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春節六日微信紅包總收發321億次增長近10倍 張小龍打90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9080.html

春節六日微信紅包總收發321億次增長近10倍 張小龍打90分

一財網 劉佳 2016-02-14 10:48:00

2月13日,微信公布了猴年春節期間(除夕到初五)紅包整體數據,微信紅包春節總收發次數達321億次,總計5.16億人參與其中,相較於羊年春節增長近10倍。

“過去除夕四大年俗:貼春聯、貼門神、守歲、領壓歲錢;如今新四大年俗是:搶紅包!搶紅包!搶紅包!搶紅包!”有網友如此戲稱。

在人們吐槽年味越來越淡的時候,紅包一舉撬動了國人的內心,激活乃至重構了春節場景。

2月13日,微信公布了猴年春節期間(除夕到初五)的紅包整體數據,微信紅包春節總收發次數達321億次,總計5.16億人通過紅包與親朋好友分享節日歡樂。相較於羊年春節6天收發32.7億次,增長了近10倍。

微信紅包春節總收發次數達321億次(網絡資料圖)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打90分

2014年,微信紅包首次讓傳統的紅包移動起來,當年即有500萬人參加紅包活動,到2016年參與人數達到5.16億,幾乎覆蓋了全國四分之三的網民。

社交催生了活躍用戶關系的紅包,而紅包又反過來進一步激活了社交。逢年過節,發個微信紅包娛樂和祝福一下,已成為很多人的節日習慣。

有微信內部人士坦言,相比去年,雖然現場人員少了,但工作量卻大了不少,這是因為兩次的執行思路截然不同。而且今年的項目複雜度比去年高,不僅有更好的“搖一搖”功能,還在朋友圈內增加了一個紅包照片的活動。

去年與春晚合作,微信紅包是要創造一個全民參與的活動,因此整體的設計原則以穩為第一位,犧牲了靈活性,整個過程除了少數幾個關鍵控制點之外全部自動化。

但是今年,微信團隊增加了紅包照片這個新玩法,朋友圈相比搖一搖是人氣更加旺盛的場景,所以整體的設計思路以控制騷擾為第一位,這需要非常實時的數據分析和現場決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微信紅包在最初設計了很多通知用戶參與搖一搖和朋友圈活動的提醒方式,最後大部分都被否決了,因為那樣太騷擾用戶。

猴年春節,微信官方數據稱,除夕當天共有2900萬張珍貴紅包照片發出,紅包照片互動總次數超過1.92億次。

“活動完成之後,小龍給我們打了90分。”有微信團隊人士如是說。

不只是微信。騰訊官方數據顯示,除夕期間微信紅包、QQ紅包收發總量達到122億個,是去年的7.5倍。其中在除夕夜參與“刷一刷”QQ紅包的總用戶數為3.08億,共刷1894億次;同時,QQ日消息發送總量200億條,同時在線用戶數達2.59億人。

渠道下沈重構春節場景

從指尖新年俗到互動新潮流,微信紅包在猴年春節不僅參與人數及互動次數都創下新高。與此同時在地域上,微信紅包正將影響力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乃至更下一級城市用戶滲透。

數據顯示,最喜歡發紅包的省份是廣東,江蘇和浙江緊隨其後,最喜歡發紅包的前三個城市是北京、深圳和廣州。在發紅包排名前二十的城市中,三四線城市數接近一半。

在參與人群的年齡分布上,微信紅包也覆蓋了更多年齡層次的用戶。90後是發紅包的主力軍,共發送25.88億次。在猴年春節,甚至不少爺爺奶奶輩也註冊了微信賬號,綁定銀行卡,參與到紅包狂歡中,60後發送紅包超1.66億次,60前發送紅包達0.96億次。

事實上,根據企鵝智酷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紅包大數據報告》顯示,通過調研超過一萬七千名城市手機網民得出,目前互聯網紅包在城市手機網民的滲透率為89.5%,紅包高頻用戶集中在20-29歲,滲透率達92.6%。

在78.0%的貨幣互聯網紅包(即現金紅包)中,“錢”仍然以紅包的形式再次分發出去,遠高於電商購物(12.2%)和線下消費(9.4%)的滲透率。顯而易見,互聯網紅包的基因屬性在於社交,而社交的流轉會讓紅包用戶獲得更大擴展。隨著社交+電商和社交+線下的服務升級,未來互聯網紅包的生態規模會呈現出更大增長。

例如,73.4%的用戶認可優惠券類互聯網紅包給生活帶來的便利,4.5%的用戶認為這是生活的必需品。在打車租車、旅遊、汽車保養領域,優惠券類互聯網紅包對用戶生活的影響尤其明顯,三者的用戶認可度分別為79.6%、77.4%、77.3%。此外,上門家政類的整體認可率雖然排在第七名,但其高黏性用戶的占比高達7.3%,位列榜首。在最常用的優惠券類型調查中,餐飲外賣、打車租車、商超生鮮和旅遊等行業優惠券處於高頻消費狀態,使用率達30%以上,而房屋買賣、上門家政領域處低頻狀態,需從體驗到黏性全面改善。

與此同時,O2O類優惠券紅包呈現出顯著的地域特征,從大城市至中小城市,滲透率明顯遞減。在所有手機網民中,一線城市優惠券滲透率達到30.2%,而四五線城市的滲透率只有17%左右。研究表明,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線下商戶的互聯網對接意願、能力和平臺覆蓋力度有所差別。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