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戀上天貓 渠道整合仍未止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7154.html
大眾汽車戀上天貓 渠道整合仍未止步
第一財經日報 孫銘訓 2015-03-18 06:00:00
繼甲殼蟲之後,“UP!”作為大眾汽車的又一款A00級車型,被大眾汽車寄予厚望。3月17日,在UP!上市之前,大眾汽車集團(中國)銷售有限公司(下稱“大眾汽車”)專門安排媒體試駕,並將阿里巴巴大廈作為試駕路線上的重要節點。
繼甲殼蟲之後,“UP!”作為大眾汽車的又一款A00級車型,被大眾汽車寄予厚望。
3月17日,在UP!上市之前,大眾汽車集團(中國)銷售有限公司(下稱“大眾汽車”)專門安排媒體試駕,並將阿里巴巴大廈作為試駕路線上的重要節點。除了因為這里是杭州的地標性建築外,大眾更看重其與天貓在電商模式上的合作,包括300輛“UP!”限量版車型的線上銷售。
這款搭載了1.0L多點直噴發動機的小車,百公里油耗只有4.8L。在環境汙染日益嚴重的當下,它具備了在全國推廣的“大眾消費”基礎,並有望再創一個大眾車型的銷量紀錄,但由於渠道的限制,它只能在大眾進口車集中在全國一二線城市的150多個4S店進行銷售。
在此之前,大眾進口車企圖借助上海大眾網絡拓展三四線城市市場的方案,因為去年年底的進口車經銷商反水而不得不在2月底停止。
“盡管被停止,但大眾汽車謀求經銷商網絡整合,卻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奧德思國際信息咨詢(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郎學紅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進口車與國產車共網絡銷售是一種趨勢。
磕磕絆絆的“改革”
2013年9月,大眾進口車啟動了一場由國產合資渠道分銷進口車的變革。大眾中國與上海大眾就大眾品牌進口車業務達成戰略合作,將途銳、邁特威、夏朗等進口車放入上海大眾渠道內銷售,先後獲得授權的上海大眾經銷商共90家,主要集中於大眾進口汽車尚未觸及的三四線中小城市空白市場。這意味著原本只通過大眾進口車渠道進行銷售和維修保養的車型,將第一次出現在合資公司上海大眾的渠道當中。
大眾進口汽車銷售網點有150個左右,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在一二線市場擁有約10%的市場份額,而在三四線城市的市場份額僅有4%,按城市統計的市場滲透率僅為22%,即平均每100個城市中只有22個城市有大眾進口車網點。
在汽車消費檔次逐漸攀升的國內市場,大眾進口汽車在三四線城市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借力合資渠道布局這一方式,被大眾中國認為是成本較低、速度較快的解決方案。同時此舉也是上海大眾品牌高端化的一次嘗試,上海大眾希望通過高端進口車的銷售提升其經銷商的各方面能力,並可以為未來上海大眾銷售豪華車作準備。
但由於大眾進口車與上海大眾缺乏很多深層次的合作方案導致出現了諸多問題,如本來只授權到三四線城市銷售的車型,被回歸到一二線城市,造成了整個大眾進口車渠道和產品價格的混亂。結果是不但銷量沒有獲得提升,而且沒有守住價格,造成了整個大眾進口車經銷商的利潤損失。
2014年全年大眾進口車銷售8.1萬輛,相較2013年下滑2.4%。銷售渠道的增加和銷量的降低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也直接導致了大眾進口車經銷商2015年初的集體“反水”。
2015年剛剛開始,大眾進口車經銷商聯名上書大眾中國銷售有限公司,要求取消對上海大眾銷售進口車的授權,對於2014年經銷商虧損的予以補貼、返還2012年二手車不合理被拒的返利,以及共同協商2015年銷售目標等多項要求。
在經過多輪談判之後,這場磋商如今有了新的進展,大眾中國與上海大眾於近日達成協議:自2015年2月1日起,上海大眾獲夏朗的獨家經營權,同時不再銷售包括途銳、甲殼蟲、尚酷、邁特威等在內的大眾進口車型,而進口大眾經銷商在消化完庫存後將不再銷售夏朗;此外大眾汽車還要向進口車經銷商進行1.2億元的返利補償,承諾2015年銷售目標會與經銷商一起協商制定。
必然趨勢?
郎學紅認為,大眾汽車謀求在華銷售渠道的整合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之前合作的失敗更多是因為這種合作是單向的,“它發展更多進口大眾網絡的同時,卻沒有給進口大眾的經銷商熱銷車型。”而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進口大眾的經銷商不滿意,大眾銷量沒有得以提升,同時上海大眾也並沒有從合作中嘗到甜頭”。
“未來不排除雙方探討中長期的網絡雙向協作模式。”郎學紅表示,進口車與國產車並網是大的趨勢,但雙方應該探討一種新的合作模式,雙向協作應該被接受。
“進口大眾每年的總銷量尚不足10萬輛,其銷量的提升仍然需要大的網絡支撐,但鑒於現在經銷商投資環境,要提高大眾進口車的銷量,借助其國產車的渠道也是其他跨國汽車品牌慣用的模式。”郎學紅指出,目前不僅德系三大豪華品牌是如此操作,豐田、日產、雷諾、克萊斯勒、別克、雪佛蘭等也都是如此作為。
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盡管並網是未來的趨勢,但如果大眾進口車與合資公司不能組建統一的銷售服務公司也很難達到預期目標。“正如此前奔馳在華的發展,北京奔馳與進口奔馳的多頭管理造成了奔馳品牌在華發展的遲緩和價格混亂,一直到統一的銷售公司組建完成,才捋順了整個銷售流程。”
編輯:一財小編
券商兼併起步 大潮仍未襲來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03/t20150318_731068.htm
2014年,國內券商之間的併購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同一控股股東旗下券商為掃清「一參一控」障礙實現上市進行的系內資產整合,二是為擴大規模和資本金,發展創新業務而進行的市場化併購。目前,由於小券商估值較高,國內券商之間的市場化整合案例較少,但是券商收購多元金融資產甚至境外金融資產,以及其他行業公司收購券商則屢見不鮮,這些成為了當下券商併購的主流。 趙俊/文 2015年1月26日,隨著申萬宏源(000166)掛牌上市,中國證券行業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併購案終於完成。按照上市首日收盤價計算,申萬宏源的市值達到2919億元,不僅取代國信證券(002736)成為深交所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還一度超過中信證券A股(600030)的總市值,成為券商股老大。
2014年的證券行業併購大潮,不僅成就了業內併購金額最大的「巨無霸」券商申萬宏源,在併購方式和種類上也體現出多樣性。國內券商之間的併購中就有國泰君安收購上海證券、方正證券(601901)收購民族證券等案例,與此同時,內地券商還不斷染指海外,通過收購香港甚至歐洲的券商進軍國際市場。此外,券商對外匯交易等其他金融領域企業的收購也不斷見諸媒體,最近的包括2015年1月31日中信證券(600030)宣佈收購知名外匯經紀商KVB崑崙國際60%股權,以及2月初傳出的光大證券(601788)擬以5億美元收購業務包括外匯貴金屬在內的新鴻基金融(0086.HK)約70%股權的消息,其目標均直指金融混業。進入2015年,券商併購的潮流能否持續?
併購動機之一:掃清「一參一控」障礙,實現上市
這一輪國內券商間的併購,一大動機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申萬合併宏源、國泰君安收購上海證券,即屬此類,其旨在通過併購滿足證監會提出的「一參一控」要求,從而達到上市的資質。
「一參一控」指的是按照證監會2008年的相關政策,兩個以上的證券公司受同一單位、個人控制或者相互之間存在控制關係的,不得經營相同的證券業務。而為了維護上市證券公司的資質條件,減少規範整改過程的複雜性和涉及面,避免上市後出現重大變更事項,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符合「一參一控」要求的證券公司,不能申請上市。
由於一些大企業作為控股方同時控股或參股多家證券公司的情況比較常見,為滿足「一參一控」要求,國內證券行業掀起了大刀闊斧的整合。中投旗下公司曾經參控股10家證券公司,包括全資持有的中投證券,絕對控股的銀河證券(06881.HK)、宏源證券(000562)、西南證券(600369)、申銀萬國(00218.HK)和中金公司,以及參股的中信建投、國泰君安、齊魯證券和瑞銀證券。通過對旗下券商股權不斷梳理,中投公司逐漸淡出國泰君安、西南證券、齊魯證券和瑞銀證券(表1)。

中投絕對控股的宏源證券、申銀萬國、銀河證券、中投證券和中金公司這5家券商最為其倚重。據《證券時報》2013年11月報導,匯金系券商敲定的整合框架是,銀河證券與中投證券合併、宏源證券與申銀萬國證券合併,至於有外資股份的中金公司,退出還是重組仍是未知數。目前申萬與宏源已完成合併,中金公司此前傳出赴港上市的消息,但一直是只聞其聲未見其動。
2013年10月30日,宏源證券停牌,其與申萬的重組大幕啟動,具體方式為申銀萬國通過換股吸收合併的方式收購宏源證券。宏源證券以9.96元/股的價格換取申銀萬國發行的4.86元/股的股票,換股比例為2.049。這個價格相對當時宏源證券二級市場8.12元/股的價格有22.7%的溢價。申銀萬國因吸收合併而發行的A股股票為81.41億股,全部用於換股吸收合併宏源證券。換股後,宏源證券終止上市並註銷法人資格,申銀萬國資產實現證券化,存續公司以申萬宏源為名在深交所上市流通。
匯金旗下的證券公司實力偏弱,從投資運營角度看存在整合必要性。合併後的申萬宏源,形成金控和證券子公司的母子公司雙層架構。其中,證券子公司的註冊地在上海,作為上市公司的投資控股集團註冊地在新疆。後者定位於成為匯金的金融資產證券化平台,其旗下擁有證券、併購基金、另類投資等子公司,未來還將進一步打造銀行、保險、信託、租賃等全產業鏈條,以實現多元化的業務佈局,提升盈利及其穩定性,同時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負債比率和經營槓桿。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的券商總資產排名,整合後的申萬宏源將以1054億元的家底坐上行業老五的位置,僅次於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和廣發證券,而2013年其在行業中的總資產排名是第十位。
國泰君安受讓上海證券股權,也是為瞭解決「一參一控」問題,掃清上市障礙。國泰君安的大股東為上海國際集團,後者除了控股國泰君安之外,還同時控股上海證券。這一硬傷導致其旗下的任何一家券商都無法上市。國泰君安收購上海證券後,可以獲得上海證券在經濟最發達的江浙滬地區積累的優質客戶,加速向財富管理方向轉型,提升中長期盈利能力,最終成為金控集團。
匯金公司和上海國際集團等控股股東之所以急於讓旗下券商通過兼併整合躲開「一參一控」,實現上市,也是為了盡快融資,擴大資本金,發展創新業務。上市券商不僅可以通過IPO融資,上市後更可以通過發債、配股或增發等方式從資本市場繼續獲得資金支持。
併購動機之二:擴大資本金,拓展創新業務
券商併購的另一大動力,來自發展的驅動。長期以來,券商收入主要來自於傳統的經紀業務,其佔比普遍達一半以上。在互聯網金融的衝擊下,券商紛紛通過「萬二」或「萬三」的佣金大戰吸引客戶,甚至有券商提出了零佣金,僅向客戶收取約萬分之一的證券交易所規費。根據上市券商2014年三季報,佣金率由2013年同期的0.081%下滑至0.069%。
在佣金率下滑趨勢確定、經紀業務增收放緩的情況下,券商只能拓展其他業務方向,通過專業能力來做一些相對高端的業務以攤薄其負面影響。2012年後,證券行業進入創新發展時期,創新業務對券商業績的支撐作用逐步凸顯。中國證券協會數據顯示,到2014年,全行業來自融資融券、資產管理、財務顧問及投資諮詢業務的淨收入,已能支撐起整體營收的25%左右。尤其是融資融券業務,成為券商各項創新業務的「領頭羊」,兩融利息收入比在在2013年同比大增251%之後,2014年繼續同比增長142%至446.24億元。
融資融券等資本中介業務具有風險可控、收益穩定的特徵,對於提高券商的盈利水平、完善金融服務和改善盈利模式意義重大。但它屬於資本消耗型創新業務,業務規模的擴大需要相應的資本金支持,也就是說,資本金的規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券商在未來創新業務當中的地位。
在發展創新業務的驅動下,券商也有動力通過併購擴大資本金,提升核心競爭力,整合各方資源以獲得更大市場份額。一位非銀行業券商分析師對新財富表示,隨著券商行業從牌照獲利過渡到市場化發展階段,資本金充足的大型券商可以依靠融資融券這類創新業務發展壯大,而集中於傳統業務的中小型券商地位尷尬,它們存在被同業或其他行業競爭者兼併的風險;監管層鼓勵併購,簡化審批流程,也為券商兼併重組提供了有利條件。
華泰證券2014年7月的研究報告指出,國內證券行業總規模為2.08萬億元,僅相當於美國證券行業規模的6.27%;經紀業務依然貢獻了行業總收入的54.16%,美國證券行業的經紀業務收入佔比僅為18.35%,說明國內證券創新業務有巨大空間;國內證券行業的集中度較低,券商之間業務同質化問題較為突出。參照行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併購重組將成為這一行業發展的趨勢。
2014年7月,方正證券獲准以定向增發購買資產的方式收購民族證券,即為第一例此類市場化的併購。華泰證券認為,目前中國證券業總規模和集中度偏低、業務同質化特徵依然明顯,市場化併購是解決以上問題的主要路徑。
市場化併購潮仍未到來 多元金融領域併購增多
雖然併購是一條迅速擴充規模和資本金、發展創新業務和提升競爭力的途徑,但是目前券商行業的市場化兼併重組仍然屈指可數,行內第四次整合大潮的來臨還有待時日。
一位投行併購部人士對新財富表示,一般行業發生大面積虧損時才會有大規模兼併重組,而目前券商業績亮眼,大多數沒有出售的意願。
此外,市場化併購也面臨著對收購價格以及收購時點等方面的考量和風險。比如有研報指出,方正證券對民族證券的收購中,民族證券在評估基準日(2013年8月31日)的評估價值為129.84億元,相較其截至2013年8月底的賬面淨資產值68.35億元,溢價89.96%,對應PB為1.9,PE超過80倍,估值偏高;而且民族證券在2013年8月完成了46億元增資擴股,正好是收購之前,也就是說,在民族證券68億元的淨資產裡有近70%的現金資產,對這部分現金資產以1.9倍的價格收購顯然價格也偏高;而方正證券當時二級市場股價(2014年7月10日收盤價)已較6.09元/股的增發價格折讓11.82%,也令定向增發麵臨一定壓力。
同時,收購完成後還涉及整合的一些風險,例如雙方風格不一樣、業務整合需要磨合較長時間等。而且,券商最核心的資源是人才,併購後要面臨人員的安排是否有適合的職位等考慮,因此不少券商更願意直接挖人,而暫時沒有動力進行兼併重組。
有非銀行金融行業研究員則指出,目前小券商的估值很高,收購價格偏高,大券商通過併購擴大規模的成本高,因而併購可能性比較小。當下市場的併購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證券公司在政府支持下,採用「走出去」的戰略,收購業務和地域互補的公司;二是券商併購其他相關的金融資產,如信託、小貸、擔保、租賃等,往多元金融領域發展。
目前,證監會在牌照和網點等方面已經放鬆了管制,證券公司擁有的網點不受地域和數量的限制。牌照的放開意味著一家證券公司如果擁有全牌照,就可以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議價能力。因此,證券公司自身也有動力通過併購獲得新網點和牌照。方正證券通過收購民族證券,就獲得了後者在東北和西南地區的51家營業部資源。
不過,由於國內很多地方券商的大股東都是當地國資委,出於GDP增長和政績考核的考慮,它們通常希望當地券商可以扶持本地企業上市,因此就算券商業績差,其出售意願也不強烈,這也是造成國內市場化併購數量少的一個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券商過去一年採用的是「跨境購」策略,對香港甚至海外的券商發起了收購,比如,國金證券(600109)收購香港的粵海證券,中信證券收購里昂證券、海通證券(600837)收購了聖靈投資銀行進軍歐洲市場,均是內地券商國際化的重要步驟,有利於開展跨境業務,提高在國際業務中的話語權(表2)。

此外,券商對多元金融領域的併購也是絡繹不絕。中信證券收購了在港交所上市的外匯經紀商崑崙國際(08077.HK),進軍外匯行業;光大證券收購新鴻基金融,西南證券(600369)收購香港敦沛金融(00812.HK)等,目標也在於此;西南證券、國元證券(000728)、長江證券(000783)等上市券商在最近的增發融資中均表示將「擇機收購證券類相關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證券公司收購多元金融資產,其他行業的公司也對券商牌照垂涎欲滴。2014年8月,大智慧(601519)宣佈擬收購湘財證券(430399),以通過協同效應和流量導入做大網絡券商。10月,九鼎投資宣佈收購天源證券,將證券業務與公司現有資產管理業務互相補充,發展金控平台。12月,東方財富(300059)宣佈收購香港券商寶華世紀,拓展海外業務和實現一站式金融服務平台。
在券商合併過程中,最大的風險就是人才流失。在申萬宏源的整合中,由於宏源原有的激勵機制更優,而合併後的薪酬將暫時保持一年「雙軌制」,即申萬和宏源各自保持原有的薪酬體系,這種「同工不同酬」的激勵機制已經造成了一定數量的原申萬員工離職。這種情況在華泰和聯合的整合過程中也有出現。當時華泰證券(601688)對經紀和投行業務採用「劃江而治」的策略,一些員工由於長期和家人兩地分居的問題也離職出走。目前華泰證券已把按地域劃分的整合策略調整為按業務劃分,經紀業務放在華泰證券,投行業務放在華泰聯合。
對於不能給予合適職位造成的人才流失,目前券商多採用股權激勵的方式留住人才,降低整合風險。2015年1月,聯訊證券公告了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以資產管理計劃認購定增股票,繞開了對從業人員的持股限制,並實現了所持股份的市場化投資運作。■
石梅灣魔咒,華潤15年30億投資仍未完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04783.html
石梅灣魔咒,華潤15年30億投資仍未完工
中國房地產金融 蔡燕蘭 2015-04-10 21:10:00
海南石梅灣項目的前任開發商——瓊能源,在斥以巨資之後,改頭換面悄然敗走。而該項目的現任開發商——華潤,在開發了15年之後,等待它的依然還是未知的問號。
繼4年前被媒體曝光出海南爭議項目之後,時隔4年,華潤置地再次因為這一項目成為媒體關註的對象:一個地產項目開發了近15年,至今還未完工,且項目完工時間遙遙無期。伴隨著這條新聞標題之後的,則是有關華潤置地董事會原主席吳向東被調查、辭職的一系列新聞鏈接。
套用經濟學家們當下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新常態。或許不少市場人士都想知道,新常態下,華潤旗下的石梅灣項目到底什麽時候能完成?或者能不能完成?

華潤石梅灣九里工程
15年了,還在開發
按照百度百科的記錄,石梅灣,由兩個形如新月的海灣組成,長達六公里的碧海銀灘,為植被茂密的低緩山坡所環抱,被世界旅遊組織專家贊譽為海南現存未開發的最美麗海灣。區內自然資源豐富多彩,碧海、青山、白沙、奇石、島嶼、椰林、溪流於一體,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充滿原始的熱帶原生態自然風光。
沿海灣綿延數十公里的茂密青皮林帶,則是從清朝就立碑保護的目前世界上發現的第二個也是面積最大的海灘青皮林,至少已有4000年歷史,現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據不少曾經前往過當地的親歷者介紹,這里四季無冬,陽光充足,空氣清新,適合觀興遊覽,長假療養。加之水清沙純,風平浪靜,石梅灣被不少開發商認定為適合開發成一個以世界熱帶“海洋文化”為主題的海上遊樂、旅遊度假區。
按照《石梅灣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顯示,華潤為石梅灣的規劃年限為15年,共有3個開發階段:近期2002~2007年,中期2007~2012年,遠期2012~2017年。在拿下整個石梅灣灣區的前十年中,華潤先後投入30億元,進行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如道路、管線、汙水處理、生活配套、度假配套等。
2010年,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正式啟動,海南樓市再次被點燃。不少媒體報道,當時華潤決定啟動石梅灣的住宅開發,並於2011年底開盤銷售。根據華潤置地的歷年年報,華潤石梅灣項目2011~2013年的銷售額分別為4.12億元、13.92億元、10.87億元,而平均售價卻一直在下降,由2010年的27971元/平方米,下降到2013年的21090元/平方米。
到底是什麽原因,阻礙了石梅灣項目整體開發的步伐?使得華潤從2010年開始,連續三年宣布推遲該項目的完工時間?。不少當地房產商告訴媒體,在海南當地諸如華潤這樣囤地推遲開發的現象較多,一方面地塊內部留有較多歷史遺留問題,另一方面外部大環境惡化也著實為這些房企帶來的不小的開發壓力。
石梅灣舊主
據媒體報道資料顯示,早在1992年,石梅灣就被列為海南省五大重點旅遊開發區之一。就在1993年初,當海南地產迎來一系列地產投資熱潮之際,石梅灣也迎來了它的第一任主人——海南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瓊能源”)。這個海南省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以3800萬元的價格從萬寧市政府手中取得了石梅灣2700畝海邊灘塗地的產權。
瓊能源到底是一家什麽樣的公司,為何會有如此魄力拿下石梅灣如此多的土地?既然如此財大氣粗,為何會將這一前景頗為看好的項目再次轉手給華潤?
《中國房地產金融》了解到,1992年11月23日,作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民營企業,同時也是海南第一家上市公司,瓊能源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上市當年,便創下每股46元多的高價。公司總資產也由剛上市時的4.7億元猛增到1993年的9.1億元,成為當時海南乃至全國房地產業的佼佼者。據不少老股民介紹,當時瓊能源的廣告語“投資新能源,穩操勝券”,在國內證券市場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993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意見》,一夜之間,銀根緊縮,幾乎所有房地產企業都遭遇寒流,而此前一度炙手可熱的海南房地產熱頓時被打入冰窖。此時,瓊能源的股票也開始大幅下挫,受其影響,石梅灣項目被迫停工。此後,瓊能源便一蹶不振,僅在石梅灣上建了3.8萬多平方米的爛尾樓。
但隨著整體經濟形勢的惡化,從1998年到2002年期間,瓊能源不但股價一路下挫,且接連被易主。公開資料顯示,1998年瓊能源主業全面停業,到1999年股票被實行特別處理。2000年雖然扭虧保牌成功,但時隔2年後,股東方海南潤達向恒大集團轉讓了瓊能源26.89%的股權。此後,河南人許家印執掌的恒大集團成為瓊能源的大股東,“瓊能源”也一度更名為“恒大地產”。
然而,此後的事實證明,恒大集團入主“瓊能源”後,僅僅只是借助這一上市公司空殼,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跳板過程。2005年7月,恒大地產工商檔案遷出海南,瓊能源成為第五家“北飛”的海南上市公司。2006年5月,恒大地產更名為綠景地產。
雖然前任舊主改頭換面,並且再也不見蹤影,但遭遇擱淺的石梅灣項目卻並未就此銷聲匿跡。
華潤海南折戟?
1999年,海南省開始處置積壓房地產項目的工作,石梅灣也迎來了第二任主人——華潤。據媒體報道,華潤通過資產置換的方式獲得了石梅灣2700多畝土地的使用權。同年,華潤在海南註冊了全資項目公司——海南華潤石梅灣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下稱“華潤石梅灣”),負責石梅灣旅遊度假區12平方公里的開發和建設。
2002年,華潤專門聘請了英國的偉信顧問,完成了對該區域的整體開發規劃。按照當時的規劃,目標是建成以酒店為主要產品的旅遊度假區,其中不僅有多家五星級酒店,同時還配備多項高端旅遊度假標配,比如遊艇碼頭、直升機停機坪、高爾夫球場等。
六年後,石梅灣區內,同時也是萬寧108公里海岸線上第一家五星級酒店——艾美酒店,正式建成開業。但此後,規劃中的其他酒店、高爾夫球場、遊艇碼頭等,至今未見身影。不僅未見規劃中的配套項目,就連原本待開發的旅遊用地也年複一年地放在那兒任其長草。僅石梅灣九里住宅項目在當地有著良好的口碑,且銷售業績較為樂觀。
不過,華潤置地2014年財務業績報告顯示,即便在石梅灣這一旅遊天堂,石梅灣艾美酒店的租金收入也已出現衰退跡象。2014年全年,石梅灣艾美酒店的租金收入為8157.4萬港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08億港元,租金收入下滑超過20%。
但一個投資數十億,開發周期長達十幾年的黃金項目,卻遲遲無法完工。這背後的緣由,似乎顯得撲朔迷離。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是整體宏觀環境下滑所致,也有觀點認為,海南房產樓市泡沫嚴峻,華潤或許只是持幣觀望,等待良機。
隨著近期媒體曝出華潤集團副總經理蔣偉被帶走,華潤置地董事會原主席吳向東被調查等消息後,華潤系和它的海南石梅灣項目,也再次被置於風口浪尖。甚至有業內人士擔心,華潤是否會重蹈深圳老牌房企佳兆業目前生死不明的軌跡?
好在,截至稿件出刊之前,華潤置地方面表示對該項目不予置評。或許,對華潤系而言,此時沒有答案,便是最好的答案。
編輯:姚逸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