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90後創業應該註意的四件事兒 | 社群分享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21/149857.html

黑馬說:在當下風起雲湧的創業浪潮中,90後正逐漸成長為創業主力軍。他們剛從象牙塔走出來,卻對當下的創業局勢有著自己的理解。以下就是一名創業新人對“風口論”、“從0到1”、市場檢驗和“降維攻擊”的一些個人理解。
 
分享者:Summer,“闖先生”的運營總監。“闖先生”是一個面向青年創業者的創業服務平臺,是天津市第一家創新型孵化器,在天津10余所高校建有線下服務小站。

 
整理 | i黑馬 趙姝炎

一、風口上的創業熱不熱

 
有一天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吐槽:在北京吃肯德基,前後左右都是談融資的。一個在講IPO計劃,一個在融天使,一個在談新三板,簡直“畫面太美不敢看”。建議有關部門授牌肯德基、必勝客、星巴克做新型眾創空間,可以直接完成全國的線下布局。
 
確實,從2014年4月加入創業大軍至今,我眼見著高校內創業項目數量暴增,大學生創業成了一股狂潮。但是也有太多年輕人過於盲目,比如,幾乎每個學校內都存在著3個以上送餐、送水果的O2O項目。或許這也是為什麽許多投資人絕不投高校項目的原因。
 
我個人理解,真正的創業一定是順勢而為的。其次,它要滿足真剛需。如果只是偽裝的弱需,只會解決了癢點沒解決痛點。再次,是契合度。即使是順勢而為的剛需,如果和創始人及其環境沒有很強的關聯性,也很難真正成功。
 
二、到底什麽是“從0到1”
 
沒有創新意味著零和博弈,同一種路徑意味著紅海里廝殺。更何況,大部分學習舊方法的人其實連舊方法創造財富的核心也沒有學會,只是學習了表面。
 
打個比方,現在所有去中關村創業大街參觀的各地孵化器老總們,回來後都只學會了一招——就是開創業咖啡館。於是,祖國大地各個偏遠的區縣乃至鄉鎮,都若有若無地飄起陣陣奶咖醇香。長此以往,除了咖啡銷量大增,創業空間依舊門可羅雀。
 
三、想法行不行?去試試呀!
 
作為微信主頁君,我經常看到後臺留言:“我有個想法,你看行不行”或者是“我特別想創業,可是我不敢”。這樣的問題讓主頁君真的很心塞,不知如何作答。想法,是需要市場去檢驗的。闖先生的創始人是連續創業者。他在創業中遇到“找人、找地、找錢”的問題,讓他萌生了建立一個團購網站的想法。為用戶求低價、為服務商去庫存。這個看似有理有據、不得不服的想法,在實踐後,卻發現創業服務現在還是買方市場。於是,及時調整路線,從粉絲的需求中挖掘真正痛點。有想法,可以先去找找追隨者,看看他們的建議。這是目標用戶最直接的反應,人夠多就是粉絲的力量。
 
四、Duang~降維打擊
 
又一次提到粉絲這回事兒。大家都在講粉絲經濟、社群效應的今天,粉絲的力量毋庸置疑。
 
我看過有個叫做“佬香翁”的項目,賣紅薯的。通過H5頁面的遊戲,加上贈禮活動,引爆了年輕人的熱情。隨後有了叫做“薯小帥”“薯小美”的粉絲群,還會通過音樂節、馬拉松之類的活動把大家聚起來,甚至還出了歌……聽起來棒呆了是不是!
 
仔細想想,這個競爭點還是紅薯麽?當傳統攻擊方式已經越來越激烈的時候,互聯網思維的攻擊變成了降維攻擊。
 
“降維打擊”這個詞,出自最近火爆的小說《三體》。降維,就是水平不在一個層次、思維不在一個層次的戰鬥。說俗一點,當冬天大家都穿的很多時候,肯定是顏值高、身材好的美女最受大家關註。這時街上走來一個穿短袖短褲的姑娘,就算顏值不高,也肯定最吸引眼球。不比身材、不比臉,玩的根本不一樣,這就是一種降維打擊。京東用物流打天貓,360用免費打其他殺毒軟件,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最近特別火的“1元旅遊”。雖然現在因為無良導遊事件被禁止了,但這種營銷手段確實也是對傳統旅遊業的一種降維攻擊。
 
實際上,說到底,最經典的降維還是無數次被舉例的小米。用極低的運營成本,減少渠道費用。產品即廣告,社群即渠道。率先降維化生存,然後轉身去攻擊那些必須依靠多維才能生存的企業,就是取勝秘訣。
\版權聲明:本文分享者Summer,整理趙姝焱,文章僅代表分享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這是台灣的大學校園中,看不見的情景。八月下旬,北京大學大一新生,在暑熱的操場上列隊踏步,進行連續三週的軍訓:這是陸生必上、台港澳生可自願參加的課程,台灣學生通常不參加。

我們跟著北大新生張峻璋、張翔到宿舍瞧瞧,沿途的校園大興土木,處處要蓋新宿舍、新大樓。

學測七十二級分,

在今年台灣考生

裡屬於前一.六%

的張峻瑋和張翔,

九月進入北大元

培學院就讀。全

中國各省狀元在

北大聚集最多的

是光華管理學院,

第二多的就是元

培學院;後者是

北大有名的教育

實驗班,學生在大一到大三可跨科系,修不同的專業課程,以成為複合型的人才。

元培學院的宿舍比我們想像的好,四人一房,有冷氣,但超過額度得另付電費。

室友分別來自泰國、黑龍江、重慶,看我們走進來,黑龍江的室友拿起幾瓶礦泉水熱情招呼著。

他們兩人都是為了體驗不同的大學生活,並考慮這裡花費較低、學歷有國際知名度,而來到北京。行前,他們已從台生學長姊那裡聽到「剛來成績會被壓底,很辛 苦,但收穫也大,」因此兩人信誓旦旦:「除非被退學,否則打死都不要回去(指半途放棄)!」在開學前提早赴北京的,還有就讀北大醫學部的陸玄女一家人。台 灣並不承認中國的醫學院學歷,但陸玄女的目標不是在台灣當醫師,「我專心把醫學好,以後到哪都能行醫,」她的計畫是再到美國讀醫學碩士、博士。

積極鼓勵她到中國念書的父親陸翔寧,是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暨麻醉科主治醫師,雖知道中國醫師的社會地位不如台灣、薪水也不高,但台灣醫療體系正在崩壞,而且,他的最大動念是要讓女兒待在高手雲集的環境。

「同學才是能否激勵你的最重要因素,老師、設備好不好都是其次,」他對著女兒說,然後轉頭對我們說,「她最後一名我也不在乎,重點是看有沒有機會站在那個跑道上,」意思是與高手同台,讓能力因競爭壓力而提升。

「你的世界,是要走出去的,」他又對女兒說。話雖如此,要讓寶貝女兒在異地待六年,他還是很不捨,此行帶了六箱行李,包括濾水器、空氣清淨機、N95口罩……,以免女兒的過敏體質不適應天乾水硬的北京。

走向世界的第一站,到中國念大學,或許是個「高CP值」(低成本、高效益)的選擇。我們詢問台灣北中南幾所明星高中,發現畢業生到海外讀大學,費用和獎學 金是很重要的考量,學生若有到歐美攻讀碩、博士的計畫,想提前在大學四年就有海外經驗,必須考慮家庭經濟支持度。

因此,近年積極以獎學金「挖角」台灣學生的香港多所大學,是明星高中畢業生海外念書成長最多的地方。其次,中國也因為學費和校內生活開銷低(見一百一十六頁表),加上與香港同樣可直接以學測成績申請,成為台生新選擇。

動機一:當歐美名校跳板

真相:跟陸生搶,未必能卡進名額

達成率:★★

不過,本刊實際走訪發現,不少台生對留學中國抱著過高期望,導致受挫很深。

以下是四種主要動機,以「★」號表示達成率,期望與現實差距越大,星號越少;星號越多,表示期待與現實差距越小,越能適應良好。

目前就讀政大財務管理系、成績第一名的蕭宇心,曾在北大經濟系讀一年後放棄、返台。她念北大的目標是為了「當跳板」,用北大學歷申請美國名校研究所,但第一年就發現成績不好,擔心無法與中國同學競爭名額,寧願回台重新開始。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霍德明,九年前被北大從政大金融系挖角過去,他常關切台生在中國的適應情形。對於想以中國名校當美國名校跳板,霍德明直言「不用考慮」,因為會碰到更高的陸生競爭門檻。

不過,也有台生把眼光放在台灣較少注意、陸生也較少競逐的法國、德國等歐洲名校,相較於美國研究所的成績門檻,歐洲學校更重視考試以外的表現,這讓赴陸台生有脫穎而出的機會。

動機二:進一流外商卡位

真相:台生欠缺陸生在地人脈優勢

達成率:★

許多外商早以中國為亞洲發展重心,有台生想以中國名校為跳板,希望畢業後就直接在一流外商的中國總部工作。

「問題還是在這邊的競爭力,」霍德明說,陸生也想進入一流外商,成績不夠高的台生並沒有優勢,而且像金融界的外資,更會考慮在地人脈背景所帶來的生意機會,這方面台生處於劣勢。

不過,許多在中國設點的外商,台灣人很陌生,在歐美卻名氣不小,有不少台灣人在這類外商擔任要職。但應屆畢業的台生,較有競爭優勢的是較小型的外商、行銷廣告類、新創企業的工作。

動機三:在中國市場發展

真相:別局限外商,陸企也可嘗試

達成率:★★★

對於這類台生,霍德明的建議是「投入全部的力量!」不要因為短期受挫而放棄,著眼更長期的機會。「這裡適合有創業性格、不怕風險的人,只要存活下去就有機會。若只想進外商,那也是為了安穩,不如去穩定的國家,」他說。

在我們追蹤的台生中,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的,幾乎全在陸資企業歷練,「穩定」,是他們最不去思考的事情;也有台生在學期間,有人在淘寶網上開店賣烈酒、有人架網站賣杯子蛋糕,也有人合資在商業區開法式甜點店,試探自己在中國市場的能耐。

建國中學主任輔導教師簡邦宗認為,若看重中國市場、想累積個人內在資產(學習、社會能力等),可考慮去中國念大學;但若想往金融、經貿發展,去香港、新加坡升學可能更適合;若想走理工路線,撇開海外體驗不談,台灣本身的產學結合程度比中國好。

動機四:想認識、體驗中國真相:越包容、投入,收穫越多

達成率:★★★★

最能漸入佳境的台生,是抱著體驗心態,得失心不重的一群。「希望這種台生越多越好,」霍德明說,沒有功利性或目的性,而是想體驗、認識中國,挫折會較少,收穫也會較大。

首批以學測成績進北大的台生中,來自台南興國高中生物資優班的簡廷涵,適應得最順利。她喜歡去陌生地方遊歷,認為將來不論做什麼工作,多半無法避免接觸到 與中國有關的事物,所以「早點去看看沒什麼不好。」在北大生物科學系的四年,簡廷涵覺得「C P值超高」,因為北大有專門給台生的獎學金,像她大四拿到一等獎學金人民幣五千元,等於賺回一年學費。

目前她已回台在成大念碩士,計畫再去歐美念博士,打造兩岸加歐美的學歷與體驗。

美國私募基金黑石集團創辦人史瓦茲曼(Schwarzman)說,在二十一世紀,中國不再只是全球的選修課,而是「必修課」。

他捐贈一億美元在北京清華大學設置學位計畫,以鼓勵美國學生到中國念書。

這次採訪的台生,許多是各自的高中母校裡,第一個到中國念大學的畢業生,他們具備了開疆闢土的冒險精神,勇敢嘗試中國這堂「必修課」。未來,在優勝劣敗的全球市場叢林法則中,修了這門課,他們更能找出活路。

文.田習如



股匯大翻轉?四件事必知,日美金債看好 後脫歐時代 投資改走 「避險行情」

2016-07-04  TCW

「黑色星期五」之後,全球進入「避險」模式!

英國進行脫歐公投前一晚,美國道瓊指數還大漲了兩百多點,創一個多月來最大漲幅。「金融市場預先全面反映了對英國留歐的預期,」富達固定收益團隊主管麥肯齊(Charles McKenzie)說,但英國人這一脫,大出市場意料之外,於是出現了全球性的「看走眼」補跌行情。

全球最容易提款的股市從二十四日週五上午的日本引爆炸彈,接著就像鞭炮般直到炸完才結束。

震央所在的英鎊兌美元貶值逾一○%,來到三十多年最低水準;被視為避風港的三大投資工具:日圓狂升近四%,黃金價格飆破每盎司一千三百美元,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則接近歷史低點的位置。「很明顯看到市場的風險偏好度下降,」保德信多元收益組合基金經理人李宏正說。

經濟面衝擊最甚的當屬英國。包括摩根大通、花旗等國際投資銀行,都預測脫歐對英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負面衝擊,達到一年一個百分點以上,野村證券更估計英國經濟成長率將減少達四個百分點!多數投資機構都預測,英國接下來將陷入連兩年衰退,連累歐盟復甦走緩。

從全球經濟來看,英國占全球GDP比重僅四%,不至於讓全球經濟成長率變負數。同時,脫歐也要一段時間後才可能生效,在未來數月,企業活動大致將維持不變,獲利數字並不受影響。而且,雖然包括國際金融巨鱷索羅斯( George Soros )等人,將脫歐衝擊類比為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但包括債券天王葛洛斯( Bill Gross)所屬的駿利資產管理等金融機構,都發表報告指出,現在銀行資本結構比當時要強健許多。加上全球央行對市場挹注充沛的流動性,並不會重演金融海嘯。

溫水煮青蛙,各國將維持貨幣寬鬆那麼,只要避開英國、歐洲就好了,投資市場到底怕什麼?事實上,投資市場擔憂的是,蔓延出去將不只GDP受影響,過程還將既漫長又痛苦。後脫歐公投時代,有四大重點不可不知。

第一,市場能見度低。由於這是史上首例,市場在評估脫歐對經濟的衝擊時,大多只能猜測。「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美銀美林經濟學家哈里斯( Ethan S.Harris )說,英國脫歐除了影響貿易,對投資與消費信心也是很大衝擊,這不易估算,但他還是先砍美國經濟成長率預測值〇.二個百分點再說。

他認為,後續到底何時可進場加碼股市等風險性資產,要觀察各國央行回應,及各國主管單位的因應措施,但由於大家受驚嚇太大,政策回應必須要比平常金融市場下挫後還要「補」,才有激勵效果。

第二,市場游資多。為了因應脫歐公投,原定在六月決定是否升息的美國聯準會( Fed)特地暫緩調整貨幣政策。李宏正分析,美國七月升息的機率已經大幅降低,英國、歐洲央行都可望推出刺激方案因應衝擊,日本央行為了減緩日圓升值壓力,也將加大寬鬆力道。事實上,英國下一次貨幣政策會議原本在七月中,但英國央行已明確表示,不排除將會議提前。

第三,負面效應將拖很久。脫歐並不會像金融海嘯般,瞬間燙得全球股市跳起來,比起來,更像溫水煮青蛙。

預估英國若真的脫離歐盟,英鎊至少貶值一五%的索羅斯分析,除了英國面臨跨國金融機構將據點搬離英國、失業率增加的危機,包括難民議題以及歐債的債權國、債務國間的緊張關係,各國反歐盟勢力崛起,將使歐盟會員國之間的緊張態勢來到爆破臨界點。「在英國政治與經濟上脫離歐盟的漫長、複雜的程序中,全球金融市場將持續動盪!」他預言。

第四,留意蝴蝶效應。為了因應衝擊,後續各國處理方式,恐將掀起槓桿效應。例如人民幣中間價,在脫歐公投後的第二個交易日,貶到六,六三七五元兌一美元,創五年半新低。如此一來,將對於出口型的新興市場造成壓力。

同時,美元獨強,全球對英、歐貿易受創,連累原物料報價下跌。法國巴黎銀行( BNP Paribas)新興市場團隊負責人佛賀( FranSois Faure )在報告中指出,有幾個原物料出口國的債信將開始拉警報,外匯存底的損蝕速度比預期還要快。

看長線,投資級公司債可乘機撿便宜展望未來,先觀望幾週再說。瑞銀資產管理全球首席投資長哈斐爾( Mark Haefele )指出,短期面吾,投資者應該密切關注英國國內政治消息,包括發表脫歐的正式聲明、脫歐時間表,如果歐盟領袖們繼續採取強硬談判立場,將令市場不安。

麥肯齊建議,未來數週內,市場仍將會出現較大波動,投資人應繃緊神經,審慎投資,短期內大多數資金仍傾向停泊在美元、黃金、日圓、已開發國家政府債券等避險性資產。但若拉長來看,投資級公司債在市場拋售時可以乘勢撿便宜。

投資人最熟悉的台股呢?李宏正認為,陸股、台股連幾天技術性拉尾盤,顯然不太受到脫歐影響,加上台灣與英國的經濟關係遠不如美國來得密切,雖然現階段外資仍呈現賣超,但未來投資其他新興市場的資金有機會因為台股本益比低、高殖利率而轉進,對台股不宜看淡。

撰文者蔡靚萱


他山之石》別國積極攬才 台灣拒人於門外 這四件事做不到 就甭談亞洲矽谷

2016-07-11 TWM

新創籌資不易,新加坡大手筆支持創業家;韓國為鼓勵教授創業,設大學讓教授開公司。而台灣,「亞洲矽谷」喊得火熱,但缺乏配套,連本國人都不想去,何況是外國人。

今年六月,新政府列為五大政策之一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在行政院院會議程上被臨時撤回。原因來自新創圈的強力反彈,新創圈認為,若要打造理想的創業環境,人才、技術、資金、法規缺一不可,而最不缺的就是圈地招商的舊思惟。

創造好環境 人才自然會想來台灣高喊亞洲矽谷,就必須先了解矽谷成為創新代名詞的背後原因。和沛科技董事長翟本喬曾以自身經驗說過,當初他離開紐約貝爾實驗室,跑到矽谷谷歌時,有些同期的工程師卻不願離開紐約,但「谷歌為了攬才,索性在紐約開設辦公室,」同樣的情形亦發生在西雅圖、匹茲堡。

台灣真正要做的,是配合人才的需求,打造吸引國際人才的環境,有人,才能帶來技術和創新,進而吸引資金及國際企業,造就亞洲矽谷。因此,政府把亞洲矽谷園區設在桃園,管理單位卻是桃園市政府,缺乏一級單位和統一窗口;相較之下,新加坡標新局(SPRING)提供一站式服務,從申請創業家簽證到補助資源等,一天就能搞定公司成立程序。

打造亞洲矽谷,關鍵還是如何吸引人才。為了鼓勵國際創業人才來台,政府去年七月新開辦了創業家簽證,立委蔣萬安就公開表示,原本一年預計發出的兩千張簽證,至今年五月止,卻僅有二十一人申請、十四人通過,不到預期的一%。他認為問題出在配套不足、審核標準欠缺彈性。

簽證變友善 家屬也要一起受惠「若要吸引國際創業人才,不能只有創業家本身,必須連同其家屬一併考量。」包括創業家的配偶及小孩來台的就業和就學問題,都需要配套。

以新加坡為例,只要取得創業家簽證,就可申請家屬簽證,使配偶能申請在當地工作,小孩直接入學新加坡中小學,甚至可以全家一同申請永久居留證,享有當地居民的權利與福利。

相較之下,台灣的創業家簽證顯然過於苛刻,創意工場執行長王仁中更直言,「按照現行的資格要求,若老外已經拿了許多獎,怎麼還會想來台灣,台灣又沒給他們錢。」另外,聘雇外籍白領的規定也不合理,「台灣在吸引外籍白領的心態還是很保守。」蔣萬安強調,對於外籍白領薪資、聘雇公司資本額、營收都設下最低門檻,政府心態還是在管制,而非鼓勵。

政府多資助

配合稅負優惠

在新創融資方面, LIVEhouse.in創辦人程世嘉認為,台灣新創最欠缺的是早期投資。固然國發會透過國發基金與民間創投共同對新創出資,但與鄰近的新加坡、韓國一比,台灣的政府出資比例卻明顯偏低,就連新加坡都祭出稅負優惠。台灣應該提高政府相對投資比例和稅負優惠,增加國際創投來台投資的誘因。

依照現行作法,不僅將國際人才擋在門外,連國內擁有技術能量的教授也被法規綁死。根據教育部的「公立各級學校專任教師兼職處理原則」,僅允許教師擔任新創生技新藥公司的董事,卻不得參與其他新創事業。

法規要鬆綁 別限制學界創業反觀鄰近矽谷的史丹佛大學,從三○年代至今,校友、教員共創辦了三萬九千九百家企業,並帶來五四○萬個就業機會,每年產生的營收高達二.七兆美元。這麼強大的創業能量,正是來自該校對師生創業的支持。史丹佛不僅不限制教授到業界任職,甚至允許教授留職停薪創辦公司,所有教授均可申請兩年的「創業假期」,這讓教授更能看清社會的真實需求,也幫助學生更能結合實務對比台灣,創投公會祕書長蘇拾忠認為,「美國教授要創業很容易,擁有好技術的教授,即使創業失敗回去教書,別人會覺得他很有經驗;但在台灣失敗了,連學校也回不去。」若借鏡鄰近亞洲國家,可發現台灣不僅需要調整法規,思惟也須改變。對吸引人才的戰略、投資誘因的設計等,都值得政府深思。


農業部答一財記者問:對於農村產業融合我們做了這四件事

12月8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情況。會上,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農業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做了四件事,包括積極推動政策落實,編制實施全國農產品加工與農村產業融合“十三五”發展規劃,開展融合發展的試點示範和加強督促檢查等。

此外,他認為,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有利於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業農村經濟註入新的動能和活力。

第一財經記者提問:農業部最近對於農村產業融合方面已經采取了哪些措施?目前已經取得了哪些效果和進展?另外,我們關註到近期國務院也下發了專門的文件,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進行創業創新,我想問的是,這樣做對於農村產業融合方面有哪些作用和意義?

第一財經記者提問

宗錦耀對此回應稱,我們認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還是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有效途徑。所以,農業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做了四件事。

一是積極推動政策落實,根據國辦意見分工要求,制定了推動落實方案,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深化細化政策措施。我們聯合發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等十幾個部委,擬定了促進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遊、農民返鄉下鄉人員的創業創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使國辦意見的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用電等政策細化到了有關的產業當中去。現在有的文件已經出臺,正在落地,特別是像現有的涉農政策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傾斜,進行扶持。

二是編制實施全國農產品加工與農村產業融合“十三五”發展規劃,力求做優農業、做強加工業、做活服務業,組織實施專用原料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提升、農村產業融合試點示範等四大工程。

三是開展融合發展的試點示範。與發改委、財政部共同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試點示範工程,與農業銀行聯合支持融合發展試點項目,鼓勵支持了一大批讓農民能夠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新型經濟主體。我認為產業融合的要義,最根本的是讓農民能夠分享二三產業增值的收益,第二個要義是能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打造。所以我們支持的是這些新型經濟主體,真正能夠讓農民增收的。支持農民合作社興辦加工流通851個,培育壯大龍頭企業13萬家,培訓1萬名現代青年農場主,創建千萬畝以上的標準園4600多個,同時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支持休閑農業、鄉村旅遊的發展和農村電子商務,支持產業精準扶貧等等。

四是加強督促檢查,農業部專門印發《關於推動落實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本系統(農業部門)真正負起責任,認真貫徹好國辦意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履行好職能,要總結經驗模式。同時農業部將組織抽查,使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答記者問

宗錦耀還介紹,關於剛剛下發的國辦關於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他認為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有利於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業農村經濟註入新的動能和活力。

一是可以將現代技術、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註入農業,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發展現代農業,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奠定基礎條件。

二是可以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構建新型的工農城鄉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開辟廣闊的空間。

三是可以結合城鄉生產要素,建設全產業鏈價值鏈,並讓農民分享增值收益,增加農民收入,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宗錦耀表示,我們的目的就是增收。國辦的意見為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創業創新提供了八個方面的政策大禮包,從開業開始一直到保障,很具體,必將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為農村吸引更多的資源要素,形成多主體培育、多業態打造、多要素發力、多利益聯結、多措施並舉,來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局面,真正使融合發展成為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重要支撐。因此可以說,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天地廣闊、大有作為。


華為的第四件大事:布局七年,隱形三年,前有巨頭把持,成敗幾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23/166136.shtml

華為的第四件大事:布局七年,隱形三年,前有巨頭把持,成敗幾何
財經 財經

華為的第四件大事:布局七年,隱形三年,前有巨頭把持,成敗幾何

沒有誰再對公有雲業務有什麽限制。”

來源 | 財經雜誌

作者 | 周源

華為當年諱莫如深的公有雲業務如今要做成繼電信設備、手機、企業業務之後的第四大業務,它是如何一步步從只有徐直軍力挺的邊緣業務變成華為戰略重點的?其成敗對華為又意味著什麽?

微信圖片_20171123112829

 

(華為雲以“雲網”結合為特色。圖/視覺中國)

《財經》記者獨家獲悉,華為近期將合並重組一批部門,部分與雲有關的業務線將並入雲業務單元(Cloud BU),主攻公有雲市場。

今年8月,華為宣布Cloud BU升為一級部門,與華為原有的三大業務集團(BG)運營商BG、消費者BG、企業BG平級。

9月,華為輪值CEO郭平宣布華為公有雲業務的目標——全球範圍最終只會剩下五朵雲,華為要做“其中一朵”。華為亦提出了階段性目標——未來三年躋身中國公有雲市場前三。

但華為進入公有雲市場並非一時興起,《財經》記者獲悉,華為早在2011年就悄悄布局公有雲,只是在既有業務的掣肘下,華為決策層對是否做公有雲、做多大的公有雲舉棋不定。

“端管雲”是任正非反複重申的戰略,手機是“端”、電信設備是“管”,“雲”則呈半缺位狀態。

華為近幾年可謂風光無限,賴以起家的電信設備業務做到了全球第一、智能手機全球前三,相對薄弱的是企業業務,這一旨在為企業客戶提供IT解決方案的BG仍未沖至全球第一陣營。2016年,華為的收入構成是:運營商業務55.7%、消費者業務34.5%、企業業務僅占7.8%。

華為的企業BG里有私有雲業務,且發展不錯,但行業趨勢已經明顯,相對於市場分散、總體需求上升不足的私有雲,公有雲才是雲的未來。目前,“端”和“管”的市場已經頂到天花板,只有做成公有雲,華為的“雲管端”戰略才能形成閉環,形成新的增長極。反之,華為的增長將陷入停滯。

華為此前進入的每一個領域都曾有巨頭把持,公有雲也不例外。市場咨詢公司IDC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球排名前五的公有雲廠商分別是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谷歌和IBM,其中AWS占比45.4%,阿里雲份額為4.5%。

微信圖片_20171123112835

微信圖片_20171123112840

隱形三年 

華為布局公有雲業務實際始自2011年,但華為一度對外絕口不提此項業務。

2011年,有意切入公有雲的華為撿了一個“大便宜”:將雲快線科技公司連CEO兼CIO蔣建平在內的近40名雲計算專家通通挖了過來,這批專家,是國內公有雲領域的種子型專家。

雲快線是國內第二家提供公有雲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的公司。它原為北京世紀互聯寬帶數據中心有限公司(NASDAQ:VENT,下稱“世紀互聯”)子公司,但世紀互聯在赴美上市之前將此業務剝離,兩者成為兄弟公司。世紀互聯不宜再對雲快線進行資金上的“輸血”,加之管理層利益分配存在一些矛盾,雲快線業務陷入停滯。

雲快線兩名曾經的核心員工告訴《財經》記者,華為最初意在整體收購雲快線,但和世紀互聯沒談攏,最後竟因世紀互聯與雲快線之間的內部矛盾,將雲快線的核心員工幾乎“一網打盡”,用最小的成本辦成了事。

不過,華為並沒有立刻成立一個公有雲部門,而是將這撥人安插在當時華為名為“Other BG”中的“互聯網”部門下。

在2011年的華為組織架構里,曾有個業務集團叫“Other BG”,華為將一些新興業務都放在此BG下。2009年至2011年間,華為有意進軍互聯網市場,因而招兵買馬成立了“互聯網”部門。

互聯網部門後來一拆為二,2C的業務劃撥至華為終端部門,雲快線團隊和2B的業務留下來,部門名稱改成華為企業雲,同時員工數增至200余人,2015年前一直保持在此規模。

華為公有雲團隊組建沒幾個月,就完成了公有雲平臺的核心研發。當時參與研發的一位核心員工告訴《財經》記者,研發速度這麽快,主要是因為華為2007年就啟動服務器虛擬化技術研發,有較為成熟的虛擬化解決方案(虛擬化技術是雲平臺的核心技術之一),加上從雲快線招來的這撥專家擁有豐富的公有雲研發技術和經驗。

公有雲平臺做出來了,但究竟做不做公有雲業務?這需華為戰略發展委員會審議。

華為公有雲團隊一位核心員工告訴《財經》記者,當時華為對做不做公有雲分歧很大,最後否定意見占據上風,華為三位輪值CEO中僅徐直軍堅持要做公有雲。

華為共設三位輪值CEO,分別為徐直軍、郭平和胡厚崑。其中,徐直軍管“事”(即業務),郭平管“財”,胡厚崑管“人”,相當於三權分立。

最核心的反對理由是,公有雲是運營商的自留地,運營商是華為的最大收入源,華為不能與運營商有業務沖突。

2010年起,國內三大運營商先後布局公有雲,中國聯通還成立了專門的雲計算子公司,而華為作為通信設備提供商,堅守的底線就是不參與“運營”,不碰數據,尤其不碰通信數據。

更關鍵的是,國內三大運營商每年為華為貢獻數百億元人民幣的營收,中國公有雲市場直到2016年的整體營收也才100億元人民幣。

被否決的另一個原因是,公有雲當時被視為面向的是海量的中小用戶市場,每一單生意可能低至千元以下,是“掃大街”的生意;華為擅長的是“大生意”,每一單生意額大都為百萬千萬甚至上億元級別。彼時華為的整個組織流程、業務模式、技能儲備、員工心態等都與公有雲市場特點有雲泥之別。

從財務指標來衡量,這也不是一筆好生意。公有雲投資是一只“吞金獸”,要規模化才能取勝,華為作為設備生產與研發商,仍屬於輕資產運作,對重資產投資的業務向來謹慎。

盡管如此,雲作為新興IT趨勢讓反對方難以拍板砍掉這塊業務,華為公有雲業務勉強保留。

這形成了一個奇特的狀況——華為組織架構里並沒有公有雲部門,但實際有200多人一直在做公有雲業務,成了華為內部的隱形組織。

2012年6月左右,華為第一代公有雲平臺默默上線,主要提供計算與存儲類雲服務,與亞馬遜AWS和阿里雲一樣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有雲。這個平臺對外從不做宣傳,主要服務華為自己的業務部門,但也慢慢積累了一些外部用戶。

在低調運營的前三年里,公有雲業務對華為最大的貢獻不在於收入,也不在於積累了多少用戶,而在於幫助華為構建了服務公有雲用戶的業務流程。華為之前並沒有服務中小企業用戶的經驗、意識和流程,公有雲邁出了第一步。

“雲的客戶講究體驗,對你不滿意是要退錢的,華為對退錢這事感到不可思議;雲的生意又小,一單千余元,財務部門無所適從,花了好長的時間才把這些流程建立起來。”一位原華為公有雲業務員工告訴《財經》記者。

直到2015年,華為公有雲業務的隱形狀態才得以終結。當年7月,華為面向中國市場發布了名為“華為企業雲”的公有雲平臺。

新上的公有雲平臺是華為自研的第二代公有雲平臺,以開源雲計算框架OpenStack為基礎,華為是著名開源組織OpenStack的白金會員。

當時一位項目知情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為了規避和運營商的沖突,華為對運營商的說法是,該平臺能更好地為運營商提供公有雲解決方案。

升為核心業務

 

2016年,華為進一步升級雲戰略,提出2020年華為企業雲要達到100億美元量級。

但當時華為的企業雲概念是廣義的,不特指公有雲,也包括為運營商共建合營的雲,為企業建設的混合雲等。此時,華為仍然避免使用“公有雲”這個詞。

直到2017年3月,徐直軍才在合作夥伴大會上宣布,將“強力投資打造開放的公有雲平臺”,未來一年為該業務增加2000人。

這是華為第一次公開明確說要做“公有雲”。

公有雲作為下一代IT的主要形態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包括IBM、微軟、甲骨文在內的各大傳統IT巨頭早就啟動轉型,過程雖艱難,但態度堅決。

華為企業BG操盤傳統IT的業務,外界的風向對華為內部壓力巨大。2016年末,阿里雲竟已打敗谷歌,僅次於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這個成長速度令其他公有雲玩家既贊嘆又焦慮。

與此同時,AI在這兩年快速成為風口。公有雲能夠為AI提供海量數據和強大計算能力,抓住公有雲就有希望在AI時代抓住產業鏈的上遊位置。

多位行業專家告訴《財經》記者,在中國,對於創業型公司,公有雲的時間窗口已經關閉;對巨頭型玩家,則還有3年-5年時間。

換言之,華為再不抓住公有雲,就將徹底錯失入場時機。

今年8月28日,華為內部發文宣布重量級組織架構調整,Cloud BU升為一級部門,主要負責公有雲的運營。調整後的Cloud BU與華為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平級。

微信圖片_20171123112850

 

成為一級部門的Cloud BU將擁有自己的HR部門、CTO辦公室、戰略與業務發展部和財務管理部門。從今年開始,Cloud BU的營收亦將出現在華為的年報上。9月,華為宣布了目標——全球最終只有五朵雲,華為要做其中一朵。

至此,公有雲在華為從一個連正式名分都得不到的隱形業務躍居為該公司的核心業務。

一位在華為工作超過十年的中層主管告訴《財經》記者,華為雖不是上市公司,但需要高增長業務來保持其內部股機制的穩定運轉,現有三大業務下一階段或面臨增長動力不足,或已快觸碰到行業頂點,急需找到下一個高增長業務。

2006年起,華為開始公布每年的營收數據。年報顯示,華為營收從2005年的397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6年的5216億元人民幣,期間僅2012年和2013年增速跌破10%,2016年出現增收不增利。多位行業人士預測,未來三年,華為將繼續保持增收不增利的趨勢。

微信圖片_20171123112857

 

華為共涉足三大市場:運營商市場、企業級IT市場和面向消費者的個人終端市場。

其中,華為運營商業務已經做到頭部位置,2016年營收達到2906億元(約437億美元),遠超國際主要競爭對手愛立信(2016年營收260億美元),但5G市場要到2020年左右才可能到來,目前處於4G向5G過渡的空檔期。

華為智能手機銷量雖然擠入全球前三,但利潤很低,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超過80%的利潤被蘋果公司攫取,華為目前已經調整策略,從看重規模轉為看重利潤。

企業IT市場上,華為企業BG 2016年營收407億元人民幣,其業務規模和品牌影響力已經超過其他本土IT廠商,但與IBM、惠普、戴爾、思科等國外老牌科技公司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而且,公有雲一直在侵蝕傳統IT市場。Gartner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公有雲支出已經占據IT整體支出的6%。

左右手互搏 

華為一直諱莫如深的與電信運營商的利益之爭,這些年也有了新變化。

最大的變化是,運營商的公有雲戰略在全球範圍內基本上失敗了。美國公有雲市場發展最為成熟,但美國運營商Verizon、AT&T和CenturyLink已紛紛關閉公有雲業務,有些甚至連基礎的雲數據中心也拋售了。

中國公有雲市場中,據IDC的數據,目前只有中國電信的天翼雲發展最好,市場份額排名第四,中國聯通公有雲沃雲已經被擠出前五,中國移動公有雲是各省公司各自負責,這種機制決定了中國移動公有雲難以做大。

而且,運營商在公有雲市場其實以“管道”角色取勝,並不擅長平臺運營和服務。接下來,以運營商一己之力,很難與阿里雲、騰訊雲等雲服務平臺競爭。基於此,多位運營商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他們對中國運營商公有雲業務的長期發展並不看好。

“既然心知幹不過阿里雲,華為想做就讓它做吧。”一位中國電信雲計算專家對《財經》記者說。

前述華為公有雲團隊專家則告訴《財經》記者,這些年,不同的運營商在不同的時間段對華為做公有雲的態度各有不同。“中國聯通反對態度比較激烈,因為有自己的雲公司,電信移動心態相對平和,而且越到後面越能接受這件事。”他說。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華為在開拓公有雲市場時,並沒有繞開電信運營商,反而深度捆綁,雙方達成了默契。

在雙方的合作里,華為提供雲計算技術和客戶服務能力,運營商手里有豐富的客戶資源和通信資源,恰好形成互補。面對客戶時,華為和運營商團隊經常共同出現,聯合作戰。

華為Cloud BU總裁鄭葉來近日公開表示,華為Cloud BU的業務包括華為自己的公有雲和中國電信天翼雲,以及與國外三大運營商合作共營的雲。

盡管如此,一位資深運營商人士告訴《財經》記者,華為大舉布局公有雲之後,與運營商的關系變得複雜微妙。

過去,運營商與華為是純粹的甲乙方關系,但現在,華為在某些場合已經變成了運營商的甲方。尷尬的是,它在運營商面前還不是一個擁有高議價權的甲方。

一位華為雲業務部門人士說,建設公有雲需要租用運營商的機房和帶寬資源,但華為在運營商面前議價權並不強,原因在於,在電信設備上,運營商是華為的大買家。

華為將其公有雲首個節點部署在河北廊坊的一重考慮就是,當時華為在廊坊的運營商業務做得一般。

更難以回避的是,華為公有雲的目標是國內第一陣營,就必然面臨與運營商公有雲的競爭。屆時,華為究竟是為了公有雲不惜傷害現有的運營商業務,還是為了運營商業務而繼續委曲求全,是個兩難。

華為其實早已經歷過這種“左右手互搏”的兩難境地。一位中國電信雲計算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華為雲和電信天翼雲曾共同競標某車企的雲計算項目,華為雲報價遠低於天翼雲,這讓中國電信某位高層人士大為惱火,親自致電華為相關高管表達不滿。

賣產品的能賣好服務嗎? 

IDC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公有雲IaaS市場規模為100億元人民幣,中國整體IT支出達到2.3萬億元(Gartner數據),公有雲占比僅0.4%,這說明,中國公有雲市場還非常初級,只要策略得當,華為有足夠的成長空間。

Ucloud創始人兼CEO季昕華評價,華為既有技術實力也有雄厚資金,又是一家兼具戰略決心和強執行力的公司,三年闖入中國前三的機會雖然不大,但長期來看,仍有可能成為公有雲主要玩家。Ucloud是中國排名第五的公有雲服務提供商。

華為這些年來,積累了不少“牙齒”。和其他對手相比,既擁有從芯片到服務器到存儲到網絡比較完整的IT產品體系,也掌控著CT的產品與技術,這讓華為能夠打造高性價比雲基礎設施,而且它有大平臺研發體系和2012實驗室提供長期的技術支持。

但華為也面對多重挑戰,有些還是對手無需面對的。

一個挑戰是,華為做公有雲必須先對自己“轉基因”。

從CT到IT到消費級終端,華為擅長的是研發和生產各種設備,但公有雲賣的是服務,目前成功的公有雲廠商除了微軟,都是服務出身的互聯網廠商。鄭葉來就曾多次公開表示,華為做雲需要從擅長賣設備轉為擅長賣服務。

但這並不容易。華為是一家產品公司,它過去如此成功是因為整個研發流程、管理、銷售和服務體系都是為產品而生,已經固化成其公司文化。

例如,華為在研發中嚴格遵守集成產品開發(IPD)流程。IPD流程有助於研發出高可靠的設備,它每走一步都需要領導審批,謀定而後動,特別適合標準化程度很高、需求相對穩定、對質量要求高的通信類設備產品研發。

而雲服務不一樣,雲的客戶千差萬別,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求研發運維緊密結合,快速叠代開發,快速響應前端的個性化需求。

華為自己也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

《財經》記者獲悉,華為Cloud BU被賦予了特權:無需遵守華為IPD等流程,但自行摸索一個適合公有雲的研發、服務和銷售體系需要時間。

而且,已經形成的思維慣性較難扭轉。一位華為人士評價,華為目前做雲還是產品思維,而不是服務思維,不是時刻想用戶要什麽服務,而是總考慮我能提供什麽產品。

當下的另一個要緊之事是,華為急需找到一批標桿性用戶。

阿里雲、騰訊雲和金山雲起家之時,基於各自互聯網業務圈住了一批種子用戶。

例如,阿里雲不僅有大量小微企業甚至個人用戶,還有“雙十一”這樣的超級應用;騰訊雲有遊戲開發商的支持——對於遊戲開發商而言,若想名列騰訊遊戲應用排行榜,一條不成文但大家心知肚明的方法是,使用騰訊雲;金山雲早期用戶積累也依賴金山遊戲和小米生態的支持。

這些用戶雖然以中小甚至小微企業為主,但對公有雲廠商的早期發展極為有益。

金山雲一位運營主管告訴《財經》記者,公有雲強調從小客戶做起,從小客戶可承受的不可靠服務中積累大量通用可靠、可維護的運營經驗,以及從大量手工的運營服務逐漸轉向自動化和精細化運營,逐步練就雲平臺的成熟穩定,以及團隊的精細化運維能力,這很難通過大幹快上或四處挖人而迅速補上。

華為的用戶群體恰恰相反,它以大中型政企客戶為主。但對大多數政企用戶對公有雲比較謹慎,需求並不強烈,如果上雲,也多是響應政策的“政策性上雲”,這種用戶固然值得爭取,但難度更大。

鄭葉來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天,互聯網應用幾乎所有都在雲上,但政府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才剛剛開始,這是華為的機會。

如果華為的標桿用戶在政府和大型企業,大型企業的需求是多樣和複雜的,依靠華為一己之力難以做好,那麽生態建設就顯得十分必要。

對公有雲廠商而言,基本的計算和存儲雲服務都是基礎能力,誰都能做,利潤很薄,之上的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是否豐富,雲的行業合作夥伴是否多,才是黏住用戶的關鍵和主要利潤來源,這就是公有雲的生態建設。

季昕華評價稱,公有雲廠商中,目前生態建設做得最好的是阿里雲。而且,阿里雲生態強在擁有支付能力和大數據能力,其他廠商在這方面一時難以企及。

華為在今年上半年宣布了“雲夥伴計劃1.0”。

根據該計劃,華為公有雲將重點發展能夠轉售華為公有雲服務(雲轉售類合作夥伴)、基於華為公有雲開發應用(雲解決方案提供商),以及負責把企業應用遷移到華為公有雲(雲服務合作夥伴)的三類合作夥伴。

此外,公有雲是只“吞金獸”。雲計算資深專家劉黎明告訴《財經》記者,從谷歌、微軟、IBM的資金投入歷史來看,若想沖刺公有雲領域第一梯隊,每年基礎設施的投入需以10億美元計,研發運營市場投入也以10億美元計。

即便是華為,長期而言,這樣的投入規模也會令資金鏈吃緊。華為並非上市公司,無法從二級市場融資,公有雲的回報周期又過於漫長,阿里雲至今仍未盈利。這對華為的決心是個考驗。

鄭葉來認為,華為如果不做雲服務,目前的三大業務(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就沒有底座。同時,華為圍繞IT產業進行了從芯片到系統完整的投資,但是這個市場空間正在被公有雲一步一步地擠壓,沒有雲服務業務,多年投資的回報就會大打折扣。

9月底,鄭葉來給公司常務董事會匯報公有雲未來業務規劃,順利通過,他對團隊說,“沒有誰再對公有雲業務有什麽限制。”

華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開幕喇!】美酒佳餚巡禮 入場須知四件事

1 : GS(14)@2016-10-28 06:24:43

美酒佳餚巡禮將於今晚7時半開蒿,今年新加了不少新元素。



美酒佳餚巡禮今年新加了不少新元素,例如新增了雞尾酒區、星級美食區等,而品酒券的用法跟以往都略有不同,究竟有甚麼是必須要知道的呢?入場前要看清楚以下幾點:



(一)冇訂品酒證點算好?如已預先在網上訂購品酒證的話,入場費$30已包括在內。否則,就要先在場外付$30入場,再在場內的櫃枱買品酒證,才可以開始你的品酒之旅。(二)電子品酒券冇得退品酒證其實是一張電子卡,用完裏面的品酒券,但又想繼續試食試飲的話,就要到櫃枱增值,而每款酒需以一至三張券換領不等。但千萬別一次過增值太多,因為品酒券不能退做現金。而離開前可以將電子卡放入回收箱,或者留為紀念,但別以為可留待下年使用。(三)尊尚品酒券可換嘢食品酒證分兩款,一款是標準,另一款是尊尚。標準品酒券可在尊尚區以外的任何一個攤位試酒;而另一款尊尚品酒券則可在尊尚區內試名酒之餘,更可換取星級美食,那就不用每次使用現金找贖那樣麻煩了。(四)冇品酒證都有得飲有得食其實品酒證只是讓大家可以試多幾款不同的酒,份量通常都比較少。如果你比較豪氣,其實用現金買一整支回來慢慢飲都可以,不過就要記得自己帶酒杯了。除了尊尚區內的星級美食區外,其他場內的食物都是用現金來買的,所以沒品酒證都不用怕會餓壞肚,或者沒有酒飲了。



品酒證分兩款,包括標準及尊尚。

場內的食物可以品酒券換領,由一張至三張不等。

美酒佳餚巡禮2016日期:即日至10月30日地點:中環海濱入場費:每位$30票務:標準品酒證(連8張標準品酒券及1隻Stolzle酒杯)$200;尊尚品酒證(連8張尊尚品酒券及1隻Riedel酒杯)$600增值:標準品酒券每張$20;尊尚品酒券每張$50記者:黃子卓 攝影:許先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28/19814909

生完四件身材一樣弗 陳浩民索妻一日一游

1 : GS(14)@2017-06-10 13:46:48

陳浩民嘅索妻蔣麗莎昨日喺微博上載同仔女去游池玩水嘅Live片,佢仲留言:「每日一游,哈哈哈......」,而網民最關心嘅當然係佢嘅身材,已經生咗四個小朋友嘅蔣麗莎,令好多網民驚嘆佢身材仲咁好,話佢完全唔似生過小朋友,最令網民心心眼嘅就係佢一雙長腿。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610/200513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