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6/150084.html
爭做細分市場的No.1
品類的機會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中產階級迅速形成,收入方式的改變,帶來了許多的品類機會,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京東之所以牛,就牛在它有殺手的直覺,即創始人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老劉(劉強東)最牛的就是他在戰略的選擇上做對了兩件事:第一,迅速擴展品類,擴品類老劉是第一個做的;還有是京東是第一個建倉儲配送物流的,這也是老劉先看到了。當時很多人都說,我們不做重資產的事情,但是老劉做了,很簡單,就是基於消費者的需求,75%客戶投訴來自於物流,所以老劉決定堅持做倉儲物流,這要燒很多錢的,但這兩件事情決定了京東的江湖地位。一開始我就不覺得京東只是中國的亞馬遜,而是亞馬遜+UPS,UPS是中國沒有的。
我們一直研究行業的第一。把歷史拉長,上世紀就有人跟蹤了美國25個品類的NO.1,看看60年之後它們還在嗎?還活的好嗎?數據證明,25個NO.1中,有21個還是第一,剩下的四個是第二。一旦做到了品類第一,你的好日子就會很長了,門檻很高,護城河很深。但是先做比什麽都重要。京東就是先做了倉儲物流、擴品類。
還比如,我們當年還投了丁磊,當時五塊錢一股第一輪,上市後經過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沒有關系,因為丁磊做了別人沒有想到的,他做了網絡遊戲。2000年互聯網泡沫是最嚴重的時候,人們的恐懼心理占了上風,我們曾經開了五個小時董事會,大家都說要把公司賣掉,我不同意,我說,我們都在地獄了,在地獄的好處是不可能更壞,是正在通往天堂的路上。我那時候為什麽堅持?就是因為丁磊有殺手的知覺,他也是能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把做遊戲堅持下來了。我們是五塊錢一股時進去,30塊錢了也沒有賣,然後泡沫來了,一直掉到8毛錢,垃圾股了很長時間,但是因為丁磊先做了遊戲,後來2003年遊戲出來了,他被福布斯評為世界首富。他們都是跟別人不一樣的,做的是與眾不同的東西,有人說什麽是與眾不同?其實微創新也很好,喬布斯做手機的時候,諾基亞已經很大,喬布斯盯著自己的手發呆想著想著就想出了手寫輸入。
當機會來臨的時候要舍命狂奔。我見老劉的時候是2006年的10月份,從10點談到淩晨兩點。他有兩件事情打動了我,一是這個人很誠信,二是一分錢廣告不打,每個月銷售收入比上個月增長10%。這說明品類機會來了,不是人做出來了,是機會來了,這個時候你要舍命狂奔。老劉當時要兩百萬,我給他一千萬,這是我們做得最正確的一個決策。有了錢他膽子就大,步伐就快了,這個時候你一定要舍命狂奔,跑得很快。那跑到什麽時候才安全?以前我們一直覺得有了30%到40%的市場占有率,比第二名大兩倍就可以了。但後來發現,對於互聯網來說,這個數字是不對的。互聯網殺傷力是非常強的,互聯網進入的門檻是很低的,做大的門檻是很高的,必須做大,護城河才夠深。所以你要迅速壯大,特別是平臺類的企業,你的市場占有率要做到60%-70%。這時“七二一”的法則非常適用。就像貝索斯說的,互聯網沒有中型企業,要麽做大、要麽退出,這是非常殘酷的行業。
在中國有一點很奇怪,剛才我們聊天說,是個人都是投資人,是個人都在創業,但是我覺得與矽谷最大的問題區別是,矽谷的投資人只要投不到第一名,就不投了。而中國不一樣,只要有一個好的idea,很多人就一擁而上,從第一名到20名都能拿到錢。雖然後面的人不能打敗你,但他們老是能分散市場,把戰線拉得比較長。團購是最好的例子,當年是千團大戰,最後剩下兩家,美團和大眾點評。電商拿了很多錢,最後活下來的有幾家?真正比較牛的京東、阿里、唯品會還算可以,其他品牌類做得都很難的。所以,一定要舍命狂奔,如果你沒有到那個地步,做到60%-70%的市場占有率你都不安全,因為存量很小,增量很大。當時我們投土豆,把所有行業全看完了,我覺得王微很牛,用戶體驗也好,但沒想到來了個執行力超強的古永鏘。是踩油門還是踩剎車?當時我們猶豫了下,他就踩油門上去了,土豆變成第二名了,跟第一名合並了,然後又來了個愛奇藝。
所以當你創業的時候,有一個法則叫“一招鮮吃遍天”,你不用去管別的,你只做到細分領域最好就行了。京東什麽最牛?送貨快。什麽事情做好?3C。像唯品會就是名品打折,把這個事情做到極致。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關於電商的定位,我們一直在看各種各樣的生意模式,在品類上其實電商跟線下賣是一樣的,所有消費者買東西都是先選品類再選品牌。買生鮮到大潤發、永輝、沃爾瑪,買家電3C過去到國美,現在變成京東,買家居到宜家。關於生意的本質,其實貝索斯在1997年的年報里講的很清楚,零售的實質無非就是產品極大豐富、價格實惠、消費體驗好。
作為創業公司怎麽切入電商市場?我們看過平臺,平臺是個大平臺概念,要燒好多錢,需要海量用戶,平臺可以百花齊放。我們投的三只松鼠,今年可能會做到25億,這就是品牌,這個品牌可以產生好多個品牌成長起來,競爭沒有那麽強,你只要把自己供應量、品牌、用戶做好就行了。
再一個問題,做自營還是做商城?我們覺得自營跟商城相比,標準化的東西做自營比較好,做長尾的東西要做商城。
是做特賣還是常態的銷售?特賣是有殺傷力的利器,調動用戶對商品的饑餓感,但特賣的問題是,它是限時限量的,你問別人為什麽沒買呢?他說沒有我想要的東西。商城則好像是一個靶子,又大又圓,每一次用戶的review都是一個積累,SKU做得很深。如果做特賣,今天拿上一堆,明天又拿上一堆,折騰來折騰去,靶子小很多。雖然靶子是小很多,但是今天換明天換,感覺也是一個補充。線下店真正特賣的機會只占零售量的20%,人氣也會小一點。
做細分品類還是全品類?這是我們特別喜歡研究的東西。哪些東西可以做細分,哪些可以做全品類?一個是看頻次,一個是訂單經濟模型,另外一個是看用戶留存率。比如賣鞋的電商,服務好得不得了,文化也非常好,美國人一年買三次,中國人一年買兩次,說明還是頻次不夠。另外訂單經濟模型,我也看了各種品類,其中藥這個市場很大,中國迅速進入老齡化了,賣藥不是挺好的嗎,為什麽藥做不起來?很簡單,除了頻次不夠,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要吃藥的人馬上要拿到,你還讓他等一兩天他等不及。還有就是,我今天搞特賣,價格包郵,他也不會買上三百塊,還是買四五十塊錢的藥,倉儲物流成本都付不了。
用戶留存率真的很重要,要不斷獲取用戶,用戶留存率做不到30%左右是不行的。
這里要講一下O2O,最大的O2O品類生鮮是很難做電商的,它的經濟模型是不賺錢的,最好是靠小店,但小店我們覺得像扶不起的劉阿鬥,他們幫你送貨,體驗也不太好,生意好的不願意送,生意不好的有點懶,最後弄來弄去恨不得自己建。但中國還有可能自建,中國跟美國不一樣,美國人口很分散,中國人口密度非常大,中國電商比美國牛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國內85後、90後都是重度互聯網用戶,天生就是宅男、宅女,獨生子女多,從小沒有人跟他玩,爸爸媽媽賺錢,他抱著QQ,每天使用三到五個小時,這幫互聯網用戶他們的厲害之處就是什麽東西都喜歡在網上買。以前我們買水果在家里,現在不同了,為什麽?這幫人吃水果變成在辦公室吃了,上午下一個單第二天送到很開心。這些用戶的生活方式為我們帶來了O2O的可能性。還有我們的人口居住非常密集,根據中國的統計,中國電商80%以上36個小時可以到貨,而且訂單成本比美國要低。美國Instacart送一單貨五美金,我們客單價才5美金,怎麽去付這個運費呢?今天吃水果,明天吃零食,有可能是做中轉站做出來的。最後拼的是什麽?拼的是頻次、運力,以後的運力一定是社會化的,不可能做外賣的比送貨的多,所以運力很重要,頻次很重要。最後用戶基數特別大的平臺,會吞噬O2O的平臺。
我們最後達到的狀態會是什麽樣子?你看電商投了多少錢,最後平臺也就兩家,京東跟阿里。團購最後也只有兩家。分類信息我們投了趕集,58同城追趕得非常接近了,最後也合並了。互聯網說到最後就是二元法則,如果你做平臺就是這個結局。
戰略第一要素:把價格定對
下面我想講一下戰略,最關鍵就是把價格定對。京東打價格戰,成長速度突然從200%一下降到70%。為什麽?因為有家叫新蛋的公司,京東賣什麽東西他們都便宜7%,可我們的毛利還不到7%,豈不是要虧死了?但是他漲的很快,消費者是沒有忠誠度的。後來我就跟老劉商量如果我們不還擊,他嘗到甜頭,勢必長大,長大你還得打他,所以要把他扼殺在搖籃之中,他打價格戰你也打,他嘗不到甜頭就停了。反正我覺得價格戰是硬道理,只有沖上去。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要降低新用戶的嘗試成本,我們當時特別羨慕當當,他們有100萬用戶,我們是20萬。他的客單價是80元,我們是800元。800元的用戶決策就比較難了。所以老劉決定賣書是非常英明的,當客單從800降到80的時候,用戶很快就決策了,送貨這麽快,相當滿意,馬上買第二個東西。大家看最近的分享經濟,這個哪能說得這麽清楚?最好的辦法是“貼”,這邊貼用戶那邊貼商家,很簡單粗暴但是很管用。補貼停下來的時候,60%-80%的客戶就沒了,但有20%的客戶留下來,那就是忠實用戶。補貼是一個挺管用的方法,雖然簡單粗暴,最後拼誰的錢多。
還有,產品要打組合拳,大家都說沃爾瑪便宜,天天低價,其實毛利並不低,因為打的是組合拳。現在這招不靈了,因為高毛利的都被互聯網拿走了,年輕人不做飯不去沃爾瑪買生鮮了,去的全是老頭老太太。
創始人的時間花在哪?
我們常常是20%的時間幹了80%有效的事情,大部分時間浪費了。那麽最關鍵是做什麽?互聯網抓產品很關鍵,產品一直是互聯網的靈魂。騰訊這個公司持續這麽牛,產品絕對是做到極致。馬化騰本身就是首席體驗官,每天上網七八個小時。有一個例子,他們當時做了一個free email,小馬哥親自提了120個細節建議。而且它的管理是非常扁平的,產品經理和小馬哥之間只隔了一個事業部的頭兒。產品是公司的命運,老板一定要親自管產品。
我記得當初京東很多產品的細節都是老劉在管。我問他,你發貨時間里,客戶會不會很擔心,尤其是客單這麽貴?他說沒關系,我已經找到解決辦法了。那就是下單了,發條感短信,感謝消費者下單;倉庫出貨,再發一次。一共三到四次,對用戶很貼心,也是廣告效果,這都是老劉自己想到的。
三只松鼠老板只看兩件事,一個是用戶評價,一個是銷量排名。擅長產品和擅長銷售的人放在我面前,問我選哪一個,我一定會選產品級的人,銷售可以雇人來做,而產品的理念和洞察是創始人要有的,這是天賦。
組織架構要改變
下面講一下組織架構。有時候覺得京東挺牛的,從50個員工做到了7萬員工,大家還都跟打雞血一樣。怎麽保持大公司的激情呢?首先要相當扁平,匯報不要超過兩層。公司還是要以用戶為導向,用戶說了算。
80、90後員工不好管,光給錢不管用,而是要給機會讓他們綻放。另一方面則是要做到拿下“小白兔”。我特別愛跟我們企業家說的就是,要把員工按兩條線分幾大類,一條線是價值觀,一條線是業績,價值觀、業績都好的人叫他明星,給他很多錢、很多提成,讓他給你做事;業績不好的要幹掉;業績很好,貢獻率達到20%-30%,但他吃回扣拉幫結派,這種人要高調地幹掉。華為和聯想每年都有一些吃回扣的員工進監獄的,這是殺雞給猴看。而大部分老板頭痛的是他不曉得怎麽解決“小白兔”問題,這類員工他們人很好,就是沒有業績,用喬布斯的話說是zero impact,小白兔一般大家都不動他,等小白兔變成大白兔,他招來的人也都是小白兔,而且他是短板,把你的時間耗掉了。大部分人是跟風型的,他看到明星有提升就會努力變成明星,看到的是小白兔就會跟著變成小白兔,這時候需要把他換崗,讓別人來嘗試。去年我最大的收獲就是看到,凡是敢於拿下小白兔的企業家,成長都很好,凡是有很多小白兔的公司,它們的成長遇到瓶頸了,表現很明顯。
版權聲明:本文述者徐新,整理婁月,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余額159.96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增速創下去年7月以來新低,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18.8%,兩者增速“剪刀差”再度收窄。</p>
<p>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在發布會上解釋說,目前M2增速與經濟增長總體上是相適應的。</p>
<p>在2017年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主基調下,今年M2增速目標和社會融資規模余額增長目標,從去年的13%下調至12%。</p>
<p>M2增速的回落,是去杠桿的一個重要舉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非金融企業杠桿率較高,這與儲蓄率高、以信貸為主的融資結構有關。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p>
<p>14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M2增速回落首先是在穩杠桿,而穩杠桿是去杠桿的前提。</p>
<p>對於杠桿率較高的一些國企,趙昌文表示,需要和國資國企大的布局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需要收縮戰線的部分行業要有一部分企業退出,需要重點發展的戰略性和基礎性行業的企業還可以增加資本金註入。</p>
<p><strong>先穩杠桿再去杠桿</strong></p>
<p><strong>第一財經:去杠桿非常困難,你認為有效的路徑方法是什麽?</strong></p>
<p><strong>趙昌文:</strong>現在之所以強調去杠桿,是因為我們過去這麽多年以來,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杠桿率在快速升高,不能忽視其中蘊含的金融風險。但是,去杠桿要有有效的辦法和合適的路徑。</p>
<p>中國杠桿率(債務余額/GDP)的主要風險在於增速快。比如,2016年前5個月,非金融部門信貸增量達到11.35萬億元,為歷年同期最高,是2015年同期的1.51倍。</p>
<p>所以,去杠桿包括兩個層面,先要通過控制貨幣和信貸增速目標,嚴格金融監管等方式抑制增量,抑制杠桿率過快上漲的勢頭,實現穩杠桿,避免金融體系脆弱性的持續增加。一季度M2增速的回落,一定程度上就是增量上在收縮,是穩杠桿的一個表現。</p>
<p>但更重要的是調整存量,通過債務重組、市場化債轉股甚至核銷等方式降低存量;通過優化存量信貸的配置結構,提高配置效率,助力經濟增長,最終實現去杠桿。</p>
<p>同時,去杠桿不僅要著眼於全社會杠桿率以及各部門杠桿率水平,將其控制在安全區間,還要註意期限、成本、內嵌杠桿等杠桿的結構性特征,防止金融風險在薄弱環節發生。</p>
<p>杠桿對企業來說是負債,對銀行來說是貸款,對社會來說是資產,或者是生產力,所以,去杠桿如果是做數字遊戲的話,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大規模的債轉股,杠桿率立刻就下來了。但是,我們需要切實地降杠桿。</p>
<p style=)

國企布局有進有退實現去杠桿
第一財經:除了杠桿本身的結構外,在非金融企業中,我們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些抓手,迅速見成效?
趙昌文:當前確實有幾個重點抓手:
一是處置僵屍企業。這些僵屍企業占用了大量的信貸資源,但不產出或者產出率很低,這是需要花大力氣去解決的。我們現在強調的宏觀上去產能,在微觀上主要就是去僵屍企業,這樣同步推進,產能也去了,杠桿率也降下來了。
二是規範地方投融資平臺。房地產降溫後,地方投融資能力一定會受影響,但是地方又有投資和支出的強約束,所以,地方投融資平臺的事情一定要盯緊,它的監管、治理和進一步改革,都要提到很重要的位置。改革的方向是,要使得地方投融資平臺變成一個真正獨立的企業,要有自身的風險收益模式,與地方政府應該是甲方與乙方或者委托人與代理人的關系,而不能變成地方政府的附屬,不能使政企不分的情況比以前的老國企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在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中,可以通過國有資產布局結構的調整,有進有退,特別是準備退出的行業,可以出售資產和股權,國企杠桿率也會降下來。當然,國企去杠桿,不能只簡單地強調去。比如,我們準備要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還可以通過增加資本金的方式降低杠桿率。
第一財經:一些國企也確實在呼籲增加資本金,您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趙昌文:全國每年大約2萬多億元的國企利潤,最後交給中央財政進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也就2000億元左右,這些錢又往往通過各種形式回到國企體系,所以,一般認為,再要求中央財政給企業增加資本金,說不過去。
但是,註入資本金的事情,還是要和國資國企大的布局調整結合起來,既然有進有退,也就是重點發展的行業還是要增加,也有些行業要退,退出來的錢就可以註入到要進的行業里。否則,只是強調讓財政拿錢,財政壓力也很大。另外,要“橋歸橋”、“路歸路”,該收的收,該給的給。
隨著國資國企改革的深化,(註入資本金)下一步肯定要啟動,應該讓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來發揮作用。
家庭部門快速加杠桿並不合適
第一財經:去年中國家庭部門的杠桿提升的這個風險如何評估?
趙昌文:現在去杠桿過程中有兩個誤區。第一就是不能把企業部門減杠桿變成家庭部門加杠桿,這是不合適的。
家庭部門加杠桿時候,往往是泡沫化風險較高的時候。2014年四季度到2015年上半年,居民部門在股市進行了顯著的加杠桿行為,導致股市異常波動,對金融體系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沖擊。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居民住房按揭貸款快速增加,導致一線城市的房價快速上漲,加劇了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失衡。所以,要對短期內居民部門快速加杠桿特別慎重。
去杠桿的目的原本是要降低金融風險,千萬不能把家庭部門加杠桿當做企業部門去杠桿的有效辦法。
另外一個誤區是,很多人認為去杠桿需要更多依靠資本市場,這也是一個誤區。
千萬不能把直接融資比重提高和去杠桿等同起來,這是兩個概念。我們資本市場的確發展水平不高,直接融資比例在全部金融資源配置中比例低,但不等於去杠桿要主要靠資本市場。
從全球和中國杠桿率的變動情況看,我們發現,資本市場的發育水平與杠桿率之間並不是直接關聯的正相關。德國是典型銀行主導型國家,但在主要經濟體中其企業杠桿率最低。近年來,當股市繁榮或者股市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提高時,其實杠桿率的上升速度並沒有顯著下降。
事實上,去杠桿不是一個簡單的金融思維,而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只抓住一個點來解決問題。
形成一個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至關重要,企業不發展、不賺錢就沒有辦法還貸,也難以進行股權融資,杠桿率就越來越高。
中國經濟調整要打持久戰
第一財經:在這樣的思路下推進去杠桿,你如何判斷這幾年中國經濟的走向?目前我們看到的是一季度中國經濟實現了良好開局。
趙昌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在我看來,中國經濟未來能不能好,關鍵要看這些重大結構性問題和矛盾是否真正得到解決,比如產能過剩問題、高杠桿問題、高負債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在一步步地得到解決,包袱和風險就會越來越小,我們就可以有更樂觀的預期。
相反,如果這些問題本身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對於短期經濟指標的變好,要有一個正常的心態。
我不認同反轉論,也不認同崩潰論。中國經濟仍然擁有比較強的後發優勢與體制可改革性,我把它叫做一個革新型發展中大國。一個革新型發展中大國沒有理由在未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不保持更高或更好的增長與發展,關鍵是要通過深化各領域的改革,讓這種後發優勢能夠得以充分釋放。所以,中國經濟前途是光明的。
但是,我們當前的確存在比較嚴重的結構性失衡,比如杠桿率持續攀升、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產能過剩嚴重以及大量僵屍企業存在等。這些都制約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我們一定要有耐心,下決心去解決這些問題。
所以,在實踐層面,我們應該堅持持久戰,持久戰邏輯就是穩中求進的邏輯,要有一整套克服當前困難,爭取經濟長期向好的戰略戰術安排。
港零售大倒退 Pandora逆市銷售倍增得港女歡心 自稱「勝在有得揀」
1 :
GS(14)@2015-03-23 08:18:25
■Pandora深得香港女士歡心,分店門外常有人排隊等候入店選購。許頌明攝
【本報訊】自由行消費力減弱,香港首飾珠寶業去年表現不濟。不過,來自丹麥的Pandora,在香港同期銷售卻急增超過一倍,成為網民口中「港女最愛、男人最痛」首飾品牌。面對網民批評,集團亞洲區總裁Kenneth Madsen接受專訪時笑言「不只香港,其他國家都有類似的質疑」。他認為公司產品之所以會成功,秘訣在於客人「有得揀」。記者:鄭柏齡 胡仲邦
香港區Pandora每單消費平均約一千五百元,較其他市場高出50%。港女成為其重要收入支柱,事關公司不會依賴內地客生意,「只做旅客的經營模式風險太大」。
港客佔七成收入
現時旅客只佔公司在香港約兩成生意,當中僅一成為內地客,換言之,港客佔逾七成收入。
Madsen稱香港是Pandora最重要市場之一,表現突出除有賴增加分店外,即使只計舊舖生意都按年增長逾倍,跑贏本港正在倒退的零售市道,反映其產品甚得香港女士歡心。Madsen指今年首季生意依然強勁,料全年收入會有高雙位數(significant double digit)增長。與傳統首飾珠寶商不同,Pandora主打純銀串飾(charm),鼓勵顧客以「串珠仔」形式拼搭手鏈,每粒串飾售價由近三百元至數千元不等;惟部份網民質疑產品為貴價「朱義盛」,甚至有人「控訴」被女友要求「每月送一粒」,惹來不少迴響。「老實說,這些討論在其他國家比比皆是」。Madsen笑言對香港這類網上文章略有所聞,並解釋Pandora定位為「可負擔奢侈品」(affordable luxury),定價會盡量貼近大眾化水平。港男普遍認為Pandora是送禮或被送禮最佳選擇,事實上公司全球顧客群中,逾七成是用作送禮,不少買家為男士。但由於品牌在港發展時間短,故一般由女士首次購買,「通常先買一條手鏈、兩至三粒串飾,然後期望由男士接力送贈」。Madsen指,為方便男性客人,公司特別印製大量產品目錄,「讓女士指出喜歡的款式,(男士)再帶目錄到店內選購」。產品能在香港大賣,Madsen認為當中的Magic在於「有得揀」,「女人討厭撞衫,買首飾亦一樣」。他舉例,公司每年推出七個系列,「幾乎每月都有新款式,其他珠寶店做不到」。
三百元有交易
記者昨日在Pandora apm及銅鑼灣分店視察,apm店外有本地男女排隊等入場選購,店內則有約二十人。至於銅鑼灣店內約有十人,顧客以本地情侶為主。Pandora分拆手鏈、每粒串飾賣,銀鏈最平四百九十九元,也有14k金鏈,按長度計最貴接近二萬三千元;串飾逐粒針,每粒約三百至六百元,一般港人喜愛款式包括中國娃娃、金銀元寶、淺粉色玻璃串飾等。喜愛該品牌、曾用兩千元買手鏈的黃小姐認為Pandora首飾手工精細,將價錢定在兩千元內亦算值得;亦有女士覺得雖然款式多,但對她並無吸引力,她亦不會特別留意。在Pandora分店內的男性則主要陪太太或女友購物,與太太一起揀首飾的陳先生認為Pandora配件多,每項配件定價不算高昂,入場費不高。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3/19086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