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位創業者的吐槽:谷歌如何吞噬了我們的廣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062.html
七年來,Knife Depot已經成為互聯網上銷售的最優質的刀片之一,擁有許多鐵桿粉絲在過去兩年,我們一直在The Cutting Edge(尖端閱讀信息網站)上宣傳我們的產品和文化。

然而,最近,出現一些事情導致我們無法再向世界上成千上萬的愛好者傳播和宣傳我們的產品了:谷歌已經關閉了我們的競價廣告詞。

競價廣告詞,是一個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傳播的工具。這個是谷歌的廣告項目,允許公司將產品的文本介紹的廣告放在指定的搜索查詢。對於用戶來說,它看起來像這樣:

Screen-shot-2013-03-22-at-12.00.45-PM-1

直到今年2月下旬,Knife Depot已經從谷歌的競價廣告詞得到了不菲的收入。我們還是會很小心,注意不會違反谷歌競價廣告詞規定,例如禁止「銷售刀」和具體式樣的字樣。

因此,當上個月谷歌告訴我們除非去掉所有有關「輔助開幕刀」的字眼,否則我們將不能再用競價廣告詞,我們非常震驚。這個在谷歌規定中是合法的並且在美國廣受歡迎的,並不被禁止的 。輔助開幕刀,如果你不知道,這與寫有「彈簧刀」字眼的事實是不同的。這裡有一個更深入的解釋。

在經過一些深層次的思考之後,我們決定保住那些大量購買輔助開幕刀的客戶群,這個要比繼續使用谷歌廣告更重要的多。出於這個原因,我們保留這款產品,並放棄谷歌的競價廣告詞帳戶。

我們猜測我們的同胞刀供應商可能同樣會受到相關禁止銷售刀的政策,並被迫做出同樣的決定,要不要在谷歌上做廣告或者出售輔助開幕刀。

我們錯了。

雖然谷歌關閉了一些互聯網銷售刀商家的競價廣告詞帳戶,然而它還是允許大品牌,如沃爾瑪,亞馬遜和Bass Pro公司銷售輔助開幕刀,並繼續在谷歌上做廣告。

只要看看下面來自亞馬遜和沃爾瑪的圖片就知道了。

png;base6455904b62050c8409

 

png;base6462dc8611b41ade4f

是的,世界是不公平的。是的,我們在和谷歌的接觸過程中已經發現許多次這種明目張膽偏袒大品牌的事實了。儘管他們向我們保證,已經糾正過來,但事實上沒有。這種虛偽,你可以在這裡看到谷歌員工的一封在2月28日的電子郵件記錄。

「我仍然對於請求執行普遍政策或者允許Knife Depot重新回來在線銷售的問題等待答覆。我說了,我不會告訴他們需要移除那款與另外七家競爭對手在谷歌上銷售同樣的產品。這種雙重標準對他們並不公平,我希望他們能夠說清楚允許那些競爭對手繼續做廣告和禁止Knife Depot的區別。現在,我仍然在等待這個答覆。 「

因此,基於這些原因,我們想告訴你們,忠實的Cutting Edge(尖端)讀者和Knife Depot的粉絲們,我們想讓你們知道,你們以後可能不會在網上看到我們的廣告了。但是放心,沒有誰能阻擋我們打造世界上最有名的刀具公司。

僅僅是因為有些人試圖踩在我們頭上強迫我們說,「嘿,趕緊停止銷售吧,」我們拒絕了,所以這個人撤銷了我們的廣告。

然而,這個人沒有想到,也許他可以在谷歌上撤銷我們的廣告,但是他永遠也不會粉絲刀具愛好者的人們的決心。他也永遠無法停止我們繼續銷售。

我們非常感謝你成為我們Knife Depot的一員,我們希望,儘管我們離開谷歌的廣告,但是你還能你繼續支持我們,在我們的網站上買刀。呵呵,你想讓我以一個精彩的視頻廣告作為這篇文章的結束嗎?

你如願了。

更新:很多人問他們是否可以看到Knife Depot(刀得寶)與谷歌的工作人員之間的電子郵件。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還對什麼東西感興趣,請給我發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我在文章後面添加了一個對谷歌使用雙重標準偏袒大品牌的行為表示厭惡的谷歌工作人員的摘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91

頑主吳剛吐槽:手游暴利還是敵不過房價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775.html

【導讀】真TMD不理解中國經濟,咱處在行業算是朝陽行業(據小編查詢上市公司資料,手遊行業淨利率在38%左右),咱公司也算是同行中盈利能力很強的,就這樣,扒拉算算,一年下來利潤,也不夠在市區買幾套像樣的房。

小長假最後一天,頑石WiSTONE CEO 吳剛突然吐槽:

「真TMD不理解中國經濟,咱處在行業算是朝陽行業(據小編查詢上市公司資料,手遊行業淨利率在38%左右),咱公司也算是同行中盈利能力很強的,就這樣,扒拉算算,一年下來利潤,也不夠在市區買幾套像樣的房。想想04年,二環房價不到8000,現在房價四五萬,漲六倍,04年我公司高點的工資也在七八千,我一萬六,按著比例,努力十年,生活水平還不如當初了。

那年,咱豪氣的一甩手幾百個,跟十幾兄弟一喊,走!咱買房去,輕輕鬆鬆大家就把首付付了,房子挑了,裝修裝了。現在我日了個去,春節前,我還有這念頭,現在全沒了。房價跟PM2.5直接掛鉤了,這圖什麼啊!」

員工罵老闆這沒啥說的,但我們一定要搞明白,我們到底被誰給洗了!誰拿了我們努力奮鬥的錢連個P也不放!還加倍的變著花樣整治我們。不是我們好逸惡勞,是拿我們錢的人貪得無厭。

再來看看我身邊的創業者們,有些成績的就打算趕緊賣掉公司,抓緊套現,然後移民。不是對自己和企業沒信心,是對大環境沒信心、沒安全感。如果新興優秀企業都這樣,企業員工能有啥好出路?要知道我們這些民營企業解決全國91.8%人口就業,不解決民營企業主心態如何解決員工心態,更何談解決國民心態?」

中國的手游、網遊、化妝品行業都算是暴利行業了,無奈還是敵不過房價。吳剛的吐槽,戳中一眾粉絲心頭恨,吸引大量跟帖。易凱資本有限公司CEO 王冉隨後轉帖說:「別扯那麼多商業模式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只有兩個商業模式是被充分證明了的:一個是房地產,另一個是錢權交易。」狠狠地表達了一把對現實的無奈。

而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則表達了對未來的擔憂: IT和投資行業裡很多精英都自信自己未來收入增長速度會遠勝於北上廣等創業一線城市房價增長速度,但從過去的十年來看,只有極少數人做到。房價再這麼漲下去,政府,經濟和個人財富都會碰到巨大危機。我們每個人都是綁在一條細線上的螞蚱,誰也跑不了。悲劇。

萌宅男純銀V則另有打算: 我的想法是先租房子住,存了點錢的話在老家的省會城市(比如成都)買房,租給別人住,到了40多歲,老家的互聯網公司也發展起來了,再回去定居。否則拿收入增長速度來拼北上廣深的房價增長速度,絕無勝算,只可能日子越過越慘。

抱美英加等資本主義大腿,還是深情留下享受高房價和PM2.5?留在一線城市還是回故鄉?買房還是租房?你的選擇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11

格羅斯吐槽「深喉」Fedwire 稱美聯儲不會大幅加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47

「美聯儲通訊社」(Fedwire)記者Jon Hilsenrath本週四發表了題為「聯儲可能要推後市場加息預期」的文章。全球最大債券基金PIMCO的創始人、「債券之王」格羅斯一邊吐槽Hilsenrath是深喉,一邊也不得不對美聯儲非官方傳聲筒的最新口風表示關注。

格羅斯在twitter這樣評論:
 
聯儲的「深喉」現在停止去槓桿了。市場等著下周大人物。Hilsenrath的焦點是政策利率,這有意思。
 
 
格羅斯本人對美聯儲放緩QE有如下看法:
 
PIMCO擔心零基準的貨幣與QE政策不斷下行會扭曲資產價格,導致資本錯配,最終讓企業與投資者失去冒險的動力。這也是部分聯儲高官擔心放緩QE的原因。
 
從技術角度看,美聯儲可能被迫要放慢購買速度。但溫和縮減與實質性退出QE有區別。經濟和失業形勢還沒有達到退出的條件。
 
PIMCO預計可能今年底以前會部分放緩QE,但美聯儲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近零利率,不會發出急劇上調利率的信號。
 
至少今後幾年,美聯儲不會有實質性的加息。
 
當然,短期內利率會波動。
 
對於債券市場的形勢,格羅斯認為
 
不可能看到上世紀80年代那樣的牛市重現,但債券的熊市還沒開始。
 
去槓桿過程會持續,某些方面速度會加快。美聯儲、英國央行和日本央行都承諾在達到增長目標以前始終保持寬鬆立場。
 
目前不僅固定收益投資者,所有風險資產的投資者都要謹慎。
 
央行已經到了關鍵的轉折點,激進貨幣政策的負面影響可能在超過正面影響,實際上在妨礙增長。
 
在貨幣緊縮政策成功的地區,投資者被迫增加風險,但這樣做是在追求收益率更低、波動性更高的回報。
 
格羅斯透露,在這種環境下,PIMCO的策略是
 
避免久期長的資產,削減經濟脆弱企業和板塊的信用風險,管理波動性,增持一些國家的風險,如美國、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亞,這類國家的資產負債表質量較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85

庫克孵不出手表 先吐槽對手眼鏡

2013-06-17  TCW
 
 

 

兩場國際級開發者大會,宣告科技業即將進入軟硬新時代的對決!

六月十一日凌晨,蘋果(Apple)在舊金山舉辦的開發者大會(WWDC)中,沒有推新版iPhone,也沒有新版iPad,更沒有傳說中的智慧手表iWatch,最大的亮點,全部集中在新的手機作業系統iOS 7上。

除了外觀大幅更新,一改過去的寫實擬真化,用當前最流行的扁平化設計,讓介面看起來更為簡潔清爽,同時加入多工預覽等功能之外,iOS 7最大的突破,就是讓用戶可以把手機內的資料,快速且自由的傳輸到其他的蘋果產品上。

兩年前引起震撼的語音助理Siri也有了新的樣貌,不僅更新介面系統、加入男聲,蘋果更把該功能與汽車電子連結,用語音就能聲控撥打電話、放音樂、找地圖方向等。

蘋果低調練功要開發沒存在過的產品

將近八個月沒有發表任何硬體新品,一年一度全球矚目的大會上,重點竟然還是軟體。相較於以軟體起家的最大競爭對手Google,五月中在其開發者大會上推出讓科技界驚豔的Google眼鏡,曾以iPhone、iPad等創新產品引領科技潮流的蘋果,究竟在打什麼算盤?

「蘋果不會坐以待斃,就我所知,供應鏈已整裝待發,隨時準備推iWatch!」長期關注蘋果的花旗資深分析師格倫楊(Glen Yeung)肯定的說。《財星》(Fortune)也指出,蘋果正在研發「從未存在過的產品」。

格倫楊觀察,不管是手機或平板電腦,都已經過了創新高峰期,除了走向低價路線,很難再有新變化;而智慧電視仍處在混沌不明的狀態中,至今找不到一個清晰的使用情境與商業模式。只有手表,既符合蘋果一貫對3C產品的時尚定位,還兼具創新性與實用面。

兩大科技龍頭的戰爭,從手機、平板、作業系統,一路打到現在,幾乎已經變不出新把戲,只能想辦法往其他的領域邁進。「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是尚未開發的數位處女地,不管是蘋果或Google都不會停止相關的研發,」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師愛普絲(Sarah Rotman Epps)說:「除了功能,更要考慮到使用者情境。」

Google眼鏡賣酷炫卻可能像3D電視沒買氣

以Google眼鏡來說,其應用最新的擴增實境技術,加上拍照、攝影、觸控、通訊等功能,把原有的各項Google服務如導航、搜尋引擎、郵件、視訊等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台戴在頭上的智慧型手機,目前看來產品的成熟度與豐富度顯然超越蘋果。

為此,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罕見的趕在自家開發者大會登場之前,對Google眼鏡公開批評。他認為,眼鏡是一種因應身體缺陷延伸出來的需要,「將之變成商品非常不自然,僅能吸引特定市場。如果想要普及化,很難辦到。」

以外型來看,Google眼鏡也不易引領潮流。對許多人來說,iPhone與iPad不僅是功能強大的3C產品,更是流行品味的象徵,但除了科技迷與宅男外,似乎很難說服大家把智慧型眼鏡當成時尚配件。加上眼睛原本就是較敏感脆弱的器官,從3D電視的發展,或許可以推論智慧型眼鏡的未來。

庫克認為,手表本身就是裝飾性高過於實用性的配件,不僅可以加入時尚品味,也非常適合做為既有產品的輔助工具。

以iWatch的概念來說,它可以變成iPhone通訊功能的延伸,電話響起時不用掏出手機,只要舉起手按個鈕就可以通話。若整合入Siri的功能,還可以用聲控傳訊息、收發郵件等。

儘管庫克對眼鏡不屑一顧,但長期觀察科技趨勢的波士頓顧問公司台灣董事經理徐瑞廷認為,Google眼鏡可以同時滿足五官的需求,可以開發出來的應用也比手表更廣,比較容易成為獨立的主流產品。

相較之下,「手表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必須跟手機搭配在一起才能發揮完整的功能,無法自成一格,由此看來,iWatch很難有戲。」

軟硬體擂台賽跨裝置通用才勝出

然而,不管眼鏡或手表,「重點在生態系統的建立,」全球最大矽智財公司安謀(ARM)執行副總裁伊恩祖魯(Ian Drew)說,科技業競爭早已跳脫單一產品決勝負的時期,誰能充分整合軟硬體,做各種裝置間的串聯,創造源源不絕的生態系統,才是勝出關鍵。

因此,庫克不惜拖延新品上市時程,先把作業系統與軟體服務等整合完畢,讓個人資料可以在不同的裝置間自由傳輸串聯,目的就是為了日後發展iWatch等穿戴式裝置。專業科技網站癮科技也指出,iOS 7採用的這項傳輸技術,就是要與Google力推的NFC標準對打。

目前看來,蘋果不管在股價上或硬體創新方面,雖然都略遜Google一籌,但這場新智慧型裝置大戰,才正要開始。

【延伸閱讀】蘋果對決Google,從軟打到硬!

項目 項目:手機作業系統市占率 蘋果:iOS:17.3%Google:Android:75%

項目:應用程式數目 蘋果:App store:超過100萬個Google:Google Play:約90萬個

項目:PC作業系統市占率蘋果:Mac:6.94%Google:Chrome:<1%

項目:軟體服務蘋果:Apple地圖……Google:Google地圖、Gmail、YouTube視訊網站……

項目:平板電腦硬體市占率蘋果:iPad:單一品牌39.6%Google:Android:總市占率57%

項目:智慧電視蘋果:iTV Google:Google TV

項目:穿戴式裝置蘋果:iWatch Google:Google glass

整理: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44

吐槽下鵬華美國房地產基金,順帶歡迎新指數化產品 張翼軫

http://xueqiu.com/3559889031/24375825
近期看到廣發基金關於美國房地產指數的發售公告,頓時為國內那些希望投資美國房地產REITS的投資者感到高興——他們終於不再只有鵬華美國房地產這麼一個糟糕的標的可選了,終於有指數化產品了。

作為一個對主動投資相對寬容的指數化投資者,我一般很少對指數化基金冷嘲熱諷。但是鵬華美國房地產這只基金卻幾乎聚集了主動管理基金的所有毛病,堪稱「標本」,讓人實在不能不吐槽下。

鵬華美國房地產基金雖然是一個主動管理基金,不過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隻「類指數化」基金,從下面的十大持倉股我們就能看出,和其跟蹤的MSCI美國房地產指數的持倉還是很接近的,10大持倉股中有8個也是指數的十大持倉股,剩下的兩隻也在指數中排12和13。這種被稱為「指數基礎上加加減減幾個點」的類指數投資方法,其表現一般很難創造太多超額收益的,當然一般也不會大幅跑輸。

查看原圖
當然,我說的是一般。顯然,鵬華美國房地產不是一般的,所以從下面的歷史回報統計我們就可以看出,從基金設立以來,其是大幅跑輸指數的。

查看原圖
顯然,在2011年末到2012年間,鵬華美國房地產是大幅跑輸指數的,每年都在10%左右。這對於一個類指數化投資的基金而言,也算是比較難做到的「豐功偉績」了。那麼鵬華的美國房地產基金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再看下面的淨值走勢圖就一目瞭然了:在基金成立的最初四個月中,鵬華美國房地產幾乎是空倉的,就是這段時候恰好錯過了美國房地產基金20%左右的升幅——這可算是國內許多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毛病,一看跟蹤標的漲得快就想等回調減倉,結果往往錯過行情,輸在起跑線上——不得不承認,看清市場波動做好擇時真不是容易的事情——至少在最初4個月中,鵬華美國房地產沒做對。

查看原圖
事實上,即使到2013年,鵬華美國房地產依然不是全勤投入,根據持倉表格顯示,其持有的銀行存款比重達到17.9%,快接近20%了。所以鵬華美國房地產在2013年一季度繼續跑輸指數也就不奇怪了,指數上漲7.52%,但基金倉位也就8成出頭,照此推算對應的收益也就6.17%,很不幸即使持倉的部分此基金似乎也沒跑贏,所以實際淨值增長只有5.01%,又跑輸了2.51個百分點。

當然,上述還不是最糟糕的。看看下面的基金費率吧,為了上述如此糟糕的管理,持有人每年竟然需要支付1.5%的管理費和0.3%的託管費,兩者合計可就是1.8%的費率。需知MSCI美國房地產基金過去10年的年化回報也不過是10.9%,給這每年1.8%的費率一扣,可就只剩下9.1%了——前者可以在10年間把1萬元變成2.81萬元,而後者只能變成2.39萬元,當中的0.42萬元大半落入了基金公司的囊中。

是的,鵬華美國房地產基金犯了主動型基金最常見的三個錯誤:(1)高昂的管理費;(2)擇時錯誤導致不該有的空倉期和眼下較高的現金比率導致嚴重滯後基準;(3)類指數化的投資風格。

正因此,如果我們有了新的選擇,對這樣的基金能免則免——尤其是在有了廣發美國房子產指數基金之後。作為指數基金,一個基本的好處就是管理成本下降,廣發收取的是0.8%的管理費+0.3%的託管費,合計1.1%,比鵬華還是要低0.7個百分點的,這意味著10.9%的年化收益只會被削弱到9.8%,10年下來1萬元變成2.55萬元,要多出0.16萬元。

當然,這麼寫絕對不是為廣發美國房子產指數基金打廣告——作為一個可以直接投資美國股市的投資者,廣發這樣的產品對我毫無吸引力。和廣發美國房子產指數基金同樣跟蹤MSCI美國房地產基金指數的先鋒房地產基金ETF(VNQ),其年管理費你猜是多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0.1%,這意味著管理費造成的損耗幾乎可以忽略——更難得的是,自2004年9月推出迄今,其通過優秀的管理水平,年化收益是8.92%,反而比指數同期8.85%的收益略高,不但抵消了管理費的不利還產生超額收益,難能可貴啊。

當然,如果說管理費還是中美市場環境不同的無可奈何,那麼廣發基金官網發佈的一篇廣發美國房子產指數基金擬任基金經理邱煒的採訪中透露的建倉策略就讓我捏把汗了:

《中國經營報》:新基金成立後採取的建倉策略是什麼?

邱煒:鑑於目前的市場狀況,由於市場擔憂美聯儲的退出,市場面臨調整,預計發行完畢後,調整將進入尾聲,我們將採取謹慎建倉的策略,根據今後美聯儲的最新策略靈活調整我們的建倉策略。


指數基金還要去擇時還要緩慢建倉,萬一看錯方向,恐怕又要步鵬華美國房地產基金最初四個月慘痛教訓的後塵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066

轉自知乎--吐槽價值投資者們的神啦,細數股神巴菲特巨虧的瞬間 南天云

http://xueqiu.com/1981991749/24412243
巴菲特在成為股神之後犯過哪些重大錯誤?

李淼,Portfolio Manager in Hedge Fund


哈哈哈哈!我終於要吐槽你們這些價值投資者們的神啦!快來拍磚我吧!我要蓋房!!

(其實我認為中國人喜歡「封神」,這是一種捧殺。任何投資者都不可能不犯錯誤,大師也不例外。甚至有些投資大師所犯的錯誤,放在你我身上都足夠窮三代的了。但是大師們直到今天也沒選擇跳帝國大廈或者世貿中心,一半原因是因為世貿中心已經塌了,另一半原因則是他們少數沒有犯錯的交易,給了他們活下去的勇氣和機會。)

==============================
先說巴菲特老先生是什麼時候開始被稱為「股神」的?

巴菲特開始被街頭巷尾的投資界外行們談論,是從1986年首次進入福布斯富豪榜前10名開始的。從那時起,巴菲特的資產以穩健且迅速的增長速度,長期在前十中佔有一席。在過去的40年裡,他投資組合的CAGR已經達到了20%。

如果說「股神」的名分,是來自於他資產進入富豪排行前十的話,那麼他「股神」的實績,則是這20%的CAGR。

那麼,在這40年中平均每年以20%水平遞增的投資組合裡,巴菲特究竟犯過那些錯誤?
------------------------------------------------------------
Investopedia上有一篇寫的很詳細的《Buffett's Biggest Mistakes》( http://www.investopedia.com/financial-edge/0210/buffetts-biggest-mistakes.aspx#axzz294QPRRVJ ),成文於2010年。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文章提到的各種代表性的例子:

1. 對市場反應的錯誤預期:ConocoPhillips (NYSE: COP) 康菲石油
巴菲特從2006年開始購入康菲石油,當時是原油價格攀上70美元平台的一個歷史性時刻。而巴菲特也同樣認為,世界經濟的迅速加溫,是可以拉動原油價格繼續攀高的,於是他對於康菲石油的增持直到2008年年初仍在繼續。
原油價格:2008年9月底達到了此前的峰值。而目前的最高峰值出現在2011年4月份。
查看原圖而巴菲特對康菲的持有價,最初僅為65美元左右,到2008年年初的增持成本一度達到了90美元上方。
查看原圖根據最終的統計結果,巴菲特對於COP的持有成本是72.68。他對COP增持的原因很簡單:
1. 原油價格是COP的「價值所在」,原油不跌,石油公司的股價永遠不貴;
2. 07年次貸危機已經爆發,而隨即出現的經濟減速必將促使政府出台寬鬆政策,進一步推高油價。
但是事與願違。股票市場的波動幅度要遠遠大於現貨市場,在原油創出新高之前,市場已經對石油公司顯露出了撤退意願 ------ 完全正常,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遠超絕大多數投資者的預期,它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增速放緩,而是一些行業的崩盤。而這些早期崩盤的徵兆,使市場由一個非理性快速轉向另一個非理性:巨額拋壓使得康菲石油公司的股價,在原油如期創出新高後,迅速跌到了50美元以下,遠遠超過了原油價格的跌幅。

巴菲特對此的評語是:「對投資來說,悲觀是你的朋友,興奮則是你的敵人。」
但我認為,如果巴菲特早期對於COP的投資來自於對原油價格的過度樂觀的話,那麼他在07年之後的增持和持有則完全來自於他對於惡化局勢的過於中性化判斷,完全忽視了非理性市場下投資者的高度敏感。

2. 被陌生行業的高增長所吸引:US AIRWAYS (NYSE: LCC)
US AIRWAYS 全美航,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公司。這家公司曾是美國東北地區最大,全世界排名第6的大型航空公司。然而在70年代中後期,因為業務的迅速擴張並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整合,這家公司得到了諸如USeless Air之類的外號。
進入80年代,這家公司開始進行品牌重新定位,首先調整的就是飛機供貨商。在他們與麥道商討DC-9的升級計劃未果後,這家公司一手催生了波音737的誕生,並且成為了737-300的首批用戶。
737的誕生對於航空運營業的刺激是不可忽視的,它強大的續航能力以及多達150的座位數使得航空公司的運營效益進一步得到了提升。737系列的出現直接刺激了麥道公司進行了MD-11的開發,以及加大與軍方的合作。然而隨著冷戰的結束,官方項目被大批關閉,加上MD-11項目不盡如人意的表現,麥道公司就此走上了不歸路,直至1997年被波音併購。
話歸正題,737系列是波音公司在1980年代投放的"Killer App",它不光改變了商用機行業,也促使航空公司紛紛加入了訂購737系列的行列。而我們故事的中,US Air作為第一個737的商用企業,自然佔有了先機。
80年代初期,石油危機的影響漸漸衰退,航空公司的利潤率開始回升。而US Air在此時已經有了一定的現金儲備,於是在80年代中後期,它開始了積極的併購擴張。它先後併購了位於聖地亞哥和北卡的兩家地區航空公司,業務向中西部擴展。隨著併購業務的增長,這家公司也開始尋求融資渠道。而巴菲特也就是在此時,開始關注這家US Air。

1989年,US Air給巴菲特提供的機會是優先股權:3.58億美元的投資機會。對於一個在蒸蒸日上的行業裡,過去10年時間業績迅速增長,利潤率不斷上升,明顯處於行業龍頭的公司來說,這簡直是一個你無法說「不」的絕好機會。況且對於一個億萬富翁來說,買一兩家航空公司簡直是順理成章。
可是,在這筆交易剛剛開始的時期,巴菲特就對這筆投資頗有微詞。其中最大的原因是,這家公司將幾乎全部利潤都用在併購和購買新飛機上,而對於股東的分紅則是小氣到幾乎沒有。對於重資產的行業來說,這顯然很正常:業務的擴展要麼通過併購其他公司資產,要麼通過購置新資產來開展,這與眼下的鋼鐵行業、水泥行業、傳媒行業都沒有明顯區別 ---- 前兩者是有形資產購置模式,後者是無形資產併購模式。
然而,沒有分紅的公司就是爛公司,這在當時的美國市場是不變的真理,巴菲特更是堅守這一原則。於是對於沒有分紅這件事,他當時的評語是「航空公司根本就TMD不掙錢」。進入90年代,在海灣戰爭爆發之後,油價再一次急速上升,迅速回到了80年代中期水平。而此前迅速擴張的航空公司們,顯然是被套上了一層枷鎖,股價開始明顯的滑坡。於是交易的結果就是我們所熟知的,1995年,巴菲特的這筆投資虧掉了75%。
對於航空業,當時的巴菲特留下了一句著名的咒罵:「如果那時有個資本主義者在場的話,他真應該宰了威爾伯·萊特。這會是人類的一小步,卻是資本主義的一大步。」
(「If there had been a capitalist down there, the guy would have shot down Wilbur,」 Buffett said. 「One small step for mankind, and one huge step for capitalism.」)

儘管巴菲特在1998年又買了一傢俬人飛行公司NetJets,但是似乎這次他是作為一名乘客,而不是投資者來看待這筆開銷的。

3. 過高估計了競爭優勢的可持續性:Dexter Shoes
Dexter Shoes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你已經找不到太多的描述了,因為巴菲特親手剁了這家公司。
這家公司是由猶太人Harold Alfond創立,最初是幾家鞋商的代工廠,但進入60年代後,世界進入了一個繽紛而又混亂的年代,老猶太人也開始琢磨著創造自己的品牌,於是Dexter品牌就此創立。
不去看看wikipedia的話,我也不會知道,原來Harold Alfond竟然是「工廠折扣店」,「工廠原單」等等模式的發明人:他在將產品線鋪入全國各大城市後,獲得了一定的市場聲譽,於是在80年代便開始開辦Factory Outlets。通過開辦工廠店,不僅可以將工廠中的B級品拿出來出售,還可以及時清掉庫存,並且佔領低端市場。看似一舉三得的主意確實給Dexter帶來了近10年的迅速增長。90年代時,他的工廠折扣店已經遍佈全國80銷售網點。而此時,巴菲特這倒霉的老頭兒又一次適時地出現了。
1993年,巴菲特用換股的形式,用價值4.33億美元的伯克希爾A類股買下了Dexter Shoes。用巴菲特自己的話說,這家公司有「持久的競爭優勢 (dur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這一競爭優勢似乎很符合巴菲特的偏好:可口可樂,DQ冰淇淋,Cort Furniture Rental等等,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而且在人類滅絕之前絕對不會衰退的行業。
然而好景不長,Dexter的成本優勢很快被競爭者所超越,價低質優的產品在短短幾年之內大舉佔領美國的零售市場。(我會隨便說這是來自某個東方大國的廉價輕工業產品傾銷的影響麼?)

看好那個 東方大國的羅傑斯肯定在一邊吃吃地偷笑,但是巴菲特顯然笑不出來:當年4.33億美元血本無歸,直接造成了35億美元的虧損。而如果這些股票還留在伯克希爾賬上的話,這些股票的價值在2008年已經達到了2200億。

對於這些日常消費品和耐用消費品來說,如果產品性能之間沒有明顯差異的話,其所謂的「品牌價值」是可以輕易地被低成本所擊敗的。無論是拖鞋、衣帽,還是電視、手機,或是汽車、糖炒栗子,我們能夠看到這些企業在品牌塑造上做下的功夫,幾乎都集中於功能性、特殊性,甚至是「彰顯使用者的氣度不凡」,目的就在於防止消費者發現其背後的實際使用價值。

------------------------來來來,我們繼續----------------------
上面說的是巴菲特投資史上實實在在的巨虧,而且都是對於行業或產品本身的錯誤預判導致的。但對於一個從事了60多年投資業(1951年開始)的老投資家來說,巴菲特明白每個投資人的致命弱點都在於:對不理解的行業過於樂觀。對於投資機會,樂觀和悲觀代表了激進和保守的兩種風格。很多人說巴菲特的巨大失誤在於錯失了IT業的騰飛,然而我認為這根本不算錯誤,而是由他的投資風格所決定的必然取捨。
如果說保持悲觀會讓你喪失好的投資標的的話,那麼樂觀可是會把你幾年來的利潤灰飛煙滅掉。而如果你是個充滿人情味的人,同情心、好感、認同感等等一切感情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你頭上飛來的炸彈。

巴菲特的一大嗜好是購買「日常用品」:可口可樂,冰淇淋,家具,超市...而按照這種邏輯,為什麼不買更日常更必需的水電氣呢?
對啊,為什麼不呢?巴菲特恐怕也自言自語過。在2006年買入康菲石油之後,他順藤摸瓜找到了Texas Utility (TXU) 。很多評論文章說「因為天然氣價格下降而使這家天然氣開發公司的盈利受損」,但這顯然是胡說八道。所以下面我們來好好講講這個充滿了「樂觀和感情」故事。

TXU最初是一家以供電和採掘天然氣為主業的地區壟斷性企業,在1996年與其母公司「孤星天然氣」合併後,壟斷了德克薩斯全州的供電供氣。然而,在2002年,德州宣佈放開供電行業管制,並市場化電價後,各大發電集團紛紛進入德州。競爭初期,TXU認為迅速佔領供電市場的策略才是正確的,因此他們出售了旗下的天然氣田以及海外資產,而將業務重點轉向輸配電系統的鋪設。
但前壟斷企業的競爭優勢迅速被打破,TXU的市場日益萎縮,儘管在2004年度扭虧為盈,但馬上又進入了低迷的衰退階段。2007年,由KKR,TPG和高盛PE牽頭,對TXU進行了一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LBO,交易總價450億美元。這筆交易最終在2007年10月達成,原來的TXU被改組成為Energy Future Holdings (EFH)。TXU的發電和輸電業務都被分拆給EFH其他的兩個控股公司,自己僅剩售電業務。而當新公司在償付這筆LBO的過橋貸款時,遇到了資金缺口。不得已,新公司以TXU的名義發行了39億美元的垃圾債。
我們把自己放在2007年年底時的巴菲特的角色上來想一想 ( to put yourself in Buffett's shoes):KKR!TPG!高盛!
史上最大LBO!
幾乎所有美國大投行都參與其中!
(真正參加LBO的有:花旗,瑞信,JP摩根,高盛,以及黎曼兄弟)
次貸危機前期的一劑強心針!
而且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神馬的都跟發電沒關係!
資產完全保障,產品不可替代,股東令人欽佩,市場佔有不低,行業必不可少!
TXU是伯克希爾的老朋友!(見本段最後部分的補充)
這種資產還會發垃圾債?
簡直是垃圾中的黃金!爛泥之中的鑽石!黨員中的焦裕祿!!
(交易細節參考: http://money.cnn.com/2007/12/02/news/companies/buffett.fortune/index.htm
所以巴菲特毫不猶豫,一口氣把39億垃圾債吃掉了一半,拋進了21億現金。其中有11億是用於購買傳統債券,收益率10.25%;另外10億用於購買PIK債(實物付息債,出售者可以用債券來支付利息),收益率11.8%。
10.25%,11.8%,對於一家公用事業公司的債券來說,這簡直是如同做夢一般的好機會。
然而事情發生了轉機:由於天然氣-電力的市場聯動機制,德州的電價會隨其能源價格的波動而同步波動。而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中心(http://EIA.gov)的數據:
查看原圖天然氣價格在進入08年之後幾近腰斬,而隨之帶來的就是電力零售價格的整體下調。TXU的收入僅能勉強支付債息,而無法有效籌集資金來還付本金。在其債券臨近償付期之前,2010年TXU不得不向債權人提出用股權置換債務,但這一提議被巴菲特拒絕了。原因很簡單,公司的業務基本面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2008年之後,天然氣採掘技術出現了一次技術突破:水力壓裂技術在美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使得天然氣的採掘成本從2008開始迅速下降,目前的成本僅相當於2008年的15-17%。而天然氣的技術突破會導致價格的長期下滑:這與經濟危機造成的短期價格波動有本質上的不同。
於是TXU不得不要求債權人進行債務和解:要麼你讓我賴掉一部分債務,要麼到期我宣佈破產你血本無歸。而且由於這筆垃圾債是由TXU的名義發行的,EFH和其他兩家控股公司將不受影響(KKR這幫老狐狸,可能早就想好要這麼辦了)。
這使得巴菲特不得在2011年主動「和解」掉3.9億債權,並且在2012年面臨10億美元的債權減值,使這筆21億美元的投資在2012年2月時,僅剩下8.8億的市值。加上2008年至2012年巴菲特收到的全部1億美元利息,這筆投資的損失高達47%。

這個故事的發生,有其偶然性(技術革新導致價格暴跌),但也有其必然性:
2002年德州開放市場的時候,TXU面臨外來競爭,一度面臨幾乎破產(這也是前面我們說過的,變賣資產調整戰略時期),而巴菲特在那時毅然決然地抄底TXU,投入10億美元,以大約50美元每股買入5.6%的流通股,成為了公司的第三大股東。( http://www.energyfutureholdings.com/financial/corp_gov_docs/2004/2004_Proxy_Statement.pdf)
到了2004年,TXU扭虧為盈,股價飆升至67美元,巴菲特獲利30%。而這次成功的投資,無疑讓巴菲特堅定了「投資必需品」的信念,並且對TXU有了相當良好的印象。

轉眼到了2008年,TXU有難,拿不到過橋貸款那整個LBO就全白忙了。再加上一大票投行的殷切目光,奧馬哈的先知,怎麼會對這些老朋友的困境不施以援手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748

吐槽理性投資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dkff.html

   近幾年國內資本市場的狀況讓一些「價值投資」者驚呼看不懂。這引起a股市場是否適合做價值投資的疑慮。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各人眼中的「價值投資」相去不可以道里計。暫時擱置對概念的爭議,先看看一些「成功複製巴菲特」的酒粉茅粉們不遺餘力的表演吧。

 

   他們任何時候都在鼓吹茅台。任何時候都在幹這件事,以至於鬧出一夜八次郎這麼有喜感的笑話。又或者拿茅台市值來打賭「裸奔」。無論茅台的業績是好是壞,他們都能把牛糞解讀成鮮花。即使是虧損的數字經過大腦的特殊運算以後也能變成亮到眼瞎的靚麗業績。他們的分析還有一點參考意義麼?反正我是懶得看。

 

   這也太奇葩了。還能存一點點理性麼?不說價值投資如何、也不說您分析公司如何牛叉、行業把握如何精準,就吐槽一下理性投資吧。遠離了理性、脫離理性的投資,如何能夠不失敗呢?但資本市場經常拿人開涮,這次居然僥倖成功。下次可能又僥倖成功。不理性得以強化,然後。。。。。。

 

   要保持理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過來人回想起火熱的文革年代,想起那個年代種種不堪入目的瘋狂舉動,腳著不可思議,理性哪裡去了?在資本市場有「一根陽線改變情緒,二根陽線改變預期,三根陽線改變理念」的說法,要保持理性甚至更困難。

 

   如何做到理性投資呢?如何保持儘量多的理性呢?

 

   俺看分析資料、動手寫一些文字時,最經常問自己的問題就是:我理性麼?我是不是那個「手裡只有一把錘子,所以滿世界都是釘子」的人?是不是因為持有所以就情人眼裡出西施?因為沒有買就一直專門心思挑刺兒?原來曾經寫過蘇寧、阿嬌、小湯的負面,就一直戴著有色眼鏡看它們?腳得格力空調天花板為之不遠是從數據得出的理性結論麼?股價的漲跌有沒有影響到對公司經營層面的分析,比如說300104這樣的?

 

   300104讓我想起更多。曾經仔細看過幾家創業板、中小板的公司,比如說樂視網這樣的。說實話,這些「高科技」、「新經濟」公司給我留下了非常糟糕的觀感。糟糕的原因就不細說了。以至於現在一看到別人討論小板公司,立馬繞著走。這也算一種不理性吧?記得看過一本神馬書裡說老美也犯這樣的錯誤:60、70年代的時候,如果你遇到一個白人,他一定會讓你離黑人遠點,「因為他們很壞」。他們和黑人打交道時大概曾經吃過虧,或者聽朋友說和黑人打交道吃過虧,所以全部黑人就「很壞」。現在他們已沒這方面問題,我還有,不是麼?因為看過幾家糟糕的公司,所以把小板公司全否定了,這當然不夠理性。

 

   數學是個好東西,是保持理性的良藥。這裡說的數學指小學數學,加減乘除。前一段雪球上有個哥們說白酒的瀘州老窖還是五糧液會在一年內倒閉之類的。我相信他只是圖口舌之快,說說而已。因為這非常不理性。看看賬面的現金和債務、毛利率、成本結構之類的小學數學,你會發現這些公司業績下滑大有可能,虧損、倒閉之類的絕無可能。又一哥們在雪球上自言自語,說我看樂視的市值怎麼也得有500億。這結論連小學數學都不用就得出了,屬於向神靈的祈語。如此投資,結果可想而知。

 

   很多人投資時自信滿滿,自信到滿倉一兩隻股票。俺沒有那麼自信,經常持有5、6只股票。我這麼幹除不夠自信外,還因為觀察發現,過於集中的人非常容易喪失理性。想想也是,名譽、身家都在茅台身上,它要跌了,咋還能保持理性呢?無論何時何地、何情何景,閉著眼睛只管盡情搖旗吶喊吧。

 

   投資時保持儘量多的理性,我的招就這些,筒子們還有什麼高招嗎?

 

   p.s.俺是酒粉,趕腳白酒的生意模式非常不錯。目前有老窖。看不慣某些人的癲狂,故吐槽一下理性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37

【吐槽】小米接下來會往這幾個方向發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222.html

對於一家初創公司來講取得這麼好的成績以及影響力,這會引起很多業內人士以及媒體的關注,小米的模式成為了商業界人們口中津津樂道的成功之道,小米創始人雷軍口中的」快、專注、極致、口碑」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乃至傳統行業想要採取的一種經營理念,果不然前幾天報導的陳年與雷軍從6月到8月60多個小時關於凡客的交流,以及給凡客高管指點迷津,就足以說明小米模式的魅力。

利用社會化媒體以及米粉的推廣小米用了3年的時間打造了科技行業的一匹黑馬,為什麼不說互聯網行業,又為什麼不說手機行業呢?不是因為小米叫小米科技有限公司,而是因為互聯網不能囊括小米現有的經營領域,而手機已經快成為下一個PC產業了,但是科技永遠是永恆不變的,即使再過十年二十年也不會改變。我想這也是小米和其他同行的不同,對於科技和技術的重視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這才有今天的小米。

雖然今天小米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至少對於一家初創公司來講在全世界沒有一家是能與小米相提並論的,但是取得一定成功的小米背後也正在面臨一些非常棘手的問題。

對於任何一家公司來講,都希望全球化,最終成為一個全球知名的品牌,而小米的成長環境是在中國,中國的商業環境以及消費者跟國外還是有很大的區別,而且中國市場給了小米這樣一個崛起的機會,同時小米的團隊已經在中國市場待了很多年充分瞭解中國市場,但是對於國外市場的瞭解程度明顯不足,吸引國際化的人才是小米現在的難題,成立三年的小米直到今天10月份才有了一位有國際市場經驗的Hugo加入。現在中國真正走向全球的品牌不多,比如聯想、華為、海爾等各自領域的巨頭,他們在國外有經驗非常豐富的國際化團隊,這三家公司國際化能力是小米需要學習的。

其次,小米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在技術積累上不如蘋果、三星,甚至已經沒落的黑莓和諾基亞都不如,這在小米手機的質量上體現得最明顯,雖然小米手機的配置非常高,雖然小米手機的性價比非常高,但是小米手機出問題的幾率比蘋果、三星、黑莓、諾基亞都要高,這也是現在很多小米手機用戶對小米非常不滿的一點,如果質量沒有辦法保證這對用戶來講是最大的傷害,即使你的配置再高,即使你的價格再低也挽回不了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這也是凡客最近這幾年出現的最大問題。一方面是專利的數量積累和專利的質量程度,另一方面是最終小米產品生產出來之後的質量和品質,這是小米面臨的又一大難題。我想如果有合適的機會,小米會收購其他公司的專利來充實自己的技術積累。

再次是小米的品牌形象已經離發燒友手機漸行漸遠,剛開始小米的客戶定位在手機發燒友,也就是非常愛玩弄手機的那群人,但是隨著小米規模的擴大,客戶從手機發燒友變成了泛手機發燒友,到了現在的普通用戶。在剛開始的時候,用小米的人群自然而然被標榜著手機發燒友,也就是愛玩手機特別懂手機,這個形象在米粉的心目中佔據著很高的形象,但是隨著小米的用戶群體擴大,這一形象在今天已經蕩然無存,今天的小米變成了低價不高端的代名詞,而高端一直是蘋果和三星的市場競爭策略,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用三星喜歡用蘋果手機的原因。所以小米在品牌形象方面遇到的困難又是阻礙小米近一步擴張的難題,如果保持自己的高端形象,我想小米還需要在產品設計,以及宣傳導向也就是品牌形象建立上需要重新來進行梳理。如果小米的產品沒有高端的形象是很難與蘋果三星的產品展開競爭的,更不要說已經是蘋果三星主場的國際市場了。當然現有價格定位一定是小米接著順利走下去的根基。

最後是小米如何來阻擋輿論的壓力,前段時間小米創始人在小米博客上發表一篇文章《總有些事讓人無奈》,虎嗅網摘編這篇文章的標題更加貼近實際:《什麼時候,吐槽小米成了一件「政治上正確」的事情?》。任何一家公司都會被吐槽,即使你被別人收購了,即使你被賣掉了,如諾基亞被微軟收購之後依然被人們吐槽,即使你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例如蘋果,自從喬布斯逝世之後,媒體、同行、消費者都在吐槽蘋果,說蘋果的創新不再了,蘋果的魔力不再了,很大程度上人們對於蘋果的質疑來源於蘋果沒有掌控好輿論。其實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做到讓任何人滿意,中國有句古話叫:豈能事事盡如人意,但求不愧於心!這句話我想拿到這裡來說最適合不過了,不管一家公司做得再好再優秀,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例如蘋果手機確實是好,但是太貴了,例如海底撈的服務簡直做到了極致,但是到美國就不那麼如意。所以,小米要做的是專注在自己的產品上,力求讓使用小米產品的人們有價值。然而對於這些輿論,該讓他們說就說吧,但是該解釋還得解釋,既要讓輿論有表達的空間,又能把輿論控制在可控範圍。

對於一家取得一定成就或者取得成功的公司來講,人們關注幾個方面,它是如何走過來的,它現在處在什麼位置,它未來又將走向哪裡?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你怎麼也回不去,現在的正在進行,面臨的困難該解決的還得解決,而對於未來而言,這是很多人應該期許的但是被忽略掉了。

對於小米來講,今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現在也依然還有一些問題,但是更重要的是未來將走向哪裡?

小米對於硬件創業領域的關注是國內所有具備一定規模的科技公司裡面最強烈的,贊助過很多創客比賽,雖然硬件創業現在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才剛剛開始,但是正如曾經的互聯網、智能手機一樣,在未來肯定能再一次興起整個科技的浪潮。小米的黎萬強曾經說過,小米其實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做成向無印良品那樣的公司,我想更貼切的表述應該是消費電子領域像無印良品那樣,這一切和互聯網有關,和智能有關。

現在被眾多人關注的智能家居,但是我總覺得現階段稱為智能家居不太適合,至少現在你太不可能把床變成智能的,你太不可能把衣櫃變成智能的,你太不可能把椅子桌子變成智能的,現在這個階段把智能家居稱為智能家電更加適合一些,比如電視、燈等產品,凡是現在能與互聯網結合起來的都有可能,那家電應該就是最好的切入點,所以小米現在有了小米盒子和小米電視。所以說小米未來最有可能做的一方面業務是智能家電領域的,能夠與互聯網深入融合的一些產品,比如燈,比如溫度空氣控制的,比如家庭安全類的產品,當然還有可能是與音樂有關,家庭KTV,這些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具體的產品形態以及融合的方式可能還要隨著產品的發展以及人們的需求來演變。

多看是小米收購的一家公司,小米盒子和小米電視也是由多看團隊來負責的,但是多看還有一部分業務是目前還在緩慢發展中的,那就是多看閱讀。現在的多看閱讀是國內為數不多用戶體驗做得非常不多的,書籍的數量目前還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畢竟國內的出版行業對於數字出版的關注力度還是不夠的,同時數字出版在國內的環境與國外的環境是完全不同的,發展有著重重阻礙。但是隨著Kindle進入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數字出版在中國的發展,現在中國即將再次步入改革的進程,這勢必會推動數字出版在中國的發展。多看閱讀開發電子閱讀器來和Kindle競爭這不是完全不可能,而且在數字版權保護越來越嚴謹的情況下,將閱讀器免費或者絕對低價大有可能,靠內容來掙錢這一直以來就是小米的戰略,當然亞馬遜也是走的這條路,不過Kindle在中國的售價也太高了。憑著豐富的圖書量和優質的用戶體驗,小米的電子書閱讀器重塑小米手機的奇蹟大有,說不定還能推動國民的閱讀熱潮。

消費電子領域的熱潮推動下,以及硬件創業未來變成主流的情況之下,也許小米在未來會收購許多家硬件創業的初創公司來實現自己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完整佈局。雖然小米手錶已經被曝光出來,但是可穿戴設備的發展與競爭才剛剛開始,消費電子領域也將融合互聯網走向智能化。比如現在很多產品在走的方向,極路由:智能路由器,NEST:智能恆溫控制器等等。在小米未來的版圖上硬件一定會佔據著重要的一部分,這些產品與小米手機的融合將是核心的競爭力。

做為一家公司,不論你是初創公司還是已經有幾十年歷史的公司,你需要始終思考你過去經歷了什麼,聯想管它叫復盤,你也必須清楚你現在處在什麼位置上,現在這個位置上我有哪些困難和障礙,你也必須要明白你未來將走向何方,因為一個目標的大小,也就是領導人目光的短或遠,決定最終這家公司將成為什麼樣的公司。我特別喜歡喬布斯的一句話,也就是Think Different(非同凡響)的一句廣告語,「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改變世界的人才能夠真正改變世界!」也許別人會說你是痴心妄想,也許別人會說你不著實際,也許別人會百般打擊你,但是只有擁有偉大的目標和信念才能讓你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克服一切困難,否則一些小困難就足以把你打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733

一個現實主義者對Tesla的吐槽:鬱金香泡沫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185.html

公司只有 Model S 這一款車。我們也不知道他們下一步除了一個慢悠悠的 SUV 或是一個魔幻通道,還能用什麼把人從舊金山運到洛杉磯。

Tesla 是環保人士的最愛。它被認為是電動汽車中的典範,儘管它在日常生活中時很不實用的。如果你就按照設定的路線開的話,應該沒什麼問題,只要你別走到什麼預料之外的路上。它沒有辦法替代家庭旅遊車輛。

Model S 外觀炫目。如果它要是有內燃機的話,想必可以售價不菲。如果要是也有配電系統,賣的就會更好。如果現有汽車的電池在用光了之後可以送回加州的總部去循環利用的話,Tesla 更可以省掉幾個部門的工作了。

現在的 Model S,就是你進去開開,玩一玩超大的觸屏,如果電池燒光了,你只能跑到北美23個之一的充電站去再續上一會兒點。

Tesla 是個偉大的實驗,而他的瘋狂科學家一般的創始人,始終讓自己的夢想存活著。

我希望他一切都好,不過經濟的力量終於會點醒他和他那些熱血的投資者們。

他的公司沒在賺錢。他也沒有一個無限額的銀行賬號。沒有多久政府對這項電動實驗的投入可能就會減少了。但請不要認為,我的評論是我在反對一種可替代能源的交通工具。我喜歡能夠替代汽油作為燃料的汽車。

你也不要誤會我想要坐看 Tesla 失敗的笑話,因為我並沒有。我希望 Tesla 能夠成功,因為如果它成功了,人們就會大大接受可替代能源車並且帶來更好的生活。不過我是歷史的粉絲,而歷史總是重複的。

對於那些並不想要有里程限制的電動汽車的人,也還有其他選擇。不用像 Tesla 看起來那麼誘人,但是在長期的發展、便捷性和執行性都更為有效率的選擇。

目前通用汽車和豐田已經建造了混合動力車。不同的是,有了汽油引擎的存在,你就不用擔心在駕駛的時候找不到充電站了。寶馬在它的新款 i3 和即將推出的 i8 上也使用了這樣的技術。

這三家公司有全國的網絡來維修汽車。每一個廠家都有不止一種產品,並且都腰包殷實。與 Tesla 不同,每個公司都有大量盈利的業務。像寶馬和通用,還有豐田和日產這樣的公司不用擔心泡沫破碎。

推測一下電動汽車和其生產商的未來。對於那些主要的汽車廠商,未來似乎更加明確,而對於那些為 Tesla 股票狂熱的人,你們似乎期望過高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60

華爾街吐槽福布斯“30 under 30”:上榜者是白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485

本周福布斯公布的2014年金融業“30 under 30”名單引發了讀者的高度關註,但華爾街一如既往的對此不遺余力地表示不屑,極盡嘲諷之能事。BI編輯整理了近日來不斷收到的華爾街對名單的回應,並對此做了點評(名字被隱去): ***就是個白癡,讀的法律學院,現在才第一年做associate,在銀行里連前線業務部門都算不上。 不對。說真的,這些人是誰TM評出來的? 比特幣新貴?!!?? 這就是我從來不讀這些東西的原因……在我印象里,除了***和***,大多數都是白領罪犯。 那不就是被Kinder Morgan CEO臭罵的Hedgeye的小子嗎? 就到這里吧。誠然,在華爾街,成功通常會被贊頌。如果你很棒,人們就會談論你。如果你在一家體面的公司(不是鍋爐房里的白領罪犯)管理著一筆數目可觀的資產,那麽你就是大佬。 但是,華爾街還有一條根深蒂固的觀念:即使你和Larry Summers一起寫論文,即使你了解重大交易的每一個細節,你的貢獻遠遠比不上那些直接操作或拍板巨額交易的人。 無論是對是錯,這種觀念就在那里,這就是華爾街的評判方式。 在華爾街,你應該殺掉對手,然後吃掉它。而且你應該殺掉大家夥。如果你不去殺戮,那麽你什麽都吃不到。 但事實是,那些“後臺支持部門”的孩子們什麽都殺不了。他們可能對銀行的運作至關重要,但他們手上不管錢。 此外,華爾街看中的是實實在在的錢,但比特幣卻不是——它還只是個實驗。或許比特幣終將迎來它的時代,但至少不是現在。 然而,這並不是說福布斯的評判不值得人們尊敬。評審委員會中包括基金公司SkyBridge Capital的創始人Anthony Scaramucci,風投家、Accel Partner的合夥人Jim Breyer,以及獵頭公司Glocap的CEO Adam Zoia。 而且,一些重量級選手也榜上有名,比如Greenoaks資本創始人Neil Mehta,以及1.15億美元規模投資公司的24歲創始人Sam Barnett等人。 所以,我們很難說這張名單不好。 問題是,華爾街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地方,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位置。在這里,來自小公司的家夥被稱為“pikers”;在這里,後臺辦公室的人無論是地位還是待遇都遠不及前臺辦公室的人;在這里,人們被區隔為不同類別,比如交易員、來自對沖基金的家夥、分析師等等。 但如果你很優秀,要衡量你有多優秀也不難,用錢就行了。這就是華爾街的“規矩”。 或者,你們只是羨慕嫉妒恨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