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藥控股 緣何被另眼相待 王雅媛

2009-09-11  SSP





  

   昨天國藥控股首日招股,市場的反應非常不錯,還沒有到下午,證券行已經在嚷著要提高融資利息了。現在打新股的融資利息真的是低得很恐怖,在證券行借 2000萬港元或以上去打新股,年息率才1.9%,即使是借最少金額的,年息率也不過2.3%。由此可以看出香港銀行資金的充裕。

  在香 港股市中,醫藥股一向為投資者所忽略,為何國藥控股會特別受到關注?除了因為近日市場氣氛再次好轉之外,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國藥控股的業務跟香港股市中的 很多醫藥股不同。大部分在港上市的醫藥股都是制藥股,如中國制藥(1093),主要生產維生素C,再如聯邦制藥(3933),主要生產原料藥。雖然這兩家 公司都有自己品牌的成藥,但是以營業額計,制藥仍然是它們最主要的業務。與之相反,國藥控股是分銷藥物及醫療用品的,是內地最大的醫藥與醫療器材銷售公 司,去年市場佔有率高達10.8%。

  分銷藥物跟制藥行業,我認為兩者之間的競爭很激烈。分銷藥物要看你跟你的供貨商及客戶的關係,你的 供貨商便是藥廠,你的客戶則是診所、連鎖藥房及醫院。制藥公司則是看你有沒有能力解決制藥的汙染問題。我認為前者的門檻是比較低的,很容易入行,不過很難 做大。與之相反,制藥的門檻比較高,但是一旦入了行,便很容易做大,導致後者的盈利十分波動,例如當某種原料藥的價格上漲得十分厲害時,便會引來同行大量 投資新生產線。但基本上原料藥的需求是無彈性的,因此,供應一旦超出需求一點點,其價格便很容易大幅下跌。

  昨天公佈了業績的聯邦制藥便 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集團有兩大業務:一是生產原料藥,生產青黴素及頭孢菌素;二是生產製劑產品。跟去年同期比較,製劑產品銷售獲得不錯的增長,但青黴素及 頭孢菌素在營業額不變的情況下,盈利卻大幅下跌,主要原因是青黴素及頭孢菌素產能過剩,產品售價大幅下滑,而更重要的似乎是在可見的未來,兩者的售價都會 繼續受壓。這次聯邦制藥的盈利大跌,我形容為“自己打死自己”。2007年時,許多制藥企業因達不到國家標準而被迫減產或停產,導致青黴素及頭孢菌素的價 格大漲。那時候集團便決定在內蒙投資建造一座能夠年產5000噸原料藥的廠房。對於市場來說,5000噸根本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消化的,新廠房一開始投產, 便導致青黴素及頭孢菌素今天的低價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65

国药再下一城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8/HTML_88HCJMITJE4L.html


历经两个多月的等待,央企国药集团与中生集团的联合重组终于获批。

9月16日,国资委网站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实行联合重组。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36户调整为135户。

对于以医药分销业务为主的国药集团而言,此番重组完成,不仅将国内最大的疫苗和血液制品龙头企业揽入怀中,还践行了两年前通过并购加强工业板块的诺言,离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医药集团再进一步。

国药添翼

“和中生集团重组后,将弥补国药集团欠缺的血液和疫苗业务,加强工业板块的实力。”17日,国药集团新闻发言人朱京津对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以来,国药集团一直与央企序列中的医药企业多有接触。今年7月份,国药和中生集团的重组方案上报至国资委,如今重组落定,对于国药集团的战略意义不容忽视。

业内人士指出,国药集团的医药资产主要分医药商业和工业两大块,医药商业位居全国龙头地位,随着央属企业整合的加速,国药集团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产业链最完整,并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巨型医药产业集团。

目 前,国药集团旗下拥有两个A股上市公司平台,分别是国药股份(600511.SH)和一致药业(000028.SZ),国药控股分别以44%和38.3% 的持股比例成为两家公司的控股股东。由于两家公司分别在中国南北医药流通市场占据优势地位,业内素有“北国药、南一致”的说法。

此外,占据集团销售80%以上的国药控股(01099.HK)赴港上市也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预计将于本月23日挂牌上市。国药控股,是由国药集团与上海复星产业投资公司在2003年1月合资成立的一家大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国药集团控股53%。

中生集团旗下也有一家上市平台——天坛生物(600161.SH)。此前,天坛生物先后受让了中生集团旗下的祈健生物51%股权和成都所,并从中生集团的孙公司升级为子公司,其作为中生集团整体上市平台的预期一度十分强烈。

一家庞大的集团,若干资本平台,国药集团将如何腾挪?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中生集团旗下仍有很多未上市资产,下一步可能会继续以天坛生物为平台发展血液和疫苗制品业务,这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板块运营。而国药集团北方地区也有一些分销和物流资产,未来也会逐步实现资本化。

虽 然目前重组的细化方案仍未出来,对于国药集团现有的上市公司,集团内部的确存在一些调整的思路。比如,对国药股份进行重新定位。一种思路是把国药股份置换 到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后者是国药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以科研、生产、经营和投资为主业;另一种思路则是,将国药股份打造为集团北方区的商业平台。

香港上市旗舰国药控股,则可能成为集团整体的海外整合平台。

三强格局

国药与另一家医药央企上海医工院的重组谈判也进入攻坚阶段。

知情人士透露,按照流程,两家企业首先必须对重组方案达成一致,再上报国资委,最后提交国务院审议通过。目前,国药与上海医工院的方案“暂时还没有上报”,但他认为,重组进展会“很快”。

因为,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从140家左右减少到80至100家。“类似国药和医工院这种,业务基础比较互补的,重组难度不大,应该都会在2009年完成。”

上海医工院是国资委下属的17家大型科研院所之一,也是医药行业惟一的中央直属研究院所,旗下拥有国家医药工业信息中心、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药品包装材料检测中心等几家研究机构,科研实力雄厚。

朱京津对记者表示,未来国药的并购目标也不局限在央企序列,央企体制外的企业也会进入国药的并购视野。

毕竟,并购重组,做强做大将成为未来几年医药界的关键词。按照新医改的部署,未来会鼓励大型企业发展,大型企业在政企资源上将会获得额外支持。可以预见,目前医药行业整体集中度低的状况会有所改变,药企大规模兼并重组和洗牌在所难免。

如今的“国字号”医药龙头中,华润集团、上实集团以及国药集团初步形成了三强鼎立的格局。其中,华润集团主要以三九集团作为医药业务主平台,上实集团则主要依托新上药的重组和发展,而国药也在通过充实工业板块中弥补业务短板。

医药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分析指出,目前在医药行业中,如果按资产规模来看,华润规模最大,其正在整合的华源集团和三九集团的资产均超过200亿元,但上药被划割和北药的归属未定,给华润在医药版图的扩张带来不利因素。

隶属上海国资的上实集团,通过吸纳上药集团,联合原有的上实医药(包括上实控股的医药资产),也力图打造一个国内医药工业和商业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性医药巨头,总市值将达到300亿元以上。但上药目前的困境在于仅在上海和华东地区优势明显。而国药集团作为医药行业内最大且负担最轻的央属企业,成为央企医药整合的平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央企中同样还有一家以医药作为主业之一的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其资产规模庞大,资金充裕,外贸优势突出,并在去年并购了河南天方药业。但业界普遍认为其在医药领域的经验和人才团队较为薄弱。未来其医药业务如何定位和发展也值得关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2

国药系中生集团“重生”:冲刺H股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8/yNMDAwMDE5NjQyNA.html

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中生集团)并入国药集团后,其整体上市再次提上日程。

国药集团现有医药版图中,已拥有国药控股的商业网络,中生集团的生物资源,以及上海医工院的科研资源。

本报获悉,之前被撤销法人资格的中生集团,将重新注册法人资格,以国药集团二级子公司面目出现。一位医药行业分析人士透露,“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中生集团整体上市做准备,香港上市大体已定。”

而且与整体上市相对应,中生集团董事会及管理层已经到位,其中国药集团总经理佘鲁林任董事长、国药集团党委书记王丽峰任副董事长,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杨晓明出任总经理。

而在中生集团下面,国药集团则成立了国药国生公司,将上海、武汉等6大生物制品所以及天坛生物(600161)的销售权收归“中央”,各所经营权被控制,从而变成中生集团的研发和生产厂。

中生集团未并入国药集团时,也有整体上市规划,但是上市路径与此不同。中生集团计划以天坛生物为平台,将生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生物制品所等所优质资产注入天坛生物中。

失去国药集团生物医药整合机会的天坛生物,未来何去何从?

中生重新注册法人

接近中生集团知情人士称,“中生集团又重新注册法人资格,作为国药集团旗下二级子公司、法人实体,与国药控股等子公司一样独立运作。”

2009年9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国务院批准了国药集团与中生集团联合重组,随后中生集团撤销法人资格,成为国药集团一个业务板块。

国内医药企业香港上市很多,但是牵涉到血液制品和疫苗方面,尚无先例。

中生集团并入国药集团后,其地位以及6大生物制品所的地位一直未确定。但是国药集团一直有意,将其打造为国药集团生物制品和血液制品板块。

随着国药集团对中生集团的合并以及对中生集团旗下6大所资产整合开始,作为国药集团工业资产中最优质一块,国药集团可能会像操作国药控股香港上市那样,将其复制到中生集团,给香港资本市场带来血液制品和疫苗概念。

整合六大所“销售权”

在恢复中生集团二级子公司法人资格同时,国药集团又在中生集团旗下成立了一个三级子公司国药国生公司。

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称,“国药集团成立了一个公司专门负责中生集团6大所的销售整合,之后6大所就不再负责产品销售。”

中生集团人士证实,“整合已经进行几个月了,集团比较低调”,“新成立的公司叫国药国生公司,是在中生集团下面,是国药集团的三级子公司,全权负责6大所的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整合。”

该子公司成立,标志着国药集团整合旗下生物制品开始。中生集团该人士表示,之前6大所各自为战比较分散,竞争力不强,而且可能会同业竞争。通过这次整合集团希望形成合力,避免同业竞争,同时又能与跨国企业竞争。

上述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中生集团原来也打算这样做,集团成立了营销中心,但是各所都有上市想法,最后没有推动。”而且中生集团是在现有六大所的基础上成立,“先有孩子后有老子”,对各方缺少约束力。

并入国药集团前,中生集团旗下上海所、武汉所为中生集团二级单位,而且中生集团曾经打算整体上市,将上海所、武汉所等优质资产注入天坛生物,但是上述都在谋求自己最大的利益,单独谋求上市,中生集团计划迟迟难以落实。而并入国药后,各大所变成了三级子公司。

新公司负责人为中生集团副总经理张利东,5月6日,他出任国药国生总经理、党委书记。此前,他为国药股份董事、总经理。

在对各大所的销售权整合的同时,国药集团对各大所负责人进行了调整。5月6日,现任武汉所所长杨晓明,出任国药生物(中生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8月12日,佘鲁林、王丽峰、刘存周、封多佳、杨晓明任国药生物(中生集团)董事。

这样的人事安排,预示着中生集团整体上市已经驶上快车道。

天坛生物资产注入无望?

中生集团香港上市、销售权收归“中央”,所受冲击天坛生物首当其冲。

上述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透露,“8月底,天坛生物那边开会,同意将天然坛生物产品销售权上交给国药国生公司,与6大所一样不再负责产品销售和市场。天坛生物销售权被拿到集团那边,这样天坛只是一个加工厂了,前景不明朗。”

上述中生集团人士确认,“听说有这么一回事”。9月6日,本报致电天坛生物董秘张翼,他未给出明确答复。

中生集团整体上市,意味着原作为中生集团生物医药整体上市平台的天坛生物,角色已经转换,地位可能大大下降。

而这在天坛生物的近期的公告反映出来。

8 月25日,天坛生物公告称,“将公司重大资产购买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方案的有效期延期一年。”此前,天坛生物要通过定向增发和现金出资收购成都 生物制品研究所下属成都蓉生药业90%股权,向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购买68512.52平方米工业出让用地。有效期至2011年1月。

伴随天坛生物地位的变化,天坛生物高层也发生大变动。8月25日,天坛生物董事长封多佳辞去董事及董事长职务,杨珊华辞去董事及副董事长职务,姚桐利、吴振山也辞去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11

挑战原研药市场 中国药企参股企业首仿药闯关FDA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7/2135260.shtml

 每经记者 陈时俊 发自上海
12月9日,复星医药参股企业美国汉达药业收到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简称)正式通知,其仿制的大品种缓释喹硫平获得预批准。作为中国医药企业关联公司中第一个首仿获批的产品,此事件被业内人士视为 “可能打破国外品牌药垄断国内市场”的重大信号。
“仿制药尤其是高难度的挑战专利的仿制药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像喹硫平这样的大品种首仿产品利润空间可达上亿美元”,复星医药副总裁兼国际部总经理崔志平表示,“高质量的仿制药可以打破品牌药的垄断地位,将治疗费用降低。”
首仿药有望成功闯关FDA
复星药业提供的资料显示:“汉达药业是美国一家小型研发企业,擅长缓控释制剂技术及开发挑战专利的仿制药,复星2009年参股10%。”据悉,此款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精神科疾病。2009年销售额约为5亿美元,2010年预计可达到10亿美元。
媒体引用汉达公司创始人刘芳宇的话称,1984年美国颁布Hatch-WaxmanAct法案,鼓励仿制药公司向品牌专利药挑战,对于第一个成功挑战者 (首仿)奖励180天的市场专营权。因此,争取180天市场专营成为有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知识的仿制药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突破FDA批准的意义之所以被业内视为重大利好信号,关键在于原研药的专利保护十分严格,“依样画瓢”的仿制药能够取得创新并最终上市与之直接竞争难度颇大。
“从2008年开始,汉达药业陆续向美国FDA递交了对该药全部5个剂量的强仿申请,其中4个剂量是首仿,并在之后两年陆续提交了补充资料。鉴于该产品 是P4申报渠道,待以下三个条件中任何之一满足时,就可以获得正式许可:与对照品厂家30个月的知识产权官司期满;法庭判决汉达产品不侵权;对照品专利到 期。”复星药业方面表示。
长期以来,中国、印度、越南等国一直都是以生产仿制药为主,仿制药在中国药品生产的比例甚至高达97%~99%,利润微薄。
“比起受到专利保护的原研药,国内仿制药价格要便宜得多,但实际的药效却相差并不大。”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向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郭凡礼指出,汉达药业仿制药成功闯关FDA,更多是一种行业信号。在中国医药行业,真正有大量投入仿制药创新并且有望获得FDA批准的例子还是非常有限的。
或打破外资独大格局
11月26日,欧洲药品管理局公布了一项法律草案旨在说明制药公司复制和销售单克隆抗体药物时所需的条件。据预测,到2015年,来自罗氏、强生以及默沙东公司的三款单克隆抗体药物将失去专利保护
(这三款药物2009年的总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而像这样专利解禁的例子还有很多。
公开资料显示,预计到2012年,国际医药市场将会有1390亿美元的药品失去专利期。专利解禁后,释放的诱人商机早已成为各国药企的目标。
一位业内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透露,一款原研药经过国内药企破解、复制、投产需要1到3年的时间。同时,国内相关创新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弱、研发人员大量外流也大大影响了仿制药创新的步伐。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卫生经济事务总监陈怡曾表示:“中国企业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欧美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让海外市场尽快认可中国药品的质量,此基础上,可以以合资的方式,吸取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体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陈怡指出:“在中国,一些仿制药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价格低了,但是疗效差了,这让患者无法信任,逐渐形成了两者有本质区别的印象。中国仿制药应该逐渐形成优质优价的特点,才能真正被患者信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0

国药中生重组获批 上市有望加速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06/2189916.shtml

  一桩历时一年多的央企重组大戏近日终于落下帷幕。
昨日 (1月5日),《每日经济新闻》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国药集团)宣传处了解到,之前被撤销法人资格的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以下简称中生集团)已经 重新获得法人资格。而国药集团官方网站也于近日刊登消息称,集团董事会于去年年末召开了临时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药中生集团重组改制方案。
此前,国资委网站发布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国药集团与中生集团实行联合重组。
国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近期透露,中生集团将到港股市场整体上市。目前,港股市场并无疫苗和血液制品公司上市,中生集团的上市将填补这个空白。考虑到国家目前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上市后其市值将不会低。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表示,国药集团一直在积极推动中生集团整体上市,重组方案的敲定肯定会加快中生集团整体上市的进程。
国药集团是中国医药流通方面的行业老大,同属央企序列的中生集团则是血液制品和疫苗方面的龙头。由于经营的疫苗和血液制品属于国家特殊监管药品,中生集 团一直牢牢掌控着一类疫苗(国家采购,免费接种)的绝对市场。其官方网站显示,2009年中生集团的总资产为85.5亿元,年销售收入达42亿元,利润为 11亿元。
郭凡礼表示,中生集团的并入将大大弥补国药集团在工业上的短板,加上近期并入的上海工业研究院,国药集团上有研发,中有生物制品生产,下有医药分销,得以贯穿整个医药产业链,成为医药行业的“巨无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2

回歸A股最可能方案:國控合併國藥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7/xOMDAwMDIyNzExOA.html

3月12日,國藥股份(600511.SH)發佈公告,稱國藥控股將成為國藥集團醫藥商業的惟一運營平台,國藥集團將在5年內解決國藥股份和與國藥控股(01099.HK)同業競爭問題。

這也是國藥集團首度就旗下上市公司同業競爭的局面作出明確安排。外界預測,國藥控股可能有再融資需求,而回歸A股上市,吸收合併國藥股份成為最可能的方案。

國控成商業唯一平台

國 藥股份公告稱,接到國藥集團的《關於避免國藥集團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同業競爭的承諾》。承諾表示,為避免同業競爭,國藥集團下屬國藥控股將成為國藥集團的醫 藥商業運營最終惟一平台,而國藥控股內部將與國藥股份的業務和資產進行整合。國藥集團還表示,在未來5年內,條件成熟時會解決國藥控股與國藥股份的同業競 爭問題,規範上市公司的運作。

國藥集團董事長宋志平還對此未作回應。

「國藥旗下另一上市公司一致藥業還有B股,肯定沒法做。最大可能的方案就是國控吸收合併國藥股份,避免了同業競爭,同時也解決了國藥控股再融資的障礙。」一位上市公司藥企副總指出。

國 藥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醫藥流通集團,國藥控股是其最大的一塊商業資產。2009年,國藥控股香港上市融資87億港幣。客觀上,也與國藥旗下2個A股上市公司 國藥股份和一致藥業產生了同業競爭。一致藥業則偏重醫藥工業,國藥股份主要負責北方的商業分銷,國藥控股分別以39.14%和45.03%的持股比例,為 兩家公司的控股股東。

中投證券研究員周銳指出,三者均有醫藥商業,在業務上存在同業競爭,任一公司若希望通過資本市場補充資金需求,同業競 爭均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次承諾的出台是集團解決下屬上市公司同業競爭問題的一個積極信號。國藥控股與國藥股份的業務和資產的整合有望逐步解決,預計未來 國控回歸A股吸收合併國藥股份會是一條可能性較大的路徑。

事實上,早在國藥控股香港上市之初,就有猜測,未來國藥控股也要準備回歸A股,通過發售新股來吸收合併在國內的兩家上市公司。當時,國藥集團的解釋是,剛剛完成H股發行,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暫不考慮回歸A股的問題。

而 對於國藥股份與國藥控股的同業競爭問題,國藥集團也做了調整。2007年6月,由於國藥股份下屬從事零售業務的北京國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一直處在虧損狀 態,降低了國藥股份整體盈利能力,為了徹底解決與國藥控股零售業務未來可能存在的同業競爭問題,國藥股份將所持北京國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74%的股權全部 轉讓予國藥控股國大藥房有限公司。國藥股份不再從事醫藥零售業務,徹底消除了與國藥控股在醫藥零售業務方面未來可能存在的同業競爭。

此外,截至2009年上半年,國藥控股已將北京地區的藥品倉儲和配送工作全部交由國藥股份子公司國藥物流有限公司全面負責,從而實現了國藥股份與國藥控股在北京的其他分銷企業在藥品物流環節的對接和統一。但這些都沒有徹底解決同業競爭問題。

外部併購先行

對於國藥集團而言,眼下,外部的併購將先於內部的整合而啟動。

國 內醫藥流通行業面臨新一輪兼併整合。根據將出的藥品流通業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要形成1-3家年銷售額過千億的全國性大型醫藥商業集團,20家年銷售 額過百億的區域性藥品流通企業。未來幾年將是行業格局重新確立的關鍵期,龍頭企業在市場上的整合勢在必行,併購將是未來關鍵內容。

剛剛在半年前通過「三合一」的重組方案完成A股整體上市的新上藥,已經啟動了赴港發行H股的工作,目前證監會已經受理,預計今年上半年就能完成,融資規模達到80個億。新上藥從去年年底至今,已經在全國醫藥商業領域完成了數單併購,融資完成後併購的速度還會加快。

國藥集團也不甘示弱。整合完中生集團之後,國藥集團過去一年與多個地方政府談妥合作協議,以國藥入場、替代當地流通企業,並且伺機收購當地醫藥工業企業。

行業內對於優質醫藥商業資源的爭奪日益激烈。

對 此,申銀萬國研究員羅鶄指出,作為國藥集團醫藥商業運營最終唯一平台,國藥控股雖在2009年9月登陸H股募得84.1億港元(扣除發行費用),但由於收 購整合國內醫藥商業資源資金需求巨大,公司2010年中報顯示,賬面現金餘額為77.9億人民幣,和上市前2009年中期基本持平,預計國藥控股可能於近 期啟動第二輪募資。國藥集團承諾全面解決同業競爭問題,也為國藥控股後續募資鋪平道路。

她也認為,國藥系內部整合最可能方式是國藥控股吸收合併國藥股份,但由於涉及到換股比例的確定、現金選擇權的行使等系列難題,國藥控股當前重心必定在外部整合上。一旦大區域擴張基本結束,國藥集團必定會履行承諾整合旗下醫藥商業資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7

圈錢、圈地 國藥繼續「下沉」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9/1OMDAwMDIzNzA1OA.html

上海醫藥(601607.SH)發行H股在即,其競爭對手國藥控股(1099.HK)也將通過增發再融資,大舉圈地的壓力之下,兩家醫藥巨頭並不掩飾對資金的渴求。

4月25日晚間,國藥控股宣佈了大額配股計劃,計劃配股集資34億元。

「現在行業內整合的速度非常快,國控作為龍頭企業,希望未來2年之內能夠將網絡下沉到地級市,在地級市也建起我們的分銷企業。這些都需要背後資金實力的支持。」國藥控股副總裁吳愛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集資將主要用於擴大醫藥分銷及零售網絡,以及補充集團的流動資金。

按照國藥控股的規劃, 到今年4月初,公司已基本完成全國除西藏之外的省市自治區的網絡佈局,接下來的重點是,依託各個省公司進行地級市網絡的完善,預計在今年底完成三分之二的目標,在2012年底完成全國醫藥分銷網絡的佈局.

爭奪千億藥企

國藥、上藥和華潤,均表現出「千億藥企,捨我其誰」的姿態。

商務部5月5日發佈的《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明確,行業發展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形成1-3家年銷售額過千億的全國大型醫藥商業集團。面對「千億藥企」的目標,國藥、上藥和華潤都表現出「捨我其誰」的姿態。

事實上,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幾家巨頭就進入了火藥味十足的「圈地」競爭。

上 海醫藥去年在華東、華南地區重組了廣州中山醫醫藥有限公司、山東商聯生化藥業有限公司、常州亞邦製藥有限公司和福建省醫藥公司,重組對象都是地方排名前列 的商業龍頭。此前不久,其更以近40億元價格收購北京三大醫藥零售商之一的中信醫藥,在國藥大本營走出了戰略性的一步。

而2010年,國藥的主營收入已近900億元,是全國最大的醫藥商業公司,佔據醫藥商業15%的市場份額,到目前其分銷網絡覆蓋了全國86%以上的三級醫院、50%以上的二級醫院。

目前,國藥一直忙於將全國性的網絡佈局繼續「下沉」。已經完成省會城市佈局的國控,目前的主要動作是繼續在地級市佈局,在地級市建立自己的分銷企業。

國藥控股2010年年報顯示, 當年,國藥控股完成24項收購交易,包括3項增持項目,為國藥控股增加近47億元的銷售;而僅2011年1月,國藥控股就完成了12項收購交易。

「我個人認為,幾大巨頭們的行動是行業競爭性的表現,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是良性的。」上藥集團董事長呂明方對記者表示,這是醫藥流通行業解決「集中度過低」的必經階段。

吳愛民也對記者表示,從國際經驗來說,醫藥流通前三大巨頭的市場份額應該能佔到70%左右,而目前國藥、上藥和九州通三家巨頭的份額加起來不過20%左右,未來幾年會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行業整合不可迴避。

大肆收購之下,巨頭們對資金的需求急劇上升。

5月6日,上海醫藥發佈的招股書顯示,其將發行逾6.64億股H股,最多將集資172億港元。募集資金中的40%將用於分銷板塊的收購,以完善商業網絡的佈局。

幾乎同時,國控的增發再融資方案也推出,預計集資額達到34.5億元。集資所得,主要用於擴大醫藥分銷和零售網絡,補充流動資金等。而作為中國最大的藥品分銷商,國藥2009年9月在香港上市時,已募集資金87億港幣。

同樣在市場上加入圈地行列的華潤醫藥,也有意打包在香港上市。華潤北藥集團總裁李福祚1月公開表示,華潤北藥將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經營規模過千億元,同時計劃在香港主板整體上市,並爭取進入香港藍籌股。華潤北藥的整體上市,已經被列入華潤集團「十二五」規劃。

差異化競爭

同為國企,國藥與上藥的擴張路徑,存在明顯的「差異化」。

雖然同樣在產業和資本領域謀求發展,但在發展模式上,國藥和上藥漸漸走出了顯著的「差異化」之路。

4月20日,上海醫藥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希望借助後者遍佈全國的3萬多個網點打造全國性的新型醫藥物流配送網絡。

「這 意味著,以後在物流中心的建設上,我們除了一些核心城市之外,不再全部自建。目前中郵的3萬多個網點已經足夠領先所有競爭對手了。」呂明方對記者表示,幾 大巨頭都在建設物流中心,大量的固定投資投下去,不出幾年就會出現資源的重複建設和浪費,營運效率不高,所以上藥會採取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他強調說,中國郵政是網絡齊全的專業機構,具有國內覆蓋最廣最深、安全性最好的物流網絡。如果上海醫藥在基層市場也採取自建物流網絡,既耗財耗力,也絕不可能在短期內達到中郵積累數十年的成績。

對此,吳愛民對記者表示,目前國藥控股還是堅持「自建物流中心」的策略。「我們認為,物流中心是醫藥商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核心資產,而且醫藥物流屬於專業性物流,我們覺得,自己做更可靠更安全。」

目前,國藥在遼寧、河南、湖南、四川、江蘇、廣西、甘肅等地的物流中心都在籌建或上馬建設過程中,這也是國藥歷史上建設最密集的時期。每個物流中心的投入都在1.5億到2億元左右,這些固定資產的投資佔用了國藥的很多現金流,使得國藥在併購上的投入捉襟見肘。

業 內人士指出,在併購商業企業時,國藥更多的是以央企的背景優勢,與當地政府達成一攬子合作協議,進行合作。過去一年間,國藥與多個地方政府談妥合作,國藥 入場、替代當地流通企業,並且伺機收購當地醫藥工業企業。國藥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所掌管的另一家央企中建材,在一些投資中也往往成為合作對象。

即便是市場化的併購,國藥控股也將併購的市盈率(PE值)控制得非常緊。2010年,其收購活動的平均市盈率為10倍左右。國藥稱,2011年收購活動的平均市盈率不會高於15倍。

不過,今年1月26日,國藥控股宣佈,以不高於13億元人民幣的代價收購樂仁堂60%的股份,相當於2010年市盈率超過20倍,這已差不多是以往收購代價的兩倍。

相比而言,上海醫藥給出了更多的大手筆。其收購中信醫藥的市盈率高達25倍。但上藥方面解釋說,中信醫藥對於上藥而言有著「走向全國」的戰略性意義,所以是個特例,上藥不會考慮收購市盈率比自己高的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9

在美上市中國藥企步入回歸時代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4/3NMDcyXzM1NTA3Ng.html

3.08美元,昨天江波製藥(JGBO.NASDAQ)在納斯達克交易所的股價就此定格。根據交易所的通告,美東時間8月4日起,這家山東萊陽在美國的上市公司就將結束其近4年的公開交易歷程。

江波製藥的「被動退市」與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醫藥健康板塊同行相比,顯得有些特殊,而更多的中國藥企則在醞釀主動退出美國資本市場。

3個月前,貴州中成藥企業同濟堂,在醞釀了一年多的私有化方案後,主動選擇退市,理由是美國市場沒能對公司價值給出應有的價格,該公司曾是登陸美國紐交所的中藥第一股。

同 濟堂不僅僅是個案,更可能成為一個先驅。翻開在美上市的中國製藥板塊公司公告,3月21日,三樂源(AOB.NYSE)宣佈了經董事會授權的2000萬美 元的股票回購計劃,回購計劃將在兩年內完成。3月25日,諾康生物(NKBP.NASDAQ)宣佈,公司董事會已經授權了一項500萬美元的股票 (ADS)回購計劃。

奧星製藥(BSPM.NASDAQ)則在5月25日宣佈,公司CEO王榮華推出了一項股票回購計劃,將購買該公司高達20萬股的普通股。僅僅幾天後,6月3日,天銀製藥(TPI.AMEX)宣佈重啟回購300萬股普通股回購計劃。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醫藥資本年會上,一家在美上市醫藥企業副總經理則對國內一家投資公司人士直言,公司已在籌劃回歸國內交易市場,「資產剝離、私有化都可以考慮,但最好能盡快制定計劃。」該副總說。

國外市場估值偏低是這些公司考慮回歸的重要動因,去年以來做空中概股的風潮對市盈率本就不高的中國製藥健康板塊無疑是「雪上加霜」。

數 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國內創業板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的平均發行PE已經超過66倍。而相比之下,股價普遍不超過5美元的在美上市的中國醫藥概念股,PE 值低的只有一兩倍,高的如先聲藥業(SCR.NYSE)、藥明康德(WX.NYSE)的市盈率分別為22.51倍、11.98倍,與國內均值相距甚遠。

相比美國本土醫藥企業,中國藥企在化學藥方面的研發創新與製造水平差距顯著,因此中藥概念往往成為公司致力於打動海外投資者的「Story」中的主角。仁皇藥業、奧星製藥等不少在美上市公司,均有中成藥與中藥飲片業務。

不 過,這唯一的亮點從未受到海外投資者的認同。「(在歐美)中藥基本未獲得合法藥品身份,只能以食品名義出口。」深圳一家投資機構人士表示,中藥以食品、食 品補充劑等名義進入海外,大大降低了其應該具有的價值。今年2011年4月30日,歐洲《傳統植物藥註冊程序指令》生效,該指令規定,所有植物藥生產企業 必須在生效日前完成註冊,否則不允許在歐盟境內銷售和使用,使得中藥在海外獲取合法身份再蒙上一層陰影。

東阿阿膠總經理秦玉峰也對記者表示,由於阿膠產品在歐美市場未被承認價值,公司在多年前已主動退出歐美市場,轉而大力拓展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市場。

在凱基證券一位分析師看來,海外上市的中國藥企回歸國內A股市場難度並不大,只要其註冊地在中國而不是海外,那麼在公司構架上不需要做太多調整。與此同時,近幾年A股市場醫藥板塊持續向好的態勢,會讓這些公司得到更高的估值。

「難度可能僅僅體現在排隊上吧,畢竟有那麼多擬上市的醫藥公司。在海外做投資者關係很困難,這些公司回到國內後,其實也有利於這些公司的投資關係建設。」該分析師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6

趁低吸納國藥控股和上海醫藥 股壇老兵鍾記

http://blog.yahoo.com/_W7IRY52UUXB7Z6MXPPNXD2UOR4/articles/624656/index

 

醫藥股板塊是去年股價表現最差的板塊之一,主要原因是行業受到價格管制的影響(《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和《國家醫保藥品目錄》),令到藥廠和分銷商的毛利率下跌,盈利增長低於預期。整個板塊的估值出現下調(de-rating)的壓力,預計市盈率從高峰期的逾30倍,下跌到現時的10-20倍,我認為大部份的政策風險已被反映,今年醫藥股板塊大有機會跑贏大市。

 

 

 

疲弱的股價正為我提供低吸的黃金機會,我於本週買入了國藥控股(1099.HK)和上海醫藥(2607.HK),作中長線投資。前者今年預測市盈率大概18倍,後者是14倍,我認為她們作為國內最大和第二大的醫藥分銷商(市場佔有率分別是12%和5%),現價估值合理。假如股價再下跌的話,我樂於增持。

 

 

 

毫無疑問,我看好中國醫藥行業的長遠發展。人口老化、城鎮化、居民收入增長、醫療保健意識增強、政府增加醫療支出等都是長遠利好的因素。我相信醫藥行業未來幾年的發展速度一定高於中國GDP的增長。

 

 

 

藥 廠和分銷商兩個子行業之間,我寧願選分銷商來投資,原因很簡單,藥廠生產的藥品我完全不懂,不知怎樣分析。我只是知道,藥廠生產的藥都需要分銷商把她們的 產品銷售到醫院、社區醫療中心、診所(處方藥)或零售藥房(非處方藥)。擁有龐大的分銷網絡和渠道絕對是分銷商的競爭優勢和議價能力,所以國藥過去五年的 毛利率都能維持在8%以上,受到價格管制的影響不是很大。

 

 

 

現時醫藥分銷市場比較分散,頭三大分銷商只佔整個行業約20%的份額,相對其他發達國家的60-80%明顯偏低,未來整合趨勢會繼續,對龍頭分銷商有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49

同仁堂國藥:海外銷售平台具有戰略價值——同仁堂國藥研究之一 田教授

http://xueqiu.com/3261272869/24183683
市場對同仁堂國藥的安宮牛黃丸非常關注,但是忽略了同仁堂國藥的海外銷售平台的價值。一般把它等同於同仁堂國內的藥店等銷售渠道。但是,這兩者之間實際上存在很大的區別。
首先,同仁堂國藥在國外開店,建立中藥銷售平台,不光是一個企業行為,實際上也是一種國家行為,她也是在替國家做事。明顯的標誌是,同仁堂國藥和國家漢辦合作,在海外宣傳中醫藥文化,最近的舉措是開辦海外電視頻道來宣傳中醫藥文化。這個舉措已經不能簡單理解為企業的經濟行為了。
中國文化的典型載體就是中醫藥文化、酒文化、京劇、武術等,最有海外推廣價值並且能帶來經濟效益的也只有中醫藥文化了。同仁堂在海外耕耘20多年,宣傳推廣中醫藥文化,其實是為國家做貢獻。同時,也在海外牢固建立起中藥就是同仁堂的這樣一個形象。即建立了牢固的護城河,國內其他企業無人能與之爭鋒。可以說,沒有什麼強大的競爭對手。據同仁堂有關人士介紹,有一家東南亞的公司規模還不錯,但是側重於保健品。
第二,同仁堂海外店,是真正的名醫+名藥,以醫帶藥。由於海外推廣的不易,一般都是中醫先看病,然後再賣藥。典型的例子是同仁堂悉尼店。
在澳大利亞。當地很多女性患有不孕症,曾經有一個遠嫁到那裡的俄羅斯姑娘,婚後多年不孕,做過3次體外人工受精均告失敗,被西醫認定為「終生不孕」。但經悉尼同仁堂店吳高媛醫師的診治,通過歷時2個月的湯藥、針灸治療後自然懷孕。「從事中醫臨床、科研46年的吳高媛醫師,在5年間治好了上千例澳洲女性的不孕症,被當地人奉為送子觀音。
由於同仁堂是大國企,是名企業,所以才能吸引體制內的名醫。實際上,背後也明顯有國家支持的背景。這一點,是國內外企業無法做到的。
基於以上的原因,同仁堂集團乃至國家都會對同仁堂國藥給予扶持。查理.芒格教導我們,要反過來想。你反過來想,如果同仁堂國藥經營乏力,海外開拓失敗,國家能答應嗎。所以,適當的扶持是必然的。所以,國藥分拆上市、王牌藥安宮牛黃丸海外市場給了國藥,這一系列的事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也是必然的。
另外,雖然西方市場開拓困難,但是中醫藥在香港及東南亞及日本等地方,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其實現成的市場就很大,並不是像很多人以為的,海外市場困難重重。
結論:同仁堂國藥的海外銷售平台具有戰略價值。
聲明:本文是筆者自己的心得體會,不構成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