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華勝欠波債張玉珊:我唔幫人還錢!
|
|
去年四月與向華勝正式分手的張玉珊,曾先後與許晉亨外甥郭永亮、殼王陳國強、利孝和姪孫利承武傳出緋聞,感情生活多姿多采。
事業愛情皆得意,但近日張玉珊卻無辜捲入一宗恐嚇案,而事件更涉及其前男友向華勝。
有傳近年沉迷賭波的向華勝,曾欠下達七位數字賭債,但債主竟向其舊愛張玉珊追討欠款。本刊收到獨家消息,事件發生後,張玉珊已報警求助。發放消息
近日坊間有傳去年十一月十一日,有兩名大漢到張玉珊的尖沙咀修身堂寫字樓,交低一封信並要求轉交向華勝,甚至要老闆娘張玉珊代對方還賭債,與此同時,還向傳媒通風報信搞大件事。有感事態嚴重,張玉珊二話不說即時報警備案。
本 週二(一月二日),記者到張玉珊尖沙咀寫字樓外守候,下午一時多,她與大班員工,到鄰近的半島酒店coffee shop用膳。向她求證報警一事,張玉珊顯得有點抗拒:「唔係吖!○七年我仲咁惹是非!」記者再三追問,她才直認不諱:「咁我係一個正常人,當遇到不可思 議事件,我就會報警!」
輕鬆面對
雖然被恐嚇,她卻神態輕鬆說:「我唔覺得依家有人恐嚇我!亦都唔擔心!」
至於會否擔心對方有進一步行動,張玉珊理直氣壯:「你哋(指記者)由朝到晚跟住我,我怕你哋多啲!何況我生活正常,有正當職業,我從來都唔會賭錢,六合彩都無買過,就算夢遊都唔會賭錢囉!」
記者再追問債主登門恐嚇的目標人物是否向華勝時,她變得不耐煩。
「分咗手咁耐,我哋好長時間無見面亦無聯絡,關於佢嘅嘢,唔可以搵我!」
事實上,早於○三年十月,已經有報導指「修身堂」於尖沙咀寫字樓突遭四名大漢闖入,聲言向華勝要歸還六百萬欠款。雖然事件後來得到平息,但有消息指出,因當時張玉珊要獨力處理事件,對向華勝表現感到心都實埋,亦成為二人分手導火線。
「我同佢分手,唔關任何原因,唔係外界嘅謠言所講,唔好再有任何揣測。(咁係乜嘢原因?)老土啲講,係性格不合,生活世界唔一樣。」
有波必賭
自從創辦纖體公司,○三年更為「修身堂」成功上市,張玉珊事業從此一帆風順,進身商界做女強人,賬面身家以億元計,難怪會被人虎視眈眈。
無辜捲入恐嚇事件,張玉珊再次強調說:「拜託大家,我唔係開私家偵探社,唔可以搵我嘅朋友,就嚟搵我!我亦唔係專幫人搵朋友,我自己嘅工作已經夠忙!」
自四月分手後,向華勝已即時搬離二人的九龍塘愛巢,早前本刊便拍得他悄悄搬到尖沙咀豪峰軒居住,並已結識新女友。有傳向華勝近年對賭波亦極之沉迷,每場波落注數目至少五位數字,終欠下七位數字賭債。
究竟會否代向生還巨債,張玉珊堅定的說:「我係有慈善基金,會幫助有需要嘅人,但唔係用嚟幫人還債,我亦唔會幫任何人還錢。」
億萬富婆
現年三十二歲的張玉珊,坐擁市值八千萬的修身堂集團,成為上市公司主席。除了做生意有一手,自我投資保值更加有眼光,其手上物業遍布香港及美國,保守估計身家過億,是城中最年輕的億萬富婆之一。
港島半山松柏新邨
2,700呎
2,800萬
跑馬地比華利山 1,700呎×2
2,200萬
美國Monterey Park獨立屋 1,700呎×2
1,128萬
修身堂
市值約8,000萬
資產約值:1.4億
八年患難離合
張玉珊九八年在契爺黃毓民穿針引線下,認識了向華勝。當年男方對這位尚在電視圈打滾的姐仔一見鍾情,展開熱烈追求。兩人拍拖八年,經歷風雨,共過不少患難,無奈亦都多次離合,最終在去年四月中,由女方正式替戀情畫上句號。
99年
張玉珊感冒菌入腸,向華勝親身送女方入院,還體貼地帶叉燒瀨氹伊人開心,成功奪得當時只有24歲的張玉珊芳心。同年兩人前後腳離開友人的婚宴,戀情正式對外曝光。
00年
二人終於承認戀情,並於九龍塘共築愛巢。
01年
張玉珊聲稱受一個「老千集團」陷害,舉行記者會聲討。男友向華勝出面撐場,兩人更懸紅百萬緝兇。同年11月,向生在豪華遊艇為女友慶祝生日,往後兩人多次被拍到一起到歐洲和日本外遊,並傳出秘密結婚。
04年
張玉珊正式搬離九龍塘愛巢,兩人關係踏入冷靜期。
05年
兩人被傳媒拍到從埃及外遊度歲返港,同年9月「修身堂」深圳分店開幕,向生仍俾面出席,表面睇,關係看似依舊,直至去年七月,張玉珊終承認與向華勝分手三個月。
與向華勝分手後,先後和殼王及許晉亨外甥傳緋聞。
|
全球最大市場在崩潰 很多人還不知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99

假如把動物比作股票,那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很快得上頭條,因為不少人都沒察覺,它正走向崩潰。
全球獨立的非政府自然環境保護機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制作了一種“地球生命力指數”(GLPI),它像標普500指數追蹤所有美國大公司的股價一樣追蹤全球動物的數量。具體來說,這種指數追蹤了3038種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的代表群體。
如下圖所示,1970-2010年,地球生命力指數下跌52%。這意味著代表上述3038個物種的1.038萬只代表動物約有半數都已在地球上消失。

WWF以指數形式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損失,這看起來倒不那麽像環保學家做的事,更像是金融分析。WWF既傳遞了環境數據,也透露了經濟方面的信息。因為動物的數量代表經濟依賴的寶貴自然系統,很多時候動物也是可以交易的商品,比如野生魚類。
WWF的總幹事蘭博蒂尼(Marco Lambertini)評價以上圖表展示的現狀:
“才不到兩代人時間,不同物種脊椎動物的數量就減少了一半。我們忽視它們的數量下降就是在自擔風險。”
WWF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4》指出,在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同時,人口和人均消費的增長正驅動著全球生態足跡的增加。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需求已經超過了自然可再生能力的50%——需要1.5個地球才能承載目前人類的生態足跡。

分地區來看,拉丁美洲的生物多樣性大減83%,是形式最嚴峻的地區。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盡管人均生態足跡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但由於人口基數大,中國以30億全球公頃的生態足跡總量位居全球第一。
WWF認為,人們只是才開始感覺到氣候變化的影響,過去四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大幅下降主要原因不在於此,最主要的影響來自人類采掘,比如過度捕魚。動物減少有37%的原因是這類因素,有31%是因為棲息地退化,13%則是棲息地喪失。
全球變暖要為動物數量劇減負7.1%的責任,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氣候敏感的物種上。WWF預計,雖然氣候變化帶來的動物死亡數量還在增加,可其他對動物生存的威脅也不會減緩。
總之,要維持社會與經濟發展,就要更好地管理資源。因為現在地球最大的市場正在大熊市。(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微信不能用H5吸粉了,社會化運營人還能怎麽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21/155346.shtml
近日,微信發布了《微信外鏈規範》的規定,關於H5的部分是這樣規定的:H5 遊戲、測試類內容以遊戲、測試等方式吸引用戶參與互動的,具體形式包括但不限於比手速、好友問答、性格測試,測試簽、網頁小遊戲等,若內容中包含以上情況,一經發現,立即停止鏈接內容在朋友圈繼續傳播、停止對相關域名或 IP 地址進行的訪問;對於情節惡劣的情況,永久封禁帳號、域名、IP 地址。

且不說微信出臺這一政策是為了增加移動廣告收入還是為了優化用戶體驗,但此番受影響最大的人群必定是社會化運營者,以及想要通過自媒體實現平臺曝光和留存用戶的創業公司。畢竟在很多公司看來社會化運營和自媒體運營是一個相對快速且低成本積累用戶的途徑。
具體不知從何時起,微信作為最大的H5出口開始采取一系列的封殺和限制活動,有時還六親不認,連自己的H5也封!也許是所謂穩定行業的責任感在作祟,也許是面對上億pv的恐懼,一時慌了的陣法。但幾乎所有的H5從業者、運營方都清楚這個潛規則,當廣告點擊達到一定量,如果被微信監控到帶有分享頁面,將被毫不留情的封掉!

現在這種大棒子一刀切的限制現在又落到對html5部分功能封鎖上,此舉不由得再次引發相關者們吐槽,用來拼誰家創意牛的功能被限制得嚴嚴實實,形式上能玩的只有設計和頁面,展示效果大縮水之余,用戶的體驗性和互動感也必然跟著急劇下降。
以前吸粉利器H5小遊戲、測試、問答等低成本方式不能玩了,微信還能怎麽玩呢?對此曾在蘋果、小米公司擔任新媒體運營的業內人士潘總向雲圓星E-Volutione創業公司市場運營研究院表示:微信封殺H5後,以往的拉粉手段被逐一閹割,目前可以開展的是內容運營、活動運營、紅包運營、功能運營,想要做好上述工作則需要投入比以往多幾倍的人力和預算。

而小E了解到,自從微信新規發布後,許多創業型公司立馬機智地轉向研究微信廣告主,希望以正常的廣告形式與渠道投放來獲取粉絲。據說,大眾類型的公眾號通過投放微信廣告獲得一個用戶的成本為1元錢;另一方面,據騰訊2015年Q4財報顯示,以微信廣告位代表的效果廣告收入同比增長157%至人民幣29.16億元,超過了28.17億元品牌廣告收入。由此可見,本次微信封殺H5勢必會讓微信廣告業務進一步增長,對社會化營銷人的影響則會更多體現在微信內部投放能力和日常運營能力上。
除了廣告投入,創業公司還有一招吸粉秘籍,就是通過早前行內慣用的異業聯盟,即各個公眾號間繞過廣告平臺進行相互推廣來交換各自的粉絲,這種形式即實現低成本,又確保了真實粉絲的獲取,目前仍被部分平臺推崇與運用。
長期以來,H5 行業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各種朋友圈小遊戲、測試題、邀請函,些內容往往本身的趣味可玩性並不高,也不止一位專家發過“H5就是刮大風,刮過去就什麽都沒了”的預言。而隨著微信的打壓力度日益加重,曾在友圈創下無數神話的H5未來是走向優質化還是進入沒落,恐怕目前難以想象和判斷,不過倒是可用一句話來概述這個行業的現狀:用戶更精準了,運營人員更辛苦了。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張泳真,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缺錢少人還想占便宜 英國脫歐進程如何啟動?
最近,英國新任脫歐事務大臣戴維·戴維斯在互聯網上直抒胸臆,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脫歐藍圖:倡導自由貿易、促進出口、減稅並帶領英國同世界各國及時締結新的貿易協定。他還透露了一個關鍵的時間點:英國計劃在2018年12月正式退出歐盟。
“僅是同美國和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就幾乎能超過同歐盟的(貿易量)兩倍。”戴維斯暢想道,況且英國還會尋求和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阿聯酋、印尼以及許多其他國家達成貿易協定。
不過戴維斯忘記的是:正式退歐前,從法律角度而言,英國無法同其他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定;更為重要是,作為一個全新設置的部門,脫歐部(Department for Exiting the European Union)既無資金也無人員。盡管目政府正在從各部門抽調人手支持脫歐部,不過按照英國議員近日給出的一份報告顯示,英國在“對貿易談判方面有直接理解能力的官員”的人數在12~20個。在人手和資金都受限以及短期內英國經濟不振、房地產價格暴跌的前景下,作為堅定的脫歐派,戴維斯如何巧為無米之炊呢?

英國新任的脫歐大臣戴維斯
設想從歐盟手中奪回貿易權
戴維斯一直是一位重度歐洲懷疑論者。他在脫歐計劃的文章中寫道,“脫歐可以讓我們拿回貿易權,最大程度地享受自由貿易的紅利。”
他表示,因為受到歐盟在自由貿易協定方面的束縛,在英國的前十大非歐盟貿易夥伴中,英國只同其中的兩個簽署了貿易協定,然而這些非歐盟貿易夥伴對英國來說才非常重要,英國對外貿易的60%都是同非歐盟國家達成的。
與此同時,作為一個單獨的國家,肯定要比大型貿易聯盟在談判時要自由和專註得多。他舉例道,韓國同美國談貿易協定僅僅用了1年,即便是同比較難對付的印度,也在3年之內談成。
而歐盟平均要花超過6年時間來進行貿易協定談判。那些令英國受益的大型貿易協定,比如同加拿大或美國之間的自貿協定,則要花更長的時間。戴維斯表示,沒有了28個國家難以調和的各種訴求,作為單一國家,英國可以集中在那些對英國更重要的貿易協定條款上,比如服務貿易方面。
因此,戴維斯的結論是,要談就快談。“我期待這些談判能在12~24個月之間談成。”他表示,“在同歐盟的退歐談判達成之前,我們就已經可以談成一個比歐盟大得多的自由貿易區。”
此前英國貿易與投資大臣普睿勛爵(Lord Mark Price)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也表示,一方面英國希望同歐盟就新的貿易協定進行談判,另一方面英國希望同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簽署自貿協定。具體而言,英國希望簽署FTA的國家包括東南亞、北美與南美以及廣泛的英聯邦國家,將英國打造成為一個“超級連接的貿易樞紐”,開啟英國第二個貿易“黃金時代”。
英國對外資吸引力猶在
的確,這些貿易協定至關重要,達成這些協議有助於穩定外資,並鼓勵更多投資進入英國。當下由於脫歐之後引發的各種不確定性,針對英國的投資正處於風險之中。
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倫敦代表處主管合夥人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許多評論家認為,英國和歐盟之間未來貿易安排的不確定性很有可能會在短期內導致外資削減。如果英國退歐會對其目前享有的“單一護照”特權造成限制,那麽對英國金融服務行業的外商投資可能會減少。
菲利普斯表示,令人擔憂的是,英國較高的貿易成本會降低外資;由於銷往歐洲其他國家的產品成本變得更高,在英國境內進行生產的吸引力會比以前有所降低。
不過,菲利普斯也指出,向歐盟出口的關稅對非歐盟成員國來說是有史以來相對較低的。如果英國通過談判獲得對廣泛的貿易交易有利的條款,比如加入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退歐可能就不會對外資造成嚴重影響。
他表示,同時需要註意的是,英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並未受到退歐的影響,比如健全的法治、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和高學歷的勞動力。此外,許多評論家還認為英鎊疲軟可能會刺激外商在英國的進一步投資。

只有最多20名專業談判人員
實際上,在17日,英國首相辦公室就發聲明表示,針對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表示將盡快同英國敲定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的事宜,首相特雷莎·梅表示這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消息”,且英國希望能在近期就簽署這一雙邊協議。
不過該聲明並未指出,從法律角度而言,在正式退出歐盟之前,英國不能簽署這類協定。
要客觀看到的是,由於40年以來,英國依靠並授權歐盟進行國際貿易談判,加之英國國內一直在削減財政赤字,對公務員隊伍進行削編,英國政府本身不具備進行國際貿易談判的能力。
目前新成立的脫歐部還沒有正式的辦公樓,有可能會占用廢除的能源與氣候變化部之前所有的辦公場所。而包括英國外交部、財政部等在內的政府部門目前正在為脫歐部輸送工作人員。在一份英國議會議員做出的評定報告中,英國最多有12~20個人能夠直接了解什麽是貿易談判。相對而言,加拿大在同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中,就派出了830名談判人員。
一位資深高級官員對英國媒體指出,這將對英國上述官員構成挑戰,因為他們一方面要組織人員同歐盟進行脫歐談判,另一方面還想要立即同非歐盟國家進行自由貿易談判。
“我不知道他是否能得到他想要的資源。”上述高級官員指出,“他也許能夠從布魯塞爾召回一些目前為歐盟委員會工作的人,但是必須要再從其他講英語的國家,或私企領域等雇人。然而雇人,是非常昂貴的。”
不僅僅是脫歐部,在將歐洲司以及英國駐歐洲長期代表等部門的大量人員輸送給脫歐部之後,英國外交部以及新上任的外交大臣約翰遜也面臨無人可用的前景。
在還擔任外交大臣之時,菲利普·哈蒙(Philip Hammond)(目前新任的財政大臣)就表示,“外交部的英國本部人員已經非常接近裁員的最低限度了。”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英國外交部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一直在削減人員並減少經費支出。
而英國外交部的前常任秘書西蒙·弗雷澤爵士則警告,在公投之後,外交部必須增加支出,以協助公投結果後所需要的“重大外交行動”。
《歌手》落幕:會唱歌的人還在,好作品呢?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161

獅子合唱團,圖為賽前照片(資料圖/圖)
香港朋友曾追憶1980年代末的少年時代:一年中讓人期待的節日除了聖誕與春節,就屬十一月TVB電視臺的臺慶。
將時地稍微轉換一下,這幾年來,衛視們主打的幾檔熱門音樂節目每逢決賽,大概也算得上這個年代的觀眾翹首企盼的節日。湖南衛視的《歌手》自然屬於此列。
在長沙,節日的氣氛分外熱烈一些。總決賽在周六唱響,但周五晚上,舉著燈牌的歌迷已經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馬欄坡。這天晚上的紅毯,是幾位決賽選手和他們的幫唱嘉賓首度聯袂露面。為李健跨刀而來的嶽雲鵬在人海中發現了寫著自己名字的燈牌,激動地當場叫出來:“哎呀還有我的歌迷啊!我不是個歌手,還讓你們還大老遠跑到這兒。”
並不出人意料,在4月15日晚上進行直播的決賽中,這位非專業歌手奉獻了並不專業的演唱和專業級的喜劇效果,並一度霸占了朋友圈和微博熱搜。比起林憶蓮和張惠妹兩大歌後教科書般的演唱,這樣不完美卻充滿噱頭的演出,也許更符合這個娛樂時代觀眾對一檔電視節目的訴求。
就在《歌手》總決賽進行的同時,另一檔音樂真人秀《跨界歌王》第二季開播。同樣的星光璀璨,《歌手》卻承載著娛樂之外更多的希冀:無論以什麽樣的演出結束了一季的征戰,歌手參加這一節目最重大的意義在於被觀眾和音樂圈重新認識和了解。從這種意義上說,《歌手》的決賽,其實是下一段音樂征途的起點。
媽媽,吳建豪到底是誰?
由《我是歌手》改名為《歌手》,這檔2013年面世的音樂類電視節目,走入第五個年頭。面對喜新厭舊的電視觀眾,一檔節目做到第三季已是不易,之後的每一季,對於制作團隊都無異於全新的挑戰。
回想2013年年初,初次登場的《我是歌手》帶來的是現象級的關註和討論。節目的機制是比賽與真人秀結合。與以往音樂選秀類節目明星評點素人的模式截然不同,在《我是歌手》里競演中,成名歌手被推上巔峰對決的舞臺,評判權被交給了觀眾。而在比賽之外,每名歌手都被安排了陪同全程的“經紀人”,無論是在臺上臺下,鏡頭隨時記錄歌手的狀態。
讓業已成名的歌手重新站在競演舞臺上,除了第一次亮相,歌手在競演中不允許唱自己的歌,比賽中不斷有歌手被淘汰也不斷有歌手補位……這些新鮮的嘗試為節目帶來了一批忠實觀眾。
從2013年到2016年,《我是歌手》一直是湖南衛視的王牌節目和收視保證。節目在首季決賽播出時創下過5000萬的冠名紀錄。四年里,這檔音樂真人秀為電視臺帶來超過40億的廣告收入和常年的收視冠軍寶座。
在經濟利益之外,對於一直被唱衰的華語樂壇,這檔節目重新發掘歌手的力量是巨大的。歌手彭佳慧是第一季最後一位補位歌手。在參加節目之前,她有七年時間沒有在大眾面前活躍。當她和林誌炫、齊秦一起受邀時,她覺得這種肯定太重大了。2016年6月,彭佳慧拿到了臺灣金曲獎最佳女歌手獎,她首先感謝的就是《我是歌手》:“謝謝湖南衛視洪濤導演,讓更多人聽到彭佳慧的聲音。”
觀眾的叠代與大眾記憶的更新無疑是快速而殘酷的。一批曝光度本已淡出的歌手,經由《我是歌手》加持,重新回爐升溫,不單喚回了曾經了歌迷,也吸引了更年輕一代的歌迷。總決賽前夜,超過五百名現場觀眾在場內觀看了“歌王”決戰的聯排。當去年決賽中老狼身穿白襯衫演唱《米店》的片段出現在現場屏幕上時,坐在我身邊的七歲小姑娘驚喜地大叫“老狼!”。與之形成對照的是,獅子合唱團與其幫唱嘉賓吳建豪、徐佳瑩一同出場時,小姑娘一直茫然地問媽媽:吳建豪到底是誰?
市場的反饋是最為直接的溫度計。“巨肺小天後”鄧紫棋在參加完第二季節目後,演唱會門票就被一搶而空。在第三季登場的新加坡歌手陳潔儀,雖然在第一階段就被淘汰,但經過此次亮相,也擺脫了此前“歌比人紅”的局面,重新打響知名度。從第一季開始,《我是歌手》不斷推出所謂的“爆款”歌手。第一季的黃綺珊、林誌炫,第二季的鄧紫棋,第三季的李健,無不在此之列。在第三季增加了踢館機制之後,李榮浩也一“踢”成名。本季前來挑戰的民謠歌手趙雷迅速帶起一波自媒體的“10萬+”,再一次應證了這檔節目的影響力。不被大眾熟知的樂壇老將、一鳴驚人的新人後輩、獨具氣質的小眾歌手……經由《我是歌手》的舞臺,不同資歷、不同特質的歌手得以重新出發。
與其說《我是歌手》的“音樂真人秀”定位精準,不如說這檔節目填補了音樂類節目的空白。十年前以“超女快男”和《超級星光大道》為代表的選秀類節目推出了一批新人,五年前《中國好聲音》等節目以另一種形式續寫了“素人成星”的故事。但在漫長的時間里,五花八門的音樂類綜藝節目聚焦的大多只是夢想成真的那一刻,著眼於歌手事業不同階段、提供二度展示機會的《我是歌手》因而成功突圍。
李健成了僅有的法外之地
電視綜藝圈有“事不過三”的說法,《我是歌手》做到第五季,著實已經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在《我是歌手》第四季,審美疲勞已經顯現。雖然匯聚了李玟、徐佳瑩、李克勤、蘇見信等不同生代、不同音樂類型的歌手,但這一季既沒有奉獻出爆款歌手,在歌曲、話題甚至歌手人格形象塑造等多個方面都頗為疲軟。
“歌神”張學友參加電臺節目的一段視頻曾經廣泛流傳。在被問及是否會參加《我是歌手》節目時,張學友明確給了否定的回答。他說:“如果要參加比賽,就要會算計。我其實很佩服那些參加《我是歌手》的選手的,被那樣評判,老實說這些評判都不知道懂不懂得。”
對《我是歌手》大眾評審審美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飈高音、炫技的歌手往往能收獲好名次,對音樂風格的追求大概可以簡單粗暴地概括為“把快歌慢歌都唱一遍”。在以往的節目中,“高音崇拜”的選擇趨勢主導了絕大多數競演,李健成為了僅有的法外之地。
進入第五季,這一趨勢並非改變,反而捧出了一個極致的高音天才。在節目進行過程中,來自哈薩克斯坦的迪瑪希成為了節目的最大驚喜。長腿、高顏值加上觀眾評審最青睞的高音,迪瑪希一路競演一路占領微博熱搜,甚至包辦了決賽直播中的插播廣告。
在迷戀”鮮肉“的娛樂氛圍下,迪瑪希的火爆並不讓人意外。“歌王”爭奪中,他與簽下自己的老板尚雯婕合作了邁克爾•傑克遜的歌曲串燒,拿下了第二名。而在決賽前的聯排中,他所就讀的哈薩克斯坦國立藝術大學的校長中途進入現場,立刻被場內歌迷瘋狂的尖叫所震撼。
第五季的選手配備集前幾季成功模式之大成。杜麗莎對應的是第一季黃綺珊所代表的歌壇老將——不廣為人知,卻實力非凡。迪瑪希對應第二季的茜拉和第四季的黃致列。而林憶蓮是地位、實力、曝光度都毋庸置疑的歌後級人物,也正是她的存在讓節目在大年初一播出也無需擔憂收視。
“找人難”是第四季時洪濤就提出的問題。如果以產品類型的眼光來看,在華語樂壇,符合節目要求、能夠打動觀眾、同時也具有代表性的歌手儲備日漸枯竭。
節目因而在這一季加入“逆戰歌手”和“挑戰歌手”的概念。逆戰歌手邀請往屆選手回歸,張傑、李健、林誌炫因而重新回到節目。三名逆戰歌手最終都闖入決賽,似乎更證明了華語樂壇人才枯竭的悲哀論調。
比起歌手人選的枯竭,更讓人擔憂的也許是歌曲的短缺。從《平凡之路》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插曲《涼涼》,在剛剛結束的總決賽中,除了三首非華語歌曲和林憶蓮、張惠妹合唱的《也許明天》,其他四首曲目無不是影視作品的主題曲。離開了影視作品的捆綁,高質量、有傳唱度的音樂作品似乎越來越難以出現。這也許是華語樂壇更讓人焦慮的現狀,會唱歌的人還在,好作品卻越來越少了。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