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又見錢潮滾滾來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5-13/100258796.html

謝文

  過去一年多是中國網絡業久違的熱鬧時光。一方面,只見道道金牌不斷擲下,產業空間不斷萎縮,創新動力不斷削弱,產業內訌不斷出現;另一方面,創業公司不斷湧現,風投融資不斷高昇,上市喜訊不斷傳來。好一個詭異的繁榮!

  十年一輪迴,2010年-2011年這股錢潮,同2000年-2001年網絡泡沫相比,有三可比三不可比。

  同上次一樣,資本市場熱炒的概念是互聯網。十年前,互聯網帶給人類無限憧憬,沾網必火。十年後,互聯網業已經經過了實戰檢驗,成為社會發展的重 要推動力。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把目前的熱潮理解為資本市場和主流社會對網絡業的肯定,儘管這種肯定有些誇張。在納斯達克上,中國網絡業貢獻了數十個上 市公司,僅次於美國網絡業,也算一種自豪的本錢。

  同上次一樣,資本市場呈現了對網絡公司的高估值。十年前,新浪、搜狐、網易無一盈利,但並不妨礙資本市場的美好預期,它們都在泡沫破碎前成功上 市。十年後的今天,儘管十幾家網絡公司良莠不齊,但並不妨礙資本市場對它們高看一眼,大都成功地以十分誇張的市盈率順利上市。十年前,網絡公司上市不過融 資幾千萬美元,如今動輒就是數億美元,即使考慮到美元貶值,也是了不得的進步。

  同上次一樣,美國風險投資業和投資銀行業是推動熱潮的主力軍。它們對中國互聯網業的發展功不可沒,起到了催化劑和助推器的作用。沒有它們,十年前不會有三大門戶走向納斯達克,也不會有今天互聯網的繁榮;中國互聯網也許連今天一半的水平也達不到。

  同上次不一樣,十年前是網絡概念帶動了中國概念,如今是中國概念帶動了網絡概念。上次泡沫是全世界範圍內的普遍現象,尤以美國網絡界為甚。中國 網絡業當時還是嬰兒,順帶著被泡沫了一把。大家同起同落,笑在一起,哭在一處,公平合理。這次則不一樣,世界其他地方包括美國網絡業並無泡沫現象。 Google、蘋果、雅虎和亞馬遜等幾個帶頭羊的股價沒什麼大變動,還沒上市的創新主力,例如Facebook和Twitter獲得高估值,也只是個別的 且有道理的個例。惟有中國網絡業異軍突起,阿貓阿狗都獲得高估值。無論基本面有多大問題,都能高調上市並且獲得匪夷所思的高市值。背後原因早有公論,歐美 市場不振,錢多要找出路,上市門檻大幅降低,尤其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打消了資本界長久的疑慮,而人民幣升值預期更添了一把火。

  同上次不一樣,十年前是美國資本為主力軍掀起泡沫潮,如今是美國資本與中國外流資本共同製造了新泡沫。雖然現在還看不到系統的統計數字,但爆炒 中國網絡股的資金中,應該有相當部分是中國人操作的中國外流資本和中國人操作的外國資本。對這批上市公司的炒作,帶有典型的中國A股和創業板市場炒作的特 徵:高舉高打快進快出的博傻遊戲,杜撰欺騙外行人的天方夜譚,漏洞百出的業績數據和無法實現的前瞻預期。

  同上次不一樣,十年前是網絡泡沫全面破碎,甚至許多很好的公司也被矯枉過正地打成了垃圾股,然後用了三四年時間才使市場恢復正常。如今這一個小 小的局部泡沫,即使破碎也不會動搖納斯達克和中國網絡業的基本面。那些被估值過高的新上市公司,很快會走向價值回歸之路。按正常邏輯推算,不用等到明年的 今天,這批上市的一二十家網絡公司就可以完成價值回歸的過程,總體平均市盈率在一二十倍左右,跌破發行價的事應該屢見不鮮。

  公平而論,這一年來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網絡公司中,有不錯的公司,有一些有發展潛力的公司,當然也有「被上市」的公司,但我的確看不出有未來 網絡業的領頭羊。道理在於普遍缺乏創新,拘泥於某些細分市場,因而很難具備長期高速穩定增長的前景。不過,無論如何,多些民營上市公司總是好事,整體力量 強大了,向外擴張的能力增強了,業內競爭環境更加均衡平穩了。說不定有些公司靜極思動,不甘於做個小康之家,願意嘗試網絡創新呢。

  作者為互聯網資深評論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92

百貨錢潮轉向 吃飯順便逛街才IN

2012-10-08  TCW




現在,越來越多消費者走進百貨公司,不是為了「血拼」,而是來祭五臟廟!

今年以來,百貨公司業績多數不理想,龍頭新光三越和SOGO,業績比去年同期下滑三%至五%。主要百貨公司內,幾乎所有業種都下滑,尤其服飾業績下滑一成最嚴重,但餐廳業績卻增加約兩成,成為不景氣中的一個亮點。

因此,過去百貨公司以服飾名品為主打,如今餐廳將成為重要命脈。「這是一種趨勢,日本、韓國、香港都是如此,這是跟著消費者Life style(生活型態)去改變。」新光三越營業本部協理周寶文說,過去大家來百貨公司主要是逛街買東西,逛累了才去美食街填飽肚子,如今有些人是為了吃而來,大環境的消費氛圍也是越來越講究吃。

餐廳抽成率少服飾一半卻能拉攏食客,帶進人潮

從近兩、三年來新開的百貨公司也可看出這個趨勢,位於台北車站商圈的京站時尚廣場,兩萬坪的營運面積中有三成為餐飲業;去年信義區新開幕的ATT 4 FUN餐廳比率更逾四成;同樣去年新開的台中、板橋大遠百,也調整過去遠東百貨體系約一二%到一五%的餐飲業種面積,大幅提升至兩成。

但,對百貨公司來說,餐廳的抽成只有一○%至一五%,且設備、消防、法規比一般樓面更為複雜嚴格,而服飾類抽成約為二五%至三○%,化妝品更是高達三成以上,為什麼業者願意增加餐廳比重?

「總營業額低,就算抽成高又有什麼用?」京站百貨總經理柯愫吟點出關鍵。業者分析,這幾年服飾品牌的差異化越來越低,加上網路購物盛行,退換貨方便,消費者逐漸從實體移轉至虛擬通路,「但吃東西、聚餐總不可能在網路上進行吧!」遠東百貨超市餐飲部經理陳佑任說。

以新光三越來看,餐廳的營收占比已從兩年前的八%提升至一二%,SOGO也從六%成長至一二%,顯示其營收貢獻持續攀升。除了營收穩定成長之外,餐廳更大的效益是帶來人潮。「我要的就是它的人潮!」太平洋崇光百貨營業總經理李光榮指出,引進餐廳不但可以創造營收、補足業績,更可以為其帶入客源。

因此,百貨業者更積極招商,未來巷弄小店也可能進駐,讓百貨公司呈現不同於以往的新面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45

陸客遊台淪為三輸生意 三大解方 讓陸客商機人潮變錢潮

2012-11-12  TWM
 
 

 

面對陸客來台的龐大商機,台灣旅行社卻陷入低價搶團的惡性競爭,賠上國家形象、台灣旅遊業生機及陸客權益,兩岸政府恐怕要拿出魄力整頓,才能改變這三輸的局面。

撰文‧許瓊文、賴琬莉

這是一個奇特詭異的現象,打破了「人潮就是錢潮」的做生意定律。

二○○八年開放大陸旅客,每年來台人數遞增,今年更估計帶進逾二百萬人次、一千五百億元的商機,陸客來台要吃、要住、要消費,業者算盤怎麼撥,應該都是一盤賺錢的生意。

但四年下來,我們看到接陸客團的華曜旅行社倒閉、導遊要上街頭抗議、遊覽車老闆哀嘆賠錢,連搶賺鳳梨酥商機的老闆,也打算改做本地客人生意。至於陸客,就是從頭到尾的購物行程……。

這是台灣旅遊業的普遍現象,「陸客來得愈多,我們愈賺不到錢。」造成業者哀鴻遍野的源頭,其實就是「台灣旅行社低價搶客」造成的惡性循環,鳳凰旅遊董事長張金明就感嘆:「台灣旅行業者降價,賠錢做生意。」造成台灣旅行社賠錢做生意的源頭在於「供需失衡」。大陸辦理來台旅遊業務的「組團社」,由最初三十三家,雖然已陸續增加為二一六家;而台灣辦理接待陸客業務的「接待社」,卻已高達四○八家。在競爭者眾的情況下,只得低價搶客。

由觀光局出面

降低接待社數量

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姚大光認為,「陸客團的接待社多得離譜,自然就會競爭。」但台灣是自由經濟市場,要業者自律太難。

台灣租車旅遊集團總經理徐浩源提出具體建議,他認為應由觀光局出面成立平台,然後按照今年各業者接陸客團量比率,決定明年接團量,並要求大陸旅行社出團前匯清團費到平台,再分配給台灣旅行社,採取配額統一管理;同時,每半年針對服務品質評鑑,增減各業者接團量。

立法委員羅淑蕾則認為,追根究柢必須將此問題納入兩岸談判的重點,由陸委會與海基會列入重大議題的議程中,進入協商,「要求對岸組團社,一定要付給台灣地接社至少每人每天六十美元的基本團費。」羅淑蕾說。

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理事長,也是天海旅行社總經理曾盛海則建議,行政院修改︽大陸人士來台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與移民署達成協議,將「先付款」列入簽證送件標準,避免台灣接待社收不到錢的風險。

旅遊資訊透明

增加產品差異化

今年十月中,傳出中南部有黑道業者介入水果攤生意,坑殺大陸旅客;士林夜市賣出四顆要價近二千元的鳳梨釋迦給陸客。東南旅行社副總經理許永裕認為,相關單位應將團體旅遊相關行程、餐費、賣店商品等,公開定價,例如飯店分級制。

姚大光更提出政府立法,規定官方景點採取收費制度,可以有效達到市場分流。

「我們到九寨溝、北京故宮,都必須繳付高額門票,為什麼大陸人來台灣觀光,台北故宮很便宜,慈湖、中正紀念堂、太魯閣都不用收錢?」姚大光說。若政府能在各大旅遊景點收費,不僅能增加稅收,也會促使旅行社排行程時,因成本差距不大,更有意願選擇其他民間景點,如:小人國、九族文化村等,且達到總量管制,維護自然環境。

台北市導遊協會創會理事長林德仁則建議,觀光局應該與文化部資源整合,配合各縣市的節慶民俗活動,包裝台灣旅遊行程,讓陸客認識台灣的地方風貌與美景。

事實上,陸客來台殺低價的現況,過去也曾發生在國人赴泰旅遊的市場上。許永裕認為,開放自由行人數限制,讓市場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旅行社不一定只能做團客,也可以提供自由行行程,讓旅客有更多選擇。

回歸市場機制

提高自由行比率

觀光局業務組組長楊永盛表示,若以過去泰國觀光市場為前車之鑑,「最大關鍵在於兩地政府都願意積極管理自家業者。」換言之,他建議大陸有關單位應更加重視「低價團」的亂象。

楊永盛歸納兩地政府可從三點著手,第一是先從本地業者自律開始,雖然未能有效遏止,但政府呼籲購物店、餐廳、飯店業者,不要接受旅行社的賒帳,至少可稍微降低旅行社欠款、代墊過高的應收帳款的風險。第二,兩岸積極透過各種管道討論、研擬解決方法,建立資訊公開的平台,讓兩岸的旅遊資訊更加流通。

最後,觀光局對來台旅客,應更積極地投入宣導旅遊、消費的正確觀念,「業者就是抓住大陸剛開放觀光,陸客的旅遊經驗普遍不夠成熟。」楊永盛說,「一定會買,而且買很多」,成為旅行業者投機的機會財,透過更多宣導教育,讓市場盡快達到平衡狀態。

陸客來台商機確實漸漸在台灣發酵,兩岸相關單位應更重視制度上的缺失,盡可能讓市場回歸常態,產生正向循環,讓大陸人民來台旅遊有保障,台灣旅遊業者也能吃到陸客商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41

復興搶頭香 華航「攜伴」跟進 看準觀光錢潮 本土廉航兩強激戰

2013-12-02  TWM
   
 

 

復興航空在上周取得民航局獲准設立,成為第一家台灣本土廉價航空,中華航空也傳出要跟進,而長榮航空採較觀望的態度,仍以高端商務客為主。究竟復興、華航投入廉價航空的經營,打的是什麼算盤?

撰文‧許瓊文

目前進駐台灣的廉價航空共計十三家,包括新加坡酷航、亞洲航空、日本樂桃航空、韓國釜山航空等,而復興、華航加入戰局,最快將在明年此時首航,除了消費者有更多元選擇外,對復興、華航來說,是否真的有「利」可圖?

復興航空董事長林明昇,上周一身皮衣牛仔褲,輕鬆接受媒體近兩小時的聯合採訪,他表示,未來全新的廉價航空,將針對「台灣旅客」量身打造,資本額將在二十到三十億元新台幣,初期先購入二到三架飛機,以現有的航點為先,飛行時間在五小時以內的亞洲區域航線,最快明年正式啟航。

而華航也計畫十二月由華信航空與新加坡航空投資的虎航,共同成立廉價航空,華信可望持股五一%。華航副總經理楊子葆也對媒體宣布,「廉價航空的經營有獲利空間,華航不會缺席。」

傳統航空市占下滑一成

從整體市場來看,近幾年,亞洲吹起廉價航空的熱潮,廉價航空從載客率、市占率來看,都深深威脅著市場上原有的領導品牌航空公司。

以台北飛新加坡航線來看,新加坡航空在JetStar捷星航空加入市場後,市占率從原本五成降到四成六;其他如太平洋宿霧航空、亞洲航空、虎航、釜山航空也都是如此,影響原本市場上的領導品牌市占率至少一成以上。

尤其是釜山航空,讓原本台北到釜山市占率百分之百的復興航空,快速降到不到三成的市占率,可以想見復興如此積極投入廉價航空的營運,就是希望藉此扳回一城。

兩家本土航空躍躍欲試,也看好台灣廉價航空市場,因為林明昇認為,現在每年台灣出國人次達到一千多萬,「透過廉價航空,可以提供較低的旅遊成本,引誘更多人飛出國。」事實上,台灣政府也正是看上這項商機,希望提升來台人數,刺激觀光。過去捷星航空、亞洲航空開航台北後,所帶入的新加坡或馬來西亞觀光客,都比前一年成長幾乎二倍。

全球經營表現最佳的廉價航空「亞洲航空」,在開放中國二線城市天津、杭州等路線就是如此,先開出航點,再用低票價吸引旅客上鉤,讓許多根本沒聽過這些城市的馬來西亞人,願意嘗試前往旅遊。

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系助理教授張邱驊,也以波蘭第三大城克拉克夫為例,近來成為歐洲人的旅遊新寵,就是拜廉價航空之賜,從二○○四年第一家廉航Germanwing開航後,陸續多家加入,觀光客單年暴增五○%,成長了一百萬人次,更創造出二座五星級旅館及一千萬個就業機會。

「台灣也可以有這樣的機會」,張邱驊樂觀表示,只要在開放天空的政策,以優先保障國籍業者發展,並且輔導各個縣市政府加強觀光行銷,台灣很多城市都可像波蘭的克拉克夫一樣,在亞洲創造觀光商機。

站在國家角度,開放業者成立廉價航空,擴大旅遊市場,絕對是全民之福;只是不得不問,台灣市場這麼小,人口少,真的支撐得了兩家本土廉價航空,甚至更多?

鎖定背包客 不同於傳統航空張邱驊語重心長地表示,國內本土業者千萬不能僅成為「廉價航空」,而是要落實「真正低成本航空,也就是LCC(Low cost carrier),才能獲利。」亞洲低成本航空最大的挑戰在於,營運條件與傳統的航空業者幾乎相同,張邱驊舉例,「台北飛新加坡,捷星航空的票價也許有部分真的很便宜,但是也有些票價比華航還貴,廉價航空不是真的廉價,而是收益管理做得好。」台灣本土航空公司的營運成本大致差不多,航線也很難有太大的變化,「唯一能夠創造出的差異化,找到獲利點就是『營運服務』」,張邱驊說。

無論是哪一家航空業者投入LCC營運,一定要與原本的「品牌」切割,原本的品牌繼續經營高端商務客,廉價航空則鎖定「計畫旅行的背包客」,因為航線不便,在操作上就要避免影響到原本既有的市場。

至於行銷方式,就要各憑本事,票價能不能做到更彈性,例如國外的廉價航空票價幾乎隨時浮動,並且包裝出更多勾引消費者的產品,這是航空業者的考驗。

也有立委擔心,目前國人不一定真的了解廉價航空嚴苛的搭乘條件,無論是選位、行李載重、機上服務等各方面,都必須額外收費,近年也衍生出許多消費者糾紛問題,「未來本土廉航若產生消費糾紛,政府的態度是什麼?會影響廠商的經營方向。」張邱驊提醒。

政府若沒有良好的配套,包括旅運規範的溝通宣導以及航站的規畫,只是貿然開放業者成立廉價航空,而造成經營困難的窘境,恐怕會更加難以收拾。

廉價航空什麼都要錢,你能接受嗎?

—— 傳統航空與廉價航空服務比一比

傳統航空廉價航空

依航程長短提供不同餐點餐點須額外付錢依航程長短提供不同節目視聽設備旅客自備或向航空公司租借依各艙等提供托運行李件數與重量規定行李托運限一件隨身行李,托運行李須額外購買

有空橋服務無

座位空間以旅客舒適為主座位空間為爭取最多座位,空間較小1、可透過網路、電話、旅行社、實體櫃枱等多種管道2、有預先訂位服務,訂位後若有航班異動,可致電客服中心免費協助更換,若開票後有異動,將收取手續費3、有兒童(2~12歲)票價,一般約為成人票價的75%訂位購票1、以網路銷售為主,透過客服中心和機場櫃枱訂購機票的旅客,需要另外支付開票手續費2、訂位後馬上開票,任何異動都須收手續費

3、兒童與成人同價

提供預選座位機制,不另收費座位選擇指定座位要額外收費

整理:許瓊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47

金新錢潮農 創投捧錢搶投資 小農拚上市櫃

2016-01-04  TWM

農金大潮來襲,人才、資金的投入正逐漸累積出豐沛的能量,不可忽視。

我們從崢嶸冒芽的微型小農身上、從年營業額5億、10億的產銷合作社身上看到,也從農業技術有所突破、生產銷售模式找到創意的農商身上看到;這些變化,吸引了創投在內的投資圈聰明錢,悄悄將眼光往農業挪移;再者,農業追求轉型企業化,有了向資本市場靠攏本錢,循創櫃板、興櫃、上市櫃路徑前進的動力,其中含金量之高,更是吸睛。

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易宏董事長蘇睿騏剛從中國北京回到台灣,他才辦理完一次甚受矚目的現金增資,光電大廠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剛以個人名義,認購易宏股權二二%,成為第一大個人股東。蘇睿騏說,募到的資金,要拿來種牛樟木。

場景一》台北內湖 易宏

宸鴻江朝瑞、華陽創投、國發基金,大家都想在易宏登創櫃板時,爭取當股東!

他的造林計畫,是易宏這家以生產牛樟芝保健食品著稱的公司,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不僅江朝瑞砸錢投資,連創投界最積極投資農業科技領域的華陽創投、國發基金,都在他登創櫃板時,爭取成為股東。

來到苗栗大湖、新北三峽,蘇睿騏四年來,在兩地建立六十公畝林地,種了共五萬株牛樟木,未來還打算種到十萬株。「這是台灣特有的國寶樹,我們只會種在台灣!」光是牛樟木,本身就價值非凡,蘇睿騏指出,一株五年的小牛樟木「價值以萬元起跳」,五年生的市價二.五萬元,且年分越久,價值越高。

有牛樟木才能培育出牛樟芝,砍下來的椴木做牛樟菌的溫床,培養出牛樟芝三、五年之後就會廢棄,屬於耗材,這也是主打實體牛樟菌保健食品的易宏,需要擁林自重的原因。

易宏也是業界第一家通過衛福部新法規、牛樟芝產品通過九十天動物毒性測試的品牌。拿到合格許可的同時,中國華潤集團旗下的三九公司,立刻決定代理易宏產品到中國市場販售。

從登上創櫃打開知名度,到一五年九月底轉興櫃,成功吸引外部資金投資,易宏跨上資本市場的第一步堪稱吸睛。

場景二》雲林西螺 太陽生鮮家樂福、大潤發都是它的客戶,因為公司化得早,有完整財會資料,想上市會快很多!

十二月二十二日一大早,三千坪的物流中心地上空蕩蕩,任誰也看不出昨天晚上,曾疊滿三千個四十五公分乘以六十五公分大小的塑膠菜籃。紅色的裝著根莖類,藍色的裝葉菜類,全部要在晚上陸續出車送往全台六十個據點。家樂福產地直採課長曾富達從傍晚六點多就到,太陽生鮮履歷產地經理林棋華陪他一起清點出貨狀況。這,只是太陽生鮮供給家樂福一天的出貨量。

隔天下午,曾富達又到同樣地址,太陽生鮮總經理胡英傑找來二十位農友,溝通下一期替家樂福耕作品項以及產銷履歷的重要性。加入太陽生鮮供貨系統多年的農友吳木樹說:「種菜我很厲害,賣菜我不懂,與合作社配合,我省事,收入也穩定!」一臉斯文的太陽生鮮董事長蔡易成,坐在牆上掛著斗笠蓑衣的辦公室裡說,最近很多投資機構開始對農企有興趣,近日才有一家創投來拜訪,「昨天又有一位開發的協理來拜訪」。﹝編按:指的是以投資銀行為主體的開發金控投資部門。﹞太陽生鮮年營收約達十億元,家樂福、大潤發、王品都是它的客戶。蔡易成說,十多年前接到家樂福的第一筆蔬果採購生意,他就毅然成立公司。

正因為公司化得早,擁有完整的財會資料,這種條件,若想上市,進度將相對快很多。

場景三》北市南海路

﹁農業好點子﹂頒獎現場

大學教授詹添印:「參加這次募資,就是想看看產品有沒有市場。」十二月七日上午十點,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技術處處長盧虎生在自家大樓內,替「農業好點子群眾集資競賽」擔任頒獎人,兩人笑容滿面地分別頒獎給得獎者。台上正開心風光,台下場面更是熱鬧非凡。

從創投界、櫃買中心、銀行業者、會計師事務所,乃至於超市、餐廳與小農們,在這一天統統齊聚一堂。

放眼掃去,會場的這一頭,和通創投代表正在與「評審團」首獎—— 花田喜彘的創辦人張勝哲詢問未來經營的規畫;那一頭的全聯社、王品、棉花田、家樂福都派代表到場,想開發新的供應商;而負責執行這次競賽活動的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編按:專門輔導中小企業技術授權或轉型等,簡稱中衛﹞顧問王淑敏,更是忙著幫比賽團隊「作媒」,想把比賽團隊推銷出去。只要定格細看,處處都是交頭接耳的畫面。

帶著台南遠東科技大學學生一起參賽,得到評審團獎第三名的機械工程系副教授詹添印說:「參加這次的募資,就是想看看產品有沒有市場。」他帶著學生種植成功、來自南非的特有蔬菜冰花,如今募到三十一萬元,準備量產,想把一斤市價可以賣到一萬兩千元的冰花,轉化為鑽石花小盆栽,期待帶進千萬元商機,也替學生帶來翻轉未來的機會。

這三個場景的背後,不約而同指向一個事實:不論創新小農、科技農業或是青年返鄉,農業工作者正慢慢具備經營概念,轉型企業化的趨勢正在形成。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一四年的資料,台灣的農企約有一萬多家,每年創造高達二.三兆元業績,這些都是有報稅資料的農企公司,還未計入不開發票、不報稅的農作物生產者所創造的業績。

找創意、錢來了、政策推

農企正夯 個個有機會成上市櫃公司○九年,行政院把精緻農業列入六大新興產業,投入二四二.五億元全力扶植農業,而在屏東成立的農業科技園區,目前至少已有五十九家農業科技公司進駐,投資金額超過三十一.二億元,積極鼓勵發展農業科技,初現成效。

近年來,台灣農業開始走向資本市場,櫃買中心繳出促成五家農企登上創櫃板,至少四家輔導排隊準備登板的成績。而農委會今年主辦的農業好點子群眾集資競賽,也吸引一八○隊報名,上Flying V上試身手,總計募集八六八萬元。金額雖然不高,但平台上每個隊伍想盡辦法呈現最好的一面,並從中試圖了解消費者需求,無數個像第一名的「花田喜彘」一樣的團隊,正在崢嶸發芽。

更重要的是,嗅覺敏銳的聰明錢來了,他們嗅到誘人的潛在獲利陸續湧來。和通創投董事長黃翠慧就說,台灣的農業科技其實相當發達,只是不像IT產業那麼效率化,原本投資科技業的創投同業,近年來開始不約而同分散資源,把部分眼光瞄準農業科技公司。

她估計,「未來三年,以一五年為基準點,每年創投投資在農業上會有二○%成長!」早在七年前,就開始到農企中尋找獵物的華陽創投,迄今更已經投資了包括品種研發、漁產、疫苗相關的企業十餘家,譬如,做公平貿易的生態綠、生產胡蘿蔔素的麗宏投資、培養牛樟芝的易宏,總投資金額超過五億元。

董事長王韋中看好農企未來的後續潛力,又宣布一六年將新募六億至十億元的農業科技基金,預計至少投資十到二十家左右的新創農企公司,顯見他看好的程度。

錢味越來越濃,民間農業轉型農企的動力就大起來了。

最早受注目的,當屬營業額都在八到十億元之間的大型果菜合作社,如雲林西螺果菜合作社、漢光果菜合作社、青松果菜合作社等,都已經搭上第一班公司化列車。一旦企業化之後,以這些公司穩健的營收獲利,都可能成為未來上市櫃「農業股」的嬌客。

毛利高、股本小、不怕紅色供應鏈三大誘因 吸引聰明錢來敲門大型合作社願意轉型為企業,意義不凡,畢竟,他們所面對的,都是政策長期補貼的農戶,幾乎沒開過發票,沒繳過稅,導致產業鏈中的許多業者缺乏會計概念。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王怡文指出,由於台灣小農居多,想企業化,問題多如牛毛,「銷售憑證漏未開立、部分成本費用合法憑證取得困難、人員薪資難合規定等等不一而足」。簡單說,小農面對複雜專業的會計問題,就是「毫無概念」。

而上要面對幾百個農戶,下要面對上百個客戶的合作社感受自然最深,已經啟動轉型的青松樂活科技公司總經理呂政諺苦笑說:「該來的問題,就得面對!」他形容這是一趟學習之旅,瞄準的則是未來五年、十年的成長。

事實上,合作社願意轉型企業,農界都緊盯著看,因為農企的下一步就可能朝向資本市場,屆時,按照資本市場遊戲,賦予本益比等指標,從一股十元面值,翻身成一股二十元、四十元、一百元……,想像空間無限,也有機會創造出農業新貴。

當政策也在鼓勵青年返鄉,越來越多年輕一代願意投入農畜牧產業,寧可棄高科技業而就農業,這一批批脫下西裝、卸下領帶的農業新貴,年薪也未必比較差。

這股來自四方騷動不已的農業商機,乍看確將蔚為風潮。這個脈動,指導過很多新創團體的創投公會祕書長蘇拾忠最敏銳。他說,一五年,創投公會舉辦農企參訪團,「一口氣來了十幾家創投業者,好久沒這麼熱鬧了!」蘇拾忠分析,農企會吸睛的一大原因是「很多農企的毛利都很高,少則三○%,動輒四○至五○%,七○至八○%的也很多。」對創投業者來說,相較於飽受紅色供應鏈挑戰、「毛三到四」的科技業慘境,農企的高毛利,無疑是閃亮無比的標的。

其次,台灣的農業科技公司、農企業的股本都不大,燒錢速度也不像高科技業般驚人,投資小而美的農企,虧不了什麼大錢,「屬於小投資,風險不大。」不僅如此,蘇拾忠也指出,「農企也是目前台灣少數不怕紅色供應鏈的產業,﹂而且產品研發、技術能力都有一定水準,甚至有能力打開外銷市場。因此,一旦引導往資本市場上市櫃,投資農企,可創造的獲利空間就令人期待。

蘇拾忠直率地說:「創投,天生就是追逐高毛利的獵人。」而上述原因,讓台灣農企成為創投眼中「本小利大」的絕佳獵物。

以華陽創投所投資的易宏為例,當年以接近面值十元投資,今年宸鴻董事長江朝瑞以每股三十八元認購,華陽帳上未實現獲利就近三倍。另一家纖米公司,三次現增議價節節高升,從創櫃時的每股二十五元,到一五年八月,每股溢價來到四十元,原始股東的帳上價值,也成長三倍。

事實顯示,這幾年,創投為首的投資圈奔波全台,頻向在地農企業敲門,曾幾何時,沒沒無聞的農企,真的開始吸引這些聰明錢的注目,農企投資熱潮真的來了。

不過,台灣的農業以小農居多,螞蟻雄兵的生態缺乏大型企業,這種普遍資本化差,王韋中分析,「不懂資本市場、規模小、格局不夠大」,是現今業者的普遍問題。

黃翠慧也心有戚戚焉,正因為規模不大,難免有小蝦米怕被大鯨魚吃掉的疑慮,確實讓創投業者「很難投」。而且,農業很難標準化,不像工業、製造業「能夠做預算、估產值」。像是她擔任董事長的和通創投,一二年就想投資以「友善農民、結合文創」著稱的包裝米品牌「掌聲穀粒」,從接觸到談成入股,整整花了一年半才完成。

「有想法的青年農友,也開始思考成長、規模」,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雷立芬觀察,農企很多都是家族企業,有的技術經驗很難傳承,如果能夠引進創投,或是策略夥伴,至少可以有三大好處。一是建立傳承;二是要擴大比較快,如果只是以農業貸款方式進行,能借的錢有限,一旦掛牌上市櫃,「籌措資金的管道會多一些」;三是能夠提升創新性。創投進去之後,可以幫他引進外面資源,此時,「像是找名製作人王偉忠代言的事情才會發生」。

幸好,小農雖小,卻是小而美。

這幾年,中衛中心努力穿梭在農民、農企與客戶之間,顧問王淑敏觀察,近年小農業者不論生產、技術、行銷都很活躍,小農找商機的努力,真的是生氣勃勃。

帶入需求導向

小農業者最有興趣「品牌行銷」議題每年舉辦新創公司選秀的時代基金會,一五年首次獨立出新農業組別,選出十二家新秀,類型從單一農產品生產者,到串連產地到餐桌一條龍業者都有。譬如完成產銷鏈的老牌子家禽生產廠商元進莊、從育苗及契作管理都一站式服務的瓜瓜園等,他們的創新表現,讓評審們十分驚豔。

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認為,從這次選秀結果來看,參賽者十分多元,「年輕一代開始懂得帶入需求導向。」不過,這次負責籌辦今年新農業選秀的吳思瑤,從後續辦理的論壇中發現,小農業者最有興趣的是「品牌行銷」議題。

的確,不論養雞養鴨、種芒果或萵苣;不論從事的是生產端到經銷販售的哪一段,想獲取最大利潤,就是要做品牌,其次就是尋求差異化的定位,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色。行政院經濟能源農業處處長廖耀宗也建議,「青年進入農業,不應該只做種植者,更應該成為系統整合者!」譬如,與電商結合,那麼,未來的批發市場有可能變成二十四小時物流中心。

但是三十二歲的台南青農聯誼會會長劉育承,本身就是典型的返鄉青農,他的觀察是,青年返鄉最缺的是技術、土地與資金。

剛上創櫃板的焌達科技,在新竹竹北企作有機草莓,開發草莓啤酒等相關產品,但真正具有潛力的商機,其實是在與中山醫藥大學合作,發現草莓與草莓葉中含有高抗氧化、抗炎物質,經過中山醫學大學生化科的動物實驗,證明可以對轉移乳癌癌細胞,提供有效抑制。但剛起步的焌達最大的煩惱,不在如何證明實驗成果,或是萃取技術,執行長廖駿達說,最大的困擾是「找地種草莓」。

櫃買中心董事長吳壽山在輔導焌達登創櫃板過程,甚至還當起中介人,介紹廖駿達位於桃園大溪的十幾甲地,為他解決缺地的燃眉之急。

不僅焌達如此,對專攻芒果產銷品牌的「芒果恰恰」、設計出現碾現吃包裝機器的「纖米」或是生產雞糞肥料的麗園來說,決定走上登板掛牌之路,都是希望能夠便於日後籌資。

整合農戶、挖掘通路

打世界盃 台灣大型農業公司指日可待儘管目前台灣農業個別規模不大,走上企業化,就帶來成長坐大的機會。太陽生鮮農產公司董事長蔡易成就拋出一個思惟︰台灣農企為何不能打世界盃?

不論農畜漁牧,不論生產還是加工,不論技術還是品牌,台灣既然創造了香蕉、蘭花、果乾、鳳梨酥外銷的紀錄,那麼可口的玉女小番茄、霧峰葡萄…打進國際市場豈非事在人為。今年芒果外銷市場中,韓國超日趕中,躥升為第一名,其實就是政府與廠商多年努力的成果。

如果有業者嘗試整合農戶、透過開發暢通的通路,找到客戶,難保台灣不能長出一家大型農業公司。蔡易成舉美國Dole公司為例,過去,這家農產公司在全球都有生產基地,菲律賓甚至劃出一座小島,讓Dole專門種植農作。專做水耕蔬菜的源鮮農業技術公司總經理許育碩也說,許多如關島、夏威夷等國家,都仰賴農產品進口,他認為,源鮮的植物工廠哪天到當地設廠生產水耕蔬菜,不會只是夢想。

台灣市場雖小,已足以養活許多在地小農,如果放眼國際市場,拉高格局,機會也處處都有,韓國、日本、中國都是鄰近可進攻的市場,這麼說吧,農金商機無處不有,只要勇於逐夢,機會盡在其中。

撰文 / 許秀惠、黃家慧、林惟鈴、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66

史上最大服務業錢潮來了 日本人氣店為什麼瘋台灣?

2016-06-20  TWM

日本冠軍的超人氣店,一窩蜂落戶台灣!四月底,頂著初夏三十度高溫,綿延的人龍從台北市南京東路店門口排到一旁的林森公園第七棵樹,距離進店用餐時間,估計還要站上三、四小時。這家店四月十七日試營運,每天大排長龍,等上一、兩個小時是稀鬆平常的事。

「在台北可以吃得到,不用專程到東京了土慕名而來的老饕如此形容。

讓人甘願排隊守候的,是曾多次蟬聯日本「年度最佳拉麵」、曾創下等四小時才能吃一碗麵紀錄的麵屋一燈,原本在東京僅此一家,今年首度開分店,競選在台北市。而且,創辦人坂本幸彥親自來台長住三個月,籌備開店。

事實上,隻身闖台的麵屋一燈,並不是日本來台的第一家排隊人氣店。

走在台北市南京東路和中山北路,短短三公里,就有超過十家日本人氣店,包括屯京拉麵、一風堂、花月嵐拉麵、丸龜製麵、藏壽司等,加上六月即將首度來台的京都人氣抹茶店「伊藤久右衛門」,這裡,幾乎成了日本街。

場景轉到距離台北市約二十公里外的新北市林口。

今年一月底,在林口開幕的日本三井Oudet,引進二二〇個品牌,就像提粽子般,一口氣拉了近六十個日本服務業品牌一起進來,占比近三分之一;一天平均吸引五萬至八萬人潮,營業首年可望達到六十億元的業績目標。

跟著三井Oudlet來台打群架的日本品牌,其中不乏首度進軍台灣的,包括沾麵玉、田中商店、nana's green tea、宮武讚岐鳥龍麵等,至今仍有不少餐飲品牌需要排隊用餐。其中,開幕期間,有「日本豚骨拉麵冠軍」稱號的博多長濱拉麵田中商店、躋身日本拉麵排行榜百名之內的名店沾麵玉,曾創下一天賣出一千碗、日營收逾三十萬元的驚人紀錄。

日本,正興起新一波「來台熱」

近年來,日本餐飲品牌前仆後繼進入台灣市場,遠遠超出往年規模;而且,在類型上也不再獨沽一味,過去聚焦在拉麵、壽司、烏龍麵品牌,現在則是朝向多樣化,井飯、鍋物、甜點等人氣名店。

這些人氣店,在日本原本就是一方之霸,個個大有來頭,而近年來,一家又一家的,從日本蜂擁湧來台設立分店,堪稱精銳盡出,攻占街頭巷弄及各大百貨商場;就連台灣人到日本必吃的一蘭拉麵,也確定將來台開店。

而餐飲雖然是這一波日商來台的大宗,事實上,日本知名的藥妝、服飾、通路、樂園等服務業也大舉攻台。

例如,二〇一〇年來台的日本平價服飾店優衣庫(UNIQLO),就率先掀起排隊熱潮,短短五年多,已展店王六十三家;今年五月在高雄開幕的鈴鹿賽道樂園(Suzuka Circuit Park),是日本鈴鹿賽車場唯一海外授權的樂園;北海道乳製品品牌四葉,除了供應霜淇淋生乳給便利商店外,更斥資五億元在桃園設廠生產甜筒。

再看日本企業在台徵才的場景。一年一度,由日商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在四月底舉辦的「Job博—日商聯合徵才」,今年招募的工作職缺就此去年大增二〇%。

「最近,來找我合作取經的日商,可以用「絡繹不絕」來形容。」長年與日商打交道、有「流通服務業教父」稱號的商業發展研究院(簡稱商發院)董事長徐重仁,也親身體驗到這一波日本服務業來台熱。

日本企業到底有多麼瘋台灣?數字會說話,從經濟部投審會的數據,就可看出這一波日商來台的投資熱潮。

證據一》投資金額連年成長已占外資一成

從二〇一五年,日本已成為台灣最大的外來投資國,投資總金額達到四億五千三百多萬美元(約合台幣一五〇億元),占外來投資總金額近十分之一,可見日商對台灣投資的重要性日漸提升。

近年來,日商每年投資件數也頻創新高,從〇九年金融海嘯低點約兩百多件,迄今成長七成王近五百件;其中,服務業占比更是連年成長,從一一年的五三%大幅提升至一五年的逾八五%。

證據二》製造業退燒轉以服務業為大宗

「現在是日商來台第五波。」留日博士、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所副研究員魏聰哲指出,過去四波日資來台,都以製造業為主,而第五波的分水嶺就是,來台投資的日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質變。

魏聰哲分析,服務業大多資本較小,這也說明了,為何日本來台投資金額沒有暴增,但件數卻翻倍。

日本服務業大舉來台,也反映在銀行的融資貸款上。魏聰哲指出,根據日本瑞穗銀行在台分行的第一手接觸:「最近來借錢的日商,都是拉麵店這些中小型商家」。

台灣,成日企海外展店第一站

論市場,台灣只與日本九州的面積一般大,但,許多超高人氣的日本名店和企業都搶著進軍台灣,甚至,選擇在台設立第一家海外分店。日本服務業為何紛紛定向海外?在日本人眼中,台灣有什麼優勢?

原因一》因應內憂外患

日本服務業非出走不可

國際化的壓力,來自日本的內憂外患。外患是日本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去年達成實質協議,面對市場開放將是日本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必須正視的挑戰。內憂則是高齡、少子化社會,造成消費和勞動市場萎縮。

面對內憂外患,日本已確立「貿易立國」的目標,赴海外尋找市場,而非製造基地。而這一波日本服務業國際化,主要以日本餐飲文化的魅力打頭陣。

長期與日本企業合作、富華食品副總經理朱志豪指出,因應加入TPP等區域經貿組織對農業帶來的衝擊,促使日本政府近年積極推動農產品外銷和餐飲業出海。

根據日本政府訂定的目標,在二〇二〇年前,要將農林水產品和食品的出口額,從二一年的四千五百億日圓(約新台幣一千四百億元),倍數提升到一兆日圓。

為此,日本政府的作法,首先是成功將日本和食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有計畫地培養想要赴海外開設餐飲店的日本人才。根據日方統計,三一年海外的日本料理店數量大約為五萬五千家,約為〇六年的二.三倍,透過這些餐飲人氣店征戰海外,協助推廣日本餐飲文化。

不僅如此,日本政府還結合民間企業和日本農會,從產地將最新鮮、最高品質的農產品,向亞洲富裕階層家中直接配送。

從食材出口到餐飲品牌輸出,已成為日本政府積極推動的政策。朱志豪指出,有了人氣拉麵店一風堂來台設點,兩個月就回本的成功案例,讓日本餐飲業者踴躍來台發展。

原因二》投資台灣成本不高 是練兵好地點

商發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所長黃兆仁指出,當高齡和少子化問題日漸嚴重,日本中小企業面臨人力不足的困境,必須透過國際化找出路。經過通盤檢討的結果…台灣是日本服務業走向國際、人才和技術練兵的最佳場域。

「日本有工藝和品牌,台灣有管理人才,台日分工合作,能夠有效組成產業價值鏈或生態系。」黃兆仁舉例,台灣大魯閣公司和日本鈴鹿賽道聯手,合組購物中心和樂園的商業模組,未來還可移植到中國、東南亞等地。

黃兆仁指出,一一年「福島核災事件」後,台灣人的熱情援助,更是重啟台日產業合作的重要因子。「相對於過去日本對台灣的保守,現在對台灣投資相對積極。」

魏聰哲也指出,去年底簽訂、預計今年上路的《口日租稅協定》,也將

是日商增加投資的動力。隨著協定生效,日商來台投資稅負

降低,日籍幹部來台工作

則可避免雙重課稅,提升

日商投資意願。「台灣市

場不大、但適中,布點成

本不高,在日商眼中,適

合作為海外第一站;即使失敗,總公司承擔的風險也不會太大。」

「台灣消費市場具有潛力,吸引了日本零售服務業。」熟悉日商的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副總經理郭德儀認為,台灣已從製造經濟變成消費經濟,相對於日本內需市場已經飽和,台灣正在靠消費內需帶動經濟。

事實上,今年第一季,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唯一的亮點,就是餐飲業。

儘管台灣出口連續十六個月衰退,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也可能無法「保一」;但經濟部最新統計,餐飲業營收不但連續二十八季(七年)正成長,今年第一季年增率更達三.一%,營收創歷年單季新高。

「考量到台灣人愛吃、特別在意飲食,因此餐飲就占了林口Oulet品牌的二〇%。L三井Outlet總經理和田山竜一指出,日本三井Outlet的餐飲品牌僅占一〇%,台灣足足多了一倍;而現有四十七家餐飲品牌,就有三十家來自日本。

原因三》業績比日本好台灣店成小金雞

「台灣一家丸龜製麵的營業額,約是日本一家店的兩、三倍。」丸龜製麵隸屬日本上市公司東利多集團,該集團派駐台灣的最高主管、執行副總經理久田裕史分析說,目前台灣據點還不多,日本卻可能在方圓一公里內就有兩家店,因此台灣的單店業績比日本高,對日本的營業額貢獻不小。

目前丸龜製麵在台有十七家分店,一家店一天平均賣一千多碗,最多賣到一千五百碗。東利多集團旗下另有三家「豚一屋」豬排店,該集團預定三年內,將旗下品牌在台灣拓展到六十家店的規模。

由於台灣對日本文化的接受度堡局,來自台灣的海外獲利或授權金,成了日本總公司的小金雞。

台灣人有多喜愛日本?文建會前副主委、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用了兩個數宇說明:去年到日本觀光的台灣人高達二七九萬人次,比前年成長近二八%;北海道的外國旅客中,台灣就占三分之一。

「口灣人那麼愛去日本玩,日本人氣店為什麼不來台灣設點?當然來!」李仁芳一語道出,賺錢的動力,讓日本人氣店絡繹不絕搶進台灣。

這些來自日本的人氣店,有的甚至首度跨足海外,他們究竟有何能耐,竟然能夠打破台灣「悶經濟」,成為異軍突起的海外奇兵?

這些人氣店,給台灣服務業的三堂課

「吉野家牛丼的價格,和八〇年代我在東京時差不多。」台灣NEC首位台籍總經理李柏亨指出,日本服務業特別是流通、物流、餐飲、服飾等,是經過二十多年的通貨緊縮,在國內市場鍛鍊出來、有競爭力的體質。

正是憑著用時間厚植出的實力,無論是產品價格競爭力、市場趨勢和消費者心理的掌握、服務品質的重視、員工的訓練等,讓日本服務業在打國際盃時,擁有強大的生存本事。

第一堂》強調原汁原味 堅持高標準不妥協

在海外拓展,日本人氣店的生存本事,首先是強調「原汁原味」,以及對新鮮美味的堅持。

有別於過去的海外展店模式,須因應當地口味或文化而調整,這一波日本人氣店強調「原汁原味」,無論是商品、服務,甚至設計裝潢,都刻意要保留日本原貌。

麵屋一燈台灣品牌經理賴柔竹表示,日本沾麵對台灣人來說,湯頭可能太濃稠或太鹹,但「口味的特色不能調」。代理金子半之助的金御賞總經理潘麗君說,創辦人金子真也堅持,從食材、擺盤到呈現,都須真實呈現傳統味道,這才是「讓食物一直流行的原因」。

在三井Outlet第一次跨足海外的田中商店和沾麵玉,甚至連製麵廠也一併帶過來,成立鳥尾製麵,以便提供與日本口感相同的麵條。可見,日本人氣名店不再為了適應在地化的口味而調整,而是強調「和在日本吃的一樣」。

此外,對新鮮美味的堅持,也是日本人氣店的成功祕訣。以丸龜製麵為例,從製麵、湯頭、配菜到煮麵,在台灣拓展時,始終堅持高標準的規定。

從製麵開始,雖然成本很高,但為了新鮮,每一家店都放一部從日本進口的製麵機,通常前一天晚上製麵,第二天早上使用。每天早上用昆布、魚乾等製作高湯,通常一天煮很多次。至於配菜,「蔬菜都是每天早上現切,飯糰是當場捏的。」

久田裕史指出,就連烏龍麵也有三種烹煮時間,釜揚烏龍麵煮六分鐘、蛋拌烏龍麵煮十四分鐘、其他烏龍麵則煮十六分鐘。「如果麵準備好以後,十分鐘內沒賣出,就會丟掉。」久田裕史說,丸龜念茲在茲的,就是保持新鮮美味。

麵屋一燈也是如此,雖然店面有兩層樓,但堅持不用菜梯,而由店員親送,「因為菜梯送餐最長要花十五秒,附在麵上的海苔會軟掉。」負責籌備開店的賴柔竹表示,為了確保店員能快速送餐,還規定他們上樓梯是「靠右上、靠左下,並發出聲音」,避免發生碰撞。

獨門配方和永不停止的創意,是日本人氣店維持人氣不墜的第二個生存本事。

第二堂》持續創新 老店也能給顧客驚喜

黃兆仁形容,日本服務業就有這種魔力:「不但讓你甘心掏錢,更讓你願意等候。」倘若時間是金錢,意味著客人願意雙倍付出,而且有「值回票價」的感受和體驗。

原因是,同樣是拉麵店,日本人就會注重對拉麵的細微追求,對麵粉、麵湯、配料等發展出自己的獨門配方。

舉例來說,一風堂進駐台灣前,為了供應招牌的極細麵,設置自己的麵食加工廠;同時,還設有不斷開發新口味的小組人員,保持著高變化性的菜單新品。

「即使是老店,仍有新鮮感」是丸龜的成功祕訣之一。丸龜除了固定銷售的商品外,每一季也會推出新商品,而且每季更新,還會從台灣當地找食材,研發新口味;但他們的困擾是:「台灣食材有點難找,可能進口的食材種類有限,不像在日本,幾乎各種食材都有。」

第三堂》不必效率至上 客人滿意才是王道

日本人氣店的第三個生存本事,就是對效率有不同定義,他們重視的不是結果,而是讓客人滿意的過程。

一般企業都要求「效率」,但丸龜製麵並非由中央廚房提供麵條、高湯等,而是在自己的店裡從頭做起,即使人事成本會增加,也需要買機器,以及放機器的空間成本。

不過,東利多集團社長粟田貴也認為,在店裡現做才好吃,有品質保證,而且這還是一種表演。他說:「很沒有效率這一點,反而成為客人的來店動機。」久田裕史也說:「到底怎樣才算是效率好呢?能讓客人滿意,或許才算是有效率!」

當日本服務業如螞蟻雄兵般搶進台灣時,背後折射出日本政府為了因應TPP和內需萎縮的衝擊,而推動農業和服務業出口擴張的國家戰略。而台灣,同樣面對加入區域貿易協定及打國際盃的挑戰,學習日本從農產品到人氣名店、一起出國打群架的經驗,對台灣政府和企業是一大殷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1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