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白酒出口:八大名酒不敵廣東米酒廠

中國白酒的產量占全世界烈性酒產量的30%,但在全球烈性酒市場所占份額卻不足1%。作為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中國白酒一直未能像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金酒、朗姆酒等其他烈酒在全世界範圍內獲得廣泛認可。

對於中國白酒國際化,貴州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近期在集團外宣工作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18年前,我們在海外市場上的銷售數字簡直微不足道,18年後,茅臺酒在海外實現銷售收入3.2億多美元(約合人民幣近22億元)。”貴州茅臺發布的公告顯示,2016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為398.56億元,海外收入占比為5.52%。

五糧液股份公司董事長劉中國曾公開表示,在當前國內經濟和消費趨於平緩的形勢下,國際化成了中國白酒必須走的一步棋和未來重點開拓的方向。

中國白酒已經在國際市場上深耕多年。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十多年前,茅臺就開始與海外免稅渠道經營商開始合作,而五糧液也是大手筆在海外媒體上做廣告,但至今為止,白酒還只是在唐人街及華人圈內銷售,緊跟其後的還有汾酒、古井貢及水井坊等品牌。

如何突破華人圈,讓中國白酒暢銷世界,尚待探索。

 

海外市場反饋不佳

“中國白酒沒能進入美國或歐洲主流市場的原因主要還是中國酒業自身,在美國,酒類銷售有非常嚴格的質量、標簽、成分等一系列要求,國內酒業‘寬松管理’慣了,會比較難以接受這種‘管制’。”在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經營著數家中餐館和中國超市的鄭淇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來買酒的基本上還是華人,大多數的本地人連白酒是什麽都不知道。”

他也進一步補充道:“目前‘進口’到美國的中國白酒,有不少是沒有完備的進口手續和美國政府規定的質量檢測和標簽許可的,所以會出現一些有趣而滑稽的現象,一些違規‘進口’到美國的中國超市的白酒還打著‘廚房用酒’的幌子,也就是以‘料酒’的名義。這種‘進口’的方式終究難登大雅之堂。”

中國白酒文化歷史悠久且制造工藝獨特,但“出海之路”卻是任重而道遠。根據海關總署信息中心對外披露的數據,從2009年至2016年前8個月,整個白酒外貿平均增速15%左右。但因基數太小,年出口量不足2萬千升。

據了解,由於國內酒類進出口貿易長期存在逆差,而為了鼓勵白酒出口,海關總署不僅在政策上給予了白酒單獨編碼,還讓白酒享受了出口退稅的優惠。在2009年以前,白酒在食品飲料酒大類里沒有單獨編碼,現在細分為飲料、酒及醋,編碼為2008902000,出口退稅率為15%。為了保護國內酒業,烈酒進口普通稅率則高達180%。

盡管如此,記者從海關總署信息中心披露的分析報告得知,多年來,以貴州茅臺、五糧液為代表的中國八大名酒並無一家在出口規模上占據榜首。2015年海關總署的分類統計顯示,廣東珠江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180萬升的年出口量超過五糧液集團,成為中國白酒出口規模最大的生產企業,而該企業生產的珠江牌廣東米酒,除直接飲用外,多用於烹調。

 

文化差異水土不服

行業資深營銷專家肖竹青表示,中國白酒要實現國際化,一方面需要國際化的人才,另一方面則需要通曉國際規則,用國際化的語言來推進中國白酒。他舉例道,可口可樂在中國,能讓原本不喜歡可樂味道的中國人喜歡上可樂。同樣的,我們也需要用國際化的語言來傳播中國的白酒文化,融入當地的生活方式。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酒吧在西方文化中是極為普遍的飲酒場景,然而中國白酒卻難以融入其中。一方面,在酒吧的人們大多喜歡空腹喝酒,而白酒十分濃烈,所以就算進入酒吧也並不好賣。

另一方面,中國白酒在包裝設計上,大多都未針對當地文化而做出調整。在品牌知名度和產品知名度都未打開局面的情況下,“水土不服”則愈加明顯。

記者留意到,近期召開的2017成都春季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中,有不少外國酒商參與其中。然而,卻是賣酒的多,買酒的少。海外酒水經銷商們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機遇,但對中國老一輩人中的“心頭好”(白酒)卻知之甚少。

資料顯示,2016年,貴州茅臺(600519.SH)股價較2015年上漲53%,市值達4200億元人民幣(約合605億美元),與全球烈酒第一品牌帝亞吉歐(市值530億英鎊,約合650億美元),兩者只有45億美元的差距。

盡管貴州茅臺作為中國白酒行業的“領頭羊”,在資本市場也是“獨領風騷”。 但要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占領一席之地,還面臨諸多的挑戰。

一位酒水行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國內外酒水的渠道差異很大,中國的渠道是團購形式的,講究開瓶費、進場費、出場費,但是這些銷售行為在國外是禁止的,屬於一種賄賂行為,是違法的。國內許多酒企對於外國的法律法規和銷售渠道都還缺乏一定的了解。”

“國酒茅臺,世界之醉”、“中國的五糧液,世界的五糧液”、“讓世界品味中國”……諸如此類的企業願景不勝枚舉。企業贊助、投放廣告,甚至還開設了Facebook、Instagram等海外主流社交賬號讓當地消費者了解品牌、了解產品。除了喊口號和投入巨資,白酒企業也不妨學習日本清酒打入歐美市場的方式。

白酒行業分析師蔡學飛表示,白酒出口市場競爭趨烈,對於國際化道路,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思考。白酒要“走出去”,企業要對產品定位、目標市場的市場準入以及國際化的優先次序做整體考慮,制定合乎自身情況的出口戰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40

【旅遊籽】劈酒只求醉 速成劣酒多 韓國米酒大平反 

1 : GS(14)@2016-06-21 07:40:17

米酒發酵完畢,李俊碩校長利用隔渣網親手濾出酒液,由於力度大,繃得手指關節都發白。



【旅遊籽:追源尋味】韓國人愛飲酒的程度,不遜於大愛伏特加的俄羅斯人,或是整天灌啤酒的德國人,澳洲有研究指韓國人的人均酒精攝取量是俄國人的兩倍,成全球之冠。開心又飲,唔開心又飲,食晏都可以飲,但他們享受的並非酒香與味道,而是醉意帶來那似有若無的歡愉。因此,求醉飲的酒,哪需講究,酒精度夠高便成,變相令劣酒在市場上橫行。近年,有一撮人靜靜地起革命,希望重尋韓國酒的根源,回歸基本,釀製出優質的傳統酒,讓當地人在求醉的同時,也能品嚐到韓國酒的優雅細緻。


要數最普遍的韓國酒,當然離不開燒酒和米酒,前者嗆鼻辛辣的特性,不是人人受得住,反而性質較溫和的米酒,更為平易近人。究竟平日我們接觸的韓國酒,有甚麼問題?以米酒為例,在尖沙嘴的韓國雜貨店,十數元便有一大支,夠抵飲,難道平嘢冇好嘢?「酒之所以平,是因為成本低,但若要造出優質的韓國酒,過程中所需的時間、心機、材料等,絕對不只值十數元。」曾任「韓國傳統酒學校」校長的李碩俊如是說。跟他形容香港最常見白色膠樽款的韓式米酒,聽罷這位匠人不禁失笑,直接問道:「如果我跟你說,那些所謂的米酒,其實根本沒有用米釀製,你能接受嗎?」為了尋找韓國米酒的根源,特意由首爾乘三小時車到清平,來到李碩俊校長現時經營的米酒釀造所──좋은술(好酒)。為自己的品牌命名為「好酒」,原因是在市場上難以找到好酒,這說法並不是白鴿眼看不起人,而是歷史及政治因素,將韓國米酒推向滅亡的邊緣。「擁有過千年歷史的韓國酒工藝,一直都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延續下去,每家每戶根據自己的口味釀自家酒,秘方一代傳一代,直到1910年日本佔韓,自釀被禁,開啟了韓國酒沒落之路。」



李校長十多年前開始釀造米酒,搬搬抬抬粗勞過度,傷及腰骨,棄用傳統韓式酒埕,改用較輕不銹鋼煲釀酒。

將白米及糯米磨成粉後,再用人手過篩,令米粉更幼滑。

造米酒的基本步驟,是把米磨成粉加水和酵母反覆發酵,令味道更具層次。



放入蒸熟的糯米攪勻後,再發酵三個月,米香特別濃郁香醇。



跟足傳統技術 花近一年釀製米酒

釀酒公營化,在每區選出一名親日人士主理廠房,釀米酒的方法亦漸漸變得偏日化,更以日式酒麴取代韓式酒曲(酵母一種,有助米酒進行發酵),令米酒味道變得更清淡簡潔。日佔時期完結後,發生韓戰,戰後民不聊生,糧食短缺,1965年起禁用米釀酒。為了繼續有酒飲,當時人就用其他含有澱粉質的材料取代米,繼續釀酒,但不用米釀的酒味道差勁,釀造者就開始加入人造甜味劑如阿斯巴甜,以彌補無米酒的缺點。這樣,正宗韓式釀造法日漸失傳,四不像的假米酒開始橫行。直到九十年代尾,政治社會狀況穩定下來,用米釀酒解禁,才逐漸出現像李校長這種人,挺身而出捍衞韓國酒的傳統文化。參觀「好酒」造酒房,看着師傅先把白米及糯米磨成粉,加地下水及山水混和,伴入酒曲酵母發酵兩日後,再加入米漿伴勻發酵,這個動作重複四次後,放入蒸熟的糯米攪勻,最後發酵三個月,再陳釀六至九個月出廠。一批跟足傳統方法釀製的米酒,要用上近一年時間,時間就是金錢,如果單從商業賺錢的角度,成本太高了。「剛才提到的白膠樽米酒,製作時間只需數天,即使真的有用米釀製,都沒有足夠時間讓米香完全滲透,質地較稀,味道亦偏淺薄,讓人喝到很納悶,奈何市面上充斥相似的產品。」李校長說。呷一口「好酒」,酒質濃郁香滑,似全脂牛奶的口感,特長的發酵及陳釀時間令米香更醇厚,餘香悠長細緻,是從來沒有嚐過的味道。一直對於韓國米酒的認知,都是來自那經常做特價的白色膠樽,這亦正是令李校長擔憂的原因,「大眾最容易接觸那些大行其道的劣質速成米酒,便產生了一種『韓國米酒的味道就是這樣』的誤解,這正正是我想設立『好酒』的原因,想要為韓式米酒洗脫污名。跟足傳統釀製,味道好太多了。」



「好酒」酒質豐厚香滑,呈奶白色,呷一口,像全脂牛奶的口感。

韓國酒曲造就了傳統米酒的獨特味道,口感豐富,別的酒餅抄襲不到。

要造出上等的米酒,秘訣是白米和糯米的比例要精準,白米(左)清香,糯米香甜。



「好酒」的米酒單是發酵陳釀已超過九個月,而且包裝精美,每支$100。



居韓鬼妹辦品酒班

在推動韓國正宗米酒復興的革命路上,有個意想不到的人出現了,就是米酒釀造及品茗研究組織MMPK創辦人Julia。旅居韓國九年,Julia是土生土長的澳洲人,堅稱自己非哈韓族,只是畢業後誤打誤撞來了韓國教英文,然後索性留下生活。初嚐韓國米酒,她沒有很喜歡,大概是因為當時嚐到的是劣質米酒,但米酒的本質令她產生好奇,因而慢慢開始了解米酒的來龍去脈。為了替米酒平反,她放棄自己的穩定工作,開創MMPK,希望藉着不同的品酒及釀酒課程,讓人重新認識韓國米酒。



比當地人更熱心 成韓國米酒專家

韓國傳統文化,由一個外國人來宣揚,雖然感覺有點怪怪的,卻因Julia不是當地人才更感充滿熱誠。身為外地人讓她的好奇心成為推動力,主動接觸大大小小的酒廠商家,參觀遍佈全國的廠房了解釀造過程,修讀多個傳統酒研究課程,令她成為一位稱職的韓國米酒專家,就連「好酒」的李校長提起Julia也笑不攏嘴,說她對了解米酒文化比很多韓國人熱心。Julia分享道:「我認為韓國米酒有其獨特性,可以嘗試用wine tasting的方法品嚐,望讓人從色澤、香氣、口感、味道及餘韻等去認識米酒的特性。」品酒一向都是西方玩意,在韓國人的傳統文化中沒有這回事,所以Julia的想法剛好補上了當地人所缺欠的這一塊。「韓國人視酒為減壓飲品,或是炒熱氣氛的必需品,從不會以欣賞的角度來看酒,除非是外國產的葡萄酒威士忌,我希望MMPK的課程,能令韓國酒重拾應有的尊重。」每個月,Julia會跟一間首爾米酒酒吧或餐廳合作,舉辦品酒班,一晚試飲六至七款米酒,再一起交流對每款酒的看法,間中會請來負責人講解不同米酒的特性,講到興起又會拿出自釀酒分甘同味,希望藉着這種聚會,讓人擴闊對米酒的眼界,同時能放下偏見。



米酒tasting class上,學員圍坐一起試飲不同米酒,就連韓妹也報名學習認識米酒。

品嚐過每款米酒後,大家在酒評紙寫下評語,描述每款酒的特性及評分。

來自澳洲的Julia一頭栽進米酒世界,不怕韓國人的奇異目光,只為推動韓國米酒。以下是她和學員在品酒班後對三支韓國米酒的試酒報告。



海倉米酒★★☆☆☆$15味道清淡質地稀薄,幾乎找不到米香的蹤影,採用了人造甜味劑阿斯巴甜,酒質較乾身。

金浦米酒★★★☆☆$20採用產自金浦的白米釀酒,雖沒有加入阿斯巴甜釀酒,但濃厚度及米香尚有待加強。

竹鄉都家
Blue Label★★★★☆$23採用了蜂蜜增加甜味,米味清香細膩,但質地仍然偏薄,反映發酵時間不夠長。



Travel Memo

機票:濟州航空直航來回香港及首爾票價約$1,100(未連稅),包15公斤行李,查詢:http://www.jejuair.net
WiFi:易訊數據南韓4G Pocket WiFi無限上網,每日$40,查詢:http://www.esondata.com/滙率:1,000韓圜約兌6.52港元,文中價錢已折算成港元



記者:盧懿靜攝影:梁志永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621/196621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4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