是對的,那就很可能東施效顰而不自知了。
本文經品途網授權轉載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1-24 18:40 編輯 光伏產業投資邏輯——基於投入資本回報率的視角 作者:歐文凱 方法論:自上而下“產業——企業”投資邏輯 市場規模龐大 前景廣闊 產業發展處於成長期 OR 企業發展處於成長期 企業發展處於成長期企業資本回報率(ROIC)>平均回報率≧WACC 利潤驅動增長 1、光伏市場規模 1.1 光伏電站安裝市場規模 ![]() 1.2 光伏電站累計安裝規模 ![]() IEA(2014)預測,在全球努力節能減排的情境下,全球光伏電站累計安裝容量將在2030年達到1,721GW(中國634GW),GAGR達到16%;在2050年達到4,674GW 4,674GW(中國1,738GW 1,738GW),GAGR達到10%。 ![]() 1.3 光伏電站發電量規模 ![]() 目前光伏電站發電量占全球發電量比重低於2%。 IEA:2050年光伏發電量占全球發電量比重達到16%。 1.4 光伏制造市場規模 ![]() 預測2020年全球組件產量高於80GW,產值大於2400億元 1.5 光伏市場規模小結 小結: 1、光伏市場規模龐大。目前約6000億元人民幣 2、光伏前景遠大。到2030年累計裝機容量將有 年累計裝機容量將有12倍增長,GARA達16% 2、光伏產業生命周期 2.1 目前光伏產業生命周期特征 1、光伏產業規模占比工業經濟規模較小,發電量占比小於2% 2、光伏產業發展速度快 新進入者多 競爭激烈 集中度偏低(矽料與 光伏產業發展速度快,新進入者多,競爭激烈,集中度偏低(矽料與 矽片環節較高) 3、光伏產業技術發展迅猛,成本下降速度飛快 4、從2000年至今14年的時間里,光伏產業經過 3次大幅波動,但總體趨勢向上: 2004 年,全球光伏裝機量達到1.11GW,同比增長93%,首次突破GW級別,達到第一輪光伏周期頂峰。 2008 年,全球光伏裝機6.33GW,同比增長150%,首次超過5GW級別,達到第二輪光伏周期頂峰。 2010 年,全球光伏裝機首次突破10GW 級別,為16.82GW,同比增長126%,達到第三輪光伏周期頂峰。 2014,全球光伏市場全面複蘇。2.1 目前光伏產業生命周期特征 5、光伏電站仍要依靠政府補貼驅動發展。盡管國內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在2014年3季度價格下降到7.42元/瓦,但依然需要電價補貼才具備商 瓦,但依然需要電價補貼才具備商 可行性。 ![]() 6、光伏發電LCOE與用戶電價持平,但仍遠高於火電、水電等上網電價。在電價高企的歐美發達國家已開始達到用戶側“Grid Parity”,國內光伏發電LCOE為0.7-0.9元/度,也開始與用戶電價持平,但高於火電、水電0.3-0.4元/度的上網電價。 ![]() 2.2 判定:光伏產業處於初創期後期 ![]() 2.3 未來跨入成長期的標誌性事件 1、光伏發電LCOE(降40%)接近於火電、水電等上網電價。 2、不依靠政府補貼,光伏發電具備自發商業可行性。 ![]() 2.4 光伏將擊敗風電,成為大規模使用的最廉價的新能源著名咨詢公司Pöyry(2014):歐洲批發市電平價方面光伏有望擊敗風能。這意味著光伏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大規模使用的最廉價的新能源 ![]() 2.5 光伏產業生命周期小結 小結: 1、目前處於初創期後期。 2、約在2020年左右跨入成長期。光伏發電不依賴政府補貼而具有商業可行性,產業贏來新的發展。 3、光伏將成為大規模使用的最廉價的新能源 3 光伏產 鏈投入資本 報率 業鏈投入資本回報率 3.1 投入資本回報率含義 1、企業創造價值的來源:ROIC>WACC 2、投入資本回報率 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息稅前收益(EBIT)×(1-稅率)/投入資本投入資本=股東權益+有息負債,不包括信用借款 3、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債務/總資本)×債務成本×(1-企業所得稅稅率)+(資產凈值/總資本)×股權成本 本例中,為更體現主營業務創造價值(現金)的能力,將投入資本回報率R設定為:V/A。V=EBITDA+減值;A為平均總資產WACC以8%為參考值 3.2 光伏產業鏈投入資本回報率 事實1:開展光伏電站業務的企業在穩步創造價值。光伏制造業除了利基市場的單晶矽片環節外,連續4年未能創造價值。 ![]() 3.3 光伏輔材輔料投入資本回報率 事實2:雖然光伏輔材輔料的投入資本回報率整體不斷在下降,但仍有生產EVA、背膜和光伏玻璃(原片+鍍膜)的企業在創造價值。福斯特、中來和信義光能的相同點是:市占率較高,已具有一定的定價能力。 ![]() 3.4 啟示及小結 1、制造環節。光伏電站在無補貼情況下的商業可行性訴求,使得光伏制造環節仍將以降本增效作為主題。產品未來價格趨勢始終走低,意味著光伏制造企業擴產的投資收益很容易受損,資本回報率很容易低於8%。這也意味著在未達到光伏上網平價的時候,投資光伏制造環節,仍充滿危險。 2、電站環節。政策的設定始終使得整體光伏電站的投資收益率在8%左右。這意味著投資持有光伏電站的收益是有保障的,是被提前鎖定的,資本回報率將始終高於8%。同時,這也意味著EPC企業始終能分得合理的利潤。 4 未來光伏 發展邏輯 企業的發展邏輯 4.1 目前光伏企業發展走向 1、因為投資光伏電站享有較高的收益率,擁有龐大資本和政府資源的企業紛紛跨界而來。中民投 順風國際 恒大 巨人集團 招商局 江山控 業紛紛跨界而來。中民投、順風國際、恒大、巨人集團、招商局、江山控股。 2、飽受低投資回報率的光伏制造企業,向高投資回報率的業務發展,也紛紛進入下遊開發光伏電站。保利協鑫、阿特斯、晶科、天合、愛康、易事特、林洋、信義光能、亞瑪頓。 3、有個別光伏制造企業,專 輝 堅守專業化道路。昱輝、福斯特。 4.2 未來光伏企業發展走向 1、一批企業成為光伏電站專業運營商。具有強大融資能力、投資成本控制能力強和光伏電站建設質量控制能力強三個特點的企業會脫穎而出。 2、湧現出 批光伏電站 湧現出一批光伏電站EPC企業 但整體資本回報率趨於下降和穩定 企業,但整體資本回報率趨於下降和穩定。出現中國版SolarCity。 3、在原有制造業務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又堅守自己核心業務的,在產業跨進成長期階段時(約6-8年時間),即產品價格不再下跌時,這類企業逐漸取得壟斷 ,贏 機 地位 來新的發展時機。 5、光伏產業投資邏輯 應符合開篇的投資邏輯:規模龐大、前景遠大;成長期;高資本回報率 5.1投資已上市光伏企業的邏輯 (1)最優先投資光伏電站專業運營商。未來該領域在5-10年的時間里會誕生千億級市值的企業。重點關註具有強大融資能力、投資成本控制能力強和光伏電站建設質量控制能力強三個特點的企業。如協鑫新能源、聯合光伏、東方能源、江山控股等。(優中選優:能在最好光伏發電條件地區、能在最豐厚電價補貼地區、能在建設成本快速下降而補貼水平未降低的時候獲得最多裝機容量的企業) (2)次選投資光伏電站EPC企業,重點關註對客戶需求響應快速的、安裝成本控制能力強的、工程質量高的EPC企業。如興業太陽能(若轉型開始持有部分優質光伏電站則更佳)。如中國版SolarCity? (3)重點留意在原有制造業務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又堅守自己核心業務的企業。在產業跨進成長期階段之前,及時介入投資該類企業。如保利協鑫、福斯特、昱輝、隆基股份、中來股份、陽光電源等。 (4)其他既保持光伏制造業務,又介入電站業務的企業,存在階段性的交易性機會,不作為重點推介。如大部分的光伏電池組件制造企業。 5.2投資非上市光伏企業的邏輯 (1)主要邏輯跟投資上市光伏企業一樣。中國版SolarCity?航禹太陽能? (2)留意關鍵技術領域的國產化。如光伏銀漿、複合氟背板領域。儒興? (3)留意低成本的薄膜電池生產企業。如成本可以在2016年做到$0.3/W的碲化鎘薄膜電池企業。科力能源? (4)留意專業的光伏電站雲運維龍頭公司。淘科? (5)留意低成本的高效電池組件生產企業。高效電池組件目前仍處於高成本狀態,在土地租金和屋頂租金未成為重要因素之前,相比於轉換效率,成本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高效電池組件在產業成長期階段(還有6-8年)才可能獲得較好的發展。賽昂? |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17 10:44 編輯 中國支付通——基於支付的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 l 全國性預付卡牌照稀缺 隨著第三方支付監管的加強,雖然預付卡牌照已經發放了160多張,但是其中有6張全國性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牌照是最有價值的。支付通有一張。 l 第三方支付牌照收緊最近只批一家 現在全國共有第三方支付牌照270張,2015年3月26日,央行近日發布了新一批的支付牌照,只有廣物電子商務公司1家企業獲得。 l 擁有雙牌照:預付卡牌照+互聯網支付牌照 公司擁有稀缺牌照的創新支付和小微金融類上市公司。公司控股“開聯通”,掌握全國性預付卡牌照和互聯網支付牌照。 l 基建/獲客/導流三步走戰略 公司整體戰略分三步走:第一步:基礎建設——完成牌照和O2O平臺搭建。第二步:獲取用戶——基於支付系統,推廣商戶並和行業巨頭合作吸納C端用戶B端商戶。第三步:導流合作——擁有大量用戶和海量用戶支付數據之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合作,為 C端用戶和B端商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 l 垂直行業合作 支付通在垂直行業合作對象是已經有C端客戶的行業巨頭合作,這些合作對象有三個特點:1.是行業或者地域性的巨頭;2.有足夠的C客戶和C客戶相關支付環境;3.不善於支付經營,需要支付合作夥伴;4.考慮到被動性和不被控制,這些巨頭不太傾向於跟阿里的支付寶、騰訊的財付通合作。 l 為C端用戶和B端商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 在網絡生態環境中基於支付系統,吸引C端客戶和B端商戶加入支付生態,同時經營客戶的支付流,疊加在支付流之上的就是小微金融。擁有大量用戶和海量用戶支付數據之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合作,為C端用戶和B端商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我們認為,作為支付機構支付通可以為互聯網金融公司提供金融服務服務,進一步可以再做深度整合,共同拓展市場。把支付通的客戶轉化為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客戶。例如現在和興業消費金融公司合作的產品,在支付通的線下消費場景中,潛入分期的產品。 l 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值得期待 公司擁有的預付卡是賬戶性質的牌照,具有類吸儲性質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收單都是交易通道性的牌照。支付通策略是走線下到線上的小額、高頻支付解決方案。支付通的模式本質上不是終端銷售模式,而是做運營服務。是通過智能終端占領商戶端的入口,再疊加各種互聯網應用。我們認為在這一獨特的市場中,支付通有很大成長空間。 基於支付的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是一個新業態。中國支付通作為一個新業態中的還處於於成長初期的公司值得我們提前重點關註。———————————————————————————————————— 具有稀缺支付牌照資源 第三方支付牌照收緊最近只批一家 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種類是在央行制定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規定的此管理辦法於2010年9月實施,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於2011年5月獲批。在央行的管理辦法中,規定的中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主要3類分別是:(一)網絡支付;(二)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三)銀行卡收單。 ![]() 現在全國共有第三方支付牌照270張,2015年3月26日,央行近日發布了新一批的支付牌照,只有廣物電子商務公司1家企業獲得,支付牌照發放的總數量由269家增加到現在的270家。 全國性預付卡牌照稀缺 隨著第三方支付行業監管的加強,預付卡牌照在第三方支付中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雖然預付卡牌照已經發放了接近160張,但是其中有6張預付卡牌照是最有價值的,因為這六張預付卡牌照是可以在全國範圍內發行預付卡。這六張全國性的預付卡分別在以下六家公司手里:北京商服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開聯通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被中國支付通收購)、裕福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渤海易生商務有限公司、海南新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深圳壹卡會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被平安收購)。 預付卡支付除了可以收到與網上支付和收單業務同樣的支付手續費以外,最大的不同就是預付卡可以實現資金沈澱。預付卡還有一個比較隱秘的收入來源,那就是死卡率。如果加上死卡的收入,預付卡的利潤率會更高。全國性預付卡牌照除了以上盈利模式以外,還可以跟有全國業務布局的行業龍頭合作發行預付卡,這是地方性預付牌照不能做到的。 全國性預付卡又稱多用途預付卡,地方性預付卡牌照又稱單用途預付卡。多用途預付卡是專營發卡機構發行,可跨地區、跨行業、跨法人使用的多用途預付卡;單用途預付卡是商業企業發行,只在本企業或同一品牌連鎖商業企業購買商品、服務的單用途預付卡。 2014年5月底,針對公款消費和收卡受賄等問題,央行、監察部等七部委聯合制定了《關於規範商業預付卡管理的意見》,《意見》要求,購買記名商業預付卡和一次性購買1萬元(含)以上不記名商業預付卡的單位或個人,由發卡人進行實名登記。中國人民銀行和商務部等部門發布的“商業預付卡新規”在2014年11月1日正式實施,預付卡的購買限制將進一步收緊。 ![]() 中國人民銀行此前發布的《支付機構預付卡業務管理辦法》於2012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預付卡按發行主體分為多用途預付卡和單用途預付卡,兩者在使用範圍、監管主體等方面均不一樣。 多用途預付卡能夠跨地區、跨法人、跨行業使用,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最大的個性化需求,惠及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如可以在大型百貨商場以及超市、餐飲、健身、體檢、醫療、美容等眾多簽約商戶消費,持卡人可在所有合作商戶刷卡消費,並同等享受不同程度的優惠及會員服務,拓展了消費渠道,充分滿足了持卡人的多樣化消費需求。同時多用途預付卡方便辦理,可減少現金的攜帶量,購物後可顯示余額,無需找零,方便安全。 擁有雙牌照:預付卡牌照+互聯網支付牌照 中國支付通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稀缺牌照的創新支付和小微金融類上市公司(8325.hk)。公司控股“開聯通”,掌握全國性預付卡牌照和互聯網支付牌照,參股領先的雲POS科技企業“上海商酷”,打造行業最優秀團隊及技術,並與知名戰略夥伴合作,引領行業發展。中國支付通的支付業務將以預付費業務為基礎,大力發展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O2O等業務,竭誠為C端客戶服務,以建立和管理龐大的實名賬戶和大數據體系,長遠將以此為基礎打造綜合性個人金融服務平臺。 基於支付的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 公司基本架構 公司下屬子公司或參股控股公司有:從事預付卡業務的北京開聯通、從事智能POS機具業務的上海商酷、從事跨境電商的MC ONE、從事海外收單業務的OCG。 ![]() 基建/獲客/導流三步走戰略 公司在過往兩年從事一些並購和新業務的實施,去年完成了支付通運營支付平臺搭建,現階段已經有完整的戰略和計劃落地。去年完成對北京開聯通並購90%股權,今年1月16日獲得聯交所審批,至此,公司已經完全獲得全國性預付卡牌照。公司整體戰略分三步走: 第一步:基礎建設——完成牌照和O2O平臺搭建。 第二步:獲取用戶——基於支付系統,推廣商戶並和行業巨頭合作吸納C端用戶B端商戶。 第三步:導流合作——擁有大量用戶和海量用戶支付數據之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合作,為 C端用戶和B端商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 公司已經完成第一步戰略,今年主要任務是完成第二步戰略計劃——推廣商戶並和行業巨頭合作吸納C端用戶B端商戶。 中國支付通將基於同時發展C客戶和商戶、商圈,從而擴大用戶數量和發卡體量,做活躍的多產品差異化的基於移動端的預付卡,最終將構建一個圍繞用戶和商戶的微金融服務體系。 ![]() 第一步:獲得預付卡牌照和搭建O2O平臺上海商酷 開聯通預付卡牌照 公司已獲得開聯通網絡技術服務有限公司90%的股權,完全擁有了全國性預付卡牌照。全國預付卡牌照僅6張,開聯通擁有其中之一,同時擁有互聯網支付牌照。開聯通預付卡業務始於2007年,快速發展。目前已經在北京、上海、陜西西安、浙江溫州等地開展預付卡業務,受理商戶約20000家。發卡額累計已超過50億人民幣;公司2013年發卡金額達到10億人民幣,備付金規模超過8億人民幣。 ![]() O2O平臺上海商酷 上海商酷是一個“集硬件、軟件、服務為一體的互聯網公司”,以智能雲POS硬件設備切入商戶,以酷雲平臺和應用軟件服務和經營商戶。商酷擁有國內先進的智能雲POS機(KoolPOS )產品,其能夠同時支持包括磁條卡、IC卡、NFC、條形碼、二維碼以及聲波支付等多種支付手段。通過雲(KoolCloud)、端結合,可支持各種卡、券、積分等的使用,使商戶與消費者的互動形成閉環。通過各種基於Android開放平臺的Apps,可以為商戶提供各種行業應用,達到服務和經營商戶的目的。 第二步:推廣商戶並和行業巨頭合作吸納C端用戶B端商戶 商戶O2O智能化 現在商戶用的是功能POS,上海商酷提供的POS機是智能POS。已經接通BAT三家移動支付接口、商戶團購系統,幫助商戶發行促銷券等。還能再平臺上內嵌客戶跟蹤、數據挖掘功能。今年計劃大規模推廣智能商戶POS機,目標是三到五年在國內有100~200萬臺線下商戶用支付通智能POS。
![]() "收銀通"是商酷服務平臺上默認預裝的收銀軟件,收銀員可用此軟件受理各種商戶已簽約的支付業務。“收銀通”可以接受商戶使用的進銷存軟件,或行業軟件在需要支付的時候,可無縫調用起“收銀通”進行銀行卡支付或其他互聯網創新性支付的受理。 ![]() 垂直行業合作 支付通在垂直行業合作對象是已經有C端客戶的行業巨頭合作,這些合作對象有三個特點:1.是行業或者地域性的巨頭;2.有足夠的C客戶和C客戶相關支付環境;3.不善於支付經營,需要支付合作夥伴;4.考慮到被動性和不被控制,這些巨頭不太傾向於跟阿里的支付寶、騰訊的財付通合作。 ![]() 市民卡項目 圍繞支付,將各類市政、市民和企業服務環節打通,建立一個以支付為中心的城市信息聚合平臺,例如通過預付卡打通水電煤的支付。公司已與中鈔海思展開密切合作,共同發行市民卡、旅遊卡和駕駛人卡等便民利政產品,為實名用戶提供便民支付服務。柳州市民卡已經發40萬張,到今年年底累計發130萬張。市民卡的APP和互聯網賬戶由公司和中鈔海思經營,市民卡上面綁定一個銀行賬戶做小額支付,還綁一個互聯網賬號。覆蓋公共服務設施支付:1.(香港八達通)、公交、水上巴士已經覆蓋;2.覆蓋社區周邊支付,小區門禁停車周邊便利店支付;3.醫療旅遊支付。 ![]() 醫保卡項目 中國支付通與易聯眾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發行補充醫保卡,為1.5億實名用戶提供補充醫療支付服務。在普通商戶和生活服務場景內,補充醫保卡可做為普通預付卡使用,直接支付消費金額;公司已與在線醫藥平臺七樂康簽訂合作協議,在其線上醫藥平臺可以使用補充醫保卡等支付通的預付卡進行購藥。只要在在醫院和藥店,預付卡資金還可以用於支付醫保以外的醫療或藥品費用。 ![]() 公司正在努力尋求IT服務廠商的合作,開展智慧城市項目,圍繞支付、市民、和企業服務環節,建立一個以支付未中心的城市信息聚合平臺。 第三步:為 C端用戶和B端商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 在網絡生態環境中基於支付系統,吸引C端客戶和B端商戶加入支付生態,同時經營客戶的支付流,疊加在支付流之上的就是小微金融。擁有大量用戶和海量用戶支付數據之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合作,為 C端用戶和B端商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公司已經和P2P公司你我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公司還在尋求更多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合作。 我們認為,作為支付機構支付通可以為互聯網金融公司提供金融服務服務,進一步可以再做深度整合,共同拓展市場。把支付通的客戶轉化為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客戶。例如現在和興業消費金融公司合作的產品,在支付通的線下消費場景中,潛入分期的產品。 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值得期待 小微金融服務很具想象力 小微金融服務將是支付通的終極形態,與預付卡業務結合,吸引更多用戶以及沈澱資金,通過做預付卡理財,盤活公司預付卡業務的沈澱資金將資金資源利用最大化。隨著用戶的增加和支付數據的積累,支付通可以做基於大數據分析的以支付通為平臺的P2P金融業務,如為小微商戶提供經營性貸款,為特定用戶群提供消費信貸。 關註第二步戰略實施 公司的第一步戰略實施已經成功,要實現終極目標,現在首要的是獲得大量C端用戶和B 端商戶。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最關鍵,這也是需要我們重點關註的。 公司未來值得期待 在國內,基於支付寶、財付通的支付生態已經形成行業壁壘,外界再做同樣的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小。但是,在支付寶和財付通之外的市場還很大。2014財年支付寶交易額3.87萬億元,2014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3萬億元。支付寶只占14.7%,還有85%以上的市場空間。未來支付空間是線下用戶支付習慣的改變帶來的增量。 公司擁有的預付卡是賬戶性質的牌照,具有類吸儲性質。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收單都是交易通道性的牌照。支付通策略是走線下到線上的小額、高頻支付解決方案。支付通的模式本質上不是終端銷售模式,而是做運營服務。是通過智能終端占領商戶端的入口,再疊加各種互聯網應用。我們認為在這一獨特的市場中,支付通有很大成長空間。 基於支付的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是一個新業態。中國支付通作為一個新業態中的還處於於成長初期的公司值得我們提前重點關註。 |
基於香港聯系匯率制的視角:A-H股溢價終將消失嗎? 作者: 牛播坤、周笑雯 投資要點聯系匯率制在穩定港幣匯率的同時,也使得香港的貨幣政策被動跟隨美國,香港與美國股市於是呈現出極強的聯動性。美元走弱時,流入香港市場的資金相應增加,推升香港資產價格;美元走強時,資金撤離亞洲市場,香港亦不能幸免。 近年來人民幣跨境資金對香港市場的影響日漸顯現,港幣和港股走勢同時受到美元匯率和人民幣跨境資金流動的共同影響。第一階段,2014年上半年“滬港通”政策宣布時。當時美聯儲尚未退出QE,美元相對較弱。政策宣布後港股上漲,港幣升值並觸及強方兌換保證匯率。第二階段,11月“滬港通”政策落地後。美國已宣布退出QE,美元轉而走強,於是資金開始撤離香港市場,港股處於下跌通道之中,港幣需求整體走弱。第三階段,2015年3月底,中國證監會允許公募基金通過“滬港通”投資港股後。此時港股低估值的吸引力,加之美聯儲加息延後的預期,恒生指數於是走出獨立於美股的行情。資金湧入並推升港幣匯率,金管局多次入市沽出港幣。 未來聯匯制的穩定性與美元指數、A股走勢及A-H溢價率變化密切相關。1、在判斷港股和港元匯率未來走勢時,需要考慮美元走強對香港市場的“抽水”效應;2、因為這種“抽水”效應,即便目前資金洶湧南下令港幣持續承壓,港幣大概率也不會步瑞郎放棄固定匯率的後塵;3、也是因為這種“抽水”效應,強勢美元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內地資金“南下”對港股的正面作用,A-H的估值水平會有所收斂,但恐難完全走向趨同。由此,聯匯制或成A-H股溢價之錨! 報告正文2015年3月底以來,恒生指數快速攀升、QDII基金份額難求、港股通受捧……不斷增加的港幣需求推升港幣匯率持續走強。截至4月28日,短短兩周內香港金管局11次註資香港市場,累計投放港幣715億元。面對洶湧來襲的資金,難掩火爆的行情,港股的“估值修複”,以及A-H股溢價的消除,似乎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然而,強美元周期下,香港特殊的聯系匯率制安排,並不能支持港元幣值長期維持在強方兌換保證匯率附近運行。這是因為,在聯系匯率制度下,當港幣持續走強時,香港金管局需要不斷沽出港幣、買入美元,大量投放本幣對通貨膨脹及資產價格的影響不容小覷。而一旦美聯儲啟動加息,全球美元流動性逐步收緊將是大概率事件,香港也將難以避免資金外流的壓力。而香港金管局並不能通過有效的利率政策來緩解這種資金外流壓力。因此,強勢美元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內地資金“南下”對港股的正面作用,A-H的估值水平會有所收斂,但恐難完全走向趨同。而且,外資流出香港必然對港幣形成貶值壓力,港元匯率也將難以延續現有的單邊強勢格局。 一、聯匯制:一種獨特的貨幣安排 聯匯制旨在維持港幣匯率穩定,符合香港高度外向小型經濟體的特征。香港資本項目完全開放,商品服務貿易產值是本地GDP的三倍多。因此,港幣與主要貿易國貨幣——美元掛鉤,維持港幣匯率穩定,可以有效降低外匯風險。此前,香港曾經實行過浮動匯率制,初期運作順利,當時匯率約1美元兌5.0港幣;上世紀70年代末後,香港經濟動蕩,通脹高企,港幣匯率快速貶值,1983年跌至1美元兌9.6港幣,並於9月創下兩日貶值13%的紀錄(圖表1)。金融市場的急劇動蕩,加之對商業銀行是否穩健的疑慮,促使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宣布實施聯系匯率制度。香港政府奉行審慎的財政政策,坐擁龐大的外匯儲備,為聯匯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撐(圖表2)。1983年以來,港幣匯率經歷了1987年股災、1990年海外戰爭、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1995年墨西哥貨幣危機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等沖擊,一直保持穩定。 港幣由美元儲備100%支持,匯率維持在7.75-7.85區間。聯匯制下,港幣以7.8:1的官方匯率與美元掛鉤,香港所有存量貨幣和新發貨幣均需由外匯基金100%提供美元儲備。3家發鈔行發鈔時,需要以7.8港幣兌1美元的價格向外匯基金交納等值美元。此外,金管局建立了雙向兌換保證的匯率調節機制,並向市場承諾履行該兌換保證,以維持港幣兌美元匯率在7.75-7.85之間。一旦觸及7.75港幣兌1美元的強方兌換保證匯率,金管局便向銀行沽出港幣、買入美元,導致銀行總結余增加;反之,觸及7.85港幣兌1美元的弱方兌換保證匯率,金管局便沽出美元、買入港幣,導致銀行總結余減少。 ![]() 資金流入或流出香港市場除了影響區間內港幣匯率走勢,也會導致貨幣市場利率的調整。例如,當資金大量流入時,港幣需求增加,貨幣利率上升;而一旦匯率觸及7.75強方兌換保證,引發金管局賣出港幣時,基礎貨幣擴張,貨幣利率下降,從而抵消此前資金流入的影響(圖表3)。此外,為了減少市場利率的過度波動,金管局還建立了貼現窗口為銀行提供隔夜流動性。 ![]() 然而,聯匯制在創維持穩定匯率環境的同時,也令香港喪失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由於港幣匯率與美元掛鉤且資本項目完全開放,香港的貨幣政策不得不跟隨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大多數情況下,港美兩地貨幣市場利率走勢趨同;一旦息差過大,便會引發套利資金流入利率較高的貨幣,直至息差恢複至均衡水平。然而,香港與美國經濟周期並不完全同步,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態勢未必適合香港的經濟金融形勢,而香港金管局又無法通過利率或匯率工具來調節對沖。於是,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喪失,成為香港實行聯匯制的“代價”。 二、美元走勢和人民幣跨境資金流動共同角力聯匯制 聯匯制使得香港與美國資本市場呈現出極強的聯動性。一方面,美國股票市場走勢直接影響香港股市;另一方面,美國經濟走勢和貨幣政策取向等決定進出香港的熱錢的多寡,進而影響香港市場的流動性供給和資產價格。當美國經濟走弱、流動性寬松時,流入香港市場的資金相應增加,推升香港資產價格;當美元走強、流動性收緊時,美元從亞洲市場回流美國,香港資本市場亦不能幸免。 美元走勢的強弱對香港股票市場具有截然不同的影響:弱美元周期中,港股更受益!我們以恒生指數與美元指數的乘積作為指標(即以美元計價的恒生指數),來衡量考慮美元匯率變動後的港股走勢(圖表4)。回顧2007年至今香港股票市場走勢,我們可以發現2014年10月下旬是個明顯的分界點。2007年7月-2014年10月間,以港幣計價的恒生指數走勢強於以美元計價的恒生指數走勢;而2014年10月29日美聯儲宣布退出QE後,美元指數走強,以港幣計價的恒生指數走勢顯著弱於以美元計價的恒生指數走勢。 ![]() 由於香港特殊的經濟地位,香港金融市場也日益受到人民幣跨境資金的影響。近年來內地積極推進資本項目開放,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日漸凸顯。特別是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的完善,令人民幣投資港股愈發便利。短期內大量資金“南下”,往往顯著推升港股、港匯,而港股的上漲又進一步吸引資金流入香港,持續推升港幣匯率。 於是,來自內地和海外的影響互相疊加,股市和匯市的走勢彼此推動,共同作用於香港金融市場。由於聯匯制的存在,在港幣匯率走強時香港金管局需要頻繁入市投放流動性。這在2007年曾嘗試推行的“港股直通車”,以及2014年啟動的“滬港通”計劃期間都曾出現。 2007年8月,外管局以天津為試點,擬允許境內居民直接投資香港股票,且投資額度不受換匯額度限制,即“港股直通車”政策。盡管最終政策於11月被宣布擱淺,但在預期刺激下大量資金湧入香港;同時恰逢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避險資金湧入亞洲市場。香港國際收支平衡表顯示,2007年第一、二季度“有價證券投資”項下均呈現凈流出,而8-11月所屬的第三、第四季度資金則呈現凈流入(圖表5)。流入資金推動恒生指數不斷創出新高,港幣匯率亦持續走強,10月多次觸及7.75強方兌換保證匯率水平(圖表7)。金管局於23日、26日、31日先後7次賣出港幣、買入美元,為2005年6月以來首次幹預匯市。三天註入資金分別為7.75億元、7.75億元、78.28億港幣,合計93.78億港幣,使得外匯儲備在上個季度末1422億美元規模基礎上增加了0.9%。相應地,香港銀行體系總結余也從30億港幣攀升至107億港幣(圖表6)。 ![]() ![]() 在美元指數和人民幣跨境資金的交錯影響下,2014年以來港股和港幣走勢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14年上半年“滬港通”政策宣布時。當時美聯儲尚未退出QE,美元相對較弱。政策宣布後港股上漲,港幣升值並觸及強方兌換保證匯率。2014年7月和8月港幣匯率多次觸及7.75強方保證,金管局先後註資577.70億港幣和175.55億港幣,其規模相當於當時香港外匯儲備資產的2.3%和0.7%(圖表8)。第二階段,11月“滬港通”政策落地後。由於美國已於10月29日宣布退出QE,美元轉而走強,於是資金開始撤離香港市場,港股處於下跌通道之中,內地資金投資港股意願也並不強烈;同時,A股大漲還吸引部分香港資金借道“北上”。2014年四季度,香港“證券投資”項下呈現凈流出。除12月部分日期受香港大型IPO沖擊外,港幣需求整體走弱。第三階段,2015年3月底,中國證監會允許公募基金通過“滬港通”投資港股,此時港股低估值吸引力大增,加之美聯儲加息延後已成市場共識,恒生指數於是走出獨立於美股的行情(圖表9)。資金湧入並推升港幣匯率,金管局多次入市沽出港幣(圖表10)。 ![]() ![]() 三、港幣會步瑞郎後塵嗎? 聯匯制下,在觸及強、弱兌換保證匯率時,貨幣當局需要無限制向市場放、收流動性,這種操作並非沒有成本。當港幣過於疲軟時,香港金管局需要不斷投放美元、買入港幣,此時外匯儲備的規模決定了其買入港幣的能力。一旦外匯儲備不足,無法支撐匯率,貨幣就有被迫貶值的可能。相反,當港幣持續走強時,香港金管局需要不斷投放港幣、買入美元,此時外匯儲備的規模不再是操作底線,但大量投放本幣對通貨膨脹及資產價格的影響不容小覷。 2015年初瑞士央行因貨幣升值壓力過大而被迫放棄匯率上限就是一例。2015年1月15日,瑞士央行突然宣布放棄維持瑞郎兌歐元1.2:1的上限水平,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極大沖擊,歐元和美元兌瑞郎匯率暴跌,多家外匯交易商爆倉甚至申請破產(圖表11)。回溯2011年歐債危機最為嚴重時,大量避險資金湧入瑞士,使得瑞郎大幅升值。為穩定匯率,瑞士央行宣布設定瑞郎兌歐元匯率上限為1.2:1。當瑞郎匯率觸及1.2時,瑞士央行將無限制買入歐元、拋售瑞郎,以抑制瑞郎升值。然而,瑞士央行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此後三年多時間里,瑞士外匯儲備增加了182%,外儲占GDP比例升至309%(圖表12和13);盡管沒有出現高通脹,但瑞士房地產出現了泡沫,股票市場也上漲了93%(圖表14)。2014年底,瑞士銀行業法定準備金146億瑞郎,而超額準備金高達3046億瑞郎。 ![]() ![]() 2015年初,在歐央行即將推出大規模購債計劃的背景下,仍堅持瑞郎匯率上限的瑞士央行幾乎成為全球唯一的歐元多頭,被迫繼續大量買入歐元。隨著歐央行QE政策的推進,瑞士資產價格仍將上漲,巨額外匯儲備面臨歐元貶值壓力;加之美聯儲已經宣布退出QE,繼續與歐元掛鉤意味著瑞郎相對美元也會大幅貶值。因此,瑞士央行最終放棄了瑞郎兌歐元的匯率上限,並蒙受了不菲的信譽損失。 四、聯匯制或為A-H溢價之錨 隨著兩地“互聯互通”機制的不斷完善,市場期待未來還會有“滬港通”額度擴容、“深港通”開通等政策出臺。兩地股市估值、標的等差異將會進一步吸引資金流入香港,港幣匯率可能仍將在7.75強方附近震蕩。然而,在美元強周期中,聯匯制形成的盯住美元的貨幣安排,實際上會部分沖銷資金南下對港股估值的擡升。 目前市場預期美元加息時點或被推至2015年9月甚至更晚些時候,並且加息幅度和頻度也將較為和緩,但美聯儲加息和美元走強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因此,在聯匯制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港股和港幣更大程度上仍會由外圍因素驅動。隨著美國加息日期的不斷臨近,全球美元流動性逐步收緊將是大概率事件。美元回流國內可能引發全球市場風險的重新定價,以及大類資產配置的轉移,這必然會對香港形成資金外流壓力,導致銀行流動性收緊,並影響香港資產價格。而在聯匯制下,只有在觸及弱方兌換保證水平時,香港金管局才能入市幹預支撐港幣匯率;在此之前,金管局並不能通過有效的利率政策來緩解資金外流和港幣貶值壓力。因此,一旦美聯儲邁出加息步伐,強勢美元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內地資金“南下”對港股的正面作用,A-H的估值水平會有所收斂,但恐難完全走向趨同。而且,外資流出香港必然對港幣形成貶值壓力,港元匯率也將難以延續現有的單邊強勢格局。對於香港金管局而言,“互聯互通”政策的推進將降低美元走強對香港市場的沖擊,雙向流動格局將有助於港幣匯率在區間內的穩定。 (來自華創宏觀)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