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六日微信紅包總收發321億次增長近10倍 張小龍打90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9080.html
春節六日微信紅包總收發321億次增長近10倍 張小龍打90分
一財網 劉佳 2016-02-14 10:48:00
2月13日,微信公布了猴年春節期間(除夕到初五)紅包整體數據,微信紅包春節總收發次數達321億次,總計5.16億人參與其中,相較於羊年春節增長近10倍。
“過去除夕四大年俗:貼春聯、貼門神、守歲、領壓歲錢;如今新四大年俗是:搶紅包!搶紅包!搶紅包!搶紅包!”有網友如此戲稱。
在人們吐槽年味越來越淡的時候,紅包一舉撬動了國人的內心,激活乃至重構了春節場景。
2月13日,微信公布了猴年春節期間(除夕到初五)的紅包整體數據,微信紅包春節總收發次數達321億次,總計5.16億人通過紅包與親朋好友分享節日歡樂。相較於羊年春節6天收發32.7億次,增長了近10倍。
.jpg)
微信紅包春節總收發次數達321億次(網絡資料圖)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打90分
2014年,微信紅包首次讓傳統的紅包移動起來,當年即有500萬人參加紅包活動,到2016年參與人數達到5.16億,幾乎覆蓋了全國四分之三的網民。
社交催生了活躍用戶關系的紅包,而紅包又反過來進一步激活了社交。逢年過節,發個微信紅包娛樂和祝福一下,已成為很多人的節日習慣。
有微信內部人士坦言,相比去年,雖然現場人員少了,但工作量卻大了不少,這是因為兩次的執行思路截然不同。而且今年的項目複雜度比去年高,不僅有更好的“搖一搖”功能,還在朋友圈內增加了一個紅包照片的活動。
去年與春晚合作,微信紅包是要創造一個全民參與的活動,因此整體的設計原則以穩為第一位,犧牲了靈活性,整個過程除了少數幾個關鍵控制點之外全部自動化。
但是今年,微信團隊增加了紅包照片這個新玩法,朋友圈相比搖一搖是人氣更加旺盛的場景,所以整體的設計思路以控制騷擾為第一位,這需要非常實時的數據分析和現場決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微信紅包在最初設計了很多通知用戶參與搖一搖和朋友圈活動的提醒方式,最後大部分都被否決了,因為那樣太騷擾用戶。
猴年春節,微信官方數據稱,除夕當天共有2900萬張珍貴紅包照片發出,紅包照片互動總次數超過1.92億次。
“活動完成之後,小龍給我們打了90分。”有微信團隊人士如是說。
不只是微信。騰訊官方數據顯示,除夕期間微信紅包、QQ紅包收發總量達到122億個,是去年的7.5倍。其中在除夕夜參與“刷一刷”QQ紅包的總用戶數為3.08億,共刷1894億次;同時,QQ日消息發送總量200億條,同時在線用戶數達2.59億人。
渠道下沈重構春節場景
從指尖新年俗到互動新潮流,微信紅包在猴年春節不僅參與人數及互動次數都創下新高。與此同時在地域上,微信紅包正將影響力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乃至更下一級城市用戶滲透。
數據顯示,最喜歡發紅包的省份是廣東,江蘇和浙江緊隨其後,最喜歡發紅包的前三個城市是北京、深圳和廣州。在發紅包排名前二十的城市中,三四線城市數接近一半。
在參與人群的年齡分布上,微信紅包也覆蓋了更多年齡層次的用戶。90後是發紅包的主力軍,共發送25.88億次。在猴年春節,甚至不少爺爺奶奶輩也註冊了微信賬號,綁定銀行卡,參與到紅包狂歡中,60後發送紅包超1.66億次,60前發送紅包達0.96億次。
事實上,根據企鵝智酷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紅包大數據報告》顯示,通過調研超過一萬七千名城市手機網民得出,目前互聯網紅包在城市手機網民的滲透率為89.5%,紅包高頻用戶集中在20-29歲,滲透率達92.6%。
在78.0%的貨幣互聯網紅包(即現金紅包)中,“錢”仍然以紅包的形式再次分發出去,遠高於電商購物(12.2%)和線下消費(9.4%)的滲透率。顯而易見,互聯網紅包的基因屬性在於社交,而社交的流轉會讓紅包用戶獲得更大擴展。隨著社交+電商和社交+線下的服務升級,未來互聯網紅包的生態規模會呈現出更大增長。
例如,73.4%的用戶認可優惠券類互聯網紅包給生活帶來的便利,4.5%的用戶認為這是生活的必需品。在打車租車、旅遊、汽車保養領域,優惠券類互聯網紅包對用戶生活的影響尤其明顯,三者的用戶認可度分別為79.6%、77.4%、77.3%。此外,上門家政類的整體認可率雖然排在第七名,但其高黏性用戶的占比高達7.3%,位列榜首。在最常用的優惠券類型調查中,餐飲外賣、打車租車、商超生鮮和旅遊等行業優惠券處於高頻消費狀態,使用率達30%以上,而房屋買賣、上門家政領域處低頻狀態,需從體驗到黏性全面改善。
與此同時,O2O類優惠券紅包呈現出顯著的地域特征,從大城市至中小城市,滲透率明顯遞減。在所有手機網民中,一線城市優惠券滲透率達到30.2%,而四五線城市的滲透率只有17%左右。研究表明,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線下商戶的互聯網對接意願、能力和平臺覆蓋力度有所差別。
編輯:陳姍姍
當播放7億次、粉絲超千萬之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522/155999.shtml
當播放7億次、粉絲超千萬之後…
麻策
成立剛滿一年的“二更”,正在努力講述一個“視頻新媒體領袖成長史”式的故事。
文 | 麻策 編輯 | 楊潔
7億次播放,超千萬粉絲。
成立剛滿一年的“二更”,正在努力講述一個“視頻新媒體領袖成長史”式的故事。
3月18日,二更宣布獲得基石資本和真格基金的5000萬元A輪融資。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後,它開始朝著“平臺化”和“生態化”的方向行駛。
“平臺”是行業的標配。在視頻新媒體這個被認為是熱門但缺少精品、多金而早期的領域,參與者們堅信,單純倚靠自產自銷的內容,遠不及搭建平臺來的價值更大、更長久。
過去,二更順序走了“三步”。它紮根於杭州,首先做精準垂直的區域性內容;第二步是向全國擴散,吸納更多的影視從業夥伴;第三步是建立品牌價值,開始收獲廣告主認可。從中可以看出,它的每一步都是在朝著主流戰略方向(平臺)行進。
然而從進入賽道的那一刻,很多人就將二更視為一個“模仿者”。“一條”比它更早進入這個市場,也更早成名。這個不可忽視又無法擺脫的身影,橫亙在它的面前,甚至出現在每條有關它的議論中。
在很多人眼里,一條就像是視頻新媒體的旗幟,後來者都是有意無意地跟著旗手走。挑戰者們沈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卻又不得“被活在”一條的陰影下。
它們也越來越需要展現自身的特色和差異化。
杭州烙印下的“人文情懷”
二更北京分公司位於朝陽北路的仁和立大廈,東鄰朝陽大悅城,西鄰四環主幹道。這里交通便利,商業繁榮。對一家在杭州起家的創業公司來講,北京的人才、信息、資本、政策都令它向往。
它也如許多的外來者一樣,在最初進駐北京的時候遭遇到了“尷尬”。
“二更之所以能夠起來,是因為我們在杭州有非常深厚的積累。但是到了其他地方,就會打不通政府關系、沒有客戶、招不到團隊;同時,作為一個內容生產方,對當地的文化不是很了解的話,你是生產不出內容來的。”二更CEO李明告訴創業家&i黑馬。
二更之前區域深耕的結果是給自己打上了深深的杭州烙印。這讓它在想要邁出去的時候舉步維艱,但也讓它的內容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
在知乎一則“沒有人覺得二更和一條調調很像嗎?”的討論中,有用戶就提到:一條在上海,二更在杭州,一個是時尚之都,一個是文藝之都。而它們在內容上的區別,更多地也和它們所處地域的人文色彩相關。
“二更早期主要講述杭州人的故事。當時只是想做一個地方性的媒體,立足於杭州。我們大量的內容、選題、人物都在杭州及周邊,體現了明顯的地方特色。”李明說。而一條則代表了上海的城市風格,以及上海人的生活方式。
地區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者品牌調性的形成,同時也讓兩者的內容調性有所不同:一條的逼格更高,二更則更接地氣。
“如果說我們選擇了另外一個地方,而不是杭州,就不會產出現在這樣的內容,也不會出現二更。”在李明看來,杭州成就了二更,二更也在努力成為杭州的一張新名片。
而無論從形式、表現手法、內容時長,還是從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的發展脈絡上來講,一條和二更都存在很多相似之處。這也是外界質疑的“模仿一條”、“內容同質化”問題的由來。
在接受創業家&i黑馬采訪時,李明表示,不同團隊的基因決定了它們不同的內容發展方向。
“一條團隊之前做的是一個生活方式類雜誌(《外灘畫報》),他們在做視頻以後是把雜誌的內容影像化了。二更則是電視節目團隊向新媒體轉型,拍攝的是人文的紀錄片。”
“人”是二更內容的核心要素。在二更已經上線的幾百期節目中,既有公眾人物,也有普通人的故事。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人物選擇標準,即這個人物是否代表一種時代精神、代表社會大背景當中的細微變化。“這個人可能大家都不認識,但我們想透過個體表達一個時代。”
李明曾在知乎中較詳細地講述了二更與一條的內容差異。
他認為,兩者的內容存在本質區別:二更關註社會與人文,每期都通過一個人物的視角,來表現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演進;一條關註物質的美學,每一期都介紹一種生活方式,或者一種器物。
內容的不同,也導致兩者在商業化上有不同的側重點:二更通過媒體的人文調性吸引同類觀眾,然後嫁接商業化的內容(內容定制);一條則重視“物”的價值,側重商業植入和電商變現。
導演群體決定內容調性
除了內容本身區別以外,李明告訴創業家&i黑馬,二更和一條內容背後的運作模式和生產模式也不一樣。
二更強調導演群體,一條則註重主編文化。
據李明介紹,一條的內容生產以編輯為主,主編決定了整個產品的風格。為了樹立穩定的風格,一條有非常標準的生產、拍攝、選題、圖案規範。“所以它的內容品質、風格、調性永遠保持在某個水準上,不會偏離太多。”
二更則看重導演群體。內容產品的決定權60%以上掌握在導演手里,他們的理解和表達認知,決定了產品的風格和調性,最後呈現出不同類型的內容。
李明認為一條背後的生產邏輯是:依靠一個穩定的生活方式美學的傳達,樹立品牌,從而向電商引流。“二更強調釋放導演的潛能,讓他們去創造價值。”
目前,二更的內容生產主要采用“導演工作室”的方式。另外一部分則由總編室下發任務,形成風格統一和調性一致的內容。
過去一年,二更推出了近500部短視頻作品,今年立誌要將這一數量提高到2000部。
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若僅以其現有的10支“作戰小分隊”自產自銷(每支每月完成2部的頻率),且不計變量(人數不增加)地估算,完成2000部作品這一目標至少需要8年時間。
事實上,它的內容生產並非完全自力更生。它的底氣,源於背後數量龐大的合作團隊。
2015年8月,二更正式啟動“全國二更夥伴計劃”。這意味著它從一個自產自銷的媒體身份,正式向視頻新媒體平臺轉型。這是一種快速擴張的戰略。
近年來,短視頻的發展從火熱到井噴。一條和二更也都經歷了粉絲數量百萬級的暴增。它們被認為是踩中了時代的風口。但整體來看,在影響力還是傳播力上,二更與一條比尚存在著差距。
截至目前,二更在騰訊視頻發布500余部作品,點擊量約3.6億次,平均單片點擊量約72萬;一條同平臺發布視頻約700部,點擊量超過7億,平均單片點擊近百萬。其中,一條最熱單片點擊量超1300萬次,二更僅約300萬。
把傳統影視媒體拉上平臺
“我們想走出杭州去拓展版圖,但後來發現如果你在當地沒有資源積累,也沒有文化沈澱,自產自銷的模式很難複制。”李明說,“但是我們也發現了一個機會:每個地方都有像二更一樣的傳統影視媒體團隊,它們也需要轉型,但是很多都轉型失敗或找不到轉型方向,甚至不敢轉型。二更就去跟它們合作。”
目前,二更背後已有上百支影視合作團隊,覆蓋全國20余座城市,“40%以上的視頻內容由這些合作夥伴提供”,並且這一比例仍在不斷提升。
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二更的內容生產壓力。自2015年3月二更微信公眾號改成日更(之前為每周兩到三更)以來,內容更新每晚堅持9點左右發出,從未間斷。
廣告主陸續找來,李明說,最低的合作報價也達到了30萬。據李明透露,二更過去一年的營收1000萬元,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於商業廣告定制。
他們的目標是要幫助那些傳統視頻團隊、傳統的傳媒公司向新媒體轉型。二更的優勢和作用在於資源整合,一方面整合發行渠道和傳統影視團隊、媒體資源,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全國的營銷體系整合客戶資源,實現商業項目的分發和對接。
簡言之,二更的目的是,既給優秀的視頻團隊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和內容分發渠道,又能給它們帶來營收。這也逐漸讓它越來越有一個“平臺”的樣子了。
過去一年,二更進行了快速擴張和發展,除了杭州總部以外,還分別在北京、廣州、深圳、成都成立了分公司。近期,二更還將在北京設立電商和影業公司,為以後的長遠布局做打算。
在把布局和野心擴大之後,現在還有人把二更和是一條相提並論嗎?我們也問了李明這個問題。
“最早大家都是從短視頻的方向做。我只能這麽說,二更別的做不了,只能做這個。”李明回答。看來,答案仍然是肯定的。
內容平臺的興盛,催生了內容創業的繁榮。但市場對於優質內容的龐大需求量,決定了“現在依然稀缺(優質)內容”。
“市面上的優質內容生產者就那麽幾個,大家可以數得過來。”李明說,“做內容創業,活下來問題不大。但如果想把這件事情做長遠,從早期就要考慮商業模式和變現。做視頻內容很燒錢,我們敬畏市場,敬畏自己,我們害怕創造不了價值。”
二更面臨的考驗是執行速度能否跟上市場的發展需求。“有可能這波過去了,機遇就沒了。”
如今,依然有人以“一條模仿者”的角色定位議論著這個新媒體視頻領域的闖入者。也有人質疑,無論是一條還是二更,它們的興起都得益於這兩年的互聯網創業泡沫,一旦泡沫破裂,短視頻的商業化未來仍是未知數。
但無論如何,這種內容創業新模式現在還是越來越多地受到了善意對待和認可。“現在你可以在北京地鐵里看到二更的內容了。”李明說。
[本文作者麻策,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圖片為受訪者供圖。]
二更
視頻新媒體
內容
贊(...)
分享到:
G20期間阿里雲攔截億次攻擊 封禁3.16萬個惡意攻擊IP
9月4日至5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開幕。二十國集團成員、嘉賓國領導人和有關國際組織負責人聚首杭州,就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商討解決方案,為國際合作指明方向。
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國,聚焦杭州。為保障峰會期間的雲上安全,G20官網以及浙江省內政務、民生類網站穩定傳遞資訊,阿里雲積極貢獻技術力量,提供了大量專業的安全護航服務:
G20期間,為全國99個重保用戶及浙江省217個政務業務系統提供安全防護,實現峰會期間零業務中斷與零安全事件;
G20期間,阿里雲協助雲上政府/事業單位網站攔截了超過1億次攻擊,封禁了3.16萬個針對政府網站攻擊的惡意IP,極大的保障了雲上政府網站的安全。
阿里雲平臺實時保護全中國35%的網站。G20期間,為保證網絡空間清朗,幫助百萬網站,自動防禦攔截247億次攻擊,檢測並封禁44.5萬個惡意IP,切斷了798個僵屍成員和其僵屍網絡的聯系,屏蔽了394個惡意後門,實現了G20期間,平臺用戶網站安全運營,零幹擾。
為G20相關政務客戶提供安全專家護航服務;
為G20組委會提供阿里企業郵箱服務;
為G20官網提供阿里雲解析及配套安全服務;
這次世界級的安全護航成為中國方案的最佳實踐。這也是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後,阿里雲再次參與國際性會議的網絡安全護航。
快速接入 快速防禦能力
通過雲盾安全SaaS服務,阿里雲實現了快速遠程接入政府、事業單位網站的安全服務和防禦,並提供彈性擴容的能力,極大地提升了保障工作的便利性和相應速度。
雲上全鏈路多層安全防禦體系
通過部署雲盾產品,阿里雲打造的全鏈路、多層安全防禦體系實現了安全產品能夠為安全結果負責。
安全可視化

整個G20峰會期間,安全以可視化的方式被“看見”,它不再是一種產品,而是一種能力的象征。
事前檢測,事中防護,事後應急是此次護航工作的主旋律。
阿里雲雲盾
很多時候,安全防禦工作就是尋找木桶理論中的短板。只有構成木桶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木桶才安全。而要想增加木桶的安全,就要不斷增加最低木板的高度。因為,黑客總是會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入侵。
今年7月,經相關部門授權,阿里雲安全專家對雲上217家重點政府網站做了一次詳細的全方位檢查。這個檢查類似給網站做“體檢”,找出網站可能存在的漏洞,並出具修複方案。
隨後,阿里雲安全專家所做的,就是通過安全品牌雲盾旗下的DDoS高防服務,服務器安全、安全管家和Web應用防火墻對官網的“短板”進行加固,形成立體的安全防護體系。
這個安全防護體系有什麽用?
阿里雲安全專家透露,有了它,所有的重保網站不僅可以應對互聯網3到7層的各類黑客DDoS攻擊,保障官網穩定運行,還可以防止網站被黑客入侵從而發生的篡改網頁、盜取敏感數據等惡性事件。
聯合實戰演習
為保證G20期間整個網絡空間的清朗,阿里雲協同中國移動、電信、聯通等運營商多次DDoS實戰演習,參加浙江省通信管理局和杭州公安組織的信息安全實戰演練,累積近10次。
這些實戰演習類似雙11之前的技術壓測,通過模擬峰會期間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演練快速應急,以防萬一。
經過多次演練測試,確立了60秒內快速響應機制。
實時態勢感知
阿里雲實時保護全中國35%的網站,這使得阿里雲具備國內最豐富的攻防對抗數據和樣本。
G20期間,這些安全的經驗再輔以強大的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計算能力,使得阿里雲安全專家能夠及時從海量的安全數據中抓取到攻擊線索、漏洞信息和威脅情報等高價值信息進行分析預警,遇到問題第一時間聯動相關部門進行應急響應。
安全專家護航
2014年以來,浙江省政務和民生相關業務逐漸遷移到阿里雲上,其中包括黨政機關門戶、公共支付、財政、教育、稅務、氣象、交通、建築、衛生等數十個領域的重要業務系統。
為了保證G20期間相關客戶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阿里雲特別派駐專家入駐,協同辦公應急。
阿里郵箱企業版
保障G20組委會官方郵箱帳號安全、內容安全、傳遞安全。
保障組委會與全球各參會媒體郵件溝通互動的及時暢達。
阿里雲解析
域名解析是用戶訪問G20官網的第一步。
雲解析為全球網友的網站訪問提供安全穩定智能的解析服務。
用戶的信任和滿意是阿里雲最大的動力
這一次,能夠以自己的技術能力參與G20雲上安全護航,阿里雲近百位專家都覺得非常驕傲。

G20期間,阿里巴巴集團安全值守人員合影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表示:“作為一家中國企業,能夠參與到在我們自己家門口舉辦的世界級盛會,為G20提供安全技術支持,向全球展示阿里雲頂級的安全技術能力,我們責無旁貸。”
“阿里雲的技術能力,代表了中國的技術能力。未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阿里巴巴的技術能力變成產品、變成服務,使能更多的企業。阿里雲不僅僅會幫助中國的企業,中國的政府管理者,中國的創新者,未來還要輸送給國際,幫助更多的全球創新者。”胡曉明說。
(綜合來源:阿里雲官方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